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浯居吾述】 蒼鳥一聲笑
今年和過去幾年有很大的不同,從暮冬到夏初一陣又一陣的雨澆淋著已經乾旱多年的金門島嶼。連續的幾場大雨並沒有帶來災害,倒是各處的湖庫盆滿缽滿似的累積了今年一整年所需的雨水。在這段煙雨濛濛的日子裡,遠處時常傳來各種鳥鳴聲,都是一些會在金門繁殖後代的鳥兒所發出的。除了讓人悲催的噪鵑、聞之喪膽的褐翅鴉鵑、聲如洪鐘的孔雀和環頸雉之外,大多數的鳥鳴聲是清脆悅耳的。其中有一種聲音是像似連續性的門鈴聲,並且大都是從較高的樹頭、電線桿上或頭頂上方匆忙的掠過所傳下來的鳥鳴,聲音就隱藏在白茫茫之中,彷彿自天而下。「那是蒼翡翠的笑聲!」我是這麼回答了兒子的疑問。 鳥的鳴叫聲有各式各樣的行為目的,例如:警戒、教育雛鳥以及求偶。但在這個季節裡,鳥的鳴啼聲大多是為了博得雌鳥青睞的求偶聲,宏亮婉轉的歌聲才能為自己贏得美嬌娘。所以說這些聲音是熱情洋溢開懷的笑聲,一點也不為過。蒼翡翠是台灣給牠的稱呼,因為牠的下背、腰和尾巴都是美麗的蒼藍色。但如果根據英文名稱來翻譯,則以大陸的命名-白胸翡翠更為恰當,當然牠還有其他名稱:白喉翡翠,也蠻恰當的,這些名稱顯然也跟牠身體的特徵有關。這種鳥體型算是蠻大的中型鳥種,成鳥的體長有25-30公分,若不能想像牠的大小,就拿起身邊的一隻30公分長的量尺感受一下。牠的頭、後頸和上背都是棕赤色的。臉頰、喉嚨、前胸和肚子都是白色的,飛行時會看到一大片白斑,白胸翡翠或白喉翡翠顯然是根據這個特徵命名的。 牠有著巨大的嘴喙,讓牠可以挑戰泥灘上凶狠的螃蟹。嘴喙的顏色是誇張的珊瑚紅至赤紅色,顯得十分的突兀,但卻沒有血盆大口的凶狠模樣。除了魚、蟹和水生昆蟲之外,有時農田裡大一點的蚱蜢、甲蟲或是溪流裡的青蛙、小蛇,甚至小老鼠都能成為牠的盤中飧,牠是一種不折不扣的肉食性動物。奉勸農民鄉親們,別再將牠當成跟人類搶食農作物的敵手了,甚至牠還能為您除去一些會啃食農作的昆蟲和鼠輩。這使我想起多年前在農田上看到掛在網上,用來恫嚇其它鳥類那隻可憐的蒼翡翠,顯然他是含恨而終,死得無辜可憐。 此外,在台灣難得有機能看到蒼翡翠的身影,但是在金門絕大部分的水塘邊或是海岸邊都有輕易的發現牠的蹤跡,例如:在大、小太湖,幾乎在固定位置都能發現牠的行蹤,這對於喜歡自然攝影或是賞鳥的朋友們而言,這絕對是上天給的巨大恩寵。渾身「青天藍」的羽色,很少有甚麼鳥類有如此用色大膽。對會使用這種色系的鳥,最先會想到的莫過於大名鼎鼎的世界級瀕危動物-藍鸚鵡。這種「世界級」的瀕危動物名號,可不是一種榮耀而是悲劇一場。大部分有的藍色都是一些帶點金屬光澤的「亮光藍」,例如:牠的同宗普通翡翠(魚狗),以及意外成了金門明顯目標的藍孔雀;又或者是帶點紫色的「深藍色」,例如:斑點紫嘯鶇、藍磯鶇。其實金門的喜鵲也是略帶紫色的深藍色,只是顏色太深了幾近黑色。要能在金門看到像蒼翡翠這般青天藍的鳥種,大概只有冬天時的藍尾鴝,而且那得是公的藍尾鴝,不過要想看到藍尾鴝這種非常稀有的鳥種,那得要多大的幸運,人生至今我也不過在植物園巧遇過一次。至於金門的夏候鳥-栗喉蜂虎的藍色,則是帶點淡黃色的藍綠色成分在其中。 