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我找到了菜瓜布
跑了幾間大、小賣場,還是找不到我心目中想要的菜瓜布。妻子在一旁認真地幫我挑選,拿出各式各樣的替代品,希望能幫我解決眼前的難題。我只是搖頭,淡淡的對他說:「這不是我要的菜瓜布。」但她還是很有耐心地繼續翻找,只是雖然沒有花很多時間,卻還是徒勞無功,只能勉強用浴巾洗澡,觸感實在差很多。 兒時的我,放假最喜歡到鄉下外婆家,感受鄉村的純樸與自然。每次要回家前,外婆總會把前日殺好的雞與一袋菜瓜布送給我們,自己養的雞沒有商業壓力,活得又肥又大,往往是給子女的無聲照顧。那袋菜瓜布,實際說是絲瓜絡,絲瓜透過陽光、空氣與水,才能成為「天然的菜瓜布」,是我們家從小洗澡的必備用品。 但是,自從外公過世,外婆被接到北部奉養後,鄉下的所有田地通通休耕,日前回去看已成一畝畝荒地,讓人感傷。最後一袋的菜瓜布,先前母親由北上在即的外婆手中接過,看似一袋的菜瓜布有很多,但每使用一條,袋中就是少一條,至今,所剩無幾。於是,我便開啟了找尋菜瓜布之路,自以為很容易,其實不然。 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剛好要到郵局辦事。郵局剛好側身在傳統市場裡,於是我在郵局前阿婆的攤販中,找到了我想要的菜瓜布。辦完事後,我隨即詢問阿婆價錢,她很海派的說,你先自己挑選,挑好了再算錢。我挑了一條又大又長的菜瓜布,她看了一下,對我說七十塊,我二話不說拿錢結帳。 離開前,阿婆與客人討論起菜瓜布的功用,因為客人對它有點疑問。阿婆對客人說,菜瓜布切一切可以用來洗碗,然後整條可以拿來洗澡,功用很多,也是天然的。我望著阿婆與客人一問一答,就好像回到兒時,自己第一次看到菜瓜布的諸多疑問,阿嬤也是用心的幫我釋疑,而我對菜瓜布的情感,從那刻開始沒有改變。
-
山是最好的朋友
住家靠近山,可以運動和種菜,真是幸運。 鄰居們都在關心種田的阿婆,近期檢查出腹部多種癌症,兒子們擔心她的身體虛弱,不讓她繼續種菜。而且,媳婦們向她申明,如果因為種菜爬上爬下再度病倒,就不再理她,萬一她腳不能動就打算直接送她到安養院。 她年近九十歲了,努力一輩子積累才買下的房子,只因早已把房產過戶給兒子們,兩個兒子快速一轉賣,又各自重新購屋。年邁的她變成住「別人的房子」,處處看人臉色,沒有尊嚴的苟延殘喘,連種菜的自由都沒有,還得隨時預備住安養院。看到阿婆的晚景淒涼,鄰里的老人各個引以為戒。人到老年,若經濟和健康不能自主,是最悲哀的事,很難不被嫌棄。阿婆不常吃剩菜卻也罹患多種癌,讓另一位鄰居覺得有些葷菜類的剩菜是可以吃的,這麼節省,是因長輩和晚輩都需要靠自己的金援。 發嬸讀很多有關癌症的書,發現癌症形成的主因是都市中空氣污濁、缺氧,如果常常去山上吸芬多精和乾淨的空氣,那麼復發的機率會明顯降低。她堅持在半山腰種菜,是為了維持做為一個人的主體性,在餘生做個有尊嚴的老人。她深知自己的兒媳生活忙碌,不會有時間照顧她,她也不想變成生理失能的老人,淪落到什麼事都要靠外勞。 然而,到山上種菜是很累人的,為了貫徹成為有主體性的老人,生活及經濟一切自理,強迫自己固定一周上山三次,她同時在菜園養雞,可以吃有機雞蛋,因為有雞在那兒,必須定時餵食,也不會懶惰不想上山。 當她在山上時,認識一位山友,多年前,山友的肺破了一個大洞,被醫生宣告活不久了,他就一個人搭個鐵皮屋,住到這山腰來,這一住就是十幾年。因為吸新鮮空氣的關係,身體一天比一天好起來,現在臉色紅潤,而且還再婚生了一個女兒。這位山友的故事,加強了發嬸一周上山三次的決心。 她正一步接著一步,邁向有主體性、有尊嚴的老年生活。反倒是阿婆,她長子家準備整修,必須半年到一年時間,不能讓她住。她習慣住在這個鄰里種菜養生生活圈,本來發嬸和我家都空著一間小客房,也都歡迎阿婆暫住。