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陪母親到雙忠廟拜拜
母親到雙忠廟裡拜尊王,似乎沒有一定的時間表,只要是心裡煩悶,大至惦念在島外的兒女,小至母豬要生了……都是拜尊王的理由,精神寄託超越拈香跪拜本身。每當她去點香點燭,捐一點香油錢後,會看見她閃閃發光的雙眸、滿足臉龐,回家對兒女說她許了什麼願,祈求保佑全家大小平安、再祈幾個平安符、擲了幾個聖杯,因為雙忠廟尊王做了最好的指示,因此母親生活的很是踏實。 娶媳嫁女更少不了要詢問尊王的意見,凡事請尊王指示。小時候陪母親去廟裡,因為燈光昏暗,神明們穿著古式戰袍,留著長長的鬍子,黑黑的臉,佇立廟裡兩旁,幾炷清香繞繚,內心忐忑不安,拉緊母親的衣角,看她容顏肅穆交代:在神明面前不准亂說話。我聆聽她在訴說什麼事?因母親虔誠跪拜了半炷香,嘴裡唸唸有詞約略是保佑全家平安,孩兒取得功名之類,所以孩兒均向尊王稟報,不曾遺漏。到現在我仍養成在神明面前不許胡說八道,總是用恭敬的心手掌合十,遺憾仍沒學會向神明訴說的話該如何說,往往三言兩語就詞窮。 我們兄弟姊妹似乎也愛看母親抽的籤詩,往往心情會被抽中籤詩影響,尤其抽到上上籤心情也隨著輕鬆愉悅,並且相信一切如籤詩所言,逢凶化吉,步步高升等等,母親信奉武安尊王,我相信母親,她去廟裏拜拜祈回平安符平安香包,其實是濃的化不開的母愛。兄妹要出遠門放在口袋的符似母親隨在身旁般寧謐,這麼多年,我每回出國晚上睡覺在異鄉異地,必定把平安符拿出來放床頭始能安然入睡。 廟宇位於美麗的湖下村口,慈湖路到了村子右拐就到了,是全村人信仰中心,日常亦香火鼎盛,解決人們心中疑惑。雙忠廟供奉的是許遠、張巡、雷萬春三位大將,都是忠貞勇猛之士,值得後人敬仰膜拜。 父親說雙忠廟非常靈驗,823砲戰村裡因為有廟裡武安尊王等的庇護,損傷極少,因此每年農曆正月廿五是雙忠廟做醮,村民會極盡所能熱鬧,村人說「欠腸虐肚,等著正月廿五」這天馬虎不得,全力澎派是共識。每年過完農曆年,村裡重頭戲當然是正月廿五廟裡要「熱烈」,家家戶戶辦桌宴請親朋好友,而且不能小氣,鄰人會探頭探腦看你如何過這一節日。 父母親都離開我們好些年了,每每想起母親的話,仍然堅信不疑,各種母親的禁忌:初九拜天公勿說不吉利的話、年節勿打破碗盤、農曆七月勿帶幼兒在外逗留太晚……。 近幾年聽鎮守家鄉的二哥說,現在的正月廿五更是熱鬧,下午廟口各種表演、唱戲,唱完戲鼓車隊敲鑼打鼓,各家派男丁參與,繞行全村,祈求村民平安順遂。村裡每戶人家合夥請餐廳整治筵席,客人到齊了,一道一道大菜上桌,升平景象都是尊王賜福。雙忠廟是守護神,徬彿看著母親提著香籃緩步前往,而我仍然拉著衣襟既害怕又好奇跟著,似乎還流著鼻涕。 神明啊,祢照護母親的一生,母親為我們擋風擋雨,雙親永遠像天上的星星,夜夜凝視著我們。記得七月份大姐生病,二哥三姐各摔一跤,我問三姐:父母親請假出國旅遊了嗎?三姐說:他們不喜旅遊,應是一時疏忽。可見我們對父母親的依賴不曾隨著時光流逝而消失。 昨夜夢裡陪母親到雙忠廟拜拜,提著父親用竹片手作的香籃,裡面盛著發糕、香、金紙……尊王啊勞煩祢永不止息的保佑楊家弟子,母親帶一抹笑意安祥跪拜著。
-
燕南書院聽董演講
日前到燕南書院聽名嘴董智森講「媒體與媒體人的社會責任」,我遲到,見室中幾乎客滿,落座時,董先生正在講明朝建文帝、燕王朱棣、方孝孺的故事。之後,他又說了些精彩實例,發揚同宗先輩董孤筆的精神。 董說三立、年代、壹電視三家電視台偏綠,台北市政府若拆巨蛋,要付出巨額賠償費。說他曾在飛機上巧遇許水德資政,許水德祖籍金門山灶,向董說當年先人在金因生活不易,想去南洋打天下,但因南洋排華,轉赴澎湖,之後再到高雄。 說首長若對新聞報導不滿,控告記者,訴訟費是政府出資,自己不用出錢,而記者和報社卻得自費。