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戴勝
戴勝,早期被視為不祥之連結的墓坑鳥,而今搖身一變,成為金門力拚經濟的觀光大使,可親可愛的活潑形象隨著公車每日往來奔走。這種今非昔比的感嘆只沉積於人心,鳥兒靈巧依舊,自在飛翔。
-
詠湖下
滾滾浪濤淘不盡人事 天空以寶藍色的光 引領視窗,宣告 最大的迷宮,無非是一條直線 三間樓的子孫猶然 在海外開疆闢土 轉過巷子盡頭你便能遇見他們 熱烘烘的笑臉你便能撞見 即便荒蕪的山海 也成就了最豐饒的田園 更何況這鄉里遍植了 一棟棟繁衍的厝宅 宛如閃耀的星圖那般美麗
-
五十歲以後的「老青春」
因為朋友的介紹,認識了一位開朗的長輩,廖阿姨。十年前,廖阿姨還是國中美術老師,因為九年一貫課綱,需要教表演藝術,雖然她那時快退休了,但是仍有年輕人的熱情,花了不少心力與時間進修這門新的功課,沒想到一頭栽進歌仔戲的世界裡。 五十幾歲開始,廖阿姨展開了歌仔戲口述歷史的道路,至今剛好十年,出版了兩部專書。聽她解說口述歷史的方法,相當嚴謹,訪問前要先閱讀資料,訪問時錄音,整稿時查證資料,比對不同說法,最後請受訪者簽名確認,因此她的出版成果受到學界重視。 廖阿姨講話風趣,她說要趁身體還能動,再花十年的「老青春」時光做這些事,她也一直鼓勵我們繼續攻讀博士,「讀書要讀透枝」。很喜歡「老青春」的說法,希望自己在五十歲以後,也能跟廖阿姨一樣,開啟跟上半場不同的第二人生。
-
【小說連載】烏番叔
畢竟,你的工作只是一般估俚,每月的工資終究有限,顧好自己的身體比什麼都重要,萬一水土不服要請表哥設法讓你回來。」春枝不斷地叮嚀著。 「我會克服一切的。一旦將來要返鄉,即便不能像表哥那麼風風光光的衣錦還鄉,但也得買幾桶番餅回來分給孩子們。小時候每遇有番客回來,總是呼朋引伴到他們家等著分番餅,所以長大後知道孩子們的心理。『驅風油』、『五塔散』之類的成藥可以不帶,番餅一定要多帶幾桶,讓來分番餅的孩子們人人有份。而且每人要多分幾個,好讓他們長大後留下深刻的回憶。」烏番叔說後,得意地笑笑。 「不要想那麼多啦,距離這一天還早呢。」春枝提醒他說。 「說來也是。」烏番叔有些不好意思。 「自己要特別注意,可別讓番婆給下蠱,要不,將來就回不來了。」春枝開著玩笑說。 「不會的,我除了認真工作外,唯一的就是想家。因為家裡有一塊令人羨慕的金交椅。」 「不要忘了我大你三歲,將來會老得比你快,到時可別嫌棄我這塊老交椅。」(九)
-
歡樂的大水溝野餐
在色彩繽紛的盤山社區大水溝裡野餐,體驗不一樣的風情,吃著異於平常飯桌的餐點。 「野餐」在太陽快下山的五點鐘熱鬧登場,每個參加的組別,按照主辦單位的指示,依序在大水溝前舖著野餐墊,再從旁邊鑲著紅白格子滾邊的竹籃子裡取出餐點,大家圍成一團大快朵頤一番。因為水溝裡有豐富的彩繪圖案,旁邊又有現場音樂演奏助興,喧鬧聲、歡笑聲、抽獎聲此起彼落,一下子把安靜的大排水溝,帶入了另一場熱鬧歡樂的嘉年華。 除了吃著主辦單位給的餐點外,同行的友人也細心的自製一些餐點,與我們共同分享,我也帶著同學自己種的, 拿來送給我的大西瓜,捨不得自己吃掉,把它存放在冰箱冷藏,在抵達會場的半個小時前,才從冰箱取出退冰,特地帶來與大家共同分享,想說炎炎的夏天裡,吃西瓜很是消暑,果然「西瓜」的面子很大,吃過的都說「讚」。看著一大群人或站、或坐、打打鬧鬧,開開心心的話家常,心情也跟著雀躍起來,有些沒有報上名的鄉親,也在大水溝上的欄杆與我們對望,參與我們的歡樂。而有報上名的,有些團是親友組成、有些是同學團、還有一些是朋友團,我想大家都是有志一同,想藉著一起報名參加此活動,共同聯絡感情。 