等到開始施工,她考慮再三,擔心若不住到次子家,反而住到「別人」家,雖然是好朋友,恐怕兒子遭人批評,也就忍耐居住之不便,而住到次子家,一方面也與孫子作伴。 發嬸和阿婆的遭遇讓我想起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傳統華人女性,在一生辛勤拚搏之後,每每進入有如「化作春泥更護花」之境界,很多長輩都秉持「化作公嬤更護孫」的犧牲奉獻精神,無償養育下一代。原詩的作者龔自珍辭官歸鄉,雖然有如從高高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即使是看來已經無用的落花,終究不是無情之物,不必資源回收就能循著自然運行,成為滋養下一代的養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因為每一代人的辛勤努力付出,才有越來越進步的文明,吾人也傳承此精神繼續照顧下一代的子孫,不同的是個中滋味點滴在心頭,冷暖自知。 當我在山中步道爬階梯運動,再次看到阿婆也來運動,雖然爬得不高,她也體會到活出主體性,有尊嚴的生活才是人應該過的日子,而健康的身體是尊嚴生活的基礎。晚輩有晚輩的生活,許多常常登山健行的中老年人都深刻體會,原來山是最好的朋友。
-
金門行
民國五十五年七月初起,我駐守馬祖近三年,一直對位於南方同為前線又經歷兩次大戰禍的金門建設甚感好奇!七年前,我隨高雄鳳山閩南文化參訪團搭小三通之便,經由金門至廈門,從金門尚義機場至碼頭的來回路途上,我看見當地村莊裡閩南建築特色及一些農作物,讓研究鄉土文化的我非常專注、嚮往。 到大陸河南、安徽及福建的福州、泉州等地參訪完後,團員們一回到金門尚義機場時,便立刻一起租了幾台計程車繞大金門一圈,到金門酒廠及老街等地。 今年1月21日起,我高興跟屏東十位好友隨高雄旅行社所辦金門三日深度旅遊團,再度來到充溢戰地風光的金門!當天中午,我一下飛機便發現機場及周圍設施比以前進步很多,接機的當地導遊張愛卿女士是一位金門沙美出生的東海大學會計系畢業高材生。她立刻帶我們到金門國家公園的太武山健行,該山坡度及高度相當適合登山運動者;當天午後,山上確實也來了不少的當地及兩岸遊客。 全體團員爬至山頂「毋忘在莒」處時皆已滿身大汗。從該處往下俯瞰,就知道幸好有此形勢險峻的聖山屏障守護著大金門,才讓艱險的古寧頭戰役及八二三砲戰能夠順利度過;因此先總統蔣中正先生便特別在太武山頂花崗岩石上題名激勵軍心的「毋忘在莒」四字,我們紛紛在此處留下團體及個人的身影照。 下山後,張導遊說:「雖然當地霧氣重,但水量仍然不足夠種植水稻作物使用,等四月份小麥收割後,再種植高粱。」當地的作物非常類似大陸北方,但金門居民如台灣本島居民一樣仍以米飯為主食,他們以本地生產的小麥及高粱等作物作為原料,製造出該地名聞國內外的特產美食! 三天來,我坐在遊覽車上,沿途所見盡是一大片翠綠色的小麥田,還看見幾個水質清澈湖泊,如:太湖、慈湖以及水庫等,做為供應作物灌溉及飲用水的水源,張導遊沿途解說跟大陸通水前,金門的用水就靠它們。 我們參觀的地方有:莒光樓--金門地標與胡璉將軍青天白日勳章展示處,它採中國傳統建築作法;獅山砲陣地--展示823砲戰立下戰功的榴砲;令人驚豔的山后民俗文化村--有閩式風格建築,如三合院、祠堂等;軍中情人鄧麗君紀念館;早期服務駐軍的831茶室;翟山坑道--展示國內碩果僅存軍事小艇。 還參觀823戰史館及其兩旁展示的兩輛戰車;俞大維紀念館(國防部長任內發生八二三砲戰);金門日報社旁豪宅--陳景蘭洋樓;生態豐富的雙鯉湖濕地自然中心;清金門鎮總兵署及邱良功母貞節牌坊。我們在金門名產店試吃貢糖、麵線及高粱酒等,滿載而歸! 當你看到彈孔斑斑的牆壁及金門刀店的砲彈,便知她是前後遭受兩次最大戰禍地方,我為當地居民感到相當不捨與感恩!此趟三日金門行讓我深入了解並體會出金門的風土民情就如故鄉佳冬鄉樸實、友善!
