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看梅
在中山林的經國先生紀念館周圍見到早梅初放,令人太興奮了;梅枝上,沒有葉,枝幹盤曲多姿,挺然向上或向下延伸,梅枝末端待放的花苞,遠比盛開的白花多,花繁茂而含蓄,顯得高清無華,呈現在藍天與粉牆下,斜照的陽光,使素影更空靈了。 此時,太武山上的梅園,也許早已盛開了。而中山林的歲寒三友園中,少了梅,煞是遺憾。本世紀初,憶起曾在北京荒蕪的圓明園裡,破壁殘牆前的雪地中,見一片紅梅如胭脂一般,開得正旺,映著雪色,分外顯得精神,當我細細看,呵!恍然領悟是藝術家唯妙唯肖的裝置藝術創作,以假亂真,在白雪的襯托映照下,那作品確是頗有雅意。顯然作者是想從白雪紅梅中追求「在無色處求色」的意象,傳達空靈中的一點美感,來表現一個有意味的思想蘊涵或在年節中圖討個吉利。 寒風來襲,果真應驗「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此時梅是越冷越開花,而梅花競放的躍動力,真叫人領略大自然的奇景妙意。在嚴冬中表現生命的美麗,它具有高潔的性格,那種清爽寒冷的冬天空氣特有的高潔。它的光輝是一種寒冷的光輝,它和隱士一樣,越是寒冷,越加茂盛,象徵隱逸的美。梅教會你清高、瀟灑,如元王冕畫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澹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冰花朵朵圓似玉,羌笛吹他不下來。」表現人們對高潔靈魂的珍視,是淡泊精神的表白,也是堅貞高潔之意。元倪雲林則一味絕俗,故其畫蕭遠峭逸:「竹里梅花淡泊香,映空流水斷人腸,春風夜月無蹤跡,化鶴誰教返故鄉。」他把梅花當作性靈的故鄉,是追求一脈生命的清流。其中寓涵的不是道德理想,而是個體價值的確認,隱含的是一種人格的期許。 午後沒有吵雜聲,瀰漫著幽靜的氛圍,順著三十六株梅樹中的步道,施施而行。看著小巧潔白的梅花,開滿在枝頭,以更貼近的距離細心欣賞梅花,盛開後的花朵潔白動人,淡淡的清香飄來,沁人心脾,而含苞待放的姿態,更是嬌滴可人。「牆角數枝梅,迎風戶半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暗香浸潤著人的心靈,而喜愛這樣的境界,並非出於對香的喜愛,而是推崇一種清香四溢的精神境界,一種人格風範。梅花無意與明媚的春光爭鋒,不畏嚴寒,一枝獨秀,即清新絕俗,又帶冷豔氣質;其枝椏的浪漫姿態,花朵的芬芳,教人直視它的美而目不暇給。是活潑潑的生命的展現,具有感人的魅力,一種詩意的人生境界;我只能靜默地站在梅花下,沉醉於與它相遇的每一刻,是清氣的享受。 梅是春的使者,預告殘冬將盡,早春將臨。縱然梅花片片隨風飄去,仍然掩蓋不了它馥郁的清香,那不改的香味,象徵梅花清淨不屈的花魂;人們在它落花繽紛裡,迎來了春色,從梅萼梢頭,意識到一年的美滿未來。從梅花的姿態、性格、顏色,我國在辛亥革命後,定梅花為國花。由於梅花傲霜耐寒,象徵中華民族刻苦耐勞、堅強剛毅的精神。它那五個花瓣,更象徵各民族團結一致。同時,梅花五瓣也是五福的象徵:一是快樂,二是幸福,三是長壽,四是順利,五是和平,可見僅僅一朵梅花,其花語包含多麼深刻的內容。早梅,帶來了溫暖的消息,溫暖了每個看梅者的心。此刻由衷的讚嘆:啊,花!啊,真多!啊,花真美!
