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福爾摩莎之殤
細數中華民國的民主舞台,沒有那一齣民主大戲演得如此詭譎、懸疑、深邃、迷離與富有張力,這齣戲到底有沒有劇本呢?很多人都感到懷疑,但是沒有證據,懷疑也只是懷疑而已。如果有人寫腳本,那真是寫得天衣無縫,不僅可以得到奧斯卡最佳劇本獎,還可以得終身成就獎。倘若沒有腳本而只是巧合,那也真的巧得不能再巧,只有上帝之手才能創造出來。 事情愈是猜不透,愈有故事性與可讀性,愈值得鑽研、追求真相,這是陳水扁留給台灣的民主遺產,恐怕後人難以望其項背。因此,有人寫歌,稱作「命運的子彈」,加上Rap,傳唱不絕,是中華民國開國以來的民主盛事。 銀彈誠可貴,子彈價更高。這兩顆子彈雖小,威力奇大,驚動國際,改變歷史,動人心魄,有人痛哭流涕,心有不甘,晚上睡不著覺;有人歡喜雀躍,心中暗爽,晚上睡覺都會微笑。所以這兩顆子彈,教人又愛又恨,愛它的奉若神明,恨它的視如惡棍。這兩顆子彈,一顆姓鉛,一顆姓銅。它們兩顆創造的奇蹟,無與倫比,可能榮膺本世紀「最有價值的子彈。」 這兩顆子彈怎麼來的?到現在為止沒有得到確切、不疑的答案。不過唯李有才密訪,得到天機,原來這兩顆子彈是有來歷的,是超乎人世的,美其名曰:「愛心的子彈」──這是上天的旨意,人世的考驗,所以以神探李昌鈺的智慧,經過嚴密的科學鑑識都查不出來,解不開疑圖,這也難怪他了。 根據天府遺書的秘檔,有一天玉帝開御前會議,祂抬起老花眼鏡,問道:「南贍部洲福爾摩莎最近在幹甚麼?為何那麼吵呢!」 群臣頓時面面相覷,空氣冷凝,一時間全傻住了。玉帝抬頭環視,鴉雀無聲。 「聽說在選舉。」有人冒出一聲。 「選舉?選甚麼啊!」
-
●長篇小說連載李家秀秀
「孩子還小,講她兩句就好,不要打她嘛,出手也不要那麼重嘛!」陳母不捨地說。 「不,這個孩子的個性很倔強,」來福氣憤地為自己辯解著說:「自從訂下這門親事後,心裡就一直不痛快,老是擺一副臭臉給人看,真是氣人。我非得教訓教訓她不可!」 「秀秀年紀還小,有話慢慢講,好好跟她溝通,千萬不要用打的。」陳母開導他、卻也不忍心地說:「孩子是我們陳家未來的媳婦,你這樣打她,我實在捨不得啊!」 「等文祥和阿鳳結婚後,我看秀秀這孩子,妳就盡快地把她娶回去管教和疼惜吧,免得我操心。雖然她年紀還小有點不捨,但依她那種倔強的個性,萬一將來有什麼變卦和差錯,我來福可擔待不起。」來福搖搖頭無奈地說。 「這樣也好,」一絲滿意的微笑掠過陳母的嘴角,「女孩子結婚後很快就會變的,一旦圓房後馬上就變得不一樣。有了身孕,就是少婦了,誰看得出來她只有十三、四歲。」 來福點點頭,默認著,似乎沒有勇氣來呼應她。他心中唯一想的,或許是犧牲女兒、成全兒子,為死去的春桃爭一口氣吧! 「文祥得的是什麼病啊,怎麼住那麼久還沒出院?」陳母突然關心地問。 「當兵時受了一點內傷,可能是舊疾復發,醫院什麼儀器也沒有,到現在還檢查不出較詳細的病因。」來福淡淡地說,對文祥的病情似乎有些淡化和隱瞞。 「一旦出院,你要趕快叫阿狗嬸通知我一聲。不怕你見笑,我們家阿鳳一切都準備好了,就等你家的花轎來抬啦,如此一來,過冬就可以把秀秀迎進門。你不知道我們家那個寶貝兒子,想老婆簡直想昏啦!」陳母說後哈哈大笑。
-
浯江詩選 輪廓
遙遠的公車漸駛漸進 在靠站的黃線前打了個哈欠 傾瀉的塵埃隨著煞車聲 到處飛竄 一陣強烈的氣流呼嘯在耳旁 風,依偎著乘客 緊貼著車箱 她以甜美玲瓏的姿勢 出現在右中排的車窗 窗明几淨的燈火 閃爍出她鮮艷欲滴的雙唇 欲語還休 潔淨的臉龐與深邃之眼眸 月彎的眉毛及披肩之長髮 像情節緊湊高潮迭起的琴音般 扣人心弦 然則我無法面對了 唯恐傷了此模糊的雕琢 且讓她長埋在心裡 在記憶中………
-
臭趙的,你還是走了!
