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改變風俗習慣
中華民族有很多傳統美德一直延續到今日,雖然在時勢的改變下,風俗習慣漸漸走味,當然也會更貼近現況。 在金門「拜拜」說起來簡單,但是卻又是那麼復雜,光年節、祖先祭祀……多的話,一個月得忙上好幾回合。特別是菜碗又要準備的多,金紙也要燒的多,光一個拜祖先和地基祖金紙的準備就是差別甚大,而這些事都是一直免不了的。 從「食物」說起,在我們家常爭議的是「還沒拜拜不可以吃」。我時常反問到底人吃飽重要還是神明呢?人沒吃飽的話生病了神明誰來拜?而準備過多的祭品,會導致重複加熱,甚至是放到食物過期,這何嘗不是一種浪費呢?過度加熱的食品也容易致癌。金門人甚喜歡吃「糕、粿」這些食物,逢年過節拜拜就免不了這些,然而這些對中老年人而言,是身體極大的負擔,容易造成血糖過高……慢性疾病。難道,我們所敬仰的神明、老祖宗們,會希望我們因此生病嗎? 再者「燒金紙」,在大自然的生態不斷的改變下,我們也漸漸的面臨到「氣象」問題,冬天過冷、夏天過熱的問題,那些都是我們大量在破壞這個生態環境所致,為什麼不能改掉燒很多的金紙?簡單的用清香來表示我們的心意呢?不是都說心誠則靈嗎?還記得日前料羅火燒埔吧?光一個阿婆燒金紙沒注意,就讓多少人忙的天翻地覆,浪費多少社會資源,迫害多少人可能被遷村之危呢? 當然我們家還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拜拜」就是最重要的事,不管你多忙,都一定要幫忙「拜拜」,也常為「拜拜」爭執,「拜拜」幾乎不能擇你方便的時、日。當然眾神、祖先們,絕對不希望我們為了這些事吵的天翻地覆,只能說有能力拜多少就拜多少,不要過份的「拜拜」,不僅老年人體力吃不消,也易造成年輕人經濟上開銷負擔。 「信仰」的確是很好的精神寄託,但是我覺得還是要量力而為。以前大家總把神明廳安置的高高,現在有一些人既想保留傳統、也考慮自己身體狀況,也漸漸的把神明廳改置其方便的所在。 既說「心誠則靈」,若為了拜拜而弄得不愉快又何必拜呢?修心不修口,拜拜何不是一見很諷刺的事嗎?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雖然春枝家是一棟待修的古厝,如果大雨大雨一直下,屋頂有多處破損的瓦片會漏水,形成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的情況。但是這些需屋孔急的軍隊已管不了那麼多。尤其在得知她丈夫到南洋謀生,這棟古厝只有她一人居住時,更是得寸進尺。除了為她留下一間廂房和廚房外,其他均由軍隊佔住;更離譜的是僅保留她房間的門板,其餘全部被卸下當床舖。大廳兩旁的通舖睡了十幾個士兵,大櫸頭住的是連長及他的勤務兵,兩間小櫸頭分別住著副連長和指導員,如此一來簡直造成春枝諸多的不便,甚至她在房裡尿桶的小便聲,僅一牆之隔的大廳也聽得一清二楚。 儘管她向帶隊的長官反映,希望看在她這個單身女人的份上能通融通融。想不到得到的則是:「妳這個死老百姓,也不看看現在是什麼時局,大陸都淪陷了妳還在這裡囉嗦!妳膽敢再說一遍,老子不把妳抓去關起來跟妳同姓!」長官疾言厲色,就像是一個凶神惡煞。臨走時不僅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又加上一句:「操妳媽的,不知死活的東西,現在是非常時期啊,難道妳不懂得共體時艱這個道理!」(四十五)
-
金門俗語「狗尾綁鑼鼓」的典故
