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詩兩首
病 我應緊閉我的心如氣密的門窗 把高溫灰塵噪音隔絕如病房 無塵無菌又寧靜,只是 我要如何開啟那台藏在胸腔 已遭污染的老舊空調 讓自己保持健康 死 閉上眼睛就關閉了火源 腦中煮沸的水就漸平息 儘管其中還有餘溫緩緩退去 而我的念力此時卻默默昇起 寧靜的魂看著冷卻的體
-
重疊
若是有雨,則留連在速食店的樓上,透著玻璃窗,可以看見他從校門出來探頭找我的模樣。我面帶微笑的,等著電話響,然後讀秒……… 窗外的他慌張拿起手機,問我在哪?有沒有被雨淋濕?我呢,悠閒的將手機拿起,要他過來。 總覺得是他找到我的,我是被動的行走而幽微的呼吸,靜悄悄。如果不是他找到正在踟躕要買哪種餅乾的我,找到門前不知所措的我,他就不會找到其他的我。 是不是他上輩子欠我的? 哈,這真是個很詭異的念頭呀。 終於我允許他進到房間後可以坐在我的床沿上,陪我工作,看見我平常的模樣。穿著睡衣,盤著腳,盯著電腦看,手裡霹靂啪啦的敲打,有時扶一下滑落的眼鏡,他說,我側面的角度很像一座難以攀登的山。 他呢,就是不怕死的登山客,帶著一臉想要征服的表情,殊不知這座山最恨這樣的想法,於是山決定要讓他跌落萬丈深淵,山必須使他清醒。登山,是為了要了解,那種孤芳自賞的高度,其實是需要陪伴的。 夜裡有人陪伴是好的。 但時間一到,說什麼都得趕他回去。他抗議為什麼不能過夜?臉上的表情還真是說不出的稚嫩! 「你知道過夜會發生什麼事情嗎?」 我貼近他的鼻樑,說完話還故意悠悠的吐了一口氣,在他的眼前。 「妳怕我會把妳給吃了喔?不會啦,我是不會做出這種違背妳意願的事情的。還是妳覺得妳會把我給吃了?我是沒關係啦……」 他無所謂的擺擺手,眼裡卻是無限的情意,甚至…… 伸手想抱我? 我閃開坐回我的旋轉椅上,利用椅背阻擋了他的攻勢。我們還是連手都沒牽過。就像我開始所說,到目前為止,曖昧了一段日子。 「我是怕你爸媽打電話來跟我要人,說我拐跑他們的兒子,告我……和誘罪什麼的,那我不就很冤枉。」 我一手插腰,一手指著他解釋。 「我爸媽打電話給妳?除非他們從墳墓裡頭爬出來吧,別嚇我了姐……」他裝出一副很害怕的模樣,還發著抖。 「對不起。」啊,原來他是孤兒。 他的家,除了不管事的老奶奶以外,就什麼都沒有了。夜晚奶奶睡了,家裡異常安靜,只剩下奶奶渾濁的鼾聲,混搭窗外呼嘯而過的引擎轟轟。
-
一粒米的滋味
貧窮遭遇所帶來的影響,似乎不全然都是負面的,儘管貧窮者在奮鬥方面會比富家子弟辛苦一些;但是,只要當事人能夠抱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則經由長期成果的累積,通常就有機會在社會裡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我們家人一同度過幾十年的貧窮歲月,如今兄弟姊妹們在社會上雖非大富大貴,但在衣食方面卻也享有了基本的保障。富裕、權貴、優勢利益就「生命」此一課題來說,並不是一種常態,也不是一個核心價值。窮困對於一些奮鬥者來說,並不決然是命運的不公平,而是具有「窮困」以外的其他意義;身世上的貴與賤、窮與富,並不是衡量「幸福」與否的唯一指標;雖然身世上的貴與富可以是有利的競爭條件,但這種有利條件並不是常態,也就是說,這種條件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擁有的,所以它並不值得期盼或稱讚。 在我小時候,家人們過的生活可以說是捉襟見肘、家徒四壁;那時的臺灣社會經濟尚未起飛,鮮少有人能夠吃到白米飯;最常吃到的只有煮熟的蕃薯簽,偶爾能夠吃到稀飯已經是不錯的享受。有一次,難得吃到一碗白米飯,我卻不小心掉了一顆飯粒在桌上,潔白的它,在空無一物的桌上顯得那麼突出;看著那一顆飯粒,我幼小的心靈猶豫著,不知道該用手中的筷子把它挾起來,還是就讓它浪費掉?在旁的母親看出了我的為難,提供給我意見,她說:「如果你捨不得它,不妨把它挾起來吃,嘗嘗看一粒米的滋味是如何的;以後小心一些,別再讓飯粒掉出碗外就好了。」 母親那樣的建議,為的是給我一次及時的正面的機會教育;我聽從了她的意見,把它放進嘴裡;當我刻意吃著那一顆飯粒時,感覺到它雖然微小,卻依然有它的彈性與飽滿度,也嘗到了它在唾液分解之後所釋放出來的淡淡的甜味;母親教我這樣做,為的就是要讓我懂得愛物惜福的道理。 一個人如果懂得一粒米的價值,那麼,他當然就更能夠瞭解一碗白米飯的珍貴之處,有了這種紮實的體認,那麼他對於物資、錢財、工作也將會有更適切與正確的看法;從物資最小的一部分珍惜起,這樣做,並不是為了譁眾取寵,而是把愛物惜福這一項美德來落實!
