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驚聞劉家昌和瓊瑤仙逝
驟聞兩位天花板級的巨星殞落,內心充滿了不捨與惆悵! 此後,〈中華民國頌〉將成絕響,今後,我們已然聽不到劉家昌新出的創作歌曲了。另外,瓊瑤的離世,似也意味著〈菟絲花〉、〈女朋友〉、〈窗外〉等,從此世間也難覓知音。 一位是83歲,另一位是86齡,嚴格說起來,都只能算是中、高齡,談不上嵩壽、耆壽、高壽級別的。 但度量一個人的高度,是否已達天花板,本就不是以年壽的長短,來定其存在意義與生命價值的。 劉家昌先生走後,世間再無劉家昌;瓊瑤女士大去後,世間也再無瓊瑤,他們在有意無意間所立下的〈劉、瓊〉障礙,我相信短時間內很難有人超越,因為這是高度極限,這就是天花板。 劉家昌先生創作的通俗歌曲,以前常被譏評為〈靡靡之音〉;瓊瑤女士所苦心經營的通俗小說,亦曾經被詆毀為〈言情小說〉,但是她們在各自所屬的創作年代裡,始終堅持自己的風格、抱負與理想,把每一個日子都活成獨立的、有尊嚴的存在,他們所產出的大量作品,幾乎都成了慰藉年輕人孤寂心靈的精神資糧。 而今,他們當年的作品,早已被改編成電影、戲劇、藝術歌曲、愛國歌曲、甚至是碩、博士論文援引的資料與重要素材。 我們知曉,時代隨時在變、潮流也隨時在變,大凡世間萬事,幾乎沒有一成不變、一絲不易的。 感謝〈劉、瓊〉兩人為我們所設下的障礙。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這個天花板是很接地氣、很貼近人心的。 因為這爿天花板是有溫度的,所以,我們才會感動,才會觸發。 如此說來,我們毋寧是喜歡〈劉、瓊〉障礙存在的,亦即喜歡他們所設下的這爿難以超越的天花板。 敬愛的劉家昌先生,尊敬的瓊瑤女士,美好的仗,你們都已經打過了,祝願你們心無罣礙、一路好走!
-
【武俠小說連載】雙鳳玨
「鐵頭哥,過去的事不必再提,你我結合是我甘心情願,既是對兩家人都好,不管你以前做過什麼荒唐事,打今天起,只要你誠心待我,我必謹守為婦之道,一心事夫。人生在世,豈能盡如人意?這是我的選擇。」 薛起元嘆了口氣:「委屈你了。」 「不委屈。」 「我真的不明白為何燕紅要刺殺公雞他爹,如果我早知道了,我會阻止她的。」 「你會阻止她嗎?或是你會幫助她?起碼幫助她隱瞞?」徐穎芬道。 「她說公雞他爹賣友求榮,害死了她爹和她伯父一家。你信嗎?」 「我信不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信嗎?你如果信了,你會替她隱瞞她的殺人心思嗎?她要殺的可是你好朋友的爹,你要去舉發她嗎?好讓她被公雞他爹抓了正法?就跟她爹燕政賢一樣?」 「我不知道,但如果真是誤會,總是解釋得清的。」 「那可不一定,那要看你願意相信誰。你想跟燕紅在一起,你就會相信她。你不想失去你的好朋友,你就會相信公雞他爹。而我只想相信你是真的愛我。」 薛起元沉默不語。洞房中的空氣冷凝得像冰。 房門突然傳出了聲響,有人在用力敲門。 