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遇見「貴人」
「貴人」在一般的定義中指能幫助自己的人。人之相知貴相知心,人之相遇卻無法得知其來由,竟都是無法詮解的奧秘。等到相遇了,「貴」不貴卻很難輕易知曉。 C姊與我均為同一城市之住民,我們第一次見面竟在美國,同參加去紐約的遊行旅遊團。僅只於此恐怕也無甚交集,更巧的是在紐約見過一面不多久,又在一個類似成長團體聚會中遇到;是日,她不知為何事哭得悲愴。 當我逐漸淡忘她時,居然發現她在我單位的辦公室,已然成為我的同事了。原來,我見著她哭泣的那一天,曾告知她我工作的單位正在缺人的消息,她就立即去應徵。故此總是把我當成她的「貴人」,懷著感激的心對待我,使我不好意思。她的人生和我之交集,因為共事而有更多接觸。當初我只是隨意將我單位缺人的消息傳出去,非刻意要幫助她,她卻長期銘記在心,讓我感到驚訝,畢竟人們大多健忘。 多年的往來我們成為好友,其實認真說來,她也算我的「貴人」。多年前,我家人常常病著,C姊曾代理過某保健康器材,她推薦我買給家人使用。不料我買了之後家人用了不適應,因器材不便宜我也適用,便由我來用。剛好有一次我突發急病,沒想到因為那個器材而脫險度過一劫,如今我也由衷感謝她。 當我們都離開同一個單位,自然不太聯絡。近日在買書的路上又巧遇她。才知道她女兒因為在網路上聊天,回答有關如何轉機去日本的問題,而與一位荷蘭男子相識,進而結婚生子,就好像她女兒在網路巧遇荷蘭老公一般。我與C姊的相識是樁樁奇緣,從書店街的相遇,她進而與我一起參加健行活動,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很幸運的這些都是互助的增上緣。吾人本持善念,當與有緣人共秉一扇知遇之窗時,則不孳孽緣,而能更多遇見善緣。 仔細思量,若能事事心存感恩,那麼今生所有遇到的人,都是「貴」人啊!
-
做自己的人生「模擬器」
我們身處在時空長河中顯得如此渺小,人的各個階段也總有著不同挑戰,如何打開人生的「模擬器」,唯有轉念樂作「逆境菩薩」,才能將所有苦澀挫折換作甜美果實。 任何人都可能面臨到生命劇變,包含罹病、失業、失親等,如果不能提早建立正確心態,一旦面臨突如其來的打擊恐將挫敗;即便你有不快樂的權力,也要記得在挫敗中自我砥礪。 人生匆匆自然需要把握當下,但是我們往往最常做的事就是等待,由於東方傳統觀念堅信「風水輪流轉」的道理,養成我們聽天由命的逃避心態,終以消極方式面對所有困難挑戰,不僅無法藉此學習,恐怕只培養了等待好運降臨的處世之道。做自己的人生「模擬器」,首先建立正向心態,面對挑戰才能了然於心,並以「得知我幸,不得我命」作為圭臬,面對逆境才能視為菩薩。這不僅是一種心態轉換,而是一種行為實踐,讓人生就此預先模擬,並克服各種驟變打擊。 人人都能打開人生的「模擬器」,提早建立正確心態是首要開關,與其等待好運降臨,不如佈署美麗人生。
-
我也是一隻小小鳥
