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募兵有感
儘管問題仍在;但募兵制已成我國未來之主流!作為首倡者不才如我,看到各種募兵之廣告,大都聚焦於個人福利上,卻總覺不太對;因為若如此,則武德喪矣。 長期以來存在的一個問題,即為何有人願意獻身於軍旅生涯?意以為除了良心血性的報國初衷外,那就是內心的成就滿足感。一個成功的軍人,即使職位不高,他也會因為能夠獨當一面,影響別人及團隊的發展而得到一種滿足的成就感。此種要求掌握權力的慾望是很合理的,因為沒有權力,事情是不能辦的,不然所謂指揮官的第二天性-強烈之責任感與旺盛之企圖心,無疑勢必流於書生論政,所以有抱負的軍人,自然也需要權力。 但真正獻身報國的血性軍人與一味謀求私利政客型軍人之不同,在於前者把權力當作達成理想的工具;而後者是把追求權力當作人生的目的,動機不同,價值自有霄壤之別。因而針對人性的需求及將來易掌兵權的軍人而言,武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曾胡治兵語錄》中非常重視良將須有「良心血性」。但這種格言式的表達方式不夠精確,也沒有系統。因此本文願引用德國社會學大師韋伯所寫「作為安身立命的職業政治」一文中的概念,供司識募兵廣告者參考。 首先是「切實的熱情」。熱情是獻身的動力,但此種熱情不同於浪漫的幻覺與道德優越感的熱情,所以必須把熱情冠以切實,如何才能切實?那就需要責任感;熟慮自己行為的結果,並對其負責。所謂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之謂也。而這種責任感的實際承擔,是建立在對外在事物與人際關係的冷靜判斷上,沒有這種冷靜判斷力則所謂的責任感終究也只是口號而已。 此處所謂冷靜的判斷力是如何產生?那就是要與自己關切的事物產生一種距離感才能辦到的。如何才能產生這種距離感?這主要有兩個來源。切實的歷史感及內心的寧靜。切實的歷史感主要是指對於現在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歷史脈絡具有清楚的、客觀的、正確的、前瞻性的認識。如何培養此種認識?深邃精微的思想能力與廣博的開闊視野是必要條件。這種成功的認識有賴於教育內容的廣博,及閱讀那些不因任何時代之風尚,而增損其本身價值的核心失知識。這其中的原由可用博蘭霓的知識論加以解釋的。 博氏區分人的意識為明顯自知的「集中意識」,和無法明言須在與具體事例時常接觸後,經由潛移默化而得到「支援意識」。人的創造力是由這兩種意識相互激盪的過程;但以支援意識的潛力為主要。更可以說:真正創造的泉源是來自於支援意識。博氏曾解釋在支援意識中,那種可以意會而不能言傳的能力是頭腦的基本力量。 而內心寧靜的心態也是培養冷靜判斷力所必需的。這種內在寧靜的心態,是一種超越了世人最常見的心態:虛榮心與權力慾。能夠超越了這心態的羈絆,才能產生謀求權力,享有權力,但不為權力所動的寧靜。因此一個真正具有武德精神的軍人,此種心態特別重要。也唯有寧靜的心態,才能對周遭接觸的事物產生距離感,培養出冷靜的判斷力。 道之所宗,唯在明心。如何明心,即本文之論述所在,這更是期勉那些有志於軍旅生涯者之警語,切莫為了那些炫耀廣告而誤入梁山!
