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 塗猴
每當村中有婚喪喜慶,尤其是很多人都患有忌諱的喪事,從挖墓壙到抬棺,甚至綑綁棺木,一些較粗重或其他人不能勝任的工作,全由他來擔負。經常聽到主事者大聲小聲地囑咐他說:「塗猴,汝去開壙;塗猴,汝去綁棺材;塗猴,汝去扛棺材;塗猴,汝去、汝去、汝去……」等等等,他從未說聲「不」或應付了事。既然改名換姓予人招,而落腳在這個村莊,為這個村莊奉獻一點心力,也是理所當然,所以他歡喜做、甘願受,也因此而博得好人緣。 然而他在這個家庭受到的羞辱和不公平的待遇,村人焉有不知情之理,甚至個個了然於胸。但終究他是一個受到傳統社會輕視的贅婿,在家受到奚落似乎見怪不怪。而久而久之,習慣也就成自然,村人的反應已不像之前那麼強烈,說白一點,根本就不想去理會她們那對不可思議的母女,看她們能囂張到幾時。可是對塗猴,幾乎人人以誠相待,因為他的勤奮和操守早已獲得肯定,並沒有因特殊的贅婿身分和醜陋的外表而輕視他。改名換姓置身在這個村莊,能獲得村人的認同,讓他備感欣慰。(四三)
-
阿娘的俗語話之廿六
在未有疫情之前,有位家住土城的臺灣讀者,說他常從網路閱讀金門浯江副刊,見到拙文中「奇黏(楠)香」,來電問我何義?我一時答不出來。經查「奇楠」是一種香木,也稱烏沉,是造香原料,惜未留下這位好學讀者電話。 母親年逾九旬,但我始終不願談怹年紀,總以「耄耋」含混過去,雖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 而我卻只有擔憂。母親目前是位典型的「隨講隨袂記,見講講過去」,為其記性減退,我曾失眠,也曾哭過許多回,還祈求菩薩讓母親回到以前模樣,然而似乎無濟於事。每見母親談起陳年舊事或突然冒出一句俗語,我便大加讚賞、暗自欣喜,似乎見到了轉機,燃起無窮的希望。 ●「飼後生,養後岫;飼查某囝,別人的。」--這是太師母說的,母親牢記半世紀。「後岫」借音,不知何義及寫法,是否養兒可以防老,養女終究嫁出?本句另待高明。 ●「鰳魚煮菜脯,好吃毋分某,相拍玲咚鼓。」--那日拜讀金門〈浯江夜話〉許維民校長大作〈鰳魚煮菜卜〉,我隨即以電話請教母親是否聽過此語,母親說似曾相識,但隨即加上末句,即因太好吃了、不捨分享而引發夫妻爭端,既有押韻,又加深了好吃的程度。 ●「有酒有肉是朋友,無酒無肉賰牽手。」--酒肉朋友,現實勢利,一旦失勢,最後只剩糟糠之妻與你長相廝守。勉人「結有德之朋,斷無義之友」。 ●「二十紅嬰才出世,三十是小弟,四十青春當幼齒,五十古錐時,六十半世算啥物,七十才開始,八十活龍無稀奇,九十滿滿是,上百廟口去看戲,看仔笑咪咪,咱來快樂變把戲,人人食百二。」--參與重慶退聯會週二登山日數十次,見到這首〈老人自勉歌〉(作者不詳),還可搭配「望春風」的曲調哼唱,無論哪一年齡階層的人,唱完之後,都能產生正向的能量,自有一股莫名的年輕,值得提倡。 ●「有賺虎吞,無賺懶睏。」--有收入時便大吃大喝、狼吞虎嚥一番;一旦失去工作,只好束緊腰帶、以睡忘餓,完全不知「未雨綢繆」。 ●「無拍無算,一斗米做一頓。」--對於消費支出,全無規劃,一味耗費殆盡,如同上則。 ●「六月日頭,後母拳頭。」--俗云:「六月天,七月火」,農曆六、七月,火傘高張、熾熱無比。以此比喻繼母之毒辣兇狠。 ●「甘願做人的艱苦查某囝,毋願做人的快活新婦。」--俗云:「早嫁早業債,晏嫁做皇帝」,寒門女兒勝於當豪門媳婦,寧願在家受寵,不願嫁人受虐。 ●「愈驚,愈著加脊骿。」