-
生活的暗示
甦醒,在清晨,有時得惘惘一分鐘,在夢的、記憶的、光線的氣氛中,去釐清自己醒來的面貌。有時,睡得沈,一覺醒來,忘了自己身分的症狀格外強烈,便狐疑地盯著天花板,摸索手跟腳,好確定這副軀體還沒有遠離。甦醒,在五年多來的清晨,我卻不納悶,很明白自己是個父親,時間是在七點半,還有十五分鐘必須出門上班,得迅速沖泡牛奶,裝好兒子的飲水跟碗筷。有時真的倦不過,懶散兩分鐘,會看見太陽大方地穿過遮掩未密的窗簾,投在牆壁。那形狀,該雷同我小時候發呆時所見的光影,無聲無息間,已從門檻移了進來。或是坐在庭院,濛霧散去,光點遍地。揉了揉眼睛,想,映在牆上的該是什麼? 因為這一想,時間頓了一小下,我心裡草草撩過一個暗示。 才出門,我就不是父親,只是個上班族,偶爾看到公車剛過,便狼狽地搶跑出去。上車後,是一種搖晃狀態,帶著眼睛去看乘客跟城市,帶著耳朵去聽喇叭跟鈴聲。然後下車,從中興橋頭步行到重慶南路,過桂林路轉西門國小。 國小外的行道樹低矮稀疏,牆內則深廣茂密,且不斷挺拔,直到五、六樓。蟬聲在一大片陰鬱的樹蔭裡徐徐傳送,蟬跟樹幹灰黑的顏色糊在一起,小小的整片樹林像一隻蟬,小小的蟬鳴有一種大大的豐碩,似一種愁,在遠方。我想起蟬該怎麼捕。想起曾有人說,蟬有兩種,灰跟黑的,我說至少四種,還有貼著花生葉背的綠色小蟬,跟果樹才有的紅蟬,然後就看見豬寮後頭那幾株荔枝跟柳丁,經過果樹是家裡的小小菜園。再往前是一窪地,曾駐守海軍陸戰隊。戰車棲息在鑿空的山壁,木麻黃在路兩旁,往下走是海。海那邊,就是我後來生活著的島,包括我正路過的西門町。我想起我的故鄉,我的故鄉在金門。 西門國小對面曾有一間理容院,罩著黑色帷幕玻璃。皮條客搬來一張板凳坐著,對行人輕喊,少年的,要爽一下抹?置之不理,他就不理會,不小心多看或詫異地咦了一聲,他馬上會跳了起來,緊跟旁邊,東問西問。我在這一刻只能是個男人,而且是少不更事的男人。掃黃後,不見了皮條客,黑玻璃改為透明,我終能看見理容院內早已空無一物,而從理容院洞開的後門,又瞥見它通往好幾條小巷,我的好奇不因為嫖妓那樣的事而發生,而是出了後門,究竟抵達何處?巷後的世界像龐大但無解的謎,立時覺得這城市陌生得讓人心虛。 我往前走、往前走,我成了個路人。成為路人,思緒也跟馬路一樣單調、空洞,但這路卻會交織、延伸,我會產生一些些臆想。彷彿塵囂未起的城市裡將要發生些什麼,但回頭一看,卻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我為這單調深覺索然,等過紅燈時,會因為看著賣樂透的、西藥的、賣早餐的,而杜撰起另一個身分。 西門町理髮廳多,傍晚經過,剛好見過理髮小姐窈窕的身影透出二樓或三樓的窗台時,我常要想,裡頭的某一個人其實是我的妻。那時候,家裡的文學讀本不會多,多的是理容專書跟染髮劑。幻想我是一個蒼白少年,氣性一起,會拿機車鎖、藍波刀跟人幹架。我對那生活竟有著深深嚮往。我常想,我原有機會過那種人生。氣色蒼白,四體康健,以勞力供養生存條件。這故事在幻想中保有永遠的蒼白,這故事也在某個岔口改寫。路,單調、自由但短暫,尤其是紅綠燈懂得計時以後,我不由得緊盯著五四三二一的倒數,再在公司打卡機的倒數計時下,匆匆刷卡。 我以主編的身份被認識,在辦公室裡。我是職員,總編輯的部屬,同仁的上司。位不卑不高,常跟同事商量專題企劃,為寫作班招生而戰戰兢兢地計畫文宣,也為了籌備雜誌五十週年慶,向政府單位跟民間集團募款時,常常覺得一天不足二十四小時。我在五十週年慶企畫案中,只一個發言位置,離人父、人夫、人子都遙遠,那一刻,我是在一本五十年雜誌裡的小小歷程裡,看著會議室裡井然有序的雜誌,不由得興起早晚也會被歸檔的焦慮跟榮耀。 