野餐這類活動,在我生命裡,只是偶爾出現的小插曲,小時候的遠足應該與野餐這種活動性質類似。記得當年若是學校要舉辦遠足活動,都會讓我興奮莫名,在物質缺乏的年代裡,平常我們很少有零用錢,也很少吃到零食。可是,每當遠足的前一天,媽媽都會特別幫我準備水壺、麵包、科學麵、蠶豆酥…等等,讓我平常想吃,卻吃不到的食物及零嘴,在遠足的這一天能夠獲得滿足。 想到小學的遠足,對於即將邁入五十大關的大嬸我來說,似乎好遙遠,遠到印在腦子裡的畫面都已經模糊的無法辨識,可是,當年媽媽幫我準備食物的身影,氣氛及味道卻真切的縈繞在我腦海裡。 有時候,回憶在某一時刻與某一事件會不期而遇。像今天我帶著孩子們來盤山社區,參加「大水溝野餐」,不知道今天野餐的畫面,是否會留存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印在他們的腦海裡;我想在物質豐盛的現在,要讓它們記得今天食物的美味是很困難的,因為不特別,但野餐時的現場氣氛,我想他們將來或許會有印象,只是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印象模糊。沒有留下任何的照片或文字,單憑記憶去回憶,過去的某一點曾經是有困難的,而我覺得今天的野餐活動很特別,特別的不是食物,而是「氣氛」,我想幫他們留下「今天的歡樂」在文字裡,讓以後的日子裡,有這些文字及相片可供他們及我自己找回憶。 親子之間的感情,在於平常點點滴滴的累積,但平凡的日子過久了,需要特別記憶的事情反而變少,藉著參與某些活動,可以給他們有更多正面能量,因為活動都是在歡樂的氣氛中進行,往後他們記憶連結也是快樂的,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回憶可以把「美好」的事情擴大,但前提是要有美的事情留在記憶的存區裡--像今天的「大水溝野餐」!
-
東林佛祖廟遷移有感
烈嶼東林佛祖廟是一間小廟,雖然在大馬路邊,但一般觀光客不會特別停下來進去參拜。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名為「佛祖廟」,但原先供奉的卻不是佛祖。在台灣本島,許多佛教廟宇已道教化,甚至可以說「Hotel」化。某些大型的廟,前殿供奉道教神明,後殿則有佛教神像。而且,甚少只奉祀一尊神明的,就像東林佛祖廟一樣,主神現為觀音佛祖,但也奉祀「九天玄女」和「福德正神」。我不是東林人,但我對這座廟有很深的感情,因為它是所謂的東林女婿廟。凡是娶東林女兒的人都得出錢幫助建廟,廟裡的彩繪都是由這些東林女婿所敬獻,其中一幅正是由先父所屬名。是以,情感上,對遷廟這樣的事,我會有很多的想法。 我讀歷史,知道歷史的因果很殘酷,常讓人覺得無可奈何。「佛祖廟」之所以要「拆」或「移」,表示它的剩餘價值不多了,一旦移動了,也表示它的歷史意義即將結束。廟,不是古蹟,稱不上「文化資產」,拆就拆吧,尚無保存的價值。麻煩的是廟中的彩繪,是烈嶼彩繪大師林天助的遺作,是不可多得,難以再現的墨寶。畫在牆壁上,剝不下來,似乎也不可能把牆壁切下來。事實上,在西方考古學實務上,這並非難事,在高雄火車站旁便留有九塊被切割的牆體。要保存這些人間國有財,唯一的辦法就是連廟一起保留。可惜,原來的舊址要蓋新廟,舊廟只好遷移。 遷廟是小事,在台灣,這種工事已相當純熟,尤其是這種小坪數,地基不深的水泥建物,幾台怪手加堆土機便足以完事。原本也可以這樣做,但就這樣默默把它了結了,太對不起鄉親了,也無法對我們這些從小看著佛祖廟長大的異鄉遊子交代。廟既然捐給文化局,那就是一件文化大事了。