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憶起正月初九登太武
近日讀了有關日本富士山的報導。富士山為日本的聖山高度為3776公尺,比台灣第一高峰玉山的高度3952公尺略低一些。自上一次火山噴發已三百多年了,是一座休眠火山。由於外觀是對稱錐形山體,遠觀秀麗,溫柔可親,但登高可不容易。經常白雪覆蓋,每年僅有七、八兩月開放遊客登山。而這時富士山氣溫頗高,又是火山灰岩地形,少有樹林可遮蔭,一路燠熱難擋。通常,登山遊客會選在晚上出發,戴著有照明的頭盔一路走到天亮。抵達山頂,剛好可觀賞日出。讓人連想起家鄉金門的聖山---太武山,每到農曆過年時節,是鄉人前往登山健行朝拜的日子。 鄉人習慣親切喊太武山為「大山」,於軍管時期,太武山是管制的,僅在每年正月初九日「天公生」才開放民眾登山。山上有一香火鼎盛的古剎,建於宋代的海印寺,兩岸對峙時,曾遭砲火嚴重損壞,後為國軍協助修建。記得廟前挖了一石砌長方形水池,池內養有魚兒及烏龜;童年上山,總喜歡依著石欄杆觀賞池中生物。又聽長輩說,古時有一仙人一腳踩著對岸漳州附近的南太武山,另一腳跨過海域,踏在故鄉北太武山上,且在花崗岩上留下了一個碩大的仙履印。充滿遐想的傳說,讓童稚的心靈滿是想像,每回上山總想尋訪。雖然昔日交通工具不如現今方便家家有轎車,有些登山客,天微亮,便出發,一路步行上山;如此,一日無車日,既環保又健身。 登大山,通常由玉章路登山口進入,這登山道路寬闊,還可行駛車輛。沿途可居高一覽金湖地區的人工湖泊─太湖、山外,甚至遠至料羅灣的千頃碧藍。沙美一帶的登山客則就近從另一頭的屏東文康中心上山。最近一次登大山,大約兩、三年前,走的是一條舊時的登山古道。這些年,經由家鄉有心人士的探訪、修葺、整理出來的。自山下的蔡厝,沿著土坡道、岩石、樹叢,一路小徑蜿蜒曲折而上。有些大花崗岩的斜坡上,為了方便遊客行走,特地鑿出階梯來。這條路線較適合喜愛登山的遊客,一般大眾仍走玉章路大眾路線較為方便。不過,古道卻有不一樣的風情。一邊走,一邊休息回望,或佇足岩石遠觀,山腳下的斗門、浦邊等村落房舍,井然有序的阡陌田畝、綠野平疇,盡收眼底。 正月初九登大山已是鄉人沿襲多年的習俗,一個相當有意義的戶外健行及祈求心靈安頓的活動,值得繼續保留發揚。山上,似可再遍植適合生長的花木。當春天來臨,滿山青翠,綻放各類花朵,鳥鳴啁啾,蝴蝶翩躚;鄉人登山或賞花、或拜拜祈願、或健身步行、或遠望賞景、或登高臨風……是何等風雅事!