身分的轉換順理成章,偶一觸及,卻繁複無比。 公司忙,卻安靜,閉上眼聽,僅僅是鈴聲、說話跟印表機列印。那聲音緊湊但沒有節奏,那聲音扁平但緊繃,一張眼,卻會瞧見這是五、六十個人共同製作的聲息。這個規律,便在稱不上吵雜的環境裡完成。我不禁會想,美編同仁進入辦公室前是那一層身分,美貌女同事聚精會神處理編務,心裡可曾悄悄掀過心事,另一頁的。財務經理行事俐落,行銷經理朝氣蓬勃,總編輯有禮親和,副總編輯幹練精明,他們來之前跟去之後,該歸屬到那一種身份去?副總精明有神,總經理溫文多謀,但是,會有怎樣的一種盤算在他們的來之前、去之後?那是謎,一旦這謎不存在我的臆想,一切都順理成章,但只稍稍動念,會警覺聯繫不在人跟人的關係、而是人跟事的關連。事務,成核心,組織成龐大系統,我驚動,也感動。這像一篇小說,我們活在事件中,再被事件勾勒出各自的面貌。 事件有大與小,有深入跟輕淺,我跟多數同事維持微小事件的關連。經常,連像樣的事件也不會發生,只出示發出嗶嗶聲響的員工證件,那嗶嗶聲,會是一個指令嗎,當它被刷響,很自然地,一切身分都該遠離或隱藏? 忘記一小時前我還是父親,前一天晚上是個丈夫。我會因為電話或跟同事交談,才想起我們有另一個、更多個身分在外頭。但這觸及,只覺得那些身分更遙遠了。而當想起每一個人都有神秘的脈絡在戶外重重編織,便覺得每一個人都神秘了。思想這麼變化後,他們熟悉的樣子再也不能熟悉,眼神都若有所思,一個一個、一個個,脈絡不同地散落,穿過台北橋、中興橋、華江橋,還可能延伸到濁水溪以南、赤道以北,太平洋以東、臺灣海峽以西,以及馬蹄達達的蒙古草原或者寒風冷冽的天山南北路,以及許多個身世的輾轉遷徙,最終,卻統歸在一間辦公室跟一種制度下,這對每個人來說,豈止是一趟驚異奇航? 常常,是手機鈴聲或簡訊提示,讓緊閉時空暫時啟放另一層關係。或無意中翻閱再生影印紙,撞見某同事計畫到俄羅斯的旅遊,同仁正在完成某研究所課業。這些證據,讓同事變得可親可喜,它們都給我一探究竟的衝動,讓我以同仁之外的姿態觸碰他們的其他身分。 不久前,一閱讀雜誌陳姓編輯撥電訪談文學雜誌的熱鬧登場,聊著聊著才發現,原來都住三重啊,聊著聊著,原來都畢業於光榮國中。想起人潮喧嘩的三和夜市,那段三和路進、重新路出的夜市,依然同許多年前張掛黃爍爍的燈並冒起陣陣燒烤的煙,直走介壽路,出租書店跟光榮文具行不知仍在否?大門還是白牆,校長應該不再姓王,學校還是運動著稱?停車場還在老地方,跳過圍牆可以直達爸媽住的仁愛街?孫姓、尤姓老師還在教書嗎?國中同學都那裡去了,畢業後沒見幾個?慢慢地,國中歲月停頓遠方,彷彿未曾發生,卻無礙我頂五分頭、背書包,心驚膽戰繞過巷底那條惡狗,經過眷村,低頭避過糾察隊審視,拿出課本跟便當。粉筆飛沫亂舞,我卻能辨識黑板上曾經寫著「十二」,那是我的號碼,而我拿著板擦。 我曾讓兒子看我國中照片,他卻懷疑我有過小時候。晨光中,他半睡半醒接過奶瓶,他拉長的身子,說明我正一點一點遺失了些什麼,而在消失的時光中,也有些什麼,正在默默建立。掛了陳姓編輯電話已是中午,同事們紛紛往外去。 陽光花白的九月天,騎樓、路上都是人。對街的馬可波羅書店、三民書局,特賣中的明星麵包店也是,城中市場則格外擠。城市在這一刻,以它前的、後的、左的、右的步伐,以黃的、紅的、藍的、綠的溫度,推它自己,離開規律。 我在其中。在,縱與橫向的交錯裡,無止盡地,遭逢。
-
〈行吟曲〉
總有特別開心或悲傷的時刻,需要馬上出門走一走,走啊走,停啊停,人生路上不斷撿拾、拼湊、妥協、遺失的一點東西,因為地心引力的關係,最後都認命的躺進土裡,所以沿途飛舞的蒲公英都歌唱著說:要小心快樂!要小心悲傷!所有活著的,都要好好的活著。
-
重疊
