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關懷的力量
步入寒冬了,天氣乍暖還寒,好些日子沒遇見阿婆,阿婆已經八十高齡了,年輕時從事水泥工挑磚粗重工作,身體相當硬朗,可是畢竟年紀大了,兼又日夜要照顧中風無法行動的先生,三餐料理也不能少,兩年多下來身體已經不堪負荷,拉起警報! 好久沒看見阿婆洗床單及草蓆( 因為中風的先生拒絕包紙尿褲,常尿得滿床 )。前陣子阿婆終於病倒,因為子宮下垂嚴重影響生活作息,不得不開刀摘除,而老伯在這種狀況下情非得已只好送入安養中心! 今天倒垃圾時,看見阿婆,高興得出聲喊她好久不見!阿婆才娓娓道出這陣子的磨難,她很感慨的說:「老了!真的老了!自己的健康出狀況,也照顧不了老伴,也讓年輕人擔驚受怕,健康每況愈下啊!」我寬慰阿婆:「相信先生能體諒啦。畢竟妳也一把年紀了。」高齡化社會所帶來的老後照顧已經普遍存在許多家庭裡。若經濟尚稱允許,請個外傭來幫忙,確實發揮及時雨的功效,如若不然,家人的同心協力,分憂解勞是必要的。若單指望某一個兒女要挑起重責,久而久之是會成為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令人安慰的是阿婆的兒女都算孝順,能彼此分擔家用及安養中心費用。老伯幾度住院,增加不少開銷,孩子們也竭盡所能用心打點,所以儘管經濟負荷龐大卻毫無怨言。阿婆說:「辛苦一輩子,生養了五個兒女,這節骨眼上還是發揮了效用,雖然我一直不敢有養兒防老的想法,包括嫁出去的女兒也每月幫忙支付部分開銷。」而說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阿婆直說自己很幸運啊。女兒有上班,婆家也體恤,才能挹注金錢以解燃眉之急。 生命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並且期待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對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中年一代將不再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而已啊!片刻的寒暄關懷,阿婆開心地說:「有空來坐坐啦!」孤獨是人生,左鄰右舍始終互動良好,我常收到鄧家的蔬果或樹薯,夏天時更是常接收到採摘不完的絲瓜、瓠仔。甚至一回鄰居廚房瓦斯爐煮著開水,人卻爬到頂樓去整理蘭花,整壺水煮到乾涸差點火燒房子,我聞到焦味,趨前拍門大叫,一場可能的火災因此得以止息。所謂「遠親不如近鄰」,生活是忙碌的,施比受更有福,我有很棒的鄰居,這是人生風景裡很溫馨的一頁!
-
五朵榕
我考慮很久,三十幾年來,我利用餘暇的時間,經營幾個地方的小花圃,有沒有什麼特殊的心得,動筆來書寫一篇小文章呢?我想了想,只有小店門口那盆「五朵榕」,生長經過,熬過漫長的歲月,而今挺立在天地之間,確實值得一寫。 「五朵榕」,本來也是一盆普通的鳥榕,早期,擺在南門老房子窗口的花檯上,默默生長,有一天早晨,我突然發現到,它的枝葉特別茂盛青翠,經過我細心查看,原來是它的根部,穿透盆底,一直延伸到地面,養分夠,所以蓬勃生長;一時念起,我把整條根拔起來,如果剪斷它,有點於心不忍,我覺得很有價值,就整盆把它移置到小店門口的石堤上,並且,順手把一公尺多長的根,纏繞在榕樹上,隨著歲月的變化,它居然長出「五叢枝葉」,順著它的形狀,我用心把它修剪成五朵,五是吉數,如「五福臨門」,乍看之下,有點像一朵吉祥的「梅花」;凡是對園藝花卉稍有興趣的過路人,免不了要停下腳步,好好地看它幾眼,並且,很羨慕地說:好神奇的一盆「五朵榕」。
-
再續金門美食奇遇