也許天生對樂曲敏銳,童年我幾乎被收音機傳出的歌聲迷醉,很多曲子聽過之後就能深印腦海。如今電腦普及,隨意搜尋都可找到兒時的歌曲原音重現,再看畫面字幕,歌詞完全解碼,好像發現新大陸一般,興奮異常。 記得有首很輕快的歌曲「我是一隻畫眉鳥」,那是1959年的歌,當時我才四歲。因為歌曲輕快悅耳動聽,很快傳遍大街小巷,一直到我國小畢業,時不時仍可聽到收音機飄來這首歌,尤其它的間奏,配上悅耳的鳥叫聲,我不禁隨著節拍手舞足蹈起來。如今知曉全部歌詞,由衷對作詞大師陳蝶衣喝采。 歌詞主歌的部分說,我是一隻畫眉鳥,因為沒有長羽毛,想要飛也飛不了;也因為沒有兩隻腳,想要跑也跑不掉。副歌的部分筆鋒一轉,不是我沒有羽毛和腳,只因為我關在鳥籠裡,除非打開鳥籠才能飛、才能跑。我被關在鳥籠真苦惱,眼看著天空我卻飛不了,只好一聲一聲叫。天呀,原來兒時歌曲間奏的鳥鳴聲,不是畫眉鳥愉快的笑聲,而是痛苦的悲鳴。 歌詞高明的部分在主歌裡。畫眉鳥不是真的沒有羽毛,不是真的沒有腳,仔細看歌詞,是說「彷彿」沒有長羽毛、「彷彿」沒有長腳,有諷刺的效果,把人類憑自己喜好任意把鳥兒關在籠子裡的自私行為嘲謔個夠。了解歌詞後,起初覺得歌詞如此悲涼,樂曲卻輕快無比,似乎不搭嘎。但繼而一想,用輕快的曲子演繹出來,不是更有反諷的效果? 還有一首鳥兒的歌,就更為精彩。那是1990年李宗盛的「我是一隻小小鳥」。曲名想必來自兒歌「我是一隻小小鳥」。歌詞起頭,把自己比做一隻鳥,想要飛卻又飛不高。更擔心有天飛上枝頭,會成為獵人的目標。又徬徨哪天飛上青天,卻發現自己從此可能會無依無靠,非常沒有自信。 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總是睡不著,我懷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沒有變得更好,未來會怎樣?幸福是否只是一種傳說,而我永遠都找不到。此時的「我」,不僅沒信心,負面思考籠罩整個心靈。 第三段文詞一轉,我不只是隻小小鳥,而是一隻小小小小鳥,依然想飛卻飛不高。同時不斷尋尋覓覓、尋尋覓覓,希望有一個溫暖的懷抱,同時向上蒼吶喊: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結尾的「我」,已歷盡滄桑,向所有知道我的名字的人高呼並叩問:啊,你們過得好不好?世界是如此的小,我們注定無處可逃,當我嘗盡人情冷暖,當你決定為了你的理想燃燒,生活的壓力與生命的尊嚴,哪一個重要? 尾聲,再次複唱兩次: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好似一個為生活和命運拚搏的人,卑微地祈求上蒼給予自己一點點溫暖也好。 此曲由趙傳遼闊幽渺的嗓音演繹出來,實在動人,勾起許多在外為事業打拚的人的共鳴,電腦的點播率依然高得驚人,以2010年放在youtube上的一段影片為例,至今已高達九百八十萬人次,有位觀眾留言:這首歌剛流行的時候,我二十多歲,未婚,聽起來只覺得很吵,沒甚麼感覺。現在五十幾歲了,回過頭來聽這首歌,內心卻澎湃洶湧,聽著,唱著,眼淚不禁流了出來……。 曾看到一段視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2013年的國慶演講上也提及,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尤其中小企業,面對不少困難。很多老闆都訴苦,說他們有生意做,卻找不到工人。他說,在外勞問題上,老闆喜歡唱三首歌。其中一首是「我是一隻小小鳥」,歌詞很有意義。 果然歌紅到國外去了,回顧自己的過往:為教育理想燃燒自己,卻因微薄的薪俸讓生活壓力不斷排山倒海而來。退休之後又因年金改革,必須忍受輿論的冷嘲熱諷,失去教師應有的尊嚴。凡此種種,不禁慨嘆:我也是一隻小小鳥啊!