有不少司法人員偏綠,馬英九總統卸任後,被告案件有160多個,分類合併後仍有24個。民國89年5月20日陳水扁總統上任,10月董在《中時晚報》發佈李登輝有數十億內帳亂用,結果董被告,中時報社也被檢察官帶調查員、警察前來大肆搜索。董後來到《聯合報》擔任記者,仍是主跑台北市市政新聞。離開《聯合報》後,TVBS李艷秋邀他主持政論節目《新聞晚餐》、《搞董新聞》、《2100週末開講》。期間,總統府副祕書長陳哲男去濟州島賭博,被爆料,有照片為證據。《2100週末開講》做叩應,雇用了六位工讀生接聽電話,有一次居然接到新偕中負責人親自打電話來,自爆送錢給誰,連超級白包的數目也講了。阿扁總統原先給陳哲男勛章,之後又索回。TVBS是港資,老板是邵逸夫,香港是自由地區,但當時的新聞局長姚文智說港資即中資。 董說他早年在平面媒體任記者,勤跑新聞,常享有獨家報導的樂趣,但自從網路興起、臉書風行,把平面媒體所辛苦跑來的獨家新聞吃光抹淨。說台灣媒體歷經1.報禁解除,2.有線電視,3.香港媒體的衝擊,整個環境已大大不同了。 說邱毅是道地的台灣人,原本是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之後在宋楚瑜的鼓勵下參政。2004年總統大選,陳水扁及呂秀蓮以不到三萬票,險勝連戰和宋楚瑜。票數接近,選舉前又發生了319槍擊案,泛藍支持者懷疑民進黨操縱選舉,不滿的群眾在邱毅的帶領下,到高雄地方法院門前要求驗票,激動的推撞大門,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在2006年依照首謀聚眾妨害公務罪判決邱毅有罪,邱曾上訴但被駁回,但未被褫奪公權,入獄時仍為立法委員。未入獄前,邱毅的照片張貼在各港口以防潛逃出境,連邱毅小孩學校門口都有,邱毅在入獄前與妻子離婚。邱毅入燕巢監獄後,因其他案件,早上三、四點坐囚車北上出庭應訊,回監,發現棉被人踩了兩個腳印,據說是前來視察的立委所為。 說他做節目,都是真實呈現,不像有的節目還有腳本-每個名嘴都有分配好的發言內容。他歡迎觀眾爆料,但有時,也怕中計,收到假文件,爆料後,會挨告。曾收到瑞士寄交法務部的英文文件,有英翻中的簡體字譯文,為了求證文件真假,他技巧的詢問行政院三巨頭之一。此文件當是有心人複製寄出,收件人含他、洪秀柱,至少有三人,洪秀柱於民國97年8月14日空軍節,開記者會揭發阿扁海外洗錢案。 董說尹衍樑旗下潤成投資入主南山人壽,將南山由外商成功轉型為本土企業。又說何大一博士研究愛滋病,和他的同事研究出聯合抗病毒療法(即雞尾酒療法)。翁啟惠領導的中研院花了很多錢研究生技,宇昌生技公司與國發基金、蔡英文與尹衍樑也牽扯在內。民國101年蔡英文副手蘇嘉全的農舍、祖墳都有些問題。蘇妻帶閨密看猛男秀,蔡英文家在陽明山的豪宅,曾借瓊瑤拍片。彭淮南到蔡英文敦化南路豪宅婉拒閣揆,有人誤以為遭到監控,其實只是一位同樓住戶看到順便向報業老同事提起。 董先生很會說故事,那一天,講得義正詞嚴又生動,我所記,則稍嫌簡略,還請讀者見諒。
-
入門析聯(七)
陳氏祠堂前殿右門聯對下聯:「滄浯開新宇,竹松永茂,還起元龍百尺樓」,作者不詳。此其中用了金門舊時的地名「滄浯」,以及《詩經‧小雅‧斯干》篇、三國陳登的典故,試探如後。 「滄浯」,是指金門的舊稱。金門昔有浯洲、仙洲、峿島、浯島、滄海、滄浯、浯江等別稱。明‧隆慶二年洪受《滄海紀遺》一書即用了「滄」字,滄字是什麼意思?他可以解釋為「青」,海較深廣處色藏青,故滄海則釋義為大海。卷一中更提及「外則滄海巨浸,瀰茫淼漫無涯際矣」,在在說明金門嶽峙滄海之中。清‧林焜熿《金門志》每每引《滄浯瑣錄》一書,為目前所見最早使用「滄浯」一詞,職是釋滄浯為大海中的浯洲。 松竹永茂,茂盛。