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新兩代關係
介紹一位馬祖籍媳婦,作家凌明玉。因為她的新小說《看人臉色》值得一讀,因為「馬祖籍媳婦」與「金門」,總有點親近的意思。凌明玉是少見的散文、小說加上教育,三項都擅長的。以前辦理《幼獅文藝》寫作班,面臨師資突然無法出席,或者散文、小說課程,難以挪時,明玉便成為好商量的人。 她的功力豐饒,加上這個「秘密」開始不成為「秘密」,面對我的委託,凌明玉多難以答應。明玉是耕莘青年寫作會專任導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系碩士班畢業。曾獲中央日報小說首獎及小小說獎、宗教文學獎小說首獎、打狗鳳邑文學獎、世界華文成長小說獎、童話創作獎、民生報兒童文學短篇小說獎、國藝會文學創作補助等等。其中「成長小說」,正是《幼獅文藝》辦理的。 她的著作多,且多樣,小說《愛情烏托邦》,散文集《不遠的遠方》等,少兒傳記多次獲得「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獎。《看人臉色》我認為是她的代表作。全書只有七篇,劃分做「減肥族」、「啃老族」、「臉書族」、「妄想族」、「單親族」、「寵物族」,以及「無殼蝸牛」,針對當代都會開了七個門診,前來掛診問病的,當然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而是一個大群體。 單篇的後頭註記出處,比如曾獲林榮三短篇小說獎、吳濁流小說獎等,並在許多文學雜誌發表,可見度非常高。《看人臉色》的敘述魅力,是在作者的內化功力上。一般小說讓人物與情節互涉、碰撞,激發衝突與其他,她多加了一層功夫,把人物一一內化了。作者像敘說滄桑的說書人、像搬演皮影戲的藏鏡人,明白要說甚麼、要怎麼說,經常從「中距離」出走,一個走向時間的後頭,跳投三分球;另一個尋向更近一點的時間、更密一點的成長,經常就直接貼在母親的肚皮上,凝看世界怎麼有了改變……。 她習慣用「中距離」運鏡,像是電影導演侯孝賢、吳念真等風格。她很大的一個主題是「母親」。這形象在金門,自是刻苦耐勞,教養孩子不遺餘力,但都市母親不同戰地母親,她們經常傷重難返,自己過不去的錢關、情關,紛紛成為孩子的困惱。 七月九日到燕南書院,以圖片談成長故事,父子、母子或者父女、母女等,他們的和悅並進,已超越了金門傳統的親子關係,一個善的關係已經來臨,很可能,新的問題也要來臨了。 我因此想到《看人臉色》。子女與上一代的摩擦、和解以及未和解,會不會成為現代金門的變種兩代觀。也許不僅兩代,而是三代了。課程期間,一名學童活潑地與我對應,他的阿嬤勸戒說,「不許吵、不許吵。」孩童天真朝阿嬤微笑,繼續加入我的課程。 「囝仔有耳沒嘴」是俗諺了,而今父母誰不希望孩子多長智慧,發驚人之言、做光宗耀祖之舉?更誇張的兩代、三代關係是在大陸,阿嬤、爺爺,外公、外婆,以及爸爸、媽媽,共擁一個孩子,所謂的「看人臉色」,便在孩子的小臉上了。
-
漂流﹐為了讓美麗的靈魂前進
再訪雪樓,看詩人洛夫,探遠客樹清。 師母引我參觀後院,草木榮滋、綠意盎然。黃金李甫落盡,熟成或青澀的水梨隨即站上了枝頭。牆邊一排葡萄樹,青綠的果實像串串珍珠,大珠小珠爭相懸掛於枝椏蔓藤間,預告葡萄成熟的季節即將來臨。春去秋來,四季遞嬗,小園呈現多麼豐美的生命氣象,映照莫老的創作與人生,跌宕起伏,卻生生不息。 莫老於1996年移民加拿大,自稱只是將台灣的書房換來溫哥華。二十年來,他與他的漂木藝術家協會深耕地方,在藝文界蓄積相當能量,「我在哪裡,中華文化便在哪裡!」詩人此言雖狂,但自他宣佈今年九月回流台灣,一系列的歡送活動,如論壇、演講、圓桌會議、書畫展、音樂會……等次第展開,場面盛大溫馨,足見溫城對莫老離去的依依不捨。同在溫城的弦即感性說道:「洛夫是我哥,聽到他要返台,我突然心中興起兩個字-孤單。」公回憶七十年前他與莫老同在左營一家電台服務,年輕人飆車,他們飆詩,一首接一首,互不相讓,那是我為詩瘋、我為詩狂,分分秒秒離不開詩的年少歲月。 