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紙寮探秘樂無窮
傳統產業導入文創思維,往往會帶來令人驚豔的風景。 旅行埔里,順道造訪廣興紙寮,走進園區,各種設施頗引人矚目,仔細觀看,可深深體會到一張紙的產生,是多少人血汗和智慧的結晶。 好山好水的埔里,氣候與水質良好,生產的紙張,不會因時間或日曬等各種因素而變質,因此埔里成為生產手工紙最佳的地點,因而贏得「紙的故鄉」之美譽。再者,當年為了取水方便,造紙場所通常設置於河流附近,而且為預防河水氾濫成災,各項設備,以簡單實用,易於搬遷重組為原則,因此造紙處所,大多以「紙寮」自居,而不稱為紙廠。 造紙的材料有哪些?導覽人員帶大夥兒至庭院介紹各種可作為造紙用的植物,諸如馬拉巴栗、構樹、桑樹……等,植物對人類的貢獻實在非常大。紙由於原料不同,做出的顏色與材質也不同,有一種特別命名為「惜福紙」,是以廢棄筊白筍殼精製,隱含愛物惜物的精神,這種紙適用於書畫,頗具特色。值得一提的是,紙寮為落實環保概念,造紙素材日益廣泛,稻草、麥殼、洋蔥皮、蔗渣、檳榔樹幹……都已納入,生產品質不錯的手工紙。 取材,是造紙的第一步,接著是蒸煮、漂洗、打漿、抄紙、壓紙、烘紙、成紙,其中最奇妙的過程就是抄紙,主要是將紙漿纖維重組。大夥兒聚精會神的看著師傅將竹篩放入紙漿中,再慢慢拿起,並輕輕擺盪,讓水份從竹篩中瀝去,紙漿纖維就會均勻附著在竹篩上,並精巧的取下堆疊成大塊的豆腐狀,熟練的動作,令人嘆為觀止。而烘紙,必須將紙張一張張平鋪在高溫的鐵板上,拿著重約一公斤的松針刷,刷平紙張,工作單調而辛苦,尤其夏天更必須忍受高溫的煎熬。鐵板上的標語寫著:「紙的誕生是心力和汗水的結合,請珍惜用紙。」看完整個造紙流程,讓人深刻體會到這句話的意義。 好好玩喔!」一位小女生開心地在DIY區體驗拓印樂趣,「好棒喔!」媽媽在旁加油,親子互動頗為溫馨。為讓大家體驗手工紙的各種用途,這裡規劃有教學區,並備有各種工具及材料,製作紙扇、小夜燈、拓印……,各依所好,自個兒動手,樂趣無窮。不少學校來此戶外教學,除了增進造紙的知識之外,更能體會環保愛地球的重要性。 有趣的是,這裡還有可以吃的紙,以蔬菜、水果的纖維製成紙食品,頗具創意。我和內人買了兩包酥脆紙片,這個以紙素材做成的食物,口感還不錯呢! 紙對人類的文明進步,扮演重要的角色,至今,紙的產品與我們的生活仍息息相關。廣興紙寮傳承手工造紙,透過多元活動,分享造紙風采,為傳統產業開創出亮麗的一頁。
-
「侏儸紀公園」裡的「漣漪」講座│「希臘神旅館」
寬廣的校園,像一片汪洋大海,學生下課時嬉戲熱鬧非凡,隨著上課鐘響學生遠去的腳步聲,留下一地的寂寞。於是,後埔國小「小小校園記者」們──襄君、宣廷、芝羽、子恒絞盡腦汁,討論解決方法,讓它在上課時段熱鬧又充滿活力。 最後,想出來的方法是──在楓樹枝葉高張,樹蔭下綠意盎然的「侏儸紀公園」舉行講座,身旁矗立著龐大高聳的恐龍塑像,置身其間,一定充滿情趣。便請班上對創作有興趣「詩社」成員,向其他同學分享對創作的熱愛及經驗。 漣漪講座顧名思義,就像是把石子投入水中,產生的一圈圈漣漪。而演講者就是石子,在水中激起陣陣漣漪,去影響他人也對創作激起興致。 學生是這次活動的工作人員。過程中,大家集思廣益安排了一切大小雜事,從位置安排、演講的內容、桌椅的準備,還有主持和演講要用的麥克風、邀請來賓……等,都得一手包辦親力親為。最辛苦的一點是,演講的人對內容不熟,只好為他重新擬訂演講稿,一再排練試聽,等萬事具備後還要邀請公務繁忙的校長前來共襄盛舉。 陳彥均同學在講座中侃侃而談,向大家說明他創作的理念。引人注目的是,他把希臘神話,結合在創作中以希臘天神宙斯與眾神之母的希拉天后共築愛巢-希臘神旅館的愛情故事。以吃完雪糕的竹片,繪製繽紛色彩,架構出爛漫氣氛,以星星隱喻浩瀚星空,並發展出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聆聽後,暳潔同學問:「為什麼你能拼湊出這麼出色動人的作品動人,包含館人肺腑的愛情故事和廢棄物改造的『神旅館』?」。他不疾不徐回答:「在創作的過程,把喜歡的人、事、物結合在其中。以貼近生活的物品當題材,想像自己和藝術品合而為一在尋著想像力肆意奔馳,動手拼貼腦中便架構出故事情節,情感投入後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 襄君同學若有所感說:「聽完演講後,我發現了成功的要訣──做事時,只要將自身融入其中情境,努力的去做想做的事,按部就班就會踏上成功的目標。」校長也稱讚說:「你們把校園學生不常上課使用的情境『侏儸紀公園』,變成可以演講、表演的自然舞台。這次,演講人是班上的同學,這是學校史無前例的創舉,讓每個學生都會成舞台上的主角,讓每人適性揚材。要感謝籌備這場活動的同學,讓大家能欣賞這獨一無二的演講和作品。希望能影響學校的每一班,讓學校更優質。」 彥均同學鬆了一口氣說:「演講一開始,很緊張。但最後,我的情緒越來越高昂,腦中想分享的事,也一股腦兒脫口而出。校長的稱讚讓我倍感溫馨!希望我能起拋磚引玉的功效。」 古人教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無論做任何事,只要全心全意投入其中,必有傑出的表現。生活中,若能對任何事全力以赴,就算不是天才,也能有另一番成就。 這次的演講,充實了校園「侏儸紀公園」的人文內涵,也嘗試走出教室去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老師善加利用教學情境,偌大的校園,再也不會空虛、單調,反而生氣盎然呢!
