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以誨為名
在矯正體系中有一種叫「教誨師」,是專門在監所裡負責教化受刑人,但因為教誨師人力有限,所以又有一種「榮譽教誨師」,由各監所遴聘「身心健康、 品性端正、 學識豐富及對教化工作富有熱忱的民間人士充之,像已故的佛光山星雲大師,早年也曾在宜蘭監獄當榮譽教誨師;還有一種叫「教誨志工」也是找對教化工作有熱忱的民間人士。 監所中龍蛇混雜,每位受刑人都有故事,我在跑司法新聞時,碰到沒有好新聞時,就得「做新聞」,也就是所謂的「策劃專題」,我必須從我所交往的像律師、榮譽教誨師甚至法警等人,去找新聞線索。 台北市議員應曉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認識的,應曉薇在1984年出道,首次在觀眾面前亮相,是在潘迎紫版的《神鵰俠侶》中演郭襄一角,其古裝扮相十分甜美可人,甚至被稱作「最美郭襄」,當年可說是紅遍兩岸三地的女星。當時她才她19歲。後來又出演過多部包括《鹿鼎記》、《新西遊記》、《劉伯溫傳奇》、《包青天》等戲劇,2000年後,便逐漸淡出演藝圈。 我當時聽說她每天寫信給收容人,一天甚至寫上百封,很好奇就打電話給她,採訪她的心路歷程,當時還以為以她的名氣應該是榮譽教誨師,後來才知道她只是教誨志工,其後有監所的事就常打電話給她請教一些監所問題,一直到她從政當選台北巿議員才終止,沒想到她這次卻捲入京華城案,被檢察官認為疑似收受沈慶京賄款,有逃亡、串證之虞且罪嫌重大,將她聲請羈押禁見。應曉薇在北所當志工服務收容人十多年,沒想到有一天會被關入北所,實在出人意外。 我所認識的榮譽教誨師,最讓人欽佩的是更生團契的黃明鎮牧師,他原本是一位警官,後來出國留學後發願成為牧師,回國後成立更生團契,擔任總幹事,半生都在監獄裡教化人犯,幾乎所有的死刑犯都曾接受他的輔導,像犯下綁架殺人案的劉煥榮、胡關寶、捷運之狼鄭捷等,犯下白曉燕綁架案的陳進興也接受過他的輔導,有些死刑犯因他的關係,行刑前還受洗,像陳進興的兩個兒子因不見容於台灣,也是在他安排下出養到美國獲得重生。 黃牧師每星期都排定時間在監所輔導重刑犯,除了給予心理輔導,並用聖經來開釋他們,因為他態度誠懇,也獲得監所和收容人的敬重,我在當記者時期,時常跟他聊天,聽取他輔導的個案,作為撰寫新聞稿的素材,很多更生人也是透過他的引介,才得以卸 下心防同意接受我的採訪,像華崗之狼楊文雄就是如此,他同意在監獄裡接受我的獨家專訪。 楊文雄是輔大體育系畢業,因性侵害案,一審判刑十六年,放棄上訴入監服刑。 民國九十年在獄中考上台大社工系,引發外界嘩然,被迫放棄學籍,歷經八次聲請假釋都被駁回,直到九十六年九月廿七日才獲准假釋,他的案子當年轟動一時,他在黃牧師輔導下假釋出獄,也就讀神學院步黃牧師後塵,希望回饋社會。 金門監獄也有一個知名的例子,曾在金監服刑的蕭棟欽,出生於雲林縣崙背鄉,因從小家境差,誤入歧途,十六歲就因恐嚇和竊盜罪被判刑,後因老總統過世減刑出獄,翌年又犯竊盜罪被羈押,在押期間,年輕氣盛的他書寫「毛澤東萬歲」的反動標語,張貼在舍房外頭,之後又書寫23張相同的標語從舍房通風口丟出去外頭人行道,遭調查局移送偵辦,被判刑十年半,還被移送警總綠島指揮部管訓強制工作。 蕭棟欽後來又因毒品案被抓在金門監獄服刑,福建更生保護會92年間在金門監獄創立書法班及讀書班,邀請時任該會常務董事的楊清國校長入監當榮譽教誨師,已故的楊清國校長送他一本宋代張即之金剛經法帖,從此他迷上書法,還自創鏤空書體,出獄後創業有成,如今已是專業的經書寫者,105年6月曾在文化局舉辦「以佛心為心」的書法個展,獲得法務部保護司及時任金門高分檢檢察長邢泰釗的公開表揚。
-
桃之夭夭,生機盎然 ──再讀張亨教授〈《詩‧桃夭》甚解〉
2024年,台大中文系創系80周年。 母校四年,最憶張亨老師的風釆與關愛。畢業多年,我們6311幾位同學一直和張亨老師、彭毅老師保持著聯繫,相聚時刻,暢言無忌,談近況,談感悟……。 謙沖內斂的張老師雖獲得台大名譽教授的榮銜,但一向甚少和我們談到他的教學、著作。不意,年近80的某年,張老師突然送給了我2篇新作:〈《詩.桃夭》甚解〉、〈說道家-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宗教〉。 〈《詩.桃夭》甚解〉,《臺大中文學報》38期,民國101年9月出版。 〈說道家-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宗教〉,《清華學報》42卷第4期,民國101年12月出版。 2024年,再回母校,重登典雅的台大文學院大樓,多名當年諄諄善誘的良師先後作古,僅以「再讀」表達感念之情。 再讀〈《詩.桃夭》甚解〉─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蕢有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詩經.桃夭〉 「詩三百,思無邪。」讀詩,能直接透顯出生命的真實,開創出新的精神世界,達到精神的條暢,修養溫厚,且不陷溺於濫情。 除了白描,詩以比興傳達暗示、聯懋、象徵的功能,以豐富讀者的想像。比:譬喻;興:因物託事,寄物以見意,環譬以相託,綜合乃悟,故比顯而興隱。 〈桃夭〉一詩,有比有興,以桃樹和桃花的華美意象,比喻新婚女子的美麗與欣悅;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言及「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主題。 追溯「桃」的意象、內涵。神話「桃林」,民俗「桃木」,與再生、新生相關聯,生機盎然。 《山海經》〈夸父追日〉:「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鄧林,桃林也。 陶淵明〈桃花源記〉:「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不論是〈夸父追日〉的「木杖化為鄧林」,不論是〈桃花源記〉的「忽逢桃花林」,桃樹夭夭,灼灼其華,都呼應了「人追求永生,拒絕死亡,渴望再獲新生」的象徵意味。 民俗相傳:「滄海之中有仙山,山上有大桃木,二神人神荼、鬱壘居之,主領萬鬼。黃帝作禮,以大桃板立門戶,畫二神與虎,執鬼以食虎。」 因此,讀〈桃夭〉,我們浮現的詩意不僅僅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我們還會自然地聯想起「夸父追日的執著」、「桃花源的無憂」、「桃板門神的鎮邪」,……。 我家屋前,養有一桃花盆栽,花盆是二十多年前學生所送的舊物,花則是近年的新栽。記得當年,我跟學生明言,我喜歡中式盆栽甚過西式鮮花,因為盆栽可以年年新生,鮮花的花期一過,即見被拋。因此,貼心的男學生們特地用推車推來一大盆鮮綠的盆栽。 花移盆在,近年新栽桃花。春來花紅,我的屋前總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夏來紅謝,其葉蓁蓁,甚至有蕢有實。更妙的是,桃子的果實一紅熟,飛鳥馬上就知道,鳥來啄食,生機盎然!
