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鐵馬歲月
油價持續飆漲,造成一連串的連鎖效應,帶動物價創十三年來的新高,小老百姓在一片景氣低迷的當兒,個個唉聲歎氣、愁眉不展,政治人物信誓旦旦,說得口沫橫飛,卻沒能幫上一點忙,看來大家只得自求多福囉! 如何在艱困的夾縫中努力喘息,走出一條生路,除了開源之外,節流便成了當務之急,交通費用是每個月例行的大開銷,先生的轎車,我的摩托車,孩子的捷運和公車費用,沒有一樣可以省得,每次汽車加油,兩張千元大鈔一出,便所剩無幾,而且一個月來個數回,對於薪水階級的我們,真有些負荷不了!我常和外子開玩笑:「經濟不景氣,走路上班,既可省錢又能減肥,試試看吧!」外子總是苦笑著!我也清楚來回一個半鐘頭的車程,如何走得啊!此時腳踏車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啦!可是抱怨歸抱怨,嚷嚷歸嚷嚷,在沒有走到山窮水盡的一步,多少人能真正擺脫慣性和惰性而反璞歸真呢?此刻讓我想到早期以腳踏車為主要代步工具的金門,那一段優遊自在的鐵馬歲月。 童年的金門,轎車尚未開放進口,公車班次不多,摩托車也是昂貴的奢侈品,計程車更是少數人坐得起的房車,除非緊急送醫院的悲慘事件,但是那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最得意的是結婚日,新人可以喜氣洋洋的坐上四輪房車奢華一次,因此家家戶戶都備有鐵馬〈腳踏車〉,不管上山下海、上班上課、購物走親,腳踏車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所以當地居民除了老人外,小孩最遲在小學畢業之後一定得學會腳踏車,因為上了國中,必須到離家較遠的鄉鎮就讀,不會騎腳踏車就像沒有了腳,也就等同斷了就學之路,所以學騎車是上國中前必修的一課。 記憶中,村子中的孩子們是如是學騎車的,放學後、農忙完,一群到達學車年齡和身高的孩子,由家中雙親或兄姊帶領,來到村子中唯一的一所小學〈古寧國小〉操場,每輛腳踏車後方綁上長長的扁擔,孩子跨上座位,努力踩著車輪,任由車子向前飛奔,後方推車者跟著向前奔跑,直到車子穩了,跑步追不上車速方才鬆手,勇敢的孩子一圈圈繞著操場騎乘,偶而回頭望不到後方的推手,心一慌、腳一鬆,車子便往單邊倒,幸好長輩的智慧,一根長扁擔先著地,孩子受傷的機率減低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練習,幾乎沒有一個孩子是學不會的。 我的身高長得好,小學三年級就學會騎車了,學車過程似乎沒有碰到任何困難,而且連摔車的紀錄都沒有,真是太幸運了。學會騎車,我成了媽媽的好幫手,只要媽媽需要,村子中的每條小巷都有我和腳踏車的身影,農忙時,我忙著替下田的父親送便當,當然到偏遠的農田幫忙農事腳踏車也和我形影不離,國中三年,每天一早,當車子騎出自家的圍牆外,「長腿妹妹!長腿妹妹!」的聲響便在耳邊響起,那是站崗阿兵哥虧妹妹的話語,傍晚車子騎入村口,爺爺慈祥的面容第一個映入眼簾,那是一種幸福的感覺,每個晨昏,湖南高地都有我奮力騎車的記憶,假日時,三五同伴,騎車暢遊,那份恬適、輕鬆和自在,是現代忙碌的都市人很難體會的,騎車的歲月至今仍在我腦中迴盪。 前些日子,陪同南部來的家人參訪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館,解說員侃侃而談鐵器文化和成品,一行人來到古董的腳踏車旁,年輕的解說員對於早期腳踏車有車牌覺得不可思議,我卻備感熟悉和親切,當然也客串了一下解說員,早期的金門,因為戒嚴戡亂條款的實施,外島有很多不同於台灣本島的規定和限制,每輛腳踏車都編有車號,買賣、報廢都需要報備,一切規定等同今日的摩托車。由於金門地處前線,一到夜晚,整座島嶼幾乎找不到一盞路燈,如果是有月光指引的話,夜彷彿有些詩情畫意,若不見月娘,每個人都得藉著摸黑或手電筒的協助來行走,所以腳踏車上都會安上電燈,它就在車牌的上下,兩者相依相伴,當你賣力踩著車輪,因為摩擦生電,燈泡就亮了起來,你愈用力踩燈光就愈亮,當你欲振乏力時,車子的燈光就越來越晦暗,甚至熄滅了,光明和黑暗,完全靠你的雙腳操縱。 現在的我,距離騎腳踏車的歲月已經相當遙遠,家中雖然也有兩輛嶄新的現代腳踏車,但是那不是代步的交通工具,而是時髦的假日運動器材,我卻往往將它束諸高閣,在石油飛漲、標榜環保的今日,經過細細的思考,是不是該改變我的生活方式,為了金錢、健康、身材著想,捨摩托車就腳踏車,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吧!