-
海市蜃樓 歌舞昇平 ──新戲台記勝
海市蜃樓,歌舞昇平。出將入相,萬世太平。 金門金湖鎮瓊林保護廟新戲台前,金門縣長陳福海獻匾云:「海市蜃樓。」紅底金字,極為醒目耀眼。「海市蜃樓」,比喻虛無虛幻不可靠的事,用於舞臺戲劇上,有著人生的領悟與感嘆。「海市蜃樓」這個匾額內容為:「瓊林保護廟戲台落成誌慶,『海市蜃樓』,縣長陳福海敬獻,中華民國一○五年歲次丙申蒲月日吉旦。」 瓊林保護廟新戲台內,金湖鎮鎮長蔡西湖獻匾云:「歌舞昇平。」亦是紅底金字,戲台為之亮麗。「歌舞昇平」,比喻繁華熱鬧的太平盛世,運用於舞臺戲劇之上,有著人生的褒揚與讚嘆。「歌舞昇平」這個匾額內容為:「瓊林保護廟戲台落成誌慶,『歌舞昇平』,鎮長蔡西湖敬獻,中華民國一○五年歲次丙申蒲月日吉旦。」 瓊林保護廟戲台,前柱有副對聯,聯云:「瓊音搖歌扇,布武修文,宛然經世;林珠飄舞衣,嬉笑怒罵,俱是文章。」其後柱也有副對聯,聯云:「世事總空,何必以虛為實事;人情多戲,不妨將假作真情。」戲台上有左右出入門,門楣上分別寫道:「入相。」「出將。」這些對聯的文筆甚佳,含有教化、警惕、諷刺、醒世的作用與意味;書法由瓊林名家蔡阿明所書寫,風格獨特,渾然天成! 保護廟前的戲台,是自民國103年農曆二月初動工,至104年農曆十二月初(105年1月)竣成,雖然歷經兩度春雨、兩次梅雨、多個颱風,但是仍然順利完工。保護廟戲台,興建於風水池──印月池之西側,正面面對保護廟,相距約五十公尺,一眼望去,壯麗宏偉,金碧輝煌,美輪美奐,同時也陪襯出保護廟的雄偉恢弘、肅穆莊嚴,由於戲台的興建,瓊林保護廟又憑添一處勝景,吸引遊客。 保護廟戲台,頗為寬敞,長約十二公尺,深約八公尺,高約十公尺,戲台兩側配置褐色木質文武邊坐椅。戲台正面底層有以青草石雕刻雙龍搶珠、花鳥的精緻浮雕,背景牆飾以福星高照的圖騰。左右兩側各有一個階梯,可通向舞台,後面建有更衣室、男女廁所,階梯及後側都有朱紅色的欄杆圍繞。此次在印月池東側池底加裝十支噴泉,每日辰時、未時,當其噴出水柱,就像龍泉,亦為一奇觀。戲台上安裝照明燈,每夜酉時至戌時,燈火輝煌柔和,夜景十分美麗,又為一奇觀,令人駐足雅賞。 民國106年春,瓊林保護廟新戲台週邊綠美化,環池花台栽種金魚草,步道外圍栽植三十棵櫻花樹,遍植草皮,綠意盎然,到今年三月,已有燦爛的櫻花可欣賞。印月池中央,增設五層式噴泉塔乙座,湧出保生大帝神龍泉,晚間有紅綠燈光變換,環池更安裝一百支LED燈,豎立十二支古典路燈,整個保護廟廣場高掛紅燈龍及閃爍燈,一片燈海,精彩壯觀!當然,我們應該感謝政府的德政及美意! 民國106年4月23日至25日,保護廟做醮三天,首日新戲台制煞、揭牌、進天香、進桶盤等。新戲台由陳福海縣長、楊鎮浯立委、蔡西湖鎮長等貴賓揭牌後,演出大陸歌仔戲,場面盛大,熱鬧非凡!次日出社、巡安等,第三日送天公、過布橋、獻五穀等,且印月池連三天更湧出保生大帝神龍泉! 同年4月24日至25日,大陸廈、漳、泉、莆保生大帝三十六座宮廟神尊,包含白礁慈濟宮等1300餘人巡安團,及金門保生大帝平安祈福季十餘座宮廟神尊進香團,為數1200餘人,相繼至本村保護廟進香祭拜,人山人海,盛況空前!
