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我見我聞華沙三日遊
因為克羅埃西亞丈夫的多年好友若望在波蘭領受天主教的執事聖秩,我們一家人終於踏上波蘭首都華沙--鋼琴詩人蕭邦的故鄉,準備參加若望領受執事聖秩的典禮。若望和同胞馬爾谷神父來接機,甫下機場我們就讚嘆華沙的乾淨整潔--沒有塗鴉且乾淨新穎的公車候車亭,林立的新式公寓……。也在波蘭度過初學院生活的馬爾谷神父擔任此回的機場往返交通接送,向我們介紹路上看到風景,從機場往市區的右側集合住宅,原先是一大片的玉米田,現在則是華沙最高級、治安最佳的地段,接著向我們介紹車行經過的帶狀綠地--市民農場,市民可以向政府承租土地種植蔬菜水果。 我事先做了一點研究,知道波蘭在2021年的失業率是零,馬爾谷神父說,在波蘭加入歐盟之初(2004年),很多波蘭人也都像克羅埃西亞人一樣離開波蘭討生活,但是這幾年波蘭經濟好轉,在國外工作並沒有享受更好的生活,離鄉工作的波蘭人又紛紛回國。若望則接著說,這幾年華沙的房租持續上漲,一個月要繳交核算約700歐元的房租,這回換我和丈夫都驚訝:波蘭的物價比克羅埃西亞高,但是波蘭首都華沙租金卻和克羅埃西亞首都Zagreb不相上下,Zagreb的房租漲幅真驚人。 接下來的三天,除了參加典禮,我們也造訪了文化科學宮殿、老城區、蕭邦博物館、瑪麗居禮博物館、聖約翰大教堂、聖十字教堂、設置有蕭邦雕像的公園……等地方,對於華沙的印象相當好,街道乾淨整潔,傍晚的街頭有年輕人組成的搖滾樂團演唱波蘭文曲子、也有街頭藝人演奏古典樂,是一個繁忙且充滿朝氣與活力的都市,並且融合了古典建築和現代摩天大樓。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華沙在1944年二次大戰期間受到德軍轟炸夷為平地,但是戰後波蘭人傾注了全國人的力量,透過老照片和圖畫,一磚一瓦的重新呈現華沙舊城區的樣貌,也因為這樣的精神,讓這個舊城區被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我們和專攻歷史的瑪爾谷神父閒聊時,他說,戰後德國原來要支付賠償金讓波蘭重建華沙,但是蘇維埃政府卻拒絕德國的金援,嘴硬表示:我們蘇維埃聯邦的經濟狀況比德國好,不需要你們的支援。讓波蘭人只能更加倍努力自食其力重建被炸毀的家園。另外,文化科學宮殿號稱是史達林送給波蘭的禮物,但是他也只是提供建築藍圖,建照這棟巨塔的資金完全是波蘭自掏腰包支付的,說是禮物,實在是誠意不足。 同時我們也對於波蘭人的善良與沉默印象深刻,還在牙牙學語的兒子依撒意亞看到有另外一個女寶寶和爸爸上了公車,對著我們伊呀伊呀地叫,似乎在說:看!這裡也有一個像我一樣大的寶寶。這位父親發現了我兒子的舉動,只是迅速貼心且無語的將嬰兒車轉向兒子,讓兩個寶寶可以自行觀察互動,但繼續保持沉默。又一次,有兩個在蹓狗的飼主在路上交會,兩隻狗狗互相嗅聞彼此,但主人們卻同樣的不發一語並且看向遠方,只是拉著牽繩等待自己的寵物跟別人的寵物互動完畢,過程沒有任何交談。在台灣和Zagreb生活的經驗裡,百分之百飼主一定會互相聊天,交換彼此寵物的情報,並且閒扯一番再道別。