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太武島鄉
月光已經站在眉尖上很久了 汗珠從眼簾閃著很古代的故事 高粱田銀色秘密一直反覆 那些煙塵舊事的隱藏 自八哥醉意裡洩漏酒的成分 一億二千萬年偃臥 暑氣終是一個流浪漢 殘破荷葉開始摺疊月光當枕 中秋扇子搖晃著鄉愁 傳說的日子一天新過一天 結紮風向轉北 在睡著的髮髻上迎接 屬於我們的風 在我們深深的肌膚裡 在我們濃濃的血液裡 釀著高粱顏色 對北方歡呼生命 (稿費捐大同之家)
-
十二月的風
枝葉衝撞門窗 更甚黑道追債潑漆 翻攪片片段段血漬 心痛不會好了 剩餘的喘息 大口小口嚙咬 可見傷痕的倒還好 不見痕跡的 該從何索討 倏然休止的風 凝結月亮慘白容顏 誰還顫抖
-
信手拈來,此心為帖
窗外雨聲瀝瀝,是冬日裡的夜雨,忽然想提筆問候遠方的朋友,告訴他此處雨勢纏綿,天空都是淡染的墨色,連細節都無需述及,因為提筆的念頭,本身已經足夠了。 正如遙遠的南朝文人,在一個人人自危的紛亂年代裡,仍會在顛簸的旅途中,強烈的想念起朋友或親人,然欲振筆,又發現無言以對,唯有書寫雪後的晴光,漫天的花雨,末了,但求「足下各自安」吧!最困難的世道,連平安也是奢望,只有相互祝福,深情與美,更是這些動盪生命的唯一安慰。 誰的人生都有自己的亂世,生命中總有些不可解的心事,在風雨裡顛仆,隨著年歲的增長,而有了不同的詮釋與選擇。年少的情執、中年的傷逝以及老時的豁達,都在歲月裡墨色漸淡,但字跡越發蒼勁靈動,在生命的絹帛上淋漓書寫。 現代人不大寫信了,我倒還保有這份生命的樂趣,甚至於是重要的出口。平日無法啟口的話,在書信裡自然情深意厚;也因為面對的是親愛之人,更無須矯情,有時情緒如山洪奔瀉,有時淚痕漫漶了字跡,如把自己的心封緘遙遞,這是一份信賴和篤定,珍重的是彼此的理解;這更是一份牽念,有時拉拉扯扯,不成章句,索性全部揉掉,只在雪白的信箋上告訴對方:就是想念你了。 然後落款,註記這是歲末,昨夜有雨。 原來,不只是掛念,每次執筆,都是對自己的一次安頓,即便生活粗糙,仍梳理其中的況味,與那一點幽邃,還有一點促狹的小小快樂,這些是為了讓自己位置更加清楚,立定了座標,就算身逢亂世,也可心中太平吧。泛黃信紙上的文字,有的已經模糊,彷彿自己的前生,卻在不經意間,淡然問候。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劉曼麗,妳見到鬼了是不是?」天嘯高聲地責問她說。 「你叫表哥聞聞看?如果魚腥味不是從你身上發出來的,老娘就跟你同姓!馬天嘯,你到底幾天沒有洗澡?怎麼會那麼邋遢、窩囊!」 「不是我邋遢、窩囊,是妳的鼻子過敏、有問題!不是我沒洗澡,是沒有灑上法國香水!」天嘯說後,輕拍忠志的肩,不高興地說:「你把車子靠路邊停一下,讓我坐到前面去。真是倒了八輩子的楣,光天化日見到鬼!」 「你叫表哥聞聞看,臭味和魚腥味是不是從你身上散發出來的?你要搞清楚,是我劉曼麗倒楣不是你倒楣;是你馬天嘯撞見鬼不是我見到鬼!」曼麗氣憤又不屑地說。 天嘯瞭解她大小姐脾氣,所以不再回應她。可是當車子行駛在蜿蜒的沙土路時,即使再高級的名牌轎車,也會隨著凹凸不平的路面而顛簸,遑論是忠志這部二手的老爺車。車子的避震經過長年的磨損,效果難免不如新車,起伏搖動當然會更加強烈,這是無可厚非的事。 「表哥,你開慢一點好不好。車子沿途顛顛簸簸的,不僅讓我頭暈,更讓我想吐。我快受不了了!」曼麗抱怨著說。 忠志搖頭苦笑。 「是路不好,不是快慢的問題!」天嘯代他回答。 實際上,除了車況外,這裡的道路也是不能跟新加坡相比的。新加坡是平坦的柏油路,加上劉家使用的是高級的進口車,行駛起來不僅四平八穩,冷氣一開,坐在真皮縫製的座椅上,彷彿是自家的客廳,也是一大享受!(七十三)