「誰呀?」薛起元大聲問。 「是我。」一個虛弱的女子聲音。 薛起元疑心大起,走過去開了房門,一黑衣人卻跌了進來,趴在地上不動。薛起元將那人翻過了身,不禁大呼失聲:「是師妹!」那女子正是燕紅。 ****** 卻說自半年前在江邊碼頭行刺失敗之後,燕紅三人即逃離九江,在鄱陽湖邊的漁村暫居。此地港汊縱橫,魚蝦河鮮頗豐,三人只得暫時隱居於此,再覓良機。 數月之後,燕紅探知三月十五薛起元即將與按察使之女徐穎芬成婚,蘇洋必來賀喜,於是與韓綾計劃好,刺殺蘇洋於回程路上。(七二)
-
重返台北植物園
今年過年期間,無意間發現一項CP值頗高的徵文比賽,趁著假期待在金門,心無旁騖悠悠哉哉地完成了文章。5月母親節後得知獲選為佳作,心情雀躍不已。但是,必須於8月初前往台北市參加頒獎典禮領獎。思索片刻,許久未曾到台北,應當把握難得的機會北上。將獲獎好消息告訴女兒,她當下決定屆時從金門直飛台北松山,再與我會合一起領獎,母女倆還商量再多待一天,好好地走訪許久不見的台北城。 頒獎典禮地點訂在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查了一下地址,竟然就在台北植物園附近。記憶一下子被拉回到學生時代,曾與生態社團好友一起到此進行植物辨識活動,全體在荷花池畔留影的照片,還一直安然存放於我大學的相簿裡面。 當天起個大早從彰化搭乘國光客運出發,轉搭捷運約莫9點半即抵達心心念念的植物園。首區抵達佛教植物區,初次看到優曇華樹特殊的果實和薑黃藏於葉側淡雅怡人的花,頗為驚艷。逛完植物名人園,耐不住超過30度的酷熱,趕忙轉換方向走進陰涼木棧步道稍微避暑。盡頭處只見大樹下坐在輪椅乘涼的長者及外籍看護,看護們席地而坐愉快聊天,有些長者似乎正在打盹或是沉思中。是城市亦是鄉下高齡化社會的長者日常吧! 繞過一群紅艷欲滴頂生圓錐花序的寶塔龍船花後,荷花池在眼前揭開序幕,和印象中的模樣相差甚多。由於立秋剛過,滿塘乾枯的荷葉夾雜著褐色蓮蓬,僅有些許殘荷點綴其中。湖面擠滿水芙蓉,絲毫不見任何池水。沿著湖岸款款前進,邊凝視著荷花池秋色斑斕,也邊捕捉蓬架上像是凌霄花和使君子等藤本植物的靈動身影。 隨即右轉進入木橋,散步一段後,站在橋上正要欣賞小橋流水的景致,突然從樹上猛然掉落一物,嚇了好一大跳;驚魂未定,定睛一看,好傢伙原來是隻赤腹松鼠。不似彰化八卦山一看到人就會迅速逃之夭夭的松鼠,像是模仿肚定──斯文豪氏攀蜥般,竟動也不動,趕緊抓出手機連拍了好幾張特寫鏡頭,像是知道我的意圖般,之後它還變換了各種不同姿勢供我攝取。 橋的另一端迎面走來一位外國人和其朋友。「Look! A squirrel!」指著松鼠提醒他們快看。「Wow!Amazing!」隨即把握機會開始練習英文口說並做好國民外交。其友人原來是他的Home爸,小帥哥暑假來台學習中文,隔天即將返回美國,最愛台北植物園,想做最後的臨別巡禮。以為他是大學生,意想不到只是高中生,將來想研讀國際關係相關科系,除了英語和法語,對於亞洲地區語言也都興趣濃厚。