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換個島嶼住住》作粗工
徐仁修年輕時喜歡四處探險,寫下許多精采的作品。他在探險書籍系列的作者序當中寫了這麼一段話:『一個人可能不一定成功,但卻可以選擇活得開闊,活得喜悅,更可以活得精采。精采是什麼呢?──是用歡喜的心去品嚐人生的各種滋味: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不只品嚐,還要懂得欣賞。記得!欣賞你所經歷的一切人、事、物。』 最近這陣子,在自己經營的民宿裏作『粗工』──利用打磨工具將施工時不小心黏附在油面磚上面的水泥磨掉,這是我十八年前,在澎湖開設『島民情結茶藝館』時,所作過的差事。首先,雙手必須戴上麻紗手套,免得傷害手腕以及不慎磨到皮膚。著長褲、運動鞋,以免被塵粒噴到或磨傷腳趾。戴上眼鏡,以免塵粒噴到靈魂之窗。戴上口罩,免得矽肺病,現無勞保。打磨工具以雙手握住,仍偶如脫韁野馬,要小心,這東西有如『血滴子』──五年級大多知道的一種武打電影的道具,那圓盤狀的鋒利器具,令人畏懼。 磨地板,每天磨掉一片『沙盤』(正確專有名詞,我也不知道)就得休息,大約半小時,因為雙手已抖麻得缺乏知覺,再硬撐下去怕有閃失。到了最後兩天,打算把大廳也磨一磨,又怕耽誤進度,咬牙硬撐,一天磨二片,磨到呼吸困難、累到眼神渙散、連吃晚餐都沒力氣。也曾二度磨到手,還好戴著手套,否則定有血光之災! 有一天,另一棟民宿的女主人看我『又』在換沙盤,問我:「為什麼你每次都要換一塊這個?」好問題!幸福的她,地板早被整理得乾乾淨淨才交屋。我想起以前也曾有個女人,對自己的寵物一問三不知,對於旁人的存疑,她回答:「我只是負責玩貓的(養貓的,是另一個苦命人)。」從此,『負責玩貓的』便成我們言談之間『幸福者』的代名詞。 看著眼前這個『負責玩貓』的女士,我訝異自己的修養似乎變好了:「喔,這是消耗品啊,所以要更換。」還是被湯姆附身啦?要把刷油漆『演』成一件好玩的事,以換來旁人羨慕的眼光!玩貓的女士咕噥一陣,大意是她一輩子都弄不懂這些東西,交給老公就好了。 這打磨工具是從事營造的友人借我用的。就像混過黑道的多少都會刺青一樣,幾乎我見過的這類型工具的電線都曾斷掉過──應該是被自己的血滴子切斷的,這像一個警示,提醒往後的使用者要留意。 連續磨了九天。天天塵埃滿身,每天都需要洗頭洗澡,把頭髮洗得粗粗毛毛的。頭髮一定搞不懂這個人最近是怎麼了? 磨地板的時候,身體勞碌而頭腦很空,可以想很多事情。假想自己是勞動界的英雄,這是坐在辦公室的人無法體會的人生;假想自己忙了一天,可以喝蠻牛提神,累到瓶身的『我有毒,請勿喝』都無法對焦細看,喝完後才回想:現在廣告商的促銷字眼都滿『猛』的,讚啦! 有一天到海邊玩,再回家磨地板,當時穿著玩水用的運動涼鞋,捨不得換上嶄新的帆船鞋。冒著磨到腳趾的危險繼續工作,這也明白了『職業傷害』是怎麼來的。 仔細想想,似乎還蠻喜歡磨地板的工作,原因之一是重溫年輕時的創業美夢。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不想再來一次了,十八年以後,我也沒力氣磨了。就到此為止吧! 體會『累得跟狗一樣』的感覺。每夜都睡得好沉,好幾年都沒這麼好睡了。原來,當白領人的頭腦還不能好好休息之際,勞動界的英雄是如此幸福! 人在非常時期,更需要勵志文章,所以我百分百同意徐仁修的觀點,身體力行! 為什麼來金門?為了幫金門的古厝民宿磨地板。只要我磨好了,地板漂亮,後來的人就輕鬆快樂了。 金門的生活,多采多姿。懷疑喔?我沒被湯姆附身。酸甜苦辣?日後將用拙筆一一報告。 總共九個工作天,磨地板終於告一段落。滿屋塵埃,就要落地。 接下來就是油漆、清潔、除溼、驅蟲(請蜘蛛搬家)::。 期待古厝亮麗起來!
