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墊腳石女孩
從歌手蔡依林的「說愛你」與戴佩妮的「時間快轉」這兩首歌連結到回憶,依稀記得逢甲大學的溫柔陽光,這很重要,陽光溫柔是回憶故事的起點,如果一個大約20歲出頭的小夥子想在風和日麗的陽光下做點甚麼,他會選擇在大學校園徘徊,然後在一個陽光穿透的廊道中坐著讀一本可以稱得上艱澀的小說。 沒記錯的話,那本小說是海明威寫的叫老人與海,會艱澀嗎?現在想起來覺得好笑,但是對當時理解力不好的我其實這本老人與海根本沒有看完,原因在於這種溫柔總是不能選擇的,在書本與書本間,在教室與教室間,只能選大學的本質,或許可以發現的是,這些陽光充滿的日子中,只有一些經歷風霜的黑板塗寫著記憶破口,還有一些人的流動、一些女孩子在腦海中的殘留影像。 如果這是繳學費給大學教我的青春使然,我知道的是那個篤定未竟的歲月,始終停留在某些笑容如陽光燦爛般的女孩上,蔡依林與戴佩妮是翹楚,她們的歌是屬於我青春的歌,某些時間中偶然聽到時,心情還是會被湧起的思緒悸動,隨著旋律溢流出更多記憶之海,也拍打出對初愛的情懷,如果可以說得更完整,也許是,僅存的溫柔陽光,也是僅存的片刻溫柔雙手,在這一頭的人海中,走失了。 「看窗外的風景,看天空藍得多麼熟悉。看日曆一頁一頁撕去,看自己老去。聽風輕輕吹襲,聽陽光笑得多麼美麗。聽耳邊傳來句句旋律,是自己的聲音。」 「時間快轉」讓我想起大學旁的墊腳石女孩,一個在墊腳石書店上班的女生,她總是在二樓整理書本,那個年代中,侯佩岑是鄉民中的女神主播,興農牛打遍中職,鈴木一朗正在創造單季最多安打紀錄,薰衣草森林傳說開始流傳,中科剛動工興建,王心凌新歌愛你造成轟動。 在那時候的墊腳石書店,二樓的窗戶向外可以看到逢甲夜市中最熱鬧的福星路,遠處在麥當勞對面可以看到一棵樹屹立在河堤邊,我在墊腳石看著那棵樹從盛夏繁茂的綠葉到冬季的枯木,再到滿花綻放的初春,然而我卻記不得樹名與在它身上綻放的花名。 墊腳石的二樓在周五傍晚如往常忙碌,墊腳石女孩忙著上樓下樓,不時在靠窗的辦公桌上振筆疾書,女孩烏黑的秀髮總是在經過我身旁時飄散了一瞬間的髮香,我望著她下樓,也望著那棵樹,而路上的行車匆匆,逢甲夜市的美正要展開。 時間快轉突然在二樓寧靜的片刻中響起,有人抬起頭苦思,有人愣了一下,它像是昭告天下般,要讓今天的時間快轉,而我正看著西方哲學故事,古代哲人的思想在腦海中百思不解,女孩又上了樓,精神看似輕鬆許多,應該是解決了某個問題吧! 她在我前面輕輕坐下,又開始振筆疾書,音樂重複這首時間快轉。那個年代的墊腳石書局,生意非常的好,一樓總是站滿了人,收銀臺總是有人排隊結帳,二樓的窗非常高,窗連著窗櫺剛好有一排木質打造的平板座椅,不時坐著兩三人時而看窗時而翻書。此時看著女孩的背影,挺直的背上一襲深黑的直髮被地心引力吸引而自然披滿背的全部,軀幹因頭髮而略顯弱小,我看著入迷了……。 在此之前,已經多次在墊腳石二樓座椅上發呆,每到傍晚街頭逐漸湧入車潮,但在店內卻依然抱持著安靜的氛圍,書店與馬路形成強烈的反差。她第一次在我世界中不經意的出現,是在某個午後,穿著墊腳石字樣的圍兜在書架上不停的擺書上書櫃,秀氣的臉龐在低頭抬頭間隱約可見,現在不是流行素人女神嗎,而我多次在書店看到她後,接下來的日子中她變成我的素人女神。 我深刻的記得,我愛上了墊腳石女孩,她有一綹烏黑的細長秀髮,長及背腰之間,穿著牛仔褲工作,她常常坐在二樓靠窗的辦公桌靜靜的整理文件,我有時就坐在她後側看書,卻不見得每次都看得到她,為了確定她有上班,我通常都會去對面的素食餐館吃飯,看她有沒有在二樓坐著,通常她還是坐在二樓靠窗的辦公桌靜靜的整理文件。 