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你再胡說八道,俺就斃了你!你還不睜大眼睛四處看看,要是讓水鬼摸上來,不割下你的耳朵才怪。」 「三更半夜冒著大雨你跑到哪裡去,自己心裡有數?明天如果不到小寡婦店裡買包香煙請我抽,我就報告連長。」林志在開玩笑地警告他說。 「你敢!」班長明知他在開玩笑,仍然咬牙切齒地說:「俺今晚外出,只有你這個臭小子知道,如果敢露出一點風聲,俺就宰了你!請你抽香煙的事改天再講,聽清楚了沒有?」班長說後,轉身就溜進他獨自居住的小碉堡裡,趕緊把全身濕透的衣服脫下,塞進低矮的床舖底下,裝著若無其事地蒙頭睡覺。即使在家鄉他是一條天不怕、地不怕的漢子,可是現在身處的則是軍中。縱使部隊剛撤退不久,軍紀難免較鬆散,要求也沒有那麼嚴格,但軍中畢竟有軍中的規定。萬一被抓到,或是碰到不認識的衛兵,槍斃不會,關禁閉則跑不掉。班長還是慶幸自己逃過一劫。 翌日一早,班長仍然開著他的採買車,載著軍民一起上街採買。但當她看到小寡婦時,除了不像之前那麼熱心地幫她搬貨,或讓她坐到副駕駛座,甚而還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口中喃喃自語地罵道:「妳奶奶的熊,不識相!俺差一點就被妳這個小屄樣給害死!」同車的村人也發現有異,但都默不出聲。(一二三)
-
日光小林之旅
車行至高雄杉林剛好遇到年節花海活動的最後一天,繽紛的花朵色彩襯在遠方層層的山巒之前煞是好看,馬上吸引我們跳進花田裡取景拍照。花的燦爛轉成我們臉顏的燦爛笑容。 但我們沒有遺忘今天此行的主要目的其實是要去探訪日光小林社區,我們到熱鬧的花海區來只是來探看在此擺攤推廣社區產品的社區營造團隊們,看到了特別的雞角刺酒、雞角刺茶葉蛋、薑黃鳳梨酥、薑黃手工皂、紫蘇梅蜜餞、大武瀧族紋飾筆袋……等等相關的文創產品。看起來這樣的手作攤似乎和隔鄰的一些商攤沒有什麼差異,但如果知道這是出於日光小林社區的產品,細知他們的歷史背景,就有一份一定要採買幫助社區的使命湧現,當然我也買了一些相關商品。 離開花海區我們就來到日光小林社區,一邊吃著有薑黃辣椒醬的臭豆腐和美味的柴燒年糕中聽王民亮先生講起這裡的點滴。2009年的八八風災把平埔的大武瀧族小林村幾乎滅村了,原本在北部做烘焙師的阿亮也失去多位親人,但他不忍族人的文化隨著風災的淹埋破壞、長老的過世也遭到斷層甚至消失的命運,於是決定回來社區組織一個發展協會,幫助這裡的復甦,也記錄自己平埔大武瀧族的文化,挑起一份重擔的工作。 將悲傷化成動力、無形的使命變成生命裡很有意義的事項。 不容易,卻也一定要做。 原本的小林村在風災後分成三個區塊,有由慈濟所興建的小愛小林村和我們今天造訪的日光小林,還有原址山上的聚落。這永久屋會取名為日光小林是希望大家不要再躲在哀傷裡,而要像日光的明燦一樣充滿希望。所以我們在永久屋的階梯式板上和信箱上都看到向日葵的圖繪,就是希望向陽的花朵給人充滿希望的提醒。在這個發展協會的大廳中我們也看到屬於他們平埔族的公廨,對於宮謝我是充滿好奇的,詢問之下才知等於我們漢人的廟宇、信仰中心的意思。在祭典活動中公廨有其重大的地位。且比較不同的是許多山地部落大多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這裡是平埔族中的大武瀧族卻是拜玄天上帝的,非常與眾不同。原來也因與族群的遷移和躲藏日人管制時要掩藏身分有關,有些假扮是漢人與漢人一樣拜玄天上帝就不會被當成生蕃,這信仰也就這麼被傳承了下來。 