-
畫說一枚軟木郵票
我的歐洲系列繪本,畫到西班牙(Spain)和葡萄牙(Portuga)時,畫面特別炫麗斑爛,我狂吞色彩之後,帶著激昂的情緒,回頭去修潤其他國度的繪本,之前所畫的幾本繪本,因此連帶受惠,獲得更美好的翻轉。 拾掇旅程中的驚喜,將它入詩入畫,得來全不費功夫,我感覺創作真是一件神奇的事,只要保持靈敏度,用純稚的眼光接收一切,靈感便會不斷起飛。在畫運河背景的繪本時,我常被構思的畫面迷住,我心底開出的一艘船,把我拉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但我一點也不擔心迷航,因為迷航造成的美麗錯誤,會讓故事有更精彩的續集。 挾帶著炫麗斑爛色彩的餘韻,我回頭去修潤另一本繪本,可愛的孩童騎著小馬走向一座西藏佛塔,這場景位在丹麥(Denmark)的克里斯欽自由城(Christiania Freetown),我花了不少時間琢磨構圖,看了許多資料,終於把「風馬旗」定位妥,這畫面讓中西合璧,讓繪本更具魅力,我也越畫越歡喜。 浸淫在繽紛色彩裡,我一遍又一遍修潤手中許多本不同國度的繪本,幸福快樂的日子裡,我與國王、皇后、王子、公主都有約,他們全化身為平民,我們一起走在石鋪路上,舔著美味的霜淇淋,瀏覽著美麗櫥窗,耳畔的歡樂歌謠一再傳唱,永遠不老,國王、皇后、王子、公主也一樣,哥本哈根(Copenhagen)的蒂沃利樂園(Tivoli)也歲歲年年閃耀迷人的光輝,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的塑像就在樂園的對面,他也永遠活著,不老。 不同的國度與城市,處處都有動人的故事。有一天,我看見一張美麗的軟木郵票,深深被它迷住,我因此特別為繪本增加一幅新構圖,並為它編寫溫馨的劇情。後來讀到一份資料,才知世界上的軟木原料約50%產自葡萄牙,約30%產自西班牙。一個優質的軟木塞,壽命可以到達百年,一瓶上等的葡萄酒,需要它的陪伴才能越陳越香、越醉越美。而從樹皮變瓶塞,「歐洲栓皮櫟」寫下了神奇的軟木故事,一棵樹面對採剝樹皮的奉獻過程,更是讓人尊敬、讚嘆! 歐洲栓皮櫟的壽命約200年,它需要成長到樹的胸徑達70釐米以上,才能首次採剝樹皮,之後得需要9年時間恢復和成長。第2次採剝之後,又得修護9年,如此循環多次,終於達到製作軟木塞的品質要求時,一棵歐洲栓皮櫟的年齡已經50多歲了。當我望著一張美麗的軟木郵票,我被它樸實的紋理所感動,因此特別為它編寫故事,但讀到它動人的真實生命情節時,我不禁興生更多觸動與感嘆。美麗的人生、動人的繪本,應該像一株歐洲栓皮櫟,經得起一剝再剝。我的歐洲系列繪本,將一直畫下去,因為不管浸淫在繽紛或樸實的色彩裡,風雨一樣會讓人越來越成熟,歲月一樣會讓人越來越有價值!
-
感謝有您,金門永遠是榮民美麗家園
對於地區榮民夥伴們而言,今年的元月份有點特別,縣籍俊彥呂媽定接掌金門榮民服務處處長,返鄉一展熱情服務人群的抱負,值得慶賀。 四十餘年前,自穿上草綠服開始,我們這群自願役軍士官,便註定有朝一日成為榮民。金門縣榮民服務處成立於民國六十九年七月十六日,首任處長郭堯齡便是後浦北門老鄰居,也是咱家總管大姨丈,我自小便經常在郭府家附近玩耍,對於忙碌的郭老始終抱著一份敬佩,後來得知,祖籍廣東的郭老,可說是全心全力在服務著根本同源的榮民伯伯們。 榮服處成立之初,我剛隨著部隊由馬祖移防到北台灣,駐紮在竹北犁頭山營區,半年後,我奉命隨前往田中支援下基地,接受三個多月的戰鬥洗禮,因為一出基地不久,我也可以跟隨著參訓砲兵部隊移防金門,所以一切甘之如飴。