-
愛上素食
日前大伯來電告知:今年公公祭日的祭拜方式回復原先的全方位素食祭拜。 公公自從皈依佛門之後,便茹素吃齋、虔誠禮佛,直至蒙佛接引,榮登佛國仙境,所以,公公的祭日一直以素食祭拜掛帥。後來,祭拜時我們額外請餐廳再備上一桌葷食,加上各家兄弟各自準備的素齋、水果,以及姐妹和姪孫女輩們所帶來傳統的「菜碗」,各樣祭品擺放同桌共祭拜,可說是「青差澎湃、無比豐盛」。大家虔誠禮拜,追思感懷,一如先前孝敬公公般地誠摯。何以會由素祭轉而摻有葷祭呢?乃因依常理心來推想,既然供桌上擺上了九副碗筷及酒杯,和一瓶高粱酒(無酒不成席,所以備上一瓶酒以示敬意),公公應該是會邀請至親好友們來參與盛會共享美食的,所以除了素食之外,再加添一桌葷食,讓親友們得以各取所好,葷或素皆宜,豈不皆大歡喜?子女們如此揣想公公的心意,自認為葷、素供品並祭,是對公公既貼心又周延的敬意,因而,這些年就這樣沿用下來了。 公公是貼心的老人家,他自己吃齋茹素卻不想煩勞家人,所以生前三餐都是自己料理素食,常常是一次就備妥幾天的份量,再分裝成小包裝,逐日分食,份量控制得恰如其分,讓身為子媳的我們得以安於工作,無後顧之憂。一直到公公生病,所僱請的外勞未來到之前,我們才稍稍有烹調素食以孝敬他老人家的機會,他老人家不但不嫌棄還直誇說:「好吃!好吃!」讓我們備感欣慰,亦從烹調中加增不少成就感呢! 大伯是家中的頂樑柱,像一把大傘蓋庇蔭著這一大家族,小輩們都以他為馬首是瞻,所以,當大伯下令今年公公的祭日回復全方位素食祭拜時,沒有人不謹守遵行的,而我也開始緊張,心想這些年來忙著雜務,幾成了外食族,烹飪的功力早已銳減,現在要自行烹調素食祭品,不先做功課,怎麼行呢?於是我趕緊上網去搜尋素食料理,沒想到,一上網,真是琳瑯滿目,各樣的食材、各式的料理應有盡有,讓人目不暇給,開心何似!但也因菜色太多了,讓我不知如何取捨?最後當然是以容易操作、食材容易取得的為第一優先考量,也因為操作簡單,所以很快就能上手,煮出美味了。 有付出便有收穫,一個禮拜來,我不斷的上網吸取新知,的確受益良多,還觸類旁通,心得滿滿呢!雖然這些年來吃便當居多,所以都不知該如何烹調出美味了,但經過這一段時日的上網學習,發覺原來素食也可以很簡單的呀!更開心的是,最不會炒麵的我竟可以從網路學會了如何炒素麵,且一朝開竅便一通百通的了然於胸。我將味美香甜、棄之可惜的剩菜加上適量的水煮開,待水開後放下「黃麵」,即俗稱的「大麵」,不必再添加任何調味料,就這樣的大功告成了。不但充分的發揮食物的剩餘價值,使之重返榮耀,還博得外子首次的稱讚,真是太開心、太有成就感了。 曾經在山外護國寺享用過素齋,總是念念不忘那湯頭鮮美、濃郁十足的中藥大補湯,但不知其所以然來,有一天我突發奇想,就自作聰明地買來十全大補藥包,再加上打結的海帶、百頁豆腐一起熬煮,沒想到這還真是一道不錯的素食湯頭補品呢!得意之下,我又向雜貨店老板娘請益,並且買了榨菜、豆包、麵筋、麵腸等食材,再根據多日來的上網筆記前往漁會超市、全聯買了猴頭菇、杏鮑菇、白菇、金針菇、紅椒、白椒、馬鈴薯、大白菜等,加上家中原本就有的香菇、黑木耳等,備妥了這些食材之後,再按表抄課,想煮出幾道好吃的素食來。