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水族館
魚種 魚價 魚想 魚眼交會 默訴曲 受禁方框內遨遊 無邊際心遙愫 似選妃情歸屬 我是魚 魚是我 游是自由 自由亦游 換個新歇 妝點客廳 魚眼交視曾識情 心恬 心律 漫遊 游姿覓得情緣 前進 搖頭 擺尾 吹泡泡 遨遊 水形畫曲 無視物換星移 魚水之歡 迷惑炙熱 試問世間情事 幕幕異曲同工 只求魚兒悠遊 自由詼諧漫活
-
失去的海岸-走在烈嶼島北方海岸線有感
曾經 佈滿了 碉堡 鐵絲網 地雷 曾經 住滿了 荷槍實彈的綠衣英雄 曾經 我們只能眺望的 莊嚴 神秘 屏障 竟被叢叢的瓊麻攻佔 白花花的浪沙 長驅直入 滾滾時空洪流 腐蝕多少槍林彈雨的圍籬 塌毀多少苦難悲涼的堡壘 海岸 已然頹圮
-
人生戲碼
擁有多少算多?算少? 失去多少算少?算多? 快樂多大是大?多小是小? 憂愁多小是小?多大是大? 有起總有落 有得有失 月有圓有缺 陰晴亦不定 這齣戲的戲碼就是 人生
-
藝佛並行,以書法弘揚佛法 節選自《金門的女兒-陳素民80回顧》3
民國82年,我從中山女高退休後,解放自己,以寫生、旅行、展覽為生活重心。拜謝宗安師、林玉山師學習。 自民國65年起,我定期參加「師大57級書畫聯展」,68年起,定期參加「中華書道同門」、「墨皇書會」、「中華婦女書會」……等書法聯展。作品屢獲邀至韓國、日本、新加坡、大陸等地展出。也曾收入《臺灣當代美術家名錄》、國立臺灣教育資料館、中國北京書畫院。連續三年荐入《日本書道家美術大鑑》。出刊《陳素民書畫集》(一)(1997)(二)(2003)。 回顧我的習字因緣,可分為四階段: (1)啟蒙十年、(2)入門入帖十二年、(3)60歲出帖、(4)70歲自性發揮。 最近十年,我致力於中華書藝的發揚,方向有二: 一者,走向書藝新局—自己所喜所愛者。 在書法的大道上,我與有緣人心性相伴同行,共勉「書中有畫,畫中有書」。如寫大字,講究力透紙背,入「紙」層層。我的義子李維可以入墨104層於生宣紙上,我則僅入墨5—10層左右。在書法藝術上,我們講氣勢、筋、骨、血、肉。有筋胳、骨氣,骨肉兼精、氣、神合一。 二者,緣起性空,空中妙有,書藝與佛法同行,以書法發揚佛法。 民國90年(2001),我認真學佛後,努力親近會寫字的師父。並期許自己:「在有生之年的書法、書藝上,了悟書法來源,以忘我、無我的作法、境界,作自性功德的發揮,以清淨心、般若智,隨順因緣而走。」 書法世界之豐富,除了寫字,參展、參訪亦是很重要的功課。 我經年累月參展的團體很多,重點有三個: 一者,師大57級同學,即五七畫會。 二者,謝宗安老師師生展。 三者,近年成立的臺灣女書法家學會。 此外,我也參與了「中華書道學會」、「中華藝風女書法家學會」、「臺灣女書法家學會」、「臺灣八閩書會」,擔任中華書道學會常務理事、中華藝風書畫會監事、臺灣女書法家學會監事長,安排各種展覽事宜。並隨緣、隨興地接受各地書畫團體的邀請,赴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中國大陸……等地展覽,大家以藝會友,其樂融融! 當然,帶著書畫友返金歸鄉的展覽意義尢大,記憶也最美。 民國85年(1995),「中華婦女書會聯展」首展於3月8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3月29日即移師金門縣政府社教館,為期一週。我以副會長身分,帶22人來金門,把文化帶進仙洲浯島。開幕式時,金門黨、政、軍、公教、民意代表……等,各界名流、文人墨客齊聚一堂。 猶記得當年來金的謝老已高齡89歲,除了展出風光、成功,還獲得我金中學長顏忠誠司令官的親迎。