就這樣,由竹北、田中到金門,我們跟隨著副指揮官王延卿正式移防前線,當時駐守戰地還是幾分壓力,而王副對於我們這群小蘿蔔頭有如子弟般的照顧,也讓大家在苦日子中也不以為苦。 第一次返鄉服務,也讓我在軍旅中正式認識金門,而王副自此也在金門展開漫長的留金歲月,由軍旅職務開始,再轉往自衛總隊接任總隊長與接掌金門縣榮民服務處處長,祖籍湖北的王副,真正的把心放在眾多榮民伯伯的身上,共同在人生第二故鄉金門開啟新序幕。 隨著時光流轉,我也告別軍旅,成為榮民體序的一員,回到金門,我便有更多時間經常探望郭老與王副,不論是從小到大,或是從下部隊到退伍,感謝他們給我諸多指導與關懷。在與兩位前輩言談中,我也經常捕捉到他們的心中,真正關懷的始終是昔日一起隨軍抵達金門進而定居的榮民伯伯們,另外,他們口中不僅稱讚金門人的純誠樸實,對於當時任職榮服處的呂媽定認真執事也都讚賞有加。 美麗金門是座幸福島鄉,諸多福利潤澤著全縣百姓,本縣榮民人數比例甚高,比起其他縣市,金門縣榮民服務處的責任與壓力可謂厚重,但縣府的愛民福澤同樣也關懷到諸多榮民伯伯與青壯榮民及眷屬們身上,經常藉由連繫溝通,整合資源共享,也為榮民享有更多福祉,有著縣府與榮服處雙重的關注與服務,金門縣榮民可謂幸福滿滿,讓人感同身受。 呂媽定由金門榮民服務處基層任職起,再經總幹事、副處長等職,對於故鄉金門可謂非常熟悉,這次他能夠重返老單位接掌處長一職,實在是適才適用,慶賀之餘,仍要為他加油。因為當下國內客觀環境大有不同,難免也會影響到退輔體制服務榮民的規則遊戲。我們期待著呂處長與諸位幹部們一本服務初衷,繼續守護著島鄉榮民家園,相信在縣府與榮服處同心協力之下,金門永遠是全體榮民的美麗故鄉。 榮譽國民,與您同心;感謝有您,金門加油。
-
金門宴之二 麵線糊與麵線盤
金門傳統菜很多是家常菜,沒有太多的裝飾與造型,但它保持食物本身的天然味道,「金門菜」讓人懷念的還有一份伴隨自己長大的食的記憶,那是一份鄉愁,與味覺的咀嚼。 在許多金門海產已經消失的當兒,金門石蚵仍然歷久不衰,佔據人們的食感與記憶。 金門石蚵個頭粒小,但肉質甜美不腥羶有嚼勁,每年冬至到農曆二月,是金門石蚵盛產時,尤其天氣越冷,冬雨越多,石蚵經過天氣的洗禮後,越發肥美鮮甜,因此一直是金門人的最愛,因此送石蚵對年長者而言是最念情的禮物,對外來客也是驚喜連連的。 金門石蚵搭配金門麵線,可以烹調出好幾道鄉愁的美食,比如「麵線糊」。 「麵線糊」烹調難度似乎不高,但還是有功夫的,好吃的的「蚵ㄚ麵線」,講究的還是晶瑩剔透的「蚵ㄚ滾」,那是要以本地的番薯粉裹住蚵粒,以保持石蚵的嫩甜,除了滑潤爽口,也避免海蚵煮老。此外「蚵ㄚ麵線」要好吃,那特殊的滷豬腸味更是決勝的關鍵,滷豬腸臭臭香香的,是很逗人味蕾的。而料理豬腸費工費事,那是錘鍊一個人耐性的功夫吃,豬腸先洗淨,再滷成咖啡色,燉在滷鍋內,要加料時,才以剪刀一節節剪斷,鋪在碗面上,此時搭配滑潤剔透的「蚵ㄚ滾」以及載浮載沉的豬血丁,是很有顏值的,上桌前再灑一些蔥珠、芹菜珠,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蚵ㄚ麵線」,就叫人忍不住垂涎三尺了。 小時候的記憶,金城南門土地公廟旁的文記麵線,老闆熟練的以圓鏟勺起麵線糊,勺起鍋邊備用的「蚵ㄚ滾」,那磨擦鍋邊的聲音,嘎然作響,還沒吃就勾引了食慾,再搭配一碗粒粒分明的再來米飯,好吃得叫人疊碗,經過多少年仍記憶猶新。 除了「蚵ㄚ麵線」,「麵線盤」也是另一道麵線美食,「麵線盤」在過去是金門許多宗親氏族,在清明冬至祭祖時,作頭的東家備以宴請宗親的一道吃得粗飽的美食,近年也在追尋鄉土風中,扶搖而上成為膾炙人口的佳餚,這道吃起來會打嗝的美食,兼具粗飽與美味。 