我不得不承認,廣東粥,依然像上次那麼好吃,朋友也讚不絕口!老闆對餐飲的品質,的確很堅持,標準也設得夠高,老闆還透露出:為了豬肉的品質,還想自己養豬。這件事,讓我想起台南阿霞飯店的女主廚,為了追求更好的食材,自己下田去種。其實,歐美許多餐廳主廚,都會在廚房旁自闢菜園,如此才能掌控品質,讓客人吃到最新鮮、安全無虞的食材。 金門的豬、羊、牛,都是產自本地,而且牛隻餵食酒糟,品質十分精良!金門真是台灣島嶼中,物產最豐富的一塊,這裡還生產小麥、高粱,和多種水果,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芋頭。 4(長得像砲彈的芋頭) 第一天,我和朋友在市場逛街時,看到一顆巨大的芋頭,活像一枚飛彈,少說有兩、三斤,長,大約四、五十公分,金門芋頭的種類是「檳榔心」,是小金門的特產。這品種我有,就種在淡水租來的旱地裡,可能不施肥、水也不夠,長得總是小小的,頂多饅頭大,口感還不錯!但還沒到令人驚豔的地步,可是小金門的芋頭,真的不一樣,個頭碩大、入口即化,彷彿糕餅;令人懷疑,是否蒸好放涼,風一吹,就會化為粉末。 這證明,大,不見得就是無用、笨呆,大也可以細緻。猶記得上次到小金門時,農夫正在種植芋頭,那芋頭看來懶洋洋、奄奄一息,沒想到長大後,竟然如此亭亭玉立,芬芳可口,出淤泥而不染;一刀切下,雪白如玉、刀鋒帶粉,和大甲芋頭相比,各有特色。 5(還金道地公道) 來金門,得月樓是必遊行程,上次來,就住得月樓旁邊,和得月樓已經很熟,不想再逛,所以,就放朋友自己一人去看,我逕自找個涼爽的地方補眠,醒來後,發現金道地餐廳。 這是民宿老闆娘極力推薦的餐廳,我大概是被報章雜誌美食記者騙太多次,再也不相信別人推薦,寧願自己去瞎吃,所以,上次和這次,都沒把金道地排入行程,可是現此時,忽然覺得很餓,附近又沒什麼東西可吃,我決定將就一下,到金道地餐廳餬口一番。 跨過門檻,看見門邊一對情侶,點了一碗乾麵,上面鋪滿金門鮮蚵,看來十分擁擠;還有一碗湯,裡面有紫菜和無數鮮蚵,活像一座小型海洋,光這兩樣,就很吸引人!我詢問情侶菜名,複點了這兩樣。 不一會兒,麵、湯都上桌,一吃,這鮮蚵真是貨真價實,鮮美肥大,和我之前吃得完全不同。因為金道地的鮮蚵不化妝,沒用地瓜粉替鮮蚵充胖、裝嫩,而且這裡的鮮蚵,處理得十分乾淨。 喜歡吃蚵的人,應該都知道,鮮蚵帶著一片薄薄透明的殼,必須一隻隻清理,十分費工,台灣的蚵,大多人工養殖,體型大,除殼也較方便,但是金門蚵盡是野生,最大也只有台灣的一半,很不好處理,要弄出這麼一碗給我吃,真要煞費苦心,而且,還加了昂貴香醇的黑麻油,一碗才賣區區七十元,讓我吃的很不好意思,好像在佔人家便宜。 金道地,果然很道地!名不虛傳。因為我的誤解,延遲到今日才品嚐,還好,肚子餓的時間剛好,才會踏進這間餐廳。 6(食為天涮涮鍋) 第二天,載朋友到金湖鎮的山外市區,聽說這裡蓋了一座大型購物中心,還附設影城,令我十分好奇,決定親自去看看。 逛完後,肚子很餓,問當地人那裏有好吃的,當地人介紹了兩家,可惜都沒開,我想起剛剛遊太湖時,看到一家名叫「食為天」的涮涮鍋,那時十一點出頭,沒什麼客人,朋友說:「去這家吃飯,會不會太冒險了,萬一踩到地雷。」我說不會,金門的地雷都拆光了。幸好進門後,又陸續來了很多客人,證明我的眼光沒錯。 我喜歡金門的步調,從容自在,這家涮涮鍋的服務,更是徐徐如風,馬上就瓦解了我從台北帶來的急躁。 老闆娘貼心的介紹,點完後,立刻端來可口的茶和清爽的小菜。小菜是涼拌黑木耳,加了蒜末、紅辣椒和白醋,炎炎夏日,十分清爽養眼開胃。接著上菜盤和肉品,這菜盤不尋常,分量極少的火鍋料,多樣化的蔬菜,還附贈一尾鮮蝦。我向來不愛火鍋料這種加工食品,既然選擇涮涮鍋,就證明喜歡清淡、簡單,加工食品太複雜!政府的食安還有待加強,我想儘量吃原味的食物。 這家涮涮鍋的食材都很新鮮、可口,湯也很清淡,品質不輸台北市,價錢也很公道,這對講究養生的我來說,的確令我喜出望外。 餐後甜點,更證明老闆娘的貼心。 7(念念不忘小米糕) 那是一道平凡的甜點:「小米糕」。 上頭淋了香甜的蜂蜜,簡單卻令人回味再三。害我忍不住衝去找服務人員,連環砲的提問:「這是誰研發出來的?是不是加了糯米?要不然,怎麼會如此Q彈?」服務人員剛好是老闆的掌上明珠,她說那是她外婆做的,至於加了什麼,她也不知道,要去問看看;問之前,她還俏皮的跟我打賭:「若你猜錯了,不是加糯米,要怎麼辦?」我爽快回答:「猜錯了,回台前,就再來捧場一次。」 答案揭曉:是加了一般白米飯。 虧我還在五星級飯店待了那麼多年,也嚐盡台灣許多食物,居然猜錯了!但至少,我知道純小米不可能這麼Q,因為蒸好的小米太軟了,軟到幾乎會流動、無法定型,必定得添加其他東西,這家餐廳的人如此老實,應該是加了天然的食物吧!所以才會以為是糯米;怎麼我,忽然柯南上身。 