還有一次,因為電梯還在修築當中,我們夫妻倆只好抬著嬰兒車跨越兩層樓高的天橋前往公園觀賞蕭邦的雕像,正當我們一二一二的數著台階努力攀爬時,一位朝向公園晨跑的波蘭女子問我們是否需要幫助,並且加入抬嬰兒車的行列,如此貼心的舉動真的讓人對波蘭人印象大大加分。 在歐洲居住這幾年也去了一些歐洲國家,發現街道乾淨沒有異味以及妥善維修的公物並不是必然。而華沙雖然已經是個繁忙充滿各種族的大都市,但是街道乾淨整齊,無垃圾散落街道上,捷運的電梯沒有尿騷味,讓我對華沙的印象大大加分。距離上回對歐洲城市的乾淨印象深刻已經是兩年多前在斯洛維尼亞首都觀光時了,我隱約感覺到有些國家在脫離共產政權之後,努力向發達的西歐國家看齊,因為人民勤奮努力在某些小細節其實已經遠遠超越西歐國家了。
-
回鄉小遊記
難得和二位孩子一起回娘家,在陪伴外公、外婆之餘,母子三人也利用時間去了傳說中的隱藏景點,被稱為「金門小長城」的金門新觀光據點,金門縣金湖鎮蓮庵里的峰上巡檢司。 我與孩子們先做功課,透過介紹,發現這座峰上巡檢司是金門的五座巡檢司之一,金門地理位置自古以來都是戰略要地,明朝時期倭寇氾濫,為抵禦倭寇,明江夏侯周德興奉派在中國沿海地區設立海防據點,作為管轄人煙稀少、維護地方治安的一種組織。在當時金門島嶼的田埔、官澳、陳坑、烈嶼、峰上,興建了五座巡檢司,據載五個巡檢司於滿清康熙二年遭受清軍攻陷,實施海禁政策後慘被破壞,而今日我們瞧見的巡檢司係是西元2013年後整修完成的。 到訪時因非假日,遊客稀少,孩子們樂得拿出心愛的公仔、畢業會穿的大學服盡情地拍照。我站在古城牆後遙想起明朝駐軍守衛的景象,想像著當初是不是也有堅固持重、凜然難犯之威?整座巡檢司冷白灰色調的牆面、拱門、階梯、凹凸延伸的廊道……無遍布刀劈斧砍痕跡,也無頹圮斑駁之相,亦無額外與多餘的點綴、裝飾,雖是重整之後的樣貌,還原度應該也是極高吧! 彷彿作為古老歷史的見證,峰上巡檢司雄偉的軀殼下,或許也曾垂憐過那些在寂寞青春與孤單歲月裡的人們,見證過那些頑強不妥協的生命、甚至是轟轟烈烈的故事啊!然而湛湛的藍天、雲彩疊層繚繞、眺望陽光照耀下另邊的海景波光粼粼,卻又有另番不同優柔的美麗景緻……。 一座城牆由古至今,面臨摧毀、破敗,走過風雨滄桑,再造固若金湯、更擁藝術價值。峰上巡檢司像是帶我們穿越了時光,引我們細細思量,悠遠、綿長……希望它能永遠保存,或許對我們而言,它就是珍貴的歷史遺產與文化寶藏。而在孩子們歡笑的取景下,我們母子也收穫滿滿的踏上歸途,期許下次再回金門遊玩……。 小長城上的亭子是歇息與看夕陽的好地方。
-
菩提寺
菩提樹 有的落葉已遇害 所以葉脈留下了傷痕 菩提寺的菩提 有的百年有的數年 菩薩知道 有落葉就有芽尖 妳說那是殘念 我說這是一種宣言 禪房有禪落入心田 早課; 木魚游入紅塵 晚課; 春天游出人間 香客房裡的打呼聲 驚醒了燭火 菩薩醒著 菩提寺的菩提也醒著
-
補鞋匠
不斷複製鞋的步履 獨自觀照人間 縫補足下破陋穿孔 將歲月風霜織入 昔日街道車站身影 再次揚起老街塵沙 如夢生平街角消失 陶藝家秉持懷舊情 泥土容顏於肌脈起伏 浮現久違生命律動 土黃色澤謙卑微笑 透過手指觸痕張力 如草屯碧山路鞋匠 仍在修補高價nike阿瘦鞋體 他自豪只此一家 肉眼慧眼讓風華再現 縫補大針小針齊鳴 纖巧柔細穿針引線 深諳鞋子肌理柔性 交換彼時和此時同一生命 讓我們雙腳瞬間 迴旋起舞 輾轉落拓天涯路
