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金門的高粱酒
我跟金門朋友聚餐或參加新書發表會後,都會小酌一下,大都喝金門高粱酒為主,好酒喝下肚,精神一放鬆,話題就多了,話金門的過去、現在、未來,雖然很多人都已搬來台灣,但是友情、思鄉之情都不變,而且愈來愈濃,而一年三大節日很多人一定會回去祭祖住著幾天,那也是對祖先的崇高敬意和報恩。 我有位幾十年的老文友,他兼金門日報的外派記者,有時要台灣、金門兩地跑,在文學上也是有名人物,曾在大報得過報導文學獎,所以台灣主要的新聞,他都能第一手傳遞消息給報社報導,所以他都能掌握台灣、金門的訊息。 有時我們聚餐或參加新書發表會後,他都會拿出放在手提包,隨身攜帶的金門高粱酒,我覺得他好像把鄉愁隨時帶在身邊,想念金門時,三餐都可以喝,以解鄉愁啊。大家把他帶來的酒喝著,覺得很香醇,幾乎沒有嗆辣味,他才說這是放了十年以上的金門高粱酒,大家就多喝幾杯,但是有的人醉了。 古代文人喝酒就比較有意境,例如: 余光中在〈尋李白〉中曾經這樣寫道:──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和矛盾後,古人常常借酒澆愁,希望在酒的酣醉中麻醉自己,升華到酒醉的狀態,獨享暫時遠離現實的超然。這方面李白為最。李白愛酒,這是人盡皆知的,尤其是那首〈將進酒〉,更是千古絕唱──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是何等的豪邁,雖然宣講的都是及時行樂,但細細品味其中的韻味,不難看出李白把心中積鬱的苦悶付諸於酒中,發洩於詩中,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實則是詩人心中揮散不去的懷才不遇的感傷。 古人喜歡喝酒,喜歡和朋友約在一起暢飲闊談,一起遊覽亭台樓閣,「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這句話出自〈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於公元745年寫給偉大詩人杜甫的一首送別詩,全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了深情厚誼與詩情畫意。「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沒有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別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將分手的日子裡捨不得離開可見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我們喝金門高粱酒,都是不加水的,能喝到他放了十年以上的金門高粱酒,把金門的思念都喝下了,大家對金門的鄉愁也更濃了,金門來的酒,那種是以前在金門曾經歷很多人情事物,而喝金門高粱酒,話題就講不完了,不管人情事物和高粱酒,到現在還是那麼讓人感到香醇難忘,還有在金門的一些產品,在台灣上市,不管是什麼,都會引起金門人的鄉愁。 ▓飲酒警語:短時間內大量灌酒會使人立即喪命。
-
兒時壓歲錢與郵局帳戶
