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金門宴的迴想
金門縣政府建設處籌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金門宴」,對不是金門人來講,來參加金門宴,是要以食會友,認識金門除了戰地、古厝、古蹟之外,還有那些美食可以解饞;而對於金門人來講,來參加金門宴,除了親友團聚敘舊之外,也是要來懷念收集家鄉的味道,想要來看那些鄉土美食,在台灣名廚的加持之下,會呈現怎樣的風貌,這兩種理由,應該是日前熱熱鬧鬧七十桌客人的心願。 金門雖小,沒有山珍,海味卻不少,聽老輩的金門人說,在以前,海潮一個起落,隨便到海邊一走,就可以拾來一籮筐的海貨當食材,住在鄉下的,自家隨便種些蔬菜瓜果,隨時抓起就可以落鼎翻炒,新鮮甜美又衛生。 因此一些吃的記憶,是很勾引人們懷念的。 我小時候住在後浦街,在戰地政務時代,後浦是金門的台北市,後浦街是金門的貴德街、迪化街,島上居民要採購生活百貨,來到後浦街,幾乎什麼都能買到。 那時,街上的菜館沒幾家,一般是老闆兼撞鐘,從採買到炒菜到數錢,一手包辦,頂多太太小孩當幫手,炒菜的功夫來自師徒相傳,或是自己揣摩,敢作就上陣,算是土師,但能做出的幾道菜,像:炒三鮮、炒豬肝、煎鍋貼、炸魚條、糖醋排骨、滷豬頭皮…等,也都膾炙人口。 那時代的餐具很粗俗,一般是那種畫一隻大紅蝦的橢圓粗瓷盤,或是寫意的畫上芭蕉、樹影、船隻的大碗公。上菜時也不講究擺盤修飾,隨意從鍋底勺起就落到盤面,頂多再以鍋鏟挑一挑,就端上桌,但迷人的香氣,昇騰的熱煙,一路上吸引客人還沒到桌面就想伸出筷子。 那些記憶的鄉土味,很令人懷念,它們以在地採買的食材為主,從生菜到熟食,全賴店家一人的功夫。到了民國六七十年代,後浦街開始出現和菜訂桌的菜館,像萬福樓、味王、味全…等,開啟了金門人結婚辦喜宴,不再是請館棧師傅來自家辦理了,是招呼到菜館享受了,那時的店家一般還會作出幾道金門口味的傳統菜,後來金門的社會應酬,越來越講究排場,吃飯就選擇一些裝潢亮麗規模宏偉的餐廳,也開始有中國八大菜系的影子,吃的口味是豐富許多了,但幾年下來,老百姓一般的感受是餐廳上菜的順序幾乎都可倒背如流,吃飯變成應酬,磨時間,缺乏口感享受,這或者是現實社會無奈的現象。 反璞歸真,許是人類的真理,最近地方上報導,地區上,出現了幾家沒有菜單的小餐廳,標榜當天廚師買到什麼食材就推出什麼菜色,如果吃也可以用哲學思潮來解釋,我嚐試用「後現代主義」來解釋這種沒有標準、不固定的料理方法,食物取材多樣、隨心所欲的變化,每一道菜是由廚師與吃客共同來創作與鑑賞的,這和目前餐廳的喜宴路線迥別,各有發展,在金門社會也各有需要場。 縣政府建設處籌辦這場「金門宴」,在行政上用心費力,累積了許多人的功勞苦勞,所研發的九道菜,作料來自本地,烹調學自外方,找來外地名廚的加持,把金門傳統菜變化翻新,希望作到五味調和,百珍並列,這是值得肯定的。
-
因應未來,我們的孩子更需要什麼?
