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老照片‧說故事》青年英雋勵志金中
「青年英雋勵志金中、德智體群我學所宗,肩起時代使命,不畏艱難任重,聽!匪砲亂轟,打開了我們的心胸,看祖國河山遍地血腥哀鴻,我們要發揚金門精神,向民族敵人進攻,這才是青年的抱負,這才配稱革命的英雄,我愛金中,我愛金中,我要做時代的主人翁。」這是金門中學復校後的校歌歌詞內容,是由鍾秉良先生作詞,當時的音樂教師劉燕松老師作曲,當年學校嚴格要求,凡學生必定要學會唱校歌、國歌及國旗歌,記得當年每逢星期一的週會活動儀式一定要唱校歌後才結束,甚至校外之旅行進中也常常要唱校歌,因此經過千錘百鍊後,雖已離開金中近四十年的歲月,我仍能一字不忘的唱出金中校歌。該照片是民國五十四年讀高中時學校舉行春季旅行開始出發時,高二忠班葉秉奇、蔡發色、許恩典、張天霖、王世棟、陳宗仁、駱國晉:::::等同學,頭戴大盤帽、身著卡其制服,口中一面唱著校歌,並邁開大步走出運動場的情景。
-
心情記號
姑姑的兒子捎來一封喜訊,他考上了陸軍官校飛行官,前陣子才得知他的夢想就是要飛,如今這個夢想也算完成一半了,我替他開心極了!透過網路上及時通的方式,第一次好好的和這個表弟好好聊聊,我覺得很感動,這在以前應該是不可能達到的事吧? 小時候,因為我們同齡,所以常常被拿來做比較,每次我回高雄探望奶奶,姑丈就會拿出一堆數學題要我做,當著一堆大人的面,面對眼前的數學題,我感到徬徨無助,而表弟卻總能輕輕鬆鬆的就把答案解出來,那時還小的我便將此視為夢魘,看到表弟也就很難敞開心來談談,我總覺得他和姑丈是「同一夥的」,把我出糗視為他們的樂趣。 上了國中,姑丈不再拿數學題來考我的,每次去高雄遇到姑丈,他總喜歡帶著我和妹妹到處玩,有時候我不想去,媽媽就會告訴我:「姑丈沒有女兒,所以把你們當成他的女兒看待,如果可以就一起去玩吧!
-
流行歌曲上前線
「春季裡,桃花紅又紅,行行萬里長。走一程呀又一程,走一程呀又一程,走呀走呀,走呀走呀走不停:::。」 「今朝呀,走東門,明朝呀,走西門。好像那山水往下流,郎呀,流到幾時方罷休?」 這是民國三十八、九年間,我們從大陸一直唱到台灣,金門的兩支流行歌曲的片斷。前者叫︿四季美人﹀,後者叫︿東山一把青﹀。 其實,那種「走呀走呀走不停」的離亂鏡頭,自民國三十七年,張靈甫、黃伯韜等將軍先後分別於孟良崮、碾莊自戕殉國之後就出現了。到徐蚌會戰失利,中共渡江成功,東南半壁江山的一些重要城鎮和交通線上,更是滿上加滿的塞滿了「走呀走呀」的軍人、難民和傷兵。人人如落花飛絮,在忙碌地尋找明天,可又不知明天在那裡。耳邊卻是大街上一家接一家的招徠顧客的流行歌曲,眼前是看不完的戲劇和電影。因為,軍人、傷兵和軍方收容的流亡學生,都不收門票。進了電影院,正片放映前,播放的也是流行歌曲。如此一遍遍的聽,聽多了,便無師自通。尤其是那些採自民間曲調的歌曲,像︿孟姜女﹀、︿嘆十聲﹀之類,聽幾遍就會了。我就是在那種「優良」的音樂環境下,學會了哼流行歌曲。 那時,剛從山窩窩的家鄉出來,見了不少「世面」,又開洋葷的看了電影,且學會了哼「春季到來綠滿窗,大姑娘窗下繡鴛鴦:::」等時新歌曲,內心頗覺得意,且有「此行(離鄉背井)不虛」的滿足感。至於電影和歌曲的主題意識,根本不懂。例如,當時紅透大江南北的︿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和︿血染海棠紅﹀等片,一般觀眾也只是在「外行人看熱鬧」的階段,我是連熱鬧也看不清楚,更別說是「門道」了。