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有醫德才是良醫
值此經濟蕭條、景氣低迷之際,有人半開玩笑地認為現在什麼錢都不好賺,唯獨看病錢不受影響。收入減少,苦哈哈的老百姓既然不能開源,只好節流,食衣住行等生活開銷能簡單就儘量簡單,不致挨餓受凍也就行了;身體有了病痛可就由不得自己了,小毛病像感冒、皮肉外傷等或許還能忍著點,自己處理一番免去荷包失血,但是做醫生的總會提醒民眾「小病不要拖」以免日積月累使問題加劇,生病的人也往往會因「切身的憂慮」不敢刻意忽略不加以處理。飯少吃一、兩頓頂多餓餓肚子,身體疾病造成的身心折磨若不就醫尋求治療,輕者影響生活品質、降低工作能力,重則威脅生命,豈容僥倖拖延?為了擺脫病痛重拾健康,再窮的人也得想方設法籌錢看病,醫生的行情自然不因大環境的不景氣而有太大的影響。 當醫生有這樣的投資報酬率,無怪乎即使唸醫學院得比一般大學教育花費更多的時間、投入更多的心力,仍有許多人選擇這條指向名利雙收的道路。誠然,一個醫生的養成,過程備極艱辛,付出比一般人多,得到的多於一般人也是應該;但也正因為醫生與老師一樣,工作上面對與處理的不是冰冷的事物,而是活生生的人,除了要具備極專業的能力與技術,更要謹守嚴謹的道德標準並抱持一顆無私奉獻的心。 報載有開業醫師及醫院為了請領更多的健保給付,甚至對不須開刀處理的小病也建議病人手術治療,這種為增加自己營收不惜讓病人自挨一刀甚至可能賠上性命的做法,實在沒有醫德,可惡之極。病人求助醫師,是相信醫師的專業,也別無選擇地要一併信任醫生的操守,如果行醫者在賺取看病錢的同時,不能抱持「視病猶親」的愛心與道德良心,那麼生病的人既要忍受病痛之苦,又得擔心醫生「搞鬼」,如此雙重煎熬,該是何等的無奈與悲哀?
-
歡樂的人生
人的一生固然需要努力去打拚,無論是為了事業,或是生活溫飽,都是無法逃避,需要去面對的課題。 不過,在人生的過程中,不是永遠無休止在奮鬥、在打拚,畢竟受到年齡與身體的限制而有所變化。年輕的時候,身強體壯、精神旺盛,各方的資訊都很充實;若加上後天的努力,這些優越的條件必然是創業成功的基礎。只要自己肯吃苦、再接再厲、不氣餒,終將擁有一片天。 歲月無情,人不可能永遠的年輕與強壯。當有一天不再年輕的時候,不管是從職場退休,或是無業的銀髮族,此時此刻,有的是時間,必須用心去作生涯規劃,才能使生活過得多采多姿。有人說「活到老,學到老」,這是不爭的事實。 當然生涯規劃是要靠自己去安排,無論參與社區公益活動、或利用時間讀書閱報、或從事休閑旅遊。有一句重要的話,要活就要動,身體除了靠睡眠、營養來維持外,當然運動也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因素。 舉目所視,時下很多老年人都懂得保養自己的身體,無論早晨或黃昏,不管是運動場、公園或空曠場地,都有他們的身影。大夥認真在散步、談天、跳舞等,都在努力尋求生活樂趣。 不要看他們年齡一大把,他們卻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倒讓年輕人佩服不已。除非是大風大雨的日子,否則必是運動場上的常客。從他們堅忍毅力的流露,真的可以做為後生學習的榜樣。歡樂的人生,從他們的身上可一窺無遺。
-
盼教改越改越好
教改問題最近又成熱門話題,從建構式數學到出現用球比喻女人年紀愈大愈沒人要,以及「看我非我」的考題,讓不少人質疑現在的學校教育到底是好抑是壞,或者是變成一邊教、一邊改,把學生當成是種教改的白老鼠。 教改的目的,顧名思義是要從事教育改革,不僅是廢除聯考,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多元的才能與思考能力,但教改走到現在,似乎變得愈來愈亂,老師們教學無所適從、家長們憂心忡忡,學生們則是一片茫然。 以建構式數學教法為例,不少家長就質疑其演算過程不但浪費時間,而且可能讓孩子變得愈來愈笨,將來甚至不懂得使用腦筋,而據報載,教育部也已宣稱九年一貫新教材不教建構式數學,這是「從錯中學」或是「邊教邊改」,這又叫老師們該怎樣教學才好。 還有現在的學校教育,常出現一些似是而非、語意模糊不清的考題,諸如比喻失當、答案欠妥等等,別說家長們看得搖頭,更影響學生們的學習信心。 教育是百年大計,教改也非一蹴可幾,但可以肯定的是疏忽不得,譬如「鑽牛角尖」用在某方面可以,但用在某些方面就不行,因此,學校教學必須不斷地從教學中尋求檢討與改進,不要不必要的改,必要的則不改。 教改實施至今還有很多瓶頸需要突破,有人說現在的學生最可憐了,被當成白老鼠實驗,將來他們的成就如何,還需一段時間才可印證,但願他們的未來能因教改而變得更好。
