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高粱啤酒
金大食品科學系研發小麥啤酒,日前發表「金門小麥啤酒」,農試所為鼓勵農友開發農作副產品,衍生相關經濟價值,不排除與金酒公司合作生產,並辦理研習活動教授民宿,或是小吃業者製酒技巧,讓金門啤酒更為多元化,在高粱酒之外打出另一片酒品市場!我沒試喝過,風味如何?不予置評,我長期飲用台啤,覺得台啤夠好喝,而且世界知名多年,新試驗的金啤,如果沒有任何特色,何必跟台啤爭市場。我同學名殺狗,工研院退休的,知道我喜歡喝酒,要弄一台小機器給我,並要教我私釀啤酒,他說很簡單。我說金門很方便買到世界多種廠牌的啤酒,而且不貴,何必麻煩自己動手? 幾年前,我到貴州貴陽去美術交流,招待暢飲高貴的貴州茅台(原料與金酒同樣是高粱、小麥),同時也上了幾瓶「茅台啤酒」,驚艷之餘,大乾了幾杯,並不覺得「茅台啤酒」有什麼特別的風味,與一般的啤酒沒啥兩樣,只不過是茅台酒集團的另一項麥仔酒產品。走過大江南北,我總喜歡試一試當地出產的啤酒,我喝過的啤酒品牌繁多,最喜歡喝的還是青島與台啤。 那年的「茅台啤酒」卻讓我帶回一個構想,曾在「浯江夜話」提過,看金門能不能也開發一品有特色的「高粱啤酒」?風味的研發,當然不要與青島、台啤同流。啤酒,又稱麥仔酒,原料主要是小麥、啤酒花。適不適加進高粱米與小麥、啤酒花媒合一下?看看能不能醞釀成啤,或是孕出怪胎,就交給金大食品系去文創六甲!酒桌上我長期玩「潛水艇、深水炸彈」,一口杯高粱丟進一大杯台啤中,昂頭而乾,搖一搖酒杯,並唱一段「Jingle Bells, Jingle Bells,Jingle All The Way.」,「高粱啤酒」的鈴聲,已在聖誕老公公肚內醞釀多年! 金門酒廠與青森蘋果剛宣布跨業研發「金高蘋果酒」,明年此時可發表上市。日本來的「蘋果小姐」就已經讓我流口水了,醉翁之意不在酒。金酒可以開發多元配方的水果酒、花酒、藥酒等,首要之急,是不是要考慮先配合金門地方產業,或做出扶植地方產業的功能,才是王道。水果一直是金門的「慘業」,近年雖也種出幾種不錯的水果,無法與金酒匹配,也不致於要伸手到東瀛,台灣才是世界的「水果王國」,為什麼只選一種蘋果?台啤現有開發各種水果味的啤酒,我也只喝一次,就不想再喝,雖然水果酒、淡薄酒、調和酒有廣大年輕層的市場,我也不贊成含有酒精成分的飲料,在年輕層太暢銷,太多樣的引誘! 酒杯中的調和藝術,單一純麥威士忌與調和威士忌,彷彿如藝術作品的鑑賞,各有美好之處,調和威士忌是為一項高難度、極需技術性的工藝。金酒的風味,在白酒世界是獨樹一幟的工藝,寄望金酒,要保持既有的良好品牌,精益求精,求質不求量,不要再大量出產浮濫的配酒,嚴重影響金酒的品味。美酒是需要時間去醞釀,無法急功近利的!專心窖養一種好酒就夠了,不但適合單純飲用,也適合各家自行調製,就是因為有美味的金酒! 高粱田已是金門固有的產業風光,「高粱啤酒」似乎更可增彩金門酒的品位,專家們不妨研發看看咱家獨特的「高粱啤酒」!小麥啤酒全世界到處都有,李錫奇說不稀奇!
