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 老枝伯仔
數年來,他農作物的收入,以及他每月的工資,加上父子倆節衣縮食,可說已累積不少錢財,即使不是村莊首富,亦是小康家庭。現在的老枝伯仔,已非當年受到村人歧視的匪諜,而是受人尊重的鄉里仕紳,兒子亦是可獨當一面的鐵工師傅,他的婚事更是馬虎不得,所以不得不慎重其事。 然而,儘管兒子是一個循規蹈矩、勤奮務實的年青人,家庭經濟亦差強人意,一旦準備徵婚,或許會有諸多媒人上門說親才對,但往往在論及男女雙方時,也會連同他們的父母親,一起拿出來品頭論足一番。不可否認地,他們的父母親在人格上是有瑕疵的,一個曾經涉及匪諜案被抓去關,一個則是趁著丈夫坐牢時,不守婦道討契兄、偷生囝。在女方家長的想法裡,怎麼能把自己的閨女嫁給他們家做媳婦。所以說男方要挑選一個家世清白的好媳婦,女方何嘗不也會有某些要求。縱使海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女婿,可是一提起他的父母,女方莫不退避三舍,也因此而耽誤他的婚事,讓他遲遲未婚。 (一四○)
-
新加坡的金門人「僑批局」
金門素有僑鄉之稱,旅居南洋的僑民居多,在金水國小的僑鄉文化展示館裡看到了有關「僑匯」運作的介紹,在明清或民初時代金門僑民的匯款大都透過民間的所謂「僑批局」的運作。新加坡以優勢的地理位置而成為東南亞的中心,既是移民東南亞的華人集散中心,也是僑批的中轉中心。新加坡信局收寄或中轉周邊地區的僑批。如北婆羅州和沙撈越、荷屬東印度各島或各埠(即獨立後的印度尼西亞)、馬來亞的柔佛邦等各地如沒有設僑批局的,都要到新加坡寄批或由新加坡批局派人到周邊各坡收批。距離新加坡較遠的華僑聚集地有設立僑批局的,與新加坡信局建立代理或委託關係,除了方便郵政傳遞信件外,通過貿易調撥僑匯頭寸也是需要通過貿易來完成的,這正是新加坡的貿易中心發揮的作用。 金門的第一大洋樓─陳景蘭洋樓、金東的第一大洋樓─陳清吉洋樓,其主人皆有在新加坡成立民信局(僑批局)。陳景蘭的成源信局是於民國十三年一月一日開張,當時在《叻報》有刊登廣告「本號經營土產生意,歷有多年,幸蒙僑界垂青,用勘自慰,茲為利便海外同胞匯寄銀信起見,特添設匯兌一局,專僱經驗幹員,接收信銀,代寄閩南各處所,算貼水概從克己,遞送辦法務求快捷。謹訂十三年一月一日,開始收信,兼理匯兌,同僑惠顧,毋任歡迎,新年相見,恭祝進步。新嘉波源順街門牌240號成源信局謹啟」。陳景蘭的「成源商行」原在源順街40號經營土產生意,後又在源順街240號開設「成源信局」(圖一)及「成源匯莊」(圖二),家裡保存十幾張由堂曾祖父蕭顯傳透過鄉紳陳景蘭在源順街240號開設之成源信局及成源匯莊寄回的匯票,受款人是曾祖父蕭顯回,蓋了東蕭村門牌14號的蕭顯傳洋樓。成源匯莊印章下有「陳景蘭」及「楊允泡」名字,其中楊允泡先生就是今年一月十五日文化局剛公告的下湖村91號「楊允泡古厝」縣定古蹟主人,文化局公告資訊僅寫「長居新加坡」,並無進一步說明是從事何種事業,事實上楊允泡就是成源匯莊的股東之一。後來陳景蘭先生於民國三十年二月二十日逝世,「成源信局」及「成源匯莊」也結束於太平洋戰爭前期。 陳清吉的「和通商行」也是在源順街經營「九八行」土產生意,民國二十一年另在吉寧街109號開設「立誠信局」,在當時的《南洋商報》長期刊登廣告「我們應將勞力的代價節儉下來,以便寄回家供給父母妻子使用,豈非較勝於許多無益的花費嗎?諸君寄信回唐,欲求利便快捷者,請到吉寧街門牌109號立誠信局去便能滿意。」另在廈門設有「金南信局」專人負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佔領香港與東南亞,僑匯被迫中斷。戰爭結束後,僑匯立即恢復,利潤優厚,歷有數十年(碧山陳怡情耆老記述)。 僑批已由中國大陸申請列入世界記憶遺產,金門由於耕地少而貧瘠,早年居民多向南洋謀生,旅居南洋的人數,超過金門在地居住人口,僑眷仰賴僑匯維生,僑匯多賴僑批局派送,僑批文化積累豐厚,我輩們應全力挖掘和研究。 (稿費捐家扶中心)