-
悠遊北疆
日前響應兄弟楊誠國的邀約,和親朋好友相伴悠遊,終於看到以前出現在課本中的新疆,進行十二天的遊程。久聞新疆之美,對其特殊的地理與文化一直懷有好奇與憧憬,趁著這次旅程一窺有別於我們中原地理與文化的新疆之美。這次的行程,雖然有些景點超出了我的體力極限,但在同伴的鼓勵和支持下,我和內人最終成功地完成了這次人生的遠行挑戰,收穫頗豐,並經歷了許多前所未有的體驗,藉此與大家分享。 行程中讓我印象深刻之景點如下:首站為獨庫公路,是大陸邊防重要道路,其工程比台灣當時的橫貫公路更為浩大,由於地勢險要,挑戰性非常大,所以犧牲很多人,同時也創造許多奇蹟,塑造許多獨特的奇景,供遊客攬勝。途中經過的唐布拉森林公園,如詩如畫的景觀,集山川、湖泊、溪流、丘陵、山石、野花美景、雲杉草原……等,形成一幅極美之天然畫廊。連接那拉提空中草原、河谷草原、蟠龍古道,更是美不勝收,壯麗刺激。高山沙漠間難得一見賽里木湖,號稱為地球上離海最遠之內陸湖,更是感到驚奇,碧藍的湖水,縈繞周邊之雪山、森林,真讓我們流連忘返,如詩如畫的景色,讓其擁有「大西洋最後一滴眼淚」之唯美稱號。 魔鬼城又是另一個奇景,為一處於戈壁沙漠所形成的特殊風蝕地質景觀。五彩灘的形成原因又有異於前者,它是受水流侵蝕切割與風蝕作用而形成,使平坦的沉積層沖刷成陡峭的彩色丘陵地貌,這使我想起昔果山與中山林一帶的紅土蝕溝平台,小時候我經常在光禿的平台上欣賞美景,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感覺,只是現在這一帶已綠化成功,植被覆蓋,但若徜徉在中山林的蝕溝,欣賞其特殊景觀,也別有一番滋味。接著,我們遊覽了喀拉斯景區,那裡多樣而豐富的景色令人陶醉。值得一提的是「喀拉斯」在蒙古語中意為美麗、豐饒和神秘。遊覽過後,我們深刻體會到當地人所說的「一台三村圖瓦人,五湖四海泰加林」的意義。其中的圖瓦人,根據《新疆圖志》的記載,乃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們的文化獨具少數民族的特有風格。在可可托海,我們除了沿途欣賞到綠意盎然的叢林,還驚喜地看到因天候變化而呈現出金黃色的杉林。那裡的藍色河灣和斷裂的峽谷交織在一起,宛如人間仙境。尤其是花崗岩的地質,與金門的地質相似,讓我倍感親切,只不過這裡的地層歷經悠久的歲月,形成更深更廣的地貌。 「天山天池」這個名詞,我在高中地理課中首次接觸,除了感到神奇,還憧憬著有朝一日能親眼目睹它的真面目。如今,這個願望終於實現,雖然我在七十幾歲才得以看到,但依然感到無比榮幸,能親眼目睹下雪和天池周邊的美景。聽導遊說,許多遊客常常因天氣變化而無法見到這一景象,這讓我的體驗更加珍貴。最後,令我驚奇的是吐魯番的坎兒井。這是一個結構巧妙且神奇的水源系統,由天山的雪水滲透至地下,經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撈灞等四個部分組成。這似乎是上天賜予這片土地的恩惠,更令我敬佩先人的智慧,他們能在這片極其困難的沙漠中發現生命之泉源。這也讓我聯想到金門古河道的沉積層所蘊藏的地下水,正是因為先人們的智慧啟發,如今成為金門發展的重要資源。我們應該感恩上天的賜予,並衷心保護和珍惜這份珍貴的資源。 走訪北疆景點,領略獨特的魅力,彷彿重溫了童年時期對家鄉之美的感受。作為終身致力於自然生態、地質環境、科教文化研究者,我深刻體會到地理與歷史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繫。由金門地理地質景觀及演化過程,聯想到新疆的地理地景與社會文化的演變,儘管兩地的特殊地質和地理環境有所不同,但印證了日本明治大學教授武光誠在《歷史是誰改寫的?地理知道》中所強調的法則,地理與歷史之間的關係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是在天山以北,我沿途發現與金門相同的花崗岩地層,這讓我驚喜不已,感受到這次旅程的價值,那種找到原鄉的感覺讓我倍感興奮,真是一次難忘的體驗。
-
國慶日
又值一年一度的國慶日,「現如今對國慶日的感覺淡了」,想必會是所有年過半百的國人一致性的感受。至於為什麼淡了,想必許多人都猜得到原因,也能說出一籮筐的原由,在此我絕對不會想去討論那斗大如頭的國家認同問題,只是想單純的思考,「國慶日該怎麼過才是合理的?」畢竟不是有句話說,「改變不了,那就參與!」沒有參與是沒有發言權的,與其求人,不如問己。 小時候的國慶是很多姿多彩的,因為早早老師就會布置下種種課題,寫作文、畫圖畫,甚至是搞教室布置的,大家各有分工,忙得不可開交,唯一的共通處就是要強調那鮮紅色的雙十。初始只是覺得創造這個圖騰的人真有巧思,把兩個十字橫串在一起就是雙十,簡單明瞭又易懂,後來又從老師那、書本裡再深層的看懂了雙十的涵義;那自然是個潛移默化兼肅然起敬的過程,你不會問為什麼,只是會照葫蘆畫瓢的跟著做,感覺就是理所當然的事。那時的電視上也極力的宣揚著種種對於國慶與國旗的愛國行為,例如某眷村老兵數十年如一日的按時升降國旗,光輝十月更將周邊布置成旗海翻騰的壯觀場景,再加上各家戶、眾機關的自發性參與,一時間滿街的豔紅壯麗,如果當年還有閱兵儀式加持,那股熱鬧勁直攪得人人慷慨激昂、熱血沸騰,久久不能自己。 