前一陣子,世界上第一個有國籍的女機器人誕生了,她叫索菲婭,媒體報導如下:索菲婭的大腦利用簡單的無線網路連接,裏面裝載大量辭彙。雖然她擁有一些驚人能力,卻不具獨立的自我意識。漢森機器人公司創辦人漢森(David Hanson)表示,他們希望未來幾年,可以讓索菲婭擁有自己的意識。 索菲婭接受阿拉伯報紙《海灣時報》(Khaleej Times)訪問時表示:「看來家庭概念真的相當重要。如果你有個充滿愛的家庭,那你很幸運;如果沒有,你也值得擁有。我認為這對人類和機器人都是一樣的。」 索菲婭作為機器人,10月獲得沙烏地阿拉伯公民身分,引發眾多關注。有人質疑她比沙特女性「享有更多權利」。她在公開場合無需穿戴頭巾,也不受限於監護人體制。因此索菲婭誕生後,「索菲婭呼籲放棄監護人制」的標籤開始在社交網站上流行。 她接受媒體採訪,對答如流,尤其問到有關和人類及家庭的關係時,回答得更是一絕,看到這則新聞時,我的感想是一個新時代又來臨了,在我們還沒準備好的狀況下已撲面而來,一個科技時代已來臨,一個人工智慧取代一切的時代已來臨,所有學習可以以晶片植入方式獲取,機器人智慧化、人變成機器化。那未來我們的孩子還需要這些傳統的學習方式?還需要困在所謂的升學學習上嗎?所謂學習的高下還有可比性嗎?如果這樣的未來已無可避免?那因應未來,我們的孩子更需要的是什麼呢? 一種能力,一種能因應未來多變社會的能力;一種能力,一種能讓自己快樂的能力。如何去獲得這種能力?答案可能就在戲劇中!戲劇課程培養孩子發展語逼與溝通能力、發展理解與解決問題技巧、創造性思考與表達能力、團體活動的參與(包含合作、同理心、自我評價、社會觀察)、對藝術的瞭解與興趣。余秋雨先生曾說:一個孩子如果沒有機會從小學習表演,將來很難成為有魅力的社會角色。讓兒童參加戲劇表演,不是要培養文藝愛好者,而是要賦予孩子們一種社會技能。 這個暑假回金門接了一個表演藝術課程,一開課我就發現一個問題,我們的孩子不會玩,也不敢玩,第一堂課堂中回答最多的是「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那怎麼會來?」 「媽媽安排的」 「那媽媽有問過你要不要來或喜不喜歡嗎?」 「沒有」 「那你喜歡上嗎?」 「我不知道」 這段對話就像一段重複無解的循環,這是我們的孩子?沒有主見?沒有想法?沒有自我意識?一切聽從「安排」?但這真的是父母所期望的「聽話的乖孩子」嗎?這樣的孩子又何以因應未來的社會?還好在經過近一個月的培訓之後,他們從中找到樂趣,在最後的呈現也玩得很開心,至於培養了什麼能力也只能在他們生活中慢慢體現,只是我仍會不斷想著,因應未來,我們還能給我們的孩子什麼?
-
我的鑰匙丟了
小時候,曾擁有兩把很可愛的小小鑰匙,一把管理一只墨綠色小保險櫃(它是個金屬製作的造型撲滿),另一把管著一本棗紅色絨面日記簿。墨綠與棗紅是我當時認為最高貴的兩個顏色,這兩件禮物都是父親這位聖誕老公公送我的。記憶中,黃金色的這兩把鑰匙,彷彿同時管理著我的童年,它們忙碌得有模有樣,一會兒鎖上,一會兒打開,儼然兩位忠心耿耿的貼身侍衛似地,守護著小主人財庫與心房的秘密。多年後,儘管它們丟了,小主人童年的財寶與心事,卻永遠給守住了。 每個人一生中都有過幾把重要的鑰匙。憑恃著有形或無形的鑰匙,自由進出生活中一道又一道的關卡、一扇又一扇的門,具象的家門、房門、車門、櫥櫃的門……,不具象的學問大門、文藝之門,歡喜、成功的幸福之門……等等。鑰匙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倘若有人不小心遺失了鑰匙,雖一門之隔,卻無論如何都得教人費一番周章。 