———寫在老友趙水生「進塔入厝」之後——— 趙泉發、趙水生、趙的、臭趙的、趙先、趙先生、趙老師、趙主任,到這「更頓」,無論叫你什麼都無關疏淡冷熱、親暱戲謔,也分不出輕鄙與尊敬,搞不準,現在再怎麼叫你,你可能什麼也聽不到了,沒關係,那就留著以後老友們、好友們,想念你、談論你、或是罵你的時候再慢慢叫你了,反正,一切的一切,都緊跟在你的「身後」「歸真」了,何差一個已經無關緊要的「稱呼」。 十一月三日上午,我們共同的老友童新福來電話說你走了,語氣嚴肅,但卻淡淡地,一聽到「惡耗」,我的反應是一震,也是淡淡地,只是立即告訴遠在台南的黃根文與人在桃園的莊熊水,因為你的「走」,只是遲早的問題,從你三年來進醫院的紀錄,大家就心裡有數,連你也自己料到了,否則不會在今年的五月間就立下「遺囑」,所以,一切反而是平靜多了。當我與內人趕到內湖三軍總醫院後側山坡上的「萬安懷德生命紀念館」時,你已經安祥地躺在覆蓋黃綾被的「水床」上,在佛陀及地藏王菩薩的神像前,你一直割捨不下的愛妻、賢妻林金盾女士與子女們悲戚地環侍在你的身側,我與內人及早一步趕到的童新福夫婦,在殯儀人員的協助下「上香」致意,然後大家簡要地研商治喪原則,遵照你「簡單」的堅持與兼顧台灣、金門的禮俗,委託「生命館」的人員規劃處理。 九十三年十月,你原是興奮無比的隨同金門趙氏宗親循「小三通」經廈門前往惠安參加謁祖懇親盛會,誰知道你一上船就咳個不停,雖是舊年老病的延伸,但一上岸你又發燒,以後非住進「廈門第一醫院」治療不可,誰又知道你這個既叫「泉發」又叫「水生」的人,竟然「生」起病來一「發」不可收拾,在隨行親人的護送下立即轉院回金門入衛生院,病況始終控制不了,只好「後送」台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此後,北醫、三總、金門衛生院就進進出出,像「連續劇」,又像「走馬燈」,三年來斷斷續續沒有停過,連「加護病房」都進出了好幾次,憑你旺盛的生命力與強烈的求生慾,展現了金門子弟特有的堅韌與鬥志,與病魔糾纏摶鬥,過程的艱辛與劇烈,讓照護你的親人倍加辛苦,讓關心你的我們倍加欽敬,在痛惜中又是那樣不甘、不忍與不捨,可是在療程中,我們都束手無策與全然無助,最先進的藥品、最精密的設備、最高超的醫術、最頂級的醫德、最優秀的醫生,都發揮不了最好的療效,眼睜睜地看見病魔亂舞。你自己常嘆息,別人沒有的病,你有,別人有的病你都有,上蒼因何如此特別眷顧,除了無奈,還是無奈。 今年農曆七月,你與嫂子在你的乖女兒華蓉的陪伴下由台北內湖返回金門拜祭祖先與拜敬「老大公」,冀求在慶讚中元中沐得神恩祖德,遠離病痛,誰知道「中元」還沒拜,香還來不及上,你在七月十三就急轉三軍總院,一進「加護病房」就如「侯門深似海」、「雲深不知處」地再也找不到出來的路徑了,足足二個月,你身上如五花大綁地插滿了管,起先,還有較高的「昏迷指數」,後來一天低過一天,我們在病塌中大聲小聲地呼叫你,只要你的眼皮唇角能動一下,我們就雀躍無比,可是這兩個月中,一連串的檢查、檢驗、會診、採樣、切片、手術,到頭來,竟然沒有好轉,毫無起色,家人每天都守候在家屬休息室,求得的是每天兩次,每次半小時的探視時間,童新福、楊忠敬與我及我們的太太,探望你時都要減少親人陪你的時間,這是別無選擇的不得已,你走的十天前,我與內人再去看你,你已到了「口張開,氣吐出」的「彌留」狀態,內人噙著眼淚告訴我,還好來了,否則恐怕見不到最後一面了,不幸的是「一語成讖」。到底是你的祖宗積德,還是「金門」的面子大,或是上天憐憫,「加護病房」一住二個月,不曾聽過,也不曾見過,恐怕也不曾有過,「加護病房」是地藏王菩薩的管區,與「鬼門關」、「森羅殿」一線之隔,有人進一次就不得了,你進了「恩」次不算,還長達二個月,三總的醫師們大度大德大量,一延再延,想不到延到你「大限」的時刻,「寵召」也好、「息懷」也好、「昇天」也好、「天國」也好、「西天」也不錯,「極樂」大概最「理想」,總之,你走了,是解脫,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只是把「未了」的責任留給你的好太太、賢內助承擔,三年來她心力交瘁,蓆不暇暖,日憂夜愁,擔心、受怕,如不是華蓉放下工作專心照護,任誰都會承受不了。 