-
戀戀島嶼
這季節,蕭瑟且飽滿,秋風微微涼起,麥穗高粱金黃灑遍山野。澄淨的天空在頭上,枯黃的落葉在腳下,美好的時光正要開始。 陽光下,風簌簌,綠葉在樹梢輕動,仰望著藍天,音符在白雲間徜徉。島嶼的歌唱,響起耳畔,隱隱然燃起的熱氣,蒸騰如年節歡慶。歌唱,從西半島傳到東半島,從後浦城蔓延到烈嶼,瞬間傳頌島嶼的每一角落。 是夢,也不是夢。哪一首歌,會是我夢想中的歌曲,關於島嶼的前世與今生,如何唱得盡? 暮靄時分,滿臉髒痕的孩童從門口埕給喚回,家戶的炊煙、飯菜香,四處飄送。古厝走出的婦人,腦後的髮髻梳得晶亮,雙手捧著剛從灶孔火紅的灰燼中挖出的番薯,裹著報紙,熱氣仍不斷傳送。燙手的焦香味,一陣陣,透出紙背,撫慰著破涕為笑的孩童。 不管時光歲月如何走遠,記憶總回頭找。離鄉背井的遊子,無論幾歲離家,或白了少年頭,或容顏已老,夜深人靜時,遙想夢裡千迴百轉的故鄉。芋葉長高了,古厝翻新了,花生田的新葉初露小黃花。無論身在何處,人在天涯海角,共看一輪明月之際,一首歌,悠然唱起。 我不識五線譜,不知這首歌為何,直到今年五月嚴峻的疫情當下,這首鄉韻之曲,悄悄地尋上門。 時間回朔兩年前或更早,圓韵合唱團團長許美姿找上我,她要我為家鄉寫一首歌。這、這怎麼可能?一個從小音樂不及格的人,怎敢在崇高的音樂藝術殿堂上造次?但是,當她一說完,所有話語著魔似地灌盈滿耳,她的一字一句如空谷足音,再三迴盪耳膜。是啊,我們都是離鄉很久的人,是時候了,該為家鄉做些什麼,那怕是一生我視為畏途的唱歌這檔事。 一轉念,接下的日子,說也神奇,或走路或工作,腦海中充滿了影像。影像,有送走離家孩子的小船與大海,有飼養鄉人的一方水土,甚至有落番南洋異鄉客的身影。因此,戀戀島嶼的歌詞,在這些影像的交疊下,於焉誕生。 交卷後,一年、二年……,杳無信息,忙碌中也忘卻此事。直到年初,美姿突然興奮地相告,譜曲有點眉目了,已請到有獨特風格的鋼琴家盧易之譜曲。聞言,精神為之一振,便開始留意起鋼琴家的動態,才發現他以精湛的琴技,頻頻演出並得獎,享譽樂壇,朋友間他的粉絲不少。從此,生活上凡遇挫折或困難,總要偷偷以這首歌自我鼓勵一番,僅管我對它的旋律一無所知。 更神奇的是,另一首詩也入樂。我少作詩,多年前因詩酒節,隨詩人作家前輩返鄉,為文藝雅事湊人數。那次順便遊了藝術家李錫奇的老家,青青水畔,柳樹垂岸,秋風中一行人緩緩走過。古宅庭院,文人雅士群集,朗聲吟詠詩詞,我突見一座信箱,孤伶伶地立一角。於是,(我在這裡等你)一詩,內心飽滿的情感,破繭而出。 一‧戀戀島嶼 (委託創作) 詞:洪玉芬 / 曲:盧易之 一波波 白白的浪花 拍打著小船 拍打著行囊 芋頭葉啊 花生藤啊 都爭相來送行 離家人 離家人 你莫忘三合院的阿娘與阿爹 一波波 高高的浪花 拍打著岩石 拍打著島嶼 木麻黃啊 木麻黃依然迎風屹立 濱海大道 依然歡喜展開雙臂 一波波 白白的浪花 拍打著沙灘 拍打著貝殼 馬背燕尾 依然痴痴等待 等待 等待 等待離鄉人 你的歸來 一波波 高高的浪花 拍打著藍天 拍打著飛鳥 洋樓欄杆 依稀望見 故鄉人 走近的身影 一波波 白白的浪花 一波波 高高的浪花 拍打著晨曦與落日 拍打著晨曦與落日 年年月月 年年月月 青春會散 流動的記憶不散 