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隨筆漫談》甄宓
我讓花兒繞著你飛,和著雲彩的晚霞,彷彿繫在腰上的玉帶,身羅七彩瓊瑤衣,腳採細碎步,在那恍恍千層殿上,身後跟著雲雀的啼叫。 靜夜的風,繞著你轉,沉靜的天池,散起一陣漣漪。今年的七夕,又被烏雲遮了滿天。梧桐樹上,所棲的鳳,著急的等待凰的歸來,只剩下下一曲霓裳和一地羽毛,象徵一切。 一首洛神賦,癡盡天下男兒心,又令多少舞女傾心。「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一生多少周折,嫁了多少夫婿。袁氏愛她,國破家亡;曹植愛她,丟了皇位;曹丕愛她,也猜忌她。自古紅顏多薄命,美人情、美人欲、美人智,在重男輕女的社會中,武則天,還不是被罵得一蹋塗地。 洛神,傳說中,妳因與楚幽王化為巫山雲雨,河伯因此毀了他的國家,歧山崩,洛水枯,泰山頹。曹丕遠離了她,轉而為了一鄉下姑娘,點燭十萬里,以龍延香驅蟲,車上夜夜笙歌,忘了在皇宮裡,水晶廉後,坐著身襲素衣的女人。 留著兩行淚,手握白錫娟,看著泛黃而逐漸模糊的鏡子,慢慢睡沉了去,睡沉了去。數千年後,某個地區的某個學校裡「啥!你說你失甄姬!」
-
葉子
遂有了遠行的念頭 當雨季停歇 這是嫩綠肆放弦歌飛竄的季節 一向安份的視野 突然的失脫了焦距 極目張望的瞳孔 向遠方 有風微微 無端的撥弄了羞澀緊鎖的心扉 因為風的叩手 遂有了遠行的藉口 必須脫離安逸的港灣 找尋河道最初最原始的起點 風裡 傳來高亢的歌聲 我正在飄蕩 耳際哀怨的弦琴在流域裡溫柔的蜿蜒著 是誰在渡口引航 繁華的潮汐波流裡 亂了方寸 我未確定的方向 水域波光閃爍 我看見自己驚慌失措的倒影 一定你的柔情如雪改變了我最初的想望 雲絮交織的昏黃輕輕撫慰暮色 看不清你轉身離去的表情 只留下一些情節 空氣中我回味著你的芳香 我想我已經安然渡過輕霜華雪的天涯 我惦念南方溫濡濃蔭白馬緩步的小徑 我想我仍割捨不下所有的綺麗與繁華 我會是南渡雁群裡最後一朵相隨的雲 秋天來時 葉子啜飲最後一口枯竭的母乳 來不及道別 悄然墜落
-
吃湯圓的日子
中國人喜歡吃湯圓,因為圓圓的湯圓代表著團圓、圓滿、吉祥。 每年的元宵節、農曆六月十五及冬至這三大節日,老媽總會親手做湯圓來拜拜,白色與粉紅相間的湯圓看起來特別爽口。 很多人不知道原來六月十五這天也是個吃湯圓的日子,這天吃的湯圓叫做「半年圓」,吃過了就代表你又增長了一歲。 村莊裡每逢有人家辦喜事時也會煮一大鍋一大鍋的湯圓來分送給鄰居分享喜悅,在收到湯圓後鄰居也會回押一把花生米,祝福對方能吃到老。但這已是多年前的事了,處在今日方便的年代已不需要聚集眾人大費周章的手製湯圓了,現在大家都是用桂冠湯圓來取代傳統湯圓,而且還固定是花生與芝麻各一包,而回押的禮俗也漸漸的被淡忘了。 其實我最愛吃的湯圓是所謂的「糖粿」,那是將湯圓搓好後再用大拇指往中間押出一個凹穴,這個動作同時也使得湯圓由原先的球狀變為扁圓狀。把扁扁的湯圓丟到滾水煮熟後撈起,再拌以砂糖和油蔥就大功告成了。據老媽的說法,這是在清明節時輪到「當頭家」的人家才會煮來祭拜家廟的,原意應是早年辦桌的菜肴較不豐盛,怕族人吃不飽,所以在飯後多了這道甜點。 那年的冬至,同事們提議要來煮湯圓,你自告奮勇的要展現你精湛的廚藝。心裡想,不過就是煮湯圓嘛,哪需要什麼技巧? 而原來,你的祕密武器竟是「泰山八寶粥」。濃稠的湯汁,濃稠的八寶,搭配上QQ的大大小小湯圓,說真的,人間美味呵!那年的冬至,是我吃過最快樂的一次湯圓,那甜甜的滋味,同時也代表著那段日子的心情寫照。