交談期間,越來越多的松鼠像是人來瘋般陸續竄出,約莫5、6隻在黃瑾樹上追逐彼此,仿若正在巴黎進行的奧林匹克運動大賽。 互道Good bye,經過南門町三二三,遇到不少來此進行校外教學的團體。參訪完日式建築和松鶴枯山水,來到轉角處,一群長者正打算坐下休息。樹上的松鼠馬上紛紛從樹上滑下環繞著大家,簡直堪比台灣獼猴的行徑。「大家請不要隨意喂它們喔!」路人彼此相互提醒。由於與女兒相約的時間即將到來,只好戀戀不捨地離開了佔地超過8公頃的台北植物園。偷得浮生半日閑,多年後再重返充滿回憶的舊地,誰知又創造了充滿驚奇的回憶點點。
-
從安岐古戰場看兩岸泯恩仇
海基會前董事長林中森卸任後,曾一度接受實踐大學聘為客座教授,他曾替作者的學術著作《橄欖枝下的和平方舟:金馬小三通》一書作序,文中說: 「在「小三通」金廈航道間,有兩幅巨大的政治標語,隔著航道遙遙相望,一幅是蔣經國總統早在1979年提出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矗立在我方海域的大膽島上,也是每天旅客從廈門坐船遊金廈海域攝影解說的重要景點。另一幅則是前中共總書記鄧小平於1982年正式提出的「一國兩制」,則高高掛在廈門港外陸方海域的小島上。」 中共前國家主席溫家寶於記者會中,曾針對美國記者提問有關「反國家分裂法」制定動機時,特別引用中國的歷史典故:「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這句話聽在金馬人民的耳朵裡,是有其十分感性的說服力。 余光中的〈鄉愁〉不僅流行於詩壇,也被複製在泉州市「閩臺緣博物館」的大廳牆上,想表達的不只是他的心情寫照,更是許許多多榮民老兵的返鄉歷程的心酸故事,其內容: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這首詩相當程度描述了許許多多老榮民一生的際遇,誠然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思鄉詩,也被作者引述進「商周編輯顧問有限公司」發行,由監察院委託作者撰述的《先行的啼聲:小三通新絲路》一書裏。 而在本書中第六章〈古寧頭戰役決戰安岐〉,有關李光前的種種神跡,作者特別感嘆這位客死異鄉的湖南省平江縣年輕軍官,時至今日已超過四分之三世紀,不知其戰地軍魂到底是想歸返原鄉?還是願意永留他鄉異地,受到兩岸人民禮敬及崇拜? 作者十分感佩「金門縣第四屆文化獎」得主洪啟義書法家,在其早年擔任建設科員時,巧妙的指引西浦頭村民,去找當時的戰地司令官申請第一筆建廟經費,作者特敬邀一代篆隸大師洪啟義敬書: 光前團長血戰古寧大捷捐軀顯靈;將軍魂魄感昭兩岸同胞齊祭廟前。 陳開中(1920年次),本名陳麗華,古寧頭戰役時29歲,任解放軍第253團政治委員,當時改名為陳利華(1920至1981),戰役失利後不願被俘,化名陳開中假冒國軍已戰死兵員的身分、再以死扮活「歸隊服役」,後考入軍校政工幹校並進入保密局服務,官拜上校軍階。 