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國境之西.大膽日月系列】不能上岸的民運人士
79年春天某個夜裡,我代理的大膽武城總機也剛忙碌完,進入半夜,島上的長官和弟兄們都休息的安靜時刻,靜靜的泡杯茶、翻看台北家裡寄來的書本。看到一半,北山3號總機滾球翻白眼的,將耳機線插入3號總機接聽來電:「武城您好 !」電話來自北山話音急促:「武城,麻煩請接966戰情室。」我立刻拉線轉到966戰情室,並聆聽半夜裡北山是什麼樣的緊急戰情回報? 「報告戰情官!我是北02據點指揮官XXX排長,現在我們北02據點沙灘外,有個自稱大陸民運人士,拿著浮板,載浮載沉的說要上島投誠,請問戰情官這要如何處置?」代理武城總機,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半夜裡接到對岸的水鬼、漁民、民運人士等人上岸的戰情,就碰上有5次,值勤的戰情官都反應果決明快:「立刻請衛哨武力壓制,並押到南山禁閉室關起來審訊。」 兩岸戰情微妙的關係,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前幾年大膽島因有防區戰備規定「第一線單位不得接受投誠」的軍令,一上岸就要立刻射殺,有時也會傳出誤殺我方的敵後人員。自從小金門東崗事件後,大膽島上處理上岸的大陸人士都比較人道。因當時還沒有紅十會遣返作業,通常的程序是先押到禁閉室,並請醫官過來檢傷,看看有沒有外傷需要醫治,再拿些食物給上岸的人員食用、補充體力並審訊,待天亮後,由看管的衛哨,將人押到碼頭旁的水牢,等菜船卸完貨,將人押上菜船,送到海峽中線「放生」。 聽完北02據點指揮官的戰情回報後,我以為值班的戰情官會依慣例,下令衛哨抓起來審訊,不過當晚輪值的戰情官,是位怕事、喜歡耍官威的營部幕僚,他下令北02據點指揮官:「無論如何不准讓他上岸,一上岸唯你是問!」當我聽完的當下,有點傻眼的揣著疑問:「今晚怎麼沒按照正常的SOP進行呢?看來正是『將帥無能,累死三軍』的劇本,今晚要上演了。」 瞟眼看向寒冷的海面上,拿著浮板載浮載沉的大陸民運人士、徬徨無措的北02衛哨和據點指揮官,與966戰情官,三方竟然僵持住! 我這初上島、只能聽不能說、更不能提供意見的菜鳥總機,真希望有智慧的化解這次危機。僵局中,或許祥和希望的力量觸動靈機,怕事的戰情官,指示北02據點指揮官:「請這位民運人士游到附近的島礁上,我們大膽島今晚就是不准他上岸!」午夜折騰1~2個小時,這位民運人士最終悻悻然的游離大膽島。北山海岸恢復往日的平靜,但這一晚,讓我對還有1年多的大膽軍旅生涯,戒慎又恐懼。 6點武城總機換班,離開武城總機,經過禁閉室坑道口,看著禁閉室內和往常一樣空空如也,心裡面只能為這位不能上岸的民運人士,默默的寄予祝福。
-
蹄花麵的回憶
冬天濕冷的天氣,浸得人渾身發冷。晚飯吃過已經三小時,身上的熱氣早已散發殆盡,裹緊外套走出劇校大門,是為了看蹄花麵攤車收了沒? 不遠處的榕樹下,慶幸老伯還在。攤車上吊著一盞昏黃燈泡,映照著他那泛著汗油光的滄桑臉龐。身上仍繫著那件滿是油垢裙兜,手不停的在煮麵放作料,攤車邊一對男女吃的正帶勁,連話都顧不上說了。 「老伯,一碗蹄花麵!」「好的!您先坐,稍後就來!」簡明對答後,我選了一旁空位坐下。蹄花麵的香味直誘著人味蕾,似乎腸胃被催促得有些抗議。好在沒多久,一個厚重磁碗盛著的麵端上來,雖然腦子、嗅覺、腸胃都不允許我再多等一刻,卻仍停箸觀賞這一碗誘人的麵,它的魅力究竟從何而來? 飽滿勁道十足的麵條盛裝碗內,亮晶晶的油花分佈其上。一只早已燉爛的豬蹄拱著半露的背埋在麵條裡,最後才灑下的蔥花點綴其上,於是寒風微雨中,這一碗麵像是報恩來的,獎賞自己工作了一天,該有個犒賞。