治喪的計劃分台北與金門二階段,計劃內容與進程都得到你的「金杯」同意,做七個「七」之後,十二月一日舉行告別式,火化,十二月四日在金門進行「進塔入厝」前的公祭,也算是「回歸故里」,「歸根」而不入「土」。最使我遺憾與不安的是不能參加你台北的告別式,因為我必需在十一月三十日到菲律賓參加一個國際性的會議,本來十二月三日回台北後,四日就要趕到新加坡參加另一個會議,最後,我新加坡不去了,臨時通知主辦單位取消行程,為的是四日能回金門參加你「進塔入厝」的大典,這是盡老友之誼送最後一程。 三日從菲律賓回台北後,由新福口中知道一日的告別式許多親友故舊都親蒞行禮哀悼,尤其你在軍中服務的兒子明傑的同事長官都來祭奠,海軍總部、聯勤總部、憲兵司令部的同袍前來參加告別式,可見他這個上校財務官是得到多麼的敬重與愛戴。四日金門的公祭儀式更是備極哀榮,除了我與黃根文兄從台灣專程參加外,福建省主席顏忠誠親率省府單位主管與員工代表,於中午十二時就蒞臨致祭,縣長李炷烽是由金湖國中校慶典禮之後先到靈堂拈香行禮,十二點半再率縣府一級主管正式公祭行禮,國民黨的縣黨部主委林國平、親民黨的主委楊耀芸、各機關的首長、各學校的師生、正義里的家長父老、龍岡的宗親、惠安的鄉親、師範科的同學、金門中學的校友,最令人感動動容的是你的學生湖下的楊永博與垵湖的許金滄在靈前含淚跪拜,叩謝你的教誨之恩,你的老校長許水澤、老友張水欣、陳增約、薛德清、楊忠敬還有許許多多的故舊擠滿了禮堂。趙氏宗親的隆情厚誼正顯示你待人的真誠與做人的成功,趙氏大老趙海瑞與他的太太、公子塗裕,一早就在靈堂張羅,趙國群兄前一天就佈置靈堂,趙永生兄與許多宗親都參加祭典,負責公祭儀式進行的李錫榮兄更是全程主持,我與黃根文與楊忠敬,忝為五十幾年的摯友,向參加公祭的親朋戚友長官同事一一致謝致敬,足見金門的鄉情是如何的濃郁深厚,你在天之靈如有所知,自應一一護佑回報。 自從民國三十九年你、我、呂偉懷、童新福、薛克昌、楊忠敬考取私立金中中學一年級開始,就註定往後這五十六年綿綿不斷深、好、濃、厚的情誼,開學的第一天,我們的教室是現在中正國小前排靠最東面,我們個子小與「北仔」同學郝元幹三人共一張書桌,以後歷經併校,你去教書、我與偉懷、新福去花蓮,克昌到台北讀東方,似各奔西東,然而還是時常見面,難得的是「八二三」戰亂中,你幸運地娶到了小金門「西方」美女林金盾,我們都為你高興,我與忠敬替你「送定」是在炮火中渡過金烈水道才完成簡到不能再簡的「訂婚」儀式,已近半世紀,彷如昨日。「八二三」是一場雙方都不求勝的莫名其妙的戰爭笑話,打了二十幾年最後才在「死狗懶羊」中草草結束,我們當然是受害者,不過,反向思考後,我們又何嘗不是「受益者」,至少,沒有當年的「如花美眷」幾十年無怨無悔的「相夫教子」,何來現在的兒孫繞膝,你的長子明傑的財經專長與卓越表現,得到長官一再的賞識,一路升到上校,如非因照顧雙親子女而婉謝駐美的職務,相信「少將」的星星早就掛上了。次子明達太專注於科技專業,跟你一樣的「工作狂」,雖然是「聯電」的工程師,卻一再錯失成家的機緣。在這裡要提醒你,如果你「在天之靈」真的「有靈」,請改一改「不求人」的臭脾氣,姿態低一點,帶兩瓶五十八度的高粱酒,走一趟「月老祠」,誠心誠意地求請「月下老人」做做好事把紅線拉長一點,將明達、麗雯、華蓉與他們前世註定的佳偶對象速速綁在一起,這樣才會大大地減輕嫂子肩上的重擔。 「臭趙的」是對你的暱稱,表示我們很親近、親切又親熱,到底是誰先起的綽號,已經無從查考,可以肯定的是絕不是視你是「臭人」、「奧客」,你的有情有義、誠信踐諾,是沒有人敢否定的,但有趣的不幸是隨著歲月的增長,你臉上的笑越來越少,臉越拉越長,一副的臭臉加上又僵又硬、寧折不曲的臭脾氣,真是名符其實,十足標準的「臭趙的」造型,不是嗎?