「中華婦女書會」來金展覽,遇颱風,書畫友們不預期地在金門多留了二天,當年國大代表楊肅元、陳允火、同學副縣長顏達仁大方地請吃飯,如同回家團圓。 行程中最後一餐「回謝宴」,席設山外京都樓,近我的娘家。飯後,承同行書友盛情,真的伴我回娘家。一路上,大夥齊唱〈回娘家〉歌謠,恰似戲童玩伴……,跨過庭院入廳堂,抬眼望見一排排歷代祖先及父母牌位。此際此情,古厝情、父母恩,兒時艱辛奮進情境幕幕湧上心頭,不禁令我百感交集,淚如雨下。 近期,民國106年(2017)11月,「中華藝風書畫會」以「藝氣風發」為題,再度於金門縣文化局舉辦會員聯展。 展前,由顧問前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梁秀中教授領軍,共同創作了一幅山水畫「碧峰雪巖噴玉泉」,贈送文化局典藏,由縣府秘書長和文化局長呂坤和代表接受。開幕式裡,理事長黃焉蓉致詞:「中華藝風書畫會成立於民國66年,由一群愛好藝術的姐妹組成。二年前,書畫會曾把金門帶到臺灣,這次則是踏出臺灣,走進金門。」 我會學佛,緣於二女兒的身體狀況,也受二女兒的引導。居於愛女心切,我希望為女兒找到一條心清念淨、無煩無惱的路。進入大乘真言宗,我想了解今世因緣,探知生命的究竟。 學佛是一條長遠的路,貴在言誠心、行篤敬,故既讀經典,更求力行。 學佛無止境。我們在藏院,把經典一讀再讀。學習期間,學員還要台上、台下報告,由師兄姐引領、訂正、說明、力行……。 佛法不離世間法。對人生,早期我以為:「哭笑人生,起起落落。」現在則是笑談人生:「在人間,就要適應人間生活。凡事往好處想,人間即淨土。發慈悲心,知該知、做該做。我願認認真真做人,作自己喜歡做、能做的事,願以書法來弘揚佛法。」 晚年的我,人到那裡,心到那裡,筆也寫到那裡。如:我為老師錦江人鄭善禧教授寫「行舞於錦江浯水間」;我由金門赴廈門參展,書「行舞于鷺江浯水間」;紀念謝宗安老師的書法展,我在安徽天柱山下寫「摩崖石刻‧流泉山谷」,又書「行舞于安庆天柱山鷺江浯水間」;到海南島則書「行舞于海南鷺江浯水間」,……。 回顧八十年(1939--2019)來金門大環境的變遷,以民國68年(1979)中共停止砲擊金門為斷,正好是四十年(1939--1979)的戰爭,四十年的和平。 我10歲經歷古寧頭大戰,19歲經歷八二三流亡,赴臺進讀台北女師,23~26歲返鄉,創辦了金門第一所幼稚園,27~30歲再保送台北師大,31~33歲,再回金城幼稚園,34歲,民國60年(1971)斷然離鄉遷臺,去時,金門仍是處於單日砲擊、戰地戒嚴的狀態。 戰爭,讓我深刻體會金門孤島生活之艱苦閉塞;戰爭,也提供了我奔向臺灣新生活的出路! 離開金門後,是金門家鄉的老父、手足、親友,讓我與這塊土地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連繫;是金門大環境由戰爭走向和平的大變遷,讓我後半生的日子越走越順泰,還讓我得到金門文化獎殊榮! 回顧此生因緣,我充滿感恩,佛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
-
【拾穗集】故鄉一堵牆
走入家鄉的任一村落,常可見到荒廢古厝及殘存的牆面,或是僅剩一堵孤零零的牆。看到這樣的牆,你會有何想法呢?對我來說,這些經歲月洗禮而斑駁的牆面,每一道像是一件藝術品。就以圖中這面牆,歷經數十年甚至上百年風雨摧殘,仍然屹立不搖,那可不是件簡單的事。當然,地基及結構必須要落實,是最基本的。仔細看,其中以大塊石材置於下方以人字砌的結構將牆鞏固了下來。牆的上方還留下一道先前低矮屋頂線的痕跡,後來,由於又將屋頂加高成馬背形狀,這部分是以大小亂石砌成的,可謂巧奪天工。像似一幅抽象畫,其構成可直追具有音樂背景的畫家保羅·克利所創作的有輕重、濃淡、節奏、韻律的色塊調子畫作。 聯想到傳統老厝的維修與保存:一堵堅實的牆,一個雅致的窗櫺,一座飛揚的「燕尾」……,這些都是構成傳統古厝之美的元素。慶幸的,家鄉費心擘劃辦理「金門傳統匠師推廣教育班」使得傳統建築技藝的傳承可以源遠流長。