「麵線盤」的烹調,主角的麵線,非一般市售的細麵線,必須另行向廠商訂製較粗絲的麵線,為了保持麵線的Q彈,必須先以蒸籠炊熟炊軟,之後再拌炒石蚵、豬肉罐頭、蝦米乾,紅蘿蔔絲、高麗菜等。 「麵線盤」烹調難度不高,但口感好壞有別,食材唾手可拾,在過去窮倨的年代,能夠用豬油拌炒,就已經香噴誘人了,國軍來後,軍用豬肉罐頭是老百姓夢寐以求的食材,炒起來香噴十里,麵線盤從豬油晉身滷肉湯底晉身豬肉罐頭,身價扶搖而上,今天我們喜歡享用麵線盤,其實也是一份歲月的追憶,一份鄉土情。 金門麵線小兵立大功,金門麵線強調天然風乾日曬,煮起來糊而不爛,口感舒爽,在這段強調鄉土潮流中,創造出遠近馳名的品牌,「麵線盤」與「麵線糊」這些平民小吃,獲得老饕的咋舌,也搬上檯面了。
-
登陸艇
金門人有沒有坐過登陸艇,是區分生活在兩個世代的概念,有些人還把它視為終身難忘的噩夢和痛苦經歷。 民國76年遠東航空公司加入民航營運,才正式宣告結束軍方代為運輸民眾赴台任務,之前無數次的海上交通,都有搭乘登陸艇機會。雖然是免費載運地區民眾,軍方在乘船時,票單上都會明確告知,等於簽下切結書說:「乘船期間如遇意外事件,致使旅客遭受身體及財物損失者,承運單位概不負任何賠償責任。」 登陸艇俗稱為「開口笑」進出船艙是從船頭正面啟動,主要是用來運輸外島軍需物資補給及部隊人員移防調動。偶爾搭配救國團戰鬥營舉辦寒暑假活動,支援運輸大專青年到金門參訪,過程中有團康表演兼勞軍,名為海上戰鬥營;有一年某梯次航行至台灣海峽中線,突然遇到中共船隻攔截示威,導致救國團金門戰鬥營活動停辦多年。 民眾在台灣打算返鄉過年,為擴大交通運輸量,搭乘登陸艇是常態。乘船前先辦妥出入境證,利用掛號信寄到高雄市鹽埕區大安街106號,讓高雄市金門同鄉會協助排位,換取出境乘船登記列號收執卡。金門同鄉會是軍方唯一聯繫的窗口,長期以來將開航時間視為機密,不會提前通知,僅能親自到同鄉會等候。因為年關將至,大家怕車船交通擁擠等諸多變數,都會提前登記報到,無限期地等待,有時長達一周,往往會讓人盤纏告罄,難免也會發生財物遭宵小偷竊或證件遺失的憾事。有些人互相照顧,結伴住進同鄉會附近的廉價旅館,或者乾脆露宿同鄉會巷道。過年前的大安街,旅台各地的鄉親紛至沓來,挑擔或者提著大包小包行李,熟悉的鄉音交談,頓時也熱鬧起來。一直等到開船通知,一時湧進數百上千的人潮,準備在13號碼頭登船,一般是夜間進艙,半夜或天亮前開船,報到時間作業僅限制半小時,超過時限視同放棄船位,排到下航次,最快也要半個月了。 由於登陸艇很少開放民眾床位,幾乎是將人員無限制的「塞」滿艙底,有經驗的常客會找出放置坦克車、水泥、糧秣等物質的剩餘空間,用衣物行李、塑膠布鋪設成簡易的床位。登陸艇是平底船,遇到風浪容易晃動,會讓暈船的人感覺航程中生不如死,像是生了一場大病的症狀。他們躺在底艙中臉色青白,全身無力,暈吐到腸胃空無一物,又不能進食。尤其廁所設在甲板上,冬季風強浪高,根本無法解決衛生問題。加上艙底暗無天日,吵雜的發動機噪音,一身的油污味,「過澎湖溝了嗎?料羅灣到了嗎?」此起彼落的問話代替鼓勵問候語,等到登陸艇開口了,民眾才有獲得脫離苦海、近鄉情悅的幸福笑容,但那已經是一天後的事情。 近日在新頭又遇見登陸艇進港,一如往常,風輕雲淡。
-
寫作協會二十年
