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看戲是一種緣份
我覺得看戲是一種緣分。很多家長常會為孩子準備各種經典的戲劇,深怕孩子遺落了哪部經典。其實所謂的經典,也要看出品方怎麼樣。有些經典如果做的不理想,還不如不看。所以家長選擇看什麼戲,還得考慮製作方和出品方一貫的品質。還有,近幾年大家認為的經典劇一般偏向所謂的西方經典劇,咱們中國的經典劇反而不受重視。所以也請家長不要「偏食」。讓孩子們中西的經典戲都要看看。 我們有時候會碰到孩子不太想看戲,或者情節不能吸引孩子的情況。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先和孩子溝通,問問孩子身體有沒有不舒服還是真的對舞臺上正在演出的劇沒興趣,可不可以再看五分鐘,如果孩子決定要走,家長可以把孩子帶到比較靠後或者離門口較近的位置,或者讓孩子去大廳(會有海報有展示)轉一會兒,讓孩子休息幾分鐘,再回來也不是不可能。因為,孩子在養成看戲的習慣之前,這種進進出出的行為是會有的,這是個過渡。家長不要因為浪費了一張票,而感到遺憾。國外的一些劇場在座位的最後面設有觀察廊,讓孩子能夠看到舞臺,又不干擾和影響劇場內的觀眾,如果以後國內的劇場設有觀察廊,家長帶孩子去看劇就輕鬆很多。 現在適合孩子看的劇有很多,4-5歲的孩子看劇的節奏一週一次會不會太多?什麼類型的劇更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4-5歲的孩子,適合看的劇每個月都不同,如果集中在某個月份精彩的劇比較多,一個星期一次也沒問題。當然不是要求每週都去看。但有精彩的劇,孩子又喜歡不去看會好可惜,家長可以取捨。 選擇什麼類型的劇,就像家長給孩子選擇繪本閱讀一樣。要去多嘗試,這是比較好的方法。家長可以耐心觀察孩子喜歡什麼類型的劇,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幫他選擇。 如果在3歲左右開始看戲,可以先看可愛的「蛀牙蟲流浪記」等,一些小型劇場的表演,或者很多從國外引進來的沒有多少臺詞,有很棒的音樂,有很棒的光影,充滿想像力的劇來引發孩子豐富的聯想,我覺得這是孩子很好的入門戲。 我們常說能聽故事,能看書,能看劇的孩子是很幸福的。所以有機會家長多讓孩子接觸是有益處的。孩子通過看戲,增進孩子的同理心和對事物的感受力。同時,看劇後可以做一些延伸活動,比如畫畫,比如孩子把戲劇裡的故事和他思考的問題帶回家跟家長討論,還可以和家長一起角色扮演等等。
-
讓座
從小覺得讓座是一種美德,因此只要在車上或公共場所,碰到老人家我們都會主動讓座,總認為老人家體力較差,行動不便,應該禮讓,但對孕婦、小孩、殘障人士,則會看當時的情況而定,盡其所能讓位,這是在學校學到的基本禮儀。退休前因工作上的關係,我常到台灣出差,在搭捷運或公車時,常會看到讓座的善心舉動,因此總認為讓座是一種做人的基本禮儀,人人都會。由於整體社會進步,政府也一直強調要主動照顧老弱婦孺,因此在公共場所或車上都設有博愛座。但讓座是美德,不是強制,因此如何讓有需要的人得到照顧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不久前,台北捷運發生北一女學生因未讓位給「世俗」認為需要的人坐而引發各界人士討論。世俗上認為老弱婦孺是需要被讓座的人,卻忽略了一些有隱性需求的人們,如八仙塵爆等燒燙傷患者、每天加班或熬夜念書的上班族和學生們、剛懷孕兩三個月的孕婦們,還有此次腳受傷的北一女學生等,這些人都是有需要,但是外觀上不易判斷的「非世俗」認定需要被讓位的對象。