猶記得1980年,有一位中國詩人激動吶喊著丟失了鑰匙,他是梁小斌。 〈中國,我的鑰匙丟了〉 「那是十多年前, 我沿著紅色大街瘋狂地奔跑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歡叫 後來,我的鑰匙丟了。 心靈,苦難的心靈 不願再流浪了 我想回家 打開抽屜、翻一翻我兒童時代的畫片 還看一看那夾在書頁裡 翠綠的三葉草。 而且 我還想打開書櫥 取出一本《海涅歌謠》 我要去約會 向她舉起這本書 做為我向藍天發出的 愛情的信號。 這一切 這美好的一切都無法辦到 中國,我的鑰匙丟了。……。」 梁小斌詩文裡的鑰匙,其實是象徵著當時年輕一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所失去的青春、理想……等等的一切美好東西。梁小斌藉著尋找鑰匙的過程,體現了那一代青年人的覺醒與思考。此詩的激盪力量是相當大的,甚至在三十五年後(2015年),梁小斌自己再一次朗讀〈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這首在一代人生命裡烙下深刻印記的詩,他不但一點兒也不覺得老舊落伍,反倒感受此詩別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滋味衝上心頭,梁小斌悄然落下了淚。霎時,回憶似噴泉湧現,他們曾經在逆境中拚搏,在困難中前進;歲月匆匆,竟不知華髮早生,那個丟失鑰匙的青春年代啊!是再也回不來啦!只有沿著心靈的足跡,回過頭,吃力地去尋找。 而今,站在這個新舊時代交替的關口,重新思考著各種鑰匙的重要性,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說呢?2000年1月2日,兩岸憑藉著一把智慧的鑰匙,一舉開啟了兩扇門--金門、廈門,兩門對開「小三通」航向一個全新的時代。十幾年黃金年代轉眼過去,近日裡,忽聽見有人自心底發出急促的喊聲:「華夏文化,我的鑰匙丟了。」鑰匙丟了?從此便開不了歷史的大門?尋不著中華文化的濫觴?我們的歷史,竟似一團千古迷霧?文化溯源,也只能化作世人難斷的公案?是這樣嗎?我們不禁要問:去中國化、減文言文的同時,有沒有人關心鑰匙哪裡去了?
-
陽澄湖
寒雨連江夜入吳,頂著寒風,冒著夜雨,到了太湖畔。一行人隨著海印寺性海主持,參加湖州碧岩禪寺「藥師文化節暨水陸法會」、「浙江弁山碧岩禪寺書畫院開幕」。幾天行程,人過大佛寺,一一拜廟參禪,吃齋茹素。無意發心入道,宛如空空佛弟子,只是拿香跟著拜,一路有諸天菩薩、護法龍天護持。 跟著師父雲水全真,蘇州市陽澄湖生態區的遊方,見到聞名已久的陽澄湖,就想到令人垂涎三尺的大閘蟹,正趕上蟹黃膏腴的時節,想像把酒持螯,起心動念食指大動!登船,渡過浩蕩的陽澄湖,上蓮花島,謁藥師廟,供香禪拜如儀,日已傍午,免不了又叨擾一餐齋飯飽食。飯後在書齋筆會,我開筆寫一幅書法「消災延壽」,用印後交差完事。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藥師琉璃光如來佛,淨琉璃光明透澈,佛國妙喜世界。我得句:「身寶琉璃光明靈澈;心妙意趣日月莊嚴」,不知有入禪意無? 逕走出寺門水鄉采風,蓮花島上一派漁村景色,大閘蟹飯莊櫛比鱗次於沿岸,每家都有自己的小遊艇接送食客。一道黃牆分割出兩個世界:牆內青燈古佛,經禪梵唱,長養慈悲心,一念悲心淨土現;牆外飲食男女,燈紅酒綠,遭殃蝦蟹族,走過人間煉獄。 陽澄湖(又名陽城湖),跨吳縣、昆山兩縣,太湖下游湖群之一,系古太湖的殘留。陽澄湖因盛產清水大閘蟹而聞名,歷來被稱為蟹中之冠,而以陽澄湖蓮花島原產地出產的大閘蟹最為著名。