-
《藝文片羽》東瑞引介黨軍佩劍圖考陳來華收藏紅頭巾賦詩
刀劍收藏家李學鋒 文物收藏家王度有意將畢生收藏刀劍和文物贈予金門成立刀劍博物館,同時將在今年十月無償提供價值兩億元的三百把自戰國到清朝的古刀劍於金門辦理特展,為自古以來兵家必爭,雄鎮海門之地金門烙下「刀光劍影」的印記。無獨有偶,祖籍金門後浦,屬「甲政第」裔孫的旅居香港作家東瑞(黃東濤)最近取得刀劍收藏家李學鋒的未出版文獻《磨洗將認前朝鐵—國民黨軍『軍人魂』佩劍圖考》,東瑞認為這批刀劍文物及這本文獻如能在台灣、金門展出或出版,更有歷史價值。東瑞引介的李學鋒,曾是解放軍的一位大校軍官,他在業餘時進行黃埔軍校歷史文物,特別是國民黨軍隊佩劍的收藏,取得十分獨道的成果;《磨洗將認前朝鐵》書稿所呈現的兩百餘柄佩劍,全是李學鋒本人的收藏品,這本書也與其他收藏類圖書不同,並沒有侷限於珍藏品本身來就劍論劍,而是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對當時的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層面,進行了廣泛的涉獵,可看見時代風雲,也可窺見歷史人物的命運沈浮,或洞見民國時期的珍聞逸事,或發現國民黨軍隊的歷史沿革及黃埔軍校的歷史變化;作家黎原以〈站在現實的制高點上審視〉為題推薦「如果這些佩劍的陣容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小小博物館,那麼,這一本書也可稱得上是一個民國軍事史料的小小百寶箱。」金門計劃在二○○八年前成立「刀劍博物館」,王度的收藏從戰國到清朝,如能再配合陳列東瑞引薦的李學鋒的民國時期兩百多把國民黨軍佩劍,或者單純只作文獻圖錄列展或出版,如此必能豐富金門的「刀劍博物館」內涵以及以金門為中心的「刀劍學」發展研究。《磨洗將認前朝鐵—國民黨軍『軍人魂』佩劍圖考》的收藏及著書者李學鋒煮酒論劍寫下『軍人魂』陳列亮劍,收藏者以劍論史:中正劍、成仁劍、自殺劍………一代名劍首次完全揭秘,一支國軍,幾多故事;一柄短劍,一個魂魄,以中國的名義,回首當年………,」希望能把這批文物,這本文獻引介到國民黨及國民黨長期統治過的台灣、金門、東瑞認定更有文化層的歷史緊密感,初期或可只作單純的文獻出版,也許金門縣長李炷烽可玉成李學鋒這件美事。一九四五年出生於印尼的東瑞,一九六九年畢業於泉州華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曾任香港《讀者良友》執行編輯,現主持香港獲益出版事業公司,有《旅情》等近百種著作,並以《失落的珍珠》列入《金門文學叢刊》第二輯;二○○四年、二○○五年,東瑞兩度返鄉,在海外寫了一系列介紹金門的作品,他感慨,「只有金門把我們華僑當寶!」各界如欲進一步了解《磨洗將認前朝鐵》的文獻,可逕與香港東瑞聯繫,電話(八五二)二三六八○六三二或(八五二)九二八三五七六六。 ●白羽印尼出版最後一班列車 祖籍福建金門,一九三六年出生於印尼蘇島北矸峇汝的印華作家白羽(吳炳賢),二○○六年四月由印華作協出版他個人的第一本小說集《最後一班列車》,收錄了〈老人與狗〉等六十七篇短篇小說,另亦收錄他二○○二年獲印尼第一屆遊記徵文比賽首獎作品〈湖光山色畫中情〉。