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飄香媽媽味 軍旅老爹的難忘日常
民以食為天,對於許多軍旅中的老友而言,出門在外,嚐盡五湖四海美食佳餚,不時慰藉著貪婪的味蕾,最終定論,家鄉的媽媽味永遠是心目中最想念的味道。 王學長學生年代,每逢假日便會跟著麻吉洪哥去他高雄家作客,一進家門,一股撲鼻香氣迎面而來,原來是洪媽又在準備可口的中餐,一盤盤湘菜香氣瞬間在空中迴盪,讓王學長再三想起王媽的一手好菜,這也是他常來洪哥家的主要原因之一。軍校畢業後,王、洪學長兩家人每年都會定期聚會,洪學長依然展現一桌拿手好菜,真的是得到洪媽湘菜真傳,也不時勾起王學長難忘的年輕記憶。 劉學長營長任內,侯士官長的麵食人人稱道,喜歡麵食的劉學長,假日就請侯老到家中指導烹飪麵食,餡餅、蔥油餅、水餃、牛肉麵等等麵食,侯老一五一十的把所知全數告訴劉學長,經過半年的討教與學習,劉學長不僅飽嚐美食,也把侯老的麵食絕活都學會了,一年後,劉學長告別軍旅,就在老家附近經營起麵食館,剛開始老同學老同事相繼來捧場,小本經營物美價廉,漸漸的也吸引許多粉絲來解饞,如今廿年時光,已擁有許多鐵粉饕客,不時來打打牙祭。 周學長下部隊時,連隊伙房張班長每逢週末都會製作家傳的高粱酸白菜,長久耳濡目染,周學長跟著學也漸漸摸索到箇中要領,一有空也常在家中醃製酸白菜,並將成品分享親朋好友,偶而也在家裡料理酸白菜美食宴請同事好友,有一次,張班長再度成為座上客,吃了幾口後驚訝表示,周排的酸白菜料理有夠道地好吃,這句話給了周學長無比信心,所以他在退伍後,便開發酸白菜美食料理,成功的轉換人生跑道。 鍾學長下部隊時,調到大台中的郊區單位,休假時,同營的吳學長常邀他到家中作客,吳媽都會煮一手客家菜來迎接這位貴賓,幾個月後,就這樣認識了吳家妹子,在大家的鼓勵下倆人進而交往,後來不用吳學長邀請,鍾學長都主動出現在吳公館,與吳家妹子交往一年,開始談論婚嫁,為方便相互照顧,婚後就在岳家附近租屋定居,鍾學長休假時,還是陪同太太回娘家用餐,老岳母的家常菜百吃不厭,始終讓他口齒留香,念念不忘。 何學長尊翁是地區總舖師,傳統金門宴席常見何爸身影,此外,何媽與家中子女也都會煮幾道拿手的道地好菜,軍旅期間,住家就在離部隊不遠的何學長,每逢假日常邀老同事到家中作客,幾道傳統金門菜餚,都讓這些外地來金門當兵的年輕人讚不絕口。每逢週末假期一大早,何媽就開始備菜料理,忙碌大半天,當何媽端菜上桌時,何爸早已幫每位佳賓倒一杯酒,兩老熱情的招呼大家用菜,這溫暖,竟然是軍旅老兵新兵共同的美麗回憶。 許多同學老友印象中,住家附近伙房老班長的山東饅頭又大又香,然而家裡老媽媽煮的家鄉味更是令大家念念不忘。軍旅中,特別節日都會加菜,每月底固定的餐會,為壽星添喜,官兵們同樂,也是大兵百忙中難得的幸福,酒後的老兵感慨,年級越大,腦海中家鄉的媽媽味卻越來越香,更加難忘。
-
愛的天地你和我-喜迎「漂流的文學樹:楊樹清文學作品展」
如果要票選臺灣文壇奇人奇事,報導文學名家楊樹清絕對會入選,因為他記憶力超強,什麼人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說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他都能倒背如流,並且往往精準到讓當事人瞠目。 楊樹清是如何練就這般武藝的?可能是天資聰穎,又或許是他擁有妙招吧。因為楊樹清活躍臺灣文壇的奇妙身影之一,就是經常可以看到他在每個活動現場要嘉賓在他的筆記本上留下贈言、簽名並註明日期。 我個人也曾幾度被要求在他的活動筆記本留言,但倉促間根本不知道寫什麼,只好每次都以一句「愛的天地你和我」交差。 為什麼我會在楊樹清的筆記本寫上「愛的天地你和我」這句肉麻話呢?驀然回首,竟已是四十年多前的往事了。民國六十幾年,他是金門金城國中學生,我則就讀於彰化福興國中,相隔遙遠,但我倆都是當年《台灣新生報》國中生版「愛的天地」的積極投稿者,因緣際會成為「筆友」,而他也是我這輩子所認識的第一位金門人。 世界很大,也很小,當年主編《台灣新生報.愛的天地》的曉儒老師,剛好是我彰化高中國文老師孫楨國先生的大學同班同學,在他們的鼓勵下,我又繼續在「愛的天地」高中生版發表短文。遺憾的是,我直到現在還沒見過曉儒老師本人;倒是在她的牽線下,我與楊樹清有好長一段時間一直沉浸在「愛的天地」裡。 