-
喜讀「金門青少年需要一種東西」兼談金門文學
日前拜讀陳益源院長「金門青少年需要一種東西」大作,深獲我心。 最近關於地區青少年寫作及文學獎等議題,獲得不少文友關注,甚至金門縣政府教育處主辦的「109年第一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業已正式公告收件,教育處此舉立馬行動,令人為之拍案。當然相關關注青少年文學的訊息則又是令人振奮與高興。 但,吾人不禁要問,我們的青少年們準備好了?相關的青少年金門文學素材準備好了?青少年了解金門文學的意涵? 因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發布實施,課程類型區分為二大類:「部定課程」與「校訂課程」。其中校訂課程由學校安排,以形塑學校教育願景及強化學生適性發展。 金城國中語文領域國文老師已開發出「金門文學傳奇與作品賞析」的校訂課程,將提供給八年級的師生作為教材之用。本教材將分成兩大單元:一是古典的金門文學,以明清兩代金門文人代表作品:明代收錄許獬詩三首、蔡復一詩二首;清代收錄林豪詩二首、林樹梅詩一首、文一篇。二是民國以後的金門文人作品:介紹文化獎得主陳長慶《失去的春天》《冬嬌姨》作品;自然派作家牧羊女的《繡花鞋》《夢迴四合院》作品;報導文學家楊樹清《金門島嶼邊緣》、《金門社會檔案》作品;口述歷史作家李福井的〈動物法庭〉;七鶴戲水洪春柳的〈台金之間〉〈戰地三十六〉等,以及閱讀林媽肴的〈穿越鐵蒺藜與軌條砦〉與細品吳鈞堯《凌雲》書中的〈豬囝〉等作品。當然,與《金門縣青少年文學讀本》的目標尚有一段長距離,且尚有討論修改的空間,但,我們剛踏上第一步。 金門的古典文學諸多先賢名宦已然樹立了歷史的典範,足以做為後人研讀學習的資源;有關金門現代文學在諸多作家創作之下也蔚為風潮、煥然有成,更多人投入寫作的行列,成就不僅限於凸顯金門文學的特色與風華,更將文學的空間與時間、質與量綿密厚實融入在金門文學江流中,但,引導或傳承青少年寫作更是不容忽視的課題。 當「台灣文學」成為另一個政治實體的顯學時,身為外島的金門切不斷與中國文學的臍帶關係,又與台灣文學的波瀾有著幾許身是客的尷尬。 作為金門的子弟,或不論你從何方來,認識你所處的環境與及了解她的歷史與文學的樣貌、或耕耘、或成就金門文學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因為這個因緣,觸發更多人關心或投注、或勤於經營金門文學,讓金門文學的天空更加絢麗。 至於所謂「金門文學是不是台灣文學?」「金門現代文學在哪裡?」「金門青少年需要一種東西」等大哉問,端視有司的關心及從事有關金門文學創作者的努力與含金量吧了!因此也不必擔心被「台灣文學」邊緣化。 金門文學或可謂:「無論古今,凡金門人之創作或非金門人而筆耕與有關金門人、事、時、地、物題材的創作品,皆為金門文學的範疇。」毋庸去苦惱於體裁、政治、疆域、身分……等的永遠無交集的問題,或陷入於本土與意識的糾葛泥淖中。反之,台灣文學也不一定要將金門文學納入,他們將是同時並進各自發展且能相互照應交融的,各自擁有一片天地等待發光發熱與另一個文學盛世的到來。 陳益源院長在《金門現代文學在哪裡?》一文中所熱誠呼籲的「盡早完成金門文學史三書《金門古典文學史論》、《金門現代文學史論》、《金門文學史綱》,並召開以金門現代文學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同時積極推動金門現代文學的外譯工作,讓金門文學也能像金門學、金門閩南文化一樣,成為金門文化建設另一塊閃亮的招牌。」則又是金門文學邁向未來之路必經的基礎工程。