相信很多人兒時拿到的壓歲錢都是摸得到、花不到的,因為壓歲錢最終總是會歸於媽媽之手,而媽媽收走壓歲錢時的理由也幾乎都是「怕你亂花,所以幫你保管」,或是「幫你把錢存起來,當你的註冊費」。 在我還是小學生時,我的狀況也曾經是如此,直到我小學六年級時,因為我的死纏爛打,我的媽媽終於帶我去郵局開戶,並且把以前存在「媽媽銀行」的壓歲錢折算為8000元轉存到相對而言信譽良好、安全可靠的郵局。 從此之後,「理財」對我而言不再只是記錄零用錢花剩了多少以及把花剩的零用錢投進存錢筒而已,經歷了第一次的補摺、提款、換存摺、申辦金融卡以及轉帳之後,我對自己財務的處理能力變得越發成熟。現在我的父母早已完全結束了對我的郵局帳戶的「攝政」,那不只代表了我的父母對我的理財與自我節制能力的認可,也代表我是一個能完全替自己負責的成人了。
-
月 夜
明月幾時有 昂首月如鉤 星輝閃爍 醉上高樓 深深庭院黃槐葉落 不為新詞強說愁 思潮如湧 往事悠悠 剪不斷 理更亂 看盡月升月落 多少點滴在心頭
-
【小說連載】 老枝伯仔
老枝伯仔本名林萬枝,他因涉及張貼反動標語,被以顛覆政府、為匪宣傳的匪諜罪名,遭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但僅坐了八年牢,即讓他假釋出獄。然而當他返鄉後,得知老婆不守婦道討契兄,一氣之下竟把那個袂見笑的臭查某掃地出門。而萬萬沒想到,老婆的契兄公居然是利用他去張貼反動標語的張永福……。 第一章 林萬枝重獲自由後,首先面對的是一個破碎的家庭,他與在鐵工廠當學徒的兒子兩人相依為命,所有的一切必須重頭開始。尤其是村人及親友們看到他,就彷彿看到妖魔鬼怪一般,無不主動地避開,因為他曾犯下一件顛覆政府、為匪宣傳的的匪諜案。在他們的想法裡,一旦和他走得太近,勢必會受到牽連。尤其身處在這個戒嚴軍管時代,倘若因此而被情治單位叫去調查問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往往會白白布被染成黑,刑求逼供後再送進牢房,或許不可避免,那不就倒了八輩子楣麼?所以他能體會村人及親友們的心境,並沒有怪罪他們的現實和無情。 然而,這件案子的判決對他來說簡直有點荒謬,說他意圖以非法手段顛覆政府,被抓去刑求凌虐承受皮肉之痛也就算了,竟然還處他有期徒刑十二年,褫奪公權六年。實際上他只是受張永福之託,利用晚上沒人看見時,在學校的牆壁上,或是廟宇和祠堂外頭,張貼幾張白報紙大小的標語而已,又不是殺人放火、十惡不赦的罪犯,豈能如此地對待他。林萬枝氣憤地罵著:「駛伊娘卡好咧!這些拿著雞毛當令箭的情治人員,絕對會遭到上天的懲罰和報應,如果冤枉他,他們全家一定會死光光!」 仔細想想,他第一次張貼的是「金門快解放了,大家不要接受征兵征糧」;第二次是「征兵征糧,人民生活太苦」;第三次則是「共產黨快來解放了,大家起來擁護」,至於這些標語的內容會發生什麼作用,他是一個大字識不了幾個的農夫,只聽說過「日軍」、「紅軍」和「八路軍」,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共產黨」?什麼是「解放」?什麼是「征兵征糧」?什麼是「擁護」?對於它的厲害關係更是渾沌無知。 唯一的是每張貼一張標語,張永福會給他五塊錢酬勞,但卻警告他不能對外聲張,萬一被抓,也不能說是受他的指使。於是他除了食髓知味,心裡卻也不斷地想,又有什麼比這更好賺的呢。試想,要賣多少斤地瓜、芋頭或蔬菜才能賺五塊錢,因此,這種好事他何樂不為啊!每次,當張永福交給他任務時,他總會利用夜深人靜、沒人看見的時候,帶著漿糊和小標語,偷偷地張貼在廟宇和祠堂的牆壁上,或是人多的地方,然後找張永福拿錢。