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報紙剪貼本
我有一百多本的報紙剪貼本,時間跨度超越三、四十年。 國小為推行國語運動和普及國民教育,學校每個班級都會訂閱《國語日報》,值日生要負責換報,在導師的允許下,放學後開始收集下架的舊報紙,剪貼在白報紙或過期作業簿,成為第一本報紙剪貼簿。 當時非常喜歡連載的小亨利四格漫畫,內容活潑生動有趣,羨慕主人翁能在天寒地凍的下雪天,還是穿著短褲薄衣出場。《國語日報》隨報附有齊鐵恨等主編注音符號的〈古今文選〉副刊,精選歷代名家古文作註解,翻譯得淺顯易懂,偶爾碰到視為珍寶,讀會許多艱澀的詞句。直到成年後,才在台北市牯嶺街舊書攤上買到全集的《古今文選》,滿足童年的閱讀願望。 金門還處於戰地政務時期,民眾閱報除了地方性的《金門日報》、《正氣中華報》外,軍管戰地政務委員會允許審核進來的報紙不算多,主要有《國語日報》、《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青年戰士報》、《更生日報》、《建國日報》、《大華晚報》、《民族晚報》等。進入初中,剪報的內容逐漸增加擴大,有歷史人文典故、文學小說、藝術、社論專欄等項目。從小喜歡繪畫,有些報紙副刊是彩色印刷,刊登的照片圖畫較多,所以習慣剪下刊頭及插畫,如《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孫密德及林崇漢作品。 讀金門高中時學習攝影,地區提供借閱的攝影書籍極少。當陳甫彥在《中國時報》開闢家庭攝影專欄,每星期刊載一篇,包括相機的存放、夜色、人物攝影、動物世界、兒童攝影、近攝攝影、構圖、曝光、對焦、閃光燈、幻燈片、底片、鏡頭等內容,對於摸索中的讀者啟發知識甚多;但是準備發行全彩的單行本時,預約價一百八十元,雖然喜愛卻也買不起。為了節省開銷,除了按時閱讀外,還執著四處去跟人家要攝影專欄的舊報紙。那時回收的報紙是有些收入,鄰居除了少數人固定訂報紙,舊報紙適合拿來練習書法、畫畫草稿及包裝雜物,不會輕易當垃圾丟棄。最後找到專門接待參訪外賓的浯江招待所,常會出清一些舊報紙,就這樣「積沙成塔,集腋成裘」一點一滴的累積,一一黏貼在印有「福建省立金門高級中學測驗紙」簿本上,是剪貼本也是攝影書籍。 赴台求學工讀期間,曾經歷國立中央圖書館從南海路搬遷到中山南路過程,入庫協助整理館藏書報,親手接觸到百年來中國報業史上的歷史封塵,對新聞事業抱持敬重的心理態度。後來在報社及雜誌擔任過行政編輯、美術編輯、主編等職位,免不了要有些參考資料,還是延續從小時的嗜好及習慣,手邊總會有大大小小的剪貼本,自己編上頁碼、索引、註解,詮釋工作職場的腳色。 從昨日的時事新聞到今日的歷史文獻,舊報紙利用到剪貼本,重現不同時期資訊,幾次的遷徙流離,人生多少的風雨也盡在其中,留下形形色色的報紙剪貼本來代言。 剪剪貼貼的人生,像是生命的拚盤,階段性示意在找尋不同時期的人生夢想。
-
難忘的文藝演講
我喜歡聽演講,曾聽過無數次演講,文藝演講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家邵僴先生的演講。 大約是在民國七十五年暑假,我報名參加救國團主辦的復興文藝營教師組,幸獲錄取。營主任曾濟群,是救國團總團部學校組組長,營副主任有兩人,作家司馬中原(青年寫作協會值年常務理事)與鄭松年副組長(總團部學校組),輔導委員各組分別是:散文邵僴(青年寫作協會新竹分會理事長)、小說段彩華(幼獅文藝主編)、詩歌吳晟(彰化溪州國中教師)、戲劇劉效鵬(文化大學戲劇系教授)。 第一天下午報到,第二天到第七天,每天都有安排專家演講,除了司馬中原、邵僴、段彩華、吳晟、劉效鵬、曾濟群等,又聘請蔡源煌、高信疆、羅門、鄭明娳、葉蔭、龔鵬程、閻振瀛、黃瑞祺、嚴友梅等名家前來講授各式主題。