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光陰碎片
非假日午後的溫州街巷弄,幽靜安閒。 陽光灑下,但有樹蔭擋著,片片如碎琉璃般的光點或斑痕,隨著微風拂來,吹開枝葉,那光點或斑痕,就游走、移動在那有著典雅門面的咖啡館上。 光點和陰影不時飄移,卻也顯示時間依然慢慢向前推進著。怪不得古人把時間叫做光陰。太陽下山,夜晚來臨,光影會消逝;明天的陽光,帶來另一天的光陰。 我坐在咖啡館前的長椅上小憩,想到泰戈爾的詩:「我今晨坐在窗前,世界如一個路人似的,停留了一會,向我點點頭又走過去了。」光陰,不也像個路人,在每個面前,停留一下,點點頭就走過去了。那一刻的光陰,又像下一個路人,再經過你面前……。 生活、事業也如光和陰影,有時明亮,有時黯淡些,但總會隨著時間過去或變移。就像溫州街的幽靜,我們以安然的態度面對人生吧!
-
安度與救贖
暫借清風 吹去俗世繁重 送往事過河 化作一只候鳥遠颺 尋找生活裡的絲路 釋放一段時光的溫存 讓醒著與睡著 都足以安度 都受到救贖 (稿酬捐贈金門家扶中心)
-
壞的電表
我所居住的那個村莊,民國五十好幾年了,金門電力公司才開始架設各種電線。高壓的、低壓的,粗的、細的,透過高高的電線杆連結,輸入到每一戶村民的家裡,讓我們從點蠟燭的時代進入到點電燈的時代。 村子裏頭大部分的人家都有接來自於金門電力公司的電,但也有一些鰥、寡、孤獨的,捨不得花這個錢,硬是不享受這個時代進步的成果,自己過著以前摸黑點燈的日子。如果你走在村中的泥巴路上,想猜猜哪一家有電,那一家沒電,很容易的。就是看看那一戶人家周遭有沒有電線杆,有沒有就一目了然了。那如果是晚上,那就得費一點周章,因為有電的人家,諾大的房子裡,點來點去,了不起就是十燭光的燈泡,加上以前的燈泡品質差。遠遠看,只是點蠟燭的放大版而已,看不出燈火光明的景象。還有一些人家,電燈只點在神明桌上,那燈泡~哈、哈、哈~只是比雞心大一點的那種燈泡而已。其他用途,還是點蠟燭。為何如此?原因在於:大家深怕超出基本度數太多,要多繳很多錢,如果惹來政府的關懷,村公所的關切,那就划不來了。再來用電是一種奢侈行為,當然,能省則省。 我們家有了電之後,當然就要增加一些進步的景象,得添購家電設備。「娘在進城時曾看過那種插電的電茶壺,水燒開了還會嗚嗚叫」娘要爹到城裡賣菜的時候,順便買一把那種插電的電茶壺回來,來改善家裡燒開水的麻煩,這樣燒開水就不用每天「啟鼎動灶」的,大費周章。燒開水只要將電茶壺裝滿水,再接上電源,就等他嗚嗚叫,然後拔掉電源,滾燙的開水就大功告成了。這期間還可以做很多事,不像用灶燒水,要專人伺候,還要一直掀鍋蓋,才能知道開水開了沒。買回來當天,馬上試驗,我們兄弟姊妹個個瞪者金魚眼,圍繞在四周,一直到水開了,水蒸氣沖開了茶壺的汽笛,發出了嗚嗚聲音,這神奇的景象讓我們目瞪口呆。直到娘賞我們一人一杯白開水,我們才滿意的離開。 清水嬸住在我們家附近,一個人生活,孤寡了很久,孤僻的個性,與鄰居的互動並不多,有時還不太願意從她家門口經過。清水嬸打從清水叔落番,她就獨力照顧家中二老。多年過去了,清水叔也一直音訊全無,接著二老又相繼謝世,只留下她孤寡一人。這其間雖有村人們不時而有限的接濟,她個人還是硬挺了下來。嚴肅的臉龐,帶者歲月的滄桑,獨自與命運相搏鬥。她那孤僻的個性,或許就是這樣造成的。這回金門電力公司來村中牽電,她就死命不接。不管村長好說歹說的,她就是不從。一直到很久了以後,她們家的電才鋪設完成。鋪完後,其實有鋪跟沒有鋪是差不多的。因為她只在客廳的上方牽了一條電線,電線固定好後,垂下來一個燈座,燈座上裝了一個五燭光的燈泡。