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我愛七娘亭
自從搬到台灣居住後,女兒最嚮往的假日活動便是回金門找外公外婆,於是趁著暑假尚未結束前,我帶她返鄉與家人一聚。 某日睡到日上三竿的女兒起床後,早起的外公劈頭便對女兒說:「阿公已經幫你報名參加製作七娘亭的活動,在古崗社區,你那天可要早點起床喔!」女兒聽了,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一臉狐疑的看著阿公,問:「什麼是七娘亭呀?」 「簡單來說,是有七個仙女居住的宮廷。等你去做了七娘亭,你就知道那是什麼東西了。」我興奮的搶先回答,對於七娘亭,我可是有滿滿的記憶呢! 印象中,一年裡頭的節慶,除了過年期間,當屬農曆七月最讓媽媽忙碌了。民間稱這個月為「鬼月」,各家各戶需在門口「點燈」為好兄弟照路,還需準備澎湃祭品來敬拜,掐指算算,這個月共需祭拜五次,但媽媽總會糾正我的算法,因為在月初、中元、月尾及普渡的日子外,七月七日(俗稱七夕)這天是「七娘媽生」,自然不是拜好兄弟的。 媽媽告訴我,「七娘媽」就是民間所稱的「七仙女」,相傳小孩出生後,就是七娘媽的「契子」,受其保佑,直到十六歲成年為止。由於家中有四個孩子,因此每逢七夕,媽媽便會準備豐盛祭品以求七娘媽的庇佑。 只記得當時年紀小,媽媽說的我不太懂,但幾年的觀察下來,卻清楚的知道七夕當天的祭拜方式確實與眾不同。「七娘媽生」的前幾日,媽媽會從市場帶回一個竹編紙糊的立體「七娘亭」。七娘亭雖為紙糊,卻是一座華麗精緻、雕梁畫棟的宮殿,七位著彩衣、披彩霞的仙女位列其中,師傅甚至還用朱墨二色描摹仙女的五官與雲鬢,維妙維肖,總讓我握在手中觀賞良久,不斷想像仙女騰躍飛天、彩帶飄飄之丰姿。 每逢此日,忙著準備祭品的媽媽必定會囑咐家中孩子在黃昏來臨前,到社區花叢裡摘取七、八朵野生的紫色胭脂花,作為獻給七仙女裝扮的胭脂花粉。家中姊妹多會和鄰家姊妹相約,結伴到住家附近的小山坡上摘取,通常要多少有多少,但我們都會節制的只拿取需要的數量,其餘的便放任它盛開在野地。曾經有一年急於採花,我在午飯過後便火速前往小山坡,無奈只見一株株緊實待放的花苞,無功而返後,才知胭脂花在傍晚時分才會開花,此次雖白跑一趟卻也學了知識,算是經一事長一智了。 萬事俱備,只待黃昏。北斗七星一躍出天際,敬拜七娘媽的時間便到了,左右鄰居互相吆喝一聲,各家在院內擺起火燭香案,放上胭脂花、七娘亭,祭儀於焉開始。特別的是,在供桌角落一隅,媽媽會另外準備一組油飯拜「床母」,還每次都神秘兮兮的強調,未成年的孩子不可食用拜床母的油飯,所以這碗油飯的最終命運總是落入爸媽的五臟廟中。 在祭拜七娘媽的尾聲,爸爸會將七娘亭輕輕地投入金爐裡,瞬間,炙熱的火舌無情的撲向宮殿,殿前的雙龍盤柱頃刻化為灰燼,七仙女清麗的臉龐被濃煙燻黑……眼見於此,我的內心掙扎吶喊著,如此精美的藝術品怎可燒毀?快為我留下一尊仙女偶像吧!只消數十秒,一座七娘亭即燒化得僅剩竹編骨架,此時,爸爸會將七娘亭勾起,用力拋向天際,再以完美的曲線落在大門屋頂上,整個儀式算是大功告成。有時在祭拜時刻,天空會飄下絲絲細雨,據說那是牛郎織女於鵲橋相會時所流下的眼淚,為七夕夜晚增添淒美浪漫的愛情氛圍。 昨日種種猶歷歷在目,當年的小女孩在七娘媽的庇祐下已成人,如今心情愉悅的載著女兒前往古崗社區,去製作讓她打小以來即愛不釋手的七娘亭。抵達古崗村教室,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坐定,聆聽董水應老師講述金門崇拜床母與東施娘的信仰,而後便驅車返家,只留女兒一人獨力學習。 下午,提前於研習結束前一小時去看看女兒的實作情形。再度踏進教室,只見滿室學生,或站或坐,全都安靜無語,神情專注的盯著眼前五彩繽紛的七娘亭。人手一座七娘亭,儼然已完成八分進度,正要進入偶頭黏貼工序。小朋友在董成真老師傅的指導與叮嚀下,屏氣凝神,小心翼翼的將偶頭一一黏貼於彩衣骨架上,深怕一個不小心,導致偶頭斷裂而前功盡棄。不一會兒,一座座「厚工」且古意十足的七娘亭在小朋友的歡呼聲中陸續誕生囉! 回家後,女兒依照董老師傅的指示,開心的將費了一天心力製作的七娘亭供於佛桌前,等待七夕時取下使用。晚餐時,女兒神情雀躍的向大家述說她是如何完成這座七娘亭的,從搓仙女骨架、搓日曆紙軸到纏綁骨架,進而描圖、剪紙再黏貼,每一到工序皆馬虎不得,卻也耗神費心,如今她能在老師傅逐漸凋零、傳統技藝逐漸式微的今日有這番體驗,是比我幸運得多! 金門素來保存相當完整的閩南文化與習俗,是我們相當重要的無形資產,面對快速變遷的時代腳步,若不多加留心與保存,有些「傳統」便會慢慢在時代洪流中逐漸褪去顏色,甚至消逝。七夕前走一趟市場,可以發現越來越多平面印刷的七娘亭正在取代傳統的立體七娘亭,它除了攜帶方便,更因為價錢實惠而引人注目。但我說,我願意以更高的價格來支持傳統七娘亭,不僅因為它讓我的童年充滿想像,我更需要以實際行動來支持傳統技藝的延續,勿使傳統消失於市場中。
-
喔!金門
「彷彿;會不會只剩下角螺 還拿著旋殼上的呼喊,恬靜地閱讀 島魂是如何 掌著暝暗裡,那一身 如豹似虎的彈語 思想再怎麼如何,如何地 論述又衝撞,那一身 嵌在茫霧裡的鋼鐵 永遠循著鷹目的呼吸,不斷 不斷地 要敲醒晏起的日陽」, 只是見證,一群旁白的烏鴉罷了 沒有了砲擊聲 無形的碑帖又該如何 在汪洋上血燙出 一座金門般的金門 而旁白的烏鴉,也僅只是一群見證 就像海濱鄒魯的肩膀,早已如 紙筆間的搖動 猶若凋謝的微響; 然後 在旅居的偶然裡,沙啞地談起: 原來這裡,有那麼一回事喔!
