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幸福曬在夕陽前
橙紅天空沐落日, 夕陽餘暉映海岸。 海天一色意無邊, 家人同賞情意添。 波濤輕拍沙灘岸, 愛意悠悠滿心房。 共聚時光情無限, 幸福曬在夕陽前。 (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
金門佈雷與排雷始末
大學時讀林懷民的小說集「蟬」,書中有一篇「逝者」,講述一個預官悼念被地雷炸死的充員兵,那時我纔知道金門島上佈雷的事。 1949年10月,古寧頭戰役剛結束,守軍為了防範共軍再次進犯,在沿岸著手佈雷。擔任海岸佈雷的人是保密局下屬的「技術總隊」,總隊長是杜長城,他的部屬都不是正規軍人出身,但有斷後的爆破經驗。「技術總隊」離開後,佈雷的任務交由陸總部的兵工署。 這樣地搞下來,金門的雷區至少有204處,大多分佈在北部和東南部,以及烈嶼的西南部的平坦沙灘。823砲戰後國軍持續埋雷的結果,累計有10萬枚之多,包括方形的人員殺傷雷(M2A4跳炸式、M3破片式、M14爆炸式)和圓形的戰防雷(M7A2、M6A2輕型)。每見鐵絲網上掛著三角形紅色的骷髏頭警示牌,總是教人觸目驚心。人員殺傷雷非常敏銳,僅0.5公斤的力量就可引爆;戰防雷是用來對付登陸的戰車,需要20公斤以上的輾壓力纔會觸動爆炸。 有了這些雷區,居民的私有土地長期被禁錮,不准通行,即便留有撈捕或採集牡蠣的安全小徑,仍然有民眾和牲畜因誤觸地雷而造成傷亡。這些地雷多為二戰時期的美軍舊品,佈設容易,但拆除困難,儘管過去軍方有佈雷圖,但因部隊移防頻繁、交接不清,再加上潮汐所致的海岸線變化,造成日後排除的困難。 1992年11月6日,金防部宣告解嚴和結束戰地政務,雖大量撤軍,但留下棘手的埋雷,縣政府要求務必清除,將海岸還給金門的人民。1997年,軍方考量技術和設備不足,乃委託英商廓爾喀特種勤務公司(Specialist Gurkha Services UK Ltd)開始在金寧鄉西浦頭村進行雷堆清除,他們的技術人員是英國和澳洲的退伍軍人,排雷雇工是尼泊爾的廓爾喀人和辛巴威人。 2005年5月,金湖下湖的人工湖在排雷時發生一起地雷爆炸案,疑似不慎將已挖出的地雷摔落地面,造成辛巴威人兩死一傷;迄2006年排雷告一段落,共處理掉8萬多枚。2007年4月,陸軍總部成立「排雷大隊」,採行委外與自行除雷方式,繼續清除高爆物,經過了7年的努力,終於在2013年完成此項危險工作,獲得國際反地雷組織的肯定。 2014年3月31日,「排雷大隊」走入歷史,原本144人僅留下27人,併入金防部工兵連排雷排,維持後續雷區的巡察工作。軍方為了紀念這些排雷英雄的勇敢表現,特地在太武山公園成立「排雷大隊紀實館」,館內有百餘位排雷手名留青史,館外也展示模擬排雷作業,讓參觀的民眾了解昔年清除的危險;其他如古寧頭公園的排雷紀念碑,烈嶼勇士堡內的地雷展示館,皆有所記述。 2022年12月,美國國務院宣佈通過對台軍售「火山陸上機動佈雷系統」(Volcano),稱可快速佈雷,頓時引起社會輿論大譁,旅遊業者也擔憂將嚇跑觀光客。地雷為害之深、禍延子孫,讓人無法輕忽此荒謬措施。幾年前去柬埔寨旅遊,在許多景點常看到一些斷手斷腳的殘障人拿著破爛的樂器,咿咿呀呀地彈唱乞討,那不是歌聲,而是一種哀鳴。 金門佈雷的始作俑者是杜長城,他出身軍統,因在東北四平戰役以爆破戰術突圍成功立了戰功,從少校破格晉升為少將,從此恃寵而驕,不可一世。來台後伺機坐大,涉嫌貪瀆和走私黃金,甚至膽敢密謀綁架蔣經國。他遭到逮捕後,蔣介石下令槍斃,是國府遷台史上第一樁重大案件。