大家只是懵然地看人家歌哭,根本不知道那是中共在文化戰線上的「攻心炸彈」(毛澤東後來讚美︿八﹀、︿一﹀兩片「可以抵得百萬雄師!」見唐紹華︽文壇往事見證︾),也不知「八」、「一」兩字連起來的含意(「八一」即民國十六年八月一日,中共南昌「起義」的紀念日,並為建軍節),更何況是那兩個片名可引申出來的南宋、南唐的亡國故事及其影射了(「八千」句為岳飛詞,「一江」句為李後主詞,兩個朝代皆在江南,國府也在江南)。至於「血染海棠紅」(該片拍於渡江之前)五字,我們也聯想不出「血染中華」的恐怖。而吳鶯音(一直在大陸,晚年赴美)唱的︿月落烏啼﹀:「月落烏啼霜滿天,家家無火對愁眠。東家沒有米和麵,南家沒有油和鹽,西家的閨女沒褲穿,北家無柴煙囟不冒煙。朋友啊,請你想一想,大家難度中秋節,幾時能過太平年?」我們當然也想不到是中共刻意要激發民怨,「唱衰」政府的「哭喪調」。因為,「當時的聽眾(包括我們)是渾噩懵懂的」(水晶︽流行歌曲滄桑記‧楔子︾),誰有文學研究、文藝欣賞與批評的學養和功力? 不過,歌聲是很動聽的,不管是具有民謠風味的小調,如︿牆﹀、︿送君﹀、︿孟姜女﹀、︿嘆十聲﹀、︿五更相思﹀、︿鳳陽花鼓﹀:::等,或是比較文縐一點的︿燕雙飛﹀、︿花弄影﹀、︿斷腸紅﹀、︿天長地久﹀、︿天上人間﹀、︿燕燕于飛﹀、︿湖畔四拍﹀、︿秋水伊人﹀、︿不變的心﹀、︿何日君再來﹀:::等,或是郎呀妹呀的︿南風吹﹀、︿敬郎三杯酒﹀、︿千里送京娘﹀、︿郎是風兒姐是浪﹀:::等,或是批判現實的︿秦淮河畔﹀、︿紅燈綠酒夜﹀:::等,以及具有某種暗示性的︿莽莽神州﹀、︿四季美人﹀、︿東山一把青﹀、︿蝴蝶翩翩燕子飛﹀:::等,真可說是「年輕的哥兒,那個不多情」於它們呢? 於是,我和同學們就被「走一程呀又一程」,「好像那山水往下流」的歌聲,攆到了汕頭,流到了台灣。然後,那些流行歌曲又像依人的小鳥般,跟著我們上了前方──金門。 從台灣到金門,我們原有著「帶兵練兵」,進而「上馬殺敵,下馬治民」的初願。誰知到了金門,願望落空,且有「茫茫來日愁如海」(黃景仁)的悲嘆。同學們三五一聚,除了發牢騷外,就是談談丁迪先生(曾執教於怒潮,江西雩都人)的「靜思一得」,和哼哼流行歌曲來消愁破悶。偏巧,有位同學有從家鄉帶出來的歌本,裡面有隻︿秋詞﹀:「桂風飄,又來到小小的園裡。苦的心腸,死的靈魂,也有了沉醉意。誰的青春,誰來憐惜?苦惱又誰能替?往日的歡樂,甜蜜的笑語,就永遠沒有歸期。/菊花黃,又捲起深深的紅袖。已往美夢,今朝淒涼,愁也不勝愁。自己做錯,怨不得人,自作自己受。興奮的歌聲,熱情的淚流,再不來我的心頭。/你知道,那悠悠秋風又是一年過。得過且過,對酒當歌,愁來時再說。自己青春,自己憐惜,別人可管不著。過去的荒度,將來的殘落,現在可寶貴得多。」 這隻帶有日本風味的歌,是否為台中人何非光所導演的︽東亞之光︾裡的插曲,由山本大尉的妻子所唱出?不得而知。但是,歌的意境,卻使我們一唱三嘆。每每唱著喝著,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眼淚。 同學中,不少來自都市,出身名校,家裡有留聲機或收音機,他們唱過的歌,比我聽過的還多。像︿江南夢﹀:「白雲飄,青煙繞,綠蔭的深處是我的家啊!小橋啊,流水啊,夢裡的家園是路迢迢啊:::」︿江南之戀﹀:「我家在江南,門前的小河繞著青山。在那黃花綠葉的城池,我懂得怎樣笑,怎樣歌唱:::啊,江南,別離時,我們都是青春年少,再見時,又將是何等模樣?」︿母親的呼喚﹀:「遼河的水呀,松花江的浪,那樣的沉痛那樣悠長,馱載著千萬個母親的哀傷:::家鄉的田地要你耕種,家鄉的痛苦要你分嚐:::孩子們喲,母親在呼喚你:::。」(此歌是張學良帶著子弟兵入關後,中共為掀起他們的鄉愁,以便拔去背上的芒刺而作):::等,我們也常是一遍遍地唱著,一首首的傳抄著,因為,歌詞很有詩味,旋律又優美,並不是為抒發鄉愁。 (上)