文化局有義務把它做大,趁機行銷金門,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金門人珍惜文化,重視文化。看著金門縣文化局長領著二百多位鄉親,在風雨中與歷史拔河,如何不讓人感動,第二天臉書上便有人PO文說,他感動到不知是雨水還是淚水。 「佛祖廟」原本叫「仙女廟」,幾經翻修易名,廟體始終讓人覺得不夠氣派。這次要重建的廟,可以預期必然美輪美奐,金碧輝煌。自從烈嶼的「保生大帝」廟被評選為台灣宗教百景,最美麗的廟宇後,金門各村落都有相較勁的味道。人民生活富庶,經濟好轉,建廟、修廟以感謝神明,是我金門人知恩圖報,純樸敦厚的天性。早期金門有句諺語說「無宮無廟不成村」,金門五個鄉鎮一百六十六個自然村落,寺廟總數高達二百七十二座,顯示金門人真的很愛蓋廟。一些舊廟坍塌了,但新廟接續出現。歷史與文化關心的不是新的東西,而是舊的東西,換句話說,新的佛祖廟如何蓋,蓋多大,我不在乎,但舊的佛祖廟,何時會埋入土裡,我是憂心忡忡。 原先佛祖廟所在地便是東林最低窪處,移到隔壁去,地勢更低,更接近海邊,更接近水塘,即便不淹水,濕氣也足以加速「濕壁畫」的褪色與剝落。我們常說,房子若有人住,比較不會老化,同樣的,若舊的佛祖廟沒了香火,沒了香客,不出三五年,必將傾頹,化作塵土。但是若繼續接納信徒,燒香膜拜,對「文化資產」而言,恐怕違法,也不適當。廟既捐給政府,試問文化局打算每年編多少預算來維護它,維護廟體,或者維護廟裡的彩繪。廟體可以維護,可以修建,變成百年老廟,也不是不可能。然而,廟裡的彩繪,完整清晰的已不多,想繼續保存原貌,除非恆溫恆濕,否則,我們必須忍受見一次面便少一次機會的傷感。 我沒來得及參與遷廟的盛會,心中自是有些懊惱,但看到大家興奮的樣子,卻無端由的感到惆悵。這座看它千百遍也不厭倦的佛祖廟,雖然沒有消失,但那處每每回眸凝視的邊坡,已有點陌生,似乎就少了親人的呼喚。人多情,歷史無情,我們懷念天助師,珍惜他所留下來的畫作,但不能只靠東林鑼鼓隊的精彩表演,不能只靠二百人的蠻力,想想科技。 藝術與科技已不再水火不容,早已相互為用,藉由科技以修護、保存,甚至重現藝術品,已應用在很多場合與領域。紅外線掃描,數位儲存,電腦分析,3D列印,雖然是贗品,但逼真度接近完美。現今許多美術館或博物館展示的作品,其實都不是真跡。保留佛祖廟,自然是為了保存真跡,只是真跡保存不易,一旦真跡毀壞、消失,數位儲存的資料可以幫助我們重建「真跡」。我們需要有經驗的工匠協助我們搬遷佛祖廟,但廟既然送給文化局,只能期許文化局聘請相關的電腦科技與藝術人才,記錄這七十二幅彩繪,日後新的佛祖廟建成,重新列印,燒製成瓷磚,貼於牆上,永久保存,再也不怕歲月摧殘。有了新的佛祖廟可參拜,有了先人敬獻的彩繪可欣賞,我這個異鄉遊子,也有了回去的動力。
-
給兒子的一封信
寶貝: 首先,歡迎你來到這個世界來,因為你還小並不知道出生的點點滴滴,因此爸媽要告訴你一些事,希望你長大後記在心中,並且期許你學會一些事,期望你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 一、學會感恩 你能平安從媽媽肚子中出生,這一切都是歸功柳營奇美醫院醫師與產房護士阿姨們的功勞。另外,在文華醫院月子中心有護士阿姨們的細心照顧,你才能健康度過人生的第一週。因此,你要學會感恩,感恩這些曾經照顧你的貴人。 二、懂得孝順 你的出生對整個家族而言是喜悅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與爸媽都非常疼愛你,尤其媽媽懷胎十月與生產時的辛苦更是非言語與筆墨所能形容,雖然媽媽每次擠母乳都很疼痛,但是看你喝母乳滿足的表情,就覺得這一切艱苦都值得了,這也彰顯母愛偉大之處。