離不開詩,莫老一生筆耕不輟,文學大廳裡子孫滿堂,73歲在溫城創作的3000行長詩《漂木》尤為顛峰之作,揭櫫了「漂泊」是天涯美學的本質。詩人透過與漂木、鮭魚、母親、時間、諸神乃至與詩人自己的對話,不斷叩問人生,從此岸到彼岸,何處是歸宿?關於莫老回流,各媒體標題大約都是這樣下的:「洛夫結束漂泊,返台定居」。我問莫老:「是葉落歸根嗎?根在哪兒?」莫老回答:「漂木是漂流的生命,湖南、台灣、溫哥華,何處是家?加拿大好山好水好幸福,但我年事已高,兒女不在身邊總是不行。」勉強為他做一個狹義的解釋:「根,是指家人和親情吧?」莫老點頭。這算是第三次流放嗎?只是此行非關歷史、非關政治,純為尋親情而來。詩人對身分認同的焦慮無解,永恒的漂泊依舊;無岸之河,無奈之河,在詩人的身上仍靜靜地流淌著,流向不可知的未來。 繼續漂泊,代表詩人對土地對人類仍有依戀。詩人的天問,不僅為自己問,也為天下蒼生問;詩人對心靈故鄉的探索,尤代表廣大人類對生命本質的追求。詩人說自己在尋求兩岸歸途中迷失了方向,夜半醒來往往不知身在何處,如天地一沙鷗,飄飄何所似,不斷尋覓安身立命的沙灘。這樣可望而不可及的精神家園,遂成為詩人心中的天涯-沒有地域、國界,超越時間、空間。 為了追求詩人的天涯美學夢,詩人回歸傳統中國文化,回歸禪,而有了「向廢墟致敬」的意象表現,也開啟了「空」與「有」的終極辯證。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成住壞空本是生命循環,詩人面對「空」的本質,進而思索「有」的意含,所謂空中生妙有,唯有體悟空有不二的道理,才有身心安頓的可能性。因此,漂木並未呈現絕對的荒涼,漂木詩人也從沒放棄帶給人類希望之光。 詩人刻畫《晚景》:「…老,是一道門/將關而未閉/望進去,無人知曉有多深/有多黑…」,讀來有些淡淡的憂傷;而「老,是一種境界/無聲,無色,無些些雜質/…/那種不可言說的純粹…」,又能感受詩人的淡定與從容。猜想詩人也不急著給我們答案,詩人仍在漂流,為了讓人類美麗的靈魂前進。 正因詩人的漂流在繼續,詩人的創作遂也在繼續;一如雪樓庭院,年年都有甜美的果實可以採擷。
-
三至圖
乾隆十二年命梁詩正等編次內府所藏魏、晉至明代書法,聚集眾工,模勒上石,其中以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三種王氏墨跡最為珍希,世稱「三希堂法帖」。若以此推之,則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范寬「谿山行旅圖」、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亦可稱為三至圖。 「清明上河圖」係描繪北宋京城汴梁、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及優美的自然風光。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將繁雜景物納入統一而變化的畫卷中。全圖分為三個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後段;結尾,熱鬧的市區街道。畫中人物、牲畜、船隻、房屋、樓宇、車、轎及樹木等,品類繁複,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確不負「中華第一神品」盛名。 「清明上河圖」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車人物、攤舖、擺設、市招文字皆統組一起,真實自然,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長而不冗,繁而不亂,有如一氣呵成,充分展現了畫家的過人筆力,清淡悠遠與堂皇大氣意境,盡現畫中。正所謂江流在天地之外,也在天地之中;至於人物景街,則在山水有無之間起伏如浪,有的盡是嘆為觀止的大方無隅! 