電線的另一邊分接了一個插座,以方便插電器用的。就這樣完成了她家的電線鋪設。 有了電加持的清水嬸,生活並沒有過得比較好。由於她家都沒有用電,在每個月電力公司的抄表員到各家戶抄電表時,清水嬸家都是零度。久而久之,電力公司也就習以為常,有時更過門不入。 有一天,清水嬸家來了客人,是她同母異父哥哥的女兒,還帶著姑爺來認親,給姑姑報喜,言明下月初十女兒出閣。特來請姑姑光臨同喜。這突來的驚喜,清水嬸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簌簌的眼淚一直掉下來。(因為她已經很久沒有享受這種天倫之樂了,沒啥經驗,還真真有點不適應。)還好有鄰居們的幫忙,又是幫她借壺燒水、準備茶杯、幫忙整理環境的。讓清水嬸用最大的誠意(電茶壺煮出來的開水),來款待初次見面的姪女、姪女婿。 已逾不惑之年的她姪女,從小過繼給旁人做童養媳,她探聽出,姑姑是她在世唯一的親人。長大後,第一次與姑姑相認,這也是她懂事後首次拜訪她姑姑。姪女看到姑姑生活的窘相,一時悲從中來,不能自己,暗恨自己沒有盡到做晚輩的責任,照顧自己的親人。在鄰人的好說歹說下才轉悲為喜,互道這大半輩子的生活點滴。這景象更感動了現場諸多的街坊鄰居,陪著她倆掉眼淚。深讚清水嬸有一個好姪女。此後她姪女更三不五時的來探望,除了訴訴親情外、還幫清水嬸解決生活上瑣碎的點滴。她想在自己有能力時,能夠多幫助自己的姑姑。 村人們大都歡喜清水嬸有一個孝順的好姪女,從此後生活比較有依靠,不像以前那麼拮据。然清水嬸表象如此,暗地裡卻常常發愁。她在愁什麼呢?原來她在為電費發愁。因為她姪女帶來了電茶壺,來時幫她燒一壺,要走時又燒一壺,她覺得這樣要用掉很多電,當然得繳很多電費。對一個生活節儉的人,面對可以省下而不下的費用,心理有如刀割。可又不能叫姪女燒水時跟自己一樣用灶燒,所以她常常為這來發愁,把親人相處的喜悅都沖淡了。 抄電表的職員,每個月如期的到各家戶抄電表,好計算電費。這次抄表員來到清水嬸家時,清水嬸相當緊張,她不知抄表員會跟她說,這個月用了幾度電。直到抄表員跟她說:「阿婆,你這個月跟上個月一樣,都是零度。」要離開時注意到旁邊的電茶壺,又說:「阿婆,用電茶壺燒開水卡方便卡衛生啦」說完後,笑笑的離開她家。此時的清水嬸才大大鬆了一口氣,深鎖的眉頭,才有了一點舒展。 幾個月過去了,清水嬸覺得很疑惑,這水打從姪女認親後,用電茶壺燒開水已不下數十次了,奇怪呢?為何每個月都是零度,都不用繳電費?她把這事偷偷的埋藏在心裡。直到有一天,她姪女也跟往常一樣,來到了家裡,幫忙做完家事後,兩人話家常時。這一次,清水嬸提起勇氣,把心中的疑惑告訴了姪女。起初,她姪女也覺得很奇怪,想不出哪個環節有問題,直到她用電茶壺燒水時,走到電表下方查看,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不管你電怎麼用,電表的指針就是不會動。啊!家裡裝了一個壞掉的電錶,難怪計算用電的指針不會動,所以用電度數永遠都是零度。 理解了真相後,清水嬸把這個(好處)開始與鄰居分享,她先偷偷的告訴同村一起嫁過來的李大媽。每天讓李大媽家的小孩來家燒兩次開水,接著又低調的分享給其她鄰居。家裡有了壞的電表加持的清水嬸,心情變好了,生活變有趣了,每天不再愁眉苦臉了,她忙進忙出的,樂在其中。因為每天有不停的人到清水嬸家燒開水,有時人潮太多時,清水嬸還得主持公道,安排個先來後到的。人潮整天把清水嬸的心情搞的大好,彷彿年輕了好多歲。當然鄰居們開水也不是白燒,家裡有作物收成時,或有賣剩的漁獲、什物,也會分享給清水嬸。大家禮尚往來,互相幫忙,讓日子過得很愉悅。 大家也許很難想像,一個壞掉的電錶,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改變一個人的情緒。可那個年代,就是這個樣子的。清水嬸透過一個壞掉的電錶,與大家交心,與鄰居互動,走入人群,重拾人間的歡樂。而大家也都很慶幸!多了一個可以互相關心的老鄰居。
