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人生過客
一個人看海 聽著王菲的歌 海浪濤濤翻滾 希臘女神無言的抗議 命運之神巧巧降臨 廟口的襤褸乞丐 單薄的衣裳 可否有人垂憐 北風呼呼的吹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心冷是令人顫抖 人間紅塵總是夢 夢魘不易醒 人生過客無人懂 靈魂飛逝時剎那悟
-
北京丹柿小院之老舍故居
出生於北京的老舍曾經到山東青島授課數年光陰,儘管青島的風景秀麗,但老舍還是對北京有著濃厚的一股鄉愁。 今日我來到豐富胡同,想要看看老舍先生在北京居住了十六年的處所,也就是有著「丹柿小院」別稱的老舍故居。 在四合院的影壁上貼有一張大紅色的「褔」字,這是老舍妻子胡絜青女士親手所寫,在院落裡還有一尊老舍先生的頭部雕像,雕像兩側是老舍先生與夫人親手栽植的兩顆柿子樹,這也是故居被稱作「丹柿小院」的原因。 老舍故居內有著三座廂房,展示許多老舍的珍貴照片,同時也還原了老舍先生的臥室、客廳、書房的樣貌;在老舍先生過世前十六年的時光,他便是在這座小巧的四合院中度過,他的書房相當的簡單,在那張老舊的木桌上,老舍寫下了《龍鬚溝》、《茶館》、《正紅旗下》……等著名作品,也因此老舍有這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故居內的展廳某一處,留存有老舍先生的漢語錄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漢語教材錄音檔案,透過留聲機所傳出的漢語鏗鏘有力,留聲機中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這是我感覺與老舍距離最為接近的一次難忘回憶。 除了寫作之外,老舍先生在閒暇之餘也喜歡種植些花花草草,小院子裡種植有各個種類的花兒,在老舍故居的客廳外,擺放著一個巨大的陶瓷魚缸,數條小金魚在其中自在優游著,這裡也常是老舍先生駐足等帶靈感降臨的地方。 老舍先生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劇本《茶館》了,直到現在北京的各式大小劇院,都把老舍的《茶館》列為固定演出的劇碼,由此亦可知曉大家對於老舍作品的喜愛之情了。
-
責任
不結婚的理由千百種,不差那一張紙啊!相愛不一定要結婚啊! 的確婚姻不是愛情的保障,也不是生命的必修課程,戀人間說好就好,不必管人眼光。那是現代新人類想法,我尊重但無法理解,我是傳統舊社會份子,結婚原因百百種,但我心目中最重要的是──責任,名正言順、師出有名和名副其實,華人社會強調「名份」,她可以不要求,難道你不能主動給? 談戀愛的最後,未必是婚姻,但重要的是愛理解尊重層層結構而成,若你無法說服女方父母親友,甚至街坊鄰居;那我真的覺得,你應該結婚,給對方一個正當的名份。 小至銀行領錢大至重大手術同意書,恐怕都不是簡單情侶身分能說得過去的。結婚是承諾,也是種責任,與對方相知相守,無論貧困潦倒與否,結婚是你做好承擔對方一生的責任。
-
【武俠小說連載】雙鳳玨