-
過年談年俗
今年時值金鼠年,金臺兩地的年俗都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的說法。民間歲時節令原有調節生活作息之用,從除夕到初二連續忙碌三天之後,初三就休息一天。初三俗稱「赤狗日」,是諸事不宜的日子,因此可以「睏到飽」。此外,民間習俗初三也是「老鼠娶親」的日子。 台灣民間流傳著一首「新年歌」,將正月間的行事以歌謠方式逐日記載下來,內容如下:「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子婿,十二查某子返來拜,十三食暗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折燈棚。」 在閩南地區,亦有一首《新年歌》,歌詞是:「初一榮,初二停,初三無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藍相生,十一請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明顯有其用字遣詞的差別。個人因負責撰述《臺北市志》中《學藝志》裡「大眾文化篇」的民俗節慶,得以有系統整理有關年節習俗,特摘述精彩內容,以因應讀者過年的氣氛。以下是年俗中最為普遍性的說法與作為: 1.尾牙與送神: 閩南人年俗自農曆十二月即開始忙著各種準備工作,中國習俗在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臺灣則無此年俗,而是在四月初八「佛祖生」之日吃甜粥。閩臺習俗冬至吃湯圓表示多一歲,並確認來年田園土地租約,十二月十六日「尾牙」,決定員工去留,二十四日則舉行「送神」儀式。 2.辦年貨: 大凡民間節慶都離不開大吃大喝,平日粗茶淡飯將就度日,每到年節就會準備豐盛的食物大飽口福,而過年是民間最重要的民俗節日當然有最多的年節食俗。這些食料一般稱為「年貨」,民間則稱「南北貨」,意即各種食品貨物之意。 臺灣各地均有年貨大街,其中規模最大的如臺北市迪化街,都在過年前夕,匯集各種南北貨供民眾採購。這些年節物品包括各類乾貨、糕餅甜點、粿類、醃製肉品、水果、花卉等,且每一種物品都具有象徵意義。 過年必備糕餅甜點有:糕仔,代表步步高昇,因糕與臺語「高」諧音,以紅紙包成扁長型,放在神桌上香爐前,自除夕到初五每天祭神時疊上一塊,愈堆愈高意謂「步步高升」。過年食俗的粿類種類最多,其中「甜粿」、「發粿」、「菜頭粿」是必備食品。甜粿(年糕)在中國是象徵年年高昇,台灣則代表「甜甜好過年」,「粿」與「過」諧音,象徵「年年好過」之意。 過年應景的水果、花卉也都具有象徵意義。其中柑橘代表「甘美、吉利」;鳳梨代表「旺旺來」;棗子、金棗的棗與「好」諧音,象徵「一切美好」;龍眼乾俗稱「福肉」,象徵福氣。年節花卉以桔樹、金棗樹、黃金樹最普遍,象徵吉利、美好、發財,此外「銀柳」與「銀兩」諧音,也頗受歡迎,銀柳插入花瓶之前需將花蕊外殼剝下,稱為「剝銀柳會得銀兩」。 3.貼春聯與掛門錢: 除夕是一年最後一天,意謂「舊歲至此夕而除」,金門民間俗稱為「二九暝」。臺灣年俗除夕中午要祭拜「地基主」,所謂地基主是指房屋、土地原來的主人,漢人自唐山過臺灣,佔據平埔族人的土地田園,且在居住之前住宅土地或曾隸屬不同主人,因此必需對原來擁有土地、房舍的先人表示感恩之意。 除夕當天家家戶戶也要換貼新春聯。春聯源自古代的「桃符」,泉州移民地區則有貼門簽(門錢)之俗,以五張花邊剪紙貼在門楣上,稱為「五福紙」象徵「五福臨門」。此習俗源自宋代,大陸稱為「掛門錢」代表祈福。閩臺民俗守喪期間過年不得貼春聯,有些地區則改貼綠色(父喪)、黃色(母喪)門聯,文字內容則為思親盡孝之辭句。 4.祭祖與圍爐: 除夕傍晚要舉行年終最重要的一次祭祖儀式,除準備各種豐盛祭品之外,神桌上也供奉甜粿、發粿、糕仔、花生等甜點,且神明祖先神位旁各放置兩個發粿或兩碗米飯上插一支紙糊的春花,俗稱「飯春花」,「春」閩南語與「剩餘」諧音,象徵「米飯有春」或「發財有春」,意即「年年有餘」。此外也會在神桌上疊放一堆柑橘,代表來年美好吉利之事成堆而來。 祭祖之後便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頓晚餐,華人稱為「年夜飯」或「團圓飯」,閩臺地區稱「圍爐」,因早期民間除夕夜在餐桌上放火鍋爐,家人圍著火爐聚餐之故。火爐呈圓型代表團圓,爐中以火炭作燃料取其「生炭」(生生不息)和「愈燒愈旺」之意。泉州籍南安移民地區還保存有「跳火盆」的習俗,即在圍爐之後取出火爐讓家中男子,從上方跨越,並唸道:「跳乎過,富昧退」,「跳過火,家伙旺」等吉祥話。 