副刊文學
-
愛在歐厝海灘
自從家駿幾乎每天以店為家之後,相對幫美茹開車的時間少了許多,也拉遠了彼此的距離,但是雙方都忙於事業,對於感情似乎看的淡了,好像兩人的互動變少,少到沒時間談心和溝通觀念。看起來是戀人的他們心中的陌生感是與日俱增,可是兩人又不想開口提這件事,就先擺著放一邊。 因為工作上的關係,美茹認識了許多身世背景相似的朋友,其中不乏對美茹有好感的男士,只是大家都知道她是名花有主的,沒約到她也不奇怪。這天美茹在工作有些困境而心情煩悶,她找了一個常對她示好的小開王泰成一道晚餐,因為家駿在晚飯時間是客人最多的時侯,她不想煩他。就這樣有了開始,而且這個小開的處境跟美茹類似,聊起天來是心有戚戚焉,不小心的也把她跟家駿的問題講了出來,自此之後兩人就偶會見面吃飯,討論工作上的事。 而家駿則把店當成老婆一樣疼愛,幾乎忘了美茹的存在,以為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兩人的關係就會有所改變,價值觀上的差異應該不會影響兩人的感情進展。兩個人也都各忙各的也沒時間再討論和溝通,反而是美茹跟泰成愈走愈近,美茹沒有刻意去迴避,在泰成的安排,兩人相約去香港商務考察,準備進軍大陸市場。家駿也不問美茹是跟誰去,只當是工作的需要,而家駿竟沒發覺美茹沒要他一道去,還是全心在店裏努力忙著。 事業和愛情 金門和台北的電話終於可以直撥通話了,不用像先前要透過人工轉接才能通話,鳳和家駿也從寫信變成常用電話聯絡。鳳和為學的一如往常,外出吃飯回歐厝家中,為學就迫不及待帶她進房間,鳳心中不是滋味,但是已經答應的事又不能反悔,又不敢拒絕為學的行為。雖然在學生心目中,鳳是個活潑開朗的好老師,可是一下課想到要跟為學見面,做一些自己心不甘情不願的事,短期內沒有改善的可能也就算了,真的要嫁給這個男人一起過下半生,那可是想到這件事就睡不著。她鼓起勇氣寫了封信給家駿,描述了這些事和自己心中的痛。家駿在百忙之中抽空回了電話說:「我自己太忙於工作,與美茹的關係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尤其雙方雖不談,可是問題仍在,要鳳跟為學講實話,把心中的話跟想法和他談一談,有談有機會,如果一直是如此,以後成習慣了就不好處理了。」 家駿告訴鳳說:「要小心處理這件事,為學不見得聽進去,重點是如果要跟為學結婚過一輩子,那就更不能不提了,又不是說發生了關係就一定要嫁給他。」鳳聽了更不知如何是好,這種比較新的觀點不是沒聽過,只是從小家人給的觀念就是如此,而且金門人又保守,如果真的沒跟為學在一起,那別的男人能不能接受鳳呢?這一連串的問題和衝擊,使得原本就不太開心的鳳更蒙上一層陰影,感情上的不如意,即若工作順利,同事之間也相處的很融洽,可是父母的態度也傾向她跟為學早日成婚,卻不知她跟為學之間的裂縫是愈來愈大,只是不便明講出來,怕沒跟為學達成共識,兩個人鬧翻了,對雙方家人的面子是一大損傷,可總不能為了面子問題,犧牲了一生的幸福。 家駿在工作上小有成就,跟客人的互動良好,有更多的客人介紹來買電腦,建立在信用和親切的服務上,也證實了家駿的理想和實踐的可行性,對自己的未來的人生方向有了更明確的指引。可是美茹在行銷企劃上的短期效益更是驚人,加上跟泰成的互相印證廣告宣傳的效果,努力的方向跟家駿的務實和誠懇大相逕庭,不一樣的不只有價值觀,連溝通的機會都變沒有了,因為溝通已經沒有用,想法上的差距有如兩支不同的箭,想收回都不知從何收起。 人都是如此,開始的時候觀念差異不大,工作之後所接觸的環境不一樣,加上原我的個性使然,人選擇了不一樣的生存空間,或者每個人能生存的時空都不太一樣,當兩個人的交集多時,自然會在一起,當時空改變,交集愈來愈少時,想留住對方或是想做些努力挽回,就好像逝去的流水,任憑大羅神仙再世又能奈何,或許這就是人生,我們只是個凡夫俗子,擋不住命運的力量,能做的可能是認清趨勢為何,順應這個力量去走,並非隨波逐流,可能是不得不妥協的決定。
-
摃貢糖
小時候,姨丈曾在金門山外開貢糖店,常帶給媽媽加工後的殘料,用來餵雞、餵豬。媽媽不知道,我常趁著左右無人,打開麻袋袋口,小心翼翼、心頭雀躍,伸手,在不知混著花生糠、還是米糠的殘料裡,摸索已結成硬塊的貢糖。被我取出貢糖不再是一塊一塊,而黏搭成碩大、黏糊的糖條,我滿懷歡喜取出,單是握著那沈沈的重量,就讓人無比幸福,儘管味道已變了樣,入口後依然甜美。 花生跟糖,是製作貢糖的兩大材料,金門空氣新鮮,水質好,加上島上風大,造成土壤乾沃,花生結粒雖小,卻堅實甘美。我的家鄉昔果山,地多紅壤,花生印著自然的紅土色澤,煮過曬乾或賣給貢糖店,價錢都特別好。 製作貢糖時,需先炒過花生,再與麥芽糖混合,趁熱取出花生糖敲打,直到變成花生酥,然後再包餡、壓平、切塊、包裝。人力敲擊後,糖質綿密細緻,貢糖也被稱為「摃糖」。 我少時搬遷台灣,民國七十幾年,金門尚為戰地,加以觀光尚未開放,回鄉,除了辦理「離境」手續麻煩,還得搭乘海軍艦艇,歸鄉被視為畏途,所以,在台北而能品嚐貢糖美味,是極為難得的。 要不是民國九十一年,出版︽金門︾散文集,跟家鄉以鄉愁之外的方式聯繫,金門對我,仍會是遠的。後來參加詩酒藝術節、碉堡藝術館以及文藝營等活動,漸漸找回昔日金門,認識金門其他風貌,這才領略,故鄉也在大步邁進著。 九十三年冬天,特地偕岳父回金,他克服搭機恐懼,重返三十年前服役舊地。金門變化大,幸運的是,他服役處居然還沒變成廢墟,加上文友林媽肴權充導遊,很快找到營區,岳父興奮地跟駐守的士兵說,「我以前,就是宿在這裡的啦!」 金門變很多,有些東西卻留存下來,且變得更好,像是高粱、貢糖。岳父還記得金瑞成貢糖店就在八達樓子旁,只沒料到,規模已變得輝煌。老闆洪松柏出面接待,岳父舊事重提,不忘試吃貢糖。 貢糖口味演變繁多,金瑞成貢糖則以「竹葉貢糖」獨享盛名,製作竹葉貢糖,是先把砂糖跟麥芽熬成糊狀,加花生粉攪拌,然後取一糰,將其輾成片狀,再捲成條狀,內包花生粉,整型之後,切割成小塊狀,裡襯麻竹竹葉,不止吸掉油份,還有竹葉芳香。 我愛吃各種貢糖,有茶一杯,便能仔細回味。