陳開中上校後來試圖自香港恢復與解放軍間聯繫時,因事跡敗露被捕,1981年以內亂罪(匪諜罪)遭槍決,享年61歲。臺灣民主化以後,陳利華的兒子陳啟明曾在2009年為父親平反及翻案未成。 17歲貴州少年李志鵬,是作者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友會會長李德維前立委的父親,昔日從201師601團的班長職位,是古寧頭戰役的戰鬥英雄,退役後成為「大兵博士」及大法官,是國軍陣亡與受傷將士3,249位中參戰遺生的幸運兒,終生奉獻於政法界。 相較於29歲共軍青年政委陳利華,能夠在戰役中「以死扮活」,並順利歸國軍繼續服役,並順利進入保密局工作,而且官拜至上校,期間仍然忠於解放軍原有身分,最終命運仍然是選擇從容就義,不得不讓兩岸的讀者聞之,亦須為之肅然起敬。 2022年10月22日,《金門日報‧星期人物》,刊出邱翌瑄博士撰述採訪文章:〈大江大海下的哀歌「火閃木燃」奉獻地方文史〉,該文特別提及作者舅曾祖父莊再金、祖父張朱計、父親張進金與福建省惠安縣東嶺鎮下坑尾村祖母莊粉及叔父張舜法,一家三代分隔兩岸三地,永世不能相見,悲歡離合的敘事,竟然十分巧合與盤山下堡「翁贊商、翁贊榮洋樓」大養女翁芹菜,是作者的親生母親,而古寧頭戰役時,該洋樓曾作為戰地指揮所,因此牽引出張、翁兩個家族與海外僑商僑匯回鄉建洋樓的傳奇軼事,目前該洋樓已登記為歷史建築,而這棟建築物也成為作者終身難忘的印記。 2024年11月15日,作者因實地田調安岐郊外古墳場,心有所感特書 〈憑弔安岐古戰場〉: 古寧戰鼓蕭瑟秋;午后公雞啼聲遠,無主孤墳無人祭,一掬兩岸英雄魂。 綜上各個人物故事的敘述情節,時代背景橫跨四分之三世紀,上述的歷史進程,也彰顯出兩岸和平交流近三十年來,從安岐一個聚落的古戰場上發生的史實,正透視出兩岸人民「泯恩仇」的發展歷程,也直接間接證實兩岸和平世紀的浪潮不可擋。
-
金門回憶
1.碉堡 夢魂中,兩岸火網 還在冰冷石枕上 交錯迴響 毋忘在莒旁 太武山花崗岩陣容堅強 觀日步道,回首夕陽 2.高粱 黑夜,火炮驚惶 戰鬥隊伍,鋼鐵的胸膛 對著澎湃海浪,震撼歌唱 淚水釀的酒香 弟兄們!乾杯豪放 古寧頭榮光,旗幟迎風飄揚
-
偕友泛舟
到村野曠遠的地方去 第一次早雪,踏著 油滑滑的濕泥去接朋友 你會聞到盃盞和漁港 臨近岸邊擔擔麵攤 偶爾流淌淹過甲板的水 那條溪川煥然一新 你將聽見山城的響雷 壯美絨布拉進明晰的 湖泊,舟帆紛披於圖繡 長峽,快樂的夕陽 總會落在身上 秋風像麗人的情感 那樣迅疾地匯出了帆 吹動紙牌葉向藍海枕面 然後再頭頂縷縷紅霞回來 彩光飄流薄夢底眩暈 徐徐捕捉意象的瞬間 漂木泊向粉色的山巒胸懷 馱著鷗鳥踏防坡堤而去 疊水飛瀑涓泉洗鍊,河魚 躍起秀麗谷湄,暗香時節 曾經划槳入橋洞,終日 你在初夏驟雨裏四處看荷
-
【武俠小說連載】雙鳳玨