即便第二天標語就被人撕下取走,但他五塊錢已到手,縱然張永福耍賴想把錢要回去,他也不會還給他,因為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啊! 儘管張永福再三地警告他要小心,千千萬萬不能被人看見,萬一事機敗露被抓去關,除了不能說出他的名字,所有的一切他一概不負責任。可是林萬枝並沒有把他的話放在心上,也沒有想到後果,更不知道它的厲害關係。何況他只是張貼了一張小標語而已,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他不相信會為了這點小事被抓去關,了不起是被叫去問問話而已,總不至於被抓去殺頭吧。所以他只在意垂手可得的五塊錢酬勞,其他則一點也不在乎。 尤其是鄉下地方,種田人都有早睡早起的習慣,軍隊也會在十點實施宵禁,誰會在三更半夜還在外面閒逛。要不是為了那五塊錢,他早已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了,怎麼還會拿著標語四處去張貼。因此,他幫張永福張貼標語的事,絕對是神不知、鬼不覺,唯一的,或許是野狗的吠聲。但他並沒有吃狗肉,即使再兇猛的野狗,也不會咬他。林萬枝不斷地打著如意算盤。 然而,人若衰運來到時,不管是否吃狗肉,都有被狗咬的時候,而且瘋狗比野狗還厲害,一旦被牠咬,即使不會死,也會頭破血流,甚而罹患「肖狗病」。果真,當他蹲在宮廟的地上把標語抹上漿糊,準備拿起來張貼時,隨著一道電筒的強光,以及一聲尖銳又大聲的「不要動!把手舉起來。」當他還來不及反應時,三個武裝軍人已把他團團圍住,另一個則腰插手槍,怒指他說:「你這個死老百姓,不想活了是不是?竟然敢張貼反動標語,為匪宣傳、顛覆政府。」然後對著同夥說:「把他綁起來,連同標語一起帶走,如果不說出是受到誰的指使,嚴刑伺候!」 林萬枝不疑有他,也是這輩子未曾遇見的事,一時被嚇得目瞪口呆。只見身旁的士兵個個面目可憎,尤其是那個帶隊的軍官,就像土匪頭子一般,除了不停地「操你媽的屄」,還不斷地出言恐嚇,要把他抓去槍斃。即便他沒有完全聽進去,也不知道張貼標語的嚴重性,但面對這幾個荷槍實彈、面目可憎的土匪,他雙腳已癱軟,全身直打哆嗦,雙手高高舉起,從蹲著變跪下,不敢哼聲,驚嚇的程度不言可喻。可是繼而一想,貼一張標語又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這些土匪未免小題大作,他倒要看看他們能用什麼罪名把他槍斃,難道沒有政府了?不禁打從心裡罵了一聲:「駛恁娘卡好咧!恁這土匪。」 兩個士兵把槍枝靠在牆壁上,然後把他從地上拉起,其中一位拿出繩索,兩人七手八腳,只費一會工夫就把他五花大綁,甚至有一位拿起槍托朝他的屁股戳下,正好戳到他的尾椎骨,即便既痠又痛,卻也必須忍住。帶隊的軍官高聲地說了一聲:「帶走!」他就像一頭要死不活的老牛,任由飼養者擺佈,如果腳步稍慢,不僅會用槍管戳他的屁股,還要被「操」幾聲,林萬枝再怎麼想,也想不透貼一張標語會那麼嚴重。幸好現在是夜晚,沒有讓村人看見,要不,一旦被人看見,還以為他是犯下殺人放火的滔天大罪,才會被五花大綁,而且還由荷槍實彈的軍人押著走;假如犯下的是一般小案子,怎麼會用這種非人道的手段來對待他。 縱然這只是一般小老百姓的想法,但他們似乎忘了自己置身在一個不一樣的年代。尤其是國軍剛從大陸撤退,無論部隊或民間,都有匪諜潛伏,他們會俟機活動,以各種方式來顛覆政府。倘若不盡快加以肅清,萬一讓他們在這座島嶼壯大,對政府反攻大陸的政策,絕對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肅清匪諜是他們情治人員的重責大任,寧願錯抓一百個,也不能漏掉一個人。