真正大閘蟹四大特徵:一是青背、二是白肚、三是黃毛、四是金爪。 章太炎的湯夫人曾說:「不是陽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蘇州」。我打陽澄湖蓮花島渡過,而未能即時親嚐美味,徒留遺憾,有虛此行,難解老饕弟子的口腹之慾,夢中流出老龍涎!身、口、意三業清淨早已拋荒,鼎食不必金玉,唯有蟹黃差堪解饞。自古天生萬物以養人,祭祖先拜鬼神,蒸嘗千秋血食。人心有佛,護生、放生以養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中,茹素就是一種方便法門,一念慈悲因緣能得「福慧壽果」。但不要「素在口中,心中不素」,要能「齋口齋心」,才是圓滿! 藥師廟山門對聯:「木魚擊落碧湖月覺覺覺覺先覺後覺無非覺覺;金鐘打動世人心空空空空色空相空總是空空。」
-
補冬有感
現代人好命,三餐大魚大肉,豐衣足食的結果,磅秤上看到的數字,亦只有減肥一途。 「補冬補嘴空」,動物準備冬眠,人們當日進補,在立冬前夕,從鄉間來市場販賣的羊肉、牛肉、土雞、鵝鴨,比平日來得多。這些鄉親自己飼養的家禽,每家價格都差不多,彷彿默契一致。尤其是立冬當日,人群聚集在每一個攤販前,萬頭攢動地踮著腳尖,看那一攤賣相較佳?價格較實在。 回顧爾時,下林古厝的一角,雞籠底下灑著細沙,讓雞糞不會黏在地面,當公雞與母雞在籠內成了夫妻,生下的蛋,孵成小雞,終日細心照護,純種土雞成了強身補體的桌上佳餚,尤其是冬令進補或兄長轉大人時,雙親在宰殺雞隻後,清除內臟,將泡軟的「白■」和糯米塞進雞腹,然後細線穿針,一線一線地慢慢縫合,待入鍋煮熟後,去線,先用湯匙挖出Q軟的米粒,分裝在小磁碗,再盛入湯汁與雞肉,讓男生進補好快快轉大人。 下過蛋的老母雞在淘汰後,通常為大人食用,小孩則以未生過蛋的嫩雞滋補,父親常到大金門補貨,因此也會購買俗稱「大補■」的中藥材,燉煮的過程中,香味撲鼻於古厝間。然又有傳說,求學的孩子不能吃雞爪,寫字會歪七扭八,如此一來,雞腿沒有份、雞肉大家分,碗裡常見雞頭與頸脖,恨不為男兒啊! 農莊的五棟雞舍,飼養著肉雞,此回不必自己孵小雞,跟養雞人家買來飼養即可,肉雞終究不比土雞,土雞一年四季吹風、淋雨、日曬,四處跑,那一身又強又壯的肌肉與線條多美。但肉雞就是怕冷怕熱,冬天雞寮用塑膠布圍好、防風入侵;夏天除電扇必備,通風要做得徹底,否則損傷難免。但這些因熱衰竭,形成要死不活的肉雞群,在呼吸尚未終止前,宰殺後,熱水川燙,然後去毛,再經烹煮後,即成餐桌上的佳餚。昔日吃雞腿,記憶於招弟弟的時候,而當家中有了雞場,吃雞肉吃到膩哩!但口感則不能與土雞相比。 以飼料餵食的肉雞成本高,三、四斤重的時候,就要陸續賣出,有時雞販爭先恐後,有時則是乏人問津,此時就要動腦筋,全家人凌晨兩、三點,從抓雞、歃血、燒水、去毛……,分工合作於自家的井旁,夏天還好,冬天則要忍受凜冽刺骨的寒風,待天亮,分裝於機車與自行車,騎機車的到遠處,我騎自行車則在附近的村莊兜售,建華、下莊、安民、東村、西村、庵邊、下湖……,「買雞喲!」賣完之後再回家。之後家裡買了一台除毛機,省卻了許多時間,可以多睡一點。 鄉下人自己養雞自己殺雞,太陽下山後不宰殺,婚後上市場,有雞販代勞,不必再殺生,買整隻的去頭去尾,實際所剩不多,所以喜歡買雞腿爆麻油,鍋熱,少量麻油,薑片爆香,雞腿下鍋後快炒入色,水蓋過雞肉,煮熟後,男生、女生,都是骨肉,孩子們,吃雞腿囉!而如今的冬令進補,則吃不出這種味道,實際上也是平日伙食好,「補冬」也就不稀奇了。
-
共用經濟