-
相逢,為何不相識? ──談林希元與黃偉有否交誼?
陳琛引了同安的兩位先賢──蘇頌與丘葵。說蘇頌不依附王安石而罷歸,是一位正人君子;丘葵處衰世,卷懷不出,雖因隱而無所建日,也是正人君子。且這兩位同安先賢,其出處皆因《周禮》。在朝的蘇頌,因王安石變法一以《周禮》為本,他甚為質疑,未曾以之為是,所見不同,故而罷歸。丘葵在野,老而篤學,鑽研《周禮》,乃有《補亡》一書,以是為未來經世之藉。這兩人都是同安人,也都是正人君子,也都是因《周禮》為藉,一朝一野,而有如此懸殊的見解。所以陳琛接著說,「義理固自無窮,而所見亦不必皆合,惟其人之正而乙耳。正則自古,非必事事步古人之故轍也。」另且譬喻說,「蘇公不附介甫,固未必謂《周禮》盡不可行;而使釣磯得行其志,亦未必謂《周禮》一一皆宜于今也」,是謂人易地易時,所施所行,未必就如事後所見一般。 不愧是「天下第一通」,陳琛這段說理,極巧妙,也極透徹的說明了,林、黃兩人的人品,以及對同一事情的不同看法。這兩位不但同鄉,且都是正人君子,然而對朝局、對議禮,有歧異,這應該而且也不必,損減他們兩修德進業之道,以及正氣相砥礪,以為後學標示之模範。 若是換個角度,以對方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這個朝局,或許彼此應處之道,也不必然要如彼此心中所存的那分感覺吧。 世事,其實盡皆如是。《紅樓夢》中的那句名言:「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真理是啥?正義又是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地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陳琛不愧是知此二位至深的同鄉前輩,這一段飽寓哲理,又巧又妙,既不會使人尷尬,又顧了主客之間的面子,還將他兩心中最不易觸動的芥蒂,挑明了,講說穿了,還有什麼不可說的呢? 但除了外在可見的政見不同外,我仍相信,林、黃二位心裡,有些「瑜亮情結」,這恐是其最深層的障礙。陳琛算是看明了,但林、黃二位如何看待呢?還是用陳老先生的話說吧,「余於孟偉【其實應再加上茂貞】,既不敢自謂知之盡,則於古道,固有不能盡知者矣。而又何言以贈哉於其行也?姑隨諸大夫與飲酒。」不能盡知,亦可相知。人之在世,所在面向極多,所處勢局亦紛。此之一刻,未必是彼之一刻,但人心中友朋間,不是還有那一點冥靈的真意?去了欲盡知之意,隨性相往,陳老先生惜此並時瑜亮,無能共濟、相引,為憾吧。 憾中之外,猶有一股勸喻的味道。他誘想同道相交,同鄉相扶,兩個好人怎就不能相濡以沫。惜也!憾也!這分勸和誘使深交、同道相引的期待,五百多年了,讓人讀之,猶仍餘思難解,久久無法自釋。 從看林希元的集子,到寫到現在,不過一個禮拜;真正落筆,至而今,也不過兩天。迅筆急走,是怕失掉這一點靈感,有一種急切的執拗,渴望知道,亟於理棼。我不敢說我讀到了這三個人的心靈深處,或者更正確的說,不是讀,而是我與這三位老先生聊了一個禮拜的天,然而我真的讀懂?或者聽懂了他們嗎?不知道。不過,一篇七百字的文章,能讓我叨絮了六、七千餘言,幾乎沒有翻檢史料,只是順著性、順著思,一路而下,此中真意,復又誰知?(下)
-
工蜂‧少女
像工蜂一樣 十七歲少女在古都 天真熱血打工 充實的稚嫩生命 怎地被各處的蜜汁吸引 小小旅行袋伴她行 半工半讀不怕 空腹練琴 夜間苦讀 房東過世的夜晚 頂樓加蓋室友 恐慌失眠 憨膽少女 被要求陪伴 思念著房東的溫情 供應厝腳節期圓仔湯 成仙的他 必然無害 交雜著苦澀的種種 絢麗 成就少年期的修練 力震薄翅 把奮鬥的苦澀 都遺忘在無岸的花海 為只為蜜的香 船舶的轉運 連接島嶼與故鄉的轉運點 想要回到十七歲 再看一眼金城 赤崁樓的贔屭 她青澀的見證 為只為蜜的純 意麵 不只是意麵 是府城 象徵勇敢的憨膽滋味 工蜂 不只是工蜂 一生都勤奮 單車騎在勝利路 內心呼喊脫貧 猛闖 她 憨膽 無懼 活出工作甜蜜的旋律 工蜂 少女 揮舞青春