隔天早上,我又到金城菜市場逛街,碰見一位阿婆,坐在板凳上,擺個小攤賣小米糕,心想,這該不會是金門的特產?怎麼山外有、金城也有。當時沒買,因為中午,我要去食為天涮涮鍋履行承諾,餐後,他們會送小米糕。 點餐時,我問老闆娘:「小米糕是金門的特產嗎?早上在金城菜市場,看見一位阿婆在賣。」老闆娘笑一笑說:「小米糕不是金門的特產,那是她家傳的點心,而那位阿婆,正是她的母親。」真是太巧了!想不到,竟然讓我遇見小米糕的創始者。 事後,朋友問我:「為何對小米糕如此念念不忘!」 連我也覺得奇怪,這麼簡單的食物,為何會如此好吃?好像怎麼也吃不膩,真後悔回台灣時,沒有買一些帶著。 苦思多日,終於找到答案。因為小米糕裡面,藏著金門人的單純樸實;金門人,就像白米飯,看起來沒什麼,卻越嚼越香,天天吃也吃不膩,不像蛋糕,雖然外觀華麗、吃起來香甜,卻不能多嚐。 (下)
-
老鄉
看到莫言作品片段寫著:「戀著你刀馬嫻熟,通曉詩書,少年英武,跟著你闖蕩江湖,餐風露宿,受盡了世上千般苦─啊……伊……你全不念三載共枕,如雲如雨,一片恩情,當作糞土。奴為你夏夜打扇,冬夜暖足,……你駿馬高官,良田萬畝,丟棄奴家招贅相府,我我我我是苦命的奴呀……」莫言在(透明的紅蘿蔔)如此寫道。埋藏心中多年的記憶「老鄉」又悄悄的爬上心頭。大約是民國50幾年吧,在我小的時候,有一天村莊忽然住進了很多國軍,廟宇、祖厝、空屋,都住滿了軍隊。就連空地也常常擠滿了阿兵哥。那時老兵、新兵混雜,誰是官誰是兵,我們也搞不清楚。只知道領子上肩膀上有圖案的就是長官,那年紀比較大的負責打人、罵人的就是老鄉。老鄉常常晚餐後,一個人或一群人在那邊─啊……伊……個不停,尤其負責廚房煮飯的老鄉最喜歡哼上兩句,還一邊做飯一邊唱,有時還會帶動作,真不曉得噴了多少口水在飯菜裡。我因為當時年紀小,老鄉國語又不標準,也不曉得他們在唱個什麼東西?看他們一臉凶相,打兵的那種狠勁,就更不敢問了?多年後看了莫言: 透明的紅蘿蔔,依稀記得唱的好像就是這個。 軍隊駐進村莊好像是823砲戰後的事,那時的金門被共軍打得很慘,到處是坑坑窪窪的斷簷殘壁,政府勉勉強強守了下來,只能用慘勝來形容。金門百廢待舉,百業待興,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唯獨獨爽到小孩,小孩跟販售好吃糖、冰棒的小販換到的好吃糖、冰棒就是用共軍的砲彈片換來的,小孩如果嘴饞,手上又沒錢,放牛時眼睛得放亮一點注意搜尋一下地裡、樹林、田溝,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一些砲彈碎片,拿回家等販售零食的小販到村莊販售時再跟販售零食的小販換得零食,依稀記得這樣持續了好多年。我與軍隊、與老鄉的接觸就從那時開始。也第一次吃到白花花的饅頭。 軍隊裡我們把那些跟隨國民政府一起來台的大陸籍士兵,通稱老鄉。雖然他們職位職務各不相同,官階有高有低,這些我們通通不清楚也不管,見到面一律稱老鄉。管廚房的老鄉更是大家巴結的對象,大家都想從管廚房的老鄉那裏分得多一點的廚餘好回家餵豬,而老鄉總是一視同仁,自己用剩的(軍隊自己也養豬)才分配給大家。我當時因為年紀小,做不得粗重的工作,就被分配去分廚餘。時間一久,與老鄉慢慢就混熟了。 老鄉大都好酒,尤其嗜吃狗肉,有些老鄉更喜歡吃剛出生的小老鼠,把剛出生的小老鼠和者酒生吞下肚,看得我們是雞皮疙瘩掉一地,一陣陣的反胃。那時村莊最可憐的當屬狗了,沒有狗敢走到營舍附近,整個村莊「狗」幾乎快絕跡了,甭談現在到處都是流浪狗。有一回下午時分,看到老鄉們帶者繩索神秘的往山上走,我一時好奇跟者去看。老鄉們不知從那裏弄來了一條狗,正在屠殺,喔,想那血腥的場面至今還讓人毛骨悚然,真是太殘忍了。這種野蠻的、不人道的方式,堪稱世界之最。大家麻利的支起鍋、生起火,很快的一鍋狗肉就煮好了。老鄉們一面喝者酒,吃者狗肉,一面侃侃而談,說著說著就唱起來了,唱著唱著忽然間有人想家了,想著想著就哭了,一人哭很快就感染了其他人,只見一群大男人抱頭痛哭,把一個喝酒吃肉談天說地的場面搞得很悲傷。後來長官知道了,把老鄉們訓了一頓,還下了禁令。這時村莊裡的狗才稍稍喘一口氣,沒那麼緊張。 村子裡有一戶人家,他家緊臨營舍,生活困苦(其實那時大家的生活大都如此)又老年得子,平常都得老鄉們的照顧,有時三餐更有部隊照應,生活還算平順。