-
中山女高22年,共事7位校長 節選自《金門的女兒-陳素民80回顧》2
臺灣有六大知名女子高中,包括:北一女中、中山女高、景美女中、台中女中、台南女中、高雄女中。 其中,北一女中、中山女高與景美女中並稱北市三女中。以創校歷史而言,中山女高創立於1897年,為臺灣第一所公立女子學校,北一女中創立於1904年,景美女中晚至1962年才創立,是第一所由臺灣人創立的公立女子高中。 北市三女中,長居北聯女學生的高中前三志願,北一女中的綠制服、中山女高的白制服、景美女中的黃制服是北市高中女生的榮譽。 我與中山女高,緣起於民國59年到中山女高兼課,一天5節課,以添補家用。一年後,轉成正式美術老師,聘用條件是要兼訓育組長。當時的中山女高,有學生4000多名,一個年級25班,三個年級共75班。 我在中山服務,總計22年,事奉了7位校長,跟學生打成一片。 (1)石季玉校長─民國60~63年(1971~1974) 石季玉校長人高又美,與蔣夫人關係良好,是蔣夫人的閨密,隨先生胡國代來臺灣即接任校長,至民國63年退休。 民國61年,我來中山服務時,石季玉校長年歲已高,且在中山任職多年,是位慈悲長者。 她以長者的身分特別照顧我:「聽說妳很有能力,把放牛班教成狀元班。」「那是我的責任。」「聽說家裡情況不太好,但只要好好幹,中山會照顧你們。」 知道我的家庭負擔沈重,且租屋在外,慈悲的石校長特別分配了一間學校宿舍給我們。這批宿舍是當年石校長買下來的台北三級貧民戶,專門供給來校任教的工作人員住,雖然是一間老舊的宿舍,房子不大,但打掃打掃還是可以住的。以我們當時的條件,不用花錢租房子,而且還是鋼筋水泥結構,我們一家人已很滿足、感恩。 (2)張叔南校長─民國64~67年(1975~1978) 張叔南校長年輕有為,外文能力很強,辦學又認真。但當年因聯招考卷問題而離職。 張校長離職匆匆,由陳慶麟教務主任代理校長。 (3)陳慶麟代理校長─民國67年(1978) 陳校長是我讀台北女師時的訓育組長,是當年敲響自由鐘聲的女青年,我跟她學習到「無所不能」。 訓育組長是份吃力的工作,既要能文也要能武。我從戰地婦聯分會,深深體會到組織的重要性,故充分把此經驗運用在學生的班聯會上。 遇事,我常以師大、金門為靠山,鼓勵自己:「師大以我為榮!」「我要發揮金門三大精神:『生活不怕苦、工作不怕難、戰鬥不怕死。』」 (4)呂少卿校長─民國68~74年 (1979~1985) 辭掉6年的訓育工作,我退下來當導師。 新來的呂少卿校長看中我金門婦聯分會總幹事兼幼稚園主任、中山女高訓育組長的資歷,特別找我個別談話:「妳過來,來接訓導主任。」「不行,我好不容易把訓育工作辭掉,孩子還小。」「孩子我們一起帶,而且孩子會以妳為榮,以妳為標竿。妳能把訓育做得這麼好,就有能力把訓導主任做好!」 我還是推辭:「我不會上台講話。」呂校長堅定力挺:「我先講,妳跟著講。妳就帶小抄,少講幾點,講個2、3點。」「先做一年看看吧!」我勉強答應。 就這樣,我結束1年的導師工作,接下訓導主任的職務。跟著呂校長在中山共事了6年。承蒙呂校長的支持愛護,訓導工作雖辛苦,但關關難過關關過,我都一一克服過去了。 (5)廖眉生校長─民國74~75年(1985~1986) 廖眉生校長的丈夫是法官。廖校長身體較弱,故大事皆由教務主任、訓導主任共同來承擔。因此,我的訓導工作雖重,但因能全權處理,精神上是愉快的。 (6)梁素霞校長─民國76~81年(1987~1992) 梁素霞校長調來中山女高,繼大理國中一年後,我們又共事了!