-
石頭悲傷而成為玉──告別詩人杜十三
「由於中國近代歷史造就的仇恨,使得原本人文薈萃,古蹟名勝遍佈的金門島,成為世界知名達半世紀的『戰爭堡壘』」;「金門,就從中國人原本充滿愛心與希望的胸懷中,只因仇恨的占領,而變得戰壕烽火,硝煙瀰漫的肅殺世界,久久難以恢復其原本坦磊光明、風雲流轉的人文清境」;整個中華文化和整體的中國人心,或多或少就像金門島一樣,在過去忍受著太多的『歷史的砲擊』和『文化的扭曲』,如今則一方面急於掙脫戰亂和屈辱,一方面急於迎向寬闊廣袤的國際海洋觀光新世界,自然因處於新舊交替中面臨徬徨,也面臨期盼」;「將砲火還原成為文化,將誤會還原成為交流;將仇恨還原成愛心,將歷史還原成為希望」。 ──杜十三《消失的金門戰地》(1994) 金馬甫告解嚴,一九九四年春天,某日午後,杜十三拿著他撰寫的企畫文案,邀了藝術家李錫奇、攝影家柯錫杰與我,在台北市光復南路,巷弄內一家名為「夏卡爾」的西餐廳,討論他為中國藝術家協會「一九九四第二屆台北國際藝術營」納入的一項《永遠的金門戰地》人文藝術創作活動。詩人出手果然不凡,一瞧他的企畫案文字,我讚美他寫得知性、感性兼具,還帶著不慍不火、恰到好處的柔性批判筆觸,我特別喜歡那幾句,「歷史的砲擊」、「文化的扭曲」、「仇恨的占領」,但我也以在地人觀點反對使用《永遠的金門戰地》這個企畫案名稱;在座另有不同聲音,「戰地」特色消失了,金門就不叫「金門」。幾經辯證、折衝,最後的名稱,竟從《永遠的金門戰地》變化《消失的金門戰地》。 兩岸冷戰砲擊的年代,杜十三有過在金門當兵的背景,加上詩人的敏銳觸覺,或讓他能生出「戰壕烽火,硝煙瀰漫」的寫實,再化作「將砲火還原成為文化,將誤會還原成為交流」的圖象。 杜十三在台北策畫《消失的金門戰地》十年後,才有二○○四年蔡國強策展的《金門碉堡藝術展:十八個個展》,宣示出「文化和政治的衝突之地也常常成為當代藝術重大展覽的發源地,如伊斯坦堡雙年展處於歐亞大陸的連接點」。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後,任耶魯文化思想生活屋編輯顧問的我,向杜十三邀了本詩稿;《石頭悲傷而成為玉》,手工版、普及版與CD片有聲版同時出版,趕在進入千禧的跨年夜在敦南誠品新書發表會;「文字涅槃之後送去火葬場/留下的舍利子是詩/石頭拒絕說話被斧鑽逼出真言/剖開的滿懷心事是玉,文字是因為歡喜而成為詩/石頭是因為悲傷成為玉」,跨年倒數時刻,杜十三站在舞台上一字一句唸出〈石頭悲傷而成為玉〉;對照詩集內另一首〈在斷層上與你相擁─祭九二─台灣世紀未大地震〉,「我在黑暗中擺向死亡的震幅裡/以逆流的淚水重整我的五臟六腑/在已經移位的心臟和眼睛之間/用我僅存的信仰修補無數殘破的風景/和體內一處已經危然形成的/斷層」,眾人彷彿看到一塊塊歷經千劫、沈默不語的石頭飛撲而來,在你面前化作了一片片的玉;洛夫說的,「語言是詩人的神秘力量」。 《石頭悲傷而成為玉》之後的千禧年八月,金門推出了一個「千禧年高粱酒文化節」,邀請了洛夫、鄭愁予、商禽、許世旭、杜十三、白靈等詩人參與;行前,我負責主編《酒鄉之歌》文集。向詩壇廣發英雄帖,洛夫自加拿大寄來〈酒鄉之歌〉,鄭愁予美國賦詩〈飲酒金門行〉,商禽居新店寫出〈搖搖欲醉的星星〉,許世旭在韓國吟唱〈媽媽的一滴水〉,白靈也喝出〈金門高粱〉;即連林煥彰在短短二十分鐘內也能交二十行詩〈親愛的,金門高粱〉。都是新作。 《酒鄉之歌》,我期待能生出〈石頭悲傷而成為玉〉那麼動人心弦的杜十三,遲遲未交卷;截稿最後一刻,他才擲下〈月亮之歌〉兩首,「秋天以前我是沈默的/要等到了中秋以後/我才會把藏在胸口的月亮/在喝了一盅好酒之後的某個夜晚/拿出上弦的那一半欣賞妳的影子/之後要等到那株曇花用妳心跳的速度/開放了/我才捨得把下弦的另一半掏出/在妳熱淚盈盈的眼淚拼成/一輪驚人動魄的滿月/妳即將漲潮」。 「好色!」負責《酒鄉之歌》美編的珍表妹嵌入杜十三的〈月亮之歌〉前,「越界」問我,這款詩適合金門?」 「很好的月色。喝高粱之後的酒精催化作用吧!」我回以珍表妹,尊重詩人原創。用! 二○○五年夏,杜十三不滿政治干預,TVBS面臨被關台;在石牌居家公園喝了一小瓶金門高粱後,打了通電話「恐嚇」行政院長謝長廷後被逮捕,成了各平面、電子媒體頭條。喧騰一時! 二○一○年六月,杜十三獲周大觀基金會「全球生命文學創作獎章」。同時發表新書《杜十三主義》。 二○一○年九月《創世紀詩刊》秋季號推出「杜十三藝術創作特展」專輯;幾日後,〈詩人杜十三,猝逝南京〉,各報文化版一則不大不小的訊息。 〈石頭悲傷而成為玉〉。誌念我認識了二十九年的文壇友人杜十三,以及他之於金門的一小節。