在繁殖季節的時候,很常聽到牠邊飛邊叫著,掠過你的頭頂,然後急急忙忙地消逝在你的眼界之外。給人一種睥睨人間,一笑而過的氣勢,對於「蒼鳥一聲笑」的豪情,能不給牠拍拍手嗎?至於牠築巢的習性總是挑選在河岸或湖畔的土牆上,牠挖洞為巢,孵蛋的巢室位於隧道的盡頭,隧道的長度可以深達1.2公尺。每一對蒼翡翠,一窩可以下4-8枚白色的卵,等雛鳥孵化後就由雌、雄鳥輪流餵食。而這一對佳偶也僅會在這段時間配對在一起,待雛鳥長成之後一家子就各奔前程,縱使日後相逢應不識,但不會塵滿面、鬢如霜。大千世界中會睹物思情的物種,恐怕只有人類以及少數的大型哺乳類動物吧!其他物種即使是從一而終的丹頂鶴、白鸛和黑鸛等之類的鳥種,是否因情感的牽絆而相守一聲,恐怕只有當事者能知曉吧!雖然有些研究結果顯示,丹頂鶴會因為伴侶的死去,而成為鰥寡一生的孤鳥,但原因何故?為情乎?實在不是我們人類可以代替牠們回答的,畢竟我非魚,安能到知魚之樂?對動物行為的解讀,大都反映出了當下觀看者的心情。 我所看見的蒼翡翠通常是孤鳥一隻的狀態,只有繁殖季時才有機會看到成對的牠們,像一對蝴蝶般在湖面上翩然起舞。而這和牠的親戚「斑魚狗」很不一樣,我倒是常常看到斑魚狗成對的出現在太湖的湖面上方,其原因不甚理解。故事回到蒼翡翠的身上,最常看見牠的身影佇立在湖邊的枝頭上,孤影凝視著前方,彷彿能看透這塵世的歡喜悲憂,享受著片刻即永恆的寧靜。形單影孤的畫面似乎有點淒涼,即使是盛夏的暑氣也化不了牠身上那股滄桑的氣息。秋風已起的處暑之日,清晨的太湖畔依舊能看見牠在湖上獨釣的模樣。此景就如同王士禎為《秋江獨釣圖》所題的一首詩一樣:「一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這首詩總共28個字,卻用了9個「一」字,完完全全的表現出「一」個人的寂寥感。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一人」獨處卻也是逍遙自在的極度表現。 關於江海獨釣的影像是許多古代文人喜好創作的畫面,通常也反映出當人們在面對生活中的不順遂時,心中都會泛起隱居山水間的念頭。唐代柳宗元被貶永洲時寫下了:「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另有晚唐李後主在位時,為宮廷畫家衛賢所作的《春江釣叟圖》提詞二首:「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世上如儂有幾人。」以及「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者,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即使是位居天子的李後主,內心仍然渴望忘卻營營、寄海餘生的自由。清代紀曉嵐陪著乾隆下江南,見江上漁舟即星的寫下:「一篙一櫓一漁舟,一丈長竿一寸鉤。一拍一呼復一笑,一人獨佔一江秋。」面對生活中的磨難,免不了對自由的嚮往,無論你的出身為何、位居何處!無怪乎有蒼翡翠鳥睥睨人間、滄海一笑,而悠遊於天地間。
-