-
一萬五千元
小D在參加晚間的一個作家聯誼派對時,遇到一個莫名其妙的陌生人,向他要一萬五千元。那人戴著副斯文的金邊眼鏡,端著雞尾酒的高腳杯,不疾不徐、溫文儒雅地要一萬五千元,而且完全不是「有借有還」的語氣,就是理直氣壯地「要」,小D以為說身上沒那麼多現金便可搪塞過去,沒想到那人竟把他帶到大廳的電話機前,請他打電話讓妻子帶錢來。那人溫和地把話筒遞給他,慢條斯理地啜著酒,微笑地看著、等著,倒像向人要錢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像被某種看不見的力量驅使,小D滿腹狐疑地撥了電話,聽到妻子的聲音才大夢初醒般,偷偷按掉了通話鍵,自導自演地隔空講話一番,掛了電話再萬分抱歉地對那人說:真抱歉,家內不准我把錢交給素不相識的人,還把我狠狠罵了一頓呢……言下也有要對方知趣而退的意思。 那人嘴角露出一抹奇異的微笑就轉身離去,小D頓時警覺到自己很可能犯了無法挽救的錯誤。接下來是一連串詭譎跳脫、步步驚險、進退失據的夢魘,像被捲入一場龐大的漩渦,絕非人力所能掙逃得出,完全不知下一步會如何,只知道生命遭到極大的威脅。最後他只能躲在密閉的空間中,坐牢般地等待妻子供應一日三餐。然而有一天,他看到妻子端著餐盤走進來,卻倉皇迷惘地環顧室內喊著:「小D!小D!你在哪裡?」小D想叫她、卻叫不出聲來,這才驚恐地發覺,他已從孤絕的境地中逐漸且終於消失了形影、消失了聲音……。 小D從惡夢中驚醒時是凌晨五點,夢境中陰鬱曖昧的氛圍像一抹凝重的愁雲籠罩他胸口,身旁的妻子翻了一下身,他不安地起身檢查屋前屋後的門戶是否安全,才心事重重地回到床上。「怎麼了?」妻子被他擾醒了,躺在他胸口用帶著鼻音的睡意問著。小D把夢境鉅細靡遺地說了一遍,彷彿想藉此整理混亂的思緒。等故事講完,妻子聽得入神,眼睛睜得大大的,本來的睡意全一掃而空了。 「總覺得這個夢跟一般的惡夢不一樣,陰森森的,尤其是那種即將滅頂的恐懼,是那麼真實,真令人不寒而慄……」小D心有餘悸地說。 「一萬五千元……這個數字也很奇妙,」妻子若有所思地說:「對一個勒索案件來說--如果這個事件稱得上是勒索的話--一萬五千元並不算多,可是對一般人來說並不算少,很少有人隨身攜帶這麼多現金,而且除非受到明顯的威脅,不可能平白無故地交給素昧平生的人。然而,生命中有些事就是這樣毫無道理,也沒有預警的。夢中的那個怪客並沒有告訴你不給他一萬五千元會有什麼後果,可是等你發現情形不堪設想且難以控制時,再後悔也來不及了,就如你夢中的情況,你只有無助地被逼向死角,命運不會再問你願不願意給他一萬五千元。」 「妳的分析很對,」小D讚許地望著妻子,她總能用冷靜理智的頭腦為隱晦神秘的事物理出些頭緒。 「不過命運也並非完全沒有預警,那個怪客就是一個預警,只是他的警告太不強烈,太容易被忽略了,有時候就好像故意開我們玩笑,故意警告得不清不楚,好讓他大開殺戒似的。」 「而且只有一次機會,」妻子若有所感地嘆口氣:「沒有一點商量、轉圜的餘地。命運是不講情面的。……對了,你不是正為了想不出寫作的題材而大傷腦筋嗎?我覺得這個夢倒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思考面向……」。 「唔……」小D還在考慮著將這樣含混的夢境轉化為文字的可能性,妻子已快樂地披上外衣準備起床。 「看來這是好事呢!」妻子笑容可掬地說:「一定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讓你在夢中得到這樣的靈感!」 妻子上班去了,小D走進書房,坐在書桌前面對凌亂的稿紙,上面瑣碎零星、毫無創意的幾段可憐兮兮的構思,是他昨晚睡前搜索枯腸卻毫無斬獲的證據。關於今天凌晨的夢,妻子樂觀的推論雖使他原本不祥的感覺淡卻了不少,但仍為了「一萬五千元」這個數字而有些耿耿於懷。在迷離矇矓的夢境中出現一個這麼精確的數字,總覺得事有蹊蹺。不過當他執筆開始構思時,就突然恍然大悟地笑了。