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父親的回憶
自從我步入高中學堂後,課業壓力逐漸加重,原本每個周末的家庭旅行也隨之取消,取而代之的事情,則是一堂又一堂的補習課程,尤其是在每一次段考來臨前,連同晚上的時間都獻給了讀書,因為成績就代表未來,未來究竟是上大學呢?還是步入職場呢? 每次段考的結果,都象徵著努力的成果,因此會格外的珍惜,緊接而來,則是盼望已久的寒暑假到來,總想著趁放假期間,好好地大玩特玩!結果都被新開設的課前輔導班給取代,我總是會思考,什麼時候才能夠全家一起旅行呢?一次次的拖延和取消,最終,將所有的寄託在學測身上,只要完成升大學的重大考試之後,肯定可以好好地放鬆出遊。 殊不知光陰似箭,當我千辛萬苦後,終於拿到入學通知書,第一時間,沒有選擇去一趟理想中的旅行,而是將一切拋諸腦後,全心全意地準備行囊,緊張和雀躍在心裡膨湃,直到準備離鄉背井的那一天到來,開啟了大學四年的新生旅途,如今也已經踏入職場中求生,才會在難得地的空閒周末中,偶爾想起當初的約定,全家旅行,似乎成為心中的小小缺憾。 直到三月的第三個禮拜天,父親準備從長達四十年的工作崗位上退居幕後,迎來第一個月的退休生涯,第一件事情,都是回到家裡,將沾滿灰塵的釣具拿出來,好好地擦拭一遍,準備到湖泊上大顯身手,身為兒女的我們,為了慶祝爸爸的功成身退,決定攜帶許多的裝備和餐點,好好陪伴父親迎來第一個休閒周末,也象徵全家久違的一趟小旅行。 當天清晨的時候,將所有食材和釣具放上後車箱,準備開往郊區的湖泊,開啟一天的垂釣生活,行駛的過程中,我竟然赫然發現原本沉默寡言的父親,竟然會滔滔不絕地分享小時候的釣魚趣味,在五零年代的農村中,爸爸除了每天早晨到農田種菜之外,下午則是到米舖擔任搬運工,只有到晚上的時候,可以到周邊的小溪流中,捕獲一些魚類和泥鰍。 還記得有一次,拿著自己手工做的釣具,是使用木棍、細線和小鉤子組成,原本想要為晚餐加菜,沒想到釣著釣著,卻釣到了青蛙,當時妹妹一看到,就嚇得哇哇大哭,只好現場再用青蛙腳作為魚餌,繼續等待魚的上鉤,結果無疾而終,只好撿一些田螺回家當配菜。 許多大大小小的趣事,從父親的口中說出,身為都市小孩的我,都是連連讚嘆,原來爸爸小時候這麼的活潑好動,突然從我的眼底,父親不再是雄偉高大的形象,而是一個即將大展身手的大孩子,摩拳擦掌地模樣,顯得特別真誠可愛,心裏也不自地開始期待,今天的釣魚旅程,將會有什麼新的故事出現呢?
-
決定
有的時候,要做正確的決定實在有困難,只好用「時間」來交換,頗為無奈啊! 上星期五下午,金門本來是好天氣的,不知何時開始,霧愈來愈濃,機場關場了,飛機也一班一班的取消,要來上課的講師、要回金的家人……,大家都在等、等霧散,到最後還是「明日再戰」。想不到從松山到金門要飛十幾個小時才會到,而這其中除了回家休息,大部份的時間都乖乖的待在機場等。 這星期五轉眼又到,要回來還是不回來、要訂機位還是先不要訂,怕霧又來、怕又得在機場枯枯的等,怕做錯決定,巧的是遇到金門的「星光節活動」,訂不到機位、這下又傷腦筋了! 我沒有要坐飛機,想說幫個忙上網去看看,會不會突然有空位出現?被我看到了,趕快幫忙訂,開心了一下,趕緊把訂到的畫面轉給另一半,還幫忙畫位喔!仔細再看一下,又被我「收回」,因為我訂錯了,訂成了金門往松山,然後開始處理退票程序,沒想到情急之下所做的決定,要扣一筆手續費,還好客服人員幫忙做了「線上候補」,否則我就真的空忙一場。 還好,後來傳出了好消息,有空的機位,於是順利的訂到了晚上回來的機位,這次危機可以變轉機,算是用手續費換來的,有時好或不好,還真的不是短時間可以論斷的。
-
極北富貴角燈塔
藍天、大海、燈塔彩繪出賞心悅目的畫面。 春暖花開時節,偕內人走訪北海岸的美麗地標「富貴角燈塔」。通往燈塔的步道依山傍海,景緻十分優美,山坡上,林投、蘆葦及各種野草叢生,最醒目的是,綠草中參雜很多百合花及天人菊,迎風招展,熱情歡迎眾人到訪。偶而駐足聆聽滾滾濤音,一陣陣海浪拍擊岸岩,宛如悅耳的交響曲,令人腳步格外輕鬆。 行走約20餘分鐘,燈塔呈現眼前。路邊平台放置有橫木標示寫著「臺灣極北富貴角燈塔」,在這裡可捕捉燈塔屹立海岬的全貌,燈塔原為八角形鐵材建築,後來受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波及受損,修護為鋼架塔,繼續執行任務,直至1962年沿用八角形為塔身,並以混凝土為建材修築堅實之燈塔,並漆上黑白相間的平行條紋以利識別。周邊的房舍、圍牆亦都是白色系,整體景觀十分亮眼。 走入燈塔園區,蒼翠綠草與蔚藍大海襯托出燈塔之美。我和內人在園區捕捉蔚藍天空、青青草地與亮麗燈塔連結的畫面,每一個視角都可連結成漂亮的明信片。 值得一提的是,北海岸地區,由於地理環境及氣候等因素,每逢秋、冬季節,經常會出現濃霧,影響視線;因此,塔內附設有「霧笛」設施,這是首次在臺灣以聲音辨識方位的航路標誌,頗具特色。 燈塔,魅力無限。記得在馬祖莒光服役時,東莒也有一座燈塔,樓高四層,塔身為圓形石造建築,整體景觀十分宏偉,每有弟兄退伍總要來此走一回,雖然當時不能拍照,也要將戰地燈塔的亮麗風情鑲嵌在記憶裡。戰地的燈塔,除了展現挺拔的建築之美,依稀多了一份守護疆土的豪情……。 燈塔,是航海者的明燈,給人一種特有的溫暖與安全感;燈塔屹立海岸,不畏風雨,日夜堅守崗位,散發萬丈豪情。有燈塔在的地方,常會成為美麗景點,磁吸旅人腳步。遊賞燈塔園區,賞景聽濤,讓思緒馳騁於山海間,身心無比舒暢。