故鄉人啊異鄉客 戀戀我島嶼 戀戀我島嶼 永不散 二‧我在這裡等你 詞:洪玉芬 / 曲:盧易之 秋涼時節 我在這裡等你 燕尾屋簷 紅磚壁畫 歡喜擁抱 高粱穗纍閃著黃金 楊柳樹梢搖起金黃 信封開啟 他們都善解 等待的心怦怦地跳起 秋涼時節 我在這裡等你 奼紫嫣紅 綠樹枝椏 悵然歛眉 花開花謝花落無聲 小徑寂寂落葉成毯 足音未響 他們不明白 等待的心微微痛起 兩首歌詞,經鋼琴家盧易之譜曲後,五線譜餘溫未退,圓韵合唱團便全力投入練習,歷時不輟。這個非營利組織的團體,團員乃是興趣的結合,平日各有工作,練習只能利用星期假日。五月份時疫情大爆發,以為練習告中止,也不,打不死蟑螂如圓韵,突破種種困難。於是,每周日下午,四面八方的人馬,聚集線上,透過雲端,一個音符、一個和聲,一遍又一遍,有人形容愈唱愈想哭。哎,哎,離家的孩子,莫哭,當音樂一響,我方明白,故鄉在遠方,也在歌聲裡。 真叫人興奮的是,製作單位把這次音樂會發表的主題,定調於島外島俗稱小金的人文背景。十一月的深秋是我喜愛的季節,盧易之老師,美姿團長以及圓韵的好朋友們,我來了、我正襟危坐、我準備好聆聽,為你們的演出,用力鼓掌。
-
重逢銅鑼老街
是誰,用大朵大朵的棉花糖編織成白雲 奏一曲比阡陌還長還遠的思想起 深深埋藏 浮光流影的記憶 老打山的那邊飄移而來 又打山的另一頭逸去 時間的魔咒衝撞著旅人的腳步 也讓妳原本自信的臉略顯疲憊 不變的是淺淺地紅磚抹粉 恰似妳淺淺的微笑 灰撲撲的記憶躲在無預警的座標 循著石拱圈的亭仔腳 循著發光的時空軌道 炸開一屋子夢的胸膛 聆聽寂寞 釀一排的愁,然後擲向沉沉遠方 娓娓訴說著物換星移的悲歡 款款南管絃音不知從何飄來 遠方的遠方 曾經有一輛馬車輕輕搖晃歲月 伴隨童年的搖籃 令人沉醉在夢裡 風裡滲著濃郁的麴酒香 夜裡提燈的螢火蟲 也彷如一隻關在身體抽屜的小鳥 醒來拍拍翅膀 遊子瞇起眼往時間縫隙凝視 卻只聽聞間隔層層的緘默在辯論 如一首寫在風中的詩 時光將妳壓縮為清癯的長巷 妳細細磨搗了青春歲月 把時間漸漸遺忘 任記憶飛翔,繼續星宿,山巒 切剁了戰火蹂躪的顫抖 爆香了幾番繁華 浸泡了旁觀紅塵的冷眼 裝盤客家人的認命硬頸 因著妳慣常的緘默 世界倏忽忽大忽小 且讓徐徐晚風輕輕朗讀 妳一路如詩般的風景
-
換裝時節
秋仙子搖起涼扇 驅逐悶熱濡濕氣流 大地像被潑了涼水 一陣顫慄 紛紛趕著換裝 秋涼襲捲樹梢 多方的樹 退去綠衫 一身乾皺黃衣妝扮 百樹凋零黯然蕭索 蔥蘢群山頓然失色 獨樹一幟的楓樹 滿身鮮紅惹人喜 集三千寵愛 朝聖者紛紛 秋神開朗熱情的使者 抖落全身金雨(註) 浪漫迷戀人心 艷麗繽紛的四色 令人 陶醉在秋的懷裡 秋風微雨陣陣寒 落葉離枝片片飄零 帶著依依離情 緩緩 落向晚秋泥沼 白楊樹為小草披上暖被 赤裸裸的一身白 接受 嚴冬冷峻酷刑 註:台灣欒樹又名金雨樹、燈籠樹、四色樹。
-
囚
沒有答案細述說明 臨近黃昏的浪漫遼闊起來 註記成為專屬囚者 也湊不齊自由足印的夢想 流水似的挑逗翻篇重複輪迴 沒有人寫下自己的日記告訴百年後的孤獨 眼色終就是要淪亡的 遞嬗情緒燃燒脂肪蒸騰著不得不枷鎖 為了愛 我們留守了自己 眼睛隱藏住什麼曖昧不明 堅貞易碎 裂痕癢到七年就是痛痂了 既有山盟怎可沒有海誓 牽手到懸崖邊緣 就是一縱的抉擇而已 勇氣是廉價拍賣品 折舊後就剩一笑的苦澀了 愛總是堅貞 明白沒有答案說明 那些淺根輕顫的小小折騰 鎖著密碼符號厚重的等待 一個晃盪 就不必跳河了 閉關自囚吧(稿費捐大同之家)