我那時看的書類很多,看的時間很長,常常從下午就到傍晚了,日子久了,偶而會看看外邊的景緻,人車不問理由就這麼過去了,但現在他們在我腦海卻是靜止的,看窗外遠處溪流邊的柳樹從落葉到盛開,也是靜止在那,不知道為什麼,墊腳石女孩就靜靜坐在辦公桌。 我始終沒有握住她的手,或許她在遙遠的另一個方向看著我,或許沒有真的看見我,但我知道,那一個記憶之海有著陽光在海面上盈亮著她面容、她的文字與她的話語,這樣就夠了。而我這樣的回味思索魅惑般的她,也只能在回憶中的那個我去做自我緩解的無止境對話,而她的樣子變成了永恆駐足在陽光滿溢的遺憾之中。 有時天黑了的話,遍尋那一條小得不能再小的巷子中可以飽食的食物,然後斷斷續續想起她。在那個恰到剛好的時間點上,墊腳石女孩、時間快轉、西洋哲學故事、福星路與逢甲夜市,建構了我的看似不協調卻又均衡的世界,一個也隨著季節遞嬗而清晰的世界。
-
金門感動 一輛鏽爛的坦克
睽違三十多年的金門這次再訪,無論心境或心情、觀察之聚焦與感受都已與當年全然不同,而四天行程的處處感動中最是深刻的,竟是一輛幾乎已經鏽透了的老坦克。 這是一輛曾被我這個老裝甲兵戲稱為牙籤砲的舊型坦克,雖然砲管小小,火力有限,卻是當年立下彪炳戰功而贏得金門之虎雅號的英雄之車。 而如今呈現在我眼前的是這位英雄身軀已成殘骸,讓我更是無比駭異的是,它是被困住的,囚困於一座極其狹窄無以迴身的厚實碉堡之中。 莫說迴身,連倒退之路都沒有。這一整座碉堡根本是為他量身打造,依著他的身高、體型而築砌。 也就是說,這輛戰車在就定位之後才築模灌漿,建造碉堡,建造時只留下了人的出入孔道和戰車砲與機槍的射口而沒有留下戰車的出口退路,這戰車擺明了就是守住這座碉堡,與碉堡共存亡的。 我不知道戰地金門有多少座囚困著戰車的碉堡。為了守住金門,整座金門戰區地上地下處處都是教人歎為觀止的戰防工事,即使砲聲已歇數十載,迄今仍未開放給外界參觀的戰防設施還不知有多少。我看到了這一座戰車堡,根本無法想像十百千倍的其他。 外觀上其實這也只是一座石土坡下的小小營區,大小或許只容一個班,或一個排的兵力,戰士們的生活空間不大,卻有蜿蜒坑道可以通到地下陣地。我去看了其中一個厚厚水泥堡構築的陣地,從幾個射口可以看到外頭險峻的地形地貌,那是可教任何一個敵人立刻被殲滅於火網之下的設計。 退出坑道,另一個空間的一側又出現一條坑道的入口,穿行而進,在一個窄窄的僅容一人進出的出入口看到了亮光,有陽光從射口照射進來,陽光照映處,就讓我們看到了那頭金門之虎的英雄之遺骸。 整輛戰車幾乎佔據了這個砲堡的全部空間,以致於我無法繞行一週觀看戰車的全貌,連拍照也無法拍其全身。這也難怪,這戰車存在這裡原本就不是為了讓人看看、讓人舉起手機拍照的。他是與堡同命,與金門同命的存在,他不預留退路,設想便是就算打到彈盡援絕,打光了最後一顆子彈也不逃不躲,一直守護到最後一刻。 這樣的設計教我震撼而幾乎落下淚水。而守著戰車,守著碉堡的戰士是不落淚的。 英雄已化為一堆殘骸。戰車是最堅硬的鋼鐵所打造出來的,即使最堅硬也禁不起歲月、海風經年累月的侵蝕,鋼板鏽穿了,駕駛室和砲塔早已與車身鏽成一團而難分難解,履帶上的橡膠脫落得若有似無,履帶則殘斷腐爛。在他的週邊散落著鐵鏽和碎屑。 我的伙伴們已相繼離開退出坑道,準備上車前往下一個旅遊點,我撫摸著這團鏽鐵內心翻湧而百感交集,久久不忍離去。於我而言,這不是一個參觀的景點,這是一個烽火戰場上的實景。 我終究必須離去的,離開這個烽火硝煙的歷史場域,回到承平已數十年的繁華富足生活所在。但我將記得在金門一個不知名的山頭,一條漆黑坑道的盡頭,百年封印著一輛永不退離的英魂。