林萬枝張貼標語為匪宣傳,意圖以非法手段顛覆政府已是不爭的事實,他們並沒有抓錯人,一旦揪出他們的同路人,嘉獎或記功跑不掉,對於帶隊的軍官往後升遷絕對有所助益,他們莫不暗中偷偷地笑著。 然而,林萬枝卻只是為了五塊錢,並不知道它的厲害關係,如果因此而被判刑,只有自認倒楣,甚至也是替死鬼,因為真正的主謀是隱藏在他背後的張永福,他只不過是貪圖五塊錢酬勞受人利用而已。 張永福因在福建惠安經商失敗,於民國三十五年間投奔匿居於晉江的堂兄張生亞,時張生亞為匪華東局閩南晉北地區書記,遂派其擔任交通工作,負責向惠安、崇武一帶潛伏之匪黨組織,分發「解放淺說」、「社會主義」、「土地改革」等反動書刊。同年六月,經張生亞及華東局閩南晉北地區地委張廷標介紹,正式加入共黨組織。 民國三十七年底,廈門地區地委張天映派張永福至金門協助邱采條展開組織工作,張永福於三十八年元月抵金,邱采條利用其在政府單位擔任科長的關係,將張永福介紹到小學任教,讓他潛伏在學校裡面。當時因限於種種因素,工作始終無法展開,於同年三月初命令張永福回廈門請示,經張天映指示「敵動我靜」之工作原則,並加派匪幹張良才同往金門協助,又獲張天映指示「敵靜我擾」之工作原則,並給了他一筆錢以及一把老舊的手槍和十發子彈。 當張永福返金後不久,國軍部隊也在大陸打敗仗撤退到金門,因此不僅局勢混亂,兩岸也從此隔絕。國軍部隊為了防範不肖份子顛覆政府,保防單位在各村里都佈滿著眼線,以致他們的工作始終無法推展,難以向上級交代,不得不以最落後的策略,花少數錢請人在公共場所張貼反動標語,以達到顛覆政府為共產黨宣傳的目的。(一)
-
悼李敖
「樹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不識李敖其人,豈能道盡古今歷史?李氏生前以《文星》雜誌主編之筆,拋諸中西文化之爭,獨樹一幟,卻無能見同於當時國民黨。嗣後私助獨派彭明敏偷渡遭囚,二次入獄,二次婚姻,此亦為其生平特立獨行之處。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李氏述說歷史,無論識與不識,聞與未聞,多少豪傑英雄,因傾其著書之力,禍福難測。或因此淪為階下囚,或終有孤獨癃老,篤疾貧窮,不能自存者。憶昔戒嚴獨權時,禁李氏書十有八九,則李氏之誑言蠱文不啻為「正常之反常」。此期間,吾嘗閱讀其一二,每感無以異,卻忽忽若有所失,然皆李氏為從政者之諫言,吾則以「反常之正常」稱其書,嘆不足為奇也! 李氏一生,風流倜儻,但無下流之氣,其人正直坦率,詼諧逗趣。觀其〈精子詩〉:「顯微鏡下看精子,千萬小我在一起,搖頭擺尾胡亂擠,它們各個都姓李」,其為可愛之老色鬼此可見歟!今人於李氏辭世之同時,曾評論當下文豪之傑者,屬余光中與李氏有胸懷中國之心。惟彼皆早見異於民進黨,而沸沸揚揚之褒揚令,捨余而授頒予李,無違也,乃李氏昔種彭氏之因,而今民進黨有認同之果。 「祿豈須多,防滿則退,年老病衰,有疾便辭」,人生自此可謂無恨矣。屬可遺憾,惟影歌視三棲美女胡茵夢者,曾惑文豪於所崇,後李氏亦無能以後續魅力為其所敬,致胡女以天生麗質之姿,自棄於婚姻之途。誰怪乎李氏未能用心經營,相濡以沫,卻驟然仳離,誠惜! 「跽陳辭而薦酒,魂彷彿而來享」,李氏博學多聞,引經據典於書冊。其遺著「李敖全集」業已付梓,其以學士之位,實為博士(或教授之師)之尊,觀其言足以佐時,行足以勵俗。今斯人已矣,仲夏之夜,臨紙惋惜,悵惘何已,慟當奈何!
-
拍蚊記
夢未成 耳邊嗡嗡 忽西忽東 猛一掌 耳腔轟隆 臉耳痛痛 被牠糊弄 坐起亮燈 尋牠影蹤 屢屢落空 幾次捉弄 臉耳紅腫 怒火難控 疲矣!罷矣!五千西西 要吸隨伊 發現屍體 吃飽無力 反手傷伊 且矜莫喜 前仆後繼 前仆 後繼 生氣氣 一夜無眠 癢