-
彩 虹
光烟浪漫弧,鬟髻髮飾邊; 坐看絳蜺圓,列星宿蒼穹。 今人言少錢,豈無悠閒時; 繽紛七色橋,寥寥時空中。 以上彩虹圖片,係戊戌年夏日與友人陰禹於貴陽市區餐聚,下午雨後初晴之際所拍攝。貴陽(貴州省省會)位大陸西南,為天文界得天獨厚欣賞璀燦銀河,流光星墜最佳奇景之處。 當夕陽西沉,凝視天空,藍天白雲與彩虹高掛。自忖吾生有涯,知也無涯,目睹雲氣而思祥瑞之兆,為不可遇者。今見七彩霓虹,耀眼於前,令人目不暇給。此刻,眺望遠方,引人無盡遐思。 人生似彩虹,鋒芒一瞬間。茫茫元氣,物極則衰;杳然其化,稍蹤即逝。於是離若散雪,聚則輕隨風飛。蓋人生善汲名利者,終為名利所負,無迺是乎 ! 其狀若何?或有不求名利者,不為所荷且能容與乎世俗眼光之所異,為罕見矣! 有廈門陳琳者謂曰,人生似駕一輕舟過河,放蕩形骸,隨心所欲,行其所當行,但求無愧於所為,隨波逐流焉。或曰,人生之彩虹不停駐,似電光之過戶牖,輕塵之栖弱草。愛之,唯有辛勤奮勉而已。
-
瑣記在雙北金門同鄉會二三事
民國91年10月個人結束公務員生涯,準備賦閒在家,過著優游自在的日子。豈料,彼時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秘書出缺,需人孔急,承蒙故總幹事張輝東引薦,旋即擔任秘書職務,自此步入伸展同鄉會會務及服務鄉親的使命,至107年6月初於台北市金門同鄉會榮退止。 91年至107年在同鄉會任職期間,99年因健康欠佳辭去台北縣金門同鄉會職務,幸經常務理事王振利先生的引進,至中和普雨精舍報名每周一次禪修班,由初級班、中級班至高級班。因此機緣,認識佛學、佛法,修心養性,獲益頗豐。惜慧根淺薄,不會唱(頌)經,只會默讀佛經。經兩年持續虔誠修持打坐,結了三個特好果報: (1)101年5月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監事改選,李台山先生以最高票當選第13屆理事長,原總幹事黃德全身兼數職,分身乏術,介紹筆者充任總幹事,此也蒙台山兄俯允及理監事會議決議通過任命。 (2)第一個外孫女降生,娟秀捲髮,活潑可愛,非常討喜。 (3)二女兒在金門高職覓得教職,教學口碑頗佳。 閒話休絮,且回顧筆者在雙北兩個金門同鄉會任職期間對旅台鄉親爭取權益與支援金門縣政府政策之宣導作出的奉獻,也是旅台鄉親所津津樂道。 民國93年全面換發國民身分證,依法定程序製妥後,必須親自返鄉持舊證簽取新證,往返機票價格昂貴,在台上班鄉親請假返鄉領回新證十分不便。 有鑑於此,台北縣金門同鄉會副總幹事蔡亞例囑咐筆者行文金門縣長李炷烽,立法委員吳成典,建議金門縣政府將旅居台灣鄉親製妥的新國民身分證集中由戶政人員攜至台灣換發,節省往返機票費用與免除上班族要請假的煩惱。 本便民案獲得李縣長、吳立委重視,李縣長督飭戶政所加緊作業,吳立委與內政部溝通協調,經數個月後,同意在台灣辦理新國民身分證煥發,場所由金門同鄉會擇定交通方便的地點施展換發,嘉惠旅台金門鄉親,省卻往返勞途之苦。時任理事長黃獻平於換發新證任務完成後,特設宴款待辛勤的戶政人員,代表旅台鄉親對工作人員任勞任怨的劬苦服務,深表感謝。 102年炎夏,一家經營離島的航線業者,頻頻向民航局施壓,醞釀機票訂在103年元月調漲,對已積弱不振的金門觀光,更是雪上加霜;再者,收入不豐的鄉親,也是望機興嘆,返鄉之路更遙遠了。 