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陳坑北方宗祠起建往事──並賀祖厝癸卯年奠安大典
金門縣金湖鎮陳坑(成功)有兩座陳氏宗祠,族人依地理座向分別稱之為「南方祖厝」及「北方祖厝」。兩座宗祠並無大小宗之分,相距不到百公尺,都建在鄉人傳說的龍脈之上。 南方宗祠始建於清朝順治年間,不久之後毀於「癸卯變亂」(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癸卯年十月清軍攻打金門,登島毀城焚屋,居民流離四散)。據《金門陳坑竹北東勢八郎公宗派陳氏族譜》所載之【議建宗祠小引】記述:「陳氏祖祠失於兵燹二十有八載,子孫星散四方者莫知所之。避亂東土十僅存一」,「越甲子,東寧入附,四海一家,歸首丘者亦寥寥無幾……逢祭期,子孫咸集,見其舊址丘墟幾成荒野,觸目蕭然,感慨興悲。爰是草蓋壹座三間」,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動工,次年冬至之日告成,「吾祖(開基祖八郎公牌位)入焉」。最近兩次重修,一是1974年(次年奠安),另一次2009年完成,2011年農曆十一月初八日奠安。 北方宗祠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二十六年落成奠安,原為單進式(一落),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改建成二進式(雙落),民國九十三年經金門縣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嗣後因毀損滲漏,族人成立宗祠重建委員會提出修復計畫,整修款1200萬元,經文化局審查後核定補助398萬元,其餘所需款項由族人捐募集資支應,修復工程於民國一0二年十二月完成,經過漫長時日之等待,擇日於今年十一月十七日(癸卯年十月初五)舉行奠安大典。 ﹡﹡﹡﹡﹡﹡﹡﹡ 北方宗祠的起建,曾歷經了一段辛苦的波折。 金門在明清改朝換代的幾十年間歷經兵燹動亂,人口大量外移,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及收復台灣後,社稷逐漸安定,百業獲得發展生機,人口快速增加,乾隆年間進入盛世。陳坑雖然耕地有限,但漁業發達,官府隨後在陳坑設置島上唯一的「澳甲」哨站,管理船政稅收,顯示當時村莊海路便捷,充滿經濟活力,人丁興旺。上揭族譜【大宗祠記】記述:「康熙年間,族中諸先人有念切祖宗者,就本鄉大墩東起蓋家廟壹座三間奉祀祖先……嗣是八十餘年,子孫日繁,每逢祭祀,備辦祭桌,俱以祠宇狹窄為嫌」。乾隆二十年,有地理師來鄉,稱上址乃發祥吉地,於是族人決議興建另一宗祠,並推舉長房曰猷主其事。 曰猷名為壯猷,字季侯。曰字是開基祖八郎公第二十世裔字勻排序,房祧屬長房「耀宗支派」,時任「鎮憲吏科」(地方保安吏員),識見卓越,急公好義,樂善好施,在村中甚孚人望。於是籌措公銀備用,差人前往漳州石碼(今漳州龍海市石碼鎮)請擇日師,選定乾隆二十年十月初九日於本村「大墩東雜土覆壓甚高之地」(如今之正義里公所旁)動土。不料隨後有鄰村瓊林蔡姓人士前來抗議,聲稱有祖墳在此,曰猷祖為求慎重諭令停工,責成長子世恭帶人清剝土地以釋疑,結果查無墳跡。十一月初一日繼續施工升樑,鄉人皆以為竣工可期,然而瓊林村蔡詠等五、六人又來鄉滋事,要脅索求未果,具狀投訴官府。隔年(乾隆二十一年)二月初,縣丞親臨現地仔細察勘,認定並無所指控情事,對蔡某等人加以訓斥。 為加快興建宗祠腳步,曰猷祖以身作則捐出可觀銀兩以激勵族人,十餘位熱心族人亦慷慨解囊,各宗祧則科丁錢集資或出人力構工共襄盛事。乾隆二十一年十月,在幾經波折後宗祠起建告一段落,村人正以喜悅心情迎接慶成大典之時,發生了瓊林村人侵犯鄉界搶奪羊鴨糾紛,雙方追逐鬥毆,惡言相向;十二月初,蔡姓等滋事者聚眾持械前來挑釁,矢石交攻,毀損民宅,連續兩日械鬥衝突,造成蔡山、蔡圍二人被族人玄用、志抱擊殺傷重死亡事件。命案發生後,玄用、志抱二人被同安府衙判處絞刑監候(死刑待決),蔡氏族人同時又具狀上告曰猷祖等人蓋祠滅墳,引發衝突導致傷亡,後經判定並無所控犯行,官府也多次來鄉查究,確定並無蓋祠滅墳情事。訴訟期間曰猷祖被告牽連一度停職,又為兩位被判極刑及包括其子世恭在內的三位族人訟案,頻頻往返同安與金門探視與陪同應審。隨後三人贖釋,六名蔡姓滋事者被杖責三十;玄用、志抱二人因先後染疾不幸病逝於同安,全案因此銷結。在這幾年間,歷經訟案又逢荒年,宗祠既成,無法科徵丁錢,奠安之慶延宕。屋漏偏逢連夜雨,讓族人惴惴不安。 然而,天道運行,由剝而復,否極泰來。乾隆二十五年,陳坑分派島尾(今漳州龍海市島美)族裔天民參加科考中舉,返鄉謁祖豎旗掛匾,鄉人都說果然應驗地理師指稱的發祥預言。隔年,忽有一艘運載杉木大船遭強風吹襲,擱淺於陳坑澳,杉主欲僱請鄉人搬移杉木。曰猷祖跟幾位與事者研議決定以工換料,取得「福杉」以制作宗祠龕屏及因應當年大利年奠安進主(晉祖先牌位)之所需,族眾欣然樂從,於是延請匠師雕刻,歷經三月完成,該年(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八日舉行奠安大典。隔年,又有族人蒙恩貢以及中武魁之喜。五年後,金門改設分府(謹按:乾隆三十一年,泉州府駐晉江縣通判移署至金門),曰猷祖仝獲晉升「匍匐僉控」之職,族人咸感振奮。 在先前的艱難期間,曰猷祖勞心勞力,風塵僕僕,往來奔波,苦不堪言,族譜形容「其用力大,其費銀多,其受害深,其驚惶甚;挺身出力,度日如年」,幸賴族人不憚其勞,不畏其苦,同心協力,終於共成盛事。