離開「愛的天地」之後,我與楊樹清見面機會雖然不多,但每當我念及金門、去到金門就一定會想起他;尤其最近十幾年,我無論承辦閩南文化、金門學或科舉制度在金門學術研討會,也一定不忘邀請這位金門學的創始人、燕南書院院長出席指導。 前些年某一天,楊樹清應我之邀回金門開會,他突然對我透露了一個驚人的秘辛,說他手上擁有我年輕時候的一封「情書」!一開始,我以為他指的是「愛的天地你和我」期間我寫給他的信,那怎麼能稱為「情書」呢?呵呵。沒想到他居然露出詭異且奸詐的笑容,神祕兮兮地說:「是真的,你還給那封情書取了名,叫〈相思半徑〉,民國74年10月1日從陽明山寄出的……。我要繼續留著,待價而沽。」 這這這……,真是太神奇了!他能說得出〈相思半徑〉,我就不得不相信東西的確落在他手裡了。想當初,我是刻意把要寄給遠在台東電台實習的女朋友的一封信,重謄在稿紙上,以「相思半徑」為題,寄去台北市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參加一項「愛的徵文」比賽(當時有超級颱風即將從台東登陸,我在信上有類似「颱風有暴風半徑,我對妳的思念卻沒有半徑」這樣的句子)。我曾滿心期待它能入選被刊出,做為我公開的愛的告白,不料石沉大海,令我失望不已。 欣聞今年4月1日金門睿友文學館即將隆重推出「漂流的文學樹:楊樹清文學作品展」,除了將展出他的手稿、著作、影像及創辦《金門報導》、所編《金門學》等刊物、叢書之外,據傳另亦有他收藏的文友手跡文物,包括我那封35年前的情書〈相思半徑〉! 因此,我的樹清兄,4月1日我一定會去金門睿友文學館參觀您的文學作品展,瞻仰您在臺灣文壇上的偉大建樹,不過請您念在四十多年前「愛的天地你和我」的份上,務必把〈相思半徑〉手稿還給我啊。
-
罌粟花開時
初夏,翠綠一片的田野,五彩斑爛的罌粟花,盡情向上開放。大黃牛低頭啃草,白鷺鷥躍上牛背,高高睥睨,遠山近水流轉,蜻蜓翩翩飛舞,大自然的協奏曲,微風中輕輕鳴起。 田埂上,大兄肩上一根扁擔,兩頭各吊著臭味沖鼻的「肥水」桶,炭治挑著水桶亦步亦趨緊隨在後。田裡,一畦畦綠葉蔬菜從田畝泥中竄出,大哥逐一施肥,炭治使勁的潑水。 一頭瘦高的騾子,套著韁繩,馱著沉重的負荷,沿著崎嶇山路,自遠而近緩行過來。騾後的板車上,載著自「文邦別墅」被日人鞭打得遍體鱗傷的闊嘴伯,哀爸叫母的咒罵聲,打破了原野的寧靜。滿山的罌粟花,不識人間煩憂,仍隨風輕輕搖擺,島嶼的不安,如花粉傳播,從南到北,一片惶惶然。罌粟提煉成鴉片,在裊裊煙霧的陰暗處,痛苦的呻吟聲,似鬼魅,熒熒閃閃,說不出的沉重,在人人心頭上。 日本統治金門的八年(民國26~34年)發放罌粟種子給民間,推廣種植,且登簿記錄田地大小與可能收成數量,定期巡查,收成後全數上繳日本統治者。當時有好奇者,偷嚐試之,不幸上癮,上繳時便私藏幾許,被日本人發現,抓去毒打得肉綻皮開。因此,鄉里流傳的歌謠:「鴉片是寶,膨風飽脹,呷落就好。鴉片是土,親晟斷路,某子嘸顧。」(註)可見鴉片當時荼害人民甚深。 炭治家田地多,上山幫忙耕種,是她的生活日常。她的職責,專餵農作物給水喝,包括這種特殊的植物─罌粟。 當時,島上農地偏酸性紅土或砂土,氣候冬季風強雨少,夏季高溫蒸發強,呈乾旱狀態,因此土壤貧瘠,墾植不易。縱使農人四體皆勤,風霜雨露,終年僅一穫。所以,量寡樣多的種植生態,除了主食番薯,耐乾旱易種植,其餘如黍、稷、菽、麥,即是以穀類、豆類及麥類為輔。 罌粟花開得艷麗,卻落得早,結成蒴果。乳白色的漿液,包裹在小小橢圓形的蒴果內。蒴果,神秘的誘惑,一株株地直立在罌粟的頂端,果內包覆多顆種子,美麗的想像、傳說和故事……,悠悠地,婉轉開來。 字典上對罌粟的解釋:「草本植物,花大而美,有紅白等色,果實未熟時是製鴉片的原料。」凡事一刀兩刃,罌粟可提煉鴉片藥品,解人苦痛;或是服用成癮危害身體,令人身陷痛苦深淵。種罌粟提煉鴉片,等同一部殖民地的悲情歷史。 本草綱目對於鴉片的註解︰「云是罌粟花之津液也,罌粟結青苞時,午後以大針刺其外面青皮,勿損裡面硬皮,或三、五處,次早津出,以竹刀刮,收入瓷器,陰乾用之。」 收割罌粟果實,也是炭治的工作之一。早上,農作物潑水灌溉完畢,拿支尖銳小鐵片,果實上割幾道痕,讓汁液流出,再用個大鐵盤收取汁液,曬乾。白色汁液,在陽光照耀下,漸漸變成黑色。曬乾的黑色果實,為日方統一收購,換取有價的白銀,因此罌粟俗稱黑金,不脛而走。 鴉片汁液黏手,圓圓大大的鐵盤,炭治小手握不攏。這時同在山上農作的鄰居─清添伯家裡的少年郎,總是適時地來幫忙她,穩穩握住鐵盤。少年郎,炯炯有神的目光,高挺的鼻樑,身上散發一股氣質。頓時,炭治羞澀的臉龐,緋紅一片,心口怦怦跳,罌粟花海,艷麗綻放。 那年夏天,罌粟花開時,炭治少女的心房,悄悄住進了一個人影。 註:出自《烈火焠煉的島嶼》一書