-
家鄉會故知
前陣子,身體較硬朗,亟思返鄉省親並訪友。於是在行程前個把月就去訂機票,沒想到正逢總統大選,尖峰時段,一票難求,只得提前去,延後歸,意外有一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六天放鬆假期,正好可待在老家陪陪高齡的母親,並乘機探訪久違的老友。 期間,難得的是小時在沙美外婆家長大的鄰居陳榮耀兄來看我。讀沙小時,他雖然晚我一屆,但無論在台或返金,我們都時有聯絡,知道我已返金,特地從洋山趕來。我以茶和花生會友,相談甚歡,儘管各自仍有行程,聚晤匆匆,不過光是這份真摯的關懷之情,就夠我感動良久。 童年時在沙小同班、後來升學時又同行赴台師大就讀的黃書文同學,近幾年來深居簡出,幾次回金約他見面都聯絡不上,這次再試,仍未能如願謀面,頗感缺憾。也只能祝褔他歲月靜好、平安健康了!(筆者按:本文寫就投稿待登期間,驚悉書文兄已於二月九日辭世,驟聞惡耗,至感哀傷,鄭藩海與我均深以冬至那天電話聯絡時、未堅持前往黃府探望感到悔憾!) 昔日在金門叱吒一時、不論教育界或政界都著有貢獻的風雲人物黃武仁學長,是我四弟張家興讀沙中時的老師。四弟有一票金中的同學是武仁學長任城中校長時的學生。他們相約要去探視老校長,我與武仁學長在沙中曾有一段同事之誼,承他照顧良多,樂與四弟他們一同去拜訪。幾年不見,學長除了略顯清癯及靜默之外,精神甚好,端坐沙發上,腰桿挺拔,傾聽眾人訴說往事,毫無疲態。在座有人聊到沙中創校校長,不記得是誰,貼近問老校長,他用閩南話提高聲調回答:「盧錫銘」,聲音鏗鏘有力,且記憶力超強,眾咸佩服。 同行的金門大學創校校長李金振先生也是老校長的得意門生,他在聊天時談到「八二三」砲戰時曾有一批近千的金中學生遷台寄人籬下。我補充說,在陳坑(現名成功)讀金中時,老校長是高二,我是初一(那時是高初中合校),「八二三」疏散台灣後,老校長分發至員林中學讀高三,我則借讀新營中學初二。我們就是那批921位迫於無奈、離鄉背井的流亡學生之一。想起那段艱苦歲月,真有不堪回首話當年的感慨啊!講到這裡,我看到武仁學長更加靜默了,彷彿陷入沉思之中,不知他內心是否與我有同樣的感受?往事如雲煙,從昔時一個勇於出外尋夢的狂狷青少年,到今日白髮蒼蒼、齒牙動搖的老翁,超過一甲子的歲月於焉過去,此時此刻,我只能祈祝武仁校長及夫人玉體康泰、福壽緜長了! 鄭藩海與我名份上雖然甥舅相稱,但我們年齡相仿,從小一起長大,「八二三」那年又一起去台灣當了流亡學生,以至後來的師範及師大,我們都在同一所學校當了同學,生活上互相扶持,言語上無所不談,實際上更像情同手足的「死黨」。退休後,也許是「返璞歸真」的體悟,這幾年他返回金門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生活的時間變多了,彼此雖不缺聯絡,但我每次返鄉都因來去匆匆,誤了會面的機會。 「阿海,我回來了,有空嗎?」這次我不想再錯過,回鄉後的第二天一早就迫不及待地致電藩海。 電話那頭回說:「喔!回來啦!有空!有空!」一種掩不住興奮的語氣。 「來我生財弟的錦昌眼鏡店裡泡茶。」我吆喝。 不一會兒功夫,他就騎著電動摩托車從浯坑來到沙美,見面就說,出門後騎到忠孝新村才想起手機沒有帶到,又折回去拿。坐定後我弟問他:「吃早餐了嗎?」 