-
英雄造時勢
漢代哲學與科學家王充,在他所著的「論衡」一書中有這麼一則故事:一位白髮老翁在路旁哭泣,哭得非常傷心,有人好奇,問他如此傷心的原因,這位老翁說:「少年時出來做事,長官喜歡老成之人,因為他年少,長官怕他嘴上無毛,辦事不牢靠,所以不受重用;不久,有戰爭發生,有武藝在身的人受到特別的重用,他便跟著跑去習武,可是等他習武有成,戰事已經平定了,政府便開始重用有文才的人,這時他的一身武藝已無用武之地,只得再棄武從文,然而,等到他自認有了那麼一點「文采」,卻已是垂垂老矣,而此時政府卻開始重用起青年才俊。如此命乖運舛、生不逢「時」,老人豈能不捶胸頓足、哀傷無已? 其實,豈只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的蘇東坡不也曾摸著自己的大肚子,對朋友感嘆:「一肚子不合時宜!」,所以,不論是時間或者空間,對人的影響力道都很大,只不過因為一般人都不懂得因勢利導之道,以致常常錯過許多可資利用的時機。就拿東坡居士和佛印的故事來說吧,東坡居士面對佛印常常吃癟,有一天,蘇大鬍子找到一個題材,並自認可以消遣一下佛印,蘇乃故作不解的問佛印:「為什麼古人作詩常常喜歡把和尚和鳥相提並論?」如:「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時聞啄木鳥,疑是僧敲門!」老神在在的佛印看了東坡居士一眼,氣定神閒的說:「想不到老僧今日與公對坐!」才一轉口,蘇大學士自己倒變成了鳥了。因為懂得巧用時空因素,佛印輕輕鬆鬆的便反將了東坡居士一軍。 記得古書上有這麼一段話:「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孟子曾以這段話鼓舞梁惠王乘著時勢大好,實行仁政。而這句話其實也揭示了一卷智慧秘笈,那是一項全方位的思考準則,以此而放諸天下,你可輕易的體悟到時間、形勢的影響力。 當然,中國文化中很強調對紅塵萬象發揮影響力的要素有三,即時間、空間和人,時勢固然可以造英雄,但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卻常是旋乾轉坤、反敗為勝的主因,所謂英雄造時勢正是如此。
-
提昇個人「競爭力」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年代;這與過去強調「勤能補拙」的年代大不同。 過去,只要我們有心工作,俗話說:「做牛不驚無田犁」。但是,如今,台電招考職員,有的錄取率竟低到只有千分之一;北市招考幾個清潔工,上百人競逐,世俗人看來「平平」的一個工作機會,如果沒有絕佳的體能、耐力與速度,還真難脫穎而出? 不管是一個職員千選一,或是一個清潔工百挑二,要想在各行各業中出人頭地,最重要的應擁有各職業中所必需符合的「條件與專長」,才能在激烈的求職路上勝出。 可見,在這知識經濟的時代,又面臨不景氣的當口,要找到一份工作,沒有過人的知識與專長,委實不簡單。所謂「憑本事吃飯」,道理盡在其中。 今年畢業的大學生,有七成找不到工作,相信大家都已能朗朗上口。要怪罪產業外移?或是全球景氣不好?執政不力?技不如人?反正失業已經失業了,環境來造成,怪來怪去意義不大。但從另個角度,我們反向的「逆思考」,為什麼還有三成的人能順利就業呢?他們憑藉的是什麼? 一般而言,在這失業率高漲,還能順利謀得一職的人,他們都有一共通點:「過人的努力」,比別人更渴望知識,更專精於學習,擁有一技之長。質言之,他們大大提昇了自己的競爭力,成功也就非他們莫屬了! 總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同樣的,一個人的頭腦,若能常思考、使用,就不會退化。只要我們具有這種學無止境的精神,勇於去學習、去創新,讓自己擁有更多的知識能力與競爭優勢,相信,求職的路上總有一天會等到你!