--越擔心碰到的事越會發生,真是「無巧不成書」,怪哉! ●「鋪橋造路做好事,較好三年食清菜。」--行善積德貴在具體作為,造福人群優於內心修為。 ●「跤濕手臭臊,跤焦喙枵燥。」--姨丈是漁村漁夫,為了下海捕魚,挽袖捲褲,渾身魚腥,但能溫飽妻孥;反之,則家中妻小嗷嗷待哺。正所謂「不頂千里浪,哪來萬斤魚」,也說明「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 ●「針無雙頭利,人無雙條才。」--以前者陪襯後者,說明人無全才,各有專攻。 ●「斷鹽斷醋,毋斷外家路。」--女兒嫁出,即使斷糧斷炊,也不能斷絕血濃於水的娘家。亦即任何情境皆不可忘本。 ●「娶一個新婦,了一個後生;嫁一個查某囝,賺一個囝婿。」--從本則看出生女勝於生男。兒子婚後變心,不顧父母;而女兒貼心,夫婿受其感召,才有娶媳失子,嫁女得婿之說。 ●「無人緣,臭老羶。」--人到老年,新陳代謝不良,身上容易產生異味,令人聞之作噁,如若不重整潔,終至乏人親近。 ●「三項烏,毋通摸。」--指賭博、吸毒、做賊三件事,切勿以身試法,以免自害害人。 ●「跋筊若會好額,世間著無乞食。」--以後者否定前者,勉人戒賭。 ●「會做小姑大家額,袂做小姑無地食。」--小姑是丈夫的妹妹,尚未出嫁之前,若能與諸兄嫂相處和善,便可與婆婆(母親)享有同等待遇,反之則下場悽慘、無處安身。 ●「想欲富,窮著到;想欲食,屎著漏。」--想要發財致富,貧窮隨至;想要大快朵頤,又接連腹瀉。說明大富由天,強求不來。 ●「尻川後的閒話無芳臭,目睭前的歡喜袂到老。」--背後閒話不計褒貶,無關緊要;眼前喜事不會長久,轉眼成空。勉人看破看淡,「從前多少事,過去一場空」。 ●「做狗著顧家,做牛著拖犁。」--隱含人應各安其分、各司其職。 ●「喙見目見,免擱相諍。」--「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如今事實擺在眼前,無須爭辯。誠然「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見」。 ●「尪姨順話語,假童害死人。」--尪姨俗稱山姑,山姑、乩童的虛實真假,難以判定,告誡不可過度迷信,以免害人害己。 ●「嫁娶攏著疼,新婦查某囝。」--無論是嫁出的女兒或娶入的媳婦都要疼愛、視如己出。 ●「食乎肥肥,激乎槌槌,妝乎媠媠,等領薪水。」--民國九十九年大學同學會在臺南召開,主辦人楊文堂同學以此語開場白,泛指退休人士或領乾薪之上班族。 ●「水大流田,囝大艱難。」--水勢盛大,流失田園;子女長大,教養艱難。以田園之流失喻育兒之開銷。 ●「人若傷忠厚,予人拖去哺。」--人若太老實,容易被人欺,有警惕之意味。 ●「彼款花結彼款籽,彼款粟出彼款米。」--正如「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代代相傳,綿延不絕。 ●「早起皇帝食,中晝路邊食,暗頓做乞食。」--早餐是一日之始,要吃好吃飽,才有精神體力;午餐是在上班期間進行,往往草草果腹;為了養生,晚餐更要少吃。說明了現代人的三餐飲食法。 ●「三歲乖,四歲歹,五歲教袂來。」--年幼乖巧,易於受教;及其定型,難以矯正。奉勸為人父母:教育須趁早,慢了來不及。 ●「管街管巷,管到人跤縫。」--喻愛管閒事者,無所不管。 〈阿娘的俗語話〉距離前篇已有一年的時光,……恭撰本文,感謝母親平日不時提供豐富的鄉土資源。
-
克羅埃西亞和台灣大不同?