你從烈嶼中心起、寧山、湖下、聯合中心、垵湖、愛華、到最後的正義分校,那一個學生不怕你,回到家,那一個家人不怕你,就是我家,只要說一聲「趙老師來了」,誰敢再哭,再調皮搗蛋不乖?萬幸的是,你臉冷心熱,急人之急,苦人之苦,不是俠客卻比美俠客路見不平,尤其,嫉惡如仇,當面直剖,不留情面。我已經夠臭、夠「九怪」、夠惹人討厭,在你面前,我絕不敢逞強。這雖是你的「缺點」,卻不也是你畢生絕不褪色的「優點」嗎?從那天正義大老省府委員陳炳仁、前副議長陳再權諸兄,還有一群鄉親父老家長來送你一程,正是你待人接物,為人處事成功的明證,當時我替你一再地向他們道謝,也為你驕傲自豪,老友,你走得有光有彩。 起先,別人對你最大的不諒解,是你對人不理不睬,冷漠孤癖,迎面而來,卻視而不見,真像是萬貫家財的暴發戶,其實,這是天大的冤枉,大家大大的誤會了,原來上天對你獨特,讓你有別人所罕見的「超級弱視」,雖配了一千二百度厚厚鏡片的眼鏡,視力仍然改善不了多少,常年生活在比霧都倫敦的霧還濃的世界裡,想要「歡頭喜面」與人熱絡地打一個招呼,是何等的不易。四、五十年代,金門戴眼鏡的不多,最常見的就是你、我與莊熊水老弟,我們三人也常被人視作是「一丘之貉」的傢伙,說實在的,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並沒有差到那裡,我們是都有點驕、有點僵、有點臭、甚至有點孤芳自賞的味道,但也有點自卑的潛在意識,我們的共同點是生在窮戶人家,說「家徒四壁」都是自抬身價,我小時是曾三餐不繼,新衣、新鞋是奢侈品,不破就夠好了,哪敢嫌舊,你與熊水也好不到那裡去。另一個共同點是我們雖然知道上進,卻無緣多讀一點書,得到高一點的學歷,使得在人生的進程中,受到比別人更多的考驗,得到比人更多的冷言,受到不比人少的衝擊,也都經歷了不只一次的挫折,值得聊為安慰的是我們都挺住了,雖然我們的成就不大,對國家社會人群的貢獻不多,聲望地位不高,但我們的共同點就是「始終如一」,「一業」到底,到如今也都是「小康之家」,最讓我們講話聲音比較大的是我們的子女都一一成人,他們目前的表現也都比我們出色。你是國家上校的老爸,「美國人的阿公」,兒子又是上市公司晶圓雙雄之一尖端科技工程師,夠值得偷笑的了。熊水的好兒子聖邦台大政治系高材生歷任電子媒體與平面媒體國際部主管,我這一生都受到一個「主任」管,可是我在家裡卻管了四個「主任」,現在這四個「主任」都分別高升了,正邁向人生的事業高峰,只是我們從不曾(也不敢)炫耀,知道的人當然是少之又少。 這三年來,你的家人一直都為你憂心忡忡、日夜罣礙,你也不忍拖累他們太久,朋友們更是三番兩次的打聽你的近況,你對自己的免疫系統功能衰退,幾已失去所有的抗力,早已心知肚明,於是一再婉謝好友們的探視,甚至祭出怕「受到感染」的恐嚇令,但好友們關切如故,不能經常探望你,卻可以輪流來,然後將你的現況讓大家瞭解,直到最後階段的「加護病房」,明知道你的反應已經非常微弱,大家還是要來,尤其許水澤校長與忠敬伉儷更專程從金門來看你,這珍貴的情誼,讓我們得到很大的啟示與很大的體悟,「自我價值」的認定不在於自己,而是來自四面八方一點一滴的肯定所累積的,這一生我們早已無所求,能得「安心」就已大幸。你耿直一生、耿介一生,在加護病房,你還在為子女成家的責任未能全部完成,必須由嫂子承擔而耿耿於懷。其實,到該走的時候,你就一切放下,安心地走。十一月三日在你農曆生日的前夕,你還是安祥地走了,為在世的七十二個年頭,劃下「古稀」的句點,雖然你千萬個不捨和不願地帶著些許的遺憾走了,你的家人和好友們忍壓著悲慟,堅強地面對眼前的一切。現在你已在我們既無奈又無力地依依中,順利在預定的吉時「進塔入厝」,臭趙的,我們會永遠記得你,以你為榮!