-
我中獎了
一聽見「中獎」這兩個字,總是會忍不住往好的地方想,摸彩中大獎、樂透中獎,抽中獎品!憧憬的未來即將到來嗎?不是的,我中的頭等大獎,不是滿滿的獎金,也不是豐厚的禮物,而是考試日期與出國時間撞期了。 故事要從半年前說起,朋友們相約出國,由於每個人的工作不同,經歷了協調、請假與配合,好不容易敲定時間,再加上當時飛機票的促銷,果斷將國際機票買入手,同時如火如荼地討論行程,沒想到一個禮拜後,國考時間出爐了,不偏不倚的,正好卡上出遊時間。 頓時如遭雷擊,久久無法回神,一邊是準備整整一年的考試,另外一邊則是好朋友間的約定,兩邊都難以割捨,卻又必須作出選擇!心情低迷了好幾天,研究了好幾種的方案,更改時間、移動航班、連夜搭車,甚至是取消行程,難分難捨的情緒,讓眼淚不禁滾滾滑落。 與友人經過多次討論,再加上五湖四海的朋友難得齊聚出遊,最終決定將我一人的旅遊時間往後,意味著,我將獨自搭乘國際飛機,在國外尋找朋友,共同出遊三天,單獨旅遊兩天,最後再自行搭飛機回程。 聽起來很瘋狂,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單人旅行,更何況語言不通,可是沒辦法,「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既然遇見問題,那就不能逃避!勇敢面對,折衷方案,如今再次回頭看,一張張歡笑的畫面,幸好當時,作對的決定。
-
廈門fun心購
在高雄讀小學的侄子、姪女,對於廈門充滿興趣,他們總說:我們想回金門,但只要過境金門到廈門就要回高雄。原因很簡單就是江頭玩具禮物自由。 去年小三通復航後,舒扉在暑假第一次到廈門,下船後她說:爸爸……廈門是都市欸!緊跟在後的我都不自覺笑了,那金門是?距離她上一次去應該是幼稚園,記憶早已模糊,從那之後……她開始對廈門充滿憧憬。 每一次到廈門,幾乎都幫忙他們採買玩具,有他們指定的蘿蔔刀系列,還有小男生喜歡的拼裝玩具,特別是啟蒙的玩具比台灣便宜多了,還有很多奧特曼系列。而女孩喜歡盲盒、納米膠、美樂蒂系列。 二個孩子若有同行廈門,買玩具的經費要自己拉贊助,阿公、阿嬤、爸爸、媽媽、姑姑,再由大人保管,要花錢買什麼自己決定,常常會看到舒扉自己在人民幣換算台幣,緊接著她會喃喃自語說:小姑……這個好貴哦!還是不要買好了。當女孩精打細算時,我總跟她說:妳不會是試著跟老闆說:老闆我是常客能便宜一點嗎?她總推著說:小姑妳說。確實有時還真我們姑姪倆殺價成功。每一次剩餘金額結餘,女孩的剩餘金額遠遠超過男孩,畢竟男孩的玩具隨便都是百元人民幣,而女孩則是數十元人民幣。 除了玩具禮物自由外,二個小孩對於吃也是十分龜毛,還要先探勘一下餐廳環境,有沒有裝潢、冷氣。他們特別喜歡一家火鍋店,一直想要回訪。那家火鍋店是韓式風格,小哥哥、小姊姊都很韓系,不知道還以為到韓國了,在定時會跳熱舞及喊口號送娃娃,還會發放兌換幣可以夾娃娃,熱鬧的氛圍,連我一個大人也覺得值得體驗「怂」火鍋。 看著舒扉的寒假作業,其中一項作文,提目她擬定好「到中國旅遊」,她起草了二段,離她的360字還遠的,第一段她寫著和誰出遊,姑姑打的第一槍是這一次「奶奶」沒去,她逗趣的跟我說:因為我在高雄先寫了嘛!哈哈哈。看著她的用詞遣字,我都不得不佩服她的條理,「看著浪輕輕的拍著拍著廈門就到了」。 前幾天,出發時金門有點濃霧,孩子們在採買後仍然依依不捨,一直念叨著:「起霧加油起霧加油」。其實,他們怎麼沒想到,廈門很近,天天都可以再出發。 廈門go!