-
娶妻當娶德
現代美容業非常發達,醫美診所更是一間一間的開,讓貌似無鹽的人,也可以變成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當然也為不管是「女為悅己者容」或「女為己悅者容」還是「女為己悅則容」的女士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改造之所。但是在古代,沒有美容業,遑論醫美診所。父母給與什麼樣的面貌,終其一生都沒有辦法改變。美女固然能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願意拜倒在其石榴裙下的男士不知凡幾;但長相抱歉的人卻只能小姑獨處,沒有選擇的權利嗎?當然不是,也有的人不被女子的外貌所眩,他們所求的無非就是女子的「德」,他們將婦德擺在婦容之上。東漢的梁鴻和三國蜀漢的諸葛亮,可都是娶了醜女為妻,二人都是家庭幸福美滿。而梁鴻和妻子孟光,平日的相處,還是成語「舉案齊眉」典故的來源。 梁鴻是東漢的隱士,品行高潔,為人正直,許多有權有勢的富貴人家,都想把女兒嫁給他,但都被梁鴻拒絕了。 孟光是個又胖又醜,皮膚又黑,力氣又大到可以把舂米的石臼舉起來的一位女子,但她聰明賢淑,再加上家境富有,所以來提親的也不少,但也都被孟光給拒絕了。到了三十歲孟光還雲英未嫁,這可把父親逼急了,就問孟光「妳到底要嫁什麼樣的人?」孟光回答父親說,「希望能嫁節操像梁鴻那樣的人」。梁鴻聽了剛開始覺得很訝,但久聞這個女子的賢淑,就請人上門提親。梁孟兩家因此結成親家。 婚後梁鴻和孟光過著隱居的生活,男耕女織,日子過得雖儉樸,卻很快樂。孟光每次端飯給梁鴻吃時,總是將飯食高高舉起,托盤的位置與眉毛並齊,不敢直視丈夫,態度非常恭謹,梁鴻也很莊重的接過來,兩人以禮相待,相敬如賓。就是成語「舉案齊眉」的由來。 三國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以自身的才幹,讓屈於劣勢的劉邦,能夠和曹操孫權並駕齊驅,成為三國鼎立的局勢。而這麼一個不可一世的曠世奇才,娶的也是一位其貌不揚的女子。 諸葛亮在隆中耕讀其間,就有很高的才名,三國志記載他「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按照今人的說法,就是既高且帥了,所以他的婚事也受到關注。當時襄陽有一個名士叫黃承彥,他與諸葛亮有交往。有一天他對諸葛亮說,「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個醜女,頭髮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聽完之後,沒有多做考慮,馬上一口答應,成就這份姻緣。這一件婚事當時在襄陽城迅速傳開來,當時的人把這件婚事當做茶餘飯後的笑談,鄉里還因此有一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止得阿承醜女」,就是在笑話這樁婚事。 然而諸葛亮娶妻,並不是要刻意娶醜女,而是在容貌和才德之間,做出重才德而輕姿色的選擇。而這位「醜婦」,也真的沒有讓諸葛亮失望,日後諸葛亮出仕蜀漢,居官清廉,而且經常出征,憂勞國事,黃氏夫人則勤勞節儉,善於持家,讓諸葛亮無後顧之憂,成就他「廉能忠誠」的形象,黃氏著實功不可沒。「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個偉大的女人」黃氏當起這個「偉大的女人」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男子娶妻當娶德,如梁鴻、諸葛亮一般,所以女子長得不好看何須自卑,與其花大把金錢在修飾外表,還不如內斂修身,進德修業,充實自我,「腹有詩書氣自華」,人的容貌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逐漸衰老,唯獨智慧與氣質會長相左右,做個有智慧、有自信的女人,何患無夫呢?