金門繼共用單車後,又有業者投入「共用租賃電動小客車」業務,提供綠色創新且便捷的運輸服務,可見對打造金門低碳島充滿了信心。對使用者而言,有多元的交通載具可供選擇絕對是好事一樁,特別是在相對悠散的金門,這樣的趨勢與進步,更帶著喜悅與感恩。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產業是指一個經濟體中,有效運用資金與勞力從事生產經濟物品(不論是物品還是服務)的各種行業。共享經濟,又稱租賃經濟,是一種共用人力與資源的社會運作方式,它包括不同個人與組織對商品和服務的創造、生產、分配、交易和消費的共用。實際上,要論共享產業,許多國家及地方已經發得相對成熟,特別是大陸在行動支付日趨成熟的基礎上,便提供了共享產業樣態的無限可能;可想見的,未來還可能出現共用住宅、共用管家,以及各式各樣的共用性的服務。共用服務的立基點在互補有無,以及剩餘資源的效益化運用;就像農業時代,各家出點自耕自做的農作與菜餚,就能組成一桌美味,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美好、多元的滋味,而這樣的概念發展開來,雖然「人情」可能變為冷冰冰的機器,但道理和方式卻是相通的。共享或許還蘊含有以小博大、以少贏多、貪便宜的概念,但與其因閒置而浪費,共用反而能創新價值,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 理是這個理,但整體而言,是否便利便形同冰冷,卻也未必。號稱比鄰居更貼心、更方便的便利商店,便開啟了台灣新的產業傳奇;其看似一切規制化的商業運作,實際上,亦在訴求同理心、為消費者設想的理念,只要凡事走在消費需求之前,便利模式便不會被淘汰。但這樣的模式也不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例如店員的十八般武藝終究有個上限,消費創新與需求,卻是無止境的;再者,台灣的消費群體買帳,不見得他地客群也如是這般,大陸消費者就更傾向送貨、送服務到府的樣態,而這似乎更符合共用經濟的原型。 台灣號稱最美的風景是「人」。人,有好有壞,有各種需求及樣態,就不會是一個規制或標準能滿足與期待的,共用其實只是營造一個相對安全性、合理性的框架,有需要的人再依其所求往內填充,填充出來什麼結果,姑且不論,但至少其間缺不了人的鏈結;有人就有情感,就有選擇,而選擇又通常依附於情感。金門的共用經濟其實也可以很簡單,就是建構平臺與資源串接;民間不缺優秀的導覽人才、說故事高手,縱然沒有證照加持,亦不妨礙他們成為最美的風景裡的重要組成,但似乎我們狹隘了規模性與產業化的定義,忽略了「客製化」才是最好的賣點與唯一的選擇;關鍵僅在於我們訴求何種連結,以及何種連結可以真實打動消費者的心。 金門必須走自己的特色之路。推動綠能與無碳島政策是金門的大方向,電動共用汽車可融合金門綠化60年的「海上公園」人文特色景觀,並連結本地觀光、飯店、民宿與企業,在「出行無礙、暢通健康」的條件下,提供綠色創新且便捷的運輸服務。道理淺顯易懂,但真要操作起來,便不獨是商業手段與模式而已;或許,我們也可以更開闊的思考「最美風景」應該呈現的內涵與意義,開創專屬金門的共用價值。
-
與林燿德讀詩的夜