在此次「北一女讓座事件」,我們便可看出因「誤會」讓座是無條件的行為,並且將「北一女」扣上應該懂得「禮義廉恥」的帽子,導致某老闆娘的「激烈批判」,引發許多隱性需求者及民眾的譁然,甚至有人提出廢除「博愛座」的建議,可見這項「美德」已經變成許多人的「壓力」。 小女今年三月份去東京玩時,發現東京的人不太讓座,還看到有位媽媽站著抱著一個嬰兒,而嬰兒哭了二十分鐘,都沒人讓位給她,這跟在台灣如果帶小孩進捷運,就會看到很多人「彈」起來的情況完全不同,事後小女詢問日本友人,日本友人說因為日本太多老人,讓不完,而且上班族每天工作通勤也很累,所以不太會讓座。另外,小女在韓國留學多年,韓國也有設置「老弱座」,一般年輕人不太會坐那個座位,不過沒「老人」時,也會「偷坐」一下,但如果是一般座位,就很少看到讓座的情況。 金門與廈門小三通後,我也常去廈門,隨著廈門經濟達到一定程度,便開始出現了許多「文化標語」,近來公交車上也時常聽到這樣的廣播:「各位乘客,中華民族是一個尊老敬賢的優秀民族,請把座位讓給有需要的人」。「尊老敬賢」是中國大陸所提倡的敬老概念,他們認為老人不但是家寶也是國寶,敬老對於國家的改革發展都有幫助,廈門市甚至將在往返於蓮花五村和第一碼頭之間,老年乘客最多的3路公交路線名為「敬老文明號」,不但增設了「敬老文明亭」及「老年人優先充值服務窗口」,還有推行普通話、閩南語報站服務等12項敬老服務措施。 不管是「優先座」、「老弱座」、「敬老座」或「博愛座」,都可以看出各國政府想要照顧有需求人民的美意,也可以看出政府在用詞上的用心,但讓座的優先對象常不包含青壯年階層。我國所用的「博愛」一詞是指無差別地平等地愛一切人,以中國格言來說即「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所欲者,常施予人」的精神,這也呈現出「博愛座」應是將心比心,己所欲者,常施予人的座位,是不分年齡層,讓「有需要」的人得到照顧的座位,而非不讓座就得接受「公判」的座位。我想一個文明的社會需要更多的包容與尊重,常為他人設想是一種美德,當讓座報以微笑表現出來時,才是最美的的行為。
-
品爐伴書香
隨著現代茶文化的推廣,香道慢慢受到青睞,禪茶的流行風潮,賞爐、茗香、香具等,皆是精神昇華的生活藝術。 古人以品香、鬥茶、掛畫、插花為四藝,常焚香來靜心與淨心,南宋大詩人、詞人陸游〈太平時〉詞云:「竹裏房櫳一徑深,靜愔愔。亂紅飛盡綠成陰,有鳴禽。臨罷蘭亭無一事,自修琴。銅爐裊裊海南沉,洗塵襟。」品爐無分大小,材質不拘,有些袖珍小品,可以供案頭賞玩,尤顯玲瓏精巧,文人講究風情,弄琴因有琴爐而清雅脫俗。自幼得宣德款的銅鑄壓經爐後,陸續購得龍泉青瓷筒爐、德化的青花及白瓷爐、景德鎮的青白釉弦紋爐等,成為朝夕相伴的書房私藏。 早期金門地區仍有散見的「玩玉」款青花瓷器,相傳為清代一艘貨船因突遭強風襲擊而損壞,暫時進入金門港灣水道擱淺避難,部分的船貨被當地居民拾獲,並據為己有。有一款題「絲桐輕操弄,流水遇知音」字樣的折沿青花盤,描繪著兩人相遇於高山流水之間,通過裊裊青煙,一人忘情地撫琴,一人全神貫注傾耳聽曲,描繪的是著名琴師俞伯牙,遇到善解琴音的鍾子期,子期死後,伯牙嘆謂世上再無知音者,終而摔琴絕弦,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成為民間千古佳談。 爐香呈現內在心境的釋放,古人用來喻指孤芳自賞的品行,心到孤獨無處訴,無弦琴也能聽出其音意,曾見琴爐取名為「琴侶」,不同的渠道尋找良師益友,有一、二知音相伴,足矣!