「你和他們很熟識嗎?」 薛起元想了一下,道:「我跟你說,你可別說出去,我和燕紅拜了師,在一塊學武。」 「學武?你不是已經跟著你家裡的武師學了嗎?」 「那是表面上,他們的功夫我已經學全了。現在我的師父是游天化師父。」 「所以,她是你師妹?」 薛起元點頭,道:「她不是害我,只是點了我的穴,叫我暫時不能動。這是武功,你不懂。」 徐穎芬心中很不是滋味,難怪這些年來自己對他情有獨鍾,而他對自己卻始終像是若即若離,感情冷淡。想起剛剛燕紅的姣好容貌,心中不禁起了一股妒意。 「她為什麼把你點倒?她上哪裡去?」徐穎芬問道。 「我也不知道。她好像有急事,我來的時間不對。」 「那你現在怎麼辦?就這麼躺著等她回來?」 「穴道被點,除非解穴,否則只能上一段時間,等氣血流通,穴道自解。快的話小半個時辰就解了。」(六七)
-
金門后沙許氏宗親赴陸尋祖記
民國76年(1987)12月政府開放大陸探親以後,兩岸人民開始接觸往來。在金門各姓氏家族紛紛前往大陸尋祖,很多姓氏家族持族譜與大陸祖源地資料比對而聯繫上,並順利返鄉祭祖。但金門后沙許氏家族始終無法很順利的找到祖源地。經后沙文史研究人員許木進、許子能整理家鄉資料,多方努力蒐集大陸沿海各地許氏昭穆序,拜訪許氏宗親會,訪問許氏宗祠管理人,比對祖上留下來的資料。經鍥而不捨的努力,縮小目標在廈門翔安東界尋親。 據后沙文史工作者許木進研究所得列出諸多事證,其一、金門后沙村民自古以來絕大部分姓「許」,為金門地區單一姓氏的傳統聚落,有其源遠流長的開發歷史。依《金門縣志‧人民志‧氏族篇》記載:「……後倉許,其始祖名少闢,宋末為倉吏於後倉(即今之后沙)遂家焉,後裔藩衍成村。」;〈清初許盛族譜序〉:「吾祖世居同之浯洲丹詔村,嗣是分而為後浦,分而為後沙,分而為後崎,支派雖別,溯源則一也。」《金門縣志‧氏族篇》又載:「後岐許其始祖四十九郎,……山竈許其始祖四十八郎,……後浦許其始祖五十郎皆為兄弟行,(或謂后沙許為四十九郎,或謂係由同安遷來,另為一派,未稔孰是?」依后沙族人認為后沙許氏應是「另為一派」,今後崎(安岐)許氏家廟奉祀其始祖四十九郎公,而后沙家廟則奉祀少闢祖為始祖。況且后沙昭穆世系與安岐、後浦許姓聚落皆不同,很顯然的彼此是不同支派,由同安入浯的時間也不一樣。為明辯后沙許氏祖先源自何處,乃研究各項史料加以推敲釐清,冀早日尋得后沙許氏淵源祖籍地。 其二、后沙許氏五房家廟肇造於民國紀元(1912),全廟對聯出於十七世祖許秀才及史之手。民國20年(1931)辛未仲春13日奠安。家廟正堂大廳祖龕首上方懸掛宋許順之「理學鄉賢」匾。依民俗家廟大廳祖龕堂上位置最為尊貴,能立匾者必經族人公推最有名望的祖先,將其事蹟保存下來,供後世子孫膜拜學習,才有資格懸掛。時族中賢達人士甚多,要懸掛宋許順之「理學鄉賢」匾額,必定經過熱烈的討論後才決議的。 許升(1141-1184),字順之,號存齋,漢代許熒(前170-前88年,于公元前135年奉旨率兵入閩平定閩越叛亂,駐師營城,永鎮斯土)第三十五世孫,創建同安西安橋許宜(號西安)之曾孫。朱熹到同安供職時,許升才十三歲,尚在志學之時。許升見到這位滿腹經綸的青年老師,便「勵志聖賢之學,盡棄所學以從」。朱熹見他聰穎好學,用心聖學,又「推尊其祖(許權)得其孫而加敬愛焉」,故為之取字順之。 其三、后沙九世祖許盛將軍於清康熙20年著后沙許氏族譜序記載:「吾祖世居同之浯洲丹詔村,嗣是分而為後浦,分而為後沙,分而為後崎,支派雖別,溯源則一也。」在族譜序文中明確的指出后沙祖先世居同安,之後徙遊於浯。時許盛將軍任贛南總兵官,為后沙許氏著族譜序,其言自有一定的信度。加以其軍功事業,為族人所推崇欽敬,言行更奉為圭臬。 其四、后沙五房十七世祖許及史(1876-1935)抄錄《后沙許氏家譜》中提及后沙昭穆,錄清初明末之表字曰,「惟逵體邦學汝君、伯宗朝庭殿會士、子得志永成家風」。迨至清初康熙五年(1666)許盛將軍屯墾梅林奉旨受三府總鎮,因思木本水源,時莫稽考總有殘譜亦未得其全妥,乃延諸伯仲季叔,處擇良辰吉日,焚香禱祝,互相參商。