-
她
十六歲時的她 以為自己是一朵花 嬌嫩芬芳引人憐愛 路人無不駐足欣賞 二十幾歲步入家庭 婚後的她恍然大悟 原來自己是一片綠葉 襯托幸福家庭的和諧就是她最大的夢想 四十幾歲的她 如陀螺周旋於工作家庭之間 發現自己是枝幹 努力壯大 只為支撐起孩子的一片未來 很多年後 已經七十幾歲的她 終於明白自己不過是泥巴 涵容了人生的悲歡離合 吸納了各式酸甜苦辣 不起眼的泥巴 存在只為利他 靜待一粒種籽掉落 滋長發芽
-
宜蘭遊
宜蘭路途真長長 隧道開通真方便 過了九個坑道口 行入十八出入口 翻過萬山石頭嶺 一日來回就可到 一條狹長蘇澳港 兩側窄偎之山頭 這是天然安全港 海產新鮮又豐富 漁船滿載全轉來 魚蝦筐筐滿滿是 傳藝園區古早款 三館三街三建築 傳統街路再出現 臨水街甲魯班街 第一官廟文昌祠 鄭氏家廟廣孝堂 作伙來看舞台戲 民俗文化可參觀 四個老幼銅人像 顯現生活的趣味 老公窗外看老婆 老婆窗內看老公
-
【小說連載】 塗猴
可是春嬌跟塗猴分房已久,倘若想多添幾個孫子,必須鼓勵兩人同房才有可能。但首先必須改變春嬌對塗猴的看法,雖然他醜,但卻勤奮務實,已獲得許多村人的誇讚。坦白說,人實在不可貌相,小白臉是不能當飯吃的,她們母女倆似乎都要有如此的體認。既然招他來當贅婿,不管是醜或帥,不也是她們家中的一員麼,為什麼從他一進門,就用一對勢利的眼光來看他。不僅嫌東嫌西甚至不把他當人看,這也是她們母女倆必須檢討的地方。 如今他已為這個家庭添丁,即使嬰兒的相貌像他,不也證明「囝是袂使偷生的」這句俗語麼?因此,她務必要說服春嬌,趕快搬回跟他同房,好再為這個人丁單薄的家庭多添幾個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流淌著她們家的血液,都是她的心肝寶貝孫子,將來不都要舉著「蜈蚣旗仔」送她和老伴上山頭麼?果真如此,此生還有什麼遺憾可言。而且有一天她和老伴都會年老,先人遺留下來的田園,光靠春嬌一個女人家是難於勝任的。如果沒有年輕力壯的塗猴來耕作,勢必都會荒蕪成草埔,屆時一家人要吃什麼,所以不能輕忽塗猴在這個家庭的重要性。(三一)
-
【閱讀筆記】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最近看一本書:「為什麼孩子要上學」,買了一陣子了,一直在書架上,慵懶的春天,院子的一盆梔子花,不知怎麼的一夜變黃,我看它被石條花檯擋著陽光,於是順手將它拉到院子中間的圓桌旁,一陣微風吹著它的黃葉,在木椅子邊,我聽到了它歡欣的聲音,好像在跟我說:早就該這樣了,誰說花不能隨意擺在院中的桌邊呢,瞧,它隨風舒展著,在午后的春光裡,一陣黃一陣綠的搖擺,很有午茶的氛圍呢。 於是我拿起這本書: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果然很符合此刻的心情,驚喜處處,翻到第176頁:「沒有無法挽回的事情」。作者在小時候,父親意外之後,夜裡聽到母親悲苦的說:「再也無法挽回了」,有一種憤怒而深具威力的聲音。讓作者至今難忘。我非常明白那種痛,在我母親離開之後,我就是這樣的心情,許多年過去,那彷彿是一道線,無法跨越,撩開了會痛,所以一直鎖著,在某個遙遠的海中小島,沒有船隻或小艇,孤獨而悲傷。很奇怪的,因為曾經這樣的痛,之後生活中的種種,尤其是人與人之間的誤會,或者是傷別離,在相較之下,似乎就變輕鬆了,沒有那麼痛了。 「是的,無法挽回了。」 當時,原來我的心,也是如此想著。 