「你讓我想想.....我才剛失戀呀,沒有那嚜強的復原能力。」我很為難。 「我可以等妳。」 「這不是等不等的問題,你知道嗎,我跟你的關係以後會變的很複雜,就算我們以為可以單純,但事情絕對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妳喜歡我嗎?」他下了一劑猛藥。 「對不起,我不想回答。你確定你喜歡我?」 「我也不確定。」他回答的很誠實。 「但我不確定是因為妳的不確定,我也怕愛的很孤單。」他解釋著。 「愛的很孤單?」不就是我那幾年的心情嗎?我心想。 愛的很孤單不也愛了?即使他遠赴美國,我也還是愛。 結果那天,我和滑板少年逛了基隆夜市,鼎邊銼配上棉棉冰,奶油螃蟹以及冰啤酒。我勾著他的手臂,笑鬧著。從第一家逛到最後一家,不牽手。 我們曖昧了一段日子。 但曖昧不好。曖昧是一種拖延,不必負擔愛情的沉重,卻仍舊享受愛情的甜蜜。曖昧讓人感覺不孤單,但只是曖昧,隻身回家的時候就更顯的寂寞難耐。 曖昧是不能接受對方感情的一種藉口,不能明說的就曖昧吧,如果太斷然,也是遺憾。 曖昧呀...會不會對你我都好呢?或是都不好呢? 曖昧是我現在唯一能夠給的答案,我想,應該也是我與滑板少年唯一能夠擁有的。尤其當我們都不知道現在說的愛,究竟是不是愛呢? 太艱深的問題,只好輕輕帶過。 × × × 幾乎都會去他學校門外的小公園等他下課。一步步的踏在公園裡的步道上,曬曬太陽,想想事情,或是翻翻書。我的身上那時還帶著那本小本子,有什麼想法就拿出來寫下,進入很自我的世界。時間好像不著力氣的就過去,有個人出現,矇住我的雙眼,唉,是他下課了。
-
第一堂課
九月五號、上午十點三十分,我神色緊張地出現在英國文學教室門口,手裡捧著沉沉的課本,不知所措的左顧右盼,看著同學一個個自身旁走過,我的眼神更焦躁無助了,像被施了法似的,傻傻地站在那兒,怎麼也提不起勇氣向門檻跨去。 這是我在布蘭登的第一堂正式課!進了這個門檻,就是這兒道道地地的學生了,可、可是…哎!小心翼翼地朝門內望了一眼,媽呀!全都是金髮碧眼的「阿度仔」,正熱熱切切地討論選修這門課的動機和目的,他們高談闊論時的自若神色,和門外徬徨無助的我成了一幅滑稽的鮮明對比,就像一座英式花園裡突然擺進個中國瓷器,散發著一份極端怪異的不協調;手上的錶一分一秒的向前推移,眼看上課鐘就要響起,再不進去就得遲到了!我大大的吸了一口氣,定神、挺胸、微笑、踏出腳、前進。 咦!好像沒那麼難嘛!才剛坐下,正兀自為自己的勇敢洋洋得意,教授就抱著一疊厚厚的書出現在講桌前,不若刻板印象中的文學課教師模樣,她的體態豐腴,面色紅潤,一笑起來兩頰邊的肉也跟著漾出一股親和,棕褐色的及腰長髮夾雜著一絲半縷的灰白,就這麼隨意的披散下來,一身棗紅色的連身長裙,搭著脛間一條原住民色彩濃厚的鍊子,頗有幾分印第安人的自由和不羈。 在簡單的自我介紹和課程說明後,喬叟著名的「坎特伯里故事集」便成了我們研究的對象,然而,艱澀的古英文依舊讓我很頭疼,總在看完整個故事的內容後有種抓不著邊的無力感,還好,教授提點式的說明讓人找回信心,她總不直接了當的把答案告訴你,而是旁敲側擊的從各個面切入,在一次次的問題回應裡耐心地引導你往正確的方向走,直到真正的觸及問題的核心。這樣的授課方式,像在釋放厚厚書本裡的文化精靈,從手指頭尖兒到整個身體,從一個模糊的意象到一個清晰的概念,讓英國文學中的豐盛花朵一點一滴地在眼前緩緩綻放。 終於,下課的鐘聲響起,縱然喬叟使用的文字技巧猶在耳邊徘徊,我卻如釋重負的呼了一口氣,說真的,在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室裡上課真不是件容易的差事。