-
香蕉花
兩歲半的寶貝很挑食,這讓我非常苦惱。魚,肉,蔬菜通通不吃。水果就只吃香蕉和喝自製蘋果汁。 給寶貝吃香蕉時,我覺得那剝好的一瓣瓣的香蕉皮很礙手。因此,往往會把剝好的香蕉皮用剪刀全剪掉,只留一小部份可以讓他小手拿著的皮。所以,一直以來寶貝都吃著光禿禿的香蕉。 有一天,我當著寶貝面前把香蕉皮一片片往下剝,正要拿剪刀來一一剪掉時。忽然寶貝脫口而出說:「香蕉花!」「香蕉花!」 我一時也楞住了。寶貝這陣子認知的事物裡就有著花朵。無論是圖片或是週遭環境裡的各種花朵,每每看到時小手都很直覺的指著,口中興奮地說著:「花!花!花!」是啊,那一片片彎曲的香蕉皮果真恰似一片片花瓣。說那是「香蕉花」的確也很貼切哩。 心思細膩的孩子、可愛的臉龐、純真的直覺、稚嫩的聲音、萌萌的神情,霎時融化了我的心。當下立馬擁他入懷,猛地一陣親吻,臉上笑著,嘴裡唸著:「我的心肝小寶貝,你真是我的開心果啊!」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福生哥不疑有他,一時無言以對,心裡不免想,小小的年紀怎麼會以這種口吻跟大人說話。他純粹是看在與罔腰仔平日相互照顧的份上,送給他們的份量不僅比其他人多,而且還是瘦肉較多的腿肉,怎麼會碰到這種不懂事的孩子?內心未免有點納悶。 他是該把豬肉留下?還是帶走?當他猶豫不決時,罔腰仔正好挽著一籃青菜從外面回來,一見到他,就親切地說:「福生哥,大廳坐啊!」然後對天賜說:「給福生叔倒杯茶啊!」但他依然站在一旁並沒有行動。 「罔腰仔,不要客氣啦!」福生哥把手中的豬肉遞給她說:「這塊豬肉送給妳炒菜。」 「豬肉?」罔腰仔訝異地,「你專程去買豬肉來送我們?」 「死豬啦!」天賜不屑地代答,並告訴母親說:「娘,死豬有毒啊!千萬不要吃。」 「小孩子懂什麼?不要亂說話!」罔腰仔瞪了兒子一眼。 於是福生哥把小豬跌死的原委向她說了一遍,而後說:「肉質並沒有腐壞,應該可以吃。」(一四六)
-
番石榴賦
憶兒時,家後園種番石榴樹,盛暑每遊其下,嬉戲其間,追逐歲月,樂不可支,更不知時光為何物也!某晨,吾往市市回一顆碩大番石榴,置于燈下瓷盤,時夜深覽書,睹物思情,輒童年記憶,憬然赴目,如影隨形,逼取便逝。感物傷懷,乃作斯賦曰: 番石榴樹,綠葉紛其蒼茫;日披月載,托靈根於豐壤。迎風曲阿,花潔出於雲霜;累累之果,瑰姿妙其蕩漾。番石榴者,乃多纖維植物;美洲之種,無兼采之外觀。淺綠其皮,剖見白肚黃子;橘枳鮮果,隨風雨兮飛揚。飽果足肉,盡是古早溫情;倘眠待黃,實味蕾之精靈。 春之既替,即首夏之過往;天清和潤,乃石榴之重陽。令質可嘉,植兮大地之光;樹骨嶙峋,葉子對生之型。再者,渠等枝椏縱橫,風入葉而成韻;耐旱抗暴,雨飄枝以為聲。含蓄默立,無遺世之孤獨;不卑不亢,質真不渝之性。四季輾轉,難以忽隱日長;嗟乎石榴,且留清風于故鄉。 槐木瑰寶,惟彼春之煙花;鳥禽可棲,惟此冬之番石榴。至番石榴樹者,吾取其質樸而磊落之性。今推之官治,若比從政,從政深不可知,知亦未必可言政。蓋上之化下者,猶風之靡草,惟質樸而能執操清洁,處涅不渝。惟磊落,則勸貪勵俗之風起,奢侈之心,自消于下。是以,吾歌吟並引為辭曰: 綠葉萋兮重蔭,綽幹累累樹瘤。 吐芬葩之香氣,漱朝露其清流。 四季邁以更迭,涉炎夏而悠遊。 若失序之花開,惟茂兮番石榴。
-
端陽誌
夏至荷花迎端陽,欲飲雄黃空悵望, 遍地蒲艾何時香?高粱可比雄黃甜。 屈原遭讒投汩江,世人警嘆又感想, 競舟拋粽護「詩」先,千秋萬世永傳揚。
-
一位偉大詩人的死亡日記
一. 你躺在航往衡陽的客舟 飄泊於湘水的煙波水寒 轆轆難忍的飢寒交迫 萬般無奈暫時也只能用北風 草草裹腹算一餐 一場安史之亂 長安已是懸吊在歷史的危卵 隨時可能從城牆的制高點 自由落體般摔落 二. 遍地鼙鼓君王嚇出一身冷汗 溜走了唐玄宗,跑不掉-- 李氏王朝的業障 從潼關失守天寶年間算起 已經牽拖成千上萬的生靈陪葬 你僥倖的沒有成為荒野的孤魂 其實顛沛流離的日子 又強過野殍多少? 落難詩聖 高貴的靈魂啊! 此後淪落為難民營中的一員 三. 前腳剛剛跨出了京城 饑饉的後腳就如影隨形的緊貼著你 陪你共伴兵荒馬亂的下半生 唉!尋求一頓酒足飯飽的卑願 只能試著碰碰運氣 累試不第的落榜書生 搔搔疏短的白頭 該如何向後人啟齒,解釋 這番尷尬 四. 滿腔義憤填膺也罷 一心憂國憂民的情操也罷 長安十年,鬱鬱仕途 怎知匆忙出走長安後 老病中的掛念 闊別的長安竟是孤舟中 最痛的鄉愁 五. 輾轉奔波寄居草廬 享受難得的安逸 研墨--揮毫--寫詩--耕作 浮一大白,打個舒服的酒嗝 修葺的茅屋,文藝的工作室 遮蔽住成都的風雨 卻遮不去江山破碎的陰影 喝酒吧! 腸枯思竭的時候 扯開喉嚨呼叫籬笆另頭的鄰翁 一甕舊醅兩老勉強湊合 說好的咱們喝酒不談政治 六. 劍外的好消息 惹你又哭又笑又蹦又跳 歷史也隨你而亢奮 感性的浪人詩人 你回眸偷看妻子的神情 憐惜中略帶幾羞赧 七. 眾說紛紜的死因 誰說死亡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一頓有酒有肉的飯局 彷彿冥冥中刻意安排的最後晚餐 這樣的訣別方式 至少免於淪為餓鬼之可能 於是你張嘴嚥下那口致命的牛肉 瞬間也把所有的委屈一股腦兒吞落 噓唏-那是後人的事 八. 再多的溢美 已是千秋身後事 曾經的屈辱 昇華作草堂詩餘的卷稿 舔著血淚的詩篇 因死亡而不朽 隨時間而幽幽放光 你攜手過抵足過的那位筆落驚風雨 詩成泣鬼神的楚狂知音 共躋青史的那一刻 其實寂寞也悄悄的選擇了你