因此,各旅台金門同鄉會聯合起來號召鄉親走上街頭,首次為爭取人民權益抗議遊行。惜金馬澎選出的立委與航空業者私交甚篤,並未使力擋漲終告失敗,加上民航局因遭業者施壓袒護,機票最後硬是漲了,人民荷包又瘦了。 據說,由台灣金門同鄉會總會提出「不在籍投票」案,已將排入院會立案討論,不幸被馬祖籍立委阻擋,功敗垂成,這個立委委實「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為個人選票私利,竟犧牲旅外選民行使選舉的權利。 已經奄奄一息的遠東航空公司,經張剛維董事長買下後,花了一番功夫,慘澹經營,轉虧為盈,債務償清,起死回生,向法院申請重整成功。 張董事長飾金門外孫,其娘親許夫人係金門金城鎮人,乃以88折機票價優惠旅台金門同鄉會或社團,回饋鄉親的支持搭乘。 值得一書的,理事長李台山見於金門高粱三節家戶配售酒60打是有不錯價差,會務經費比較寬鬆,乃決定不收100元工本費回饋鄉親,不僅如此,凡低收入鄉親慰問金、友會聯誼活動禮金、金門來台比賽團隊加菜金等,皆由三節配售酒價差撥支。後來取消三節配售酒,收入縮減,時有捉襟見肘之窘。107年又恢復發配三節配售酒,但數量僅10打,不過聊勝於無。 102年初冬,台北市與金門縣聯合以電腦實施戶政、地政和稅捐跨區便民服務作業之前,金門縣長李沃士率相關局長,擇於11月26日抵台北市政府與台北市長郝龍斌及其幕僚研商跨區作業相關細則。 該研商會,李縣長邀請李台山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王水衷、李綿鎮副理事長、常務理事王先黎區長,常務理事張鴻飛、理事許奮鬥及筆者陪同參加。會中,張鴻飛拿一張紙條給筆者遞交李理事長,希望李理事長於會談結束前,及時向郝市長建議能夠贈送金門籍65歲以上五折老人票,以方便直接進入車站搭乘捷運,省掉要持國民身分證登記購買五折優待票的排隊時間。 本案依經理李市長提出,郝市長當場爽快同意於會後與張家生處長研議。過了一個多月,台北市政府宣布戶政地政與稅捐實施網路跨區便民服務,撥發一萬張五折悠遊卡交由金門縣政府製作,贈給金門籍65歲以上老人使用。真是功德一樁! 自101年至107年擔任總幹事6年期間,李理事長曾兩次組團前往廈漳泉同安翔安福州等地金門同胞聯誼會參訪,在各金胞聯座談時,不厭其煩推銷金門出產高粱酒,請在地金門鄉親踴躍購買真正金門高粱酒,亦呼籲各金胞聯協助推廣金酒,讓金酒公司業績亮眼,李理事長儼然成為金酒公司義務的「金酒代言人」,令人印象深刻,我們也感受他對家鄉經濟發展的用心良苦。 據報載,金門縣政府擬蓋一座李奇茂美術紀念館,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監事聯席會議決議行文建議金門縣政府也蓋一座李錫奇美術館,表彰他在國內外的藝術界崇高地位及畢生在版畫藝術的奉獻與成就。 李錫奇是金門第一位享譽國內外的世界級版畫大師,前總統馬英九聘為國策顧問,然而,未有下文。如今,李大師已逝世,更應該覓地蓋一座李錫奇大師美術紀念館,讓國人永遠懷念追悼。 同鄉會的成立,旨在凝聚鄉親情感,發揮守望相助精神,達成服務鄉親任務,進而向政府反映鄉親心聲,解決民困。雙北金門同鄉會非營利社團,並無與民爭利之事業,理監事們出錢出力,默默為鄉親服務,尤其台北市金門同鄉會,更是撥出部分金門縣政府核撥補助款回饋鄉親,如前述之不收遠航優惠卡等及發放獎助學金,獎掖學子努力求學。 有道是,「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吾人希望這修身真義可作有心服務鄉親的理監事之座右銘,精進同鄉會和諧。