然而,這堂課卻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中西方授課方式的不同,以往在國內,上課大多是乖乖地坐在椅子上,聽教授口沫橫飛地講解,少有發言的機會;在這裡,沒有問題、沒有意見被視為對課程的不重視和沒有參與,老師和學生間的互動頻繁,縱使你對授課的內容有滿腦子奇怪的看法也能自由的發表,這對總是低著頭努力抄筆記的中國學生來說,的確是項極大的挑戰。 捧著書本往外走,我在第一堂課的思想衝激裡細細的咀嚼這種全新的體驗,然而,這種品味不能持續太久,上課的鐘聲又要響起了,我得趕快在下堂課開始前找到教室的正確位置;相信我!在這裡,連找教室這種芝麻綠豆大的事都變得不容易了。
-
二戰遺音─《為愛朗讀》﹑《華爾奇麗雅》﹑《聖戰家園》﹑《偽鈔風暴》﹑《黑書》
近期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納粹&猶太的電影:除了今年1月和平的起點~戰爭四起中提到過的荷蘭《黑書Black Book》、被台灣影評人選為「2008十大外片」奧地利《偽鈔風暴The Counterfeiters》─同時也是2008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得主(劇本起源:阿道夫柏格親身經歷「THE DEVIL'S WORKSHOP」,導演盧佐維斯基Stefan Ruzowitzky以二次大戰為1942年、納粹展開「伯納計畫」背景,一名擅長製造偽鈔的猶太印刷工人阿道夫柏格Adolf Buger─卡爾馬柯維茲飾演,以維妙維肖的繪畫技術,在集中營裡求得溫飽、也免於一死、撐到戰爭結束重獲自由…),還有《聖戰家園Defiance》、《華爾奇麗雅Valkyrie》和重量級的《為愛朗讀The Reader》。慘痛的戰爭經歷及其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太多了,書寫不盡、拍攝不完,讓全世界的觀眾藉電影一次又一次的複習歷史、感懷落淚!(早些年美國的《辛德勒名單》、波蘭的《戰地琴人》、匈牙利的《非關命運》、荷蘭的《烽火孿生淚》……不勝枚舉。) 《聖戰家園Defiance》改編自二次世界大戰的真實故事,1941年,東歐的猶太人處境艱難,皮爾斯基三兄弟:大哥Tuvia﹝007丹尼爾克雷飾﹞帶領大家到三兄弟小時候常去玩的大片樹林中避難,弟弟Zus﹝李佛薛伯飾﹞擔心大哥太過理想會讓大家一起送死,最小的Asael﹝舞動人生傑米貝爾飾﹞夾在兩個哥哥中間,常常左右為難。他們在納粹佔領的東歐森林建立社群共同體,聽過此事的人不多,1944年戰事進入尾聲,當地人目睹超過一千兩百名的猶太人突然從林中深處冒出來,瞠目結舌。剛開始只求活命的他們、逐漸聲名遠播,男女老幼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由猶太人組織的最大武裝援救隊伍,一起冒著生命危險求片刻自由,以拯救數千人命的方式,來作為對大屠殺的報復。導演是《血鑽石》的艾德華茲維克(ZWICK, Edward),全片在立陶宛拍攝,詹姆斯紐頓霍華(James Newton Howard)入圍2009年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由年輕小提琴家約夏貝爾(Joshua Bell)演奏,觀片時留下深刻的聲音印象。 《華爾奇麗雅Valkyrie》是片商好難記的音譯片名,意譯《女武神》,是華格納四部史詩樂劇《萊茵黃金》、《女武神》、《齊格菲》與《諸神黃昏》之一,合稱《尼貝龍指環》,我看過最長的藝術表演節目,將近16小時。