參觀了仿若體育館的發展協會後,日光漸漸西斜,徐徐的涼風吹來舒爽愉快,我們決定來個社區小漫步,探看這已八年多的永久屋社區,呈現如何的風貌。 整體來說這裡是寧靜的,每戶前庭都有幾階階梯和平臺,旁邊也有可種種植物的小園子,據說這是依據小林村那裡的家屋形式所規劃的。後面則以紅磚小道串連住宅,我們在這裡看到有美麗紫花的雞角刺,這植物有固肝的效果,可做成藥酒和植物包,植物藥包可用來熬煮雞湯或做茶葉蛋,是這裡很重要的經濟作物。還看到了兩棵很高大像大型蘆薈般的植物,有高聳的直莖上頭開著黃色花朵;好特殊,詢問之下才知這是龍舌蘭。平常只聽過龍舌蘭酒,第一次看到這別緻的植物真是開了眼界。整個社區邊花木扶疏,燦開的羊蹄甲把春天的氣息悄悄灑謝,新抽綠葉的小葉欖仁也讓這社區充滿仿如日式社區的幽雅和寧靜。 但這裡寧靜的主要原因其實是來自人口。阿亮說還是有許多青壯年人口得到山下去找工作,他們平常在城市裡工作,假日才回來社區,留在這裡的有許多是老幼婦女人口,所以阿亮不只成立了大滿舞團,傳承族人文化希望住在這裡的族人能凝聚更多力量,也開發社區的產品像紫蘇梅蜜餞、薑黃醬、薑黃鳳梨酥、柴燒年糕……就是希望增加社區的工作機會,讓社區的人們可以靠著這些養活自己,不用一定要到城市去工作。 且現在社區也推部落小旅行,想體驗部落生活的人可與發展協會聯絡,會有專人帶領解說,讓旅行更有深度,更能深刻的體驗部落的生活。曾經來參加過一日遊的同學就說,學習編笴然後到附近的溪流體驗平埔族人捕撈魚群的方式非常有意思。 我也想像著,也許有一天也該來參加這裡的夜祭活動,一定是很特別的體會啊。 離開社區前街口的臭豆腐攤族人已圍坐成一圈喝酒歡談中,聽他們笑語聲不斷,充滿著原住民的樂觀歡喜,還跟我們依依不捨的道再見,讓人好喜歡這個充滿人情味的所在。 回程車子又經過杉林花海的向日葵田區,剛好遇到夕光照花田的美景時分,我們跳下車趕緊拍照。看著斗大的向日葵又讓我想起剛剛社區裡的向日葵圖騰彩繪,是啊,須有向陽的精神,向日光一樣,日光小林這麼充滿暖度的社區,怎能不愛呢。 就讓哀傷留在過往,迎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風災已過,迎向日光璀璨!
-
人生告別--迎向人生的終點
人從出生、成長、求學、就業乃至成家立業,繁衍下一代後,生老病死延續至人生告別--迎向人生的終點站,是一個經歷、一個階段、一個過程、一部個人春秋史,端看個人的造化與共識,是接受也罷,是釋懷亦然,生命即然如此,唯有善念隨行,方能種善因、普得善果,古今中外皆使然,故而人生是一場錯過,眾生大德切無再蹉跎,每做一件事,都覺得是最後一次,因此特別珍惜,用達觀的心,面對生命的難題,以增進生命的精彩,提昇人生的價值。 俗話說:人有旦夕禍福,病痛、死亡其實是不分男女老幼的,對於年輕世代新人類的族群來說,也愈來愈能用正面的態度來面對生死與處理生死大事。甚有愈來愈多知名人士如瓊瑤、葉金川、沈富雄等,紛紛跳出來表達自己對人生、對臨終醫療的想法,一來可以減少子女和親友們未來可能的煩憂,二來也能讓自己更清爽無礙地繼續走向未來。 人生在世,本就是要抱著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綠水無憂,因風皺面,雪融無痕,風過無跡的心襟,人要淡然處世,隨遇而安,是以生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人若能天空任鳥飛,海闊從魚躍的過著,不是很好嗎!故而人要共患難易,共安樂難,天道無親,唯與善人,善哉!善哉! 