乾隆三十三年,曰猷祖謂:「祠既成矣,嗟堪自慰,乃作律詩一首以詠之」,並謂可將此詩七言八韻從志字(第22世)起遞傳而下排行,以分昭穆有序。詩云: 「志立宗祠樂向前,興基族眾力回天。棟樑畫彩賽輪奐,山水環濚耀祖先。幸獲聰明開卜吉,遂成靈爽慶喬遷。本源遞衍垂昌熾,永祀春秋享萬年。」 如今陳坑陳氏八郎公後裔已傳至「族」字輩(第31世)。瓜瓞綿綿,俊彥輩出,昌熾可期。 北方宗祠起建風波,讓陳坑與瓊林兩村陳、蔡姓後來互不通婚。但隨著時代變遷,祖宗規約雖鮮少被逾越打破,兩村人氏如今多的是同學好友哥們或生意合作夥伴;顯然,歷史往事已成過眼雲煙,人們心中已無芥蒂。 ﹡﹡﹡﹡﹡﹡﹡﹡ 宗祠奠安是規模最盛大的一種「慶成醮」,動員人力、物力最是可觀。整個醮儀雖由道士(或法師)主壇,但儒家禮儀的實踐亦藉由「進主」、「進匾」、「迎接姻親」、「迎接宗親」等儀節窺見端倪。(見楊天厚《金門宗祠祭禮研究─以陳、蔡、許三姓家族為例》頁231) 由於北方宗祠之地理座向,對奠安大典的大利年選擇須較為講究。在重修完成十年之後,擇於今年十一月十七日(農曆十月初五)舉行奠安,這是村莊的一件盛事。早在數年前,族人就成立奠安委員會,就相關事宜進行籌畫準備,各房祧代表推舉炳仁宗叔,水義宗兄擔任榮譽主委及主委,輔導綜理各項事宜,由國強宗兄擔任總幹事,執行全般事務,並成立各種任務小組,分工合作,鉅細靡遺,管制時程,井然有序。散居各地的子孫,也以喜悅之情期待歡聚。 宗祠奠安慶典,除了依禮向開基祖妣顏氏宗族代表親遞大帖,也親赴陳氏宗祠(大宗)上香,邀請宗親蒞臨盛典;敦親睦族,禮儀周至,安排十分用心。新加坡、馬來西亞旅外華僑宗親,以及早年移居竹北繁衍宗脈的宗親代表,也將組團返鄉參與盛典。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三年,如今告緩之際,宗祠奠安讓族親得以歡聚,時機恰好,這一切有如祖先庇佑,上天眷顧。在世道快速變遷,人心紊亂的今天,吾村依然遵循禮教傳統,延續宗祧文化,這樣的禮儀傳承十分可貴,也具有高度意義。 處理宗親事務是一種完全的付出與奉獻,任勞任怨,外人難解其辛苦,若無相當之才識與能力難任其職,完善其事。感謝主事及與事宗長宗親之用心與努力。預祝祖厝奠安大典順利進行,圓滿完成。
-
先生緣 主人福
這一句話是我在新店慈濟耳鼻喉科吳弘斌醫師身上體悟到的,在我鼻竇炎時我看過離當時公司最近的馬偕醫院,我記得我幾乎是從診間被王醫生恥笑怒氣沖天出診間,進而轉看我媽媽一直吵著我幹嘛不去的慈濟,而我做慈濟的阿姨還一直推薦我要看誰誰誰,把她親身手術經驗跟我分享,但我始終相信我的首選「吳弘斌」醫師。 我是看鼻竇炎,但我卻選擇人工電子耳專業的,當時我也曾覺得自己很好笑,我是傻白甜吧?人家找的可是「鼻竇炎」專門,我找「人工電子耳」專科,我沒有失聰但可能是腦袋有問題。 我看診的醫師很親切,他聽說我在馬偕被笑「吃藥會昏睡那飛行員早墜機了?」他很肯定的跟我說過敏藥就這樣,即便那是飛行員吃的,那是我第一次門診,我一次就信他了! 回診時,我說:鼻音重,他說:我是不是唱ktv有困擾?我說:我快憂鬱症了,都吃白色的藥。他把我叫回診間,讓我吃粉紅色的。他是這麼幽默風趣,讓我每每回診可以從中和騎車一路哭到新店,看到他能破涕為笑。 他像個哥哥一樣,老愛碎碎念,話家常,說我跟他妹妹一樣還不結婚。那時我好像才25歲,都不知道他幫我急什麼?他說過要介紹醫生給我,說診間後面有實習醫生,可惜沒兌現。 進診間時,他總是很熱情的叫我「楊大美女」,大概是這個稱謂太尋我開心了,所以我們投緣。 這一次是因為家人鼻竇炎遲遲不好,我再次搜尋他的名字,才發現這一年他發生腦癌,他的病例是每五萬人才有一人,他願承擔起這個磨難,讓其他49999人免於痛苦。 我在臉書留言裡想要他的聯繫方式,想寫信給他打氣,因而結識了一個女網友。女網友跟我分享追思會的時間,她不知我住在外島。她的孩子人工電子耳是吳醫生的巧手治療的,她對他心懷感念。跟吳醫生一樣樂愛結緣的我,告訴她:「我們就祝福他脫離苦海,有時候被病痛折磨才是最恐怖的。雖然我不認識你,但我相信妳照顧您的孩子也沒少吃苦,若您不介意,需要人說說話,我都在。」 女網友說她要幫我帶話到追思會給吳醫師,就問他食言而肥,我的實習醫生呢?我說:不,我年過四十了,結婚不是我想要的,妳幫我帶上我在金門日報投稿過的「走過鼻竇炎」給他,讓大家知道他幽默風趣。 「先生緣,主人福」!我慶幸我15年了鼻子沒有大毛病,身體也一直康健,還沒陷入中年慢性藥族群,但我深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愛父母讓自己健健康康也是一種盡孝。「原廠」和「副廠」的就是不一樣,進過手術房那一遭鬼門關,我一次次的走過,而我也越來越愛自己。 致仁心仁術吳弘斌醫師。
-
【小說連載】秋月西沉
秋月自負地說:「我堂堂秋月小舖的老闆娘,穿著體面,妝扮入時,要錢有錢,要人有人,是那些阿兵哥口中的小阿嫂,只要把連長搞定,生意就源源不斷,甚至日日見財。難道還要我活在舊時的年代,過著三餐不繼、讓人瞧不起的生活?村人要怎麼說我、講我、批評我,隨他們便,我一點也不會在意。但那些三姑六婆,老是把我和羊犅扯在一起,說我有今天全是他的功勞,這一點我是不能接受的。說一句不客氣的話,我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和生意手腕,跟羊犅毫無關聯!她們竟然說我忘恩負義,不懂得感恩圖報,說這種話的人,還有良心嗎?至於羊犅為什麼會發瘋,應該去問精神科醫生才對啊,怎麼可以胡扯、亂扯,扯上我!讓我躺著也中槍,那是相當不厚道的!」 天河又說:「說來也奇怪,妳講的話村人為什麼都不信,他們個個言之鑿鑿,批評妳的人幾乎都是一面倒,讓我們兄弟的面子也掛不住。今天如果妳放下身段,參加送殯的行列,除了送羊犅叔上山頭能獲得心靈上的慰藉外,也可以順機安慰安慰秀桃嬸,如此就可把之前不愉快的事化解掉;加上我們兄弟幫忙抬棺,或許就不會落得一個忘恩負義的罵名。但是妳卻選擇不理不睬,甚而還在靈柩經過的路上焚燒雜草,不但沒有一點同理心,對喪家也是非常的不尊重!難怪會受到人家的批評。」(一九九)