-
你嘛說聲對不起
暑假裡每天早上,慣例要頂著火熱的炎陽到菜市場轉一圈,順便打點一下全家早餐。甫打開大門,但見門口那輛陪我東奔西跑,已有十年悠久歷史的老爺車後,竟多了一輛摩托車,我正覺詫異,此時巷口就有一個頭戴工作安全帽的中年人,直打躬作揖的向我道「對不起」,一時我還會不過意來,直接反應就是微笑回說「沒關係」。後來仔細一思量,他的意思大概是他的車擋住了我的車,所以深感歉意。衡諸一般人在他人先矮身化後,直接的反應也會「退一步」海闊天空起來。所以即使他的車真的礙著了我,我也會寬宏大量的不與他計較,何況他的車根本就沒礙著了我,雖然自始至終,我壓根兒就不認識他,但對這個人的印象就特別的好。 暑假期間「英英美黛子」,跟著兩個女兒成了中視午後一齣韓片的忠實觀眾,明知連續劇就是那種調兒,但吸引我的是那齣戲裡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戲中常見兩個意見相左的人,他們會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叫杯茶或咖啡,面對面的把問題說清楚,過程當中一定是「對不起」、「對不起」聲不絕於耳,要不然就是「請原諒我」說個不停。那種祥和、理智情境絕不是很多國產連續劇那種暴戾充斥,又摑耳光,又摔東西,要不然就揪頭髮、拳打腳踢,不拚個你死我活的可以比擬。所以對不常看連續劇的我而言,日、韓片給我的印象普遍還算良好。 中華民族向來就是一個較含蓄的民族,感情常內藏而不易顯現出來,外國人的擁抱親吻,在中國古時候那是「天方夜譚」。古有明訓「男女授受不親」,所以更甭提什麼親暱的話語與動作了。這幾年來,西風東漸,街上才可見牽著手或擁抱的情侶,但對於親人間的感情表露,還是未及西方的先進。近年來,由於科技的進步發達,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又較過去更為疏離,年輕一代冷漠的人際應對更是令人詬病。學校課堂常教的「對不起、請、謝謝」,已成了牆上教條。說「請」道「謝」或許還偶有耳聞,但「對不起」承傳於中國「死不認錯學」,仍為年輕一代繼續保存,而且有發揚光大之勢。 日昨家中小犬生日,這年頭生日,尤其是小孩子生日,不買個蛋糕應應景的,似乎就落伍了,所以這個做老媽的早在兩天前就去民生路那家店面不小的麵包店,訂了一個店員介紹的芋泥蛋糕,聲明兩天後自取。孩子生日那天,帶小朋友吃了一餐豐盛的晚餐後,叮嚀小朋友先去取蛋糕,待老媽辦好要事回來後再切蛋糕。結果待老媽忙完要事回家後,竟然發現桌上蛋糕與自己預訂的不合,這下子怎麼是好?蠟燭都已插上了,難不成再拿回去退還?箭已在弦上蓄勢待發,到口的蛋糕怎能再收起來?所以只好勉為其難的把蛋糕給切了,大夥分而食之。祥和溫馨的氣氛下,老媽我的心頭卻似乎梗著一塊石頭,不去除後心不快,所以吃完蛋糕,抹淨嘴巴後,我直奔麵包店了解情況。年輕的女店員明白了我的去意後,直稱是拿錯蛋糕(不知是他拿錯?還是我們拿錯?),而我們是何其有幸拿了一個別人預定的「加料又特別裝飾」的蛋糕,所以蛋糕雖比原尺寸小,但卻貴了五十元,:::,一連串的搶白,沒一句「對不起」,也絲毫沒有「道歉」的意味。其實自始至終,只要她說聲「對不起」,我或許就會面帶笑容的離開麵包店,因為蛋糕都已下肚了,難不成還吐出來與他交換?但「死不認錯」的態度讓我很火,所以最後我不但面帶慍色,而且嘴巴喃喃自語(只差三字經沒出口)了一大串,才悻悻然的離開麵包店。 無獨有偶,前陣子借了件衣服給一個連姓啥叫啥都不知道的人應急,這種太過熱心的雞婆個性卻讓我惱了好一陣子。借衣服之前,我已先跟她聲明用完馬上就還我,因為接下去我會連著兩個禮拜雲遊四海而不見蹤影。不知是她小姐沒聽清楚,還是另有他因?衣服就這樣失蹤了整整一個月還未回轉。直至昨日,再見到她那熟悉的身影時,我突然想起了要跟她要衣服,我想她可能壓根兒都忘了有向人借衣服這檔事。向她表明意思後,她直截了當的說她帶衣服來要還我,可是沒看到我。就這樣簡單的理由?沒有一句「對不起」或「不好意思」的意思。後來經過我再三的提醒,她是把衣服還了我,還「補」說了好幾聲的「對不起」,但是在我的腦海中早已刻印的不佳印象,不知何時才能抹滅?我想今後我那「雞婆」的個性更會因而收斂些。 有人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那是修養道行高超的人才可以領會的境界。像咱這種凡夫俗子,遇到這種不順心的事,難免要嘀咕好一陣子才能釋懷。西諺云:「假如別人責備你,是對的,那你就沒有資格生氣;假如別人責備你,是不對的,那你又何必生氣呢?因為是他錯了!」我想那種永遠「不生氣」的高超境界,是我今後應努力修煉的課題吧!