-
病態的國家認同
眾所周知,台灣是個國家認同分歧的社會,但所謂的台灣意識正逐漸抬頭、蔚為主流,卻是不爭的事實。本文無意探討台灣該往哪裡走,只想讓大家明白,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有著本質上的差異,熱血激昂者,千萬不要走火入魔。 首先,大夥現在對「中國」這個詞存在很大的歧見。我們可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雖然此刻中華民國在台灣,但中華民國卻不能率爾的簡稱「台灣」。近日,藝人羅志祥一句「大家都是中國人」,引來不少抨擊,難道大家真的了解所謂的「中國人」代表的又是什麼東西?我們可以拒絕中國,卻拒絕不了中國文化,或者大家覺得順眼點,也可以說是拒絕不了中華文化;因為文化根源於祖輩、深植於血脈,斷不是想拔就能拔、去之而後快的。 世界上的國家有許多類型,民族國家算是一種。沒人規定華人只能共同組成一個國家,所以也沒人能決定中國只有一個,如果中華民國只能等於台灣,或是台灣只能等於台灣,或侈言「中華民國不懂台灣的故事」,那才真的是把台灣當成「鼻屎之地」,甚至可以視之為進行自我文化閹割的失根浮萍。 事實上,在文化上認同中國,何罪之有?有罪的,是把一切的中國符號都二分法、意識型態化,讓對中國文化的歸屬感變成一種無可救贖的罪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扁總統的成名作──「一邊一國」;在政治利益操作和統獨意識的對立下,台灣為了不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有所牽連,為了劃清界線,開始抵制一切跟「中國」有關的事物;中國是中國、台灣是台灣,開啟了去「中國化」行動。因為要「中國化」,所以有病態到認為台灣的組成只有「台灣文化」一種,不想想祖厝的源流、墓碣的祖籍、故宮的文物、宗教的儀典、節慶的禮俗,又是因何而來、因何而留。台灣不是石猴子,不可能憑空出世,更不可能喊一喊、自我閹割一番就能變出一個「台灣國」。 因為國族認同的混淆,致使讓台灣社會始終迷漫著不安的動盪。認同中國者,一邊;認同台灣者,一邊;認同中國文化,又認同中華民國在台灣者,則叫做中間選民。於是乎不是「一邊一國」,而是國中有國,中華民國的體內有意識型態者的「台灣國」,也有擁抱中國文化、華人文化的台灣民眾,更有根深柢固的中國迷,在這樣雜亂的關係及國族認同之中,還牽扯了國際勢力的制衡、各強權國的利益與虎視眈眈;台灣如不圖謀自強、自救,又如何指望善於見風轉舵的強權者,屆時會伸出援手? 台灣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放在世界的棋盤上,台灣不是工具,就是棄子;中國沒了台灣依然是強權,台灣沒了中國,還剩下什麼?台灣繞過中國擁抱世界的機會微乎其微;中國繞過台灣背後「下黑手」的機會卻所在多有。除非台灣已經有足夠和強權國叫板的實力,否則,「去中國化」無異是「盲人瞎馬」,亂搞一通! 因為中國夠強大、夠源遠流長,所以華人文化也被聯意為中國文化,「中國人」本就存在各自解讀的空間;但小英會被美談為「華人首位民選女總統」,卻沒人會說她是「中國人」的女總統。文化認同絕不等於國家認同,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何罪之有?
-
阿聰師芋頭酥與金門
金門是戰地,更是男人變成男子漢的場域。不只一次,我在筵席、參訪等活動上,碰到對服役舊事念念難忘的朋友,比如鄧湘揚,不談他被魏德聖改編成電影《賽德克.巴萊》原著,而提他擔任空飄物資的作業情景。參加金馬活動的藝人馬如龍,於記者會上陳述服役金門,曾立戰功,獲得勳章,讓與會記者與來賓,同感驚訝。 一月間,我於參訪時,認識大甲芋頭酥始祖阿聰師,特地帶了高粱酒暢飲。阿聰師不喝酒,但談興不減,讓我意外的是,他忘了談製作芋頭酥始末,而兜繞著「金門」。阿聰師反倒問我,「知道雙乳山嗎?知道浦邊嗎?」我或知道或不知曉,都無礙阿聰師的雅興。 阿聰師在國中的年紀就到糕餅店擔任餅乾學徒。烘焙蛋糕、麵包等不同食品,都需要配方,奶粉幾兩、沙拉油多少CC、蛋得幾顆等,糕餅師傅都小心翼翼遮掩量器,阿聰師只能機警地打量,完全不同現在,配方全部公開。「留一手」的習俗,讓後一代無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精益求精。 按我的服役經驗,有烘焙技術、餐飲技巧的人,都會派駐伙房,那是人人羨慕的「閒差」。「閒」也非真「閒」,肩負一個營隊的伙食也夠忙的,但忙的是柴米油鹽,不是操練、更不是火藥與彈匣,這就讓人羨慕了。但是阿聰師不當伙夫,而屬於工兵,專司爆破工作。 