-
量測身高
我在國中時期,可曾像兒子一樣,強烈地希望成長?孩子從小六,便不斷喃喃地說,什麼時候能有自己的房間。孩子的述說,不像哀求,而只是反反覆覆叨念著他即將長大的事實。 八月,孩子的願望終於實現,我整理客房,並添購一架上下舖的床,打理孩子的房間。剛購得床架,他馬上邀請堂妹小住,兩個人棄安穩舒適的地板,而爬上床舖頂層,說著在那個年紀才有的話題跟心事,上層的床彷彿成了秘密閣樓。 孩子有自己的房間,為了節省電費,還是與我們同睡一室,屬於他的房間好像只是名義上的擁有。為了證明房間真是他的,孩子把書籍、書包等,堆放到剛為他布置的房間,我稱這行為作「狗撒尿」。狗以特殊氣味宣布領地,孩子以擺滿個人物件宣示屬地。 孩子的房間原是「客房」,外婆、岳母、妻的祖母等親友來訪時,權宜小住。房間通風跟採光都好,孩子剛從醫院回來時一度也住這兒。當時他只幾週大,體重近四千公克、身高五十多公分,靈魂寤寐,雙目模糊,不知道鼻是鼻、眼是眼、手是手,故而鼻頰處,常見抓痕。 半歲時,孩子四處爬行,又幾個月站立學走,客廳的門柱留下他的成長痕跡:四歲時身高一○一公分、六歲時一一六、八歲時,快一百三十公分,現在十三歲,超過一米五,估計兩年內,將超過妻子身高,也許六年後,會高過我,長成六尺男子。 我也有專屬自己、算計身高的門柱,最早是在三合院老家,我與春聯的第五個字等高,稍長後是在三重父母家,十六歲時一米五,到十八歲,頓然拉長快二十公分,之後幾年,又艱難地拉高幾公分。然後我服役、南下就讀大學,畢業後購置自己的屋子,卻不再紀錄身高,同時,我再也不長高了。 不長高後,我長年紀,也生一些文字。 不長高以後,期待孩子長高,孩子有陣子特愛紀錄身高,常站上門柱量;我說,別一直量,時間短,看不?長進的,孩子不聽,硬是要量,門柱上記了滿滿的身高跟測量時的時間,而頻頻測量的舉動,是否又在說,希望趕緊獨立長大。 我跟妻的一個不同處是,妻希望孩子趕緊長大,我則相反,希望孩子的成長速度能緩一些。其實,孩子跟我的身分是變移的,時而父子、時而玩伴,有時候我帶領他,有時候他幫我找出方向。有一次,客廳燈具壞了,面對至少四種顏色以上的複雜配線,我踏上板凳修,嚷著他說,我要拆囉,幫我記得什麼顏色的線,該搭上哪一種顏色的線。那一年,孩子不過四、五歲,卻彷彿我的夥伴。 不過幾年工夫,孩子的嚮往是有自己的房間,也許又幾年,不管是紀錄身高的門柱或房間,孩子都將失去興趣,而推開大門,走出去。 到時候,我不僅不長高,還可能變矮。 或者,我該在孩子紀錄身高的門柱上,記下現在自己的高度。
-
正視「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的公平性問題
「陸生三法」通過立法後,教育部據以修訂「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並於日前在行政院公報中心預告該辦法草案,按照教育部版本,將來在執行上對於已經取得大陸學歷或現在負笈大陸台生回台灣的工作權、升學權都會造成極大的損害,他們受到的敵視與歧視性待遇,將淪為比陸生還不如的窘境,政府高層可以坐視這種毫無章法的荒謬情況和偏差現象發生嗎? 教育部對大陸學歷認證準備採取不溯及既往,視這項政策啟動前赴大陸就學者為「偷跑」,除了限縮其返台工作權(例如不能取得高中以下教師資格)外,限校並排除中醫學系等類學歷,且合於條件者,學士學歷須再經甄試通過,才發給同等學歷證明,碩博士則以審查論文認證,將造成台生因為赴大陸就學時間的先後而在認證程序上有極大的差異,更與陸生來台就學產生差別待遇,試以碩士研究生招生為例,陸生可以來台逕行報考,大陸台生返台卻要先經過學歷甄試,台生要享有與陸生同等待遇,必須是政策啟動後赴陸就學者,也就是說,最快要四年以後,這種一個辦法三套標準的學歷認證方式不但不合理,而且是公然歧視自己國民的「懲罰性」措施。因此,教育部如果堅持「不溯及既往」,則陸生與台生應一體適用,陸生來台應該與取得大陸學歷的台生同樣經過甄試,才符合公平性。 政府制定政策要有大格局,採認學歷應該有一致性的標準,尤其對自己子民更應有寬闊的胸襟,不應該有歧視的待遇。