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永遠的愛
自甘墮落 親近外面的誘惑 分開家產了 父親還是天真期待 孩兒回家吧 多年以後浪子回頭 父子親密擁抱是誰 讓父親有如此 包容的愛 饒恕的愛 默默面對地球 撕裂、冷漠、抹黑 汙染、戰爭…… 天以永遠的愛 期待地球浪子回頭
-
匿名的朋友
每隔一陣子,手機總會有個一通「未顯示號碼」的來電。這個電話總不讓人意外,也能輕而易舉的猜到打電話的人是誰?這是經驗累積及常理推算,其實打電話的人,不是別人是我曾經熟悉而現在陌生的前男友「子健」。 從以前還在一起時,他在愧對我或是無法面對我時,就常用這種方式找我,例如:他已經怠惰一周沒有上班了,而我是一通電話又一通的關心他、鼓勵他,直到他覺醒了! 再接到這樣的電話,總是讓我不安,不安的是他肯定又不正常的生活了,也許酗酒的老毛病又犯了,也許……其實我已經不敢多想了,畢竟他的身邊有另一個人陪伴了。 有時候,電話接的快,約莫可以聽到他一點點的喘息聲;電話接的慢時,大概響一聲,他已經搶拍掛斷了;剛分手的時候,這樣的電話,或許還可以聊上幾句,但久了幾經他要求復合失敗後,這種電話就變成無聲了。 即便已經分手多年了,但我仍是希望當他再對我開口時,他能說出他內心的秘密,打開他怠惰、酗酒的真相,而能夠給他的是一個正常的生活,而不是一個人躲著、逃避著喝悶酒。 不能握的手,從此匿名的朋友!其實我的執著,依然執著,與你無關。淚,自行吸收……。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如果部隊就駐紮在附近,我也會利用假日經常回來探望您,不會丟下你們不管。況且,家裡有秋霜幫忙照顧我也放心不少,你們就等著我光榮的歸來吧!」劉志林慷慨激昂地說。 「在部隊,你可要認真地跟你表哥學習,即使當不了官,也得幹個班長之類的士官,這樣才能學一點東西。要是去當人家的傳令兵,一天到晚被呼來喚去,或是到廚房當伙伕,每天煮飯、炒菜、蒸饅頭,那又何必去當兵呢?」母親叮嚀著說。 「娘,我好歹也上過初中啊,雖然不像表哥那麼有學問,但至少比那些目不識丁的大老粗強上好幾倍。即使沒有班長可幹,表哥總得給我安排一個文書幹幹吧。不會那麼倒楣去當伙伕或傳令兵啦!」劉志林信心十足地說。 「離開家,身體可得自己照顧,在外頭也得守規矩,千萬別結交一些狐群狗黨,跟著人家去花天酒地。秋霜可是一個好女孩,不能辜負人家啊!」母親再三叮嚀著。 「娘,我知道,三年後我一定會回來跟她成親,絕對不會讓您失望,也不會辜負秋霜啦!」劉志林承諾著說。 「既然這樣,娘也就放心了。」母親寬心地笑笑,隨後又嚴肅地說:「娘為你準備了兩塊金條,讓你帶在身邊,以備不時之需。」 「娘,表哥說部隊有得吃、有得穿,每月又有薪俸可領,帶那種東西在身邊,萬一被人家偷了,那就糟了。」 (一○五)
-
月琴大姐的尋親之路─大時代裡兩岸親人分合小故事
小序--月琴大姐自幼被姨媽帶在身邊,1948年局勢遽變,家父母沒有見到大姐,只有帶著大哥二姐,肚裡懷著二哥匆忙隨著空軍來到台灣。四十年時光中,我們只在家中陳舊的相簿裡看到小時模樣的大姐,不敢奢望有朝一日能再見到她。1987年蔣經國總統作出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政策,一時兩岸都在熱絡尋找親人。1988年下半年,弟弟從報上尋人啟事中看到大姐找尋親人消息,立刻聯繫帶信回來的老兵范先生,終於和遠在四川自貢的她聯絡上。文中就是大姐四十年來尋找親人心聲,她寫了近五千字初稿,由我修飾成本文,作為大時代中,兩岸親人分合見證: 八歲那年,我第一次從別人口中知道了我不是姨媽姨父的親生女兒,當時我們住在成都,家裡有一張照片,上面有姥姥,有姨媽,有我的媽媽,姥姥抱著弟弟,我站在旁邊,上面好像還有其他好多人,現在都記不得了。 這張照片和其他有關爸爸媽媽的照片,在1958年,姨媽全部寄給了在貴州的三舅。後來又聽人講說我是一個棄嬰,因為姨媽姨父沒有孩子,從孤兒院把我抱回來。還有一個說法,我是姨父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戰友的孩子,姨父把我領養回來。那個時候因為年齡太小,姨媽姨父也非常愛我,感覺不出親生和非親生的差別。