-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
我的生命歷程,好像是倒吃甘蔗,愈往後愈美好。我在新加坡讀了一學期的華人學校,然後回金門讀小學,因38年古寧頭戰爭而輟學,讀了八年才畢業。 44年考進福建省立金門中學初中部,因為避免中共砲擊,金中從金城遷址金湖。我入學時要從金城,自搬課桌椅到成功村,苦難的時代,求學是艱辛的歷程,是要付出痛苦代價才能榮獲。 47年我直升金門中學高中部,碰上八二三砲戰,金中遷台。我分發寄讀雲林斗六中學。當年中國大陸救災總會,補助寄讀學校,每人三千元。因此我們36位同學寄讀省斗中時,學校僱廚工幫我們作飯,把體育館隔間讓我們排排睡。感謝政府送我們赴台繼續升學,感謝救總與學校給我們的救助和照顧,讓我們度過砲戰中求學最艱苦的時期。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57年我台灣師範大學畢業,在金城國中擔任教師兼任訓育組長,當年各單位都流行舉辦徵文比賽,我正好承辦此業務,要宣導鼓勵老師同仁參加,自己也必定撰文參加,很榮幸每次參加都得獎,在城中三年期間,金門各機關如金門縣政府、金門縣黨部、金門救國團、金門日報等單位,所舉辦的徵文比賽,我都榮獲過首獎,為學校爭光,也大大提高我的知名度,我被戲稱為「徵文專家」,同時也肯定了自己寫作的能力,給我以後寫作有很大的鼓勵。 而後承蒙金寧鄉父老的愛護與提攜,選我當選金門縣第一屆金寧鄉民選鄉長。在鄉長任內,我很認真用心服務,經常把鄉政工作、為民服務經驗,與所見所聞的感想,撰文發表在金門日報或金門刊物上,贏得長官的器重,特別是當年政委會秘書長廖祖述儒將,對我愛護有加,是不是因此,他刻意要栽培提拔我?不然我的鄉長任期四年,是不應任意調動的。但有一次金門縣政府葉桃村主任秘書召見我,要調任我擔任金湖國中校長,我以怕對不起金寧鄉父老而婉拒。第二次葉主秘又召見,要我調升金門縣政府民政科〈處〉長,我向主秘報告,我擔任鄉長一年多,經驗不足,能力不夠,恐無法勝任此工作,請……。主秘起立拍桌,吼說真不知好歹,去去去!準備上任。60年8月我調任金門縣政府民政科,擔任民選鄉長一年八個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上任民政科長一職,開始的確吃了許多苦頭。我是唯一的金門人與縣長、主秘、秘書、視導、各科室主管一桌吃飯,他們都是中校以上五、六十歲的退伍軍官,我只是三十歲少尉預官。所以我如因經費與主計室主任爭執,他會說不要跟我辯,我的兒子比你大。當年民政科主管業務很多、很雜,包括;民政事務、地方選舉、社會福利、警政事務、土地行政工作等業務。 我剛上任,業務不熟,早餐會報,常常挨罵,有一次被罵得受不了,想憤而離席,坐在我旁邊的人事室魏主任,按住我的手,要我不要輕舉妄動。直到譚紹彬縣長來金,我已能駕輕就熟,勝任愉快,加上他對我又很器重,曾親臨寒舍,說要派我去擔任福建省立金門中學校長,我以年輕辦學毫無經驗而婉拒,後又要調我任金門縣黨部主委,我都感恩婉謝。 擔任民政科長近八年,適逢戰地政務要我們提供長期計畫,民政科提出;十年興建36行政村活動中心計畫、十年地方鄉村整建計畫、各鄉鎮土地重劃計畫、警政獨立計畫、金門四公墓整建計畫,金門地區民眾救助辦法、金門醫師保送培訓辦法等方案供審核。這些計畫到68年8月,我調任金沙國中校長時,都已一一執行實現完成。 我在沙中興建民族精神教育館,收集地方文物史料。72年7月調任金湖中小學,興建湖中小綜合體育館、重建國小教室二樓十六間、開闢少棒運動場。82年2月轉任金寧中小學,我廣植校園綠竹,建竹林大道。84年2月調烈嶼國中,我興建老師宿舍,闢建田徑運動場、網球場。87年2月調任金城國中校長,我整建城中圖書館、美化勵學大樓前庭、開闢城中後面的學園,收集栽種金門原生樹木與植物,凡事我都盡心盡力而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91年8月我俯仰無愧,滿懷感恩自城中校長退休。
-
泥牛入海