松竹永茂意同竹苞松茂,指竹子繁盛茂密,松葉歷冬不凋。典故語本《詩經.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比喻堅固繁盛。後來亦用為祝賀新居落成的吉語。另明.丘濬《成語考‧卷上‧宮室》:「竹苞松茂,謂制度之得宜。」 「還起元龍百起樓」是用了三國陳登的典故,出自《三國志‧魏志‧陳登傳》 :「汜(許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陳登)。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備(劉備)曰:『……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 意思是說漢末許汜去下邳看望陳登,陳登不理睬他,自己臥高處的大床上,讓許臥下床。後來劉備知道這事後說……我要是陳登,當臥百尺樓上,讓你以地為床……。後來便用「元龍百尺樓」形容崇高的形式,或表示高下懸殊。 歷朝歷代化用元龍百尺樓的典故為詩詞曲者,為數不少。例如:唐‧王昌齡〈從軍行〉之一「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宋‧蘇軾〈次韻答邦直子由四首〉:「懶臥元龍百尺樓」;元‧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合在元龍百尺樓」等等。 「滄浯開新宇,竹松永茂,還起元龍百尺樓」,整句的意思是:金門陳氏族人在後浦這風水寶地,開建這棟新的屋宇作為祠堂,蓋得堅固繁盛,規制崇高,不僅僅是祠廟巍峨,也是金門地區首屈一指的宗祠建築。
-
蒲柳之姿與松柏之質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57則:「顧悅與簡文同年,而發蚤白。簡文曰:『卿何以先白?』對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簡文帝問與自己同年紀的顧悅為甚麼頭髮先白了?顧悅回答:蒲柳質差,到了秋天就要凋零;松柏質堅,雖經歷冰霜嚴寒卻更加茂盛。 古人說話,喜好用典,時常引證典籍或古代名言,蔚成風尚。若是引用得當,不獨能增添話語妙趣,讓自己言談更有深度、更傳神,甚至更具說服力。話語之中隱藏著深層的思想與情感,或諷諫譏刺、或婉轉勸慰、或大義凜然為人排難解紛,適時借題發揮,其寓意既深且遠,故傳為千古美事。 處現今之世,賞古人文墨,除詳其正解之外,我更喜愛探討其衍申義。我們常聽說,某某人在某個專業領域是硬裡子,這不正是讚揚這人具有松柏之質,經得起考驗。自古以來,不論拳腳功夫,或是翰墨丹青,莫不以資質、功底論高下。先天資質理應是日後成就的第一要素,不聞俗諺:書到今生讀已遲麼?然而,又有人說:一分天才加上九十九分努力,才能成功。所以,後天的努力用功是更輕看不得的。不論文才或武功,無一能例外,唯有秉持先天資質,永不懈怠地下功夫勤修苦練,歷長時間淬煉,方能真有所成。藝術創作如此,做學問如此,練功、練字如此,而從事文學創作的文字工作者,更需要長時間閱讀、多方面涉獵,反覆思考與不斷的練筆,提升性靈,追求更高、更美的文學層次。山高路遙,著實是一條夢幻又艱險的不歸路喲!能不博命? 日前,「2018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兩岸書法、篆刻名家聯展」於 國父紀念館文化藝廊展出。展場上,多次遇見「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在兩岸著名書家筆下,綻放著飽涵歷史重量的光芒。