畢業於棉蘭棉華中學的白羽,曾於縣城任教,一九六五年印尼排華,被迫停筆,一九九五年遷居雅加達後重新提筆,他的短篇涉及印尼華社各色各樣的人物,佈局巧妙,語言明快,被譽為「印尼蘇門答臘以棉蘭為代表的北部地方的驕傲」,除了二○○二年的得獎紀錄,二○○三年亦榮獲《世界日報》徵文優秀獎。長達三十二年的印尼華文禁錮時期,出書被視作像冬眠一般,沒有了合法性,新書發佈會一詞亦銷聲匿跡;如今,白羽以《最後一班列車》向印華世界宣告,冬眠之後春醒,文學列車再度啟動了。 ●陳來華任新加坡民俗館館長 二○○六年六月四日出版的《亞洲週刊》以〈重現華人在新加坡被逐漸遺忘的歷史—追尋新加坡永恆的紅頭巾〉為題,介紹了現年六十六歲的新加坡民俗館館長陳來華的「紅頭巾」等文物收藏。祖籍金門下坑,一九四○年生於新加坡的陳來華,筆名馬田,十九歲開始寫新詩、寓言、散文,曾獲星馬文藝創作比賽詩歌組及散文組優秀獎,出版有詩集《多情的小伙子》及《南飛的箭》,二○○六年三月出版的第十一月《金門文藝》雙月刊,特別選載了他的金門鄉情四首詩〈遙望金門〉、〈鄉愁〉、〈昨夜,我在廈門夢見您〉及〈嬤答,孫問〉。陳來華也是位收藏家,做為新加坡的第二代金門人,仍有著鄉情的觸動,收藏品中頗多金門先民南來的老照片,店家招牌,僑匯文物等,此次他也特別為「紅頭巾」寫了首詩:「一根扁擔挑兩桶石漿,步上一條小木板,終身走也走不返………頭頂陽光與藍天,穿行在濕濕滑滑的木板,分不清是雨還是汗………每當狂風迎面吹,腳步一站穩,她往前看—一桶辛酸;她往後看—一桶滿滿的鄉愁………。」包裹在紅頭巾裡的中國人血淚,盡在陳來華的詩中。
-
金門民俗陶藝兩家
之一:呂榮和的陶然歲月 民俗陶藝創作家呂榮和是我金門柏村國小的第三屆大學長,自幼生長在陶藝氛圍濃厚的金門,金門的鄉土民情風俗環境對他的影響深遠,也因此造就他往後在藝術創作的特質與主題上,明顯具有濃厚的金門鄉土情懷。 陶瓷是物質和精神的產物,它的特殊性、多面性和複雜的生產技術,決定了它與眾不同的屬性。它既屬於科學技術的範疇,同時又是藝術創造的領域;既是使用實用商品,又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由於陶器具有如此豐富的內容,所以對陶器的研究,必須從考古學、歷史學、科技學、美學、社會學、文學和民族學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研究。呂榮和一生在陶藝創作的成就,早已成為一門綜合性美學的課程。 民國七十年呂榮和自金門移居到陶藝創作風氣鼎盛的台北縣,由於其專業手藝受到大家讚賞,早年在金門也同時參與多項傳統廟宇的修繕工程,而後又將嶺南傳統工藝風格,自然融入於陶藝的製作作品中,並將之生活化、趣味化及實用化,故能在傳統陶藝界中另闢新境界,同時展現其獨特的金門陶藝家性格。 本次六十還曆展於九十五年四月十四日至五月四日假金門縣文化局隆重舉行,展覽主題係以「陶然歲月」作為系列創作主題的核心理念,呂榮和六十年來,沉潛於陶藝歲月的泥土深情中,他常忘情說在玩泥巴的一萬多個日子,早已記不得已完成多少件作品。個人依稀還記得五年前,在其另一個題為「憶—流失的天空」的個展中,我曾形容其作品的最大特色,是以回顧過去金門四十餘年鄉情感懷,表現兩岸烽火對閩南建築花崗岩牆面的破壞遺跡等,為創作的主要內涵,而且突破過去一般陶藝展覽的形式,所有展出作品均採畫框的形式,予以呈現,可謂「畫中有陶,陶中有畫」。細分作品主題以彰顯烽火歲月下金門百姓流失的記憶為特色,作品項目包括:烽火下的斷垣殘壁系列、滿載而歸的傳統農具系列、民俗偈語的作品系列、寫意創作急流湧進的作品系列以及老奶奶的私房錢等。