-
生活的興味
「什麼是人生?就是從子宮到墳墓」─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 人的一生,很短;倏忽,幾十載的韶光時歲,就將走完的。 如果,總把這人間時歲耗宕在塵俗世事那人我間的糾葛、怨尤與氣怒懊惱鬱悶的情境心緒裡,豈不總是在折騰苛虐著自己的身心靈嗎? 生活裡,舉凡對人事物,倘若總未能有所感恩與珍貴惜重之心,那,可真真恰似日子裡總濃霧鬱霾般罩蔽著,不見天日,鎮日暗黑。 那六旬悶嫗,總日復一日的燥枯味乏著細數番點那一甲子過往人間裡的怨尤與悲苦及淒楚心酸,長久時日耽溺其中得未有長進,只剩,皺紋橫生日多,灰白疏髮逐日薄稀;馬齒徒長! 那家有萬貫錢財、坐擁豪宅的熟齡婦人,生活裡,日子中,並不缺錢用;但,缺的,卻是不知該如何過日子的獨處靜定之心! 孩子還小時,嫌煩,送安親班,當了餐廳收銀員;孩子大了,一直跟同事處不來,頻有齟齬的她,就怕漫漫長日不知如何過渡;也就更不敢辭掉那讓她甚感無聊至極的機械般收銀員工作。 就此,二十幾年來如一日的總板著那張膚色蠟黃且黯沉的臉,眼目無神又心緒甚顯燥乏厭膩般的神色,杵坐在高腳椅上,灰撲撲的臉,覆船口般下垂的嘴,閉沉沉的心情,日復一日的重複著那餐廳收銀員的「公式化」收錢工作,度─日─子;可惜了那大把大把的美好韶光,就此的被「打發」浪費掉了啊! 有人說,你吃進什麼,你就長成什麼。或許,也能轉換成,你每日總言說、心思、行動-些什麼;那些什麼,就變成了你的人生。 你的眼睛,今天看到了什麼? 迷人的稚嫩嬰兒那無邪清澈的眼?智慧之書裏的哲思神韻?藍天白雲裏的遼敻蒼穹? 你的耳朵,今天聽到了什麼? 名人勵志演講集?亦或是小鳥們的啁啾鳴囀聲?或者是,友朋裏那朗朗爽爽的開懷豁達大笑聲?更,或者是,自我學習進修裏的外語會話聲?還有那,自我愉悅裏自彈自唱的弦歌不輟聲? 你的嘴,今天可曾口吐蘭音說出美好人間的善言良語?道出塵俗日常裏當有的清明慧言? 你的臉,今天,可笑顏展現著?可有喜神迎瑞般的盈盈笑靨? 你的手,雙手萬能,可成就了什麼生活裡的成果? 你的腳,今天,走了那些路徑了呢?可健腳步行著以強身?可走在有益身心的日照裏以吸收那維它命D?可走出偏狹隘窄的生活圈以拓展出更為寬廣舒朗的生命視野? 你的心,今天,可有著平靜、愉快、滿足、感恩的心緒?可有著正向能量的積極情懷? 「每個人都能寫一部經典作品,那就是自己的人生。」─海明威。 每個日子裏,讓自己的眼,讓自己的耳,讓自己的嘴,總看見、聽見、說出,塵寰裏本該有的清純良善之「真」與美德良行之「好」;讓自己,逐日逐日逐日的……,行腳在更為進步更為有興味的生活境界裏! 看清事實的真相,以清明的慧眼來審視那事端原由裡的脈絡,好洞悉其中,而不被纏縛於困障。 每天,每天,請好好的善待自己的身心靈,讓自己總活在日日健康、歡喜、快樂的心緒情境裡,那,才是人生中自己所能擁有且受用並真正享有的,最大財富! 「培養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境界。」-王鼎鈞先生名言;人生一遭,方得不虛此行!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倘若和村人打照面也從不理會人家。即使罔腰仔經常地說他、教他、罵他,但他總是我行我素、置之不理,讓她有孺子不可教之感。從他的行為舉止,亦隱約可見到她的前夫阿貴的影子,萬一孩子長大後又是他的翻版,她所有的心血勢必白費,這也是她最感憂心和不樂意見到的事。 更離譜的是,某日福生哥一頭約五、六十斤重的小豬,不知何故竟然逃出豬舍而不慎跌落溝渠死亡。他認為豬隻剛死不久,肉體尚未腐壞,捨不得把牠埋掉而自行宰殺,並切成好幾塊分送給左鄰右舍烹煮。在這個物資匱乏的苦難年代的鄉下地方,向來節儉成性的居民,往往也會把因瘟疫而死亡的家禽、家畜宰殺煮熟來食用,別說是一頭剛跌死不久的小豬。當福生哥提著豬肉送給他們時,幾乎每一家戶都興奮不已,不斷地點頭稱謝。可是當他提著一大塊豬肉來到罔腰仔家時,她正好不在,出來開門的是天賜。 「天賜,你娘不在家嗎?」福生哥語氣溫和地問。 「找我娘有事嗎?」天賜反問他說。 福生哥把小豬跌落溝渠死亡的情形向他敘述一遍,然後說:「這塊豬肉送給你們,等你娘回來時叫她炒給你吃。」 「死豬能吃嗎?」天賜不屑地問。 「牠是跌死的,不是生病死的,而且剛死不久我就把牠殺了,肉體並沒有腐壞,一定可以吃。」福生哥解釋著說。 「吃死了怎麼辦?」天賜板著臉問。(一四五)
-
從成都「杜甫草堂」到同安「東山草堂」