-
【城南舊事】苦味的粽子
都說健忘的人是有福的,而記性太好是一種病,或許是吧?就如同一把年紀了,這一路走來的山山水水,一直都像膏藥一般的黏貼在身上,無可甩脫的、日久天長的、如影隨形的、也鬼魅般的在現實生活中來回糾纏、迴盪,一點都不消停。 就像關於粽子的一些片段,近日來都在我的腦海裡盤旋一般。記憶裡,母親在端午節前還是會準備一些食材,好在節日的時候包些粽子,說是拜拜應景用的,誰都知道這些粽子節前節後,還都是進了我們兄弟姐妹的五臟廟。 初始,還是鹼粽為主,不加其他食材,蒸熟了蘸著細緻的白糖,彈牙的糯米香帶著一些微甜,一直都是大姐喜歡的那個味道;做為男生的我喜歡的,倒還是內餡裡包著蛋黃、五花肉的肉粽,當然,疼著小孩的母親,後來還是會在一堆鹼粽之中,加上幾顆肉粽的。 為了即將到來的大學聯考,我在學校宿舍住了一些時間,晚自習的過程中,隔三叉五的,都會約上幾位要好的同學,翻過運動場或後門不高的圍牆,跑到中興街上的泉三肉粽店解饞,然後又晃晃悠悠的,繞過城隍廟邊的巷弄,滿足的回到教室;彼時,城隍廟除了每年農曆四月十二盛大的繞行慶典之外,元宵節時,也在廟口的戲台上舉辦猜謎活動,1979的高三那年,幾個同學依然在泉三肉粽吃完晚餐後,繞行過去參與盛會,也幸運的得了最優勝獎,一行人開心的抱著一堆獎項回到學校。 在台灣工讀的時後,端午節前夕,大姐總會幫我捎來肉粽,那時,已經結婚的她一手提著粽子、一手抱著或牽著一歲多的小外甥,一路搭車從大溪到桃園、從桃園到板橋,再從板橋轉車到中和,單程約莫兩個小時的過程,抵達我租住的地方,常常都是中午時分,顧不得自己早已一身汗濕的她,看著我享用愛心餐食的過程,欣慰又開心笑著的模樣,一直是我長年出門在外,最深刻的感念。 家裡祖上連續三代男丁單傳,以及爺爺重男輕女觀念下,大姐的出生,依然得到很多關注,尤其是父親,對乖巧懂事、又會念書的大姐,一直有著相當的關愛跟期望;而長我五歲的她,在我懂事初期,就見她幫忙照顧著弟妹、幫忙著簡單的家事跟農務、也幫忙著準備豬食,餵養著父母親豢養的十幾頭豬隻。 小學放學回家,父親總會將把牛牽回欄裡的工作交付給我,冬天日短、或是碰到單號砲擊的那些時日,不敢單獨走去山溝裡、亂葬崗旁把牛牽回家的當下,總會央求大姐陪我前去,並捉狹的在回程時奔跑著、甚或躲著的丟下膽小的、孤伶伶的她,每每看她焦慮欲哭的樣子,這才心滿意足的跟她一起回家。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樣的說法,似乎在大姐的身上找到印證。小學到初中,她每天都是步行上學的,來回一個小時的九年中,不言苦也從不遲到之外,更有著不錯的學習成績,及至初中畢業,上了高職商科之後,都是我們這些弟妹生活上的標竿,自然也承載著父親對她巨大的期望。初中畢業前,父親收割一擔擔韭菜時,大姐一直承擔主要的整理工作,而父親賣菜,初期也是大姐陪著去的,夜裡三點多出的門,卻沒聽過任勞的她有過什麼抱怨,只是偶而提起走在摸黑的去程時,心裡常常有種毛毛的、膽怯的,彷若招陰的感覺。 大姐上了高職的商科,我接手了陪父親半夜賣菜的任務,這大約是我小四、小五的年紀吧;當然不上學的假日或寒暑假裡,她仍然會陪著我們去的,推著手推車賣菜從兩人變成三個人,大姐說的那種些微毛毛的感覺,我能體會的,因為我也走在這樣的過程,而多了大姐陪著的路上,總會覺得踏實一些。 