-
柚花三月
爺爺一邊回答明珠,一邊還不忘徵求我的意見。 「那會呢?我對甜食還很喜歡呢!人家說喜歡甜食的人較樂觀。您看,這句話是不是在我身上得到印證了?」。 「哈,哈哈!確實如此。」 爺爺和我互相對望了一下,彼此都情不自禁地笑了出來。兩天的相處,爺爺與我的投緣,應該也跟彼此爽快、樂觀的個性有關吧! 「過一陣子我父親回來,相信他也會很快融入你們的笑聲中。」 明珠帶著羨慕的眼光,看著爺爺和我。 「的確,徐老也是個容易相處的老好人。有其父必有其子嘛!明珠,妳大哥和妳不也一樣隨和、一樣好相處嗎?」 「是嗎?可是姐姐………。」 明珠欲言又止,臉色突然轉為凝重。 「明珠,沒關係。小老弟是個可靠的人。」 「其實也沒什麼。只是,小地方就是如此。一點小事,便謠言滿天飛。就像是壞事傳遍千里似的。唉!」 明珠語帶沮喪與無奈,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才再接著說。 「說到姐,我………我就無法釋懷。’ 明珠話有點哽咽,表情也有些激動,眼角竟泛著幾許的淚水。 「要看開點。人言雖可畏,但時間不是已沖淡這一切了嗎?」 爺爺慈祥的關愛與安慰,彷彿起了點作用。明珠用手抹掉眼角的淚水,很快收起沮喪的表情,語氣也平靜了些。 「小徐,不好意思。」明珠有些尷尬的對我說。 「沒關係。不要忘了。我也姓徐。雖然才來住兩天,我可是把這兒當作是自己的家囉!」
-
小美人
不知過了多久,我聽到小美人悅耳的聲音。我趕緊睜開眼,調整坐的姿勢,不好意思地對她笑笑。 「是不是太疲倦了?」她關心地問。 「沒有。」我簡短地答。 「那怎麼會睡著呢?」 「或許自個兒坐在這裡,有點無聊吧。」我解釋著說。 「晚上我們一起到僑聲戲院看電影,」她含情脈脈地看著我,「好不好?」 「改天吧,」我頓了一下,「明天區分部要開委員會,還有一些資料沒準備好,我必須趕回去加班。」 「既然這樣,」她沉思了一會,「我請你去吃麵,吃完麵再走。」 「不用了,」我看了一下腕錶,「回去還趕得上晚餐。」 她收起了笑容,不再說什麼。 我順機站起身,禮貌地和老闆娘道再見後緩緩地步出店門,走在人潮漸退的新市街道,而後經過山外村,抄著村後那條羊腸小徑直回武揚。 操場上已有部份早歸的官兵等著晚餐,彼此打過招呼後,我索性坐在那株高大的尤加利樹下的石椅上,面對著巨岩堆疊的太武山巒,小美人俏麗的身影又不約而來地在我腦裡盤旋,但不一會,隨即被藝工隊那個漂亮的女孩打斷。她,就是林玲。 「陳大哥。」她從背後拍了我一下肩膀,而後尖叫了一聲。 「妳想嚇死人是不是?’我不屑地轉頭看了她一眼。 「看你坐在這裡發呆,到底在想誰啊?竟然沒發現到我。’她快速地走過來,在我身旁坐下。 「有誰值得我想的」’我笑著說: 「老實告訴妳:肚子餓了想吃飯。」
-
阿公的梨子園
這幾日正值清明時節,細雨紛紛,趁著假日返台回宜蘭外婆家掃墓。每當開車回去的時候,總會難免想起在我生命中這麼一位已過世的親人,他親切的笑容,對子女的關懷,對孫子的疼愛,總是鮮明地在我們孩子的心中,這最後回憶::: 那一年,我還小,剛考上大學的暑假在宜蘭陪著阿公度過的日子。那時的阿公已經身罹絕症,醫生建議我們家人帶回家,好好珍惜這與親人最後相處的時光。那時的我和高一的表弟都放了暑假,家族中就我們兩個悠悠哉哉,便在羅東鄉下陪著阿公。 一日清晨,忽然阿公不見了,那時候我跟阿嬤便十分擔心,擔憂他會久病厭世,便緊張的到處亂找,鄉間的小路急奔,未見人影,我們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一直猜想著阿公會拖著疲憊的身軀跑去哪裡了呢?他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哪些? 於是,我跟表弟騎著腳踏車,跑到阿公生前最喜歡的梨子園,離家五公里之外,那片阿公親手栽培的梨子園。但是這片梨子園很寬廣,密密叢叢的樹幹散佈滿園,走到對端至少要花上半小時的時間。望眼看去,悄然寂靜,看不到底的遼闊,更不可能看出裡面有人在裡頭。我們頂著大太陽,足足在裡頭找了三小時都找不到阿公的蹤跡,額頭上的汗滴不斷冒出,我們急著連眼眶裡的眼淚都似乎如雨的揮下,心裡的著急更是難以掩飾。 就當我們放棄尋找,返回家中的同時,突然見著阿嬤跑得滿身是汗,她急忙喊著:「找到了!找到了!小蘋你們快回家:::」原來阿公是已經到家了,回到家中,見著阿公一身的疲憊,一臉的空洞,卻仍幽幽的說:「大家是怎麼啦,我只是去看一下梨子:::」 其實,當時的阿公已經是癌症末期了,總是倒在床上,常常連起身的力氣都沒有。