每天沒有變化的晚餐其實只是點綴,真正滿足口腹之慾的正食,此刻正要開始。 熱氣對抗著冷風冷雨,碗上冒著白色的煙霧。先掏一小匙湯入口,嘴邊油滋滋的,手中筷子毫不停歇,像搜索隊似的不時翻起碗裡主角蹄花啃上兩口,再挾一筷子麵吸進嘴裡,於是爛透的蹄花、後發先至的蔥花及特有的湯頭三者味道交織、嗅覺及飽足感在此刻都得到它的定位。 「蹄花」名字取得真好。明明就是豬腳,本地人稱之為「D咔」,詞意雖無誤,但其中遐想與美好卻幻滅了。想想:換成蹄花一詞,不見豬字不露腳,多有想像力!而蹄花的花究竟是豬油花、還是蔥花或是已燉爛的肉花卻有待考證,這碗麵的稱謂是十足的眷村味,每當腦海浮出蹄花二字就讓我食指大動,尚未入口食慾早已大開。 老伯是退伍士官,結婚很晚育有一女一兒,女兒生下就智能不足,為此他早辦了退伍方便照顧。女兒長成後嫁與另一老兵,有同鄉照顧也算有了歸宿。退伍後的他,經營唯一的蹄花麵絕沒有第二種麵,一家的生計就在這小小攤車上,我常見老伯兒子跟著他打下手,但終究沒有承襲老父手藝而進了劇校習藝。 有人問他蹄花作法,他毫不藏私的和盤托出。原來這個好口味是以傳統方式烹煮,從選料、清洗、去腥、置放配料到火候掌握,精細費工絕不添加化學劑,因此吃後口舌腸胃都十分舒爽。他也捨得放料加上慢火燉煮,每日就只做這一鍋,直到賣完,因此永遠新鮮道地,小小蹄花麵攤也因而馳名。有人建議他開館子把生意做大,他說自己能力只到此,照顧好這一攤就已心滿意足。 如今我常在麵館裡看到豬腳麵,鮮少有人寫成蹄花麵,每當嚐過一次後幾乎不再點它,因為記憶中的那碗麵像正字標記般烙印我心,很難取代它。三十六年前木柵榕樹旁老伯蹄花麵,散發出挑動味蕾氣味及爛熟的蹄花肉,已隨著時光逝去成為絕響。
-
禮物的意義
每年聖誕節,我都會和高中學生一起交換禮物,為了不造成學生零用錢的負擔,協議把禮物價位定在上限150元。 一場期待已久的交換禮物就此展開,每個人心情正亢奮中……。 禮物可以說千奇百怪,有放大鏡、日記本、大紅毛毛拖鞋、天線寶寶布偶、獵槍造型的雨傘,還有巧克力糖、乖乖、洋芋片等零食,也許是受到金額的限制,當禮物拆下包裝後總會帶來一陣爆笑。 我交換到的禮物是小丑造型的「不倒翁」,或許對十六、七歲的學生而言,只是個小孩子的玩具,因此引來哄堂大笑;不過,我也趁機教育學生:「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不倒翁倒下後立刻爬起的精神,遭受挫折後能在短時間恢復,然後面帶微笑持續向未來邁進的勇氣,這樣的韌性是必須學習的。」 任何物品都有其意義,於我而言,學生眼中奇怪的禮物其實有著特別意義。
-
詩魔洛夫的二百封情書
緣盡情未了! 詩魔洛夫愛妻陳瓊芳正在整理他生前所寫的200封情書,將集結成書出版,讓世人一窺一代詩人豐富浪漫的感情世界。 被譽為台灣當代十大詩人之首的「詩魔」莫洛夫,在金門服役時與東洲美女陳瓊芳相戀結婚,成為東洲女婿。 因為風的緣故--陳瓊芳與洛夫這對才子佳人,於823砲戰烽火金門,留下一篇篇戰爭與愛情的動人故事。洛夫娶妻陳瓊芳,也讓「東洲」這個不起眼的金門小村落,幾度躍上國際媒體版面。 陳瓊芳是怎麼結識遠自湖南來的莫洛夫(原名莫運端,筆名洛夫)? 過去相關報導語焉不詳,或有幾許謬誤。 且聽她自己怎麼說: 「民國48年823砲戰持續期間,洛夫來金門當戰地中尉新聞連絡官,我與妹妹瓊仙同在示範中心學校任教。那年寒假,洛夫負責接待外國記者參觀馬山播音站,我剛好也陪同台灣青年戰地參訪團到馬山參觀,與洛夫初次打過照面……」。 「次年我主持青年節慶祝大會,許是見我主持大會落落大方、程序掌握進退有序,洛夫留下深刻印象,開始打聽這位美麗大方的戰地姑娘是什麼人……」。 總說千里姻緣一線牽。