-
多一分堅持
高中畢業那年,考上陸軍官校,適逢改制為終身職,由於身為家中長子,父母極力反對我當一輩子的軍人而作罷。 兩年後,二弟考取空軍官校順利入學,三軍八校入伍新生在鳳山實施聯合訓練,我趁赴台之便去會客,正巧他的學生實習連長,正是我國、高中同班同學,亦是一起報考陸官的同窗,基於人親土親,也就大膽請他多加照顧,已接受二年黃埔革命洗禮的同學,益加顯得氣宇軒昂、爽朗地滿口答應,我也放心得搭軍艦返回金門! 豈料,農曆年舍弟放寒假返鄉,一回到家大吐苦水,怪罪我不該叫連長多加照顧,因為,在軍中「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練」,所謂特別照顧,就是特別磨練,基於是鄉親、也是同學的弟弟,所以,常常被出特別操、生活細節要求得比別人更嚴格,因此,那八個月入伍新生訓練,讓他受盡折磨,終身難忘! 多年之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已從陸官畢業的同學,我很不客氣地當面「興師問罪」,他卻很正經地告訴我:「正因看在同學的份上,才特別操練,就是怕沒有把他帶好,不但丟金門人的臉,也愧對同學之付託!」原來,他個人除了嚴於律己,也恨鐵不成鋼,念在人親土親之情誼,因而比別人多一分堅持,不因私而害公,難怪仕途能一路順風,步步高陞順利摘星! 或許,人是感情的動物,礙於情面私心作祟,特別的關係,產生特別的關照,乃人之常情,實不足以大驚小怪!可是,照顧者應負更多鞭策與督導的責任;而被照顧者,亦應比別人加倍努力、更謹言慎行,才不致落人口實。以前,我確實錯怪老同學不近情理,可是,隨著年歲增長,每憶當年魯莽的錯怪,倍感羞愧與感佩,因為,幸虧他的特別調教,舍弟才能陶鑄成堂堂正正的革命軍人!
-
惜緣知福‧更上層樓
金門日報甫於十月卅一日歡渡創刊三十七週年社慶;若是自正氣中華報溯起,金門日報已經伴隨金門戰地軍民走過了半世紀的歲月。時值廿一新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金門日報上下全體同仁無不自許:成為知識銀行寶庫和金門文化的大樹。 金門縣長李炷烽在金門日報社慶這一天,他親臨與會和金門日報同仁及教育首長、各界貴賓一起祝金門日報生日快樂、社運昌隆。 李炷烽縣長致詞時對金門日報語多期許和勉勵。他期勉金門日報在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能夠在以往既有的基礎下,讓金門日報更上一層樓。 隨著時代洪流的演進,不斷的精進再精進,日益的進步再進步,是廣大金門日報讀者的期許,也是金門日報全體同仁不可推諉的責任和使命。 在金門日報創刊三十七週年社慶,金門日報在社務工作又更向前邁進一大步,走入了電子的時代;金門日報與時俱進的推出「電子報」,讓海內海外的鄉親讀者即時地了解金門各項訊息,進而連繫鄉心、鄉情,共同攜手促進金門的發展和進步。 金門日報同仁有的在十幾歲就投身報社,有服務四十年、卅五年、三十年、廿五年的,無論先進或後進,都以金門日報的一份子為榮,將其一生的歲月都奉獻給報社,與之共存共榮。甚至於退休或是因職務不得不離開報社的同仁,他們對金門日報依舊是念茲在茲,給予鼓勵和祝福,令人備感窩心和鼓舞。 相逢自是有緣。金門日報擔負有傳播新聞資訊、知識和社教的功能;同時它也是一個事業單位。所以,金門日報社社長陳金文期勉全體同仁要惜緣知福,與時俱進,共創金門日報更光采願景。