5.長年菜與好彩頭: 閩臺民間圍爐必吃的菜餚就是「長年菜」,象徵長命百歲,其中北部地區長年菜是「芥菜」,而南部地區的長年菜則是「帶根的菠菜」,吃長年菜時要整葉吞食不可切斷,才能長命百歲。圍爐菜餚尚有吃雞「起家」、吃魚丸、肉丸會「大團圓」、吃豆乾會「升官」、吃菜頭「好彩頭」等食俗,而華人地區均以吃魚象徵「年年有餘」,都以「飯春花」和「行春」象徵年年有餘。 6.守歲與壓歲錢: 除夕夜「守歲」習俗自晉代已流傳,晉周處《風土記》言「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原為迎接新年之意,唐宋以降守歲之風更盛,且增加守歲可添壽之說。一般民間也有「廿九暝」愈晚睡父母愈長壽之俗信,中國古代守歲時在遊戲聊天或吃零食,閩臺民間守歲常在賭錢,過年賭博已成普遍的現象。 「守歲」在民間含有祈求父母長壽之意,通常從家人齊聚吃年夜飯開始,直至午夜12點一到「開正」,紛紛燃放鞭炮歡慶新年到來,含有對過去一年的感懷及對未來一年新的期望。 俗語說:「大人煩惱沒錢,囝仔歡喜過年。」意謂大人煩惱過年的大筆開銷,小孩則高興有壓歲錢可拿。壓歲錢又稱「壓祟錢」,原為「壓制邪祟」之意,原是將金錢放置在床腳或枕邊以賄賂妖魔鬼怪免受侵害,至今已成為長輩贈予晚輩祝福之用。壓歲錢有些地方則稱「壓年錢」,有祝福之意。 7.拜天公與搶頭香: 臺灣北部地區在初一零時「拜天公」,中部地區則在除夕午夜拜天公,南部地區與金門則至初九天公生當天才拜天公。但全國各地均在午夜十二點燃放鞭炮「迎新正」。臺北行天宮、新港奉天宮等廟宇也在十二點開廟門,供民眾「搶頭香」,所謂搶頭香就是搶插第一柱香,搶得頭香神明將「優先」完成信徒的心願。許多寺廟也在此時舉行「抽公籤」,為各行各業占卜今年運勢。 8.掃塵與過年: 春節氣氛以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五這段期間最為濃厚,民間俗稱「過年」,含有辭舊迎新之意,被視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從春節前夕到農曆大年初五之間,民間遵行多項習俗。在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開始「掃塵」亦有稱「掃舍」,此意味著將晦氣惡運掃除出門,有破舊立新之意;掃塵後緊接著準備做年糕。 農曆12月29日即「小過年」當天,每家每戶都會貼上「春聯」及「年畫」,藉以敬神祈福,有吉祥討喜之意。除此之外,春節的習俗還包括大年初一拜年、初二已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初四接財神、初五開市、初九拜玉皇大帝等習俗。 9.開市與接神: 初四早上公司行號都舉行「開市」,一般都在公司、工廠門口擺設供桌祭拜,並燃放鞭炮開工,但通常並沒有真正工作,而是同事聚餐、喝春酒。初四傍晚民間舉行「接神」,迎接諸神返回家中。所謂「送神早、接神晚」,為了讓眾神充分享受假期,因此「接神」都選在黃昏之後,接神仍需焚燒「雲馬」作為神明的交通工具以利神明回到人間。 俗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是指初五是過年活動的截止日,年假到此為止。與新年假期區隔,不再受禁忌、禮俗限制。初六挹肥意謂農民要挑水肥澆菜,恢復農事,不要再沉溺過年期間的狂歡享樂。 10.行春: 過年期間祭祀繁多,從除夕到初五,每天都要祭拜神明、祖先,過年期間也要到各廟寺「行春」拜拜,初九天公生、十五元宵節都要祭祀,因此各種祭祀用品如金銀紙、香燭、鞭炮,也是必採購用品。 總之,臺灣的民俗節慶,乃源自閩南、客家等祖籍省份,依農曆而作自然節氣之配置,具有傳統農業社會之生活節奏,其間含有許多地方神明與鄉土神祇之祭典,成為歲時民俗之來源。自古以來,節慶的形成皆與常民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都具有「消災」、「祈福」、「紀念」、「團圓」等人倫特性,凸顯出人們對祖先的虔心感恩與敬天法祖的傳統美德。 (本文作者為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
●長篇小說連載 歹命人生