-
同安古代的石坊
三、貞壽坊 這是為長壽老人樹立的牌坊,是封建時代歌頌太平盛世,宣揚禮治孝道的產物。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能夠活上百歲實是鳳毛麟角,封建統治者也就借此宣揚他們「治國安家」的政績。康熙九年規定:婦女守寡壽至百歲,題明給予「貞壽之門」匾額及建坊銀三十兩,聽本家自行建坊,歲數越大,賞銀越多,而且不分男女。民國版︽同安縣志︾收錄清代百歲老人衹有三十七位(其中女壽二十四人)。而有資料記載最長壽的老人是宋代許厝建寧府通判許衍的母親洪氏,享壽一百一十一歲。原來沈井、隘頭、東門外都有表彰百歲男壽的「升平人壽」坊,但都已經毀掉。清代乾隆年間,廈門水師提督吳必達(同安溪邊人)的母親王氏雖然沒有活上百歲,但在她九十一歲壽誕時,乾隆皇帝御賜「萱壽延祺」匾額,還營造一座「萱壽延祺」坊。現在木刻匾額還保留在溪邊提督府,石坊則在文化大革命被毀,「萱壽延祺」石匾額還好被徵集到孔廟保護,上面還鈐有皇帝的玉璽。現在同安境內被保存下來的貞壽坊衹有三座,一座是頂溪頭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為傅士淵妻吳氏一○二歲樹立的石坊,一座是汀溪五峰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年)為許承宰妻江氏一○一歲而立的石坊,還有一座是城區後爐街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年)為奉直大夫(從五品)高育茂妻洪氏一○六歲而立的石坊。這座石牌坊因為保留在私人圍宅內,所以構件完整,是目前廈門地區保護最為完整的清代石牌坊。高育茂的父親高奇聰,兒子高以彰,一門三代都是急公好義,樂善好施,因此祖孫三代皆貤贈奉直大夫。高育茂的妻子洪氏受封太宜人,建坊時還恩賞帑金,欽賜龍緞,十分榮寵。這座石坊用材上乘,雕工精細,褒聯講究,書法工整,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僅次于被譽為「閩台第一坊」的金門邱良功母節孝坊。 四、節孝坊 閩南有句罵人表裡不一的話叫「既要當裱子,又要樹牌坊」。言下之意就是想要樹牌坊,就要守節到底。封建時代,文人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為氣節,婦女備受「三從四德」的束縛,更以改嫁、再婚為「失節」。因此,婦女從一高壽為貞壽,守節事姑為節孝,未婚殉夫叫貞節。這類的婦女都可以立坊旌表,但立坊的婦女有限,多數是由地方官送節孝匾,同安孔廟還設節烈祠四時供祭。同安受朱子教化,所以地方志書說「同為禮儀之邦,節烈最多」,︽同安縣志︾收錄明清時代的烈女節婦就有一五二一人,建造石坊二十五座,現存八座都是節孝坊,除鋪前明代蔡宗德妾楊氏節孝坊外,其餘都是清代樹立的節孝坊。 蔡宗德是明代金門人,是光祿寺少卿蔡獻臣的祖父,鄉賢王道顯的外祖父,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中舉人。他為人寬大仁厚,在廣州、台州任職時,曾經放走救活一些被倭寇擄掠的福建人。後來調任廣西梧州府通判(正六品官員),不久在京逝世。他的妾楊氏是金門楊禮室之女,少通經史,十八歲嫁蔡宗德,二十三歲守寡,因自己沒有子嗣,先後三次自縊殉節,但都被正室洪氏(洪敏孫女)救活,祇好守節協助洪氏撫養洪氏所生四子一女成人。萬歷十二年(一五八四年)楊氏逝世,享年六十一歲。蔡獻臣上疏為庶祖母旌表,柯鳳翔、陳榮弼等鄉賢名宦也參與推薦,院、道、府、縣各級也都勘結明白,但因是側室身份未准。萬歷三十二年,蔡獻臣再呈︽祖妾孤貞難泯微臣遵例直陳乞賜旌表以裨風化疏︾,其中說到「妻之事夫,猶臣之事君。臣之盡忠,既無分于大小;妻之立節,又何閒于嫡庶」,結果獲准,更例為其庶祖母楊氏旌表。萬歷三十八年(一六一○年),地方官為她在舖前漳(州)泉(州)驛道修建這座石牌坊。石坊為兩柱單間,規模比其他節孝坊小,可見還是有「嫡庶之分」,但畢竟開啟了封建時代為妾樹坊的先例。其他現存的節孝坊都是清代的建築。汀溪五峰,新店澳頭,五顯第一橋頭,洪塘石潯以及城區渡船頭、溪邊街、祥露街等地都有這類的石牌坊,這些石坊的構築基本相同,明間寬都在二點五米左右,次間寬也是一米左右,立柱前後都有達官仕紳或親朋至友撰寫的楹聯,大多是頌揚節婦「守節完貞」、「玉潔冰清」,孝敬公婆,撫孤成人之類的頌詞。花板上的人物浮雕,也多取材于忠孝節義故事內容,整座石坊充斥了封建禮儀的說教。 五、墓道坊 封建社會等級森嚴,連死人墓葬也分等級。明清時期,一般正四品以上官員的墓葬,除主體墳丘外,還有墓碑、墓手、墓埕、墓池、石獸(包括翁仲、羊、虎、馬)、石坊、望柱等,組成一群肅穆莊重的墓園,而且依照官員的級別,各個構件的尺寸也有所不同。同安和翔安境內現存明清時期的墓道坊有七座,加上洪朝選和林希元墓重修的墓道坊共有九座。這種墓道仿構造比較簡單,一般也是四柱三間,但橫梁上不起樓,稱為衝天式石坊,多數立于墓前,但也有立于墓地一段距離的交通路口,如新店董水蔡貴易(蔡獻臣父親)和洪厝武進知縣洪覲光的墓道坊就屬這種情況。其他如美人山三省參政林一材父親林瀠川墓、過溪誥授太僕劉靜軒墓、井頭江南提督林君陞墓的墓道坊都立於墓前。五顯鎮後燒村明代三郡知府陳健墓前的墓道坊,是目前規模較大,保護較好的一座墓石坊。這座石坊為四柱三間,總面寬六點六四米,小額坊鐫「嘉靖丙辰陽月吉旦立」,花板各嵌鐫有「錫恩褒勸」、「厥績益懋 令譽孔昭」、「進階大夫」、「出守三郡」、「司寇郎中」、「榮登甲科」等字匾,顯示墓主一生獲得的榮典爵位和官階。明間大額枋上置廡殿式屋頂,牆柱間安置供牌狀的「恩榮」匾,四根方形立柱前後各夾以半邊葫蘆狀抱鼓石。這座墓石坊的形制與金門陽宅會山寺前陳禎(陳健父親,誥贈刑部員外郎)的恩榮坊基本相同,也可能當時由同一工匠建造,從中可以看出金門與同安同一文化的脈絡。 古代石牌坊是一個地區歷史和人文的見證,當時立坊的意圖和宗旨,雖然有許多歷史局限性,但畢竟是勞動人民創造的精神財富,仍然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學文物價值。其中宣揚封建倫理、婦女守節等內容雖然不合時宜,但是尊老愛幼,勤儉持家,和睦鄰里,孝敬老人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是應該繼承和弘揚。像洪敏的科舉坊、孔廟的「興賢育才」坊,既是當時「文教昌明」的標志,對於今天重視教育,培育人才也有借鑒意義。「績光銅柱」坊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生動而具體的鄉土教材,而「岳伯」坊、蔡宗德妾節孝坊則是研究無金不成同」的實物資料。因此,保護和利用這些歷史遺留的石坊,對於倡導良好民風,構建和諧社會,發展旅遊觀光仍有重要的意義。
-
感傷
原來,它無所不在。
就像,秋天的落葉掀起遊子的鄉愁;冬天的白雪飄落老者的嘆息。或者當,池裡的春水吹皺少女的眉頭;夏日的鳳凰花染紅青年的雙眼,每一個地方,都有輕輕的嘆息隨著微風飄散過來,在太陽底下又悄悄蒸發,成雲,落雨,隨四季一起循環。
可是,我們總不敢勇敢的面對它,就像早晨起床時不敢正視斑駁鏡子,黃昏回家時不願回望落寞影子。我們藉著繁雜的事物排除它,以擁擠的人潮阻擋它,日以繼夜的工作、行走,試圖在五光十色的城市裡遺忘它。終於,決定到遙遠不知名的國度旅行,以為它再也不會翻山越嶺的黏附著我們。
直到那一天,不經意的點了一杯伏特加,望著那支發愣許久的雪茄,古老的旋律正在蜿蜒的煙霧裡瀰漫,幻化成蛇妖,張牙舞爪擴張地盤。那時,突然發覺那首熟悉的歌曲竟啣著一滴水越過繚繞的雲霧,在杯中滴落,聲音響徹雲霄。
是「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這首歌嗎?