-
難得赤子心
在小說中,在戲劇裡,甚至在現實世界中,都可以聽到類似這樣的對話:小孩子對於大人的某些言行舉止無法理解而頻頻追問為什麼?而大人總會以制式的答案回道:「大人的世界,你們小孩子不會懂的!」要不就是說;「別問這麼多,說了你也不懂!」再拗不過就乾脆說:「這些事等你長大了就會明白::」不管大人們選擇哪一套說辭應付孩子的疑惑,似乎都透露出大人的世界是如何地複雜難懂?也因此更能對照出孩子的世界裡那份純真、直接、無所隱藏的本質是何等的可貴又可愛呀!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思的漸趨複雜,人和人之間的互動再不能像孩子般不假思索全憑本能反應,小孩子彼此相處,情緒的反應都是自然而直接,喜歡就說喜歡,討厭就說討厭,就連表現於外的表情動作也都忠實呈現內心真正的好惡,除非是受特殊原因影響被迫變得早熟而世故的「小大人」,否則,一般的孩子們多是單純而直接,不懂裝模做樣也不須矯揉做作;相較於孩子們的純真無邪,大人的互動模式難搞得多了,明明喜歡或認同某人,但若親近他會為自己帶來困擾便得選擇保持距離;對於討厭的人反而在權衡利益得失下勉強與之為伍,甚至曲意奉承。人若對人對事皆衡情度勢、思慮再三,固然證明處事周延,但為了保護自己而變得虛偽且高深莫測則是太過。身為成年人,為避免人際關係上的突兀,偶而口是心非是避免傷感情的必要手段,但若不能保有「赤子之心」,人與人相處豈不真假莫辨、險惡處處? 成年人的思路與處事的成熟,或許是稚齡小兒所不及,但小孩子的那種不假修飾的真性情,試問又有幾個成年人能保有?與他人互動總是想太多的人,或許是曾吃過真心待人卻遭算計的虧,也或許怕受傷害寧可八面玲瓏,高深莫測,但玩弄人性的結果,只會讓自己成為一名鬥爭高手,永遠無法感受直來直往的簡單與自在。
-
為健康而動!
要活就要動,活動為一切活力之泉源,更是追求健康、幸福之捷徑。 運動的種類繁多,包括有打球、跳舞、游泳、跑步、散步、登山、騎自行車等。這些項目雖然不同,但是,只要能確實按部就班去做,到後來都有殊途同歸效果。問題是否能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現代的人,由於知識觀念的提升,特別重視健康問題,認為健康勝過一切;甚至凌駕財富之上。如果沒有強健的身體,經常體弱多病、弱不禁風,即使擁有金山銀庫,相信也是無濟於事,不能得到實質的快樂。 有了強壯的體格就是本錢,健康是金錢所無法買到的,而錢沒了可再賺。因而,無須視錢如命,應把健康列為首要,才有幸福、快樂、多采多姿的人生。無論晨昏時候,只要走近運動場、籃球場、或公園,就可看到一大群人,包括老的、壯年的、小的都在賣力的動;無論是跑的、跳的、走的,都在為健康而動,為幸福而走。 落實健康理念於生活中,養成每日運動的好習慣,正是當下全民所要培育的精神,亦為全民運動的指標。運動除了增進健康之外,更能藉著運動休息之餘,大夥聚在一塊,天南地北串起門子,不啻能夠聯繫彼此間的情誼,更能增多常識,可謂好處多多。 一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每天黎明必定趕早起床,速往運動場報到。因為這裡充滿了歡樂、充滿了希望與理想,除非天候異常,另當別論。據一位老者表示,幾十年運動下來,不但保有一付健康身體,更相對的年輕了許多。朋友,信不信由你,讓我們一起投入運動行列吧!