原來這幾天一直向他催稿的那個小說雜誌社的編輯,要的就是一篇「一萬五千字」的推理小說。難怪「一萬五千」這個數字的印象在他夢中如此鮮明而強烈了。 掃除了心中的陰霾,小D覺得這個夢果真如妻子所說,是繆思女神在夢中賜給他的絕妙靈感,突然文思泉湧,打開電腦滴滴答答地打了起來。一萬五千字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他不眠不休地打著,除了妻子送三餐來的時候稍歇一會兒外,完全沒有離開書房一步。 等他的作品完稿時,他已幾乎忘了今夕何夕。當他心滿意足地將他的嘔心瀝血之作列印出來裝進袋裡、打開房門準備交稿時,卻赫然發現一個面目模糊的陌生人站在他門口。 「你有一萬五千元嗎?」
-
西施
溪畔春天浣石上 水藍藍的紗曲從白雲綠水間洗出一位女子 當時苧蘿山下 紫氣浪漫 命運之筆輕描水湄 寫下粉紅的旋律: 凡塵之中開出一朵絕美的花 在沒有人遇見她之前 所有人 已愛上她了…… 古霓裳舞是自昏眼生的 眉目不掩笑意 卻隱藏危機 響屐廊上的鈴聲和大缸迴響 一道逐夢令: 春秋要變色 以一則傳奇 以一種癡癡的等 遺忘人間還有真愛
-
回憶
「人生中最值得回憶的事,有時不是美麗,而是酸苦。」偶然看到這句話,讓我咀嚼再三。往事如過往雲煙,而時間如潮水,沖刷掉許多細節,只有重要的會在心底的沙灘留下,甚至是深刻地烙印。看到那句話,我想起了那段回憶……。 「那,這禮拜再一起去看S吧!」「恩,好啊!」我欣然允諾。身為S國小和高中的同窗,探病本是義不容辭,便和國小舊識相約,但後來因有事而未果。本想說再撥空赴院,殊不知這一延宕……再見到竟是一張她莞爾相視的遺照!初聞時有些怔忡,緊接著是一陣扼腕與鼻酸,但再後悔也無濟於事了。現下我能為她做的,便是再次赴約--參加她的告別式,唱首歌給在天堂的她,冀望彼此能記住這段回憶。 淚水、不捨、傷心所交織成的酸與苦,是不怎麼好嚐的,但這箇中滋味,不啻是一段令人值得回味的回憶--因為有妳。何時,來日方長的未來,待我回首,這回憶嚐起來才會是甜的?
-
【小說連載】烏番叔
提醒林雄,上下梯子要注意安全,到時候還要再派一個人當他的助手。要修就要幫人家修好一點,不要馬虎行事。」連長囑咐老張說。 「是,連長。」老張不敢怠慢。 駐軍部隊既派人幫百姓拔花生、割高粱、拔大小麥,又幫春枝修理房子,他們如此的作為,除了讓百姓感激在心,也是島民意想不到的事。在沒有什麼可饋贈他們之下,春枝只好端了一大臉盆煮熟的花生請他們吃,以聊表心意。可是不久,這些與村民相處融洽的兵仔,他們部隊又接到輪調的命令,而且準備來辦理接收的先遣人員,也是他們俗稱的「打前仗」已於日前抵達。只要把不能隨身攜帶的裝備物品移交清楚,不日他們將以某種演習的名義,戴上鋼盔、繫上S腰帶,揹著背包、扛著槍,行軍到新頭碼頭搭乘軍艦返台。回到他們夢寐以求的美麗寶島台灣,嚐嚐人間天堂的美味香蕉和鳳梨。但兩年後又得從後方換防到前線來,不管是澎湖或馬祖還是金門,那是屬於軍事機密。至於何日始能反攻大陸回老家,是等等再說,還是遙遙無期,或許得問問他們偉大英明的民族救星蔣介石才知道。 原先寄望夫婿賺錢寄回家整修古厝的春枝,做夢也想不到那些被村民罵成夭壽兵仔的駐軍,會派人提著洋灰,爬上屋頂幫她修理破損的瓦片。即使她因懼高症不敢爬上屋頂看一個究竟,但從下雨不再漏水來看,想必老林已把破損的地方抹上一層黏性比白灰還強的洋灰。 (五十四)
-
無人知曉