阿聰師專門負責埋設「雷管」。把引線埋好,並拉展到適當長度,還沒有打火機的年代,只能以火柴一支一支點燃,然後快速起身,往坑外跑。經常是跑出了坑道,臥倒一旁的水溝,坑道內傳來陣陣爆炸聲。 「萬一來不及跑呢?」阿聰師說,引爆前都得事先演練,知道十公尺的引信多久燒完,引爆火藥。再怎麼的精算,都還是有算計不到的地方,幸好,人的算計經常是準確的,阿聰師在埋了數百顆雷管,建造了無數的碉堡以後,安全退伍,開始了他的糕餅事業。 阿聰師化芋頭為酥餅,是有一年芋頭盛產,親友送來了一大堆芋頭。那是餽贈,也是難題,「你看看ㄟ,看這芋頭,可以做甚麼?」七十歲的阿聰師笑得靦腆,青年阿聰師肯定又更靦腆了,盯看堆滿客廳、廚房跟門口的芋頭,頓覺得親友的贈與是一個託付。 若是家庭主婦,就把芋頭削皮、切塊,炸成芋角,可以煮一年份火鍋;若是農夫,吃剩的可以堆成有機肥。阿聰師是一位糕餅師傅,自然就端上他的糕餅主意,設法把芋頭變成餅。 那年代,芋頭只進鍋爐,不進烤爐,可以滷它、湯它、蒸它,但沒有變作酥餅的。 「有何不可呢?」當年阿聰師手握大甲芋頭,轉動它的玫瑰般的外紋,豪氣陡升。芋頭成為麵包材料在今天已不是新鮮事,但在1997年卻很少看到,何況是作料多,整個內餡都是芋頭的酥餅。阿聰師開始試作芋頭酥。多試配方、多闖口味,量都不多,供給隔鄰的咖啡廳伴吃。這一吃,吃進了記者的口舌,開始了芋頭酥跟大甲芋頭的嶄新歷史。 大甲芋頭酥吃了好幾回,從來不知道揉捏它的手,曾在金門埋設雷管。我拿起宴席上的酥餅,轉動花紋,彷彿看到它們細細的火舞。
-
從參加北京《金門戰役紀事本末》新書發表會談起
古寧頭大戰在大陸揭密,登上了北京的政治舞台。 今年1月17日,蕭南溪女士在北京舉行《金門戰役紀事本末》新書首發會。蕭女士是蕭鋒的獨生女,蕭鋒是28軍代軍長,1949年10月25日解放軍登島進攻金門的總指揮。 這一役人民解放軍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挫敗,9000餘精銳血祭金門灘頭,片甲無回,中共當局一直忍痛不言。然而這場戰役影響深遠,使國民政府像服了還魂丹一樣,重新振作了起來,穩住台海風雨飄搖的局勢,造成今日兩岸分裂分治的局面。因此,有人說古寧頭大戰是千年一戰,與淝水之戰與赤壁之戰並列中國三大戰役。 當日參加首發會的大陸人士,有羅援將軍、徐燄將軍、山東政協委員暨北京匯泉國際公司董事長董方軍、劉亞洲上將的秘書楊國強、粟裕戰爭時代的秘書鞠開;紅二代有粟裕的兒子粟戎生,以及28軍、29軍的後裔;文史工作者有《海漩》的作者陳惠方,加上媒體陣仗總計150多人。金門受邀出席致詞的,則有戰史專家李福井和愛心基金會理事長許金龍。 蕭南溪感性發言,她說父親蕭鋒從1989年寫《回顧金門登陸戰》,拖延了26年才出版問世。蕭鋒打了這場敗仗,背負很大的精神壓力,抑鬱寡歡,一輩子抬不起頭。父親遭受到的精神凌遲,蕭南溪看在眼裡,痛在心底。 義大利有句諺語「勝利有一百個父親,失敗只是一個孤兒。」蕭南溪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出版此書,就是想為她的孤兒父親說幾句公道話,釐清她父親在這場敗仗中,究竟要負多少責任。這是蕭南溪的孝心,蕭鋒如地下有知,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這一場經過審批出版的首發會自有它的政治意涵,不能純粹以新書發表會來看待。從北京看天下,我們已然讀到大陸對金門戰役解禁、鬆綁的信息。 古寧頭登陸戰失敗,中共一直避而不談,劉亞洲曾感慨地說:「勝利的戰役濃墨重彩,失利的戰役輕描淡寫。」然而,今天蕭南溪女士新書發表,透露出古寧頭戰役不再是中共不敢面對的真相,相信日後會引起更多兩岸人士的關注與探討。而作為此一戰役戰場的金門,是否能有積極作為,為兩岸和平鋪路? 大陸不再視此役為禁忌,創立兩岸和平園區的呼聲再起。董方軍曾三番兩次啣命來金奔走,主動提案,希望我方能夠配合玉成。這次北京再見董先生,發現他已成立東方君基金會正式推動運作了。金門有志之士早已多次呼籲為兩岸殉難將士立碑安魂,如今看來似乎時機成熟,順天應人,水到渠成之日不遠了。 兩岸和平園區可以設在安東一營區,與古寧頭戰史館連成一氣。規劃設計宜跳脫政治色彩,除了史料陳列,應置入哲學、文學、藝術等元素,強調宏觀、多元與人道關懷,站在制高點,對戰爭進行反思與叩問。兩岸協力打造,意義非凡,日後必將成為兩岸人民觀光旅遊的亮點。董方軍發下豪語:要讓遊客覺得,沒到過和平園區等於沒到過金門;沒到過金門等於沒到過台灣。 若能更進一步,有一天兩岸領導人在金門會晤,聯手上香、獻花、公祭,落實李福井的名言-「戰爭的終點,和平的起點」,那麼隨著和平號角的響起,這個兩岸和平園區轉禍為福的觀光價值,將成為金門島永世的資產。
-
金門在兩岸關係發展的新思路