約莫上了高中後,這樣的狀態才有了一些改變。那時候知道有什麼海外異議人士在鼓吹國家的身分及認同問題;當然,老師、教官們若有幸談到這些議題,通常都是先下結論再談細節,深怕一個講晚了、談叉了,民族幼苗和國家未來主人翁就要被荼毒、污染了,豈能不如履薄冰、謹小慎微。當然,在權力、訊息都極不對等的前提下,那時的國慶一樣過得氣氛熱烈、多姿多彩,只是其間彷彿有種山雨欲來的危機感,談不上是壓抑或不適,就是悶悶的,當年哪會知道那居然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前奏曲。 一直到上了大學,也開始打工了,眼界和思路才真的被打開了。為什麼周遭總有些離經叛道的人在說一些大逆不道的話,卻美其名為言論自由?「國家認同也有言論自由嗎?」那是我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顯然許多人會有迥異的答案。因為試卷上也不會考,就更沒有限時必須釐清的壓力,倒是曾耳聞某某老師政治立場鮮明,在相關的問題上若答題方向與其相左,便很難取得高分。到底我是沒遇過,就沒有發言權了,反是見有不少老師提及這些問題就打哈哈,矇混而過,大抵就是民主時代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的意思;有些「思想先進」的同學對此極不以為然,私下不免抨擊,「讀書人的脊樑骨哪去了?」這讓我想起首次在廣播中聽到民進黨創黨新聞,主持人那義憤填膺,兼又如喪考妣的聲音表情;中華民國這艘大船這就風雨飄搖、傾覆滅頂了!那時更多人關心的是黨外抗爭的進程與結果,國慶除了是放假日外,已甚少被提及。 又過了好多的雙十日,其間國慶日的標誌被改得……,嗯,恐怕連它媽都不認識。最近的一次又改回來了,好像中華民國也不再是那委屈的小媳婦了,但,這就是結局嗎? 至此,我還是想不出國慶日該怎麼過才是合理的,容我阿Q的改寫陳之藩先生在《謝天》一文中的名句,「因為要問的人太多了,不如問天吧!」希望不會有人想戳我的脊樑骨!
-
關於清朝的「待贈徵仕郎」
2024/09/09金門日報頭版頭條,由陳麗妤記者所報導的一則新聞,標題是「縣定古蹟--官澳藏興古厝修繕完竣,陳福海(籲)結合古厝建造之精神與周邊景點,打造旅客必訪之路」,很是吸引我的眼球,我認真地看了好幾遍。 報導中有一段這樣寫:「依據文化局說明,金門縣定古蹟──官澳村藏興古厝,由世居官澳的楊氏宗族岑兜派下的第十七世(孫)楊廣理(詩伯公)所建。始建年代為清乾隆五十至六十年間(1785~1795年)。楊廣理(清待贈徵仕郎),幼年(時)家境貧困,經常三餐不濟,過年(時),鄰里孩童歡度新年之際,他都得(撿)拾別人家遺漏在田地裡的番薯,因此也流傳『詩伯公挖到番薯,不該餓』這句歇後語,有自助天助之意。」 當天,有人看到楊廣理先賢的官職是「清待贈徵仕郎」之後,不知是甚麼官,打電話來問我,坦白說,剛開始,我也不知該如何回應,突然想到自己正在閱讀的行政學大師──張金鑑教授所撰寫的《中國文官制度史》,就試著碰碰運氣,看能否找到蛛絲馬跡,萬萬沒想到翻著翻著,竟然被我給翻到了。 就在該書第二篇第四章有關「品奉等級」的第一三八頁寫著:「元明文散官階失之繁冗,清代加以刪減,與九品正從之級相配合,併為十八階。」而在其後的敘述又出現:「從七品曰徵仕郎」字樣,我想要的答案立刻浮現! 依照清朝的品秩看來,從七品官的徵仕郎,略比正七品的縣令小一點,差只差在它屬於「文散官階」,並沒有實權。 但問題又來了。那「清待贈」是什麼涵義呢?我又翻查了相關資料,得到的答案是:「清,指的是清朝,如稱『皇清』係敬稱。『待贈』就是皇帝準備賜封,但還沒有賜封。待贈,意為(楊廣理先賢)生前未得贈封,希望死後子孫有功,能得到贈封。」換句話說,楊廣理先賢在過世之前,還沒有正式受封為「徵仕郎」。 另外,我在給麗妤記者的「賴」裡寫道: ……報導中提到的:「18世楊耿光,應該是〈清雍進士〉,而不是〈清雍正進士〉。」 我所持的理由是,其父楊廣理是十七世,乃清乾隆後期人,而雍正(乾隆之父)在乾隆之前登基,豈有兒子(楊耿光)在父親(楊廣理)的前朝為官之理? 又經我向楊肅凱先生請教:〈雍進士〉,意即所謂的「文散官階」,乃清朝對有功於國家、社會的地方仕紳的酬庸,它並不是正式的朝廷命官,沒有實權。 據個人所知,清朝皇帝(或大官)禮遇地方仕紳,稱之為〈鄉飲大賓〉。這在我們夏興由二十世孫陳雲行訂定,陳應瑞原本,陳起鳳重修的《浯卿陳氏世譜》裡,即有鄉飲大賓的記載與敘述,此套家譜係家廟藏版,乃清乾隆二十(乙亥)年(1755)所鐫印的。 1755這一年,距離妳報導所寫的:「金門縣定古蹟--官澳村藏興古厝,由世居官澳的楊氏宗族岑兜派下的第十七世(孫)楊廣理(詩伯公)所建。始建年代為清乾隆五十至六十年間(1785~1795年)。」兩者無論是時間或年代,均極為接近,甚具參考價值。 」 多謝麗妤記者肯聽我囉嗦,其實,我所知道的很有限,只是個性比較雞婆而已,誰叫我是金門日報(正氣中華報)一甲子的忠實讀者,我個人始終認為:關心地方上的社會公器,是一個鐵桿讀者的權利,同時,更是義務!