-
《擂古鳴今》文化搭台產業唱戲
觀光立縣vs‧金酒立縣 解除戰地政務後,金門一直努力在尋找發展定位,但是由於兩岸客觀形勢的制約,前線角色的轉換不易,以及特區地位的無法落實,使金門老是像被緊箍咒纏身而難以掙脫。然則,金門擁有國家公園的光環加持、閩南聚落與僑鄉文化資源、戰地遺蹟、自然生態等豐富資源,因此,在現階段會提出「觀光立縣、文化金門」的施政主張也是極其自然。但觀光是否可以作為立縣的根本,尚有待未來證實。 嚴格來說,目前的金門是「金酒立縣」,金酒就像金門的心臟一般,我們不難想像心臟對於一個人的重要。五月中旬,酒廠的火災意外,立刻牽動了所有鄉親的神經,也某種程度的反映出了問題的本質。說句不該說的,如果這把火燒的是「觀光局」或升格的「文化局」,不敢說鄉親會漠不關心,但是,那種休戚與共的切膚之感是不可能這樣深的。這種「切膚」之感,對我們而言,是一種「痛」、更是一種「啟發」。我們的行政與事業單位如何能夠讓百姓有這種休戚相關、利害與共的切膚感受,應該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無論是升格為文化局,都展現了縣府積極發展觀光與營造文化金門的作為與用心。我們也希望用正面的思考,來檢視金門的「文化」、「觀光」與「產業」三角關係。 文化活動不能流於形式 眼前,金門既以文化、觀光為主軸,自然是認為在這方面或有可為。金門地區商業活動向來就沒有太多可稱道之處,但是文化活動卻還顯得頗有聲色。只是或許礙於經費或規劃時程,每一次活動,如詩酒、鸕鶿、泳渡、牡蠣:::等,個別來看好像都還挺熱鬧的,但是活動結束後,卻很少能繼續保有後續效應,對地區的整體經濟或產業活動也缺少積極的提升作用。這或許也意味著這類文化活動的背後缺少橫向的整合聯繫,因此,活動就成了某些個別單位或人員的專屬責任或業務,活動本身代表的是計劃與預算的順利執行與否?成敗與否缺乏檢驗指標、無關金門發展大局。 舉辦文化活動應該不是某些個別科室或人員的職責,應當視為宣傳金門與產業的契機。對於相關預算的執行,應該抱持著「投資」金門的眼光與謹慎心態,而不是但求無過的「完成」任務,或是好像拿著禮券到百貨公司「瞎拼(shopping)」,只求花掉而已。所以,金門的文化活動,尤其涉及觀光內涵或訴求的活動,除了應該有更廣泛的跨部門或科室的配合外,尤其,更應該結合地區的觀光業者,甚至,應該以民間業者為主導,政府配合協辦。文化和觀光或產業的互動與聯繫,絕不僅止於每一次活動過程的形式,而參與活動的訴求對象,也不應該局限於愛好藝文的朋友。當然,話說的容易,做起來有可能不是那麼簡單。我們可以先僅就觀光一項來看,目前,推行觀光立縣也有一定時日,相信,我們的主事者應該也有定期分析金門觀光人口的成長變化曲線、數量、分佈、消費誘因、季節因素、活動關聯、中央政策、地方產業配合等,對於整個地區觀光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困難,也應該有一些具體對策或潛在解決方案。但是,我們也經常可以聽到一些關於金門目前觀光發展難以大幅伸展手腳的說法,例如:業者的惡性削價競爭及中央小三通政策牽制。 價格競爭的無奈 仔細想想金門的每一項觀光訴求,從個別角度來看都還算有點特色,但總的來說還缺少一種「絕對」的吸引力。今天金門的觀光發展遲滯不前,最常聽見的說法是業者失序的價格競爭導致自食苦果。這種講法實則有點「倒果為因」。