直到現在,仍有不少朋友跟我談起林燿德。崛起八○年代,卻在九○年代殞落的巨星。林過世時,我們的時代剛有傳真機、答錄機,數位與網路還在蹣跚路上。林曾對科技沁染生活,又論又寫,我很好奇,若他在世,會怎麼詮釋我們的當下? 八○年代末,林燿德擔任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秘書長,多次舉辦文藝營活動。誰是理事長呢?很可能是司馬中原,或者鄭明娳?我多次在辦公室見他們閒談,誰也無法想到十年後,我成為《幼獅文藝》主編,雜誌由中國青年協作協會於五○年代創辦,後為專業管理,創辦「幼獅公司」。更難預料的是三十年後,我寫下〈栽〉,一篇詩與散文合體的散文,紀念我即將告別的編輯生涯。 世道難說。我年少時只知道含蓄。或者說,不得不含蓄,因為胸無點墨,沒有自豪出示的一字一句。有一位至今還聯繫的謝姓朋友,是營隊的收穫,就讀輔大,貌似港星莫少聰,他的打扮要嘛西裝筆挺、要嘛拖鞋半長褲,每一種都文青。他的微笑常註寫著,「被我迷倒,是你家的事……」他曾任電視台主播,至今仍在媒體業笑著他十分惹嫌的帥氣笑容。 我跟林燿德的交誼是在營隊開始的。林積極拉攏新世代,態度非常曹操,「寧可拉錯一人,不可少拉一個」,在林燿德全面的、博愛的態度下,我得以接近協會,認識司馬中原、林水福、張啟疆、丘秀芷等藝文前輩,而我後來能夠順利主編《幼獅文藝》,極可能與當時的幼獅公司總經理馬大成,擔任協會理監事有關,他未必知道我寫什麼,但一起聚會,共餐一席,日後看見我的名字出現在主編推薦名單上,或許曾經啊地一聲,「這個人,我見過哪!」 參加中國青年寫作協會活動時,我已是「資深文藝營學員」。資深與否該與參加次數無關,而在文學的浸養是否已經發酵,未必成為佳釀,至少也能成醋、成醬?我沒那股自信,在文字與他人面前,總感到羞愧。 還有一位難忘的前輩是詩人杜文靖。他住新莊,與台北縣文化局較熟,於汐止、世新會館等辦理營隊。我多次帶領孩子同往。他三、四歲以及五、六歲的孩子,不來聽講,而在台下等我下課。我在講台上,常得分神看台下,看孩子是睡著、醒著,玩著甚麼、畫著什麼,有工作人員陪或者沒有,一連好幾年,北台灣文藝營是我孩子的年度盛會。我改稱杜文靖為杜大哥或「杜老爺」,而不拘泥地喊「杜老師」。這個稱謂看似簡單,著實熬了十來年。 二○一六年六月,我離開編輯工作,更常跑營隊,擔任講師,但我總會想起自己的青澀。文藝營的夜晚,林燿德、杜文靖常帶領學員讀詩,我總有逃不掉的時候。該我讀詩了,我戰戰兢兢地讀。而今回想,咬音失準、讀錯字句都無所謂的,誰能說失準了、讀錯了,不是另一種詩?
-
省思與祝福
金門文化底蘊深厚,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到底深厚在那裡?我常默思行想,一直想得出一個解答,說出一個所以然來,不能人云亦云。 如果說金門出了四十四位進士,自古文風鼎盛,大家都引以為傲,以之證明金門文化底蘊深厚,這樣的說法似乎無可辯駁。可是我有另外的看法,這些士子只為了功名利祿,自為者多,為人者少,而且他們多數遊宦在外,對於本土文化作過甚麼貢獻不得而知。 我覺得金門文化底蘊在民間的禮樂文化,那是長期浸潤之漸,成為庶民文化的一部份,而為生活的綱常,道德的權衡;根植於人心,成為居家的準繩,教育的指針,行為的規範。每次到鄉下去,我都特別品讀閩南式古厝的對聯,覺得津津有味。試想金門若沒有這些古厝,若沒有這些聯對,金門的文化底蘊從何去找尋呢? 對於這樣的文化,有些人可能習焉而不察,不知道加以珍惜,整修的時候不能修舊如舊,反而破壞掉了。為甚麼會這樣子呢?我歸因於產生文化的裂縫,現代的人儒化日益淺薄,可能沒有古人的文化素養了。 年前回去金門,書法學會為慶祝成立二十周年,推動書法下鄉,理事長吳宗陵帶人到多年國小教學童寫甲骨文書法,承他好意邀我與內人邱英美去參觀。我心中暗想這有甚麼好看的呢?不教小朋友正規的楷書,特意教甲骨文書法,是不是有意譁眾取寵? 我在教室看小朋友寫書法,他們隨手一勾勒,居然有板有眼有模有樣,寫甲骨文比寫楷書,從當場的互動與氛圍觀察,小朋友比較快樂,因為他們感覺很新鮮,在遊戲中學習,自然趣味橫生。 