幾十位書家行、草、隸、篆、楷並瘦金體,筆法字體各異,千種風華互映生輝。我佇立在每一幅墨寶之前,發出崇敬的讚嘆,內心一陣陣波濤洶湧,久久無法平息。所謂十年磨一劍,依我看,都還是過於樂觀的想法。真正論筆下功夫,能夠成為知名書家,其研習磨練至少以三十年計,而五十年、六十年、七、八十年沉吟墨海者,亦大有其人。我輩除了尊敬與讚嘆,更無他說。 回頭,瞥見身旁這位日益清癯的老作家,正望著牆面上的翰墨巨軸出神。這場景,既空靈又蕭索,教人驀然心生感慨;三十餘年專職寫作,矢志在文學路上以博命之姿,匍匐前進;而今年屆暮秋,髮蒼視茫,一臉風霜。敢問卿家是望秋而落的蒲柳?抑或是凌霜猶茂的松柏呢?對於我這無聊的叩問,你是決計不予理會的吧? 你常說,阿爸活到九十六歲,你若和阿爸一樣長壽,必要寫到九十六。說話的表情堅定而帶著某種不可侵犯的執拗。啊!我原無意活得那樣年邁。到那時,我在哪裡?我毋寧是一株纖弱無用的蒲柳,早早望秋而落。是一種美。
-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金門縣文化局典藏室正在展出「仙洲銀影‧吉慶生輝-王水衷捐贈銀飾等文物特展」。這批一千三百餘件銀飾,是由現任中華文物學會第十四屆理事長,浯島旅台鄉親資深藝術收藏家王水衷先生,因緣際會向地區收藏家黃國泰先生蒐購,但他捐棄私藏心念,悉數捐贈金門縣文化局以為全民共享,這份無私的心也獲得鄉親的景仰,當天參與開幕的鄉親可謂冠蓋雲集。 捐贈者王水衷先生,1959年出生於金寧鄉后盤山,這位出生於八二三砲戰翌年的金門囝仔,弱冠之年,負笈台灣發展,白手起家,赴台初期,從事土地代書,復因個人喜好字畫文物,在正業之餘開始收藏,最後草創「海華堂」,長期高價收購中國古代及近現代名家字畫,秉持著「以文會友」的信念,以真誠尊重態度,建立高度信譽,如今創立廿餘載的「海華堂」,已是兩岸最誠信可靠的老字號。 在藝術文物收藏卓然有成之餘,王水衷更樂於回饋社會,分享大眾。從1991年以來,王水衷參與「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後,不僅致力海峽兩岸文物交流與展出活動,更多次熱心捐贈收藏品給兩岸博物館等單位,成為兩岸文化資產交流積極促進者,同時對於學校教育事業、地震救災等項捐助60餘次,以及為台金地區愛心慈善事業奔波不遺餘力。 2007年擔任理事長期間,在其熱心奔走下,排除萬難,促成史博館等單位提供齊白石、張大千等76位名家真跡,《翰海霞光─近百年名家書畫展》特別在金門展出。2010年底,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前夕,王水衷將其珍藏辛亥革命文物無償捐贈武漢市,參與辛亥革命博物館開館展出。2011年底,王水衷將他所收藏的臺灣文獻巨擘王國璠生前一批珍貴藏書與資料,捐贈給國家圖書館典藏運用。2012年又慷慨捐贈一部珍貴的元版佛典《四諦論》第三卷給國家圖書館典藏。今年8月將收藏逾30年的海派旗袍338件無償捐出給上海歷史博物館,加上這次捐贈銀飾給故鄉金門縣,王水衷的大手筆也讓他在兩岸三地博得好名聲,曾榮獲兩岸和平勳章。 作為具有收藏經典文物的專業鑑賞家,這次躬逢盛會有緣蒐購黃國泰先生收藏近一甲子的銀飾等文物,他把它捐獻出給家鄉的文化單位,讓它們變成「公共財」,歸全民共享,就誠如陳福海縣長所言:「王水衷先生捐贈這批銀飾品給文化局,除了有助於本縣的文物保存外,也有推廣的作用,對於王先生的熱心公益,我們除了萬分感謝,也著手制定「王水衷致贈銀製配飾類文物數位化與保存維護展覽計畫」,讓這批傳統文物可以長久保存並發揚光大。」 我們常講一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事實上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做任何事情,難在堅持,貴在堅持。王水衷先生深諳融合必要,慈善公益,廣結善緣,期能和衷共濟,就猶如他一手創的「海華堂」誠信口碑,長期不墜,也因此不論他走到那裡,始終獲得表彰與肯定,這位「金門囝仔」在大陸所創造的「傳奇」,他的成功就如其自述「個人雖離鄉四十餘載,唯不忘初心,日夜所思所念都是金門的景物」,惟有「不忘本」,才能「飲水思源」,這才是真正的「金門之光」。