-
阿伯
阿伯,您好 路上看見一幅歲月的風景 阿伯拿著竹竿, 背著乾枯的木麻黃針葉 一個人孤單地走在環島西路上 走著走著走到我小時候的記憶。 阿伯,您好 我說 除了您現在沒人撿木麻黃了 可以讓我拍一張嗎? 阿伯靜靜地從佈滿木麻黃落針葉上爬了起身 拍一拍身子 輕身拿起了扁擔 挑起一捆木麻黃 我說要拍來做紀念了喔 這是,歲月的痕跡 磨不去金門的回憶。
-
詠金城
旭暉和夕照已移換過千萬回 不變的是舉旗的手 面對時空你明白 有些和精神相關的尊嚴必須堅持 一如墨巖的真 仙丹球花的美 你看過千桅齊飛 西方霞采染浸多少人的仰望? 當所有喧囂都被光束收進 無限潔淨的 歷史的另一面 你居其上,在一句鑼響 你居其中,在鍛火中化作 錚錚之音
-
鍾愛百香果
朋友從line群組傳了幾張百香果的相片,為了幫助小農推荐有機蔬果,我的這一群朋友經常會呼朋引伴好康逗燒報,在辦公室收到訊息的當下,立即邀同事一起吃美食做公益,小惠當下就說要十袋,原本團購任何東西她都是興趣缺缺或者久久一次交代性的,唯獨對百香果情有獨鍾,同樣是幫助小農其他蔬果她就敬謝不敏了,原來是她娘家對百香果的感恩故事影響至極,從那事件後,天天飯桌上都有百香果,對百香果的鍾愛成了家族傳承。 小惠的父親洗腎多年,飲食特別小心,平日都是母親自己料理不假他人之手也少吃外食,鮮魚湯是天天必備料理,父親也愛魚湯,有天洗腎返家特別交代要吃什麼魚,剛煮好的魚湯特別鮮美,才吃幾口就停擺了,原來是魚刺作梗。 努力了好久,總是卡在喉嚨不上不下,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就是不見效,那就上醫院急診吧!見桌上有切開的百香果,拿了湯匙順手取一半挖了吃,味道不錯、再吃一半,準備出門就醫去,疑!喉嚨沒事了!不信再吞口水,試了幾次,真的太神奇了,根本沒什麼魚刺,為了安全起見,還是上醫院看看吧。 未免太神奇了,一根魚刺竟然莫名其妙消失了,全家人都認為是百香果的大功勞,父親更是深信不疑百香果救了一命,從此餐桌上少不了百香果,全家人對百香果的熱愛已經到不可一日無此君,呷果子拜樹頭、飲水思源頭,感恩百香果的故事就如此流傳下來了。
-
【小說連載】烏番叔
在傳統的觀念裡,以及倫理道德的使然下,旁人非僅無能為力,丈夫的角色亦無人能替代。因此,在這個夜深人靜寂寞難忍、性慾高漲的時刻,她情不自禁地伸手輕輕地撫摸自己高挺的胸部。 可是,當她觸及到自己那顆脹紅而堅硬的奶頭時,霎時,生理上已有明顯的反應,下身亦有微溫的液體流出,這何嘗不是一個熟女正常的現象,亦如同和丈夫繾綣纏綿時的高潮。當快感過後,不一會她已進入夢鄉,直到陽光映照在窗檯,她才匆匆地起身。或許睡了一個好覺,她感到全身的肋骨倍加地輕鬆,精神也分外地愉快,就猶如門外燦爛溫煦的金色陽光,映照在她充滿著青春氣息的身上,感到無比的舒暢。待會兒一旦荷犁牽牛上山耕種,她勢必會更加地賣勁,因為她已享受到丈夫不在身邊時的歡悅,迎接黑夜過後的日光明。但她還是冀望能和丈夫生活在一起,好為這個人丁單薄的家庭生兒育女、傳宗接代。 認真說來,做人家新婦仔亦有好處,儘管曾經被虐待過,但在養母嚴格的調教下,除了煮飯、洗衣、掃地、餵豬和侍奉臥病的養父母外,一般農事諸如:犁田、播種、除草、收成……,甚至難度較高的:疊安薯、播芋、種蘆黍……等等,也幾乎都難不倒她。而今天,她這個曾經受到百般苦毒的新婦仔,非僅沒有被養父母賣出去,亦未曾讓她待在家成為讓人恥笑的老姑婆,反而成為這個家的女主人。如今,當丈夫出洋謀生時,她將義無反顧地扛起這個家的重擔,無論是家事或農事,她絕對能一肩挑起,好讓村子裡的人看看她這個新婦仔,不向命運低頭的韌性,也讓人在番邦的丈夫放心工作。(二十七)