-
金門憶情懷
來到金門旅遊,春天賞油菜花海和霧季的朦朧之美,夏天可來到沙灘戲水踏浪,秋天則有一大片金黃的高粱田,冬天賞鸕鶿夜歸與過冬候鳥來訪的壯觀景色,一年四季都有美景可賞。 秋令時節來金門旅遊吧!這裡有美麗的農田景致,燕尾、馬背等閩式建築,在秋高氣爽的時節裡來場醇厚氣息的古蹟之旅,在高粱田裡一起追逐我們青春;尋夢,不,那是尋找金門的─守護神,一起田間小路深入田野,調查並探訪他的身影。爬山古道尋訪幽靜,順路採採蝶豆花或來杯香醇的咖啡,順手可找找咖啡明信片,寄一份回去餽贈親友,好玩又有趣! 在地傳統美食小吃更是不可少,沿襲傳統閩南風味,並揉合地方特產所研發出來的風味小吃,如海鮮系列的蚵仔煎、蚵仔麵線、炒沙蟲,小茶點系列的一口酥、寸棗糖,還有廣東粥、包餡燒餅,以及其他各式生鮮物產,都是饕家極為喜愛之美味小吃。 金城鎮的廣東粥口味更是獨樹一格,「永春廣東粥」,在地八十年美食,不見米粒入口即化,更是在地人大力推薦的必吃小吃;再配上油條,粥汁裹著肉丸子超彈牙,豬肉餡很新鮮,超彈有咬勁,本以為只有一顆,沒想到湯匙一舀還有咧,用料這麼豐盛怪不得生意那麼好,可說是微涼的天氣最佳的絕配,來一碗從心開始暖到外在,這可是連老人家都讚不絕口的庶民美食,跟台灣所販賣的粥有著不一樣的滋味,沒吃到就回台灣絕對會讓你搥心肝,吃過後更是搥不停,只有在金門才吃得到入口即化的粥啊!人情味滿盈十足。 田野風情中,體驗觸摸高粱的莫大感動,一畝畝高粱田,搭配晨光艷陽高掛,藍天為穹,享受舒服與清新的呼吸,放眼望去群山環繞,火紅曙色熊熊垂落於山際,掩沒昨夜的露水殘夢,迅速地吸收在那山間嵐氣之後,漸續隱化在這一片沾染芬多精的空氣裡頭。幸福種子-高粱,除了做酒之外,還可以做高粱醋、酵素、面膜、蛋捲、麵線及泡菜等,對金門人而言,無非是衣食父母般何等重要,頂著藍天白雲,花形姿態萬千盡收眼底,更能領略這天寬地闊之美。 這一波的秋色,秋風引,金門好風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點名秋令是個收聚的季節,將這趟金門憶情懷遊,傳遞在每一個人內心喜悅的角落。金門尋旅,走入神隱時光,更帶給我們一行人,與都市不同的感受,著實令人著迷,放電充電一次完成,呈現出離島獨有的魅力。
-
深情薩克斯風
夢想 在每個公園的出口 都有一團等待演出的樂手 輪流用樂音陪人們散步 迫不及待 在近處鑽入樹蔭公園 人們一起散步、慢跑 這團變身人間康樂隊 存在於非學院派的詩意中 儼如校園外的資深學子 展示不一樣的單純 無憂的成熟款青春 疲累時躺臥草坪 午間一杯珍珠奶茶 在行道椅上的休憩 領悟鬧中取靜樂趣 十字路口車水馬龍 擋不住薩克斯風的深情 從公園中的愛樂涼棚傳出 強勢的樂音悠揚 配合等在身後 正擦拭樂器的預備者 每人心中正唱詠著 〈愛情的恰恰〉 陷入活潑的律動 展示愛樂青春的旋律 總會有悠閒的參與者 終於 散步的人夢想成真 管樂的愛情 已經吹出 快樂的恰恰……
-