如果沒有烽火戰亂、沒有國軍轉進金門、沒有823砲戰,就沒有洛夫與陳瓊芳這段烽火情緣,也造就不出「詩魔」洛夫這位國際名詩人。 洛夫與陳瓊芳是天賜良緣,妹妹與妹夫則是催化他們愛苗的紅娘。 小陳瓊芳兩歲的妹妹陳瓊仙,當時正向洛夫的政工幹校同學學習英文,雙方並進而交往。近水樓台,陳瓊仙也扮起紅娘,促成英俊瀟瀟又滿腹才情的洛夫與美麗大方的陳瓊芳點燃愛情火花。 兩人正式交往一年多,即於民國50年10月10日(國慶日)在台北市國軍英雄館結婚宴客,那年洛夫33歲英姿煥發、陳瓊芳小他10歲美麗大方。陳瓊仙也與洛夫同學結成連理,締結連襟關係。 洛夫一介儒雅文人,浪漫情懷,不善交際;婚後陳瓊芳主內也主外,旅居加拿大與台灣期間,舉凡鄰居關係經營,詩友交往應酬,都由她費心張羅。她對人交心、細心,在中國、台灣、美國、加拿大等地都收了多位「乾女兒」,因而有「國際乾媽」美譽。金門著名的報導文學家、燕南書院院長楊樹清也叫陳瓊芳乾媽。 民國70年洛夫與陳瓊芳結婚20周年前夕,洛夫寫了一首詩《因為風的緣故》給愛妻陳瓊芳。化作了洛夫膾炙人口,流傳最廣、粉絲最多的「招牌詩」、「成名曲」;不僅由其子莫凡編成歌曲,傳唱世界各地。它也是107年4月4日洛夫告別式的主題曲。 有新聞報導指《因為風的緣故》是洛夫寫給陳瓊芳的第一首情詩。 陳瓊芳說,其實洛夫早在兩人於金門823砲戰期間交往時,就不斷寫情書給她。之後洛夫調回台北大直海軍總部,及奉派越南西貢擔任我駐越軍事顧問團團長英文秘書期間,兩人相隔千里重洋,都是靠著書信魚雁往返寄情。 陳瓊芳仔細留存60年來,洛夫寄給她的情書共計200封。洛夫去世後,她每天展信一封仔細回味、回溫懷念兩人交往的浪漫歲月;睹物思人,看著熟悉的筆觸躍然眼前,有如洛夫老伴仍沈坐客廳,她不時感傷落淚。陳瓊芳也正籌畫,要將洛夫寫給她的200封文情並茂書信集輯出版,讓世人也一窺詩魔的豐富浪漫詩情世界。 陳瓊芳在廈門鼓浪嶼出生。四、五歲時因在廈門做生意的父親陳有財患病須回家鄉療養,她才跟著父母返回金門縣東洲村祖籍地,在東洲長大。陳瓊芳曾數次帶洛夫回東洲老家看從小長大的地方,可惜她家祖厝已改建為西式樓房。 陳瓊芳家族,早年堪稱東洲望族,擁有不少房產土地。其母黃福愛是金門前水頭的大家閨秀,據說先祖曾是清朝命官。黃福愛雍容華貴、樂善好施,有「格格」稱譽。 其父陳有財年輕時落番越南,靠著靈活生意頭腦與拚勁,白手起家積累財富。之後陸續在廈門、香港等地經營飯店有成;他免費招待從廈門要轉赴南洋營生的東洲宗親在他飯店住宿,並提供盤纏旅費,贏得鄉里好評。遺憾的是因操勞過度罹患重病,在生意鼎盛時不得已帶著妻女返回東洲老家養病。 陳瓊芳記得母親黃福愛曾說過其父臨終三日前的一段靈異往事。 東洲宗親陳期金(金門縣議員陳滄江祖父)與陳有財年齡相仿,所娶妻子李翠雲也是來自廈門鼓浪嶼大戶人家,而與在廈門事業有成的陳有財結成莫逆之交,兩人無所不談,常互換有無。 陳有財病入膏肓藥石罔效,發病時疼痛難耐。陳期金在他臨終三天前,特為他去後浦買止痛藥。當他行走至浯江溪畔,遠遠望見一名長髮披肩、著白衣女子踟躕徘徊溪邊,他好奇趨前欲探究竟,不料該女子竟憑空消失。陳期金滿腹狐疑,往溪水探看搜尋,煞時只見一股水注往上衝,把他淋得滿身滿臉。陳期金返回東洲後,向黃福愛說,目睹此詭異影像,他私下憂心陳有財恐怕難逃三日大限。很不幸的陳有財真的於三天後病世。 陳家共有七個兄弟姐妹,陳瓊芳是三女。 大姊陳瓊蓉。二姊已去世。大哥陳佐昭,育陳泰山、陳華山等子女。另一哥哥陳右穆早逝。四妹陳瓊仙與夫移居美國德州,從資深護理長退休,去年因一次健身房意外傷重過世。小弟陳孝悌是中原理工學院(現中原大學)畢業工程師,旅居新加坡。 陳瓊芳與洛夫育有一子一女,長女莫非留學法國,現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任職。