再選表得其詞曰,「日升東海上、丕顯及明時、遐邇皆同仰、曆來有定期」。為后沙許氏目前使用的昭穆。 后沙秀才許及史書《后沙許氏家譜》提及「同安縣許家世譜」中「熊侯重修西安橋誌」乙文為進士蔡獻臣(明代1563年-1641年)所作。敘述是橋也創於宋許宜公(1021-1100年)、而子楫公(1043-1085年)、孫順之公(1141-1184),漢學晦菴先生,以名儒顯。玄孫巨川復進士(1175-1250年)繼公修茲橋事,載邑乘及許氏家譜諸多事項。並曰許家始祖源自漢朝上柱國將軍許濙公,時尚無同安地名,而故老相傳「未有同安、先有許督」之語。迨至唐朝黃巢作亂,同安亦遭大變。吾宗僅存者諱永絜公,出二子曰興曰輿,仕子江浙之間。迨亂靖歸家,輯理舊業而後生息漸昌熾。 其五、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烈山文化分會編輯廈門烈山文史: 顏立水著「朱熹最早的學生─許升」一文,99年(2010)12月1日發表於金門日報副刊。文章內容記載「墓在縣西安橋之西,相傳為翁(朱熹)守漳時,道同安所卜地。」還讚頌許升「為鄉先正」(何丙仲《廈門碑志匯編》)。到了清代,西橋尾一帶人口遽增,民眾「築室成居,貿易喧嘩」,輪蹄蹂躪,扎維驢騾,嚴重影響墓地的整治,有損官員崇敬先賢的清譽。為此金門青嶼人張對墀(康熙六十年即一七二一年進士,河南太康知縣)為縣令朱奇珍代擬一紙墓禁,嚴禁一切污穢許升墓地的行為,明令「務必克期改革」,「如有故犯,重究不饒」。直到解放前,金門許氏宗親每年清明節都自「同安渡」乘船到許升墓「挂紙」,可惜「文化大革命」中,許升墓被徹底廢除,遺址已成高樓林立的居民區。」 金門后沙許氏宗親代表許榮宏、許應強、許木進、許子能等一行四人,於113年11月12日由大陸友人開車前往廈門翔安東界許氏宗祠,尋找祖先遷居金門祖源地。經與東界許氏宗親會理事長許文樹、總幹事許心富交換昭穆序相近,同時供奉共同祖先宋朝理學祖輩許順之,並言由同安遷居來此。與后沙許盛將軍所寫后沙許氏族譜序相同,大致可確認為同源祖先兄弟。但仍有待進一步詳細比對族譜資料,瞭解更多的訊息。此行可謂開啟兩岸許氏尋祖大門,對未來尋祖訪親有莫大幫助。 后沙許氏宗親尋祖之心,懇切誠摯。尋祖之路,倍極艱辛。后沙旅台許氏宗親聯誼會113年春節團拜於113年2月18日在台北市議會心悅小館餐廳召開。當時即做成決議四:透過后沙與東界許氏昭穆序相似性,赴廈門翔安東界,拜訪許氏宗親,探討后沙許氏源起。當《后沙村史》作者許木進把尋祖資料鎖定為廈門翔安東界許氏家廟後,博士許子能即利用赴大陸公暇之時,前往探尋。博士許子能分別於112年(2023年)2月23日銜命赴大陸晉江石龜,尋找后沙開基祖許少闢公遷浯前之居住地。據宗長漢昌表示,幾年前金門宗族文化學會理事長黃奕展曾在金城辦理一場「金門各姓氏族譜展」,其中談及后沙許氏是由晉江永和馬坪遷至金門,為尋求這段歷史性的真實性,乃由博士許子能隻身前往晉江永和馬坪探源。首先他到晉江市龍湖石龜許氏家廟拜會,受到世界許氏宗親聯誼總會副秘書長許良恒宗長熱烈的接待。許良恒告知石獅這邊的永和馬坪,過去到現在都沒有許姓居住。但據記載晉江永和鎮有兩支許姓遷到仙游,一支遷到埕邊,一支遷到楓亭九社。另外漳州有三個地方有馬坪,分別是漳浦馬坪村、漳州葙城區及南靖馬坪村三地。 博士許子能復於113年2月29日到現地探尋,在東界村周圍走了一個多小時。因該村已遭拆遷,現地已無房屋,空地黃土一片。現正由國企國貿集團為建設大樓整地。到隔壁村尋人問之,回曰其祖厝還在。但估計找不到人而作罷返回,終而未竟全功。 