我們實在沒想到,他還是掛念著那一片梨子園,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也要騎著拖板車去望一望。儘管那一場兵荒馬亂的尋找總算是結束了,但是阿公的身體也在那一次後日益惡化了,一個禮拜之後,阿公便去世了。 那一年的暑假,阿公做的最後一件事,便是對梨子園做最後的巡禮。那一年阿公的梨子,也是我吃過最好吃的宜蘭三星上將梨,而如今梨子園早已租出給佃農,每當暑假轉秋之際,我們都會品嚐家鄉的梨子,梨子依舊肥大看似甜味,只是已經沒以往的好吃,彷彿沒有阿公的照顧,梨子園也失去了營養。 而宜蘭三星鄉衛生所前面的公車站牌,也曾記錄著我跟我阿公最後搭車一起返家的回憶。我永遠都記得那天是禮拜三,阿公一大早就起床,精神顯得神采奕奕,一直嚷著要帶我去吃三星名產─魚羹麵。沒想到那是阿公留存給我最後的回憶,三星衛生公車站牌,那一班公車,一切的溫度就在緊緊牽著阿公的手。衛生所的車站站牌,那時候卻有不安的預測;今日看到當年的站牌,依然沒有任何變化,但人事物早已卻悄悄的消逝無蹤,留下的只是一種憂傷的情感。 如今我已經忘記,當年的我是怎樣哭累了全身,但我會告訴自己,絕不能像阿公一樣酗酒抽菸,因為失去的親情,真的比什麼都還痛::: 祭祖省思,勿忘前時。
-
《浯江詩選》我奢侈的活著
1、放下日月 纏身挖枯的累。 慢慢放下。不找年少。不找過往。不找煙花飛滅一切。 向自己的世界靠攏。 剩下呼吸就好。剩下一杯靠岸的咖啡就好。 把心撈攬。曾經失去很多的就輕輕掏洗。拋空。 然後在「紅樓」中庭靠窗口的位域。救贖存在。 救贖滿庭燦爛後的漂失。 二零零三年。初秋。我奢侈的活著。 2、燥鬱後的清醒。 如果是在名片掌聲中被沖落太多。甚至溺斃。 如果是在塵綠浮游中負荷太多。甚至囚困起伏。 而迴聲又是不多的自己。刷卡又無法安息疼痛靈魂。 這時。您的步伐又正粘著無處方向要走。走。可以朝南。 北北西。低空略過。 在黯沉沉沼澤城市中蜿蜓裡。 發現亮潔的禪已擺好一輪霽月。等您。久違了。 先生。普洱或觀音。不。 我只要一壺不加熱不沸騰的心。 「紫藤盧」。二零零三年。初秋。我奢侈的活著。 3、戒掉寂寞。開始流浪。 開始在人流翻滾街角瞟眼。點菸。搜找。飄忽。 每個擦撞影子都是蔡明亮的快門。 當左手失去右手。當容顏失去眼瞳。 當快速來不及轉型。當每天有許多的傳承在衝突。 瞬間。童年不見。中年不見。 這時,或許可以留下的僅另是一齣人生戲碼。 九月。微微冷。驀地瓢灑一街茫茫雨韻。 沿著中山北路紅磚兩岸。找失樂園。找承諾。 那裡有咖啡有電影有誠品有淚光有孤獨有一首詩。 啊。「台北光點」。 二零零三年。初秋。我奢侈的活著。
-
三月穿三樣
星期假日,久未外出走走,今早做好準備,預備太武山一遊,結果,聽到隔壁大人小孩的對話,奶奶說:「下過雨了。」孫子說:「地上又沒有水」,奶奶反倒說:「毛毛蟲」,我猜想要說「毛毛雨」,但國語說得不怎麼樣的老人家硬要用國語告訴孫子下過小雨,只好變成了如此這般。出門前,我說這種天氣真是麻煩,穿多怕熱,穿少怕涼,剛剛好又不太會拿捏,媽這才笑著說:「要不然怎麼會說『三月穿三樣』?」 有趣,三月穿三樣,冒著可能被雨淋溼的危險,我不改行程,停好車,看到的,也許就是三月天的景緻吧!有人撐著傘,有人戴著帽子,有人什麼也不用:有人短衣短褲、短衣長褲,有人薄長衣長褲,有人長衣長褲加外套;天空是小雨、太陽雨、陰天、晴天。 三月上山,看到的是登山人的輕鬆自在、植物群的蓬勃生機、動物昆蟲們的生氣活力。守在植物叢外等那在枯葉間騷動的動物,結果還是一溜煙不見;相機照著那巨大的「仙人掌」,連帶照下那二顆可以拿來騙小孩的「冰淇淋」,算是一舉兩得,一旁觀光客走過,只說仙人掌,怪怪,怎沒覺得它的龐大呢? 好多不知名的鳥,這邊、那邊唱著歌,是話眉、是白頭翁,或是:::,反正同種叫聲,我問不同的人,常會得到不同的回答,何況還會有鳥會模彷別種鳥的叫聲呢!這裡圍得比玉山還「安全」,一旁走過的人如是說著。雨還是若有似無的「滴」著,但是不見地上的水、衣上的溼。 三月了,沒想到竟然可以見到電視上出現的「三月雪」,那當然是指台灣合歡山上的奇怪現象,看一些人脫光上衣迎著雪,真不知怎麼形容,不過,當我和小朋友說起時,可是羨煞了他們,因為在金門難見啊! 上班前,我依舊如常的全副武裝,媽說:「聽說台灣己經穿短袖的了」,鄰人也故意對著我說「你看,台灣人穿短袖了」,然後同樣說出那句生活語言─三月穿三樣!