-
溪頭銀杏橋
銀杏葉用一則故事,孵化秋天 秋天用一片銀杏葉,豢養夕陽 夕陽用光線,垂釣松鼠的微笑 松鼠銜著夕陽的 夢,在樹與樹之間 跳來跳去 黃蝶用羽翼的節拍繪製一座橋 一座橋用階梯的層次彈奏心事 妳我的身影,用衣角與森林對話 把節令的溫度,聚焦在 手掌與葉子的對稱之間 讓觀景台的影像,切割成蒙太奇 這一切腳步與落葉的節奏與聲音 就是--來來往往的 今世,回首前世紅塵 前世,引頸穿越來生 我在樹下,撿拾歌德遺落在地上的樹葉寫詩 妳在橋上,小碎步假裝莫札特的雙手彈鋼琴 我的肩膀與妳的肩膀,一起扛著 一片風景,如一根扁擔 如 秋天,把詩意隱身成一片銀杏葉 銀杏葉,把片片愛心堆砌連結成一座橋 一座銀杏橋,用故事傳遞妳我的腳步聲
-
我的小女孩
日光燦燦的午後 我的小女孩 獨自倚著門框而坐 陣陣清風吹過 思緒在風中飛脫 電線桿上麻雀沉默 門前水泥路 公車會經過 麥芽糖伯伯踏著鐵馬 帶來快活 落雨時光水窪跺跺跺 蝸牛帶著他的家四處漂泊 我的小女孩 爬樹又爬牆 也會剝蚵也會拔土豆 還會餵雞鴨撿拾溫熱的蛋 我的小女孩 喜歡野草莓的滋味 喜歡吹響野豌豆莢 喜歡有螢火蟲的夜晚 更喜歡躺在竹床仰望星空 我家的天井啊 白雲飄過 雨水滴過 陽光照過 月光灑過 日子悠悠地過 女孩幽幽地長大 我的小女孩 我親愛的鄉下小姑娘 天空很遼闊 妳要勇敢高飛不寂寞
-
老人觀鳥
馬祖我去過,那是20多年前的事,但內人沒去過,於是我們報名參加4月26日至4月29日,由台北鳥會主辦的2019馬祖東引春過境賞鳥行。有老伴同行,互相照應,心安了。26日晚上9時登上「台馬之星」輪船,在船上一夜顛簸,不甚安眠,於次日上午6時到達中柱港上岸。當車子將我們帶到老爺大飯店安頓好後,即刻由領隊帶頭出發,步行到運動場賞鳥。由於氣溫只有13-14攝氏度,風甚強勁,鳥種很少,在操場上只見到一隻池鷺自眼前掠過,一群牛背鷺,3隻白鶺鴒和1隻大花鷚。隨後步行到東湧水庫,這裡是鷺鷥類的天下。蒼鷺、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夜鷺、牛背鷺和栗葦鷺(栗小鷺)都在此處現身,還有家燕在空中飛舞和魚鷹在空中巡視,以及小鷿鷈和紅冠水雞在水中悠遊。水庫的鳥兒沒什麼特別,大家就移步到菜園。菜園在山谷裡,強風吹不到,我們在菜園看到了池鷺、小桑鳲、小鵐、黑臉鵐、白頭翁、小鶯和赤腹鷹,算是較好的收穫。 午餐到長堤‧荇菜廚房餐廳,此餐廳陳設高檔,海產新鮮,可口美味,應是東引最好的餐廳。飯後回飯店略作休息,2:00pm再出發到東引島燈塔,此塔於1904年由英國人建造,作為行船避撞礁岩的指標。途中見到藍磯鶇雌雄各一隻立於岩石上,空中也有遊隼掠過。看完燈塔後,轉進到資源回收中心觀鳥。此處林相完整,先後出現的鳥類有灰山椒鳥、白頭的紅嘴黑鵯、大卷尾、灰斑鶲、珠頸斑鳩和灰沙燕。傍晚結束觀鳥活動,步行到珍膳美餐廳,享受東引特有的烤鰻魚和魚麵。 