直到1959年姨媽去世,小舅舅從貴州來到自貢,處理完姨媽喪事後,他要帶我回貴州。當時很多人告訴我不能走,因為舅舅已經有四個孩子,又在火車站做小工,舅媽沒有工作,我去只能是他們的負擔,何況養我長大的姨父也捨不得我離開,我也捨不得姨父,於是我仍就留在自貢。 姨父重新結婚,自從家婆(姨父再婚妻子)進門後,就鼓動姨父抱她姐姐孩子做兒子,又要另一親戚孩子做她的兒子,就深深地傷害我的自尊心。那個時候我才體會到不是親生女兒的痛苦。我常想爸爸媽媽為什麼會不要我,為什麼給了我一個生命,又不給我一個家。 八十年代初,小舅舅得了癌症,把我從四川叫到了貴州。他告訴我,爸爸是上海人,媽媽是河南人,爸爸媽媽已經去了臺灣,爸爸是空軍機械士,曾經在四川遂寧、北平等地工作過。那個時候,為了找爸媽,我懇求自貢對台辦溫主任,請求他們想一切辦法,找到我的父母和弟妹。特別是葉劍英對台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之後,我找爸媽的心更急切了。我曾下定決心,無論父母在哪裡,我一定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他們,有時我覺得我實在太可憐了,長到這麼大,還沒有見到爸爸媽媽。 自從蔣經國先生開放了老兵回大陸探親後,只要聽到有從臺灣回來的人,我就會買一瓶酒,一盒自貢火邊子牛肉,帶著和爸媽弟妹在北平合影照,請他們帶到臺灣幫我登報。曾記得在沒有開放老兵回大陸之前,臺灣空軍飛行員王錫爵駕貨機回到大陸。聽到消息後,我立即給王先生寫了一封信,因為我想到他是空軍,有可能認識爸爸,所以我就向他打聽。他的回信是這樣說的:「他不認識父親,但是他相信,我的父母在臺灣一定很想念我。」 和爸媽合照那張照片,我一洗就是一、二十張。為了找爸媽,我給上海、成都、貴州、北京的公安局都寫了信,還給中央電視臺也去了信,因為當時中央台有一個節目是專門幫大陸和臺灣尋找親人的。也曾給省市紅十字會寫信,我怕爸媽他們也會找我。因為爸爸走時,我們住在成都,我想到爸爸一定會在到成都找我。給貴陽公安局寫信,是想到爸爸會想到舅舅在貴陽,會在貴陽找我。在給有關部門寫信之後,他們都答覆我,因為我提供的資訊太少,暫時無法幫找到親人。那一段時間,我常常去廟裡,祈求菩薩保佑我能找到我的父母,能找到我的弟弟妹妹。 1988年,姨父病重住院,自貢無法給他治療,我送他去內江醫治。那天從內江回來已經很晚,一個同事告訴我,自貢衛校回來一位臺灣老兵范先生。我又抱著希望。第二天一早,就帶上照片和禮品拜訪,並將我的情況告訴了范先生,他十分同情我。這一次,我對范先生抱著很大希望,因為我看出他非常真誠熱情,相信他一定會為我登報尋人的。 十月份的一天晚上,我下班回家後,收發室有人在樓下叫我,「月琴!有你的電話。」我問他哪裡來的?他說「臺灣!」我一聽是臺灣電話,人激動得幾乎暈過去,渾身沒有一點力氣。老天啊!我真的找到爸爸媽媽了嗎?由於激動,我一步也走不動了,由我的女兒豔子扶著我,走到汽車公司收發室去接電話。到了那裡,對方已經把電話掛了,說是半小時過後再打過來。在等待對方電話時候,我感覺比半個世紀還長。電話終於響了,他告訴我他是弟弟的朋友,回桂林探親,弟弟托他告訴我,家人已經得到我的消息。當時我好高興,我不停的流著眼淚問我爸媽好嗎?弟妹好嗎?他說都很好,你很快就會得到消息。 記得十月七號那天,我就收到爸爸給我寄來的長信。爸爸詳細說明家裡情況,我有五個弟弟,三個妹妹。我好激動好高興,連周圍的同事朋友都為我高興。隔天我抄下爸爸留的電話號碼,立即到自貢市郵局打電話,因為當時電話還沒有普及。到了郵局以後,終於和爸爸通上了話,我是一面打著電話,一面不停地掉眼淚。在這以前,我常常想,我只要知道爸爸媽媽還健在,只要知道我的弟妹很好,就滿足了。今天我真的通上電話,我好高興好高興。那一夜,我幾乎是沒有入眠。又隔了幾天,收到一封電報,要我隔天到成都雙流機場接爸媽。唉呀!我真的像做夢一樣,我真的要見到我的爸爸媽媽了嗎? 第二天,我把爸爸名字寫在紙版上,字寫得很大。我們在機場賓館租了一間套房,等爸爸媽媽來到後能好好休息,當時交通不發達,當晚無法趕返自貢。在機場入境閘口,好多接機的人都是逢人就喊,這個叫表叔,那個叫舅公,但實際上並不是。