金門縣寫作協會於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廿七日成立,到今年二月已近二十年,日前召開會員大會,有人提議好好慶祝,我建議再編輯一本會員專輯來慶祝。過去,曾出版了幾本專輯,例如:第一、二任理事長溫仕忠時,曾出版《仙洲群唱》、《浯島海吟》、《浯江曲調》、《浯島跫音》、《貴島雅集》等書:第三、四任理事長楊清國時,出版《海印傳奇》,第五任王先正,會員合作出版了《浯鄉傳承-金門縣寫作協會十五周年專輯》,這些書都是政府補助出版。 這事有賴會員支持響應,在等待的時間,我決定辦個小型書展,近日,我將提供個人藏書到金信大樓旁的「我在二手書店」展示,這些書有些是合集,有些是會員個人著作。我所提供的書,只展不售,有意販售的會員,可將自己著作,拿到書店寄售,折扣自行與店家商議。 以下,我將會員出版著作稍加介紹:第一、二任理事長溫仕忠,撰有《金門勝蹟采微》、《怡情文集》、《浯江隨筆》、《金門文集-浯江瑣談》、《胡璉將軍與金門》等書。第三、四任理事長楊清國,著有《金門真美》、《金門教育史話》、《書法我的愛》、《兩門幾多相思苦》、《未來島嶼未來佛》、《山河壯麗頌和平》、《海濱鄒魯朱子島》、《金門文教繼世長》。第五任理事長王先正,寫有《浯鄉歲月》、《書寫金門》,與董群廉合著《金門鄉僑訪談錄》第(八)、(十)冊。 常務理事中,洪春柳著有《七鶴戲水的故鄉》、《浯江詩話》、《金門島居聲音》、《不知春去》、《當代金門演藝的變遷》、《人在離島金門》。許能麗主編《金門民俗文物》。陳為學著有《下坑的美麗與哀愁》、《滄海一粟集》、《金門下坑史蹟源流》、《百樂客詩文集》。周志強著有《金門生態筆記》、《金門野人誌-手繪樂章》(廖翊蓁繪圖)、童書《我的尋根之旅》、《陪著阿嬤去拜拜》與廖翊蓁合著兒童繪本《黃花娘的姑婆情》,散文集《放流在尖石溪》、長篇小說《校長是匪諜》等。常務監事許維權,著有碩論《張愛玲短篇小說中對話之應用》。 理監事的著作也不少,蔡發色是指導小學生作文的名師,編選《悅讀童年》、《畫寫童年》等書。陳榮昌著有《浯土浯民-浯島金門人的真情故事》、《金門印象三部曲》、《金門傳統匠師臉譜》、《戰地阿嬤》、《醉戀金門》。李瓊芳與林正士編《金廈擺渡人-金籍生赴陸求學的故事》。林麗寬與夫婿楊天厚,合撰了《金門俗諺採擷》、《金門歲時節慶》、《金門寺廟巡禮》、《金門高粱酒鄉》、《金門民間戲曲》、《金門民間慶典》、《金門殯殮儀典》、《金門風獅爺與辟邪信仰》、《金門寺廟楹聯碑文》、《金馬旅遊指南》、《金門釆風-寬厚文史工作室作品選集》、《金門匾額人物》、《釣璣詩集譯注》等書。 至於會員中,出書數量稱冠的是陳長慶,陳長慶的著作甚夥,計有短篇小說《再見海南島,海南島再見》、《將軍與蓬萊米》,中篇小說《春花》、《夏明珠》、《秋蓮》、《冬嬌姨》與《老毛》、《花螺》,長篇小說《螢》、《失去的春天》、《午夜吹笛人》、《烽火兒女情》、《小美人》、《李家秀秀》、《歹命人生》、《西天殘霞》、《了尾仔囝》、《槌哥》、《小辣椒》、《晚春》、《島嶼天青》。散文《寄給異鄉的女孩》、《同賞窗外風和雨》、《何日再見西湖水》、《木棉花落花又開》、《時光已走遠》、《父親的遺物》,評論《攀越文學的另一座高峰》、及文史作品《金門特約茶室》等。 以上所寫的,可能有疏漏,歡迎教正,其他會員大作,待我下回介紹。
-
與優秀同行
少子化浪潮中,新北市多所學校陸續面臨減班困境,近幾年已有學校因縮編而開始超額,出現了新一波的「正式教師流浪潮」。猶記得就讀湖埔國小時,恩師介紹過名列金氏世界紀錄的萬人大校,後來筆者因緣際會下公費分發至此,當時不禁感受到命運的玄妙。如今全校學生人數已縮減至三千多人,雖尚能維持在百班以上規模,但學生及班級數逐年縮減,終究是學校經營的潛在危機。 因應變局,一方面列出應變措施,另一方面也做好超額或轉型的心理準備。今年因新生入學人數增多「意外」新增了一班,稍稍舒緩了緊張的情勢,慶幸之餘,我們分析逆境中增長的背後因素,在理所當然的細節中尋找著其中潛藏的玄機……。 