家扶辦愛心園遊會,如此重要的公益活動當然要以行動支持。推著娃娃車穿梭在上千位一同到場共襄盛舉的民眾間,觀看著精彩的活動表演,瀏覽著多元的商家販賣豐富的東西。這場活動有許多贊助商投入、有許多志工團支援、許多民眾熱烈支持,活動熱鬧的進行並順利的落幕。 看到金門日報的報導,家扶扶幼主委李根遠說道,家扶已走過五十年。 「金門家扶是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二十三個家庭扶助中心之一,目的在協助金門地區貧困兒童及家庭,提供經濟、醫療、育樂及心理輔導等服務,以重建家庭功能,達成自立自主,造福社會的目標。」這樣的機構是多麼被社會需要阿! 近期,當我看完「無人知曉」這部片後,內心充滿哀傷,是一種淡淡的惆悵攪和在無法再替這些孩子多做些什麼的濃厚自責感,乾枯的眼眶沒有更多的眼淚隨著劇中的無可奈何而落下。心疼,只是無法言喻的心疼。 故事開場是一個充滿朝氣的新生活即將展開。一位媽媽帶著一個12歲男孩明,前往拜訪新房東,向房東介紹她的先生在國外工作,母子兩人相依為命,請房東多多包含。 隨著行李一箱一箱寄到住宿處,小男孩和媽媽拖著行李箱跨越層層樓梯到了家中,厚重的行李打開 ,一一蹦出了其他兩位小孩茂、雪。待天色稍晚,哥哥明打電話給在外面等候已久的大妹妹京子,帶著她躡手躡腳、小心翼翼的返回家中,這樁故事的秘密盒子被打開了。 他們是異父同母的兄弟姐妹,最大的12歲,最小的5歲。除了明能夠出門,這些「不具身分」的小孩不能上學、不能被外人知道。他們的單親母親理所當然必須外出工作,賺錢養活家裡。每天晚上,哥哥明在昏暗的燈下,用彆腳的數學數著當日剩下的錢和分配著每天的花費,當錢不夠用時,懂事的明搭著列車找著「不同的爸爸」借著無所幾的零錢備用。但是劇情急轉直下。媽媽留下一筆錢,說她要去遠方工作了,這段時間請哥哥幫忙照顧小孩,明很直白的問了媽媽:你什麼時候會跟喜歡的對象說出有他們的存在? 媽媽呢?沒想到一直到劇終都沒有再出現了。我對此感到無比的氣憤。 大小孩照顧小小孩的日子捉襟見肘,爸爸們不提供金錢了,當家裡開始斷水斷電,房租開始拖欠,公園裡取水、到便利商店裡拿逾期品食用的生活開始了─窮與困的生活。最小的妹妹雪從椅子上摔了下來,缺乏知識、沒有求援、沒有金錢的情況下,身軀在榻榻米上冰冷了,哥哥親手挖了墳埋了她。明用僅剩的零錢打電話給媽媽,電話在快轉接成功時斷了訊,嘟嘟嘟的聲音讓觀眾無比心寒。明此刻在想些什麼呢?我總是這麼想著。 明的一家三餐常是便利商店的便利包解決,店員姐姐有詢問其媽媽呢,並問是否要幫他們通報社福機構,明拒絕了,表明媽媽在遠方工作。媽媽事隔數月的來信,信上寫說:「明,一切就只能拜託你了。」原來這段時間的失聯要說明的正是遺棄,我這會兒才弄懂,12歲的大男孩哥哥明,能明白而接受嗎?導演並未多加著墨小孩明的心理,而是緩緩拍攝出另外一個明日的生活發展。要煩惱日子怎麼過,或許已無多餘的心力和自己的心理對話了?明喜歡打棒球、想上學的夢想;京子想學鋼琴的夢想……日益消磨。我想明懂的,因為他做了超乎他年齡所能做的,雖然他對大人們充滿著不信任,但如此支撐,因此生活一日復一日的過,直到倒下,然而這樣的日子無人知曉。 這是個改編兒童遺棄的事件,故事發生在日本的1990年代,被稱作「失去的十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一蹶不振,並在經濟持續低迷迎來「失去的二十年」。這樣的年代帶來了拋家棄子、帶來了高失業率及高自殺率,因為不樂觀的經濟,社會福利運作出現疲乏及緩不濟急,民眾只顧自己而無法顧及他人,生命的悲歌在社會的每個角落湧現不絕,卻任由其發生而苦無法解決。度過那段全球的不景氣,對照現在的我們,雖說不上富足,但是仍惜福的過日子,對於更為困苦為生活打拚的人們,我在心裡蒙上深厚的遺憾。 我們的上一代走過烽火歲月、走過戰亂與貧窮,在近二、三十年,政府能夠看見弱勢團體,並透過公權力伸出援手建置扶幼、長照、婦女弱勢、環境保護等議題,為人民創造更美好、友善的生活,而我們這一輩能夠享有溫飽和安定,應更有所能提供自己一份心力給需要的人。之前在扶幼認養了數個娃娃撲滿,每半年的慈濟、好心肝基金會的捐款,其實只是少少的出了點力,但是獲得了分享後的滿足感,我盡我所能的做,希望「無人知曉」的故事就讓它停留在大銀幕上,我們的生活能夠停止閱奏如此悲歌,社會更加善良溫暖。
-
洪作舟舉人與泗湖