除了聽課,下午及晚間有輔導委員主持的「問藝抒懷」及「淡水夜話」。活動組也安排了「俯仰天地」、「出將入相」、「淡水古蹟巡禮」、「晚會如夢令」等。 我參加散文組,輔導委員是作家邵僴,之前我曾購閱他的作品集《小齒輪》、《騎在教堂窗子上》、《螞蟻上床》,覺得他的題目及筆法都有趣,尤其是 螞蟻上床〉這篇,藉由一隻工蟻的行動及所見,描述刻劃男女從歡愉到養育孩子再到老死,這篇小說曾入選隱地所編《五十八年短篇小說選》。 邵僴講「散文創作」,舉己為例,現身說法,說他的創作分三階段,一、為發表而創作。二、為生活而創作,邵說他可從家中所坐的沙發、電視機及其他電器,看出幾篇作品的影子。三、為創作而創作。他年少讀新竹師範時,矮小又害羞,但很想讓女生認識他,寫作讓他覺得高大、瀟灑。讀書時,因數學成績不好,假日被罰留校演算,不可外出。於是他把時間分給圖書館-自己因而比圖書館長更熟悉書放在那兒。並因而愛上了運動場。週一時,從同學返校愉悅的臉,分享他們假日的快樂。 邵第一篇作品刊在《國語日報》通訊欄,稿費是兩張郵票。說少年寫詩,內容經常嚮往愛情,思慕女子。他曾投寄十多篇詩作刊在《公論報》,卻沒收到稿費,寫信詢問,《公論報》編者回函說待社方財政改善再補發,但邵僴始終沒有收到。在渡過了漫長的寫作日子,如今他自由的寫作,不受任何拘束了。 說他寫作前,一定要做很多的準備,例如觀察及寫筆記等,因為想到人的通病常是眼高手低,所以,想把事做好,必先搜集資料。說他有一陣子迷戀電影,瘋狂的看電影、仔細觀察畫面,看如何運鏡。之後,投身電影工作,報考國泰電影編劇,他是正取第一名,作家張拓蕪是備取第一名。國泰要邵去香港工作,但邵捨不得離開家人和教職,留在台灣,利用課餘寫劇本。龔弘任中影董事長時,邵僴毛遂自薦前往拜見,龔看了劇本,任用了邵。但日後,邵發現編劇常被電影老板左右。華視成立時,邵又去任編劇,但劇本仍是被改,他感到不快樂,於是辭職回家寫小說。 邵僴寫小說之後,也寫兒童文學作品,但寫來寫去,還是覺得寫散文最愉快,因小說必須花很多心思去佈局。說他的 都要有愛〉一文,曾被八本文學選集收入書中。但遺憾的是他至今(民七十五年),還沒得到國家文藝獎,他經歷過不少事,生活層面也廣,教小學二十八年,之後做過電影編劇,也曾擔任大專院校的寫作指導老師。有一陣子也做建築商,蓋了些房子,賺了點錢,常跟工人一起喝保力達加米酒,說在男人的世界裡,有很多事必須靠喝酒來解決。自言所寫的著作,皆非暢銷書。 我很少聽到作家演講如此坦白真誠,當時隨手筆記,所以至今還能記得。
-
快閃且高歌
當夜深人靜,聽了一首蕩氣迴腸的歌曲,心緒隨著低迴不已,那是獨樂樂,獨自的喜樂。若一夥人歡唱,笑容眼波彼此激盪感染,樂在其中,這是眾樂樂。無疑的,快閃是一種眾人歡愉的眾樂。 農曆過年後,部落格「哈佛書寫」版主張鳳傳來加拿大首府渥太華慶祝春節的快閃影音。影音年節氣氛濃厚熱鬧異常,一個精心製作的快閃。讓我想起快閃盛行的那些年,網路上這類影音曾是我的最愛。所謂「快閃」,英文Flash mob,是透過網路召集一些不相識的人共同來完成一件事,完成後隨即各自解散。雖然mob有烏合之眾的意思,不過,快閃影音,不見得盡是沒有組織的群眾,相反的,有些甚至是計劃縝密,有組織默契良好的一群人。譬如:一個合唱團或是管絃樂團的成員。 我喜歡這樣的影音,主要沉醉在現場那種氛圍。除了優美的音樂,欣賞的是周遭群眾被感染、被催眠的投入。群眾張開嘴巴跟著唱,隨著旋律搖擺身體,一群人像著魔似地投入一個突如其來的盛典,集體完成一次令人動容的精采表演。就以「驚喜合唱民歌四十」影音來說,四十年的民歌,四十年的情感,一代人的青春歲月印記,就在那一霎那間,爆發開來,識與不識者,路過者,旁觀者,一齊引吭高歌,追憶那過往的逝水年華。如同一場平民音樂會,人人可以參與,沒有音樂廳的嚴肅拘謹,每個人發自內心的笑容是那麼自然,臉上像是開著燦爛的花朵。 