她的作風依然強勢,而且性情易變。作為訓導主任,我們有幾次在職務上的適應出現問題。 與梁校長幾次衝突後,我感覺自己的壓力已到了飽和點。有時,還需要到操場跑一跑、想一想,舒解壓力。 這樣的壓力,促使我決定到校長辦公室,以「體力不行」為由,懇求校長找人,讓我卸下訓導主任之職。校長直問:「體力不行?是要住院嗎?」「還沒那麼嚴重。」她忽然說:「除非妳有特別專長,……」我回答:「請給我兩星期休假,我開畫展給校長看。」「好!」 兩星期後,我如期在「西湖畫廊」開展,並邀請梁校長觀賞。觀賞書畫後的梁校長直言快語:「原來妳是有兩把刷子,才會這麼講。」 西湖畫展的成功,讓我更深思我學藝術的未來,我該回到我的藝術本行?或該繼續往教育行政的高峰攀爬? 經過長思,最後的決定是:我向梁校長堅辭主任之職,結束了9年半的訓導主任工作。回到專任美術老師的工作。 6年的專任美術老師,我常把自己關在美術教室,享受著「無職一身輕」的舒服教學工作。 (7)陳富貴校長─民國82年(1993) 54歲,我在陳富貴校長上任時,毅然決然地退休了! 累計教育路上,自小學、幼教、國中、高中,一共28年。退休後,我改變了人生跑道。
-
幸福,原來如此
老公與女兒使眼神,秘密到不行,心想這是父親對小情人的心思,不以為意。我還是在廚房裡忙著,為全家的晚餐盡心盡力。 看著老公與女兒一溜煙的從後門走了出去,心裡正嘀咕著又想開溜不想幫忙洗菜了。可是,不一會兒再抬頭時看到一朵香水百合已插在花瓶裡,看到了花兒剛才的生氣已不見蹤跡,心裡立馬知道這是七夕情人節老公要表達的愛意。 他是個有儀式感的男人,舉凡家中誰生日、特別紀念日、家中長輩的忌日……他都記在他的小冊子裡,日子過得清清楚楚,生活過得十分通透;我卻不同,我愛日子過得迷迷糊糊輕輕鬆鬆,很隨性的想做任何事都在前一秒鐘才決定,不像他都事前縝密規劃。 除了上班時我會假裝精明不犯錯,平常私底下的生活卻是一個糊塗蛋,一個心理拒絕長大的女孩子。他常說:「他是一個人在照顧三個小孩。」 從小到大,兒子與女兒的課業從來不曾問我,因為,我會回答:「我不會。」或者「明天再去問老師。」自然,在小孩面前我不是一個令他們仰之彌高的媽媽,而只是一個管他們吃飽的老媽子。他們的作文題目:「我的母親」,這角色永遠是背對著他們在廚房裡忙碌著的背影,很自然的在家中我得到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地位。 家庭聯絡簿除非爸爸出差,否則我是看不到的。因為,孩子們也不會拿給我簽名,成績單好像也看過幾次而已,而且還是在整理他們房間時不小心瞥到的。他們就這樣的一年年長大了,我也這樣的迷迷糊糊當了好多年的媽媽,我的老媽常會責備我「不負責任」,我都嘻皮笑臉的應付著,心想有精明的老公靠著就好了,何必我也精明呢?父母兩人都精明都嚴格,那孩子多可悲啊? 在結婚前,我並不知道這個男人是有浪漫的小心思,直到婚後才發覺他會記得每一個妳與他有關的曾經或經歷過的特別日子,剛開始幾年他只是送花而已,可是最近卻愈發別出心裁討妳開心。 晚餐飯後,他與女兒捧出了特別去訂作的水果蛋糕,上面還印著我們夫妻倆的相片,讓我熱淚盈眶,我更把這份感動PO在臉書與朋友們分享。有人留言:「甜蜜蜜」「親一下、親一下」「你們倆個老相好,怎麼越來越年輕」……等等話語。 隔天上班時,有位女同事同我說:「她告訴了他的老公。」他老公說:「妳也想要一份特別禮物嗎?可以呀,明年照辦。」 原來,喜悅的事情是可以傳染的,儀式性的紀念日也可以讓平常的婚姻生活增添一些溫度與美感。 不信,身為人夫的你可以試試看!
-
淪陷