古人云生死事大,一但面對生死大事,很多長輩寧願採取逃避的態度,以致後人常在資產財務分配、葬儀的安排上,產生諸多不可預期的爭議與紛爭;甚因先人父母的遺願不清,徒讓後代子孫糾結多年,甚至對簿公堂,反目成仇,久久無法放下,何苦來哉!如果死亡是人生的必然,那我們更應思索如何學習完美的從人生退場?便是重要課題,考驗人們的智慧與經驗法則。 人要珍惜當下,活在當下,活出自我,活出精彩,否則倘若誠如一例即現今網路流傳昔日獨臂刀王名演員--王羽昔日風光一時,叱吒風雲,住在15億的豪宅,現今卻已癱瘓成為植物人,臥床好一陣子,家人都遠離他而去,「人生」沒有什麼可永遠陪伴你,也不是永遠都能擁有的,把握當下最重要,繁華散去,回歸初衷。 誠如名作家瓊瑤在臉書發表了一篇「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一封公開信: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瓊瑤說談到「生死」,我要告訴你們,生命,什麼意外曲折都有,只有「死亡」這項,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也是必然會來到的……那麼,為何我們要為「誕生」而歡喜,卻為「死亡」而悲傷呢?我們能不能用正能量的方式,來面對死亡呢? 瓊瑤接著呼籲:「人生最無奈的事,是不能選擇生,也不能選擇死!好多習俗和牢不可破的生死觀察,鎖住了我們,時代不停的在進步,是開始改變觀念的時候了!」並交代自己臨終醫療、身後葬儀的願望等。 個人認為做為下輩的我們,當我們真正面對親友面臨病危及急救與死亡抉擇那一刻,病危時是否插管急救,且是否做相關多餘的和延續生命措施與如何讓親友有尊嚴地老去,在在考驗後代子孫的智慧與經驗法則,能不謹慎嗎? 人的一生生死大事,若非見親身經歷過,很難體會箇中百味雜陳的情感與感受。人的觀念需要與時俱進,人的到了一定年齡,一個階段後,各種退場是必然的,在人的一生中,自然法則與定律延伸所得,人一定會生病、會死亡。很多人一但步入中老年後,身體機能便開始退化,,自然而然會從職場逐步退休,但往往會忘了該從人世間退場的認知,人生的退場我必須要自去學習,因為死亡隨時都在我們四周,只是我們不願也不想去面對罷了! 人舉凡上了年紀,便會經常碰到親友生病或死亡的情況,在中國人文化裡,還是對病痛、死亡有所忌諱的,在面臨生死大事時,人們總會迴避、躲避 ,人們若都能在生前清楚交代遺言、遺產、遺願時,人才能走得瀟洒,我們要以正向態度面對死亡,為人生劃下完成的句點。 正所謂人要思考死,其實真正的意義是要思考生,思考人生要如何落幕,也等於是在思考如何活在當下。 普眼所見老一輩忌諱談死,但是當死亡突然降臨,留給後人的往往除了哀傷,還有彼此的紛爭,故而生前契約與遺囑的訂定與推廣更顯得重要,因遺囑可免後人紛爭。 各種告別式的葬儀反映的是社會風俗,以及個人的信仰與價值,隨著生活現代化和少子化的趨勢,鄉親對葬儀的觀念也悄悄地改變,從土葬、火葬、樹葬到海葬,各種葬儀方式係自己的人生句點,端賴自己預先決定。 人生在世求的是一種平凡、平淡、平安,珍惜現在,活在當下是種必然也是一種使然。縱然平凡的人生並沒什麼色彩,但平安就是福,不是嗎?但舉凡平凡的人,其往往生存的時間最長,所以人活著就要處之泰然,隨遇而安,豁然開朗面對人生起伏,則此生無憾。 人的世界很奇妙,人生有尺,做人有度,我們即然掌控不了命運,但卻能掌控自己,人生幾何!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而已、不要算來又算去;算到最後也是枯骨乙堆而已!終究告別人生這是你我必經的過程!