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極短篇思念的心
凝望蔚藍的蒼穹,觸撫故鄉的芬芳泥土,找尋古老的廟宇,沁涼的石階,不禁,滿心悸動,只因,歷經多年的寒暑更替,莊嚴的菩薩,威武的石獅,一如往昔,默默,伴隨著暮鼓晨鐘與潺潺流水,靜靜,期待著,歸來的遊子,再次輕倚古老的牆垣及思撫故鄉的容顏,時光飛逝如電,昨日爬太武山,一臉童顏稚氣,今日登太武山,已是三十而立,那夢迴牽縈的層疊花崗石山峰及青燈古寺,依然,艱毅挺立,依稀,梵音與木魚聲縈迴,曾經年少輕狂,在行遍天涯海角及踏過千山萬水和閱歷幾許天下名山與古剎後,總嘆,皆不若,浯江仙人倒臥的巍巍太武山之悠遠的海印寺,如今,每當北風凜冽與鄉愁濃烈時,更覺,惟有家鄉,那瑰麗的人文史蹟,雄壯的戰地風情,方能撫慰我那思念的心。
-
重疊
於是那幾年,我沒有過有他的情人節,西洋情人節他忙著考研究所、中國情人節忙著考國考、後來更是忙學業,忙工作,我也慢慢的遺忘原來還有個情人節。 是啊,相愛的兩人不需要情人節來加持的。但是如果已經沒有這麼相愛了,情人節會不會是一種迂迴的求愛?求你多愛我,多陪我,就這麼一天也好,一晚也好,一頓晚餐也好…… 我連這種卑微的權利,都被他的理直氣壯給剝奪,甚至被摧毀。 所以,情人節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啊!我托著下巴,看著此刻每桌的男女深情對望,他們正享受這一天,商人製造的合理約會理由,這天就是該約會,所以應該是……… 情人,結。 × × × 「姐,妳傻了喔。」他把手伸過來敲了一下我的額頭。 「唉唷,很痛耶!」我揉了被打的地方。 「等等吃完妳陪我去拿個東西。就在這附近。」他說。 「是什麼東西啊?」我捲了一口麵呼嚕的吃下去。 「也沒什麼啦。等下妳就會看到了。」他低頭吃飯。 真是個賣弄神秘的小孩。我白了他一眼,說了一句「真是愛作怪。」 吃完飯後已經將近九點了,冷的直發抖的台北城,卻有無數對的情侶拉著手逛街,大家似乎都不怕冷似的。我實在無法想像像這樣的天氣,還堅持出來約會。一出門,強風灌進我的外套裡,我立刻就打了個噴嚏。 「妳要把衣服拉鍊拉上啊。」他轉身幫我拉起拉鍊。 我的「不用了」的不字,都還沒有說出口呢,他已經拉好,而我的臉感到強烈的灼燙。 他的鼻樑直挺挺的,嘴唇收的很緊,額頭很光亮,眉毛濃密卻很整齊,臉型有點長。 「走吧,就在對面巷子裡頭。」 他牽起了我的手,在來來往往的雙雙對對中,我們好像也成了其中的一部分。我沒有甩開,由著他的大男人帶領,穿越了人群過了馬路,啊,是八大美術社。 「妳先等我一下,我進去拿。」 我在門口等了五分鐘,呆呆的看著自己剛被牽起的手,怔忡的想。 「現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隻手因為沒有他的溫度而迅速流失熱能,等他再次出現,又回到冰冷的狀態。 他的手上提了很大一個袋子,看樣子應該是幅畫。 「走吧!」他說。 「又要去哪啊?」我忍不住呵著手,其實我已經想睡了。 「上車啊,我送妳回家,妳看起來臉色不大好。」他說。 畫板很大。隱約的也隔著我跟他的距離。我的手孤伶的分別在左右兩邊的口袋躲著寒風,直到車上。
-
一個么女的故事