-
聚書與書房
我們先後光顧三家廢品店,有的順利些,因為賣廢品者與介紹信的主人是同派;有的冷漠些,害怕干系;到了第四家,則全然不理睬。在精神文化饑渴的歲月,用稱磅論斤買書,天下真沒有比這更快意的事了!當然,這是在極為秘密的狀況下進行的,因為買了書,還得考慮書藏到何處去,公開提著扛著回宿舍無異於自我出買。想了半天,只能暫寄在某些可靠的︿根正苗紅﹀親友之處。現在想起來,這種︿地下活動﹀,風險還是很大的,好在其時激進者們忙於派戰,爭權奪利,無暇去︿關照﹀︿一小撮﹀嗜書者了,故有此活動空間。 介紹信用完了,可以去的幾家廢品店也都去過了,黔驢已經計窮。那時節,如果你不主動投入,如果也沒人惹你,也是挺逍遙自在的,多數時間我都呆著老家廈門。讀書之外,另一項功課是鍛造體魄:游泳、舉重、登山,在烈日下曝曬,在暴雨中狂奔。不到一年,皮膚黝黑,肌肉發達,理個平頭,斯文一點,常被誤認是軍人;粗獷一點,又被看成拉板車、蹬三輪的能手。無事還是逛到廢品店,偶然看到小攤販到那兒買廢書回去包小魚小蝦。一陣的興奮,真是柳暗花明呵!何不也稍加︿化妝﹀一下,也到廢品店買些︿廢書﹀呢!其實是不用化什麼妝的,穿條褲頭,光著膀子,額頭留點汗漬,加上本來打的就是赤腳,誰知道誰是誰呢?以前有介紹信,冠冕堂皇,書你是可以挑的;這種場合,你是不能挑的,記住,眼前這一捆一捆的不是書,是廢紙、廢物,你看準了一捆,過磅,付錢,就得走人,不然就要露餡,也會惹出麻煩。一捆書,對我有用的也許只有三四本,運氣好一點,五六本。二角三分錢買來,挑剩下的,再讓弟弟以一角七分錢賣還給他。實踐幾次,效果尚可,樂在其中,這種樂趣真是局外人無法享受的,也是現在我的學生們很難理解的! 數千冊的書中,師友贈送的書有大幾百本。就說自從動手寫這篇文章的三數天中,就有南京大學莫礪鋒教授贈︽莫礪鋒詩話︾、山東師大杜貴晨教授贈︽數理批評與小說考論︾、工程學院朱曉慧教授贈︽詩學視野中的宋詞意象︾和省文史館盧美松館長參與審定、曾江主編的︽閩侯清廉人物譜︾數種。師友贈書日多,去年下半年,心血來潮,想寫一本︽師友贈書錄︾的書,︽師友贈書錄‧小引︾說: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就讀研究生,已經二十多個年頭過去了。二十多年來,師友贈書數以百計,一本書往往有一段作者的學術經歷,一本書常常有一段往事;讀一本書往往也有一些這樣或那樣的感想。如果寫出來,既可各自成篇,集合起來就是一本︽師友贈書錄︾了。述往事,記學術,敘情誼,當是人生一大樂事! 斷斷續續,至今只寫了五六篇。回想起來,我得到的第一本師友贈書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吳調公先生贈︽李商隱研究︾。吳先生此書出校樣時,我曾按吳先生的要求,引文一一核對原書,幫他校對過。贈書的師輩中,一些人已經過世了,吳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我非常敬重的曹道衡先生,去世已將近一周年。我在南京做研究生,曹先生是答辯委員會主席,初見曹先生,只見他個頭高高瘦瘦,溫文儒雅。陪他和沈玉成先生(也已故去)去見段熙仲先生,一見面,曹先生對著段先生就是深深一鞠躬,那一彎腰,幾乎有90度,長長的手臂幾乎觸到地面上。段先生時年八十五,曹先生也五十好幾了。曹先生贈我的書有十來種,題贈必稱兄,自稱弟。我說,曹老師,千萬不能這樣。他總說,叔祖和段先生是同窗,他是段先生的晚輩云云。我治六朝文學近三十年,得益于曹先生的教誨的提攜良多,睹書憶師,常常讓我熱淚奪眶。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洪順隆教授也治六朝文學,所贈予的個人著作也有十來種,洪先生故去數年了,我曾寫過一篇文章紀念他。洪先生于學術善辯,為人爽朗,書房成排擺著他的書,音容像貌也會不時浮凸在眼前。 ︽師友贈書錄‧小引︾還說: 友者何?友者,同學、同窗、同輩學者、作家也。1989年,我開始帶碩士生;1994年在山東大學協助張可禮教授指導博士生(1999年後獨立指導)。