雲門劇場首次拆掉座椅成為展牆,「台灣水沒」系列作品掛在黑色展牆上,滄海又桑田。原來海域淪陷是無聲無息,不是眼睛所能觸及,尤其南北極快速暖化、崩塌,是需要另外一種視覺才能看見。 劇場的燈光師特別靈敏,將國畫意境風格大小不同尺寸橢圓裱框,營造出黑夜空曠中、寧靜、輕柔、唯美的平靜意像,而人類關起門來耽溺沉淪,破壞自然界。在滄海中浮浮沉沉、逐漸凋零、毀損的紅磚瓦厝,楊老師導覽苦笑說:「這是第一次開車路過北門南鯤鯓,發現的一棟房子,房子為什麼會蓋在水中央?怎麼有人那麼笨,這要如何回家?」 每天上岸、離岸是不是要開船?他的汽車要停在哪?靜下來慢慢端詳,瞬間與大地親近,都與我們身體靈魂有關,以為只是一場夢幻,卻是活生生的現實,不僅是手或腳的疼痛。 沒有人那麼笨把房子蓋在海中央,聯想到的是地層下陷。回家後開始做功課,房子為什麼會泡在水中央?現場學員說:「超抽地下水,因為超抽會地層下陷。」 標準台灣人的答案,外國人會說:「地球暖化。」是什麼原因讓房子從陸地走向海中,是人為因素嗎?造成海岸線不可逆轉的悲劇?這房子很愛乾淨,每天隨著潮汐洗兩次澡。幾經海水波濤洶湧,潮來潮往牆上留下歲月印記,流光的蹄痕。 潮退後逐漸露出三合院的悲情,那一扇扇只剩框架的小窗,這戶人家的主人只能站在岸上,穿越時光隧道,院埕上曾經迎娶辦桌的畫面。小孩忙著搓湯圓分送厝邊,大人向隔壁鄰里借桌椅給總鋪師辦桌,椅條、八仙桌、大臉盆、檜木桶都出爐,一家喜事全村動員投入。 卡工夫連庄內大鼓陣、弄獅頭也出動,輸人無輸陣,頂好的五柳枝、大白菜熬扁魚乾勾芡加上獨特的五印醋、爌肉滷筍絲肥而不膩,太白酒,黑松汽水暢飲快活。散後,桌底下盡是骨頭殘渣,讓村狗飽餐一頓,有時互咬慘叫聲,廳堂門口椅凳排序就位,依照輩份入座,照相館老闆現場指揮若定,全家福喜照掛在客廳牆上,幾經時光流轉,見證新人有過的青春羞澀樣。長輩們於客廳排坐,等候媒婆牽著新娘奉茶一一介紹稱謂,將甜茶一飲而盡,掏出紅包於白磁茶杯內,一句吃甜甜乎妳生後生。 總鋪師繼續忙著將客人吃剩的菜尾全倒入大鐵鍋,加入高麗菜、白蘿蔔、大頭菜、芹菜熬成一鍋菜尾仔,主人家提一桶菜尾仔,分送給借桌借椅的好厝邊,作為回贈之意。貧窮的年代,菜尾的滋味叫人懷念,如今沒有未來小窗,看見海岸線不可逆的悲情。 掌鏡人說:「用三年時間冒險涉足水中拍攝,因地層下陷,讓房屋、電線桿泡在水裡。」他一直思索用沈重的方式告訴觀賞者好嗎?或是用唯美的國畫意境吸引觀賞者目光?再告訴他們這是地層下陷,也是裹著糖衣的毒藥,希望藉此思考人類與大自然該如何相處?被淹沒的電線桿,汪洋中隱約出現的道路,訴說著悲淒,曾經有過聚落如今景物全非,這樣的拍攝手法呈現懷舊與海水倒灌、國土流失的連結意念。我在雲門劇場上了一堂美學,與別具海洋生態教育的連結課程。
-
戰地情懷,軍職師長恩情長 節選自《金門的女兒-陳素民80回顧》1
民國40年代,兩岸激戰,駐守在金門前線的十萬大軍,時時需要臺灣後方的物資支持和精神鼓舞。 民國39年2月6日,蔣夫人宋美齡關心戰士在金門備戰辛苦,缺乏康樂紓悶,親率勞軍團首次蒞金。 民國40年6月1日,聯勤在金門成立軍人服務社,負責推展敬軍、勞軍等事宜。駐軍在金門,單調、苦悶的軍旅生活需要大量的康樂,故除了島外勞軍團體的紛至沓來,島上駐軍康樂隊、克難樂隊亦蓬勃興起,為避免軍旅演藝的陽剛味太重,駐軍康樂常邀請一些金門婦女隊、校園學生上台同歌共舞,暱稱他們為「地瓜小姐」、「地瓜小弟」、「地瓜小妹」。 我的小學時期長達八年,比正常的學制多了兩年。歷經「后沙小學」、「湖前小學」、「私立太武小學」、「公立山外小學」。 我先在后沙村入學,未上完一學期,即遷來山外村。在山外重新讀湖前小學一年級,日行一里,有同學陳美玉、陳溢江、陳依煌……等。 私立太武小學讀三年,小三至小五,這是段重要的啟蒙時期! 民國47年(1958),古寧頭大戰後,國民黨軍隊大量來金。