根據1944年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軍官克勞斯馮史陶芬伯格上校(Claus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刺殺希特勒的真人實事改編的電影《華爾奇麗雅》,緣由劇中希特勒的一句:「不懂華格納的人,不會了解什麼是國家社會主義!」於是刺殺的行動代號,就以德國飛官史陶芬柏格(湯姆克魯斯飾)家中用留聲機聽的唱片「Operation Valkyrie」為名。 《X戰警Ⅰ、Ⅱ》布萊恩辛格(Bryan Singer)執導,電影開場他在北非服役帳篷中寫日記,原本效忠希特勒的高級軍官,發現希特勒為鞏固強權開始進行大屠殺的殘酷面貌之後,對「服從長官」還是「效忠國家」相當掙扎,希望有人可以在德國甚至是整個歐洲毀滅之前,阻止希特勒的暴行。1942年,他自發性地試圖說服東區的高級指揮官能夠挺身推翻希特勒;1943年受重傷之後,更義無反顧用剩下的一隻眼、一隻手和半條命,加入潛藏在最高權力核心中的反希特勒勢力。看歷史我們知道希特勒最後是自殺身亡,所以功敗垂成是電影必然的結局,但以大明星Tom Cruise為號召的悲劇英雄仍值一看,最後傳媒決定大局的一線之間,特別令人感慨。德國人曾發動15次刺殺希特勒的行動,如同電影告知世人:不是所有的德國人都支持希特勒的! 生長在那個時代的人就是不幸,有良知有勇氣行動的壯烈犧牲;隨波逐流的變戰犯處死;老百姓顛沛流離最是無辜。相對於上一代幾經戰亂、換得我們和平安定的現世,怎能不感恩珍惜?! 《為愛朗讀The Reader》片中看不見戰事、子彈,卻是最沉重的戰爭後遺症;從二戰到現在,還活著的主人翁、也是小說原作者~德國海德堡法律教授的暢銷作家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以書寫自己年少初戀卻影響一生的故事,自療深深烙印的傷痕;「要怎麼愛」?則是改編成電影後,金獎導演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帶著大家循線思考的線索。 今天提到這幾部二戰相關的電影中,《為愛朗讀》引起最多的迴響與討論,除了因為這是史帝芬戴爾卓第三部劇情長片(前兩部分別是《舞動人生》、《時時刻刻》,每一部他導演的電影獲奧斯卡數大獎,這次《為愛朗讀》仍不例外,除獲2009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改編劇本四項,也讓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一舉拿下2009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拍攝期間兩位幕後推手相繼過世(製片: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和薛尼波拉克,尤其安東尼明格拉原有意編劇及拍攝此片,無奈造化弄人…)、道德法律的論證(戰犯漢娜是泯滅人性、還是堅守崗位?)、戰爭最可怕的不只在發生的當下,更是在長長久久無法數計的戰後影響(多年後從美國飛回德國法庭作證的火災唯一生還者、待過集中營長大後的小孩、甚至如下週將介紹的《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Waltz with Bashir》…);對我而言,以上理性嚴肅大的辯證、政論之爭留與他人細說,個人最在乎的,回到文本的人本─是怎樣的一段經歷,讓現實中、書中、電影中這個活生生的人,活得如此封閉、疏離、恐懼、不快樂,連帶影響他週遭無辜的人─前妻、女兒、父母甚至姊弟妹們,需著書當作他的救贖?