女孩,我從小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女孩,長得,漂漂亮亮,豐豐滿滿,用今日時尚話語來說,就是性感。 女孩從小就被流言流語所包圍。第一件流言,是有關她的出生,傳言,她是父親第三個姨太太所生的么女,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第二件流語,是有關她的性感與美麗,在保守的山城是茶餘的話題。 對於整個流言;她的出生、她的性感、她的美麗,我根本不在乎;我只知道,她會領我到屋後,對著黑漆漆的山洞口放鞭炮,一同騎著腳踏車在田野裡奔馳,一起玩、一起笑。童年的歡笑聲,穿過山林,穿過田野,在風裡飄飄蕩蕩……。 她的開朗奔放;我的膽小畏縮,總成強烈對比,透過女孩,讓我見到一絲絲美麗幻影,彷彿自己也是一位活潑開朗的女孩。 童年時期的歡樂時光並沒有拌隨著我們一路長大……。 當我知道時,女孩的父親已經走了三天,身為家族裡的么女,她並沒有淚水,沒有怨恨,有的只是適得其分的滄桑。回想起來,從小衣食無缺的她,始終缺少一份對人應有的關愛與注意,使得她這集父愛於一身的么女,在父親的突然辭逝後,人生,一夕崩盤,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沒了。連唯一疼愛她的父親,也無聲無息地離她遠去。 父親的死,是女孩少女時代的終了! 初春,山城裡一片梨花盛開的美麗雪白景象。 在一個梨花散盡的午夜裡,女孩離開土生土長的山城,遠走他鄉,而我失去了真心相待的朋友。多年過去了,她將自己放逐在外,在世界各個角落。在我人生每一個重要的節日裡,她都沒有參與其中,有的只是遙遙遠遠的祝福。 二十年後,在台北一幢灰色水泥公寓裡,再見她,我已經是二個孩子的母親,而她也是個大腹便便將為人母的少婦。那年,在她離去的梨花三月天,我們從沒有想過會在台北城相見。 孩提時期的我們,天天山裡來溪裡去;現今的我們緩步走在微風徐徐的台北國父紀念館。初為人母的喜悅寫在她年輕又美麗的臉旁。時光彷彿又回到孩提時期的歡笑光影裡。 夕陽餘暉下,太陽正緩緩落去,一片火紅餘暉裡,好似飄浮著我們共同擁有過的歡笑童年,未曾遠離……。
-
詩兩首
何傷悲 何傷悲 何傷悲 飲月唱憂為何醉 寥寥數載蒼天淚 莫飲悲 莫飲悲 夜顏何曾巧望見 獨坐窗前詠懺悔 何言青天傷淚掩 何見蒼天落淚面 流水遙遙 青山渺渺 天下由我浪天下 海角天涯望無涯 仙 淚空淚明夜已盡 花落花飄已過晨 四季輕 風遙影 歎月將星付予辰 酒灑天地可醉人 仰銀漢 俯望塵 落葉已逝青 春已忘歸年 醉語 沉詞 一代仙人忘歸仙 山水流泉 雲遊塵天 退江河 螢思牽 凋零幻夢清 字句了了 暢留人間
-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臺灣當代藝術家張國治「視覺意象攝影」痕跡光影和碎片化的印象
在張國治的「意象攝影」之中,觀者能夠在介乎真實與非真實、具象與非具象、確定與非確定的形象中,得到超越日常感知活動的「恍惚」。《老子》(第二十一章)中有:「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些照片攝取的是一幀幀日常物化的物象,通過貌似漫不經心,實是精心截取的整體物象的局部,而局部中又包含著整體,如同見到一片樹葉,觀察上面的葉脈就同一棵樹木一樣,一顆顆樹木構成樹林,一片片樹林構成森林。這樣可以在貼有幾快廣告、招貼或塗鴉的一小塊牆體上看到整個牆壁,整個牆壁構成一幢建築,一幢幢建築構成一個社區,一個個社區構成一個城市……。