極為喜愛北宋文學家司馬光的〈真率銘〉,寥寥數語,主人樸真性情表露無遺,簡約中不失生活品味,文曰:「吾齋之中,不尚虛禮,不迎客來,不送客去。賓主無間,坐列無序,真率為約,簡素為具。有酒且酌,無酒且止,清琴一曲,好香一炷。閑談古今,靜玩山水,不言是非,不論官事。行立坐臥,忘形適意,冷淡家風,林泉高致。道義之交, 如斯而已,羅列腥羶,周旋佈置,俯仰奔趨,揖讓拜跪,內非真誠,外徒矯偽,一關利害,反目相視,此世俗交,吾斯摒棄。」 明清改朝換代之際,寄情山水的題材,成為時代較無政治爭議的普通紋飾;閩南民窯生產的青花瓷碗,〈赤壁賦〉泛舟懷古者居多,部分也引用〈真率銘〉文字做為裝飾與欣賞,反映動蕩時代下的人文背景。 清代乾隆年間德化窯大量繪製青花課讀人物盤,中間書寫「晨興三炷香」的勵志銘言,期待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能夠通過科舉考試,追求功名利祿的願望早日心想事成,頗受社會大眾的普遍選用,金門地區傳世品甚多。 賞爐並非遙不可及的深奧藝術,它能簡簡單單於斗室之間,傳遞人與心境的共鳴和對話,忘然地滋潤孤寂的方寸心田,走入一個充滿生活禪意的大千世界。
-
愛讀書與大閱讀
七月二十三日的下午,宋怡慧老師來金門燕南書院推廣閱讀,講題是〈與孩子暑假共讀〉。 宋老師現任丹鳳高中教務主任,師大國文系畢業,政大國文教學碩士。曾任學校設備組長、圖書館主任。她將原本乏人聞問的學校圖書室,辛勤努力改造,積極推廣閱讀運動,在其帶領下,丹鳳高中獲得第一屆教育部閱讀磐石學校、新北市滿天星五星閱讀學校,以及誠品文藝基金會全國五大閱讀學校高中等榮耀。她著有《愛讀書-我如何翻轉8000個孩子的閱讀信仰》、《大閱讀-讓孩子學會27種關鍵能力》。 當天,作家吳鈞堯擔任主持人,簡要地介紹了宋怡慧老師的成就,宋老師開講了。她投影圖文,並做口頭補充報告,引用警語提示觀眾:真正的幫助未必是施捨,而是給別人一個尊嚴、一個機會。讓他們靠自己的力量改變自己未來,也讓世界開始改變。那麼:閱讀應該是什麼風景? 她的大作《愛讀書》的封面寫著:給孩子玩具,不如給一本書!給學生一份考卷,不如給一本課外讀物!這場閱讀的寧靜革命,是她的一生懸命。說:愛閱讀的孩子,不僅成績更優異,而且會更熱愛學習,甚至主動學習,那也才是孩子一輩子最重要的競爭力。 藉著圖文,她說明如何將圖書室起死回生,辦理閱讀推廣,為了籌募經費二十萬,錢從那裡來?接受不少質疑。曾約請文學大師蒞校開講,如張大春、簡媜、焦桐等近六十位名作家到丹鳳演講、駐校、上課。 與老師們及家長溝通,進行晨讀十分鐘課外書報,不再如以往只是考試,她進行安靜的課堂革命。有時也鼓勵學生把閱讀心得,用一首歌唱出來。經由閱讀,丹鳳師生蛻變,國文、數學、美術老師因閱讀,在教學上成長,有了成果,師生體會了被看見的肯定,淚水後,掌聲終於響起,由此,我們了解,宋老師推廣閱讀的過程中,有很多辛酸。 她推廣班級該讀書會,讓同學一起分享閱讀的美好。有時藉著「讀」一場好電影,點燃孩子內心的熱情,她曾放映《海角七號》片段,讓學生尋找余光中《車過枋寮》詩中的甘蔗田,看完影片,再閱讀,孩子的感受全然不同。在她的努力下,體育班孩子,成為全國小論文寫作常勝軍。她也努力教導學生學會付出,將閱讀的美好帶到偏鄉,五十位丹鳳師生,以詩歌朗誦、詩歌戲場、新詩拼貼,在貢寮國中進行鄭愁予<小小的島>詩作心得發表,克服梳洗困難,讓學生也學會再往前一躍的勇氣。 