一個午后時光,生活照舊如常,營舍附近忽然來了一隻狗,老鄉們都很興奮,鑑於長官的戒令只能瞪瞪乾眼,吞吞口水。管廚房的老鄉不甘寂寞,拿起衛兵的槍比比劃劃,一個不小心忘了子彈已上膛,板機一扣子彈呼嘯而出,只聽到一聲慘叫。子彈沒打中狗卻打中了老翁的獨生子,所有人當場傻眼,很快的大家又亂成一團……。不久來了一台憲兵車就把管廚房的老鄉給帶走了,現場只留下憤怒的長官跟傷心的家屬。當然還帶走─啊……伊……的聲音。從此後一直到部隊離開村莊都再也沒聽到這熟悉的聲音。 老鄉!是時代的產物,他們註定是歷史的悲劇人物,是國共鬥爭下的犧牲者,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部辛酸史,一輩子也說不完。 「啊……老鄉,回家吧,不管你是生是死,回家吧,不管回新家或舊家,回到你熟悉的地方,別再管國民黨、共產黨了」。
-
菁桐浮雕
紅嘴黑鵯啼叫於遠方的午後 臺灣藍鵲與樹鵲自打盹中醒來 掠過眼眸,往菁桐車站 遠方,菁桐坑紀念雕塑閃著亮光 於暖暖陽光下,記錄礦工悲歡 汗珠風乾了,臉之黝黑躺著捲縮的 皺紋,躺著遊客驚呼 菁桐,平溪線終點站 臺灣島嶼上僅存四個木造火車站 之一。洗煤場上的掌聲已沒落 當年被熟習過的二號坑以紅色磚樓 逐漸屹立為地標 漫步,順著老街往平溪方向 廢棄之日式木屋曾經是礦工醫院 遺址的斑剝烙印過多少礦工生命? 去年,路過而相遇的列車緩緩進站 靜默午後,封存故事已渡過幾個黃昏? 當煤礦之身世不再神祕 從這裡轉運的悲歡讓渡了原始之靜寂 只有如鐵軌般瘦長的回憶尾隨列車進站 被淺淺的記憶重複登錄 夕陽輕咬著車站斑剝的廊檐 遠方,裁截如巴掌般長的竹筒 被許多心事或祝福註記著,於風中 忠實紀錄著旅人堅持的春天
-
再續金門美食奇遇
1(枇杷回憶) 事隔三年,應朋友之邀,陪同前往金門一遊。 上次來金門,是春末枇杷盛產的季節,金城菜市場,一位騎著骨董型腳踏車的阿公,在後座放了一個籃子充當攤位,上頭雜亂堆放著個頭嬌小渾圓、外表帶著雀斑的枇杷,沒有推銷,但有菜市場經驗的人都知道,阿公在販售自家生產的水果。 枇杷我愛吃,因為可以潤肺,那是枇杷膏給我灌輸的印象;但是枇杷不便宜,又容易受傷,一斤動輒一百多,算是嬌貴的水果之一,在台灣,通常被排列整齊裝在透明塑膠盒內,意思是:不能挑選只供瞻仰。因此,對於阿公如此隨性對待自己生產的枇杷,令我十分好奇,忍不住趨近,和阿公攀談起來。 阿公說:「家裡一棵枇杷樹,也沒照顧,竟然長滿樹,吃不完,所以拿到市場加減賣。」說完,阿公拿起一顆請我吃,沒想到,居然十分香甜。這種甜度,連台灣都不一定種得出來,台灣的枇杷,只是個頭比較大,至於甜度,那就得碰運氣。我問阿公一斤多少錢?阿公說:「隨便,一斤五十就好。」雖說金門一斤只有500公克,那也很便宜,重點是:好吃,沒農藥。 一下飛機,那枇杷香甜的味道立刻爬滿嘴巴,真想立刻衝到菜市場大吃一頓,可惜,現在已近傍晚,況且,正值秋初,早已過了產季,只能乖乖跟隨民宿主人回她家。 2(難以置信的路標) 上次來,住在水頭村的古蹟民宿,去市區有點不方便,這次再來,決定住在離市區近一點的區域,看地圖,好像離市區不遠,當民宿老闆娘開著休旅車,載著我和朋友二人,沿著一條兩旁都是水澤的馬路前進,眼看著離金城市區越來越遠,我的心也越來越冷,然後拐個彎,進入一條偏僻的小路,接著出現大片旱田,整個景觀都很類似,完全沒有地標可供辨識方位。 朋友是個路痴,我正煩惱接下來這幾天要如何辨識方向時,老闆娘開口了:「你們看,前面有好多牛!」我納悶老闆娘不趕緊帶我們回民宿,卻帶我們來景點時,老闆娘又補上一句話:「這就是路標,這方圓一、兩公里,只有這個路標。」 這路標,皮膚黑黑的,又會四處移動,晚上怎麼看得到牠們,實在很不可靠;當我還在錯愕時,老闆娘接著又說:「注意!這裡有個岔路,記得左轉。」兩條路看起來都很像,接著,民宿就到了。 看到民宿,整個心情才稍微好轉;這是一間十分清秀的古蹟民宿,牆上、屋頂有些顏色平淡的浮雕,重點是:住的人不少,不像我上次住的那間,偌大的民宿,四天來,只有我獨自一人;入夜後,整排民宿幾乎都沒人住,黑漆漆一片,讓我覺得自己像鐘樓怪人。 為了省錢,第一天我們決定不租車,反正天也黑了,放好行李,我和朋友便開始步行,用行軍的方式朝金城市區前進,我相信,徒步是記憶路線的最佳方式。走了大概一個多小時,終於看見前方一片光亮,我們走進菜市場,接著由鼻子導航,開始尋覓美食。 