113年11月12日金門后沙許氏宗親代表許榮宏、許應強、許木進、許子能等一行四人,再度由大陸友人梁小姐開車前往廈門翔安東界許氏宗祠探尋。這次剛好碰到該村有宗親在宮廟前辦「彌月宴會」,受邀宗親多人在現場幫忙。見外賓蒞臨,立即通報東界許氏宗親會理事長許文樹、總幹事許心富與之見面。得知是金門宗親前來訪祖,立即交換許氏昭穆,引導至祠堂內拜祖參觀。 接著金門后沙許氏宗親代表與廈門翔安東界許氏宗親會理事長許文樹、總幹事許心富討論彼此之昭穆序與祖先宋朝理學祖輩許順之。許文樹理事長告知其昭穆也是「惟逵體邦學汝君、伯宗朝庭殿會士、子得志永成家風」,但因子孫藩衍快速,昭穆不敷使用,另外再增加二句詩詞為「龍生友於化、世代聯國禧」,又說他是「家」字輩。同時許氏祠堂內也奉祀有許升塑像與生平說明,這些史實資料足以說明兩地許氏共源。雙方均認為兩地祖源相似度極高,應是同祖兄弟。相談甚歡,互相約定,他日各自準備族譜資料,詳實核對,尋求祖先遷移路線,以告慰祖先在天之靈,圓滿結束尋找祖源地之旅。 (稿費贈金門家扶中心)
-
荷
萬種丰姿萬種情 晨光水媚眾人迎 天嬌絕色凋零日 留得蓮心不負卿
-
若是月亮還沒來
若是月亮還沒來 路燈也可照窗臺 但是,如果沒有路燈呢? 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廿六日下午五點許,我在金城車站稍遠處下了車,不記得為什麼公車不回站。在這裡需先上一個小坡道再走一段路才能回到老街。上了坡道,有一部機車停了下來,是一位戴斗笠、莊稼穿著的大哥,一臉「幾經考慮才下定決心」的凝重表情問我: 「妳住哪裡?我送妳回去。」 我楞了一下,不是因為素昧平生,而是時間未晚,我想再逛逛,於是婉拒了他的好意。沒想到他竟眉頭緊皺:「我是擔心等一下路不好走,妳回不了家!」 「等一下」路怎麼會不好走呢?路很平,而且走路可是我的強項呢!我雖大惑不解,但還是衷心的感謝他的好意。可是他竟還是一臉哀戚的發動車子,猶屢屢回頭望我……。 「等一下」很快就到來!夜幕彷彿搭了大哥的便車,隨著大哥離去,天一下子就暗了下來,睜大了眼晴還是看不清楚去路,進退狼狽、跌跌撞撞回到軍友社,一眼瞥見窗子貼著紅黑色的紙才恍然大悟──這就是「燈火管制」啊! 原來這就是大哥何以憂心忡忡的答案!而我竟還一路埋怨,怎麼都不開路燈?其實不是不開燈,而是根本沒有路燈! 大哥的愁容應該是只會出現在我的家人、至親身上的,可是竟然出現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身上!為什麼呢?多年後,我才恍然明白,一定是當時的慌張忽略了耳邊的聲音──,那是命運齒輪轉動的聲音,關於金門和我……。
-
品與讀
喝酒和品酒應該不同吧?喝茶與品茗也大大不同,不是嗎? 一本書出現,或許會有許多讀者閱讀,當同好的讀者聚在一處,互相討論,終究能體會該書的重點所在,但每位讀者的見解不同,就會有各種品味的言語與論說出現。就像同一泡茶或同一瓶酒,就因各人的品味就會生各人的品位不同的說詞。 有時作者或對該著作深入專研的人,會理出一條思路引導讀者能依準確的思路來「閱讀」。 是故,品書和讀書是不同的深度。 茶一道的最高境界在那? 茶道更高於茶藝,但是茶藝有賺錢之道,雖然意境遜於茶道,但是沒有「兩步七(閩南語)」的茶藝要賺錢就沒那麼容易了。 當年讀過「禪茶三昧」後即寫下讀書心得,相繼衍生出「茶詩」的思路,這應該品書的思路吧? 不管品書或讀書總是手上要一本書吧?不然「導讀者」導得對或錯甚或和自己閱讀或思路的差異在哪?或許方能深心理解深探其中吧?