受漢娜短短一個暑假影響……卻牽扯一世,誰叫那年他才15歲…… 男主角麥可出場就生大病─會傳染的猩紅熱,女主角漢娜操重口味英語出場、堅定的助他一臂─清洗大雨中嘔吐的穢物、送虛弱的麥可回家;他們這一生互動的角色就這樣定了位:女大男小、女強男弱、女主動男承受。愛上漢娜之前,麥可只愛郵票;愛上漢娜是因為一切都是15歲的第一次,秘密、刺激、性愛、戀愛、約會、出遊甚至牽絆一生的「朗讀」這件事,對麥可而言都是第一次!漢娜愛麥可嗎?孑然一身、無親人無朋友無愛人、只對工作負責到底、瘋狂迷戀閱讀、又恥於不識字不願人知的她,我想卸下心防後是愛麥可的,她選擇的兩次離開─生離、死別,都是因為愛。人都需要被關注、被看重、被愛,雖是一嫩小子,卻是唯一關注、看重、願意陪伴而愛她的人,何況,他願意聽話的為她朗讀。 防衛心超重的漢娜,是看多了人世、所以堅強勇敢,牢獄日子最後的改變是因閱讀是因愛(麥可源源不絕寄的小說錄音帶坐實了漢娜心中需要的愛,也自更多小說故事中學會「愛」);自閉的麥可,是該成長定性的年紀遇上這個「劫難」─年紀、程度、背景和後來…,終身陰鬱(麥可的秘密讓他與親人保持距離,對父母妻女都不能啟齒、差一點要對教授吐實卻陰錯陽差的錯過,最後竟是對法庭上那個兩面之緣─樓梯間與作證時─的女子,近20年後在送漢娜遺物到紐約時含淚說出,對這個不會有後座力的外人說真話,應該是最輕鬆的出口吧!)看Schlink像片的確憂鬱,就像他為法庭受審的漢娜去了一趟奧辛維茲看到集中營留下的顏色,這就是愛的代價? 只留下漢娜錫罐的猶太女子優渥的外在、堅定自信的說:「人們常問我在集中營學會什麼?Noting!」她內心的傷經過這麼多年仍不時汨著血;同一句話麥可最後一次監獄探望漢娜時也問過她,漢娜的答案是:「I have learned reading!」兩人的共識是將漢娜終身積蓄的700馬克捐給猶太閱讀團體。 The Reader中譯《為愛朗讀》很棒,比原名更飽滿;但劇中人若能以德語發音演出,我想更具原味。印象深刻的還有凱特溫絲蕾今年兩部得獎作品《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與《為愛朗讀The Reader》最後都是赤足特寫之後自殺身亡,前者美麗踏下地毯階梯、後者腫脹踩上墊足書籍,這不是同一雙腳,後者該是替身,因年紀已大而為之,可是凱特面部的老妝很不自然,伸出的雙手與之不搭。佳作小疵、瑕不掩瑜。
-
重疊
一邊是山,另一邊是海,空氣有鹹鹹的海水味道,如眼淚。我們恐怕也是山與海,存在某種程度的依戀,但不可能成為一體,我會在我的土地上持續向上發展,他呢.... 是一望無際的汪洋。 等到了海邊,停妥了車,我們就坐在沙灘上看浪濤。他說他那天其實有很多話還沒有說完。 「我回去以後很生氣,不過也很想妳,而且我話都沒講完,不說我會很難過。」 「你先回答我為什麼辭職?」這是我最想知道的。 「因為我怕我看到妳會無法工作。」 「我也有很多問題想要問你。」從那次和他分別之後,我發現我心裡存著很多問號,我有很多不解,甚至懷疑,我實在沒有勇氣去相信小我十歲的小鬼頭會這樣說喜歡我的話。 「我想我是喜歡妳吧。我捨不得妳哭,我猜妳應該是為妳男友而哭的。是吧?」 「嗯,對。」我抱著腿,身體前後晃動,眼睛看向遠方的海平面。 「像這麼優秀的男人也會傷害妳,可見他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他撇了嘴,還悶哼了一聲。 