而「谿山行旅圖」構圖並不複雜,局部的描寫卻很仔細,顯示出畫家有高度觀察力、寫實力。例如隱藏在樹林中,建築物的屋脊、飛簷、斗拱、柱子、欄干、山牆,均依稀可見,背後的樹逐漸隱沒在雲霧中;主峰上有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岩石皺紋,刻畫出飽經風霜,被風化的岩石;瀑布在高山深壑間,成一條線般飛洩而下,隱沒在雲煙飄渺的深淵中。這些手法極其生動自然,且合乎自然的規律。 相對於唐代作為人物畫背景的山水,〈谿山行旅圖〉,山的地位遠遠超過人物,顯示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大自然生生不息,亙古不滅,人類則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暫停留的過客。 至於「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的傳世山水繪畫,黃公望向崇清幽、簡潔以及明淨的風格,從中表現出異於常人的悠遠意境。此圖運用了一種淡墨幹筆之法,擅長以淺絳設色,熔鑄畫者對於自然、景物以及人生的感悟:「當逸墨撇脫,有士人家風」。強調的是灑脫、自在的竹下士人風韻,此圖即基此意念而成。 因此,此圖畫面非常空靈,呈現沉著冷靜的士人神韻。進而採用簡筆勾勒的形式,對富春山居的山水景物,以非常簡練的筆法,突顯其斂氣於骨的獨特風格。使此畫無處不透露著隱逸、雲淡的人生參悟。深觀此畫,自可隱約窺見其隱遁的悠悠意境:從富春江的坡岸出發,移動到湖光水色,再彳亍到互相崛起的山峰山巒之上,最後落到了江水之上,在青山麗水中,乘興徜徉,悠遊而作;點墨山川,揮灑麗水,正所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也!
-
后浦人的歲月容顏
打開島嶼的人文印象,后浦是金門近代歷史的縮影,首善之區,城市形象的門臉。 金門縣有五個鄉鎮,金城鎮為金門縣的行政中心,后浦是金城鎮城廂區域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等4個里範圍的舊稱。 以南方印紋陶文化為特徵的史前生活遺址,開啟后浦的文明首頁,中原動亂,北方移民遷入海島生活,宋元年間,后浦先民圍海造田,開發山海之利,稍具聚落規模。 明代宗族繁衍茂盛,開科登榜者不在少數,號稱人文薈萃;從嘉靖年間起,許氏族人新築土堡抗倭,后浦民城拚出新城鎮的藍圖,慢慢地吸引四方人馬的聚集。 有清一代,后浦為總鎮、縣丞衙署文武駐劄重地,官兵商賈雲集,城鎮中心市街日益擴充規模,行商林立。 民國成立,后浦依然為金門縣政府所在地的市區,軍閥割據、日據金門、國共內戰到國共對峙的各個不同時期,都給了后浦深刻的烙印,留下后浦人無法抹滅的歷史記憶。 后浦屢遭動亂及戰火逆襲,生活的歷史真相,掩蓋在一片迷霧之中。信仰是后浦人深邃的心靈,儘管文獻冊頁上的民城已毀,四門城頭的老地名早已經深植人心,每年迎城隍遶境巡安走的香路,串聯四境廟宇的境主神明,大概可以勾勒出老后浦的城市地理版幅,金門人依然沿用舊習稱之為后浦,永遠的后浦城。 雖然轄區、名稱、範圍多次更變,涵蓋在珠浦鎮、金城鎮等不同行政區域裡。后浦保為幾個鄉村的總稱,后浦是維持4個里的合稱,人口境域不斷地從四境外圍伸展擴充,多元與包容,始終是后浦的人文特色。 探索后浦的歷史,也是在找尋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片段,個人文史的屬性來自后浦的人文環境影響。先祖自道光年間,從同安遷居到后浦,由官而商而民,百年家族的興衰沒落,都隨這座城市的變遷而跌宕起伏。后浦人常講:「無百年的總兵,亦無百年的光景。」后浦有豐富的人文歷史積澱,遍地的文化古蹟有說不完的名人傳奇,穿梭在這座城市街道,彷如走進歷史的長廊,回首來時路,往事歷歷在目,交織成動人的生活樂章。 后浦為城市之心,是金城鎮鎮民前世今生的歲月容顏,今年接受委託,全力撰寫《后浦往事》一書,希望通過長期採訪的史料和田野調查記錄,用文字、影像來浮現屬於后浦人的歷史臉譜,喚起居民共同的文化記憶,並找出地方人文特色,可以提供為金門發展文化及觀光的導覽解說資料。全書共8萬餘字,包括后浦史前文明的探討、宋元聚落的形成與發展、明朝抗倭記事、清代城鎮市街的誕生、民國時代的市井風雲及后浦的人文風情等架構內容,呈現后浦居民過往的人文歷史,說出在地人的生命故事。