【小說連載】 老枝伯仔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適,以及與村人互動頻繁,多數村人再也不會以異樣的眼光來看待他,匪諜的身影慢慢地從人們的記憶中忘卻,村中的婚喪喜慶他幾乎都親自參與。尤其較受村人忌諱的喪事,不管是挖墓穴、抬棺木,或是「放金銀紙」、「拍大鑼」,只要村中長老分配他任務,他從不推托,甚而待人客氣也樂於助人,久而久之就在村裡博得好名聲。但因涉及匪諜案被刑求逼供,以及老婆討契兄讓他難以忍受,致使他的身心受到重創,看起來比他實際年齡還蒼老許多,因此大家都叫他萬枝伯仔。但頑皮的孩子卻把他的「萬」字唸成「老」字,導致「萬枝伯仔」變成「老枝伯仔」,於是村中男女老幼竟也跟著叫,老枝伯仔的盛名從此不脛而走。加上他的兒子海山,已當起了鐵工師傅,每月有固定的收入,而且與父親較親近。 然而,即便父母已離婚成陌路,海山每月仍然給母親生活費及弟弟學費和零用錢,可是他已到了適婚年齡,一旦結婚,必須跟母親同住在一落四櫸頭的古厝,總不能跟父親住柴房,如此,是否能獲得父親的同意呢?但他這種想法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他並沒有像一般年青人交女朋友、談戀愛,或先上車後補票奉子成婚。倘若聘金準備好、豬欄裡的豬養大,而想結婚,也得請人幫忙作媒,找一個門當戶對、身家清白的女孩,兩人才能步上婚堂,並非隨隨便便找一個。 雖然他的母親曾經討契兄,讓父子倆顏面無光,可是他不守婦道的母親,早已被他父親掃地出門。(一三九)
-
誰家庭際伴蛩聲
蟋蟀自然純淨的鳴唱,是山水田園詩中最相宜的配樂,直可說是「詩中有樂,樂中有詩。」唐代詩人長孫佐輔在山林漫步時有〈山行書事〉詩云:「迎霜聽蟋蟀,向月看蠨蛸。」花間派詩人韋莊在旅居山郭時寫下〈早秋夜作〉:「傍砌綠苔鳴蟋蟀,繞簷紅樹織蠨蛸。」香山居士白居易在遊湖攬勝後寫〈南塘暝興〉道:「蟋蟀啼相應,鴛鴦宿不孤。」歸隱廬山的李咸用在〈小鬆歌〉中歌詠悠閒自在的幽居生活時,不忘稱道清新嫻雅的蛩音:「短影月斜不滿尺,清聲細入鳴蛩翼。」(蛩,蟋蟀古名。) 然而,由於「蟋蟀秋聲處處同」,也使得異鄉遊子難免聞蛩聲而興嘆,如唐代詩人皇甫冉在因公前往壽州的途中吟嘆道:「蒹葭曙色蒼蒼遠,蟋蟀秋聲處處同。鄉路遙知淮浦外,故人多在楚雲東。」(語見〈使往壽州淮路寄劉長卿〉)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仕途乖蹇,被貶謫時「謳吟思歸出無計,坐想蟋蟀空房語。」(語見〈送劉寺丞赴餘姚〉)更有詩人直截了當地說道:「蟋蟀喚鄉夢」(宋‧釋行海〈送先上人歸越〉)、「蟋蟀聲中念故鄉」(宋‧葛紹體〈入竹西道院〉)。 * * * 新潔纖弱的白娘子掙脫了狹小的舊殼,顫巍巍地站在木屑上,動也不動。明明是和暖無風的天氣,卻令我感覺她正在凜冽寒風中瑟縮。我和女兒小羽隔著透明塑膠罐,屏氣凝神地注視,不敢驚擾她絲毫,內心直替她加油,見證著這蛻變的奇蹟……。 * * * 為我們家這隻蟋蟀王子擇偶的過程,並沒有想像中順利。 在台北民權東路上,水族寵物店林立,其中有幾家店內擺著兩三個大型整理箱,裡面塞著一團團舊報紙,或擺著一片片紙蛋盒,密密麻麻的蟋蟀若蟲在這些報紙或硬紙盒間流竄,仔細一看,箱底總有不少死屍,無人清理,而飼料寥寥無幾,可謂「僧多粥少」,似乎秉持「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主義,任由蟋蟀自生自滅,甚至啃食同伴的屍體。 原來,老闆飼養蟋蟀,是為了提供店內其他魚類或爬蟲類──如紅龍、蜥蜴、守宮、大蜘蛛等──蛋白質豐富的飼餌,並不對外販售,而蟋蟀繁殖力強,即便死亡率高,「貨源」依然充足,因此老闆對於些許蟋蟀的死活,也就並不在意。 我和小羽走過整條街,好不容易才看到一家水族店的蟋蟀箱上,掛著「一隻一元」的牌子。但箱子中都是翅膀尚未長出,還未成年、雌雄難辨的「若蟲」。