來的有點晚,朋友又一路拍照,可以選擇的餐飲沒幾家,只好草草解決,但我向朋友保證:明天,一定帶他去吃金門的美食。 3(廣東粥) 隔天,草草吃了幾口民宿準備的早餐,等待租車公司派人來接我們到市區挑車,很意外,只是租輛機車,服務竟然這麼好。拿到車後,我立刻帶朋友到廣東粥報到,誰知,才早上九點多,老闆居然說:「我們賣完了。」怎麼會?大鍋內的粥底,還那麼滿,客人也不多啊!我無法理解這是怎麼回事,老闆是內行人,馬上送上解釋:「都被預訂光了,還欠人家好多碗,要不要先預定明天…」 算了,我又不是沒吃過,主要是想帶朋友來朝聖一番,當我帶著遺憾,準備離開時,老闆突然抬頭問我:「你是不是幾年前,在金門日報寫了一篇<金門美食奇遇>?」真是猴塞雷(廣東話的好厲害)!連我戴墨鏡都認得出來。 那次,我一個人住在水頭村,老闆陪一位朋友來推銷「黑蒜頭」,民宿老闆不在,他們一行人找上我,閒聊間,一個人問我有沒有吃過有名的「廣東粥」,我輕蔑地說:「那種東西,我們台北很多,最出名的在士林。」才說完,那個人便指著其中一位身材壯碩的男人說:「他就是老闆。」這句話,害我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我畢竟也是個識相的人,趕緊亡羊補牢的說:「不好意思!明天一定登門品嚐看看。」 老闆十分謙虛的說:「就是一家小店,也沒什麼!你也可以去嚐嚐別家的廣東粥。」 衝著這句話,隔天,我騎著旅遊中心借來的免費腳踏車,大費周章來試吃,這一吃,果然不凡!為了表示道歉,還他清白,回台灣後,我立刻寫了一篇<金門美食奇遇>的文章,用其中一個段落,仔細介紹廣東粥的製作過程,後來幸運在金門日報副刊登出,有位朋友,還用這篇文章當導遊。因為台灣買不到金門日報,而我,又沒有住金門的朋友,只好打電話給那天來推銷黑蒜頭,留下名片的業務經理,請他寄給我。 時間真快,沒想到,三年就這麼過去,老闆跟我說:那業務經理都轉行結婚生子了。因為這點關係,老闆請我一個半小時後再來,他儘量生出兩碗廣東粥給我。 一個多小時後再來,老闆還是趕不出廣東粥給預約客,我只好和朋友坐在店裡繼續等。等待的過程中,老闆不但推掉好多客人,還自曝:有一次,推掉一位客人,那客人不死心,在他店門口來來回回走了三趟,終於忍不住踏進門,質問老闆:「你是不是討厭我?我看你一直在煮粥,店也還開著,就是不賣我。」老闆覺得這誤會真大,趕緊解釋:「這都是客人前一天預訂的,我當然要先煮給人家,你也可以先預訂啊!」 要吃廣東粥,還要前一天預訂,這是我們台北人無法理解的事,因為台灣好像沒有這樣的廣東粥店,相信這個答案,很難說服那位客人。 話又說回來,如果生意好,在台灣早就分店一間間的開枝散葉,怎麼可能讓錢潮流到別人的店,但是,來過金門的我知道,大多金門商家,為了維持食物品質,都不願意開放加盟。因為,技術可以傳授;對食物的堅持和熱情卻很難複製。怕開了分店,由別人操刀,會砸了多年的金字招牌,那可是金錢無法計算的損失。(上)
-
凌寒吐豔山茶花
每當看到公園旁成排的落羽松配合四季的遞嬗,變裝成滿樹褚紅色,儼然為「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做了具體見證時,我便意識到寒冷的冬天已經悄悄來臨了。 今年元旦四天連續假期,適逢冷氣團來襲,天氣冷颼颼,雖然寒風刺骨,所幸天公作美,可愛的陽光普照大地,正是出遊的好時機,於是,我也載著太太到本縣境內的熱門景點橘之鄉蜜餞形象館、亞典蛋糕密碼館,和山寨村參觀,但見到處遊人如織,摩肩接踵,便折回來往郊區漫遊,徜徉於綠野田疇之間! 驀地,我的視線被一戶農家院子外兩棵盛開的山茶花吸引住了,當下便停車觀賞。 眼前的兩棵山茶花一棵綻放燦紅如火的花朵,一棵怒放潔白如雪的花冠,雖然花的顏色並不相同,然而層次分明的花瓣,卻是同樣賞心悅目,美不勝收,令人驚豔!(見圖) 以前我也曾經看過,一棵山茶花同時開出紅色及白色兩種花朵的,真是蔚為奇觀,令人刮目相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山茶花的花期特別長 ,大大超出了俗語所說的「花無百日紅」的期限,尤其在天寒地凍的冬天裡,山茶花天生傲骨,凌寒耐霜靜靜綻開,散發清淡高雅的縷縷芳香,堅苦卓絕的精神,實在令人擊節讚賞! 據文獻資料記載,山茶花,又名茶花,山茶花屬植物,古名海石榴。