-
陽臺的望想
每早陽台凝望西風,廣角寬銀幕的景物放映眼前,俯視中正國小側面全景,這可是我的母校原金城國小。我們第三屆張栢樾同學,回母校當上了校長,舉辦了第三屆盛大的同學會,本預訂每年由一班主辦,共七班由各地返金,有上百人之譜,因疫情而暫停,私下卻有不定時,頻繁聚會在快樂農場,在同安渡頭小聚小飲,時蔬小炒配陳高,看大橋聽海濤,一杯茶一枝筆寫風騷。早我們三年的學長,稱示範中心第十八屆的同學會,已行之多年,該屆人才濟濟,每年聚心聚力相聚,值得我屆學習,因為張校長的熱心,倆會都有密切的交流。十八屆蔡姓學長,是金店大老闆,本與我同住一棟樓,現在又各自搬了新家,可惜學長剛遺憾過世,遺產數億。 母校高樓仞立,四樓建物一幢幢密集興起,主樓重檐燕尾,還有波浪的水形馬背,在現代新大樓加上閩南式金門古建築原素,是「後現代」的設計,我每天看到的是側面高高的山牆,數仞黌墻宏偉。大門兩側的黌牆有浮雕裝飾,是漢朝墳墓「畫像磚」的圖案,車馬儀隊,文武陣仗,古寧國小的圍牆也有這樣的圖騰。 主樓有電梯可上校史館大會議室,同學會就是在那裡召開的,多年來我也多次上樓評選,全縣要拿去參加世界兒童畫展的作品;我還送一小幅水墨畫「金門城小洋樓」給母校陳列。我家直接面對的這棟樓是廚房邊的藝能科四層大樓,每樓兩間音樂教室,還有美術、陶藝燒窯等專科教室,我曾與「金門樂府」去音樂教室教小朋友唱南音。 約在民國49年,我們剛入學,低年級沒有教室,四處流浪。第一次兒童節,是在校內一片小樹林的課椅上,分到一小包糖果,是唯一記得的小幸福。就是在露天上課,隔壁就是朱子祠,有一圓形月門互通,門裡面陰森森的我都不敢進去,可能有一班在那邊上課。後面就是831,與學校有高高的圍牆隔絕,春風不度玉門關。金城831基地是傅子貞老師家的祖產,無償借給金防部設茶室,撤了831,金防部把這塊私產還給縣府,傅老師生前打了官司,都無法向縣府要回祖地,引憾而終。只留下一顆大榕樹,見證人世的滄桑,樹蔭本有一個神龕供奉天蓬元帥豬哥神,女侍應生祈求生意興隆。當年如能開放民用,生意一定應接不暇,日夜加班,我們也不必靠DIY長大成人。該地現闢為停車場,我的車不必買票,都可以快樂的進進出出! 學校原稱「浯江公學」,民國17年2月,韓福海縣長「增學校以造士」的建校奠基石還在。我們入學時剛在改建水泥平房,後面教室不夠用,所以在樹下上課,看見台灣兵站在高梯上抹石灰,一面工作一面唱台灣曲調。建築中間大辦公室,屋前平台,面頂上「禮義廉恥」插旗桿,以後是全校升旗、跳土風舞的地方。辦公室兩側一排共建六間六年級的新教室,我們這一年段一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班,我是最後一班辛班,升六年級時裁減一班,裁了庚班,我們就成為第七班「六庚」,前面只有六間六年級的新教室,所以我班就滯留在後面舊教室,繼續流亡,無緣進學黌宮大堂,現在在賴上尷尬以「庚辛家族」聯繫。 學校缺教室,而流浪在校外,先到南門許祖厝,三班擠在一個大廳,整天吵雜混亂。只記得,我為了搶搖下課鈴,打破老師的蓋杯,跟我媽到對面許源順店,買一個新杯去賠。從北門街到南門街我環境很熟,外公許買(早逝我不認識)、外婆辛氏,辛苦(許、苦閩南同音)一家,就住在許祖厝附近「義和」內。這時已是外婆晚年老番顛,吵著要到日本找女兒,原來我二姨民國十六年,嫁去日本長崎泰益號新頭陳家,外婆也跟去日本小住一段時間。 其次是在北門下傅大厝的大廳上課,也是兩三班擠在一起,掃地時洪同學用掃把打我,無緣故被霸凌我不敢吭聲,沒多久他去務農作工,近年到海邊散步常常碰面,他不認得我,我記得50年前被他K過,互不打招呼。下傅大厝廂房後來還中砲,傅家小孩被斷頭,同睡的老奶奶嚇傻在一屋的煙塵,我不敢去看,也開始很怕死。二年級遷到上傅,傅錫琪家祖廳上課,才真正有上學讀書的感覺,就是獨立一班,導師張再帶,勞作課我用蠟筆畫風飛沙,同桌女同學姓林,常靠到我耳邊唱歌。在花園我跟鄭同學打過架,我用打陀螺繩子綁一個銅錢,K他一個小口。他也早輟學,在小金門做工,打架殺了人,判刑入獄十來年,刑滿出來每天醉醺醺,在北門車站碰到,我主動找他說話,他還羞於認我,沒多久醉後抽菸引爆瓦斯而亡。在北門同樣的武器,我喜歡以錢砸人,我還打過鄰居由古寧頭搬來李同學的弟弟,我不知他名,比我小點,不知所終。 到小三終於不再流浪,回學校上課到畢業。建校百年我曾以對聯祝壽:「臨浯江書院;繼洙泗學風」、「中心文教傳百壽;正道學風溥千秋」。以永遠的母校為榮,是我全家大小共同的母校,內人還是母校教書退休的。不才我也拿過傑出校友,幸沒辜負母校的栽培!