-
午後時光
時光是滾燙的水 放幾片思念的茶葉 沏成一壺茶 等待茶香陣陣地冒出 那滋味或許苦澀 或許甘甜 終於知道午後也可以 安靜地品味時光
-
金色歲月,慢讀舒亞
時光膠囊裡的黃金山城 閱讀賴舒亞的文字節奏和她《金色聚落:記金瓜石的榮枯》裡的記憶風景,我得一「慢」字:慢讀,慢思、慢想。 「慢讀」之後,再進入一座「慢城」。 一個新的城市哲學,一種新的城市模式,正悄悄在歐洲及台灣一些小城裡誕生,這套哲學叫做「慢」。慢城運動是慢食主義的發揚光大,發源地義大利,目前,全世界已有三十個國家,兩百一十三個城市,包括台灣的花蓮鳳林、嘉義縣大林、苗栗縣的南庄與三義都獲得「慢城」認證。 「慢城」的代表城市,義大利的小鎮布拉,是慢食組織總部所在,被視作是逃避一切俗事的最佳地點,漫步在小鎮上,當地人會在路邊咖啡座坐上大半天,發呆、閒聊或者看著路人來去的身影;在樹蔭環繞的廣場上,飄散著丁香花與薰衣草的香味,石凳上的老人如雕像般呆坐著。 與布拉同樣緩慢,聞得到薰衣草香味的地方,我又想起普羅旺斯和一位作家的故事。英國作家彼德.梅爾,一九八九年所出版的《山居歲月》,敘述他與家人(太太和三條狗),遷居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省份時的第一年生活點滴,生動、細膩描寫當地生活、風景、人文,讓人們對普羅旺斯產生了閱讀、親近的熱情;《今日美國報》在此書一問世就提出評價和後來果真引來熱潮的預言,「短而甜美,這些文章如詩如畫地描繪出一個迷人又慢活的地方,說不定會召喚人前往那裡,過過下一季的人生。不論你選了哪個目的地,透過梅爾的回憶、提點和有力的敘事,你會發覺那是件可能的事。」 舒亞筆下的金瓜石,雖並未申請「慢城」認證,郤是我心中認定、包裹在時光膠囊的一座「慢城」;游移在書中,緩慢流動的人、事、物,也如我心中的普羅旺斯。我想,毋須取得「慢城」認證,快速輪轉、繁華落盡之後,金瓜石已是一座比慢城更能慢活的城鄉。 重回《挖記憶的礦》初書年代 與舒亞結文字緣,起於二○○三年,她以〈挖記憶的礦〉,我金門同鄉文友林媽肴則以〈穿越鐵疾藜與軌條砦〉同獲時報文學獎鄉鎮書寫獎,赴約台北巿長官邸藝文沙龍的頒獎典禮,舒亞走過來打招呼,說讀過我的文章,〈番薯王〉尤其令她印象深刻。年齡差一輪,陌生、疏離的兩個人,「老文青」與「女文青」,因著文學,以及一些共同的人和記憶串連,我再進入了舒亞《挖記憶的礦》的土地、文字世界。 二○○七年,舒亞的散文初集《挖記憶的礦》問世。初書的自我剖白,她欲由個人生命的體現,觸及至金瓜石與台北兩座城市,刻畫聚落與都市的浮世繪。 《挖記憶的礦》書中,舒亞以原生母土的金瓜石為圓心,間及九份風土,再連接到城市,並作對比、觀照。篇與篇之間,可以窺見她用心追索、喚回消逝中的原鄉風景,也用情與都會行走的「你」進行對話,她的企圖,不在礦石景物的浮面描繪,而是更深層的生命記憶礦產探勘。在評論〈記憶的礦〉單篇文章時,詩人向陽讀到了記憶的底層,他說,「寫的不是觀光區的金瓜石,而是地底下的金瓜石」;通讀全書,學者作家楊翠則看到了一個「不合時宜」的生命行旅,「閱讀賴舒亞,像讀一個不合時宜的靈魂。看她如何展開航海圖誌,喋喋不休,細數一層又一層不合時宜的生命行旅。正因為不合時宜,賴舒亞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節奏和韻味」,散文家鍾怡雯呼出「一種低調安靜的舒展,幽幽靜靜宛如沒有雜質的低迴清唱」;沒雜質的純淨文字,再讓書評家應鳳凰以〈生命的礦脈,無雜質〉為題評論,「從賴舒亞手裡淘給我們看的礦、寫出的文字,其實顏色並不鮮豔。