原來,我們的感傷都一樣,只是,攀附在不同的東西上。 -
文學海岸
近年來,到后湖這一白色沙灘來的人日漸增多,看見金門日報副刊、小學生園地常有人提及,它似乎也是大小孩子們的最愛,全家人一起來的可多了,而新聞呢?那天才如火如荼的要在這裡辦活動,推廣海業及休閒,連慶賀花圈都擺了二個在那裡,萬事俱備,卻因龍王颱風的攪局而延期,龍王跟水有莫大的關係啊? 近來,喜歡爬山的我偶爾會漫步走向后湖海邊,白天、晚上不一樣的感覺,沿途蟲鳴鳥叫,配合著海水一波波的浪聲,自有一番寧靜。我想給它另一個名字「文學海岸」,起因於這陣子在那兒相會的人、談的話題,挺有另一種風味。 今年七月,文化局辦第一屆金門文藝研習營,三日結束所有課程後,大概所有大師陸續返台,天色漸暗,手機突然響起,陳大哥帶著詩人顏艾琳母子來到海邊,我前去會了面,小孩子玩得不亦樂乎,大人們則是大談金門文學的未來;九月某日青年文藝講座的課程結束,我已然回家吃完晚飯,家中電話響,他帶著上課的老師路寒袖來到后湖,我匆匆來會,路大師笑稱在文化局時還以為我是國中生呢!他們談現今文壇動向,我則有一句沒一句的跟著講自己的家鄉,他羨慕我住在一個不錯的地方,可以看大海、聽浪聲。 十月了,秋高氣爽,天氣冷熱通常一夕間轉換,課程結束後,約定一會兒海邊見,我手機打給陳大哥,他們已在觀景台,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對金門的種種感興趣,連我們的祖先最早從哪裡來都問,訪人無數的她,滔滔不絕,辯才無礙,知道的還真不少。 海,有容乃大,希望它的美大家一起來珍惜! 突發奇想的我,見過如此多來造訪后湖海岸的人,玩水的、挖貝類的、烤肉的(也許也烤現成的海鮮)、開聊的、散心的、開同學會的、船上交易的,是不是也可能在這裡來個「讀書會」,與文學相遇,在天氣適合、時間恰當的時候!
-
愛在歐厝海灘
愛是什麼 鳳和為學在外人眼中是一對人人稱羡的情侶,但是為學一直要求早日成婚,這也是鳳不願意妥協的事,為學只好退而求次要求有親密關係,這件事讓鳳感到為難。跟家穎討論的之後結論是不可以懷孕,家穎笑笑說:「妳等著看他的真面目好了,聽得鳳用力白了她好幾眼。」 準備好了防護措施,跟為學約在歐厝家中,這是鳳的第一次,雖然跟建偉也有身體上的接觸,但是並沒有如此的關係,她覺得沒有愛和幸福的感受,好像用身體來做一筆交易,來交易什麼東西也不太清楚,因為不想結婚而用來給為學的承諾吧。想到這有點難過,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呢。她寫了一封長信給家駿,描述這件奇怪荒謬的事。家駿回信並沒有太多的意見,倒是講了他跟美茹在價值觀上不一樣的論點,卻反問鳳的想法。 跟為學發生關係之後,鳳發覺為學不再每天纏著自己,追問自己的行蹤,好像成了定局,他不再不安和害怕自己會離他而去,想到家穎講的話,心中不免有如一陣寒風吹來,吹得的心裏好冷好冷。她覺得自己是一件附屬品,沒有自己的存在的空間,只有跟家穎聊天時才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另外是寫信給家駿時和收信時感到的溫暖。 人生的價值 家駿在美茹的要求下,從客服支援部門轉到業務人員,美茹覺得是男人就要挑戰自己,沒有業績收入對公司就沒有貢獻,雖然言詞有些牽強,不過反正早晚家駿是會去做銷售的工作,只是在美茹建議之下提前去做而已,這樣又增加了兩人的見解上的分歧。美茹在行銷上的強勢作為帶動了公司業績的成長,逐漸有接班人的架勢出來,而家駿反而像個工程師的實事求是,一點也沒有業務人員的習氣,業績上差強人意,但是所有往來的客戶都認同他的做法也成為了好朋友。 美茹的工作時間愈來愈長,家駿要常常去公司陪她加班,連放假都要開會或出差,家駿當然是司機的不二人選,只是家駿覺得美茹好像變了一個人,不再是學生時代的小女生,而是商場上的女強人。這天美茹問家駿要不要來公司幫忙,她的工作實在太忙了,家駿笑笑說再看看吧,美茹知道也無法勉強他,也只是口頭講講而已。家駿告訴美茹,說自己工作之後發現所學尚有不足,有機會還想再唸點書,不排除深造或再進修。美茹則不置可否,反而說再唸多點書又不一定會賺更多的錢或擴大事業版圖,希望家駿到公司來幫她忙比較實際。 人的一生要做的事太多了,每個人所選的也不一樣,不一樣的階段所要的東西也不大一樣,在大學時代是如此契合的家駿和美茹,在選擇了不一樣的工作之後,對人生的想法和做法有了不一樣的開展,未來會怎樣誰也說不定。 金門的農曆新年 再度回到金門過新年,鳳和家駿聊了半天,兩人都有好久不見的感受,兩人心中各有心事,可是又不方便講出口,心中卻是明明白白,還是對方懂自己的心。為學只要一跟鳳見面就想發生關係,鳳雖然不想卻又無法拒絕,這種感覺真是五味雜陳,又不好意思跟家穎講,更是無法對家駿訴苦,為學好像也沒發現她的感受,就是把鳳看成自己的老婆,只差沒有結婚證書而已,完全沒有感覺她的無奈和無助。鳳在跟家駿見面之後,才發現其實天底下還是有好男人的,只是自己沒那個好運碰到。 努力創業的家駿 家駿在學長的力邀之下,跟美茹討論了許久也取得雙方父母的認同,資金部份由學長籌措,家駿則張羅找點開店事宜,代理飛揚筆記型電腦的銷售,主要以門市銷售為主,經銷部份就加減做,這樣一來就忙的沒日沒夜,跟美茹相處的時間變少了,但是全心投入創業也獲得美茹的稱許,說他有企圖心有上進心,家駿也想闖出個名堂,幾乎把店當成家了。剛剛開始客人比較少,但是成績卻也不差,卻忽略了學長在錢上的掌控度,因為他相信學長會把事情處理的好,自己只要把業績衝好,後勤就交給學長了,即使學長說要把負責人改成家駿也不疑有他。
-
小金門的風雞傳奇