-
好攝之徒與攝影講座
五十年前,我讀省立板中初一,有一天,大哥在台借了一台相機,幫我及妹妹照了些相片,相片洗出,見影中人怯生稍傻,傻瓜從此迷上攝影,歡迎別人幫我留影,有機會受邀被拍,不會拒絕人家的好意。 彼時,照相機乃奢侈品,平常人家很少生活照。家中擁有第一台相機,是我讀大二時,父親赴星探親帶回,旅星的二叔購贈,那台雅西卡雙眼相機,讓家人團聚時,留住不少歡樂影像;我帶到大學拍攝,至今同學仍有美好回憶。 民國六十六年,返鄉任教,相機在金門是管制品,但每逢春節或參加活動,如學校郊遊、運動會,我都會租台相機,幫家人及學生留影紀念,相片分類收藏,至今留下的小相簿有上百冊。之後,金門不再列管相機,我買過幾台傻瓜相機繼續操弄。進入數位時代,為了追求畫質,陸續又買三、四台,照相的癮頭愈來愈大,到處攝影,相片在臉書編輯公佈,近五年在臉書所貼已近二萬張,友人笑我侵犯他人肖像權,我說:好攝之徒,幫好友們露臉,臉書所錄,不是帥哥,就是美女,免費報導,有何不宜,好友們對老王臉書作品,若不滿意尊容,有疑慮,還請賜告,保證下架。 教職退休之後,參加宗親及藝文活動較多,有時到各地參訪,為了紀錄,只要准許拍照,我常拿著相機拍攝所見。平日對於他人的作品也感興趣,網路常有世界各地攝影高手分享傑作,現代人習用智慧型手機,手機即相機,近距離拍照,清晰上傳臉書或賴(line),但網路照片太多,良莠不齊,令人看得眼花撩亂。想到名家作品,才值得一看再看,細細品味。 今年五月在台時,適逢「李錫奇八十回顧展」在歷史博物館展出,十日那天前往參觀,見同館亦展出「臺灣鄉城素描-鐘永和一甲子專題」,便順道看看。鐘永和曾多次來金演講,十年前,我曾購閱他的《光影視界-50人生25光影》,那是一本人文影像書,書中除了他自己的圖文,也有洛夫、向陽、吳德亮、楊樹清等人的詩文,楊樹清在〈時光行-描瞄鐘永和〉文中,對鐘兄有生動描述。十日這天,我亦購閱《歷史文物》(274號),書中收有鐘永和〈攝影美學觀〉、曾長生〈探鐘永和的臺灣凝現-從「我是誰?」「我處何方?」到「生活風格」〉、胡詔凱〈蒸餾甕底的臺灣行腳攝影鄉土味〉、葉樹奎〈虛實相涵的攝影情境-鐘永和一甲子的鄉城素描〉、吳仁麟〈破窗-攝影策展的開放式創新〉等文,針對特展提出論述。鐘先生浸淫攝影天地長達四十年,自七十二年任職光華雜誌專任攝影師起,即開始以專業技能在攝影領域展露長才,屢獲攝影大獎,精彩作品也相繼為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由鐘先生之展,聯想到本月二十日下午一點半起,燕南院書有攝影講座,當日是由名作家吳鈞堯主持,翁翁主講〈情境攝影與影像延伸的可能〉,三點半起翁翁針對學員拍攝燕南書院及攝影作品進行現場講評。吳鈞堯,鼎鼎大名,前此我已介紹過,今不再贅述。至於翁翁,大家應該也耳熟能詳,他本名翁國鈞,民國五十年生於金門。曾任職中國時報美術編輯、設計主編。後歷任雜誌社總編輯、設計公司主任,出版公司、傳播公司設計總監等職。現為不倒翁視覺創意工作室負責人,文訊雜誌社、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藝術顧問,中華平面設計協會、中華藝術攝影交流學會會員。專職於平面設計,曾替超過6000冊的書籍,裝幀設計。創作領域包含平面視覺設計、攝影、插畫、文創開發、專案企劃及文字書寫。2006年起應邀參與《金門日報.浯江夜話》專欄筆陣。現在主編《金門文藝》,著有《書的容顏》(視覺設計,黎明文化)、《柴門輕扣》(散文集,上揚國際)、《禁忌海峽》(圖像.詩,上揚國際)、《睡山》(長篇小說,金門縣文化局)。對於翁翁的演講,我充滿了期待,歡迎您也來聽!