這些碩士、博士,他們既是我的學生,但我向來也以朋友視之,雖然年齡有等差,其實在師友之間,故︽師友贈書錄︾有書贈我的學生亦在其列。 贈書者以同輩學人為多,有的已往來切磋往數十年,他們的著作對我有很多有益的啟迪和幫助;有的則是神交多年,但尚未謀過面,但睹書如見人,或可想見其人的風采,或可記瞭解其人的佚事。同輩學人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中都有所建樹,著作一本比一本厚重,他們大多都是當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界的中堅,如果把他們贈與的書連串起來描述,也許可以寫成一部近二十年的古代文學研究小史。學生中,王玫、江浩、安琪、健青、林怡、小榮、建萍、楓宇、胡序、徐華、怡音(粲然)等,也都有著作贈我,書房為之增色增輝。師友贈書可述可記者多矣,只好請讀者將來讀讀︽師友贈書錄︾了。該書原計劃寫百篇左右,看來可以寫到兩百篇以上。 在我所聚書中,還有一百多冊來自金門縣。我是金門人,自二○○一年廈金恢復通航後,多次回過金門。金門的友人贈書不少,從明代蔡獻臣的︽清白堂稿︾、盧若騰︽留庵詩文集︾,到當代的作家詩人的文學集子,林林總總,羨煞那些專攻臺灣文學的中青年學者。本月中旬,再次回金,在長春書店拜訪了︽走近烽火歲月的金門特約茶室︾的作者陳長慶先生,陳先生一下子又贈送八部自己創作的小說。就所聚金門圖書而言,如果自傲一點說,目前祖國大陸大概不會有哪一個學者搜集得比我更多了。 平生擁有第一間獨立書房之時,已經五十又五了。五年過去之後,書房中仍然既無宋槧元刻、善本珍本,也無秘笈寶典,都是些平平常常的書籍,何敢言藏書?幾十年來買了一點書,無非為了讀、為了用而已,讀得開心,用得方便,足矣。倫明教授書藏多了,︿則思構樓以貯之﹀,我輩聚書無論數量或者價值,都不可能與倫明先輩同日而語,也無經濟實力構建藏書樓閣,但是就目前的生活狀況而言,換一處更大的住房也不是辦不到的事。我期盼能有一個很大的書房或書廳,能容納二三十架的圖書,也許,那就有點兒坐擁書城的樣子了!但是,我又反問自己,一旦有那樣好的讀書做學問的條件,自己還會不會還像早年沒有書房那樣努力,那樣勤勉?這又是不能不驚醒的!(下)
-
柚花三月
明珠爽朗的個性,很容易與人相處。我們也很自然地,就這樣聊了好一會兒。 「才兩天沒過來,這柚子花怎的就掉了一地都是!」 當話題一轉,明珠低頭望著一地落花,眼中流露著幾許惋惜與不捨。 「媽,您看我兩隻小手手,抓了一大把呢!」 小桐厚實的小手,的確滿是白色的柚子花。聰明的他,也知道不要緊抓,免得捏壞了美麗的柚子花。小桐是個可愛的小一男孩,個兒不高,卻相當活潑可愛。 「爺爺,抓一把給阿姨,好嗎?」小桐看了看媽媽,便問爺爺。 「好,當然好。」 聽爺爺這一說,小桐高興的從西側小門跑進去,一溜煙就不見了蹤影。明珠告訴我,他去後院找她姐了。我想,應該就是後院屋主的那位大女兒了。 「唉,這麼多年了。寶珠怎麼還是看不開?」爺爺嘆了一口氣。 「寶珠」、「明珠」就只一字之差,雖然名字有些俗氣。我想,爺爺口中的寶珠,應該就是徐家的大小姐吧?! 「就是說嘛!事情都過了這些年了。姐也是聰明人,還是想不通。」 爺爺和明珠一來一往地聊著,不知道他們聊的是什麼問題。我沒有主動提出疑問,尊重他人向來是我的處世原則。 「爺,我們進屋去吧!霧水太重,對您的關節不好。何況,這一地的柚花,是不可能統統拿來曬乾煎茶的。看來今天的霧氣實在不弱。您看,這一朵朵的柚子花,都飽含著一身的霧水呢!」 明珠轉身望著四周,深怕爺爺年紀大,經不起眼前這濃濃的霧,就勸他回屋裡。她的細心與關懷,讓爺爺樂得開懷大笑,也頻頻點頭說好。 「好,好。明珠就是這麼乖巧,簡直就像我自家兒女似的。這麼多年,我就是這麼捨不得搬離這個大宅院。」 「爺,您照顧我們的才多呢!’ 明珠說著,娟秀的臉上洋溢著感激之情。 看他們彼此客氣的樣子,心裡著實羨慕。我相信,這未來的一年也能和他們一樣,像自家人相互的關懷。 「小老弟,明珠,我一早就先煎熬了一小壺的柚花茶,你們一塊到我屋裡來喝幾杯吧!」 爺爺邊說邊提起竹籃,我急忙伸手幫他提著。隨後,一起走進大宅院。 4 「爺,您的柚花茶可以放些冰糖嗎?就像菊花茶放點冰糖,孩子會更喜歡的。冰糖潤肺,對您的身體不錯,您下次可以試試。」 明珠的建議,看起來很得爺爺的贊同。我看到他邊喝著柚花茶,邊微笑著點頭。 「是啊,下回可以試試。小老弟,你不會反對吧?」