於是在張國治拍下的一小塊牆體的照片中看到《一個城市的符碼》(圖9),我們可以見證一個城市的歷史容顏,城市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誰曾駐足於這堵牆前,曾流覽過,甚至凝視過,張國治拍攝的那牆體的一小塊局部。當然,他或她一定會看到這個局部之外的東西,在沒有被風雨或人為毀害的招貼上會尋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他或她會由此做出或大或小的決定,命運也因此有了或大或小的改變,而社會由一個個人的改變而改變。所以說張國治的攝影所帶給人的聯想和理解不同于攝影史上的抽象攝影,「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在形式風格化的作品中包含了強烈的視覺真實,將紀實攝影的客觀性做詩意的闡釋,這詩意又是東方化的,古典的,更是哲學的,正所謂「大象無形」,「納須臾於毫芥之間」。 攝影是光的藝術,所以羅蘭·巴特又將「暗箱」稱之為「明室」。通常攝影是通過用光來捕捉形象,塑造形體,渲染氣氛,光是媒介。張國治的「意象攝影」將光的運用和理解劃歸為時間的象徵,超越了空間透視和光影塑造形象的運用。一類是作為永恆的時間意識,平面化的物件沒有了光的明暗和陰影的變化,看不出時日的晝夜晨暮,季節的春夏秋冬。鐵皮上的鏽色,牆壁上的斑駁,是出自時間的溶蝕,而非光影的變化,它們是時間長河的象徵之物,帶給作者日落山河、秦磚漢瓦的聯想,當下的意識轉化為歷史,又變成了永恆。二類是作為瞬間短暫的時間意識,將光影的移動直接記錄在平面化的窗簾、牆壁和苔痕上,光成了攝影的主旨和物件,不再僅僅用做媒介。「白駒過隙」的光陰在畫面上移動,光照的美瞬息即逝。「塵蠟苔痕」本身就是「時光短暫」的意象之物,光的溫情與細膩,光色的華美與浪漫,它們的邂逅照應,如櫻花的飄落,產生了華麗而短暫的淒美。 物體由光照而產生色彩,物體的色彩也隨光的強弱、冷暖、角度而變幻;色彩因光照而鮮明,也會因光照而褪色,所以古人有「韜光養晦」的智慧,意思是隱藏自己的光芒,並使其處在一個相對不顯眼的位置。格物致理,藝術之才智猶如處事之機智。張國治一方面竭力彰顯色彩的個性和表現力,在《光影的盛宴系列》當中,將人造之光和自然之光照耀下的色彩之美表現的酣暢淋漓。霓虹燈下的粉色、粉藍和桃紅隱秘著都市的曖昧和情欲;局部化,碎片化的描述又使之產生了「色空」的禪意,在《藍之追逸》(圖10)中就可以看到混沌的粉藍和粉綠,在光的追逐之中逃逸與消失。還可以看到溫暖飽滿的午後陽光將一塊暖色的亞麻畫布照成《光影的圖騰》,同樣被照耀的還有暖色的木質畫框的一角,自然之光和天然之色的相互映照,有「道法自然」,「渾然天成」之美。在無法拒絕的色彩誘惑之下,張國治將桶中攪動的純藍色油漆,鐵皮和牆壁上塗刷的純白、純藍和翠綠色油漆,以及門上大紅鮮豔的春聯,毫不遮掩的,在形式上以西方抽象繪畫冷構成的方式表現出來。看不到光照的痕跡,而色彩葳蕤自生光,怡然自得的色彩,有孤芳自賞的感覺。藍色的如清花瓷,大紅的恰是中國紅,這在意蘊上始終是中國的。 老子《道德經》有「五色令人目盲」。在竭力彰顯色彩的另一面,張國治用彩色翻轉片拍攝物象色彩明顯呈黑、白和灰色調的牆壁,使得這些照片看上去就像黑白翻轉片拍攝的一樣。