鄉愁
望鄉的眼一對 童年的風三分 清明時雨五錢 秋夜望舒少許 再和入高濃度回憶 溫火熬煮,這一帖 據說,可治長年痼疾
-
吃蛋
這陣子雞蛋如寶物,有錢不見得買的到,在南部,勉強還有供應商維持供應,我那北部靠運蛋維生的親戚,就說蛋價漲翻天,可以取得蛋,可是每個人有限量,限量的程度大概跟大賣場差不多,一個人限買一斤或一盒而已。而缺蛋這件事,有些人會說自己根本不吃蛋,或是換成其他替代品就好了,不過,蛋製品,或者料理關於雞蛋的種類太多,牽一髮而動全身,幾乎在麵包店裡看到的品項,都悄悄地調高價格。有些店家會公告哪時候做調漲,以及調漲的原因,有些則是直接受不了物價的壓力,就直接漲價,對於許多人來說,雞蛋變貴,是相當有感的。 我喜歡吃蛋,也愛好蛋可以變成各式各樣的料理,況且確實比起不少東西,它既是原型食物,自然也富含蛋白質。所以,幾乎每天我都會吃一顆蛋以上,無論是荷包蛋、水煮蛋、滷蛋、蒸蛋、菜脯蛋、番茄炒蛋、蔥蛋等,這些料理都在我的身旁出現。而我也會買一些蛋製類的東西,例如麵包、蛋糕、布丁等,因為口感吃起來很滑順,濃郁的蛋香更是讓人忍不住馬上吃完。我最喜歡麵包剛出爐的氣味,那是一種豐富多元且帶有熱情的味道,只要一聞到,就會忍不住掏腰包買最新出爐的麵包。我也曾嘗試自己烤麵包,雖然沒有麵包店那麼厲害,但我卻喜歡那種將麵粉與蛋、水等混合在一起攪拌的愉悅感,就好像要完成一件很大的工程。 至於吃蛋,有陣子我與妻子約定,每天早餐就改吃兩顆蛋,不要再吃其他澱粉。一開始這樣做當然有點猶豫,畢竟只吃兩顆蛋,以往都吃飯糰或是漢堡等正餐的我們,鐵定會覺得飢餓。確實,在一開始執行這樣做的時候,往往不到中午十二點,肚子就已經開始吼叫了,得靠著其他飲品,或是喝水來消除那樣的飢餓感。而這樣的飢餓,曾讓人一度想要放棄這樣的做法,但是,我與妻子都沒有提出,所以,還是持續下去。吃了一陣子之後,反而覺得漸漸可以適應這樣的方式,對於一整天的熱量也有所控制。雖說早上我都必須早起幾分鐘把水弄滾,然後放進蛋煮熟,不過,對比過去的做法,這樣做確實可以省錢,也可以控制一天的熱量。 至於其他時間,偶爾我也會仿效飯店或餐廳製作關於蛋的料理,妻子對我最讚不絕口的,大概是炒蛋。對於炒蛋,我也稍稍有點心得,畢竟在外頭吃到的炒蛋都覺得不錯,而上網查找製作方式之後,也覺得比較有把握。所以,偶爾我會在假日早餐,就做炒蛋來搭配牛奶或是饅頭一起吃。炒蛋最重要的大概是打蛋,以及加入奶油或是牛奶的時間點,比較費工夫的做法,自然是將奶油加一點食用油先下去熱鍋,接著再將打好的蛋攪拌好,慢慢的倒入鍋中,控制火候慢慢拌炒,然後加義大利香料或是黑胡椒粉,就可以上桌。快速的做法則是奶油或無糖牛奶與蛋一起攪拌,接著熱鍋後就開始烹煮。而最重要的當然是吃蛋時間,如果住過鄉下,在雞舍撿過蛋,就知道每顆蛋得來不易,所以每一顆蛋的品嘗,都是要抱持感恩的心,而它也會反過頭來成為我們身上的動力,為我們補充每一天的營養素。
-
【小說連載】冬梅