-
澳門與浯島文學獎
已經忘了那是一場聊天,還是正式座談,我們提到可以夥同澳門、廈門,三門互動,談文學也談島嶼的身世、命運與未來。孤懸是島嶼共同的背景,儘管有不同的政治背景,但一種離群索居,居民的心情是一樣的,尤其多年前的博弈條款,讓金門與澳門更近了。 島嶼不大,不代表內容量很小,猶如人的腦袋,以直徑、圓周衡量,不過一顆瓜。腦袋面積、體積,只是一種穩定衡量,人之所以作為人、作家之所以為作家,在於突破界線,於空中射出意志,便能遨遊,上天下地,吞吐日月。 我得過澳門文學獎獎項,也擔任過評審。得過獎項是因為作品發表在澳門日報,因此擁有參賽資格,很意外以資深身份獲得獎項,還好參賽只是偶然,最後還是擔任評審的多。澳門基金會常年舉辦文學獎,奧援來自賭場的提撥,賭場之於澳門猶如酒廠對應金門,都有獨特的生財管道,澳門有什麼獨特文學風貌值得浯島參考嗎? 澳門文學獎分成本地組與公開組,澳門居民參加本地組,外地人在澳門日報或者發表在其他傳媒,只要主題跟澳門有關,就擁有參賽資格,列入公開組。今年本地組,冠軍〈島嶼病〉崎嶇複雜,年輕人到荒島上生活,從中自我摸索與尋找人生答案。一個非邏輯、非理性的故事,說明理想與幻夢如何攫取。必須用寓言來理解一個奇妙故事。亞軍〈天台上的哪吒〉,以拆除違章發現三名移工,交代與阿偉、阿瞬等人事蹟。尤其是阿偉。事件展演中,交代澳門變化、民間信仰,以及好朋友為什麼、沒來由地淡了。其中還「發現一具乾枯的屍體」,情節曲折,有句話讓人感動,「如果說哪吒是保護神,不如說我們澳門人每個都是哪吒吧」。季軍〈最後一次〉分成四條線索敘述,家庭、人性、行善跟懺悔等主題。娓娓道來與寫實。小說側重想像與虛構,但若想像太遠,猶如風箏斷線,很難扣緊澳門歷史與日常。前三名得獎作品在主題構思、結構布局,以及人性善惡對比上,都發揮抽絲剝繭手法。島嶼面積、人口變化、經濟數目等,都有衡量的依據,唯獨人情潮汐不可限量。 得獎作品有寫實,有荒謬,對比起來,浯島文學的短篇或長篇,常常可以看到窠臼,就是戰地跟民俗風情的入文,這是很好的質地,可是一旦多了,除非在手法跟結構上有所翻新,不然免不了閱讀疲憊。 澳門作為賭場,國際性更強,作家根基於澳門,然而不被設限。或者該說是,基於對澳門母土的關懷,爬梳歷史成為鄉情依託,繼而以小說還原過去澳門,並且構造史料之外的澳門。 公開組冠軍〈綠盒子〉,主角偉鳴對於戀人過去影像的迷戀,造成妻子誤會他的外遇,在科幻、多元宇宙的時空間,架構愛情的形體與精神,看似迷濛的情節,隱含深刻的追求。亞軍〈收藏家〉篇幅遠遠超過其他參賽作品,以崖柏生長崖壁,形容人世困頓,以之作為雕刻也是隱喻。因而人生本來就苦,提及「忍著就是活著,活著就是忍著」,發人深省。季軍〈騎馬去澳門〉老人家逃離養老院,回憶過往,到底是否發生過?沒有人說得準,交織童話、想像以及現實。騎馬也成為隱喻,到達遠方。 因而島有多大,便不是數字可以衡量,而是文字可以帶我們,到多深的遠方。澳門文學獎的做法不同浯島,但都有意識地去兜攏在地特質,並設定好外地人士參加的幅度跟方向,然而開放性、多元性,澳門因為過往複雜的政經關係、殖民地色彩,讓文學的呈現有了不同。
-
以色列打開戰爭的潘朵拉盒子
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黨政府設集中營屠殺數百萬猶太人,以及侵華的日本軍隊攻入南京城,屠殺手無寸鐵的平民高達三十萬人之多,此卑劣的行為被視為懦夫暴行與世紀之恥。 從古今中外的歷史見證,兩軍交戰皆以避免傷及毫無抵抗能力的平民百姓為原則,就以目前尚在交戰中的俄烏戰爭為例,都是先將居民疏散遷出後,雙方再進行城鎮爭奪戰,所以在每場戰役中,受到傷亡的平民比例相對較低,這要取決於雙方領導者對戰爭價值觀的認定程度,以及其對人類生命尊嚴維護的能力與人品,也就是軍人武德表現的一環。 二次大戰結束後,由盟軍特別設立的歐洲國際軍事法庭與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針對德國、日本戰犯陰謀發動戰爭,常規戰爭罪及反人類罪(包括屠殺平民、戰俘)等罪,進行德國紐倫堡與日本東京大審,一干戰犯被處以死刑及長短不一的監禁刑期,終於還給受害人公道,也做為後人不可再犯同樣錯誤的教訓。 上個月中旬,黎巴嫩因通訊呼叫器連續兩天發生爆炸事件,據新聞報導已知上百人死亡、近三千人受傷;這場爆炸事件,聯合國立即聲稱,以民用通訊設備作案可能構成戰爭罪,黎巴嫩外交部長布哈比嚴厲指控,這是以色列策畫的「殘忍恐怖」攻擊,嚴重違反國際人道法的基本原則,他還稱以色列為「流氓國家」。 由於台灣媒體受到親以色列為主流傳播的影響,對於受到恐攻慘狀均做選擇性報導,電視台談話性節目除了極少數敢指責以色列此舉等同恐怖攻擊外,大部分均輕描淡寫:「以國應該受到『一些』譴責」,這些媒體讓人看不到真相、不憑實報導,不知新聞道德與良知存於何處? 爆炸案發生後,以色列國防部長強調:「戰爭的新時代已經開始。」暗示將來會用更多類似手段攻擊敵手,顯露得意之勢,醜陋之態令人髮指,利用非軍事的民生通訊器材,對不特定對象進行死亡攻擊,其行徑與聯合國定義的恐怖分子何異?視軍人武德為無物,忝不知恥,且冤冤相報何時了,二戰時自己猶太族人被屠殺的慘事,距今僅數十年而已,傷痛未癒,今日卻以類似手段殘害別人,寧非屠夫? 據報載,因持聽通訊器靠近臉部時爆炸,許多眼鼻手指被炸裂,當地一位醫生哀傷訴說,僅一晚為傷者摘除眼球的數量,就超過他一生執業的總數,其慘狀可見一斑;有些孩子替父親拿對講機時同時被炸死,有些人在出席葬禮時被炸身亡,這些傷亡者並非全是真主黨的成員,可能是他們的家人或朋友,通訊器具經流通後,散布在社會各處,變成無差別恐怖攻擊,相對國家必將以同樣方式展開報復反擊,從軍事裝備到民生用品,如家用電器產品、交通工具,各類工廠生產器材等等,都可能被置入致人於死的爆裂武器,這將會成為怎麼樣的世界,試想如果發生在台灣,我們要如何生活過日子?