詢問了老闆,可否替我們挑隻成年的母蟋蟀,老闆卻搖頭不迭。想來具有繁殖價值的成年雌蟋蟀,早已被請進店內,擔任傳宗接代的工作。 本來想討個體格、品貌、年齡皆與我們家「蟀哥」速配的兒媳婦,這下只好先討個稚齡的「童養媳」了。我和小羽只好蹲在蟋蟀箱旁,仔細尋找身軀稍大、稍能辨識性別的若蟲。根據小羽在學校習得的知識,蟋蟀在若蟲期要蛻殼九次,每蛻一次算一齡,八齡之後,雌蟋蟀尾端會長出一根產卵管。成年蟋蟀背上有一對翅膀、尾部有一對尾鬚,雌蟋蟀在一對尾鬚中央還有一根產卵管,看似有三根尾巴,所以俗稱「三尾子」。 在一堆黑豆般的蟋蟀若蟲中,尋尋覓覓,好不容易看到一隻體型較大、尾部有一根疑似產卵管的黑尾巴,正待捕捉,她縱身一躍,鑽進報紙堆,便芳蹤難覓,或是一撈之下,卻抓著了尾部光溜溜的公蟋蟀若蟲。如此折騰了許久,才抓著了一隻體型適中、模樣端正、而且很可能是個小姑娘的若蟲。雖然只要一個銅板,倒也費了我們不少心力呢! 小羽的自然老師曾經交代小朋友們,除非是求偶期,平時蟋蟀必須隔開飼養,否則必會打鬥而有死傷。嬌滴滴的若蟲自然還不能洞房花燭,所以一到家,小羽便趕緊找了個原本裝餅乾的透明塑膠桶,布置成另一間雅房讓蟋蟀小公主居住。兩間蟋蟀屋擺在一塊兒,王子天天對著公主唱情歌。但年幼的公主還天真懵懂,王子要向她求婚,還得有耐性地再等一等! * * * 蟋蟀壽命短暫,有「百日蟲」之稱。然而時間的久暫,是相對而言的。對朝生夕死的蜉蝣來說,蟋蟀的壽命悠長得超乎想像;而對浩瀚宇宙中的某種外星生命來說,人類的壽命可能短促如電光火石,直可與蟋蟀、蜉蝣的壽命等量齊觀呵! 人生苦短,青春難再,吾人應該把握當下,秉燭夜遊?還是焚膏繼晷,充實自我?在伊索寓言〈螞蟻與蟋蟀〉中,蟋蟀的鳴叫是及時行樂的歡唱,他看不慣螞蟻們勤勤懇懇、未雨綢繆的生活態度,他只願在年華正盛時彈著吉他、四處吟遊,不願為明日憂慮。相反的,在著名的童話故事〈木偶奇遇記〉中,蟋蟀的鳴叫是誨人不倦的忠告──蟋蟀吉米尼總是言者諄諄地勸導著小木偶皮諾丘,不要只顧著吃喝玩樂,要珍惜有限的生命,努力學習、認真生活。 蟋蟀在中國文化中,也擔任著惕勵人們「及時宜自勉」的角色。蟋蟀通常在秋天鳴叫,提醒婦女們氣候轉寒,該趕緊製作冬衣了,因此蟋蟀又名「促織」,民間且流傳著「蟋蟀鳴,懶婦驚」的俚語。善感的詩人,聞蛩聲「急急」而驚覺「一年容易又秋天」,宋代陸游在〈聞蛩〉中深感韶光易逝,思考著如何無憾地度過餘生:「蟬聲未斷已蛩鳴,徂歲崢嶸得我驚。八十光陰猶幾許,勉思忠敬儘餘生。」唐代白居易則在蛩聲中〈感秋詠意〉,曠達地表示無須為年華老去嘆息:「炎涼遷次速如飛,又脫生衣著熟衣。繞壁暗蛩無限思,戀巢寒燕未能歸。須知流輩年年失,莫歎衰容日日非。舊語相傳聊自慰,世間七十老人稀。」 * * * 「媽媽!不好了!蟋蟀蛋都被螞蟻吃掉了!」 凌晨被小羽驚慌的叫聲擾醒,趕緊衝向用球鞋紙盒改建的蟋蟀卵飼養箱,定睛一看,我鬆了口氣,開心地說: 「不是螞蟻,是小蟋蟀孵出來了!」 小羽仔細一看,高興地拍著手,說:「真的耶!好可愛唷!」 把搓碎的魚飼料粉,撒入「蟋蟀育嬰室」的木屑中,小蟋蟀們鑽進鑽出地覓食,牠們正在認真地長大! 牠們的媽媽,有些與眾不同。一般的蟋蟀蛻變羽化之後,全身會在大約八小時內由白轉黑。我們家的蟋蟀公主蛻殼變色之後,右邊的翅膀卻始終鑲著一道白邊。我們說她就像迪士尼動畫《冰雪奇緣》中的安娜公主,因被冰魔法波及而在滿頭金髮中綴著一綹白絲。可惜蟋蟀公主遭受的寒氣沒能像卡通的圓滿結局那樣獲得破解,身體始終較為孱弱的她,在當了媽媽之後不久就平靜地做了天使。蟋蟀媽媽離世後,蟋蟀爸爸的鳴聲不再那樣高亢嘹亮,那帶點喑啞、較為徐緩的呢喃別有風味,像是一位長者拉著南胡,演奏著令人懷念的調子。 很喜歡唐代詩人吳融〈紅葉〉詩中的兩句:「幾夜月中藏鳥影,誰家庭際伴蛩聲。」如詩的蛩吟,響亮了故鄉水頭村的夜,也在台北的公寓中,豐富著我們的生活。 蛩聲為伴萬事足,願蛩音如訴如慕,不絕如縷……。(下)