新冠疫情尚未爆發前,位於中歐的克羅埃西亞是近幾年日本國民旅遊歐洲最愛的國家,在台北捷運的車廂上也常見到克羅埃西亞的旅遊廣告。克羅埃西亞擁有歷代殖民政權留下的古羅馬式以及奧匈帝國時期的古蹟建物,Dubrovnik城的街道是日本動畫「魔女宅急便」的靈感來源,而吸引人去旅遊的另一個原因恐怕也是她在歐盟裡擁有相當低廉的物價吧!以新竹、台北的物價在克羅埃西亞消費,一點都不心痛,像麵包、咖啡這類當地居民最常購買的食物和飲品,甚至比台灣的便利超商還便宜。而在餐廳用餐的消費若則合台幣,可能會誤以為又回到台灣,只是周遭的人事景物皆異。 居住在克羅埃西亞已經十個月,此前從未踏上歐洲大陸一步,初期強烈文化衝擊帶來的困惑以及不適應、業已淡化,現在能夠用較平和的角度去看待台灣與克羅埃西亞間的異同。 說說台灣,大約在民國六十多年,尚未有許多外籍人士定居或者旅遊台灣的時期,若在街上遇到金髮碧眼高鼻子膚色白的外國人,我們常會稱呼他們為「阿豆啊」,其意在台語為鼻子很挺,現在也還是有許多人如此稱呼。而現今的克羅埃西亞很像當時的台灣,主要為高加索人種居住外,少見亞洲人及其他大洲的國民。身為台灣人,偶爾在路上或電車裡會有些比較勇敢但好奇的陌生人對我喊著:「 こんにちは」(日語的你好),也曾遇到國小女童或店員用日語向我打招呼或道謝。因為日語已經等同母語水準,偶爾也會將錯就錯假扮日本人向他們說日語,並且再翻譯給對方聽一次。 某日午後路過一停車場,一群約十多歲的少年用英語向我大喊:「Chinese woman!」由於台灣和中國之間複雜的恩怨情仇,他們的熱情招呼有時恐怕就變成了一種冒犯。可是轉換角度一想,若我們身處民國六十多年的時空,遇到前述金髮碧眼外國人,對國外所知甚少的我們,是否也容易先入為主的誤認所有外國人都來自美國?就如同他們對於亞洲國家最強烈的印象就是日本和中國。主因可能為,1990年代克羅埃西亞剛立國時,日本為了對巴爾幹半島衝突後的戰後復興以及民族和解有所貢獻,他們運用「草根‧協助保障人類安全無償資金」協助移除地雷和重建學校等等,使當地人對日本擁有好感。而中國則因為其世界工廠之角色,生活中九成物品皆為中國製造,連書籍也在中國印刷後運回克國,使一般人對於中國也留下強烈印象,因此,他們所見的亞洲人彷彿多來自日本和中國。 克羅埃西亞先後受到許多政權殖民統治以及歷經戰爭之因素,該國人民鮮少歧視其他人種。曾輾轉問人得到一答案:為何他們常常對外國人好奇的行以注目禮後又瞬間移回目光,是因為擔心對方誤以為自己在瞪他。這樣的擔憂,若是在民族優越感相當高的國家恐怕就不會有人這樣想了。 誤解和衝突多來自不了解,一旦有機會深入探討、互相對話和交流,許多問題常會迎刃而解。
-
預言
一切都是註定好的 蒲公英在河堤上吹拂著風的軌跡 荷葉在池塘上偶遇雨的偷襲 那看似不經意 卻仍被深深相信 一切都是註定好的呀 水晶球不早就傾述過了嗎? 在混沌的玻璃中 未來是模糊與必然的錯合物 調出一個期盼的漸層 一切都是註定好的嗎? 有沒有可能 在殘敗的命運崩裂之時 玻璃碎片上 就能從此失去禁錮靈魂的皈依 不再映照飄渺的別離 但是 如果沒了命運 誰還能替水晶球算出悖離的 機率
-
外派