後來,漸漸試圖解開,除了這個最無法挽回的遺憾,其它,都可以用一種不被傷害的方式,告訴自己,離遠一點看待,假設面前有一面盾牌,擋著,不管拋來的是甚麼,不要去接,不要去回應,讓傷害彈回去原來的地方,就沒有那麼無可挽回的傷痛了。 甚至內心常常想到,從我們出生之後,就在朝同樣的地方走去,或許有一個地方,我們以後都會去的,不知道是否有一條單獨的路,不太好走,現在這些不喜歡你的人,如果到那時候,也是都會在這條路上,要去相同的地方,彼此相逢會後悔嗎?後悔此刻的行為,此刻沒有解開的這些結。面對這樣的困境時,選擇忍耐,讓時間去處理,都說了時間像風,如果風兒慢慢吹,就會吹走了這些遺憾吧,而確保未來走在天堂的路上,彼此還能默默相伴而行,這樣一想的時候,好像沒有那麼無可挽回了。 大江健三郎,諾貝爾文學大師,1935年出生於日本,比媽媽小六歲,這樣一想,感覺更接近了一些。寫這本書的時候,跟我現在的年紀相仿,卻已得諾貝爾獎。作者十歲那年的秋天,日本戰敗,人心惶惑,作者開始思索為什麼要上學,在森林裡用植物圖鑑認識森林的樹木,深深執迷其中,深信不用上學也可以學到自己想要學的知識,幾個月後,初冬的一場大雨,作者在森林裡迷失,被找到的時候發燒生病,大病過後,回到學校,才發現學校的可貴,大家可以一起讀書、一起遊戲。 第二次經驗是自己的小孩,腦部異常,手術以後,發展遲緩,但對於聲音的高低、音色非常敏感,本來思考在家學習,要不要讓孩子上學,後來還是安排進入特教班,喜歡安靜的他,一直無法適應,直到找到了和自己處得來的同伴,一路互相幫助學習,完成高中學業,他們雖然有點不同,卻因為互相扶持,完成了學業,再次讓作者確認了孩子為什麼要上學的疑慮。 在學校裡多元化的學習,是為了幫助自己找到真正喜歡的科目,進而培養出自己的專長,雖然在家裡自學也很好,但同伴的互相學習也是很重要的。也許是同伴的精神相陪,互相鼓舞著,而順利的走完學習之路。 記得在我小學時候,很喜歡上學,因為家裡手足頗多,沒有自己的讀書場域,擁擠的生活環境,讓我很喜歡學校的寬廣,老師的教導非常豐富,讓我的精神非常滿足,可以忘記生活上的貧乏,生活中的單調,我喜歡每天都可以有新知識的灌溉,讓我的心靈非常飽足。 所以當我小學畢業時,母親猶豫不讓我升學,需要留在家幫忙家務,我是多麼的傷心,哭著跟媽媽說,我要上學,後來慶幸能繼續升學,每到寒暑假,我總覺得時間無比漫長,每天在小小的桌子上,擦著金紙,心裡空空蕩蕩,時間仿若靜止,一無所學,我很怕這樣的日子,與外面脫節,一無所知。 國中時的暑假,我被姊姊帶回來的皮膚病傳染著,手上長出了許多小痘痘,破了,手指頭都黏在一起,還是勉力的擦著金紙,心裡一直擔心,如果開學了,還沒有好怎麼辦,後來,連腳也長上這些怪東西,開學了,拐著不太順利的腳,堅持去上學,母親很訝異,我為什麼沒有放棄上學。 母親不知道,我的心需要許多的知識來填滿它,否則生命將黯淡無光,雖然還不懂得唸書能做甚麼,只知道不上學會很不快樂,為了逃避不快樂,一直跟母親說我要上學。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才猛然發現,原來是這樣啊,原來是因為有同伴,一起讀書、一起學習,改善了生活的困境,這樣的快樂,讓我喜歡學校的學習。 在學校裡,我還發現,家裡沒有錢沒關係,可以參加各種比賽,只要你可以做得到你就可以參加,像是吹口風琴,在早晨的升旗典禮上,就可以站在樂隊裡,像是演講比賽,就可以學會怎麼表達說話、跳舞表演,可以打扮成漂亮的樣子,有時還可以扮演農夫,查字典比賽,可以獲得字典的獎品,美術比賽,可以獲得整盒完整的蠟筆,在這些參與中,我跟別人是一樣的,無關乎家境的好與壞,讓我學到了,唸書是一條美麗的道路。