次子莫凡曾與袁惟仁組成凡人二重唱,現於北京任職藝術公司音樂總監。 81歲的陳瓊芳現居台北市信義區。 《洛夫生平事略》 洛夫(莫洛夫)原名莫運端,筆名洛夫、野叟。民國17年出生於中國湖南;107年3月19日病逝台灣,享年91歲。 洛夫在兄弟七人中排行老二。初中開始接觸大量俄國文學,初三時他將名字改為略帶俄國味的「洛夫」。15歲就以短文《秋日的庭院》獲得人生第一筆稿費銀圓五角,自此確立文學之路。 民國38年應國軍在湖南招考青年入伍,當年21歲的洛夫隨軍隊抵達台灣。40年考入政工幹校第一期,42年畢業分發至左營海軍陸戰隊。43年,洛夫與詩人張默走進高雄左營的當鋪,洛夫當手表、張默當單車,籌到《創世紀》詩刊的創刊印刷費,與瘂弦合辦了創世紀詩社。 48年7月洛夫隨軍赴金門戰地任新聞聯絡官,趕上驚天動地的「823砲戰」,在生死旦夕的咻咻砲聲中,他在駐紮的太武山武揚坑道中完成經典詩組《石室之死亡》。並結識陳瓊芳,共譜戰地情緣。 越戰後期洛夫奉派越南西貢任駐越軍事顧問團英文秘書,期間發表《西貢詩鈔》作品。返台後,就讀淡江文理學院英文系,民國62年畢業,同年8月以中校軍階退役。退役後任東吳大學外文系副教授,民國85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105年夏返台定居,次年獲國立中興大學頒贈名譽文學博士。 洛夫創作甚豐,出版詩集《時間之傷》等37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7部,評論集《詩人之鏡》等5部,譯著《雨果傳》等8部。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廣受詩壇重視,40多年來評論不輟。民國90年發表三千行長詩《漂木》,震驚華語詩壇,同年被評選為台灣當代十大詩人之一,名列首位;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107年3月3日,他最後一本詩集《昨日之蛇》出版。 洛夫詩作早期受存在主義與超現實主義啟迪,意象繁複濃烈,節奏明快多變,語言奇詭冷肅;後期詩風蛻變,作品表現手法魔幻,被譽為「詩魔」。 他曾獲吳三連文藝獎、中山文藝創作獎、國家文藝獎,以及大陸獎金50萬元人民幣的「李白詩歌獎」等。107年4月4日洛夫告別式,蔡英文總統特頒褒揚令,表彰他在國際詩壇的不凡成就。
-
高雄文學館探訪趣
因為受委託要繪製圖書館明信片的關係,我來到第一次造訪的高雄文學館。這裡也稱高市圖第二總館,別於新總館的新穎、高聳與華麗跟高知名度,座落在中央公園一角的高雄文學圖書館,就是一座小而美,又充滿綠意盎然感的圖書館了。 來到時是下午快四點的時分,從捷運站一走上來,我就開始問公園裡的路人文學館在什麼地方,畢竟公園好大如果一走錯方向就得折返好久,但竟然大家都回答我,他們不知道公園裡有一座圖書館啊?看來知名度真的不高,連許多高雄在地人也都不知道,我只好開起手機的Google地圖引導,才找到了正確的方向。 也在走訪間發現行道樹已綻出屬於秋天的色彩,秋天的欒樹花開,在南台灣暖陽的照耀下好美、好燦黃啊。 不只欒樹,整個文學館就像被樹所包圍的好所在。 門口豐蓊的菩提、榕樹、木麻黃、黑板木……都長得好高大挺拔,應該都有相當的年歲,讓人還沒踏進館裡就被綠染滿喜悅清新。 但一走進室內,襲來的就是安靜溫暖風,和外頭的感覺很不一樣。一整片大書牆非常吸睛、屋頂的天花板更是別具特色,是用好多好多白色羽毛所綁構出來的造型,遠觀有點像雲、像棉花糖,透過柔光照射充滿浪漫氛圍。我在猜這應是鵝毛筆的意象,許許多多的鵝毛筆匯聚成書寫的大洋,化作一本本的書籍。 