前陣子我開始外派到外單位,原本從永和到師大上班的交通只要十來分鐘,被外派到集團位於新店山區的機構,交通非常偏遠,全家人都有點辛苦;從當週的禮拜天晚上全家就早早入睡,再陪我起個大早一同出門。孩子們也沒有特別哭鬧,到幼稚園下車的時候,還特別轉頭對我說了一聲,媽媽加油喔! 其實外單位輕鬆很多,但交通不便,工作環境也諸多不適,下班時我走在山區,看著天色灰暗,微涼漸雨的傍晚,等公車的時間總是一再思考,還處於調適新工作的狀態,回家常常忙完已經是陪睡時間,我們母子開著小燈在被窩聊天,分享一天裡的各種事,再過個半年小孩上了小學已經計劃分房睡,那麼我們以後的關係到底會是什麼走向呢,常常這麼的思考這件事。 轉換工作外派的時間調配與苦惱,也許小童們盡收眼裡,尤其是現在已經長了耳朵,有時候還會坐在一旁偷聽我跟先生聊天,問他聽見什麼,他總回答說他沒有注意在聽我們說了什麼話,隔天卻又會忽然冒出一句給我的建議,已經是個小大人了呢,有時候說出口的道理,竟連我也無法反駁。 也因此更體會到小孩是個奇妙的生物,有時候是小小惡魔,製造了生活的燃點,有時候卻也會在急難焦躁時,療癒了誰,我每天睡前看著我被窩裡二位男孩的睡臉,總結一天,終歸是幸福。
-
【小說連載】 塗猴
然而,塗猴並非智障,他頭腦清楚,瞭解自己矮人一截的身分,受到委屈只好往肚裡吞,未曾流下一滴男兒淚。除了她們母女色盲分辨不出善惡外,左鄰右舍和村人無不看得清清楚楚,但這就是一個予人招的贅婿的無奈。而贅婿歸贅婿,只是無權無勢而已,至少夫妻可共享閨房之樂,他這個贅婿則是有名無實,過著無性的生活。 要不是剛入門時經不起她的羞辱,用粗魯的手段達到……目的,或許年近四十還是處男身,她春嬌不也是一樣麼?幸運的是,竟然只那麼一次就讓她懷孕,而且一舉得男。長長的臉就如同是跟他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長大後敢不認他這個曾經被他祖母和母親嫌棄的馬臉、暴牙又口臭的父親嗎?儘管他現在受辱必須忍下,但烏雲總會穿過陽光,他衷心地期待屬於他的陽光早日出現。 即使長年下來,……無法從妻子的身上獲得紓解,對一個壯年人來說似乎也是一種折磨。但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消耗在農耕上,……。儘管在這個家得不到溫暖,可是卻有許多充滿著溫暖的手伸向他,那是種田人滿佈厚繭的誠摯之手,因此他並不孤單。(四二)
-
水拹仔的記憶
手壓泵浦在台灣早期的中南部閩南話就稱為水拹仔,現在卻有許多如幫浦台,手壓式汲水泵浦,汲水器……等等的稱呼,但稱呼再多,在現代城市裡卻已難得一見了。 我南部的老家中庭也有一個水拹仔,我童年記憶中全家所喝的水所用的水,都來自這一個水拹仔,因此也不需繳自來水費了。 天井中庭是露天的,就夾在兩處老屋中間,這樣的一個中天足足約有十多坪,老爸將地面鋪上了水泥,一旁是廚房,而站在中庭一角的水拹仔對我們這些小孩來說,去幫忙汲水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儘管相對之下水拹仔的身高與小孩差不多,但那根長長高高豎起的汲水木桿卻足以讓我們高高踮起腳跟才搆得著,往下拉時幾乎是跳起身子,但也正是如此,這一下拉的力量,正足以吸出最多量的井水。這一上一下,水拹仔所流出嘩啦啦的就彷若清澈涼爽的記憶了。 如果到了炎夏,我們這一群小孩還發明特殊的玩法,先用水拹仔的水一桶桶完全澆濕了整個中庭水泥地面,然後再上面在澆上一層厚厚的肥皂水,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十多坪的溜冰場了。