-
指 甲
最近腳趾因為踢撞流血受傷有些裂傷,醫師叮囑不可碰水運動要好好休息,雖然不是什麼大傷,但是想到之前弟弟因為摩托車腳趾甲翻起來小診所折騰不夠送去急診落得拔甲的下場,那可是一場漫長的浩劫。 指甲,看似沒有什麼,但是,在無形中給予美觀保護的作用,且有時還有生活上的幫助,記得那時弟弟要等腳趾甲長出時可真是如人魚走路,且每次換藥洗澡都得小心,偏偏腳趾又長得比手指甲慢,讓人不禁覺得好生心急─身體總是這樣,在無形中,你不善待等你輕慢時才知道他的可貴! 以前看小姑姑總喜歡留著很長的指甲,長到一定讓它自然斷了,我有時好生好奇這樣不會痛嗎,他總說不會,只是我那時也沒多想。 現在流行美甲彩繪,有的人還會戴假甲,我也曾為了美替他上彩或塗保養液,不同顏色像是我不同的心情,但是,發現有時即使只是上了透明的亮澤都沒讓在意的人發現,或者說一整天都沒發現自己的不同,後來知道很傷指甲,也就愈來愈懶於花心思在上面了。 有次看到媽媽的指甲都是黑黑的,黑得不對勁,我知道有時指甲也象徵健康情形,尤其是她的大拇指特別奇怪:有點裂開又黑帶點瘀,我們逛著市場時,我去美妝店,要她試試看藥水。媽媽不是特愛保養,但是又好面子,雖不喜歡花錢,但是也在意言語。 雖然之前我曾經要她試試指緣油那些,但是她覺得哪有這麼多東西,是我愛花錢,做家事本來就是如此。 幾天後漸漸起色,她也高興起來,問那是什麼。 其實,上帝賜給你的每個器官都有功能不可小看,再生非常困難,他的一點變化都不要輕忽! 如今網路資訊蔓延加上健康節目可得,可大家又作息不正常,又追流行,常常讓人不知道要說什麼。一邊轉不知道真假的健康資訊,一邊追流行或汲汲營營什麼,卻無法承擔任何東西! 有人為工作奉獻一生,但是隨時都可以替換!有人為家庭,不論如何,你的人生你花多少在哪裡都是你自己可以決定的。 指甲是透露許多秘密,不論你什麼時候,就像你的毛髮一樣,他也每天在新陳代謝。 如果你真的愛自己,就連指甲也不要放過。 以前聽人家說,晚上剪指甲會見不到父母最後一面。或者不可以把指甲指著月亮會被割去耳朵。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但是就像小時候過年時,總是打著精神希望可以為父母守歲,而父母為我們壓歲。 一年一年過去了,我們的指甲長長短短不斷的變化著。 常常自問我人生的課題是什麼,我一直努力在追尋著,我看看我的手,只想擁有當下的溫柔,希望我有完整的時光。 沒有手的人可以有人生,何況是有指甲的人呢? 「聞道綺陌東頭,行人曾見,簾底纖纖月。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雲山千疊。 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裏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髮。」那些過去的隨著指甲刀喀咂喀咂的過去了,長的很慢好的很慢的傷口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碰水,不能修得太短,那樣也會讓我發疼。
-
時光流轉
歲月與時光的流轉 總有喚不回的遺憾 風吹過耳畔 總留些許寄盼 已溜過指尖的 千金不換 遺留在世間的 聲聲呼喚 拂晚留下霞光 寄予期待
-
【小說連載】 老枝伯仔