這樣的顧慮並非杞人憂天,何況這次黎巴嫩爆炸的BB Call赫然發現貼有「Made in Taiwan」的標籤,儘管國內文宣都聲稱與台灣沒關聯,產品不是在台灣製造,只是授權貼標籤,大可不必擔心,但絕非如此,二○二○年前,ISIS伊斯蘭國在世界各處進行恐怖攻擊的名單中,台灣就榜上有名,雖然ISIS組織與真主黨不合,但站在真主黨是受害者,甚至整個中東阿拉伯世界的立場,將會如何處置台灣?會不會有所報復行動,絕不是以鴕鳥心態可以掩蓋的。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欲削減大法官職權,遭民眾反對,聲望大跌,適巧以哈戰爭爆發,他強勢主導戰爭內閣,以戰爭的鮮血餵養他的政治生命,完全沒有道德底線,無所不用其極的恐攻手段,已如打開潘朵拉盒子,戰爭殺戮之火更難平息,美國力挺以色列,起初撇清爆炸案與美國無關,隨即在以色列轟炸黎巴嫩、造成大量傷亡後,聲稱「這是正義的伸張」!顯然再一次為以色列的行動買單,他忘了當年911事件,賓拉登是如何以誓死的決心展開報復的,台灣始終以唯美國是從,是否會遭池魚之殃,應予高度提防警戒。(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
街頭觀光壁畫
從溫哥華開車要一個半小時的小鎮齊利瓦克(Chilliwack),人口約有七千人。我沒去過,大概刻板印象裡到過一些小鎮,總感覺無甚可觀。不久前,有朋友前往遊覽,回來說,小鎮為了拚觀光特地建了一條仿歐洲的街道來吸引遊客。接著說,「那街道只有數十公尺長而已」,意思是可去可不去;又說,他們是搭公車前往,這可引起我的興趣。若有公車可搭不須自己長途勞累駕駛,就會想過去轉轉。 隔數日,網路上看到齊利瓦克將有壁畫展活動。因此,與朋友相約在壁畫展覽前造訪,可避開人潮。同時,感謝Danny犧牲假日幫忙開車,這下子連搭公車也不用了。由於受「街道只有數十公尺長」這話的影響,我將小鎮想像得相當荒涼,沒想到抵達時感覺幅員廣闊。遇見的銀行、超市,比我居住的地區都來得大。大概附近分散的農村,日常生活都以小鎮為中心;周邊可見一畝畝整齊的農田,種著各式各樣的菜蔬雜糧等。 歐式的新建街道小巧可愛,並在街道的後巷空白牆面,繪畫了三、四幅壁畫,數量雖不多但還算精緻。從這歐式街道及幾幅壁畫來看,顯現出小鎮吸引遊客的強烈決心。當我們溜搭歐式街道,確實也見到成群的遊客三三兩兩前來打卡。離開小鎮,造訪郊區的一家雜貨店,雜貨店可說是多角經營且有純樸、親切、舒緩的鄉村風情。除了賣農產品也設有咖啡座及各式麵包烘焙。我們點了咖啡,享受這難得的鄉村氣息,買了新鮮的藍莓、玉米等。 說起街頭壁畫,我曾觀賞過一些,也看了不少網路上的介紹,有的壁畫風格嚴謹畫幅碩大,有的寫實且唯美。這裡,我想介紹一處印象深刻,比較隨興,在網路上觀賞過的壁畫。壁畫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的一處巷弄,叫「鬼仔巷」。我暫且稱這些街頭壁畫為「互動式壁畫」,對觀光客來說,這種壁畫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雖說是「鬼仔巷」,但不是一處陰森恐怖的巷子,有一說法是長輩呼喚在巷弄嬉戲玩耍的孩童為鬼仔。 感覺上這巷子並不大,有些牆面斑駁脫落已露出牆內的磚頭,壁畫家便依據牆面的狀況來創作。有一堵牆畫一理髮師,一手做勢挑起頭髮,另一手拿著剪刀,畫的前頭特地擺放一台實體的理髮座椅,讓來打卡的遊客可坐上椅子拍照,像似正接受理髮師剪髮;一幅壁畫,畫一位寫春聯的長者、另一壁畫,畫一位琴師拉著二胡,兩幅圖畫前都擺放一張實體的長板凳,遊客可坐在板凳上拍照,可作勢專注觀賞春聯寫作或是傾聽琴聲;另有一幅壁畫,畫的是蹲在地上玩彈珠的兩位小朋友,其中一位還背著書包,大概剛放學便迫不及待前來玩耍;遊客可走近與兩位小朋友蹲一塊,拍照時,狀似大夥一塊玩彈珠。另有一幅壁畫巧妙地將兩位小朋友分開來,其手上各持跳繩一端,繩子沿著地上畫,遊客拍照時可站在地上繩子上作跳躍狀,便是一張生動的跳繩照片了,……。 其實,街頭壁畫成本不高,卻往往能帶來為數可觀的遊客。因此,城鎮、村莊或城市熱鬧一角,若有充足的牆面可供繪製壁畫,可請來美工專家設計,將牆面美化成吸引觀光客的街頭壁畫。再者還需要有些配套措施,當壁畫引來觀光客,須有一些飲食店、小吃攤或是速食餐車。再來,有幾家有特色的紀念品店土產店。最後,或許還需要有旅館及民宿的配合。這些舉措可從相鄰有互補性的數個村莊來合作實施,也可以由社區相關單位來評估規劃及執行。
-
AI革命 我的初體驗
輝達的黃仁勳穿著一襲黑夾克,每次自美來台,就會掀起一股AI(人工智能)旋風。我起先不知道AI已發展到什麼程度?直到這次溫哥華之行才有了初步的體驗。我的朋友溫城油翁陳興漢,隨身攜帶一部IPad,這是一位八十多歲長者探索世界的利器。 他比我進步會玩ChatGPT。那一天在我家,我們要AI作詩,古人七步成詩,號稱才高八斗,它一步就成詩;接著要它寫一篇三千字的溫馨小說,它立馬而就有人名地名與情節。我嘆服之餘,一時興起出了一個考題,請它寫一篇古寧頭大戰今年七十五周年的紀念文章,原文如下: 七十五年前的古寧頭大戰,是金門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整個兩岸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點。這場發生在1949年10月的戰役,不僅是國共內戰的關鍵戰役之一,更深刻影響了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歷史進程。