通常這樣的影音都在人多的地方拍攝,人來人往的車站、商場,或是一處大食堂、一個大廣場。製作人的運鏡、剪輯關係整個影音的成敗。善於製作者,影音一開始可能是先拍一些看似不相干的東西,如:街頭駛過的一輛公車,廣場幾隻踱著方步的鴿子,先介紹周圍的情境給觀賞者。隨後,當歌聲樂音響起,路人欣喜的表情、驚訝的表情、納悶不解的表情、翹首引領的表情,一一顯現。接著,歌唱者或演奏的人數持續增加,將觀賞者的情緒推向一波波的高潮。同時不忘關照現場的觀眾,拿著手機拍照或自拍、附和著唱歌、律動身體……。整個過程就像說故事般,將觀賞者帶入一次影音探險之旅。相對的,曾觀賞過一勁歌熱舞的快閃,一群年輕男女披著外套走向廣場,當音樂響起,男女甩掉外套,男的打著赤膊,露出健美體魄,女的則穿著比基尼泳裝。雖然歌舞精彩身材吸睛,美則美矣。但少了與現場觀眾的互動,與觀看一般舞台上的表演並無不同。 精彩快閃影音,令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記得一個比利時安特衛普車站的古典大廳演唱的Do Re Mi、一個西班牙城鎮為慶祝建城130周年的管弦樂團快閃,那優美的歌聲旋律,群眾歡樂的場面,叫人難忘。
-
新加坡李增紅先賢事蹟
新加坡友人傳來李增紅先生於今年2月1日辭世的消息,心中感到悲傷與不捨。我雖然和他僅有數面之緣,但一直非常敬佩他在海外奮鬥及回饋鄉里的精神。 李增紅(1920-2016),出生於金門古寧頭。1947年,已經27歲的他跟隨姊夫到新加坡謀生,留下新婚三年的妻子及四個月大的女兒在金門。一開始,他經同鄉介紹,在新加坡河邊幫忙洗船。工作了70天之後,他鼓起勇氣向老闆詢問可否支領薪水以便寄回金門,老闆竟回答「已經給你供吃供住了,還想要工資」。他感到繼續下去沒有前途,便離開這個工作。之後,他住進由古寧頭鄉親所組成、位於吉寧街的「古甯同鄉會」,一個月三元月租,並找到貨車的搬運工作,一天工資四元,若沒有貨可搬,則幫忙洗車,一天二元。這樣一個月平均有百餘元的收入。我在2007年曾到新加坡進行口述訪談,李增紅清楚回憶起1950年代一天的開銷是: 早餐花費三角,二粒麵包(roti,二粒二角),咖啡黑二杯(kopi-o,二杯一角),有時吃不飽,再買一粒麵包。中午花費四角,二碗粥(二角),土豆(五分)、菜脯(五分)、魟魚(五分)、乾魚(五分)。晚餐花費七角,二碗飯、四角的湯、菜等。這樣算起來,一天約花費一元二角。 經過十餘年的省吃儉用,他累積了一些資金,1962年,李增紅與印尼的金門鄉僑(蘇門答臘的黃水桌、泗水的黃章掘等)合股組成「聯源公司」(九八行),由對方寄印尼土產到新加坡來買賣,大宗貨物如咖啡豆、樹膠、糖等。當時,不少九八行集中於源順街(直落亞逸街)、文達街、廈門街一帶,許多商人在採購時都會沿街比價,所以往往公訂的2%利潤還下殺到1%,才能爭取到客源。另一方面,自國外進口貨物、成為新加坡代理商,也是聯源公司主要業務之一,包括日本的朝日啤酒、A One沙丁魚罐頭、美國佳美香皂及永備電池(EVEREADY)、墨西哥鮑魚罐頭、荷蘭奶粉等。後期也有從臺灣進口水果(荔枝、龍眼),若能先進口,搶得市場先機,價錢及利潤愈好。1970至1987年是聯源公司的黃金時期。 另外,我也訪談過李增紅的大女兒李聰慧。1956年,時年9歲的她與母親倪珠賢一起被接到新加坡。當時從金門坐軍機不用錢,但要有關係才能拿到位子,她回憶著機艙內人貨混雜、臭氣沖天的景況,在臺北等候數日後,再經香港、曼谷而後至新加坡,航程時間超過七、八個小時。到新加坡後,李聰慧於光華學校、中正中學讀書。17歲畢業時進入聯源公司工作。她提到當時什麼工作都得兼任,包括公司的財政、康樂、秘書、打字,也得與外國公司寫信聯繫,或是寄外國船的出貨單等,在父親不在公司時,全由她一個人打理。