高興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天天難過、天天過;終究要過!我們都不要問人世間給了我們什麼!而是要捫心自問我為人世間做了些什麼!又為人世間付出了什麼!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心安、生活才會過得平安、不是嗎? 人活著就是要生活,而生活從縱然不是天天美好,但人們若能從生活中每個小確幸感覺良好,那麼就會有身體健康是福,心靈知足是富的靈悟啊!正所謂人間道:心中的道、何時開悟性!心靈的通、何時開眼界!心中與心靈的對話,靜靜的無聲無息,似在訴說人世間百般的無奈與無解! 告別的世界感情裡,沒有離不開、只有不想離開,沒有拿不起、只有放不下;不要輕易放棄人生在世間的任何情感,因一但失去了永不回,大家都會感傷和心疼的。人往往在美好的時候,上天自會安排給個好的結束。 人生在世,有些事問得清楚便無趣,人世間凡事不可看太盡、事不可看太清,凡事太盡、緣份趨必早盡,所以人有時候,難得糊塗才是上道啊! (稿費捐大同之家安老組)
-
定 位
畢業,是結束,當然也是開始,然後,也有些抗拒重新開始。 並不容易,至少對妳來說,這麼長的歲月維持單一動作,求學、求學,跌倒了,再求學、求學,其中的孤獨和艱辛變成妳津津樂道的事,彷彿為了證明人格中的堅毅;然而,儘管困難,到底是同一系統的事情,就算妳曾那樣無望的等待著結束,那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絕望感,讓妳自覺是個時光孤兒,但當一切斬釘截鐵的劃下句號以後,妳感覺無所適從。 顯然失去的不只是寒暑假,妳更需要衛星導航,幫妳定位。 許諾好的一個人旅行沒有成形,因為生活在大地震,一時之間反而不想移動了;可是地球會推著妳跑,以各種分貝、力道、姿勢命令妳前進,被推著走的樣子難看,妳像古代的落難英雄,驕傲地推開架著妳的時勢,抬起下巴說我自己走,妳有盤算,只是心裡沒有底。 令人震驚的是,妳以為了解自己的,從小學四年級妳就以為了解的,可是現在看著看著忽然陌生起來,不是因為短髮,當然那種煩惱起來忽然沒有長頭髮可以捲的空虛感,也頗近似如今的處境。妳習慣的其他都慢慢淡出,有些甚至於在顛覆,那像是頭髮一刀被裁下,忽然背後一涼的滋味,還沒決定好,但世界已經翻覆過去,唯一的問題是,在這亂世,妳要做難民,還是英雄? 妳開始打包歲月,動不動就陷入回憶,家事達人說這樣不太好,然而妳還是執意如此:幾件不合身的青春,因為美麗而被耽溺多年,但可以回收了;幾本泛黃的回憶,很動人但毫無作用了;幾個曾經心折的紀念,而事實是除了憂患之外,妳似乎已沒有太多空間可以存放柔軟、熱烈。 終於要變成這樣的人了嗎? 妳不再傾訴,不是因為勇敢,而是自許成為自己的岸,妳告訴自己,學會最笨拙的那招也沒關係,用自己的招數和姿態游過去,妳過去緊抓的只是浮木,如果不儘快上岸,浮木也不可能成為救贖。 現在,妳還在荒島上升火、造船,學習一切逃出生天的技能,後遺症可能是妳也會開始和排球說話,但,該離開那座島了,妳比任何人都清楚。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於是她驚慌失措地起身,並高聲地喊著:「有賊、有賊!」然後只穿著內衣褲就邊往屋外跑邊喊:「有賊、有賊、大家快來捉賊!」即使左鄰右舍聽見小寡婦的喊叫,但都未加以理會,因為大家都知道她不幹好事,所以懶得理她。 而班長眼見苗頭不對,管不了外頭下著大雨,飛快地奪門而出,並跨越過一道矮牆,直往營區跑。 「誰?」衛哨所的哨兵高聲地問:「口令?」 班長一聽,是同排林志在的聲音,趕緊說:「林志在,你奶奶的熊,俺是駕駛班長!」 「班長,三更半夜又下著大雨、你跑到哪裡去?看你氣喘吁吁地,該不是去找小寡婦吧?」林志在開玩笑地說。 「你奶奶的熊,俺今晚碰到鬼了,你還開玩笑!」 「是不是漂亮的女鬼,她的名字就叫小寡婦!」(一二二)