前幾天用「趣味填字遊戲」來輔導一位想讀高中,但卻缺乏學習動力的學生,看到一個詞語的提示寫著:「比喻一去不復返,沒有下落。」,而後面兩字則是「入海」,學生和我都想了很久想不出來,後來只得從網路上去查,結果映入眼簾的是很久沒看到的「泥牛入海」,中國人是一個喜歡用成語和比喻來說明許多事物和現象的本質的民族,有時訴諸許多瑣碎文字的解釋,卻不如用最日常的生活事物和現象來說明,所謂「以淺喻深,取譬為喻」,這正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先賢留下了許多語言和文字智慧,約定俗成,但又合乎邏輯和生活經驗。 泥牛有牛卻不是牛只是泥,因此入了大海,只會催枯拉朽,土崩瓦解到不留片瓦微塵。這就像人的一生,「生於塵土,歸於塵土。」,也像聖經詩篇中神人摩西的慨嘆: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泥牛入海」和「轉眼成空,如飛而去」,無論在許多事物的現象和生命的本質,其實隱喻是一樣的,時間、機會和生命都會消逝,只是當時或現在的我們做了什麼? 對一個十五歲的國中生而言,生命似乎還很漫長;生活似乎可以讓自己悠閒到什麼都不做都可以。但是誰能預料生命的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最近聽聞到一位曾經很強壯的同事已經離世的消息,心中感到意外和驚愕。這位同事年輕服役時曾是海軍陸戰隊,曾立志在有生之年要踏遍中國每一省份,我不知道最終他是否完成他的壯志?但是卻發現:生命是有限的,人生如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現代醫學發達,人類健康較佳平均壽命延長,今年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已達八十一歲,甚至很多百年人瑞,然而再高壽的老人,最終還是面臨生命的大限─死亡的課題,甚至這次的新冠狀病毒更不分男女老少、種族地域,都有染疫和死亡的威脅。 「泥牛入海!」最終我們會發現─如果我們忽視時間任其流逝,最終時間會把我們撇棄一邊;如果我們不把握機會,機會將像青春小鳥一去不返;如果我們不把握當下,則我們可能喪失未來。 面對一位即將畢業的國中生,我常會問他「你未來的目標是什麼?」,「即將離開城中這一列車,你的下一站在那裡?」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畢業」的問題,從學校畢業,從職場畢業,從社會大學畢業,從人生舞台畢業,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目標,選擇面對,把握當下,做好自己,寧可羊入虎口,也不要泥牛入海,羊如虎口至少還發揮滿足老虎饑餓的剩餘功能,而泥牛入海,則無異浪擲了上帝賜與我們寶貴的天賦才能和有限歲月。
-
帶著味蕾去遠方
日月像沙漏一樣倒轉,晃眼過去,我的骨子裡蟄伏一片光影、一縷滋味、一種心緒、一種意境,根深柢固,始終無法忘懷。迷戀家鄉飲食的獨特風味,每一種特質都能取悅我、療癒我,促使生命引發厚重的底蘊,越來越精彩。 在歲月的進程裡,是要珍惜一些味道,讓以後變了模樣的年月,經得起懷念。每年祭祖吃頭,菜色以蒜仔肉、白斬雞、蒸魚、清蒸芋頭、筍乾為主,加上當令的蔬菜等。其中自製的麵線炒蚵(麵線盤),是我瓊林蔡的名菜,歷經風吹日曬的麵線配上石蚵,豐盈滑口,告慰心中對祖先深沉的思念和感懷,又提升我對宗族的情感認同,讓人忍不住一嚐再嚐。 料多實在的清明拭餅,亦是我的最愛,包有意蘊深厚的敬祖情懷,又容納輕盈自在的節日概念。嚐遍不少臺灣各地的潤餅,缺乏震撼靈魂的滋味--鮮蚵,軟嫩的蚵滑入口中,充滿海浪的腥甜與海流的湧動,隱藏在表像之下的深層事物,逐一跳出制約的迴圈。我宛若看到豎立於潮間帶的花岡岩石條,蚵苗隨海水自然附著生,就算世界已經不同以往,越來越商品化、速食化,石蚵依然堅持一方根據地,慢慢成長,對自己生命的負責。 以前我太年輕,根紮得不深,思想也不結實,輕易被一場大風刮走,無論喜歡或不喜歡,願不願意,總是見風使舵,風一停,整個世界只剩下虛無的空氣,我則莫名其妙地落在異鄉,飽嚐不同的文化、語言和風味。 幸好島嶼熟悉的氣息和溫度,再次與我相認,經過千縷萬縷雨絲洗滌的高粱田,抓一把穗花,輕漾醇厚的酒香。紅豔豔太陽下曝曬的花生,堅硬果殼相容柔軟的日光,散發著淡雅的清香。 