儘管林萬枝看透了人生,也把生死看得很淡,可是對於春蘭討契兄的事卻仍然耿耿於懷,始終放不下梗在心中的那塊骨頭。即使他過得並不快樂,但卻把全部精力都投擲在荒地的開墾上,幾個月下來,已陸續把準備種植芋頭的田地整好。待綿綿的春雨落在這塊土地,他會把尚未遺忘的農耕本事盡情地發揮,把勝國仔為他培育的芋頭苗,一株株種植在濕潤的田地裡。經過施肥、除草、抓蟲,再把糞土掩埋在它的莖旁,等到莖和葉呈現枯萎狀,即可採收;從種植到收成,約需四個月時間。然而縱使是濕地,如果老天爺不適時降下甘霖,芋頭苗在尚未長成時,勢必會因缺水而枯萎,以致影響莖部的生長,讓莖下的芋頭長不大。 林萬枝不知是時來運轉,還是天公祖可憐他的處境,或是田地休耕生息而肥沃,抑或是拜風調雨順之賜,他種植的兩畝地芋頭,其莖竟然長得有半人高。一片片青翠的綠葉比成人的手掌還大,莖下的芋頭勢必已長成,一旦挖出,「芋頭」或許一個個比拳頭還大。而且還有俗稱的「芋婆」、「芋囝」和「芋枝仔」,一「堀」芋少說也有好幾斤重。一旦到了市場,「芋頭」、「芋婆、「芋囝」和「芋枝仔」,雖然價錢高低不一,但顧客各取所需,往往都能銷售一空,為林萬枝帶來一筆豐厚的收入,其他作物也同樣豐收。(一三八)
-
誰家庭際伴蛩聲
來自水頭碼頭的海風,吹得蓊鬱樹海搖曳生姿,銀白色的月光透過木製的窗櫺,伴著環繞古厝的婆娑樹影,照進這大約四坪大、陳設簡單雅致的廂房,浮影流光映照著四面牆壁和天花板,環景澄澈空靈,滿室沁涼颯爽,兼有夏夜的小精靈,在屋後屋後的草叢間、菜圃中、石板道旁,或是窸窣地低吟,或是蟈蟈地清唱,或是蛐蛐地高歌,營造著錚鏦輕盈的水晶音樂,令人飄飄然如入幻境……。 * * * 在透明的塑膠桶內,雄姿英發的公蟋蟀站在一截樹枝上,舉起金褐色皺摺的翅膀,優雅的摩挲著,好像在拉小提琴,銀鈴般的唧唧聲清越靈動。害羞的母蟋蟀躲在菜葉下,靜靜聆聽著那優美的弦樂。我也放下手邊工作,閉目養神,在蛐蛐兒(蟋蟀俗名)的奏鳴曲中,彷彿遠離塵囂,置身田園……。 小學四年級的女兒小羽,有一天從學校帶回一張自然科老師給家長的同意書,內容是說:配合這學期自然課的昆蟲單元,在自然科教室將飼養蟋蟀,也鼓勵孩子們帶回家飼養及觀察,但需徵得家長同意。小羽從小愛好小動物,立志當動物保育員,當然不肯錯過這學習的機會,我當然也欣然同意。 我將家中一個原本放海苔的空塑膠桶洗淨擦乾,交給小羽帶到學校。第二天,小羽帶回一隻渾身黑亮、披著金色披風的公蟋蟀。他的觸角一長一短,應該是群養時和其他公蟋蟀打鬥造成的。雖然如此,他在我們一家人心目中仍是最帥的萌寵。 我剷了一些陽台花圃中的有機土鋪在塑膠桶底部,灑上一些水;經營餐廳的外子放下幾片高麗菜葉,和幾根胡蘿蔔絲;正在啃棗子的大兒子小翔,切下一小片新鮮多汁的棗子招待嬌客;小羽仍擔心水份不夠,會導致蟋蟀缺水生病,按照學校老師的建議,用寶特瓶蓋裝著沾濕的衛生紙團,放進蟋蟀的家。 如此佈置停當後,我們便滿心期待這位穿著燕尾服的小音樂家獻奏一曲,但頭兩天蟋蟀並不常發聲,令我們擔心他是否活動力不夠。不過,當我們出門後回家時,往往在門口就聽到活潑響亮的唧唧聲,欣喜地開門進屋,這有個性的提琴手卻立刻放下琴弦。幸好三天後,這位天生的音樂愛好者就經常鳴奏了,不論燈光多亮、人聲多吵雜,他都弦歌不輟,想來是適應環境了。 可愛的鄉村提琴手,為我們在都市忙碌又平凡的生活增添了幾許溫馨的暖調。每天傍晚,疲憊地回到家的我們,往往為看家的小房客帶回幾樣禮物:有時是書包裡放著幾塊校園中的石頭,有時是皮夾裡壓著幾片人行道上的落葉,有時是口袋裡揣著幾根公園裡的斷枝。活力十足的蟋蟀對這些禮物總是看似非常歡喜地接受,當作攀爬架爬上爬下、充分運動,或是當作舞台振起雙翼、高歌一曲,這令我們每天樂此不疲地選揀著可能討他歡心的小物,這袖珍的森林小屋因此經常更新著擺設。 * * * 在我的家鄉金門縣水頭村,晚上是經常聽得到嗚蟲合奏的,不僅是蟋蟀,還有螽斯、蟬等各種音調、節奏不一的聲音此起彼落。我因家庭和工作居住於台北後,晚上只聽得到摩托車的來來往往,或是醉漢、年輕人在街上的吵鬧喧嘩。每年寒暑假我回鄉省親時,晚上總是把我房間的兩扇窗戶都打開,讓帶著泥土青草香和樹葉沙沙聲的自然風吹進來,聽著美妙的蟲蟲協奏曲入眠。 在溫室效應、空污和噪音都相當嚴重的台北市,人們緊閉門窗,阻止任何空氣、聲音和氣味飄進室內,然後購買香氛精油擴香儀,散放茶樹、檀木、薰衣草等號稱天然的香氣;用床頭音響播放著蟲鳴鳥叫、流水潺潺的催眠音樂。我不跟這些流行,只魂牽夢縈著故鄉的夜。這也算是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吧! 如今的水頭村與我兒時的記憶,自然有些不同。許多人家蓋起了現代化的透天厝,傳統的老屋經過改建,無論自住或經營民宿,都裝上了冷氣和暖氣。爸媽也怕我中暑或著涼,常叮嚀我太熱或太冷就關窗、開冷氣暖氣。不過我這個在外地討生活、久久回娘家一趟的金門女兒,總是情不自禁地大開窗戶,看看故鄉的景致、聞聞故鄉的味道、聽聽故鄉的聲音。 雖然一向愛聽蟲鳴,但如此近距離地欣賞和諦聽一隻公蟋蟀的演奏,倒還是因為女兒的學校作業,才有了這生平頭一遭的體驗。這小小演奏家鄉村田園風的音樂撫慰了我的鄉愁,每晚在他的樂聲中我總能安詳恬適的進入夢鄉,比任何催眠曲都悅耳又怡情。 * * * 「要不要替他找個母蟋蟀呀?」 老公和小翔小羽幾次隨口問起,我總不置可否。 直到一堂自然課後,小羽下定決心地對我說: 「去買一隻母蟋蟀吧!」 飼養了這隻公蟋蟀後,我經常把他的照片和音檔傳給在金門教書的弟弟分享,也從對昆蟲素有研究的弟弟那兒,對蟋蟀的一生有了大致了解。許多問題,是當初只因「配合課程自然觀察」而飼養蟋蟀時,從沒想到的。如今,我深深感受到:「自古傷離別」的多情之人,飼養蟋蟀前實應三思。 我不忍將殘酷的現實對年幼的女兒說破,試探性地問道: 「不過妳知道公蟋蟀結婚以後,會發生什麼事嗎?」 「我知道啊!今天老師有放影片給我們看。」 出乎我的意料,小羽對於蟋蟀的生命歷程,似乎比我還了解。心想:孩子畢竟心思單純,對「別離苦」尚未有深刻感受。我嘆口氣說: 「如果替他找個女朋友,他結婚後不久,就會離開我們,去當小天使了。妳不會捨不得嗎?」 「會呀!」小羽認真地說:「但是我們老師說,這對蟋蟀來說,是很重要的事啊!」 「說的也是啦……」我囁嚅著:「而且就算不讓他結婚,日子久了,他還是會逐漸衰老,步向死亡……。」 「那樣更沒意義啊!」小羽煞有介事地說。再次出乎我的意料,小羽對這事似乎多少思考過,居然還說出了「意義」這個詞。我幾乎被說動了,心中轉著念:與其等到他孤單離世,才後悔未替他覓得良緣,空留遺憾,倒不如早些做個紅娘,完成他的終身大事。小羽又說了: 「而且他每天晝夜不停地鳴叫,不就是為了結婚生子嗎?」 這話徹底打動我了。的確,人家的動人情歌,可不是唱給我們療癒心靈的,而是在聲聲呼喚著運命中的伴侶。我只顧著欣賞天籟美聲,卻忘了他的需要,實在太自私了。於是,我承諾小羽:這個週末,就帶她去寵物店,尋訪公蟋蟀的另一半。 經過這番談話,夜間聆聽蟋蟀唧唧,感觸有些不同了。心想:生命的意義,究竟是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是圓一個讓生命不再有缺憾的緣?還是傾全力嘹亮一季的生命之歌? * * * 在水頭村老家的後方,是一大片青蔥濃密的樹林。敏捷的松鼠在樹幹上奔跑,輕靈的黃蜻蜓和白粉蝶在林間飛舞。