在金門大家都知道風獅爺,小金門的「風雞」就較少人知曉了。 其實,「風雞」和風獅爺一樣,都是鎮風避煞、護宅保平安的神祇,只不過提起風雞,在形象和情感上似乎多了一份親切。 有清時期,金門海盜猖獗,兵燹不斷,復以天災頻仍,蟲害肆虐,素賴貧瘠土地維持生計的金門百姓,更加苦不堪言。 當時小金門有一農夫,個性爽朗,樸實勤奮。雖屢受人禍、天災之害,仍勤墾土地,養護莊稼,總掛念著「天無絕人之路」啊! 這年,農夫眼見著滿地豐美的莊稼,心念辛苦總算有了代價。沒想又遇上了風災及蟲災,強風吞食了家園,害蟲啃蝕了收成,更徹底的粉碎農夫的美夢。望著滿目瘡痍的農田和搖搖欲墜的房舍,農夫捶胸頓足的哭訴著上天的殘酷,或是情動蒼穹,乍見祥光透雲,天空落下一隻紅冠白羽的「風雞」,只見牠鼓翅風息,聲啼蟲滅,農田頓時恢復生機。 農夫感激涕零,為了答謝上蒼的厚愛與風雞的恩澤,便以泥塑風雞神采,立在村落口及屋頂,供後代子孫追念、膜拜。至此,風雞便成了小金門的守護神,庇佑著小島的豐收與靖寧。 其實,「雞」的諧音為「吉」,自古便存有驅邪避禍的意象,民間更有殺雞祈禳、張貼雞畫,以驅邪趨吉的習俗存世。王子年在︽拾遺記︾裡便記載著一則有關的傳說: 「帝堯在位七十年,屬國進貢了一隻重明鳥。此鳥眼像雞,鳴似鳳凰,且能驅妖除怪,搏擊猛獸。自牠來了以後,國境一片寧靖;然而,重明鳥時來時往,有時一年來數次,有時又幾年不來。人們非常盼望重明鳥再來,時刻灑掃門戶以待,當牠未來的時候,便以木頭或金屬刻鑄牠的形象,安置在門戶上,讓魑魅鬼怪望而卻步。」魏晉時期,人們也在新年時期,在紙帖上畫雞或鏤刻各種顏色的彩綢作成雞形,張貼在門戶上,或就在期待重明鳥的重臨。︽淮南萬畢術︾裡也有「雞羽焚之,可以致風。」的記載,以雞來鎮風的傳說,由來已久,亦非小金門所獨有。 另有一說小金門之所以獨崇「風雞」,和島上白蟻之患有著密切的關連。 古時金門,風災不斷。強風,不但會損毀作物,更易招來白蟻繁殖,昔日以木造為主的廟宇、房舍每每遭受白蟻蝕啃,造成居民極大的損失。 古諺有云:「家有竹雞啼,白蟻化為泥。」因為雞有啄蟻為食的天性,所以當時的民眾形塑雞型,立於村落口或房舍上,以保房舍不被白蟻蝕圮。再者,雞有守時報曉的功能,嘹亮的叫聲更為斥退邪惡黑暗,迎接希望光明的表徵。如此正面的意象,也無怪乎小金門居民們會對風雞的信仰深信不疑。 下回再往小金門的時候,不妨多注意一下立於各處的「風雞」,或許也可以學學牠精神赳赳,氣宇軒昂的模樣,嘹亮出一片光明。
-
一代良醫李邦安
走在金城鎮的中興路(昔時稱新街)上,您可能不知道門牌第二十號的店舖曾經是一代良醫李天賜所開設的「邦安西藥房」的舊址。相信地區七十歲以上的鄉親在腦海中一定有這麼一位濟世救人的良醫的印象。「邦安西藥房」緊鄰香火鼎盛的城隍廟、土地公廟,以及從扛轎巷、當店街、竹仔巷等人潮匯集必經之處,可以說是位置佳、地點好。 李天賜醫生字邦安,福建省永福縣人。自鼓浪嶼高中畢業後,進入首屆台北醫學大學(台大醫學院前身)以優異成績畢業,其夫人為台北馬偕護校第一屆六位畢業生之一,也是馬偕醫院成立後第一屆入主該醫院的護士。 時值國民政府北伐,李醫師隨軍北伐在軍中從事醫生勤務工作,行醫二年後退伍,即在廈門一帶行醫。民國二十三年就在新任縣長赴金門履新接篆之時,受邀一同赴向乏西醫的金門行醫濟世。搬來金門時大女兒才三歲,一家人就租賃住在南門的洋樓,另在新街開設「邦安西藥房」,販售西藥兼及為鄉人看病,李醫師是金門西醫界的先進,也是第一家金門開設的西藥房,夫人則為金門第一位領有證照之「接生婆」。 後來廈門淪陷在日寇魔掌中,金門亦告急,島民紛紛走日本避之他地,李醫師不得已之下帶著全家人亦避日禍移居鼓浪嶼。後金、廈復通,又舉家遷徙回金門。時有位周先生受聘於廈門某處,而來金門發放建築砲壘之類的薪餉,正遇民國三十八年,匪軍席捲大陸,金、廈兩地交通斷絕,周先生因而無法返廈門,經董敏雄先生介紹住進在同一幢洋樓裡,因緣之下周先生受僱於「邦安西藥房」,從此定居金門,後並娶得李醫師四女為妻,成為李醫師的四女婿。李醫師在金行醫期間,由於金門隸屬海島,醫藥不發達,又乏西醫,加上衛生觀念不足與醫療保健設施的闕如,因而李醫師開設的西藥房是當時金門西醫界的先進,恫瘝在抱以專業的醫術和醫德為民服務,受惠的軍民百姓無數,免除了軍民百姓身體病痛之苦。其夫人更以專業的護理知識襄助夫婿行醫濟世,為民智未開、醫藥不發達的金門待產孕婦做助產接生的工作,從夫人手中順利誕生平安長大的嬰孩不可勝計,可謂是造福鄉里,活人無數。有一次,有一位鄉親親自到「邦安西藥房」聘請李醫師到家看病,且預先將醫藥費和紅包、轎子費等的工錢都一次付清,希望李醫師能前往診治。由於當時天候不佳,時而大雨滂沱,時而淒風颯颯,但人命關天,救人第一,李醫師戴著斗笠,穿起簑衣,坐上轎子趕往,一路上因傾盆的雨勢,使轎子走走停停,李醫師還催促轎夫趕路以救人為先,好不容易趕赴到病患家李醫師早已被淋成落湯雞。這時病患家人面面相覷內心想著怎會是聘請李醫師來呢?明明是聘請洪大山醫師診治?原來病患家屬的意思是要聘請騎騾馬的洪大山醫師,因行動較快,可以即時為病患診治?怎會來了個不速之客、不請自到坐轎子的李醫師呢?怪不得病患家屬嘴中咕咕嚕嚕地一副驚異狀,經詢問所有家屬並沒有人去聘請坐轎子的李醫師前來看病。此時李醫師也是滿臉疑惑,想想一點兒也沒錯,真的有一位人講明了要看病的地點,也給了醫藥費和工錢,該不會是一場捉弄消遣吧?不過既然來了,還是要為病人探問病情,診療給藥,這是醫師的職責。原來病人年歲高身體耗弱,除神智渙散外,並無其他病痛,李醫師將病情告訴家屬後,即匆匆回家,這時風早也停了,天空下著些許的毛毛雨絲,坐在轎子上的李醫師心裡思想著、納悶著,這是行醫以來的頭一遭,會不會是鬼魅或好兄弟給捉弄了呢?收到的醫藥費,還有紅包、工錢會不會變成冥紙什麼似的?一路上從來未有過忐忑不安的李醫師此時恨不得即刻飛也似的回家,回家後趕緊打開抽屜檢查紅包袋內是否有異樣,一再檢查翻閱,確確實實是真鈔,毫無異樣,但也讓李醫師百思不得其解,而這件事一直到現在讓回憶起這件事的大女兒也嘖嘖稱奇不已,可能是一代名醫醫術精湛,受到鄉親信任的關係吧!