來到成都西門外,杜甫當年的"草堂"是值得一觀的。 或許你依然記得唐代"安史之亂(755年12月至763年2月)"淒美的畫卷?然而,遠去的戰鼓聲響和彌漫的烽火怎麼也阻擋不了我們勾勒起歷史往事的回憶。 西元759年冬天,大詩人杜甫(712-770),為避亂保全家小,幾經轉折入蜀,才輾轉來到浣花溪畔。他在好友的資助下,好不容易於761年春修建茅屋居住,稱之為"成都草堂"。 在四川將近五年半的期間,杜甫在草堂先後居住了三年九個月,此地便是他流寓成都時的故居。他在〈狂夫〉裡有"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的詩句記載。 他還因躲避蜀中混戰而流亡東川,返回故居後故作〈草堂〉一詩,也有這樣的記述:"昔我去草堂,蠻夷塞成都。今我歸草堂,成都適無虞。" 後來,詩人韋莊"思其人而成其處",尋得草堂的遺址,在其柱礎之上重結茅屋,才使之得以倖存下來。在工部祠的東側有"少陵草堂"碑亭,就是杜甫當年茅屋的一種特殊象徵,已成為如今草堂的特色景點和成都的著名人文景觀。 美其名曰的"草堂",其實只不過是茅屋一座,僅有數楹而已,通常顯得儉樸簡陋。然而,正是在這樣的居所環境和亂世的歷史背景之下,成就了杜甫創作了大量的優秀詩歌作品。 古體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他寓居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是杜詩中的一首典範之作。詩中反映了他個人身處亂世之中時運不濟,從自己痛苦的生活煎熬中,推己及人,同情底層百姓疾苦,體現了他"憂國憂民亦憂身"的思想境界。如被廣為傳頌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極其感人的寥寥幾句,是欲得而不能的無奈感慨,又是何其博大的捨己為人的胸襟! 回到同安城關的近郊,地處東山社區的蔡復一草堂,又稱"壺隱山房",也是值得稱道的。如今,它已被恢復重建,並劃入清風園(廉政文化公園)的景區管理之中,成為當地一座特色的文化景觀。 追溯歷史淵源,尋幽處而思古人,一個個靈魂頓然在我們的腦海裡鮮活了起來。天啟五年(1625),蔡復一不幸病逝于平越(今貴州福泉市)軍中,半百而終了,含恨赴九泉。崇禎二年(1629)夏天,同安縣嘉禾裡(今廈門島)好友池顯方從蔡復一的女婿林觀曾手中購得東山舊館,為蔡氏立傳追述。在其《晃岩集》之〈蔡清憲先生傳〉中有這樣的敘述:邑外東山頗靜,公葺數楹,名"壺隱山房",僅容榻,蒔蔬種卉,詠讀其中,不聞外事。 後來,又附有〈特祠奏記〉亦記載著:"方成南國之紀,而遭構南箕,乃結東山之廬,而重翻東壁。"再作〈東山草堂故友蔡敬夫舊館也予讀其中感成十詠〉,聊以慰藉蔡氏在天之靈。 如果說唐代成都"杜甫草堂"富有底蘊的文化需要有更多的後人來為它傳承、傳播,那麼明代同安金門的蔡復一先生(以下以先生尊稱之)已經做到了。 從先生在東山草堂遺留下來的一千兩百多篇詩作裡不難看出,他最尊崇東晉的陶潛、唐代的杜甫、孟浩然和宋代的蘇軾這四位詩人大家。 和杜子美韻 抑或是出於對杜甫身世處境的深深感受和對其思想境界的無疑認同,先生在同安城郊東山築起草堂,靜心讀書且吟詠詩歌。他為杜甫的"憂國憂民憂身"思想所觸動,景仰其人品與詩品,曾經作〈和杜子美韻〉(即〈登岳陽樓〉之韻)曰:水宮龍辟國,雲結蜃人樓。直寫天光盡,爭雄海色浮。笙吟鶴為客,帆健馬如舟。何限乾坤事,尊前萬古流。 先生觸景傷懷,思人生情,表達出他對家鄉親人的無比懷念以及對東北以及西南邊關頻繁戰亂、國家和民族安危的憂慮。他讚譽杜甫愛恨分明,痛恨逆賊叛臣,讚揚杜甫在舉國危難之際敢於挺身而出,毫不畏懼,讚賞杜甫為國計民生而殫精竭慮的愛國主義情操。詩的末句道出了他隱藏已久的心聲:有多少的國家大事和社稷安危令人擔憂,怎樣才能像杜甫一樣胸懷大志,以擔當起國家的重任,安撫邊境,為黎民百姓辦實事呢?又怎樣才能使得像杜甫一樣的"憂國憂民憂身"的民本思想永放光芒呢? 遊歷楊氏園亭 先生曾經遊歷山川、園林,賦詩以緬懷先賢杜甫。如他所作的〈楊氏園亭〉一詩,其五曰:"千載杜陵筆,海棠何缺詩?巡欄春不見,按譜夢猶疑。錦障護粧曉,銀花照睡遲。美人留意植,蝴蝶恐相欺。"(注:花中獨缺海棠) 杜甫在夔州(今重慶奉節縣)城中所作〈聽楊氏歌〉,素月之下清夜時分,聞其聲令人倍感慘淒之意。見世便有知音處,引人感慨萬千。 先生睹物思人,以"千載杜陵筆"開頭,盛讚杜甫落筆生花之妙,愛國情操之貞,題旨明確,〈楊氏園亭〉一詩乃為懷念杜甫而作。杜甫因祖籍長安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又曾居於少陵,故以"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自稱。 人日活動 每年農曆正月初七為"人日"。在成都,"人日遊草堂"早已成為人們春節期間的重要習俗。這一習俗源于"高杜"人日唱和的一段詩壇佳話。