「姐,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也是兩位老人家的期望。如果阿母和契母知道我們已有共識,一定會同聲祝福我們的。妳說是嗎?」志宏紅著眼眶,緊緊地握住婉玉那雙柔柔的小手。而後,兩人竟輕輕地擁抱在一起,同時流下一滴幸福與歡樂交織而成的淚水……。 第十五章 人世間有許許多多的事,的確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狗屎貴仔竟央請媒人幫他兒子林安卓做媒,對象正是同街的美少女婉玉。當然,他們是不知道婉玉與志宏已有兩情相悅的默契,甚至也沒有瞭解到她阿母美枝的意向,只仗著家裡有幾個臭錢,就以為能讓人就範,為他當老師的兒子,娶一個如花似玉的媳婦,來光耀他們家的門楣。其實狗屎貴仔的想法不僅幼稚,也是錯誤的,因為他的臭名聲,島上幾乎無人不知、沒人不曉。 即使他兒子長得一表人材,又是一位為人師表的老師,但一想起他父親狗屎貴仔那副惡形惡狀的鬼模樣,無不退避三舍,不敢高攀這門親事。因此,林安卓雖已達到適婚年齡,卻一直不能一圓結婚夢,仍舊是王老五一個,讓抱孫心切的狗屎貴仔夫婦十分的心急。 當媒婆阿雀姑大搖大擺來到婉玉家時,她開門見山就對美枝說: 「美枝姊仔,妳是知道的,貴仔在我們街上可說是首富。他不僅為人正直,也熱心公益,而且還交了很多大官,是我們金門最深具聲望的仕紳。他的獨生子名叫林安卓,是小學老師,多少人主動幫他做媒,都不為所動,卻獨鍾妳們家婉玉小姐,如果妳能答應這門親事,實在是妳們家婉玉前世修來的福份啊!」 「謝謝妳的好意,婉玉自小生長在一個窮苦的家庭,沒讀過什麼書,也沒見過世面,我們高攀不上啦!」美枝一口回絕。 「妳們家婉玉的漂亮和乖巧,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貴仔也誇獎再三,一旦結成親家,那真是門當戶對啊!」阿雀姑以專業的口吻說。 「謝謝你們的誇獎,婉玉只是一個普通女孩,狗屎貴仔他們家的『門』雖然『當』,但我們窮人家的『戶』卻『對』不上,因此,談不上有什麼門當戶對這回事啊!」美枝說。
-
海若有情
杜恆對老童的話,向來言聽計從,不打折扣。他拿著《莫斯科日記》找陳凌商議。陳凌認為這是賠本的事,如果印一千冊,銷售不會超過五十冊,因為蘇聯早已解體,史達林的政績已成為歷史,讀者不可能對這種書有興趣了。陳凌提起近來俄國的文學、政治人物檔案已經解密,若是出版這類的書,還有銷路,也會還原歷史真相。杜恆覺得陳凌的話有些道理,過去許多作家如高爾基、馬雅可夫斯基和法捷耶夫的死亡,到底是被殺還是自殺,始終是一頭霧水,讓人犯疑。如今俄羅斯解密是一樁好事。若出版這類文學書籍,確有意義與價值。但是,怎樣才取得版權,卻是頗為棘手的問題。 童沐天也很同意陳凌的觀點,他告訴陳凌,派出一位對俄國文學具有一定素養的編輯,到上海、北京跑一趟,做出版市場調查,整理出一套俄國文學史料叢書。陳凌研究了半個多月,最後交了白卷。 杜恆並不失望、灰心,他認為陳凌「在商言商」是立場問題,印出的書若銷售不出去,有何意義?杜恆說:即使翻印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軍》小說,也賣不出去。俄文系畢業的學生,不見得喜歡看;文學青年和俄國隔閡深遠,恐怕連法捷耶夫這個名字也不知道。 童沐天對於出版事情,逐漸產生厭倦。老年喪子是人生悲劇。他如今每頓晚餐要喝兩杯酒,諶潔看在眼裡,痛在心頭。
-
●長篇小說連載歹命人生
「不過記住,現在不要把這件事情表面化,我們自己先有心理準備就好了。阿母可能不方便直接和我們談論這件事,但她會透過契母來和我們溝通的。我是怕事先沒有和你講好,一旦老人家提起這件事,讓你一口回絕的話,那就尷尬了。你瞭解姐的心意嗎?」婉玉情緒有些激動。 志宏點點頭,仍舊不好意思看她。 「為什麼不把頭抬起來,」婉玉走到他身邊,輕輕地拉起他的手,深情地問:「是姐長得不好看、而不願意看,是嗎?」 「姐,妳是知道的,我成天守住這家店,除了做生意外,關心的就是家,對外面的感情世界,可說是一無所知。以前我們是無拘無束、無所不談、坦坦蕩蕩的姐弟情緣,而現在卻要把它提昇成同甘苦、共患難的夫妻關係,即使我心裡有一份無名的興奮感,但我實在是缺乏這一方面的知識,難以用語言來表明,更不好意思目視著妳。姐,請妳原諒我的無知,而不是妳長得不好看。其實妳的美,是許多人公認的,它會永遠存在我的心中。」 「志宏,有你這些話就夠了。往後我們必須共同努力、相互扶持,許阿母和契母健康長壽,為我們打造一個幸福、快樂又美滿的家園!」
-
邑庠生李森遠