有玉茗花、耐冬等別名,在韓語中也被叫做冬柏花,在南韓海雲臺區的冬柏島就是以茶花的名為此島命名,又被分為華東山茶、川茶花和晚山茶花。 山茶花原產於中國喜瑪拉雅山一帶,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3一4米。樹榦平滑無毛。葉卵形或橢圓形,邊緣有細鋸齒,革質,表面亮綠色。花單生成對生於葉腋或枝頂,花瓣近於圓形,變種重瓣花瓣可達50-60片,花的顏色,紅、白、黃、紫均有。花期因品種不同而不同,從十月至翌年四月間都有花開放。蒴果圓形,秋末成熟,但大多數重瓣花不能結果。 茶花品種極多,具有「唯有山茶殊耐久,獨能深月占春風」的傲梅風骨,又有「花繁艷紅,深奪曉霞」的絕美花冠,媲美牡丹之鮮艷,因此自古以來就是極富盛名的木本花卉,在唐宋兩朝達到了登峰造極之境,是中國傳統的觀賞花卉,「十大名花」中排名第八。直到十七世紀引入歐洲後,造成轟動,也因此獲得「世界名花」的美名。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對於山茶花一向極為推崇,例如南宋陸游:山茶三首中詠茶花的詩就有【東園三日兩兼風,桃李飄零掃地空;惟有山茶偏耐久,綠叢又放數枝紅。】清劉灝「山茶」:「凌寒強比松筠秀,吐艷空驚歲月非。冰雪紛紜真性在,根株老大眾園稀。」明朝歸有光的《山茶》一詩甚至將山茶花封贈為花國的位極人臣,「三公」一品的名冠群芳︰「山茶孕奇質,綠葉凝深濃。往往開紅花,偏壓白雪中。雖具富貴姿,而非妖冶容。歲寒無後凋,亦自當春風。吾將定花品,以此擬三公。梅君特素潔,乃與夷叔同。」在霜雪中,文人雅士對它的誇讚猶勝梅花,說它富貴無凋也不妖冶,可謂名副其實啊!
-
人窮志不窮
家,是休息的避風港,但也是甜蜜的負擔,我從小家境雖不好,但一家人總能相互扶持、一起努力,還幸虧有親戚與貴人的幫助,終於改善家中的生活。 小時候,雖然有個賣祭祀用品的店鋪,生意卻冷冷清清,根本無法負擔起一家五口的生計,父親開始從事其他兼差工作,例如賣罐頭塔、掛彩球、裝冷氣等等。 他與家管的母親也拿一些代工補貼家用,我們這些小孩也一起幫忙,猶記得父親拿過桌子轉盤的代工,一不小心瞬間膠水就會沾得滿手都是;母親也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成衣代工,我們要幫忙時,她總會叫我們去讀書,自己卻忙到很晚。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堅持讓我們都讀到大學,省吃儉用之外,還受到不少親朋好友的接濟,有時候不免要低頭開口調頭寸,看過那種情形,總會覺得不捨與難過;所以,我從小就立志,一定要好好改善家中生活,不要讓父母親背負著這麼大的負擔,也要好好回饋所有幫助過我們家的人。這也是我跟弟弟、妹妹的共同心願。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也嘗盡了人情冷暖的現實,更曾聽到很多負面的冷嘲熱諷,不過卻讓我們家更為團結,使我立志更為堅定。 進入大學後,我便開始不跟家中拿錢,並且開始打工跟申請獎學金,除了能負擔自己的生活之外,還可以寄錢回家。我的弟弟、妹妹也很乖,也開始在大賣場與學校打工,自己的學費自己負擔,也逐漸使家中經濟情況好轉。 後來,出了社會,我們都各自找到了工作,一方面還清自己的就學貸款,另一方面也徹底改善了家中經濟,使父母親不必再辛苦,得以好好的休息與享受人生。比起很多不幸家庭,我們家算是很幸福與幸運了;人窮志不窮,回想那段苦日子,也讓我們一家人更愛彼此,珍惜擁有的得來不易並回饋幫助我們的親友們。
-
九度金門的庵頂老兵─黃江齡