出來好多好多人後,仍然沒有見到爸爸媽媽。唉!我好失望,我以為爸爸媽媽今天不會來了,我又等再等,最後終於看見一對年長夫婦走出來。是至親終究是一眼就能認出來,我確信他們是我的爸爸媽媽。爸爸看見我們舉著他名字的牌子,往我這裡走來。媽媽出來一下子就抱著我,她不停地說,孩子不是我們不要你,不知時局成了這樣。媽媽告訴我,她每天晚上關門,都好像把我關在門外一樣,我既喜又泣,終於見到我魂縈夢牽的爸爸媽媽,情緒激動的難以控制。 爸媽這次來探親時間來去只有一個星期,時間太短太短,要說的話沒能說夠。但緊接著隔了不到一年時間,爸媽又來探親。第二次我又同爸媽在自貢見了面,這次他們待了一個月,也到了貴陽去看媽媽那邊的親人。爸媽回去之後,以後我就同爸爸常通信,彙報我在自貢的生活情況。 1995年,我第一次踏上了去臺灣的路,見到了弟弟妹妹及所有親人,看到弟妹每個都很優秀,有做將校軍官的、有在大學、高中做老師的,我高興得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在臺灣見到了弟弟妹妹,我真的覺得好幸福好高興,同弟弟妹妹在一起,我完全沒有陌生感,好像我同他們從小就是一起長大的。第一次去臺灣我住了三個月,每晚睡覺時我都感覺是在做夢一樣,就怕醒了後這一切都不在了。爸媽對我的關懷,弟妹對我的照顧無微不至,安排我環島旅遊,我真的覺得我太幸福了。2002年我再次去到臺灣,是專門為爸爸八十大壽而去。在臺灣,我過得好開心好開心,但是我又開始想四川的親人,特別想我的外孫女,只要她給我打來電話,我就會整夜睡不著覺。 現在我已經快十年沒回到臺灣的家了,我常常在想,我的家在哪裡,我總覺得有父母的地方才是我的家,特別父母年齡也大了,媽媽又病在床上,所以我非常想念。有時候我非常羡慕弟弟妹妹,他們能有時間同爸媽團聚,現在我這種羡慕已經變成嫉妒了。記得在沒找到二老之前,每到逢年過節,都會傷心落淚,因為那個時候確實不知道爸媽是否還健在,也不知道弟妹們安好否?自從兩次回臺灣家之後,知道大家過得都很好,心中得到很大安慰,我常常期盼能同父母在一起,能同弟妹們在一起。 離開爸爸時我一歲,離開媽媽時我三歲,現在我也是近七十歲的人了,覺得時間是實在太快太快了,更覺得與爸媽相處的時間太短太短。作為家中長女,我沒有為父母分一點憂,盡一點孝,作為弟妹的大姐,我沒有盡到一點力,心中常感到內疚。還好,爸媽兩次來自貢,我兩次回臺灣,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能常重溫這些照片,回憶團聚的情景,讓我心靈得到很大安慰。在找到家人後,爸媽和弟妹在經濟上對我有很大支持,我深深感謝。現在我最大的期望是爸媽弟妹健康平安,希望侄輩們事業有成,今天我謹以此回憶,獻給爸爸九十歲生日,祝爸媽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我和爸媽相處的時間太短,如果有來生,還希望再做爸媽的子女。
-
涵養「敬」與「無」
繁忙的人們需要靜下來。 當複雜的緊張生活,錯綜複雜的人與事,攪得我們心頭一團混亂時,只有回到「敬」與「無」的境界,才能讓自己回復平靜。「敬」與「無」並非古哲學家或宋明理學家的專利,現代人日理萬機,生活壓力壓得人喘不過氣,更需要追求「敬」與「無」的涵養。 「敬」就是回到人與人對待應有的謹慎合宜的態度。 人與人之間很容易陷入諸多不敬: 驕傲。筆者觀察,驕傲之心人皆有之,要人除去驕傲之心去對待其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驕傲之心阻擋著人們時,互敬的心就失卻了,代之而起的是冷淡或輕視。自古名言「文人相輕」一點也不假,豈止是文人相輕,不是文人也很容易相輕,能夠相知相惜成為朋友,唯有機緣俱足才有可能。 親暱。太過親暱的朋友和家人之間很容易因為對彼此太熟悉,而失去敬的態度。這樣的狀況往往最容易引發恩怨情仇,尤其當雙方對彼此的「交情」認知不一致,或產生利害關係的時候,糾紛、爭端自然免不了,能夠害到你的人,通常是你曾經信任過的親友,不是嗎? 「無」的鏡照、助人更能釐清事情: 例如:有人失戀了,這時無的涵養最能發揮功效。失戀的人必然以為自己失去了戀人,沒錯,從某種角度看,他的確是失去戀人。