李醫師平日喜歡喝一點小酒,酒量在友儕中頗算是佼佼者。有一次和鄭有彬先生較量蕃薯酒,酒量不差的李醫師還是敗在一喝九斤蕃薯酒的鄭有彬先生的海量之下,這件事還被鄉親傳為美談。 李醫師為虔誠基督教徒,每個禮拜日必至北門基督教會做禮拜,李醫師本著耶穌基督愛護世人的職志,加上待人和善、交友親切;行醫濟世、救人無數,其德性修為足為人們所欽佩。早年金門島上每年都會舉行醫療聯合服務的義舉,李醫師每年一定熱烈響應,參加醫療隊巡迴各鄉鎮村里為軍民義務診療工作。就在一次醫療聯合服務時雖然李醫師自身身體微恙,但李醫師依然抱病為民眾診治醫療,恫瘝在抱如同往日,受益的民眾袍澤感激不已!四十餘年來李邦安醫師一直從事於救人濟世的工作,深得鄉民的讚譽。李醫師的兒孫雖沒有人克紹箕裘,繼承衣缽,原來都在李醫師的鼓勵之下從軍報國,李醫師一家可以說是世代軍人,其愛國風範更是令人敬佩。一代名醫李醫師,於六十九歲時不幸溘然長逝,出殯之日政委會、金防部、地方名流、李氏家族、各界親友執紼者達數百人,共同哀悼這位良醫良行、救世救民的一代良醫李邦安。
-
同安古代的石坊
同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建縣至今一千多年。歷史上的大同安包括現在的金門、廈門、集美、翔安、海滄一部分及龍海角尾鎮等地,志稱「正簡流風,紫陽過化,海濱鄒魯,文教昌明」。古同安地靈人傑,人文史跡非常豐富,已經列入省、市、縣(區)之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古蹟有五十七處(包括翔安區),而被廈門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蹟有十五處。歷代遺留下來的石牌坊也是珍貴的文物之一,目前已有三座石牌坊被列入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石坊原來是北方用兩根柱子架上一根橫樑的「衡門」,以後發展成為城市居民區之間的坊門,再由坊門衍變為衝天式牌坊。宋代以後,成為一種多柱、多間、多樓旌表風範的紀念建築物。旌表是封建社會為了教化社會,弘揚禮治,維護綱常倫理的一種獎勵辦法。這種獎勵的方式很多,有的是由朝廷賜給銀兩或布匹,有的是由地方官題贈匾額或詩章,而修造牌坊是一種比較隆重的表彰方式。每年各省由地方官府核實那些可以表彰的對象,然後逐級上報,由禮部統一匯總,題準後由地方官給銀三十兩建坊。 同安因為是朱熹「過化」之區,所以禮儀風行,成為「禮儀之邦」,因而歷史上的牌坊特別多。民國版︽同安縣志︾記載;「邑之有坊表也,自宋丞相蘇公起,厥後紫陽過化,爰立朱子舊治坊。明以來屬有建豎,其間或以位,或以名,或以壽,俾千百載,下睹華表而知當年之盛事」,由此可見,樹立牌坊是為了表彰那些以封建道德為標準的「先進人物」,給後人樹立良好榜樣,維護封建政權的「長治久安」,民國版的︽同安縣志︾收錄了八十二座石牌坊(不包括墓道坊),實際上不止這些,筆者二十多年的田野調查,發現如五峰、澳頭等地的牌坊都沒有收入。如果加上金門十一座和廈門的十六座,那麼古同安的石牌坊將近一二○座。但現在同安、翔安境內,經筆者逐一核查倖存的石坊衹有二十四座。金門根據陳炳容先生的調查,也僅有顏氏節孝坊,一門三節坊,陳禎恩榮坊和邱良功母節孝坊幾座比較完好的牌坊。這些石坊的構造大體相同,一般都是由立柱支承檐樓的仿木結構,俗稱四柱三間。牌坊都是跨街建築,所以明間比較寬,可以讓馬車、轎子通過。整座牌坊可以分為三層,下層小額坊兩端浮雕龍首箍頭,箍首內浮雕雙龍搶珠圖,橫額鐫刻受旌表人名和立坊者結銜題名。次間花板有透空歷史人物故事圖。中層有蟠龍鏤空聖旨牌,表示「皇恩浩蕩」,頂層為五脊廡殿頂,脊首兩端為上翹蚩尾,中置葫蘆或火珠。宋明時期的牌坊比較簡樸,清代的牌坊比較華麗。按照牌坊的功能,大概可以分為政績坊、科舉坊、貞壽坊、節孝坊、墓道坊等幾種類型。下面分別就是現存的石牌坊作簡單的介紹。 一、政績坊 朝廷表彰政績顯著官員的牌坊,也叫名宦坊或官績坊。同安歷史上傑出的鄉賢名宦很多,受旌表而樹立牌坊的官員也不少。如明代為光祿寺少卿張暉(金門人)樹立的少卿坊和為通政使張苗樹立的太卿坊,還有「理學名宦」林希元的「文宗廷尉」坊,刑部侍郎洪朝選的「御史中丞」坊,浙江按察司副使劉存德的「三吳持斧兩越揚旌」坊等。但這些石坊已廢不存。現存宋代的石坊都不完整,衹有部分石構件。如宋代蘇頌的丞相坊,衹剩立柱和小額坊。告熹于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年)在小盈嶺樹立的「同民安」坊于清代雍正十二年倒塌,衹剩下「同民安」匾額和石坊的頂蓋,後爐街宋代連任漳州太守王南一的「兩科太守」坊也衹有立柱部件。現存比較完整的政績坊就是北門的「岳伯」,坊和頂溪頭的 「績光銅柱」坊,分別介紹如下: 一、紀念「三郡知府」陳健的「岳伯」坊。 這座石坊在同安城區北門內,是目前廈門地區規模較大而且保存較好的明代正四品官員陳健的歷史文物。陳健(一四九一─一五六一)字時乾,號滄江,金門陽翟人。他是嘉靖五年同安縣唯一的文進士,登仕後先後任過江西南安、廣東廉州、廣西南寧的知府,所以志稱「三郡知府」。陳健為官清廉,「為政惟勤」,致仕後在家鄉也做了許多善事,例如倡修南院陳太傅祠,嘉靖二十三年在蓮花沃溪修築「滄江壩」,引水灌田,民受其惠。因此省、府、縣地方官為他奏請立坊。石坊建造于嘉靖二十一年,這座石坊的規模比「績光銅柱」坊小一些,但比所有的節孝坊大。通高有八米多,明間寬三米,次間寬一點三四米,明間小額坊兩面同鐫「嘉靖丙戍進士陳健」字樣。大額坊上坊名石兩側青草石鐫刻立坊者的結銜題名。小額坊上的花板和中層上的聖匾已失,上層屋脊兩端蚩尾,中間葫蘆。整座石坊造型莊重,裝飾簡樸,體現明代石坊的建築風格。