館裡也展示著許多高雄文學的編年史料或裝置藝術展覽,能讓人了解高雄文學的歷史。裝置藝術和館裡的建築相呼應,有的擺在樓梯間、有的貼在玻璃窗上……都成為很有意思的空間裝置,讓人在閱覽之餘也有很多會心一笑的抒懷。 尤其館內配合「秋天在高雄遇見文學」的主題,還在一樓側邊,營造了一區咖啡座椅區,在假日時光還真的有咖啡與點心的販售,也有許多文學講座。想像邊喝著咖啡、邊看書、邊聽講……有時把目光掃往窗外的綠意,這是多麼的享受啊。 圖書館不只有書香還有濃濃的咖啡香,光想就幸福飽滿的。 上了二樓,也看到許多高雄作家的作品區,據說也有做成數位典藏的,是認識高雄作家一個很深入的殿堂。今年正值葉石濤葉老逝世十周年,文學館也以葉老為主題規劃了許多講座或相關書籍的展覽,我想起在我所居住的台南我們也有一座葉石濤文學館,也以展示、收集、典藏葉老的作品為主,也在高雄定居多年的葉老一樣在這座城裡備受重視,就連圖書館外面也有以葉老所做的文學牌坊,他的精神永遠在這個城市流傳著。 走出文學館發覺側邊就有另一間新穎的李科永紀念圖書館,跟文學館這邊一樣都是窗明几淨,窗景到處映著公園滿滿的綠。真的好羨慕高雄人啊,在市區中央公園裡就有這樣兩座圖書館,怎能不好好利用多來走走,多走進看書借書,讓資源多多被利用,讓圖書館的功能盡情發揮。這也就是身為城市居民的美好福利了。 在秋天,走進高雄文學館,在書香與咖啡香的氣息裡,感受盈滿幸福的閱讀時光。
-
校園生活
睽違多年,再次重返校園。 早晨,看學生們揹著不同式樣的書包來到學校,有人精神抖擻,有人彎腰駝背,更有人在校門口和爸媽十八相送。上課預備鐘聲響起,有的班級已經整隊出發要前往科任老師的教室,也有從合作社或圖書館、遊戲場奔跑回教室的學生,咚咚咚的跑步聲,有著充沛的活力和朝氣;上課鐘聲響起,隨著各班級的起立敬禮坐下動作結束,有人托腮認真聽課,有人時間停格神遊太虛去了;最喜歡聽學生們在老師引導下吟誦唐詩或弟子規,明朗溫潤的讀書聲,仿若穿越時空,回到千百年前的塾堂。一天課程結束,不同年級不同時段放學的學生,有人開心的等著家人來接回,也有無奈拖著腳步跟著安親班老師離開學校,還有人只是換了上課教室,來到學校的課後輔導班。 因緣際會擔任短代老師期間,每次到學校上課,經過校園內的桂花牆,聞著撲鼻的的陣陣花香,和欣賞參天的玉蘭花樹--朵朵似小燈籠盛開的玉蘭花,總要滿心感恩,想著自己何其幸運,能夠一圓兒時想要擔任老師的夢想。每回在校園的某個角落,學生向老師問好問安,都要開心得嘴角和心情都飛揚。 在得知自己通過科任教師甄選時,覺得自己好像在作夢,心想原來不是年輕人該逐夢和築夢,五年級生的自己,也能追夢和圓夢。熟悉的校園,竟然能在此呼吸,認識的學生,竟然能朝夕相處;數算著任教的班級,翻閱著授課的教師手冊,辦公室裡向資深老師請教教學的技巧,不可思議的生涯改變,卻仿若我長久的尋覓,其實早就已經準備好要回來這個地方。 喜歡現在的校園生活,享受著教學樂趣的點點滴滴,揮別科技人資生涯,我的夢想,在人生轉彎處逐步踏實……。
-
一個無法實現的願望 ──寫在國立金門大學終身名譽校長楊忠禮博士第一個冥誕日
六、心繫家鄉,造福金大 楊校長雖在馬來西亞出生長大,但對父親的出生地金門,有著濃厚的情感,除了將其父的東堡故居改建為「楊清廉紀念館」和捐資修建楊氏宗祠外,夫婦倆還經常偕子帶孫返鄉敬祖孝思。楊校長心繫家鄉,關心金門大學的發展,先後捐贈鉅款,協助學校興建「楊忠禮理工學院」教學大樓與「楊忠禮園」教職員宿舍,建置「陳開蓉會議廳」與「楊肅斌演講廳」,不但完善學習環境,也為金門各界提供優質的會議及學術交流活動場所。此外,學校也利用楊校長的捐款設置「楊忠禮傑出教學獎」與「陳開蓉急難救助基金」。由於丹斯里楊校長起了帶頭作用,許多旅居東南亞的僑領及旅台鄉彥也紛紛慷慨解囊,協助金大發展校務。