這次選舉結果,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如雪崩式的潰敗;蔡英文大勝,民進黨立委席次過半成為國會最大黨;台灣政治即將邁入另一個「一黨獨大」的局面;位處兩岸前沿的金門,又來到了新的歷史的轉折點。 元月十六日晚間,當選舉結果出來時,大陸網民熱烈討論;以我參加大陸WeChat〈微信〉的「安溪施氏宗親會」和「福建師大同學會」二個群組為例,熱議台灣政情與兩岸關係的內容,大多聚焦於「蔡英文會不會搞台獨?」和「兩岸會打仗嗎?」兩個問題上;美國在台灣選前關注,選後並由相關官員奔走兩岸進行預防性外交,避免雙方誤判以致情勢失控,顯現出與兩岸人民同樣的焦慮,足見蔡英文上台後,必須審慎面對兩岸關係發展的議題;由於兩岸未來的形勢發展國際社會都在看,在此新形勢下,雙方領導人對兩岸未來發展應有新思維與新作為。 前瞻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可能因為雙方基本立場差異而帶著不穩定因素,這意味著將衍生兩岸關係發展停滯,甚至於再度對峙而陷入緊張狀態,這會是極大的隱憂。因此,蔡英文在勝選當晚的國際記者會,再次宣示她將會以區域和平穩定以及持續發展兩岸關係為目標。聲明「會在兩岸既有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與發展。」並進而呼籲「這不是單方面的責任,兩岸都要一起努力,來建立一致性、可預測、可持續的兩岸關係。」她是否做得到?尚待觀察! 民進黨再次執政,必須謹記阿扁執政時期因弊案連連,導致要向深綠的台獨基本教義派取暖,採取激進路線,因此破壞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失敗經驗;希望蔡英文以穩定內政、團結內部、振興經濟為先,只有搞好內政、國泰民安,才足以推動良好、穩定、和平的兩岸關係,避免兩岸走向不確定的未來,做一個區域政治上負責任的參與者,以及多邊共同利益的維護者。 自金廈航道開通,十五年來,金門扮演著兩岸交流的重要角色,見證了由軍事前哨走向兩岸交流合作領頭羊的歷史性過程。尤其去年五月在金門舉行的夏張會;七月,醞釀多年的金門自大陸引水計畫締約底定;再以陳福海縣長拜訪大陸國台辦主任和廈門市政府洽談,取得「穩定、發展、利民」的雙方交流合作共識等,凡此,都顯示雙方民生合作的開創性意義。如今,臺灣地區再度政黨輪替,蔡英文要「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尚在未定之天,金門將何去何從則充滿了變數! 總的來說,無論兩岸關係如何發展,金門不能自絕於中華民國的民主體制,也不能自外於兩岸關係中所應扮演的角色,金門應該有自己的生存之道,研擬出一套發展策略,為金門在兩岸持續合作發展開啟新思路。
-
金門育嬰堂移風易俗
宋時福建即有溺女嬰陋習的文獻記載,千百年來的封建社會,重男輕女觀念根深蒂固,女性的生命權利無法受到應有保障。在金城浯江書院和基督教會之間的法院宿舍,即為清代金門扶養棄嬰的育嬰堂舊地。 傳統上民間生男孩稱恭喜,生女孩則曰也好,十足表現落伍的觀念。舊時坊間有換花習俗,聲稱能將懷胎中的女嬰,通過法事儀式轉變為男嬰;較為不人道少數走偏門者,直接將活生生的女嬰,送至海邊祭祀放水流,寄望以死換生,下一胎會如願以償生男兒,咒以「海水青青,女兒換後生」等語。 清代中葉社會動盪,貧苦人家謀生不易,加劇閩南棄嬰風氣。有些生下來的女嬰,直接溺斃在房間馬桶裡,或者遺棄任其自生自滅,泉州府為此才開始致力於地方救濟策施。金門育嬰堂是繼廈門育嬰堂之後,廈門育嬰堂在乾隆31年(1766年),設立於廈門港火仔垵,由當時巡道蔡琛就原先註生娘娘廟,改為施行善事的普濟堂,由官方雇請數名乳婦,提供衣食,收哺女孩,皆由興泉永道撥發經費,聘請當地公正士紳董其事。筆者近年來多次走訪廈門洪本部一帶,找到清代廈門育嬰堂遺址,可惜已經過幾番的翻修更改,僅得殘碑憑弔,難以窺得全貌。 金門育嬰堂的起源,是受到廈門的影響,清道光28年(1848年)8月,金門縣丞李湘洲及金門鎮右營遊擊鍾寶三,聯合鄉紳林焜璜、蔡師弼、蔡漣卿等人倡建育嬰堂來收養女棄嬰,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才在後浦縣衙西面完成二進的建築,明定育嬰堂規條,收孩、領孩、扶養、募捐經費等細項,都有一定的規範程序,拯救無數女嬰的小生命。民間的習俗,孩子的出生都歸註生娘娘所管轄,按照慣例堂內也祭祀註生娘娘。 育嬰堂的興建及經營過程,應歸功林焜璜及林豪父子,他們平日熱心參與地方公益事業,林焜璜極力奔走募款,舉人林豪曾經寓居廈門虞朝巷,繼承父志續修《金門志》時,另在規制志中獨立篇章,詳盡的書寫籌設育嬰堂的緣起和經過,喚起鄉人對這項慈善事業的重視。