當年杜甫的好友高適題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曰:"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後來,杜甫在湖湘重讀此詩時,高適早已亡故。他睹舊物而悲從中來,於是寫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一詩,以寄託無限的哀思。 大家相邀結伴來到杜甫草堂,以各種不同形式憑弔詩聖,或賦詩吟詠,或賞梅祈福,或暢談詩史等等。 先生繼承這一傳統文化,在詩作〈人日〉曰:靈鳥隔歲展初暉,瑞葉占人願不違。山水憑高煙歷歷,杯盤照勝酒依依。聽鶯雪後春相約,送雁花前客未歸。父老歡言年計好,鄉心暫抑對芳菲。 他盡情地描繪靈鳥歡快跳躍和瑞雪飛舞的美好春光,還描述了登高遠眺時所見到的煙波浩渺的雲海,以及朋友聚會飲酒時所出現的祥和喜慶的盛況,借此表達他對同安父老鄉親無比的熱愛和無限的眷戀。 賞荷之作 "風含翠筱娟娟淨,雨裛紅蕖冉冉香"是杜甫筆下描寫荷花的詩句。他在草堂鑿池引水,養魚植荷,使得草堂更加富有生機活力。 而先生居於東山草堂,蒔蔬種卉,修身養性之餘,詠讀賞荷之作。 他吟作〈上巳病起出山房〉一詩:草碧芳郊水綠波,病餘花外小車過。竹林經歲見孫長,萍葉隔宵將子多。泉客初分寒食茗,山童頻覘曲池荷。煙禽弄暖春情性,似向尊前說永和。 先生看那小竹嫩綠又有見長,還有那天真稚氣的孩童在張望著,瞧瞧曲池裡的荷花長得怎麼樣子了。可見,東山草堂的構建頗有仿效杜甫草堂之風格。 手足情深 千百年來,人們都喜愛杜甫〈月夜憶舍弟〉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字字感人詩句,其詩全文為,"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以此表達了自己骨肉兄弟的離散相思之苦以及他在月夜裡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和期盼。 先生則在〈三山留別仁夫弟〉(其一)一詩中,飽含著他與胞弟蔡仁夫的依依難舍的骨肉之情。詩曰:稟生俱薄祜,蚤年失二人。連枝抱根泣,形影同一身。出門偕子行,有懷猶未辛。此日當別子,悢悢不能陳。欲去殊難甘,欲留諒何因?驟雨催飄葉,秋意浩無垠。誰知廢蓼感,愴茲臨岐辰。 早年兩人分別離開家鄉同安金門,此次在福州(舊稱三山,即于山、烏山、屏山的合稱)短暫相聚,先生不忍心地作留別。遂以"連枝抱根泣,形影同一身"來比喻兄弟的骨肉情深。 此外,還有他的〈三山留別仁夫弟〉(其二、其三)、〈芋源重別舍弟〉以及書信〈寄仁夫弟〉等等,字裡行間,流露出先生內心的無限感傷,充分表達了人間聚散的那種骨肉相連的相惜相憐之情。 結束語 可以這樣說,雖然晚明時期的蔡復一與盛唐的杜甫異代不同時,不能與之同日而語,但是他們之間有著不可割捨的文化情結。無論是成都的"杜甫草堂"還是同安的"東山草堂",它們之間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有著文化脈絡的傳承延續,也有著詩人情感的交匯交融,同樣地,有著思維的碰撞迸發出詩歌創作的激情,更有那"憂國憂民憂身"不朽思想閃爍著耀眼的火花。
-
火金姑
來自南國姑娘 趁靜謐夜晚 帶著未乾底翅膀讓流光抖閃 棲地越發狹隘 不如各自尋找靈魂伴侶,半夜 給天涯旅人一絲絲絲絲絲 亮光 既然是提燈籠的姑娘 怎忍心讓長夜萬古常空啊! 不顧邈小身軀 此情可待稀薄光源 曾是窮書生古寺斑駁 飛舞良伴 曾是文青咬筆追逐底迴光
-
為何要躺著敷面膜?
不少女人為善用時間保養皮膚,會邊敷面膜邊走動,甚至香港有女人搭地鐵通勤時,在車廂內敷面膜。 有些醫師對此提醒,敷面膜要乖乖躺著,原因除防止皮膚下垂確保美麗,重要的是不會嚇到其他人,或被當作戴面罩的恐怖分子,而被警察槍擊。
-
小媽媽
小時候不知道是不是比弟弟大的關係,父母不在時總跟弟弟在院子玩。舊時校舍是日式建築,院子裡有香蕉樹、木瓜樹等,常常用鏟子挖泥土,蚯蚓就會冒出來,那時看著沒眼沒手沒腳的蚯蚓,鑽得像泥鰍一樣,又不怕生,也不知道為什麼它有斬不斷的生命力跟活力。 院子裡的一面牆常常是我跟弟弟丟水球競爭的地方,我是不敢互相丟的,但是看著水在牆面上的身影,成了不具名的塗鴉跟一抹影子。 我常常會帶著弟弟去買零嘴,可能我天生貪吃,所以弟弟總跟著我,媽媽就說我像小媽媽似的。 有時頑皮還會爬上院子的牆,鄰居種了蓮霧,我們放學後總踩著爛爛的蓮霧回家。因為院子跟鄰居相通,所以我們有時把院子當叢林探險,後院可以通到隔壁,有時就去跟隔壁的阿姨聊天。 那時隔壁家中客廳就是一棵蓮霧樹長在中間,樹穿過屋頂,我們總是一起閒聊,邊吃著零嘴。有時忘記帶鑰匙,就會在隔壁家或著從那再鑽回家。不過,對後院深深的路我總是有點害怕,比較少在那邊玩。 後院的香蕉樹到了夏天可供我們把香蕉放在冷凍庫等著吃香蕉冰,加上媽媽會把綠豆湯放在有「米老鼠」圖案的冰棒袋,也成了我們夏天解暑的甜品,且還有台剉冰機,我會把剉冰加上煉乳拌一拌。