總之,呂榮和作品除了凸顯閩南式建築中的基本生活功能的多樣化美學造型外,亦具有其獨特個性化金門民俗陶藝的創作風格,適逢其六十還曆創作回故展及回憶錄專書發行之際,除寄語深深祝福外,亦誠摯感謝其長久以來,對金門鄉土藝術成果的勤耕與奮進。 之二:王明宗的陶藝乾坤 九十五年五月十七日至五月二十八日假高雄市立文化中心地面層雅軒館舉辦「金門叛逆風伯傳人王明宗陶藝創作展」,個人非常榮幸,得有機會為其撰述創作緣起及其陶藝成就。 王明宗學弟出生於八二三戰後的金門,從小成長在困苦的環境,經歷了單打雙不打的烽火歲月,小時候因為沒有玩具,成天只能與泥巴為伍,因為家境清寒,又身處戰地,謀生不容易,家庭生計全賴母親挑擔子販賣成衣。他為了貼補家用,小小年紀就隨家人入海採蚵,冬天,寒風刺骨,遍嚐生活艱辛。因此,也養成他刻苦耐勞的創作精神。國中畢業後,王明宗在師長的鼓勵下進入孕育美術家搖籃的復興美工就讀,畢業後並往更深廣的藝術領域伸展,自行開設廣告設計社、後來與朋友在家鄉創設浯州陶藝,同時展開其深具個人特色的陶藝創作,舉辦多次個展及參加陶藝聯展。「風獅爺」在金門人心目中具有「鎮風止煞」,「祈祥求福」等民俗意義,而將原本具有傳統文化圖騰的民間鎮邪「神獸」一舉推向藝術創作殿堂的第一人則是王明宗先生,他以其獨創的高粱植物灰釉,遵循古代「柴窯」高溫技法,成功燒製出具有金門鄉土味,流露典雅、古樸韻味,渾然天成的陶土風獅爺,廣受各界人士喜愛,成為金門最富盛名的人文藝術吉祥物。 王明宗多年來一直本著「人親、土親、故鄉人更親」的鄉土情懷,有感於人們早已經淡忘「風獅爺」這項深具文化特質的文化資產;於是利用金門當地的陶土,創造出造型特殊的風獅爺。此後王明宗把風獅爺的造型變成象棋的棋子,以手工彩繪、交陶上釉之後,風獅爺「變裝」上「戰場」。王明宗的作品「帶劍鍾馗」,採用陶版雕手法創作,剛中帶柔,獲得台南奇美博物館青睞,收購為館藏。以創作金門守護神風獅爺起家的王明宗,是在四年前開始專研人物創作,鍾馗即是創作題材之一,他說「帶劍鍾馗」是去年六月的作品,僅構思即花了三個多月,在創作時採陶版雕,陶片陰乾時容易裂開,直到燒製第三尊才成功,這次獲得奇美博物館的收藏。 個人摯友也是前同安縣文化局長顏立水先生在最近「陶醉金門—王明宗、謝華東陶藝展」為文說「在王明宗的手中,給樸素無華的泥土以無窮的生命力,同時也顯示了他高超的藝術思維。王明宗被譽為金門『風獅爺的代言人』,他開發了一系列陶塑風獅爺作品,並自創以金門高粱稈燃灰成釉薰染成古樸逸趣的風獅爺。除姿態各異,充滿生活化、個性化的風獅爺外,他還塑造了許多洋溢著生活情趣的鄉土風俗人物,甚至創作了一尊毛澤東陶塑雕像。在創作過程中,他把木雕粗獷的質感融入陶藝,使作品愈顯拙樸和逸趣。」實是實至名歸的中肯評析。
-
春遊揚州詩意濃
人稱徐老虎,為軍閥出身,為附庸風雅,請來人稱風先生的吉亮工為其題園名,徐園的園字好似虎字圈在園內,是因譏諷徐老虎凌辱百姓,作威作福,文人本就酸氣重,那容得財大氣粗的俗人頤指氣使,何況又受了鄭板橋揚州八怪的遺風。 徐園的建築佈局,有首詩概括描述:「小館疏峰淡描,竹籬深處蕩荷橈,響廊踏過澄鮮閣,一抹斜陽宛轉橋。」徐園內的主屋是聽鸝館,堂內的屏風是楠木漏雕,中堂有幅柳樹桃花的國畫,兩旁楹聯是「斗酒雙柑三月煙花來勝侶,湖光山色四時風物待遊人。」