其次是珠山社,舊稱山仔兜,洪作舟舉人先妣是東門的王氏肴娘,惜王氏得年僅二十一歲便亡故,葬於泗湖村郊;繼妣薛氏治娘,是山仔兜人,因為這層關係,山仔兜的部分紀錄非常詳實,整理臚列如下:謝氏吉娘,東山外人;山仔兜生員薛宏經妻。年二十四守節,卒年六十七(生員洪作舟採)。黃氏珠娘,後浦人;山仔兜薛允烈妻。合巹七月,而允烈外出臺灣,久不歸。氏女紅自給,毫無怨言。二十六歲,夫歿,節孝兼盡。年四十九,不藥而終(以下生員洪作舟採)。董氏敬娘,鼓岡湖人;山仔兜薛繼挺妻。年二十二,挺歿;養姑撫子,備歷艱辛。卒年七十九。許氏涼娘,董林人;山仔兜薛允請妻。年二十而寡;撫八月孤,備歷艱辛。卒年三十九。楊氏情娘,湖下人;山仔兜薛繼品妻。年二十四守節,撫孤。卒年九十六。許氏,官裏人;山仔兜薛允眾妻。年二十餘而寡;無子,乃養夫姪為己子。卒年五十餘。李氏涼娘,古寧頭人;適山仔兜薛立桃。年二十六而寡;遺腹七月,守節。五十八歲卒(生員洪作舟採)。楊氏甘娘,湖下人;山仔兜薛允霞妻。年二十八守節撫孤。現年六十五(以下生員洪作舟採)。許氏慶娘,後湖許梯女;適山仔兜薛永熾。年二十六而寡。現年七十三(生員洪作舟採)。洪氏妹娘,後浦人,珠山鄉薛夢麟妻,夢麟在叻病故,聞訃,絕粒數日,不死,旋自縊,年三十五。(廩生洪作舟述) 洪作舟舉人原先居住在泗湖村為三落雙護龍,現編門牌為2-4號,為何會移居「後浦」,這其中有一段典故。已故的泗湖伯歐天來常提起,以及葉長茂先生也提起這故事,當年洪作舟年方二十六歲考中秀才,村中熱鬧異常,喜有人才備出,因此大小事務無不徵詢洪秀才意見,才拿定主意。後來也請洪作舟擔任「地保」一職,話說有一年泗湖村與隔壁村後湖村因細故引起一些衝突,最後導致有人傷亡,事情鬧大了,官府進入調查,兩村村民不時提出意見及洪秀才陪同進出官府,讓洪秀才深受困擾,連教授生徒也受影響,更遑論為赴省城的鄉試做準備。洪秀才這才鐵了心遷移至後浦北門,原先三落故居則交由摯友葉先生保管。 第三是後浦地區,金門中正國小退休教師洪繼仙說:「傅家與洪家有姻親關係」,洪作舟為何會選北門做為定居地,主要是其父親國學生洪瑞珍(諱清泉、字懷玉、號係湖)娶北門傅幼娘為妻,從小洪作舟與母親回娘家,對於北門情感特殊,外甥想出來在此創業授課蒙童,更獲得母舅的支持,因此便把現北門一處空地讓售予洪作舟蓋起一落二櫸頭大厝。故居現為珠浦北路五巷26號;有關《金門志》中後浦範疇較廣,洪作舟採訪如下:後浦地區翁氏,後浦翁順女、王國彩妻。年二十六守節,撫孤三錫成立。孫鍾秀,軍功五品翎頂;鍾俊,湄州營把總;森田,邑庠生。氏卒,年七十三。同治七年,舉人林豪、生員洪作舟等具報請旌。邱氏,後浦北門人;布政司理問聯奎季女、總鎮聯恩姪女。適總鎮文應舉長孫外委其珍;年二十五孀守。同治甲子年卒,年四十一(以下生員洪作舟採)。許氏,後浦北門人;提督邱良功之弟永勝妻,二十二歲,夫故,守節年八十九。李氏,後浦人;提督李光顯次女、文應舉長子鎮標外委成錦之妻。二十六歲,夫故。撫孤其琨,官金門額外。氏現年七十七(以下生員洪作舟採)。陳氏,副將陳飛鳳次女、順德協副將陳景峰妹;適文應舉次子金門鎮標外委成輔。年二十七,夫故。撫孤其珍,官金門外委。氏現年七十一。邱氏,後浦人;提督良功姪女,適文應舉季子把總成佐。年二十九守節。現年六十八。(下)
-
虎頭山下
於虎頭山下 向至聖先師敬禮 仿中國宮殿式建築的宏偉 讓讀書人領悟閱讀樂趣 也學會了謙卑 蹲臥於陽光中的虎頭山 威猛。山林步道平坦悠靜 松鼠自蓊鬱林梢跳出 俏皮問候你的生活
-
坐看天空