但是,回到無,以下問答推論可以表達「無」的明朗性。 問:「難到他一出生時就擁有戀人了嗎?」 答:「無,他生出來時尚無戀人。」 問:「他尚未擁有戀人時活得好嗎?」 答:「好。」 問:「那時無戀人可以活得好,這時無戀人如何?」 以上推論或許每個人的答案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當人們無戀人時可以活得好」。所以,如果失戀的人很痛苦,只要把時間推回沒有戀人之前的生活,用「無」的涵養來看,自然就會豁然開朗。既然那時可以活得好,這時必然也可以活得好。 當然,此一時、彼一時,曾經戀愛過和沒有戀愛是不一樣的,但是,從理學來看,「當人們無戀人時可以活得好」這是事實,然而,失戀的人卻忽略或完全忘記這個事實,而陷入感性的痛苦折磨中,成為「為情所困」的情感奴隸,這樣淺顯的道理,又有幾個失戀中的人能懂?就算真的能懂,在感性的運作下,是否就能夠回到「無戀人時活得好」的狀況?這又因人而異,因為感情不受理性限制,所以,這涵養的工夫平常就要操練,等到發生事情就不致亂了方寸。 宋明理學家喜好談論「敬」與「無」的涵養,但這並非任何學派的教條,也不是多麼高深的學問,卻可以幫助人們遠離煩惱和痛苦,過平靜安穩的生活,是朝向理性思考的方便路徑,涵養功夫讓自己邁向更理性、成熟和幸福的人生。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為了逞一時的獸慾,竟做了一件天理不容、滅絕人性的事,他愧對養育他的父母,更對不起在老家等待他早日歸鄉成親的媳婦秋霜。 他依稀記得那年臨出門的前夕,母親告訴他說:「志林啊,你是知道的,我們劉家是這個村莊的大地主,你爹早逝,你又是我們劉家的獨生子,原以為你長大後能扛起這個家的責任,即使不必親自下田耕作,但總得有人去收租及帶領工人啊! 雖然你表哥為你好,想把你帶到軍中磨練磨練,將來才有本事管理劉家這一大片產業,而且你亦有從軍磨練的意願。但不要忘了,你表哥當的是帶兵的連長,而你則只是一個小兵,既然你口口聲聲說不怕苦、不怕難,我也只好成全你。不過我們必須約法三章,不管部隊日後在江南或江北,三年後你得請你表哥設法讓你回來跟秋霜成親,五年後更要辦理退伍回家管理這片產業。別忘了,娘老了,該休息了。」 「娘,部隊有部隊的規定,可能沒像您說的那麼簡單。不過有表哥做後盾,相信他會幫我打通各種關卡的;三年後回來成親,五年後退伍,應該都不成問題。一旦跟著表哥從軍中歷練回來,我敢於保證,無論任何方面都會較現在成熟,一定能扛起這個家,一定能把我們劉家的產業發揚光大,絕對不會讓您失望。(一○四)
-
明代科舉的海上明珠│金門島
明代福建科舉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共考出舉人8230名、進士2307名。其中,同安縣屬於科舉比較發達的縣份,共考出242名舉人、80名進士,排在莆田、晉江、閩縣、漳浦、長樂、龍溪、侯官、福清之後,名列全省第九位。 按通常情況,縣城因是一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乃至交通的中心,也是人口最為集中的地方,所以縣城及其周圍地區往往成為一縣科舉最為發達的地方。但同安縣卻是個例外,其科舉最發達的地方不是在縣城及其周圍地區,也不是在陸地,而居然是在孤懸大海中的金門島。 當時金門連「里」都不是 「里」是明代福建縣、鄉之下編制人戶的基層單位,其下尚有最基層的「都」的設置。要弄清明代金門島究竟考出了多少舉人和進士,就得首先弄清明代金門島的地理位置,尤其行政建置,因為這是判斷文獻記載的舉人和進士是否屬於金門島的前提依據。 承襲宋、元,明代金門島仍隸屬於泉州府同安縣管轄,其「在大海中,去縣治九十里,水路五十里」,舊稱「浯洲嶼」、「浯洲」,或「仙洲」。 島呈啞鈴狀,「廣袤五十餘里」,其上「有山十數,其最高者曰太武」。全島面積133平方公里,小於同省的平潭、東山二海島,稍大於廈門島,為福建第三大海島。因其為控扼漳、泉之間的海上門戶,自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朝在其上設守禦千戶所,號稱「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始稱金門。 