-
始料未及的食料味極分子料理
報告校長,衛生紙不夠用了!因為--大家眼中的「水分子」太充沛了! 以「分子料理」為主軸,金門農工餐飲科三年級的學生,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食料味極」成果展。這場盛宴,「始料未及」的,不只是呈現了能耐與技藝,也誘發了深情與感動,讓親師生們眼角泛濫著「水分子」。 「分子料理」有「分子美食」、「分子食物」、「未來食物」、「人造美食」等名稱。餐管三的學生與國際接軌,用這種已然掀起世界風潮的創新手法,為家長、師長做出了別開生面的西式套餐,包括前菜「飲水思源」、湯品「精益求精」、主菜「照亮金門」、甜點「心心相印」。他們運用食材的物理、化學特性,顛覆了外觀與口感。 根據學生邱昱璋、吳政埔、林家卉的解說,前菜中的鮭魚以低溫四十度進行烹調,外觀貌似生魚片,但其實已是熟食,另外用燒炙用的噴槍烤進行著色。 被命名為「精益求精」的湯品是以碎雞肉等多種材料熬成。湯汁十分清澈,不像一般的湯是混濁的,但味道卻又是濃郁的。 主菜所用的牛排採低溫烹調需要十六小時的時間,讓它均勻熟透,且營養不流失;若是一般的調理方式,則會造成纖維流失。 以香蕉、巧克力做成球狀甜點是以氣球加以塑型,球體內則有壓印成朵朵小花的巧克力。取名「心心相印」,象徵同學由陌生、爭吵到契合的過程。 要辦理這次的成果展,除了整合高職三年的基本訓練之外,餐管科還聘請曾在2015年,於巴西聖保羅,獲得全球西餐烹飪比賽金牌的名廚顧勝偉擔任協同教學業師,傳授了二十八堂課。然後,在萬事俱備的條件下,學生們足足用了不下二十四個小時的時間進行烹調。有人不眠不休,有人焦頭爛額,有人餓到胃痛,但仍甘之如飴。 從內場到外場,「食料味極」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周到的服務,以及拉花、茶道、刀工等技藝表演,不但讓家長與來賓讚嘆,也讓全力施為的學生們在卯足了勁之後,掏出了真心話。 當學生們發覺自己居然這麼有本事時,他們紛紛感謝導師、教師、科主任……,當然,還有父母! 他們感謝的教師包括洪慶麗、陳怡婷、薛惠萍、張皆欣……等。其中,陳怡婷曾在臺灣任教時,曾指導過顧勝偉。 一位被暱稱為「調酒小公主」的學生對老師們表達了感謝,她說:沒有你們,就沒有今天的我們……。當她激動得說不下去時,就用「我愛你」來取代其它千言萬語。 有一位男學生原本覺得說向父母說聲「我愛你」有多麼地難講,但在環境的催化下,他還是開口了。 有一位女學生說,她的媽媽雖然不在現場,但老師如同第二個媽媽,因此她把「我愛你」三個字獻給了老師。 有一位女生哽咽感謝父母尊重她的決定,讓她選擇就讀高職;有一位女生含淚感謝父母扮演閉風港的角色,包容她的壓力、挫折及各種情緒。有人說父母很欣慰她進了高職,終於肯用功了。 擔任主持人之一的一位學生,在收尾時泣不成聲,她說是被大家「傳染」的。有人口中說沒準備要哭,以免妝會化掉,但終究還是忍不住掉下感動的眼淚。 在「食料味極」中,充斥著「我愛你」的親情告白和喜極而泣的眼淚,以及情不自禁的擁抱。於是,有一位家長就喊出了:報告校長!衛生紙不夠用了! 淚中有笑,笑中有淚。