「各位評判老師,各位參賽的同學……」講台上學生字正腔圓,朗誦著動人篇章,這樣優美的風景由夏入冬,成為台下語文教練與路經家長、老師們習以為然的日常。由原本不被看好,卻一路進入區賽、市賽、國賽,獲得冠軍,這樣的優秀來自堅持與要求。歷年的區賽佳績來自日常的練習與指導,舉凡字音字形、國字寫字、鄉土語言等培訓,在行政人員逐一請託中,將國語文競賽指導師資盡量做出最好的安排,更有勞承先啟後的老師們利用假期或放學後擔任語文教練,讓學生在上場比賽前,獲得最充分的準備。 「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給我希望……」悠揚的直笛聲在蛋糕花園上方迴盪,高年級學生動人的合奏旋律中,我的心情也隨之飛揚。透過「一人一藝」、「一人一技」等行之有年的校本課程融入,學生具備跳繩、直笛、游泳的基本能力;若有心朝專業持續精進,尚有游泳班、歌仔戲班、合唱團、弦樂團、管樂團可供選擇,以及多元的課後社團選項,隨著團員人數及師資質量俱增,去年底音樂性團隊全國賽成績全壘打,其中規劃、張羅、協調、安排所增之業務總量,可謂團隊成功的磬石,正如目前正默默進行中的「校舍耐震補強」及「節能燈具換裝」改善工程,眼前美麗的茁壯來自平時堅實的扎根。 輔導工作外,為服務個別需求又增添了專任、兼任輔導業務,而逐年增加的特教生人數早已是學校多年來的責任與挑戰。因應資優與身障間的光譜中猶有許多低社經及文化不利的孩子需要協助,為此將傳統的「資料組」轉型為「學習照顧組」,提供更為多元的服務與協助。 「我畢業自這個學校,即使是跨區我也要把孩子送回來就讀。」過去燈火通明的美好,迄今仍在許多優秀的畢業校友心底燃燒,選擇讓下一代回母校就讀。如同近三任校長年輕時皆曾任職本校,將畢生功力帶回傳承,為傳統的鍋爐中添入創新的柴火。一列急速奔馳的火車,正滿載著學生的希望、家長的期望,在接力傳承中致力於更優秀的環境與文化,再次增加了搭乘的人數。於是又一代的校長與校友們再次回歸,帶領新的一代同行,原來更美好的遠方,就在不遠的前方。
-
寒流
寒流來襲,許是暖冬多年,已久未經寒凍徹骨的感受,不適應者居多,加上流感盛行,一時間竟難以接收到叨絮式的問候。大夥見面不是縮著頭,便是點首後匆匆忙忙的閃過。猶記得一位來自黑龍江的朋友說過,「南方的冬天真不好受!」乍聞時只覺得他在「冷嘲熱諷」、自取其辱,不想北方有完善、發達的供暖系統,冬日裡,縱是出行不便,卻是比南方宜居許多。想來經年冰封的朋友都感受如此了,自也不敢再有怨言,呼一口暖氣,在這乍寒的冬日裡,不免別有滋味重上心頭。 印象中,對冷最有感覺的時候,是在當兵那會兒。淡海山頭上的冬天,每每都是全台最低溫。凌晨三點至五點的衛哨,可以看到旭日從雲霧裡隱隱探頭,就在那會兒,才真正能感受到凍徹心扉的悸動。毛衣、毛帽、手套自然不在話下,就連內搭的衛生褲都得雙層侍候。時不時就能看到簷上垂下的閃亮的冰珠,或是車輛引擎蓋上淡淡的薄冰;戰友們哀號著:「不是沒到零度?」天曉得溫度計準否?不論站著、走著、坐著,雙腳始終跳動著,也只有在跳動的時候才能稍緩寒凍。口中呼出一團團的霧氣,搭配灰濛濛的天色,還真有幾分詩意;那時可沒人想到寫詩,一張口最常見的都是三字經、五字經對長官及天公的問候。興許是口業造得多了,不管再如何保暖,手腳趾節、耳垂經常會有凍瘡來「問候」;那款肥大、油亮,泛著血水的情景,至今想到都會乍然抖擻、悲情莫名。當時,比天氣更冷的,卻是心情,特別是在某某人被「兵變」的時候。 鄭某是營部的補給士,年輕、多金、好玩,偏又長得英俊。照他自己的說法,只有他甩人,沒有人甩他,但凡事必定都有意外,而且經常來得又猛又急。