-
孕婦裝穿出靚心情
「懷孕是一生難得一次的事,如何在懷孕期間將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是妳的權利,也是妳的義務。」這是孕婦裝的廣告詞。 以前職業婦女少,有的小姐結婚後就不再工作。有的公司行號也實行結婚就得辭職的規定。 因此,在工作職場很少看到孕婦出現,除非是老師或公家機關。 以前,婦女懷孕通常害羞怕人知道,總是遮遮掩掩。雖然結婚是公開儀式,但懷孕卻是十分的羞赧,除了自己的丈夫或公婆,外人總是在無法遮掩時才知道。 現在,懷孕是一件「大事」。孕婦的營養、產檢、婦產科醫生的選擇、連準備生產的醫院都要經過綿密謹慎的考慮與選擇。 以前,孕婦穿著簡單只要舒服保暖即可。現在職業婦女多,在職場穿著要得體。因此就有「孕婦裝」的專賣店應運而生。 名牌的孕婦裝,一套要兩三千塊。依孕期、季節的變化有著不同配套的設計變換。依料質品牌的不同,價位的差距也很大,有的價格高到令人咋舌甚至嘆為觀止。因為整套的孕婦裝是從外到「內」,有著整體的「設計」。 不過我總以為,肚子愈大用的布料愈多,所以愈貴。這樣的想法,曾經被店員嗤之以鼻說我,沒知識。 是吧!那經濟情況不好的,那就別懷孕生小孩囉! 孕婦一樣可以打扮的美麗,輕鬆自在又大方。或許就是經濟問題吧,「孕婦裝二手店」「孕婦Club」應運而生。 在那兒可以找到同樣名牌洗燙乾淨,但是價格超便宜的孕婦裝,既環保又便宜。 不過穿著二手孕婦裝時,要心存感恩。 感恩誰呢?感恩穿第一手的準媽媽們,若不是她們穿過而且能惜福愛物再賣出來,那怎麼會有這便宜的「二手孕婦裝」呢? 是否有更環保更惜福的「三手孕婦裝」呢?有喔!真的! 那年老婆懷老大時,第一胎嘛!高興嘛!好貴好漂亮的孕婦裝都給她買。 生產後就洗燙乾淨準備「下次用」,結果天不從人願,不!這和老天是沒關係的。 接連三年都沒懷孕,老妹倒是爭氣先懷孕了。所有漂亮的孕婦裝全部移送到她家去了。 老大六歲了,在大家對老婆再次懷孕不再盼望時,她卻宣佈「我有了!」 當然,所有漂亮的孕婦裝全部移送回來了。 老二方才滿月,老妹跟著宣佈「我又有了!」 就這樣,所有漂亮的孕婦裝又全部移送到她家去了。 算一算,這些漂亮的孕婦裝,總共穿四次夠環保夠惜福了。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阿明接過紙袋說:「依我看,古厝牆壁的石頭尚稱完好,只需要再補強,較嚴重的就是屋頂。但就算屋頂重蓋、地磚重舖、內牆用白灰重抹,也用不著那麼多錢。你就先拿六十萬就好,其他以後再說。」 「這筆錢就是準備用來修葺古厝的。你看情形,該怎麼修就怎麼修;該怎麼用就怎麼用。如是不夠,你隨時寫信給我,我一定如數把錢匯回來;如有餘款就放在你這裡,等我日後回來再講。」烏番叔誠懇地說。 阿明夫婦在盛情難卻下,只好接受烏番叔的委託。尤其阿明長年居住在島鄉,一定能找到修葺古厝的好師傅,也不會辜負好友誠懇的託付。 吃過安脯糊,阿明也答應幫他的忙,烏番叔激動的情緒似乎平復了不少。阿桃提著裝著香燭、紙錢和「順盒」的小籃子,陪同他來到古厝,但供桌和祖龕裡的神主牌位早已被倒塌的瓦礫泥土掩蓋,只能象徵性的把籃子放在地上,然後燃起香虔誠地向先人稟告,不孝子孫沒有盡責,以致讓古厝屋頂倒塌,把先人的神主牌位掩埋在土堆裡。待古厝修葺完竣,將請人重做祖龕、重刻牌位來奉祀,務請王家列祖列宗原諒。燒完紙錢,他們又轉往烏番叔父母親的墳地,而多年未曾掃墓,老人家埋葬的地方早已被雜草藤蔓包圍,僅露出一個洋灰砌成卻已風化破損的墓龜。面對如此的情景,烏番叔點滴在心頭……。 (二五○)
-
相逢,為何不相識? ──談林希元與黃偉有否交誼?