阿呆和冬梅準備一起生活的消息,很快就在村裡傳開,即使多數人都樂觀其成,他們的想法跟坤山叔和戇嬸婆是不謀而合的。若以阿呆的條件,想娶妻並非易事,冬梅若想再嫁,亦只能嫁給那些屆齡退伍的老北貢,將來是福是禍則不得而知。在坤山叔和戇嬸婆的想法裡,大家同住一個村莊,對兩人的家庭背景和為人處事,可說瞭若指掌,把他們兩人撮合在一起是極為恰當的。儘管阿呆是一個在室男,但若以他的家世和個人條件而言,他憑什麼嫌棄冬梅是一個寡婦?而且她的賢慧是村人公認的,能把他們撮合在一起,可說是他們共同的福份啊! 然而,縱使坤山叔和戇嬸婆肯定他倆的結合,但卻也有一些好管閒事的三姑六婆持不同的意見。她們說,阿呆頭腦清晰並不呆,雖然家境較清寒,但身體強壯又勤勞,也是一個如假包換的在室男,只要緣分一到,就可娶一個黃花閨女當老婆,怎麼能娶冬梅這個死了丈夫的寡婦,簡直太看不起他了,甚至有辱他的人格和家風。 尤其冬梅和文福結婚才幾個月,文福就被共匪的大砲打死,從她的臉型來看,就可看出是一副剋夫相。萬一冬梅真的生性剋夫,下一個輪到的不就是阿呆嗎?一旦他被她剋死,而冬梅卻一走了之,到時他的母親要由誰來照顧?難道他們沒有想到這一點?或許,對阿呆來說,這似乎不是所謂的姻緣,而是一個陷阱,只要阿呆往下跳,就永遠起不來。坤山叔和戇嬸婆是不是頭腦壞去,竟然沒有想到這個嚴重的問題,才會把他們撮合在一起。 在那些婆婆媽媽的想法裡,阿呆雖然不呆,但從這件事來看,說來也真呆。自己的人生大事,怎麼能隨隨便便交由坤山叔和戇嬸婆來決定?難道他忘了自己是處男身,怎麼能把人生的第一次,獻給一個死了丈夫的寡婦?而且之前為了下井不小心踩到文福的頭顱,還被文福的鬼魂纏身,經過王爺起乩揮動黑令旗,才把纏身的鬼魅驅走。阿呆得到這個教訓後,非僅沒有學乖,竟然還想跟他的妻子共同生活。 (三一)
-
美麗的麵包牆
因為在便利超商吃早餐,意外發現了一面麵包牆。非常驚艷!原來生活中處處有美麗的事物!美麗的事物也常常就在我們身邊不遠處! 專門用來置放麵包的櫃子,全部的白綠色相間,簡約中有時尚,淡然又不失自然。整體清新雅緻、柔和明亮,讓人不刺眼、不浮躁的感到寧靜!放鬆!彷彿也瞧見白色世界的乾淨、無暇;又嗅到綠葉、嫩草的芬芳。亦像童話故事、插畫、繪本的背版、底圖,有夢幻純真的既視感。原本空白的牆面因為麵包櫃讓儲物整齊、瞭然分明。還穿插的擺上療癒可愛的布偶、小豬撲滿、精美乾燥花當裝飾!另外做了幾個實用的大抽屜!簡直集收納、置物、儲存為一體。而類似棚架的頂端還有半圓弧像花邊的細節變化!我邊吃早餐邊仔細觀察……,當下真覺得就是一面大大的麵包牆,而這面麵包牆是整間店裡最大的亮點! 一般加盟店的店內設計、裝潢,通常循本部的統一規格、標準模式,以便經營理念一致,也易於形象識別。對於此店主事者的個性化設計深感匠心巧思、慧眼獨具。或許是怕浪費空間、或是依店內需求做出調整,或者本身對美學有專業素養。而麵包牆真正發揮了實際功能,讓消費者能集中方便與開心的選購麵包。也產生了美化環境的效用,更讓它在所有連鎖店裏分外吸睛、獨樹一格! 麵包牆恰巧矗立在店內用餐區旁,而牆上廣告詞寫著:「一天滿滿朝氣,從晨光開始」。頓時覺得是在提醒我們要吃早餐!吃了早餐會很有活力!於我而言,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吃了早餐一整天就能很無敵!特別是在這美輪美奐的麵包牆前用餐,心情也跟著美麗了起來!