有些天真的學生,在動了真情時,突然想到還得求老師「討拍」准假或免當,又或是突然問代替父親出席的哥哥當夜能不能使用他的電腦。一些無厘頭、突兀的轉折,成功收煞了盈盈秋水。 還有人安慰深怕哭醜了的同學:哭的時候會變醜的女生才可愛!不過,旋即有人反嗆:屁啦!那沒有哭就已經很醜的人怎麼辦? 這樣的一場成果展,演繹了學生們的蛻變過程,他們端出技術,秀出才藝,露出感動,說出謝意,吐出願望……。 有志於繼續學習烘焙的學生中,林家卉希望為人們做出幸福的料理;邱昱璋認為料理看似簡單,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他希望自己:「今天做的,永遠比昨天好吃」。吳政埔希望做出美感十足,還沒吃就已經吸引眾人目光的精緻美食。 做為協同教師,顧勝偉認為這一班學生優秀,他說在成果展中,他只協助他們設計菜單,其餘都由學生親力親為。他希望學生們從他的失敗與挫折中汲取經驗,努力把充實好、準備好,把所學到的技藝,用心為家人或客人呈現。 當長約達三個小時的宴會結束,家長、來賓們手中捧著學生們用幾十片紅蘿蔔拼成的玫瑰花束,那又是一束美麗的感動。校長劉湘金帶著還沒拭乾的淚痕離開。
-
我愛吃自製便當
回首前塵往事,小學、中學,一直到進入社會工作(大學除外),我的午餐都是自製便當。即便退休了,偶爾外出旅遊也是帶便當。 六○年代的小學,哪有甚麼學校營養午餐?幾乎都是家長送便當來,我父親會送至教室裡來。那時學校也無警衛,父親就長驅直入進到教室,交到我手上,用一個棉襖的袖套包裹著,打開來飯菜還熱呼呼的。那是母親中午十一點多時,就把飯菜燒好,父親眼明手快,把飯菜裝入飯盒,深怕它涼了,趕緊用袖套裹住。那些一清早就帶著便當來校的同學,中午都吃冷飯,看到這幕情景,羨慕不已。我內心也喜孜孜的,爸媽對我真好! 升上中學,學校離家遠,又有蒸飯室,父親終於可以卸下每日風雨無阻送便當的重擔。便當放入鐵欄框,值日生會將全班的便當抬至蒸飯室蒸熱。但往往蒸得過熱,取飯盒得用抹布,不然會燙傷手。打開盒蓋,還冒著白煙,綠油油的青椒、小白菜都變黃了,味道雖然變質,但同學們正值發育期間,依然狼吞虎嚥,吃個精光。有位同學飯盒的米粒吃得一粒也不剩,像是洗乾淨的飯盒似的,我驚訝他的行為,他卻一臉嚴肅地說,這些米飯得來不易,絕不可浪費了。那種對便當的感恩神情,四十餘年過去了,至今仍深印腦海,然而他的姓名我卻忘了。 大學因為在外地求學,有學生餐廳,校外也有自助餐和各種小吃,暫時脫離了便當一族。初始覺得新鮮,久了,發現許多菜色不是辣椒,就是胡椒,會刺激胃壁造成我胃酸過多,頗難適應,加上學生宿舍沒有廚房,無法自己烹煮,即便是有,繁重的課業也無暇他顧,就勉強湊合著至畢業。 七○年代,初入社會工作,覓得一份教職。學校在偏遠鄉下,得搭乘一小時的客運。鄉下地方,學校附近僅有一兩家賣陽春麵的小館,午餐沒有甚麼可選擇,於是重返便當一族,重溫中小學時的舊夢。母親總在晚餐時,都會多煮一些。飯前先盛裝好我的便當,置入冰箱,隔天一早上班,搭車帶著。到校也是置入辦公室的鐵框裡,換成工友將教師們的便當扛至蒸飯室去,午餐吃著有媽媽親手烹製的愛心便當、毫無辛香料,覺得甚是幸福。 婚後仍維持一貫傳統,晚餐前我與妻在廚房一起並肩作戰,把隔日的午餐便當一併做出來。第二天到校,先把便當放進辦公室冰箱,待第三節下課才放進電鍋蒸。蒸的時間短,蔬菜依然鮮綠可口。 退休後,設若出門旅遊,外食無法避免,然而處處地雷(胡椒、辣椒、醋、沙茶醬、茶、咖啡……)。整日坐困愁城,遲早悶出病來。左思右想,一日遊或可破解。午餐還是自備便當,我帶保溫便當。 出遊前一天,先把食材備好,隔天一大早起來,半小時就能搞定。