當時雇用了6、7個職員,但貨船到港時則需要雇用臨時散工幫忙搬貨,數量不一,端看貨物多少,但要能臨時調得到人力才行。1960年代,李聰慧一個月領60元工資,其中20元給父親、20元給母親,非常孝順。1980年代大環境改變,政府進口貨物,以及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NTUC,1961年成立)出現後的勞資關係改變,九八行就逐漸沒落。 1997年,李增紅回饋故里,斥資新台幣一千萬元於古寧頭興建以他與夫人共同命名的「增賢書室」,添購圖書、鋼琴、運動器材供里人使用,並成立「增賢書室基金會」,定期頒發獎學金,鼓勵親族後輩用功學習。李增紅曾經說「人要讀書,千萬不要做青暝牛。」他因環境所迫,沒有機會上學,憑藉著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在社會拚搏。他希望圖書室可以帶動家鄉孩子的讀書風氣。 李增紅的辭世,象徵著回饋故里的華僑世代之結束,但他所留下來的典範,卻是永恆不朽的史詩。謹以此文敬悼他。
-
孤獨老人
現代小家庭多,多代同堂機率小,願意伺候長者的更是少之又少,以致於孤獨無依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子女投機取巧的心態則是推給政府與社福單位。當然,只要經濟許可,僱個看護亦說得過去,至少盡個為人子女的倫理與孝道。雖然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衍生在許多家庭的情形,分財產的時候人總是特別多,奉養父母的時刻卻斤斤計較,甚至躲得遠遠的,連個鬼影都沒有見到,這真是應了浯鄉的一句俗語話:「飼囝無論飯,飼爸三頓算」。 古時的代代相傳、慎終追遠,在倫理綱常的禮儀規範下,隨著時代的變遷,人情濃味也逐漸地變淡,昔日佳節倍思親,除夕尚有圍爐守歲、闔家團圓的倫理與風俗。今日則有兒女不思親,藉著年節的假期,帶著妻小出國去渡假,雖然放鬆了自己,享受人生在異鄉,卻徒留白髮蒼蒼的爹娘無處依,遑論想回家吃一頓團圓飯,那根本是天方夜譚。 島鄉拜金雞母之賜,福利多,坐車免費又享配酒,甚而還有其他方面的優惠,幸福島嶼並非浪得虛名。而實際上,常駐人口並沒有那麼多人,倒是瓜分大餅的時刻,該出現的出現,不該擁有的也冒出頭來。即使看在島民眼裡並不認同,然而這卻是憲法賦予人民的遷徙自由,誰也無權干涉。端看此次菸酒牌的回饋金八千元,儘管沒有預期的好,但政府為了回饋批售家戶,年前還給了一份物超所值的「開運酒」及「金馬和平紀念酒」,讓擁有菸酒牌的家戶,歡歡喜喜過一個快快樂樂的新年,島民莫不誇讚主政者設想之周到與貼心。 然而,當有些老人家領取這份酒品或平時的家戶配酒時,即使捨不得把它賣掉,但卻也有少數不肖子女虎視眈眈,開口索取,或是連哄帶騙取走,美其名做紀念,但留些空酒箱有啥用?的確讓老人家徒手奈何! 諸多不識字的老年人,書信必須請人看,存摺也要找人管,但如果遇到貪婪的子女或外人,這下問題可大了,除非老人家記性好,否則到最後都落入他人的口袋,甚至有一些較有眼光的子女,為了自身的利益著想,往往會為老人買取高額保險,待出事的那一刻,無論住得多遠,定會返家取走身分證件,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當然這一切的獲利,只有當事人心知肚明。 政府恩澤廣被,一般老人不是沒有錢,只是太孤單,需要人陪伴,尤以病體的脆弱要人管。曾聽到一則孤獨老人自我安慰的笑話,孩子不要他,如果生病了自己打電話叫救護車,言下之意,自己還行。倘若如此,老人就不會意外頻傳。如果洗澡洗一半,心肌梗塞;如果天雨路滑,不慎跌倒;如果吃東西噎到、如果迷路……等等,此刻如果還有能力呼救,那真的是神蹟!