然而,記憶畢竟有限,所以就直接將ipad擺一旁,藉助郭主義的現場示範,邊看邊依樣畫葫蘆,就這樣我陸續的完成了「雙菇炒豆包」、「油香杏鮑菇」、「白菜滷」、「猴頭菇」、「三杯花椰菜」、「紅燒豆腐」、「素滷味」、「涼拌黑木耳」、「醋溜青椒」等九大「名菜」,再買一些公公生前最愛的「蠻頭包子」的菜包,並另選了五穀饅頭、芋泥包子,盡我所能的亮出令我十分滿意的成績單,相信公公一定也會喜歡的! 根據以往與公公相處的經驗,我知道不論烹飪技術的好或不好?味道如何?均屬其次,公公絕對不會在意的,唯獨這份誠摯的心意最重要,相信只要有心,一切都圓滿了。所以,今年的準備過程雖然手忙腳亂,精心調製的素食也許不盡人意,但我卻是開開心心地準備周全了,還帶來大大地成就感呢!重要的是吃起來無負擔的素食飲食,清淡、健康又美味,不但減少了腸胃的負擔,祭拜的諸多供品也能盡快的解決,而更重要的是~我因此而愛上了素食。
-
八仙山林場步道悠遊趣
冬日,許多報導放上楓林已紅,各式變葉木紛紛轉黃或紅的畫面,就想讓人往山林去尋幽,看看這些森林裡的繽紛色彩。剛好今年的元旦有連續假期,我們就決定來一場中部行山與泡湯的暢快行旅,於是八仙山與不遠處的谷關,就成了這趟歲末最終日的好地點。 想起二十多年前曾到過八仙山,也是在這樣的冬日時節,但印象已超級模糊,只有照片裡看到大家穿著厚大衣走到最後卻也滿身是汗,臉都微紅發熱的蘋果般臉顏,是一處也可散步悠哉行走或爬高一點繞陡坡路走的勇腳路線,隨個人體力選擇之。 這附近有谷關七雄分別為白毛山步道、東卯山步道、唐麻丹山步道、屋我尾山步道、波津加山步道、新山馬崙山步道還有八仙山主峰,都是林相優美有許多自然生態可賞的登山路線,不過我們時間不多也沒那麼多體力,就只選擇森林遊樂區的大眾化路線,這裡輕裝簡行就可十分快意。 來到時接近中午時分,溫暖的日光把天空照得蔚藍,森林的綠顯得更青翠,我們先走到一處涼亭休憩吃便當,發現亭前的地面上有些石板,看了旁邊的資料才知,這是往昔的神社鳥居基樁。日治時期八仙山為台灣三大林場之一,日人在此還建立了一個神社,也定期舉辦祭祀。光復後於一次的森林大火中被毀,就剩這石塊堆砌的基座,涼亭也是後來修建的,沒有了以前的高台階。坐在這裡欣賞旁邊的竹林和前方蔚藍天空下的亮白雲朵飄移,配上高聳林木的黃紅葉片在風裡輕曳的姿態,真是美好。 續往上走不遠就看到一個臺灣八景入選的紀念碑,也才知道民國十六年臺灣日日新聞社票選的臺灣八景是淡水、太魯閣、旭崗、阿里山、日月潭、壽山、八仙山、鵝鑾鼻,可見八仙山的美景早負盛名。隨階而上有時是木棧道有時是天然山徑,有時爬坡有時平緩,對我們腳力不健的人剛好是健行般可以接受的山徑。尤其這裡林相優美,我一路撿拾地上掉落的美麗楓葉,一邊欣賞步道邊的潺潺溪流石塊錯落堆砌出來型成的美景佳構,拍下許多照片,好做為回家後畫畫的題材準備。 至高點通往八仙山主峰的登山口處還有一間小小的靜海寺,雖稱山寺但其實是個用透光板架設出來的半戶外空間,後方幾塊大石成了印記深刻的畫面,旁邊仿造日式的手洗也充滿了日式風情,據說許多要登主鋒的人都會在這裡休憩、集合或祭拜,祈求天候適宜也是登山者的心願啊。 接著就是一路下坡的行腳,許多山徑轉彎處都有美景在等候,讓我們走走停停,一邊拍照一邊吸收森林清新的芬多精,倍感舒愉。就連觀看岩壁邊叢生的蕨類姿態也覺得好有趣,因為你不知道會探出什麼小昆蟲、小菇菌與你相遇。森林行腳的樂趣總是充滿驚喜的! 最後來到遊客中心,入內參觀獲取更多此地的資訊,才知道這裡也是個賞鳥的好地點,這裡不僅有很多的山鳥,甚至連藍腹鷴和臺灣藍鵲都有蹤影,遊客中心外邊的生態池也規劃得很好看,和附近的木屋旅宿群,行成了一個好看的空間。坐著休憩輕風徐徐,好不快意,還發現了一株完全變成黃色葉的銀杏小樹,整株金黃令人欣喜,當然又擄獲我趕緊撿拾其葉的行動。冬日山林因這些繽紛色彩而有了吸引人的容顏。 回到居住的城市畫下楓葉和竹林,像是把行旅的美好濃縮記憶般,八卦山的短暫午後我已經用畫作來回憶收存。