「哎呀!我竟然忘記吃了」 「那就先來杯麥片暖暖身子吧!」我弟遞一杯剛沖泡的麥片,他也欣然接受。最令人激賞的就是他這種直率開朗、毫不掩飾造作的個性,這也就是我們能成為莫逆之交的一大原因。 茶香盈室,聊勁正濃,天南地北,無所不談;生活近況、兒時趣事、乃至病痛交纏與應對經驗分享等等,都是聊天的題材。「烏龍」甘醇渾郁嚐過,再續「普洱」淡雅清香。當喝到「普洱」,藩海忽然想起不久前曾參加一個旅行團到大陸旅遊,團費尚稱便宜。但到了廈門,當地導遊卻極盡推銷之能事,半逼半誘要團裏至少需購買三套普洱茶,價格不低,如有不從,就不放行。他們團裏就硬是分頭湊足購了三套,才得以脫身。以此為鑑,參加旅行團還真要張大眼睛,謹慎選擇,才不致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聊著,聊著,不覺已到晌午時分,藩海說他該回去領「供餐」了。臨別前,他倏忽認真地對我說:「這趟來有兩件事要對老舅講;第一、要與疾病和平共存,我們都老了,身體難免或多或少都有病痛,要學會與疾病做朋友,日子才能更容易過下去。第二、要學會放下,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要太過操煩,生活愈簡單愈好。」他頓了頓接著說:「有一次朋友來看我,問道:〔庭院深深,你獨居老人一個,萬一有什麼緊急情況,如何急救?〕我回:我年已八十,活夠本了,就算臨時不能急救,安然離去,不拖泥帶水,少了久臥病榻之苦,也免去拖累兒孫,何其乾脆,豈不爽快?其實,之前我早就去健保局辦了手續,在健保卡上註記了〔不插管、不急救〕的聲明,就是基於同樣的想法。所以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想開了,心就會安;心安了,身也會安!」說完,他跨上電動機車,回去繼續過他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逍遙生活了。同是相憐老殘人,我當然體會得出藩海的用心良苦。 這趟返金探親訪友後,歸程行囊滿滿都是溫馨和感動。無以回報,容我吐詩一首,聊表饋應: 〈朋敘〉 朔風蕭蕭刺骨寒, 霾霧混混傷身煩; 病緩懨懨思友聚, 誼深磊磊見情堅; 相期切切回鄉晤, 不忘偲偲促膝談; 香茗沸沸歡有盡, 意興揚揚話無邊!
-
陪老媽看病
老媽過完年,也高齡八十三歲了。和同齡的老人家想比,她身體還算健朗。除了身體常有的痠痛老毛病,以及有眼疾方面的病症外,其他倒沒什麼大問題。 只是,如今的她一個人住在新竹老眷村裡,生活起居得完全自理。我們兄妹幾人散居在外,以往也只能在放假的日子,帶孩子們回去探望。小妹家住的近,但得打理自家開的公司,平日工作很忙,探望的時間也不固定。 去年初,老媽眼睛模糊的情況更嚴重了,小妹曾帶她去看過診,聽醫師說是白內障,建議兩眼得輪流開刀。那天,是老媽第一次開刀的日子,但小妹忙得抽不出身,問我能不能帶老人家去。我因為剛退休,白天時間多,所以答應了她。 當天,我帶她到新竹台大分院,在經過醫師再次檢查後,就被護士請到了開刀房,而我就在門外等待。手術過後,她一眼貼著紗布,踉蹌地從開刀房被護士帶了出來,我看了很心疼,不禁攙扶的手摟得更緊些了。 