商科畢業後,大姐留在家鄉,在街上一家百貨鋪裡當著店員,這跟父親希望她繼續念書、考個公職的落差太大,但拮据的現實,打消了父親的想望,畢竟繼續升學,意味著大姐將離鄉赴台、也意謂著求學過程的費用,這些都足以讓父親的想望陷入困境。 接近一年的店員工作之後,原本瘦小的大姐膨風般的胖了十來斤,鄰居嬸嬸伯母都笑著說,工作後的大姐除了能掙錢,在東家吃飯,伙食改善了,人也圓潤漂亮了,再不像先前營養不良的那副模樣。 通過特考,大姐順利入編了軍職,成為一名播音員,這消息無疑讓父親長臉不少,但也為後來的發展、乃至於大姐的人生走向,留下很多無可預料的伏筆。 播音站在馬山,離家有個三四十里的路程,所以每天都有車子接送,我小小年紀裡,多少感受到鄰里鄉親欣羨的眼光,偶而的,心中也會泛起些微驕傲;大半年後,我沒頭沒尾的聽母親提起大姐談著戀愛的事,到後來則是父親明確而果決反對的過往;在父親眼中:善良乖巧而又孝順的大姐,如何也不能隨著在金門服役的充員兵,遠嫁到台灣去的,父親早已幫大姐規劃好,再過幾年,在家鄉找個知根知底的對象才是正道,而不是嫁到那個辦了出入境證才能到的地方,「結婚後,哪天被欺負了,」父親這樣說:「連個娘家都照顧不上妳。」 看到柔順的大姐反抗著父親的意志,我著實有些意外,雖然母親心上還是護著女兒的,但微弱的話語權,並不能給她多少實質的幫助。她不理睬父親的要求,不吵不鬧、也不辯駁,只是依從自己的選擇,靜靜的跟父親口中那位充員兵,後來成為我姐夫的對象交往,即便父親疾言厲色的說著,要打斷她的腿、要跟她脫離父女關係,堅韌固執的大姐依然不為所動。 上高中時,充員兵服完兵役回了台北,時不時的,我會幫大姐留意著寄來的書信,然後趁父親不在家的時候,偷偷遞給大姐,看著她在讀完後,開心的把書信夾在幾本瓊瑤小說的內頁。 父女直面爭執是一年後的事了。那天晚飯時刻,大姐怯弱的跟父親說要辭掉播音站的工作、要去台灣,父親橫著臉,大聲的罵著,母親則陪著大姐,餐桌旁不停的拭著淚,我看著咆哮的父親,不知道平時疼著大姐的他,此時,竟然眼前這般的魚死網破?父親拂袖離開了餐席,末了,惡狠、冰冷的丟下一句話:就當沒妳這女兒吧,而我們則選擇結束了那餐晚飯。 終究是去了台灣,也終究嫁給了那位曾經是充員兵的姐夫;婚宴日期大姐在早前的書信裡寫得明白,在父親死活不同意婚事的情況下,自然也偷偷藏了母親的身分證,深怕母親私下辦了證,參加了大姐的婚宴,而隨著日期一天天逼近,母親唯一能做的就是拭淚,然後還是繼續拭淚。 大姐是1977年從台北二伯父家出閣的,那時,已在台北工作的二姐,是唯一出席的家人。 赴台準備念書的那年暑假,在大姐大溪家做了近兩個月的停留,偶而幫她看顧著八九月大的小外甥,也在那個時候,我第一次見到父親口中的那位充員兵,只是當時已是我名正言順的姐夫了,他跟我說著,打算年底帶上妻小,回金門宴宴客,也見一下未曾謀面的岳父岳母。 或許這場婚姻得來不易吧,很多時候我都能發現,姐夫對大姐有著相當深厚的情意,除了體恤大姐工作跟家庭的辛勞,姐夫更會主動的分擔著,看著一家三口和樂的生活,我不免覺得欣慰,也想著,或許當年父親堅持反對的擔憂,是不是多慮了,差點拆散了這份堅持的感情? 在台北念書的那幾年,得空,我會上大姐家坐坐的,幾次我從輔大搭車,一路沿丹鳳、迴龍經龜山,然後從桃園汽車站轉車到大溪,在那裡,尋求一份離鄉歲月中,對家渴望的的感覺跟替代。(上)