戴著頂大紅帽,裹著紅藍相間的長圍巾,一身暖和冬衣,白髮蒼髯的黃江齡,領著大夥兒聚坐在家屋旁的石桌椅上,緩緩講述起─年輕時的他,隨著胡璉將軍的部隊,從老家江西來到金門的故事。 民國三十八年,黃江齡只有十八歲。「那時候師長是劉鼎漢,對,我們是海鵬,他是我們最好的一個將領。那時候,我們半夜偷偷摸摸,直接從汕頭坐船到了金門碼頭,就現在新頭那邊,那時候沒有碼頭的,船就在海中間漂啊,還不能靠岸,得打電報到台灣申請登陸艇,我們再把船拖上岸來。那時候,死了好多人吶……。」一邊說著,黃江齡把手指向遠方,細細回溯遠超過一甲子的舊時光。而跟著胡璉將軍一來到金門,黃江齡所面對的就是戰爭,「跟著胡璉來金門就是打啊!最早是十一師,古寧頭還沒打我們就來了。」 「那時候,原本有個軍團要叛變,還叫我們的部隊去包圍……,一到那邊,共匪就打過來。我們去住了一個晚上,天亮就要快速走嘛,一退啊,就把那油啊鹽啊米啊都往海裡邊倒啊。因為我們部隊到了海邊,命令就下來了,說是一個人只能帶一支槍、四發子彈,多一發都不能帶!」憶起當時緊急撤退的情景,黃江齡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我們上船都還沒上到一半,共匪就打過來了,我們連忙一窩蜂上船,那時候把死的傷的都往船外邊丟,打死一個就清一個,活的人就帶回來……。」 最終未能戰勝的黃江齡部隊,一路撤退,在海上航行,直到台灣。黃江齡憶想彼時,「我們本來還帶有很多的鈔票、黃金,但那時守不住了,都不要了,一袋一袋就往海裡面丟。」一抵達基隆,台灣政府才告知黃江齡的部隊,當時他們所攜帶的鈔票面額,一塊錢可是能夠換上新台幣三塊呢!「我們已經丟光啦,太晚啦!都已經沒有啦!」自此,黃江齡開始了在基隆的生活。 因兩岸語言、生活習慣與環境的差異,黃江齡在台的軍旅生涯,也因此鬧了不少笑話。在基隆,黃江齡第一次見到柏油,也第一次使用抽水馬桶,因為不曉得抽水馬桶的使用方式,遂胡亂拆了開關導致廁所地板大淹水,「啊啊啊啊~就這樣站在廁所裡面大叫啊!現在想起來很好笑。」黃江齡笑著解釋,後來是有人幫忙關了開關,才止住這場突發意外。 後來,隨著部隊移防到宜蘭,昔時軍民之間的分明界線,讓黃江齡有著深刻的體驗。「那個時候,老百姓看到我們,都摀著鼻子走啊,講我們當兵的臭啊!」一邊作勢以手摀著鼻子,黃江齡邊說。而黃江齡與幾個嗜辣的同袍,為了採買辣椒,也因為語言不通,差點和農人起了衝突。「以前沒有集結的賣菜點,我們還到老百姓的田裡邊去買菜,我們幾個吃辣椒的,看到田裡有種辣椒,趕緊要跟賣菜的阿伯買……。」因為賣菜的農人聽不懂國語,誤以為黃江齡他們出言不遜、開口罵人,農人憤而拿起鋤頭就要打人啦! 「正好遇到一個小孩子,讀國語的,所以幫我們解釋。」終於買得辣椒後,黃江齡和同袍看著農人將高麗菜葉裝進筐裡,一肩挑起後遂往廁所走去,一副正要堆肥的樣子,黃江齡他們接著向農人表示,要買下那些高麗菜葉。「那時候,可憐啊!因為當兵的時候沒有東西吃啊,不知道要吃甚麼,以前沒有菜可以吃啊。」過了一段時日後,才有人告知黃江齡他們該去哪採購生活用品。 在生活物資極為缺乏的困苦年代,腦筋動得快的百姓,開始烹製熟食販賣給部隊。「就有民眾開始作生意,有滷肉啦、滷雞啦,都是小男孩子提來賣,拿著幾十塊豬肉,還讓我們講價……。」這樣一來有往,有買有賣,生活也漸漸地有了起色。 在宜蘭住了數月的黃江齡,隨著部隊遷往郊區構築營區,「就是把山上的樹一棵棵砍了,這樣一根一根……,就這樣做房子啊。」手指在石桌上比劃著,黃江齡緩緩描述當時景況,「就慢慢這樣東邊做、西邊做,你做一半、他做一半,到處都是啊。一開始沒有地方睡覺,我們睡覺就是找老百姓的豬圈啊、廟旁邊啦、學校啊……。慢慢做好了營區,外面就用板子來做牆壁,床鋪還是竹片做的…….。」 在台灣轉來轉去的,兩年時間一到,部隊又移防回金門,於是就依循著金門住一年、台灣住兩年這樣的輪換韻律,黃江齡總計九度金門。「我在金門的時候,小金門就待在雙口、后頭,大金門就是太武山公墓這邊、小徑、泗湖……,我還記得我住在東堡的時候,有個年紀大概五、六十歲的老太婆很照顧我,後來回金門,我再去找那個地方,卻已經找不到了。」提起這段故舊時光,黃江齡有些許感慨。 駐防烈嶼時期,黃江齡隨著部隊構築碉堡,「我們那時還拆宗祠的建材去做碉堡,那個石頭最好!還有海邊養蚵的石頭啊,一塊塊扛起來,搞得肩膀到處都是傷,要扛還要搬啊!那時候不做不行啦!我那時候扛了四百多斤啊,還有人扛八百斤,那時候沒有洋灰啦,都是石頭啊….。」同時,部隊在海岸邊也挖了許多土洞,「那時是幾年已經記不清楚了,走來走去的到處挖,還被土洞淹了兩次,最後是被人家挖出來的;有時挖好以後讓一兩個人躲在裡面,洞就倒下來了…..。我們那時候就用美式圓鍬挖,除此外甚麼也沒有。」是直至後來,部隊才陸續到台灣採購十字鎬、日本大圓鍬等工具。 而黃江齡在烈嶼時,也親身遭遇了島上某次突發且傳染迅速的可怕鼠疫。