後來過了一陣子,又做了另一眼手術,期間也到醫院複診多次,並被醫師告知得定期追蹤,以確保復原情況良好。於是,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從桃園開車回新竹,陪著老人家在人聲鼎沸的就診間外排隊等候。 然而,老人家畢竟年紀大了,偶爾也會有其他方面的疾病。但她心疼我兩地跑,太過勞累,總會偷偷的一個人跑到醫院看病。但我們老眷村地處荒僻,生性節儉的她也捨不得搭計程車,因此總要走上一大段路,到村外的大馬路邊搭公車。 小時候,先父因擔任軍職,很多天才會從部隊放假回來一次。尋常日子,媽媽得照顧我們五個小孩子,還要從事刺繡的工作。刺繡這類的針線活,得一整天坐在板凳上,對身體代謝不好,也很傷眼力。有時為了趕貨,得起早貪黑的連續工作上好幾天。當時年幼,常覺得老媽有用不完的精力,也不曾擔憂過她的健康狀態。或許現在的眼疾病因,就是長期用眼過度所落下的後遺症。 回憶小時候,我曾一連有好幾年患上了支氣管方面的疾病。只要天氣稍有變化,我必會呼吸不順暢導致夜不成寐,得靠坐著床頭才能勉強入睡。常常,老媽都會用萬金油塗擦在我的胸口,費勁的幫我搓揉許久,方能緩解我的不適。甚至到現在,我還清楚的記起,在我幼時的某天,因重感冒突然倒地昏厥,老媽揹著我奔跑了好長的一段路,送我到醫院急診的畫面。當時在老媽背上的我,意識昏昏沉沉的,但卻清晰地感覺到老媽的背後汗水淋漓,甚至沾濕了我的臉頰。 我不知道,我還能陪老媽多少的歲月,但我知道能陪一次就會少一次,我珍惜每一次對她老人家的陪伴。或許我對她的牽掛,遠遠不及她從前至今,對我疼愛的萬分之一。 人們常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順要趁早,別等失去了親人才感到遺憾。現在,我很欣慰有機會能回報老媽的恩情。並期待在她的晚年裡,我能陪著她無病無痛的走完這一生。同時,我也感到很幸褔,能讓老媽有機會依賴我,感受到我對她的關懷和真心,盡到為人子女該有的責任。
-
嫁個好老公就好?
女兒因有點蛀牙,去看牙醫。 牙醫對女兒說,現在有3D齒雕,一顆要5千到1萬元間。小女連忙說:「不用!不用!只要用有健保的一般補牙材料就好了!」 牙醫問女兒結婚沒。女兒跟醫生不熟,不想透露太多私人隱私,只搖搖頭。 醫生竟然說:「趕快結婚,嫁個好老公,就有錢給妳做3D齒雕呀!」 補完牙齒,醫生看看健保卡,說:「妳也快30歲了,還是趕快結婚,嫁個好老公吧!」 女兒回來後,很生氣地說:「我結婚了沒或有沒有嫁個好老公,跟看牙齒根本沒有關係呀!牙醫師何必扯那麼多。我即使結婚了,也是要做個經濟獨立,不依靠先生的女性。」 我聽了,也覺得牙醫師觀念不甚妥適。現在有些醫師在醫學院只學醫技,醫學倫理課程則未必修好,只為了爭取醫學美容業績,就忘了某些人某些話,患者聽了會不太舒服的。 女兒還憤憤不平的繼續說:「像我唸高三時,曾很開心地向我生涯老師說,我想要如何如何實現我的夢想時,她竟回答說:『妳不要有太大的夢想,人生很現實,妳只要把自己弄得漂漂亮亮,嫁個好老公就好了!』;那時,我真的覺得我問錯人了,連女生自己都這樣講,好恐怖!好失職!」 嫁個好老公的確很重要,但好老公的定義,並不一定只是能賺大錢的人,所以,對某些有平權觀念的女士而言,不要老是對她們說:「嫁個有錢的老公就好了!」這種話語才好。