-
志在防火,情在奉獻──我與防宣24年之情誼
24年磨一劍 112年6月3日是金門縣義勇消防總隊第三大隊防宣成立24週年慶,金門縣五鄉鎮防宣夥伴把這一天當成辦喜事,雀躍不已,並邀請屆退防宣夥伴們(如同嫁出去女兒回娘家)來參與值得大家回憶的日子!這天貴賓雲集,好不熱鬧! 此活動少不了要有表演,帶給大家歡樂,當然主題也要有關宣導內容表演,之前金門縣消防局舉辦活動,各分隊大多以話劇表演有關用電用火、瓦斯……等主題。 金沙防宣有姐妹提議可以用不同方式表演,用唱跳方式呈現「防災知識唱乎你哉」,選了一首目前很夯的黑桃A曲,節奏輕快活潑,但歌詞要有關宣導標語,也真是一個挑戰!但還好有百翊大力協助,文筆很讚的他,很快就改編好歌詞,姐妹們利用晚上時間練習,並在很短時間順利完成。 防宣夥伴們在這麼有紀念性的節日,難得24年之情誼,展現防宣夥伴們的團隊實力精神,無不卯足全力投入演出,有載歌載舞、話劇表演……等,維妙維肖、詼諧幽默,逗得大家樂不可支。此活動各分隊互相觀摩,彼此交換經驗,有利防宣夥伴們往後宣導上,更認知、更生動、更活耀,並以激發防宣夥伴們團結心與榮譽感,更達成強化防宣宣導效能。 相見歡,「防宣24週年慶」讓夥伴們重溫舊夢,看到已屆退夥伴們也來慶祝,曾經一起走過24年歲月,感到無限歡樂與喜樂,但也感觸良多。回憶於88年6月6日一起加入防火宣導志工,能與志同道合夥伴一步一腳印,秉持初心,一起踏遍轄區每個角落去宣導,從街上到村落、機關團體,還有學校……等地方去做各項防火宣導活動。 甜美回憶猶如昨日 回想當時夥伴們大約三、四十初年齡加入,那時雖不是青春少女,如今已是阿嬤級了!感慨歲月如梭,也珍惜姐妹情誼永恆。回首當時,年輕時擁有初生之犢不畏虎之熱情,憑藉著一股熱誠理念,和風雨無阻精神,為金門這塊福地與民眾之安全,盡點棉薄之力。 白駒過隙、時光荏苒,轉眼間筆者於88年加入防宣志工,迄今已邁入24個年頭有餘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真是歲月不饒人啊!筆者將於今年12月份屆退了,但心中還是有不捨曾與夥伴們相處日子。 防火宣導工作我當它不僅僅是志業,更是一種使命,也更讓我認識防火之重要,增加防火知識,更讓我認識許多志同道合夥伴們,感謝這個緣,多年來確實讓我學習與成長了許多,雖然我們彼此來自不同家庭,不同成長環境,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彼此互相扶持、相互關懷,大家同協力,氣氛溫馨而融洽,讓我感受到這個團隊就像一個大家庭,相繫一份緣,這段攜手走過之歲月,雖然有風有雨,亦有歡樂!與防宣好姊妹共度之時光,總是最美之回憶。夥伴們不忘初衷,堅持到底,金門這塊褔地,防火這份志業,還需要好夥伴們繼續堅持服務下去。 滿懷感恩珍重再見 在此感恩金門縣消防局與各大隊、各分隊長官弟兄們、還有義消總隊及各大隊長官們,感恩這24年來承蒙您們鞭策提攜與勉勵,也感謝好夥伴們對筆者之扶持與關愛。記憶是水,思念是河,在防宣之日子,志在防火,情在奉獻,我與防宣24年之情誼,相信我們都會永銘在心,也期許各隊後起之秀,能傳承防宣團隊優良傳統,持續深耕防災知識網絡,共同營造一個無災無害的家園。
-
小揚琴與琴韻
肆、換弦 時間悠悠而過,後來我處置掉兩台小古箏,送中型褐木古箏給我的古詩吟唱老師。我有一床好音色的二十一絲弦箏,早先接收弟弟的十六弦箏,雖是鋼弦銅弦箏,木頭質地好,音色棒極。未買二十一弦箏,我想把十六弦換成絲弦,仔細看弦孔太細小,我放棄了。有了二十一弦箏後我是愉快的,但我仍然會彈十六弦箏,絲弦與金屬弦風味不同。某天十六弦金屬箏斷一根弦,我想買弦已無弦可買。仔細觀察二十一弦箏,二十一絲絃,根根粗細不同,我畫了圖片,採用細高音弦。弦買回當晚,我頭臉趴冰冷木板地面,照著圖片一一穿進。調好音,試彈一下,聲音清越,共鳴好,比之前更好聽,想是用了高音弦緣故。 換弦成功,我眼睛看向小揚琴。心想也把小揚琴換成絲弦,音色會很不同吧。第二天我去上海敦煌樂器為揚琴買絲弦,打算先買幾根古箏弦試用。潘掌櫃與我見面如好友般談笑歡悅,她在「冷冷七弦上」,彈古琴給我聽。唐朝詩人劉長卿寫「彈琴」一詩:「冷冷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劉長卿指的是當時雅士不愛(風入松)曲,因彈來寒氣陡生,連琴弦也變成「冷冷七弦」。引用劉長卿「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唐朝至今一千餘年,還有潘掌櫃素手為我彈一段古琴,何其稀罕。看潘掌櫃古琴掛回牆上,神思忽飄向當年我買二十一弦箏往事:樂器行一床古箏擺琴架,我試音後,走近牆邊,撥彈牆上箏,來回試彈聽音。兩箏音色難分軒輊。我借樂器行電話,打給年輕古琴演奏家王海燕,請她聽兩箏音色那台好?我分別撥彈著,來回幾次。海燕老師線那端耐心聽,終於藉她好音感選出一床帶回。王海燕,後來成為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半世紀以上歲月,她勤練古琴、演奏古琴,教授古琴。