因為這些觀光業者,如旅行社、飯店等是真正的「市場」參與者,而市場自有競爭、選擇與驅動的力量。只不過,目前金門的觀光處境,走入比較不好的價格競爭模式。但是,金門的觀光需要靠低價,或許正是因為別的訴求還不足以形成有效的誘因,在無法穩定招徠觀光客的情況下,低價遂成了業者無奈的選擇。當然,也有人堅持認為相關業者該負責,因為如果用心設計旅遊的形成及活動內容,結合諸如「鸕鶿季」等文化活動,則低價是可以避免的。不管孰對孰錯,至少都說明瞭觀光、文化及產 業間是不容各行其是的。 (七之一)
-
難忘金門之旅
如果沒有遇見她,我想我應該不會踏上金門這片土地、認識這一個充滿神秘色彩又富有人情味的地方::: 一九九八年,高二的暑假,我們這一群來自屏東的庄腳囝仔來到高雄小港職訓局,參加一個月的暑期訓練,那一天職訓局裡到處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其中最遙遠、最受人矚目的莫過於│飄洋過海來自離島金門的學生,大家對於他們可是感到十分新鮮、不斷追問他們有關金門的點點滴滴:你們是坐船過來的嗎?聽說金門晚上都不能開燈、到處都是軍人、碉堡還有戰車,生活方式和大陸人民差不多哦:::,在一陣相處及深談之後,我們才了解他們這一群可愛的朋友,雖然言談中總會帶著故鄉的閩南口音│哼啊哼啊、對啊對啊、米歹,但待人親切且十分有禮貌,擁有著一顆稚子之心來面對這個世界,不然我也不會深深地喜歡上這一個路途遙遠、可愛的金門女子! 在辛辛苦苦打工存錢之後,我終於可以搭著飛機、到海的另一邊會會我的女朋友,唉!別人是男生抽到金馬獎,親人來金門眷探,我可是來找這個位居前線的阿娜達,一解相思苦!(老實講這還是我長這麼大,第一次坐飛機呢!)到了金門這個充滿陽光的海島,讓人忍不住大大地吸一口新鮮的空氣,路上二旁整齊排列的花草樹木,讓我終於見識到這書上介紹的「綠色隧道」,這真的是一個世外桃源,究竟是誰說它是個「鳥不生蛋、狗不拉屎」的恐怖地方! 走在街上,看到金城的車站好大好漂亮、部份的房子也蓋得好高,一點也不輸台灣,我就像個紅樓夢裡的劉姥姥逛大觀園一樣,心中有著濃濃的好奇心與新鮮感,從此刻開始那「偏僻、落後」的刻板印象,已經從我的腦海裡開始剔除!也許在路上及牆壁上,仍可看見碉堡及依稀的反共標語,那也只是地理位置的無奈,使得金門不得不成為捍衛國家的戰地最前線,這裡的人比誰都愛好和平、比任何地方更有人情味,四通八達的道路,再加上二旁的樹蔭、迎面吹來的涼風,還需要開什麼冷氣,連開車都是一種享受,再想起台灣那擁擠堵塞的交通,骯髒的生活環境,充滿污染的空氣,和金門實在是差太多了! 走進了位於山后的「民俗文化村」,一排排一棟棟閩南式的建築,入映在我的眼前,燕尾、馬背式的建築風格,這是在台灣長大的我,根本沒看過的傳統古蹟,無論是建築物的修護、房子裡的陳列物─幼兒時的搖籃、迎娶時的花轎、生活的器具::等,都保存的那麼完善,讓我不得不對有關單位有著一份敬佩之意!到了水頭村的西式洋樓,又是另一種不同的風貌,在日本、南洋經商成功的金門人回到故鄉,前者為了安頓族人並回饋鄉里,闢建了著名的「十八棟厝」,後者則興建了南洋式的建築,這都是「飲水思源、光榮耀祖」的象徵!閩南式的建築、西洋式的洋房、軍事上的設施,在這個蕞爾的小島,就像是歷史的縮影! 下午和女友家人一起騎著腳踏車到慈湖,一路上順著坡度溜下去,再加上陣陣涼風,真是舒服極了!由於金門位於大陸弧形沿岸的中央,再加上有農田、樹林、灌叢、濕地::等,吸引了不少鳥類前來棲息覓食,像夏候鳥的栗喉蜂虎或是冬季的鸕鶿,相信金門一定許多賞鳥人士的最愛!此時的天空有著一抹夕陽,和女友攜手在沙灘上散步,真是浪漫!