-
【短篇小說】 阿滿仔
阿乞嬸仔不敢哼聲,母子倆雙唇緊閉、目無表情,乖乖地站在一旁,像是看熱鬧的路人一般;阿滿仔的死,彷彿跟他們一點關係也沒有。母子倆的無情、冷血、殘酷,老天爺早已看在眼裡,總有一天勢必會受到祂的懲罰,只是時辰未到而已! 阿乞叔仔紅著眼眶,抬頭仰望烏雲密佈的蒼穹,不一會,疾風夾著苦雨傾盆而下,圍觀的村人莫不嘖嘖稱奇。難道是老天爺垂憐這個命運多舛的新婦仔,為她流下悲傷的淚水?而那些蹂躪她的親人,必然會遭受祂的懲處,因為祂善惡分明,揚善去惡,由不得那些作惡多端的人置身事外。 阿乞叔仔冒著風雨,頓足停留在阿滿仔的屍體旁,然後脫下被雨水淋濕的衣裳,強忍著即將溢出的淚水,小心翼翼地把它覆蓋在她眼睛睜得大大、眼皮不願合上,浮腫的臉龐。現場的村人無不清楚地看到,阿滿仔她死不瞑目啊!心軟的村婦,不禁為她紅了眼眶,憐憫的淚水潸然而下。 阿乞叔仔噙著淚水俯下身,以他長年農耕鍛鍊的粗氣大力,抱起一個經年累月受到她養母苦毒,成年後又遭受她一手帶大的禽獸弟弟強暴,而想不開投井自盡的可憐新婦仔的屍體。復踏著傷心的步履,順著雜草叢生的羊腸小徑,一步步緩緩地朝回家的路上走去。 臨近村莊時,在習俗人在外亡故不能入村的情境下,不得不輕輕地把她放在一棵苦楝樹下,等待入殮。而這棵苦楝樹,經過風雨的摧殘,已是葉落飄滿地。難道這些舖在地上的苦楝樹葉,將做為這個可憐新婦仔的水床?果真如此,或許是冥冥之中,老天爺刻意地為她安排的吧。 阿乞叔仔掀開覆蓋在阿滿仔頭部的衣裳,露出一個浮腫的臉龐,以及一對瞳孔放大、讓人驚悸不敢目視的銅鈴大眼。即使兩人沒有血緣關係,但早已衍生出一份無可取代的父女深情。儘管此時她面目已非,然他仍以慈祥厚實的手,輕輕地順撫她的眼皮,試圖讓她合上雙眼,而非看她睜大眼睛,死不瞑目的樣貌。縱使她有冤屈,亦必須暫時放下,假以時日老天爺一定會還給她公道。倘或不願合上雙眼,勢必徒增他內心的愧疚,冀望乖巧懂事的孩子能聆聽到他的心聲。當天上人間兩相隔,她的音容宛在他心中,將會在他腦海裡,留下一個永恆的記憶。 阿乞叔仔緩緩地站起身,復又睜大眼睛,不捨地低頭看看躺在苦楝樹葉舖成的水床上的阿滿仔,並以一顆愧疚之心,喃喃地對她說:「孩子,倘若妳冤屈未伸,冤魂仍在這塊令妳傷心的土地上神遊,我無言以對。當不久的將來,我雙眼一閉、兩腿一伸,必將陪妳共赴天國,尋找妳的親生父母,讓你們一家三口在天堂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孩子,我絕對會信守對妳的承諾,妳就看在我們父女的情分上,乖乖地合上妳的雙眼,以免讓我心生痛楚。願來生,我們是一對血脈相連、情深似海的父女…。」阿乞叔仔眼眶一紅,不禁潸然淚下……。 (全文完)
-
老得安然
比起龐大的天然災難,「老」對某些愛美人士有如天大的災難,不僅容貌外表漸漸衰殘,還必需培養強壯健康的心靈,來面對在「老」這個階段會遭遇的事件。有一位上年紀的朋友的分享讓人印象深刻。他說,「人都假裝自己不會老的活著,但是,總有一天老會來叩門,那時候你知道,很多不明白的事情,都會自動的明白了,尤其是明白有些事順其自然就好,你抵抗也沒用,例如你喜歡的東西,最後也被丟掉或燒掉……」。 