石坊坊名為什麼稱「岳伯」?這是因為古代堯舜時候有四岳分掌四方的諸侯,周朝時又有方伯為諸侯之長,所以後來就用「岳伯」作為邊疆官吏的代稱。陳健任過南安、廉州、南寧三郡邊疆地方長官,所以用「岳伯」來表示他的官職。石坊「岳伯」背面兩字是「秋官」,這是因為唐代武則天以刑部為秋官,陳健中進士後初授刑部主事,所以也就有了「秋官」這個副名。 2、紀念施琅統一台灣的「績光銅柱」坊 這座石牌坊橫跨在頂溪頭章(州)泉(州)古驛道中,是目前廈門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石牌坊。石坊通高九米多,明間寬三點六米,次間寬一點二三米,是康熙五十六年為統一台灣做出巨大貢獻的施琅將軍樹立。 施琅(一六二七─一六九六)字尊侯,號琢公,是晉江衙口人。他原來是鄭成功部將,清順治八年五月歸清,十三年任同安副將,十八年任同安總兵官,他先後在同安有七年的活動時間,曾經在瑤頭大元殿、小西門朝元觀等地駐紮兵馬,還在同安自籌工料建造快船六十艘,從事與鄭成功的軍事對抗,為清廷效命,因而康熙元年被提升為福建水師提督。這時候台灣的政權是由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掌管,但已是搖搖欲墜,如果沒有統一,很可能又會落在外國人手裡。但康熙皇帝對統一台灣問題起初也猶豫不決,後來在李光地、施琅的奏請下,康熙皇帝終於下定了統一台灣的決心。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六月十四日,施琅帶領水陸官兵二萬多人自東山出發,在澎湖擊敗鄭軍統帥劉國軒,一舉解決了台灣統一問題。中秋佳節捷報傳到京城,龍顏大悅,隨即欽賜龍袍御衣並褒錫詩章,讚揚施琅統一台灣的功績。施琅逝世後,又受贈太子少傅,謚襄壯,榮寵有加,於是福建巡撫、學台、布政使、道、府、廳、縣等地方官員便為他建造這座永久性的石牌坊。 石坊匾額的「績光銅柱」和「思永峴碑」是為施琅歌功頌德,而且都有一定的典故。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帶兵平定交阯,立銅柱以表功。康熙皇帝︽御製褒章︾又有讚其「伏波名共美,南紀盡安流」的詩句,這就是「績光銅柱」的含義。西晉羊祜任官時關心民瘼,深得民心,卒後百姓在他經常登游的峴山立碑紀念。這是歌頌施琅在統一台灣偉業中,像馬援那樣武績顯赫,像羊祜那樣緩懷遠近,值得後人永遠懷念。 二、科舉坊 閩南許多宗祠門口都有成排的旗杆石,那是早時族人科舉成名的標誌,宗族子弟讀書中舉後,都要「豎旗拜祖」,還要在祠堂懸掛匾額,表示宗族的榮耀,也是對後生的一種勸進。國家對科舉成名的人樹坊旌表是一種莫大的恩榮。同安自有科舉以來,出過文武進士二二三人,明代有文探花林釬、會元、傳臚許獬,他們都是金門人;清代則出過會元武探花葉時茂(瑤頭人),但不是每個人都樹有牌坊。根據︽同安縣志)記載,為舉人、進士樹立牌坊祇有十六座,如明代舉人林啟、劉汝南的「解元坊」,李賢祐、張定的進士坊,進士謝昆和舉人謝復春的「伯仲聯芳」坊,進士張定、張鳳徵、張繼桂和舉人張宜、張文錄、張日益(都是金門籍)的「奕世科第」坊等。可惜這些石坊都已經廢除,現在祇有南門外岳口這座「鳳山鍾秀」石牌坊。 這座石坊建于明代嘉靖三年(一五二四年),是廈門地區現存最早的石牌坊,為明成化舉人洪敏而立。洪敏是金門鳳山西洪人,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年)舉人,任南京國子監助教。同安城東的九躍山又名鳳山,是孔廟的案山,山上建有象徵文筆的「文筆搭」,也叫魁星塔。鳳山東麓隋代建有天興寺。相傳這裡是風水寶地,宋代趙宋皇親趙叔霦入住同安時便在天興寺建告王城,明代「理學名宦」林希元也在天興寺廢址上建住宅,洪敏的石坊也建在這裡,而且金門也有「鳳山」地名,說明同安與金門地靈人傑,科舉蟬聯。這座石坊也是橫跨漳(州)泉(州)古道,明間寬三點四米,次間寬一點三八米,圓形立柱前後夾以簽形夾板石,保存基本完好。石坊前後百米之內,還有記載明代抗倭事蹟的︽邑侯譚公功德碑︾和抗擊紅夷(荷蘭侵略者)的︽邑侯李公生祠碑記︾(俗稱「英雄碑」),這些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生動的地方教材。而「鳳山鍾秀」坊與鋪前的節孝坊和頂溪頭的貞壽坊、甘露亭、龍泉井、東岳廟、義娘宮等文物古跡可以整合成一段古驛道旅遊線,讓人們從中領略古同安的歷史文化積澱。
-
愛在歐厝海灘
開放中的金門 從76年解嚴以來,黨禁和報禁紛紛開放,雖然金門仍是戰地政務,但是民主的聲浪是越來越大,包括以前老師的權威都受到挑戰,要用新的想法跟觀念來教學生,對老一輩的老師都大嘆今非昔比,但是對鳳而言,教育本來就是啟發學生,並不是填鴨或命令的教學方式,反而有了新的契機做一些教材上的改進和方法上的創新。這種做法也得到學生的肯定,音樂課常常是上到學生都不想下課,學生的發問和回應也讓鳳開心不已,覺得自己雖然是教小學生,可是可以在小學就啟發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將來一定有更健全的人格發展。 隨著開放的腳步,金門的民生建設也多了起來,不再是以反攻大陸為目的,漸漸重視生活品質,像電話的普及,雖然不能跟台灣通話,但是在金門地區是方便了許多,加上民航飛機班次的增加,台灣和金門的距離變小了,資訊的流通變快而多起來。 這年的過年回金門的人潮變多了,家駿也感受到了金門跟以前不一樣,只是說不上來那裏變了。再過半年就要畢業,因為政府兵役政策的緣故,一畢業就把戶口遷回金門,不用服兵役的機會很大。 