當晚婚宴散席之前,約莫戌時未交亥時,蘇洋提早告辭了薛華夫婦,薛華再三挽留,蘇洋只說不勝酒力,便要回府休息,薛華夫婦萬般客氣地送至朱漆大門,方才告別。蘇洋四人官轎一起轎,連著兩名侍衛,外加兩名衙役,點著燈籠一前一後地走了。 散席後,新人移入洞房,薛華夫婦於門前送客,眾賓客或返家,或到客棧歇宿。 一天忙碌下來之後,薛起元與徐穎芬對坐於洞房。雖然與徐穎芬成了親,實則他心裡可還沒有擱下燕紅。他懷著愧疚與矛盾,只是一杯一杯地喝著酒。 「天色不早,夫君早些安寢吧。」一聲輕輕的歎息,紅蓋頭下終於傳來人聲,如鶯聲嬌啼,清而不膩,頗為動聽。薛起元聞言卻只是停杯不飲,良久不答話。 他注視著桌上明滅的燈火,考慮良久,緩緩而猶豫地吐出一句話:「穎芬,你我今日雖結為夫妻,然而有些話,我不得不跟你說清楚。」嗓音乾澀而不自然。 「我與燕紅……」(七一)
-
贈花情
內人喜愛種植花木,幾近癡迷,缺憾的是我們住家在市內一個社區裏,沒有空地,只有在門口廊前砌磚而成的一條窄窄花臺,種不了多少東西,她乾脆以卵石及磚塊把它堆平,專供放置盆栽之用。 至於二樓露臺,面積較大,有大半的空間她請鐵工在女兒牆上焊了幾根鋼柱,再鎖上幾根角鋼當橫樑,覆以黑網,搭成克難的蘭架,掛養蘭花。其餘未蓋網的空間則用來安置比較不怕烈日曝曬的盆花。林林總總,花不名貴,卻也頗為雜沓。每當花開時節,她就把它們「移樽」至樓下花臺,點粧門面,怡己也怡人,儼然一副返璞歸真、效採東籬的荊釵布裙模樣,算是稍稍滿足了她拈花惹草的部份美夢。 荊妻昔日的一位同事好友,家裏栽植了為數可觀的孤挺花,品類繁多,知道內人熱愛種花,特別挑了五、六盆花色品種都不一樣的孤挺花,騎摩托車分三趟專程送到我家來,誠懇地對山荊說:「花形、顏色迥異,各擅勝場,等到開花時節一到,妳就可以欣賞到它們的千嬌百媚了。」對於摯友的這番盛情,荊婦感念在心,對待這批「嬌客」也就特別用心,照顧有加,呵護備至。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春神在不知不覺中也來到了人間,「嬌客」們果然都爭先恐後華麗出場,展開燦爛的笑容,開心迎向人間,以恣意綻放、嫵媚動人之姿,來報答它們的新主人。 這些花兒的共同特點是根呈球形圓滾;莖狀高直挺拔。不同的是花形花瓣多元,各異其趣;顏色紋路多彩,繽紛討喜。 在眾多品類的孤挺花中,有一種名叫「千禧」的,花形呈重瓣狀,一片片淺橘紅漸層的花瓣,層層疊疊,厚實穩重,像是一位大戶人家雍容的少婦,嬌豔中更帶有一份幸褔綽約的尊貴之氣,令人看了格外賞心悅目,我很喜歡把它搬下花臺,仔細端詳,腦海裏娉婷倩影的印象深刻,久久不曾散去。 誠如荊室知心的友人餽花時所說的,這些「孤挺」開花時,的確給我們帶來「千嬌百媚」的視覺享受。除此之外,「孤挺」的不攀比附鳳、兀自擎天勁拔的英姿,啟示了人們自立自強的德操修鍊,淬礪奮發,終能綻放花朵,美麗芬芳。更可貴的是友人這份善解貼心的情誼,將永遠珍藏在我們的心中,隨著年復一年春天的花開,歷久彌新,永不消褪!有詩一首,藉由紀錄,聊充見證: 〈詠孤挺〉 拙荊鍾植還本真, 知己貼心饋栽盆。 根球莖直無異數, 品細彩妍有乾坤。 形單影隻硬頸拔, 瓣複紋多清香芬。 孤挺德潤康寧壽, 千禧花開富貴春!
-
繼續走下去好嗎?