逐漸識得 那些匆匆翻過的每一天 在你平躺的世界裡,多麼寧靜 不只我的眼睛看著你 世界也張大眼睛 望著你 那些還未釐清的頭緒 在這個屋子裡 只是佔據方寸之地 有限的桌椅 有限的朝露、餘暉 滿是迷茫與困惑 或許是歷經多次苦難之後 第一次,感知剎那間 自由可貴 放逐的思想 更接近無邪的真相 接近唯一可選擇的 真實憑據 以相信的眼神 載入世界初始化 讓自己更接近 閃亮來自一顆天堂的星星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上屋頂可得小心一點,這棟古厝少說也有百年歷史,別破洞沒補好又踩破人家的瓦片,到時候對小阿嫂就不好交代了。」老王憂慮地說。 「你放心,想當年俺在老家也做過泥匠。爬上屋頂補幾個破洞不成問題啦!」老林信心滿滿地說。 「謝謝你們的幫忙。說真的,我一個女人家,即使空手也不敢爬到屋頂上去,別說是提著洋灰上屋頂去修補。」春枝說。 「小阿嫂妳放心,只要連長同意,這件事就包在俺身上。」老林拍著胸脯說。 春枝再怎麼想也想不到,住在她家的兵仔,不僅幫她拔花生,甚至還要幫她修房子。即使他們的進住造成她諸多的不便,以及剛從大陸撤退來時的種種行徑,讓百姓起了很大的反感。但如以他們目前的作為,似乎也能讓百姓改變之前對他們的觀感。雖然協助百姓拔花生是全面性的,可說每個家戶都受惠,並非獨厚她家。儘管現在修的是她家的房子,可是並非她的要求,而是兵仔主動提起,甚而經過連長的同意。況且,目前房子由他們佔住,倘若下雨漏水造成他們的困擾亦不干她的事,現在良心發現幫她修補一下似乎也是應該的。誰教他們要強佔民房? 連長姓孫,是一個年輕的優秀軍官,長得英挺帥氣、待人誠懇,早晚點名對部屬訓話也是簡單扼要從不囉嗦。當老張向他報告要叫老林替房東阿嫂修補屋頂時,他二話不說馬上答應。因為整棟房子幾乎都由連上弟兄們在使用,倘若遇到天雨而屋頂漏水,只會增加弟兄們的困擾。而且部隊不知何日始能換防,如果不未雨綢繆,萬一遇到強風驟雨,倒楣的還是自己的弟兄。假若房子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或許弟兄們在短時間內想找一個棲身之所都有困難,萬一有人被瓦礫壓到而受傷或死亡,那不僅更糟糕也是一件不能彌補的憾事。 「張班長,你叫林雄先拿張梯子上去看看需要什麼材料,如果我們剩下的半包洋灰不夠,我再想辦法請營部補給官幫忙。(五十三)
-
洪作舟舉人與泗湖
洪作舟(1826-1898),譜名朝會,諱天乞,字汝繹,號晴川,官名作舟,咸豐辛亥元(1851)年入泮,光緒壬午科(1882)中試舉人,軍功六品頂戴。生於清道光六年丙戌年八月初四日午時(1826),卒於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年十月初八日午時,享壽七十三歲;妣王氏肴娘,東門人,生道光九年己丑年(1829)八月十四日辰時,卒道光三十年庚戌年八月二十六日午時(1850),得年二十一歲,葬在泗湖,生一女名純娘。繼妣薛氏治娘,山仔兜人,生道光己丑年二月初九日申時,卒於光緒庚寅年(1890)三月初六日未時,享壽六十二歲,葬於后半山與祖媽合葬,生四男二女,又妣蘇甘娘,廈門人,生光緒乙亥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卯時(1875),卒於光緒丙午年七月初四日未時,得年三十二歲,葬於廈門外清,生有二女幼亡。生四子長廷棻、次廷銓、三廷爵、四廷璽,三女長女純娘、次女瓊榮、三女瓊瑤。洪作舟卒葬在后豐港與賢厝村三板橋田埂。 洪作舟是二十六歲中秀才,五十六歲中舉人,鄭孝胥榜,文魁匾額長為115公分、高為60公分,高掛在珠浦北路洪家,內容是福建提督學政崑岡為壬午科鄉試中式第九十九名洪作舟立,按清季職官表附人物誌所載:崑岡(1836年-1907年),愛新覺羅氏,字筱峰,清朝宗室,光緒年間重臣,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和碩豫通親王多鐸七世孫。咸豐八年(1858年)中舉人,同治元年(1862年)中壬戌科二甲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官國子監司業、詹事、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福建學政、左都御史、理藩院尚書、工部尚書等職,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病逝,諡文達。