提起王海燕,海峽兩岸都知她是台灣當代古琴大師。 伍、易絲弦毀揚琴小軸根 換揚琴弦我踢到鐵板了,絲弦穿過揚琴釘,轉軸,不好調,好不容易一柱兩弦調好,換調上一弦,不斷轉軸鬆軸,後來驚覺調正的音全變了,調來調去不但音變了,連敲出的聲音也聽不見,試著敲上面未卸下的高音弦,清亮啊。我這才恍然大悟,揚琴為何只用金屬弦?換絲弦給我好答案。 我這好奇的笨蛋,換弦不順才想起琵琶大師王正平「梵天之音」CD附加的小冊子,正平師指出:金屬弦穩定(琵琶第一弦鋼弦),其它二、三、四弦絲弦,絲弦會有誤差。王正平,台北市國樂團團長任內,他一手策劃全台一千場國樂演奏,自己琵琶獨奏一百場。他也是著名指揮家,中年赴英國念音樂,取得音樂哲學博士。他的音感厲害,平常愛樂者沒感覺,他能聽出微小誤差。 小揚琴給我好奇心快玩完,心想裝回銅弦,調正琴弦即可,卻發覺插揚琴釘的軸根似乎滑失,定不住,無法轉緊。想起以前用心找到不易揚聲出去方位,子夜,我琴癮來了,開心輕擊揚琴弦,很輕,很輕,沒人知道我彈著琴。竊喜。 陸、置之死地而後生 過年前想把被我玩完,閒置幾年小揚琴清除,打電話給清潔隊,問是否我夜裡放樓下你們來取?清潔隊員說:「你用大垃圾袋裝揚琴,丟進垃圾車就可以了!」天!這比焚琴煮鶴還可怕,把一台琴放進臭氣沖天的車裡,琴連盒瞬間被輾壓機輾成碎沫?我不死心打1999詢問,對方記下我的資料,三分鐘,電話打進來,說:「×女士,請你用大垃圾袋,把它丟進垃圾車裡……」是前面那個清潔隊員,我呆坐很久。焚琴,至少被燒的琴是乾淨的。這揚琴怎可一身惡臭,碎骨粉身歸去? 晚上面對擺地面揚琴,想著既然結局要丟垃圾車,先置它死地,看有無生機?我拿起大榔頭朝最底下揚琴釘敲下去。開始轉軸,軸緊了。低音一柱兩弦,高音一柱四弦。第一柱音準了,我敲第二柱。調音,第二柱音也準了。再舉起榔頭,夜好靜我去看鐘,不能敲了。在我有生之年,這台小揚琴不會丟惡臭四溢垃圾車裡,它的樂章還未結束。 柒、筑是揚琴前身? 我常思考:筑與揚琴有關係嗎? 戰國時代,高漸離以擊筑出名,他常與荊軻一人擊筑,一人隨節奏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高漸離竹尺敲弦,荊軻激昂悲歌。荊軻藉獻圖刺殺秦始皇,圖窮匕見。嬴政殺了荊軻,抓來高漸離,秦王愛其才藝,留他宮中奏琴,卻殘忍毀高漸離眼睛。高漸離含悲忍辱茍活著。常藉向嬴政述說曲名、曲意,問秦王是否還想聽其它樂曲云云。如此聽音辨位,以確認秦始皇坐立位置。 這一天,高漸離將鉛塊置筑腹中增重量。擊筑罷,趁與嬴政對話,倏然躍起,將筑高舉砸向嬴政。一代擊筑名家,難逃死劫。筑到宋朝以後失傳了。 筑是五柱弦,只能彈平音或高音宮(Do)商(Re)角(Mi)徵(So)羽(La)五音嗎?看小揚琴便知端倪。小揚琴只有十柱弦卻能彈出三十音(從G調Do低八度音至La高八度音)。那是琴中豎起兩道鋁橋的作用。當年的筑恐是中間加橋,若兩橋,雖不知筑的結構,應有十五音,否則如何彈得叩人心弦? 我願相信揚琴是筑演化(或曰重生),兩者皆以削薄竹尺擊弦,竹尺彈力越好,彈來越順手。為使樂音更豐富,揚琴早已現代化,它高低音齊備,中國五音加Fa,Ti。用簡譜記載即:1234567七音,低八度、高八度差不多全了,外加三個升(#)記號音,夠彈者開心自得其樂了!(下)
-
談談軍中的梯次和老兵新兵
「你幾梯的?」 以前我在軍中的時候,倚老賣老的老兵,最喜歡講的一句話,就是這一句名言。 「你幾梯的?」大家比梯次。 「你幾梯的?」掛在嘴邊,彷彿是御賜的尚方寶劍一般。壓得住所有士官兵,即使你才早他一梯次15天入伍而已,叫學長!不要懷疑,是學長無誤。 早人家入伍,當然比晚15天的你這個死老百姓,更能掌握軍中狀況。 趕快叫學長!不要懷疑,是學長無誤。 多年前認識了一位歷經823砲戰的老兵,他說:金門823砲戰時,他剛剛入伍,跟著學長躲過了一顆又一顆砲彈,他像是麥芽糖一樣,亦步亦趨地跟著老兵學長,辨識砲彈的聲音,閃過了無數次的死劫。 學長梯次比你前面,他的經驗一定比你更豐沛的些,「三人行,必有我師」;對別人禮遇,別人也許會傾囊相授也有可能。叫一聲學長,先釋放出善意來。 然而,善意會引來更多善意,不更好嗎? 當然有些老兵是狗仗人勢,人格不怎樣。到處向學弟借錢,欺負學弟,甚至享受學弟們的跑腿服務。我們都討厭,從骨子裡瞧不起這種老兵。 有些老兵不同,熱血助人。經驗豐富,真的令人敬佩。 早期晚點名後,有些學長喜愛用梯次作體能。差一梯分層次來強化一下作戰能力也是不錯。往好處想是這樣沒錯。 菜就是菜,菜就是原罪,是的!學長,沒有理由! 我的高中好友,比我更高材生,台成清交大學畢業之類的,預官也沒有考上,也是頭大專豬,來到金門外島當兵,第一天半夜就被學長們叫起床尿尿。不錯吧?我們當兵的時候,有些學長喜歡逞威風,專門應付高學歷人士,其心態不用討究,那是他個人修為內涵不夠。 對於當事人,只要熬過去就會海闊天空了。誰管你陸海空軍,第幾梯的? 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 「當你打電話回家,說一切都平安時,你就已經長大了。」 「你打電話回台灣,說了一些埋怨,家人只是徒擔心、徒緊張,沒有辦法幫你解決。」 「你獨立承擔,獨立完成,報喜不報憂,才是當兵使人成為『男人』的真正用意。」 我的至友早我一年來金門當兵的名言,迄今快三十多年,言猶在耳,現在職場上仍然十分受用無窮。 當兵不合理的學長學弟制度,看似不合常理,實際包括了無限的一輩子都受用的哲學思想。 「你幾梯的?」 我的高中至友的這些當兵至理名言,真是我的好學長!