那是因為這位朋友之阿公過世的時候,當他趕回鄉下,正好看見一把他最愛,也曾經說過,以後要送給他的胡琴和一堆衣物,在一堆熊熊火焰中燃燒;他的難過,可想而知。因為他知道即使有能力再買10把胡琴,卻無法買回一把他阿公曾經拉過唱過,和說過將來要送給他的胡琴。他深切體認到一切都出乎人的預料,等到他上了年紀才逐漸懂得,不只這件事,還有很多很多的事,都是既真實又殘酷的現實。 然而老也有優勢,類似上述此種真理的參悟,通常必須到某種年紀,收藏過無數人生歷練的底蘊,才有智慧體會得到此甚深道理。 此外,人們到一定年紀也才慢慢懂得歷史的重要。翻開歷史故事有人貪生怕死,寧可背負千古罵名,也要過舒坦的太平日子。宋朝有秦檜、賈似道等賣國求榮的人物出現。《宋史》記錄著:「檜兩據相位者,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禍心,倡和誤國,忘仇斁倫。一時忠臣良將,誅鋤略盡。」足見後人沒有冤枉他。 同樣是為了政治理想,相對於這兩位,革命黨「北方暗殺團」支部長吳樾《意見書》說:「犧牲其身,為天下倡,而復活我祖國荊聶壯美之歷史。」這是拋頭顱、灑熱血的慷慨激昂。以上歷史人物,兩種不同選擇,實現不一樣的人生 老了若能保持身體健康,那將是很大的優勢。「老」並不可怕,身心不健康才可怕,若老到無法生活自理,成為社會和家庭的負擔最是可悲。吾人不用害怕變老,只要注意自主健康管理、心情愉悅,偶爾享受與孫輩相處的天倫之樂。不學歷史上被唾罵者,貪圖私利而害人。在民主自由的社會中,輪到吾人來犧牲自我的機會已然不多,每日鍛鍊強健身體和心靈,不造成家人與社會的負擔。把握老的智慧與優勢,自由自在不奢求富貴,享受自己應得的黃金歲月,勇敢面對老的時光,就是安於其老。銀髮族外貌不美又何妨,內在精神豐富更令人欣賞。衣食無缺,兒孫常伴左右,夫復何求。
-
暮光裡的遐想
誰打開了神秘的魔盒,在海波浩渺的太平洋,那緊鄰漁港的三和海濱公園旁──光影裡的一幅幅山水畫卷,畫出太麻里背倚的中央山脈,畫出原稱「大貓狸」(Tjavualji),在排灣族語中意指「太陽照耀的肥沃土地」,畫出沿海平原和山地,畫出百鳥齊飛和植物群落,但畫不出大海的壯闊,這個「日升之鄉」族群豐富的模樣。 看哪,千年的峰巒,還有觀景亭和水藍色海馬造型入口立碑,似等待依序而來的日子。在烏頭翁唧唧的奏鳴中,忽地,我聽到從遙遠的唐代傳來陳嘉言在《晦日宴高氏林亭》末句裡的一束詩:「日暮連歸騎,長川照晚霞。」霎時間,思想跟著湧動起來,像隻蒼鷹向長谷的頂巔呼喊:「這裡看起來的確像天堂,把世界帶進這片湛藍的海岸吧。」 霞光下,群鳥輕掠,再躍起……於簡易港口的起點;唯一渙渙的岸畔,映著殘絮般的雲天。只在夢中,那漁舟的影子帶著我游動,如呼吸的星子,直到街燈亮起,再把時間折疊。讓我回到最初吧,看眾鳥展翅飛向遠處的海平面,充滿鼓舞人心的美麗景象,在難以表明的喜悅中。 那海鳥的光影點點閃爍,彷彿漸漸靠近,又像是要停泊在我心房……而我走向海邊,沿著沙灘唱吟。哪裡來的這般風景,心頭跟著歡快光明。哪裡來的落霞滿天,讓我沉浸在幸福的一瞬。讓我們一起詠嘆吧!那是山海交織的頌曲。在暮春之夕,我不停地尋思,像隻藍蝶找到了小瀑布,輕輕漫過林野,穿繞溪間……等待下一個相約在候鳥的季節。 要是我能夠穿越時空,浸沉於台九線山海的夜色,耳畔只有蟲鳴和濤聲,從高處越嶺而來。啊,所有話語都無法描繪──那群飛鳥似獨奏的驚雪,傳來陣陣美妙的歌聲。牠們繞著魚群聚集的地方飛,攬住夕陽已近隱沒的天際線,又乘著風向家的方向飛去……留下隨船飛舞、勇敢求生的身影,使我心動不已。