她的散文調子緩慢,絕非亮麗的水晶,沒有五顏六色可閃爍耀眼」。 「不合時宜」的生命行旅,「低調安靜」的舒展、清唱,「並不鮮豔」的文字和緩慢的散文調子……,《挖記憶的礦》,賴舒亞以精釆的命題,被讀者看見了一隻獨特的筆,也讓各家發出不同的品評;在我讀來,她的初書,內容跳接並不連貫,文字起落並不穩定,但那種慢節奏的行文,郤形成她獨奏的筆韻。我也看到孤注投射山城故鄉的舒亞,原來《挖記憶的礦》故事未了,只是個引子,她終將再探索、再帶領我們回到記憶的現場,進行更大規模的書寫。 映現《金色聚落:記金瓜石的榮枯》光影之書 經過十多年時間的淘洗、沉澱,賴舒亞再以金瓜石故鄉命題,且集中書寫,終於生出了《金色聚落:記金瓜石的榮枯》之書。 輯一,「舒柬」,有採金片段,山與海之間,霧中風景等寫實、寫意的描寫,喜歡「漫遊」的舒亞,「每趟的出發,雖未知內容,但單純的旅行慾望使人安心,恰似一張通向綺麗未來的請帖,邀我心甘情願前往不同的地方」,正是以這樣的心情出發,她在〈舒柬〉中,凝視到「金色」的光影遺留,「水裡的岩石色彩,皆是濃稠的金黃色」,日照映現早年礦山「拓印在長長的金光路上」,踩在腳下的黃金城,「過去,挖金礦;現在,採回憶」;延伸的記憶圖像,舒亞「沿著臺車軌道走」,走進輯二的「金色聚落」,在這裡看到了金色的光,也讀到了幽暗的歷史,「日據時代,台灣人遭受許多不平等,日本人的宿舍有電可用,但台灣礦工的宿舍卻無電可用」,「擊碎岩石的台灣礦工,紛紛染上矽肺病」,「礦山居民一直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一歲一枯榮,遷居異域不久,聚落礦坑全面停採,商家陸續結束營業,居民無以維生,人口逐漸外移」,黝黑與金色的交錯,舒亞頓悟到「人與故土之間的牽繫有時細微到自己也難以想像,單是一爿門扉或斑駁的石牆,甚至石階上孤寂的綠苔,皆令人割捨不斷」,滿載著鄉愁重量的臺車也把往昔光陰拓印出長長的軌道,不停地朝遠方駛去,她沿路跟隨,回到了童年,回想起已凋落的雙親,愈發珍惜曾在這片土地上度過的點滴,她為生命發出幽幽的歎息,「待靈魂將歸回安息的時刻臨近,我們是否能替此生繫上一朵無怨無悔的蝴蝶結?」 而個人的、家族的華麗與滄桑,舒亞則在輯三「假若悲傷是必須」裡淘洗鄉愁,發現歷史,重建心靈家園,記錄了外來採礦人留下的「溫州寮」,老金瓜石人的「祈堂腳」,過去產業道路未拓通前的「路坎仔」,以及連結居民生活的「水圳橋」,人事地景的描繪之外,舒亞把悲傷的重量放在〈驚蟄〉上,她寫到與民宿主人至春山叔家小坐,從金色聚落中忽折射出白色歲月,浮現出一段影響了瑞芳、金瓜石聚落生態的「金瓜石事件」;舒亞也經祈堂路來到被規畫成「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的戰俘營舊址,當讀到一九九七年落成的台灣戰俘紀念碑碑文,舒亞當下的直覺反應是:虐待戰俘的不是日本人,怎麼會由台灣人斥資為受難者立紀念碑?她百思不解,「金瓜石事件」,政府何以沒比照紀念戰俘營的模式辦理?望著眼前曾就讀的瓜山國小,想起那些無辜的殉難者與她一樣,曾坐在同一所學校的教室裡求學,卻被迫提早結束生命,回溯這段悲傷的歷史,舒亞如斯沉重,為族人寫下了厚重的〈驚蟄〉,同時也等待著老聚落新生命的降臨。 礦區裡的驚蟄,聚落外的閃電,「假若悲傷是必須」之後,舒亞引領我們從歷史的章節走出,來到輯四「翻閱城事」,再走入輯五「於是有了光」,輯與輯的綴連、銜接,看到了記錄、承載黃金山城脈動的黃金博物館,也看見了金瓜石「左鄰右舍」水湳洞與九份,以及空氣中混凝著泥土香的民宿;走過蜿蜒的山路,她驀然回首,望見新拓出來,浪漫公路、緩慢小路,幸福小路等新冒出的道路,音樂人、畫家的進駐,人心與土地的頻率在這裡對上了。像她所說的,「我平淡地思索著,漸次沒過去那麼悲傷了,或許,雲淡風清也是鄉愁的另一雙翅膀,帶我飛得更高更遠。」 金色歲月,慢讀舒亞。於是,有了光。