-
【武俠小說連載】 雙鳳玨
蘇洋在欽差面前丟了這個臉,大感面上無光,故作姿態要屬下速查速辦,否則提頭來見云云。百姓中有較大膽,沒有逃去的,便上前向蘇洋呈報:「啟稟青天大老爺,小的認得那行兇的姑娘。」 「快說!」 「那便是常在天橋下賣藝的那對祖孫。」 ****** 話說薛起元被燕紅點了穴道丟在小屋,行動不得,只能望著屋頂發悶。不一會兒耳裡卻聽到木門打開,有人走了進來。他脖子還能轉動,便抬了幾吋起來看,這一看之下莫名其妙:來人卻是徐穎芬。 兩人心裡都是一樣的問題:「你怎麼在這裡?」還是薛起元先問了出來。 「我……我在東市看見你買了兩隻燒雞,身旁又沒有隨從,覺得奇怪,所以一路在你後面跟了過來。那兩姑娘是誰?怎麼她在你身上一戳你就倒了?我還以為你給她害了呢。」四年來薛起元找游天化習武之事從沒讓其他人知道,是以徐穎芬並不認得燕紅。 薛起元道:「那是燕紅,有時和她爺爺在天橋下賣藝。另一個姑娘我也不認識。我聽說她病了,所以買了兩隻燒雞過來看看她。」(六六)
-
生活散記
之一、洗衣服 家裡每個人因為身分、角色、條件、能力的不同,對這個家各有各的犧牲、奉獻、投入與付出。而身為半個家庭主婦的我,家裡洗衣服這件事雖未明確劃分歸屬,卻都是我在經手、負責;算是我處理的家務項目之一吧! 所謂洗衣服,沒有一定要怎麼洗,或是正確的洗衣服方式與秘訣,只是習慣而已!我們家原則上是累積二天的髒衣服後丟入洗衣機,除了私人內衣褲、運動流汗後的衣褲隨手洗,襪子也會聚集後另外洗,需要漂白的衣褲也會挑起來浸泡過再洗。而每當妳看見那一整排隨風飄揚的衣服,在暖洋洋大太陽底下曝曬、殺菌的棉被、床單、枕套、浴巾、球鞋……心情總有說不出的療癒啊! 通常二天後便會將晾乾的衣服從頂樓收下來,遇雨天衣服會放入烘乾機內翻滾攪動一下,就不會聞到那股潮濕的怪味道。洗淨後的衣服除了會散發出洗潔精特有的芬芳、清香,甚至也會有莫名的成就感!將衣服成堆抱進房間,再順手摺疊起來,摺疊衣服時通常會邊聽音樂,在音樂中愉悅的將手邊的衣服一件件摺疊好,先生上班穿的襯衫、孩子們上學穿的T恤、我上課穿的裙子……整齊的排列床鋪、再各自歸位,重返主人身上。如此循環反覆,晝夜不息。 洗衣服其實沒有甚學問,卻可以透過衣服的骯髒處、汗臭度、破損率……發現穿衣服的人種種行動方向、線索痕跡,也能給予額外的注意、或適度的關心與幫助。洗衣服能學習在日常枯燥、乏味的家事中,安靜的沉澱自己思緒,並享受一個人不被打擾的清靜與自由。誠如某位明星說過,他的興趣是洗碗!我想他一定在洗碗中有了不一樣的人生啟發;不僅僅只是工作上的舒壓、平衡身心的一種釋放。 即便洗衣服、晾衣服、摺衣服、收衣服耗費不少時間,但是能提供一家人穿衣服的潔淨與舒爽,便是一種幸福吧! 之二、追劇 以前無時間看劇,也覺追劇是浪費時間,現在則鍾心喜歡這種曾經以為浪費時間的美好時間。並無特定喜歡的追劇類型,武俠古裝、民初現代都好,內容是偵探懸疑、恐怖驚悚、權謀鬥智、熱血冒險、感人椎心……也都無所排斥;而大部分我們追的劇,其實都脫離不了人生的樣貌。 我們在不同的劇中,發現人的執念其實都是生前放不下的牽掛或遺憾,也都源自於愛。看見絕對善良、正直的警察,堅持立場跟黑道勢不兩立。看見醫生的使命感與正義感。明白天底下沒有無用、不被需要之人,即便生有缺陷,照樣能夠發光、發熱。證明世間有溫暖、人類互相關懷與幫助,無法獨居生存。瞧見了人的潛力足以打破界線、超越極限。藉劇體會到輕鬆的幽默、搞笑的詼諧。有時也見識到人性之惡,強者欺負弱者的跋扈囂張,被霸凌者如何力爭上游、反敗為勝成為最終贏家。在許多權力階級的鬥爭戲碼中,細細感受人性的紛擾與糾葛不斷……也有感人肺腑的溫馨親情、人生得一知己、夫復何求的友情、甜蜜、受虐、驚天動地的愛情……各種類型的劇,青菜蘿蔔、隨人喜愛,任君挑選。 