「那時候很危險的,只要一有狀況就被人家追著跑,打了就埋掉;還挖了一個大坑吶,埋了好多人啊!還有木板子做的棺材,裡面的人大喊:『我沒有病啊我會好啊我會好的啊!』人就這樣被活埋了,給抬到洞裡面去;棺材板一拉,人一掉下去就被石灰淹死了。軍人有啊,老百姓也有啊……。」黃江齡追想,那約莫是民國三十八、三十九年間發生的慘事。 「那時候我們嚇得……,死了很多人,只要抓癢的,都給打死。那時候每個人天天都要流汗水、跑步,說是運動流流汗就沒有病啦,那時候也沒有甚麼醫生啦。」經歷過戰役與瘟疫,走過大半輩子的艱辛與磨難,已逾八旬的耄耋老人,一邊述說,還不時笑著咧開缺牙的嘴。 「甚麼砲戰我都有打。那時候當兵沒有甚麼自由嘛,叫我們前進就前進,對面就是共匪那邊嘛,我們這邊還是要攻過去啊!要想辦法打啊!」從海彼端咻地而來的砲彈,就這麼落在黃江齡與同袍身後。「還好沒打死!我們那時候有六個人還七個人啊,砲彈片從額頭鑽進去,從嘴巴吐出來,人都飛起來了!」手臂也遭受砲彈片波及的黃江齡,提起曾經參與的古寧頭戰役,「那時候不會怕啊!比芝麻大一點點的砲彈片啊,打得我就飛了,作戰時那個砲彈的力量很大啊。」 當了足足半世紀的兵,黃江齡就這麼撐起了一個家。「我當了五十年的兵啊!我沒有進國民黨,我只信中華民國這個青天白日的國徽,還有甚麼黨不黨的?我就是為了中華民國,我以中華民國為主,我當了這麼久的兵還不夠痛苦嗎?」時有激昂與憤慨,眼前的白髮長者畢竟是把大把的青壯歲月給磨礪在烽火戰爭裡。 大陸開放探親後,黃江齡也陸續返鄉三四回,談起幾次回去的經驗,黃江齡喟嘆,「家鄉變化太多了!我的哥哥他們作了阿祖,我的外甥作了祖祖,我的弟弟也作了阿祖,我們家裡的人大概還有七、八十個,現在都是後代。而我大哥,在我回去看他兩到三年後,他就死掉了……。」暖暖的冬陽拂照著,黃江齡領著大夥兒,偕著他年輕高挺的兒子,走向位於這島上的居所。 襯著陽光,打開鐵鋁柵門時,發出匡啷聲響,徐緩步入天井的黃江齡,回頭向著大家,同時指向於門檻上端正掛著的孫文肖像,肖像旁清楚的寫著字兩行──「國民黨要爭氣 苦日子才會過去」,而這肖像,正恰恰掛在撰著「心想事成」的豔紅春聯上。 一直到大夥兒分散走遠了,在各自驅車返家的路途上,我都還清楚記得黃江齡在大夥兒的慫恿下,開口唱起了朗朗軍歌的模樣,也清楚記得他臉上的些微赧然,與再堅定不過的語氣:「唱不了了,現在;我沒辦法唱歌了,但當初蔣介石講的這句話我一直記得,就是要忠,不能亂來。」我終於能夠明瞭,在滿載艱苦磨難與戰爭印記的這個島上,還有多少如此堅守信念的老兵,風雨不搖,一如往昔。
-
呷香香
「呷香香」,就是意指吃好吃的東西。 以前,我根本不知道這句話,甚至不會用上這個詞彙、字眼。自從外婆請的外佣換人後,新來的外佣廚藝不精,某次外婆說:進麥阿某香香A湯呷。(台語,現在沒有好吃的可以吃了)。先前的外佣,她會拿著外婆的錢,在市場裡買著大魚大肉,主雇二個常是吃香喝辣,甚至給外婆買個下午茶點心,知道外婆喜歡吃什麼,也難怪外婆如此感嘆。 從那一次後知道外婆的口慾之求,先是給外婆炸了好吃的油蔥酥,讓她能在每一次的麵食、粥食裡,放上一勺油蔥酥,讓食物增加香氣因而美味。爾後,只要家裡有買好吃的、煮上好吃的,都一定給外婆準備上一份。 最近,寒冷的冬天,我常煮花生湯來暖胃做早點。煮花生湯的工時,既是花時間也花人力,先是從買花生、泡熱水、脫皮,然後經過三十分鐘的快鍋熬煮,加上一點糖,便是完成。完成後還得裝上一碗,再給外婆送去。 外婆特別喜歡小金門東林市場的餛飩,常是吃完後,一直又念念不忘,急著替她補貨。特別是早餐或是下午茶,她只要煮上餛飩加上一節金門麵線,便可以滿足她的胃口,既是幸福也飽足。 最近一次,外婆一直唸著要吃蛋餅,就像小孩子一樣吵糖吃。先前接送她去洗頭髮時,對面的蛋餅店已銷售完,從那天後,嘴裡唸著想吃蛋餅便一直沒完了,而當時我卻沒留心。阿姨聽了後,隔天馬上煎了蛋餅給外婆吃;而我卻有點心愧的,特別上街去買蛋餅和廣東粥,希望這早餐能夠滿足外婆的口慾。 喜歡喝珍珠奶茶、吃炸雞….,還有喝上一杯咖啡的外婆,其實已經屆齡百歲。她能再享的口福,跟我們比起來,真的只是在倒數而已,有時間能給老人家買點、帶點吃的,對我們真的不難,也不過花點小錢,便可滿足老人家的口慾,也博得她的歡心,如此一來老人家心情健康了,身體自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