「哈,比你要好多了。」我把頭埋進膝蓋中,又轉過來看他,笑了起來。 「妳說什麼!」突然他就把我推在沙灘上,我還沒來得及反應,他已然壓過來,龐然的罩住我眼前的天空。 我下意識的就是用手擋住我的嘴唇,眼睛閉的死緊。他呢,跳開後大笑。 「這就是處罰妳說錯話的代價。」他整個人躺在我旁邊,我們躺在一起,看同一片藍。 「我想保護妳。用我的方式。」他側身過來看我,像個孩子。 「你只是誤把同情當作愛情了。」我把這句話放慢速度的說。 「同情也是愛啊,重要的是我想這樣愛妳,不行嗎?」他傻氣的可以。 「當然不行,愛怎麼可能只是這樣隨口說說,而且你憑什麼保護我?」我大聲吼著。 「憑………我就不會像你前男友一樣惹妳哭。」他這話倒是說的很理直氣壯。 「孩子,你真的是太天真了。」我搖著頭回答。 「姐,妳是我第一個喜歡的女生。」他認真說了這句話。
-
一首詩的賞析
詩作: 瓶 弦 我的心靈是一隻古老的瓶; 只裝淚水,不裝笑渦。 只裝痛苦,不裝愛情。 如一個曠古的鶴般的聖者, 我不愛花香,也不愛鳥鳴, 只是一眼睛的沉默,一靈魂的靜。 一天一個少女攜我於她秀髮的頭頂, 她唱著歌兒,穿過帶花的草徑, 又用纖纖的手指敲著我,向我要愛 情! 我說,我本來自那火焰的王國。 但如今我以古老得不能在古老, 我的熱情已隨著人間的風雪冷掉! 她得不到愛情就嚶嚶地啜泣。 把澀的的痛苦和酸的淚水 一滴滴裝入我的心裡... 唉唉,我實在已經裝了太多太多。 於是,秋天我開始鱗鱗的龜裂, 冬季便已丁丁的迸破! 賞析: 整體來看,弦先生對於這首詩的筆法十分的精簡,而愈是輕描淡寫,愈動人心魄,給我的張力和感染力都很深,反覆的咀嚼這首詩,也感受到作者所表達的戲劇感很強,尤其在建立屬於較負面的生命情緒觀察,有點用冷酷的態度,看待愛情。不過,他所採用的冷酷並非淡漠,詩中依然流淌著深刻的情感。 他巧妙的運用比喻手法,描述過往的愛情,十分的吻合情境。而喻依往往是名詞,必須在形象上有所呼應和關連,才能互作譬喻,詩中「笑渦」的一詞就用得很創新,也非常的具有意象美,因為渦字與水有相關連,所以與瓶中的水可作聯想。 而愛情是人類生命普遍的基本情調。與其說普遍,不如說共通,就是這點共通性,引發了我的的共鳴。或許新詩是生活的語言藝術,呈現生命的思緒和意境,是現代生活的載體。另外,這首詩也似乎透露出,向人性經驗深沈的一面追尋的意味,而詩中的哀愁、悲情、苦悶,都用很淡的筆調,淺意地勾勒。並將一切看似愴然、悖理的情緒,那種感情和思維,給我的感覺是沉淪、幽暗、頹廢、殘缺,他以形象化的手法,將人內心深處的真我具象化地,呈現在眼前。紀弦說過「一切傳統詩都是抒情的,邏輯的;然而現代詩是情緒的放逐,邏輯的否定。」而其中邏輯的否定,大概就是我對這種情緒的感受。 愛情給人的負面感覺是時而焦慮、時而疏離、時而虛無、時而絕望,給人不安和不確定性的感覺。俯瞰弦的這首詩,啟示了我對愛情的價值觀,讓我回首檢視我的人生。我覺得這首詩有種絕美的哀傷,那種淡淡的美學,也反映了冥漠中人對感情和自我的茫然和惘然,勾勒了存在的樣貌,讓我重新檢視愛情的意義與價值。 我對這首詩很著迷,尤其在於他果敢地以白話入詩,平凡語詞間的相互連繫,創造美麗的意象,不僅如此,也使用古典詩的排比,使得整首詩很有音樂性。我認為新詩雖然沒有特定的格式和句法,卻有其內在的韻律節奏和語言特質。 此外,他所用的數量詞也很創新,詩中「一眼睛的沉默,一靈魂的靜。」展示了語言無限的想像與藝術可能,也讓我進一步體悟到詩是一門語言的藝術,不但講求語言的美感、意象,詩也是心靈意象化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