接著,所有加入遊戲的小男孩都脫掉只剩一條四角內褲,小女孩只穿內衣內褲,然後邀來隔壁的小孩,全身更塗上滿滿滑滑的肥皂水,遊戲開始了。 所有小孩赤身露體站在中庭的一邊,然後三步變兩步衝出去,接著快速蹲下以雙膝下跪的姿勢向前滑出,這樣的速度就如同迎風射出一般大叫歡笑,直衝中庭的天空,也可以以腹部或屁股著地的方式向前滑,身上的肥皂水加上地面的肥皂水,直足以從中庭這一頭直直滑向另一頭,比今日去滑水場滑水還來得刺激好玩。 那時的炎夏酷熱,就是在如此熱鬧的滑水滑地遊戲中飛濺出陣陣的清涼,而那一旁的老舊水拹仔從來沒有讓所有人失望過,它不斷嘩啦啦地吸取地下水,接著嘩啦啦地落在水桶裡,我們在那嘩啦啦的水聲與水流中大聲叫鬧,在肥皂水濕滑的天井地上四處穿越,那些年的夏日簡直是在水拹仔的上上下下運動中,與一場場午後的水上嬉戲中展開的,那時鄰居的小孩來了,那時同班的同學也來了,陽光從天井的一側來了,微風從屋簷上溜下來了,白雲由隔壁的高高樓房上探首探腦地過來探看。大人們都紛紛躲著避開,以免被濕滑的肥皂水滑倒。那時,天井是我們小孩的世界,而水拹仔就如同我們小孩的玩具水槍,到處噴射著驚叫,和嬉鬧,足以掀開天空,與屋頂。 這種嬉戲的歡笑聲,也都足以吸引無數的麻雀來到天井中庭兩側老屋屋頂上好奇觀戰。 牠們低身翹起尾巴,站在老屋屋簷,用怪異的眼神和擺弄著臉,大概在猜測天井中庭中的我們到底發生什麼事,甚至牠們彼此吱吱喳喳地低聲討論著,如此清涼的遊戲又是誰想出來的,但或許在那樣的季節裡,牠們也需要水拹仔的一瓢飲吧,或是也想來一次清涼的戲水。牠們小小的腦袋,和小小的身子,以及小小的行為,都顯示牠們也很渴望也來一回沁涼無比,足以掀開天空,與屋頂的夏日涼快嬉鬧。在人的一生中,有幾多歲月是可以脫掉只剩一條四角內褲,赤身露體的無拘無束玩水一回的? 天空下的水拹仔,是老舊了,但還能嘩啦啦地流出源源不斷的歡笑聲。 夏季的童年,就是在這記憶中的水拹仔嘩啦啦的清涼水聲中,以及滑水的驚叫嬉戲聲中度過的,那些年的夏季,很豔陽,很麻雀,很清涼,很水聲,很童年,很水拹仔。整個夏季,我們都是圍著水拹仔而歡天喜地,圍著水拹仔而逐漸長大的,歲月如梭,浮光掠影,在我離家多年後至近今只要我想起自己的童年,老家水拹仔的水聲就又嘩啦啦彷如在眼中、在腦海、在心中,在記憶的時光中流瀉出來。 但如今時光已逝,童年已逝,水拹仔的水聲已逝,然而,我的記憶卻依舊清晰,水拹仔的影像如今卻在不期而遇的重見中又回來了。 那一天,我在新北市都會公園的一角,再次遇見這原本我南部老家露天天井中庭院子中就有的水拹仔,那一壓就嘩啦啦冒出清涼井水的童年記憶,忽然間都在我試著用力一壓水拹仔的長長把手之際,井水竟也從水拹仔的嘴裡嘩啦啦地澎拜湧出,沒錯,童年那所有美好的歲月彷彿一下子也都跟著嘩啦啦湧出,都回來了。 但回來的,竟隱隱中尚有一絲絲眼眶濕潤的嘆謂,與時光老大的不堪回首。
-
浯江煙雨金門館
金碧輝煌德澤千秋敷鹿渚 門庭肅穆恩波萬里溯浯江 臺灣有三座金門館,安平(台南)、鹿港(彰化)、艋舺(萬華),顯示「一府二鹿三艋舺」這三處臺灣古老商港,皆有金門人行商販運的足跡,具有其歷史保存價值。 鹿港金門館原名浯江館,為一座古色古香的木造建築,肇造於清乾隆52年(1787),是台島三間金門館規模最大、年代最久遠,兼具「廟宇」、「同鄉會」、「清朝水師游擊隊」三種功能之建物,奉祀主神為福建省同安縣東南海中浯江嶼(今金門縣金湖鎮)的地方神祇蘇府王爺,並非臺灣王爺信仰中的蘇府王爺,為金門人士及福建水師所祭祀的神祇。 