-
記憶中的蘋婆樹
小時候,我們曾經搬遷到鄉下度過一段童年的歲月。 對比城市,鄉下樸實單調多了,可見的遠方還是荒煙蔓草的墓仔埔地,一座座土饅頭間雜其中。當時一條新闢的柏油道路平齊,據說鄉長爭取來的德政。阿爸租下離柏油路不遠的一片小空地、和地上的屋舍、以及一些樹木。 說起樹木,對於一個小孩眼中,果樹種類可說不少呢!一棵高聳擎天的龍眼樹,枝葉茂盛如傘蓋,站在樹蔭下完全頂住南方炙熱陽光。其他尚有荔枝樹、芒果樹、番石榴等果樹,大概主人為自家食用所種植。其中,還有一棵茂綠高大老欉蘋婆樹,阿爸說這樹也叫作品蓬或鳳眼果。 盛夏時節,深綠老欉上掛著一串串朱紅的蓇葖果,成熟時果筴會沿縫線裂開,此時紅艷艷的果莢包覆著黑褐帶殼果實,形狀很像一雙細長的丹鳳眼,張望漆黑油亮的眼睛注視著你,怪新奇好玩的,佇立樹下仰待蘋婆成熟的滋味。 閒暇某日,盛夏採果樂儀式開場囉!阿爸拿出一把高空剪刀,喀嚓喀嚓節奏中,纍纍龍眼和蘋婆串串掉落滿地,引起孩子們騷動歡呼。我們拾撿起龍眼和蘋婆,連枝帶葉滿滿一筐子。馬上摘下一枚龍眼,輕輕擠壓薄脆褐殼,龍眼果肉鮮美細嫩,放入嘴裡甜汁解津,甜度絲毫不輸給荔枝呢。 而油亮光澤的蘋婆果實,摸起來硬硬黏黏的,感覺有點「咬」手,心想這怎麼吃呢?卻聽得阿爸吆喝大夥把蘋婆放入水桶中洗一洗,哇呼!蘋婆噗通噗通下水囉,水面浮起一層細緻白色泡沫,我們搓肥皂似的搓洗蘋婆,滑溜溜撈泡泡,這下小孩子可樂了,嚕啦嚕啦勒,大玩潑水洗澡樂遊戲,渾身溼漉漉的,只稍艷陽烘夏風吹,沒多久衣裳就恢復乾爽了。 灶腳內,五個蘿蔔頭排排站著,眨巴眼瞪著電鍋裡氤氳裊裊,陣陣噴香召喚舌下盛產口水。當電鍋開咚地跳起,又是一陣歡呼。阿爸拿起剪子剪開,原來黑褐的硬殼隱藏著亮黃果仁,吃進口裡滋味豐美香甜,頗像栗子的綿實口感。 隨著搬遷回城市生活後多年,前陣子市集偶見蘋婆果實,倒勾起兒時鄉居的吉光片段,而那段童年的綿實香甜的滋味,舌尖味蕾還深深記憶著呢。
-
【小說連載】烏番叔
即便曼麗放低了身段,天嘯並沒有再理會她,因為他知道她的高傲和不可理喻。如果不讓著她一點,勢必會沒完沒了。 兩人已走到忠志車旁,相互打招呼後天嘯幫她開啟車門,當曼麗進入車內坐定後,對著忠志直說:「你這部老爺車也該換了吧!」 「還可以用,馬力也不錯。這個年頭能將就、就將就將就,反正車子只是代步而已,不像有錢人家必須開高級的進口車,才能凸顯自己的社會地位。」忠志坦誠地說,卻也帶點諷刺的意味。 然而當車子剛起步時,曼麗又說:「把車窗關上,冷氣開強一點,熱死了!」 「冷氣壞了沒去修,車子加足馬力走動後,風吹進來就不熱了。」忠志不好意思地說。 「吹進來的都是一陣陣的熱風,你沒看到我開始流汗了,早上化的粧也白化了。而且車內還有一種怪味道,你聞到了沒有?」曼麗說後,用手帕摀住鼻子。 「妳還真難伺候!人家忠志是義務來接機,總比提著行李去擠公共汽車好,怎麼老是嫌東嫌西的。」坐在一旁的天嘯不屑地看她一眼,毫不客氣地說。 「我跟表哥說話,干你馬天嘯什麼屁事!」曼麗板著臉孔瞪了他一眼。然而當她把摀住鼻子的手帕移開時,竟高聲地說:「馬天嘯,你幾天沒洗澡了,原來車上的怪味道就是從你身上發出來的,而且還有一股噁心的魚腥味,叫人想吐!」而後拍著忠志的肩膀說:「你停車、你停車,我受不了了,叫天嘯坐到前面去,真噁心!」(七十二)