她招募營隊老師,籌辦大新莊區的文理魔法營,得到老師們的支持,自動加班,規劃活動,融入學生流行的桌遊話動,讓孩子從手中抽到的牌,搭配隊員的說故事比賽,進行接龍說書。在新莊老街走讀,經由走讀課程,觸摸在地人情。 透過誠品文藝基金會的徵選,她曾擔任文學花蓮背包客的營隊老師,她離開舒適的生活圈,接受挑戰,到了花蓮,在旅勘美崙山和松園別館的走讀課程前,在地的老友史寶看她擦汗、喘氣,笑她還不習慣花蓮毒辣的太陽,要她去買大帽子、口罩、手袖,做好防曬,讓她體會只有前進夢想的勇氣,是不夠的。營隊舉行闖關活動,她所帶的營隊,因最後一個任務跑錯路線,隊員雖然趕緊中途折返,但來回浪費不少時間,因此輸了,女孩們失望而哭,宋老師忍住悲傷,設法扭轉學員情緒,勸他們在美崙山的木棧上坐下來看海,說道:「孩子們,放輕鬆,你們遙望一下太平洋,看看那潮起潮落的磅礡氣勢!」告訴孩子:真正的贏家,會享受比賽的過程,體會超越勝敗的快樂,至於輸贏的結果,可以淡然處之。 至今,她不忘初衷,仍然積極推動課外閱讀,她心裡常想著:將曾經感受過的美好經驗帶給孩子們。與學生共享閱讀之樂,是她心底最美的畫面。
-
抓寶瘋
抓寶瘋、瘋抓寶,大家一起來行動,彷佛成了全民的運動。從台灣、到金門,只要有寶可抓的地方,總是湧入大批的人潮。他們人手一機,看著螢幕,瘋瘋狂狂、跑跑跳跳,人擠人,萬頭攢動在今朝,不去抓寶,跟不上時代,猶如活在古老,這是什麼現象? 從朝陽初昇到月亮高掛,甚至三更半夜,不管明日還得上班或上學,先抓寶再說,其他拋在腦後,管它三七二十一,只要我高興,沒有什麼不可以。 人擠人、氣死人,誰抓得多,算誰高竿,唉呀呀,讀書和上班,如果有這麼用功就好了,還怕功課差、沒升遷,或怪夭壽長官不提拔? 努力走錯了地方,尋寶尋錯了方向,學子們已經開學,總該用心在學堂,將來才能有希望。上班族則該用心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拚業績,年終才能分得更多的紅利,莫到時再怪來怪去,或恨老闆太小氣。而軍公教領的是國家的俸祿,理應為人表率,千萬不要瘋抓寶而怠忽職守,到時年終考績列乙等,別人領全月獎金,你則只領一半,如果再怪長官偏心不公平,便是昧了自己的良心。尋寶只是消遣找開心,切莫沉迷玩過頭,喪失了人生求真求實、力爭上游該有的方向。 清晨馬路邊,夜晚路中央,行車走路眼睛沒在看,容易造成出事的狀況。目光盯著螢幕瞧,倘若瘋過頭,小心來惹禍。任何休閒與消遣,適度就好,否則賠了健康、失了內涵,賺到的是別人家。 科技日新月異,市面上常有新東西,尤以資訊的傳播,訊息的發布,無論市區與鄉間,昔日口耳相傳,或靠媒體的報導;今日則以群組傳訊息,雖然快速,但卻談不上秘密,凡事攤在陽光底下,3C手下沒神秘,時代的腳步永遠跟不上科技的進步,即使電腦是人發明,但人腦似乎被電腦掩蓋,從全民瘋抓寶可見端倪。 道館、補給站,拯救了蚊子館;就連人煙稀少的地方,亦有足跡來踏遍,墓地成了陰陽溝通的橋樑、旱地成為廝殺的戰場,感情不好沒關係,此時此刻抓寶已是共同的興趣。 回想昔日老家普渡,村人莫不共襄盛舉擺了普渡桌,再到各角頭參觀他人的擺設,把中元普渡的民俗意境,提升到一個最高的熱點。而有孩子們的參與,普渡桌旁人潮不斷,一點也不會冷清。今年和往年一樣不缺席,與宗親合擺普渡桌,唯一不同的是孩子忙抓寶,身為爹娘只好當伴遊,一路陪伴他們在村莊的各角落,打開手機繞一圈,看看哪裡有寶抓。爹爹走前面、娘娘跟後面,孩子在中央,護衛功夫做得好,路口停看聽,閃避行車與路人,安全有保障,免得罰單一張張。 抓寶瘋、瘋抓寶,不管老人或年少,適可而止就好,莫忘自身的健康和安全最重要,別瘋過頭出了狀況,那就不好玩!