金門館蘇府王爺來歷 蘇府王爺係唐朝開金門島的恩主牧馬侯陳淵的參謀蘇永盛,相傳曾輔佐陳氏開發金門,屢敗匪患,在島上生聚教訓,倡文治、嚴武功,興建水利,獎勵農業,消除瘟疫,使浯島成為海上樂園。後蘇氏因功封王,調遷內地。死後,浯人為感念其恩澤,建「伍(浯)德宮」,奉祀春秋,並備祀其麾下邱、梁、秦、蔡諸位千歲、共享香火。 浯人來鹿港經商,常配掛自金門東門內校場觀德堂的蘇府王爺神尊的香火,以祈旅途平安。金門館現供奉有蘇府大王爺、二王爺,另,鹿港景靈宮主祀的蘇府王爺,為金門館原祀的三王爺。 金門館左側另築有乙屋,如有浯人在鹿港不幸去世(客死他鄉),因一時無法回籍安葬之靈柩的暫厝之處,俟機再運回祖籍,入土為安。 重建浯江館碑記 清道光14年(1834)鹿港遊擊劉光彩所撰「重建浯江館碑記」記載:「曩者浯人崇祀蘇王爺之像,由淡越府,過鹿溪,而神低徊而不能去。卜之曰:『此吉地也,其將往留於此。』」碑文敘述浯江館沿革、重修事略,並及鹿溪風光,並有董事進士鄭用錫(捐款記為「賜進士鄭用錫捐銀三十大員」)等人仝勒石。 浯江館初建時,廟宇狹窄。嘉慶乙丑(嘉慶10年,1805)浯人(原籍金門縣金城人)許樂三乃命其子薄賣所居之宇改建(據說,福建安平水師移駐時,作為班兵伙館),並由全台水師暨鹿港船商捐助,鳩眾而成之,修其頹敗、補其罅漏,規模始宏,相與祈禱祀焉。 原籍金門的竹塹(新竹)進士鄭用錫(1788~1858),在道光14年擔任重建金門館董事,有二個因素,祖籍金門是其一,又具進士身分,另外,淡水廳未設儒學以前,鄭用錫出身彰化儒學,有地緣關係。咸豐初年再修建金門館,鄭用錫又參與其事。兩次所留捐題碑,都有鄭用錫及鄭氏家族捐款記錄。 道光甲午14年增建拜亭、左右廂房;咸豐乙卯五年(1855)、同治乙丑四年(1865)、明治41年(日據時期,1908)各修建數次。民國64年組成「鹿港金門館管理委員會」,並重修正殿與三川殿。民國89年經指定為彰化縣定古蹟。 金門館建築 金門館外觀為典型的閩南(泉州)式風格建築,外觀典雅,裝飾簡樸,以藍色為廟宇的主要色彩。前殿為硬山式,燕尾翹起,十分樸拙莊嚴,建築格局為二進一院,左右兩旁設有廂房(供班兵移防候船暫居)。第一進為三川殿,第二進為正殿。正殿兩旁牆堵彩繪的題材為四聘(舜耕歷山、為國為民、渭水聘賢、三顧草廬),人物表情生動逼真,服飾皺褶等細節處理得唯妙唯肖。 天井中有顆櫸樹(俗稱雞油樹、奎柔樹),老幹虯虬盤鬱,枝葉繁茂,每有明月照來,煙雨來繞,頗具「館古逢秋好,庭空得月多」的趣味。 浯江館文物 浯江館的古文物,門額上「金門館」,應立於清末更名時;懸掛於正殿門楣上,落款嘉慶10年許樂三建館的「浯江館」匾;道光歲次甲午梅月穀旦(道光14年四月吉日)左營游擊劉光彩敬獻「過化存神」匾及「重建浯江館碑記」;咸豐5年再次重修時刻立的「重修浯江館捐題緣金碑」。此外,金門館往祖廟(伍(浯)德宮)進香之神龕、香爐、符信,尚稱保管完整。 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縣定古蹟鹿港金門館,因自然災害及生物因素逐漸損壞,於民國111年3月動工修護,相信修復後能重現當年輝煌。
-
兵憶.金門