戰地金門,有許多的武裝戰備,也有許多的康樂活動。其中,「政工康樂隊」駐在山外,他們多才多藝,常常敲鑼打鼓,唱歌跳舞。也常帶孩子們歌舞,到河邊練聲樂、唱歌,欣賞表演藝術,大大打開了金門鄉村孩子的眼界。 後來,鄉里有識的老人請軍人協辦私立太武小學,招收學生近百人。還記得,那時的校舍有許多的克難:清理牛棚、馬舍為教室,用軍隊的肥皂箱為書桌,用空心磚為椅子,……。 三年裡,我們常隨著老師出外勞軍。我與同學陳大吉配對雙人對口唱,「送郎送到十里坡……」,一對小明星、小台柱。又與陳有望、陳碧賢、陳明蕊、陳昆乾、吳錦、陳玉旋……等等,又歌又舞,所到之處,風頭甚健。 三年裡,教育我們的阿兵哥、阿兵姐恩師多人,師長的疼愛讓人深感幸福。細數之: 陳以欣老師付出最多,他教音樂,既教唱歌,又作曲,也拉胡琴。他是流亡學生來臺入政工幹校,對大陸鄉間民謠記憶尤多,一一教導我們以度思鄉情懷。 錢守義老師最有學問,他是大陸的流亡學生,跟著校長跑出來,上地理課經常會畫地圖,上歷史課朝代年代熟悉,故事多,且左口袋歷史,右口袋地圖,隨時可掏出知識。 此外,丁再新老師、郭錫光老師教國文;田閩義老師、刁茂田老師教數學、公民……。 民國43年(1954),國民政府接收私立太武小學,公辦山外小學,因此,我是山外小學第一屆的畢業生。(「山外小學」後又轉型「金湖中心小學」)。 這一年,有二位恩師影響我至深!一為李沛老師,一為許永燮校長。 李沛老師是政工幹校美術系出身、時任軍長秘書,她教我們美術。當時女老師很少,女兵李沛老師的出現,帶給我們一種「女子當如是」的憧憬。後來,李老師移防臺灣,臨行前,她給我們地址,並勉勵我們:「你們一定要讀書,到臺灣來找我!」 許永燮校長也是大陸流亡學生,他教我們數學。我的數學成績特好,經常得高分,常得許校長的誇獎,校長喜歡以我的成績為標竿,要求學生:「陳素民能考多少分,你們就要考多少分!」因此,一些數學成績不好的男學生就會威脅我:「陳素民,不許你考滿分。」後來,一拿到數學考卷,「該不該考滿分」還真是造成我一些左右為難的小困擾,也讓跟不上成績的同學挨打了不少手心。 自小早熟的心靈,讓我很早就確定:「我的夢想在臺灣!書中自有黃金屋。」 長期以來,我默默地觀察著周圍的女子,觀察著僑鄉金門活寡婦的命運,觀察著戰地金門自衛隊女子的束縛。體會得在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社會裡,金門女子的一生不得不消磨在家事、拜拜、農耕、收成……等等勞務中,虛耗在無可奈何的逆來順受裡。 我喜歡外省老師們,他們幾乎個個「男」才女貌,有學問,有才藝,不是會寫、會畫,就是能歌、善舞,且對人生懷抱理想,勇往直前。 留在金門,我走不出種田、提點心、提籃洗衣…的宿命。 我要像李沛老師一樣,會教書,會畫畫! 雖然父親不喜歡外省軍人,說他們是:「過水鱸魚,舉頭無一片瓦,踏地無一塊磚,前程茫茫。」但我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 小小年紀,我已懂得自己的分寸:「遵從父命,不與軍人談戀愛。」但也堅定心念:「我要離開金門,走出金門女子的宿命!走出封建制度下的生活!」 1958年,我於金門中學初中部畢業,正逢八二三砲戰。 錢守義老師不知怎麼知道我有赴臺的計畫,特地於某天晚餐時來家中。 入門時,長方形的飯桌上,父親正帶著四個孩子圍桌共餐。錢老師拿出一個信封,內裝已換成新臺幣的600元,先給父親看過,再交給我。用外省國語先跟父親打招呼:「老先生,我知道素民一直想讀書,這錢!借你女兒。」再轉頭跟我說:「素民,妳要讀書,一定要有錢壯膽,我借妳,將來有機會,妳再還我。」我心吶喊,老天呀!老師!您真好!您是佛祖!您怎會這麼好!……我的淚與飯合吞!