-
小美人
這塊地的土質較硬,老牛雖然有點吃力,但它面積小,不一會功夫,就犁好了。伯母誇讚我犁田的動作快,拿起鋤頭也是乾淨利落,一點都不含糊。 「要是小紅的表哥有你一半就好了,」她搖搖頭,看看我說:「我喜歡的就是像你這種勤快、做起事來又乾淨利落的年輕人。」 我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把牛牽到左邊的草埔放牧,然後我們一起回家吃午飯。」伯母說。 「那我去把田埂上的小蕃薯撿起來,好帶回家餵豬。」我說著,順手提起小籃子。 她滿意地點點頭。 回到楊家,已近午時,我也不懂得客氣和推辭,就留下來吃午飯。但眼見楊伯母一人忙進忙出的,實在心有不捨,於是我主動到廚房幫她燒柴火,免得她鍋與爐火兩邊忙。然而,我的所作所為,卻也讓她十分感動。 「要是小紅有一個像你這麼懂事又勤奮的夫婿,不知有多好。」她嚴肅地說。 我的面頰有點熾熱,不知是爐火反射的因素,還是另有他故。她的話雖然讓我感到窩心,但誰有能力來改變既定的事實,誰敢於向命運之神挑戰?或許,弱者,你的名字就叫人。 飯後,我和伯母約定,下個禮拜天再來幫忙。儘管我不可能成為她們家的女婿,但畢竟,小美人對我很好,雖然沒有許下緣訂終生、長相廝守的諾言,但我們曾經相互擁抱和熱吻,曾經度過一段快樂美好的時光,這些都是我此生難於忘懷的回憶。而當我知道她有一個自小指腹為婚的未婚夫時,是否可以繼續和她來往,是否能再相互擁抱和熱吻?萬一我們的感情昇華到沸點的時候,屆時,誰也離不了誰,誰也不願做負心人,那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我的心裡充滿著矛盾和無奈,也有幾許憂愁。 來到新市里雖是下午,但擁擠的人潮和熱絡的街景依然沒有減溫。小美人發現我後,趕緊從店裡跑出來,竟不顧眾目睽睽,拉起我的手,輕撫我的面頰,柔聲地說: 「辛苦了,臉也曬紅了。」 我淡淡地笑笑。 「走,進去坐坐,」她輕推了我一下,‘我給你倒茶。」 為了不影響她們做生意,我與老闆娘打過招呼後,直往裡面的小客廳走。小美人為我端來一杯茶後,又回到店裡忙碌著。 我獨自一人坐在低矮的靠背椅上,輕啜了一口茶後閉上眼,或許犁了一上午田有些疲倦,竟在不自覺中打起盹來。在短暫的睡夢中,小美人俏麗的倩影彷彿就在我身旁,但也看到一個與她極不搭配的身影…… 「怎麼睡著了?」
-
聚書與書房
倫明教授︽續書樓藏書記︾云:︿余居京師二十年,貧無一椽之棲,而好聚書,聚既多,室不足以容,則思構樓以貯之。﹀(︽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附錄)倫明是晚近著名的藏書家和學者,他說藏書是從聚書開始的,書聚多了,就構樓貯之,於是就有了藏書樓。古代以至晚近的許多藏書家或學者藏書的經歷過程往往如此。以吾閩論,明末荊山徐氏,先是徐木昂解組歸田在鼇峰建紅雨樓貯書。木昂過世後,子熥續建綠玉齋。熥卒後,弟火勃聚書激增,友人曹學佺又為之建宛羽樓,一時傳為書林佳話。曹學佺為宦,常以數車書自隨,從四川歸來,在今金山建石倉園,今人津津樂道他的園林,其實石倉的主體建築也是為了貯書之便,你看他躊躕滿志,籌劃編印儒藏,如果沒有豐富的藏書和相當規模的藏書樓如何有可能?晚近陳寶琛於螺洲建藏書五樓、龔易圖於西湖之畔建大通樓,無不因為聚書漸多建樓而貯。倫明教授還說:︿今後藏書之事,將屬於公,而不屬於私,今已萌其兆矣。﹀所言極是。我孤陋寡聞,近五六十年來,不知有誰見到過傳統意義上的新藏書家出現,私人新藏書樓落成? 倫明這批藏書家故去之後,陳氏藏書五樓和襲氏大通樓凋敝之後,新一代的學人,即便很用力去聚書,恐怕很少有人再做藏書家的美夢,也恐怕很少有人再做構建書樓貯書以傳諸子孫的美夢。