此外,太武山區還有一些古蹟與建築,如「毋忘在莒」石埤、海印寺、魯王墓、邱良功墓園等不少古蹟;還有太武山公墓、擎天廳等戰爭紀念建築等。只是沒想到退伍至今三十多年了,還未有機會造訪故地。如此一來,反而有一種渴望重遊舊地的期盼。 金門昔稱浯洲,作為明代防倭戰地,早在明初設立衛所兵制時,就設金門守禦千戶作為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取「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這也是金門之名的由來。受訓時常聽教官說,金門的地形就像一塊狗骨頭,它橫卡在大陸福建廈門前,敵人張大虎口卻吞不下來,言談之間,頗引以為豪。確實,金門特殊的地形成為天然的戰略要地,以及長期的軍事特質也造就金門居民的樸實性格,但不免有些戰地氣氛的壓抑。我想金門人的樸實強悍與自立自強的性格應該是歷史的產物,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金門,作為福建省的外島,外出南洋打拚的也不少。堅韌的海洋性格造成金門鄉親勇於旅居海外,曾聽地方有句俗諺說:「十去、六亡、三在、一回頭。」意思是假如有十個金門人遠赴南洋打拚,其中有六人最終是客死異鄉的。然而,金門人畢竟能夠克服各種艱難的生存環境,不管是遭遇船難,甚或盜匪打劫,或是在他鄉水土不服以致面臨生命之危。即使其中三成的人沒有能力賺取太多金錢,只能靠微薄的收入在當地度過餘生,而「一回頭」是僅有一成的人因勤奮打拚得以賺取金錢來傳承給下一代,甚至有能力回饋金門故土。因此,金門人不管是成功或失敗,都應該是金門島的驕傲。 執戈枕旦衛社稷, 祈願兩岸無戰地, 金門島上護民生, 浯洲化作玉如意。 ──〈兵憶.金門〉 但願金門永不再有戰火,它自古以來承受太多戰事了。經過幾十年後的戰地應該變化很大吧?如今想必與我三十年前服役時的印象已有很大的不同。衷心盼望有機會帶著妻兒再回金門,重登太武山。(下)
-
【小說連載】 塗猴
「阿母,汝講的每一句話,我會深深記囥我的心肝內。」春嬌說。 「雖然講的較簡單,正經欲去做較困難,但是俗語話講事在人為,咱母仔囝心肝毋是真實彼呢歹,咱的良心嘛無去予狗咬去,所以講會到、做會到,無啥物通反悔的。」狗屎嬸仔強調著說。 春嬌紅著眼眶點點頭,或許正在為她之前對待塗猴的行為感到懊悔。雖然塗猴長得醜,終究是母親為她選擇的贅婿,又有媒人和村長做見證。他除了勤於農耕,又沒有什麼不良的嗜好,她憑什麼要排斥他,難道只是為了他那張馬臉和滿口暴牙,其他就一無是處?明明自己已是一個三十幾歲女人,竟是那麼的幼稚,連最基本的判斷能力都沒有,看的只是人性外表的美醜,忽略了人性善良的一面。 春嬌深知母親愛護她,母女兩人也曾經聯合起來對付塗猴一人,她咒罵一聲,母親跟著罵兩聲;母親罵一句,她接著罵兩句,試圖把他趕出家門。如果母親能適時加以開導和安撫,提醒她看人不要只看外表,把塗猴的優點告訴她。儘管人沒有十全十美,但俗語不也說天生我材必有用麼?山上的田地,假如沒有塗猴努力去耕種,靠阿爸一人絕對會被累死。現在阿爸只做些輕鬆的工作,所有笨重的工作幾乎都由塗猴一人擔負。而且每年的收成除了自食外,剩餘的還可販售賣錢貼補家用。可是她們母女並沒有善待他,把他當成是這個家庭的長工,有做才有飯吃,而且還嫌他吃太多。甚至母女倆是以:「做是應該,做死是活該」的心態來對待他,難道她們的良心「去予狗食去」。(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