-
發光的驚嘆號﹗
我正在寫的離島燈塔篇章,資料收集越來越多,越挖越深,一些故事不僅露出頭臉而已,還頻頻揮舞雙手召喚我更靠近它。這日我再一次去採訪曾駐守過東碇島燈塔的黃主任,話題觸及兩岸悲歡歲月,與母親一別竟成永別,黃主任邊說邊掉淚,說說停停、哽哽咽咽、老淚縱橫情難已,我也跟著哭,兩人一邊抽面紙拭淚,一邊斷斷續續追記往事,勉力完成了「悲歡歲月」最難承堪的一段紀實。 以前針對黃主任走過的27座燈塔進行訪談,說到兩岸分裂時話題便會打住,寫黃主任的專稿時,一個單元小標題定為「母親的愛像燈塔」,我也只淡淡的寫,因為知道那兒有很深的痛,但進入燈塔橫跨兩岸的歷史追蹤時,那痛無可避免的會挖掘得更深。訪談時我深吸一口氣,把一根針刺進歷史的縫隙,黃主任一開口眼淚瞬間便流下來了。鼓浪嶼的老街,陽光從屋簷斜照下來,斑爛細碎的樹影交錯地面,他和母親緩緩走著,瘦弱的母親走走停停,才十八歲的他感受到母親為了陪他,把一條街走得又慢又長,年輕的他即將踏上燈塔路,誰也不知鼓浪嶼一別,竟成永別。兩岸分裂後,家人搬遷回同安老家,父親去世後,母親獨自一人守著老家過日子,漫漫歲月盡是孤寂,但母親輾轉從香港託人轉到台灣給他的信件,沒有說半句孤苦,也不抱怨無依無靠,只叮嚀他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家。我的錄音筆秒數跳動著記錄分裂的故事,哽咽、停頓時,秒數繼續跳動往前走,探挖歷史必須忍住痛,才能瞻望未來。 規畫好東碇島燈塔、北碇島燈塔、大膽島燈塔的採訪行程後,我火速定妥機票、旅館,準備用一週時間進行燈塔相關採訪。黃主任記得的燈塔樣貌,我只能從老照片去搜尋。但人文故事是鮮活的,管理「金門雙碇」燈塔的陳主任,說起位處前線、仍屬軍管區的燈塔故事,讓我聽得神迷不已。披著一層神秘面紗的故事,只能循線找到資深燈塔耆老,面對面進行採訪,才能還原真實面。我心裡想,守燈塔的人,遠離家園,獨自在一切都得仰靠運補的小島工作,久久才能返家一次,他們得克服更多孤寂與對家人的思念,努力找到調適生活的方法。 冬季,孤立的小島特別寒冷,紫菜在這季節反而長得特別好,只要挺住寒意走向海邊,總能看見礁岩上附著成片的紫菜。初採上岸的紫菜,帶著青綠、褐綠的色澤,曬乾之後變成紫色,它們一樣保持纖細的藻類質感,不管用什麼方式烹調都一樣美味。孤島生活簡樸,一盤涼拌紫菜、一碗紫菜蛋花湯,都會讓人感到幸福安慰。投緣的軍中弟兄、私交特別好的可邀請來家中作客。盡管島上一切物資都得靠運補,海象欠佳時補給會被迫中斷,但大海物產豐饒,燈塔人請客的飯桌上擺的各種海鮮,都可以從大海的冰箱取得。紫菜從秋末十月底開始生長,一直到翌年三、四月都是生長期,最豐饒的盛產期是十一月到隔年一月,這時節的紫菜最鮮嫩最豐美。 我一邊收集燈塔資料、調閱老照片,一邊寫筆記,勾勒燈塔人的生活樣貌。這想像讓我穿過分裂兩岸的痛楚,走進一個人性化的生活歷史。進行燈塔題材創作,必然要寫出一種高度、視野、格局、夢想,人生有夢有理想,生命才會有光。高聳的燈塔,遼闊的海洋,必然也是如此支撐燈塔人,讓他們心胸擁抱廣大世界。 一個冬季的紫菜豐收,可以排遣燈塔人的寂寥,蹲下來採紫菜時,會發現漲潮時海浪打得到的地方,紫菜長得特別好。一片一片攤開來曬太陽的紫菜,佈滿對家人的思念,我在電話中向陳主任請教,該如何循線採訪離島燈塔耆老時,忍不住說起海邊採紫菜的話題,可歌可泣的故事,總是藏在時間縫隙裡,「驚嘆!島外島的故事」永遠說不完、寫不完。我發現單是寫燈塔人看顧好燈塔外,想要去海邊採紫菜、撿海螺、抓螃蟹、釣幾條魚,把這些海鮮醃漬起來,趁休假時帶回家,讓家人品嚐海鮮美味,彌補自己與家人總是聚少離多的虧欠,單是這一點安慰自己的心思,都可以寫成落落長的篇章。至於「金門雙椗」,必然是一個發光的驚嘆號!已成歷史遺跡的「大膽島燈塔」也是!