聽當地年青人說:『晚上在慈湖還可以抓「鱟」』,講完還一陣竊笑,弄得我真是一臉糊塗:: 短短幾天的行程,轉眼間馬上就步入尾聲,當初在搭上飛機起程前,心裡還信誓旦旦地想著:「金門這麼小,用走的就可以遊覽完了吧?」沒想到我真是大錯特錯!金門雖然麻雀雖小,但可是個五臟俱全、觀光資源豐富的好地方!也許在開放觀光後,看似都會的外表,仍然保有鄉村的那一份純樸,到處都充滿運動的風氣,難怪會蘊育出許多傑出的體育菁英,令人不得不愛上這個「好山、好水、好所在」,只可惜這次停留的太短,什麼太武山、五虎山、小金門都還沒去過呢?不知該說是女友留了一手,還是金門的觀光景點太多,讓我開始迫不及待地期待下一次的金門之旅!
-
《老照片.說故事》衛國保鄉不後人——陳六一先生
金門民防體制,自民國四十一年即具雛型,經過歷次改進加強,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改設民防指揮部,由縣長兼指揮官,各鄉鎮設民防大隊,由鄉鎮長兼大隊長,鄉鎮警察所長兼任副大隊長,每村里設民防中隊,由村里長兼中隊長,副村里長兼副中隊長,依年齡分組,凡十八歲至四十五歲之役齡男子,經體檢合格者,編入民防隊員,分年度訓練及機會教育兩種方式實施,其任務並分軍勤及戰鬥兩種,軍勤包括有救護、運輸、搶修、消防、構工、防空及技工支援等項,戰鬥任務是以村落防禦、反空降、反暴動、岸勤作業、空投物資、搶運、葬務等項,並定時作基本戰鬥教練。 民國五十七年,金門建立「戰鬥村」,使民防組織更邁進了一大步,把「人人戰鬥,全面制敵」的要求更能具體發揮與運用。 圖為早年編入民防訓練的陳六一先生接受基本訓練時精神飽滿的「端槍神情」。
-
讀王羲之傳
「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靈。羲之不天,夙遭閔凶,不蒙過庭之訓。母兄鞠育,得漸庶幾。遂因人乏,蒙國寵榮。進無忠孝之節,退違推賢之義。每仰詠老氏周任之誡,常恐死亡無日,憂及宗祀,豈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嘆,若墜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謹以今月吉辰,肆筵設席,稽顙歸誠,告誓先靈。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貪冒茍進,是有無尊之心而不子也。::」 此「告誓辭官」(誓墓文)文,乃西晉右軍將軍王羲之作也。王羲之,字逸少,祖籍山東琅邪臨沂人。妻郗璇,為書法世家之後,太尉郗鑒掌上明珠也。時所稱「東床坦腹」、「入木三分」,前指郗鑒擇羲之為女婿,後指羲之書法已達爐火純青之功力。生有七兒一女,其小者王獻之獨具名,工草隸善丹青,傚及張芝草書。當其被譽為超群絕眾,無人可擬境界時,手書「大」字以示其父,羲之閱後順筆添上一點為「太」字,獻之再持以示母,母曰:獨此點有乃父跡也。獻之自此默然,然後始知青出於藍,未必能勝於藍之理,故益發勵志習字練筆,「寫完一缸水」,終底於成,與父齊名,時有「大王」、「小王」之稱。 昔永叔(歐陽修)交遊李氏家,偶於殘垣舊壁間,發現「昌黎先生文集」(韓愈文集),喜得渾然陶醉,從此啟蒙其後生靈運。今右軍(王羲之),幼學書法於魏夫人,再得蔡邕所著「筆論」一書,習後嘗言:蔡邕飛白,華艷飄蕩,字之逸越,不復過此。後以此本書為師,奉為圭臬,自創行草書法,「蘭亭序」、「喪亂帖」為其代表作,有「書聖」之譽。再者,子敬(王獻之)不敏於所知,卻敏於所學,天資聰穎,後天努力,獨成一家,其書「鴨頭丸」、「中秋」名帖,已為後人臨習之範式。 