明代同安縣下設有在坊、長興、同禾、民安、從順、翔風、感化、歸得、仁德、安仁、積善、嘉禾共12里,除縣城在坊里領有兩隅外,其他11里共領44都,分佈在縣城之外廣袤的陸、島之地。 當時的金門島既不是鄉,也不是里,只是翔風里下屬的第17、18、19三都之所在。可就是這樣一個孤懸海外的偏僻島嶼,卻成為明朝正德以後聞名遐邇的科舉興盛之地。 金門島66名文舉人和19名文進士 那麼,自洪武五年(1372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金門島共考出多少舉人和進士呢?這個問題表面看來似乎簡單,但深究起來卻十分複雜,主要表現在界定金門島舉人和進士的標準難以確定。 具體說來,是把祖籍在該島但現籍已遷出該島的舉人和進士,以及現籍在該島的舉人和進士,都視為金門島的舉人和進士呢?還是僅把現籍在該島的舉人和進士視為金門島舉人和進士? 通常而言,因明代士子無論入學還是應試科舉,都要遵循在戶籍所在地報考的原則,所以目前學術界在確認舉人、進士的屬地時,採用的一般也是以現籍地,也即考生報考時戶籍所在地為準的原則。但在現存方志文獻中,編纂者為顯示本地文化發達、人才眾多,又往往存在著把祖籍雖在本地但在中舉前甚至數代之前就已遷籍他鄉的舉人和進士都一律載入本地方志的情況,如研究金門科舉首先需要參考的《金門志》就是這樣做的。 又由於《金門志》所載舉人實際上包含了金門、烈嶼(翔風里第20都,今稱小金門島)和大嶝三島的舉人,所以,要研究金門島的舉人、進士,首先就得把這三島的舉人和進士區分開來。 經統計,可知《金門志》卷八《選舉表‧舉人》所載明代金門、烈嶼、大嶝三島舉人共94人。經筆者考證,可知其中的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黃時懋、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龔天池2人皆屬誤載 ,故應減去,這樣就剩下92人;同時,筆者據《泉州府志》、《同安縣志》等文獻記載,又補入了景泰四年(1453年)癸酉科陳琳和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張瀛2人。如此,則三島舉人共應為94人。其中,金門84人,烈嶼、大嶝島各5人。 這84名金門島文舉人,實際上包含了現籍在該島和祖籍曾在該島而現籍在其報考前甚至數代之前就已遷出該島的兩類情況。因只有報考戶籍也即現籍在金門島的舉人和進士,才是真正從金門島考出去的舉人和進士,所反映的是金門科舉的成績,也才能真正成為我們評價明代金門科舉實力及其影響的依據。所以,這就需把兩者區別開來。為此,筆者在全面蒐集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逐個的考證與甄別,結論為:明代金門島共考出舉人66名、進士19名。 從其舉人、進士產生的時段分佈看,91%的舉人產生于正德五年(1510年)以後,進士則全部產生於正德九年(1514年)之後。明代金門科舉真正步入輝煌期是在明後期,而此前的明代近一個半世紀則處於相對沉寂狀態。 重解「八鯉渡江」和「五桂聯芳」 明代祖籍在金門島而本人戶籍在中舉前甚至幾代前就已遷出該島的舉人,自成化十九年(1483年)癸卯科以「北京錦衣衛官籍」身份考中順天鄉試的張定,到崇禎十二年(1639年)以「晉江縣籍」身份考中福建鄉試的張朝綖,共有18名,其中進士7名。 這些舉人、進士,已不能逕稱其為金門舉人或金門進士。以報考戶籍是否在金門島作為判定是否屬於金門舉人和進士的依據,相比《金門志》記載的舉人、進士數儘管有所減少,但只有這樣,才符合歷史真實。 關於金門科舉,社會上乃至學術界一直流傳著兩個佳話,一是「八鯉渡江」,說的是在萬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福建鄉試中,金門島有蔣孟育、黃華秀、張繼桂、黃華瑞、趙維藩、蔡獻臣、陳基虞、呂大楠等8人同中舉人;一是「五桂聯芳」,說的是萬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金門島有蔣孟育、黃華秀、張繼桂、蔡獻臣、陳基虞等5人同中進士。