寒風細雨連綿群山,瀰漫出的霧色讓風景如畫,冬天未至,陽明山已有了雪的蹤跡,仔細端詳,那不是雪而是霜,一樣可以讓遠方的山白了頭,是水蒸氣在溫度很低時,形成的凝華現象。人家都說霜雪霜雪,因為霜與雪,相似度太高嗎?用擬人法的角度來想像,彷彿兩者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 一大早,我們想出發去看海,查了查網路地圖,發現仰德大道是便利的捷徑,於是規劃好方向,我們就驅車前往了。 地圖顯示,越過整座山後,繼續走下去地往前而去,銜接的石門,我們可以考慮先抵達風力發電站,像個觀光客一樣去散步拍照;而市區則是等在群山萬巒下方,進入市區後,距離一大片無邊無際的海洋便不遠了。「我們現在還在家中,」老公指了指萬華區的座標:「接下來要往北方行,走陽明山會比較快,好處是還不需要完全下山就是石門區,而層層疊疊映襯出沿途的風景,因為是高山,也會很漂亮,就是怕會較冷些。」 沿著蜿蜒道路,我們上山而去,冰涼的風攜帶雨迎面而來,緩慢了我們的速度,也降低了體感溫度。觸目所及,一片蕭索,山,好蒼白好蒼白。山的蒼白是歲月變老還是季節變冷造成的?我記得外婆家的清晨,很冷很冷的時候,山屋外的植物通常會結霜,所以童年日記簿上的繪圖區,常常可以看見白色的樹,我還記得白色的樹不好畫,因為紙張本身就是白色,況且還要畫上像雪一樣的霜,根本就是難上加難。還好幸運之神眷顧我,在千辛萬苦構圖下,仍是完成一次次繪圖日記。看著那些圖,我常常感覺疑惑:如果畫個耶誕老公公駕著麋鹿雪橇,輕巧躍過,哇!比起日記簿,它會不會更像耶誕卡?露珠也迷人,它通常是一粒一粒集合成團體那樣的,掛在蛛網上像極了項鍊,有珍珠的華麗,有高雅的氣質;平躺在植物表面像汗水,像從毛細孔裡誕生而來。 沿著蜿蜒山路陸續行駛轉彎,海拔愈高,陽明山的霧色愈濃,我們進入煙雨正濃時。雲霧繚繞,是一幅人間仙境,甦醒我童年的記憶,回到畫圖寫日記的小學生時代。依山傍水的外婆家,盛產雨天和霧色,比較適合在雨天摘菜回家炒成配菜或煮成熱湯的食物是竹筍,瘦長竹筒則是可以加入米飯炊熟。廚房裡炊煙裊裊,山屋外煙雨濛濛,回憶中有許多銘心的畫面,我們圍著圓桌而坐吃起晚餐來,寒風細雨,大家談笑風生,手中端一碗冒著白煙的竹筍湯,進食間說起沒有人家的竹林深處。「繼續走下去好嗎?」每當人煙罕至的竹林被雨水激發出清幽聲音,但還是得加速忙活的時候,外婆就會這樣對外公說。採擷竹筍的長輩無疑是孤獨的,有時候務農得無聊,也只能看看比二月花還要更紅的霜葉。 那日沒有夕陽,只有陰霾的天空醞釀雨意。還在台北市區,雨像傘兵,開始陸續著陸。我們的機車奔馳柏油路,也出沒在地圖中。離開陽明山的第一站,我們先抵達石門。三芝以及金山,在不遠不近的隔壁城鎮,像左右護法一樣地圍繞在兩側。雨勢轉為滂沱,沒有霜雪,沒有霧色,我們找一處停車格,並且作為觀浪區。大妹妹以及小兒子,兩個人擺出姿態,不畏寒冷地,合影一張照片,在這樣的海風中。海風自然是拍不出來的,但我們當下的快樂卻可以留影在相片裡,成為一種永恆。 看冰冷的雨水從雲端降落,大把大把地注入海洋後成為潮汐一起捲起浪花,沖刷在歲月中站成歷史的古老暗礁岩石,岩石以不規則方式亂中有序的排列,排出了一條冗長的海岸線。浪潮大軍漸漸向遠方撤退,沙灘裸露而出,是退潮時分嗎?海岸線大面積地水落石出,呼朋引伴的小螃蟹,沿著洞口進進出出,一隻接著一隻,善用沙質地貌的觸感,鑽起地洞來。我指了指開始有海洋生物擱淺的潮間帶。 我問著:「繼續走下去好嗎?」
-
心美麗
不想 出門爬山健走 躺在 瑜珈墊上做運動 也很美麗 不想 與人聊天說話 坐在 門邊看貓兒玩耍 也很美麗 哪兒 都不想去 一個人關在房間 畫畫 也很美麗 與老公吵架 外出晃悠晃悠 也很美麗 美麗的風景 俯拾皆是 美麗的心情 自己找尋 靠別人給的美麗 太昂貴 高攀不起 相由心生的美麗 真靚 特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