-
《長篇小說連載》李家秀秀
她們的談話秀秀幾乎都聽得一清二楚,滿腹的委屈正無處發洩,她手拿菜刀站了起來,怒目對著陳母說: 「看什麼?有什麼好看的?該去看的是我病中的哥哥!」 「妳這個孩子,怎麼可以這樣對我說話?」陳母氣憤地指著她說。 「難道我說錯了?」秀秀理直氣壯地反問她,復又高聲地說:「我只是一個十三歲的小女孩,沒有什麼好看的,該看的是我生病住院的哥哥!」 來福適時從山上回來,目睹孩子如此無禮和放肆感到相當的痛心。於是他放下鋤頭,氣憤而快步地走到秀秀面前,二話不說,就是給她一個清脆的巴掌,打得她頭昏眼花、淚流滿面。秀秀含著淚水,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快速地走離現場。 然而,打在孩子的頰上,卻痛在父親的心上,儘管如此,來福內心裡似乎也有一份沒有把孩子教育好的自責。誠然他是一個有血性的男子漢,也是孩子心目中慈祥的父親,但為了她反對這樁婚事而經常和他作對,實在是讓他忍無可忍,不得不趁機教訓教訓這個不識時務的孩子。 「對不起,親家母,」來福趕緊走到陳母面前,陪著笑臉,歉疚地說:「我沒有把孩子教養好,真是失禮啦!」
-
福爾摩莎之殤
二零零四年三月十九日總統大選前夕,爭取連任的陳水扁,在他的家鄉台南市,在夾道歡迎的群眾、滿街揮舞的旗海、鞭炮煙霧騰漫的天空,突然驚傳兩顆子彈的槍響,一顆擦破了陳水扁的肚皮,一顆挫傷了呂秀蓮的膝蓋,這兩顆子彈帶來了神奇魔力,造成了極大的震撼,使選舉結果整個翻盤,陳水扁靠著兩顆子彈的加持,以剃刀邊緣的差距當選連任,跌破了多少人的眼鏡。 這兩顆小小的子彈,何以能發揮如核彈般的威力,改變歷史的渠道呢? 第一、 時機恰恰好:選戰的最高潮,投票日的前夕,全台的民眾,陷入瘋狂的對決情緒之中,震撼力最強,效應最好。 第二、 地點很適中:陳水扁的家鄉,支持者的大本營,發生了民主的槍傷,送進支持者的醫院,更增加它的懸疑性。 第三、 傷勢很微妙:多一分就太傷,少一分就不傷,剛好傷得很經濟,付出的代價不高,收的效果最好。 這兩顆子彈怎麼來的?它已經演變成一門顯學,是最有趣、最懸疑、最引人入勝的部份,也是陳水扁之所以超越李登輝的地方。它的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疑:「肉體自己打開傷口,因為子彈要路過。」(註九)它讓人疑不止,猜不透: 第一動機論 第二陰謀論 第三兇手論 第四公義論 第五神話論 這就是有名的五疑山理論。
-
發現大清呂西村墓塚
週六,風和日麗,是一個好日子。上午我們北門絲竹樂團趕往社福館,參加「國際志工日表揚大會」演奏,因有兩位團員赴大陸旅遊,人手不夠,我是胡琴手,雖濫竽充數不能再缺席,只好放棄參加陶瓷廠員工「彩繪陶情五人畫展」在文化局的開幕典禮。不等社福館中午招待的餐會,演奏完即趕往文化局看畫展,眾畫友熱情邀請畫展午宴敘飲。一枝畫筆一把二胡到處騙吃騙喝,就如呂西村所說「然實人間絕無羞恥事也」,文人無行,斯文掃地至此! 三杯兩盞高粱,酒癮未足趕場離席,為了王士朝下午金技院的課,邀我美術學會四人參加通識教育中心「藝術與人生講座」與學生座談,恰好西村的族裔呂坤和返鄉,我順便邀他一同前往。台師大美研所剛開博士班,他考上第一班,所以將是金門第一位美術博士,他很高興有這機會一起進金技院見識見識!我則是順便探路,觀光局邀我下週一晚在金技院排四節課,為觀光解說員講金門一千六百年來第一位書法家「西村呂世宜(一七八四╱ 一八五五)」,摸好門路,好欣然就道。 拿了王士朝給的出席費後,回家收到一封廈門市西林陌生的張先生來信,讓我驚喜萬分。廈門西林卻讓我想起:「廈門林研香、林墨香兄弟因酷愛西村篆隸書法,更由於金石上具有相同嗜好而熟識西村。道光九年(一八二九),林研香以其以所藏石硯,央請西村銘題,或摩寫秦漢篆隸於硯石背上,由弟墨香刻之,共計銘刻四十九石,因而齋名「四十九石山房」於林氏昆仲之西林別墅內,有《四十九石山房研背初刻》拓本行世,其中有一塊西林巨石研(硯),徑四尺(約一百二十公分)有奇。」現在廈門西林想必與清代西林別墅,是有相關的地理位置。 張文傑先生來信中並附照片四張,首先說有好消息告訴我,他說:「西村先生的墓已發現了!」他是在十月中旬晨練爬山,途經一新闢山路,忽然間眼前一亮,一塊墓碑上是西村書體的碑文讓他震驚,近前一看,「大清呂西村墓」六個大字,豎寫兩行,一行三字,把一塊高九十公分、寬四十八公分、厚十二公分的花崗石墓碑寫得滿滿的。