心情興起四時的不同風采,卸下身心沈悶的顧慮,我感到饑腸轆轆,先來份蚵嗲和炸鹹粿,再嘗點蚵仔煎、蚵仔酥或蚵仔湯,順手買些茶配,口酥、寸棗糖、咔車餅(牛軛餅)、花生荖、糕仔……,泡一壺金萱烏龍,吃得津津有味。食物的滋味是我認識和懷念鄉土的根基,只要置身其中,靠舌尖去嚐,用心去品,身心就能獲得蓬勃的生機。 牽掛著這片土地、這個聚落、這座島嶼,進行寫作時,偶爾感到困惑,我知道永恆並不存在,例如永久的生命、永遠的基業,儘管如此,我仍舊希望從每一寸生活提煉出看似永恆的穩定,這似乎是種奢望。案頭上的花生粩飄來陣陣香氣,一口氣吃了三個,嚼啊嚼,嚐到回甘的滋味,啜口鐵觀音,再吃塊咔車餅,童年和父親收穫高粱的辛勤與喜悅,再次躍上喉頭,那個時候、那些遠去的人和走丟的事物,彷彿一直在和煦如春的地方,不曾離開。 如果說世間的人事微小且短暫,那麼這些傳統糕點賦予我許諾,無論多麼細瑣的事情都能被封存,化為一種風味,免於被遺忘的襲擾。味蕾憑藉著食物的引導,我能穿越黯淡的時光長廊,找回內在的隱秘,讓記憶一點點浮現出來,我還能發現記憶背後隱藏的真相。 每一次品味的瞬間都在呈現轉換和融合,變成自己的人生滋味。 隨著時節的曲線,我從天真浪漫、血氣方剛到老成持重,一路蛻變,胃裡容納著各色各樣的情懷,有時是熟悉的,有時是新鮮的,我感覺自己的世界在擴大,同天,同海,同遠方連成一片。
-
印尼三馬林達的金門社群
印尼群島為昔日金門移民出洋地之一,包括水頭、後浦頭、後水頭、陽翟等族之移民前往東加里曼丹的三馬林達(Samarinda, Borneo)、麻里峇板(又稱峇里吧板,Balikpapan, Borneo)、爪哇島巴達維亞(雅加達,Batavia, Java)、泗水、蘇門答臘島的棉蘭、邦加島及勿里洞島、吉里汶等各城鄉地區發展。此外,在金門僑刊《顯影》中,也記載了峇趙紐埠(Bataeretno, Java)、干那低(德那地,Ternate, Mulukken Celebes)、三寶壟(Samaiang)、荖聿(戈沓峇汝,Kotabaroe, Borneo)等城市的金僑,分布甚廣。 其中,東加里曼丹是印尼在婆羅洲島加里曼丹地區的五個省份之一,三馬林達為其省會。三馬林達源自印尼語「沙馬蘭達」(Samarenda),意思是「同樣高」,因為以前當地的房屋都是建築在水面的木筏上,房屋基本都是一樣高矮,逐漸演變為地名,因此又稱「高低」。 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的翁海穎博士是水頭黃輝煌家族的外曾孫。她對於祖鄉金門存有濃厚的感情,曾多次返回尋根,並嘗試了解昔日移民家族的事蹟。我和她在金門、香港多次見面,她提供了她的伯父、從印尼遷居香港、同時也是香港金門同鄉會倡議發起人之一的黃定堅手稿給我。在這份回憶錄中,黃定堅的一篇〈印尼三馬林達金門同鄉〉文章可略知三馬林達的風土民情,以及該地金門社群的初步狀況,也介紹了一些鄉僑人物。文章摘錄於後。 「東加里曼丹較早有鄉人足跡的是三馬林達市。該市歷史悠久,是東加里曼丹省首府。因為它扼馬哈甘河咽喉,是沿河土特產和日用品進出口港口城市。漫長的馬哈甘河盛產樹膠、點碼土、魚干、藤條、木材等。這裡河寬水深,離海口不遠,可停泊三四千噸客貨輪。附近有羅古汝煤礦產,沿河大小鄉鎮有數十個。大概是本世紀初,就有金門前水頭鄉黃清泉在該埠經營「魁元公司」。當時黃清泉鄉親也受荷蘭殖民地政府委任為當地僑領「公司」(「公司」一職類似「鄉長」,專為華僑簽證各類證件,幫華僑伸張正義,仲裁糾紛等等。此職權1949年印尼獨立後取消,改由中華總會辦公室負責)。 到三十年代,黃清泉子孫改營他業,此時金門同鄉有蔡世耀的「德成」號。莊金鎗兄弟的「振源」號,黃積玉兄弟的「利源」號及黃祝恭的枋廠。有些鄉親經營小亞弄店、豬肉舖,有的當碼頭工廠或編織大藤條的家庭手工業者,還有川行丁加廊、羅古汝的小火輪船長林錫晉、黃天祥鄉親。當時三馬林達金門同鄉約有四五百人,到六十年代增至近千人。1940年由黃積玉、莊天為、莊金鎗、黃祝恭、蔡世耀等倡立金門公會,宗旨是聯絡鄉誼,發揚合作互助精神。在當時金門公會會所內,設有數間宿舍,接待外地來達埠探親經商的鄉親投宿。」 在這些描述中,我們初步可以了解,來自金門水頭的黃清泉(又名君魁)應是僑居三馬林達首位致富的商人,同時也被荷蘭殖民當局委任為當地華人的領袖。據信由他開始,水頭及其他村落的金門青年,絡繹不絕地南來謀生。