-
把軍服穿回來
九三軍人節前夕,或為了化解軍公教為污名化上街頭的壓力,蔡英文總統在接見九三軍人節企業敬軍活動參與廠商代表時,特別表示:「在軍人節穿上軍服,勇敢地走向社會,為國軍贏回尊嚴。」她希望國軍能在9月3日穿著自己的軍服,和家人、男朋友、女朋友到街上逛街。為此,國防部也以「榮耀戎裝」和「與民有約」為主題舉辦一系列活動,有戰機衝場、重機車隊送祝福,以及軍人著軍服即享有購物優惠等,以此向保家衛國的官兵致上敬意。 小時候,軍服是眼界裡最尋常的一道風景。無處不有軍服的身影在周邊走動,但同樣也有神出鬼沒的白盔憲兵。憲兵通常是三人一組,兩位著憲兵制服,一位著一般軍服;據說是因為憲兵有儀姿要求,不能大步追趕及跑動,著一般軍服的,便在擔綱替補功能的角色。興許是小時候受到憲兵抓補休假官兵印象的荼毒太深,等到我當兵的時候,看到憲兵自然是能躲就躲;當然,最釜底抽薪的辦法,就是一出軍營就換上便服,再壓頂帽子,就能將軍人的表徵徹底掩藏起來,也因此營區周邊小店多數還兼做一種生意:收洗軍服,兼出租置物櫃供阿兵哥們換裝之用。因為大夥都這麼做,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但每見到美國大兵著軍服逛大街、帶妞泡酒吧的情景便不由得心生嫉妒。一樣是軍人,為什麼受到的待遇和軍人氣場會差那麼多?後來,我才漸漸明白,軍人的社會待遇及氣場完全取決於社會氛圍的營造:你希望軍人是英雄或狗熊?還是人人都可以趁亂踢一腳的落水狗?很不幸的,我們國家對軍人的對待屬於後者;我們要求軍人戰爭時無比高大、形貌威猛,承平時又希望他能柔順得像個小毛球。如此完美的形象只能用來要求聖人,於是乎軍人的形象只能無下限的墜落、再墜落。 對於一支任人揉搓、毫無個性的隊伍,如何指望它保家衛國?「穿著自己的軍服,和家人、男朋友、女朋友到街上逛街」,這般的情景容易塑造,但不能欠缺軍人魂魄,當老百姓指著官兵的鼻子咒罵時,肩上扛星的、三軍統帥又哪裡?總統至少得先是三軍統帥後,才能做全民總統。軍不像軍,自然國不像國。對於這群全天候待命、隨時準備為家國奉獻生命的族群,我們近乎嚴苛的要求他成為道德與行為的完人,卻又錙銖必較他的退休金、將其打成弱勢公敵,全世界有這樣的國家、政府沒有?如此情境下,如何要求軍人把軍服穿回來,昂首闊步的帶上家人、男女朋友漫步街頭? 歷史應該會記得,曾經有這麼一群逆來順受的軍公教,以「反污名,要尊嚴,敬軍人,保國土」為主軸,向蔡英文政府要回他們的榮譽和尊嚴。他們的聲音或許低微,他們的訴求或許軟弱,但他們要爭的榮譽和尊嚴,卻容不得半點的讓步與退縮。把軍服穿回來,等同把榮譽和尊嚴找回來;誰丟的,誰就應該彎下腰,撿起來,否則只能坐等自食惡果。 任何政策都可以改革,但不能是文革式的民粹惡鬥。搞垮一個政府要比承續百年的民主成就容易許多,特別是在我們習慣了威嚇,卻分不清好歹的時候!