話說,早期的金門人,比較沒地方討賺,因此很多人都先後下南洋去找工作賺錢,而工作的區域包含了今日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汶萊等地,是金門出洋客早期的最佳生活寫照。 那時,有這樣一個家庭背景,家中除了有老母、兒子還有一位童養媳,生活較為困苦、悽慘,甚至連鄰居也看不起他們。 有一次,這家人中的兒子正在門口自由自在的玩耍,卻意外看到鄰居生子了有在送湯圓,就跑回去跟母親喊說:「阿娘呀!我想吃湯圓。」母親回:「是喔,哪裡有送湯圓的?」那兒子突然很天真的說:「有啊!有啊!就那個某人的家正在送湯圓啊!」沒想到這老母心裡頭滿是哀怨的口氣說:「唉呀!傻兒子,我們母子而已,別人都低頭看不起我們了,看到我們那麼的困苦、悽慘,又有誰會來送我們湯圓,想都別想了。」就這樣,這孩子吞下這口氣,終於鼓足勇氣的說:「不如這樣,我們家那塊田區拿去當,給我充當路費之用,我要去南洋討賺。」意思就是這兒子不希望讓家人受苦,他想到南洋找工作賺錢以貼補家用、改善生活。但老母不捨兒子這樣做,這母親不堪這孩子一直求,才答應他前往南洋找工作。 那時,他先去南洋那邊給人家請,在南洋工作很勤勞,去了很多年,因此很得頭家的賞識。而金門故鄉若是有寄信來,他頭家看到,就會把信收起來,不讓他知道,原因是老闆的一個女兒很喜歡他,想要嫁給他,不讓他回去。有時候即使讓他看到信了,他沒讀書也不識字,也是要頭家幫他看一下,一看信就一直問,問頭家:「家裡有好勢沒?厝內有什麼問題沒?」結果頭家都說:「有!有!你阿母康健、勇健,一定沒問題的。」一直這樣講,但實際上信中的內容並沒有跟他講清楚、講明白,反而被掩蓋起來。 不過,金門家裡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呀!就一直寫信過去,說:「我有一隻豬養到發牙了,你乾脆就回來成親(結婚),然後要去再過去。」不堪他金門的信一直催、一直寫、一直寄。有一日一張信終於讓他收到了,他拿去請別人看,才知道家裡是這個意思。所以他曾經好幾次想回信,但是自己不會寫,又不敢請頭家寫,怕給頭家知道,心裡正苦惱著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只好拿起紙筆來就畫了一隻狗,狗尾綁一個鑼、一個鼓,尾巴還拿拐杖,然後再寄回去。. 後來,他阿母收到這封信,心裡頭正高興著終於看到兒子寄信回來,就拿給先生看,因平時寄信、回信都是由這位先生代筆。結果這位先生看到信裡無半字,不知道畫些啥貨(什麼東西之意),先生想不通,嘴裡就一直咂咂咂……。這時老母就驚了,因平時回信回來都說好好的,為何今日一直咂咂咂不停呢?問他信中寫些什麼東西?先生一時之間也說不出來。於是,老母親就開始煩惱了啊!就在那兒一直哭、一直哭、一邊搖頭嘆息著,就在此時她們厝邊,有一個較精明的人,一開口就問她說:「妳這幾天是怎麼啦?發生了甚麼事情?」她接著說:「孩子是有寄信回來,只是也沒寫字,就畫這張圖回來。」於是就拿給他看,厝邊問道:「那妳前幾次寫信去,是不是有跟他說了什麼?」 她說;「有啊!我是跟他說,一隻豬都長到發牙了,乾脆先回來成親,等完成心願再過去也不遲呀!」沒想到,這時厝邊高興的說:「唉呀,即使如此,妳應該高興才是,幹麻哭啊!妳不會看,因我們現在正好是九月呀!那麼這裡畫隻狗,就是「九」之意,而狗尾綁鑼鼓拐杖,就是在說他九月尾要回來熱鬧(結婚),到時候記得要敲鑼打鼓啦。」這母親聽了厝邊所說的話,心裡頭瞬間就由悲傷轉為喜悅,就既高興又期待那一天的到來。果不其然,終於到了九月尾,孩子真的就如願回來成親,之後狗尾綁鑼鼓就變成金門當地的俗語。 那時,孩子要迎娶了,要搓湯圓。剛剛搓起了那碗圓跟別人不同,他有時候搓圓的,有時候搓圓了再壓扁的。而頭一碗就直接給他隔壁的鄰居端去,對方說:「這湯圓中,怎麼有圓的也有扁的呢?」他就回說:「圓會扁,扁會圓。」沒想到對方聽了以後很不高興,不想收。但是人家送來圓,是好事一樁呀!那不可以不收的,也只好給他收下。 故金門當地有俗語說:「圓會扁,扁會圓。」意思是說,有錢的不會一直有錢,慘的也不會一直慘,因此有人如果被看不起了,就說這個俗語:「好啦!不要緊的,圓會扁,扁會圓,乾脆出頭去給他討回來。」