-
喜寫把魯迅詩帶到仙台魯迅銅像前
2010年12月,我陪兒子到萬里迢迢的日本東北仙台。在著名的東北大學美麗校園閒走,在一棵黑松樹下,忽然看到一座中國大文豪魯迅的銅像,驚訝不已。 我在1970年代,就有台大香港僑生幫我買的二本香港版魯迅書:《魯迅小說集》和《魯迅雜文集》。這二本書我一直很珍惜的帶在身邊,可說與魯迅已結了四十多年的文學情緣。 所以,偶然來到遙遠的日本仙台,忽然看到魯迅銅像,真是大為驚訝和歡喜,就趕快請路過的大學生,用我的手機,幫我與魯迅銅像合影拍照作紀念。 參觀魯迅像旁邊的東北大學史料館,才知魯迅當年到日本留學,曾來讀東北大學前身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想學醫救國,只讀一年多就退學,改棄醫為文,成為中國出名的作家大文豪。東北大學特為他立像紀念。 看完史料館,文思湧來,就歡喜的作了一首詠魯迅的四句小詩: 萬里迢迢到仙台,東北大學漫徘徊; 訝見魯迅雕像在,異國留名靠文才。 回台灣後,我很珍惜的把〈魯迅〉詩和在東北大學與魯迅像合影相片,作成魯迅詩圖卡。 2012年7月,我又陪家人到日本仙台旅遊。真喜歡二年前在東北大學,看到魯迅銅像和寫魯迅詩的文學奇緣,就滿懷欣喜的帶著A3彩色紙列印的〈魯迅〉詩,飛越太平洋到日本仙台。 第二天,來到東北大學那神情堅毅神采飛揚的魯迅黑銅像前,我就很高興的把帶來的〈魯迅〉詩,貼在魯迅銅像下,朗誦詩向魯迅致敬,並拍照作紀念。 魯迅若有知,看到我這台灣來的讀者寫他的詩,還汪洋萬里的把詩帶來他的銅像前,應當會很高興吧! 我實在很喜歡和珍惜與魯迅有這樣奇巧的文學情緣。
-
遣返陸客廈門行
不自由毋寧死;70年代前後,大陸同胞由於不滿社會公義或私人個別因素,常有企圖以各種方式冒險偷渡到心目中的自由地區金馬台澎尋求庇護,但這種行為,顯已違反我方政府之國安法規禁令而將非法入境者逮捕收容及遣返處置。 政府為遣送大陸偷渡犯在「原船遣返」或「併船遣返」政策執行下,常發生船難意外問題,因此基於人道原則,由兩岸雙方紅十字會以非官方組織身分,於1990年9月11、12日在金門簽訂類似司法互助之「金門協議」據以執行遣送工作,俾能在安全、便利的方式下,進行兩岸遣返事宜。 兩岸「金門協議」簽訂後,首次於1993.05.06由前海基會秘書長許惠佑率員來金督導相關作業,在金各單位所組成的臨時專案小組人員,則以紅十會人員名義,執行押解乙批大陸偷渡犯返回大陸廈門。 警方此項業務屬安檢部門主管,筆者適於該單位服務,同仁奉命配合完備前置作業後,本局遴派資深員警、義警及軍方烈嶼守備區派水上工作隊船員及幹部等組成小組,共同配合支援執行遣送任務。 大陸偷渡犯是於當日由台方人員押解搭機抵金,旋即由金門專案小組協助轉押至水頭碼頭搭乘「浯江」渡輪出港遣送至廈門沙波尾台輪停泊碼頭登岸,再交由陸方安排之處所,當場辦理交接簽署。 雙方交接任務結束後,陸方安排專車載乘我方人員但不下車,環繞廈門郊區景點參觀一趟,以示盡地主感謝之誼,逛畢回碼頭休息。此時,筆者在碼頭飲食店點了一碗海鮮米粉湯充饑果腹,其口味稍鹹別有他鄉異味的心情感覺。 而更遺憾的是手上拿著廈門同父異母弟妹家的電話號碼,佇足公共電話機前,猶豫思考或許即將離港時間恐有不足等問題,最後還是「欲言又止」不敢通告弟妹前來相見而黯然神傷。 這可說是小三通前個人歷經四五十年企盼廈門尋親未果,夢寐以求難逢的大好時機,但卻礙於公務機密,嚴禁對外宣洩未能實現而惆悵不已,祇拍下那執行公務的照片帶回留念。 如此身負公務使命,途經「家門」都不能探望親人或向未曾謀面,已往生的父親靈前焚香叩拜以盡孝心,然皆無法遂行,頓時心生哽咽。 此趟身負遣送陸客公務不能探望親人,與其說如同大禹治水「過家門而不入」公而忘私精神之偉大,毋寧說是在家人門口不得呼喚、無法相見令人感傷忠孝難以兩全,這是深烙在筆者內心深處的一大憾事。 迄至小三通開啟及金廈兩岸一家親共飲一江水,而能互相探望團聚交流,得以彌補未能遂行個人意願之憾事而稍有釋懷! 由此感悟,個人冀望兩岸同胞皆屬中華民族,應該加強和平交流,來開創人民安居樂業生活福祉;兩岸應秉持「求同存異」、「一中各表」之共識,攜手合作,朝向雙贏互利、共生共榮的美好願景邁進,早日消除疫情,重啟小三通,回復往日熱絡互動交流榮景,這是兩岸小三通因疫情嚴峻停航後的最大心願和期盼。