攝影師常用黑白膠片拍攝五彩繽紛的世界,用媒介將五色變成黑白,將物象客觀的五色轉化為藝術形象主觀的黑白。而張國治用五色之眼洞見黑白世界,這是一種機智的悖論法。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有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大自然中自然之物象鮮有單純以黑白出現的,中國藝術中的黑白是內視抽象的結果,以哲理觀物理,以道相融。 所以張國治自然五色之眼看的是人工黑白牆面,完成的又是另一種的轉換,是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畫提供的滋養,帶來的聯想,在形式上是禪的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在觀念上卻是禪的第三重境界,「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達摩面壁悟的是佛,跟洞中石壁沒有關係。張治國經常獨自打量的牆壁還是和牆壁有關係的,詩人之眼看到的是紛呈的「意象」。 「意象」(image;imagery)是詩歌鑒賞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與此相關更為常用的另一個概念是「意境」。「意境」是通過形象表現境界和情調,到達「情景交融」;「意象」是以表達哲理觀念,象徵性表意之象。意象是單個的表意的物象,意象或意象的組合構成意境,現成一種境界和情調。西方有模仿繪畫意境的「畫意攝影」,模仿的自然是油畫意境;而浙江籍攝影家朗靜山採用集錦攝影,營造出中國水墨畫式的「畫意攝影」,單個的松、石、竹、菊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象」之物,與主觀心靈融合成帶來中國古典詩詞般的意蘊與情調。這些都可視為「意境攝影」。張國治將「意境攝影」折返到「意象攝影」,物象的選擇停留在單純的「意象」之中,單個的「意象」不再做複雜的組合,而是將單純的「意象」昇華為詩意的描述,通過哲理的表達,象徵性的表述,意蘊與情調由聯想和感悟而產生。 意象理論在中國起源很早,《周易》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周易》之像是卦象,是符號,是以陽爻陰爻配合而成,試圖概括世間萬事萬物的六十四種符號,詩學借用並引申之。不過,詩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可感的物象。「畫意攝影」拍攝了具體可感的物象,表達「情」與「景」,「心」與「物」的關係,產生詩意的效果。王夫之說過「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而「意象攝影」中的「光和影的配合」有「陽爻陰爻配合」之妙,物象似抽象的符號,產生出玄妙之「景」;具體可感的物象又呈「碎片化」的出現,形象表達的抽象化,誘發的體悟如西學理論「格式塔」所解釋的那樣,「物體的部分與背景的部分合成另外一些整體,造成的新整體與自然的整體相形之下,會產生全然不同的離奇古怪的圖景」。這也是「意象攝影」的「意同象異,各見其趣」之妙,將攝影記錄朦朧化,亦有「意緒無窮,賞心悅目」之美。(下)
-