李森遠,字宗祧,號承恩,滋起公長子。公生於清道光癸卯二十三年(1843年)二月初五日午時,卒於民國壬戌十一年(1922年)七月十八日亥時,享壽八十歲,妣葉氏閨名市娘、生年不詳,卒於九月二十一日,楊氏閨名掽娘生於清同治丁卯六年(1867年)二月初四日巳時,卒於民國庚寅三十九年(1950)六月廿六日寅時,享壽八十四歲。 李森遠學問淵博,教育瓊林地區子弟,培育無數英才,提振文風,居功厥偉。 據李怡來先生撰文載,古寧李氏源自銀浦(今之同安、浦園合稱)之系,銀浦世系之始祖為君選公。古寧李氏始祖應祥公,於明永樂初,自浦園避居烏沙頭,應祥公傳四子,以舜、以敬、以忠、以文,其後昌大,蔚為浯洲巨族。派下居南北二山、東西林厝四社。 依據李錫回先生主編《古寧頭李氏家廟重建落成奠安紀念專輯》載:民國二年春,古寧鄉僑李森佑(發蹟於荷屬蘇門答臘,富甲一方)與前清秀才李森遠、鄉老李滋協、李森換等倡立古寧小學。李森佑慨捐銀圓三千元為開辦經費,並於民國二年二月於李氏大祖祠(在南山)原設之村塾作為校址。草創伊始,一切因陋就簡,僅新製黑板、講桌,課桌椅均由學生自備。當時金門尚未置縣(屬廈門思明縣分治),學校章則並無明文,課程悉依學校自訂,並以淺易之國文、尺牘、歷史及新式算數為主,故稱「私塾改良」。 邑庠生李森遠身後留下一幅身著官服的畫像,依吳鼎仁老師所著的《金門古書畫藝術》一書收錄窺見:所著官服為四品官,補子為繡雲雁,畫像明暗肌理,纖毫畢現,手法寫實。並有李慕韓題識(錄自《古寧頭李氏家廟重建落成奠安紀念專輯》一書),全文如下: 森遠宗老伯台玉照,庚戌秋(宣統二年1910年)不佞于役京師,假道古寧得識茂才森遠老伯與譚皆布帛菽粟語,鼎革後杜門守拙,以未獲再覯為歉頃,友人自古寧歸攜先生像,鬚眉逼真,精神矍鑠,益信其脩養有素也,爰為讚曰:者見君之貌似柔而剛,聞君之行又肅而莊,睦族敦宗,鄉人崇為圭臬,敬教勸學後進,奉為紀綱,蘭有秀兮,桂有芳萃,四代于一堂,既年高而德邵,亦積厚以流光於戲,神州陸沈,世變滄桑,當世之士半馳逐乎權利之場,熟若先生脩然物表而長樂乎不老之鄉。宗愚姪李慕韓拜題。 題畫像的李慕韓是泉州府惠安人,官居候補知府,工詩善書,著有《懷齋詩存》,為泉州近代著名文人雅士。 森遠公,古寧頭李氏奇房十七世祖,依據《銀同李氏家譜輯稿》手抄本載,森遠公為滋起公長子,清光緒中應府考列案首(府試秀才第一)。古寧頭有李觀瀾、李朝政、李錫鄭等為其門生。民國二年與富僑李森佑倡辦古寧小學,故宅為古寧頭北山四十四號。子三人長為炎帝、次為炎林、三為炎丕(丕昌)。現金門縣政府建設局長李增財為其孫,國際知名版畫家李錫奇、署立金門醫院副院長李錫鑫為其曾孫。 依據退休校長許丕永表示,當年他到古寧國小教書時,其父許元清特別交代要去拜訪李森遠家。許丕永稱,許家與吳氏及李氏為世交;因其叔祖父許嘉南與上庫吳煜善、古寧頭北山李森遠(邑庠生),俱為光緒十八年(1892年)同榜秀才,李、吳、許三人並結為金蘭之交,情同兄弟。許元清少時挑魚至古寧頭社販賣,李炎丕(森遠公三子)道,「將魚放在其處賣,不用記誰買魚。」時間一到,只見炎丕先生向四鄰說,「向后湖某人買魚的人,將錢拿來歸還。」經許元清清點數額,果一元五角未少,由見森遠公德高望重,深受鄰里景仰。 考取生員後的李森遠並未在家鄉古寧頭北山授課,而是選擇在瓊林社開私塾。當中有一段「三顧茅廬」的故事。 瓊林社鄉紳、長老,仰慕森遠先生學問才識(應府考列案首),欲延聘為西席,瓊林長老首回登門延請,遭森遠先生回絕。第二回,瓊林長老復登門請求,先生仍以路途遙遠婉絕;瓊林長老提出以騾馬來接送,先生依然辭受。第三回,瓊林長老再登門敦請,先生感其誠心,遂欣然允諾,自此與瓊林社結下深厚淵源。 李森遠在瓊林授課生徒十餘年,至民國初年止。依《金門縣志》記載,第三區第一高小(五至六年級)、國民學校(一至四年級)在瓊林鄉,民國二年成立,經費就地籌捐,當時瓊林第一高小及國民小學的第一、二任校長,即為李森遠。老一輩的瓊林人都知道,李森遠學問淵博、文筆絕佳,無論是詩、詞、文章、古文,俱精彩絕妙;為人處事謙虛為懷,對待學生、啟迪教授,俱用心良苦,深受瓊林里人敬重。旅居新加坡著名的僑領蔡景榮、蔡承堅等,均為門下高足。森遠公一生愛書、嗜書,手不釋卷。尤其是所寫宗祠奠安慶典的祭文及祝文,享譽浯島,目前仍在地區流傳,逝世後,其妣楊氏以公一生嗜書如命,遂將其所讀書本、所著詩文、教授課卷等,拿至其墓前燒化,致今無手稿殘存,殊為可惜。李森遠身後僅留硯台一方、畫像一幅、對聯及題識各一。
-
散章三題