-
重 逢
我們於重慶再見。 中秋與雙十可技術性的連放八天,與友人決定到重慶,只因為訂票網就這一趟有直飛。2016年暑假才去了成都,「我們好像都在長江上下遊走?」有點納悶自己是不是徐霞客或馬可波羅,在一個緊密的區塊裡跋山涉水,似乎尋找著失落的殘魂?那次從成都前往川西,與一群重慶夥伴在海拔4000公尺以上的色達五明佛學院看天葬、紅格子山谷、聽經聞法,高原顛上眺望無盡的綠;去年暑假在西安的大雁塔、鐘樓、回民街外,去了武隆看天坑地縫、到咸陽看漢武帝墓與吃匯通麵與廁所麵。才想,憑什麼又再到四川?台灣的川味與麻辣火鍋矗立商機的環境,難道不膩?只是我們肯定還相信,在文字之後,還有屬於文化的真正形體,需要好好地被記得,我們就去了重慶。 「重逢」是惦記在心的一個詞。人很巧妙,政治可以分化同為黃皮膚的人種,記得朱哲琴〈黃孩子〉歌曲中「我才知道自己是個黃孩子」因為有種種衝擊的色彩凸顯自己的「異常」,也從此知道特有的珍貴。而我們在中國也很不一樣,比如言談行為、口條邏輯、以及對於事情的認知,他們總知道我們的人好、溫和、有素養、是同文同種的──好在國民外交是正向力量的,不是隨地屎尿、貪小便宜、插隊咆哮,「我在寧波時,說台灣人的口語都溫溫地,很好聽,不刺耳!可能你們也這樣認為。」他們笑楞著,在二千公里往返途中,把我們當作返家的孩子,介紹四川的正統,我也才知道台灣的麻辣燙只有狠辣,沒有所謂的又麻又香! 那時告別,誰也不知道何時能夠再聚。 卻在雙十前我們聯繫上,「重慶人是直來直往的,只要把你當朋友就會一直讓你感受賓至如歸!」那是阿月說的,她直接來飯店口領我們走到纜車處,乘上橫渡長江的索道,走入即將拆去的下浩老街,「大陸在這一方面還是比較粗魯的,要向台灣學習!」認識了兩位老街裡人文咖啡館的老闆,她們特別欣賞我們的文化保存,卻也只能靜待此地的整頓政策,「我比較擔心,都成為一個樣子的老街,我比較喜歡現在看起來有個性的樣子!」我談到去漳州老街看著拆舊建新的工程,是不是幾年後又成了一組樣板戲? 沿街道離開此區,搭計程車前往「火鍋一條街」,與霜姐碰面,霜姐是當時他們團員之一,那次後便散了,他們各奔東西,就與她及阿月圍著重慶湯鍋回憶種種,霜姐說:「他們都去創大事業,我們就回到自己的崗位發展,來來,吃道地的重慶火鍋!」三個小時間,聽時間遞嬗的微妙處,也吃山城氣候需要的又麻又辣,「我們沒有這樣的滋味是不習慣的,在成都是改良的,但到了重慶是老油底料,牛油多次回收的積累讓湯頭特別有味道!」解釋幾道回收清油的手續,我們相信這都是美味的必要,「我們這次都沒油便,吃來真的好爽!太好吃了啦!」我猶記那回的麻辣鍋後,跑廁所如打卡,油水貢獻勤快,特別難受! 那時重逢,誰也不知道何時能夠再聚? 藏寨裡我們談兩岸的國族演義,心裡知道各自表述,那是2016年的一記。2017年見到的他們已是分別多地,看見的重慶也是拆卸與再建,群樓林立長江畔,燈火閃爍如不夜城,因為消費即是當地的直接收入。我們重逢在重慶,來不及去宋美齡故居,國共戰地,卻選擇在一個彼此都陌生的茶樓坐下來好好的閱讀人生,那是「交通茶館」,美術學院教授從旁策劃與保護的老資產,讓純喝茶下棋的老地方存在新生機,年輕男女入座泡茶,拿起手機拍上幾張相片,打上興奮的卡,也讓這低調的世界被看見,世界不容許孤陋寡聞,但是需要被你看見孤傲群倫的個性──誰還記得我們在海拔4000公尺之巔?那竟是佛國聖地!