-
【小說連載】冬梅
坤山叔沒說錯,如果不把握這個大好機會,憑他們家的家境,又有哪個不識相的女人願意嫁給他呢?他父親早逝,由體弱多病的母親把他拉拔長大,母子兩人靠著幾畝旱田相依為命。但他的成長,卻換來母親的蒼老,幸好他已有足夠的力氣撐起這個家。將來一旦和冬梅一起生活,只要兩人攜手合作、辛勤耕種,便有收成,有了收成,必能改善拮据的生活環境。所以他必須珍惜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萬一讓它錯過,除了機會不會再來,也會讓他遺憾終生。 「坤山叔,謝謝你和戇嬸婆的安排,我會好好珍惜這份得來不易的情緣,絕對不會讓你們失望。」阿呆由衷地說。 「既然你們兩人都有意願,那是再好不過了,將來彼此也有一個照應。尤其是你體弱的母親,更需要有一個媳婦來照顧,因為有很多地方,兒子終究不方便。而且冬梅家田地多,適合種植芋頭的良田也不少,日後只要勤於耕種,不怕沒有收成,不怕沒有好日子過。但別忘了,冬梅是一個苦命的女人,要好好對待人家,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坤山叔囑咐他說。 「我會的!絕對不會讓大家失望。」阿呆語氣堅定地說。 「好,就這樣!細節我會替你們安排。不過你也得利用時間,把房間整理整理,雖然不一定要有新枕頭、新棉被,但總要把它洗乾淨,別像狗窩似的,讓人看了不舒服。」坤山叔提醒他說。 阿呆不好意思地笑笑,他的房間的確是又髒又亂,即使沒有狗窩那麼嚴重,但相差似乎也不遠。如果冬梅同意跟他一起生活,或許不久就會搬來跟他同住,所以他理應利用時間徹底地整理一番,給她一個好印象。一旦將來成為這個家庭的女主人,她勢必會把裡裡外外整理得有條不紊,這是他可以預期的。於是他抿著嘴,偷偷地笑著,內心的興奮不言可喻。今天能成就這門親事,除了感謝老天爺冥冥之中的安排,坤山叔和戇嬸婆居中牽線更是功不可沒。他們的恩德,必須銘記在心,不能船過水無痕而忘恩負義,那不是做人的原則。(三○)
-
憶金中.念恩師
經常在金門日報浯江副刊拜讀洪春柳老師「訪金中老師」大作,其中有熟識的恩師及學長弟妹,讀來如見其人,倍覺親切溫馨。 在拙文中曾經提過各階層的恩師,唯獨高中恩師鮮少述及,並非忘了師恩,而在等待時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各階層老師均有其不可磨滅的恩澤,怹們就像接力賽中的選手,一棒接一棒地傳授教導,始有今日的我們。 我是金中第十六屆畢業生,轉瞬之間,離開母校已逾半個世紀,在這期間,由於旅居臺灣,甚少返回母校拜見恩師,頗感愧疚!然恩師教誨始終牢記在心,未敢或忘! 個人以為,任何老師一生門牆桃李,皆難計數,所以老師自然容易忘記學生,而學生絕對不可忘記老師,且要時時感念在心!如今想要把金中教過我的恩師一併在此謝恩,只因事隔久遠、記憶衰退,部分恩師大名遺忘,實在罪該重罰! 當年師資缺乏、聘請不易,因而流動性大、更換率高,除校長戴華先生與幾位在地教職外,幾乎都是三年換三位,匆匆地來也匆匆地離開,增添了記憶上的困難。 導師是記憶最深的恩師,入學時採常態編班,編在高一仁班,導師李光明,帶領全班至太湖校外教學;高二文理分組,也能力分班,忠班是理組,我選文組編在孝班,導師劉秉堃,帶領我們至古寧頭、古崗湖、文臺寶塔……校外教學;高三又換胡松喬導師。 