次晨早餐後,即坐車到遊客服務中心觀鳥。今天的氣溫比昨天略為暖和,據說吹南風,可能會引進較多的過境鳥。遊客服務中心周邊是一塊寬闊的草坪,還有直升機停機坪。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草坪上的一隻黑尾鷸,此鳥在草坪上漫步、覓食,無視於眾人的觀看和照相機的快門聲。這隻黑尾鷸可能初來乍到,體能消耗過多,忙於進食,無暇理會眾人。直升機停機坪上也出現燕鴴、灰鶺鴒,而其鄰近草叢則有黑臉鵐、銹鵐、金鵐和白頭翁的活動,而空中更有小雨燕、灰喉針尾雨燕和灰臉鵟鷹掠過。約在8:00am時,突然來了一陣豪雨,大家只好到遊客服務中心避雨。許多人利用此避雨的時間,在服務中心買咖啡喝,算是即時的享受。此時也透過長筒望遠鏡觀察到遠處海面上有一群約40多隻的黑尾鷗,停棲在海面上隨浪起伏。約1小時後,雨停了,觀鳥的行伍向苗圃前進。苗圃的鳥況不佳,只看到紅尾伯勞、赤腹鷹、灰鶺鴒,以及聽到小鶯的鳴叫聲。隨後大夥兒去燕秀潮音,目的在觀景,但是在此景區也看到灰山椒鳥。 午餐回到長堤‧荇菜廚房,一處典雅又幽靜的餐廳。今天的菜色與昨天不同,可見老闆的用心。餐後略為休息,就坐車去西引,踏進國之北疆,大夥兒都在此拍照留念。但在拍照時也不忘觀鳥,這就是觀鳥團的特質。西引的上空有三隻猛禽在盤旋,主領隊許勝杰說是東方澤鵟,在遠處的岩石上也停棲一隻游隼。由西引回程時,因時間尚早,主領隊帶大夥兒又來到運動場,這次在運動場看到赤胸鵐、銹鵐、大花鷚,還有高處碉堡停立一隻灰臉鵟鷹。隨後又走到資源回收中心,但這次沒有什麼新發現,然而在回程中,則發現電線上有一群椋鳥,包括絲光椋鳥、灰背椋鳥、小椋鳥和北椋鳥共20幾隻,此外還有紅鳩和白頭翁,這是意外的收穫。 晚餐在青葉餐廳,並為這二天的觀鳥種類做一個總結,共記錄69 種。這次自東引過境的鳥類,以猛禽類、鵐類和椋鳥類為主流,當地的鳥類則以池鷺、白頭翁、家燕、灰山椒鳥、紅嘴黑鵯、小鶯等較易見。餐後也有慶生會,為4月份生日者慶生,也為這次東引賞鳥行,來一個歡樂的結束。 原計劃於29日清晨7時登船返台,則聽說平常行走於東引與南竿的船壞了,所以台馬之星輪要先去南竿載人,然後於11:30返回東引來載我們。這半天的時間是意外賺到的,所以我們又到旅客服務中心觀鳥。昨天看到的黑尾鷸,還在草坪上覓食,顯然牠的體力尚未恢復,不能再踏上遷飛的征途。樹上也飛來灰椋鳥、黑臉鵐,空中也出現赤腹鷹和小雨燕。 午間登船後,就在船上的餐廳吃簡餐。餐後有人到船艙休息,有人在甲板上等待海鳥的出現,更期盼黑嘴端鳳頭燕鷗的現身。由東引到基隆港需要6小時的航行,所幸今天陽光普照,風平浪靜,可舒適瀏覽海景。我先回到船艙休息,約3:00pm回到餐廳觀海。此時主領隊許勝杰已在那兒守候多時,我在他的指引下,觀賞到從海面躍出的飛魚、紅領辮足鷸,還有一群10幾隻的海豚。船隻於6:30pm抵達基隆港,然後大家平安賦歸。 簡單的講,這是一趟非常愉快的旅行。我觀鳥已有40多年,可說是老鳥中的老鳥,對於觀看到的鳥類,本人已到無所祈盼的境界,無論遇見舊知新客,都以平常心看待,所謂觀心、觀自在,其心情是平靜的、享受的、無慾的,不會如新觀鳥者,看到從未見過的新鳥種或稀有種,便心情激動,興奮到忘了自己,甚至立刻傳訊給朋友分享。多年的觀鳥,長期的戶外活動,對自然社會的觀察,自然多一份關注與享受;對人類社會的紊亂現象,便少一分思慮和慾望。