食材還要兼顧五大類基本食物的營養(醣類、蛋白質、脂質、維生素、礦物質),例如瘦肉、雞蛋、文蛤、絲瓜、四季豆。 我會先在傳統市場豬肉攤,買中里脊(俗稱老鼠肉),請肉販用機器切絲,回來用鹽、糖、醬油、麻油醃好,隔日從冰箱取出快炒3分鐘即能起鍋,雖是全瘦,不柴,鮮嫩好吃!文蛤吐好沙、絲瓜削皮切塊、四季豆洗淨,截頭去尾抽掉邊緣老絲,所有食材包好存放冰箱。 翌日早晨先把霧峰香米洗淨,放入電鍋烹煮,再吃早餐。吃完早餐,取出肉絲快炒,起鍋後再來個快速蔥花炒蛋,然後取出文蛤,與絲瓜同炒。拍大蒜爆香,四季豆下鍋快炒,起鍋前撒些白芝麻,二葷二素搞定。所有飯菜即刻放入保溫飯盒,再帶根香蕉、礦泉水,輕鬆上路。我終於可以出遊,又可避掉惱人的辛香料。
-
辦公室裡的美食論戰
最近,辦公室的休息時間,興起討論美食的風潮,總會由幾個同事起頭,然後開始展開激烈討論,有共識的時候,就約定一起去吃,意見相左時,爭得面紅耳赤。 美食這東西有主觀也有客觀成分,但我相信主觀的成分居多,畢竟每個人有自己口味,也有從前養成的飲食習慣,這點倒不是什麼排隊美食或是美食雜誌評比可以撼動。因為也有發生那種尷尬時刻,大老遠又花了幾個小時跑到一個地方排隊,只為了吃一個知名餐點,結果好不容易排到,大口咬下,卻跟自己想像的味道相差甚遠,倒也不是什麼不好吃的問題,只是被形容的太好,導致幻想破滅。 於是,經過幾次教訓後,還是不要輕信某些說法,除非真的有空,還是非吃不可,不然耗了人生的好幾個小時,只為了吃一個並沒有令人驚豔的味道,的確很浪費。而我這種論調,也常常引發辦公室裡的論戰,他們總說我沒有試過怎麼知道,一定要去現場排隊才有那種氣氛,某些人或書推薦的必然好吃等說法,拿來打我的臉,想把我的臉打腫,然後乖乖跟隨他們去吃,接著臣服於他們的美食論點。 而我總是不信邪,我會想去嘗試,但我的口感跟他人有異,討厭吃的東西也多,我能承認他人推薦的是美食,但絕對不是普天之下都能接受的,畢竟我也自覺吃的多,能做出好推薦的機率也高,不似某些盲從者,說了就接受,沒有質疑。 偶爾,論戰也會趨於緩和,久了大家都知道彼此吃的口味與食物是哪些,有些人是甜點專家,有些人是路邊攤大師,更有些是高級飯店或餐廳的達人,聽著那些見解,只覺得每個人都深藏不露,唯一不變的是大家那顆愛美食的心,至於我,是吃到飽專家,幾乎吃遍了大多數的店家,新的舊的,談到話題我的眼神就發亮。 於是,辦公室裡便時戰時休,這也讓我們多了意見交流,也多了話題,似乎這樣也比較不會無聊,畢竟聊吃的,天南地北說不完,聊起來,沒有終止的一天。
-
【小說連載】烏番叔
此時,如果能聽到養母罵一聲「夭壽死囡仔」,似乎也是悅耳動聽的;而每當黑夜降臨,烏番吹熄桌上的煤油燈,也是他們準備繾綣纏綿或說悄悄話的時候。即使是令人厭惡的黑夜,對於他們來說則依舊是美好的、值得懷念的。 然而,春枝有時卻也會有另一種想法,要是烏番在未和她成親之前就到南洋謀生,或許對兩人來說都會更好。因為他們都擁有一顆純潔的心靈,尚未體會到男女交媾時的甜蜜滋味,可是婚後則有不一樣的情境和感受,一旦嚐到甜頭總是回味無窮。故而,每當午夜夢迴,烏番粗壯的身影,以及之前溫柔體貼的撫慰,無不在她腦海裡久久地激盪著。 春枝心裡清楚,自己已是一個身心成熟的女人,她不僅需要愛,也需要性,但這兩種東西只有自己的丈夫才能夠給她。(二十六)
-
太陽餅
什麼時候搖醒你家門鈴 把台中走過了幾回 仍然沒有把握 像初醒的雨滴落在街道 無人知曉,關於你漂泊方向 祇能摸索情愛發酵時的微醺 擔心被過度壓扁的相思 是否如酥鬆的太陽餅 咬,一口就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