-
振興經濟當務之急
經濟不景氣,很多廠商企業紛紛關廠倒閉,失業率也因此屢創新高,連帶的導致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諸如飆車族橫行、青少年打群架、虐童事件、竊案頻傳等等,似乎整個社會充滿燒殺搶劫的暴戾之氣,如何整頓社會風氣,振興國內經濟已是刻不容緩,實值政府有關單位重視。 台灣經濟的不景氣,從企業廠商紛紛出走,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家庭所得變低等等現象可見端倪,以前,台灣號稱「經濟奇蹟」,更有所謂「台灣錢淹腳目」的俗語,但曾幾何時,國內的經濟一下子就完全變了樣,很多人甚至連生活都成了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台灣的經濟發展一落千丈,有關單位如果再不思振作,台灣的未來實令人耽憂。 有人把國內經濟的惡化,歸咎於台商前進大陸但債留台灣,是否真的如此,見仁見智,不過,如果台灣有良好的投資環境,相信不會有那麼多的台商趕著赴大陸投資,畢竟在大陸投資存有很大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如果不是在台發展遇到瓶頸,誰想離鄉背井冒險赴大陸打拚呢? 振興國內經濟,絕對不是一句口號或者說說就可以了,而是政府要拿出振興經濟的辦法,試想,如果連工廠都開不下去了,或者連一個養家糊口的工作都找不到,難道要他們去偷去搶。 經濟的繁榮與生活息息相關,經濟景氣好,百姓當然安居樂業,怕的是經濟不景氣,百姓找不到工作,社會問題當然接踵而來,因此要百姓安居樂業,以及企業不出走,振興國內經濟是當務之急。
-
釋放
記得曾看過一本書,書上說:「絕大多數的人,年紀愈長,心愈沈穩,不會有所謂的大風大浪和心情的高低起伏,那種因看到某一情景,某一段文章、詞句,或某些畫面而感動落淚的機會也少之又少。」 的確,年輕時,很多人都有著一顆極敏感又易破碎的心,輕輕一個風吹草動,一丁點芝麻小事,都不免要讓人長噓短嘆一番,往往,不問任何理由,你也會沒來由的落淚感傷。例如:在海邊看到一望無際的海洋與整片的晚霞,你會因壯闊而感動;看到某一部電視影集或電影,你會因劇中男女主角的聚散分合、哀怨情愁而流淚;或者看到書本中某些文章、詞句,因與作者感同身受而心有戚戚焉。 也許,你會說人生本來如是,因為年少的那些風花雪月本來就多采多姿而且極富變化,所以每一顆年輕驛動的心,不免因此而大起大落、載浮載沈,可是,人近中年,那種多愁善感又極富想像的情境,多多少少都被冰凍起來了,很多人已不再為任何事、任何人、任何情景而落淚。問題是,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尤其是生長在這樣一個有情天地,若一味的把自己想哭、想笑的衝動忍住,那上天賦與人類這些本能又有何用呢? 所以,適時的解放自己並無不好;而懂得發洩一下自己的情緒,也並非壞事,何必一定得武裝起自己的個性、隱藏住自己的情緒呢?我們總覺得,人的情緒應無年紀大小之分,受感動的程度也無分別,只不過,年紀稍長者,容易被傳統的禮教所羈絆和限制,不像年輕人比較放得開,所以也就不敢釋放自己的感情,其實,若能跳開那些古老的枷鎖並勇敢的面對自己,那麼,人生何嘗不好過,日子又何嘗不輕鬆?
-
擴大「小三通」模式
近來,三通題材又在媒體中高度發酵,兩岸直航再度躍上檯面,成為朝野攻防、輿論的焦點話題。 其實,兩岸「三通」,不論是「香港模式」,或是經由第三地,百分之八十早已在通了,差的只是「直航」而已。 而當下的兩岸之間,真正有制度化的直航,就數兩岸政府公認的「小三通」模式。 全國一般民眾提到三通,首先想到坐飛機直航兩岸,又省錢又省事,有多方便,有多好。可是在深入一層的想,空運直航牽涉到航權、國防安全、國家主權、航線分配及航空公司利益等等複雜問題,豈能很快談成開放? 雖說目前有立委提出,採取兩岸包機試點直航,以解台商往返兩岸之不便。或許,這是一個未來的趨勢,但因目前卡在兩岸高層仍互信不足,而我政府也有降溫動作──阿扁總統的一席「三通並非發展台灣經濟的萬靈丹」,陸委會則強調,三通須由官方對談。看來,要啟動兩岸全面實質的三通,還有一段崎嶇的路要走。 不過,隨著兩岸一起「入世」,台商陸續登陸設廠,國人旅遊大陸日增,「通」的氛圍已日益濃郁,趨勢一旦形成,能擋嗎?等的只是「時間」吧! 面對促通聲浪一波波,政府現在最好的決策,不是擋、擋、擋!而應因勢利導,在小三通既有基礎下,擴大開放小三通人貨中轉,以滿足國人的部分需求,甚至權下地方,開啟金廈空中直航的契機,以擴大「小三通」模式取代「香港模式」,讓台金廈一線牽,人貨各暢其流,打造金門成為「明日的香港」,成為國家有效的「資產」與「籌碼」,所謂「肥水不落外人田」,我們不知政府,您還在遲疑什麼?等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