-
無公嬤哪有老爸
「食果子毋通袂記拜樹頭」,飲水思源做傳承,香煙裊裊在廳間,啟開祖龕,手持三炷香,嘴間喃喃唸,子孫出外多平安,在家也健康,這是多數老人家拿起香來、最基本的祈求。 在公嬤廳,遇有重大節日或先人忌辰,後輩子孫總是帶著祭品與紙錢自由出入,誰也沒有資格干預。隨著一代傳一代,太陽初昇、亦有夕陽西下時,眼看祖龕裡一尊尊新舊併列的神主牌位、早已是人滿為患,但總有先來與後到,依先後順序,一旦牌位就定,爾後共龕,在廳頭齊享香煙、在龕內共享葷素。當一道道的佳餚奉上,一敬鬼、二敬人,「榜神做福」,打打牙祭,這無非是農業時代艱辛日子下,趁機犒賞自己的五臟廟。即使如此,這畢竟是習俗,緬懷先人更是後人應有的孝行。 隨著文明社會的精進,現代人祭拜講求精緻與新鮮,不再是芋匏草菜、大盤大碗地擺滿一桌。除了先人的忌辰外,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除夕,以及春秋二祭、初二及十六的犒軍、拜地基主,甚至王爺誕辰……等等,拜拜的次數認真算一算、加一加,少說也有數十次或百餘回,難怪會嚇跑許多年輕人及外配,對那些習俗上的繁文縟節,的確不敢恭維。 然而,儘管不能硬性規定祭拜模式,讓後輩子孫來遵循,可是現在年輕人的腦筋轉得快,總有變通的辦法,買些泡麵、餅乾、飲料之類的食物,花花綠綠、包包罐罐、林林總總地擺上一桌來應付先人。他們理直氣壯地說:祖先得的是紙錢、並非食物,只要心誠不失禮,有人願意祭拜就不錯了,否則就得香煙裊裊稟祖先,天涯海角去催討,尤其是那些不認祖宗、不要爹娘的不肖子孫,就得繃緊神經。 老人家說過去、聊未來,嘴角嚷著無公嬤哪有老爸,小屁孩不回家,蒙塵的供桌誰來擦拭?歷代祖先誰來祭拜?當仰望蒼穹的霎那,不免哀嘆,在來日的歲月裡,昔日不愁吃穿,今日惟有祭祀的遺憾,萬一有所遺漏,讓先人透過神明來摧討,真是愧對祂們!尤其家中有人出狀況,總會疑心廳頭的祖先在點醒。 不拿香跟著拜者,只要內心虔誠、努力奮發,不一定沒成就;祭祀多者、拿著香焚燒再多的金銀紙錢,也不一定有前途。因此,凡事只要適度就好,吵嚷無結局、計較沒意思,認清自己身分最重要,千千萬萬不要忘祖背宗,不知道自己姓什麼?那才悲哀! 不可否認,島嶼祭拜次數之多真的是嚇人,在該與不該、拜與不拜之間,心中自有一把尺,最終則是管好自己,休管他人。然而,卻也必須記住,心誠固然重要,也莫忘讓祖先吃ㄧ頓飽,在能力範圍內,燒一些紙錢供其花用亦是必然,如此始能讓彼此的心靈得到慰藉,也是對家中老人家最好的交代。
-
那一片松林
傍晚時分,陽光仍亮閃閃,但晚風清涼如水,是人們吃過晚飯外出散步的美好時光。我沿著人行道走,來到公園旁,心想好久沒去那片松林及菜園了,便拐了進去。菜園是社區居民向公園承租作為休閒活動的田地。來到這處蔬菜田畝,有些爬梳得整整齊齊,有些則是雜草叢生,有的為防止鳥兒啄食野兔啃嚙,搭起了網狀帷幕。沿著窄窄的田埂,看著一畝畝菜蔬,有些叫得出名字,有不少還是第一次見到。 自樹梢斜射過來的陽光,散落一地斑駁,閃爍的光影令人昏眩。經過一處草坪,又見栽種了一些新花木。到了松樹群聚處,零散聚集著數十來棵松樹,樹幹筆直高挑,在陽光斜照下,多了一分或明或暗的光線變化。這些高達五、六層樓的大樹,少說也有幾十年歲月了,一棵棵穩重紮實,自地表冒起。 我喜歡松樹並不是受傳統觀念「松柏後凋於歲寒」的影響,只是單純愛那翠綠,堅實。與花相較,雖然沒有花卉的嬌嬈柔美、繽紛多彩,卻有一份長青持久。記得曾在一篇有關櫻花的短文中說: 想到梵谷 以迴旋燃燒的筆觸 塗抹著湛藍天空 火焰般綠樹 是否預示生命將絢爛如櫻花 相較於長青巨樹般的莫內 步履舒坦緩步而行 盡覽一路人生風景 說的長青巨樹指的便是松樹給我的意象,梵谷僅活了37歲,像似擁著熾烈火光般的流星劃過天際,瞬間消逝。