-
吳稚暉的法書成就
前言 早在二○○五年年初周振華教授要筆者寫一段吳稚暉的紀念文字,周教授知道筆者是福建省金門縣人,而稚暉先生身後係水葬於金門海峽的這段淵源,因故義不容辭答應下來。惟先生偉大之人格、深湛之思想、貢獻國家之事功,已有學者專家多所撰述,筆者僅就先生自謙「寫字」只算是末技的這段看似平凡的事業,實是不平凡的偉大成就略作述敘。 吳稚暉先生為肇建民國功勳之一,其終身不為官的高潔人格,為後人所崇敬。稚暉先生,諱敬恆,世籍江蘇武進。生於中華民國紀元前四十七年乙丑三月二十五日,卒於中華民國四十二年癸巳十月三十日,享年八十有九,臨終遺囑水葬於金門海峽(是海誓山盟的意思,他壯懷激烈,要捲起太平洋的新潮,魂歸神州大陸的遺志,語極悲壯。)乃於金門水頭塔山北側建稚暉亭焉。附近山明水秀,風景特幽。四十二年十一月一日舉行水葬,金門軍民為其鑄像,其受業生蔣經國(時任行政院長)為立碑紀石,秦孝儀代撰並書。 及至民國五十八年十月又於亭之左旁建築「稚暉書室」,室內高懸先生畫像,並陳列先生遺著、墨寶和革命史籍,以供眾覽,淨几明窗,甚宜憩坐。亭四週砌有白欄杆圍牆,牆內、外舖以石階,滿植花木細草,植樹蒔花、闢廣場、築圓環,林木蓊鬱,光景清幽、天風海濤,極麗蒼茫之象,已成為金門重要勝蹟之一,來亭遊人,多在像前瞻仰默悼,並留詩詞誌懷。 碧波浩瀚,綠水泱泱,先生之高風碩德,從此永垂千古。「碧海有幸藏英靈」此即為稚暉先生與金門的特殊淵源,甚具歷史意義,筆者能撰寫本文,實屬榮幸。 苦讀書籍 桐城筆法 吳稚暉一生行誼,可謂寫不勝書(據今人陳洪、陳淩海編撰《吳稚暉先生大傳》都二十餘萬言,燦然大備,並由稚暉先生親屬後輩,醵資出力付梓精印。藉以略傳先生「一生最光燄照人的中國大思想家」之微熹。)為緬懷一代偉人,本文僅述及先生法書之一鱗半爪,未旁及其他。 吳敬恆字稚暉,別署吳盦,江蘇武進人,七歲啟蒙苦讀墳典,自九歲至十三歲,從陶志伊業師就讀,達五年之久。對先生異日的書法有著深邃的影響。十八歲起先生任教庠序,並於南菁書院讀書,精研經史,專治《皇清經辭》,長於史論,行文有桐城派古文筆法,詩詞亦佳。先生生性豪邁不羈,自律甚嚴,是位無政府主義的理想家。先生一生特立獨行,但不標新立異或矯情虛行,而是順其自然,合乎人性。身後遺有著作《月出》、《上下古今談》、《采客談》、《吳稚暉全集》等書籍。 篆文論史 獨樹一幟 稚暉先生二十五歲時就讀江陰南菁書院,曾作史論兩篇,全部以篆文書寫,博得督學部院楊頤、章一山二人的賞識疑為耆宿,而以正取第一名錄取入院就讀。 因稚暉先生專心致力在他幼年時即深感興趣的小篆中發展,而獨樹一幟,聞名遐邇,常有友好前來向他求書,他嘗自謙說笑話謂:「書寫篆字,纏纏而已」(「纏纏」是無錫土話,即敷衍敷衍的意思。) 風格特殊 自謙末技 稚暉先生擁有哲學的境界,文章的雄辯,與生活的恬淡寡欲,自謙寫字只算是末技,遊藝的餘興而已。但就書論書,誠如董作賓所言:「能在整齊結構之中,變化錯雜,能在嚴肅筆調之下,放誕飄逸。」