-
寄語天涯--悼念僑領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博士
●緣起 「我只是一位平凡的商人,本就不曾想過要撰《回憶錄》立說,更不敢奢望日後能藏諸名山,只想藏在自家,傳諸子孫,讓兒孫後輩能藉由此回憶錄,去體會當年的我是如何挨過半個世紀的滄桑歲月,進而提供他們日後創業方面的借鏡。」這是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博士在《楊忠禮回憶錄‧自序》中的一段開場白。2006年7月17日的午後,筆者隨同「馬來西亞華僑口述歷史參訪團」幾位成員,在僑委會吳憶苓秘書的費心安排下,於馬來西亞首府吉隆坡的楊忠禮辦公大樓第十二樓專訪楊忠禮博士。 專訪的成員除開僑委會的吳憶苓秘書外,尚有時任縣府董群廉秘書、拍攝專輯的唐振瑜導演、謝姓攝影師、助理吳小姐與筆者夫婦。專訪結束後,承蒙楊忠禮博士饋贈中、英文版《楊忠禮回憶錄》及《楊忠禮集團》等多本巨著,又蒙楊忠禮博士親自安排在大樓十一樓以精美的糕點招待,彼此閒話家常。楊博士親切而又溫文儒雅的長者風範,讓同行的每一位成員都備覺溫馨,且獲益良多。 為了詳實記錄這一段專訪的經過,及對一代僑領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博士的追憶,現以楊忠禮博士做第一人稱的自述方式,忠實呈現愛鄉助鄉的楊忠禮博士的一生行誼,以饗讀者。 ●楊忠禮博士的真情告白 人們常說:「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背後一定有一位偉大的賢內助」。不錯,我的老伴陳開蓉女士就是那位「偉大的賢內助」。她是我事業上的好幫手,也是一位資深的教育工作者,更是家庭教育的「全職導師」。專攻教育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老伴,可是孩子們最稱職的啟蒙老師。孩子們能學業有成,且都以優異的成績留學英國,學成歸國後也都能回到自家的公司一展長才,這一切都得歸功於我這位默默為家庭付出的偉大另一半。 先父楊清廉(1902-1968),誕生於福建省金門縣金寧鄉湖美東堡鄉。當年的故鄉地瘠民貧,在「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的無奈聲中,他老人家為了追求理想,毅然決然於1920年隻身搭乘輪船,取道廈門、新加坡,輾轉來到人生地不熟的馬來半島,然後專程前來「吧生坡」投奔外祖母的堂兄,勉強能於茫茫人海的窘況下,覓得暫時的棲身之所。所幸父親在金門期間曾念過幾年私塾,而且寫得一手好字,因而得以在這位親戚經營販售木板及建材的「枋廊」中擔任書記的工作,從此漂泊不定的生涯,終於安定了下來。 三年之後,父親決定自行創業。為了避免出現自家人相互競爭的尷尬景況,父親於是遠走到「瓜拉雪蘭莪」(簡稱瓜雪)肇建屬於自己事業王國的灘頭堡。當時的「瓜雪」由於有外商的大量投資,乃至錫礦的開展,活絡的經濟使它快速成為知名的貿易重鎮,復加先父高瞻遠矚的卓越經商智能,以及肯幹實幹的精神,終於排除創業維艱萬難,在這個陌生的馬來半島國度打下一片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1924年父親與母親黃金切女士在「吧生坡」結婚,而我也在這個地方誕生,所以我是在僑鄉誕生的二代鄉僑,但我個人對故鄉金門的愛卻不亞於任何人,因為那是我們大家的故鄉,再加上我個人受中文教育的薰陶,飲水思源之餘,更熱愛故鄉,更熱愛金門。 