但核之萬曆十七年、二十三年《進士履歷便覽》以及《閩省賢書》、《福建通志》和《泉州府志》等文獻的有關記載,可知,比作「八鯉」中的前5人和「五桂」中的前3人,僅其祖籍在金門,而其現籍已遷出金門,故他們已非嚴格意義上的金門舉人和進士。 科舉成就輝煌 考出會元並有官至閣臣者 事實上,即使除去這18名僅祖籍在金門而報考戶籍已遷出島外的舉人,也並不能動搖明代金門島在同安、福建乃至全國科舉中的顯赫地位。 明代金門島科舉的輝煌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同安縣科舉中具有明顯優勢:以三都之力,考出的舉人、進士分別占了同安縣舉人、進士總數的27.27%和23.75%,還考出了明代同安縣唯一的會元、庶吉士,即萬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會元、庶吉士許獬;還有同安縣唯一的鼎甲進士,即萬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探花林釬。 其次,在福建乃至全國科舉中具有一定優勢:明代全國舉人考中進士的平均比率接近24%,而金門居然達到了28.79%,超出全國平均比率4.79個百分點。明代全國共設193個州、1138個縣,州、縣均有舉人為77名、均有進士為18名。以此計,則僅有三都之地的金門島考出的舉人實際上已接近明代州、縣的均有舉人數,考出的進士比明代州、縣均有進士數還多出1名。 其三,金門士子通過科舉走出金門島,在京師和全國各地任官者也不同凡響。目前能確認金門舉人和進士官至者有57人,占總數的86.36%。其中,京官11人,尤以官至正三品的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林釬最為顯赫。 有明一代閣臣出自海島者只有兩人,一人是弘治年間的海南島人丘濬,另一人即崇禎時的金門島人林釬。明朝在海南島設瓊州府,領有14個州、縣和15所府、州、縣儒學;而金門島僅設三都,連1所儒學都沒有,產生閣臣居然與海南島一樣多,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金門人蔡復一,萬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進士,天啟年間官至兵部左侍郎,「總督貴州、雲南、湖廣軍務,兼巡撫貴州,賜尚方劍,便宜從事」;卒贈「兵部尚書」。因其事功卓著,故張廷玉《明史》為其立有專傳。 另有地方官40人,其中省級官員1布政使、1布政司參議、2按察使、2按察副使、1僉事,府州縣官員有4知府、3府同知、5知州、17知縣。此外,還有6名縣儒學教諭。 他們分別任職於南北直隸、山東、浙江、雲南、廣西、江西、四川、廣東、湖廣和福建等直省,地域分佈十分廣闊,為各地經濟、教育和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作者為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授權金門縣文化局提供/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14日《福建日報》)
-
釣
高雄港光榮碼頭(昔日後勤補給和官兵往返金門搭乘中字號登陸艦停靠的碼頭,2013年9月間曾因「黃色小鴨」喧騰一時)封閉三年多,拆除臨港線鐵道和碼頭舊設施,新建了六座類似海豚,所謂的「海洋文化館」的龐然大物;並沿著這六大館將海邊路切割一半,建構輕軌鐵路,從高雄展覽館接連而來,將經過愛河口,往鼓山哈瑪星迤邐而去。近日拆去施工牆板,雖仍圍著黃布條禁止進入,寒冬裡仍有許多釣客,或三三兩兩,或獨自一人,迫不及待靠近岸邊,狠力拋出釣餌、釣線,對著烏黑的水面垂釣。 其實釣客們才不管什麼禁止垂釣的警告,只要有水,可能有魚的地區,不管晨昏必有一個個孤影陪著釣竿守著釣線和水面的動靜。他們都會選用心目中最佳的餌,期望釣隻肥大的魚;可是,大多數人一連數日不見魚兒上鉤,依然樂此不疲。 