欲談此事,亦有犯難。「大禮議」一事,錯綜複雜,不僅僅政治道德一個層面,可以說得清楚的;且無論是「護禮」或「議禮」者,其中都有君子,也都有小人;況復一個人,尤其是在歷史浪潮上的人物,其面向是複雜多面的。故若只以政治道德,言談當時的政治氣氛,是有欠缺公允的。在此,我只關心林希元與「議禮」人物的交往問題。 時為世宗羽翼的張璁與桂萼,以及霍韜,其實與林希元至為友善。次崖文集中,有諸多詩文相唱和之作,並且有祭桂萼〈祭桂見山少傅文〉(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卷十五.祭桂見山少傅文》)、霍韜〈祭霍渭崖宮保文〉的祭文(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卷十五.祭霍渭崖宮保文》);張璁甚至在其文集中,有〈柬林大理茂貞〉一詩,說道:「與君日日得相見,金頭買鄰吾所願」(張璁,《張璁詩稿.卷三.柬林大理茂貞》),顯見交情頗深。 進且,林希元仕途的浮沉,似乎也呼應了張璁、桂萼的上下位,並且其出處,也與霍韜、方獻夫的薦舉有關。甚至,當時驚天動地的「左順門事件」,林希元似也無參與,全身而退。總是,雖不致於說林希元,是完全屬於支持世宗皇帝這一「議禮」的政治集團,但是肯定林希元是與張璁、桂萼,以及霍韜,這股政治勢力,是相當親近的。 至於黃偉,其文集雖已無傳,詩文亦極為少見,但據《滄海紀遺》,還有泉州、同安,以及金門各期方志所載的傳記,以及相關文獻中,知道他是與支持世宗者絕然兩途的。例如《滄海紀遺》中說道: 張聰(璁)當國,(黃偉)同年吏部侍郎霍韜私謂之曰:「公向疏論張公,吾已為解,渠亦雅慕,公宜一謁之。」先生遂託墜馬傷足,即日繳還除書歸(洪受,《滄海紀遺.人才之紀第三》)。 霍韜是黃偉同榜的「會元傳臚」,兩人應有交情,而且恐怕還不僅是同年的交情而已。霍韜屬支持皇帝者,復又與黃偉有交誼,自然會想將這位同年,拉到自己這一邊來,所以在張璁秉政當國時,為之解,為之圓,羅元信為此考證甚詳,並且說前後還不只一次(羅元信,〈「邦伯」匾、「道南書院錄」與「大禮議」──關於黃偉的文獻拾遺.之三〉)。可是黃偉卻「託墜馬傷足」,「繳還除書」,根本就不想靠向張、桂、霍一方。 很明顯的在政治圈中,黃偉與林希元是道不相謀。可是,這兩人在當時政治氣氛下畫屬不同的群體,然即便道不相同,也難以說明林、黃兩位先正,不能相互為謀,互不往來。 尋究至此,已然無法解釋個人心中之疑。林希元「嫉妒」黃偉登科之遂,未必可能;政見不同,也未必相妨往來。究竟是什麼微妙的因素,讓這兩個應該並峰聳岳的先正,成了兩道毫無交集的平行線? 值此山重水複疑無路之刻,倒教我撞見了他倆的共同朋友──陳琛,其文集中有一段文字,殊堪玩味,茲先將全文引出,再做敘論,解我之惑。這篇文章見諸陳琛的文集《紫峰文集》,題為〈贈黃孟偉南歸序〉。其曰: 南京刑部廣東司郎中黃孟偉,弱冠時習為舉業,或曰:「是質實者,不能為華藻之詞,取科第必遲。」而乃以二十三之年領鄉薦、二十七登進士第。既而主事刑部,或又有曰:「是剛直且方者;剛則用猛、方則寡諧,於仕途必不利。」而乃以清慎明恕著聲合,遠近士夫無異詞焉。余用是知:夫質之美者有華、剛之善者近仁,而方於行者,亦未嘗不圓于智也。然則人物深淺實未易知,而余亦安敢自謂能盡知吾孟偉者哉! 茲以六年考績,援例得乞歸省。將行,大理林君茂貞(林希元),邀吾閩諸大夫,攜酒贈別,謂余於孟偉有一日之長,不可以無言,且曰:「仕宦晝錦之榮、春風綵衣之樂,皆不必贅;願進孟偉於古人中,而期之以遠且大者。」 余曰:「君與孟偉,皆同安人也。同安先輩,蘇丞相子容,在熙寧中,以不附王介甫罷歸。君以其人為何?」茂貞曰:「不附介甫,則正人也。又何議?」余曰:「釣磯邱先生葵,亦同安人也,處衰世而卷懷不出。何如?」茂貞曰:「斯固正人也,以其隱而無所建日也。然此二公,皆千載人也。吾與孟偉皆願學之而未及。」 余乃作而嘆曰:「介甫抱負經濟,以周禮為必可行。蘇公未嘗有一言稱其行之是。而釣磯則確然謂周禮之當遵。是二公意見自有不同,而茂貞、孟偉乃皆學之,而自以為不可及。然則義理固自無窮,而所見亦不必皆合,惟其人之正而乙耳。正則自古,非必事事步古人之故轍也。蘇公不附介甫,固未必謂周禮盡不可行;而使釣磯得行其志,亦未必謂周禮一一皆宜于今也。居今之世,服今之服。司馬衣裳之古,伊川帽角之高,亦或有訝之者。噫!古道之難行也,久矣!慕古而能深知其道者,亦豈易哉!」余於孟偉,既不敢自謂知之盡,則於古道,固有不能盡知者矣。而又何言以贈哉於其行也?姑隨諸大夫與飲酒(陳琛,《紫峰陳先生文集.卷六.贈黃孟偉南歸序》)。 粗通之餘,這篇文章與一般贈序,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在我之前的「成見」之下,這篇文章可以做的問題,就多了。 