-
證照,正道
前陣子在新聞上看到了虐童案的新聞,家母感到痛心疾首,原因無他,因為她是一位非常疼愛小孩的保母。 家母在我小學六年級時曾做過保母的工作,那時候社會風氣單純,工作要求也不高,人與人之間講求的是一個「誠」字,加上母親小時候也跟外婆學過保母工作的一些事務,所以大部分來委託的顧客都對她十分信任,家母從事保母工作大概有兩年之久,後來因為家中事務繁忙,便不再擔任保母工作;一直到我就讀大學之時,母親覺得家中經濟負擔太大,於是便想試著重操保母這份舊業,於是便委託親戚問問是否有人需要托嬰服務,不久後親戚便介紹了一對年輕夫婦給母親認識;那對年輕夫婦是雙薪家庭,小孩正值襁褓之年,夫妻倆抽不出空來照顧,於是便來委託家母幫忙帶小孩。 夫妻倆來到家裡看了看環境,也稱讚家中環境不錯,一直談到最後便問了家母:「阿姨,那您有保母執照嗎?」 母親回答:「保母執照?不就是照顧小孩嗎?為何需要執照?」 「因為有執照我們也比較放心將孩子給您照顧,不然你要是不熟悉,我們怎敢交給你?」那對年輕夫妻說到母親聽到後不禁大動肝火:「說這什麼話?以前我媽幫人帶小孩時也沒有執照,每個小孩都平安長大,甚至有些還直接認我媽當乾媽,我跟在我媽身邊多年,也學了不少帶小孩的本事,有些親戚的小孩還是我帶大的,你不信的話可以去問問你們的介紹人,我帶小孩是出了名的好,你今天說這種話不會太傷人嗎?」夫妻倆被家母的氣勢震懾住了,趕緊道歉離開,後來也沒有聯絡家母;直到前陣子虐童案的新聞一出,家母再度提起這件事,怒不可遏的帶著哭腔說:「大家都認為有證照的保母會比較安心,但往往忽略一點,證照只是證明有能力及技術,但是否具備道德感及誠信又是另一個回事了!」我聽完後也點頭同意:「其實證照也許在職業上是一個證明,但如果這名持有證照者居心不良,只是為了私利而考取證照執業,那麼那張證照形同虛設」,也許能幫你獲取金錢,但無法帶你走向正道,所以大家在需要任何持有證照者的服務時,建議多多觀察比較,以防憾事發生。
-
浦邊圍牆式建築
「圍牆式建築」是指在樓、厝建物四周或部分築圍牆圍繞,形成一幢「圍牆式建築」,浦邊百戶人家,早年有圍牆式建築的樓厝只佔少數。 鄉下人家,門前大多擁有一片或大或小的門口埕,門口埕大多呈現開放空間,任人通行使用,甚至提供車輛通行而分不清是公有或私有?是馬路還是門口埕?但仍有些人家,將門口埕以圍牆圍繞而成一私領域空間,這應與財勢相關,兼具防盜功能。 浦邊是一個古老的聚落,由於年代久遠,有些圍牆可能年久失修,最後倒塌殆盡而遭拆除,後人見不到原形原貌,因而僅就兒時所見描述。 首先來看蔡永耀洋樓這一區塊,蔡永耀洋樓是我居住最久、感情最深、了解最多的樓房,也是浦邊圍牆範圍最廣的建築,圍牆內除洋樓外,還有蔡永耀雙落大厝及趙氏古厝,三幢樓厝自成一區,圍牆內門口埕磚埕大小五處、土埕三處,中以石枋區隔,早年洋樓右側緊貼一株高逾一樓的仙人掌,白花季節性綻放,洋樓右前一株大樹,一片十來株番石榴,如今全然改觀;大厝右側一道深邃的巷仔溝,直通大厝後方一片空地,吾家曾在此闢地為田,種植蔬菜。圍牆內設有三道外出門,前後兩道門門枋可能遭軍方移作他用,因而無門可關,另一道設在大厝後方,以磚石封閉。 