-
鄉訊人事物
105年舊曆春節年假九天結束,一開工上班上課又是強烈冷氣團來襲,習慣了年底的一波波低溫瀰漫,人們對冷的感覺神經也慢慢鈍化,說,冷讓年味更濃了。更早前的2016年元旦後,一些日子冷凍氣溫直下4、5度,有風有雨有寒氣,全省山坡台地到處飄著雪花,人民瘋狂追雪賞景,難忘的新年足跡。更難忘小年夜一場地震,震驚南台灣,讓整個春節抹上憂傷色彩,歡樂年節多了凝重,春節團拜紛紛用祈福期許相互勉勵。傷痛過了傷痕依舊在,日子依然必須繼續,這是人類的韌性,也是我們對自己的加油。 鄉訊,一直是我們外居他鄉的出口,有感動有無奈有疼惜有嘉勉,所有來自故鄉人事,我們全然接受。網路的社團,金門部落、留在金門忘了飛、金門世遺種子、金門文學雜誌…我們上去按按讚,留言為金門打氣;在台灣將近三十個金門同鄉會,一大群同鄉人相互奔波互通訊息,以前我不想接觸,現在我感受在心,曾經覺得因年代因人因事因物而變了質,也許因名利恃寵而驕;日報鄉訊人事報導,我們閱覽,然而那些人那些事,總像苦兒流浪記或成名奮鬥史。應該還有許多金門人在他鄉默默關懷付出,用心用力用精神用物質為金門加油者不在少數。 年底前,我們知道了台中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是沙中十二屆蔡少雄同學,都與有榮焉,爭相為他鼓掌加油。春假後第一個週六,我們邀約參與盛會,一群人有遠從屏東而上,有熱誠同鄉事者,只有我是旁觀者,一直以來對同鄉會報以審慎的心情,然而在他台中新天地的就職交接,我們希望用「心」的支持,讓他不孤單,會場的花團錦簇,鎂光燈閃不停,一時刻感動爆錶,金門人一路走來,革命情感不滅,一如當年的離鄉克難。 「他真的想做一些事,他應有自己的想法。我們認識的同學,具備許多特質,有打拚日記,也有成功奮鬥史,讀書工作創業再進修研究學程。他讓我們看到真誠,發自內心的,聽到他上台簡單的當選感謝致詞,一些靦腆一些熱情一些對未來的憧憬,更多對金門人事物的敏感度。 今年,年節返鄉春運後段,因霧三天,擾亂了金門機場飛航,日夜待機候機補位,人潮擠得水洩不通,一張張的照片網上鋪,霧鎖金門,金門山水林相如煙如畫,潑墨景緻美到不行,待機人心卻哀怨愁雲滿面。縣長立法委員民意代表各個關切安撫疏通,在台灣,同鄉會人員也在各機場為返鄉者加油打氣。難忘的情人節日,有人搭軍機,有人補位到夜間飛行,有人在風中搭上台中金門遊輪,迢迢歸鄉路,條條都是返家路,有金門人的宿命有金門人的堅韌。 回鄉情誼也許只是一杯咖啡一盞茶敘,聊聊故鄉事,茶水不在是名詞,成了動詞。長期旅居他鄉年節總望鄉而歸,他鄉冷,故鄉更寒凍,然而每一次往返成就的能量,轉換成生命的動力,足夠支撐所有飛航的困頓。 在金門,閒適的心情是無價的。
-
從早生貴子到─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
過年前真是喜事連連,相繼好幾天吃了幾攤喜宴,沾了許多喜氣,沐浴在這歡樂熱鬧、喜氣洋洋的氣氛中,令我快樂無比。忽聞<結婚進行曲>響起,司儀高喊請大家鼓掌,歡迎新郎新娘進場,看見新郎挽住新娘緩緩前進,滿臉得意、興高采烈的模樣,真令人欽羨不已,洞房花燭夜,人生至樂也! 緊接著地區首長一一致詞,祝賀新郎新娘永浴愛河、百年好合、早生貴子。金城鎮石頭鎮長更以響亮美妙<你儂我儂>的歌詞,加油添醋唱出最真摯深刻,令人回味無窮的祝福語。讓與會大眾HIGH到不行,熱烈的掌聲,是對新人的祝福,我想也是對石鎮長歌唱的喝采。 有人說:「戀愛是藝術,結婚是技術,離婚是算術」。戀愛時男女雙方都能發揮藝術天賦,表現優美的一面,讓對方欣悅,彼此創造羅曼帝克浪漫歡樂的氣氛,生活在蜜月期內,真是快樂似神仙,不知人間煙火。但由戀愛進入結婚後,生兒育女,要養家活口,面對現實的生活,就要注重家庭經營了,而且兩個不同背景的男女,長期組織成一個家庭,一定會有些衝撞,就要研討磨合、學習包容的技術,所以結婚要學習一套經營婚姻的方法,才能讓婚姻幸福美滿,偕老永世。 當今社會自由開放,男女平權,倫理道德淪喪,人心不古,加上社會不良誘惑眾多,促使離婚率節節升高,一旦訴諸離婚,離婚就成為算術,雙方當事人都會計較財產分配、子女歸屬、扶養費等問題。從此將由結婚的恩愛歡樂,變成離婚的仇恨痛苦。