「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張其昀便以為吳氏書法是能在「文」與「質」之間取得中和之道的人。(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按質是本質,文是文飾,野是樸實無文,鄙陋如野人也。史者本為掌文辭之官,辭多浮夸,故以為野之反。)先生書法不是三家村學究所寫的謹守繩墨的字,他能在法書中表達自己的個性和特殊風格。 平易近人 嘉惠學子 資深外交官丁慰慈回憶:「民國二十四年間,稚暉先生應邀赴省立貴陽高級中學講演,與同學耿心泉(其時是高中二年級學生)擔任大會紀錄講稿工作,翌日邀約另一同學胡澤民去拜訪吳先生,請先生過目校正講稿。先生欣然地接去,並囑我們次日下午四時來取稿,五日下午四時我們再度赴中山公園寓所晉謁先生。我們三人將事先預備好隨身帶去的三張虎皮宣請先生法書,先生愉快地答應。于是我們三人輪流磨墨,並將架上新筆在茶杯中浸透。先生分別書三幅篆字給我們。寫給我的是「雨後山光滿郭青」,寫給耿同學的是「月在上方諸品靜」,寫給胡同學的是「半潭清水一房山」都是充滿著畫意的詩句。稚老寫給我們書上款時,稱呼都是「先生」,使得我們深覺惶恐,遜謝不已。稚老笑著說不要客氣,這是中華民國的法定稱謂。相信這是他在筑城所留下唯一的墨寶。」 丁慰慈、劉泰楨於抗戰勝利後在上海結縭之際,稚暉先生親筆撰聯(篆體)申賀:「當世安危,斯人足杖(仗);從今甘苦;有美同嘗。」上款是──慰慈先生泰楨女士組織家庭。下款──弟吳敬恆拜手。 渾金璞玉 後人尊崇 稚老的隸書,秀勁停勻,清光照眼,筆筆中鋒,沉著有力,沉雄端凝;而渾金璞玉的篆書「上遵周秦」、「獨步當今」。 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採用吳稚輝法書為該校標準字體,可見對稚老推崇之一般。稚老八十餘年前在無錫公園所寫對聯「術擅雕龍,才能繡虎;力全博兔,智握靈蛇」供人民瞻仰,歷經文化大革命留傳至今,仍完好如故,龍飛鳳舞,令人敬佩。這副對聯的上聯是鼓勵無錫青少年學習工藝研習「雕龍與繡虎」,所以現在江蘇雕刻與「蘇繡」,名利雙收。下聯是鼓勵青少年才智雙全,這正是現代提倡的知識經濟。 獨擅石鼓 求者踵接 稚暉先生法書篆體石鼓文自成一格,故王成聖「紀念吳敬恆先生」有詩句「……遺墨幾多新石鼓,如今兩岸仰高賢。」石鼓文在清末葉以安吉缶廬吳昌碩致力最勤,工力深至,筆勢豪肆,可謂專精獨擅。民國以來則以稚老著稱於世,先生平居臨池作篆,喜集石鼓字成句,尤其聯文最多,先生嘗試訂袖珍小本子(小冊),摹十鼓刻字,自作「石鼓文」範本,隨身攜帶,要寫就看,無異於老人自有之身寶。 稚暉先生晚年鬻書,求者踵接,有時手不停揮,其寫件落款,必於署名之下記出:集岐陽秦刻石鼓文字,或寫集秦石鼓字,集祁(岐)陽石鼓字,偶書集陳倉石鼓字以明出處。 筆者先師皖南謝宗安先生,其對「石鼓文」用功最深,最為人稱道,其能蛻化自成面貌,近時海內外尚無人能出其右,在時空上,可與缶老、稚老鼎立而三,相互輝映,筆者對「石鼓文」亦好此道,稍事涉獵,唯資質駑鈍,毫無進程,愧對先師教導,深自慚惶。 