我和三妹還陶醉在園裡的「綠印苔痕留鶴篆,紅流花韻愛鶯簧」、「江波蘸綠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的字聯,人家早已走到園外另一景,那小紅欄杆的橋兒,搭配著園裡一片紅色的鬱金香,還有小小楓葉的楓樹形態,黃色的迎春花,還有堤岸綠柳,淡雅幽靜園林造景,怪不得那麼多人在那兒拍照。 另有揚州盆景的展室,我們沒進去參觀,卻看見了一群大學生拿著筆記,跟著老師在記錄,原來是揚州大學生物系的學生,在觀察植物,我看了眼前一棵樹,就問他們是什麼樹,是雀舌黃楊木,相機壞了,沒照起來,也忘了樹長個什麼樣了,走上小紅橋上就可遙望到五亭橋也就是蓮花橋及白塔了。 過了橋就是小金山,也就是長春嶺,本是宗教勝地,神殿、佛堂都已成休憩場所,關帝廟都成了游客服務中心,三妹本身對書畫有興趣,把人家掛在牆上售賣的字畫都給拍了下來,我就跟著人家買書看書了,那知一下子又離了隊,心急著怕落單,好在他們都在關帝廟前的湖畔欣賞五亭橋風光,及玉版橋對岸的景致。 廟門前的楹聯寫著:「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而殿內的對聯則是:「借取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都是對小金山的贊美之詞,揚州人真有意思,什麼景都來個小一號,鎮江有金山,它來個小金山,南京有秦淮,就來個小秦淮,連西湖都比杭州小,稱個瘦西湖,主要是他們真的是園林高手,懂得在個不大的地方,借景造景佈局點綴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讓人在小小的天地裡,享愛著好山好水。 小金山冬天梅花盛開,曾有「梅嶺春深」稱謂,與揚州十日犧牲的史可法埋忠骨梅花嶺容易被混淆,我們沒去「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畢竟忠貞血淚,在我們目前的政策也混淆不清,雖無梅海可尋,卻有無數花香可聞,處處是花引人入勝,美麗的地陪站在花徑裡,都引來攝影者的興趣,徵詢小朱可否充當一下模特兒,人比花嬌誰見了都愛。
-
小美人
「不錯,林玲有她的優點,對我也很好,追求她的人一大堆,似乎都不為所動。但我並不是一個見異思遷的男人,既然愛妳就不能背叛妳,更要為這段感情負責。雖然我們的事鬧得滿城風雨,我的家人、長官和親朋好友都承受不少壓力,我還是決定跟妳走。」 「我知道你是一個可以依靠的男人,說真的,四面八方給我的壓力不會比你輕,你們主任和組長就曾經找我談過……。」她還未說完。 「談些什麼?」我急促地問。 「都是為你的前途著想。」 「一個軍中雇員,又有什麼前途可言。妳怎麼回答他們?」 「為了愛,我必須考慮,不會輕易地屈服。」 「想不到我們單純的愛,會搞得天翻地覆,全金門大小村落,幾乎無人不知、沒人不曉。」 「這都是我害的,」她有些歉疚,「倘使知道有這個後果,我寧願不認識你。」 「如果當初接受我做媒,妳現在就是主任夫人了……。」 「你去死啦,」她搥了我一下,「到了這個節骨眼,還開玩笑!」 「別想太多了,一切聽天由命吧。」我自我安慰地說:「船到橋頭自然直。」 「凡事不要太樂觀。」 「為了愛,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 「但也不必過火,」她含笑地看看我,「該你的跑不掉,不該你的強求也沒用。林玲說你被愛迷昏了頭,這段時間工作散漫、常和長官頂嘴,她的勸說你一點也聽不進去。你要知道,這是一種要不得的行為。」 