他們團結互助,組織金門公會,並從事各行各業。印尼金僑們在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期,持續將海外所得匯回金門,造就了今日豐富多元的僑匯景觀。 三馬林達歷史最悠久的華人廟宇是建於1903年的天儀宮(THIEN IE KONG)。這座廟宇是由黃清泉倡議興建,內殿主祀天上聖母、玄天上帝與山西夫子,陪祀南海觀音、大伯公、虎爺等,迄今仍香火鼎盛,是當地華人的精神寄託。廟宇建築移植了閩南建築的特徵,神龕、神案的雕刻十分精緻,應該是當年南渡匠師的傑作。鄉僑社群的跨境流動與文化交融,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它不僅關乎歷史的回溯,而更是認同與歸屬之所繫。
-
靜 觀
以前,我偶爾會到太武山海印寺左側高處的大石頭前坐坐,那裡題了二字「靜觀」,在那兒想事情,或在那兒放空,即使只是靜靜的置身在大自然都好。十幾年前在「SARS」防疫期間,也曾漫步到「人定勝天」四字前望著它想著:人真的會勝天嗎?還是其實彼此要和平共處才好? 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日漸擴大,世界多國已成疫區,看著臺灣的「確診」人數日益增多,已不再是從大陸傳染而來,現在出國旅遊回來的才更得留意,看著大家繼續排隊買口罩、買消毒酒精等等物品,當然也看到了社會溫馨的一面,一些企業主動捐防疫物資給有需要的人或弱勢團體,但這波疫情何時才能好轉,沒人知道,大家的心情也都無法自在, 自從「小三通」暫時關閉以來,走在街上都冷清了起來,好似我們這個島除了少數的外來者外,就都是自己人了,不只如此,連在臺工作的家人也都因不敢坐飛機而沒回家。我喜歡飯後繞著大街小巷走走,在金城我看到了夾娃娃機店好多間,便利商店一間一間的開,民宿挺多家的,另一個發現是「養生館」也不少,而有些店面正值裝修或翻新,更特別的是一連數間同時打掉重蓋,不想去探聽這些改變為何,想說時間到了也就知道了,但肯定會有一番新氣象。 最近看到,外送服務的車子在街上穿梭,就連吃個早餐,店員也會先說「要等一會兒,今天有訂單。」特別說的意思我知道,因為我同時看到有穿工作服的人在一旁等著,在這特別的期間他們也幫了不少人的忙,原來,眼前的金門還真的有不少愛用者。防疫期間,店內用餐的人相對的少,不少人是先電話預訂再來取餐的,只是現在連來取餐的都有人服務,希望他們車來車往多注意安全。 至於排隊買口罩這事,每隔一陣子就有不同作法,現在成人口罩已從一週兩片增加成三片,兒童口罩則從三片變成五片,再加上還有口罩實名制2.0,網路買口罩的實施,上班族可以省去排隊的時間。早上我去藥局前排隊,想說星期天排隊的人多是正常的,沒想到八點一到,突然店門前一陣混亂,後來總算搞清楚了,原來應該排成二排的,一排是現場買口罩,而另一排是先給健保卡,下午再來買口罩的(同之前的作法),我久久來一次,也算是新發現。 不少人已在前線努力了好久,那天看到電視新聞標題「十七年磨一劍」是和平醫院的相關消息,當年的SARS他們肯定無法遺忘。沒有人知道這場戰爭何時才會平息,小三通何時才會復航?蕭條的各行各業何時才會復甦?但我們的日子還是一樣要過,那麼就做我們有能力做的! 靜觀,靜觀其變吧!不管這病毒究竟何時才會消失,只希望影響層面能夠慢慢的、慢慢的縮小,別讓我們的生活、心情持續的在不安之中才好!疫情總會過去的!
-
懷念許維族老師
五十年代我讀城中時,師資上有「老芋仔」轉任教職的,有從防衛部的阿兵哥借調來的,也有來自台灣,懷著熱情到前線奉獻教育的年輕老師。那時候,教室裡有學生聽不懂的鄉音,也有打扮時髦,讓乳臭未乾的小仔們上課不專心的老師。印象中,女老師比男老師多,台籍的比金門土產的多。 許維族老師是土產的,戴眼鏡,鼻子挺挺的,專教歷史公民那些社會科的課。印象中他蠻會吹的,上一課課文的主題可以牽扯到許多其他的旁題,感覺他讀很多書,很有學問的樣子。他不太會兇學生,所以我們學生好像也不太會怕他。那時候我們考試不及格,老師是可以一分打一下的,他也會打,但打得不是很大力。我在猜他一定一面打一面內心在偷笑:「連這種題目也不會,活該讓我打爽的」。 後來我在民國六十九年回到城中教書,角色從學生變成學校同事。印象中,他在教務處當註冊組長很久,沒課時常會偷閒,窩在鐵櫃後印考卷的小間,和洪榮選老師等玩翻小盤象棋,吃卒吃帥,黑紅棋子大戰起來,經常大伙圍在一起,興高采烈加油添醋下指導棋,有時也會臉紅脖子粗的。