-
【小說連載】秋月西沉
秋月不屑地說:「呸、呸、呸!你們兄弟剛去抬死人,全身充滿著霉氣,現在又說些不三不四的話,存心想觸我的霉頭,要是我箱子裡的錢真的被偷,一定找你們算帳!」 天清神氣活現地說:「找我們算帳有什麼用,你應該叫副村長把小偷抓起來,然後關進防空洞餵蚊子,經過教訓後,下次就不敢再來偷了。但小偷一旦偷到值錢的東西,就會想辦法趕快離開,不會站在原地讓人抓。所以被偷只好自認倒楣,想把小偷繩之以法,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非被當場抓到。如果想叫副村長來抓賊,那實在太天真了,當受害人跑到村公所報案時,小偷已回家數鈔票了。如果阿母信任我們,不妨把錢財交由我們來保管,就憑我們兄弟的塊頭和名號,有那一個不識相的小偷,敢上門偷我們的東西,倘若敢來,勢必是自不量力、找死!」 秋月不認同地數落他們說:「算了、算了,你們不要往自己的臉上貼金。你們兄弟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好賭成性,煙酒不離嘴,早已被人看破手腳。所以我寧願把錢放在箱子裡被蟲蝕,也不會把錢交給你們,讓你們去花天酒地、花光光,或是去賭博、輸光光。你們就省省力氣、死了這條心吧!」 天河說:「阿母,妳放心好了,我們承認花了妳不少錢,這也是造成妳對我們不信任的原由。但我們已對羊犅叔有一個交代,也取得秀桃嬸的寬恕,而且我們兄弟也接受長老的安排,擔負抬棺的工作,順利把他的靈柩抬上山頭下葬。往後在這個村莊,我們住的心安理得,絕對不會有人說我們愧對精神失常的羊犅叔。但是我們的做法,並不一定能扭轉村人對妳的印象,甚至很多人都說,現在的秋月跟以前的秋月簡直判若兩人。我們也只能把外人批評妳的言詞往肚裡吞,不敢提出任何反駁的話語,來改變他們對妳的看法,這是我們感到遺憾的地方。」(一九八)
-
國府「精忠衛隊」的前驅──孫大總統和他的鐵衛們
4.大元帥府時期 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再舉護法旗幟,組織大本營,準備北伐。大本營的衛隊隨之擴編,少不了又有香山籍青年加入。姚觀順,祖籍香山縣東鎮小隱鄉。出生於美國加州,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早年加入同盟會。1921年10月7日孫中山親自任命為大總統府衛士隊隊長,擔負保衛總統伉儷安全重責。李球,香山大湧人,1921年到廣州參加革命軍,不久調入總統府當警衛,在孫中山身邊工作。 除了香山籍人,衛隊中還有許多其他市縣的人。如: 丘堪,廣東陽山人,1920年成為大總統孫中山的近身衛士,工作積極、負責,深得孫中山、宋慶齡的賞識,獲任為衛士中隊長。 陸志雲,廣東信宜人,1921年任總統府特務長(相當於侍衛長)。 林樹巍,廣東信宜人,1921年任總統府參軍。 孫中山親隨衛士還有廣東東莞人譚惠全,廣東電白人李東英等等。 大元帥府衛隊最輝煌的業績,莫過於保護孫中山夫婦脫險一事。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叛變,砲轟總統府,其時孫中山與宋慶齡的處境極為危險,林樹巍與陸志雲以及總統府秘書林直勉力勸孫中山離開,孫中山先不肯離開,後林樹巍等三人強行為孫中山化裝,儘管情況萬分危急,孫中山還親手交給衛士雷彪100元錢,讓他安排生活,這事亦讓雷彪感動一生!離開總統府,孫中山他們中途多次遇到叛軍,幸安全通過,成功登上永豐艦。62名衛士臨危不懼,在黃惠龍、馬湘、姚觀順、丘堪等的指揮下,與叛兵奮戰,當侍衛們背著孫夫人從後門衝出去時,李球在前面開路,在戰鬥中被子彈打傷了左腹,昏迷倒地。姚觀順左足中彈負傷。李東英亦身負重傷。衛士們的英勇奮戰,終於,黃惠龍與馬湘護送宋慶齡安然脫險。 事變之後,丘堪又向孫中山推薦介紹了本家兄弟丘士發、丘時、丘玉亭、丘習軒、丘有等人為孫中山近身衛士,加上之前的丘柄權,一家共七位總統衛士,這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恐怕是絕無僅有!除此之外,又有廣東三水人范良等加入到衛士隊。 5.西山碧雲寺守靈時期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遺體暫時放在西山碧雲寺內。孫中山生前的衛隊負責守護靈柩。譚惠全就是衛隊長。 1928年,奉系軍閥張宗昌因戰事失利,試圖破壞孫中山的棺槨。在一旁守靈的譚惠全怒火中燒,為了阻止軍閥們的野蠻行徑,譚隻身前往拜會少帥張學良。張學良素來敬慕中山先生,且與孫科交往甚厚,張少帥當面怒斥了張宗昌,阻止了他的行為,孫中山靈柩終於躲過一劫。 1929年在南京舉行奉安大典,孫中山遺體移靈南京,香山碧雲寺成了孫中山衣冠塚。守靈辦事處的一大批人離開了碧雲寺,有些人去了南京。衣冠塚護衛任務,由譚惠全和若干留守衛士負責。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不久,北京淪陷。國民政府鞭長莫及,按期撥發給留守人員的錢款全部停止。沒有了經濟來源,譚惠全等幾名留守者生活陷入困境,惟譚惠全仍忠心耿耿俠肝義膽,與家人一起默默地堅守在那荒涼的大山里,獨守著殘燈孤寂。當時華北地區日軍最高長官岡村寧次曾來到碧雲寺,在門口,譚面對日軍明晃晃的刺刀沒有後退半步,據理力爭,獲得日軍的尊敬,從此對衣冠塚沒有再行干預。 