爸爸雖然沒有媽媽辛苦,但是也有一些些苦勞,諸如:不厭其煩的幫你換尿布與耐心的哄你入眠。所以,你要懂得孝順家族每個人。 三、培養耐性 你知道嗎?你肚子餓時總是大聲哭鬧,吸母乳不一會兒就放棄了,這樣是不行的,特別是未來你一定會面臨許多逆境考驗,因此培養耐性是通過逆境的不二法門。總而言之,耐性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要素,相信你長大就會明瞭。 四、學習謙容 虛懷若谷的人才會受歡迎,所以你要學習謙虛,像大海一樣廣納百川,像海綿一樣吸取別人優點。除此之外,你也要有一顆包容心,所謂:「有容乃大」,有度量的人才能贏得好人緣。簡言之,謙虛與包容是一種美德,爸媽希望你能學習謙虛與包容。 五、擁有才藝 爸媽希望你能學會一種才藝,不管是音樂也好,或者是美術也行,因為人文素養要靠音樂與美術來潛移默化。你若是能擁有一項才藝你的生活便會變得多彩多姿,你的生命就會充滿意義。 最後,爸媽要告訴你,現在的你只能依偎爸媽的懷中,因為你羽翼未豐還不能獨立生活,將來等到你羽翼漸豐能獨立飛翔,爸媽會讓你展翅高飛遨遊穹蒼,嚐盡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如果你累了!疲倦了!記得回家,爸媽永遠敞開家門等你回來,因為你永遠是家庭的一份子,這也是所謂的天下父母心。
-
【小說連載】 烏 番 叔
「在外保重身體最重要,家裡雖然清苦,但三餐有地瓜可吃。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不要急著寄錢回來。」春枝囑咐著說。 「妳在家也要保重,不要太勞累。聽表哥說,新加坡的幣值比我們這裡大好幾倍,如果努力工作,一個月賺個幾塊錢是不成問題的,扣除吃住及零星費用也能剩下一點,到時我一定按月寄回家。」烏番叔信心滿滿地說。 「在我們鄉下地方,生活過得好的人家幾乎都有僑匯的接濟,就像舅舅家那樣。雖然表哥不是什麼大老闆,但擔任財務總管收入則相當可觀,每月寄回家的錢兩位老人家再怎麼用也用不完,難怪會被歸類為有錢人。而一般作穡人每天在山上勞累個半死,一年又能掙得幾多錢,所以到南洋謀生的人很多,但也不是人人有這個機會。今天有表哥的帶領,你才能踏出這塊土地,千萬不要讓表哥失望。如果想寄錢回家也要量力而為,不能勉強。(八)
-
在砲火中成長的孩子─60週年同學會迴想曲
重溫往日情懷 一個特殊的日子,2017.10.25. 一群七老八十的老年人, 一甲子的同學會, 一份美好難忘的時光, 一百多個老同學相見歡,重溫往日情懷。 我們僅同窗共硯一年,後來畢業於各個省立中學, 最後又揉合在一起,是什麼力量讓這份情永續著。 很傳奇吧! 在苦難中誕生在砲火中成長 我們這夥同學,都是出生於對日抗戰物資貧乏的時代,金門被日軍佔領了八年,與世隔絕,僑匯中斷,生活艱難,三餐不繼,餓死的人很多,我們能活下來可算是幸運了,但卻是命運多舛。 當抗戰勝利的歌兒大家唱時,期盼太平的日子就要到來,怎料到過不了幾年,河山變色,戰事頻仍,於是古寧頭大戰就爆發了。 家園被毀,逃難後方,流落他鄉,寄人籬下,學校停辦,輟學一、二年是平常的事。 雖然戰爭勝利,所謂「古寧頭大捷」,可是和平並沒有來到,接著更是一連串的砲戰,當時我們還是求學的兒童,就這樣與砲火共度日,九三砲戰後更是日日背書包躲砲彈,一面上課一面挖地洞。還記得初中入學考試的國文作文題目:「在砲火中成長」,就是當時生活的寫照。 命運就這樣捉弄我們這一群學子,好不容易在砲火中磨鍊生存,當年我們有七個班級考上金門中學初中部,開始結緣很珍貴的一年同窗。 