因此奉勸新郎新娘,要不忘初心,既成眷屬,就應相親相愛,相為扶持,百年偕老,「婚姻是天注定,莫錯過姻緣」,既成夫妻就應該好好珍惜,恩愛到老。 最近筆者參加了「105年第一期家事事件調解委員培訓」,收穫良多,藉此機會有點心得想分享,希大家也能受益。濟南大學王珮玲教授說:「親密關係暴力是一個古老的社會問題,自古以來中西方國家都有家庭暴力的現象」。據調查統計顯示出:台灣婦女遭受婚姻親密關係暴力之發生率頗高,這也是造成婚姻破碎的主因。「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定稱:「家庭暴力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家庭暴力造成婚姻的破碎,也影響家庭子女的成長健康環境。所以各縣市莫不努力實施「家庭暴力防治安全網方案」的措施。 萬一婚姻走到訴諸離婚時,如有子女,要特別注重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民法規定:「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不因結婚經撤銷或離婚而受影響」。換句話說,離婚時,不管未成年子女親權屬誰,父母雙方都應共同肩負起扶養責任。台中高分院楊國精法官,歸納出常見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的五項原則: 最少變動原則:由過去到現在主要照顧子女的父或母,繼續行使親權;心理上父母原則:由子女心理上所依附的父或母照顧;尊重子女性向意願原則;幼年隨母原則;手足不分開原則:但如手足分開照顧,有利子女,家屬可提出申請。 總之,結婚是人生大事,要慎重其事,離婚亦是。縱是不幸,婚姻一旦無法持續維持,雙方也應該保持理智好聚好散,不能訴諸情緒吵嘴,家庭成員間維持和諧關係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有剪不斷的血緣、親情關係,這是家事事件糾紛不同於民事糾紛的原因所在。
-
紅塵過客
記得我上中學時,曾經請託一位長我十來歲的大哥哥,從香港幫我弄到一本老舍的《駱駝祥子》,心裡頭急慌慌想要一口氣讀完它,於是帶到學校課堂上偷偷閱讀。 課桌上攤開地理課本,《駱駝祥子》搭在腿上,我低頭猛K。一開始還偶爾抬起臉看看講臺,佯裝聽老師講課;但好巧不巧,講的是「道清鐵路」。呵!俺祖籍河南新鄉,道清鐵路的輝煌歷史,早在俺還是個四歲毛娃兒時,就已經滾瓜爛熟啦!俺爸教的。話說1897年英國人看上河南焦作的優質無煙煤,透過山西巡撫胡聘之、河南巡撫劉鄂取得山西及河南許多礦山60年開採權。1902年,開建全長150公里以運煤為主的道清鐵路,跨濬縣、滑縣、汲縣、新鄉……等七個縣,1907年3月3日正式營運。沿途設了20個車站:老君廟、焦作、修武、新鄉、道口、三里灣……等,我都能背得上來的。於是,完全不再理會講臺上的地理老師,全心全意拜讀《駱駝祥子》。 「這麼大的人,拉上那麼美的車,他自己的車,弓子軟得顫悠顫悠的,連車把都微微的動彈;車箱是那麼亮,墊子是那麼白,喇叭是那麼響;跑得不快怎能對得起自己呢?怎能對得起那輛車呢?這一點不是虛榮心,而似乎是一種責任,非快跑、飛跑,不足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與車的優美。那輛車也真是可愛,拉過半年來的,彷彿處處都有了知覺與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馬上應合著,給祥子以最順心的幫助,他與它之間沒有一點隔膜別扭的地方。趕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隻手攏著把,微微輕響的皮輪像陣利颼的小風似的催著他跑,飛快而平穩。拉到了地點,祥子的衣褲都擰得出汗來,嘩嘩的,像剛從水盆裡撈出來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驕傲的,一種疲乏,如同騎著名馬跑了幾十里那樣。假若膽壯不就是大意,祥子在放膽跑的時候可並不大意。不快跑若是對不起人,快跑而碰傷了車便對不起自己。車是他的命,他知道怎樣的小心。