光緒22年(1896年)林豪經理育嬰堂,光緒33年(1907年)林豪遠涉重洋到新加坡,在當地住了二、三年,為家鄉籌募育嬰堂經費,寫了不少相關詩文。 金門育嬰堂成立不久後,由於收養的女嬰過多,造成經費不足,幾度將部分女嬰撥請廈門育嬰堂協助扶養,解決嬰多費少的問題。民國之後民智大開,送嬰者少,遂廢止育嬰堂,原址多次淪為軍隊駐所及自治區公所。1948年金門司法處設在北門街舊禮拜堂,因為是屬於金門基督教會產業,教會提出收回請求時,司法處找到已為區署的育嬰堂,準備建築法院,並成立籌設「建築金門縣司法處籌備會」選出十五名駐會委員,公推許允選當主任。資金的來源,先是拍賣掉在後浦大街的日據敵偽產業店屋一座,再向高等法院請求撥款,不足部分由縣民分攤認捐。 金門育嬰堂從有到無過程,講述一段金門移風易俗的歷史。
-
鄭將軍大文讀後
日前,於浯江副刊拜讀鄭瑞堅將軍精心力作〈胡璉將軍第一次抵金時間探討〉,深覺該文內容豐富,論述有據,析理明白,令人佩服。其文引述民國68年版的《金門縣志》,卷一大事志第三篇大事記第二章〈中華民國大事記〉,記載:「民國38年10月9日,12兵團增防金門,司令官胡璉抵金。」說80年增修及96年續修的《金門縣志》均有相同的紀錄。鄭將軍提問:上述38年10月9日是不是胡璉將軍第一次蒞臨金門的日期? 據我所知,許如中編輯陳槃審閱,民國48年3日1日初版發行《新金門志》的大事記第二篇:〈近二十年大事記〉即有類似記載,在民國38年10月9日,寫著:「以12兵團18軍增防金門,兵團司令官胡璉抵金。」,此志是國軍駐守金門以來,第一次編印的志書,發行者是金門縣政府,印刷者是國防部印製廠,書中的序文首篇作者即胡璉。 關於38年10月9日胡將軍有無來金此事,楊世英先生在民國89年5月24-25日的浯江副刊就曾發表〈卅八年十月十日胡璉將軍來過金門嗎?〉一文,首段寫說:《金門縣志》第154頁第21行:「(民國38年10月9日)十二兵團增防金門,司令官胡璉抵金。」 楊文第二段說:按以上記述,核與事實不盡相符。建議更正為:「民國38年10月10日,十二兵團之十八軍增防金門,軍長高魁元將軍抵金。」 接著,楊先生在文中引述了《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八軍史》(民國87年6月史政處編印)第266頁所言,及胡璉所著《泛述古寧頭之戰》第四章第二節,綜合所述,說十八軍自汕頭船運金門,採極為保密方式進行,而且,此項運作的確收到「有心欺敵」與「善意瞞上」的雙重效果,說此時胡璉將軍前來金門,既無此必要,尤有「擅離職守」之虞。楊先生說他閱讀不少相關書刊,未見有胡將軍於民國38年10月上旬來金之記載,他也曾請教過十二兵團長官友人,說他們一致認為胡司令官38年10月26日始抵金門。楊文最後一段,引述古寧頭戰役任十八軍上校作戰處長侯傳仁所寫〈古寧頭大捷回憶〉(收錄於《古寧頭大捷四十週年紀念文集》,說明十八軍司令部到達金門之情形,說侯上校只寫他隨高魁元將軍下船,在此楊世英未明言,但其意甚明,胡璉並未隨軍前來。 此次,鄭將軍參考了更多的文獻書刊,來探討此議題,文中論述了「戰前敵我情勢」、「增援金門的背景」、「增防過程」,在文中徵引18軍將校的講法,引述了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的《金門保衛戰》、18軍軍長高魁元將軍的〈金門保衛戰之回顧~明恥教戰的驗證〉、第18軍作戰處長侯傳仁上校的〈古寧頭大捷回憶〉,得知「第18軍船運金門係由高魁元軍長負責帶領,分於10月7、8日從汕頭啟碇,10月9日到達金門海域,10月10日凌晨3時登陸,所以10月10日是第18軍進駐金門的時間,此乃10月9日船團祇是抵達金門水域,並未登陸。」 文中亦就兵團司令部來論,鄭將軍引述第12兵團參謀長楊維翰將軍的〈我對古寧頭戰役的觀感〉之言,質疑胡將軍《泛述古寧頭之戰》的講法。因為照楊維翰將軍所言,兵團司令部當時實際上由楊帶領,沒有像胡將軍所述率整個第19軍一起行動,只是軍的一個團隨行。在10月13日兵團改隸「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指揮之前,就已動身前往舟山增援,爾後「忽奉電令改航金門增援」,在10月11日就已到達料羅灣,並不是胡璉將軍所謂「在18日以後」才發航。 鄭將軍的文章也探討了19軍在何處接到改增防金門的命令,並分析胡璉將軍第一次蒞臨金門的時間點。鄭將軍大文洋洋灑灑,內容精詳,讀後讓我更加欽佩他的認真與用心。
-
聚光﹐連結美麗世界