而莫內享年86歲,從從容容在吉維尼(Giverny)建家園闢池塘搭日本橋,成就了後來遊客絡繹於途的莫內花園。同時,晚年還以池塘的睡蓮為主題,畫下了一系列氣勢磅薄的大畫。 眼前這片松林雖不大,但颳起強風來,仍可聽得那陣陣松濤聲;當求偶季節,為數眾多的烏鴉棲息在這松林,紛飛起落追逐於樹梢林間,叫聲聒噪刺耳。而最讓我迷戀的,大概就是冬季下雪時節了。每次下雪,四處靜寂,皚皚白雪覆蓋著大地。松樹針葉叢、椏杈積滿著雪,粗壯樹幹則像被粉撲抹過,敷著一層粉狀細雪。松林、白雪成了這處天地間的主角,寧靜、出塵、單純,像似一處隱密的世外桃源。每次來,總是被眼前的雪白美景深深吸引,握著相機,像一個雀躍貪玩的孩童四處獵取鏡頭,而忘了周遭凜冽的空氣。 走出松林來到公園另一出口,陽光仍然閃爍。出口處,昔日看著種植的一排楓樹,此刻,已枝繁葉茂,亭亭玉立了。
-
在巴黎尋找下一座圖書館
展開歐洲跨國行後,我以巴黎為中心,沿途紀錄,持續進行旅行、書寫。繼驚艷聖馬洛(Saint Malo)之後,不斷著走向其他國度。在旅程之間,我總會回到巴黎,進入一座又一座圖書館。第一次進入的圖書館,位於巴黎一座熱鬧的商城中(Forum des Halles),同棟建築除了圖書館外,還在不同樓層、區域設立許多美食餐廳、服飾店、電影院、超市,泡圖書館之餘,還可就近在商城裡閒逛、用餐、採買。 來到布拉格(Prague),第一個景點是走上查理大橋(Charles Bridge),因為我們訂的旅館與大橋的步行距離不超過一分鐘,每日進進出出都要穿過大橋,一日要走上無數遍,查理大橋的風景因此看得特別仔細、多重而深遠。有一夜月光特別美麗,凌晨一點多我還在橋上散步。「查理大橋的月亮」因此成了一篇我非寫不可的篇章。 來到德國(Germany),一面綿長的彩繪「柏林圍牆」讓我白晝速拍它、夜晚慢拍它,不時思考、比較東、西德的差異及它一路演變的歷程。這道彩繪「柏林圍牆」就在我們的旅館外面。我們住的旅館是一艘船,它平穩的停在河邊,旁邊就是一道長長的彩繪圍牆,沿著河岸一路綿延,一幅畫連接一幅畫,訴說著說不完的心聲,把東、西德的故事說個不停。夜裡,我們沿著彩繪圍牆走,一位獨行的韓國美少女請我們幫她拍照,圍牆很長,畫作很多,我們幫美少女拍了許多不同背景的照片,繼續往前走,又一位獨行的法國帥哥請我們幫他拍照,才拍好,正在檢驗影像效果時,來了兩位德國警察,他們亮出證件後,開始仔細「盤查」我們,法國帥哥身上所有物件都被一一檢視,東問西問的問了許多問題,接著輪到我們。盤查到最後,兩位警察提醒我們這一帶夜間不太安全,建議「觀光客」應避免久留。法國帥哥匆匆走了,我們繼續往前行,不久就看見我們住宿的一艘船閃亮的燈火,一條河與長長的彩繪柏林圍牆,在燈火下顯得十分祥和平靜。 哥本哈根(Copenhagen)是另一番風景,「童話王國」的魅力真是無人能擋,在這國度我走啊走、拍啊拍,雙腳起了水泡,相機拍到沒電,還是捨不得停下來。離開它時,心裡雖然不捨,但故事可以帶著走,不僅是美人魚的故事而已,還有我對丹麥的挖掘,對哥本哈根與我心靈的互通,這些私語將化成詩、圖、文,繼續未來的故事。 回到巴黎,我來到另一座圖書館,它附設在龐畢度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裡面。這棟高科技建築,遠看就十分吸睛,靠近它更是驚喜連連,自從親近它之後,我便捨巴黎熱鬧商城裡的圖書館,常常來到這閱讀、寫作。週二,因龐畢度中心休館,我不得不在巴黎尋找下一座圖書館,這次目標是索邦大學的圖書館,傳聞中它非常美麗,且對外開放。這日天陰又下雨,我們走走停停,沿途問路,終於走近圖書館,圖書館門口站著一位碩壯的黑人警衛,我們向他問路,但他把library誤解為「書店」,指引我們前往另一個區域,我們在那區域繞了又繞,後來看見書店招牌寫著library,才恍然大悟。最終又繞回警衛處詢問,才發現那確實是圖書館入口,只是現在已不對外開放。與黑人警衛的二度見面,後來延伸出另一個巴黎故事,讓我們對法國有了更深層的認識,這插曲我想日後再寫,因為天氣放晴了,我們即將啟程往南法行去,那陽光燦爛的地中海,正招手向我們呼喚!