-
戀戀故鄉情
人在他鄉,最放心不下的是家鄉年邁老父母,最割捨不了的是對故鄉金門的依戀,這份難捨的心情,隨著時間的流逝,有增無減,愈是濃厚。 離鄉這麼多年來,總是反覆夢見或憶起穿梭在故鄉那蜿蜒的巷道中,閩南特色燕尾的古厝裡,廳堂上坐著的是我那和譪的老父母,屋裡嬉鬧著的是我那血脈相連的手足,原木桌上總是會沏上一壺老人茶,隨時恭候客人的到來,大家細品著古早味的糕點香,糕啊的綠豆香,麻花捲的蒜頭香,一口酥裡的花生香;茶香、糕點香、齒間也留香,此起彼落的歡笑聲滿庭院,親情、友情充滿懷。 夏夜的星空下,偌大的庭院裡,三五好友話家常,一罐高粱酒,幾碟下酒菜,乾杯划拳聲聲不絕於耳,舉杯高聲邀進酒,大夥開心樂逍遙,濃烈的人情暖心頭,恬淡的鄉野心沉靜,快樂記憶大滿載,溫情永繞心間。 沙美老街上,燒餅香氣傳千里;金湖市鎮裡,購物天堂摩天樓;金城大陸街道中,山珍海味滿籮筐;金寧鄉中傳酒香,烈嶼鄉間飄芋香;正月元宵的天燈裡,滿載著眾人的期盼;四月城隍遶境賜平安,家家戶戶表虔誠,你我手持三炷香,祈祝金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明天會更好;八月中秋博餅大會上,個個都是好身手,人人都來試手氣,看看誰是大贏家?猜猜大獎落何家? 日落月昇,萬家燈火,點亮了夜的寧靜,孩子們嬉戲草叢間,找尋著夜裡打著燈的螢火蟲;慈湖黃昏的夕陽,嬌羞如少女臉上的一抹紅;太湖的晨曦朝露,純淨如初生嬰兒之心;彩繪村莊牆上的塗鴨,勾起兒時多少的天真浪漫;酸白菜的滋味,道出戀愛時的酸甜心情;高粱田裡等待收割的低頭謙虛,花蛤炫麗的圖騰象徵著金門的獨特。 石蚵蚵阿煎特有的鮮美海味,七餅(潤餅)豪邁的料多味美,紅龜粿的甜蜜花生香,發粿的Q彈如膚;那聳立的太武山,有著高人一等的傲氣,潔白如絲的麵線怎麼做?見粥不見米的廣東粥怎麼煮?香甜可口的貢糖之名從何而來?那見證歷史的砲彈如何製作成菜刀?那直挺的高粱如何能成酒香?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著說不完的故事,無論如何的世代交替,我們都將代代相傳著。 歲月,它總是耐心的聽著金門人的心聲,為故鄉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蛻變。親愛的金門啊!你是多麼的獨特而美麗。過去的烽火連天,幻化成今日的掌聲;曾有的歷史傷痕,幾經歲月的療癒,蛻變成今日的繁華。那一望無際的高粱田裡有著農人們的期待,飽滿結實挺立的高粱稈,猶如金門人的精神,不畏風雨的英姿,成就了最後的完美收穫。那澄如黃金的小麥田裡,是戀人們留影的最佳景點,散發著幸福的色彩。 那碧海連天的沙灘裡,印有美麗圖案的花蛤,為金門增添了樂趣,那風華絕代的洋樓,為歷史留下了歲月的軌跡,像是時間的旅店,住著每個世代不同的靈魂。那堪稱金門最高峰的太武山,偌大的「毋忘在莒」,依然深刻在石山上,烙印著不忘本的感恩之心,時刻叮嚀著我們飲水思源,山永遠挺立在那裡,猶如我們堅毅的金門魂。多美麗的金門,多可愛的故鄉,你永遠是我最深的依戀……。
-
木麻黃下的「聽松台」
你聽它以沙啞聲音回應昨夜的冷峭,葉尖上仍有不捨的剔透,顫抖回神地吻上晨曦。頃刻迤邐,瞬息已是熟透的笑靨,迎來爭奇鬥艷的季節。 也許我該在此佇紮,聽南風語囈,看萬家燈火綺麗,還有圓缺約定,或者與熟悉的獵戶星編織未央搖籃曲,讓南柯與織女、牛郎共飲長河水。 蛩音如此急促,颼颼搖動的是一夕暴怒,無人佇足的風景,如此淒涼,枝殘葉落的憔悴,怎能受那善變的熾熱,婆娑了秋夜。 颯颯呼嘯裡可有瑟縮的影,都說晚來了,一層霜霰蛛網攔不住金風潑辣,讓那青裳醉影瘋癲,搖來一曲鬚眉愁盡春尚遠。 今夜閒雲迤藍,星月無魂,漁火明滅,儷影缺缺。燈盞琉璃深幽處,木麻黃下聽得風月如梭,咻咻一寒風流去。此景新入,一矙市廛皆如夢,木麻黃下觀景台,雙連坡上夜歸人,聽得松風擾動滿鄉愁。 誰家筆下潑墨,不是松老扶來四季春,且吟雙連翠黛連天雲,徐徐、咻咻、颼颼與颯颯,靜聽木麻黃催來秋蟬,風騷舞台有風雅,亭台未央春秋夜,更勝東南西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