開始進行燈塔新系列創作,我發現過去一年收集的諸多資料,一圈又一圈親切的環繞著我,它們散發溫暖的光芒,指引我延續新創作。在龐大的檔案資料中,我看見澎湖群島有九十七個大小島嶼,而六座燈塔連成一片安全網的光點,讓航行海上的船隻,面對變化無常的大海不再畏懼,有了燈塔的平安指引。漁人更勇於乘風破浪,「澎湖漁火」的勝景也更豐華。 東吉嶼燈塔,以堅定的光芒告訴人們,東吉嶼的居民自在過著自己的生活,這生活外面的人不見得理解,想走近它,認識當地風土民情,必須先真誠靠近居民,和他們一同生活,才會真正瞭解島嶼。 繁華如浪,而浪裡來、浪裡去的東吉嶼,在歲月的沉浮間嘗盡興衰的滋味。曾被喻為「小上海」的它,因位處海運交通要道,且漁業資源豐富,因此拓展出一般小島少有的格局。極盛之時,小小的島嶼有數千人居住。然而時代的衝擊比潮水更無情,工業化的浪潮襲來,使得東吉嶼人口不斷外流,而漁業資源漸漸枯竭、商機的沒落亦使島民失去繼續紮根的動力。隨著人潮退去,東吉嶼正式告別了往日的風光。留在島嶼的居民,與探幽而來的遊客,在一絲緬懷的餘光中,淡淡看著東吉嶼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窺探時光的過程中,始終令人驚異的,是東吉嶼的自然美景。人潮的流失,一點也不影響自然世界的擴張,它們同時浮現,逐漸傾頹的建物見證了此點。如今,東吉嶼燈塔是島上最亮眼的見證者。 進出「目斗嶼燈塔」,得靠吉貝嶼的漁船接應,島與島、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在海浪來來回回的湧動中顯得特別深厚。夏季「小管」豐收時,點點漁火遍佈海上,在忙碌與熱鬧中,孤寂的島遂也多話起來,那是海浪和漁人拉網的聲音,在海面碎碎私語。這座島的玄武岩礁石經過太陽曝曬,顏色加深了,容顏變得深沉蒼老,而目斗嶼燈塔一樣夜夜發光。 來到澎湖,必然要走向島嶼西側的「西嶼」,朝聖遠近馳名的「漁翁島燈塔」,因捕魚的漁船多、漁夫佔居民大多數,西嶼因而取名「漁翁島」。這名字帶著閒情與美感,但也有風雨中生活的艱辛。如今遊客來到這裡,除了參觀霧砲、石碑等,更想聽漁翁說故事,也許故事的鹽分較多,感覺較滄桑,但對地方發展史有興趣的人,可以走向一個小漁村「外垵」,在村裡四處蹓躂,感受它往昔曾有的熱鬧。然後在黃昏時,和「西嶼落霞」一起送走一枚落日,再迎接「點燈」的一刻到來。 走向澎湖群島最西端的島嶼,穿過一條合歡步道,向燈塔前進,沐浴在一片盎然綠意中,這時你會忍不住為「花嶼」這名字歡呼。這裡適合思考、也適合放空,當你倚著「花嶼燈塔」的白牆,眺望藍天碧海,你會羨慕那些在風中老化的石頭,它們曾經伴著青蔥的花草,熱烈活過。這些石頭身上的刻痕,每一道紋理都在說,與世無爭的桃花源,來自石頭的智慧,越渾圓的石頭,智慧越高。 查母嶼燈塔,默默站在澎湖群島最東邊的岩礁上,它不多話,它是一座無人看守的燈塔,與澎湖群島最北的目斗嶼、最南的七美嶼、最西的花嶼,互相瞭望,交會光芒,守護行船人。 七美嶼,位於澎湖群島最南端,它有當地最具特色的咾咕石建築、柱狀玄武岩海崖。在島上漫遊,處處可見奇異風景。七美人塚與望夫石,有他們自己的故事,魚月鯉岩洞與石敢當也是,雙心石滬則網羅許多魚蝦螃蟹的故事。七美嶼燈塔,是澎湖群島最年輕的燈塔,當它眺望生成年齡最老的一千七百萬年的玄武岩時,眼神顯得特別青春。 燈塔的眼睛,一路看過滄海桑田。順著它發亮的眼睛,登高望遠,海面上來來往往的船隻,來自不同的國家,儘管船上的人無法彼此照面、交流彼此的故事與鄉愁,但仍有一些共同的事物將他們聯繫在一起。如果說全世界的航線與燈塔是一個龐大的網絡,守燈塔的日子雖然孤單,但只要想到遍及全球的船隻、燈塔、看守燈塔的夥伴,自己就好像和廣大的世界銜接。在新的一年,規劃嶄新的燈塔系列創作,是我心目中最美麗的與世界連結的方式。
-
榮民與縣民
擔任榮欣志工十餘年,緊隨外子的身旁,協助榮民與榮眷,貢獻一份棉薄心力,手心向下,這是一種幸福。 回顧爾時,外省老兵居住島嶼者不計其數,他們為國奮戰、為民犧牲,退伍後因受限於兩岸軍事對峙,在有家歸不得的情境下,不得不把金門視為故鄉。於是有人在此娶妻生子、落地生根,而不少獨居者,退輔會金門榮民服務處亦將之列為特需照顧,除平日駐區組長與志工團隊定時探望,每遇年節也特地安排長官或團體登門慰問,並有圍爐聚餐,給他們一個相聚的美好時光,讓他們有種「家」的感覺。 隨著老兵逐漸地凋零,送走一個則少了一個,他們沒有如島嶼一般傳統葬禮那麼「鬧熱」隆重,倘若說有,亦只是簡簡單單公祭一番而已。每每當送他們這最後一程,悲悽與辛酸,眼角總是閃爍著淚光。如果獨居老兵有兒女承歡膝下,他的人生該是多麼的圓滿,甚而後繼有人,香煙綿延。每當目光望向火葬處,心總是酸,人生就此劃下句點,想想他們是否返回故里會祖先,在陰曹地府與他們同桌吃飯?抑或繼續守護島嶼,護我河山? 老兵無家眷,退輔會自然要管,尤以生病與往生。然則隨著八二三自衛隊員列入榮民身分,原只是縣民,如今亦是榮民,除部份領有就養,其他跟平時沒什麼兩樣。