-
在南大武山上遠眺
你的視線 向南延伸 向北推展 故鄉在你長長久久的 關照下 打響黑珍珠的名號 讓受惠的 獅子 枋山 枋寮 林邊和東港 同霑榮耀 企盼渴念
-
【小說連載】烏番叔
一旦她改嫁,這棟古厝在沒人看管的情境下,日久必成為廢墟,如此,怎對得起祖龕裡的列祖列宗?可是她的想法不知是一時的還是永遠的,因為世間最善變的就是女人心,必須經過歲月的考驗才能見真章。 店裡的補貨,以前都是一早挑著籮筐走路到街上採購。但自從換來新部隊後,營長特別交代要給老百姓方便。於是村裡的小店舖,或是要上街購物的村民,幾乎都改搭營部連的採買車。開車的班長是山東老鄉,他人高馬大、個性剛直,如果動作稍慢,開口就是「你媽的,動作不懂得快一點是不是!」因此,一看到他站在車旁,大家都得加快腳步,只有小寡婦例外。甚而班長還經常幫她把貨物搬上車,回程時又特地把車繞到她的店門口讓她先下車,確實對她相當的禮遇。更離譜的是,有時還讓她坐到副駕駛座上,但有一次卻被人發覺班長伸手撫摸她的大腿,而小寡婦並沒有拒絕,只是抿著嘴笑。 儘管這件事在村裡傳得沸沸揚揚,甚至還有更難聽的話,可是小寡婦則絲毫不忌諱,依然我行我素,願意周旋在風言風語中,以豆腐換取方便。然而,夜路走多了總會遇見鬼。某個夜晚,屋外下著傾盆大雨,班長竟私自潛入小寡婦家,以為平日吃她的豆腐她從未拒絕,對他一定有好感,說不定早已愛上他了。而且她長年守寡,內心一定很寂寞,趁著雨夜沒人看見的大好機會,兩人大可在她的屋子裡翻雲覆雨一番。可是兩人並未事先約好,以致缺乏默契。 當班長撬開她家大門,躡手躡腳來到小寡婦房間時、並輕聲地叫著她的名字。但小寡婦不疑有他,在睡夢中亦未聽清楚是誰的聲音,在黑夜中更未曾看清楚是誰的身影。(一二一)
-
詩物招領
踩著碎礫步步搖曳 穿越今生煎熬沒有你的牽繫 粉淚盈盈敲下詩念鐘鼎 聲聲喚你親暱小名 你可是前世夫君 別讓我遺世獨立在荒寞小徑 自甘墮落蝶影凋零 想你捧我的臉 攬月細說詩情畫意 星光熠熠 相約不厭亭來生再聚 訣別一息呼吸 別忘了我粉黛容顏 和千古相思的字字詩句 親親如晤濕濕淚語 我是你今世遺物 等你來生 失物招領 (稿費捐金門縣立大同之家)
-
甲午海戰展覽有感
2014年,文化部所屬之國立國父紀念館與中央軍事院校校友總會在台北合辦「緬懷甲午海戰二甲子─對甲午海戰另一面的認識」電腦擬真圖繪展。雖然現場只展出電腦模擬的海戰繪圖,沒有任何真正的歷史文物,但仍是相當用心並值得一看的展覽。 令我感觸最深的是,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的結果,但我直到此刻才知道,當初北洋艦隊十餘條主力艦的「管帶」(也就是現在的艦長),以船政一期為主,多位從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畢業,具有歐洲見習與接艦的經驗,參戰時正值四十出頭的青壯年,即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都是學經歷非常優秀的海軍軍官。這批海軍軍官面對強敵力戰到底,絕大多數於甲午海戰中殉國或自盡,無一人投降,正如郭延平《1871年班之甲午海戰》一書形容的,這是「以一校對抗一國的壯烈海戰史詩」。 為我們介紹的是一位身穿藍背心的導覽員。他的談吐不凡,熟稔海軍知識,結束後忍不住跟他攀談幾句,問他是否海軍退伍,他笑稱自己以前是「管帶」,當過成功級巡防艦艦長,還曾經去美國接艦,難怪談起這些海軍戰史如此精彩。
-
馬祖「探親」行