三歲那年,我們舉家遷往「瓜雪」定居,父親在「瓜雪」經營的事業從木板建材,擴大到建築承包、運輸業都頗具規模。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為了幫父親分憂解勞,當時年僅十三、四歲的我,毫不猶豫投入陌生的職場。初試啼聲的我,由於能掌握到生意的竅門,所以很快便能得心應手,不論是接送貨、收賬等大小幹活,都難不倒我。尤其是那段三年八個月日據時期的艱苦歲月,更有令人不堪回首的浩嘆,卻也讓少不更事的我更茁壯、更成長。曾因遭逢戰亂而一度失學的我,從此更加珍惜每一個可資學習的機會,也奠下自己事業良好的基礎。 日軍竊據馬來西亞那段期間,物質的缺乏導致民不聊生。先父經營的公司原本有十幾輛的卡車,都因戰時軍需而被英軍徵用。所幸其中有一部因事先藏匿在森林中而倖免被徵用,也就因有這部全市唯一的卡車,使得我們家的事業得以在淪陷區中持續營運,偶爾也幫日軍運送軍事物質,而擁有暢行無阻的通行證。雖然這部卡車現已在歲月推移中功成身退,並已揮別昔日顯赫的丰采,但時至今日,我仍牢記在心,因為它曾陪著我一起成長。 就讀「興華中學」期間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了我的太太陳開蓉女士。秀外慧中的開蓉從小就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在我熱烈追求下,開蓉終於答應我的求婚,並於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七日締結連理。婚後,開蓉一方面仍留在教育界繼續作育英才,一方面又要相夫教子,箇中的辛苦,豈是外人所能體會於萬一?但是我們還是苦熬過來。開蓉為這個家庭的付出,一直都讓我感念在心。 「蜆山石礦」的開採,是我事業王國的開端。緊接著填土築路工程、金利電鋸板廠,也在我的心血灌溉下次第應運而生。皇天不負苦心人,「楊忠禮建築公司」終於在一九五五年註冊成立。目前整個事業都已交給孩子們去經營,我們夫婦共育有五男二女,他(她)們都很乖巧懂事,而且都以優異的成績留學英國凱歸,每一個孩子在事業上都可獨當一面,因此我可全然放心地將事業移交給他們。孩子們現今皆能學業有成,這要歸功於老伴全心的投入:不但當孩子們的啟蒙老師,而且親自為他們編寫教材,也就因為有這份執著和堅持,所以孩子、孫子們人人受惠,這是我引以自豪的地方,也是我該向老伴表達深摯謝忱的所在。 事業能蒸蒸日上、版圖能日益擴張的不二法門就是以「誠、信」待人,以「忍」字自我期勉。創業的過程中,雖然也曾經歷過許多波折,但我都能以處之泰然的心情去迎接一切橫逆與挑戰,最後都因長期積累的卓著信譽,而化解了所有的危機。從不斷提昇建築技術與研發創新過程之中,持續超越自我,也在愈挫愈奮中,不停地將自己的事業王國推向嶄新里程碑。一九八○年自建的「楊忠禮辦公大樓」落成,隨著孩子們陸續學成歸國後,事業經營的觸角也隨之更廣闊。混凝土業、水泥業、旅遊酒店業、發電廠、房地產、水供公司……等多角化經營,從大馬逐步走向國際,進而讓自己公司的股票在日本東京上市。一九八八年,英國蘇格蘭愛丁堡「赫烈瓦特大學」頒發給我榮譽博士學位的頭銜,它不但肯定了我在事業上的成就,也彌補了早年失學的遺憾。未來我們公司還會秉持此一「誠、信」的經營理念,繼續將公司朝向國際化、現代化去發展。