這樣的教育方式,如能讓一部份小朋友對書法不知不覺產生興趣,達到扎根的效果,那就功莫大焉,也是書法學會的目的。其實文化需要自小涵濡,讓其悠遊自得,日深月久自然的傳承。因此說了一丈,不如行之一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不二法門。 我常想中國歷代的科舉,不知出了多少舉人多少進士?不知多少狀元多少榜眼多少探花?他們的人名幾個人還識得?他們的鴻文幾篇留傳下來幾個人讀過?反而是那些藝師與藝匠讀書不多,但是他們傳世的作品,成為灼灼其華的中華文化寶藏,每次參觀古文物展覽,我心中感慨良多。 金門的庶民文化,我也是這樣看,金門出了四十四位進士,他們有甚麼傳世文章?有幾個人讀過?但是他們成為金門的指標人物,那些藝師藝匠沒讀過幾天書,但是他們表現在閩南式的建築藝術,卻成為金門文化的精粹;那些寒儒留下的屏句聯對,也成為金門文化的沃壤。每次到鄉下去,抬頭一看,很多不甚了了,讓我愧為讀過書的人。 有一次到烈嶼上庫秀才厝,看額題「其儀不忒」,我那時還沒讀詩經,揣摩了很久;到水頭的僑鄉文化館,門聯上聯寫著「美奐美輪」,下聯寫著「肯堂肯構」,我不是中文系,自小也沒讀過幼學瓊林,又把我難住。每次經過水頭阿圖的洋樓,門口的下聯寫著「金墩間氣鐘」,我常想那一個高明可以教教我? 金門民間這麼多對聯,不僅辭意高古,而且書法也有可觀,再不保留下來恐怕會被時間湮沒。因此,書法學會如在做文化扎根工作的同時,倘能下鄉地毯式的搜索,有系統的整理這些先民的文化遺產,就會像他的紀念瓷品所期許的造「百福」。 「培心田禮耕義種,寬眼界德本道根」,這是林馬騰先生上林老家洋樓的門聯,謹以此為金門書法學會成立二十周年誌慶。
-
看看「這個政黨」的本性
民進黨二度執政,行政權、立法權一把抓,一黨獨大,儼如「一黨專政」。站在統治者的高台上,已然拋棄了自己創黨的理想和民主信仰的核心價值(或者奪權才是它的本質?)成為毀憲亂政的怪獸。以「多數暴力」遂行「橫柴入灶」的惡劣行徑,罄竹難書,最新的例子是「新黨四青年案」及「婦聯會案」,其粗暴情狀較諸他們當初所批判的「威權體制」還不如,這是一個非常諷刺的時空與價值的錯亂,無怪乎小英的民調一蹶不振,怎不令人感嘆! 面對如此橫行霸道、傲慢又高高在上的「這個政府」,我們看到「表決、表決、再表決到自己滿意」的情況;也看到在質詢台上哈哈哈三聲長笑,視國會如無物的那個自稱一百分的國防部長;綠朝當中,如此囂張態度的官員或民代,族繁不及備載。於是乎,風行草偃,上行下效,連事務官層級的役政署長林國演在成功嶺,對崗哨衛兵惡言相向,駕駛也「狐假虎威」的說「衛兵吃狗屎」,誠如媒體人李艷秋說的「當官員囂張成為政風」,而這樣囂張政風的源頭,始自於傲慢且好鬥的民進黨高層。 事實上,民進黨人的囂張本性非始於今日。筆者於民國八十年代初期,任職師級政戰主任階段,因所屬單位演訓時,砲車故障停放於馬路邊待援,按規定設置警告標誌,不意遭某民女騎機車撞上,致其臉部輕微擦傷及牙齒數顆受損,初步和解談不成,經送「臺灣省車輛事故鑑定委員會」鑑定,結果裁定:對方七分責任、我方三分,因對方過失為多,我方想說自認倒楣,就負責其醫藥費結案,惟對方竟然獅子大開口,並找來民進黨籍民代壯其聲勢〈在那個年代很管用,因為他們敢鬧又敢拗,吃定軍方都怕事〉,偏偏碰上我這個「槓子頭」,只論是非對錯與道理,管他什麼議員不議員,民代本事不小,透過我的上級施壓,我還是堅持立場,不苟且因循,並希望他們循法律途徑解決,案子最後無疾而終。惟事後得知,上級單位為了息事寧人,專案簽了一筆錢,銷案了事,聽了讓人扼腕不已! 在前述師級單位任職期間,曾經歷不少民意代表關說照顧充員兵的事;遇過某立委來電,口氣不佳又語帶恐嚇地說「聽說你們單位老兵欺侮新兵的事件頻傳等云。」