相然,第一確定的是,林、黃有相識,而且也相熟,並且有一定的交情。否則,為何黃偉歸省時,要由當時任職大理寺的林希元出面,「邀吾閩諸大夫,攜酒贈別」。當然這也可說是宦場中的交際,是出於情面不得不然之舉,可是就只有林希元嗎?沒有其他人可以做這個工作嗎?又或許是在南京同省籍的仕紳中,認為這兩個人是同里同鄉,林的出面,自是在自然不過,故不得不為然。 無論如何,林希元還是出面,邀請了閩籍仕紳,為黃偉餞行。個人意願可以不論,也無法討論,不過至少可以肯定林的出面,最少代表他與黃偉一定相識,彼此相熟,也應該沒有問題,只是在內心深處,樂不樂意這一聚合,頗難推敲。 此次餞別,據陳琛所言,有「一日之長」,並且「不可以無言」,而且要不落俗套,不僅是談「晝錦之榮」的風光返鄉之榮,或者是「春風綵衣」友朋聚會之樂而已,願進「孟偉於古人中,而期之以遠且大者。」這也說明了林希元,不僅僅是出面邀請人聚會,他在聚會中,還有一定程度的安排,而且這個安排還費了點心思,這個心思還要不落俗套,並且對黃偉有所進益。這種安排是正面的,還有些朋友砥勵互勉的意味。若說林希元不識黃偉,或者泛泛之交,林希元大可以情檯面上的應酬就可以了,這樣既不會失禮,也可盡興,何苦勞此一費心思? 這番心思,還不僅僅在聚會場回的編排,以及所受對象的期待而已。這一「引言」之人,林希元還請出了陳琛出面,並且說出了前述的想法,希望陳琛在這場聚會,說說自己的想法。 這個安排,或許是陳與林、黃二人俱有交情;或許是當時朝中、泉籍士大夫中,沒有其他人選,不得不的舉動。但即便是如此,若想到陳與林、黃二人,各別的交情,這個份量,就不得不另予掂量。 陳琛可以說是黃偉的老師;他又與林希元是同榜進士,還與張說、林希元,並稱「泉州三狂」。在里籍上,他是泉州人,算是同鄉;在關係上,為師弟、為同年,有五倫之誼;在學問上,三人俱算朱熹理路,也相互砥礪。還有,陳琛在這三人中,年紀最長,他大林希元四歲,長黃偉十一歲【陳琛1477年出生】。彼此關係,既是朋友又是同年,還是同鄉;尚且同時遊宦在外,學問底蘊軌撤復近。林希元出面邀約,陳琛出面講話,來送送並且說說小老弟,或者徒弟,身分三俱極宜,至為妥適。而陳琛對林、黃二人皆熟,從鄉里、到國都,相學、相知,必欲有所進言,自然會講出一些外人無法說到的東西,在這樣的情形下,所透露的訊息,也就相當具有意義,特別是在明面上的文獻無有收穫,甚或有意弭息跡痕的狀況下,這個資料自然可貴。 首先,就是我認為的政見不同。(中)
-
和老人做朋友
當陽光灑下的時候,我們知道,哪個角落需要光芒;當寒風吹過的時候,我們知道,哪個角落需要溫暖。 在這個豐衣足食又富饒的年代,往往因為生老病死的關係,而讓許多人無法享受到富足、幸福的一面,因此,給孩子體驗一個老人生活的活動,便是給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 那一天,一個基金會到學校來辦活動,過程中,志工帶著孩子們觀看《阿雀奶奶》影片,片中的奶奶是一位獨居老人,行動不便,只有一條狗與牠相依為命;奶奶的行動、三餐料理、外出活動都極不便利,所幸在他人的幫助下,以及各種單位的介入之後,才讓阿雀奶奶的生活逐漸好轉。 看完之後,大姐姐拋出了幾道影片中和生活中的問題,要讓孩子回答,每個孩子都踴躍發言,迫不及待地想把自身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孩子在分享的過程中,溫馨中帶點感人,懵懂中帶點天真;我更在孩子的臉龐看到一顆顆愛與關懷交織的眼神。 接著,大姐姐扮演行動不便的老人,坐在輪椅上,並請台下的小朋友當孫子,示範如何推輪椅。推輪椅看似簡單,但是在推的動程中,卻是「步步驚魂」,必須注意行動不便者的膝蓋與腳會不會撞到危險的物品或障礙,必須注意路面是否有坑洞,必須注意速度以免讓坐著的人感到不適;而轉彎有技巧;上下坡有技巧、下階梯有技巧……;每一個動作,都考驗著推輪椅者的細心及技術呢!幸好,輪椅上的大姐姐順利地從甲地被推到乙地,可見,每位小孩子都是照顧老人最佳的人選呀! 接著,進入到了角色扮演的活動,有些小朋友戴起假髮,象徵「銀髮族」,有些小朋友戴著模糊不清的眼鏡,象徵老花眼或眼睛病變;有些戴上耳罩,代表重聽,有些戴起手套,代表著觸覺神經不敏銳。 活動中,有一位小孫子央求爺爺唸報紙給他聽,無奈的是,戴上耳罩又戴上特殊處理的眼鏡,跟本不能唸呀!有一位孫女要祖母幫忙算錢,卻因手指不靈活而無法數數呀!還有孫子拖著爺爺要到兒童樂園玩,爺爺根本行動不便呀……。在這幾次的扮演中,孩子們終於逐漸明瞭,爺爺奶奶們不是「不願做」,而是「不能做」呀!而這樣的經驗,我相信必能帶給孩子更深層的生命教育-幫助老人。 便是秉持一個以愛為基點,以孤苦無依、矜寡孤獨廢疾者為服務對象的團體。生命是一場輪迴,我們會老,孩子也會老;老人的身上,是時代的印記,是智慧的累積,是生命的結晶。我們要教孩子的,應該是多幫助老人、對老人多一點忍耐、多珍惜與老人相處的時光;愛屋及烏,也同時對身邊陌生的老人,伸出一雙溫暖的手。