吾罷讀王羲之傳,仰其書法之造詣,更慕其辭官之果決(誓墓)。每至夜分,思潮起伏,似浪花澎湃。感世事總無常,竟有官運臨頭自棄者;嘆人間多貪婪,百般利益到盡始鬆手。閒暇,吾每意欲有所問:問世間有能摹羲之之書法者,其為跡也或可亂真?次問世間有能傚羲之辭官之舉者,有必緲如滄海之一粟,惟今恐未必能再見矣! 吾以為,王羲之僅因書法卓絕,引人尊崇。然世人未究其入仕為官,滿懷施展治政理念及抱負,其嘗藉此為民服務,拯民於水深火熱之寇亂中,或此其所以為官之因。嗣歷經西晉、東晉寇亂,實言之,上未有深謀遠慮,且無察納雅言之君者;下屬忠言嘉謀,卻有疲竭根本之害者。縱使滿腔為民服務熱諗忱,亦難敵昏腐的政治潮流,或此其所以辭官之由。吾又以為,現今以公僕身份自居者,從政當思有利於百姓之便,久病不退(具退休條件者)應慮有礙新陳代謝。一職到老終非所宜,久任現職尤需創新。換言之,若能每月三省,從公意願疲憊乎?服務精神不繼乎?有其一者,冀能先行引退如王羲之者,凡此種種,庶有助益乎公務之遂行矣!
-
《咱的俗語話》廣東目鏡
對一個人的評價,對一件事的評析,對一個計畫的檢視認知,都會因所居角度的不同,專業程度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看法或不同的結論,在俗語話中,這就是「廣東目鏡在人甲目」,或「廣東墨鏡」、「水晶目鏡」都是相同的語意。在很早的年代,製造目鏡(墨鏡)的技術還沒有發展到精密、精準、精細的程度,對目(墨)鏡各有需求,或近視,或老花,或散光,且屈光度數各異,當年的驗光料想也不怎麼準確,所以每一個目(墨)鏡自然無法滿足每個人的需要,甲意、合目尚要緊。可是無論怎樣「甲意」,總是不如「丈姆婆仔看子婿,愈看愈意愛」,你說是嗎? 可能海禁初開,許多出口的時尚品都來自廣東,才會將目(墨)鏡說是廣東的,姑不論廣東是產地,流通地、進口地或出口地,經由廣東供應全國需要者,才是「貨暢其流」,但每一副目(墨)鏡能使人「甲目」才是消費者所要的,也是銷售者的期望。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供應消費者「甲意」的商品,必可經由促銷而暢銷,這就是經營者能快速獲利的最佳途徑,也是夢寐以求的願景。人類對物品的取得,擁有也是依據對物品使用後「甲意」、「合意」、「合用」、「合適」等相溶,相與的程度,達到「慾望」滿足的層次,進而判定對物品的實用價值。目鏡的「甲意」在人類的感覺上是比較直接而明顯而已,因為一有少許的無「甲目」立即會出現暈眩、模糊與高低不平的現象,嚴重的,甚至會傷害到視力。 一「輸」(襲)相同質料、相同款式、相同品牌的衣服,穿在不同人的身上就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感覺、氣質、風味,也就是每個人(包括穿的人、看的人)的特質、韻味都會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所以,「甲目」與「甲意」的標準不是絕對的,而是因人的體態、感應的不同與所處角度,立場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認知與結論,有時候「落差」的程度會「一丈差九尺」的迥然不同,因此,常常會有些許無奈的訝異與嘆息,黯黯然搖頭以對。 人與物之間非常單純的相溶、相與的關係都會衍生出各種各樣「甲目」、「甲意」、「合適」、「合用」的問題,人與人之間彼此的錯綜複雜,又是一個「剪不斷,理還亂」、「治絲益棼」的景象。