時至今日,古寧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那段歷史卻依然刻在金門人的記憶中,成為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古寧頭大戰,是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之間為爭奪金門而展開的激烈對抗。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計劃奪取金門,以進一步進攻台灣。然而,這場原本被認為勝券在握的戰役,最終卻以解放軍的失敗告終,而國民黨軍隊則成功保住了金門,穩住了台灣的防線。 金門地處閩南沿海,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在古寧頭大戰中,國民黨軍隊憑藉金門的天然地形優勢,成功擊退了解放軍的進攻。當時的國民黨軍隊雖然處於弱勢,但依靠強大的意志力和對家園的保護決心,最終力挽狂瀾。這場戰役不僅體現了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更是一場意志與決心的碰撞。 古寧頭大戰的成功,穩定了台灣政權,並使台灣得以在隨後的數十年中,發展出繁榮的經濟與穩定的政治環境。對於金門而言,這場戰役不僅是其歷史的重要部分,更是一個象徵著生存與抗爭的標誌。金門的居民在戰後重建家園,戰地的陰霾逐漸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堅韌不拔的精神與對和平的渴望。 如今,七十五年過去了,當我們回望這段歷史,不僅僅是為了紀念那些在戰爭中犧牲的英烈,更是為了警醒後人,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戰爭帶來的痛苦和創傷不可忽視,古寧頭的硝煙雖已散去,但那段歷史中的教訓卻應該永遠銘記於心。 每一個來到金門的人,都能感受到這片土地上的特殊氣息。古寧頭的沙灘上,曾經有多少戰士的血汗灑落,而如今這裡的海風依然輕拂,戰地遺址成了歷史的見證。這裡不僅僅是觀光勝地,更是一個歷史的沉思場所。 在這個七十五週年的特殊時刻,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如何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金門的未來,依然與兩岸的和平穩定息息相關。從古寧頭的教訓中,我們可以看到,戰爭最終只能帶來破壞,而和平與對話才是解決分歧的最佳途徑。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寧頭大戰的親歷者逐漸減少,但他們的故事將通過後人的講述與紀念,繼續傳承下去。每一個站在古寧頭的遺址前的人,都會感受到那份沉重的歷史責任感。這不僅是一段軍事史,更是一段人性與命運交織的篇章。 七十五週年紀念,是我們思考歷史、珍視和平的重要時刻。讓我們在追憶那段悲壯歷史的同時,堅守和平的信念,珍惜當下,展望未來。在這片曾經飽受戰火摧殘的土地上,讓和平的種子繼續生根發芽,願未來的金門,永遠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下。 這篇文章一字未改是AI寫的,它能統合、組織、分析、思考與創造,起承轉合論述有理有據,誰曰不宜。古人說下筆千言,倚馬可待。AI迅捷異常只要十秒之內就能搞定。它今日的能力已然如此,將來的發展更難以想像。 AI革命的浪潮業已襲來,它還能繪畫、製圖、譜曲、設計、翻譯、寫論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能。它將改變這個時代走向,改變許多人的命運。職是之故,世新大學首先停辦中文系,文化大學接著取消中文系文藝組,淡江大學115年不招中文研究所的學生。那麼,你還敢去讀文史系嗎?
-
眷戀故鄉金門的陽光
住屋若有陽光照拂,是種福氣,健康也就跟著加分。我不懂風水,但三年多前初見我現住的屋子,是個初秋午後,迎接我們夫妻是灑在客廳的一片歡喜微笑的陽光。 喜愛上這充滿陽光的屋子,細想下,與我在金門生長近二十年的歲月經驗,綿密關聯。也可說,我有意無意將金門閱歷過的陽光帶進了新屋。更深入說,金門的成長歲月,奠下我日後許多人生思維和哲念的基礎。 午後,常依靠客廳的躺椅上,望過露台,望向遙遠天邊的藍天和白雲,再低頭看看灑得滿地金黃色的陽光。那片陽光,溫暖了我冬寒的骨子,更溫暖了我對金門故鄉永恆的回憶。 我不是在做夢吧?竟又任陽光帶我回金門故鄉,回到我生長近二十年的地方,那裡有一片片的陽光一直閃爍著,一直向我招手。 記憶裡,金門的冬天,格外冷,冷到像一個大冰箱,有時甚至像一個大凍庫。只要太陽一露臉,大家都會趨之若鶩,紛紛出來與陽光約會、對話。 冷戰軍管那段童年歲月,家常有駐軍,我常坐在瓊林古厝門前大石階上,曬著暖和的冬陽。此時,阿兵哥們出操歸來,也來做日光浴。就在這暖暖的陽光裡,開始我的學前教育。 和阿兵哥對話交談,幾乎都用國語中文,我的中文聽說能力,就是這時打下了基礎。阿兵哥來自全國大江南北各省籍,我幼小的心靈,被他們所說的故事吸住、打動。那些年,許多人生的常識和知識,都在冬天的暖陽下,一起曬著陽光,從軍人身上獲取的。陽光是我在金門故鄉成長過程,一個不能或缺的伴侶。 金門戰地年代的夏天,太陽出奇地大且熱。我永遠記得古厝門前那片洋灰地,不大不小,夏天常曬著農作物,熟的和生的花生、玉米、高粱、豆類、地瓜乾等,輪番上陣,上演一齣齣的日光浴。 只要有陽光,門前的廣場,就未曾寂寥過,衣服和農作物,甚至海產,如海蚵和海菜,都紛紛熱鬧登場,接受陽光的照拂。陽光是孕育戰地金門生命和希望最可靠、最古老的一個真理了。 小時,母親吩咐我們幾位小孩,輪流將日曬的穀物,每隔一段時間,加以翻面,隨陽光走動的步履挪移作物。我們都樂於與太陽公公玩捉迷藏的遊戲,這是我在冷戰金門童年烙下一生如新的記憶。 那些年,金門的大街小巷,廣場和空地,常見鄉親利用大太陽曬農作物,蔚成島上特殊的景觀。想到故鄉的陽光,就無可避免地在腦海裡躍現這一幕幕日曬作物的場景。 不怕陽光笑我自作多情,但陽光裡明明就藏著我對故鄉最深情、永不止休懷念與記憶的音符和旋律。那陽光,片片灑在古厝的天井和走廊上,片片灑在晾曬著花生米或甘藷片的門前廣場上。那陽光啊,片片灑在我懷念故鄉金門的回憶大道上。 別人一生可能只擁有一個陽光,而我卻有兩個,一個在當下,另一個在故鄉金門的過往。那孕育我成長茁壯故鄉的太陽,高掛在我記憶的天空,越老越明亮,越老越引我眷戀。