1956年11月12日,在孫中山誕辰90週年的日子,周恩來總理到香山碧雲寺中山衣冠塚拜謁,譚已鬚髮盡白,在此守靈36年矣。周讚揚了他的忠肝義膽,並為他爭取了較好的待遇。1961年,譚惠全老人逝世於守護衣冠塚的崗位上。 6.中山陵謢陵時期 1926年,南京中山陵開始興建。孫中山生前衛士黃惠龍、馬湘、范良等被派去監工。1929年6月1日,孫中山下葬南京中山陵。宋慶齡和宋氏全家,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的所有要員都參加了奉安大典。隨著陣陣軍樂,范良與另外7名衛士,緩緩地走近靈柩,抬起棺槨兩側的銅環,慢慢地進入靈寢,然後用繩子將靈柩吊入圓形墓穴,經由銅梯來到墓穴底部,再將靈柩移正。 孫中山安葬後,一支80人的衛隊守護中山陵,黃惠龍、馬湘先後任中山陵警衛處處長。范良、李東英等衛士都留守中山陵。1937年,侵華日軍攻破上海、蘇州兩道防線;蔣介石曾想把孫中山的遺體帶到重慶去。當時設計陵墓的工程師認為陵墓比較堅固,再移靈怕損壞靈柩和遺體,移靈之事沒能如願。後來,國民政府考慮到,日本懾於世界輿論的壓力,諒他們不敢在孫先生的陵墓上輕舉妄動,歷史證明這個分析是正確的。國府撤離南京前夕,主席林森到中山陵對衛隊交代說:「總理遺體不能移動,你們要保護好總理陵墓。」80名衛士都在「與陵墓共存亡」的誓言書上簽了字。1937年秋,南京告急,所有非作戰部隊全部離開南京,只剩下12人繼續守陵,其餘都編入南京城防司令官唐生智的部隊。范良、李東英等也於日寇佔領南京的前五天(11月5日)調赴重慶,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6月,他們重返中山陵。 民國38年風雨飄搖之際,馬湘避居香港。同年南京淪陷前夕,擔任中山陵拱衛處代理處長的范良,接到了解放軍陳毅司令員讓他們原地待命,等候共軍部隊來交接的指令。嗣解放軍渡江後,派了一個連隊到中山陵,領隊的是一位參謀長和作戰參謀郭浩。當時,以范良為首的拱衛隊還沒進行投降交接,郭老回憶,那天副參謀長覺得光線太暗,想去開扇窗,范良立刻大聲喝斥,甚至要拔槍相向。郭浩感嘆道:「范良當時只是一個人,而且是降軍之將,就因為覺得副參謀長對先生不敬了,就打算豁出性命,這種忠誠和對孫中山先生的敬愛之情令人動容。」 後來,范良、李東英等孫中山生前的衛士,和郭浩的解放軍連隊,一起成為新中國時期中山陵的守護者。 結語 孫中山的侍警衛人員,固然有不少是同鄉香山籍人,但是,更多是敬仰和志願追隨孫中山的各地英雄志士,大都畢生忠心耿耿,板蕩識忠臣。若從前述「衛士」這個層面由小觀大,似乎可以感受到孫中山人格特質的魅力和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所散發出來的光芒歷久不衰,無形之中永遠在指導他的忠實信徒長相左右堅如磐石絕不動搖。(為紀念國父157歲誕辰暨中華民國元首衛隊成立112周年,特敬獻此文)(三之三/全文完)
-
小揚琴與琴韻
壹、三老彈琴,夕陽無限好 那年,羅姊帶我到延吉街市場看街頭演奏:三個愛樂老人:一把中阮(古稱阮咸),一把二胡,一台揚琴,玩出悠揚琴韻。我被竹尺擊揚琴的五十幾歲先生吸引:他意態瀟灑,左右手輪流擊出,更多時候他雙手一起敲出長串連綿不絕輪音。他手持彈力十足竹尺,絃上敲敲跳跳如群蝶翩然飛舞。我羨慕對羅姊說:「看那彈揚琴的愉快敲琴,我都迷了!」 我與羅姊結緣於太極拳教練場,山東籍的孫韶九師父幼習少林拳劍,中年投入楊家太極。他特別教我少林劍,招式花俏好看,在場學拳劍一看就跟著練:竄蹦跳躍,迴旋俐落,大開大閤架式令人愛極。 貳、愛樂羅姊 漂亮貴婦羅姊,牽著北京狗坐最前方觀看。師父將初學的師弟妹交給我,他們正式練太極前,有一套基本功法要練,我代師授徒先教初學者基本功法,當動作和力學大致清楚熟悉才能逐漸進入太極拳。 師父令我站前方,帶著大家從頭到尾走一趟太極拳,這是每個人一早來場子的功課,專心打完,神清氣爽。打了段時間,注意到前啟德機場航空地勤、漂亮羅姊,已穿球鞋在人群中,她跟著中規中矩打,架式不錯。她說話輕柔好聽,休息時間與我和師父閒聊,談吐不俗。有天師妹送來國樂演奏票,「大師姊,王正平琵琶演奏!」 羅姊看我開心的樣子,說:「你喜歡國樂嗎?師妹真好,會送演奏票。」 我說:「送票這位師妹,還有寬士、美惠,他們工作與演出有關,有國樂演奏,他們會送票,票的位置很前頭,三排、五排、八排,不會超出十一排。台上演出表情,手勢和樂音等,看、聽得一清兩楚,非常感謝師弟妹們。」 隨丈夫從香港來台開旅行社的羅姊,說她父親吹得一把好笛子,但亂世飄泊,羅爸爸吹悠揚悅耳笛音,也吹淒楚如哀歌的「長江水」,曲調之悲之愁之哀慟引人動容。「長江水」訴說生離死別,一如亂世生命如草芥,充滿無奈和辛酸。羅爸爸以吹笛抒發鬱悶,不免嘆息:「我的笛子吹到哪裡,家就散到哪裡!」 談話間我們驚奇:她學過古箏,我也學了。兒子四歲我把兒子當便當隨身帶去學古箏。我們彼此在自家來往,我家很簡陋,羅姊羨慕我把古箏和一把秦琴懸掛客廳牆上。羅姊家是我接觸、看過最富裕人家。她家進門左前方一台淺褐色二號鋼琴,每周有鋼琴老師來教一對兒女練琴。當年鋼琴等同一戶台北市約30坪房子。普遍貧窮時代,旅遊業不昌盛,但台北有錢人多,先生的旅行社專辦歐洲團,夫婦倆英語流暢,先生親自帶團愉快。家裡請了女佣。每早先生上班前會吻別羅姊,吻別習慣一直到兒女上國中仍熱情如火。