首先從國文科說起,高一印象不深,好像是夏明翼恩師;高二是劉秉堃恩師,怹是法律系畢業,記得當年教師節,恩師在中正堂對著全校師生演說「孔子生平」,掌聲如雷、佳評如潮;高三是姜林洙恩師,怹學士與碩士分別學國文與英文不同領域的學科,令學生嘆服! 接著來談英語科,高一翁志勵恩師,走路聳肩給我第一印象,怹剛服完預官役,是憲兵排長,想必功夫了得;高二換樊浩淵恩師,輔大外文系畢業,英俊小生、英語流利,著重背誦課文,每間隔一課考默寫,並額外背誦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1961年1月20日就職演說辭,最末一句「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後成世界名言;高三是李福生恩師,講課用心,重視文法分析。三位恩師教學各有特色,獲益良多。 另者,高一時還安排每週一節英語會話課,聘請美軍顧問團的軍官,穿軍服戴軍階來上課,記得第一次見面由教務主任丘耀光親自帶來,並以中英文介紹,怹們上課總是面帶笑容,用簡單的對話與我們溝通,也教唱英文歌曲:「Row,row,row your boat,Gently down the stream,Merrily, merrily,……」,至今仍可琅琅上口。 至於數學科,高一忘了,實為大逆不敬;高二洪福壽恩師,條分縷析、步驟清楚,最吸引我的是怹的襯衫,偏於清淡色系,據聞暑假來臺都會大量選購襯衫,難怪很少重複;高三謝幸雄恩師,是預官兼課,自我介紹只說兩句:「我是宜蘭人,師大數學系畢業。」教學認真,退伍後即返蘭陽女中任教。 自然科部分,高一生物李養盛恩師,利用投影機教學,圖文對照、相得益彰,是相當先進的教學方式;高二化學是丘耀光恩師,也是教務主任,身分尊貴、備受尊敬;高三物理也是預官兼課,只記得人卻忘了大名,是一過也,或許文組無人重視理科,才讓我有機會考全班最高分。 社會科中歷史好像一直是李光明恩師,教材嫻熟、情節動聽。高一地理是唐穎博恩師,綺年玉貌、穿著時尚,是同學心目中的女神,玉兔牌原子筆是她家生產的,足見恩師是「富家千金」「大家閨秀」降臨戰地奉獻心力,熱忱可感!高二起換薛天發恩師,道地金門國語,親切有味。高一公民是位資深老師,常說「聰明瓜」,似是吳騰雲恩師;高二公民洪文向恩師,出言有序、言之有物;高三三民主義胡松喬導師,好像是政工幹校政治系,講課一絲不苟。 藝能科是大家輕忽的課程,雖然期末有筆試,但聯考不考,同學只求過關。記得高一美術課,蔡繼堯恩師見我制服上繡的姓名,突然直指著我:「咦!這個名字取得好!」瞬間引來全班的目光,令我好生尷尬。高一體育老師又是遺忘,真是智能不足;高二應是預官兼課,擅長墊上運動,我最怕跳木箱,曾因不慎撞及下體,疼痛難忍,產生「草繩效應」;高三楊振榮恩師,個性隨和,與我表哥何金藩是高農同班,上課時邊指導邊與學生「打成一片」。工藝課只記得以氯化鐵在銅片上蝕刻姓名,製作類似今日之吊飾。音樂課忘得徹底乾淨,實在有負師恩、有失學生本分,又一過也。 教官也是恩師的一環,怹們偏重在軍訓教育與生活教育,尤其住校生,與教官朝夕相處,關係更加密切,住校生的早點名、內務檢查與生活管理都是教官一手包,也夠辛苦的!印象最深的教官是王維綺,人稱「王仔錘」,綽號由來可能是長相、行事作風或喜好以拳頭錘人,新生訓練時,當口令下達「向右看齊」後,我轉了一下頭,胸部立即賞到兩拳重擊,入學時是上尉,後晉升少校,教官喜上眉梢。 每天升旗上台報告的通常是管理組長(軍階最高的教官),高一時是齊國良,我因參加軍樂隊,一早帶著各自樂器到運動場看臺上練習,都由齊教官督導;高二換劉克融教官,眼呈三角型,望而生畏,午休時若在校園走動,一經發現,不問理由,跪在原地,直到鐘響;高三時是高家宇教官,個性溫和、不慍不火。其他教官尚有高一時的闕興蘭女教官,高二時陳守忠與陳惠美教官伉儷,學生稱「陳公陳婆」,他們尊重學生、以理服人。教官奠定我們規矩,功不可沒! 金中三年,蒙受三十多位恩師的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師恩浩蕩、教澤流芳,寥寥數語,難以盡述。李福井同學大作〈我在城中的日子〉曾云:「假如現在不寫,以後年老體衰,恐怕也就沒人會寫了!」有鑑於此,即使文筆粗陋、記憶失靈,也得一試。吾屆人才濟濟、高手如雲,期盼藉此拋磚引玉、投礫引珠,斧正拙文之謬誤與不足。