-
甜蜜的陷阱
可以用「雨後春筍」,解釋台灣的藝文活動。約莫九○年代中期,地方文學獎、大學講座、各式主題徵文以及參訪等,都在社會富裕以後,資金的運用有了轉向。我的孩子也跟上這陣「雨」。三個月大時,宛如袋鼠,掛在我胸前,與前輩作家,在天祥晶華飯店等處合影。好多抱過他、逗過他的作家,都要問,「小雨讀幾年級了啊?喜歡什麼、有女朋友嗎?」 九月,我應邀到美國洛杉磯演講,遇見施叔青,閒聊家常時,提到她的妹妹李昂,「她認識我的孩子呢,還曾一起參加金門、廈門兩岸海中會。」出發前,我難得在臉書放了與孩子的合影,李昂留話,「不知道那個大眼睛的小弟弟,還記得我嗎?」 旅程,有記憶與無法記憶的。三個月大,孩子宛如袋鼠,掛在我胸前,搭乘遊覽車不慎撞痛額頭大哭,當然無法記憶,但十歲那年,與我參訪苗栗三義,參觀農業再造,倒記得比我牢靠,幾年後無意中重履現場,比我更快辨識用餐地點,驚呼,「小白還在!」孩子指著餐廳旁一隻白狗,仍穿著花布衫、懶洋洋躺在大馬路邊,只有車子零星駛近,才會站起來,朝向來車;也不吠、只是盯著看。難道連小白,也在辨識曾經接待的來客? 那一年,我應農委會與基金會邀請,參觀三義村農業再生。一個重點是「飛牛牧場」,以及依繞它,成為聚集經濟的有機農園、水梨園跟養雞場。我們對四份村參觀「悠然有機果園」,更感興趣,親睹果園怎麼不破壞生態,結合水土保持,培育優質水果。 果園位於坡,驅車而至時,水保局工作人員已等候片刻,車門一開,他趨前,笑容純樸可掬,猶如即將參觀的果樹。果樹下綁著許多只塑膠瓶,近看,上頭密密麻麻地黏滿許多蚊蟲;許多橘子的外皮,卻貼著紙張,這是怎麼一回事? 工作人員說,空瓶用來吸引果蠅等害蟲。果農先在瓶子外頭,塗上足以破壞雄蟲生殖力的荷爾蒙,蟲失去繁殖能力,危害便降低了。以往,果農為了避免陽光直射,造成果實枯乾,失去水分,多會噴灑薄薄的碳酸鈣,現在栽培方式改變,不用藥劑,卻一顆一顆地,在水果的受光面貼上貼紙,俗稱「貼屁股」。 多年後,我到黃山參訪,司機熱情,介紹私房景點,引領一行人參觀謝裕大茶園。茶園種茶也「種貼紙」,蓊鬱的青翠之列,白色貼紙像一面一面的扇,不為茶樹搧風,而招來蚊蟲,走近看仔細,有我們認得的果蠅,以及各式各樣無法辨識的蟲。我有一股惻隱,關於那些蟲屍,先撲後繼地投進一只陷阱;我又有一層生存意識,關於自然與生存,誰不是先撲後繼地,投入一場戰爭?無論那是明顯或幽微,都是爭戰。 跟施叔青提起李昂與我的孩子,我想起曾經造訪的果園,那短暫的幾小時,是我們與天地、與果樹、與草的新認識,那也讓我感到,彷彿一陣風雨之後,孩子就長大了。 關於長大、關於時間,誰不是先撲後繼,但又人人沒有把握?有時候,我跟孩子會避談成長這件事,想像他依然是隻小袋鼠;我知道,這是身為人父的甜蜜陷阱。
-
校 慶