福建學政是自光緒五年八月初一至光緒八年七月三十一日止,由戶部右侍郎任福建學政,任內改戶部左侍郎。 洪作舟自中秀才以後,即開始設帳授徒,先後在泗湖村、後浦北門教授私塾,中舉後曾於光緒中期至廈門鼓浪嶼任某富商西席三載,期間娶廈門人蘇甘娘為妣,由其照顧在廈生活起居。 《金門縣志》記載洪作舟有二筆:洪作舟,後浦人,號晴川,壬午科鄭孝胥榜(上見金門縣志卷十二文舉表)。另一筆是洪作舟字晴川,後浦北門人。光緒壬午科(1882)篆隸俱工,又善繪事,花卉翎毛,栩栩如活,飲譽當時(上見縣志卷十二、人物志技藝)。 依據後浦北門洪氏家譜記載開基金門是由二郎公(1633-1699)約清初相傳是自福建晉江湖林(英林)移來,先在后園落腳,後移前泗湖,再移後浦北門;家譜是始於洪作舟中舉後始編,十世維編公重修,九六年著手重修,一百零一年完成。洪氏昭穆字行訂為「朝廷世壽,侯伯公卿,爾維立志,乃克有成。」現已傳世至第十三世卿字輩。 洪氏家族在科舉考試表現亮眼,四世儀軒公,諱註,名禮記,國學生,自少往台灣營商,住彰化鹿港;生有七子,其中第四子瑞溪公,諱清渠,字懷濟,歲貢生。第五子瑞珍公,諱清泉,號像湖,國學生,在台營商。第六子瑞香,諱清英,字懷業,台灣府彰化縣郡庠生。清麟公長子第六世朝用公,諱作楫,字汝為,台灣府嘉義縣郡庠生。瑞溪公長子第六世朝俊公,字汝孝,台灣府彰化縣郡庠生。瑞珍公次子第六世朝宗公,字汝海,官章作孚,乙酉歲貢生。瑞珍公長子即本文主角洪作舟,朝會公,諱天乞,字汝繹,號晴川,官章作舟,咸豐辛亥年入泮,同治年間補廩生,光緒八年壬午科舉人,家族中科舉功名最高者。洪氏家族中一家成衣冠者有八人,可說金門洪氏中表現最亮眼的一家,大部分都在台灣府取得功名。 洪氏家族中另一個特色是善於營商,例如:第四世亨公往淡水營生,子春公往漳州石碼營商;第五世儀軒公、應愿公往台灣彰化鹿港營商,振志公往淡水經商,瑞珠公與長份公則往海外前進暹羅(今泰國)營商,瑞淵公則前住安南(今越南),因此才能在泗湖蓋起三落雙護龍大厝,顯示其經濟實力非同小可,自第六世起則往南洋發展,發揮金門人打拚的精神如六世金生公自少往吉連丹營商,六世朝錦公往三寶壟營,第七世廷茂公、安薯公昆仲往實叻營商,第八世世昌公在印尼雅加達、世明公在南洋峇眼營商,世猛公在印尼雅加達展,壽桐公及壽仁公在新加坡發展。 《金門志》續修是林豪由澎湖返金後開始,洪作舟舉人與《金門志》有很大的關聯,一方面提倡刻印《金門志》,此次監修有欽加總兵銜賞戴花翎福建金門等處地方協鎮加三級劉松亭、金門糧捕海防分縣郭炳章、金門糧捕海防分縣恆銳、金門水師協鎮中軍都司世襲雲騎尉周餘慶、候選道黃禮鏞(字序東、英坑人、經商長崎泰昌號)、同知銜張廷贊、俊秀張漂、俊秀李炭、俊秀張應、俊秀黃良安、俊秀呂重、俊秀蔡騫、州同銜王寶光。捐刻印有記名總兵特授金門協鎮王國才、署理浙江溫州總鎮特授乍浦協鎮盧成金、即補參將、特授福寧鎮標遊擊蕭邦佑、貤封武功將軍薛師弼、同知銜林可遠、候選布政理問許士芬、監生黃國華、俊秀呂世渥。另一方面擔任《金門志》的分校工作,負責採訪工作,特別是節孝列女傳篇部份,博採詳實,洪作舟參與部分容後再介紹。此次《金門志》編志團隊如下:總輯舉人林豪,總訂舉人內閣中書傅炳鍠。分校有協鎮內幕軍功七品鄭成均、長泰學增生林章楩、同安學廩生候補訓導鄭紀南、同安學生員許耀焜、同安學生員洪作舟、同安學生員許春時、長泰學拔貢生林資熙、同安學生員林雲章、同安學生員許邦翰等,此皆縣籍仕紳精英。 