我不懂垂釣的樂趣,正如:莊子對惠子說:「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回:「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回問:「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答非所答地詭辯:「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好個機智的莊子回駁:「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所以我只能非常佩服垂釣者長時間孤坐的能耐,時間才是他們最佳的伴侶,也許時間會留給他們等待的樂趣吧? 相信垂釣者一定會用上好的誘餌,期望能釣到上好的魚;可是,商紂王在位期間,有個人名叫姜尚,字子牙,俗稱姜太公的,每日在渭水之上垂釣,他的釣法非常奇特,不僅使用短魚竿、長魚線、直鉤,沒有魚餌,並且離水面有三尺高,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他等待的不是小魚,而因釣法奇特,後來,他終於釣到了周文王姬昌這條「大魚」。 姜太公與周文王,雖各得其利,但誰是釣者?誰是被釣者?水面、水下,位置不同,角度不同,各有盤算;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裡,想釣條好魚,或想在不危險情境下,吃到好餌,值得細細品味;同樣的,好人才難尋,好企業環境亦得之不易,只能對著寒江雪,獨釣之餘找到人間況味。
-
順德夫妻樹
屬於一種雙母題的美學架構 可以用兩棵樹的力量,橫跨世紀 接受雷電風雨的磅礡試煉 先用一面招牌的信仰 祈求天地的陰陽協調 再用一座彩虹的心事 化身月下姻緣的老者 結論,是一種民間的愛情主張 兩棵樹的符號,決然是一種緣分的命題 命題蔚為兩幅長長的對聯,對聯隱喻 宇宙繼起的生命 註:「順德夫妻樹」位於彰化縣彰南路二段260號( 彰化市順德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的大門前圍牆之右側轉角處。這對夫妻樹在筆者的踏查所得102對夫妻樹當中,是唯一一對由兩棵美人樹( Floss silk tree )組成的,也是唯一一對是由民間企業結合社區入口意象,所種植並立牌認定的。 根據順德公司公布的文獻指出,這兩棵美人樹是1973年栽種的,由於成長期間枝葉交纏相連而結為一體,很像夫妻或情侶手牽著手的恩愛模樣,該公司因而立牌取名為「順德夫妻樹」,並銘寫願文「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願天下眷屬皆是有情人」。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然而當班長跟隨部隊準備離開這座島嶼時,他的心情則是沉重的,因為他親眼目睹一樁不幸的事件發生,而這個事件卻與他有密切的關聯。即使這件事從發生到現在已有數年,他的身分迄今亦未曾曝光,除了天知地知、他知她知外,並沒有其他人知道這件喪盡天良的事是他幹的。原以為部隊換防回台灣,自己也透過關係調到別單位,從此不會再踏上這座小島。想不到人算不如天算,他不僅又調回來,而且好死不死竟駐紮在她夫家的村子裡。儘管當時她精神已失常,可是他這隻惡魔還是無所遁形,一眼就被她認出來。也因此而讓她的病情更加地惡化,最後終於走上絕路。可不是,之前犯下的過錯讓他心難安,現在她的死更讓他愧疚終生。 原以為能運用部隊的資源,對他們多一點照顧,給予他們一點補償。但往往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部隊說輪調就輪調,身為軍人由不得他不從。如果要保命,就不能抗命。當他邁著沉重的腳步跟著隊伍前行時,當年那個抱著柴火、驚嚇過度的少女身影,無不在他的腦海裡盤旋。如果當時她高聲喊叫、求救,一旦被抓到,在戰地強暴婦女必受軍法制裁,即使沒被判死刑而槍斃,在軍事牢獄過一生則跑也跑不掉。 (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