更重要的,受到了重視,老師的讚美。 「我的讀書方法」中,作者提到,書和閱讀的自己也有just meet的時候,閱讀的能力在成長期,和年齡也有關係,還有生活經驗,才能創造出just meet,為閱讀而作準備,等待時機成熟,就能達到最好的閱讀效果。作者從小為自己而讀書,找到了作筆記的方法,加深自己對文章的記憶,這樣的讀書方法,讓他不間斷的持續一輩子,成為自己生活的重心,並且適時加以修正,從孩提時代,到變成老年人的這段時間,自己心裡的那個「人」是一直持續著,繼續著的。 記得我小的時候,因為沒有時間閱讀,只能在學校裡更專注的聽課,心中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夠有大把的時間閱讀,現在發現,停留在心中想的時間太長了,浪費了可貴的時間,應該及時把握閱讀的機會,哪怕是一段段的細瑣時間,都是彌足珍貴的,閱讀的快樂就像在春天看到花開,剛好春風吹拂在美麗的花朵間搖曳,而你正好經過。 這本書深入淺出,讀來有趣,也可以讓我們反思自己的幼年影響,以及對孩子的教育,透過閱讀與寫作對人一生的影響,很適合親子共讀,許多觀念的篇章也很有警惕作用,像是「請再等上一段時間」、「想要變成怎樣的人」,以親身體驗分享的好文章,獲益匪淺。
-
這菜這樣料理才對味
把人放在適當的位置,是人力資源運用的最佳境界;食材的運用也是如此,用適宜的方式烹煮,料理才能吃出美味。 小時候母親會買一種菜回來炒,它的葉片長得像蔥,還有著類似大蒜的球莖,看起來很像小蒜頭,母親說這種菜叫「蕗蕎」。 蔥或蒜頭這類食材通常是炒菜時爆香用,可增添菜色香氣,但母親熱炒「蕗蕎」是要當青菜食用,想到要將狀似蔥、蒜頭的食材當菜吃,我內心超排斥,不喜歡的。每當餐桌上有炒蕗蕎這道怪怪菜,我面容無奈,內心哀嚎,敷衍的夾一兩口,算是對這餐有吃青菜的交代,趕緊扒完飯,迅速離開餐桌,遠離討厭的蕗蕎。 成家後當了家政婦採買食材時,偶而在菜攤看見「蕗蕎」,以前不好的印象又浮在腦裏,「蕗蕎」不是我的菜,絕對不會買。 一次家人外食水餃,餃子店附送一包醬料,家人食用後都說醬料風味好,沾了醬的餃子更好吃。我開始研究醬料的內容物,除了砂糖、醬油、醋、辣椒外,剁得碎碎的是哪一種植物?後來,辨認出來是「蕗蕎」。先生及兒子都說餃子沾蕗蕎醬料比沾蒜蓉醬更好吃。之後,我家便時常光臨這家餃子館,或買冷凍水餃回來自煮,不忘向老板要一包醬料回來。 「蕗蕎」炒食不好吃,不受食客歡迎,但剁碎加醬油做成沾醬,卻美味一等。吃水餃沾蕗蕎醬油風味很不錯哩,蕗蕎絕地大翻身成了餃子餐的重要食材搭檔。 所以,沒有不好吃的食材,是沒有找到合宜的烹飪手法。這是善用食材,用對方法的好例子。
-
生活歌兒
浮游人生 暫且裁斷片刻時光 拋開喧囂踢掉煩惱 細細品味琥珀天空 你會發現 一路詩畫一路歌謠
-
沒寫文章的時候
朋友常說,做任何事情,「紀律」是最重要的。 我非常認同他這句話,而且我也看他身體力行,完成了他的碩、博士論文,比起同輩人的平均畢業年份而言,他很早就畢業了,很早就進到大學當講師,甚至從事許多他所喜歡的事情。我知道,這一切都是「紀律」推動他的行為,外界的事物,很多是被「規矩」所框住,不過,「紀律」是自己給自己的期許,是能完成事情的一個期限,或是一個直接的想法,並不是被逼的,如此,針對很多事情,不見得是可以比較輕鬆看待,但至少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唯有這樣,才能讓這件事情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 我曾給自己一個期許,一個「紀律」,希望每天都能寫一些文章,我也曾以為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的,是不會被外界事物所影響的,可是,後來漸漸地,我發現我錯了,因為年紀的關係,影響到體力,因為工作的原因,影響到精神,其實回家後,第一件事情是想好好洗個澡,然後躺在床上滑手機,或是直接沉沉睡去。