在我年幼時,除洋樓外,大厝、古厝駐紮軍隊,圍牆內埕是陸軍吃飯的「餐廳」、操練集合的場地,每天聽他們唱軍歌、呼口號,當然也是我兒時玩耍活動的場所,洋樓二樓牆面軍方以白漆刷上「整齊清潔」四個大字,埕中一道矮土牆,軍人以貝殼裝飾成隊徽、精神標語,圍牆門楣上以水泥綴上隊名,留下斑斑字跡,圍牆內彷如軍營一般;軍隊撤離後,大厝、古厝成八二三砲戰洋山村民避居之所;之後大厝改為浦山村公所,古厝門口埕一度設置升旗臺,是何浦師生升降旗的場地,古厝成後人王、趙伉儷住家,自從吾家遷徙、村公所遷建後,圍牆內只有王、趙住戶,前後道門並加設鐵門,本是一處熙來攘往的開放空間,如今已成私人住區領域。 周成來學弟(老師)、周家才學弟(里長)舊家,如今已是縣定古蹟,為前清水師副提督周全斌族裔周茂川所建,建於清嘉慶18年至道光年間,為一幢三落大厝,直立花崗石柱築牆圍繞,顯得格外氣派,故有「有周家富,無周家厝」、「有從龍富,無從龍厝」之美傳。距離吾家住處近在咫尺,因而兩家交情非淺,圍牆內前側設有「五間」(頭間、貳間、角間、廳、房),另有一口古井,造福附近鄰里,有恩於吾家,圍牆外尚有一株聞名全村的土丕樹(痲瘋樹),屬藥用植物,應是浦邊第二大圍牆式建築。 何肅闕、何肅坡兄弟洋樓為浦邊第三大圍牆式建築,曾經駐紮成功隊,撤離後為何浦國校校舍,是先父吳世泰校長上班之處,也是我讀中高年級的校區,距離吾家僅一箭之地,朝夕相望,感情深厚!圍牆內除洋樓外,還有一間一樓建物,拱圈式前廊造型,屋頂築有水泥花瓶女兒牆(屋頂上的矮牆,視為欄杆之作用),與洋樓拱門迴廊五腳基造型相映成趣,據說曾是榨油坊,何浦在此堆放多餘或殘破課桌椅。左側設有男女屎礐,是先父任職校長後為讓師生有個校內廁所方便而設立,這在當年是極為先進的設施。 圍牆內設置右側及左後側各開一道門。左後側門以磚石封閉,只剩右前側門與洋樓後門可以進出,記得鄭藩山恩師曾在內埕牆面以油漆彩繪生活教育圖像,以加強境教功能。內埕是我們下課活動及放學集合的場地,每天下午聽完師訓後齊唱〈放學歌〉,便依序走回家。每次返金,必定探望此樓數回,想起昔日琅琅書聲、弦歌不輟,而今卻樓瓦落盡、搖搖欲墜的慘狀,無限悲嘆! 周文献古厝一幢雙落大厝,大門上有「蓮塘瑞靄」匾額,前側增建迴向,左側可通兩層疊樓,兩側建築圍牆,內埕不小,形成一處廣闊的私有住區,兒時常去疊樓雜貨店購物消費,少進古厝,其後裔周孫贊先生是「浦邊排球隊」主將,兼營雜貨店,周水木學長、周水土學弟(主席)皆是孰悉的鄉親。 何敬嚴洋樓(小築佳趣)與吾家住宅位處村頭村尾,除非跟隨何克強同學上樓,一般少去那裡,但屋主與我外曾祖父何敬主同輩,母親須尊呼「嚴嬸婆仔」,與家母熟悉,常託家父至沙美買魚。為一幢二樓建築,前落中央加建「軒亭」,一樓大門上有「小築佳趣」匾額,顧名思義是一幢小而美、富詩意、具趣味的樓房,軒亭詩書畫並茂,應是早年文人雅士吟詩作畫相聚之所。三面圍牆環繞,除前大門外,另開二側門,三道門邊均留狗洞,好讓貓狗自由出入,更見屋主佛心,圍牆上以瓦片裝飾成三角體瓦花,兼具防盜功能,昔日圍牆外有株高大龍眼樹,如今洋樓歷經整修,煥然一新,加上民宿的廣告加持,已是一處遠近馳名的建築。 何永洋樓是浦邊樓體最大、房間數最多的洋樓,氣勢宏偉,曾是浦邊駐軍最高指揮所與浦山村公所之所在,貢獻非比尋常,風光一段時日。創建人全名何敬永,同樣高家母兩輩,認識「永嬸婆仔」,樓前築了三面圍牆,內埕不大,我就讀高一時是浦山民防隊預備隊班長,民防演習曾在本樓二樓住過一宿,印象極為深刻。 