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是我企業經營的座右銘。尤其我個人經歷戰亂失學的無奈,雖然戰後我又再度回到學校唸書,但未能上大學一直是我心中永遠的痛,再加上長年旅居海外,所以感觸特別深重。只要能力所及,我一定會盡我的全力去回饋社會,去照顧我們的僑親,去關心我們的故鄉。就僑居地而言,為了延續華文教育,我們出錢出力辦僑校、聘師資,為的就是要讓我們僑居地的莘莘學子能對自己祖國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為了聯絡鄉誼,我們建蓋頗具規模的「吧生金門會館」,由於組織的健全,以及擔任義工的鄉親無私的付出,讓僑居在海外的鄉親特感欣慰。 首回捐資新台幣貳仟萬元給「金門技術學院」起蓋的大樓落成後,我曾專程趕回金門剪綵。「金門技術學院」在我們引頸期盼下升格為「金門大學」後,我個人和黃祖耀……等海外企業家,也將會再持續捐款資助,讓「金門大學」能早日躍升成為舉世聞名的一流大學。至於金門高中、金門高職等校圖書設備的充實,我也都會持續提供資金的挹注。 故鄉金門的進步繁榮,是我門旅居海外的鄉僑最殷殷企盼的願景。值此「小三通」越來越頻繁之際,金門應當把握這歷史性的時刻,從基礎性的建設去作好規畫,讓觀光事業得以生根發展。而要讓觀光事業得以落實,籌建五星級或四星級的觀光飯店,乃至國際會議廳均屬當務之急。如果縣府能提供建地,各種相關條件也能配合時,我們海外的企業界不排除返回金門投資。目前金酒公司的產品已馳名國際,它是金門最重要之經濟命脈,今後如能在質、量上確實作好品管要求,深信未來的發展必定不可限量。此外,宗族的凝聚力,也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金門的鄉親如能善用此一優勢,從金門本地做起,由點到線到面,日後甚至可循此召開大型國際會議,讓全世界的人知曉:金門這一個彈丸小島,可是人才濟濟的僑鄉。 我雖然是在「馬來西亞」誕生的第二代華僑,但我對故鄉金門的愛卻是真摯的。當年先父隻身赤手空拳來此打拚,如今我們事業有成,總想能為故鄉金門略盡棉薄之力,譬如2006年12月在馬來西亞召開的「國際金門日」,就是在此動機下所提出的構想。為了讓新生代的鄉僑能對故鄉金門有進一步的認識,我們會盡其所能多帶我們的子女回金門省親,也期盼故鄉金門與僑居地的互動能更頻繁,更流暢。最後,重申我祝願金門的未來更璀璨美好的衷心祝福! 耿耿忠言,猶在耳畔,意仍未盡……不意終身貢獻故里金門良多,且是「國立金門大學」終身名譽校長的偉大僑領,卻於2017年10月18日溘然長世,徒留後人無限的追思與悼念。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博士正是典範。
-
島嶼村落二則
昔果山 魚腥味舖滿題辭 張網高度航過一則統計學 濤聲排泄層層嘆息 丹田反覆吞吐討海人音節 水位在指尖彈奏新賦 封存著古典。不勝寒 像小社會裡的邊陲藍圖 有零星的笑。皮膚厚載著鹹味 而身世。一直是神祕延長的海岸線 榜林村 直直走。門牌有曝露的過境 民居多姓氏的走勢音階 巷子口塗滿時間傳說的咬嚙 仿若一頁頁慢板行旅 十七歲的村莊忽然生成一臉絡腮鬍 老嫗們懸著厚厚風月 鳥聲與彩虹摩擦過的陽台 曬著擰乾的琥珀記憶 那些年。我聽到許多沉默的徘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