-
生活的85度C
生活像是一杯白開水, 雖然平淡無味, 讓它產生變化的卻是溫度, 溫度的高低就好比生活壓力, 壓力太大時, 就像煮沸到一百度, 往往讓人難以入口, 毫無壓力時, 又像冰冷的零度, 往往讓人缺乏動力, 當開水成為85度C時, 卻讓咖啡變成最能品嚐的溫度, 喝下時雖然燙口, 但卻最能品嚐出咖啡的香純, 生活不也是如此, 適當的壓力是成長最大的動力, 過程固然辛苦, 熬過後必能品嚐成功的滋味, 生活中沒有標準答案, 全靠自己用心體會, 琢磨的過程雖長久, 等待時候的到來, 就是沈浸在生活中最優的溫度。
-
返鄉感懷
今年清明節前兩週約兄弟姐妹返鄉祭祖,順便會見故鄉的親友,有的長輩凋零、重病,健康狀況大不如前,年輕的一輩又不相識, 與年少時期的故鄉,判若兩地,心中難免惆悵。 唯一宗族中的長輩-堂嬸,見到親人,淚眼婆娑,哭訴長年坐在輪椅上的悲苦歲月,平時難得見到親人,尤其是堂叔離開以後,更加孤單,每天與外勞為伴,連講話的對象都沒有。見到親人,激起許多的感觸 ,呢喃年老病痛的悲苦。看到我家的三代人,孫子讀小學的時候,見過一面,現在他已經變成健壯的青年, 讚嘆不已。 他兒子住在公路旁的樓房,要他搬過去住,樓下是鋪面,做生意的場所,房間都在二樓;但沒有電梯的設備,生病以後,沒有辦法走路,無法上二樓的房間。只有住在老舊的房屋,一天過一天。他內心的愁苦跟寂寞悲涼,說再多安慰的話語,也沒辦法減輕他的愁苦。 祭祖儀式完成後, 全家人到生命紀念館地址先塔位,告訴我兩個孫子,曾祖父供奉於後排51號,曾祖母52號,高祖父是36號,要我的大孫子記下來,祖先塔位擺放的位置,將來回來祭祖的時候,才知道祖先的塔位擺在什麼位置。做了一個明確的說明,算是一種傳承。 在街上知名的日式料理訂了三桌的酒席,除了家人聚餐之外也邀請了好友、表弟妹一起來聚餐,最主要的是我們已經好幾年沒有見面了。最小表妹娶媳婦的時候,我和二弟帶著家人南下參加喜宴,小表妹非常的感動。現在他已經當那兩個孫子的阿嬤,日子過得充實而快樂。 表弟在教職退休以後,過著鄉下悠遊自在的日子。他的母親就是我的姨媽,生前非常的疼愛我們兄弟們,往生多年,和表弟的見面機會越來越少。這一次返鄉,邀表弟夫妻來聚餐、敘舊、聊聊天,了解各自的兒女工作的情況,否則表兄弟就越來越疏遠了。 另一位老友也是二弟的十二年的同學,往年他北上時,都會相約見面。我南返,經常碰面,成為多年的老友,邀他來聚餐。當天他的心情愉悅, 話匣子一打開滔滔不絕的回憶往事, 心情非常愉悅。沒想到見面一個禮拜以後, 心肌梗塞,緊急送到醫院急救,因為腦部缺氧過久,過了幾天告別人間,令人感到不捨與哀痛。 當天宴會廳是同村莊的民眾嫁女兒,席開25桌,200多位賓客參加喜宴,卻找不到一位熟悉的朋友。離開家鄉超過半世紀,老朋友很多已經離世,年輕朋友從未見過面,當然不認識。 二弟熟識現任里長,前來致意,熱忱聊起家鄉事,倍感溫馨。兄弟分居各地,老家無人居住,房舍空著,庭院荒蕪,幾株文旦乏人照料,早已枯萎。父親生前手植芒果樹,結果纍纍,今年必定大豐收,可惜我無法回家採收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