-
海海人生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果把台灣最高的玉山搬到海上,會是什麼樣的一個光景?這是有可能的事嗎?還是只是我心中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夢想? 因為會有高山症的我,從來沒有把登上海拔3952的玉山這件事,收納成為我人生的目標之一,所以我總希望能在陸地上或是大海中,就能看到玉山,而且是很快樂的目睹到。 那天,我在海岸邊,眼前突然發現快樂交通船與玉山軍艦併立的畫面,這不就是我期待的海海人生嗎?我拿起相機拍下難得的這一刻。 不用登頂,我也能親眼目睹「玉山」的真實樣貌,是我2023年,最感快樂與喜悅的收穫。
-
甲辰談龍
民國一○三年歲次甲辰,也就是龍年,開春和讀者談談龍。 中國、印度和西方,都有龍的傳說。不論哪裡的龍,都是想像中的動物。既然龍是想像的動物,那麼是怎麼想像出來的?《伊索寓言》有一則〈美麗的烏鴉〉,或許可以提供答案。 話說有一天神要選鳥王,眾鳥都刻意打扮自己,烏鴉知道自己長得醜,打扮也沒用,就向眾鳥各要了一根羽毛,黏貼在自己身上,把自己裝點成一隻最漂亮的鳥……。 龍不就是這樣嗎?遠古時期,各個部落都有自己崇拜的動物,稱為「圖騰」。其後弱小部族被強大部族兼併,他們的圖騰也被吸收,於是強大部族的圖騰愈來愈複雜。史前中原有不少部族以蛇、鱷魚或蜥蝪等爬蟲類為圖騰,經過長期兼併,就成為「龍」了。 那麼龍是什麼時候形成的,這個問題誰也無法回答。一九八七年,考古學家在河南濮陽仰韶文化遺址墓葬,出土了用蚌殼堆砌的龍、虎圖案,經碳十四測定,距今約6460±135年。 墓葬中的龍形圖案,張著大口,有點像鱷魚,但頭頂有角;身體彎曲,有點像蛇類,但有四肢;四肢將身體撐起、尾巴從臀部發出後突然變細,又不像蜥蜴類。可見遠在六千多年前,龍已是種想像的動物了。 進入信史時期,龍逐漸成為權力的象徵,造型愈來愈藝術化,到了唐代已大致定型,也就是我們在圖畫中所看到的形象。它看起來威風凜凜,其實中看不中用,以動物學的角度來看,他既不能適應陸地生活,也不能適應水中生活,更不要說飛上天了。 中國和印度是鄰國,印度文化對中國影響深遠,中國文化對印度卻沒什麼影響。印度的佛教大約東漢傳到中國,其後佛經大量譯成中文,印度的「龍」,隨著佛經傳到中國,豐富了中國龍的內涵。 印度的龍稱為「那伽」,是蛇神,和印度人的蛇崇拜有關。它的造型有時人首蛇身,有時是九頭大蛇。印度教神殿入口處,常有那伽雕像。佛經譯者將那伽譯成龍,那伽王就順理成章地譯成龍王,其居處就譯成龍宮。印度人認為,龍宮有很多寶藏,這種觀念也傳到中國。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就是從龍宮取得的。 印度人認為,那伽住在水裡,會興雲布雨,它能使人豐收,也能造成水災和乾旱。中國的龍也住在水裡,能夠飛上天,和打雷有關。佛教傳入後,中國的龍除了打雷,也開始負責下雨,於是龍王成為河神,各地容易發生水患的地方,就建起龍王廟。 