「反正我準備不幹了,不必再為他們賣命。」我辯解著說。 「人要懂得惜緣、感恩,況且,主任和組長待你不薄,要記住:人情留一線、久後好相見,倘若連這個簡單的道理都不懂,硬要把事情搞砸,對你並沒有好處。」 「怎麼妳和林玲一樣,學會了會訓人。」 「我剛才不是說過,那叫:愛之深責之切!懂了嗎?」她神氣地說。 「女人,妳的名字叫──難懂!」我不屑地回應她。 「別忘了要和人家好好相處,工作必須熱忱有勁,不能怠忽職守,林玲的話千萬要聽,不要辜負長官的期望。」她雞婆地叮嚀著。
-
魚尾獅詩瓣
玫瑰花 妻從未收到玫瑰花 那怕是一朵 不懂浪漫的我 始終把愛 藏在心裡 晚餐後漫步回家 一份驚喜 豔麗在妻眼前 小兒子 以十二朵玫瑰 綴滿 愛 更有孩子的 心中話 越海而來 雖是短短數行 那夜,妻看了又看 久久讀不完 注:母親節那晚,妻收到遠在英倫求學的小兒子送來的禮物和祝福,不勝欣喜……… 巴黎夜雨裡 (一) 四月竟然是多雨的季節 冷風裡的法國梧桐樹 傍著微弱街燈 飄來 絲絲小雨 夜歸人 撐傘或不撐傘 腳步或徐或疾 就這樣走進 浪漫的 巴黎夜雨裡 (二) 新年沒團圓 中秋沒團圓 兩年來,這還是第一回 我們的團圓餐 不在獅子城 在異鄉 無需美味佳餚 一碗牛肉河粉 再來一碟越南春捲 一壺鐵觀音 熱騰騰 溫暖在心中 在四月的 巴黎夜雨裡 附記:巴黎十日,孩子吃慣了的那一間越南牛肉河粉餐廳,我已是常客。豪爽老闆蘇福先生,總愛和我閒聊華族文化傳統。 腳印 八次的遷徙 八次的屠殺 殘酷的西班牙統治者 終於允許 菲華居住的八連* 在馬尼拉 建起 窄小的菜仔店 廉宜的日用品 慢慢砌成 一座座 商業堡壘 (而國父黎殺 而柯拉桑總統 而辛海美主教 而鄭漢淇大法官 而……… 菲華,以熱血染紅 日落的馬尼拉灣) 幾百年過去了 這一塊土地 菲華灌溉過 菲華揮灑過 辛勤和忍辱的腳印 和日日親近的淳樸原住民一樣 在熱騰騰的王彬街道上 深深踩下 越走 越遠 後記:赴菲京參加烈山五姓宗親活動,忙裡愉閒,與文友蒲公英和東曉參觀「菲華歷史博物館」,有感而作。 八連:菲律賓華人早年居住的地方。 一尊作品 此刻,他以左手為眼 右手緊握刻刀 雕鑿已然不再是藝術 一尊作品 就任心靈的感覺遊走 而木屑紛紛落下 沒有聲響 如此日日夜夜 眼盲手更忙 木雕像終於築起圍牆 最後,他把自己也鑿成 一尊作品 在眾木雕像失望的眼神裡 殘喘 後記:木化兄3月31日假海南會館舉行「黑白分明木化木刻」版畫展。我有幸受邀欣賞畫作,對其生動刻劃人物,及刀法的藝術線條美讚歎不已;尤以「眼盲手更忙」一作,觀之久久未能釋懷。 入關 始終不覺得有何偉大 「走私」書刊 不過舉手之勞 只是每一次,心驚膽戰 入關前,我的血壓急速 增高 廿多年的驚險經歷 或許可寫成 一篇微型小說 讓印華文壇 從個案中追憶 無奈的歷史 陰霾的日子已經過去 茜茜麗亞書櫃一隅 當年闖關的〈紅睡蓮〉詩集 撥開塵埃 正歡迎通過綠色管道 坦然入關的 新友 後記:承印尼華文作家協會雅意,於2004年12月5日假萬隆舉行的「第九屆亞細安華文文藝營」暨‘第五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上,頒我「印華作協獎」,以褒揚我對印華文壇的貢獻,有感而作。
-
小美人