-
難忘七娘媽
住農村,按句大陸的流行語,就是更好「接地氣」,農民根據節氣耕種、收穫,經常祭祀,以感謝天地作育。科學不發達的年代,功與過,老天都有份,但一般百姓,豈敢質疑「天」?比如初播種時遭冰雹落擊、臨收割前遇大雨攪局……埋怨免不了,但還是一步一步踏上田,抬頭看天。 父親等老一輩的莊稼漢,跟「天」有秘密聯繫的,他們能讀懂雲層變化,知道風向代表的意義,連濕度、溫度,竟然聞了聞,就能知曉。日前,接到一位教授朋友來電,他說常跟某轉角,金門人開的水果攤買水果,忍了多時,這次終於問他,「認識一位金門籍作家吳鈞堯嗎?」老闆聞言大驚,「那是我的國小同學。」教授欣喜來電。同學姓周,國小畢業至今,都沒見過。他的父親正是神明的代言人,俗稱「童乩」。 「童乩」這詞,有一度帶貶意了,當他與詐騙信眾的神棍合一時,害苦許多人家,但在古早的鄉下,他的地位崇高,雖說科學昌明,但仍有科學無法抵達之處。我想起周同學的父親,許多回在廟會祭拜時,以鐵刺穿鑿雙頰,鮮血直流,竟似無感。 每一個人都有咬破口腔的時候,我有一回,疼了快兩周才痊癒,一口咬痕已經疼得如此,鐵刺鑿穿,又該多疼呢? 農村民俗中,我很喜歡七夕的「拜七娘媽」。七娘媽祭祀牛郎與織女,這個美麗的中國民間故事,戀人靠喜鵲搭橋,才得一年一會。小小年紀,自然不懂人間悲歡離合,但我喜歡祭祀的氣氛。不喧嘩、不很隆重,在三合院前擺兩條長板凳,安置祭祀的菜餚,最有趣的,是祭拜時會擺上紙跟竹架繪製的七娘媽亭,裡頭不多不少,正是七仙女。 我喜歡數她們。一二三四五六七,果然不多不少。我總淘氣地想,萬一多放了一位或少放了,天庭會大亂嗎?仙女的臉蛋用糯米捏塑,再妙筆勾勒眉眼,七仙女長得一模一樣,偏偏我跟堂妹、弟弟說,「第二排第三位,肯定就是織女了。」他們齊聲問理由,「你們看哪,她長得最美。」他們爭看、比對,「哎呀,真的,那位仙女長得最漂亮。」 祭祀後,輪到我最愛的習俗上場了,丟胭脂上三合院屋頂,媽媽說,胭脂是給七仙女妝美用的,我拿著銅板大小,但厚了點、潤了些的胭脂,心想只要扔上了天,七仙女該有仙術,把平凡的胭脂變成厲害的化妝水。我滿懷想像跟感動,丟胭脂上樓頂。 農民對於「天」,不只是祈禱、敬求,他們看到「天」也有祂的不足,祭胭脂天庭,正是推己及人,不以自己的滿足為滿足。搬遷到台灣之後,大約沒有屋頂可以投擲胭脂,這項祭拜,慢慢就沒了。有一回我下榻金門水頭村,在民宿主人顏湘芬的辦公室看到「七娘媽」,她說,金門舉辦的民俗活動,有一項正是教導怎麼溫習舊文化,主人就敬卑地,糊製了她的「七娘媽」。 我猜想,主人也有她扔上天庭的胭脂。
-
從韓國超市開幕說起
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是一個小型聯合國社會,各色人種多有;而夏天是加拿大一年四季最為美麗又多彩的季節,許多族群就趁著天朗氣清的時節,舉辦具有民族色彩的活動,所以夏天來此探親兼渡假不會寂寞。 那天到溫哥華史坦利公園參與一個印度宗教活動,吃了他們免費的午餐,欣賞樂團的演奏,一位白人女子長得頗為清麗可人,她吟唱著印度的宗教音樂,搖頭晃腦樂在其中,聽眾也一起跟著按拍。加拿大真是一個祥和的社會。 回到社區,剛好有韓國人新開的一家超市開幕,想趁著他們打折的時候,添購一些家用品,正巧碰到一位台灣來的移民,因為同住在一個社區,平日互動良好,大家就佇足聊天。她指著路旁說:「妳看,這是韓國人開來的車子,他們老遠跑來買東西。韓國人只有在韓國人開的商店買東西,一有新店家開幕,不管多遠他們都跑去捧場,希望他開得起來。」 這位鄰居朋友移民加拿大多年,她觀察入微,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她的話沒錯,記得不久前有位韓國朋友說,半年後本地將新開一家服飾店,老板是韓國人,從那時起他便暫停瞎拼,計劃等到半年後再去同鄉開的新店捧場,許多聽到這個消息的韓國同胞也都這麼做。