西方人也有他們的龍,源自中東和古希臘。古巴比倫的龍,造型像哺乳類,和早期的中國龍相似。古希臘的龍,是巨大的海蛇。後來造型漸漸複雜,外形類似蜥蝪,但有翅膀,張著大口,有的可以噴火。 西方人從來就把龍看成惡物,《聖經》更把龍和魔鬼畫上等號,於是產生許多屠龍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聖喬治屠龍」。傳說有條住在湖裡的惡龍,經常噴出毒氣害人,人們只得用活人獻祭,當輪到公主時,惡龍被聖喬治殺死,居民感激之餘,紛紛皈依了基督教。
-
思念阿母
過年的跤步愈來愈倚,思念阿母的心情愈重,阿母離開阮,欲五月日,生活中,看袂著伊老大人,毋過心肝裡,阿母一直攏待,有閒去阿母的房內看看咧,嘛佇透早燒香和阿母講兩句仔話。 才無偌久以前,我會共阿母的幾粒藥丸磨做粉,加一點仔溫水,提出飼藥的細支筒,阿母有時乖乖啉落去,有時陣無想欲食,愛共好喙一過閣一過。 閣想著,外傭共阿母拭空喙、換藥,我佇邊仔鬥相共,我若是提面巾摺好好, 紲落來佇伊的倒爿耳空邊叫一聲「阿母」,阿母會自動斡過來予我囥面巾,有時陣毋免講阿母會佮我配合甲誠好。 彼一日,咱的日七月十五,厝內咧拜「老大公」,我猶閣問阿母有燒香共「老大公拜拜無?」她回我講「有」,我講今仔日拜拜較晏矣,明仔日才閣去外口踅,想袂到,就按呢結束,結束這段人生一百年。 我足思念,足思念阿母啊……。
-
貓年、龍年,都是好年!
時光匆匆倏忽農曆年關將近,想起生平第一次在外國過年就是去年的北越南--海防(Hai Phong)之旅。一切都很新鮮美好,唯一的遺憾是當地素食餐廳不是過年休假就是因為疫情緣故消失了,未曾吃到足夠的蔬菜料理。返台前一天預定去塗山(Do Son),外子想起有位熟稔的越南同事就住在附近,事先約定前往拜年,並說明女兒和我茹素,拜託她多準備蔬食料理讓我們在其家中用餐。 一大早仨人戰戰兢兢在人潮和刺耳的喇叭聲中從海防騎著摩托車出發,先去塗山觀海潮和廟宇參拜。只見到處人山人海,婦女身著傳統國服「奧黛(AoDai)」,男子則西裝筆挺,闔家齊聚在金桔、萬壽菊、杏花等花團錦簇環繞的貓年裝置藝術前照相,人人洋溢著幸福笑容,年節氛圍濃厚十足。為何與台灣兔年不同?原來在我們〈十二生肖〉民間故事中被老鼠使壞推入河中,飲恨無法榜上有名的貓咪,在越南則被列為貓年。在越南的故事版本,落河後的貓咪,靠著自己的努力游到終點,獲得第四名。還有一種說法是第四地支「卯」的發音Meo與越南文的貓發音相似,眾說紛紜但都很新穎有趣。 逛完後在Google地圖導航之下,從主要道路轉往鄉間道路行駛,繞來彎去,路況越來越顛簸,四周景觀越來越原始,經過一大片棲息著數十隻白鷺鷥的沼澤地,路越來越窄,僅容兩摩托車交會。接著左轉,沿著一條小溪行駛,外子為了確認位置停下打電話。只見小溪裡頭一隻白色鴨子迎面游來與我們照面打招呼,一派悠然自得模樣。不久後外子的同事騎車出現大聲呼喚,領著我們右轉沿著水泥路驅車前往她家,聽說剛蓋好沒幾年,越式建築相當嶄新又寬廣。 和她的家人打完招呼後,馬上和女兒去廚房看是否有需要幫忙之處。結果迎接我們的是兩隻可愛的淺灰色小貓,女兒忍不住擼起貓來。廚房準備了木鱉果綠豆米糕、水煮青花椰和白花椰、炒杏鮑菇以及清蒸素火腿等。