最近參加兩所學校校慶,感覺時光飛逝,留下來的儘是記憶的痕跡。記得二十五年前我擔任古寧國小校長時,舉辦學校第一次八十週年校慶,那時除金門高中職有校慶外,國中小尚未有學校辦過。由於常看到台灣國中小都有校慶活動,發現校慶活動不但可以激勵學生上進、展現學校辦學成果、結合校友帶動學校發展、配合家長活絡社區,以及教育學生開拓視野等,而且藉著校慶,邀請校友們回母校,除了回憶當年在學校學習的情景,也希望透過校友們分享自身的成就以鼓勵學弟妹們努力上進。 在學校成立校友會與選拔傑出校友方面,古寧國小與金沙國小是最早推動的學校,記得當時在古寧國小,在地方家長及歷屆校友的策動下就籌募了一百多萬的校務基金,使得學校能多一筆辦學的經費來源,因此與台北市大直國小結為姊妹校進行交流,並與烈嶼卓環國小一起辦理城鄉交流,也為社區失學民眾辦理夜間補習教育,記得當時的古寧國小與湖埔分校共成立了三班。這也是延續之前服務的金沙國小之活動,這些活動不但獲得社區民眾很大的回響,而且使教育部後來主動編列預算補助,促使我更具信心努力辦學,充分發揮我的教育理念。 另外辦理假日校外教學活動,不但能增加學校教學領域及校譽,而且也擴大學生視野,讓整個學校活絡起來。多年來累積的辦學經驗先後在任職的金湖國小、烈嶼國中及金湖國中也均延續辦理與推動,這些也都是因為舉辦校慶所衍生出來的教育活動。 校慶的確對學校校務發展有很大的助益,校與校之間有見賢思齊之效益,且具有相互觀摩與切磋的學習機制,尤其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的提升更有很大的幫助。曾有畢業的學生回母校與我聊天說,他因為有校慶活動才有機會回到母校,由於又是傑出校友,真正體會到「今日我以學校為榮,他日學校以我為榮」的真義。曾有老師對我說,校慶雖然是很忙的活動,但對學校的幫助非常大,尤其在頒發學校有功人員時,對同仁的肯定及激勵真是令人感動。而且透過校慶各項活動之舉辦,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最好時機,讓學校老師在一年一度的校慶中展現其最好的教學成效,而傑出校友的出席,更是彰顯老師成就,與有榮焉的時刻。 總之,校慶可說是校務工作頗為重要的一部分,對校長、教職同仁、學生、校友、家長之激勵與肯定具有很大的作用,尤其可將教育之功能擴大到家庭、社會、國家。就如湖埔國小傑出校友楊永斌院士於校慶中感謝母校師長當時的激勵與教導,以及學校優秀學長作為他的學習楷模,他才有今天的成就。楊永斌院士在學習過程中抱持著「擇善固執,與時俱進」的理念,才能邁向國際,成為美國、奧地利、澳洲及中國等科學研究院的院士。由上可知,校慶不僅提供在校教職員與學生們展現與表彰成果的機會,具有宣揚學校榮耀之功能,更給予校友們回顧求學過程,感謝師長培育之恩的場合,具有承先啟後之意涵。
-
選舉
約莫再有十來天就要進行五合一公職人員綁十項公投的選舉了。對選舉這檔事有些人將它當成定期的「功課」,但可能有些人是愛恨交加的。畢竟選舉投入的成本高,候選人都有輸不得的壓力,不能輸除了要證明自己足夠好以外,還得順帶讓選民知道對手足夠的糟;兩相對比之下,或許更能讓自己站在較好、較高的位置,睥睨風雲,贏得選舉。 於是乎對於選舉我們有了許多說法及形容;比如:「選舉嘸師傅,用錢買就有」、「在爛蘋果裡選個比較不爛的」、「作賤對手就是成全自己」、「美麗的不在過去,只在勝選的剎那」。有了這些超乎常理的說法及定律,反而讓我們忘了為什麼要選舉?選賢與能呢?為民喉舌呢?這些從來就不會是選舉的主軸與重點。就算有候選人執意打清新形象牌、用政績說話,但那擋得住、忍得住舖天蓋地的負面攻擊!因為這樣的攻勢通常是極有效率,這可不像江戶川柯南說的,「真相永遠只有一個」;複雜的事,攻訐只需一句,辯解卻要千萬句,何況還得保證大家願意耐著性子聽你道分明。當然,對手要的或許本就不是真相,而是要將你拖入「無間地獄」。所以,告來告去,抹黑、汙衊都是常態;溫良恭儉,絕對「不讓」;撕裂、詭辯、作賊的喊捉賊,無不用其極。所幸的是這樣的「常態」是有限期的,通常到投票日便戛然而止;沒人在意真相,沒人會管結果,所謂的「為民喉舌」原來只是空話一句,留到下回選舉再吵一次。