我想起每回到華人的超市買菜,從來就沒碰過寬頭大臉的韓國人,而我們華人卻常到韓國超市購物。韓國人真是肥水不落外人田啊! 相較於韓國移民的向心力,華人移民社會所表現出來的則完全不同。華人分老僑與新僑,老僑以廣東人為主,早期廣東話支配溫城的華人世界,不會講廣東話就低人一等。新僑先期是台灣人與香港人,現在台灣人多半回流,大陸人如今蜂擁而至,填補了空缺。 華人的新僑大致分為台灣人與大陸人(包括香港人),台灣人又分藍綠,社團是壁壘分明的,大家鮮少互動往來。台灣人跟大陸人更是旗幟鮮明,台灣人很少參加大陸人的活動,而大陸人因人口越來越多,自成一個強力的社團,更不會參加台灣人的活動。每年暑假這裡都會舉辦中國節以及台灣節慶典,但是各辦各的,彼此都不會去涉足;藝術展演也是如此,台、港、內地究竟是誰的場子一望便知。 中國人由於政治因素成為一個分裂的國家,繼而族群被分裂,感情被分裂,大家頂多做到河水不犯井水,講到團結、友愛、互助,可能是陳義過高,流於天方夜譚了。然而已變成少數的海外台灣人,也經常以藍綠分,不思整合資源、發揮力量,確實令人不勝唏噓。 台灣與韓國同樣是分裂國家,但韓國人的表現硬是不一樣,他們不講大道理,以身示範何謂團結,活生生的上演一課,耐人尋味的一課。一個團結的韓國族群,可以發揮政治影響力,經濟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反觀一個分裂的華人族群,只要不互鬥,不互相抵銷影響力,就已經阿彌陀佛了。 記得小學課本上,一個老翁教導七個孩子,把一雙筷子給小孩,要他折斷看看。小孩子輕輕一折,筷子應聲而斷。老翁再把筷子七雙綁成一束交給孩子,孩子怎麼折都折不斷。老翁趁機教導孩子們團結的重要性。 因為韓國超市的開幕,又使我想到這個陳年故事,雖然是老生常談,卻是老故事大道理呢!
-
凱達格蘭大道上爭尊嚴
年初大選,民進黨勢如破竹取得總統、國會雙勝;蔡英文當選後立即要求黨員「謙卑、謙卑、再謙卑」。但是,綠營政客面對權力,早已磨刀霍霍,誓言斬盡他們自己認定不公不義的前朝餘孽;綠朝新貴假「轉型正義」之名,殺氣騰騰,來勢洶洶,台灣已然進入新一波的政治鬥爭! 民進黨完全執政以來,其黨人一副「天下已經是咱的」的傲慢嘴臉,行事幾乎已到為所欲為的境地,舉凡非我族類,必欲去之而後快;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火速的在立法院通過粗糙且有違憲疑慮的《政黨及其隨附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立即對國民黨展開全面的清算鬥爭。另一方面,延續他們長期對軍公教族群的污名化,藉年金改革之名,透過各種管道,對這個族群的退休人員做無情的醜化和批判,製造族群對立。 蔡總統在年金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提出:「做到民主原則及資訊透明公開。」然而,現行年金改革委員會的組成,就完全違反了這個原則。37位年金改革委員選任的標準與程序未向社會說明,就片面率爾決定,其中大多數成員都不是年金問題的專家,且有諸多社會形象不佳甚至還帶有爭議性的人物,例如,李安妮與馮光遠,他們代表了誰?他們是公正客觀或偏激失格之徒?無怪乎遭到「黑箱委員會」的質疑;如此的傲慢,這樣子獨斷專行,重傷了年金改革的正當性和公信力,也埋下激化抗爭的種子。 年金改革涉及全民的切身利益,必須謹慎。遺憾的是,由總統府成立體制外的「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一開始就已走上了叉路。觀乎新政府的操作方式,年金要怎麼改,蔡政府早有定見,綠營對付其所仇視的退休軍公教族群是絕不會心慈手軟;也就是說,他們是先有了「結論」,然後弄一個什麼委員會的來唬弄社會,每週開會,便宜了那些欽定的「黑箱委員」,燒的卻是老百姓的納稅錢。