「把你的出入境證交給我,你只管辦你的辭職手續,其他的事我來安排。絕對會讓你坐太武輪,不會讓你去擠開口笑。」小美人信心滿滿地說。 「一旦長官批准我辭職,我會盡快告訴妳。」我說後,又有一點憂慮,「不過還得等接我職務的人來,才能順利地辦理移交,時間上或許會拖延幾天,不能說走就走。」 「這點我清楚,」她點點頭、看著我,「我一方面準備行李,一方面打聽船期,另一方面等你的消息。」 「一旦太武輪離開料羅灣,就是我們的天下啦,」我緊緊摟住她,興奮地問:「妳高興嗎?」 「離開這塊土地是我夢寐以求的,我怎麼會不高興呢!」她突然問:「你有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林玲?」 「我還沒告訴她,」我頓了一下,「坦白說,林玲對我簡直照顧得無微不至,在公務上也幫我很多忙,但有些事她實在管太多了,好像是我的大姐,經常搬出一套大道理來訓人。」 「不要忘了愛之深責之切這句話,」她收起了笑容,「有時候我再三地思考,林玲是一個既純潔又懂事的好女孩,你們應該在一起才登對,不應該和我淌這種混水,讓你背負這一輩子不該承受的罪名,毀了你一生的前途和清譽。但仔細地想想,我實在心有不捨,不能沒有你,心裡感到矛盾極了。」 「坦白說,從妳身上我體會到愛的真締、瞭解到女人對男人的重要性;我夢想中的女性胴體,也一一在你柔美的身軀上得到答案,因此,對這份感情,我是很珍惜的。」 「在我身上得到的,照樣可以在林玲身上尋找到。甚且,她的美貌比我更出色,身材比我更豐滿,氣質比我更好,真正的美人是她,而不是我!我只不過是浪得虛名而已,純粹是被那些阿兵哥叫出來的。」
-
春遊揚州詩意濃
步入大門,六百公尺的「長堤春柳」就在眼腳下,浴著似河似湖的瘦西湖,間隔種植著一棵柳樹一棵紅桃,旁還有開滿著黃澄澄的迎春花,另一邊則是芳草萋萋開滿春花的山坡,雖然柳絮未飛如煙花,但垂柳依依桃花紅,依舊是賞花好時節,你沒瞧我們這群愛花的女人家,一個個搶著與花爭奇鬥艷,千姿百態,看來桃花朵朵百花開才是鏡頭的主角。 柳樹因隋煬帝來揚州而稱楊柳,為了瓊花開啟運河,還真奢侈享樂,唐時白居易有詩「隋堤柳」,對隋煬帝廣開運河,築隋堤,種楊柳,有極深入描寫,「隋堤柳,歲久年深盡衰朽。風飄飄兮雨蕭蕭,三株兩株汴河口。老枝病葉愁殺人,曾經大業年中春。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夫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蔭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遊,應將此柳繫龍舟!」 揚州在春秋時稱邗,楚國在邗城舊址建城外廣陵,漢稱廣陵,又稱江都,南北朝北周稱吳州,隋文帝改吳州為揚州,元朝又改稱維揚,民國時設江都縣,現則為揚州市,因而會在詩詞裡對揚州敘述稱邗溝、江都、廣陵,其實指的都是揚州。 隨著小朱的解說,觀看著瘦西湖裡畫舫點點,湖中小洲白鷺棲息,隔岸是揚州迎賓館,桃花?桃花初綻放,黃山石疊成小亭座落石上,橫跨兩石之間的小橋,湖波蕩漾名為春波橋,亭影、橋影、柳影、舟影加上天光雲影,宛如幅國畫般的娟秀,小朱說瓊瑤有部電視劇「青青河邊草」就以揚州為背景,有很多瘦西湖的風光,春波橋就出現在片頭,大家一聽也來個劇中照。康乾盛世江南遊時,揚州瘦西湖曾是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一園為一景,也有若干園為一景,而今沿岸園林大多已不存在,我們現來到的徐園,是民初徐寶山將軍的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