即便是有些學人偶然藏有三五明本,若干稀見稿本抄本,但絕大多數的學人,聚書藏書為的也是使用的方便;多數的學人,其理想也不過是擁有一間稍大一點的書房或稱書齋的房間。 從年輕的時候起,我也一直在做著擁有一間書房的美夢。我成家是在武夷山的一所農村中學,十幾平米的房子,打了兩個大書櫥,擺在窄小的前房,書多了,又在牆上掛了個多層的木架子,算是書架了。我敢說,方圓數百里,就算我讀書的條件最好,之所以最好,就是聚書最多。 讀研究生時,內人調到福州的一所高校,給的是八九平米的小房間,睡的是地鋪,只能勉強架一桌子,讓兒子讀書做作業(女兒暫寄廈門的父母處)。後來的十幾年間,我們仍然住在這所學校,由三十多平方,調至六十、七十平米,由二室而三室。就以那七十平米的三室一廳住宅來說吧,入住時已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初,那時我剛上了教授。從武夷山搬過來的大書櫃擺在客廳,又到家具店訂做了兩個有玻璃門的大書櫥,放在兒子的房間,我們的臥室也放了兩個簡易書架,連女兒的閨房,也讓我安排了另一個書架。剛搬過去時,女兒說像賓館一樣,有這麼大的房子,書也基本上得於安頓,書房不書房,好像也不是特別要緊。在那套房子住了八年,讀了成百上千的書,完成了︽嵇康傳︾、︽沈約集校箋︾、︽福建文學發展史︾等書稿。但是,隨著研究領域的拓展,聚書日多,家中所有的櫥櫃,無不再疊上架子放書。即便這樣,也未能解決問題。不得已,有的書只好存於樓底的貯藏室,或者堆在床底下。除了常用書,這些亂堆亂放的書找起來太不方便,即使是記得起來擱置於某處,取一本書有時也得弄得滿頭大汗;如果記不起擱置的地方,就慘了,把人折騰得煩躁不堪。每當這樣的時候,就特別期盼有一間獨立的書房! 機會終於等來了。師範大學擬在華廬原址建一座集資房。華廬位於原師範學院院部的正對面,是一座老式︿洋房﹀,一九六六年之前,一些中層幹部和知名教授就住在那兒。一九八二年我從南京遊學回來,還在那座老宅拜望過時任副校長的黃壽祺教授。新建的華廬七層,每套住房面積都是一百三十多平方,一梯兩戶,四房二廳。開初,以為可望而不可即,校領導、老幹部何止十四人?後來,聽說校領導帶頭不參加這座房子的集資,全部讓給教授。經過嚴格的積分計算,我排在第七位,挑了朝西的五層。朝南有三間房,我把中間的一間設計為書房。書房不大,約十平米出頭而已,兩面半的牆體全部打成了不能移動的頂天立地架書。書櫥是裝玻璃的,書架是無門且不裝玻璃的,為的是取書的快捷和方便,省了一道開關櫥門的功夫。書房與大廳留一過道,過道立了四個也是頂天立地不能移動的書架。書房和過道的書,是最常讀、最常使用的書,順手、舉手即可抽取。 大廳的書櫃稍稍講究,是有玻璃門的那種,比較美觀,一部份線裝書也放在那兒,多少起一點保護的作用。書房是開放型的,雖然有兩扇推拉門,除非來客多了,不得已臨時改作客房,門是不關的,為的也是到大廳取書的方便。大廳的書,除線裝,其餘都較雜,不少是新購或師友新贈之書,翻閱起來也相對方便。 朝北的客房,一面半的牆體也做了同樣的書櫥。這裏存放的書不少是套書叢書,如︽舊唐書︾以下各史,︽全唐詩︾、︽近代紀事詩︾等等,大多不是太急需,但又常常要查找翻檢之書。 臥室也做了書櫥,放一些隨時要翻閱的書,即所謂的案頭之書。 底層雜物間,十四平米,寬敞明亮,所放大多是現當代的小說、詩歌、散文及外國文學、文論著作,還有一些是一時用不著的古代文學普及讀物。 如果以寬一米為單位來計算書架數的話,書房與過道共約有七架,大廳六架,客房三架,臥室一架,雜物間3架,統共算起來,約有二十架之多。以每架插書四百冊左右計,所有聚書約八千冊光景(不計雜誌之類)。2000年裝修時的設計,還留了一點餘地,大廳的書櫥並未塞滿,客房也還有點空間,五六年來,又開始有書滿之歎,還有數百冊書正等著插架呢! 所聚之書可分為四類:自購之書,師友所贈書,單位分發書,自己所著所編書。後兩類數目不多,可略去不述。 對於有相當地位的領導來說,擁有的書當以下屬所贈或機構所呈送為多,而普通的讀書人就不一樣了,他的書通常是自己省吃儉用購買的。