人在世間展才能,露才華,不停地週旋在不同的、不識的、不相干的人群之間,不「擦槍」都會「走火」。在路上,向對方看一下,雖不經意,但對方感到「鑿目」,於是就可一陣砍殺,任其血肉橫飛,路人可以冷漠到「視若無睹」,因為誰都怕「公親變事主」,在這不分「青紅皂白」的年代,大家抱的是「身邊無力閒囉囉」的閃避心態,建「門前雪」都可以不管了,誰還會罣礙到他人屋頂的「瓦上霜」。如今面臨的是社會規範的「蒸發」與群我倫理的腐蝕,許多一丁點的「順眼」與「 甲目」都可以生出大事端。 此次,甲申年的「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荐水陸大法會」,論動機宗旨,絕對純正宏遠;論規模是千年來的首見,可預見的將來也不易重現;論法會時程亙越七永日,已不遑讓「羅天大醮」;論主壇僧眾,高僧雲集,法力深厚,論儀典,隆重殊勝,嚴謹虔敬;論結緣,高僧來自兩岸三地,人數之多,至為罕見,十方信眾不遠千里,自五洲寰宇,返鄉禮聖,共襄盛舉,數百義工全心投入,不眠不休;論題緣供奉,上至百萬,有至百元千元,歷時幾月綿綿源源,不停湧進,筆數之多,數額之鉅,已創空前;市場禁屠,居民齋戒,五鄉八保家戶犒軍敬神,使吾鄉金門彌盈一片肅穆瑞祥之氣,堪稱千百年來的盛舉、盛會、盛事、盛典,恭與者,禮聖者當是畢生永銘,倍加榮耀,真是生民之幸,亡靈之福,經「齋天放生,五大士焰口,蒙山施食,延生普佛」,至恭焚化吉「法船」,完成「送聖」後,功德圓滿。個人雖有未能親沐法雨,霑佛喜之憾,但仍深以為榮。 在法會之前,法會之中,甚至法會之後,陸續耳聞一些「話仔話屎」,有說某宮廟「發爐」,某王爺出壇,有那裡不妥,那裡不當,又說不宜結燈懸綵,又說齋飯犒軍從未有過,儘是枝枝節節。可能是鄉親們慣於道家科儀,一夕間出現純正佛家儀典的不適應、不瞭解,自會滋生不認同的意見,這是常情、常理,也應是常態,不必介意,也不必在意,只要我們都是心為金門,心為鄉親,心為明日的更好,就不須去計較每個鄉親的認知與認同,所以企求人人「甲目」、「甲意」、「順眼」、「順耳」是椽木求魚。 附記:個人在不自量力,陸續發表「咱的俗語話」,承許多鄉親前輩、好友、同好的指正指教,至為感銘。近在「半暝兩更半」中引述口語相傳的明太史公許鍾斗人鳥對語,承旅高謎藝大師許湧泉宗前輩指正應為「十五團圓『號』半月(非何)三四成群『名』孤星」(非一),謹恭敬受教,並致由衷謝意。
-
《老照片‧說故事》田徑好手盧志尚奪金牌為校爭光
民國四十九年五月二日,金門地區第二屆軍民聯合運動會,在金門高中體育場盛大揭幕,來自防區各守備區官兵代表、各鄉鎮與各級學校代表等體育好手,展開為期一週的田徑比賽,盛況空前。 當時,代表金城鎮中心國民學校的盧志尚,是田徑場上的箇中好手,分別在國小六十公尺、和一百公尺短跑比賽中一馬當先勇奪金牌,也在兩項接力比賽拿到第一名,並在壘球擲遠競賽榮獲季軍,總計在「金門地區第二屆軍民聯合運動會」中奪得四金一銅,為學校爭光。 圖右為盧志尚勇奪金牌後與級任導師莊聰榮合影留念;圖左為與當年學校田徑代表隊合影。只是,事隔四十餘年,當年這群體育健將勞燕紛飛,不知在何方。
-
《留金歲月》小金飲食錄