世稱吳篆 名滿天下 稚暉先生律己甚嚴,自奉極儉,先生工書、善文,盡人皆知,他最愛篆體,楷書也籀隸之意行之,譚延闓的正字,胡漢民的隸書,吳稚暉的小篆,于右任的草書,早已獨步當代;他的一筆好字,圓潤挺秀,蒼勁高古,善書者無出其右,而以「吳篆」名天下,求字者接踵而至。 稚老也治金石,自刻大小印章,除自用外,也送友人,他的金石蒼老古勁,很富情致,應是得自於幼年即致力於篆書之基礎。 清風勁節 仰之彌高 稚老曾在自畫像裡題詩曰:「申江鬻字吳敬恆,自稱並非是名人,大篆小篆信手寫,進帳之好勝特任。」可見其為人豁達樂觀一般。 稚暉先生到老保持「素貧賤行乎貧賤」的純潔風格,清風勁節,令人仰之彌高。他平生教學處事,出語詼諧幽默,從不疾言厲色,卻令人自反自悟。 身無遺物 書留人間 稚暉先生耆年碩德,黨國清望,謝世後,身無遺物,眾所週知唯有:現存中國國民黨黨史館的筆、墨、筆盒、相機等文物,以及移贈國史館《吳敬恆專檔》文獻一批,再來就是一些流落在收藏家手中的篆體法書墨跡,與一套十八冊的《吳稚暉全集》。 結語 末了謹彙集前賢數言為結語:陳倉石鼓之所雕文字向稱「古刻高遠」無與倫比,石鼓文字雄視百家,超今邁古,洵成周之鉅制,篆法之極軌。據考周宣王石鼓文相傳史籀所書,為千古篆法之祖,故凡嗜好篆體同道者,無不愛之寶之。唐韓愈作石鼓歌有句「……字體不類隸與蝌,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稚暉先生選擇了世所稱道的《石鼓文》書法道路,始終如一,故能成就其一生不朽法書事業。 (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
誰說樹,只是樹
有兩棵樹 面對面站在廣袤的草地上 站了幾世紀之久 君不知 他們腳下的雜草,總是 生生滅滅,來來去去 而他們只管定格 無關生滅,無視來去 一任 鳥兒頭上飛,蟲兒身上爬 他們習慣把春天的風 站成綠色的浪 把夏天的雲 站成藍色的鬘 把秋天的月 站成李白的故鄉 把冬天的雪 站成柳宗元的寒江 我忒喜歡拜訪他們 當我悲傷 他們為我站出喜悅 當我陰鬱 他們為我站出陽光 誰說樹,只是樹 我尋覓,我發現,我喜歡 原來他們是我意識裡的 那「顆」,原鄉 (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
永恆的歌
喜歡一個人 不敢告訴他 怕不能再默默對他好 相愛時有誰不蠢,卻又 感覺多麼幸福 攜手走過的歲月 譜成永恆的歌,從此擁有 一整座蔚藍海洋 以及數不盡的珍貝 仿如天方夜譚
-
航行
走在大海上的旅程 仰望 藍天白雲 太陽從東方緩緩升起 日復日 夜復夜 只有小船陪伴 波浪撿走不平靜的心 無聲的嘆息灑落一地 遺留的悲傷獨自扛下 會像那人魚 化為泡沫 保護心中曾經的最愛
-
等待果陀
等待果陀 來與不來 該與不該 且問什麼? 等都等了 青絲白雪都脫落 等都等了 金鎖鐵刀已銹折 等都等了 明月鴻雁早飛過 等都等了 黃樓夜晚很寂寞 等都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