而問題來了,許多老人家,子女離他們遙遠,指頭數不完的兒孫雖眾多,卻沒一個跟隨左右,說穿了,只是美其名、沾個光而已,即使兒孫滿堂,臉上有光采,奈何孤單寂寞無人管?當遇到生老病死的問題,無論有眷沒眷,總要有人處理繁瑣事務,這將考驗旁人的智慧,在榮民與縣民之間,取一個平衡點,並建立在制度上,這是極為迫切的問題,相關單位不得不深思。 在急診室,最能看出人情的冷暖,我們也常陪伴在有眷與無眷的榮民身邊,家的經營有時是令人扼腕的,曾經遇到一則家屬須簽立緊急聯絡人及其他重要程序,已嫁的女兒說她不方便簽,旅台的兒子說他住得遠,彷彿事不關己,最後只得落在居住金門的孩子身上,如此之重擔當然由他來挑。除此,後續的診療與看護費用,亦不聞不問,遑論想要他來分擔,舉凡這種自私自利的現象,套上一句老人家常說的話:「飼子不論飯,飼父三頓算」,看來雖是一句俗語話,卻也值得為人子女者深思。 有眷者,無論住得多遠,父母生病或急難,責任所在必須管,否則養兒防老豈不成為奢談?至於無眷者,啟動救援系統,無論中央與地方,互助合作,互許一個完善的空間,戮力規劃、並積極面對未來年老體衰長者的照護,終究,社會的福利,應該取之於斯,用之於斯,幸福的城市要靠大家共同努力經營。 平情而論,無論榮民與縣民,都是島嶼的居民,他們在這塊土地生活了幾十個春夏秋冬,從朝陽露臉到夕陽西下,為這座苦難的島嶼,竭盡心力,這是不需懷疑的地方,當他們即將走到人生的盡頭,理應受到更多的關注和尊重。
-
歲月年輪
生日前一兩星期,陸陸續續收到航空公司、書店、往來銀行的電郵道賀,驚覺日子的匆匆,又虛長一歲了。對生日每個人有不同的認知與慶祝,有人漠然置之、有人邀約朋友聚會、有人瘋狂購物、有人KTV唱歌…….。於我來說,組成家庭後,家人的生日以蛋糕唱生日歌及在家裡加菜或到餐廳吃飯度過。生日前家人傳來祝福,建議「吃個壽麵,喝個小酒」。不過,今年我想來個沒有蛋糕沒有吃餐不一樣生日,決定當天再登台北第一高峰七星山。幸運的,在台北連綿細雨的冬日,這日雨停了,順利實現了這個生日願望。 七星山有苗圃、小油坑、冷水坑及夢幻湖四個登山口。上回自苗圃登山,走遍了苗圃、冷水坑及夢幻湖等處步道。這回由小油坑進入,這裡由於後火山作用形成崩塌地形,隨處所見一縷縷白煙自地底冒出。所謂「後火山作用」是指火山停止噴發後仍有餘溫使得地下水經由岩石的裂隙噴出氣體,造成噴氣孔及溫泉。因此,小油坑終日煙霧嬝嬝,硫磺氣味瀰漫,是觀賞硫磺噴氣口等地質景觀的絕佳場所。跨過這片山坳,朋友自台北打來電話問:「人在哪裡?」我笑笑地回說:「為慶祝生日正在爬七星山啦!」「沒聽你說,否則在住家附近找個餐廳幫你慶祝一番!」我謝謝朋友的好意。 談到生日,兒時的慶生仍然印象深刻,家裡習慣以農曆生日來慶祝,不是國曆。當家人生日,母親先到金紙店買一份金紙,內附一小張長方形的壽星本命,這紅色本命紙上,以木刻印一古樸人偶,頂端印有壽星生肖。買回的金紙本命連同麵線、染著紅色的水煮蛋供在廳堂拜拜,目的在祈求壽星平安順遂。記得祖母生日隆重些,除了拜拜外,母親會炒一大鼎油麵。又以八角、金針、香菇等香料燉一大鍋肉。然後以碗邊彩繪著大公雞的大碗公,我們稱作八角公盛麵,淋上燉肉分送親戚。這些慶生往事與現今流行的吃蛋糕唱生日歌方式,大異其趣。 跨過硫磺煙氣漫布的路段,接著是一路的石階步道,兩旁有綿密竹林夾道,這些竹林叫作包籜矢竹,竹桿堅韌,一說昔日作為箭桿,又叫箭竹。此時,舉目所見山上的芒草已經枯黃,但別有一番蒼茫美。一個個山頭覆蓋著輕柔如絨毯的密林及芒草,像似在蒼穹下展開的一張張大地毯。來到七星山頂,已有不少山友聚集於此,站在鐫刻著「七星山主峰1120m台北市第一高峰」木柱旁,請山友幫忙拍了張照留念。天晴時,山頂可遠眺台北盆地及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觀音山、關渡平原等地。但此刻四周雲霧飄渺一片灰濛濛,頗有超塵脫俗之感。 找了塊平坦岩石坐下休息,吃著帶來的乾糧水果,靜觀周遭的風雲變幻,享受一次不一樣的生日。
-
本土
「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這裡是我的國家,我愛護這裡,保護這裡,誰都不能欺侮它……」,聽過這歌嗎?這首歌唱起來挺有感覺的,而縮小空間,我有時會笑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金門人」(從土裡面長出來的喔!) 趁著近日較有閒暇,我開始翻找書架上的書,也開始慢慢的欣賞、閱讀,不過十之八九是「繪本」,不知怎麼的,我喜歡看繪本,或者是字體大加上圖有意思,如同我會跟學生說的「至少看過才知道好不好看」,影片如此,書也如此,其實我始終相信「它們」都是作者花了一番心力才面世的。 有空好好的看一本圖文並茂的書真好!