再說,依照兩岸文化交流的現況,政府絕對有能力建立嚴謹的學歷查驗及查證機制,以大學部來說,可以採取登記審查制與甄試制兩種方式進行,首先,大陸對海外華僑及台、港、澳招生,係透過其教育部所屬的考試院(高校招生辦公室)辦理聯合招生,這是正式入學管道。因此,只要是透過此一管道入學就讀,取得畢業及學歷證書者,備齊相關文件向我方教育部門提出申請認證,經查驗、查證無誤後,應即予承認,便捷又有效率。另者,非經這個入學管道在大陸取得學歷的台生,則按照教育部規劃的甄試方式辦理認證,應該是比較單純、合理的安排。 政府未曾禁止台生赴大陸升學,何來「偷跑」之說?上位者尤應以同理心來看待台生,設想他們拿著一張世界各國都普受承認的學歷證書,回台灣卻要突破層層關卡才能被認可,情何以堪?所以,在「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未定案前,政府高層對於採認大陸台生學歷的政策導向,究竟是要維護他們返台工作或繼續升學的基本權利?或是處處設限,阻撓他們的返鄉之路?允宜從大陸學歷認證政策制定的目的和本質,以及維護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來思考;再從照顧本國子民的角度來說,教育部公告的辦法草案顯然不符公平原則,應該速謀補救措施,讓他們受到合理的對待。
-
一首因風而成的情詩
那天,接到陳老師的電話談到,有位美國來的朋友,要開設中文學校,校舍與學生都張羅妥當;目前只缺老師,問我及內人能不能過去幫忙?最後,陳老師還不忘開玩笑的說我:「沒見過這樣的學生,一整年沒跟老師打個電話!」 陳老師是我國小一年級的級任導師,她的夫婿是有「詩魔」之稱的名詩人洛夫先生。我們師生幾十年的闊別,去年才在溫哥華取得聯繫見了面。從上次見面,我就沒再跟老師聯絡。雖然老師電話中說的是句玩笑話,但我這學生,一整年沒跟老師問候一聲是不可原諒的!除了跟老師致歉外,並做了拜訪的約定。 這時節涼風送爽陽光金燦,這日,來到老師家,老師早已準備了一壺台灣烏龍茶,家鄉的點心,月餅、鳳梨酥..。還有親自做的,我跟內人讚不絕口的蔥油餅。我們面對著後院的一片綠意、光影,一面喝茶聊天一面欣賞電子相框播放著詩人的故鄉--湖南衡陽地區,為詩人設立「洛夫文學紀念館」的一系列活動。在這些活動照片中,我深深被老師的公子莫凡演唱的畫面吸引著。莫凡演唱的歌曲是他為父親所寫的一首詩「因為風的緣故」譜的曲,照片上他正於舞台自彈自唱這首歌。莫凡曾與袁惟仁共組「凡人二重唱」,以清新的民謠風格走紅歌壇。 因為風的緣故──洛夫 昨日我沿著河岸/漫步到/蘆葦彎腰喝水的地方/順便請煙囪/ 在天空為我寫一封長長的信/潦是潦草了些/而我的心意/ 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 此信你能否看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務必在雛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 趕快發怒,或者發笑/趕快從箱子裡找出我那件薄衫子 趕快對鏡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嫵媚/然後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 我是火/隨時可能會熄滅/因為風的緣故 老師說,這詩是詩人為她寫的。他寫詩的那個晚上,剛好停電,便點蠟燭。當打開窗戶,風吹了進來,把蠟燭吹熄了。他就說:「喔,因為風的緣故。」這時,有了寫詩的靈感,那晚他就把整首詩寫好了。老師接著說,下回來,再找這首歌來給你們聽。我回老師說,不用費心,網路上應該可以找到。 記得去年來訪,老師家的曇花正含苞待放,我隨口問老師: 「今年曇花開花了沒?」 「早已開過了!」 「那紫藤?」 「也開過了,不過好像還有幾串在樹上!」 我信步走向屋外,觀賞那僅有的幾串紫藤花在微風中顫動著。我誇老師家這株紫藤,種在牆邊一角,然後沿著牆及屋簷形成一棚架。想那開花時節串串花朵往下垂掛,定是繽紛燦爛絢麗至極。但老師卻有所感的說,前不久一隻母浣熊,沿著紫藤爬上屋頂的夾層生寶寶。發現後,趕也趕不走,更不能傷害到牠們;後來雇人來處理,一會兒用聲音趕、一會兒用燈光趕………。費了好大的功夫,才將牠們趕走!