重疊
他拉著我往另一頭走,人潮洶湧的師大路,如果不是他個子高,我想應該很容易就走散了。 「今天有什麼特別的嗎?」我還是完全狀況外。 「快點啦,我訂的時間快超過了,會被取消位子的。」 於是我們一起跑過了馬路,而眼前的水龍頭,就是我們要去吃的餐廳。 水龍頭,真是個好名字。是在說我的眼睛像水龍頭嗎?我下意識的揉的一下眼。 這間餐廳以義大利餐點擅長,我點的是奶油鮮蝦,他則是海鮮燴飯。 前菜我們都點了一樣的凱撒水果沙拉,他選擇牡蠣清湯,我則是南瓜濃湯。點心部分他是巧克力大理石蛋糕,我的是輕乳酪。最後飲料部分他點了柳橙汁,我選了可爾必思。 上一次餐廳裡他掉頭走人後,那一次我也沒心情吃飯了,打發了服務生後我就一個人走回家,這一次應該不會再發生同樣的事情吧?而且我現在很餓,我不想錯過大餐。 我盯著他看。 「沒看過帥哥嗎?」他回瞪我,還說了這句話。 「哼,我是怕你又跑了,等下送來餐點我要一個人吃喔。」我扭頭過去。 「只要妳不要挖苦我,諷刺我,我就不會走啊。而且上次妳真的很過分耶。」他說。 「哪裡過分了?」 「因為我的眼睛真的不知道要放哪裡才好啊!哈哈」他笑了。 「不過我真的不希望別人那樣看妳,妳不知道那些男生在想什麼,他們都是壞心眼的。」他解釋著。 我當然知道,我怎麼會不知道,我只是想要故意逗逗他罷了。 這頓飯我們吃的很開心,而且我好像都快忘了某個人一樣,眼前的男孩,是個年輕又有活力的高中生,想盡辦法要讓我笑到岔氣。其實我都不知道我那天到底吃的是什麼味道。 只覺得很好笑。 後來因為旁桌的那對情侶做了一件很浪漫的事情,我才知道今天的日子。 「親愛的,我們交往三年多了,今天我請在場的所有人為我們祝福,請妳在情人節的這天,嫁給我吧!」 穿西裝打領帶的油頭男子跪了下來,服務生拿出了99朵玫瑰花,接著就是整間餐廳的掌聲不斷。 啊,情人節。 眼前的這個高中生眼睛都笑彎了,用力鼓掌,還不時眼神飄向我。 情人節。我跟他,約會? 情人節。還是情人,劫? 我和他不過情人節的。因為他說那不過就是商人搞出來的把戲,我們不必傻傻的去負荷,掏出荷包來響應這種俗氣的活動。相愛的兩個人每一天都是情人節,對吧?
-
幸福的感覺
星期五,一個正常上班和上學的日子,我讓自己放了一天假,一天徹徹底底屬於自己的假,不上班、不做家事、不買菜、不胡思亂想,一個真正讓身心靈都放空的假! 輕鬆的睡到自然醒,聽到孩子、外子上學上班的聲響,我卻放肆的賴在床上動也不動,早餐就讓他們自理了,沒有罪惡的感覺,因為他們都能體諒,也樂於自己處理。睜開雙眼,望著在孩子童年時我為他們佈置的天花板,天體運行的軌道、各種星球加上太陽、星星和月亮,這一片室內蒼穹會在夜晚熄燈之後閃閃發亮,彷若置身浩瀚的星海,它陪著我和孩子度過無數美妙的夜晚,雖然孩子已屆青春期,同我窩在同一張床上看天空的機會少了,但我已習慣這樣的夜空,未曾試圖去改變它。寧靜的早晨,獨自一人輕鬆的看星空,真有個天寬地闊的自由暢快,這種感覺太神奇了。 窗外汽機車一如往常呼嘯而過,我卻聽到學校導護志工殷殷的叮嚀,以及引領小朋友過馬路的哨子聲;我更聽到小鳥「吱啾」的談笑聲,這些都是平常趕著上班聽不到的聲音。一襲睡衣,捨不得換掉它,起身為自己煎了個蛋,烤了片土司、泡了杯花茶,慵懶的坐在沙發上享受我不受束縛的早餐,小小犒賞一下自己,心情立即有了改變,幸福的感覺跟隨而來。