-
男人也能撒嬌
彼時社會高唱男女平等,往往因那時女弱於男,因此強調女性該抬頭,作齊頭式的平等。雖然男女天生性徵有別,但後天養成卻也成為人格特質,不該做什麼特殊比較,因為彼此的個性成長背景都不同。只是不見得女都弱於男,還是有男弱於女的時候,例如男性不能撒嬌,一撒嬌就被當娘娘腔,或是被臭罵一頓;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愛哭鬼,哭什麼,像個娘們似的。好像柔弱就是女性的專利權,男性如果模仿,就是顛倒是非,胡亂舉措,從小我就是這樣被養大的,只能壓抑。 不管是否長大後,只要是人還是有想軟弱想撒嬌的時候,想讓人明白自己需要幫助,但有了制約,所以不能像女性那樣撒嬌,因為會被罵沒規沒矩,沒大沒才。因此,我也有不同的撒嬌法,大概就是裝病、裝傻、裝壓力大。疼惜你的人,看到你病,就忍不住出言關心,看到你傻,就會出手協助,看到你壓力大,先叫你到旁邊休息,等到休息夠了再出發,或是直接幫你解決事情,讓你無後顧之憂。這樣,也不用一哭二鬧三上吊,然後鬧得雞犬不寧,或是哭哭啼啼,鬧到家變。 近來我就發生一事,恰好家人要往其他地方參加宴會,而我便請假,他們前來接送,而我雙手提重物,頭痛欲裂,在樓下等了半晌,卻不見他們蹤影,急忙打電話給父親,問說到他們車子到哪邊?其實,只下了交流道。不耐煩的我便說:「下次可以到的時候再打。」在電話那頭的父親,聽到我說那句話,好像亂發大少爺脾氣,也禁不住發脾氣,說:「等一下又有什麼關係。」然後就掛我電話。兩人在電話一頭各自生氣,出於一顆不理解對方的心,一個認為等待又沒差,一個覺得為什麼要這麼沒效率,況且手提重物並頭疼,不知道身體能支撐到什麼時候。 終於,熬到他們來了,我一上車,就感受車內詭譎氣氛瀰漫,本來大家開心的要出去玩,沒想到因為那個小插曲而一言不發。我搭上車過了一陣子,覺得頭疼好一些,而我知道父親身上都會隨身帶綠油精,因此說我頭很痛,便開口相借,本來僵硬的氣氛這才破冰。那種氣氛任誰都受不了,但在我的坦白頭痛症狀之下,這此好轉,雙親開始緊張的關心我,叫我多休息,不要那麼累。我才順口說出,剛剛會這樣,因為手提很多東西,而且頭很痛,並不是故意的。他們說根本就不在意,身體最重要,等一下到了定點要好好休息,等到頭痛好了再下車。上一個小時那件事就像過往雲煙,而我的頭疼隨著休息與心情好轉,也逐漸不那麼疼。 誰說男性不能撒嬌不能坦白自己弱,還是有辦法可以的。只是,要用不同的方法去作,反正就真的需要人體諒,乾脆坦白從寬,承認自己的弱勢或錯誤,或是承認自己的軟弱,或是用我的方法,把原來的症狀誇張一下,也可以。至少要做到讓彼此原本生氣的雙方都有個台階可以下,這樣要讓彼此破冰也比較容易,因為我認為愛與關心終究會超越一切,家人本來就沒有隔夜仇,只有密不可分的愛。
-
妳是我心裡的一口井
親愛的井: 總是這樣的稱呼妳,不只是因為這姓氏特殊,也因為妳是我心裡的一口井,一直以來忠實的聽我傾訴秘密。 旁人可能很難想像,我們僅僅在國小同窗一年,竟結下如此深厚的情感緣分,分班後仍持續通信成為筆友。如交換日記一般,青澀的青春期,難熬的升學壓力,莫名的感傷與成長煩惱,都在一來一往的字裡行間獲得紓解撫慰。因為有人可以分享,那些重量就減輕了。從求學就業到成家,二十多年來,我們很少見面,但妳卻一直與我同在。不同人生階段的轉換,點滴的累積,現在看來只有無盡的感謝。 如今妳遠嫁定居澳洲,我們之間隔著臺灣海峽加上一個太平洋,山重水複。雖然即時通訊網路發達,仍念著那股收到郵戳信件的感動。浪漫的想像,那是歷經滄桑旅程並克服重重困難才來到身邊的溫暖問候。 處於南半球一端的妳,在盛夏酷暑過著耶誕節會是怎麼樣的光景?突發奇想,一棵繽紛的海洋聖誕樹就這麼冒出來。慵懶的海星,柔韌的海草,悠遊自在的熱帶魚和可愛的海底生物群。希望熱情奔放的海洋風情可以驅走心裡的冷冽寒冬,給前陣子低迷的妳加油打氣。親愛的,祝福你!