儘管創作者可能是外地人,可能是本地人,但都像是那本書的「專家」。「等待霧散的戴勝鳥」、「水獺找新家」、「鱟」在金門是特有的,提到「戴勝」,就想起我剛到一個新環境工作時,打開窗戶,不久後卻有一隻鳥飛到窗邊,探頭往內看,瞬間只覺得新奇,等我回過神,原來牠就是戴勝,期待牠能等到霧散,能在這塊土地上跟其他動物一樣受到平等的對待;水獺妹妹找到的新家能夠一直的這麼乾淨嗎?當然這也要人們不去破壞,回想某次聽到同學說:有附近的人家跟她告狀,說是「你們家的『水獺』跑來吃我們家的…」,挺有趣的,在國家範圍內的水獺竟成了有人養的;還有那活化石需要大家好好的保護,但願「鱟」(有人形容是「有學問的魚」)能夠在金門一代一代的繁衍下去。 「坑坑洞洞」說的是金門的戰爭遺蹟,幾次的大戰,多少的傷亡,留下多少的遺蹟,「防空洞」尤其陪伴不少人度過那段擔心受怕的日子,而「坑道」整理整理,如今有的成了觀光景點。「阿公的假牙」帶出了金門特產,最後才發現原來「假牙」就在家中,美食也在生活中;「阿金的菜刀」寫出菜刀的由來,沒想到與戰役有關係吧!多年前有學生還天真的說出「早知道就讓他們多打一些砲彈過來」的話,殊不知「和平」才是我們真正渴望的;「風獅爺減肥記」,沒看過的人大概會猜想最後「減肥」成功了沒有?但要護佑鄉民,又要鎮風止煞,不夠「份量」可能會缺乏公信力吧! 「來金門作客」是第一本繪本-寫金門的,透過一個導遊和幾個觀光客來認識金門,或許金門當地人覺得再平常不過的事,在外來觀光客的眼中卻是大開眼界,其實「異地而處」,不就是這樣嗎?我們去到別的地方也是同樣的感受。「老房子說故事」道出了金門老房子的多重樣貌,其中有各種「規矩」,而隨著時代的演進,新的樣子也一一出現……。 還有還有。只要去找,只要留意去看,要了解金門。要近距離體會金門不難,單單是繪本就有那麼多,何況還有其他的書籍可供閱覽,「為什麼來金門?」因為金門有自己的特色,金門有自己的故事,金門有自己的生活軌跡,不是別的地方可以取而代之的。
-
兒童與兒童劇
常有人問我,學戲劇是不是教小孩演戲啊?他們可以很快學會嗎?有考級數嗎?我的回答通常是很果斷的說:不是,不會、沒有!然後再細細去講解給對方聽。這是大家對戲劇的錯誤認知,總覺得小朋友去學才藝,家長就期待或習慣一次課程後,小孩就可以在家人面前唱一首歌,或是背幾個英語單詞,感覺上效果立現,家長對得到的效果很滿意。但其實這些效果常是短暫的,暫存性的記憶,並不是真正孩子真正的能力。 什麼才是孩子真正的能力?記得多年前我讀過一句話「身為老師,我們培養孩子的能力,要能足以應對他們二十年後的世界。」當年我被這句話嚇壞了,心想自己二十年後什麼樣子,自己都沒把握,自己何德何能能教會他們二十年後的能力?但後來在不斷摸索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我發現戲劇正是培養這種能力最佳工具。對,它不止是個表演學科,同時更是們可以運用在教學上的工具。我們先從表演學科說起。 戲劇就是取材自生活、表現生活的一個過程。小時候當我們還不知道戲劇是什麼的時候,我們玩扮家家,那就是一個自發性戲劇創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從角色中學習到他將來要扮演的社會角色,從這個扮演認知到人際的互動,到他們可以從中學習的東西,這個扮演遊戲不是被要求的,是自發性的。 第一步是觀察,第二步是模仿,透過觀察呈現出來。我們的學習也是這樣,第一步是觀察,通過觀察發現可以學習的元素,這些元素應用不只在戲劇上,而是把能力培養起來,可應用在任何學習上,變成他自身的能力。孩子參與戲劇課程或活動,培養的是一個綜合的能力而不是一項技術。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表演者,在這個玩家家的遊戲過程中,對孩子來說起的最大作用,是他需要觀察,要去敏銳的觀察,爸爸平時怎樣,媽媽平時怎樣,媽媽的口頭禪是什麼,爸爸的習慣動作是什麼,所以演出來才會有三分樣,才更具有表現性。 我很喜歡跟孩子一起工作,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他們會讓我的兒童劇跟孩子緊密結合在一起,而不是大人用大人的思維模式寫了一個認為孩子應該懂的兒童劇。很多家長誤認為戲劇等同於表演,可是實際上戲劇不等於表演,表演是戲劇中的一個環節,戲劇有更多的延伸,比如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模仿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寫作能力、團隊合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