-
從「心」出發
父親車禍身亡,母親癲癇,家中無人可以照料,萬不得已阿傑被安置在育幼院。那年他才十四歲,正在長大,晚餐吃得早,九點多肚子早就餓得咕咕叫,忍受不了,猴手猴腳爬窗翻牆企圖外出買麵包,一個不留神,從五樓摔下來摔成重傷癱瘓,從此必需與輪椅為伍。好端端一個孩子從此無法自由行走跑跳,內心重挫可想而知。育幼院相關人員也因此受到懲戒。安置上十分棘手,後來輾轉由社工人員帶來特殊學校註冊,成為我班上一員。因為褥瘡,遲至九月底才來校,我心裡清楚,我接了個燙手山芋。 鬼點子很多,腦筋動得很快,對飲料情有獨鍾,年紀輕輕就血糖過高。到護士室測試血糖成了例行公事,怎麼叮嚀就是忌不了口,血糖老搭雲霄飛車一路飆升。有一天護理師忍不住多碎念了兩句,阿傑很受傷,想自己沒了爹,母親也無法關照他,來了學校又老是動輒得咎,一時想不開偷偷搭電梯上四樓拿打火機燃燒衣服,企圖輕生。哪裡知道衣服一著火便後悔不已,趕緊拿礦泉水澆熄,四樓是家政科園藝課園地,下一節要上去上課的同學發現了阿傑,趕緊下樓稟報。我三步併作兩步上了樓,看見燒了一段截角的上衣,問:「怎麼了?」起先堅不吐實,只說不小心玩打火機燒著的。拍拍阿傑的肩膀,他委屈緊繃的情緒終於爆開來,哭了。覺得自己走到哪裡都不受歡迎,喝飲料可以紓壓,卻又老被責備。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意思,才會一時衝動。我把打火機收走,又在書包裡發現一把水果刀也告知暫時幫忙保管。 為了維繫親情,至少一個月要返家一次,宿舍要淨空。姑姑家根本沒有多餘的房間,回台北也是住護理之家,來回所費不貲,請求可否就近安頓。學校找到鎮上一家安養中心,周五下班後送過去,周日再接回學校。安養中心幾乎都是老人,有中風的,有失智的,只有阿傑是腦筋靈活的,兩天的假期等同關禁閉,苦不堪言,於心不忍,我抽空過去探望及安撫。哪裡知道隔沒多久,安養中心打電話來說阿傑偷了一位老人手機,因為監視器畫面有顯示。幾經旁敲側擊,堅不承認,直到我說那就送警局處理,讓監視器說話,偷竊是有刑責的。祭出刑罰,阿傑終於俯首認罪,那個月電話費高達三千多塊也讓姑姑為之氣結。 幾經個別談話,安撫了內心的困頓,姑姑是監護人卻也忙於生活三餐,無暇顧及。為了引起注意,行為老是走偏鋒讓師長一個頭兩個大。告訴阿傑「印象是累積而來的。飲料不能喝太多,血糖飆高是警訊,師長的話是責之深,愛之切。要善解。多與同學互動,不要孤僻成性,人緣自然會慢慢建立。」願意敞開心胸嘩啦啦把多年來的委屈如數傾倒而出,我看見孩子逞勇背後脆弱的一面,眼角淚光閃閃。壞孩子這標籤差點讓他翻不了身。趁阿傑去接受個別輔導,我跟全班同學做了一番懇談。之後行為丕變,下了功夫於課業上,腦筋原本就不錯的阿傑,前程終於露出曙光。杜威說:「教育即生活。」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誰說不是呢?