每天清晨和傍晚,鵲鴝和白頭翁成群聚集於樹冠,看似樹上開滿了黑白色或黃綠色的花,又像是無數嚶嚶成韻的跳躍音符。 我喜歡在林間漫步,踩在柔軟的草地和厚厚的落葉上,偶爾邂逅小巧的蝸牛,翠綠的蚱蜢,醜得可愛的蟾蜍,帥氣挺拔的蟋蟀,也曾蹲下來凝神細視,直到他們鑽進土壤、跳過草葉,離開我的視線,我才站起身來,望著湛藍蒼穹下的茂林,舒展筋骨、做個深呼吸。 * * * 清雋幽美的蟋蟀聲,自古受人喜愛。唐代後宮佳麗以傾聽蟋蟀的鳴聲,排遣長夜漫漫的寂寥,《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宮中秋興,妃妾輩皆以小金籠貯蟋蟀,置於枕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亦效之」。詩人賈島在走訪靈隱寺時,認為在修行中聆聽蟋蟀聲,能使心思更清澈靜定,因而寫下「人在定中聞蟋蟀」(見〈早秋寄題天竺靈隱寺〉)之句。宋代學者翁森在名篇〈四時讀書樂〉中,更直指蟋蟀聲帶來的秋高氣爽之感,能提高讀書的效率和樂趣:「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床前賴有短檠在,及此讀書功更倍。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上)
-
南洋杉步道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正紀念堂落成三十多年了,庭園的植樹,有的已成巨木,有的整理成為林蔭夾道的散步小徑。 我最喜歡去的是靠近愛國東路那邊庭園的一條南洋杉步道。不僅林木參天,幽靜閒雅,頗富禪意,四、五百公尺長輕鬆走,但踩踏腳底的細石子,據說也能幫助南洋衫根部的舒壓,對其成長有幫助。有人赤足而行,也有按摩腳掌之用。 不必到郊外,在市中心就有一條對健身和環保、生態都有助益的小步道呢!
-
【小說連載】 老枝伯仔
儘管林萬枝痛恨春蘭和她的契兄公張永福,而在他眼中,海建雖然是一個雜種仔囝,但卻是一個無辜的孩子,而且生來濃眉大眼,十分討人喜愛,他怎麼忍心去傷害他呢?偶而地海山也會把他帶到柴房,他竟也跟著哥哥叫他「阿爸」。但他是該應或是不該應,倘若應,毋寧是承認這個雜種仔囝是他的孩子,有一種「賣某做大舅」的感覺;如果不應,勢必傷了小孩子的心,實在讓他左右為難。 或許,大人的恩怨不能牽涉到孩子,如此一來必定沒完沒了,甚至會波及下一代。林萬枝是否會重新思考這個現實的問題呢,還是春蘭這個臭查某討契兄生的孩子是屬於雜種仔囝,叫他阿爸對他清白的門風是一種恥辱,林萬枝邊開墾荒蕪的田地,邊想這個問題。 但讓他料想不到的是,這個雜種仔囝竟然聰明無比,在校成績年年都是第一,而且待人彬彬有禮,沒有一般孩子的驕氣,這樣的一個小孩,想不教人疼惜也難啊!林萬枝雖然討厭春蘭那個臭查某,可是當海建一聲聲「阿爸、阿爸」一直叫時,難免會心軟。因為他是有血有肉的熱血動物,他的心是肉做的,是有感情的,當然也必須恩怨分明。對於這樣一個小孩,倘若不加以疼惜,便是冷血動物,但對於春蘭那個臭查某,他這輩子絕對不可能原諒她,甚而痛恨到了極點! 而且他已發誓,如果他先死,絕對不允許春蘭來送終;如果春蘭先死,他也不會送她上山頭!可是人一旦死了,卻由不得自己做主,必須任由活人擺佈。是穿著八層壽衣躺在福杉棺木裡,由十六位抬棺者抬著,子孫和親友們執紼,樂隊吹奏古樂與西樂,由道士引導,熱熱鬧鬧上山頭?還是用草蓆裹住屍體、繩子一綁,隨便挖一個坑,草草掩埋?無論是前者或後者,死者均無權過問,就由那些婆婆媽媽或好事之徒來議論吧!(一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