奶香融化在我嘴裡,冰沙透過熱氣成了一股清涼。 附近有家新學友跟益群書店,下課我常常帶弟弟去看書,沿路就買漢堡吃,或著隔壁的魷魚羹阿姨有時也會請我們吃一碗。 弟弟比較靜不下看書,不過後來慢慢自己也會找到喜歡的書看著。但是最後還是只剩下我一個人,可能他覺得無聊吧! 那時好多人跟我說故事,也有《阿三哥與大嬸婆》的漫畫可以看,不過我比較喜歡奇奇怪怪的故事,所以都看《孫叔叔說故事》,沒看《吳姊姊講歷史故事》,弟弟比較喜歡歷史。 後來慢慢的,弟弟上了學,有比我多的同學,就慢慢沒跟著我了,反而是我認識他的同學,去過他同學家玩。 長大後,感情漸漸都疏離,沒有連絡,讓人不禁惆悵。 現在,媽媽老了,我常常跟她去運動買菜,愈來愈走不動了,變成媽媽的小媽媽。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雖然天賜功課好,可是一旦上高中或大學,並非如小學及國中的義務教育一切免費。若以她的母親罔腰仔現在的經濟狀況而言,一個單身的婦道人家,靠的只是先人遺留下來的那幾畝田地,即使每天辛勤耕耘,也得看老天爺的臉色,母子倆才有飯吃。如果老天不下雨,所有的辛勞終將付諸流水,別想有收成。沒有收成,哪有五穀雜糧可吃,更別冀望家禽或家畜能快快長大好賣錢。因此,他們家的經濟狀況是較拮据的。 如果將來天賜考上高中或大學,是否能負擔他的學雜費?一切還是一個未知數。倘若沒有錢供他繼續升學,再好的成績也是枉然。面對孩子一天一天的成長,也是罔腰仔煩惱的開始,一位單身女人要養活一個家,的確不容易啊!雖然她只有天賜這個獨子,但天賜則只顧讀書,不像福生哥的兒子木興,平日不僅主動幫忙做家事,每逢星期假日更是跟著他上山下海,他的勤奮也獲得左鄰右舍的讚揚;而且待人誠懇、親切有禮,哪像他們家的書呆子,一天到晚只知道讀書,甚至長這麼大竟連自己吃過的碗筷也沒洗過,別說是幫忙做家事。(一四四)
-
《百業臉譜系列》新婦仔的辛酸史—莊李結
匪軍砲擊,東躲西藏,沒被擊斃。倒是遇到國軍射擊,她成為槍下的犧牲者,子彈貫穿大腿,讓她痛不欲生。世界如此大,人兒如此多,新婦仔命已坎坷,今生傷痛永難忘………。 民國二十三年出生的莊李結,母親懷胎十月後,才呱呱墮地兩個月,既無奶水餵哺,亦無糧食果腹,她嗷嗷待哺,旭日才要東昇,女娃兒豈能絕命?而有命有明天,沒命就要去見老祖先!母親縱然淚眼滴淌,亦只能忍痛割愛這身上的一塊肉,將她送到西浦頭,成為莊姓人家的女兒。 莊家日子稍好過,但也沒有多快活,尤其遭受砲火蹂躪的村落,每天與鬼神在搏鬥。而莊家有男丁,將來勢必把他們送作堆,今生注定成為不折不扣的新婦仔命。沒有選擇的餘地,命運的安排,早已決定了她乖舛的未來。 剛滿十七歲,營養不良的她,即在養父母的做主下,讓她與兄長做大人,新婚夜,與相差八歲的夫君睡同床,內心五味雜陳,從小兩眼相對看,早已培養出兄妹間的情感,如今則奉父母之命結成雙,不過是延續香火的使然,女人呀!菜籽命,暗夜啜泣老天真是沒良心,玩弄了她的真性情。而角色的扮演,昔日的養父母,從此即是她的公婆,一起長大的兄長則是她的夫婿,而她不僅成為莊家媳婦,也是為人妻室的開始。 同村數名好姐妹,總是作伴上山下海,當遇上匪軍砲擊,年歲稍長的李結會以大姐之姿,引領她們躲入戰壕溝,避開夭壽共匪的大砲,慶幸從未受傷過。而有天興高采烈地與眾姐妹結伴去山間與海田,高興出門,卻未能平安返家!姐妹淘走前方,她壓軸在後面,天空咻咻響,此際不是匪軍大砲來襲擊,原是我軍在射擊,子彈不長眼,誰遇到、誰倒楣,前頭的人安全走過,她被這突如其來的一擊,擊中了大腿,當下沒有車,被攙扶返家,鮮血在滴淌,地上留記號,不射飛機、竟將人的身軀當活靶,要人命的痛,地上血淋淋,呼天搶地誰來憐? 軍方聞聲趕至,軍醫每日到府,清洗傷口、上藥、包紮,冗長的日子,走路一跛一跛,不但難過,也不方便!而後依「軍事勤務致人民傷亡」之規定提出申請,軍方賠償了她五萬元。數十年過去了,中彈的那一刻,在午夜夢迴時,總被驚醒,沒有因時光的遠離而沖淡了根深蒂固的記憶。 人的運勢好,牆也擋不住,好運總會一波接一波;同樣的,走衰運時亦是一樁接一樁,腳傷痊癒後,日子總要過下去,尤其是夫君曾經為了擒拿偷地瓜之賊,被眾賊圍毆受傷,從被抬回家的那一刻起,再也不能做粗活,因此她必須承擔家計。雖然受傷的腳遇到氣候驟變,總會「風頭報尾」,但活著就要吃飯,眼睛一張開,多張嘴巴等著燕子媽媽來餵食。而孕育多名男丁,貧窮的家境沒辦法讓生病的孩子就醫,一個出生五天、一個三歲,還未見世面,就到陰間會祖先,因此她必須小心翼翼地養育倖存的這兩名男丁,以及多名女娃。無論多累,她都必須上山耕作、下海抓螃蟹賣錢,以貼補家用。某次,一個不慎,被螃蟹夾斷了一小節手指,爛了好久,每天用草藥敷傷口,這就是窮苦人家的悲哀! 公婆尚年輕,莊李結生長女時,婆婆也生了女兒,婆媳同年生產,姪女與姑姑同齡,兩人常玩在一起,感情甚篤,不解內情的人還以為倆人是姐妹。家人的和樂,是金錢買不到的幸福,回想初到西浦頭古厝,國軍佔據家園,只留一間房間,再到古寧頭戰役,李光前團長的英勇,掃平匪軍,讓他們的屍身躺平,但他則不幸為國殉職,村民合力將團長抬回村子安葬,夫君與村民合力為團長建了一座小廟。