當時金門的交通不便,全校的學生普遍住校,過著有點像軍事管理的生活,大家日夜朝夕處在一起,起床吹號、吃飯排隊、熄燈睡覺,同窗情誼就這樣開始培養出來,當時學生的總指揮官就是威風凜凜的顏忠誠學長。 砲彈打散了我們的同窗情 想不到第二年開學前一週,民國四十七年又爆發了舉世聞名的八二三砲戰,學校被摧毀,師生流離失散,甚至有的家破人亡,學校無法開學,一個多月金門落彈四十餘萬發;筆者的老家古寧南山村一百多戶的人家,戶戶中彈,家家破碎,淒淒慘慘,無一倖免;全島村落城鎮也都籠罩在砲火中,生存都有問題,管它何時開學。 十月初旬,國共雙方宣布停火,政府決策要中學生先撤退,我們如同難民似的,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孩,拎著一個麵粉袋,繫著逃難的心情,奔向開口笑的登陸艇,乘著烽火的波浪,離鄉背井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高雄。 之後我們九百二十一位同學被安排到台灣全省各省立中學借讀,重新洗牌,各自東西,暫時拆散了我們原有的同學夢。 求學路坎坷難走 借讀台灣各校,都是一起住校,日夜生活在一塊;此時,鄉訊全無,舉目無親,當夜闌人靜時,床前明月光,常常躲在蚊帳內偷偷哭泣、流淚、思親;當感冒生病時,也只有同學的關懷、照顧、安慰,在當時的情景下,我們常常會相互照應、彼此安慰、情同手足,遇有事情大家心連心,手牽手,勇往直前毫不退縮,所以台灣的學生都不敢輕看我們,也因此磨鍊了我們深邃的友情、堅韌的意志。 還記得我們有一年要回金門,必須坐火車由台北到高雄再乘登陸艇返鄉,上火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座位難求,沒位子坐,一站就要站八小時才能抵達高雄,為了生存,當時我們會組織一個團隊,一些身高體壯的同學會先上車佔位子,一些瘦小的在下面看行李,等全部上車後,再安排座位,沒位子坐時再彼此輪流坐、站,相互禮讓,患難與共。 有一年寒假要回金門過年,但趕到高雄13號碼頭,海軍突然宣布有狀況,軍艦停駛,我們腳都軟了,欲哭無淚,身上又沒錢,怎麼辦呢?後來我們這一大票人,就殺到屏東中學,找金門同學救援,借教室當旅館,就在那裡過年,自煮自食慶除夕,無法回家團圓,只好自求多福,相助情深,終身難忘。 天地雖寬,我們離鄉背井求學的這條路,卻這麼的坎坷、難走,但畢竟我們都熬到畢業,走完這段路。 展現所長服務桑梓人人頭上一片天 借讀台省學校初中畢業後,我們拿的畢業證書還是金門中學發的,校長羅志超蓋的印,情繫金門中學初中部第十二屆畢業生。 畢業後各展所長,有的繼續升學,有的就留在戰地服務,或從事各行各業,憑著艱苦卓絕的精神和砲彈打不死的勇氣,以及流浪漢的氣魄,也都能各自闖一片天。日子久了,同學們均能發揮砲火洗禮的情懷,苦幹實幹的毅力,把金門的地板撐高,也把同學之情繫在一起。 尚有不少的同學在台灣也混得很有成就,有博士、將軍、校長、老師、企業主管、老闆、等等;不時都有衣錦還鄉者來相聚,促膝言歡,個個展現了對時代的使命和貢獻,大夥好想有個連繫的管道互通有無,相映光彩。 圓一個顛沛流離的同學會 有一年我們現在的會長李國平懷念舊日情懷,與三五好友敘舊,就想組織同學會,一向熱心服務的他,當時服務於縣府機要秘書,聯繫比較方便,人脈也廣,正好鄭含寶同學從中讚同,由他老公顏忠誠(當時任省府主席),高舉一呼,同學百應,開始每年一年一度的聯誼會,算來也已經二三十幾年了,記得剛開始的那幾年,同學會的費用悉數由顏前主席買單,十分感人,後來採自由樂捐迄今。 