-
賞月
中秋夜晚的月,分外明亮。 每晚飯後,例行的散步已成為一種公式,而公園正是最好的標的。 今晚的公園有些不一樣,可說是處處炊煙,陣陣烤肉香撲鼻而來,席地而坐的人們,東一群西一撮的遍佈公園,少說也有二、三十個家庭,正在努力的搧火翻烤盤上的食物,大人們認真的工作著,小孩子快樂的四處跑跳追逐。 「咦!公園可以烤肉?」「難道是中秋節特別開放嗎?」我們無人瞭解,因為,我們從來也沒想過烤肉要跑到公園來,哦!也許是公園裡可以烤肉加賞月吧? 陣陣烤肉香,帶來濃濃的炭煙味,希望他們在飽食之餘,不忘抬起頭來看看天空中那輪燦爛明月,不忘收拾殘餘帶走滿地垃圾。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烤肉變成了中秋節的代名詞,人們不再泡一壺老茶,閒閒的依著椅背,吃著月餅,眼睛欣賞著越來越圓的明月,耳朵聽著大人們閒話家常談古說今,這種沉靜溫馨的氣氛,和現在這樣忙碌匆忙的情境截然不同,也許,這就是現代與古時候的人們喜好的不同之處吧。 唯一亙古不變的,仍然是高掛天空中的那一輪明月,它依舊以平常心來看待一切,看盡人間輪動快速的任何轉變。 我們在公園逛了幾圈,最後停留在高坡的亭子裡,唯一最清靜的地方。 「這個好地方怎麼沒有被烤肉族攻占呢?」我有點懷疑。「錯了,妳看看地方的炭烤痕跡,是剛剛撤走吧!」 終於有一個安靜的地方可以停留了。 靠著椅背,看著週遭樹影婆娑的園景,心中一片清朗,彷彿沐浴著月光的溫暖的溫柔的心情,漸漸感受到淡淡的思古幽情。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及月亮裡杵的月免影子,似乎也在腦海裡清晰了起來,我們無語,其實感受更深沉的不需言語的溫柔,幾十年來,瞭解越深越像家人一樣直爽不諱,也因此缺少當初的那份柔情似水,而今晚的月光,帶來滿滿的祝福,讓彼此心中逐漸遺失的那份柔情,又找了回來,我們依靠著欣賞變幻英測的月光投影,雖然沒有一壺茶,更沒有烤肉香,但我們心中洋溢著滿滿的幸福與滿足。 月越來越圓,秋天的夜裡帶著些許涼意,我們走下亭子,烤肉的人群早已散去,只有幾個真正在賞月的人們。就著石椅泡一壺茶,抽著煙閒聊,燈光下,蚊蟲飛舞著但並沒有打消他們的興緻。 星星好像變多了,夜已深,公園顯得更大更安靜了。我們輕輕的走過,深怕吵醒了沉浸在月光溫柔懷抱中的花草樹木,也許,它們正在美夢中感受幸福,也許,正如我們倆人一樣,只是靜靜欣賞這一輪明月,以及這個美好的夜晚,在中秋佳節,享受著花好月圓人團圓的幸福與滿足,這不就是人們最期望的嗎?