-
行動生活
廈門朋友來金門玩。玩了兩天後,借了我的手機划了划後告訴我,你的手機基本上只有通訊的功能。怪了,手機不拿來通訊,拿來幹什麼?他很慎重的回答我:「拿來生活!」 事實上,許多人會慣性的將大陸視為低一等。諸如:生活習慣欠佳、偽仿商品氾濫、商業秩序紊亂、人治色彩濃厚等等,這些或許都是實情,卻不能代表全部的中國。因為台灣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只有比例不同。看到好的應該學習,不好的應該警惕,更應放諸四海皆準,過於自我膨脹或昧於現實,終歸行不通。 事件一,爭議不斷的Uber網路叫車服務將面臨退出台灣的命運?經濟部投審會以Uber申請經營業別與實際經營內容不同為由,宣告將在8月上旬撤銷Uber投資許可。過不了一天,經濟部投審會又決議在交通部關於計程車的新措施公布之前,暫緩處理Uber撤銷營業登記案。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表示,Uber現階段不符合現行法規,將來會研擬相關法規,建置符合公平競爭的環境。此一峰迴路轉,又為蔡政府的「髮夾彎」政績再添一筆。浪潮來了,單是阻絕解決不了問題,只會令事件更加複雜、惡化而已。 事件二,在中國宣布開放網路叫車服務並且公布相關規定後,Uber宣布,Uber中國將與中國在地的網路叫車業者「滴滴出行」合併,合併後的公司總市值將高達350億美元。在世界上遊走法律邊緣的Uber,幾乎是無往不利;挾著消費者的喜愛與推崇,大有和各國政府「以戰逼和」的況味,卻唯獨在中國踢到了鐵板。以不斷推出優惠補貼搶乘客的「滴滴出行」,讓Uber在中國市場不僅沒討到便宜,甚至產生了近20億美元的虧損,選擇甩掉麻煩、拿回現金,應屬明智的決定。 以上大概就是Uber在台灣及中國的現況,而中國的「滴滴出行」足以「以小搏大」的吃下Uber,靠的還是網路經濟;更細微觀之,靠的是手機支付帶來的「生活革命」。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首的電子錢包已經實質改變了大陸人的消費習慣與生活;阻擋這股浪潮顯然不切實際,如何因勢利導,創造更大的效益,才是政府的工作。單就行動支付而言,大陸已經升天成仙,台灣則選擇當井底之蛙,只會呱呱叫! 當然,也有人持不同看法。大陸通常是業者衝在前頭,法規完備在後;台灣則通常要有完備的法規後,才會允許業者上路,這是體制與本質的不同。於是乎在中國大媽可以用手機上傳統市場買蔥、蒜的時候,在台灣想要用手機行動支付可就顯得困難得多。首先你要有一支NFC功能的手機,還要跟電信商換一張專屬SIM卡,再去向銀行申辦一張手機信用卡,這些步驟都完成了,合作的商家端也必須要裝有感應讀卡機才行。看到這裡,你還有多少意願使用行動支付? 在台灣,「行動」通常只用來上街頭。Uber違法是因為無「法」讓其遵守,計程車業者反彈是因為市場瓜分、利益減損,更是因為跟不上時代脈動與潮流。行動支付已經不是科技、不是潮流,而是真實不過的生活。高倡「金廈共同生活圈」的我們,何不設法搭上彼岸行動支付的順風車,共享行動生活!