我知道那是耍廢的生活,也會被我自己所不齒,不過,倘若身心都覺得疲累,然後還要逼自己一定要按照什麼「紀律」去做,我認為那實在很痛苦,而寫出來的東西也不會快樂,也不會有靈魂。我覺得自己寫得好的很多文章,往往是比較悠閒時刻才寫成的,其他文章都要三改四改,或是交出去有錯字,實在是很沒意義。 只是,沒寫文章的時候,我也想要逼自己要閱讀,或是要想靈感,反正就是讓腦子不要停下來。不過,事實上,這樣反而造成反效果,我以為可以獲得許多靈感,我以為可以讓寫作更加多題材,但是,很快就感到疲累的我,一本書的前言才剛讀完,要進入很長的一章,我便卻步了,覺得眼皮實在是好重,實在無法繼續看下去了。眼前的那本書就如同有無聲的催眠曲,一步一步的進入我的耳朵,然後讓我的身心想要休息。於是,今天的「紀律」就拋在腦後了,反正明天再說,或是後天再說,等到有精神的時候再說,所以,文章的進度延後了,很多想寫的東西也延後了,因為我不懂得分配好自己的時間,只會傻傻地用時間來換取時間。 簡單講,就是我以為熬夜,或是以為半夜爬起來,就一定能獲得更多的時間,不過倘若在這樣的階段精神不濟,或是根本沒有寫文章,其實也是浪費時間。在合理的做事情態度上而言,能盡量善於運用時間,以及掌握好計畫原則,原本用時間換取一切重要。如果沒寫文章的時候,我能好好休息,或是仔細想想未來可以寫什麼,放輕鬆一點,不用給自己太過緊繃,我試驗後,反而覺得更好。畢竟,人長期處在壓力的環境,那並不是「紀律」,而是一種變質,畢竟原本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然後變成一種壓力,或是變成一種無形之中會影響自己生活的事情,這都是很不明智的。所以,與其把沒寫文章的時候還是拿來想寫文章的事,倒不如好好休息,讓腦袋可以舒緩一下,讓許多事情可以再次排列整理一下,未來的路還有很長,不用急於一時,很多事情還是回到初衷,其實自己快樂才最重要。
-
【小說連載】塗猴
因為他受到她們一家人的輕視已夠悲哀了,倘若村人再排擠他、沒給他好臉色看,或許這個村莊已沒有他容身之處。幸好經過一段時間後,大部份村人都能接納他,來福嬸婆更是替他打抱不平,經常毫不膽懼地跟她們母女激辯,譴責她們母女的不是。她們母女起初竟比來福嬸婆還兇,但終究還是理虧。尤其在這個同宗的村莊,不能不講倫理,她們除了輩份小,也沒有善待他,受到老人家的斥責,不也是應該的嗎?故而母女倆再也不敢明目張膽地對來福嬸婆大聲小聲,可是對待他卻依然如故,凡事「無照起工」,尤其是三餐經常讓他吃不飽。 經過十月懷胎,春嬌終於生下一男。即便嬰兒尚未長牙,看不出長大後是否會暴牙,可是遺傳自塗猴的馬臉和蒜頭鼻,則是不爭的事實。儘管春嬌不能接受,但狗屎嬸仔卻視他為金孫,因為她們家後繼已有人,日後祖龕裡的列祖列宗將由他來祭祀,儘管是贅婿所生,孫子體內卻有一半流著她們家的血液,她沒有不珍惜的理由。說一句良心話,她應該感謝塗猴才對,如果不是他幫她們家添丁,香煙勢必會中斷,往後要靠誰來祭祀?希望他們夫妻能趁著年輕多生幾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