再度戀愛的鳳 為學幾乎每天都到鳳家報到,好像要全世界都知道他就是要定了鳳,原本不以為意的戀情,卻變成了被強迫要接受為學,美惠和金旺也把為學當成女婿看待,在這種情形下變成的男女朋友,在金門人眼中看來似乎是天經地義,只是鳳心中老是有個聲音要她不要這個男人,可是在金門這種地方,實在是人言可畏,自己如果不和為學在一起就是一件錯誤的決定。家穎的話仍在耳邊掛著,想到自己因為要在金門過下輩子,就先照目前的局面順勢而行,在過年時便答應和為學成為男女朋友。 當鳳告訴家穎她所做的決定之後,家穎笑了笑,嘲弄的問她何時要嫁給為學呢?鳳苦笑不發一語。至於家駿則用充滿感性的話祝福鳳和為學幸福快樂,鳳心想這真是個美好的未來或者是變化莫測的未知。這種感覺跟建偉在一起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她知道建偉會全心全意愛著自己,只是迫於環境,選擇分手是對雙方最好的事,可是選擇為學卻有一種莫名奇妙的不安和壓抑,這段感情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又不能不要,命運真是捉弄人啊!而且答應了做為學的女朋友,早晚是要結婚的,確定的是她不想如此年輕就嫁,這點是非常堅持的,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引導著鳳肯定這個念頭,誰來勸都一樣絕不妥協,跟為學也有些許身體上的親密接觸,雖不排斥但有一定尺度,因為不想奉子而成婚。 家駿的抉擇 因為金門戰地政務自衛隊的緣故,家駿把戶口遷回金門,所以不用服兵役,但是以後取消自衛隊之後,役男就要跟著服兵役。因此家駿就要面臨就業的問題,美茹已經在父親的公司上班一年了,當然是希望他能一同工作,就可以天天見面一起打拚。不過家駿是覺得出去外面的世界多看看,不想就如此過下半生,而且他不想做純業務的工作,想要從技術面多了解資訊產業的生產流程和服務面,在學長的介紹下,家駿進入飛揚筆記型電腦公司就職,雖然美茹心中有千百個不願意,但是在家駿的說明和堅持之下只好同意他的選擇。 美茹做的是行銷企劃,除了資訊產品的知識之外,對於包裝和廣告也多有所用心,和家駿想從的產品的技術層面進一步著墨,兩個人的世界在畢業後方向有點不太一樣,但是感情依然穩定,不過價值觀顯然有些許差異出現,為此而溝通的時間相對多了起來,美茹覺得行銷是決定成功的主要因素,產品只要跟的上時代的腳步就好了,成本低一點,產品的品質不用太在意,消費者的行為是盲目的,資訊產品的生命週期太短了,根本不等到產品故障就會買新的。家駿則覺得無論做何種產品和服務,品質是決定一切的成敗關鍵,品牌信用是最珍貴的資產,一旦破壞之後可能萬劫不復,完美的包裝和行銷企劃會有短期的績效,如果品質問題過大,後續的成本會更高。兩人為此講的有點大聲起來,家駿覺得再談下去可能要吵架了,便轉移話題說放假要去那兒玩的事情,不過可能以後要避免談論工作的話題。
-
《金門明代人物故事十之一》蔡希旦─真漢子以身殉眾
蔡希旦,字可久,號中溪;金門平林(今瓊林)人。年輕時,曾經非常努力讀書,希望可以取得功名。但時運不濟,屢試不中。後來只好專心務農,以養活一家人。他為人嚴謹仁厚,年輕時,曾經在荒野的山寺裡閉門苦讀。有一天夜裡,有一位妙齡少婦叩門,請求讓她夜宿一晚,希旦謹守禮法,予以委婉拒絕。還有一次,寺廟裡頭有個小和尚不知何故突然暴斃,小和尚的師父向來講究,又有點潔癖,因而不敢接近屍體去仔細查看其徒弟的死因;就在已經將屍體入殮棺木之後,希旦正好前來,他伸手到小和尚的懷裡摸了摸,發現小和尚的身子還有點溫熱,於是趕緊抱起來,予以針灸治療,讓小和尚又活了過來。 他的鄰居,住著一個老太太,她沒有孩子、也沒有親戚,幾乎每天都會到希旦家裡來乞討吃的,希旦待她有如家人;有一天,不見她過來要吃的,希旦對著家人說:「老太太肯定是生病了」。於是吩咐兒子前往探視,果然發現她獨自躺在竹條編成的席子上,病得十分厲害。他隨即手捧著稀飯前往餵食,細心照料,老婦人身體逐漸好轉,最後完全康復。 他們蔡氏親族裡,有一個年輕人時常在言語上忤逆他的繼母,甚至還動口咬他繼母的手臂;他的父親非常憤怒,用繩子把他綑綁起來,打算將他扔到海裡。希旦聽說後,趕了過來,對著年輕人的父親說:「小孩子莽撞無禮,確實該死;但是他之所以會對繼母如此,也是因為還念著親生母親的緣故呀!況且,如果你就這麼殺了他,固然可以消氣,可是難保別人不會認為是後母在背地裡使壞,藉故害死前妻的孩子,這樣於繼母的名聲也是不好啊」。他說完後把年輕人領到宗祠前面,用棍子鞭打一番,規勸他改過自新,年輕人因而挽回一命,內心不但心生感念,也自此真心改過。 希旦事奉父親非常孝順,父親生病時,他總是跪著祈禱上蒼,寧願自己代替父親承受病痛之苦。後來,父親病故了,他萬分難過,連著三天三夜,不吃不喝。而所有殯斂祭祀儀式都遵照禮節進行。但就在父親的葬禮未完成的時候,突然傳來倭寇準備登陸金門襲擾的消息,嚇得大伙兒紛紛走避逃命。希旦眼見父親尚未入土安息,於是帶著兩個弟弟,親自拿著鍬鏟掘地,等到墳墓弄好的時候,兩隻手掌都磨得皮破血流。墳墓才剛弄好,倭寇就快要逼近村子了,鄰里鄉親商量著如何對付賊寇,大家公推希旦為帶頭首領;他將村子裡面的年輕人通通召集起來,一共有兩百多人,日夜排班警覺、輪流巡查守護,希旦更是親自到處規勸,督促大家用心戒護。 幾天後,大批賊寇湧來,村民看見賊寇來勢洶洶,全都嚇得面無人色;希旦挺身而出、奮勇向前,大家才勉強跟隨在他身後!賊寇揮著大刀、騎著快馬,朝他們衝殺過來,而且,還夾雜著猛烈的炮火。村民們都嚇得拔腿狂奔,只有希旦一人毫無懼色,巍然不動!賊寇兵分三路,繞道其後,把他團團包圍。此時,無人敢於出面援助接應,希旦獨自力戰而以身殉眾。時年僅五十歲。在希旦遭難之後,不論是認識或不認識他的人,無不傷心流淚。日後希旦的兒子蔡守愚,稟承父訓,終於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