-
赤崁樓
從這裡走過的荷蘭歲月 與從鏽蝕砲聲中走過的 明末悲歡,逐漸凋零 只有遠方喊著 疼 赤崁樓是明永曆4年(公元1650年),荷蘭人所興建的普羅民遮城,鄭成功逐走荷蘭人之後,改為承天府署。 早年的赤崁樓,臺灣海峽的潮水,會湧到樓下,閩南人稱水涯高處為「墈」,日久,被訛誤為「崁」,又因磚瓦為赤紅色,而被稱為赤崁樓。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不瞞你們說,我的匯款在接二連三被退回後,心裡已有預感。其一就是春枝發生意外,其二就是她忍受不了寂寞改嫁。所以過後不久,我就和公司一位當地的女同事在一起生活,而且她還幫我生下四男二女,原本以為到我這一代就要斷後,想不到人丁竟然更興旺。」烏番叔坦誠地說。 「烏番啊,這不就是因禍得福嗎?一旦讓村人知道這個消息,絕對會替你高興,也會為你祝福!」阿桃興奮地說。 「你這麼一說簡直太令人興奮了!別忘了他們也是金門人,將來一定要把他們帶回來祭拜祖先。現在我們就趕快吃,等一下阿桃陪你到古厝祭拜祖先,以及到你父母塋前上香。我得上街跟餐館連繫,好安排明晚宴請村人的事宜。」阿明急促地說。 「我還有一件事必須請你們夫婦倆幫忙。」烏番叔看看阿明又看看阿桃,而後誠摯地說。 「什麼事你儘管說,只要我們做得到還有什麼問題。」兩人幾乎異口同聲地說。 「關於修葺古厝的事,因我人在海外,不能親自來張羅修葺的事宜。我利用這次回來的機會,帶回一百萬元,請你們兩位費神幫我一點忙,修葺古厝的事就由你們全權幫我處理。」烏番叔懇求著說。 阿明和阿桃你看我、我看你,不敢輕率地答應。 烏番叔沒等他們答應,就逕自從手提箱拿出一個紙袋,裡面裝的就是準備修葺古厝的一百萬。他誠懇地對著他們說:回家雖然是我多年來的心願,但現在則是舉目無親,你倆就像是我的家人一樣,務必要幫我這個忙。」說後把裝錢的紙袋遞給阿明。(二四九)
-
相逢,為何不相識? ──談林希元與黃偉有否交誼?
曾經看過一部日本圍棋卡通「棋靈王」,當中有一段對話,迄今猶仍記憶深刻:圍棋是兩個人的對弈,但這兩個人要旗鼓相當,才能激盪出一盤好棋。是的!世事猶棋,沒有兩個意趣相同,理路相近,思智相勒,復且彼此相知,甚或相仇者,又豈能造就千古話題,讓人雋永深味。 朱元晦與陸象山「鵝湖之會」的「道問學」與「尊德性」之辯,千年來只得到一個,人人不滿意、個個都接受的結論──「頓漸同歸」。 李太白有謂,「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的徒負;金庸筆下的獨孤求敗,亦不免終寥一生,四顧茫茫。人類歷史上最引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這樣。孤獨感,凡人無法體會;熱鬧,才吸引人,也唯有兩個人或兩個群體,實力相當,彼此才能相對,進而激出「有雙」的智珠。相爭之間,固然互不相讓,可是期間,彼進此退,才能相知、相熟,進而相惜、相重,是故諸葛孔明歿後,司馬仲達悲呼之情,絕對是至真、至性,對人生知己之逝的痛惜,與對自己未來茫顧的悲鳴。 最近,復讀了明代同安先正林希元的「次崖集」後,不知為何滿腦子一直不斷的冒出黃偉的影子來?這兩位先正,我從來未曾將之關聯,也不曾想過其間的點點種種,似是兩條平行線,從不曾想要將之並列細覽觀之,而此刻此念一動,不可停遏,急通串結,各種可能。 這兩位同里、同時,復又學理相近,友朋相共的人,為什麼彼此之間,一點關聯都沒有呢?到底是什麼因素呢? 時間、文獻,自然是可能之一。林希元的集子中,幾乎完全沒有黃偉的身影;黃偉的集子,又早已逸失,無從得知。只有林希元的獨角戲裡,我怎就冒出這樣的遐想?是我多心嗎?然而這個多心,從何而來? 照道理講,同鄉里、同時代,又是同脈絡學理之人,同時在外遊宦,或同時里居為紳,交集應多,許多應該彼此共力相維之局,相互援引之藉,是在當然不過的,怎可能一絲絲交集,也沒有?是刻意的嗎?有何隱情呢?無法得知,又特別想知道。怎麼辦?只好「猜」了。 為了要「猜」林、黃兩人的關係,先鋪排了兩人的對照年表,粗看之下:林希元大黃偉七歲;但黃偉舉人,比林希元舉人早兩科;進士早一科。黃偉二十三歲(1510),即已鄉試得售,只因「自歉為未學」(洪受,《滄海紀遺.人才之紀第三》),仍從陳琛「折節問業」(蔡獻臣,《清白堂稿.卷四.黃逸所公海眼存集序》),故「不赴春官」。不過這個「歉學」,也不過隔了一科而已,次科甲戌(1514)即金殿傳唱,時亦不過二十七耳,可謂是少年早發者(明代進士,平均中式的年齡,約莫33歲。