就在「狗母」(時教務主任王世宗被他用藤條打過的學生對他的封號)領軍之下,群師玩小盤象棋,是那時城中老師普遍的娛樂,而許維族老師很會玩,是常勝軍。 許老師退休後,印象中他很愛運動,時常和鄭老師在跑步。就在福建省政府旁邊的路上,我看過幾次他額頭上綁著一條布巾,像日本武士一樣,很帥氣的跑步,和鄭老師夫妻一前一後偕步在跑,看起來身體很好的樣子。 因此,這週三我校人事主任許淑寶電話傳來許老師過世的噩耗,不禁驚喊哪嘿安呢!不是才剛看過嗎?真的不願意相信。 人生如朝露雲煙,有凝聚耀眼之時,也有升騰消失之時。鄭老師說,維族師走時是在夜半三更,連棄世都不願驚擾醫生護士,還自撰遺書,要以最自然的樹葬安靈,不願意驚擾親朋好友,要以最簡單的方式回歸天地,正如他的個性,起落瀟灑,客氣有禮,堪稱哲人。
-
豆梨的訊息
少女十七、八時,我看到的愛情是,在朗朗春日風和氣爽的午後,五十初度、兒女離巢的夫妻倆,手牽著手,漫步走過東門市場,經過模範街,在金碧輝煌的霞光照耀下,緩緩走向長斜坡,穿越民生路,回家。不必要計較揮汗幾許,也無須度量步數幾何,讓橘暖的夕陽餘暉給拉長了的身影,閒適自在,互偎互依。我見證了最美的愛情,瞬間鐫刻,有一種愛,叫做青梅竹馬,叫做相知相惜。 三十而立,我聽說的愛情,是前線與後方,作育英才的年輕男子與出身大戶千金的護士,憑藉為人代筆家書的魚來雁返,成就了烽火姻緣。忙完農活家事的夜裡,年輕小倆口就著煢煢燭光讀報,國家大事、地方新聞、副刊文學,一字一字讀得興味盎然讀得有趣,讀到燭火四竄,報紙起火燃燒而不自覺。那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戰地清貧生活中既困苦也浪漫的愛情。 2014年夏至,詩人吳承明車禍遽逝的消息如六月風雪般在浯友網絡間散漫紛飛。 吳承明是誰?1953出生在金門吳厝、就讀金門高中一年級時開始寫詩、曾任高師大風燈詩社社長、作品曾獲64年復興文藝營散文創作獎第一名、69年獲得第三屆時報文學獎散文獎、作品曾入選源成版《分類小品文大展》、綜合月刊張曉風主編《錦繡天地好文章》……。我從文字爬梳中粗淺認識了金中學長、詩人吳承明。而後詩(文)友、同學、內弟相續為文悼念他,一時之間,詩人、詩心、詩言、詩語,持續交錯盈滿了整個2014。 驟逝的詩人有夢: 其一是開滿豆梨花的金門島;其二是搶救一條從元代蜿蜒而來的古街--沙美老街;其三是找回料羅灣往日的榮景。 遺願未成,圓夢不易。 詩人的妻為詩人編輯了《落日與煙》《烽火的訊息》二本紀念詩、文集,詩人的大夢於是有更多人看見。 詩人的妻透過企劃提案,一封又一封電郵聯繫,一通又一通電話詢問,一個單位又一個單位協調溝通,一個又一個難題化解,籌辦「豆梨祭」活動、船運寄回數百棵豆梨苗、尋覓妥適的地點種下豆梨苗……。經過這些年的栽種、灌溉,「其花五瓣,狀似梅花,花瓣雪白花蕊帶些粉紅,花開串串纍纍,花落如雪紛飛」,豆梨花,金門再現芳蹤。 煙花三月,在「金門島漫山遍野開滿豆梨花」的大夢實現之前,豆梨似雪,先行飛滿了臉書牆上。 照片背景不管是五虎山、太武山麓,或是植物園、金門中學校園、私人宅院,豆梨花一朵一朵、一簇一簇、一串一串、一株一株,詩人的豆梨花夢,蔚然成林成海。我們尚且期待著詩人的第二個、第三個大夢! 豆梨紛飛的三月,我看見了一種愛情,那是家園大愛,詩人的妻早已用詩的語言接手詩人溫柔低調的請求:「豆梨復育種種/沙美老街重建種種/料羅觀光漁舟種種/你低到塵埃裡去的請求/用粉身碎骨做最後溫柔的請求」。
-
父後追思
十餘天了,每經過爸的房間,禁不住揣摩起爸跌倒在地的角度,他癱軟前傾,跪姿趴臥,沒流血,只口角唾沫流淌在地,是瞬間的「心臟衰竭」,「死亡證明書」這般載明,可堪安慰的是,應沒受什麼痛苦,當時他已卸下長褲,僅著內褲,就將上床睡覺,該是在床邊整理衣物,就一陣抽搐……。 爸的老化是如此明顯,可他堅持他的尊嚴,除非必要,幾不願撐拐杖,在家只隨手攙扶著桌椅顫危徐徐緩步,他還是努力地做他能做的家事,例行為飲水機加水,手持著水壺,佝僂身軀,搖晃而試著平穩,中心線穩穩地護著紅色水壺,有如神父護祐聖餐。 出外時,他從不拿拐杖,非常在意觀感,所以近幾年極少出門,最後一次出門是年初「選總統」,由於停車在湖小校門口,他從校門走到投票所,走得躁切,大弟扶著他,他卻不依,兀自蹣跚拔步,身體曳晃搖搖顫顫而行,竟惹得大口喘氣,心跳不止,事後他說他再也不想出門投票了。 