打開電腦,寫著我的晨間日記,讓日記抹上幸福和滿足的調味料,我聽到平常內心聽不到的聲音,「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生應該以從容應萬變,最近職場上的紛紛擾擾,奪去了我平靜的心,這和工作的初衷-快樂和成就已經背道而馳了,如何把每一個缺憾都換成圓滿,此刻心中有了較篤定的想法,我又找到了快樂的理由。 騎著我的小綿羊,依傍著觀音山和淡水河緩緩而行,風是輕柔的,小雨絲是飄逸的,雲朵是娉婷的,我的心是自由的。慣性的來到淡水的傳統市集,少了平常買菜的壓力,我隨性的東瞧西瞧,窄小的市集中有大大的乾坤,濃濃的人情味溢漾著,小販的么喝聲鏗鏘有力,聽來卻不刺耳吵雜,反倒是協調的節奏,一切的律動自然而美妙! 我被一家服飾店所吸引,原來是精品服飾清倉大特賣,識貨的婆婆媽媽卸下手中的菜籃,精挑細選,一件件試穿後,站在鏡子前方左顧右盼,老闆夫婦更是不厭其煩的回答顧客所有的疑問,和氣親切招來了好生意!愛美的我也禁不起誘惑的加入大家的行列,當眼睛專心搜尋著一件又一件漂亮的服飾,耳朵卻多次隱約聽到有人呼喚我的名字,每一次的抬頭都尋覓不到我熟識的面孔,難道自己有幻聽嗎?還是有人故意惡作劇?當我努力認真的再聽一遍,叫喚者是老闆,回應者是老板娘,我的疑惑解開了,便冒昧的請教老闆娘芳名,果然和我有相同的名字,這種機緣頓時拉近了兩位陌生人的距離,一句問候,一份關心,一個溫暖的眼神,這是一種擦肩而過的真誠互動,就在主顧之間熟稔了起來。 挑了兩件喜歡的衣裙,才發覺自在的出遊並沒有多帶錢出門,想要捨棄衣服,老闆娘卻是盛情的要我先行攜回,有機會再付清尾款,而且沒有留下任何的聯絡方式,並囑咐我不必有任何的心理負擔,這種純然的信任,像燭光般照亮我的心,這種被陌生人百分之百信任的感覺又是一種幸福。當然我也立即回報了她真摯的情誼,立即返家拿錢,隨即付清尾款,兩不相欠的輕鬆感覺也是一種幸福!最後我們互留了電話,一段真正的友誼就從信任開始。 走進福佑宮的殿堂,我跪在媽祖娘娘的面前,眼前馨香繚繞,媽祖慈祥、包容的面容讓我安心,我向祂傾訴心底的事,祂微笑鼓勵著我,踏出廟門,有種釋然解脫的輕鬆感。放空的一天,獲得很多,明天我要以嶄新的心情面對工作,做一個善緣的發光體。
-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臺灣當代藝術家張國治「視覺意象攝影」痕跡光影和碎片化的印象
批評家對張國治藝術的解讀,通常建立在對其身份意識的描述,金門島嶼生活印跡的闡釋,以及私密化個人內心世界的解讀之上,而將其人圖畫成一位細膩、敏感、多才多藝的詩人、畫家、攝影師、散文寫手和設計達人,有著無限青春期,遊歷四方,尋找自我的藝術祭司或殉道者。 由此對張國治完整而深刻的研究性認識必須要建立在與其有對應的知識結構之上,對一般人來說,這有點勉為其難,但這並不妨礙每一位與之交往者對於他的理解,欣賞,以及好奇。如果有機會和他見面,又有足夠的時間,他會向你滔滔不絕、繪聲繪色地說自己,說藝術,說想法,說計畫,全然沒有一般精於動手,善於用眼藝術家的木訥,心不在焉,或辭不達意。如果沒有機緣與張國治見面,可讀他的散文、評論集《金門藝文鉤微》,集子裏也有他作為插圖的早期攝影,童年生活的詩意描繪映射著成長之地--金門島嶼特殊時代的政治環境,和傳統景觀的人文氣息;青春期的苦悶歷練之地的描繪,又將島嶼轉化為封鎖與自由,誘惑與拒絕,炮火的剛性與人情的柔性,如此等等的雙性的象徵之地。此書對於金門島上其他藝術家、詩人和文雅之士的介紹,也多出自張國治本人與他們的交遊。