觀鳥是一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戶外活動,老少咸宜。這次有幸與許多年輕朋友到馬祖東引島,一同步行,一同觀鳥,共同享受自然美景和觀鳥的樂趣,使我的身心都年輕起來。二天的步行觀鳥,不知不覺地走了30000多步,且多在陡坡行走,顯見我的體力還行。我如今能有如此硬朗的身體,都是拜長年觀鳥所賜。 最後,感謝許勝杰、鍾文傑、黃以忠三位領導的指引和同行鳥友的照顧。祝福大家平安賜福。
-
投稿記趣
投一篇科學文章到國外的專業雜誌,得花很多時間與心血,首先是動物實驗可能需時一年或更長,其次是分析並整理實驗所得結果,然後將這些結果數據繪製成圖,以往需請人繪製,有些學校或研究機構設有專門的製圖室,目前有繪圖軟體代勞,撰寫才是一件繁重的工作,投稿過程有時會遇到令人難以忘懷的故事,當然,最終目的是希望稿件能被接受刊登,才算完成了一件研究工作。 有一次我將成果投稿循環研究的雜誌,其引用點數高,如被接受刊登,對往後申請專案計畫很有助益,可惜投稿後第四天,就遭受退回,學生嚇一大跳,內心不安,以為畢不了業,問我怎麼辦?我回說沒關係,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我一字沒改就將之投「腦研究」,這是一份以神經調控為主的雜誌。我們這篇文章內容是在延腦興奮一群神經細胞,使這群神經細胞先在胞內引起一連串的化學反應,然後才導致血壓降低,應該符合這份雜誌的宗旨,然而卻在投出後六週沒有消息,學生是眼巴巴地每日盼望,心中的期盼與無奈可想而知,我看在眼裡,就寫信藉由email去詢問,該雜誌的主編立刻寄來五位評審的評語,這次受到驚嚇的是我,一般是兩位評審,鮮有第三位,除非兩位評審意見不一致,看過後,猜想主編應該是在等待第六位評審的意見,因我去信詢問,就將這五位的意見寄來,要我答辯。仔細閱讀這五份評審意見,發現他們的專長涵蓋三大領域,推測應與我們這篇文章內涵有關,其中一位是神經生理專家,審查在延腦進行這樣研究的正確性;兩位是循環生理學者,審閱延腦降血壓的合理性,一般來說,延腦多為升血壓的核區;另兩位的專長是細胞生物學,主要是審定延腦這群神經細胞內所發生一連串化學反應是否合乎邏輯,這樣的實驗方式一般都是在體外的細胞培養進行,而我們的研究卻施之於活體的延腦,且評估的重點是血壓降低而非腦細胞本身,異於常態。經我逐條答辯後,以email寄出,三天後,主編來信說接受刊登,又是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顯示主編並未將我的答辯寄回給五位初審者再審。 按理,稿件被接受應該是完成了投稿的工作,不過,後續的事情卻是令我有些訝異,首先是主編邀請我審查該刊有關呼吸神經調控的稿件,顯然他將我的學術背景查得一清二楚,深知我多年來的研究工作是呼吸,而非循環的神經調節,讓我明白何以先前所投循環的雜誌會遭退稿,這也令我學習到往後做事的態度。其次是約兩個月後,這家公司來信,邀請我撰寫「呼吸神經調控」專書,內容至少十章,各章題目由我決定,每章的作者由我邀請,可以是國際專家,也可以是我自己研究團隊的學者。