隨著年齒的增加、收入的改善,過去每遇買書就發窘的境況已經大大改觀,雖然不能說動輒一擲千金,但每次也都有數百的開銷。但是,我最喜愛的那些書,不是近一二十年所購的精裝套書叢書的那部份,而是我十六七歲及稍後二十歲左右買的那一二百本書。 十多年前,︽福建日報︾闢了一個︿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專欄,有寫︽魯迅全集︾的,也有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都寫得很好。編輯約我的稿,我寫的是余冠英的︽漢魏六朝詩選︾,很出乎人們的意料。余先生的︽漢魏六朝詩選︾,購於一九六二年,其時我剛上高中二年級。︿文革﹀之後研究生恢復招生,我自恃通讀過︽魯迅全集︾和十數種魯迅的傳記、回憶錄,做過幾十萬字的筆記,躊躕滿志,擬去報考魯迅研究的研究生,一看招生目錄,心涼了半截,因為手頭缺少一種參考書,一個執教鞭於窮鄉僻壤的中學教師,去哪里找參考書呢?遂作罷。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南京師範學院(前身為原金陵大學與金陵女大)段熙仲先生(1897│1987)所招漢魏六朝文學專業,參考書目我手頭很齊備,其中一本就是︽漢魏六朝詩選︾,因此就報了這個專業。︽漢魏六朝詩選︾從頭到尾我背誦過六七遍。如果沒有這本書,我就不可能報考,也不能被錄取,或許我還會繼續當一個中學教師,也可能轉行去做其他事,例如謀個一官半職什麼的。這本書改變了我三十多歲之後的命運。就讀研究生後,我做論文離不開它;當了大學教師之後,教書離不開它;後來我也指導研究生了,仍然離不開它。是不是對我一生影響最大呢?這本書之所以珍貴,還在於,買這本書我是從寄午膳的很有限的菜金省下來的。有時為了買書,連續兩三天只用一塊豆腐乳下飯。高中時買的古代文學書籍還有︽六朝絜箋注︾、︽詩比興箋︾(這兩部書對我後來治六朝文學幫助也很大)、︽李白詩選︾、︽杜甫詩選︾、︽杜甫傳︾、︽白居易詩選︾、︽陸遊詩選︾、︽唐宋名家詞選︾、︽宋詞選︾、︽古代散文選︾(上、中)等,當時讀的這些書,就是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都未必盡讀。起步早,對後來的研究和教學都是很有利的。這些書,到現在我還不時溫習著,前年冬去美國,十幾個小時的飛行,機上我的讀物就是書架上抽取下來的︽杜甫詩選︾。每當取出早年所購的這些書來,總是愛不釋手,溫暖有加。近年有些書改版後重印了,書品不錯,但由豎排改為橫排,繁體變為簡體,好像失去了原先的韻味,比較而言,我還是珍愛著那些已經破舊了的老本子。 二十歲正是讀書的好時光,一九六六年春夏間,風起雲湧,書店的裏的專業書越來越少,政治書越來多,下決心買下︽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上、下)後的兩三天,書店就關門整頓了,多年來我一直為︿搶購﹀得此書而感到慶幸。這是一本大學魏晉文學的教學參考資料,後來我也背過三四遍,受益自不可言喻。 ︿破四舊﹀一開始,部分同學在那兒進進出出的忙碌,讓人提心吊膽的,怕的是他們也來動我的書。我不僅有較多︿古書﹀,還有三本︿大毒草﹀︽燕山夜話︾呢,忍一忍再說吧,冒個險吧!好在那些激進的同學也沒來惹我,相安無事。我不太相信同學之間的感情最清純一類的話,至少在非常年代是這樣,我對那些激進者不能不存有戒心,但數年之後,每當想起他們不來動我的書,還是很感激他們的。圖書館關閉,無書可借,書店無書可買,我常常看到廢品店堆著一些很誘人的書,不能偷又不能搶,無計可施。有一天高我一個年級的黃姓同學很神秘地來找我,說他從某組織打了四張介紹信,內容大概是說某總部開展革命大批判,要到貴店(廢品店)購書以供批判之用之類,介紹信當然不是我們的名字,我是一個無緣參加的人,好像開列的是該組織勤務組某成員之名(後來寫過一篇︽冒名買書︾說的就是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