寫作要趁早 過去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很有反感,庸俗至極。近來晚間失眠,思索這句話,覺得可能誤會了她。她大抵奉勸文藝小青年,「寫作要趁早」,抓住春花茂盛之年,寫出青春煥發的藝術作品。歌德曾經說過:「創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種神聖的爽朗精神,總是跟青年時代和創造力聯繫在一起的。」後來,歌德年紀稍長,便直率地承認,自己「再也寫不出我的那些戀歌和《少年維特之煩惱》了。」 拜侖‧雪萊都是二十多歲成名,震撼文壇的詩人。勃朗特姊妹完成《簡愛》、《咆哮山莊》時,也只有三十歲左右。俄國普希金讀中學時,教師出作文題目〈日出〉,有個同學苦思良久,僅寫出「大自然的主人從東方升起」,普希金見了毫不思索輕聲吟出:「眾百姓又驚又喜,不知該怎樣才好,起床呢?還是躺在被裡?」普希金寫出《葉甫蓋尼‧奧涅金》長篇小說時,年方二十四歲。 普希金寫詩,就像作遊戲般輕鬆自在。他說: 文思在腦中奔騰, 輕快的詩韻絡繹而來, 手指渴望拿筆,筆渴望親紙, 一會兒——就揮寫出許多行來了。 別林斯基是俄國十九世紀著名文學評論家,他謝世的時候年僅三十七歲。 一個文學創作者,埋頭寫作一生,也許他最好的一首詩或一篇小說是青年時期的作品。 作者的前進道路,應靠生活、讀書和批評,這三項是作者的奮鬥方針。沒有生活,寫不出真相。魯迅寫到牢房,便傻了眼。他曾計劃故意裝醉去打警察,被關進去體驗一下牢房滋味。可是終身沒有實踐此事。多讀中外名著,可以使作者眼光遠大。至於批評,不必緊張。只要記住莎士比亞的名言:「聽信別人的意見,保留自己的判斷」,客觀分析、修改自己作品,才會真正進步。 我曾看過一位名叫柯原的〈無題詩〉,念念不忘: 一百個聰明人 回答不了 一個傻瓜提出的問題; 一根棍棒, 卻能夠回答 一百個聰明人提出的問題。 語言凝煉,邏輯嚴謹,思想豐富,且具有使人頭腦清醒作用。假使詩人(此處指現代詩人)老是寫那些晦澀難懂的詩,小說家寫那些莫名其妙的新潮小說;如果別人發牢騷說句「看不懂」,詩人作家馬上翻臉,這怎麼讓讀者心服?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 藝術品的任務,就在於把晦澀難解的東西變成明白易懂的東西。 藝術所以不為廣大群眾所理解,只是因為這種藝術很壞,或根本不是藝術。 青年人多半心浮氣躁,不願聽逆耳之言,這是應該改正的缺點。任何的批評,即使不甚公正,也要傾聽。某些不公正的批評,對於作家也許會更好地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歷史上很多有成就的作家,往往遭遇最坎坷,受到誤會最深。包括退稿、出版社不收作品在內。但是,這些挫折阻止不了作家的卓越成就。 馬克思是當時最遭嫉恨和最受誣蔑的人,但是,馬克思的態度是:「每一種科學批評性的意見,都是我所歡迎的。至於那種不過拿所謂社會輿論作幌子而我從來不對它讓步的偏見,那麼,佛羅侖斯偉大詩人的格言,現在還和以前一樣對我是適用的。走自己的路,讓人家去說吧!」 青年作家朋友,如果也有這種謙虛的態度,我敢斷言,誰也阻止不了他的成功,而且他的成功之日已經為期不遠! 揭武俠小說畫皮 五四新文學運動以後,和新文學對抗的舊文學堡壘中,武俠小說是一股深入群眾基層的頑固勢力。它的存在和發展具有社會作用,不可輕忽。魯迅稱武俠小說是「死的說教者」。 在漫長的數千年封建社會,黎民百姓最期望的是有聖明天子出現,少打仗,讓百姓過安穩日子,少發生「生離死別」的悲劇。其次,老百姓盼望官吏廉明,少刮地皮,不受剝削奴役,以及冤曲的事。因為這種盼望落空,所以才殷切希望社會上出現「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客,這就是武俠小說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原因。 客觀地說,武俠小說是跟封建制度聯繫著的,它反科學、反民主、讓人讀了迷茫而想入非非,它雖有提供「消閒」娛樂的作用,但是它卻給廣大青少年帶來無窮的禍害。上世紀三○年代,不少青少年迷上武俠小說,離家出走,說是去少林寺、峨嵋山投師學習武藝作俠客,這是令人心痛的歷史。 如果社會步向正常軌道,社會秩序應由警察維持,根本用不著所謂俠客「拔刀相助」。半世紀來,中國大陸一直禁止武俠小說出現,不料改革開放以後,香港的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打入大陸,而且堂而皇之進了大學校園,成為學者、教授和暢銷書拜物教出版家歡迎的對象,這種現象讓人感到訝異、有趣,彷彿看到一場鬧劇。 五四新文學運動以後,最早著名的武俠小說家,有「北趙南向」,「北趙」者,就是寫《英雄走國記》的河北人趙煥亭;「南向」則為湖南人向愷然,筆名平江不肖生,寫過十多種武俠小說。他的《江湖奇俠傳》拍成《火燒紅蓮寺》十多部影片,胡蝶飾紅姑一角,紅遍大江南北。