爸幾乎不上醫院,說是諱疾忌醫也行,說是「蠻皮」也好,反正,年輕時身體強,年老時意志強,就不喜歡看病、上醫院,還曾因一直保持「A卡」,未有健保就醫紀錄,經健保局發函予以表揚。 我一次又一次向親友述說了3月2日那晚的情景,發現時,已無呼吸、心跳,匆忙地按壓心臟,緊接著打119,喚醒媽,救護車來,送急救,四十分鐘的強力「心肺復甦」搶救,醫師說明,急救無效……。 這幾天,不斷思索,有些懊惱,有點愧疚,如果當晚能早點返家,如果上樓時見到爸房間燈還亮著立即推門而入,如果逼著老爸到醫院……,事起雖有徵兆,但結果爸猝然而逝,依然讓人措手不及。 其實,早些時候,爸堅持上舊家三樓開十餘年未開的老式保險箱,左三、右三,復轉、又轉……竟然神奇地開啟了,然後送了長孫保存的二套紀念幣,還告訴媽郵局帳戶與密碼,再加上時不時睡不著、吃不下飯,又長時間打瞌睡後乍然驚醒、長嘆,都讓人擔心,歲月催促,時間不待,爸越來越老了。 媽陪著爸最後幾年每天收看「好消息」(GOOD TV)頻道,日思夜想,平安喜樂,曾隨山外教會長老決志信主,雖終未能受洗,惟曾告訴小弟身後會採基督教儀式,以便「未來才能與你們的媽媽見面」,家人順承遺願,終歸上帝的安排。 爸終年辛勞,經營餐廳四十餘年,家中五個小孩,加上生意始終忙碌,終年無休,壓力極大,唯有工作之餘,抽菸、喝酒、朋友聚餐聊以釋懷,惟每飲常醉,醉後方呢喃叨絮,遲至晚年與老友們歡聚田園,種菜、養雞、撈魚、煮食、泡茶、喝酒,閒逸安適十餘年,最後幾年我返鄉工作,爸媽與我每早喝黑咖啡、假日買蛋糕,閒居優遊,共享了六年好時光。 爸晚年除偶因心血管疾病吃藥控制,行動稍遲緩外,尚屬康健,雖驟然離世,家人不捨至極,惟享壽85歲,家庭幸福,親友信賴,典範永存,全家在主耶穌基督的保守下,平安喜樂,我們一定會好好照顧老媽,老爸請放心,咱們未來天家相見。
-
霧裡的船笛聲
大退潮時站在烏沙頭海岸,沙洲顯露延伸的尾端,似乎已經快靠近彼岸。遠處不時傳來一陣陣急促的船隻汽笛鳴聲,隱約也聽出飛機起降的轟鳴聲,薄霧遮住一片天空與海岸的界面,初春的金門,有一份朦朧的寧靜美。 迷離的海景,對岸高聳林立的大廈,像海市蜃樓般冉冉由海霧中悄然拔地而起;晨起的朝陽拉開序幕,開始照映到帷幕玻璃,折射出一道道聚焦刺眼的閃爍光芒,金黃色城市樓群,好像貼上的風景畫布,出現的有點不真實。 金廈海域依然潮來潮往,暫時關閉小三通航線,此時看不到來回對開穿梭的交通船。慈湖林間觀察過冬鸕鶿早出晚歸景象,數量似乎比往年減少。根據官方統計,去年深秋之後陸續來到金門的鸕鶿,在12月中旬達到最高峰1萬1330隻,但是隨後不再持續增加,未能打破同年1月1萬3054隻,歷年來的最高紀錄。今年只紀錄到5957隻,與去年同時的1萬3054隻相對比較下,有了極大的落差。解讀說是廈門彼岸的自然生態環境改善,部分鸕鶿選擇留在廈門,不再跨海到金門來過冬,這些人類與鳥類的情境現象相應,難免有些猜測與聯想。 還記得今年1月間,搭乘東方之星由廈門返回金門,在廈門五通碼頭的旅客引橋上,看到一批批成群的鸕鶿,像一條條飄動的黑帶,隨著金廈航班海域船隻上下飛翔舞動,群眾心情愉悅地觀賞歡呼,或許是回家過年團圓的期盼氛圍,夕陽下歸來,有一種暖暖的溫馨感覺。這些不會飛到金門的鳥群,都是來自五緣灣濕地公園附近棲息落腳的冬季候鳥;改變以前站在金門海岸賞鳥,天天看到鸕鶿迎著朝陽出巢、伴隨夕陽歸來,以及「住在金門,吃在廈門」常態情形。 早在2000年,曾經在江西鷹潭龍虎山,看過鸕鶿南飛的棲息地,數量壯觀,成為一個過目難忘的印象。2013年,廈門園博苑已經陸續展開對杏林灣濕地內的紫水雞棲息地和園博苑生態島濕地,進行一連串的生態修復工作。2017年,園博苑又持續推動生態島第二次濕地修復工作,進行淺灘圍堰,建設湖心島駁岸,並且大量種植喬灌木及水生植物;同時也增設一批木樁供鳥類休息,改善了棲息環境,人為的干涉也少了,迎來不同鳥類的入住。從去年11月起,有1500多隻的鸕鶿,從北方飛到廈門園博苑、杏林灣一帶,並且安家,增添許多處賞鳥景點。 今年氣候顯然比去年較為暖和,心中卻生起少許的寒意;農曆閏年是民間認為的「大條年」,依照傳統習俗包菜粿,用13個菜粿祭拜土地神明,祈求諸事平順度過。 兩岸的距離,由地理相近推到交通遙遠,一個無法預測的日期,更關心的是何時解開島嶼的封鎖,等到穿越雲霧的春天正式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