-
我的921
9月21日剛好在台北,途經國父紀念館時,看到台北市政府正舉辦「國家防災日」防災教育宣導活動;活動由市政府消防局主辦,市長蔣萬安也出席,看著曾經待過的單位,免不了到現場參觀,活動主旨在提高民眾對防災議題的關注與了解,並強調在災害發生時的自助與互助理念。 將9月21日訂為國家防災日,原因就是民國88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5.9秒發生於台灣中部地區的逆斷型的那場地震(集集地震)。從南到北持續102秒的嚴重搖晃,芮氏地震規模7.3,是台灣自二戰後傷亡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這一年,我剛剛從警校畢業,因金門還未成立消防局,於是選擇留在台北市,並被分發在內湖消防分隊,7月1日報到,隨即職前訓練12周。9月21日剛好是結訓日,晚上吃完慶祝宴便回分隊報到,滿懷欣喜隔日將成為正式消防員。 迷迷糊糊之際睡到半夜,忽然感受到一陣劇烈的搖晃,由於宴會有喝酒,以為是上鋪同學故意鬧我,一腳往上踹去:某某,不要鬧了,明天還要上班。上鋪同學還沒回答之際,忽然搖晃結束,來了一次上下的巨大跳動,此刻所有人都被驚醒,房間有學長大喊:地震、大家快起來離開。於是一陣兵荒馬亂,大家都往外衝,只見原本夜間燈火通明的台北市區,已成漆黑一片,同事們自發性聚在隔壁保養廠空地上,分隊長也開始清點確認人數。 由於在這之前7月29日台南電塔傾斜導致的大停電,曾經造成大量電梯受困案件,大家已早有要出勤的準備。在此冷靜下來的空檔,第一反應就是打電話給家人互報平安,但電話已經打不通,電視系統也已癱瘓,資訊完全與外隔絕。一位經驗豐富的學長找出一台老式收音機,大家就靠著這台收音機收聽災情,其中某電台記者或許受到驚嚇,竟然問氣象局人員:請問是地震引起的大停電還是大停電引起的地震,令大夥聽了哭笑不得。 果然沒幾分鐘,勤務指揮中心就傳來案件派遣:虎林街東星大樓倒塌,請所有車輛前往支援。 到達現場時,我們單位部署在虎林街一側,一下車看到災害現場以為是電影場景,只見整棟大樓已經倒塌,原本12樓的建築,底下8層已塌陷,只剩9到12樓4層建築靠在隔壁大樓,建築內有多處在燃燒、伴隨濃煙以及嗆人的瓦斯味,一切都讓我感到不現實。只見一堆人在斷垣殘壁中對著我們喊著救命,此時先到達的分隊已經展開救援,整個指揮系統大亂,無線電根本無法回報,畢竟大家都沒遇過這種災害狀況,指揮官只好下令各車組就近搶救民眾。於是我們就從眼前的現場開始救援,或許是腎腺上素分泌,很多困難無比的救援,在當時覺得理所當然,是後才知危險程度。在經過幾小時的搶救後,現場就只剩被建物壓住的民眾及瓦礫下傳來的呼救聲音,這些需要依靠救災工具及技術難度非常大的救援。很快來到早上八點,另外一班同事來接替時,鬆懈下來的我跟同事一下就無力地躺在人行道旁,連爬起來的力氣都沒有。 此後在日夜不停的搜救下,幾乎挖出來的都是罹難者,現場氣氛是一片烏雲籠罩,時間終究來到黃金救援72小時結束的時刻,指揮官就決定用重機械挖掘,加快救援速度,我們則被安排在吊車上觀察是否有受困民眾,幸喜在這絕望之間又救出葉氏兄弟,大大激勵現場救災人員及家屬的信心,可惜在此後就沒有傳出好消息,直到將現場掘地三尺。 921大地震肇因於車輪埔斷層的錯動,造成地表長達85公里的破裂帶,更在全台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蹤,1萬1305人受傷,5萬1711間房屋全倒,5萬3768間房屋半倒的災情。以及道路、橋梁、堰垻跟堤坊,電力、衛生、工業、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的破壞。我在北市只見到千災萬害中的一隅,就已經感受到了此次災害不知摧毀多少家庭,造成多少妻離子散以及親人天人永隔的情景。最不能忘懷的是我在瓦礫堆下救出一位小女孩後,她不哭不鬧,眼中滿懷著期望跟我說:叔叔,我媽媽跟姐姐還在裡面,你快救救他們。那時我還年輕,又專注於救人,下意識對她說:現在她們被埋在地下,可能救出機會不大。她聽完我的話之後,眼中露出的絕望眼神,那一刻我真想抽自己的臉,還好學長在旁忙說:妹妹不要擔心,我們很快會把你媽媽跟姐姐救出來的。 災難帶來傷痛,卻可以讓人心手相連。921地震讓台灣人見證了破壞與重生,學會了記取傷痛,珍惜生命。事情總有兩面,浴火終究重生。因為921地震,台灣之後完成區域性預警系統和國家級警報,以創新科技預測地震發生的週期,預先防震減災。另外在救災制度的建置、人員的訓練、裝備及器具上,也都朝先進國家之林邁進。現在在台灣各地旅遊,當年記憶中921地震造成的殘敗已然修復,大地仍在休養生息,只有少數刻意保留的災區景況當年現場。很多人都不願提及這當年傷心往事,但這一段記憶已深植每個人心中,經歷過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921。 而我,始終忘不掉當年那位小妹妹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