好友的女兒小妮畢業後,到馬祖任職已三個多月,其間沒有回過台灣一次。細問因由,原來是責任心強,深怕一但回到台北之後,到了該返馬祖時,天候不佳,飛機不能起飛,而她的假期卻已經結束了,耽誤到好不容易才應徵上的工作。於是,好友們就規畫著組團去馬祖「探親」。其時,只是假借小妮她媽要探親的名義,大家一起跟著去玩的。 首先問小妮,在該地工作這段時間,有沒有發現缺什麼?有,冬天的馬祖最缺好天氣哩。好友知道女兒在開玩笑,不知不覺卻對上天發出一聲請求,說:「老天爺呀!求你許馬祖一個好天氣吧!」好天氣是老天爺的職權,母親固然送不起,但可以送別的。 從她的描述,租住處與工作地點雖距離不遠,沒有公車,走路卻須要三、四十分鐘,或許是地勢起伏的緣故。加上小妮鼻子過敏,租的宿舍房間又濕又冷,於是好友要我陪她去選購一輛小汽車和除濕空調。費好一段時間選購,怕小妮用不慣馬祖的東西,又買了一些她慣常使用的日用品,打包一起帶過去。 要把這些大件東西運到馬祖,那一定必須搭船,船票要預訂,本來有些好友也要一起去。不巧她們近日登山健行,好幾個歪了腳,要每天用機器做復健,才無法成行;但好友答應,要把馬祖的風光拍攝下來,網路直播,讓她們就好像親自去過一般。 朋友們看到好友特別給大家傳的、一段海邊錄影,讓她們一邊做復健一邊欣賞,她們都按讚,留言表達太羨慕小妮能在這樣仙境一般的地方工作。 利用女兒的假日,小小探親團和她們母女倆,一起去馬祖的四個島嶼旅遊,吃各種海鮮和馬祖名產,她們還多次以網路直播的方式,與在台灣的朋友們分享這一趟的馬祖之旅。從影片中在台的朋友聽到海的聲音,一直不停的,就像是影片的配樂,在對大家說,你看這對母女多麼幸福。人們平常雖然居住在台灣,也是一個島嶼,可能距海稍遠,從來沒有如此享受海的「背景音樂」。 這樣的影片傳達,是最讓朋友們窩心的,好友自從與她先生分開之後,獨自撫養女兒,母女兩人相依為命,如今女兒在外島有了穩定的工作,還有仁慈的房東太太。雖說親子分離兩地時常想念著,但現今通訊設備進步,隨時聯絡都很方便。在經濟不景氣的世代,只要有工作,即使地點距離稍遠,總比失業在家強。 小妮在影片中介紹她租住的石頭屋古厝,租住價錢便宜,外觀純樸,屋裡面陳設一應俱全,卻很方便。房東老太太還給她包吃兩餐,加上母親剛送來的冷暖氣兼除濕的空調,居住環境就太完美了。 房東老太太熱情的陪探親團,到當地有名的淡菜料理店參觀,真是讓人看了忍不住垂涎三尺。看完網路直播影片之後,尤其讓滯留台灣的好友們,真恨自己沒有一雙好腳,沒能跟著眾好友一起去馬祖卡蹓。但這樣的遺憾很快就不存在了,網路上一些喜歡海產的「吃貨」朋友,揪團請好友幫大家空運寄一些到台灣。 此外,好友也幫大家找到幾家、馬祖網購海產的平價商店,台北的魚市場也有好幾攤,專賣馬祖空運過來的鮮貨,想吃時跑一趟,馬上就有,新鮮又便宜。沒想到好友去一趟馬祖,大夥們一下子都感覺到,馬祖與台北距離很近,要買海鮮隨時都有。只不過沒有像住在馬祖那麼方便,若說大海是馬祖的冰箱,那麼馬祖就是台灣的海鮮冰箱哩! 小妮看到家人來探親,自然歡喜不已,但探親團臨走時她告訴母親,自己已經習慣在馬祖的生活,也跟老闆簽了三年的約,請母親不用再給她買日用品了,因為這些物品,馬祖的便利商店都買得到。 我最喜歡的伴手禮是馬祖老酒,房東老太太把她自己釀的老酒,贈送給此行的探親團,每人一小瓶。我雖不能喝酒,聞到那個香味卻感受到特別的宜人,這種不會太過濃烈的感覺,放入食物中烹煮,恰到好處,正符合飲食的中庸之道,對追求健康人生的我而言,最適合不過了。 尤其,在吃了老酒麵線之後,整個人都溫暖起來,因此,當探親團回到台灣,大家起鬨為所有的馬祖美食投票,選出一項大家最喜愛的食物來。如果海鮮不算的話,得票率最高的是小吃店的老酒麵線,這種淡淡的老酒香不是只有我喜歡,大家回到台灣都還齒頰留香呢。
-
走進老屋拍婚紗