-
從Google將金門劃歸中國談起
媒體報導,知名入口網站Google日前將「金門縣政府」誤植為「金門縣人民政府」,雖然Google台灣已緊急澄清表示,電子地圖中有不少地名與機關行號之標示,均係使用者逕為標示,以標示為「金門縣人民政府」的地點為例,即充滿兩岸網友的較勁,儘管如此,此一事件還是引起台金兩地許多討論。 基本上,在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此刻,類似的爭議其實層出不窮,不僅台灣各官方單位之網站,不時遭受對岸駭客攻擊,中美、中日網軍的相互攻擊更是時有所聞。 我們並非認為「金門縣政府」遭竄改一事因此即無關緊要,相反地,此一事件恰恰凸顯了金門的地緣特殊性。事實上,一直到1955年第一次台海危機結束前,北京方面都還將攻佔金門視為是解放台灣的前奏,傳聞1949年古寧頭戰役中登陸金門的解放軍就帶著「金門縣人民政府」的印信上岸,然而,長於戰略思考的毛澤東卻隨即在1958年的823砲戰中,領略出金門在台海兩岸甚至是當時中美台之間的特殊作用,下令解放軍「打而不登、封而不死」,進而提出其著名的「絞索政策」,亦即,北京決定將金門留在蔣介石手上用以牽制台灣,可以說,此後幾十年來的兩岸大勢,基本框架從1958年當時就已確定。 比較起來,此次中國網軍在網路地圖上「佔領」金門,在層次上自然無法以毛澤東將金門留在台北手上的戰略性思考相提並論,惟究其實,金門在兩岸間特殊的定位,才是網路駭客得以大作文章的關鍵。 必須指出的是,針對金門此種地理環境屬中國閩南諸島,行政區劃卻劃歸台北的特殊定位,迄今為止,無論台北或北京,卻仍然不脫兩岸主事者的工具性思考,殊為可惜。以台北為例,無論是解嚴以前,藉由提升金門的戰地屬性以強化其統治基礎,乃至於2000年同意開放金廈小三通以規避當時兩岸大三通的壓力,台北的金門政策確實充斥著大台灣主義的本位思考,也正因為這樣的本位思考,從而在許多關鍵時刻,斷送了金門的利益,也因此斷送了兩岸關係的發展先機。 我們以為,此時此刻,兩岸的氣氛與發展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以北京為例,廈門成為經濟特區已經屆滿三十年,距離毛澤東提出「絞索政策」更已超過半個世紀,就台北而言,兩岸則已實現三通甚至簽署ECFA,現階段金門之於兩岸,所扮演的角色確實也早已不同於以往,期待在兩岸關係進入嶄新階段的此刻,兩岸主事者也能揮別以往加諸於金門的工具性定位,並以全新的視野與格局提出前瞻性的金馬政策,創造兩岸關係與金馬外島發展的雙贏。
-
邂逅一株古樹
那年,我在金門「植物園」,邂逅了一株古樹。不,不僅是株古樹,我還遇見了熟悉的童年。那棵樹,長滿我許多童年回憶和故事,因此,我和它,有份特殊的情誼。 我們稱它「番花」(意指南洋來的花),它穿著一襲灰褐色、粗糙的外衣,十幾二十公尺的身高,橢圓的綠葉,開著白裡透黃的花朵,飄著一股舒暢的幽香。小時,常在樹底下戲玩。每年中元普渡,我媽總會要我們摘幾朵,串成一束,作為祭拜的聖品。那棵樹,因此,在我小小的心靈,塗上一層神聖的色彩。 當我遇見它的那一刻,心裡既驚又喜。驚奇的是,他鄉遇故知一般,難掩興奮之情。喜悅的是,多年未見,它仍健旺如昔,甚至神采更奕奕,怎不叫人狂喜! 那棵樹,之所以搬了家,在於當年我們瓊林古厝,整修成民宿,屋外的環境也順勢整理。那棵樹,原本住在我家後院,好幾代了,至少超過百年,稱得上「古樹」。後來,為求妥善規劃與有力保護,才決定搬遷到金門「植物園」定居。 如今,那棵樹,已從「私有」變成「公享」了。它的意義,變遠大了;它的價值,變高貴了。這一轉變,要歸功我媽的明智和無私,答應將老樹捐出。當然,更要歸功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要遷移一株老樹,談何容易,背後所費心力、人力與物力,令人感念、佩服! 