-
徐娘的隱傷
翻開堆疊牆角 塵染的那本月曆 她 曾是裡面的主角 風華秀韻 曾經艷名國際 十方族群慕名而來 仰賞 溫存 曾幾何時歲月的殘風剝蝕 如失寵的嬪妃冷宮 兩座水族館 在入口處黯然怔忡 早已人跡渺然 魚兒無蹤無影 像兩面無引力的失魂招牌 跑馬場的馬兒早早逃逸了 湖中小船划出圍岸 中興塔裡足音稀落 那阿娜古韻的三如亭 殘妝失容 十方種姓 不再逐顏 隔岸親家 神色失望 她 曾經是我們伸向國際的觸角 曾是我們的旅遊的地標 如今徐娘失色 被淡忘 荒蕪 涼冷 僅存的是 晨運 鄰人的餘溫
-
【小說連載】烏番叔
即使他們自小在一起長大,之前她則是以姊姊的身分來帶領他,內心存在的亦只是一份異父母的姊弟之情,不知男女之情為何物。可是當他們結成連理而繾綣纏綿在一起親密時,夫妻之情則在驟然間油然而生。如今分隔兩地,教她如何不想他?但是想歸想,除非叫他放棄工作馬上回來,錢畢竟是身外物,只要有一口飯吃就好,夫妻長年廝守在一起才重要,回復已往的苦日子又有何妨?相信他的想法是不會錯的。 然而,當她看到這棟擋不住強風驟雨的古厝,內心的確有無比的難受。夫妻倆最大的心願就是存錢整修,以免日久失修而倒塌。萬一真是這樣,勢必對不起祖龕裡的列祖列宗。但如果烏番不遠赴南洋賺錢,憑那幾畝沙地種植的作物,憑餵養兩年才能出售的豬隻,若想加以修葺,或許是難上加難。因此,烏番好不容易才有機會出洋謀生,理應叫他安心工作,等賺取足夠的修繕費用再返鄉。倘若三年五年不行,十年八年總可以吧。她會忍住女人難以忍受的孤單和寂寞,等待他的歸來。 不久,村子裡來了許多軍人,據說是在大陸打敗仗撤退來的國軍部隊。他們除了大大方方地佔住祠堂和廟宇,並透過政府機關派人傳話,要百姓主動騰出房間供他們居住。名義上是借住,實際上是佔住。然而,這個村子是一個傳統的農村聚落,三代或四代同堂、居住在同一棟古厝者比比皆是,父母和子女擠在一張床上睡覺者更是屢見不鮮。一棟一落四櫸頭的古厝既要住人又要擺放農具及農作物,那有多餘的房間可騰出來供他們使用。唯一較有空間的也許只有大廳,但大廳得擺放供桌及神龕和祖龕以備年節祭祀。 一般而言,除了人死後在大廳旁、用兩張長椅子及四塊鋪板鋪成「水床」等待入殮外,居民是鮮少有人會睡在大廳的。可是這些打敗仗的軍隊已管不了那麼多,只要不是露宿在荒郊野外就好。於是他們卸下門板,在大廳兩旁鋪成通鋪,牆上則釘上鐵釘,把槍枝掛在上面,一箱箱的子彈和手榴彈則放在供桌下面。百姓的大廳便成為他們的營房和彈藥庫,是臨時還是永久只有這些強行佔住的軍人知道。而從他們一張張疲憊的臉孔,卻也能看出他們沿途被共產黨窮追猛打的疲態和窘境。他們撤退到這個僅一水之隔的小島,是否在等待時機反攻回去?還是另有盤算?誰也不得而知。(四十四)
-
刀
談到「刀」,有些人一定會聯想到「刀」是一種凶器,認為「刀」是危險的代名詞。實際而言「刀」本身並不會殺人,是人拿著刀殺人,才使它變成為凶器是也!說「刀」會殺人,其言差矣,殺人者是人,而非「刀」也!反之「刀」若得以妥善應用的話,它不但不危險,反而是人們最實用的工具,永遠是人們身邊的好幫手。 說起「刀」的演變史,簡直就是一部人類的進化史,從山頂洞人的石刀、動物骨頭刀、青銅刀、鐵刀、不鏽鋼刀等等。直至今日,刀的鍛造技術不斷進步,已發展到如今的鈦合金刀、陶瓷刀等。 從個人到家庭,三百六十行各行各業對於刀具的使用,各自有不同的需求。賣西瓜商販的需要一把西瓜刀,賣檳榔的小姐,也需要一把好切的檳榔刀,殺魚的,剁肉的販夫走卒,也各自有不同的需求。為了因應各個行業不同需要,各種類形的刀具也因應而生。 