這就是我們現在一點都不好看,更不平靜的民主選舉。 民主選舉,人民當家作主,但,「民」在哪裡?今年的選舉因為有了高雄韓國瑜的橫空出世,蔚為一股「韓流」,倒是意外的平添幾分樂趣。民進黨的所有黨、公職人員都將其視為假想敵,急欲挫其聲勢、去之後快?但這個人打的就不是傳統的選舉;一句「高雄又老又窮」、「不談政治,只要經濟」,就讓已在高雄執政二十多年的民進黨眾要角如鯁在喉,嚥不下,也吐不出去。其設定選戰主軸之精準著實令人嘆為觀止,加上形象草根、不出惡言、口才便給,更讓他打出一場非常態的漂亮選舉,而且他影響的還不只是高雄的選舉,「外溢效果」也波及其他縣市的各項選情。韓國瑜真能把高雄「綠地變藍天」?已成了這場選舉最大的懸念與最熱的話題。我們甚至可以大膽的預測,不管勝負如何,他都會是國民黨最亮的太陽,以及這場選舉最大的贏家;何至於此?在他堅持的「非常態」裡,或許我們看他正在嘗試找回「把謬誤當真理」的「真理」;人民的眼睛不見得是雪亮的,但看多了也會厭倦、也會麻痺。謊話不會因為說千萬遍便成為真話,同樣的,被晃點、被欺騙也會有個終極。 真理不是靠喝彩造出來的,是非也不靠投票決定。「韓流」頂得了一時,撐不過一世,韓國瑜遲早也得「下凡」來排解世間俗事,屆時的他還是不是如現在般的眼界正確、英勇無比,是全盛時期的馬英九,還是另一個陳水扁、下一個陳菊?誰也說不準,興許他還能註腳一個屬於韓國瑜的「定義」,為台灣的民主創一個新局。 五張選舉票、十張公投票,注定了這是場訴求多元、複雜無比的選舉;選舉過後,飯一樣要吃,日子一樣要過,希望會有人找得到民主的「初心」,知道「民」在哪裡!
-
衝過高牆當男人
政府欲推行募兵,取代徵兵制時,我們一家非常關心,巴望著孩子能獲得「豁免」,免服或少服兵役。 價值觀常被時代賦予以及重新定義,幾十年前,台灣社會對「男人」的定義,不在於滿十八或二十,而是「當過兵了嗎?」有位優秀的朋友,讀、寫、觀點都非常卓越,唯一的遺憾是沒跑過五百障礙,沒有當過兵。而大陸同胞到台灣,最感到驚奇的事件之一,是台灣男人幾乎人人都要服兵役。 當然,有人利用權限或者法規逃脫了,像是連勝文,致使陳水扁打選戰時,其子陳致中拍攝著軍服、單手伏地挺身的文宣攻擊。後來證明,文宣只能是文宣,陳致中入伍服役後,享盡特權,必定連「五百障礙」都沒跑過,正應了那句話,「刮別人的鬍子容易啊」。 出身金門戰地,從小看慣軍旅與操練,自覺體力尚優,應可勝任。高中畢業前,老師公開詢問誰願意提前服役,全班四、五十個人,幾乎都高舉著手,到了體檢報到,只我一個人。 雖一人,我仍獨往,深信能夠當個好軍人,沒料到「睡覺」就是一個大問題。晚上十點就寢,同袍操勞累,雖快速入眠,卻不安靜;陣陣車鳴、齁齁雷響,我躺在床上,以棉被掩耳敵擋、以默數呼吸遺忘,都無法好好睡上一覺。常是熬到兩三點,才倦卷睡去。我因此省悟,當好軍人的首要秉性,必須好吃好眠。 看多了操練,並不代表可以勝任,「五百障礙」就是最大的考驗。 它的項目有快跑、爬竿、跳壕溝、爬矮牆、以及持槍匍匐前進,通過低矮的鐵絲網。一次操練,看見身高一米九的大個子,攀爬兩公尺高的「矮牆」,竟蹬不過去,一米六多的矮個,反而飛躍而過。我跟同袍不解竊笑。等輪到自己上陣,警覺到多數人的實力,都在臨場時,折心損力。平日不費事即攀過的「矮牆」,掙扎一番才克服,正式戴上鋼盔、繫S腰帶、扛槍,身體負荷重,再戰「五百障礙」時,卻在「矮牆」前手軟乏力。最後只能繞過去,失格,加入集訓名單。 募兵或徵兵的新聞,吸引我注意,是為人父的焦慮。要當「虎爸」,把虎兒子推落山谷,再看他掙扎而上,為人父者,必得堅定、必得有信念。長期以來,服役與「獨立」、「長大」,畫上等號。母親多次在假日,舟車勞頓,上受訓中心看我,帶來牛肉乾、汽水等零食,看我飢餓吞嚥,是否感慨我餓得如此厲害?看我的體魄漸漸壯碩,對我的長大,又感到欣慰嗎?