楊校長把綿綿鄉情轉化為支持金門大學百年樹人的教育大業,造福金大,嘉惠師生。 我和丹斯里楊忠禮博士初識於2014年10月初,當時他偕夫人返鄉接受金大頒贈終身名譽校長聘書,隔年又偕夫人攜孫子女多人回到家鄉祭祖,並在金門大學演講,分享他的人生歷程。在2015至2017的三年內,我去過吉隆坡四次,每次都與楊校長會面,見面時我都會向楊校長報告金大校務與學校近況,也會閒話家常,每一次的會面互動和談話的景象,至今仍歷歷在目。歷次在吉隆坡停留期間,都受楊校長伉儷熱情款待,他們在百忙當中,還特別請我們吃吉隆坡最正宗的肉骨茶早餐,若是事先讓他知道我們要到吉隆坡,他一定免費招待住宿五星級豪華酒店,而且一再叮嚀我們不要客氣。記得2015年我第一次到吉隆坡,坐上他的座車赴宴,途中楊校長拿了一個裝著一疊厚厚馬幣的信封給我,說要做為我在吉隆坡時的零用錢,要買東西不必擔心沒兌換當地貨幣,當時我雖婉拒了他的好意,但楊校長的貼心細心讓我感到無限暖心。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及許多鄉親的傳述,楊校長及夫人在吉隆坡,對於到訪的金門鄉親,不分親疏,一向都以高規格接待,如招待進住最高檔的酒店、親自設宴、發給大紅包、招待當地旅遊,離開時又贈送土特產或精品禮物,極盡地主之誼,讓鄉親賓至如歸。去年金門一行12人飛到吉隆坡參加楊校長告別式,送他走完最後一程後,在乘車往機場的途中,領隊竟轉交給每人一個紅包,說是夫人潘斯里陳開蓉女士給我們的答禮。我當時心中想:楊校長對家鄉金門和金大的關心和貢獻之大,我們來送他是應該的,怎還能收禮?然而想退已不得退,只好收下,這件事讓我又見識到夫人禮數之周到,貼心之考量,與楊校長一樣,從不失鄉親的禮。 2015年我和幾位同事初訪吉隆坡時,曾受到丹斯里楊校長夫婦的邀請,到他們的寓所做客半天。期間楊校長帶領我們參觀寓所的設施和一些特別的空間,如大小宴會廳、酒窖、家族資料展示廳,及做禮拜的教堂等,室內室外空間寬敞自不在話下,但最吸引我的是家族資料展示廳,裡面展示有家族譜系、家族發展歷史、全家福、各時期重要的家庭活動照片及榮譽紀念品等,以書籍、相冊、壁掛、影音視頻、實物等方式展現,十分豐富。我們流連忘返花很長時間在此廳內逗留參觀,並聆聽楊校長的導覽說明,也一窺楊校長奮鬥有成的幸福美滿家庭的縮影。在看到一張楊校長慶祝八十五大壽的大型壽宴的照片時,我特別留意一下照片上的日子,並依此日期推算,丹斯里九十大壽的日期是在2018年12月18日。當時我告訴楊校長說他九十大壽時,雖然我已卸任金大校長職務,但我定要和太太一起到吉隆坡來為他的祝壽。楊校長滿口應允,並一再強調一定要來,這個承諾我因此一直牢記在心。去年7月底我為金大與馬國巴生省四所獨中華校簽訂學術合作交流協議,到了吉隆坡一趟,也安排拜會楊校長,楊校長特別設宴款待我們,席中我亦邀請他在明年回金大跟老師同學們見面,給予我們加油和指導,此外我特別又提到12月18日他的九十大壽生日,我會來吉隆坡參加祝壽活動,他聽了很高興,回答說在明年三月份的時候會回金門一趟,也叮嚀我說明年十二月要帶太太一起來吉隆坡。我回到金門後向內人轉告楊校長的邀請,她想到又可以跟和藹可親的丹斯里和言談風趣的潘斯里會面,心中也是興奮期待不已。當時沒想到丹斯里楊校長選擇三月份回金門是清明節前返鄉祭祖,也萬想不到這次的會面竟是我與楊校長最後一次談話。如今回想起來,丹斯里楊校長有生之年時刻不忘金門,對家鄉濃厚之情感,無與倫比,令人感佩不已,然而我們原本要參加丹斯里九十大壽的願望卻已無法實現了。 