喜愛從事戶外活動的人們,無論是登山、溯溪、垂釣、野餐、露營等,對於刀的需求,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根據經驗法則告訴我們,出門在外才知道刀子的好處!尤其是野外作業的人,農作也好,工人也好他們最清楚也最瞭解,無論任何時候都有可能需要用刀子,來排除一切困難。當您在露營時,削水果也好、砍柴也好、都需要用到刀子,好了,就算是出門忘了帶筷子,只要手邊有一把刀,就可以將乾掉的竹子,削成一雙好用的筷子,這絕對不是問題!足以證明刀子的實用性及重要性。 野外求生或是深山作業,那就更需要有一把高品質的獵刀,一般獵刀全長以三十公分左右為最佳選擇。在很多年前,有一部很有名的電影「第一滴血」,電影內容的男主角退伍軍人-藍波,他所使用的那把獵刀,後來被統稱為「藍波刀」,這把刀紅極一時。另外強調逢山開路,披荊斬棘的大獵刀,也就是原住民的俗稱的開山刀,是原住民的基本配備,記得有一位原住民朋友曾對我說過:「只要給他一把開山刀,一包鹽巴,他就可以在山裡過生活,在野外求生,至少可以生活一個月以上。」 時至今日,世界各國也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折合刀。折合刀由於可放進口袋,可隨身攜帶,非常方便好用,在全球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以台灣地區而言,最有名的折合刀,當屬士林刀,士林刀在早期,幾乎是人手一把,幾乎各種行業或多或少都會用到,但是很可惜的是,士林刀沒有鎖刀刃設計,一不小心的話,很容易傷到手。所以選購折合刀,最好還是以安全考量,選有鎖刀刃裝置的刀,較為理想。當中而言,瑞士刀就是一款不錯的選擇,還記得非常賣座電視影集「馬蓋先」影片中所使用的瑞士刀,實用又神奇,除了刀刃十分鋒利以外,還有各種不同的用途,不可諱言的,瑞士刀已成為現代社會人士出外旅行必備的隨身物品。甚至,國外有許多家長會買一把瑞士刀,送給長大的孩子,做為的生日禮物。 「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古今中外的每一個家庭廚房,應該都有一把菜刀,用來料理三餐。家庭主婦們無論是切菜、殺魚、剁肉、處理各式各樣的食材,都需要一把好的菜刀,正這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才事半功倍。 談到菜刀,就不得不提到金門的砲彈菜刀,金門早期居民,不論是從事農作或是討海生涯,均需要農具或是刀具。但當年的金門地區,物資十分貧乏,尤其是鋼材更是少得可憐,打鐵所需的鐵料更是缺乏,在日據時代此現況更為嚴重! 但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八二三砲戰爆發了,中共瘋狂向金門地區發射數十萬發的砲彈,造成傷亡無數,生靈塗炭。金門地區歷經一番砲彈的洗禮,再加上後來演變成單打雙不打的形態,每逢單號這一天,老共就朝金門發射無數的宣傳彈。隨著砲戰結束,遺留在金門士地上,將近有近百萬發的砲彈殼以及砲彈片,間接提供了打鐵業者最好的鋼材,這也是經歷戰爭苦難的金門人,始料未及意外的收穫。 不管是實彈,還是宣傳彈,由於砲彈鋼質緊密,結構紮實,質地更勝一般鋼材,極為適合鍛刀具,有了這些從天而降的好鋼材,金門的打鐵的師傅們,憑藉著高超的技藝,發揮獨到的巧思,化腐朽為神奇,把廢棄物般的彈殼,打造出一把馳名中外的「金門菜刀」。 由於金門的砲彈鋼刀,係以砲彈的殼,或是彈片及底座製作,除了講究實用、鋒利、耐用,也因鋼材的特殊性,逐漸成為市場上獨一無二的工藝品,無論是買來自用,還是送禮,有許多的刀款,更深具收藏價值。是目前世界各地到金門觀光旅遊,必定會參觀購買的當地名產。砲彈菜刀儼然已是我們金門當地重要的觀光產業,也為金門帶來無限的商機,這要感謝先人們的智慧結晶,所帶來的豐碩成果。