今年恰好是開始流浪台灣一甲子,這些七八十歲的資深同學想把同學會辦熱鬧一點,會長早在半年前就開始籌劃。今天除本島同學外台灣也回來十幾位,甚至攜家帶眷參加,席開八桌,縣長陳福海深受感動,除致贈金門高粱酒禮盒,還親臨嘉勉,場面溫馨滿滿,真情動人;顏前主席一席話更是真情流露,讓人回味無窮。 會後還拍一張團體照紀念,將廣傳出去分享給所有的同學。 今天有如此場面還真是不簡單,凝聚力來自在砲火成長學子的心,在苦難中成熟的情。有拄著枴杖來的,有帶家眷參加,有遠從台灣專程趕回來的,歡笑滿堂,溫馨感人。 聯誼餐會,呼三喚五,把酒言歡,道不盡國仇家恨,談不完悲歡離合。人生幾何,有醇酒時當開懷暢飲,莫待無酒空望杯;有快樂時當盡情歡笑,留些辛苦給別人。 同學的彼此關懷祝福 人生的漫漫旅途能成為同學,自是有緣。同學會在李會長的引領之下,幾年來運作還很順暢,會長李國平古道熱腸、服務著稱,平時只要他知道同學有急難或婚喪喜慶,他就會主動聯繫城區的幹部,前往致意,情深意濃,雖無法面面俱到,但已盡心盡力,值得喝采。談到去年有六位同學已先走了,無法再相聚,甚是感傷悲痛。 前些日子會長自己龍體微恙,眼疾住榮總手術,當筆者知道時,會長已出院療養,本計劃赴台慰問,但被他婉拒了,他客氣的說,因為需要長時間矇眼靜養,不方便接待我們,因而作罷,但是心中還是惦念著,等他康復回來金門時,好多同學都能夠前往探望,更有人遠從高雄、台北回來慰問,著實令人感到溫馨。 今年同學會他可說是帶疾從公,為了重溫一甲子的情誼,增加彼此的關懷,他籌劃了好久,一心想給大家有個驚喜,還開了好幾次小組會議,為了湊齊人數,他和各鄉鎮負責人都一一打電話敬邀,此情堪佩。 善待暮年珍惜情誼 歲月悠悠,光陰冉冉; 留不住綠水青山,保不住紅顏黑髮。 花開花謝,潮起潮落, 不經意我們在彼此的祝福下,走向人生暮年。 從時代的困頓中呱呱落地到物質豐盛的頭髮染霜, 歲月行囊裡裝滿了火藥味的酸甜苦辣, 能活到今天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命運,感謝身邊的貴人、同學們的幫助和政府的德政以及時代的造化。 還記得剛入初中的時候,學校陳坑大樓牆上的兩行大字:「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此刻正印證在我們身上。 接下來在夕陽的路上,能走多遠取決於我們的體魄和心態, 在人生曾經的歲月裡,每一個人都會有大小不一的光環,但這光環都已是「過去式」,當叱吒風雲的光環褪去,誰都是柴米油盬,誰都是一介布衣。 華屋數棟還不是睡一張床,山珍海味一天也只能三餐而已。 讓我們微笑向前走吧,抹一片繽紛的晚霞在人間。 我們曾經如此渴望生命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 人生最美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生活最廉價的享受竟是身心的健康和快樂, 一生最珍貴的情誼還是學生時代的純真樸實。 當大夥會聚一堂,彼此寒喧,相互吆喝,彷彿又見當年風華,個個氣宇非凡、青春永駐、老當益壯,神采奕奕,不知老之將至矣。這歡聚的圖像樂章將一直縈繞在你我的心中,迴盪在我們的腦海裡。 一年一度的同學會值得珍惜,縱然不能長相聚也要常相憶,天涯海角不能忘記,這是我們的祕密,期待年年再相聚。 (稿費捐家扶中心)
-
秋 芒
披頭散髮的隱者 舉筆寫秋心 蘸天邊霞彩 寫不盡 歸鳥銜來相思幾縷 秋風總是催促 片片楓紅,篇篇如詩 搖落的青春 誰的纖纖玉手憐憫 拾作書箋藏? 晚風送殘紅 映孤孤單單鞦韆索 東逝水,留不住心頭倩影 胸中塊壘 年年此景如舊 秋風終究無情 碎詩 撒向灰濛濛的天際