向愷然曾在何鍵將軍手下任國術館長。 許多人為武俠小說辯護,拿出司馬遷的《史記‧游俠傳》作歷史佐證。可是司馬遷筆下的游俠,卻是惡霸、流氓,欺凌善良百姓的黑惡勢力的頭目。《游俠傳》中寫出郭解這個人物,郭解的外甥仗著他的勢力,經常強灌別人喝酒,終被一個不屈者拔刀將他刺死,他姐姐故意不為兒子收屍以羞辱郭解,在他姐姐看來,郭解的權勢應該讓所有的人逆來順受;縣裡官員執行朝廷命令讓郭解遷移茂陵,他侄子便斬了縣官的頭;有個儒生批評郭解為非作歹不得稱「賢」,郭解的徒子徒孫便殺了這個儒生並割下他的舌頭。至於司馬遷筆下的孟嘗君、信陵君豢養的那些門客多是「游俠」即亡命之徒,都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游俠傳》說過:「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為有德」,翻譯白話就是「他們知道什麼仁義,有奶便是娘!」 司馬遷為俠客樹碑立傳目的何在?這和他的身世有關。當他挺身為戰敗投降的李陵辯護而被處以宮刑時,「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游莫救視,左右親近不為一言」,最後只得忍辱受閹;因此,司馬遷是多麼希望那些仗義疏財、捨生赴義、為人排憂解難的俠客義士啊!同時,司馬遷字裡行間,描露出「布衣之俠」比那些周旋於皇親國戚之間的人格高尚,認為莊子關於「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論斷是正確的。 魯迅說《史記》乃無韻之《離騷》,意即太史公文章寄托之深情密義。司馬遷為俠客立名就是聊慰他心理創痛的白日夢。至於金庸之流寫的武俠小說,貼上道義標籤,純屬欺世盜名的鬼話。作品內容,供人消閒解悶,騙點稿費而已。 總之,看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電視劇,打打殺殺,像南柯一夢;夢醒了,不勞動還是沒飯吃。 馮玉祥秘史 我對名人軼事頗感興趣,但卻存懷疑態度,必須再三求得真實性,方敢落筆記錄下來。否則自欺欺人,引起讀者反感。歲月匆匆,許多民初階段史料,已漸湮沒,北伐以後的軼聞,不少老人已耳聾口呆,無法轉述而出,這是值得文化界重視的事。 馮玉祥是近代史上重要將領,在西北軍任政治部主任的作家簡又文,離職後主編《逸經》文史半月刊。一日,馮打電話找他。原來財政部長孔祥熙送去一把扇子,請馮副委員長題詞。他在扇面上寫了一首詩,轉托簡又文送給孔部長。 簡又文打開扇面一看,上款題「庸之部長雅正」,下款是「馮玉祥書」。中間寫的是《水滸》阮小二唱的歌: 赤日炎炎似火燒, 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 公子王孫把扇搖。 簡又文苦笑問馮:「這樣寫,行嗎?」 馮玉祥笑起來:「怎麼不行?我看,老簡,你看著辦吧。」 後來,簡又文把這個扇子沒收,暗自撕毀。這件事馮玉祥一直被矇在鼓裡。只有作家謝興堯知道。因為當時他二人合辦《逸經》雜誌。 馮玉祥領導西北軍時,屬下四十四團書記官彭禹廷兼作馮的英文教師。彭禹廷棄官歸里,從事鄉村建設,得罪了地方劣紳,於一九三三年遇害。馮玉祥每思故友,內心深痛不已。曾賦詩一首,前面是這樣寫的: 彭先生,彭禹廷, 河南省,鎮平人。 一生好讀書,說話不欺人。 最不好說話,說話必真誠。 民國十一年,他在十一師, 團部書記官,埋頭能苦幹。 做事有恆心,性情極和善。 有功常歸人,有過自己擔。 行為極耿直,是一鐵面漢。……… 馮玉祥率軍駐防河南,在信陽城鄉張貼保護樹木告示,亦出自馮的手筆,內容尤為獨特: 老馮在信陽, 大樹綠漾漾。 誰砍我的樹, 我砍誰的頭。 一九二三年,吳佩孚在洛陽慶祝五十大壽,冠蓋雲集,盛極一時。正值各省督軍、軍閥、地方權貴紛送厚禮之際,馮玉祥將軍派人送來一罈精美的壽酒。吳佩孚喜出望外,急忙命人打開罈蓋,請在座貴賓品嚐。當大家舉杯入口時,竟面面相覷,出現了冷場。吳大帥的臉紅一陣、白一陣,越想越不是滋味,怒氣沖沖把桌子一拍,操著山東蓬萊鄉音說:「啥好酒?一罈涼水,這不是哄人嗎?」 這時康有為走近他說:「玉帥(吳號子玉),不必動怒,馮將軍送這罈清水,極有道理。有個典故,出自《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馮將軍送這罈清水,是說玉帥高雅純潔,官清如水………」吳聽了趕緊說:「錯怪!錯怪!煥章(馮號煥章)深知我也!」 馮玉祥送壽酒的真意,我看康有為未必說得準確,讀者朋友,您說呢?