但羅姊想把箏掛牆上,先生不准,一把木製古箏,愛樂者至少花一月薪水,事業順利的先生恐認為廉價樂器,掛客廳有礙觀瞻。她家客廳有品味,現代化,佈置高雅。羅姊說每次想練琴,角落拿出琴盒,開盒蓋,取琴抱出來,動作多,多次到一半,干擾來了,只好把箏放回,練琴時間減少了。 我凝望羅姊的古箏,敲一下琴頭琴尾,是實木。拂幾串流水,正掃弦、反掃弦後,我讚嘆道:「聽到了吧,這古箏音色多好,論質感也比我的竹古箏好太多,褐色琴高雅,木頭結實,共鳴相當不錯。」 叁、小揚琴 第二次再去延吉街附近看三老彈琴,羅姊抬頭往上瞧,說:「樓上有年輕人教古箏,我想先學一個月,你若肯陪我一個月,我就去學。」 陪羅姊彈琴第一天,我與年輕人談起:「看老人家彈揚琴,他安靜又怡然自得,人間繁瑣與他全然無關的自在,我非常神往!」 年輕老師笑了,「那是我父親!」 我也笑了,「看他彈琴悠閒又開心,您能幫我找一台好音色小揚琴嗎?」他一口答應,說:「比起古箏,揚琴簡單多了,我把基礎技巧告訴你,你可以自己練的!」 下一周再去,我抱回小揚琴。也學了揚琴基本敲法。(上)
-
觀止步道三觀不止 ──懷董公颺先並記其石壁書法
風呼號的寒冬 我來了 古崗湖乾渴中掙扎的酷暑 我來了 數學無數字 記憶不復存 我儼然又站在巨石之上 登巨石兮望神州 臨危崖兮且拜柳 自笑自歌兮解愁 裝瘋賣癲兮遠憂 飄飄然我將隨夜色遁去 且行且吟詩句: 紅山揮龍鳳 泗水釣春秋 縱使江山易 同與天地悠 註:雖謂「梁山觀止步道」,唯公之石刻群大多在(東)紅山及其附近,故以紅山捨梁山記之。泗水指泗湖(駟湖轉變而來),舊時確有一池湖水。據載,公常到此垂釣。
-
【小說連載】秋月西沉
秋月厲聲地說:「你不要說說這些五四三的鬼話來嚇人好不好?」 天河嚴肅地說:「阿母,妳不是不怕嗎?說實在的啦,人不要鐵齒,有些事往往會在冥冥之中發生。俗語不也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時候未到麼?妳信不信,羊犅叔死得很不甘心,甚至會死不瞑目!」 秋月說:「那是國民黨軍隊害的,能怪誰呢?」 天清問:「妳怎麼知道是國民黨軍隊害的?難道外面的傳言是真的,跟妳脫不了關係?」 秋月不悅地說:「你是什麼意思?什麼意思?哪一點跟我有關係,你倒給我說說看?不是國民黨軍隊害的,難道是我害的!你們聽說、我也是聽說啊!我警告你們,不要用這種口氣來問我,因為我是你娘,不然的話一定會遭到報應!而且我也不希望再聽到過去那些風言風語的無聊事,要是讓我發火,你們絕對沒有好日子過,休想再伸手向我要錢!」 天河笑著說:「如果伸手要不到,我們就打開箱子自己拿,免得麻煩妳。」 秋月嚴肅地警告他們說:「如果沒有經過我的同意,你們誰敢擅自打開箱子拿錢,就是小偷。一旦被我發現,我一定叫副村長把你們抓去關,讓你們在防空洞餵蚊子。不信,你們就給我試試看!」 天河說:「妳最好先去檢查檢查看看,別遭小偷光顧卻誣賴我們,那我們就衰了。」 天清附和著說:「哥沒說錯,阿母還是先去看看較妥當,以免發生誤會而破壞我們母子的感情。」 秋月說:「除了你們兩個知道我把錢放在箱子裡,其他又有誰知道。」 天河故意提醒她說:「阿母,妳太低估了小偷的智慧,小偷是無孔不入,一旦進屋偷竊,就是翻箱倒櫃,只要是值錢的東西全都搜刮一空。但也有一種較有良心的義賊,就好像古時的廖添丁一樣,偷錢是為了助人。可是不管他們偷錢的目的是什麼,反正都是小偷、都是賊,妳千萬可要注意啊,別讓辛苦賺來的錢沒被連長騙光,卻被小偷偷光光,那就欲哭無淚了!」(一九七)
-
國府「精忠衛隊」的前驅──孫大總統和他的鐵衛們
第二營營長葉挺的名字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是新四軍的領導者和解放軍創始人的重要人物。在民國十年,被調任為孫中山大元帥府警衛營營長,為孫中山的安全盡職負責。光緒二十二年出生於廣東,年輕的時候因為參加黃花崗起義被捕,之後被釋放。於是他毅然投身軍校,先後在廣東陸軍小學,湖北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和保定陸軍學校學習。之後也曾加入國民黨,跟隨孫中山先生一起革命。值得一提的是,與薛岳同團擔任營長期間,適逢陳炯明叛亂,葉守前門,薛守後門,同心協力抵抗叛軍。在掩護孫中山撤退的時候,葉在前面開路,薛在後面殿後,兩人合力將孫中山伉儷護送到永豐軍艦,這才轉危為安。 之後葉挺領導南昌起義,又經歷了波折之後擔任新四軍軍長。但是在皖南事變的時候被蔣逮捕,釋放之後卻在空難中逝世,實在可惜。他早年在北伐戰爭中指揮獨立團連戰皆捷,被譽為「北伐名將」。南昌起義時,葉挺出任前敵總指揮。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又成為新四軍首任軍長。多次為蔣勸說網羅,期為國府效力,惟以志趣不合,人各有志,分道揚鑣,民國35年不幸遭遇空難,享年50歲。 第三營營長張發奎。這個名字大家可能較陌生,不過他的資歷比葉挺還高。除了北伐戰爭中任國府第四軍的軍長(如前所述,葉挺的獨立團正是隸屬於該四軍),抗日戰爭期間,還先後擔任集團軍總司令、兵團總司令、戰區的司令長官、方面軍司令官等職,級別和名將閻錫山、馮玉祥是一樣的。所率部曾參與淞滬、武漢、崑崙關等戰役,是著名的抗日將領。民國38年,張發奎到香港定居,直到民國69年3月10日病逝,享年85歲。 (二)護衛孫中山先生的堅實盾牌 保衛一國之尊的特別警衛終極表現就是以身作盾,惟具備這樣的決心與勇氣乃能達成任務,中外古今皆然,尚無軒輊。孫中山革命數十年,出生入死,身邊肯定有不少忠義相挺的侍警衛人員追隨為其堅實可靠之後盾始成。僅民國肇建距今已112年,蒐集相關史料不易,惟事在人為爾。案經人脈廣闊、精通外語的李將軍奔波往返各地,考據廣東省(廣州市)文獻、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遺留在陸的國府檔案、以及廣東省社科院、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及孫中山研究所等惠助相關資訊、並參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英文史料以及族繁不及備載的海內外著名大學儲存的有關文物圖資顯示,大致可以歸納為下面六個時期說明: 1.反清革命時期 孫中山在1905年組織同盟會,開始了武裝反清的鬥爭。這時候的孫中山,談不上為自己配備一支「衛隊」,但的確有些同鄉為他當保鏢。如鄭卓,香山郡三鄉人,1897年加入興中會。因體格好,功夫佳,通曉英法語,亦會開汽車和輪船,於是,他成為孫中山的侍衛(後一直擔任侍從武官)。如陳興漢,翠亨村人,1905年加入同盟會,孫中山組織武裝起義時,他曾是貼身保鑣和得力助手(1912年被聘為臨時大總統秘書)。 孫中山在廣東搞了幾次起義失敗後,只得亡命海外。這時,清廷注視著他,亦常派出刺客。所以,當孫中山在日本、南洋、美洲鼓吹革命,到處演講時,實在要注意自身安全。由於孫中山的革命精神和偉大人格的感召,有些華僑青年,就主動擔當起孫中山的護衛工作。僅舉兩位香山同鄉:劉漢華,香山沙溪人,美國華僑,1910年在舊金山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孫中山在美國演講,劉必跟隨左右保護,並從生活上關心孫中山。1915年回國參與驅龍起義,後成為孫中山衛士、國民政府中將參議。劉金華,香山沙溪人,美國華僑,1911年在美國三藩市加入同盟會。孫在美國演講時,常懷槍追隨左右保護。 2.臨時大總統時期 1912年元月,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當時,黃興被任命為陸軍總長兼參謀長,他指令洪承典師長挑選總統府衛士,一共挑選了40名。衛隊長是郭漢章,安徽和縣人。幼遭遺棄,1895年加入洪門會,1902加入興中會,進行革命活動。1908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參加光復上海之戰,擔任敢死隊隊長。同年12月25日,孫中山回國,郭漢章負責其安全保衛工作。隔年元月,正式任命為臨時大總統府侍從隊隊長。 總統府傳令官是許德寬、許德惠、蔣漢臣、湯達等。山東籍士兵雷長端,是40名衛士中年齡最小的,因為個子小,又比較靈活,孫中山見到非常喜歡,給他改名「雷彪」,後雷彪轉任孫中山的貼身衛士,一直跟隨至1922年。孫中山平易近人,品格高尚,毫無官架,是一位「平民總統」。有一段時間,孫中山忙於國事,身體欠佳,雷彪特地煮了點蔘湯給他拿去。但孫中山並沒有接,而是對他說:「你剛送完文件回來,就先喝一口,補補身子吧。」這口蔘湯,給雷彪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 同年4月1日,侍從隊長郭漢章陪已經卸職的孫中山以及秘書長胡漢民去南京市東郊紫金山打獵。孫中山盛贊紫金山的地勢好,胡漢民也有同感:「是呀,此處前有照,後有靠,風水特好,稱得上一方大好墓地。」孫中山先生連連點頭笑道:「待我 他日辭世後,向國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也就心滿意足了。」郭漢章見證了孫中山生前的這一願望。 3.護法軍政府時期 在孫中山進行護國、護法運動期間,不少青年主動追隨孫中山,有些人就成為他的衛士。 1915年冬,孫中山號召華僑回國參加討伐袁世凱。香山縣沙溪人阮漢三,1888年生,早年加入興中會和同盟會,又參加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1915年從檀香山回國參加討袁,追隨孫中山南下護法。1917年軍政府成立時,阮漢三調入軍政府警衛隊,負責保護孫中山的工作。這個時期擔任孫中山衛士的香山籍華僑青年還有張惠長、方日英等。日後,他們都晉為中將。 僑居加拿大的台山籍青年黃惠龍與僑居美國的台山籍青年馬湘等響應回國,加入討袁敢死隊。袁世凱死後,武藝高強的黃惠龍和馬湘擔任了孫中山的近身衛士,有「左龍右馬」之稱。及後,都授國民政府中將軍階。 當時,孫中山的衛士幾十人中,幾乎全都是從美國、加拿大回來的中山人和台山人。當然亦有例外:安徽合肥人衛立煌,早年加入粵軍。1917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衛立煌由粵軍被推薦到孫中山大本營任警衛。有一次護衛孫中山先生外出回府時,衛立煌騎的軍馬突然狂奔將他掀下馬來,孫中山勸他回鄉養病。衛立煌傷未痊癒急忙又趕赴廣州,孫中山將他派到許崇智部隊,以便他有更好的發展。後來也成為國府的二級陸軍上將、抗日名將。 (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