敏督利颱風讓我們見識到風雨的威力,尤其在台灣中部山區道路更是柔腸寸斷,中部都會由於鯉魚潭水庫的閘門損壞問題停水好幾天,這更令人體會水的重要性,還有中部橫貫公路谷關風景區的遊客滯留其中,吃光了飯店的存糧,原本的山珍海味成為大鍋菜的克難式菜餚,真是遊客們一生中難忘的回憶。 有水當思無水之苦,人其實是很健忘的,當水龍頭一打開嘩啦下來,那裡管得了它什麼時候缺水。當有山珍海味可以吃到飽時,浪費食物以及吃飽撐著就稀鬆平常了。 我在小金的日子遇過兩次旱季,沒有自來水,水塔沒水,部隊只好向老百姓買水,當時一卡車的水八十元,連長三令五申叫大家省著用水,還好是冬季,幾天沒洗澡都撐得下去,真要洗澡就往山下民眾開設的浴室去洗,花三十元,如一場隆重的沐浴洗禮。 趁著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中午與同事陳老師吃便當時,他看內容那麼豐富,直說真是太幸福了,颱風過後還有許多蔬菜,不禁回憶起在外島當兵時的飲食往事。陳老師昔日在馬祖當過四個月的兵,其中遇到颱風,他說:「風雨過後補給少,我們就向漁民買大尾黃魚,像兩手張開這麼長,弟兄們都吃得很過癮!」 我舉手抗議,在金門一年多怎麼都沒見識過他說的那種黃魚?只有吃過不到一尺長的小魚,要吃到黃魚也要有機緣。 我們在烈嶼師的年代,去評比測驗下層單位,從沒有誰會請我們吃飯或巴結什麼,但每月都有一回接受金防部的督導,二處的情報官來督導,自然要挑選績效良好的觀測所受測。 到中午,吉普車就開往九宮碼頭的四維村小漁港,那裡有幾家聞名的海產店,我和文書伙伴阿彬、阿德都曾當過陪賓,阿彬家裡做貿易,逢迎又得體,勸酒功力好,把長官服侍得服服貼貼,當時我們常有好的成績,聽天命也要盡人事呀!四維的海鮮店,真感謝你們! 人總是為了自己的好成績而使出一些手段,是對是錯卻常常沒有答案。 結果是評比成績好幾次出現第一名,軍官記大功,文書記嘉獎,累積達到標準就有返台假可以放,我在退伍前一個多月才積滿九個嘉獎,多回台灣一次。 文書生涯常見夜生活,宵夜多為泡麵,阿彬常有「戰備存糧」,很多軍官或文書夜深時常往他那裡搜尋,也多有斬獲,因為阿彬買泡麵或餅乾都是整箱的,他又慷慨,做了不少好公關,吃人嘴軟,大家對他很尊重。我通常晚餐吃得飽,少吃宵夜。 每隔一兩個月,連上會辦慶生會,師部連真的經費較多?就在文康中心舉辦,即是在志清圖書館旁邊的勇士堡,大多是吃客牛排、喝香檳汽水。但在平淡的日子裡,吃牛排是件大事,還有長官來切蛋糕或贈送壽星小禮物,再聽場民歌演唱,或餐後招待看國光戲院的電影,真是美好的夜晚,收隊後摸黑回山上坑道,月初時沒有月光,記得一回小江緊緊拉住我的手,我說:「你怎麼了?」他說:「我有夜盲症,黑夜看不到。」他在山徑上緊抓住我的手,我第一次感受到夜盲症者的痛苦。 颱風來了(忘記名字),突然不見蔬菜,一切以罐頭食品加上現有存糧為主,牛肉麵出籠,或是牛肉麵疙瘩,還有鳳梨炒牛肉,多為罐頭組合,頭兩餐還好,往後正餐愈來愈如同嚼蠟,有些弟兄乾脆放棄正餐,利用空檔時間出去「打野食」,東林街上百姓開設的飲食店還有各式各樣的燴飯及小菜。 一位在二膽島住過數月的學長回來說,他們曾因風雨隔絕,這樣搭配罐頭和米麵,變出數十種菜單出來,為了活下去也得硬吞!後來回到烈嶼,有新鮮的快炒和三鮮燴飯等菜餚,直讚為人間美味。 現在地區的物資較昔日更為豐富,餐廳也多,不太可能回到過去那種刻苦的生活及飲食態,有說世界不能和平在於人慾橫流,山珍海味滿街是,很多回卻是要戴著笑容的面具去應酬,於是嚮往粗茶淡飯、清粥小菜的日子。 今年故鄉割稻子時,午後三點母親煮了「割稻飯」,白飯配著瓜仔煎蛋、豆包炒破布子、香菇炒蘆筍等,我們工作的五個人,在田地邊的大樹下大快朵頤,又來了兩位村人交換農事經驗,菜籃子提回家,母親看到被一掃而空的餐盤,真覺得很有成就感。「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就是最好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