-
海若有情
杜恆喝了一口茶,這時老童穿著汗衫、熱褲,走了出來。瞧他的神色,有些疲倦。看起來並沒發生什麼悲傷的事。 「家裡沒事吧?」杜恆不放心,問了一句。 童沐天把桌上的那封信,遞給了杜恆。信是老童的兒媳麥恬英從倫敦寄來的。老童的獨生子童屏生因長期酗酒,乙醇中毒,時常在校園臉色潮紅,語無倫次,步態不穩,因此嚇得學生退避。去年被學校撤職。失業之後,更是每日抱著威士忌酒瓶,從早喝到黃昏,誰勸他也不聽,最後導致手指震顫,智力衰退,造成多發性神經炎。童屏生在上週三因肝硬化病逝倫敦醫院。 杜恆記得這個聰明可愛的孩子。諶潔為了紀念當年住在屏東縣境,給兒子取名屏生。想不到落得這個結局。杜恆站立起來,走到老友身邊,握住老童的手,誠懇地說:「事情已經發生了,你和嫂夫人不必過度悲痛,保重身體吧!」 童沐天回了台灣,從來不提兒子在英國的事。杜恆早已感到蹊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兒女長大成人,染上不良嗜好,做父母的又有什麼辦法? 「生老病死是人生難以擺脫的事,梁任公認為達觀的人視作平常事。我過去嘮叨了好多年,他當面說以後少喝,但是背後依舊喝過量的酒。這小子死了倒很好,做了反面教材,我孫子不會再走他的路。……」老童說著發出了一陣苦笑。 他們討論了翻印舊書的事情。優秀的作品,讀者不懂欣賞,堆在倉庫餵蛀蟲,這是非常苦惱的事。老童從書架上拿了一本羅曼.羅蘭的《莫斯科日記》。他說這本書封存了半個世紀,最近才從香港翻印出來。如果「海客出版集團」願意出版,倒是一件好事,讓讀者獲得新鮮的史料。杜恆準備先和陳凌商量妥當,等對方拍板定案再說。
-
●長篇小說連載 歹命人生
「坦白告訴你啦,這件事我隱約聽到契母和阿母談過好幾次了。她們怕我書讀得比你多不相配,在個性上你內向我外向惟恐不相容,其實這是他們的多慮。我們雖然出生在兩個不同的家庭,但自從我媽帶我來到這裡後,我們之間所衍生出來的感情,絕對超過姐弟之情。 這件事由我提出似乎有失女性的矜持,而且也有點尷尬。你是知道的,我們相處的時間並非只有那短短的一朝一夕,雖然我比你會讀書,但做生意的頭腦卻不比你靈活。你善良、敦厚又勤奮,是一個可以依靠終身的好男人,因此,我大膽地提出我們永遠生活在一起的要求,這不僅是我的期望,也是阿母和契母的希望,但願你能夠瞭解我的心意。」婉玉誠心地說。 「姐,對於這件事,我一時不知該怎麼說才好。」志宏的臉龐熾熱,內心則有無比的興奮,「我充分尊重妳,並聽候阿母的安排。」 「你會不會嫌棄我?」婉玉問。 「妳沒有嫌棄我、是我的幸運,我又怎麼敢嫌棄妳呢!」志宏依然低著頭,不好意思地說。 「你沒有騙我吧?」婉玉更進一步地問。 「姐……。」志宏搖搖頭,紅著臉,不好意思說再下去。
-
江湖一代男─世堅好男兒
氣質的梵啞鈴拉得嘎嘎叫 (西裝加西瓜皮擾亂了多少女子的心) 氣魄的話拗得蹦蹦跳 (綠林嘴臉摧折了多少男子的氣) 這般氣質又氣魄的男性是何人啊 我來啦,我乃江湖一代男,世堅好男兒是也 八仙過海我跳海,多氣魄的豪語 全國同胞為之折服為之貫注 我們不要英九文茜顯耀,我們就要王世堅 從氣溫測到水溫 從八里移到萬里 從翡翠灣改到淺水灣 (開車投海一家四口可沒你這般講究呢) 多少義消岸巡多少警察媒體為你團團轉 果真是江湖一代男,世堅好男兒啊 海水涼涼,海浪波波 你身穿保暖衣潛水衣救生衣悲壯出航 (風蕭蕭兮海水寒,世堅一去兮不復還) 離岸五十公尺,倒栽蔥狗吃屎入水五分鐘 (姿勢是不夠好看,世堅男兒總算落海) 我乃江湖一代男,世堅好男兒啊 問世堅情為何物啊 (上岸太太的擁抱是世間最大的溫暖) 直叫人想帶著女助理去開旅館 問世堅跳海味道如何啊 (要自殺勿跳海,請燒炭) 全國同胞只看到海面上多了一堆垃圾 歹戲終於落幕,同胞們,來,大家吐一口口水 呸,淹死你媽的一代男好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