-
記憶中的李存鑫老師
個人因遺傳影響,高一時即視力不良,記得每逢上數學課時,李存鑫老師在台上口沫橫飛,用力的講解著例題,儘管我用心地聽講,且瞇著兩隻眼睛,吃力地看著黑板,才能勉強看得清楚他的演算式。 他是一位優秀認真的好老師,且兼擅不時激勵學生,隔壁忠班的楊永斌同學,即是因受到他不斷的鼓舞,而決心插班考上建中的,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楊永斌的數學程度,比我高一的時候還要高。」存鑫老師是台師大數學系畢業的高材生,能受教於他,是我畢生的榮寵,只可惜因自己資質魯鈍、能力有限,加上近視作怪,致使高一的基礎沒打好,至今仍視數學為畏途,良可嘆矣! 存鑫老師當時住在學校教師宿舍,他時常找我到他的宿舍刻鋼板,幫他出題目考永斌他們班,我常在用過學校的晚膳後,依約步行到宿舍找他,傍晚的光線較好時,刻起鋼板來每得心應手,但碰到陰暗的天氣,天色漸暗,我為了趕進度,心急的結果,往往把字體刻得歪七扭八的,因我也住校,得趕著參加學校的晚自習,怕萬一遲到,會被教官盯上,免不了一番嘮叨,存鑫老師知我難處,就說:「為學,萬一遲到,就說是我請你幫忙吧。」但一向拘謹自持、循規蹈矩的我,幾乎是不會想找任何理由應付的。 存鑫老師的數學教得出色,是學校公認的事實。但他的國語發音卻似乎不怎麼靈光,甚至有些障礙,他發不出「垂足」的「足」這個國音,不唸不錯,越唸越錯,最後不僅全班被逗弄得哄堂大笑,連他自己也忍不住笑出聲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只好煞有介事的跟我們約定:以後上我的數學課,「垂足」就讀做「垂咖」。 原來這是他突發奇想的神來之舉,既然國語讀不好,那乾脆就用台語唸好了,而「垂咖」的「咖」字,就是台語「腳」的諧音。事隔至今,雖然半個多世紀已悄悄地溜走了,但當年師生在課堂上互動的有趣畫面,卻仍歷歷在目,彷彿昨天才剛發生的事一樣。 後來聽說存鑫老師是台南人,我不確定府城人是否真的發不出「垂足」的標準國音,只是對這麼一位接地氣的好老師,若細究其所以那麼受學生歡迎,我想除了因他教學的嚴謹態度外,更重要的應該是他對學生不吝鼓勵與打氣,記得我們班上的陳金灶(後改名「耀輝」)同學,就是他最常稱讚的學生,現在回想起這對師生的長相、談吐與人格特質,還真有幾分神似與雷同,我只能說,他們是命中註定的師生緣啊! 後來,存鑫老師回到台南的後壁高中教書,仍然深受學校禮遇和學生敬重,我想好老師是到處受人歡迎,決不會被埋沒,也決不會寂寞的。 時光荏苒,當年存鑫老師教過的學生,後來出過好幾位校長,也出過好幾位教授,更出過好幾位各個行業拔尖的領袖人物,其中尤以台大教授楊永斌先生,最為世人所熟知與推崇,他在土木工程界的威望,可以說是執牛耳級、炙手可熱響噹噹的人物,我不知永斌有沒有跟存鑫老師連絡過,但以我對永斌一貫感懷師恩、飲水思源的認知,我相信他不會忘記這位老師;反過來說,如果存鑫老師得知他當年所力薦的優秀學生,有今天如此輝煌的傑出成就,肯定會逢人就說:「我推薦的人才沒錯吧,當年我沒有看走眼吧?」 寫到這裡,我又想起當年存鑫老師為我們解說「定義」時所留下的名言,他說:「我這樣規定,你這樣相信,你沒有資格懷疑。」這番自信且智慧的話語,此時此刻,又在我耳邊反覆的迴盪著,我確知,那是他無悔的執著,更是他無私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