人們常常是通過瞭解自己再去揣測他人;同樣,也經常通過觀察他人來反觀自己。所以,讀張國治眼中的桑梓文化名人,也就有了雙重意義,瞭解金門藝人藝事,也間接瞭解了張國治的軼聞逸事。 瞭解張國治其人其事,可能很有助於對其詩歌和散文的理解,或者反過來也成立;但這幾乎無助於對其「意象攝影」的解讀。藝術家本人對自己意象作品所添加的文字,只能算創作手記,創作經歷和個人感受的單純、天真和瑣碎,無法同其攝影作品的豐富、深刻和完整性相比。其視覺感受遠遠超越了其話語言辭,給觀者帶來的觸摸般的視覺體驗,和意象紛呈的思維聯想,也讓善於言辭、精于描述的張國治教授對此若有所言,又不知所云。就像很多傑出的藝術作品那樣,其產生的藝術效果已超過了藝術家個人的體驗和經歷,甚至是日常的藝術操縱能力,這就是我們常聽說過的「神來之筆」,「如借助上帝之手」。 將自己的攝影定位為「意象攝影」,而非「抽象攝影」,並給自己的攝影集取名為:《暗箱迷彩─張國治視覺意象攝影作品》,能反映出作為學者的張國治對解讀攝影史的嫺熟,以及作為攝影師的張國治對於攝影技術和形式的深刻理解。儘管我們會看到形形色色以「抽象」冠名的攝影,但攝影在本質上是無法做到抽象的,因為它只是「記錄」。在攝影剛出現的19世紀40年代初,福克斯‧塔爾波特將相機鏡頭對準海貝、蝴蝶翅膀(借助望遠鏡加以放大),以及書的局部,拍出「抽象」的攝影作品。「當常規的觀看方式受到進一步衝擊─客體從環境中分離出來,將其抽象地加以表現,關於何物為美的新規範就粉墨登場了。」 [美]蘇珊‧桑塔格著,艾紅華、毛建雄譯:《論攝影》,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年7月第1版,第107頁)其後的攝影師也採用這種方法拍攝「抽象」作品,或者相反,在熱氣球上和飛機上航拍(借助遠距離加以縮小和平面化),山川土地、道路湖泊成了「抽象」的塊面和線條。 超出常態視覺體驗的局部化和整體化將觀看方法當作「抽象」理解的攝影,全然不同與「情感與觀念形式化」的「抽象繪畫」等平面藝術。尊重並認可攝影的「記錄」本質,張國治的「意象攝影」採用了「平常眼」的常態視覺,既不做放大,亦不縮小,如學佛者用「平常心」去「觀自在」。於是純真治眼看到飄過窗櫺的光影迷離、經過風雨鐵皮的斑駁滄桑、牆壁上草根市井文化的痕跡、兒童的塗鴉、體液的浸蝕……一切都清晰又曖昧,明朗又迷離,卻都被統攝在平面化的視覺空間之中。 文物古董由於時間的久遠和藏者的把玩會出現「浸色」、「包漿」,有古董玩家說「這是歷史是痕跡」。觀看「浸色」,把玩「包漿」,將器物的本質隱匿其中,材質之美恍惚可見,朦朧含蓄,「浸色」、「包漿」的隨機性,有不可預料的渾然天成之美。張國治以文人心態,詩人情趣,去觀看把玩一個城市的「浸色」、「包漿」,在城市的角落看到《歲月的烙記》(圖1)和《歲月的履痕》(圖2),以及《青苔的歲月》(圖3)。這些「浸色」、「包漿」如同西周青銅器上的綠鏽,漢代玉器上的橘色浸,還有一種明青花瓷上的澀手感,在張國治的眼中幻化成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車馬出行,神仙羽人在水門汀的牆上,被拓印在攝影師的暗箱之中,又乳化在相紙之上,成為《漢的現代演繹》(圖4)。這是一堵真實的牆壁,是人工之物,上面有人為之跡,被刷過漿糊,貼過海報招貼或告示,就好像人工把玩過,歲月的風雨又將海報招貼或告示洗刷掉,留下被漿糊浸蝕的牆面,殘存的漿糊吸附著大氣中的塵埃,同殘留的紙的纖維,一同黴變成如水墨畫般的墨色,乾、濕、濃、淡、焦,成了自然的造化。張國治將「樂山」,「樂水」的情結「投射」到物象肌理之上,於是就有了《在繁喧街角想像山水》(圖5)、《壁上的山水》(圖6)和《流浪的山水》(圖7),以及《某人在柱上舞蹈·撕掀的水墨》(圖8)等等。(上)