近幾年來很多年輕人在結婚的時候,對於拍攝婚紗照的多元選擇,通常都會隨著婚紗業者不斷推陳出新而豐富許多,尤其比起父執輩所留下來的結婚照片,基本上增加了了更多的花樣,當然也呈現不同於以往的品味與具有特色之作品。 兒子的同學日前也拍攝結婚照,他特別委託專業攝影設計師捉刀,採取戶外取景拍攝的方式,因此和攝影棚內拍照的氛圍截然不同。 那是一位在業界頗為著名的攝影師,因此在口耳相傳的情況下,其所服務的客戶大多是輾轉介紹居多,好像行程滿檔而忙得不亦樂乎呢! 這一對新人也選了一個地方當作外景拍攝景點,那就是在我們居住的鄉下老屋,當年由先父和姐姐們胼手胝足所蓋的磚瓦老屋,經過將近五十年的歲月,其實一度早已「功成身退」而成為儲藏室,不過後來經由兒子重新整理之後,予以活化當作「老樹咖啡工作坊」而再度利用。 由於即將結婚的這一對新人,日前來到老同學的老樹咖啡屋喝咖啡,也許有感於紅磚屋瓦老屋具有古樸的味道,而且兼具台灣五O年代農村歲月的氣息,於是要求攝影師前來取景拍攝。 拍攝當天攝影師隨伴帶來一位燈光助理,於是就在充滿樸拙與典雅的老屋進行拍照工作;至於現場想必最為高興的新人,當然隨著攝影師專業指導而擺出各種姿勢,配合當時溫馨而柔和的燈光襯托之下,宛如一對金童玉女般的模特兒,留下了許多讓人驚歎不已的相片。 老樹咖啡屋很榮幸成為新人拍婚紗的景點之一,當全部涵蓋其它諸多唯美外景相片完成之後,我們也很高興可以先睹為快的先行瀏覽。 我們看到這一系列令人嚮往的外拍婚紗照片,不但有專業攝影師、完美的燈光和珠聯璧合的新人,其所呈現極其浪漫與歡樂的作品,著實讓人佩服專業服務的品質與價值感,實非我們一般人信手拈來所拍攝的照片可以相比擬呀! 針對新人在所拍攝的唯美婚紗照,其實我們也經常在客人來訪的時候,為大家留下到此一遊的相片,通常大家在悠閒與輕鬆的情況下,一邊放鬆心情喝咖啡、一邊有一搭沒一搭聊是非的時候,相片所呈現的氛圍宛如就在現場那麼自然和實在,所以有時候大家開懷大笑、有時低頭滑手機、也有的品嘗濃郁香醇的黑咖啡,當然也有的兩杯醇酒下肚,因而早已經面紅耳赤了。 凡此種種充滿各種表情的相片,比起上述新人的婚紗照,兩者之間顯然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一種是極為寫實的休閒相片;另外一種則是特別唯美的婚紗照,分別呈現了隨意與專業攝影的質感。 因此當我們分享這些相片時不禁發現,原來同樣的場景與人物,透過不一樣的專業攝影手法,竟然可以成為這麼多元性的作品呢! 其實如此唯美的婚紗照片,我們似乎也聽過很多朋友提及婚紗照,或是結婚典禮和宴會的DVD時,通常都會說:那些花了不少銀兩的相片和影碟,除了新婚不久大家分享之外,到了後來只是當作昂貴的玩具收藏而已,連我們自己都很少拿出來重溫舊夢呢! 當然也有些新人認為,明明知道宛如藝人宣傳海報一般的婚紗照,其實並不是很實際的東西,可是假如周遭朋友都流行拍攝整套婚紗照,那麼自己卻沒有特別聘請專業攝影師拍攝的話,心裡面總是覺得怪怪的;尤其到了中老年之際,也許會感到後悔不已,甚至覺得一生才結一次婚,幹嘛捨不得花那些錢,如此豈不是太小氣了呢? 雖然話這麼說,不過也有很多朋友在新房內,擺著一張特大號的結婚照,每當走入愛的小窩之際,就可以想當初忙碌張羅結婚事宜和拍攝婚紗照的往事情懷,當然也是一種極為甜蜜的回憶。 因此人們這種不同心情的情況也許很有趣,因為有人做了之後覺得不太實際,可是不做的話屆時又可能會感到後悔,因此大多人只好隨著更多人的腳步,隨著日益蓬勃發展的婚紗業者之專業商品和服務,幾乎所有新人勢必都要準備一大筆預算,然後喜孜孜的拍攝一套唯美而浪漫的婚紗照片。 回過頭來談到新人走入老屋拍攝婚紗照的喜事,我們除了分享新人的喜悅之外,誠如上述也備感榮幸和愉快;尤其將近半世紀歲月的老屋活化,可以當作傳統氛圍與現代唯美故事的橋樑,散發一股濃郁與溫馨的往日情懷,讓人在平淡與寧靜的生活之餘,著實增添一種蠻享受的情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