因此,由退休的軍公教警消勞共同結盟的「監督年金改革行動聯盟」於焉誕生,準備動員群眾,於九三軍人節當天走上街頭,到總統府前抗議,爭回應有的尊嚴。 筆者個人支持年金改革,但是無法認同這種近乎獨裁又缺乏公信力的運作方式。所以,為求年金改革的正當性和公信力,現在這個欽定的「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必須拆解重組;在「民主、透明」原則下,其委員宜透過民主程序產生,由各個與年金改革相關職業團體推舉專業人士及政府相關部門代表和超黨派的社會公正人士組成,講求程序正義,在中立、信任的基礎上,讓各方意見充分論辯,如此,才能符合社會的期待。 「監督年金改革行動聯盟」這次發起的九三上凱道抗議活動,主要目的在於為自己爭尊嚴和權益,訴求「民主、公正、公開」的年金改革原則。但是,爭一時,更要爭千秋;選在軍人節這一天上凱道,勿忘喚起民眾對中華民國的尊敬,更應捍衛國軍在職或離退人員的榮譽與尊嚴。
-
兒童與生活教育
先說幾則在生活中發現的事,有一天走在路上,突然看到前方一對母子鬼鬼祟祟躲在草叢中,走近一看,原來母子倆在徒手玩槍戰,二人以手為槍,作勢射擊馬路對面不知情的路人。小男孩約五歲,媽媽約三十歲左右,他們東跑西躲玩得不亦樂乎,彷彿在玩一場真人版的CS。小孩在過程中開心得嗝嗝笑,媽媽既滿足又欣賞地看著兒子,不斷作勢射擊對面經過的路人,而對面路人一無所知的匆匆來往著,我看著這一幕,心裡某一角好像被堵住了,這是所謂的開放教育?所謂的親子互動嗎?這位媽媽會不會太曲解了「陪伴」的真意? 第二則故事,朋友分享自己的見聞,有一天他經過巷子口,看到一對父子要開車出門,車子應該是新車,只見作爸爸的從口袋中掏出二張衛生紙,很小心的擦著車子前方的保險桿,擦得雪亮後就直接把紙丟在地上,一旁約五歲的兒子開口說了「我們老師說不可以隨地扔垃圾,要放到垃圾筒中」,爸爸直接開了車門就把小孩抱上車,然後回「沒事的,會有清潔工來掃,我們不丟垃圾,他們就沒工作了」。小孩好像還想回什麼話,但用力的關門聲中斷了小孩的聲音,接著車子也開走了,朋友楞在當地久久說不出話來,最後是他把那紙撿起來丟垃圾筒了。 第三則是一個朋友很開心的向我敘述他孩子一定是個未來的生物學家,因為那個小孩超愛「抓昆蟲」一點都不怕,有一次掏了一個蟻窩,把蟻后帶回家了。我問「蟻后?抓來作什麼?這會讓一個蟻螞窩就毀了」,他回「養啊,研究啊」,對於我強調的一個螞蟻窩就毀了,完全沒反應,我又問「能養活嗎?」他答「大概活了幾天還是一周左右吧」。然後他滿臉感動的說「我那孩子特別有愛心,都會為死掉的小昆蟲舉辦喪禮」。當下,我無語到想撞牆,抓來養死再舉辦喪禮?這是那門子的愛心啊?如果只是現場觀察,不動一草一木,又怎會害死一隻蟻后,影響一個蟻窩呢? 以上三個真實發生的事,身為家長的你有什麼感覺?你也曾是其中之一嗎?親職教育會不斷強調家長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不論陪伴時間長短還是陪伴質量高低,都不斷會有專家來告訴你該怎麼做,但這裏我恰恰要強調的是那些不要做。一是影響及傷及別人(那怕是生物)的不要作,像第一個事例中的媽媽,雖然是一種虛擬狀態,但「射擊」本身就是不應該有的舉動,很多校園槍擊不就是這種無所謂態度造成的嗎?二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二及第三個事例中的家長所為,如果能將心比心,體諒別人或不同生物靈,就不會把一切自己行為視為理所當然,而且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我們的下一代,這才是更令人憂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