-
溫馨的版面
閱讀金門日報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地方人士刊登廣告,祝賀某某人榮任新職、或是哪一家千金文定之喜、還是某一位熱心人士榮膺社團領導幹部,以及社區周遭諸多婚喪喜慶等訊息,不禁讓人備感溫馨而且又覺得很有意思。 也許在浯島這麼一處兼具傳統與現代交會的海上仙洲,不但孤懸於大陸邊陲而具有獨特風格之外,尤其經歷過戰火洗禮而留下難以抹滅的歷史痕跡之故,因而左鄰右舍的鄉親之間彼此關係極為緊密,當然各種發生在社區的人情世事,也讓人覺得備感濃郁之情,因而頗為像似早年農村社會結構當中,普遍存在著一種「茂林修竹、雞犬相聞」的淳樸現象。 雖然目前居住在金門鄉親這麼多,不過相對比起許多地區大都會的結構而言,當地單純與獨特的生活環境,其所構築的環境生態可能有所不同;加上浯島依然保有傳統樸實的人口結構,即使鄰里之間不見得每一個人通通都認識,可是一聊起甚麼人住在哪裡、或是某人的孩子有很好的成就、還是街坊鄰居發生了哪些新鮮事,乃至於有些雞毛蒜皮的瑣事,想必都會讓人覺得彷彿就發生在周遭一般,心中不禁產生極其熟悉與親切之感。 像似這麼樣的生活型態,在台灣很多地方依然還存在著類似的現象,好比個人當年從事社會工作的時候,對於自己所負責的工作責任區域,不但非常熟悉大部民眾居住的地方,而且大家的工作或是家庭結構也都略有印象,因此當區域內有哪些婚喪喜慶等重大活動之際,通常我們都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得知,並且做出一些適當的應對和處理。 所以每當下鄉訪問和鄉親閒聊,並且聽到社區發生某些新鮮事的時候,通常都會備感親切和溫馨,假如是一些喜慶宴會的消息,就會為主人家感到高興而予以祝福和沾沾喜氣;反過來倘若聽到部分令人傷心和不幸的訊息,當然也會為他們致上慰問之意。 回過頭來談到金門日報溫馨的廣告訊息,當然可以讓人體會到一種感同身受的心情,所以每一次閱讀金門日報的時候,瀏覽著當地人士所刊登的祝賀詞,心裡面真的會興起一種極其溫馨的感覺呢!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那總得問問烏番有沒有意願,也得徵詢春枝的意見,畢竟他們是夫妻啊!」舅媽說。 「舅舅、舅媽,我願意跟表哥一起去。」烏番叔看看春枝,不假思索地說。 「那春枝妳的看法呢?」舅媽對著春枝說。 「只要烏番願意,我沒有意見。」春枝淡淡地笑笑,內心難免會有幾許不捨,但卻也瀟灑地說:「趁著年輕力壯的時候,如果能到外面多賺點錢,對我們這個家庭來說絕對有很大的幫助。況且,山上那幾畝旱田由我一個人來耕作也就夠了。」 「烏番沒讀什麼書或許起初只能幹幹粗活,但只要自己能吃苦耐勞,所謂行行出狀元啊,並非沒有前途。將來如果能在外奠定好基礎,且認為外地比島鄉容易賺錢,到時依然可以把春枝接過去相互照顧。假若認為自己的家鄉好,在外地磨練三五年後再回來,也可以增加一點知識,對我們這種鄉下人來說並沒有壞處。」舅舅分析著說。 於是烏番叔就此決定跟益群表哥到南洋謀生,即使自己人生地不熟,但有表哥的關照足可讓他放心。臨行的那晚,夫妻倆燕好過後躺在床上竟輾轉難眠。 「春枝,我會像舅舅說的那樣,如果能在哪裡奠定基礎,我就把妳接過去一起生活;萬一不能如願,三五年後我就回來。一旦到了新加坡而工作順利領到工資,我也會按月為妳寄回生活費,不會丟下妳不管的。」烏番叔握住她的手,深情地說。(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