從碑文隸書的結體上來看,是十足西村書體風格,可見他生前已為自己寫好墓碑,就如同他在逝世前一年,咸豐四年(一八五四),七十一歲時,就為自己寫「呂西村自作墓記」請人刻於硯背,隔年即逝,用此硯陪葬,金門縣志有記載陪葬硯這一件事情。 廈門出土的陪葬硯一九八九年流傳到金門,上載:「翁生乾隆甲辰(四十九年)五月午日午時;卒咸豐乙卯(五年)五月朔日辰時。越七日,葬大厝山三十六間舊穴,內寅申艮坤,丙寅丙戌分金;外艮坤寅申」。《西村呂世宜》專題研究是我二○○三年的碩士論文,為此曾經跑了好幾趟廈門,只在地圖上找到西村墓葬地大厝山,在廈門火車站附近高地,我並沒有確實去尋訪西村墓地,治學不精,慚愧!慚愧!而廈門有同好之士,幾十年一直搜尋西村墓地未果,我的論文同時受到廈門的重視,幾位學者來電抱怨我的網頁,已經不見《西村呂世宜》這本論文了!因為我的網頁是掛在金沙國中,前幾個月沙中網路故障,我已退休離校,我的網頁沒有修復。親愛的何莉莉校長同學,幫幫忙!修一下,讓兩岸學術交流無阻。 西村墓塚的發現,這可是二○○六年歲暮天大的好消息,因為我這本論文曾送好幾本給廈門文友,文傑兄在廈門書法篆刻家翁銘泉家看到我這本論文,愛不釋手,借回細讀,讚我用心良苦,感佩不已,並要我送他一冊,所以在第一時間告訴我,他這個重大的發現,改日自當把拙著當面奉呈就教。這個發現也告訴他的好友何丙仲,並向廈門市文化局文物處提報,經現場考證,確定是西村呂世宜之墓,已經有一百五十一年歷史,廈門當局應該會把它列入清代重要文物古蹟加以保護,至少應該是省級文物,或涉台文物的保護層次。 何丙仲先生任鼓浪嶼鄭成功紀念館副館長,也是廈門大學教授,剛退休,曾編輯《廈門摩崖石刻》一書,遍訪廈門同安石刻碑文。三度渡金,光臨我畫室,博學多才又善飲,座上談笑風生,有詩稿投贈與我,引為忘年之交,並直指我論文繆誤之處,可謂一字之師。我曾與謝華東、翁俊文到他在鼓浪嶼八卦樓附近的家拜訪,他把家藏呂世宜真蹟讓我盡情用數位相機拍攝,別人連要看一眼他的東西,他絕不答應,我何其榮幸!希望丙仲兄能以他是廈門知名學者的身分,建議當局要把西村墓塚好好加以規劃整修,讓金廈台共有的知名書法家重見天日。親愛的呂秀蓮總統,能不能為西村先生在金門西村蓋一間「西村呂世宜紀念館」?板橋林家花園汲古書屋曾是他講學授書的地方,他可是把大半生有用精神盡耗於台灣的,把大半輩子蒐集的金石碑帖全留在台灣;他是將清代金石之學、書法碑學潮流引導入台第一人,人稱呂世宜為「台灣金石學導師」,他比你更愛台灣!聽說現在板橋林家尚有一塊房地分給西村,可以利用此地來闢建紀念館。林家花園內汲古書屋空空如也,何不廣蒐西村遺物陳列,闢館紀念這位一代宗師。 據文傑兄稱:「西村墓塚基本上沒有什麼損壞,除了墓頂上有一盜洞外。」但不知屍骨存否?一九八九年流傳到金門的陪葬硯「呂西村自作墓記」,可能是文革後被盜墓者盜挖出土,西村的壽終之年,及自述確實的生平,才大白於世,亦可用來更正金門縣志中,對西村著作卷數錯誤的記載。 呂西村自作墓記:「西村名世宜,號不翁,廈門呂孝子謙六公之元子。嘉慶戊辰(十三年,一八○八)秀才,道光壬午(二年,一八二二)舉人。其加京官翰林院典簿銜,乃友人林君樞北為之請,非其志也。性戇直,又不苟同於人,尤不顧人之是非。人曰然,翁或以為不然;人曰可,翁歜以為不可,故號曰「不翁」也。孝子公之歿也,翁益貧,以舌耕。而嗜古如飢渴之于飲食,遇古圖書、古彝器、金石刻、奇書妙畫、名研名印,必拮据致之。積四十載,凡得書若干、藏器若干。樞北君弟小山愛之,贈以二千金,人為翁喜,翁曰:子謂我幸而得之,我蓋不幸而失之;我半生有用精神,盡銷磨于此也,人又以為翁愚。翁年四十以隸名于時,其始人亦非笑之,翁弗聞。嘗自言:所刻小字《四十九石山房帖》、大字〈先君孝子碑〉、〈張公玉田去思碑〉具得漢人意,必傳無疑,其自以為是也如此。閱所習舉子業,輒不滿曰不異人意燬之。刻文鈔六十餘篇,筆記三卷貽人,人無有寓目者,翁哂曰:是真不可時施也耶?其不自知其非也又如此。病且篤,猶日以所著:《古今文字通釋》十四卷、《歷代碑帖題跋》一卷、《千字文通釋》四卷未刊,囑其友誠甫與其徒守謙,語刺刺不能休,翁殆九死而未悔者歟!翁作斯記為咸豐四年(一八五四)五月十五日,年七十一矣,後莫知所終。」 後記:「翁生乾隆甲辰(一七八四)五月午日午時;卒咸豐乙卯(一八五五)五月朔日辰時。粵(越)七日葬大厝山三十六間舊穴,內寅申艮坤,丙寅丙戌分金,外艮坤寅申。」 此篇墓記前經何丙仲教授指教,後由林怡種總編帶來相識的廈門晚報記者蕭春雷又指正一二,所以今日有完整順暢的句讀,以供大家解讀。文傑兄來信催促我速赴廈門作客,誠摯邀約導探西村墓塚,我不日將束裝成行拜謁西村之墓,以對西村致最高崇敬之意,以及慰我三、四十年來對金門先賢的孺慕之情,此生無憾!為研究呂西村,在金廈台兩岸三地結識不少同好,友誼相挺,各方無條件提供原始資料給我應用,感恩在心,餘不一一。