還是在一個冬夜裡,鄭某收假回營,心情明顯不爽,大夥問不出個所以然,只好有多遠閃多遠,避免冤枉「中槍」。不想當晚換他值三五衛哨時,寢室找不到人、營部也不見蹤影。當值士官、軍官頭大了,陸續敲了連長、營長的門,整個營區鬧了個底朝天。最終在補給倉房的被褥堆裡發現了吞安眠藥兼割腕的他;所幸的是因為缺乏經驗,腕割得不深,也搶救得及時,挽回了一條小命。對於這位被兵變的仁兄,多數人只能在心裡寄予同情;唯獨營長大人想得深遠,認為應該記取教訓、強化同袍感情,責罰單位長官連同幾個小嘍囉,包了兩個月的寒冬三五衛勤,也因此讓我比別人有機會就近觀察「凍」夜的景致及溫度變化,並順便問候長官們的幾代娘親。 不論如何,這些都是年輕時候的彎彎繞繞了,如今想想,有捨自然有得,也沒什麼好抱怨的;今時今日,又該到哪裡尋找與複製當年那外冷心熱、熱情無比的心境與情景?倒是退伍數年後,曾在台北東區看到駕著名車,挽著美女、談笑風生的鄭某。遠遠的,未敢趨前問候,萬一人家說不認識你,豈不爆窘!只是不知道他還是否記得,曾經有一群長官嘴裡的所謂的袍澤兄弟,曾在那爆冷的山頭,為他的衝動行為付出慘「凍」的代價,並且讓我認真的學會了,原來天冷的時候,心會特別熱!特別是在悲壯莫名的時刻。
-
回憶嘉義軍二三事
日前,在一場婚宴上,與久未謀面的老長官張人俊將軍同桌。得此機緣,蒙賜寄「戎馬回顧錄─張人俊八五自述」一書,先睹為快,得以瞭解將軍歷經顛沛困頓,坎坷險阻的歲月;分享了他從士兵到中將,凡事盡其在我、「戎馬奔騰」的奮鬥歷程,深感與有榮焉! 全書計分「忠勇傳家風」等十八章。拜讀到第十三章「榮調五十八軍」時,把我的思緒拉回到書中說的那個年代,想起嘉義軍二三事。 民國七十二年,筆者任台南官田師某砲兵營少校輔導長,承師部政戰主任李旦初上校〈其後曾任金門縣政府主任秘書,積勞成疾,逝於任內〉推荐,至五十八軍〈習稱嘉義軍〉參加參謀考試,準備佔中校職缺,二個缺由九位符合條件者競試;這類參謀考試,是以撰寫一篇論文和一份簽稿併呈的公文寫作為主,試題通常由承辦單位簽奉長官核定後密封,到考場當眾拆封公布於黑板上;應試當日,軍部政戰主任張人俊將軍出了奇招,親自來考場臨機宣布論文題目,要求每人撰寫自傳一篇,讓事前猜題模擬寫作者大呼意外,有創意,是我對這位長官的第一印象。 越二月,接獲人事命令,六月一日調嘉義軍政戰部第二科,佔中校政參官職缺。主任張將軍於八月中旬奉調金門縣長,於其麾下雖僅短短二個半月,但有幾件事卻讓我點滴在心,至今難忘。我接辦的業務中,有一項是民事工作,助民收割是其中之一;這時正是水稻收割季節,嘉南地區三軍部隊的助割任務由我部統籌,是時,陸軍總部派政戰部副主任周孝友少將率員督導,來之前,筆者寫就助割任務簡報,奉核定後印製書面資料及製作圖表,由主管科長向主任預報,科長報告後,主任命我也報一次,並當場裁示,屆時由我作簡報,幾經練習,自認可以做一個稱職的簡報官,惟於任務日前一晚,主任喚我至其辦公室,說他要親自簡報,以示對周先生的敬重;這次的簡報讓我開了眼界,主任口齒清晰,語調生動自然,抑揚頓挫拿捏得宜,尤其是,我所準備書面報告之外的補充參考資料,其中的數據如數家珍般地靈活運用在簡報當中,令人折服。久聞「張簡報」的雅號,果然名不虛傳。 筆者是二年制專修班畢業的軍官,自認在軍中發展有其侷限,亟思轉任文學校軍訓教官。當年一般兵科少校〈含〉以上即可報考,對政戰官科卻有條單行規定,必須是現階中校或佔了中校職缺者才准報考,且要經過主官〈管〉同意;我既然符合資格,當然報名,報考名單上呈時,主任召見面談,沒有疾言厲色的說「不准」,反而言詞懇切地說「你來軍部雖然僅一個多月,聽你們科長說,你的本職學能不錯,業務很快地進入狀況,主任對你非常肯定,校級軍官已經沒有專修或正期班之分,不要『妄自菲薄』,希望繼續留在部隊,為國家服務……」等云,話語極具親和力,聽了深受感動,如此這般,隨著不同的機遇,又歷練了些職務,於八十九年十月才解甲歸田。 嘉義軍因為國軍精簡案部隊指揮層級調整而裁撤,但是,當年山仔頂「光華營區」的點點滴滴卻不時地迴盪在自己的腦海中。