當時,我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個人從未以英文寫過專書,撰寫發表的研究論文稿,投稿之前還需請人修改英文,才能放心投出!思之再三,坦承自我英文能力不足以擔任這項工作,婉拒了該公司的厚愛。我必須在此指出,這可是一家大型的出版公司,出刊的專業雜誌近二千種之多,涵蓋了理、工、醫、農與社會科學各領域,國內各大專院校與醫學院圖書館,都訂有該公司所出刊的雜誌;而出版的專書更是多得不勝枚舉。好友嚴教授(台大生科系)知道後,認為我當時應該接受才對,然而到現在我還是弄不清楚,主編何以會建議該公司邀請我撰寫專書,絕不可能是因為我所投的這篇文稿與答辯完美,就算是,也與所邀撰寫的專書內涵無關,難不成是我幫忙審稿時,哪一點被主編看上了?記得有一次,我建議主編拒絕一篇文稿,理由是該文不僅有些論述不合邏輯,且所引用的文獻有誤,除將之逐一列出外,還另附一篇正確的文獻。現在回想起來,審稿的評語與建議可能是一大考驗,當然,我是永遠不可能知道其中的真正原因!不過,卻是我投稿國外雜誌以來所遇到的難忘趣事。
-
樹上的花影
于老師發給小兒子一棵辣椒樹苗,透過種植與觀察完成作文,雖然葉子綠意盎然,迎風搖曳,卻不一定能結實累累,我都在固定的時間澆水著,小心翼翼得連氣候溫度轉換都變得神經質;樹苗在結實累累前會不會開花呢?我看過辣椒樹上掛滿密密麻麻的果實與葉子,頂多是昆蟲來點綴。 但我希望這是一棵會開花的樹。 「靠近中午不能澆水。」課堂上于老師苦口婆心囑咐。我猜想大概氣溫偏涼才能全力以赴在盆栽灌溉,要是中午左右灑水呢,就無法成長,易死去。沒錯,小時後看長輩們種菜種花種水果,都會避開正中午的太陽下。於是,我遵守注意事項,幫兒子照顧樹苗,只要辣椒成功種活,結出紅色果實讓我炒菜用,便心滿意足。 一樹花影,的確帶給我溫暖希望,雖然,它們總是迅速凋零。童年時候,因為季節花,陽光裡整個人站在桃樹下嘆息,失魂落魄,那一個向晚不再有鳥語花香,使我有了快樂已逝的錯覺。陽光依舊,下一個季節抵達,我欣賞遠方而來的翩飛蝴蝶。中年過後,青年公園接棒盛開的四季花朵,讓我大開眼界驚訝這人間之美。花朵輪迴的分分秒秒裡,我聚精會神紀錄,一景一物不允許錯過,興致勃勃的描寫花朵一生,自己彷彿從未曾成長,像個學生安分守己只迷戀作業帶來難捨魅力,我拿起紙筆寫花去。 小時候遇假日,才剛入山在外婆家住下,萬紫千紅的花便一路開在夢中。山中花朵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綻放得美不勝收,連夢土也來湊熱鬧,我站在藍色星空下的蘋果林,看著樹上的花朵,爭奇鬥艷整條峽谷。 山中植栽四季的樹幾乎都能開花,欣賞得帶上相機,順便認識花期。我喜歡花開,雖然凋零總讓我失落。人生旅程抵達四十歲這一站之後,回憶漸漸晴朗,乾燥的印象包圍著辣椒樹苗,可是,記憶與現實不同,那窗外的雨仍持續帶來潮潤,在于老師的叮嚀下,我們細心照料的辣椒樹苗,還是乖乖甦醒了十一月花,一朵白色小小的,像別針的厚實。 我喜歡花開,縱使它操控我許多悲喜,卻讓天地輪轉出四季之美。 節氣雨開了辣椒樹苗上的白花,那令人微笑的喜悅便浮上心頭,然後,隨著一陣風吹落最後一片葉子;樹苗上的花影好短暫,讓喜悅像潮汐般,緩緩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