見郭培貴,《明代學校科舉與任官制度研究》)。這些隻字片語可知,黃偉科考之路,是比較順利的。 再看看林希元,他二十一歲(1501)時,考取同安生員,到三十六歲(1516)鄉試成舉人,隔年三十七歲(1517)成進士。雖是聯翩得意,但是在秀才到舉人的階段,這期間首尾共有六次鄉試,雖不確定他赴考幾次?但是十五、六年的時間裡,次次看著人家秋闈得意,而他只能開館授徒,這種日子,恐怕也只能是點滴在心頭。會否?這樣的心情,種下了對黃偉的一種特別的「感覺」,使他在不自覺的下意識中,不太願意與黃偉有所接觸?確實無法得知。不過依常理講,這段不算少的時間裡,林、黃兩人,彼此在同安縣學中,不可能沒有切磋認識的機會。以這兩位先正而言,想當時必是縣學裡浪尖上的人物,豈有彼此不識,或者相互不好奇,而想去打量對方的想法。況且,林希元的山頭村和黃偉的後水頭村,雖隔著海,但咫尺相望,來往並無阻礙。欲相交,何難之有?但以現有的文獻,甚至傳說,兩人幾無交集。這樣,豈不令人費思。 或許是黃偉發得太早,使他和林希元失之交臂,陳琛說,他「弱冠時習為舉業」,「二十三之年領鄉薦、二十七登進士第」(陳琛,《紫峰陳先生文集.卷六.贈黃孟偉南歸序》),二十歲身著青襟,二十三即已得意鄉闈,這三年的時間,黃偉可能與林希元相識,但或許尚未來得及深識,即已絕塵踏逸,不在縣學裡;而林希元苦熬十年,苦無舉人身分,面對一個小七歲的小老弟,早自己六年兩科,即已騰踏而去。這種滋味,恐怕只有當過「陸二特」的人,才能體味吧。是以,欲交亦難主動吧。甚且刻意的不著此人痕跡,是以曾寫下,「吾鄉自正統以來,未有仕進者」(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卷十四.先府君明夫先生行狀》)。是否刻意不提,正統到正德間,浯洲張定與黃偉中過進士的事。特別是黃偉與他所處的時間,極為接近;更且這篇文字,是在他成進士之後所寫就的(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卷十四.先府君明夫先生行狀》)。為何如此,頗費思量? 既然講到里籍同鄉的關係,也來看看林、黃他們兩位,與同縣以及同府士大夫的關係。林希元與其同時代的同安仕紳,幾乎或多或少,都有關係,甚至布衣之交者,所在多有。可是卻有一種現象,反倒是他與當時代的浯洲人,特別是有功名的浯洲人,反而交集得極少。林希元可以和顏厝的顏弘、顏揚和顏敦祥,交誼深種,生時為詩,死後祭奠,俱見集中;可是他與黃偉,乃至稍晚的陳健【1491年出生,1526進士】、許福【1535進士】,反倒像不知其人似的,數百年靜無聲息。而也剛好,林希元中式的那一榜舉人中,又沒有浯洲人【或者是現在定義的金門人──所謂「現在定義的金門人」,是以民國四年金門成縣時之轄疆為準,包括金門、烈嶼、大、小嶝四嶼。見郭哲銘,〈鴻漸照吉:略述明代金門舉人〉(未發表)】中舉,所以林希元與浯洲較高階的仕紳,幾無往來。是如此嗎?無由得知,僅能從其詩文作品中,略睹一、二。 至於黃偉,材料更少,難以談及他與同安仕紳的往來關係,倒是以目前的文獻來看,他反而比較活躍在府城的仕紳圈中,「溫陵十子」之稱,即是其例。這或許只能說,他倆有各自的交友圈,林希元在縣城,黃偉在府城。是這樣的原因嗎?使得這兩位先正,無有來往? 但又回思,他倆在泉州,還是有共同的朋友,尚復不少,這些人皆意趣相投,學術軌轍也俱相類為考亭之學,怎就沒有可能,讓彼此相互相識、相熟的機會呢? 講到這裡,說了這些的理由,也為他們假設了各種可能,但是我依然說服不了自己,他們不可能不相識,但有可能不相熟,然這又到底是為什麼呢?兩個年齡相差七歲,中舉時間前後參差,同鄉同里,學軌復同的人,怎可能就不相識、不相熟,不能激盪出我前言所說的「一盤好棋」呢?這兩人一輩子,不可能一直的「抓龜走鱉」,都那麼湊巧的,時不時的都擦身而過,無法結究一段因緣。這時不得不想起了一種可能,就是一種可能宦途彼此異軌。 這個問題可就大了! 林希元與黃偉,都是正德中後段時期的進士,入仕最銳氣,也稍累經驗的黃金時期,正巧遇到明朝歷史上第二次改嫡的事件──「大禮議」。 明世宗嘉靖朝的「大禮議」,是明代自燕王奪嫡之後,又一次重大的宗法之爭。其間關係複雜,牽扯多端,很難片言說明白。不過也因為這樣的影響範圍,幾乎使得當時立朝之人,皆有牽涉。不過再如何的複雜,反正當時大體說來,朝紳就是分成「護禮」與「議禮」兩個系統,彼此政見的不同,氣氛詭譎。 當時,支持世宗皇帝的「繼統不繼嗣」之論的「議禮」者,以張璁、桂萼、霍韜等人為主,張、桂、霍三人,與林、黃二人,各有交誼,從中或略可窺睹林希元與黃偉,為何幾無往來的蛛絲馬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