-
金門書院 走入歷史
成立金門書院道藝學會(以下簡稱為金門書院),機緣完全是偶然的;金城鎮石頭鎮長為了活化朱子祠,一開始就找上我們,傻傻的也就答應了,但是接下去怎麼走?才是問題的關鍵。 俗話說萬事起頭難,金門書院剛誕生,沒沒無聞,怎麼請得動台灣知名人士來演講呢?內人邱英美跨出正確的第一步,第一個想到辛意雲老師,因為我們在溫哥華與他姊姊熟識,在人情上比較不會被拒絕。 辛老師來演講之後,反應很好;內人馬上又想到她的高中同學,以藝術評論馳名的倪再沁,倪老師看在老同學的份上,沒理由拒絕。有了兩位老師的加持,我們馬上想邀請林谷芳,他是台北書院的院長,辛意雲是台北書院的講師,我們找到了聯結。 我就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書信邀請,並在信後註明曾邀請辛意雲與倪再沁兩位老師演講,證明我們書院是有素質的,是得到台北大咖的青睞的,來我們書院演講是有名號的人物,不會辱沒了身分。這樣的操作手法,一個加乘一個,以後邀人就很順利了,這是書院打響知名度的關鍵。 因此,除了上述幾位,先後還邀了陳若曦、姜一涵、陳芳明、張亨、惠敏法師、杜忠誥、薛仁明、許榮哲、張楚、陳維滄、黃春明與鄭善禧諸位老師。每次演講我們安排老師兩天一夜的行程,演講三小時,一小時一千六百元,當然還有食宿與機票,另外招待金門旅遊。我們跟老師互動最好的就是在導覽,把金門的人文風景介紹給他們,彼此受益良多。 好不容易請這些老師前來,我們又安排星空下的對話,在老師下榻的民宿聊天,或者揮毫;有時在寫生、導覽的行程,也刻意安排地方書畫藝文人士作陪,希望能彼此切磋,擦出一點火花。 書院經過幾年的努力,得到會員、理監事、義工朋友與鄉親的參與和支持,以及王金鍊老師的全力襄贊,才能有一點點成果。同時我們開辦了十一期的親子兒童讀經班,得到許多家長的認同與捐助。另外書法學會、美術學會、寫作協會、聯合文學都是書院的好夥伴,得到他們許多的支持與協助。而金門大學、金中,地區國小以及幼稚園的老師,也都熱心配合我們,鼓勵學生參與,讓書院活動能夠往下扎根,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金門辦演講不容易,最怕沒有人願意來聽,每次動員都非常辛苦,生怕對不起遠道而來的老師,只要看到朱子祠座無虛席,我們的心才安了下來。 戰地政務時代,政委會曾邀請錢賓四先生來朱子祠演講,金門書院邀請的第一位老師辛意雲,他是錢賓四的關門弟子,師徒兩人無意中在金門薪火相傳,可能也是朱子祠幾十年來難得的佳話。 今年書院最後一次向老師們拜年,並告知已經熄燈,緬懷以往的歲月,只有長在我心,賀卡是這樣寫的: 曾經 我們在金門結緣 曾經 老師在浯江傳道論藝 曾經 老師點燃金門文化的爝火 曾經 這一切走過的凝結成金門文化血脈 金門書院於2017年底熄燈 老師的曾經已成為金門傳奇 書院的曾經也將成為歷史傳說 感謝所有老師留給我們的 美好曾經 值此交歲之際 謹獻上我們的感恩與祝福 吳秀嬌女士說書院的結束雖然令人感傷,但是身影卻是永恆的;然而請大家不要忘記石頭鎮長之功,沒有他就沒有金門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