金門是一座到處蘊藏珍貴古蹟和古物的「寶島」。我生命記憶中扮演要角的上述那棵樹,只是渺小一例。我常想:金門數不盡的寶藏,若私藏、獨賞,不如公有、眾享,來得有意義和價值。何況,公家的力量大,對於古蹟和古物的保存和維護,多一些辦法和保障。 那棵老樹,如今,住進「植物園」,有專業的照顧,相信它活得更快樂長壽。它不再只是我記憶的一部分,更製造了美好事物與眾人分享的「公共利益」。那棵老樹的遷居,給我們一個啟示:每戶人家的古老花草樹木,可請專家鑑定,不一定要搬遷到公有的處所,但可以徵詢獲得最佳保養和維護的方法。 瀏覽金門縣政府林務所植物園的網站,一時無法找出上述那棵古樹的正確學名,卻意外得知,植物園早已對金門的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稀有珍貴的花草樹木,蒐集整理成一冊冊的專書。據筆者觀來,這些專書,比起世界各國的,毫不遜色。這些專書,是金門保護自然生態最細膩的關心和最強力的證據,更寫滿金門的進步和驕傲。
-
設計與設計文化的誠意
頗花費了一番心思氣力,幾經討論修改,終於完成了2010年金門縣運會吉祥物─「栗喉蜂虎」的造型設計。是一隻俏皮精靈的Q版擬人化的「青蜂俠」,翠綠雲青的身子,喉胸部特有的栗色、長鎬狀黑色尖嘴、明顯的黑色過眼線仿如青蜂俠的極酷墨鏡、還有印象裡總是急遽揮動不曾停歇的羽翼;牠是活潑過動的鳥,有著奇特的英文名稱「Bee-eater」因愛吃蜂蜜而得名;分明是鳥類,卻取名「栗喉蜂虎」,既是蜂又是虎,惟獨身姿小巧,完全沒有名字裡的犀利氣勢。不過,把牠動感十足的特色結合、轉換成縣運會代言角色,確實是主辦單位的巧思,正好,牠也是島上常見的夏季候鳥。 金門家鄉最具代表性的常駐鳥─戴勝,原本應當也是過境候鳥,如今反客為尊,恆居島鄉。幾年前我應交旅局之邀,替金門觀光公車設計了一隻風度翩翩的鄉間紳士─Mr.Bird,就是看上戴勝鳥風格獨具的品味,一身黑、黃相間的美麗紋色,頗能展現一種歐式復古的鄉紳風格。彼時,我同時也為觀光公車設計了一款導遊專用制服,配合紳士風格及戴勝鳥的尾翼,因而有一對顯眼的燕尾,可惜胎死腹中沒能成案;聽說好像是因為製作成本以及時效的緣故。 我們往往輕易的捨棄了一種可以實現的美好願景而不自覺,錯失了型塑更精緻環境的可能氛圍。 一直到現在,Mr.Bird 隨著觀光公車每天穿梭往來於公路上,接受旅人與路客的注目致意,那是一個美好鮮明的印象。後來,交旅局寄送我一份立體化了的Mr.Bird公仔塑像,可惜原來風姿翩翩的鄉間士紳,成了一隻瘦弱困窘的盒中鳥,被粗糙的塑膠盒半困半套於盒中,既不體面也不惹人憐愛。我只是有些惋惜,在訂製生產的過程中,沒有想過徵詢原設計師的意見,讓設計師有機會參與立體化過程的一些參考意嗎?多麼盼望公仔化的Mr.Bird成為人見人愛、具有紳士風範質感的公仔。 我不知道其他收到禮物的人,在開啟的那瞬間,是否和我一樣面臨困難的抉擇;該如何處置?棄之無辜,留下又該置放何處? 設計大師Matt Mattus在Beyond Trend裡明白表示:沒有誠意的設計呈現,是對使用者莫大的輕視、甚至是一種羞辱。文化創造者應當對設計追求卓越,就像珍惜知識、珍惜原創精神與專業價值一般,文化創造者更專注於完美作工的要求與品味…… 卡通公仔當道的時代,顯示了流行風潮的趨勢,也明白宣示年輕世代的口味與嗜好,沒什麼值得評論或質疑,因為大眾文化原本就隨著眾人與市場的生態而形成,既然現在流行Q版,那我們就創造新的Q版造型,但是追求更精美、更細緻的精神絕不容被輕忽。 常見的一種設計文化在金門家鄉被沿用,比如為活動設計了一款標誌或形象海報,但後續的延伸運用卻是慘不忍睹,可能為了節省設計費或是便宜行事,並沒有經過原設計師的同意或意見,就隨意的「活用」在其他相關產品或文宣之上,省了費用,卻醜化了最初的設計與用心,是欠缺設計誠意的典型作風。 面對更競爭艱困的現在或未來,金門家鄉將如何端出下一盤佳饈來面對世界?除了屢見不鮮卻又未見新意的閩鄉風情、戰地遺址、自然生態,除了政治面向的蓋大橋、立大鐘,有沒有更貼近常民精神生活層面的文化建設?號稱「海濱鄒魯、文風鼎盛」的金門,何時能有一座端得出場面、可以展現金門人在藝術創作上豐碩成就的美術館、音樂廳甚或文學館?讓鄉人可以抬頭挺胸、從容自在,讓過往的旅人看見金門人不凡的內在之美。