-
我是尚書後代
我在祖先走過的遺跡中生長。那是一段值得盧氏子孫驕傲的歷史,我曾經貼著那段歷史生活著,卻渾然無知無覺,即使在日後離鄉完成大學教育的知識傳授,也從不曾真正認識過自己的祖先,特別是那位讓我們族裔傳頌不已的先祖——明代尚書盧若騰。 2006年11月11日(農曆丙戌年9月21日)金門賢厝盧氏家廟重建落成奠安大典,在父親的號召下,我們兄弟姊妹分別從各自生活的地方返鄉參加慶典。連續兩天的鑼鼓喧天,鞭炮聲響中我終於有機會探尋到自己更久遠的根源,發掘到自己成長背景中祖先的光影,體會到祖德留芳的真諦,感受到自己血液中與家族息息相關的脈動。 盧氏於唐朝天啟年間自河南光州遷至福建,元時為避兵亂,其中一支族遷入浯州——即今之金門。其他族人或續留福建,或散居各地。盧若騰生於明朝神宗萬曆二十八年(西元1600年),為遷居金門賢聚(現稱賢厝)盧氏之第12世子孫,38歲中舉人,42歲中進士。史載:《盧若騰,嘗官浙江布政使參議,分司寧紹巡海兵備道,居官潔己惠民,士民建祠以奉,有「盧菩薩」之稱,南明隆武立,授以右副都御史,後加兵部尚書》,另又有記載《盧氏風情豪邁,喜六書之學,於文學創作主張需有真實情感,最忌無病呻吟,宜「噫」自己心中之「氣」,以直抒心志。著作甚豐,惜多已佚。遺作存於「留庵文集」,「留庵詩集」,「島噫集」,以其一生「心清如玉,義重如山」稱頌於世》 在新修的族譜中清楚見到位居12世之盧若騰以及居22世的父親,還有23世的自己的名字。彷彿自己也走入歷史一般,與祖先排列著,接受著先人的庇佑,傳承著先人的香火。 這香火早在年幼時即奉祀著;每年清明祭祖,全族人必得要聚集的墓地之一就是盧若騰墓,因為祭祖後有餅干發放,所有小孩為了分得平時吃不到的餅都會跟著走一趟。所以目的是餅,拜的是甚麼人就不干小孩子的事了。除了清明外,每年盧若騰的祭日,族人總是備齊各式祭品,聚集於盧若騰牌位前敬拜這位「軍門祖」(因曾任武官故以此敬稱之)!「軍門祖」對我來說是那麼的耳熟能詳,可是我居然不知道這「軍門祖」就是盧若騰;或許是自己生性駑鈍,沒有探尋相關事理的慧根,其實老家後面隔一條馬路的房子「留庵故居」就是盧若騰出生地,房子門前的「雙口井」所在是小時候包括我母親在內的婦女們洗衣服的地方,這些都是我熟悉的記憶,但是不曾串連成具有意義的歷史;是否因為歷史成了生活的一部份,天天呼吸著那股熟悉的氣息,便不覺有探尋的必要,還是因為先哲已遠去,歷史歸入了典籍,而祖先的榮耀則被鎖進腐朽的宗廟裡? 民國八十六年,族人聚議重修宗廟,祖父的四弟也就是我的四叔公自新加坡返鄉,以百萬台幣號召,父親跟著以三十五萬元響應,於是大家出錢出力才有了今日煥然一新的祖廟;盧若騰的進士匾額在祖廟裡再次被擦得光亮;宗廟數尺旁盧若騰出生地的「留庵故居」也早已被整修過,這一切再次的彰顯著盧氏的光采。也才讓我有機會得以明白家族的歷史,沾染祖先的光澤。我這無名的小輩,在發現自己有位了不起的祖先,瞭解了祖先的風骨後,彷彿平凡的虛榮心得以因此滿足一般,感覺頭頂閃閃發光,走路也有風了哪! 祖廟落成大典前的十月裡,賢厝村里活動中心先已落成啟用。那是宗廟旁一棟漂亮的兩層樓建築,有著新式洋房的氣派。活動中心的所在地是我小時候玩捉迷藏的倉庫,一直是我們家放置高梁,地瓜等作物的地方。父親將它捐給村裡蓋活動中心,讓村人得以有共同的交誼場所。父親的無私得到村里的表揚。如四叔公一般,父親仍是一派低調的作風。我的心裡卻是無比的驕傲! 家廟奠安大典隆重盛大的慶祝了兩天,除了海內外的族人紛紛返鄉同慶外,對岸福建的支族,以及居住在澎湖的盧若騰另一後代,都在百年後重聚在一起,其它鄉鎮不同姓氏的宗親也都趕來慶賀,這樣的日子當然少不了野台戲助興。看到野台戲又讓我想起那段與外婆趕吃晚飯搶戲棚前好位子的童年………。 每年金門城裡城隍廟作醮,總要演它數天數夜的野台戲。那時戲班子是古寧頭大戰的所在古寧頭來的,當家花旦長得好美,我總被她吸引,如癡如醉的看著戲,隨著她哭,隨著她笑,外婆因此老說我「戇囡仔」。 古寧頭戲班子早就散了,花旦也早嫁做人婦了,金門沒了戲班子,改從大陸請來。台上忠孝節義的故事照樣演著,我的祖先也現身在戲裡,教導著我們祖德家風;這些四叔公與父親是早早就懂了,而愚癡的我總算也開始明白了!