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博士是一位全方位成功的金門人,他以富貴滿門高壽善終離開人間,而他一生在各方面的成就和貢獻,是金門人的驕傲,他為國家、社會、僑界、家鄉、以及金大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後人永遠懷念和效法。金門大學為了感恩和紀念這位偉大的教育慈善家,已在校園建置完成了「楊忠禮紀念館」,並選在12月18日楊忠禮博士冥誕之日,由陳建民校長主持揭牌啟用儀式,紀念館內收藏及展覽楊校長與其家族相關的文物,讓楊校長的嘉德懿行和兼善天下的情懷永遠留傳於世。(下)
-
沒工作的一年,沒有正解的人生
日昨搶機票,妹妹問我,機票買了嗎?我說還沒。不知道自己的計畫,不知道怎麼買。再往前推幾天,爸爸傳訊息提醒我該買過年機票,家族群組也互相提醒過年機票。從到台灣讀大學到現在,搶了七年的機票。台北朋友開玩笑說,是強盜嗎?搶機票。 順便覺得有些厭煩,沒有工作就不想回家。沒工作又待在家是啃老,辭去辛苦的工作是草莓。 今年25跨26歲,很迷惘很緊張很焦慮,身邊同齡的朋友,有的自己做生意開公司,有的結婚工作穩定,有的在國外讀書,有的在研究所水深火熱……大家都有再前進的感覺,唯獨我被留下,原地打轉。 其實也不算是被留下。我離開原本已經做了四年的工作產業,四年間都是自己接案子的工具人。今年沒有工作,想做其他事情。這些「其他事情」在他人眼中是不務正業,我想爸媽應該很擔心我。這些擔心,讓我產生的罪惡感如彈珠,時不時地掉在地板上,有時一顆彈了很久才停下來;有時一整袋灑落,吵到樓下的住戶。覺得自己不孝,覺得自己很廢沒用。也由於沒有正式在一間公司就職一年的經歷,申請不到失業補助,沒有收入來源也讓我抖著心臟、抖著手,做這些「其他事情」。 我不知道是不是也有人跟我一樣,感覺這些「其他事情」對自己很重要。也因為不是正規、不是正軌,我無法很肯定、很有自信的說:「這很重要。」我只知道要對我的選擇負責。 「其他事情」指的是一場拳擊比賽。 我小時候很胖,身體很虛,小學跑200公尺昏倒後,就沒有參加過任何運動競賽直到大學畢業,對自己也貼上「沒有運動細胞」、「只會讀書不會運動」這類的標籤,運動會都直接拒絕或放棄。但因為身材胖胖圓圓,一直在節食狀態,想再瘦一點,像一般女生的樣子,也沒有太大成效。想要改變就要運動了,慢慢從快走,到跑步,到在家做TABATA。因為自卑,不敢到健身房之類的地方上課,只躲在家自己運動。 後來體能強一點了,我加入拳擊健身中心。練習了半年,看有學員去比賽,我也想去。那是連自己也不看好自己的狀態,一週練習六天,每天五小時的訓練,最後教練也對我很有信心。 這個過程,內心煎熬、糾結、疼痛的強烈感多過身體。我辭去日夜顛倒為日常的工作,只為專心訓練。總是會有人問你:「為什麼要辭工作去比賽?可以賺錢嗎?」或是告訴你:「女生不要太壯,會嫁不出去。」或是看到矮小的身材:「別人抵住你的頭,你就打不到對方了,不會贏吧!」。這些句子都是對一個成人的定義(要賺錢)、對女性的定義(要結婚生子),對比賽的定義(要贏)。每當解釋一次自己的想法,得到的回饋是:「這是年輕人的小確幸。」或是「不切實際。」 每次對打練習都有地方受傷、破皮流血,沒防好對方的拳,嘴唇裂一道,或手腕軟骨挫傷是常常有的事。幾場練習賽下來,身體疲累,心也疲累。 拖著疲累是焦慮來源,但遠遠比不上被內心的恐懼包圍。總覺得自己快壞掉了。 我很害怕。怕自己打拳的樣子很怪被笑;怕與對手的身高落差,那種壓迫感讓人無法呼吸;怕拳頭打來時,我卻閉了眼睛;也怕自己受傷的手腕永遠不會好。內心的恐懼是訓練期間最大的魔王。第一次被當成選手、有課表的訓練,沒有過這樣的心理狀態,困在裡面半年多。 我意識到,因為魔王生存在我內心,也只有我可以處理。我慢慢「練習」,練習習慣他活著的感覺、練習跟他相處……,練習把恐懼當人來對待……這樣的描述方式很虛很玄吧?