-
重疊
我好像摸到了他的腰間,他的肋骨,真的好瘦。想到這,突然我很想抱住他,頭就靠在他的背上,我竟然偷偷的在哭! 「妳都已經是我女朋友了耶,當然要抱著我呀!」閉上眼,我想到的是那個已經飛離我很遠的他,那樣理直氣壯的說過的話。 「妳等我一下,我先去停車。」 原來是師大夜市呀。我恍然大悟。 不過我後來才知道我真是錯的離譜,根本就不是我想的那樣,大錯特錯。 「姐我跟妳說,這裡有一家網路上都說好吃的餐廳,我們去試試看。」 「不是要去吃小吃嗎?」我整個人都快要被小吃攤販的香氣給吸著走了。 「誰跟妳說的啊!小吃我們上次在基隆夜市還吃不夠喔!今天不能去吃那種東西啦」
-
竹筒收銀機
前些日子趁著短暫假期,我到南投望鄉小住幾天,結識了一對還算年輕的夫婦,挺投緣的。 夫妻倆在晚餐過後,總是客客氣氣的邀我到他們家喝茶聊天,懷著度假的心情,我很自然的就去了。 這樣的友情之夜,讓我住在山上短短幾天,很快的,就對這個充滿濃濃原味的社區風土人情,多了一份認識與了解,無形中增添了許多客居的樂趣。 原來他夫妻倆,早先也離開望鄉,到外地打拚,生活了幾年了,終究無法適應都市生活,最終還是回到南投山上,靠著一些祖傳的山林田地,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子雖然辛苦,夫妻倆卻甘之如飴,因為山上的生活自在單純多了。 經過幾年辛苦的付出,終於有了代價,山產果蔬,越種越順手,豐收的時候多。留下一些自己吃的,多餘的,他們在自家院子角落邊,用竹子簡單的搭了一個架子,設了一個「自助商店」,收銀機是用一根麻竹做成的長長存錢筒,架子上擺放了一些盤子,一些果蔬如檸檬、香蕉、番薯、高麗菜等一律一盤五十圓,供社區鄰人及路過的遊客自取,自投錢幣,讓我這個號稱城裡來的客人,頭上頓時出現好多的驚嘆號及問號。 問他們這樣安全嗎?難到不會有人只拿東西不付帳?先生黝黑的臉上,露出憨憨的笑容沒答話,他那有著一雙深邃雙眸的美麗妻子,開心的笑笑,用一種喜悅的口氣告訴我,他們在山上的工作很多很忙,沒時間看顧,設這個架子跟投錢竹筒,是抱著一種心態,有人買有付錢,有一點收入會很開心,萬一沒付錢的人,拿去了也是吃掉,不會浪費掉。這不付錢的還好,還曾有不明人士把他的投幣竹筒整隻抱走,原來他的投幣竹筒只簡單靠在架子邊,連綁都沒綁,經過被抱走事件後,才簡單的綁上一根鏈條。 我默默的聽完他的敘述,看看架上新鮮的水果蔬菜,彷彿都在向我微笑招手,當下,趕緊拿了一串香蕉,幾盤水果,準備投錢,他夫妻倆一起擋住我的手,不讓我投錢入竹筒,說是要送我,這怎麼使得,我百般要求一定要讓我親自體驗一下,熬不過我,他們才放手,聽到錢幣噹的一聲滑入竹筒,頓時之間心花朵朵開。 這一對誠懇樸實無華的夫妻,保有如此開闊良善的心,歡喜真心看待日常事物,這種人生態度,讓我心生讚嘆。 竹筒收銀機靜默矗立在望鄉部落角落,考驗著人性,能否保有那份純然的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