-
【短篇小說】阿滿仔
阿乞叔仔氣憤地警告她說:「汝毋通彼歹喙,是汝咧共人苦毒,毋是伊咧治汝!阿滿仔走無去,逐家心內攏嘛誠艱苦,鄉里人共咱湊揣,兵仔也共咱湊揣,汝抑閣有彼種心情講講彼五四三矣!汝著摸摸汝的良心,撖講汝的良心去予狗咬去?汝會得到報應啦!」 「汝著檢討汝家己,當初叫汝毋通予伊讀冊,汝偏偏欲。這陣捌字啦,翅股硬啦,會飛啦,可能已經綴兵仔飛去台灣!叫逐家毋免閣揣,予伊去、予伊去,予伊去死啦!這個夭壽死囝仔!袂好的夭壽死囝仔!」阿乞嬸仔如同潑婦罵街地咒罵著。 而就在予伊去、予伊去,予伊去死的同時,只聽一位阿兵哥大聲地呼叫:「大家趕快來,樹旁的水井裡,好像有女人的頭髮在水裡浮動。」 於是大夥都圍了過去,果真清澈的井水裡有長長的頭髮在浮動。阿乞叔仔深知事態的嚴重,趕緊看了一下水井,它的環壁是用石頭砌成的,而且有凹有凸。於是他奮不顧身,張開手腳,弓著井裡的石頭環壁,一步步小心翼翼地往井裡移動。腦海卻也不斷地想,但願落井的不是阿滿仔,他無不虔誠地祈求著,祈請天公祖保佑她平安。 然而不管是不是阿滿仔,人命關天、救人要緊。當他貼近水平面時,趕緊伸出手,拉著她的衣領往上提。不一會臉部就浮出水面,映現在眼簾的竟是翻著白眼、臉上浮腫,已無生命跡象的阿滿仔。 霎時,激動的情緒讓他老淚縱橫,手一鬆軟,屍體又沉入水裡,他亦失手跟著跌進井裡。只聽「趕快救人」的聲音在他耳邊繚繞。但略知水性的他又快速地浮出水面,雙腳依然弓著井裡的石頭環壁,左手攀附微凸的石頭,右手則緊緊地拉住阿滿仔的衣領不放,並仰起頭,朝著上面高聲地呼喊著:「緊提索仔來!緊提索仔來!」 當繩子垂下時,他快速地把它環過阿滿仔的腋下再打結,上面的人則使盡力氣,小心翼翼地一下下往上拉,而拉上的卻是一具死不瞑目的冰冷屍體。現場圍觀的不管是軍、是民,是大人或小孩,無不神情凝重、眼眶微紅;甚至為投井自盡的阿滿仔落下一滴同情的淚水,只有心狠手辣且又冷血的阿乞嬸仔站在一旁無動於衷。 阿乞叔仔緩緩地從井裡爬起,看到一旁蠻不在乎的添丁時,憤怒的情緒在驟然間暴發。只見他激動地拿起地上的扁擔,一聲「駛恁娘較好咧,汝這個了尾仔囝!」就猛力地朝他的屁股打下,或許是力道過大,扁擔竟應聲而斷。添丁痛苦地眨了一下眼,撫撫疼痛的臀部,不敢說半句話。 阿乞嬸仔卻不捨地責罵阿乞叔仔說:「夭壽喔,汝嘛較細力矣,竟然共扁擔拍斷去!毋是汝的肉袂痛是毋?阿滿仔伊欲去跳井死,是佮添丁仔啥物治代?汝哪會使彼大力共伊拍?夭壽填海,汝誠無天良喲,毋通袂記伊是咱的親骨肉、親生囝,佮阿滿仔彼個死新婦仔是無仝款矣!」 阿乞叔仔扳起臉孔,不屑地以粗話怒指她說:「駛恁娘較好咧,汝這個無良心的肖查某,汝共恁爸較定著矣,上好是喙窒卵!若敢閣佮恁爸假肖,恁爸連汝紲拍!毋信,汝共恁爸試看覓!」 (二三)
-
孩子的收集史
好幾年前「航海王」這部卡通開始播出之後,就抓住小兒子的目光,成功的擄獲了他的心,不僅文具要有航海王圖案的,就是買衣服也要選有航海王圖像的,而有關航海王的周邊產品,舉凡海報、公仔、模型,兒子一樣也不放過,我甚至還不捨千里之遠帶他去台北看航海王展。看到原本十分怕熱的他,竟可以在七月豔陽高照大太陽底下悠閒看展,一點都不喊苦且是甘之如飴,由此就可知兒子對航海王的癡迷。而就是連他要送給同學的禮物,他也想當然耳,認為收禮的人也會喜歡航海王,這點真讓我讓哭笑不得,但也只能成全。心裡暗禱收禮的人真的也喜歡航海王。而他的房間,儼然就是個航海王的展示館。 哥哥們看弟弟如此投入,從原本的冷眼旁觀最後都主動幫忙收集,也許是被兒子的熱情感動吧!而我和老公也從剛開始認為這只是小孩子的玩意,選擇不去參與,後來我們也撩下去了,為了圓小兒子的收集夢,可以說全家都動起來了。 那時當他知道日本九州的豪斯登堡,有航海王裡的千陽號時,便央求我們帶他去,我們也照辦,利用暑假全家安排一趟九州之旅。奈何遇到颱風攪局,飛機不飛,整個旅遊行程被迫取消,兒子難掩失望,我也只能安慰他明年可以再去。 隔年我們真的去了九州,因為大家的時間很難喬,所以我們只能參加沒有豪斯登堡的團。