當時母親心中,必定兩難,欣喜我長大、又擔憂我忘了她;高興我能獨立,又憂心我的獨立,剝奪她照顧我的習慣。 會客時間不長,我目送母親,走上停在操場旁的交通車。車子開走了,我仍看見母親,幾步一回頭,頻頻揮手,那像在說,別送了,回去吧;又像說別擔心,我們都會好好的。交通車離開以後,我沒有回到營舍,而回到五百障礙場自我磨練。持裝備爬竿,臂力耗費殆盡,再戰矮牆,自然就過不了,它們必須雙手、雙腿合一,才能克服。 我一次一次地,面對它、衝擊它、挑戰它,在幾天後的測驗,終於克服了,還成績出色。我氣力放盡,連連喘氣,朝母親上車處淡淡地笑,跟她說,我做到了。
-
從孫女的首幀獎狀談起
孫女菀菀從小就喜歡塗鴉,家裡的可用空間幾乎都有她的足跡,平日她跟鄰居玩累了,就相約為圖案上彩,在一旁觀看的妹妹,也學著依樣畫葫蘆。 剛開始,我還沒注意她上彩,有一次,她把一張心血結晶拿到我眼前,淘氣地說:「阿公,你看我畫得怎麼樣?」當時我正在看報,我放下手中的報紙,仔細的欣賞她的畫作,直覺她配得非常出色,我問是誰教的,她說是媽媽,可是當時她母親還沒下班,想必是昨晚媽媽指導了一些,下午放學後完成的。 這讓我想起了菀菀的姑婆,她姑婆唸小學時,繪畫的功力在同儕中是首屈一指的,剛好她的導師是我特師科同學,有一次碰面,她對我說:「同學,你妹妹的作畫功力,學校的老師都很讚賞。」這是我第一次聽人誇獎家人的繪畫天份,其實,我們陳家,除了我以外,幾乎都有書畫的功底,尤其是二弟和三弟更是秀出。 猶記得我還住金城北門玉蘭花下時,有一次中國時報舉辦全國繪畫比賽,當時大女兒唸金城幼稚園,巧的是她的導師是我特師科同學,當時一班可以報名五位,大女兒不在名單內,下午放學後,我去接她回北門,巧遇其導師,她告訴我:「明早的繪畫比賽,我沒有幫阿羚報名,不過現場接受報名,你如有興趣,可以帶她去!」回家後,我告知內人此事,內人說讓她試試看,女兒也躍躍欲試,當下內人就幫她惡補:小女孩要怎麼畫?小辮子要怎麼畫?花要怎麼畫?草要怎麼畫? 第二天,我騎著自行車,載女兒去莒光樓參加比賽,只見現場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才完成報名手續,父女倆找了個有樹蔭的地方坐下來作畫,我對繪畫一竅不通,只能在一旁加油打氣,女兒口渴了,給她遞水,餓了,讓她吃點西點麵包,我所能做的只是這些而已。好不容易捱到大功告成,繳交了作品,才告別了莒光樓。 約莫過了兩三個月,女兒放學回家時,手中多了一幀獎狀,她興奮地遞給我說:「爸爸你看,老師要我拿給你的。」我順手接過來一看,哇,不得了,女兒竟然一初試啼聲,就得到全國兒童繪畫比賽幼稚園組佳作,我飛快地騎著腳踏車回家,告訴內人這件好消息,她也高興得合不攏嘴。 寫到這裡,一下子,讓我恍然大悟了,原來孫女的繪畫天份,是在陳家的血液裡面就存在的,不是嗎?從她的姑婆到姑姑,這一路下來,可說是一脈相承的,只差姑婆沒教過姑姑,姑姑沒教過菀菀而已,我才說菀菀身上有繪畫的潛質,這是無庸置疑的。 目前菀菀的姑婆和姑姑均已嫁為人婦,姑婆的兒子且已上國中,他們祖孫三代,從未在畫藝方面有過接觸,看來我可安排時間,讓他們好好切磋切磋,可以想像屆時定是我們陳家的盛會,畢竟這個大家庭是沉寂得太久了,我高度期待這樣的聚會與互動。 菀菀領獎那天,我人在台北,無法躬逢其盛;一回金門,我就迫不及待地奔到文化局展場,找了半天,終於找到了她的傑作,她是五位特優其中一位,畫題是「大樹下」,真的讓我驚艷,因這是她頭一遭,可說是非常難得,非常不容易。 我在想:「現在的孩子,都在家長這棵『大樹下』成長,真是太幸福了。也許,我們該期待他們單飛的日子早早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