-
做到最後一分鐘城中教師圖錄
黃雪蔭老師退休了,她是一個作到最後一分鐘的好老師。 在城中,她算是一個「奇葩」,因為在她退休的前一年,她勇敢接下「生教組長」這個職缺,去年暑假我遍尋這個職位的繼任者,她熬不過我的請託,基於一份對教育的奉獻,對母校城中的回饋,對家鄉子弟的牽引,她勉為其難,扛了下來,雖然沒有正式的統計說她是全中華民國年紀最大的生教組長,但已60出頭的歲數,願意接一個每天都要跟狂飆少年追逐,要處理許多學生紛爭事件,要應付各式各樣瑣碎的行政事務,要接受來自許多家長的批評指教,她確實很盡職很本分的豎立了一個典範。 早在前年,我來接任城中,她就一直嚷著要退休,我好說歹說,硬是把她勸下來,因為我跟她27年同事,太清楚她是一個古道熱腸的人,她是一個閒不住的人,她腦筋轉得快,心急說話也急,她是一個滿腦子創新創意的人,她教衛教、教綜合,不是一個呆板的校書匠,總是突發異想,把「教育即生活」發揮得淋漓盡致,她教書喜歡從生活實作入手,因此她上課,輕鬆沒有壓力,真的是快樂學習。 她接任生教組長一年期間,每天一大早定時定點,站崗在民權路的側門,看到學生不守規矩不走斑馬線,一疊聲追過去只怕他們被車撞到;她看到學生穿雜色衣服鞋襪,為求統一的服儀,合宜合理的要求,跟學生廝磨;她下課十分鐘帶著相機,樓上樓下穿梭巡查,走到腳跟磨破皮發炎,也沒見她叫苦喊累;她為了完成上級機關的各種評鑑,全力以赴,就怕別人說她快要退休的人會想打混;她從特教範疇轉移到一般教育,一些公文,一些通報都要從頭學起,她不恥下問,沒多久,就由生疏到熟練,真是應了一句「因為投入而了解,因為了解而深入。」,這種學不厭倦、負責盡職的精神,叫人忍不住尊敬起來。 一年的生教組長,跟學生搏感情,學生竟然喊她「花媽」,我不知道「花媽」是啥意思?確實以她的年齡,是可以當十三四歲國中生的阿嬤,但學生們叫她「花媽」,不是鄙夷輕視的語氣,是一種親切尊敬的稱呼,當然也有一份開玩笑的輕鬆心情,一個老師當到如此,真的覺得夠本了。 當老師,除了現實的溫飽,也是一份信念與責任,當老師,最喜歡看到桃李滿天下,學生長大出人頭地,老師在社會行走也有風,也沾光。 在今天,各種知識學問都可以上網自學,老師真的不只是教授知識而已,黃老師在參加最後一次校務會議,哽咽的說她愛城中,那份真情,凍結了視聽教室的空氣,城中真的有許多熱忱奉獻的好老師,黃雪蔭只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個培育英才的「人師」,黃雪蔭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