可是很有用。比賽前三個月我溫柔地看待恐懼,加上堅定的態度(可以算是執念了)我穩穩地持續進步,精準控制自己的身體,甚至,能觀察對手在對打當下的心理狀態。 當我看到對手的恐懼,好像看到懦弱的自己。每次練習賽結束都很感謝對手,然後擁抱。曾經的我也希望在無助時有人擁抱我。皮膚接收到一波波快速的呼吸,我們的心跳撞擊彼此的胸膛,還有隱隱發抖的身體,像是電流串流。結束三回合共六分鐘,專注得很疲累也很激動想哭,我能感受到很確實的存在。 比賽結果我輸了。我太矮小,已經努力吃胖六公斤才得到參賽資格,而對手還是多我一個量級(體重分級)。這也是很難得的經驗,過去大家都要我不要再吃了,但因為這個比賽,教練每天希望我多吃一點。 比賽後,感覺很開心。我不再是跑200公尺就會暈倒的女生了。依然胖,可是我了解自己的身體更多,也找到擴展身體與心理極限的方式。在拳擊場上,我是我,只有自己能保護自己。 這個比賽對我很重要。但對於社會來說,我還是一個沒有產能的廢物青年。廢到爛掉,爛在公園當榕樹肥料比較有貢獻。但我還想說些廢話,先暫時把「爛在公園當榕樹肥料」的想法推到行程表最後。
-
來去小金門
小金門一年因應工作得去上幾回,最不喜歡浪費時間在船上,交通往返一直是問題,不論是天象還是船故障。相較小金門居民,我們這一點不便真是芝麻綠豆事。 小金門就像是座金山一樣,登上這個島什麼都貴,交通船承載車輛看噸數單趟少則700、多則4000,若不行還得找托運隊,一趟工作下來雜支真是讓人畏懼,想必弱勢的小金門人更無奈。 雖然工作上很多不便,但是每到小金門都自得其樂,像是觀光客一樣發掘小金門美食、風景。 在美食方面,早餐時特別喜歡到「廣豐」,不論是小籠包、蛋餅、廣東粥、吐司,不同搭配變化也夠變換個幾天了,午餐時間有「桔樂多」的鍋燒麵套餐、吐司套餐,當然還有漂亮親切的老闆娘,大概一個禮拜可以輪個兩回;除外還有妙香的鍋貼、酸辣湯、滷味飯,有時加菜切盤滷菜來吃,也真是便宜又大碗;新大同的麵線配炒飯,整個五臟廟大大滿足,血腸口感也很特別;飽足後來點甜點,則是三層樓的芋頭冰,綿密的芋頭化在嘴裡,口腔裡芋頭香氣四溢,離開時再帶上一包芋頭餅,閒來無事泡茶聊天吃也挺不錯;此外…紅高粱的紅豆湯,紅豆煮得綿密,在店外的客兄粿也是必買的小金門味。 至於景緻,小金門近廈門,中墩候車亭壞掉的看板,看過去廈門好像被框住的畫;雙口、將軍廟眺望廈門,早晚不一樣風情;麒麟山瞭望台近觀小金門地貌、遠望大金門及廈門;國境之西及沙溪堡都是很棒的觀海點;南山頭的密室通關了、后麟營區步槍模擬都是較有軍事特色活動。 小金門除了好吃、好玩外,我也特別喜歡風雞、帥氣風爺,可惜這麼具有小金門特色的避邪物,卻沒被開發文創品。 每一年駐站小金門都有新的發現領悟,還要一直一直來去小金門探索更多不一樣。
-
蘿蔔乾
燦爛的陽光,雨露的滋養,使它慢慢的壯大。沒有華麗的外表,沒有絢爛浮誇的名聲,土裡土氣的憨厚身軀,深埋暗無天日的泥土裡,默默地接受陽光的洗禮,孕育著大地的自然芬芳。在奶奶的灌溉和巧手中,它出土了,猶如一塊璞玉,卻滋長著天地的菁華。 奶奶結繭的雙手溫柔的洗滌,玲瓏有緻的切割,讓它在庭院前曝曬,接受陽光熾烈的曬烤、煎熬。歲月奪去它潔白剔透的外表,卻孕育了它,無與倫比的濃郁味道,奶奶期待的眼神,閃爍著心滿意足的光輝。 乾癟的身軀,無懼世俗浮誇的眼光,在奶奶熟練的韻律中,攪個蛋,熱個油鍋,再次的煎烤它不朽的靈魂,直至芳香四溢。這是渾然天成的佳餚,掀起童年時代封存的記憶,多少愛的芬芳,親情的呼喚! 一盤蘿蔔乾煎蛋,存留著世代親情的傳承,入口的剎那,滿滿的思念和永遠摯愛,在血脈中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