兒子倒是很看得開,因為他認為只要到了九州,到處都可以買得到航海王的產品。所以一到自由活動時間,若是商店有秀出航海王的周邊商品,我們就會進去逛,一趟九州之旅,果然很有斬獲,但也讓我的荷包大失血,但是看到兒子如此的歡喜滿足,我這個「孝子」倒也花得心甘情願。 現在孩子大了,也過了收集航海王的熱度,而這些航海王的產品依舊被保存得很好,兒子還是視它們為寶貝,時時勤拂拭,不因時間而有所改變。當看到這些產品,就會讓我想起跟著兒子一起瘋狂的那段時光。因為那段時間,有大家一起努力的歡樂與和汗水。隨著孩子愈長愈大,這樣的景況恐怕是會離我愈來愈遠了,所以對我來說是彌足珍貴。收集航海王的產品,除了見證了孩子的成長史,也記錄了全家人共同合作的好時光。
-
拔刺
晚飯後想穿拖鞋出外走走。穿鞋時,覺得左腳拇指碰到鞋面邊緣會痛。心想可能是塑膠鞋面起毛所致。只要不再去碰,應該沒事。走著走著腳趾碰到鞋墊也痛。這時才確定腳趾遭尖物刺到。不拔出來,疼痛無法緩解。路燈光線微弱,拔刺工作不易進行;萬一把木屑或竹篾刺弄斷,刺進去的部分得用針在周邊壓擠在拔出,反添惹出更大的麻煩。還是等返家後,在強光照射下,取出眉夾,則拔刺易如反掌。回到家後,在桌燈照射下,發現腳趾被直徑約鉛筆大小的星形塑膠片的尖頭扎到,問題比我想像還簡單,只要用手拉出尖物即可。 旅美期間,在買縫紉機前,都是自己用手補衣服。有一次,補完褲子口袋,忘記把針線取下,直接穿上。針刮在腿上有點像被螞蟻咬的感覺。想到這螞蟻的猖狂,一巴掌狠狠打下去,結果只聽到我的慘叫。還好不是垂直釘入,否則真不堪設想。自此以後變得很小心,從未再有把針留在褲子上的事發生。 拔刺事件使我想起一則羅馬神話。在提庇留(Tiberius)和加利古拉(Caligula)時期,一個來自非洲的奴隸--安德魯克里斯(Androcles),不堪忍受主人的虐待,逃到一座山洞裡,遇到一隻輾轉呻吟的獅子,原來一根長刺傷了獅子的爪子,使牠一碰就痛、寸步難行。於是安德魯克里斯迅速協助獅子拔出該刺,二者從此成為好友。後來,一隊士兵經過森林發現了安德魯克里斯。按照當時的法令,逃跑的奴隸必須在鬥獸場與獅子一決勝負。所幸安德魯克里斯面對著的獅子,正是他的山洞老友,獅子知恩圖報,當著羅馬人的面,對他親吻示好。最後安德魯克里斯和獅子都獲得了自由。這故事告訴我們,面對困境,只有處變不驚、合作無間才能共度難關。
-
述美情緣
近日在金門日報浯江副刊拜讀艾喬校友〈百年‧述美〉大作後,觸發了四、五十年前的一段回想,見到〈百年‧述美〉如同見到母校何浦百年一樣地驚訝!因為以我就讀與任教的屆數推估,皆未滿百?原來都是追溯至淵源久遠的前身算起。 民國六十一年八月,我從卓環國小改派述美實習任教,一年之後隨即來臺升學就業,我在述美的日子實際不到365天,在漫長百年校史中有如曇花一現,微不足道,然而對我而言,這段情緣卻是彌足珍貴的一年,執教數十寒暑,在家鄉只有短暫兩年,家鄉學子勤奮樸實、憨厚純真,因而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根據〈百年‧述美〉校史概述:民國五十九年新校落成,始易名為「述美國小」。在我初抵述美,正是草創的第二年,難怪觸目所及,都是新的,新校坐落於一片平疇綠野間,應是學區諸村落的適中位置。校門正前方是一道平坦筆直的土路,兩側開掘窄淺的土溝、兩旁種植不知名的矮小路樹,這條土路直通聯外柏油馬路。當年校舍呈一「工」字形式,為一層樓建築,走進校門,校訓「禮義廉恥」高掛眼前,進入穿堂,便見一間特大號辦公室,辦公室左右兩側都是教室,教室前面是一座座的花圃。校門正面與兩側設有圍牆,校舍後方是一片空曠的泥土運動場,且未加圍牆,右後方是一間廚房、一口水井,供應學生營養午餐,另有防空洞與車棚,停放教師腳踏車與少輛的機車。 當年學校未設單獨校長室,辦公室的內觀正後方牆面懸掛國旗與國父遺像,國旗下方是校長座,前一位是教導主任座,再往前是四位主任席,最前兩排是老師席,全依職位高低擺設,校長與同仁同坐一室,齊心協力,也增進情誼。