小心與大膽放在一處,他便越來越能自信,他深信自己與車都是鐵作的。」 「大概有九點鐘了,祥子拉著曹先生由西城回家。……坦平的柏油馬路上舖著一層薄雪,被街燈照得有點閃眼。偶爾過來輛汽車,燈光遠射,小雪粒在燈光裡帶著點黃亮,像灑著萬顆金砂。……長安牌樓、新華門的門樓、……,都戴上了素冠,配著朱柱紅牆,靜靜的在燈光下展示著故都的尊嚴。此時此地,令人感到北平彷彿並沒有居民,直是一片瓊宮玉宇,只有些老松默默的接著雪花。」 我的頭恐怕是埋得更低了,直低到桌面底下去了吧?我感覺跟祥子貼得好近、好近,聽得到他拉著車小跑步,鬆緊有度的呼氣、吸氣聲。突然,一只鷹爪從我腿上叼走了祥子,連人帶車,還有車上的曹先生。老師瞄了一眼書封面,驚詫地唸出「駱駝祥子」。接著提高聲量,神色傲岸地衝著我說:誰准妳把禁書帶到學校裡來讀的?祥子被沒收了,我理不直氣卻壯,跟老師鬧到學校訓導處,嚷著:沒收禁書?除非當我面燒掉它,我就服了,要不,就是老師和教官也想看,才搶我的書。 祥子終究沒當我面被燒掉。多年來,我腦海裡還時常會浮現某種迷魅的意象,那似乎是隱藏在祥子昂揚著步子、拉著車在路上小跑時,漾出來的生命韻律。虎妞、劉四爺、曹先生、小福子,都各自走了他們自個兒的路,當年在課堂上偷看禁書的白衣少女,隨著祥子或勻稱、或渙散的生命節奏,居然也漸漸走進了自己的黃昏。 夏志清先生曾讚譽《駱駝祥子》是中日戰爭以前最好的中國現代小說,王德威也認為《駱駝祥子》不但是老舍文學事業的巔峰,更是中國現代小說寫實主義的里程碑。此刻,但憑著我靈魂裡存放多時的文學熱度,仍不免要清清嗓子,用清亮的聲音和久違的祥子敘敘舊:歡迎您跨步到二十一世紀來,拉我一段路,可好?
-
回家過年的路
過農曆新年,最深厚的一層中國文化傳統意義,應是全家團圓,溫暖親情吧。為了維護這一層文化的深意,儘管多年來,金門人回家過年的路,總是比別人走得更艱辛困苦,還是擋不住我們鄉親熾熱的歸心。 早年,做子女的來台求學,爸媽住在故鄉金門,返鄉過年,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那些年(一九七○、八○年代吧),大多是從高雄搭平底的軍用登陸艇,真的是要乘千里風破萬里浪,才能回到甜蜜可愛的家過年。先從台北坐夜班普通號火車,幾乎每站必停,車到天也亮了,是趟折磨與枯索之旅。接著,再到高雄壽山的金馬賓館住上一或更多晚。這時,還得引頸企盼高雄碼頭開往金門的航班時刻。上了船,還得一路像喝醉酒,遙遙擺擺十幾二十多小時,才能搖到料羅灣。 當年,比較幸運的軍公教鄉親及眷屬,可搭C119的軍用螺旋槳飛機返金過年。搭乘所謂的「老母雞」,也不是種太愉悅的經驗。往往,要跑上好幾趟,才能在激烈競爭下排上機位。搭軍機返鄉,通常清晨三、四點就得起床,幾乎是夢遊到松山機場報到。飛機的座位是兩排長木板座椅,大家擠坐在一起,機艙中間,堆滿要運往金門的物資。螺旋槳的聲音震耳欲聾,像極一位氣急敗壞的小孩,一路上哭鬧不停。哭聲停了,就知道飛機安全抵達金門了。 戒嚴時期,往返台金需申辦出入境證。金門人返鄉過年,就是比別人多一道關卡。要親自跑一趟內政部出入境管理局,申辦出入境證。搭船和搭飛機一樣,除了身分證,還不能忘記帶出入境證。行李和出國過關一樣,秤重之外,還要一件件盤查。這一串返金過年不堪回首的往事,隨解嚴後,逐漸被淡忘,也退藏到記憶的一隅。誰知往日返鄉親歷的舟車勞頓,竟成了今日與未來活生生的故事題材,一遍又一遍講給子孫聽。 如今金門鄉親,要返鄉過年,就方便、幸運多了。民航機一票難求時,金門縣政府與民代都會挺身而出,幫遊子找到回家最便捷的路。至於霧鎖金門這個老問題,要改建尚義機場,或增設導航系統的設施,並非難事。依我理解,兩岸走到今天,雖已越走越開放。不過,兩個不同的政治實體的前提下,為了保障我們人民安全,在飛機航線上,我們還是採謹慎的守勢。對此,我們應可諒解與容忍,怪只怪我們金門的地理位置敏感,還有金門與大陸歷史上的恩怨情結未解吧。 每年,故鄉金門總是聲聲呼喚著遊子回家過年。機場人擠人的場景,常在過年前夕,湧上新聞。幾年下來,我們倒學會了一個變通的辦法:要回金門過年,可以提早一兩天;要不然,家人過年的團圓,也可以換個場域和時程。親情的凝聚力,因此還不減反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