-
《長篇小說連載》李家秀秀
陳家在得知文祥的病情後,卻始終無動於衷,即使文祥和阿鳳尚未成親,但到底已是名正言順的未婚夫妻。可是陳家大小沒有一個人到醫院探視,亦未託請任何親友代為問候。儘管島上民風純樸、社會保守,探病卻是人之常情,未婚夫妻趁此多一點認識亦是好事一樁,何樂而不為?陳家阿鳳非但沒有如此做,反而是陳母經常找人陪伴,主動地到李家看看十三歲的小媳婦,有沒有長高、有沒有長大,而女婿的病情,則不聞不問。這種有違常理的做法,的確讓眾家親友感到心寒。 有一天,秀秀正在院子裡切野菜,準備和著米糠廚餘餵豬,繁瑣的家事農事,再加上哥哥的病情,惡劣的心情自然衍生,偏偏她未來的婆婆和一位多管閒事的婦人又來了。即使父親經常交代她待人要有禮,但她卻依然和往昔一樣,對她們沒有一絲兒好感,因此並沒有理會她們,任由她們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好像長高了一點。」陪著陳母來的那位婦人說。 「長高是長高了一點,但是胸部還是平平的,屁股還是扁扁的,一點也沒有轉大人的跡象。」陳母說。 「這點倒沒有什麼關係,」婦人淡淡地笑笑,「想當年我還不是跟她一樣,但結婚後馬上就變了。年頭結婚,年尾生下小孩後,照樣有充分的奶水來哺乳。女性和男性的生理變化是不同的,營養好、發育早的女孩,十三歲就可以生兒育女,有些男孩到了這種年齡還在尿床呢!」 「我看年底就把她娶進門算了,」陳母看了秀秀一眼,「以免夜長夢多啊!」 「這樣也好,可以了卻一樁心事。」婦人又低聲地說:「現在的女孩不比以前了,又多了那些滑溜的台灣兵在這裡搞鬼,許多事情實在很難預料,誰敢保證她不會和人家鬼混、被台灣兵騙走。一旦結婚大了肚子,她就變無蠓啦!」 陳母心有同感地點點頭,而後逕自走到秀秀的身旁說: 「秀秀,站起來讓我看看。」
-
福爾摩莎之殤
第三十九章 李登輝因緣際會,開創了台灣武術的新境界,他以深厚的內力,聽風辨位的功夫等待杜鵑啼,發揮堅、忍、狠、準的武學特性,一劍刺向太陽,多少英雄豪傑之士俯伏。他以中學為體,東洋為用,武林稱尊,成為東方不敗的高足,被譽為台灣四百年來一奇葩。 李登輝的成就似乎是空前的,但並不是絕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十數年。中國在動蕩分裂的時代,特別會出一些鬥爭的人才,不要小看那些賣鞋、賣豬肉、屠狗的人,或者是喪葬吹鼓吹的或是市井無賴,平日看似默默無名,一旦登上權力鬥爭的舞台,個個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可見中國人個個身懷絕技。不是沒功夫,是時候未到,寄望想乘龍的人可以稍稍等待。 因此,權力鬥爭的學問,不可輕於未學,也不可輕於後學。李登輝的學問已令人大開眼界,嘆為觀止:四百年來無此人物。但是他的功夫與福爾摩莎之子比起來,又覺得李登輝的功夫也不過爾爾。李登輝的功夫,只不過是名高四百年而已,是屬於斷代的人物;而他的繼任者可是一位年少英雄,他的功夫已臻化境,如山之高,如海之深,所謂高不可攀、深不可測,豈止是四百年而已,可說曠古絕倫,李登輝先生瞠乎其後。 在所謂中華民國的舞台上,細數風流人物(中華民國這四個字,之所以加所謂兩字,有勞後人細細考據,因為唯李有才說不準,它的出生很辛苦,身世很奇怪,存亡很難定,不知怎麼說),多少人拿了唱本,上了舞台演了戲,大家都親眼見著或讀過的。他們的出場都有一套本事:袁世凱這個跨世代的老將,妄想稱帝,吃相有多難看,可說是拙。曹錕別出心裁,以賄選為依歸,可說是俗。蔣介石削平群雄,黃袍加身,可說是勇。李登輝潛龍勿用,一旦興雲作雨,變幻莫測,可說是詭。陳水扁創機握勢,三一九槍擊案轉禍為福,轉敗為勝,似破非破,不疑而疑,功夫凌駕前人之上,已經成為「陳水扁障礙」,樹立了臺灣民主的里程碑,無以名之,可謂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