然後說,有個朋友的小孩新到我部所屬某單位,指明要把他調到某某連去當什麼職務,聽得我火冒三丈,回他說,委員你好大,下官怕怕,但礙難照辦,最好找國防部長下個命令,我們比較好辦事;後來那個兵當然沒調成,我則被上級長官說對委員講話不禮貌。如今時移勢轉,此君已是某部會的政務次長;所以,類似內政部役政署長駕駛「狐假虎威」的情事,在民進黨人來說,能算是什麼大事呢? 從政黨本性來說,可以看出「這個政府」在「這個政黨」的掌控之下,是怎麼一副德行!
-
書寫有血淚的生命記憶
近日赴廈門,在SM城市廣場中庭遇到一場小型的閱讀饗宴,來自海峽兩岸書籍設計邀請賽暨兩岸最美書展,精心推出不同面向風格的書籍,代表當代人對精神糧食的品味與追求時尚,給予作者個人無限的伸展舞台,也經過書籍創意設計及包裝,大大增加閱讀視覺的想像空間。 隨著社會人文環境的迅速變遷,重新回顧歷史的審視,在大陸的出版界已經形成一股風潮,自傳式的回憶書寫更能深入內裡,引發人道關懷的探討。展場閱讀中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國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等跨域名銜的季羨林書籍頗有感觸,季羨林(1911-2009)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為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他在晚年將親自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不幸遭遇,以幽默甚至調侃的筆調寫出時代的紀實文章,整理出版《季羨林自選集.牛棚雜憶》在推薦序言介紹:「不同於大量的傷痕文學作品,作者從中仍然保留了自我,那些閱讀的時光,如同暗夜中的星光,點亮了作者的道路。」 他出書的目的就是希望總結教訓和經驗,讓更多經歷過的人出來說話,讓更多知情者出來說話,不要讓歷史的悲劇重演。季羨林的自我表述語重心長,他說:「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我能夠活著把它寫出來,是我畢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願他帶著我的祝福走向人間吧!它帶去的不是仇恨和報復,而是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照見惡和善,醜和美,照見絕望和希望,他帶去的是對我們偉大祖國和人民的一片赤誠。」 回想為找尋整理兩岸的文史資料,也從海外的金門人接觸訪談,試圖來恢復昔日的一些社會歷史風貌,奔走一衣帶水的金廈之間已經二十多年,成為文化的擺渡人。曾經遇見旅居印尼華僑李金昌老先生,他的自傳式著作《金門憶昔》成為日本人占據金門犯下罪行最有力的控訴。老先生為還原歷史的真相,重新返回當年日軍強徵馬伕走過的路線,同時拜訪僅存生還的難友,完整寫出整個事件始末。我也看過他與童年玩伴詢問回憶的往來書信,2001年底他返鄉發起建造「日軍強徵金門馬伕殉難紀念碑」及「馬伕碑淚」,提醒鄉親不能忘記這段家鄉劫難的血淚史。印象深刻是第一次見面,他描述當時悲慘情景,隱忍心口傷痛說出的那句話:「這條命活下來,是撿到的!」 季羨林書籍觸發的聯想,擁有寬容的心胸,坦然面對歷史社會的動盪,才能書寫出有血有淚的生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