而劇裡演員們生動的演繹更讓我們看到豐富、傳神的肢體語言魅力,人物角色的塑造飽滿,讓我們隨之激盪、為之沉醉、產生共鳴……許多劇裡安排、設計的之情節、橋段,創造出的名場面與金句,更是讓我們頻頻回顧、瘋狂癡迷、深度省思、暗自惕勵……每當看了一部好劇後,整個人都會感受到盈滿的充實!有時真的很感謝推出劇的製作單位、及所有工作人員;畢竟不必出門,就能擁有最佳的休閒娛樂享受;特別是炎炎夏日裡,躲在家裡開著冷氣追劇,可謂最沁涼、舒服的時光呀!就算是寒流來襲,懶散的窩在家裡不出門,簡單的沖上一碗熱呼呼的泡麵,邊看著心儀嚮望的劇,便有無比暖意、無盡愜意啊! 追劇是許多人釋壓的選擇,也是全家人親情互動的凝聚,更能與同事、朋友產生共同話題,促使人際交流順暢,增加對陌生地域的瞭解、不熟悉事物的新發現、流行時尚訊息的掌握……這些都是追劇的功能效應,也是追劇能獲得的無形寶藏!而劇亦是生活的綜合與縮影,反映了一切的點滴與真相;事實上我們也藉著追劇,看盡了社會現實與人生百態啊! 之三、吃熱炒 一家四口常常因為特別節日需要儀式感的慶賀、祝福,光明正大的找理由外出用餐;實際上是藉名目坐下來好好的搏感情,因為平日大家各忙各的,能聚在一起吃飯的機會其實不多。大家對於這樣的默契心照不宣,也都樂於配合,算是我們家庭一項另類的娛樂活動。而不管是精緻火鍋、海鮮自助吧、韓式燒烤、日本料理、泰國菜,港式飲茶……我們都可接受,盡量排除它事,共享飲食的美味。 除沒吃過的店有新鮮感外,我們家最常吃最愛去吃的,是住家附近的一間熱炒店。其空間寬敞、明亮,也附設停車場,但它並非深夜食堂,因為中午便開始營業,晚上九點就打烊,也不接受訂位,需現場候位,常常用餐時間或假日尖鋒,便會出現長長的排隊人潮;卻因菜色豐富、廚師技藝佳、價格公道,在口碑讚譽外,翻桌速度也快,店家便財源滾滾、生意興隆。 熱炒店一般會將菜色內容分以熱炒、田園蔬菜、燒烤、鐵板、冷盤、酥炸、清蒸魚類、主廚特區、湯鍋各類……讓客人隨意挑選。每次去也總會瞧見牆壁上那個醒目的看板,刻上新菜推薦,再以螢光顏色斗大的字寫上:乾煎豬肝、泡菜白肉鍋、蒜苗鯊魚……讓人多瞄一眼外也細細的列入考慮。有時也會靠個人喜好或看鄰桌上菜樣式、以及網路達人推薦來點選菜單。 我們家經常會點客家小炒、糖醋鮮魚、清炒水蓮、照燒松肉、黃金豆腐、蒜泥鮮蚵、滑蛋蝦仁、金沙中捲、鳳梨苦瓜雞湯……再來大罐茶飲作清淡中和。總是在食物的美味中,輕鬆的邊吃邊聊,飯也就吃得越多,忘了適量與節制。記得以前還有提供孩童時熟悉的豬油攪拌,不知是不是物價高漲以致不再供應呢?總看到店長扯開喉嚨的喊帶位、服務員賣力的滿場穿梭其間、哥兒們聚餐的大口吃肉、呼答拉的喊乾杯……整間熱炒店菜餚香味瀰漫著,杯觥交錯中,暄嘩的熱鬧哄哄氛圍,有著濃濃親切的正港台灣味。 古有云「王者以民人為本,而民人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吃飯對小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基本而重要的事!熱炒其實是庶民飲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種充滿彈性與變化的食物,能夠符合多數人對食的需求,經濟負擔也不大,致使它的魅力不墜。而現今社會已經很少存在吃不飽的現象,反而在滿足口腹之慾外,也講究吃的建康、養生,以及注重食安的衛生問題。有時候吃甚並不是我們真正在意的;一起吃飯的人,吃飯時的心情才是真正的重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