辦公室的左右兩側,一邊擺風琴,一邊是球桌,沒課時可彈可唱,亦可較量球技,同仁之間,親如家人。 由於事隔久遠且匆匆一年,記憶不全,上學期是蔡金皮校長,與家父曾是何浦同事,下學期換鄭錦章校長,兩位都是辦學認真、績效卓著的好校長。教導主任張文和,年高德劭,照顧後輩,不遺餘力;訓導楊永福,坐我後面,數次要為我介紹女友,我不敢表態;人事是蔡朝成,教務好像是黃奕翼,總務好像是張木友或張火炎,其餘職務已漸淡忘。 述美教師,臥虎藏龍、人才濟濟,鄭藩山恩師擔任五年級導師,擅教數學曾在何浦任教,是我五、六年級的數學老師,為我奠定良好的數學基礎;六甲導師楊天平是位作家,常在金門日報副刊發表大作;陳永言老師擅長美工設計,送我《圖案集》大作;楊選仕與楊肅正老師是我金中學長,對我指導甚多;陳諸葛老師是我國高中同學,寫得一手好字,尤擅隸書,我曾向他學習,並利用學生寫字課練習,下班後,我們相邀騎著腳踏車回家,抵達斗門車站後才各自騎回斗門與浦邊。 印象最深的是楊級高老師,本校唯一外省籍,單身未婚,每當我值夜,他常陪我練習打桌球,也常踩著風琴自彈自唱,最愛「BIAUTIFUL SUNDAY」,迄今仍耳熟能詳,有時跟他聊聊天。 述美一年,有幸擔任六乙導師,任教該班讀書(國語)、生活與倫理、健康教育、說話、作文、勞作、體育、美術、團體活動、級會等科目,幾乎全包;另教五年級數學及一年級工作,一週只剩八節空堂。坦白說,樣樣教也就樣樣教不好,不如說讓我當「白老鼠」。 在行政方面,尚須兼任組訓組與文書組兩項職務,組訓負責民防,保管員工十多支步槍,每天提心吊膽,深怕遺失;文書負責公文收發,而後轉交承辦人員,起初一無所知,都是請教校內先進,方能化解難題。述美教師,大多是我「師執輩」老師,學經俱豐,足為我師;而我初出茅廬、樣樣懵懂,正是請教學習的好機會,在此一年,獲益良多! 在交通工具缺乏且少人旅遊的年代,校外教學應是求學階段最難忘的日子。民國六十二年五月二日,述美舉辦跨年級性的校外教學,一班搭乘一部軍用大卡車,像要出征似的,浩浩蕩蕩踏上旅程,暢遊一整天,老師沿途叮嚀,學生玩得忘我,幾位老師的午餐就在太湖畔「慰廬」前圍成一圈、席地而食,喜愛照相的我在卡車上、景點處皆為學生留下珍貴的鏡頭。 在述美也經歷了一次民防演習,全體教師留校堅守崗位;也經歷了「金門縣運動會」,六位老師(張水良、楊選仕、陳諸葛、李贊成、楊肅界與我)穿著述美運動服、胸前別上「金沙」布條代表金沙鎮參加大隊接力賽,至於名次,已然遺忘。 操場這口水井讓我想起一件往事,某日我正汲取井水盥洗,一位全副武裝、渾身泥土的軍人貿貿然來到井邊向我討水喝,我問他何以如此狼狽?他有氣無力地說:「因為師對抗,已三天三夜沒吃沒睡了!」我說井水不能喝,辦公室有開水,然而他已「渴不擇飲」,迫不及待地倒入水壺,一飲而盡,看了實不忍心! 所帶「第四屆六年乙班」學生,截至目前已在臺召開五次同學會,來自臺金各地、四面八方的同學不因俗務纏身、不受山海阻隔,排除萬難、熱烈參與,齊聚臺北,一股濃烈的向心力始終凝聚不散,發起人兼承辦人李麗月不辭辛勞,將同學會辦得有聲有色,居功厥偉。這班學生在以前是我實習的「白老鼠」,如今已是國家棟樑、社會中堅。李麗月在北市經營早餐店,遠近稱頌、有口皆碑;楊淑完經營幼兒園,奉獻幼教事業,遠近馳名;陳來榮任職臺北國父紀念館警衛隊隊長,官拜二線二星;張金汝擅長美工設計,高就設計公司,卓然有成;陳錦秀全心投入金門大同之家,多次獲獎表揚……。其餘詳情,並未深知。他們各有一番成就,頭角崢嶸、出類拔萃,真正做到「明日述美以我為榮」,也是「金門之光」,個個稱得上是傑出校友。 回顧半百述美,再看今日述美,校景已變、人事已非,從網路得見黌宇富麗、校園宜人,昔日校前低矮小樹今已高聳入雲、原本無遮無掩土路已成綠色隧道,驚喜之餘,不禁讚嘆!欣逢述美百年校慶,在此深表誠摯祝賀,謹提出昔日一段小插曲,與我當年同仁、校友一起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