-
百業臉譜系列 苦盡甘來話人生─鄭英
母親懷孕,多胎男丁,只有女娃一名,非但沒有捧在手掌心地集寵愛於一身,倒是出生五十天即骨肉分離,爾後聽天由命,成了新婦仔命……。 民國二十五年出生的鄭英,生肖屬鼠,家有六名男丁,惟她一名女嬰,爾時家境清苦,雙親割肉換媳婦。貧困的家庭多張嘴巴要吃飯,他日娶媳更花錢,不得已,女兒換媳婦,先行領養一名女娃,預計將來新婦做大人,緊接著將鄭英送給人家當養女,雖然萬般不捨,但也百般無奈,終究,在重男輕女的思維裡,將來兒子必須傳宗接代,女兒則是潑出去的水,甚且能力所限,唯有割肉送女、含淚送養,這也是不得已的苦衷。 出生後的五十天,與出生環境就無緣,尚在襁褓中的鄭英來到了東沙尾,那是屬於金門東半島的一個小聚落,鄰近新前墩、東溪、內洋等村,純樸的村莊,以務農為業,種植的農作幾乎相同,不外乎是玉米、高粱、小麥、地瓜、花生……等等。有記憶以來,養母疼惜她,沒有苛責與凌虐,更沒給她壞臉色,雖然吃的是粗食,但說的則不是粗話,儘管輕聲細語對待她,但她心裡還是有疙瘩,親生父母怎能丟下她?送人當養女,「新婦仔」既會受人鄙視、又會成為他人茶餘飯後談論的焦點,除非心臟有夠強,否則讓人指指點點總是會受傷。 鄭家男丁有兩名,養母原意鄭英與長子做大人,未料他與她人結成雙,而次子去當兵,也與她無緣。二十歲那年,鄰近村莊有一名浙江老兵,早年隨軍隊來金門,與部隊失散,無兵籍資料的他,落腳在內洋,而後憑媒婆之言、父母之命,從此成了她夫君,入住到家門。即使兩人年紀相差懸殊,但老尪疼嫩某,不忍嬌妻做粗活,如此卻也令人羨慕,鄭英受到他百般的呵護。於是夫妻倆更加地勤奮,成天到晚為兒辛苦為兒忙,期望他們快快地成長。 時光總是在不經意中溜走,鄭英的夫婿和其他外省兵一樣,有了家眷後,從此落腳在金門,與她一同侍親至孝,婚後男的出外去做工、女的種田帶孩子,微薄的工資,有得買米,就沒得買菜,在孕育的二男五女,看似紅花白花滿山遍,一想到教養就傷懷,大筆的開銷,天上豈會掉鈔票? 父母會老,孩子會大,當羽翼豐滿的兒女各有歸宿,鄭英該是苦盡甘來的時候,但令她傷心難眠的是,連續生了七仙女,才來兩個男丁的次女,不幸卻在一次意外喪生,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人生最殘痛的事,但卻也無可奈何。自己也在十幾年前一次過馬路時,遭車撞擊,傷勢嚴重,後送台灣,割肉又割皮。而當年與部隊失散、無兵籍資料,成了八二三榮民的夫婿,已積勞成疾地臥病在床,家中亂一團,可謂兵荒馬亂,兵分兩路的年輕人,分配台灣與金門,父母是大家的,盡孝本應當,戮力以赴過難關。如今她雖雙腳無力,慶幸自己還活著,清晨見朝陽、晚上看月亮,不求大富貴,只要人平安,即是福氣。 曾當選模範母親的鄭英,與領有終身俸的長子同住,子媳張羅她的生活,她再也沒有昔日有一餐、沒一頓的憂愁,如今幾乎每日搭著公車到田埔,與同好玩起四色牌,動動腦,動動手,以免將來老化得快,更何況年輕人有年輕的事要忙,銀髮族必須自己調適自己,才不會替兒孫帶來困擾。 屋宇外,一片良田,活動著筋骨,鄭英拾起鋤頭與三齒,這片廣闊的綠園,在她出生後的五十天,和她同樣成長與茁壯,已忘了在這土地上吃過多少親手種植的五穀雜糧?回首,新婦仔不苦,苦的是心,而如今,子媳伴身旁,她的日子非常甜……。