而後李光前團長托夢要建光前廟,村民按其指示辦理。莊李結依稀記得,西浦頭的夜晚,曾經不安寧,聽聞士兵喊口令,幸有李光前將軍的鎮壓,才沒讓那些鬼魂得逞。如今的西浦頭,欣欣向榮,這都要感謝將軍的庇祐! 公公七十七歲過世,婆婆七十歲往生,曾是法師的公公也將此傳授給兒子莊水泵,因此讓他懂得畫符令、安八卦,也擅長化骨。曾有鄉親魚骨鯁喉嚨,求助於他,只見他點燃三炷香,嘴中唸唸有詞,然後取一杯水轉方向,魚骨即不見,如此的技藝,讓村人嘖嘖稱奇。 坐到婆婆的大位,莊李結按部就班,卻也有沉重的負擔。五十歲那年,她到李光前將軍廟前方的鐵皮屋租攤位,賣花生、蚵乾、藝術品,攤位多,她的年紀大,生意也最差,為了餬口,跟著走私,晚間呼朋引伴到嚨口海岸,與對岸手機聯絡,人在前面跑,海巡後面追,常跌得鼻青臉腫。印象中,被沒收了兩次,真是得不償失,爾後不再冒險,終究安全比金錢重要。雖然大陸貨便宜又好賺,但賺錢有數、性命要顧。她還有別人望塵莫及的秘笈功夫,即是鹽巴炒花生,這味鹹酥花生是觀光客的最愛,台灣籍的媳婦阿春是她得力的助手,婆媳聯手,賺了好多,常炒到手痠、腳痠、全身都很痠! 與子媳同住的莊李結,在含飴弄孫之餘,從六十多歲起,年輕人鼓勵她出去走走,屈指算算,已出國十幾次,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大陸……,都有她玩過的足跡。曾經的新婦命,在子媳的孝敬下,彌補了昔日的遺憾,她不再哀傷,懷裡摟著孫女,來,和阿嬤拍一張………。
-
我的刺槍夢──給有志組建刺槍隊單位的忠告
我曾經有個夢,這個夢讓我一再流連軍隊,直到喪失了教師職位之後,驀然回首,自身已成過河卒子只好努力向前。 如今夢遠而人未醒,我猶有夢,夢雖已非當初的夢,卻藕斷絲連,前後相關,都和刺槍術有關。 夢遠的是當時流連不歸的刺槍夢,夢想刺槍術成為全民國防的戰技,更是括而廣之的競技運動;夢想由軍隊戰技推廣到學校到社會到國內外;夢想刺槍術成為全民皆兵的戰技與運動;夢想刺槍術以對刺為核心,由軍到民、由戰技到運動、由運動到競技,不但成為單項競技運動普遍推廣,更成國軍傲世的亮點。 做夢做了將近三十年,夢隨軍旅到了終點而醒來,夢醒而未碎,我猶有夢,只是夢見另一個起點與方向,夢起夢興和重回體幹班做終生志工攸關。 褪下軍裝一身輕,做志工得以重做「馮婦」-在操場上腳踏實地以身作則陪同體幹班學習與成長;就在經驗分享的實務中,我有了另一個刺槍夢:我願循循善誘、化繁為簡,提升學習的效能與樂趣,啟發與誘導刺槍術成為官兵一生奉行的終生戰技運動;我願官兵習得刺槍術,一技在手,不但終生受用,猶且融會貫通不被槍的形式制約而能「隨手取物、就地取材」活學活用。 長年來,軍隊練槍是一項傳統,大多數官兵都有被刺槍術洗禮的經驗,體幹班更是以刺槍術為重點課目。退伍後,刺槍術不但是不少人共同的話題,更是被經常拿來「比劃」從中得到回憶與趣味的素材。建國百年時,步訓部曾經臨時組建一支老兵刺槍團公開操演,參與感高也贏得佳評。近期之間,還有一些熱心公益的社團有志組成刺槍隊展示戰技的雄心,更為他們熱血不減而讚嘆。 看刺槍術能夠在軍為戰技、在民為運動,頗有感觸,不禁想起我的刺槍夢,頗有夢想成真的憧憬;然則,卻也有些想法提供參考: 刺槍術要成為終生戰技運動,得先易學易練而易行,刺槍術係為戰而訓的戰技,考量整體性與實戰性,當然具備「簡單」的特質;唯其「簡單」常陷入單調的反覆操練,甚者成為不當的整人工具,使其本意變質動作變樣,不討官兵喜愛;更糟的是,質變的刺槍術逐漸失去戰技的要義,淪為形式化、僵化的表演,練槍卻不知為用而練,練得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為何這般?拿槍的不練槍,心血來潮依樣畫葫蘆,如何熟能生巧?刺槍術,真簡單,手熟而已;然其不簡單則是必須掌握要領、反覆習練,準此以觀,練槍有幾人? 刺槍術和所有的運動技藝一樣,都有竅門,此竅不通,苦練尚且可能徒勞,何況虛應故事的「葫蘆功」?我因此特別向有志練槍或組建刺槍隊的團隊建言:拿槍得練槍,練槍得掌握要領,要領得持恆體會。 退伍了,重執干戈,玩玩而已,何必太認真?我只是怕:當我們身為領導幹部時,把練槍看得太簡單太稀鬆而積重難改;退伍之後還錯灑熱血誤導後進積非成是。最後,我的建議是:既然要做就先練,何必多言,讓我們持槍用槍虛心練槍多多體會。
-
棉花糖小販
來了一個販賣雲朵的小販 用魚尾紋 剪下夕陽的蜿蜒。妳抬頭看了看 問我,天空是否 喝下一方波光粼粼的海?不然 風景怎麼會,出爐 一盤晚年 行人,聆聽行道樹的笑聲 男女老幼,買下幸福的溫度 小販,把萃取溫柔的 香甜,捲成一支支入口即化的 夢 如果,排氣管吞吐繁華的塵埃 是為了膜拜的,儀式。 讓我用祭品,搜尋棉花糖的分合。 口感,只是宇宙的一顆緣分行星 車流用喇叭聲 碾碎 小販,在打翻影子前 縱容雲朵用悲歡離合,牽起 蜜漿的手;允許夢想跳開成 天鵝湖的旋律。 那千迴百轉的,舞姿 拉開的是城市的喧囂,還是 妳我的離別?