另外何肅墻洋樓、何太山住宅、趙允水住宅也有局部圍牆,了解不深,就此略過。本文感謝何克強同學協助,在此深致謝忱! 浦邊洋樓、古厝,不是古蹟、便是歷史建築。圍牆式建築範圍最廣闊的是蔡永耀洋樓,規格最氣派的是周成來舊家三落大厝,雕工最精緻的是何敬嚴(小築佳趣),各有美妙,交相輝映。浦邊是一個文化悠久、民風淳樸、家園美麗、村民和善的聚落,也是一個值得欣賞遊覽、百去不厭的村莊。
-
今天還是未知數
在最後一刻到來之前,一切都無法下定論,究竟下一秒會是如何,還是未知數。紅到刺眼的燈光仍舊亮著,上方寫著「手術中」的白字,心理焦躁不安,卻怎麼樣也坐不住,只能不斷在門前來回踱步,燈未熄滅前,手術尚未結束,病人仍舊處於危急狀態,醫生和護士正在搶救。 正在急救的病人是我的奶奶,一個月前,本就臥病在床的身體,突然口吐鮮血,只能急忙叫上救護車,匆匆往醫院趕,經過急救醫生的醫治,目前住進加護病房,並且通知家屬:「隨時要做好心理準備。」這時候正好處於疫情巔峰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到醫院,一天只允許一人可以探視,還需要先通過核酸檢查,每天只有兩個小時的見面時間,本以為病情已經收到控制,沒想到今天狀況直轉而下,再次推入急救室中。 回想起小時候,與奶奶最初的回憶,是在兩歲的時候,因為媽媽準備回歸職場,將我託付照顧,當時奶奶正經營著雜貨店的生意,忙碌時,經常都是把我背在身上,來來回回整理貨物、冰飲料、賣餅乾,對我而言,奶奶就是萬能的超人,獨自一人撐起一片天。 從我開始上學之後,待在奶奶家的時間變的少之又少,只有周末能夠見一次面,但是我們祖孫的感情卻不曾減弱,奶奶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經常說著:「要是功課寫不完,就在家裡寫,不用每周都過來!」雖然嘴巴依舊念著,卻還是會貼心地幫我打開折疊桌,甚是怕店裡光線不佳,特意將老舊的圓形燈泡,通通換成狹長的白日燈管。 最期待的時間,就是每天下午四點鐘,十字路口都會出現雞蛋糕的小攤販,拿著小喇叭大聲叫賣,奶奶都會給我20元,讓我買一大包剛出爐的雞蛋糕,海龜、花朵、手槍,各種造型混合在其中,我們會一起分著吃,咬一口,軟軟糯糯的好滋味,如今再想起來,肚子不禁咕嚕咕嚕叫。 美好的回憶,在大學期間出現了大斷層,離家上學的我,從每個禮拜都要跑去奶奶家的日子,直接變成每年見兩次,每次的見面都令我驚呼時間飛快,奶奶的步伐不再健壯,而是日趨緩慢,甚至需要柺杖的協助,駝背的身軀,滿滿的白頭髮,心理真是說不出的苦楚,每次都會偷偷抹眼淚,卻還是要笑著告別。 直到大學畢業,我選擇在外地定居和工作。這次奶奶發病很突然,原本已訂了下周回程的車票,如今卻相當迷茫--這周工作尚未完成,今天仍舊在公司加班;雖然無法親自到場陪伴,卻仍舊緊握手機,時刻關注手術狀況,只要燈未熄滅,一切都還是有希望:奶奶,你會好起來的! 你的孫女還沒有回家,我們還沒有好好聊天,你會等我的,對嗎?就像小時候一樣,知道我回去的時間,總是會在門口等我,直到我一下車,就會撲進你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