女主人拿出草蓆鋪在客廳,然後用鋁製大托盤端出飯菜,大家全部圍成一圈席地而坐,馬上拿出準備好的紅包給她的兩個兒子略表心意。突然間,兩隻小貓聞香竄出,在食物之間蹭來蹭去,主人隨手拿了些食物放在它們的盤子,很有趣且溫馨的畫面。飯後,兩位害羞但是貼心的小男孩還拿出飲料和巧克力糖招待我們。 心滿意足飽餐一頓後主人帶我們到附近走走,門口前有一方魚塘,左邊則是雞舍,門前種有菠蘿蜜樹和香蕉樹等。沿著池塘步行到附近的大河,潺潺的流水旁植有非常多結實纍纍的椰子樹。一時技癢,折下一根葉子開始編起蚱蜢,邊欣賞沿途的植物,發現沼澤地放眼望去盡是台灣較罕見的水芹菜。將編好的蚱蜢送給小兒子,只見靦腆的他欣喜地接過去把玩起來,語言不通的我們開始微笑交流。恬靜怡人的鄉間,家家戶戶處處都種有蔬菜水果,女主人說疫情嚴重時,他們一點都不擔心食物,自給自足完全沒問題。臨別時大家合影,將剛剛編好的另一隻蚱蜢給活潑的老大,只見他開心地舉起比YA!畢生難忘的海外過年經驗,最重要的是全家能團聚在一起,不管是在哪裡! 昨晚與家人視訊,決定今年為配合女兒的工作,全家移師到金門過年。龍年的腳步聲將近,盼望一家仨口早日聚齊,屆時再全家一起去尋幽探訪充滿「獅」情畫意的浯島和烈嶼。外子也十餘年未曾回到金門了,年輕時曾在金門《正氣中華報》擔任記者兵的他,滿懷憧憬到金門大橋追風觀夕照。衷心祈禱無論是貓年、龍年,每年都是好年!
-
凡城凡貓最不凡
在土耳其旅遊至東部凡城(凡恩VAn),最想見識的莫過於名聞遐邇的珍貴名貓--凡貓,尤其同伴有愛貓族者,更是迫切。 只因珍貴,所以我們也都「貓」著身子謙卑步入凡城世紀大學凡貓研究中心「VAn KEDI EVI」(凡恩KEDI貓之家),哇!驚艷連連,屋內大都是一隻眼如黃琥珀;一隻眼似藍寶石,璀璨亮麗、炯炯有神的異瞳凡貓,也有少數兩眼瞳皆藍或黃的凡貓,都華麗、尊貴、優雅、超萌、超可愛!牠們可是土耳其嬌貴的保育類動物。 愛貓族莫不趨之若鶩,欲抱之憐愛,無奈凡貓天生即有一股無論你是貧、是富、是貴、是賤,牠都瞧不起你的高貴氣質,站在貓架上昂首傲視、自命不凡,但只要你誠心餵食,牠就會認為自己是主人,過來享用美食。這也難怪,凡貓本就是很古老的貓種,作為寵物也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甚至據傳凡貓是聖經中大洪水退之後,從諾亞方舟下來的名貓。 凡貓本生長於土耳其最大鹹水湖凡湖沿岸,食用凡湖只有很深地方才能生長的魚類,因此凡貓異於其他貓種,泳技奇佳。牠們也非常聰明,對餵養的主人忠心耿耿,感情豐富、充滿愛意。而且精力充沛,喜愛戶外探索、與主人玩貓玩具,怪不得自古以來即為人類貼心寵物。 這種神祕美麗的貓,直到一九五零年才被歐洲人發現推展開來,方為世界所知,視為天物,還曾在國際市場被炒作一隻高達八百萬美金,超誇張的!因此越來越稀少,瀕臨絕種,還好,土耳其政府出手嚴加保護並進行復育。 凡城凡貓最不凡,在這美貓之家,我們這群凡夫俗子只配當「貓奴」愛牠、護牠,並期待復育成功,讓凡貓優游自在,活躍於大自然與愛貓族家中,將世界裝飾得更繽紛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