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年),後浦城隍廟重新翻修完成,楊媽愛任城隍廟董事兼總理,金門協鎮王國才捐銀二十圓,壬午舉人洪作舟捐銀四圓,李清接捐銀六十圓,金門分縣萬鵬捐銀六大圓,大鵬分縣吳榮森捐銀七兩,許陶觀捐銀四十圓,金門都閫府韓汝紳董許揚洲、洪作舟、林豪、林章楩、許春時、翁慶元、許榮森、許邦彥、黃一夔、許邦翰、許燿焜、王森田、呂化鯤、林雲章、許玉峰、顏有家、呂贊周、薛學海、黃一鶚等二十餘人仝豎「捐題翻蓋芳名」石,共二碑,今碑猶立於廟前金爐後方,其中芳名錄有洪作舟捐銀四圓的紀錄。 倡建共濟橋,《金門縣志交通篇》:共濟橋在後浦港同安渡頭,為同廈漳碼商舶往來孔道,舊無橋樑,潮退渡船不能靠岸,行人時病涉焉。清光緒庚辰六年(西元1880年),紳士林章楩、林豪、許揚洲、薛師儀、洪作舟、許耀焜等倡募鉅貲,造石橋於渡口,長凡一百九十丈,督造者為楊祖惠(即楊媽愛)、吳良鳳,董事有薛師弼、林章楩、許邦翰、林豪、洪作舟、許耀焜、許揚洲、許春時、林雲章仝立石洪鍚三書,光緒柒年葭月。此亦金邑之鉅工也。 倡建節孝祠,清光緒十二年閏二月十二日盧總戎成金、林孝廉豪、洪孝廉作舟暨林雲章、許贊商、林資杰、許克家、許朝紳、林慰萱諸茂才等倡建並向南洋各埠梓友中之為富紳巨賈者,實繁有徒,且素稱好善慷慨樂施。若勸捐事必易濟。至於事成之後,除開費榜列之外,合將提捐勒石以垂不朽,若有捐至三百元之數者,擬請地方官送一尚義可風匾額以資獎。金門之孝節祠自前明鼎革之后,遺址遂湮,而地方有司咸以孝節之祠宇無存,無以慰貞魂,又無以歷風俗,因共捐廉俸,並延本處之耆,以董其成,互相勸捐,為之重建。民國48年版新金門志土地志載節孝祠在後浦育嬰堂後,清光緒壬辰18年(1892)縣丞萬鵬督紳倡建叢祠。祠於民國八年新文化運動被損毀,今廢。節孝祠大門有石刻對聯「兩間正氣存妻道,一代青名重女宗」即為舉人洪作舟所書。 金門、馬祖地區現存碑碣圖誌第十三碑「馬永壽德政去思碑」,乃清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金門地方士民為分知縣丞馬永壽所立;馬氏於同治二年、同治四年兩度署理金門縣丞,聽斷廉明、清除積弊,移風易俗、興利養民,政績斐然、建樹卓著,士民感懷其斯而立碑頌德。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由治生洪作舟譔文並隸,本碑可看出洪作舟書法之美,特別是隸書部分,用筆簡化了所謂隸體的「一波三折」,強調橫平豎直,追求古樸的趣味,值得一提是洪作舟中舉後,名聲如日中天,里人求書者眾多,潤筆費不少,故留傳在地區的墨寶頗多,有關洪作舟書法藝術部分請參看吳鼎仁老師所著《金門古書畫藝術》一書,本文不另敘述。 筆者從光緒版的《金門志》依地緣關係理出頭緒,首先是泗湖祖籍地部分,洪作舟擔任採訪員就博採前泗湖地區的節孝人物如下:陳氏果娘,前泗湖洪密妻,年二十二守節,卒年三十六。陳氏甘娘,前泗湖洪拔妻,年二十六守節,卒年七十九。翁氏謹娘,前泗湖洪茹生妻,二十四守節,現年六十五歲。(上)
-
一 日
曙光似勾 深入甜美的夢境拉起 無法阻擋奔逃的年輪 緩緩浮升的意志 揮別昨日有稜有角的一天 卻不小心煽動了沉積思緒中的幾粒沙泥 原來做夢 才能全身而退 天晴,順風 天雨,徐行 俯身潛入日常街景 線排、靠右、紅燈要停 一顆顆蘿蔔魚貫入座 看似屬於自己的坑 樓層高聳廊長,堆疊起無數迷宮左右 空間晦明不清,創造出集體迴遊景象 長年不規律的重訓 多次不符合的期望 終於熟練了換氣 PM2.5濃度高 但生活還是要繼續下去 抬頭有時會發現一些小生物 看它明知跌撞飛不出去 又一次次自己去撞牆壁 我應該表示同情嗎 妳看我又是什麼表情 讓瓷杯岸緣經過浪花沖刷 讓一心二葉自適舒展雙肩 漬印上層層茶香的澀 我將 漠然清醒或抑喧鬧沉迷 忘了緊閉的窗,滲進僅存的黃昏 夜晚捎來歸心的信息 給愛麗絲的音樂亦由遠方飄進 慘了!我家的垃圾還沒整理 回家脫衣抖下沾黏的沙塵 這些就是我所知的今日 零碎而完整 而明日,跟昨天的今日一樣 又是新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