-
【兒童詩】 隔代遊戲
﹙小孫女穿著白衣 偎向爺爺身旁,撒嬌著﹚ 「爺爺,我們來辦家家!」 「好啊!」 「我演護士,你扮病人!」 「好啊!」 「爺爺!你有什麼病?」 「我,我沒有病呀!」 「不行!爺爺!你一定要──有病……」 「呵!呵!呵──好啊!」 ﹙爺爺笑得,眼淚都流出來了; 爸爸在一旁也流著眼淚,笑著……﹚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縱使之前在各自就讀的小學成績名列前茅,但進入國中後則必須和來自不同學校的同學競爭。雖然各人先天的稟賦相當重要,然若平日不用功,想躋身前十名亦有得拚,休想跟小學一樣年年得第一。 木興和天賜都已進入國中,但兩人的學業成績則相差懸殊,木興只能算中等,而天賜不僅資質好,又肯用功,所以他在班上的成績始終維持在前三名,畢業後勢必能順利地考上高中,然後朝大學的目標前進。可是,雖然他的學科成績頂尖,但怪異的個性則沒有隨著他的好成績而改變,以致同學們把他的不合群歸咎為驕傲,鮮少理會他。甚至也認為天生我才必有用,功課好又有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是得到老師多一點關愛的眼神而已,又有什麼好神氣的。因此除了在校園不得人緣,在村莊也好不到哪裡去,每天獨來獨往,像是一個獨行俠。於是同學們便為他起了一個綽號叫怪俠。(一四三)
-
追憶李季準大學長 │兼談先父計大偉推動基隆市樂教
日昨從電視新聞報導得知,廣播名人李季準大學長辭世享年七十四歲,當下心情低落,思緒瞬間湧上心頭……。 民國四十七年,基隆市教育局楊德時督學舉辦為期三個月的基隆市音樂教師研習營,敦請國立音樂研究所主任計大偉蒞臨指導,研習營設於仁愛國小,本次研習活動激起全體學員熱情參與用心學習,在基隆地區傳為佳話。研習營圓滿結束,全體參與研習活動的音樂老師珍惜本次學習成果,更希望能夠維繫這股學習熱忱,凝聚彼此情誼切磋精進,因此公推組成由計大偉教授擔綱指揮的「基隆教師合唱團」。 日後,因場地使用問題,經時任救國團團務顧問計大偉居中協調,練唱地點改在救國團基隆市團委會,並同時更名為「救國團基隆青光合唱團」,此時,先父計大偉建議要擴大團員編制,加入高中,大專學生參與合唱團,從而有許多學生加入為團員,包括:李季準昆仲三人。李季準渾厚低沈的嗓音經試唱後被分至男低音部,從此積極參與合唱團的練唱與定期演出。父親曾幾次與李季準個別談話,建議他將來可朝廣播領域發展,李季準衷心感謝計大偉教授的指點,並對父親說:「計老師,我經常在收音機聆聽你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所主持的《音樂與生活》節目,你標準的北京國語,淵博的中西音樂學養,讓我受益匪淺,很感謝!」。救國團青光合唱團幾年後,又因場地練唱問題,經父親協調由基隆港務局接手支持,並改名為「基隆港務局港光合唱團」繼續合唱活動。此時,先父計大偉並應省立基隆海專戴行悌校長之邀組訓指揮「省立基隆海專合唱團」,計大偉在基隆地區為推行音樂教育所作諸多貢獻,博得各界好評同聲讚揚,榮膺基隆市長林番王禮聘為市政顧問,經父親推薦李季準得能赴基隆益世電台學習,從此投入廣播事業。 計大偉在基隆地區所辛勤耕耘播種的音樂園地日漸成長茁壯,就提升地區全體市民音樂欣賞水平,啟迪教化影響深遠。民國五十三年五月,計大偉奉「行政院音樂專案小組計畫」,自國立藝專借調教育部社教司為駐部委員,肩負統籌全國音樂教育計畫之推動與執行。此時,基隆港光合唱團已重新登記為「基隆雨韻合唱團」,然而,父親已無暇再赴基隆指揮合唱團,遂推薦甫自國立藝專音樂科畢業之品學兼優學生馬水龍接棒擔任雨韻合唱團指揮。 民國五十六年,李季準大學長在中廣公司服務並用功學習,工作表現獲各方肯定,民國六十四年中廣成立調頻台,李季準所主持的節目「知性時間」和「感性時間」吸引不少聽眾,他的開場白「歡迎收聽李季準的感性時間」也成為聽友心目中的經典。他曾獲頒三次播音金鐘獎,並曾為華貴牌絲襪廣告配音,台詞「腰部以下全部透明」成為廣告金句。 八十年代,李季準在中視主持數個電視節目,包括《東南西北》、《蓬萊仙島》、《假日攝影棚》等。其後也在台視與侯麗芳主持公益節目《熱線你和我》,並曾與楊賽芬主持綜藝節目《全國歌唱名人排行榜》,從而,獲頒兩次電視金鐘獎。當時在許多藝文活動場合,經常會看見由李季準大學長擔綱主持,每逢父親亦應邀出席時,李大學長總會快步趨前問候計大偉教授,父親總是面帶微笑握手答禮,並欣慰自己當年 「慧眼識英雄」,給予李季準團員的建議;對李季準在廣播、電視界經由不斷努力精益求精,所獲致成就甚也與有榮焉! 民國九十五年七月二十日,先父計大偉教授於客居地美國科州丹佛市辭世,享年八十三歲。丹佛市政府感念計大偉教授客居期間,熱心公益服務社群,對促進中美藝文交流貢獻卓著,特予贈地建墓園以示崇敬與永懷。筆者身為長子責無旁貸,化哀思為行動勉力以赴,在國內先後舉辦「計大偉教授紀念音樂會」,編纂《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錄製《計大偉教授作品選粹暨華僑愛國大合唱組曲集CD》,此舉,博得政府相關部會,音樂藝文界前輩先進。父親歷五十年遍及全球門生故舊,海峽兩岸親族長輩一致讚揚,獲致大力支持與迴響。 當時在父親紀念音樂會舉辦前夕,我曾與李季準大學長電話聯繫,「告知父親去年已在美逝世,今年十二月一日適逢父親八十四歲冥誕,將在台北舉辦紀念音樂會,並敬邀李大學長出席。當下,他聽說計大偉教授已逝世,語帶哽咽用低沈的嗓音說:安邦,我聽到這個消息心裡很難過,也很哀傷。我因罹患扁桃腺癌剛作完化療身體虛弱,無法從南投埔里長途坐車赴台北,很抱歉無法出席計老師的紀念音樂會,我會永遠懷念他!」並歡迎我赴南投他經營多年的「李季準馬場」一遊,我當下稱謝,並提醒李大學長多多注意身體健康! 民國九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我偕同內子專程赴基隆市政府拜會張通榮市長,致贈《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豪華典藏版乙套,《計大偉教授紀念音樂會導聆手冊》乙本,《計大偉教授作品選粹暨華僑愛國大合唱組曲集CD》兩片,由基隆市政府典藏。席間,張市長推崇計大偉教授是中華民國音樂教育界元勳,音樂報國貢獻卓著寫下歷史,深獲各方景仰,尤其,近半世紀前在基隆地區推動樂教,啟迪教化影響深遠「功在基隆」。當下指示文化局楊局長為計教授籌化舉辦紀念音樂會,並邀請本人在文化局所屬刊物《文化開傳》月刊撰文紀念。 基隆市文化局欲為先父計大偉教授籌辦紀念音樂會期間,張市長建議我與李季準大學長聯繫,邀請他返回基隆來主持紀念音樂會,此舉,將更富歷史傳承意義,經我告知李大學長已身罹重病,連講話都有困難,恐無法勝任此項任務,後來紀念音樂會因故作罷。 民國一○二年經新聞報導,李季準罹患阿茲海默症,已無法認人,現在移居高雄由家人照顧,聞訊令人感傷。民國一○四年八月十九日,第50屆金鐘獎公布廣播金鐘獎入圍名單,李季準獲頒特別貢獻獎。九月十九日,第50屆廣播金鐘獎頒獎典禮,李季準由其女兒李芳宜陪同領獎,並由李芳宜代表李季準發表得獎感言。 民國一○六年四月二十二日下午七時四十分,李季準大學長在睡夢中與世長辭,家屬發布新聞,並感謝各界的觀懷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