-
展望戊戌年
兩戈重疊逢狗年, 兩岸輕舟心猶連。 兩山禮佛耕福田, 兩相邦誼應向前。 兩雄競選能與賢, 兩慎極品德跟廉。 兩造盛唐靠人緣, 兩全其美由青天。 註:兩戈:戈:古代兵器。戊和戌都帶戈。兩山:南北太武山。兩造:第二次創造。盛唐:輝煌強盛的唐朝。
-
金門的人文風景 ─記陳長慶先生
山外,是個地名 如李叔同寫的歌 山之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只是你不是來送別 騎著機車時速50 沿路沒有哀戚的風 只有滿腔欣喜的心 來拜見 拜見如台北武昌街廊下 守著21年書肆的周公 夢蝶 蝶未羽化 長慶健在 守著一家長春書店 如一個修行道場 修行的人總是寡言 眼神卻炯炯有光 把杯杯入口的茶 燙出了溫度味道 人也瘦的像本書 有人已在翻閱 林校長、詩人黃克全 還有作家王學敏 書店已客滿 你來晚了 不遲的是你知道 那是一處亮麗的文學風景 一個不在旅遊圖上的景點 不需介紹也勿庸導覽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可是面對著沙瑪這位漂亮的姑娘,年輕漁工有時也會爭風吃醋,假設雙方意見相左而爭論不休,除了你一言、我一句,高聲咆哮外,還會捲起袖子怒氣沖沖地準備到外面單打獨鬥。如此的舉動看在沙瑪眼裡不知該袒護那一方才好。反正漂亮女人都是禍水,年輕小夥子不得不慎啊!然而,又有誰會管得了那麼多呢?在爭吵過後誰能獲得她的青睞誰就是贏家。即使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吵得不可開交,但只要船長板起面孔斥責一聲,雙方上升的火氣馬上降溫。雖然彼此仍舊怒目相向,可是為了保住飯碗不得不看船長的面色,誰膽敢不聽話就滾蛋!這是天嘯老闆賦予船長的權責,漁工們只得乖乖就範,畢竟它是一個團體,同在一條船上討生活,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 第四章 烏番叔每逢領到錢,就盡快地為春枝寄回生活費,遇到年節也會多寄一點,好讓春枝買些金銀紙錢祭拜先人。但向來節儉成性的春枝,依然是煮了好幾大碗的「芋瓠草菜」端上供桌,並沒有因有了僑匯而揮霍。而且家裡只剩下她一人,只要能填飽肚子不挨餓就可以。即使煮的是自己種植的蔬菜,總比小時候受到養母的苦毒,吃隔天的「臭酸糜」強多了。 因此,烏番叔寄給她的生活費她鮮少動用,僅留下少數的一點錢以備不時之需,其他的她連同賣家畜家禽的錢,時而五分、時而一錢,全數買了「金仔」。因為黃金好收藏又能保值,如果急需用錢,馬上可拿到銀樓兌換現金。自從烏番叔到南洋的這幾年,她少說也買了好幾兩黃金,裝在一個黑色的小陶罐裡,放在床舖底下靠牆的角落。當有一天黃金裝滿陶罐,不管是整修古厝,或是和阿福伯仔一樣開一家小店舖,可說不無可能。即使她是一個勢單力薄的女人,但她會朝這兩個目標努力。雖然她冀望夫君能早日返鄉,可是一旦回來,每月就沒有僑匯的收入。到底要人呢?還是要錢?魚與熊掌勢必不可兼得,她內心充滿著無數的矛盾。 家裡有個男人才像個家樣,或許這是普天下所有結過婚的女人共同的願望。尤其她和烏番新婚不久,兩人正享受著甜蜜的夫妻生活,卻為了往後過更好的日子而分離。(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