-
他鄉的故鄉情
去年十月,上海長江隧橋通車時,我與友人特別開車走向崇明島,體會一座全程25.5公里,工程總投資126.16 億元,以「南隧」、「北橋」形式完成的大橋,如何與上海市區「陸路」相接。近日再踏上崇明島,卻已是遷居的選擇。我對好友說:「崇明島和上海不過一個半鐘頭的車行距離,人心卻是天與地之差。島上的居民純樸而善良,因為未被都市競爭汙染到失去人性本真,當我趕車回上海時,一輛小三輪車的司機幫我努力攔截快開走的大巴,比我還著急的對我說:「不要付錢了,你快上車,下次付」,我也很自然的說:「三日後再付錢」,然後就匆匆跳上大巴。 若說我是為了一隻貓而遷居崇明島,倒不如說是一隻貓順著自然本性的成長過程觸動我深刻的思考,我常對好友說我不喜歡上海,因為那普遍存在的功利、疏離、冷漠、競爭、無情色彩,讓一隻未滿月的貓都會受到孩童虐待,而當千羽救牠回家的第一天,我們就已種下要善待牠到終老的緣份,當小貓從奄奄一息的幼貓,長成活潑蹦跳、調皮搗蛋的小貓時,我和千羽也走過世博園五十個展館,完成了計畫中的三十六篇專稿,當千羽回台繼續他哲研所未竟的學業時,我與小貓也面臨長治久安的擇居考量。 搬到崇明島前,我先去當地觀察、體驗農家樂生活三天兩夜,回到上海後發現小貓餓瘦了,大概是無聊貪吃,把我預備的兩盤貓食集中吃完,後來就斷糧了。已協助我搬過兩次家的新朋友傳來簡訊說:「為你的善良而感動,要幫忙儘管吩咐,不要客氣」,要搬離定居八個月的上海市中心我當然也有掙扎,因為在市區佈下的金門特產精品專營店,得等後世博再積極進行,這段時間的「封路」讓很多「投資其中」的人都受困了,一切看在眼裡的我,自然也就願意付出更多的等待。但我該如何克服崇明島與上海的距離呢?這難題在友人協助我載滿一車家當抵達新居時就解決了,因為車程不過一個半鐘頭,而路程中的大片翠綠景色也讓人不覺旅程遙遠。 當我和小貓住進一棟透天厝的三樓,我們都興奮不已,因為窗外陽光燦爛、鳥鳴蟲唧聲不絕,小貓一直猛撲向紗窗,似乎想去追逐牠眼中的新奇,而我則細數著前院種的茄子、橘子、毛豆、花草;後院種的青皮甘蔗、南瓜、扁豆、金絲瓜,以及不知名的花草樹木;我一直問小貓說:「開不開心!這裡綠油油的好像我家鄉金門。」每次望著窗外的群樹、藍天與白雲,我都會幸福得發愣!小貓一直在房間裡追逐自己的影子玩,這些都不是我們在上海市區所能擁有的,這才是生活啊! 而真正觸動我心弦的是村民的親切自然,可以聊家常、分享生活閱歷,我很快結交了一些新鄰居、新朋友,吃到他們自家種的蔬菜水果。當我正愁遼闊的空間不知該如何走逛時,立即有人借我一輛新腳踏車,我騎著它去買崇明糕當點心,也儲備看好後面要買來烹煮的老毛蟹、白山羊肉、螺絲、白米蝦、紅扁豆、刀魚等,這些都是崇明島的特產,也是前衛村力推的「農家樂」主要佳餚。 黃姓友人開發經營的「香草花園」是當地一個美麗的自然生態園區,這座花園我已去過多次,之前因為路不熟,總是乘坐三輪車去,這一日我騎自行車前往,遠遠的看見「莎莎香草花園」心裡卻充滿傷感,因為「莎莎」已經失蹤數天,這隻人見人愛的狗很可能是被順手帶走的,黃姓友人夫婦四處找尋、廣貼尋狗啟事,多日來仍未尋獲,因為是帶著小貓遷居到崇明島,很能深刻體會人和寵物之間建立的深厚情感,那像家人一樣深刻的情誼很難讓人接受一夕之間的痛失。談起莎莎時,我們的眼中都泛起一股潮意。 離開香草花園時,美麗的女主人說要把之前小狗的項圈給我用,因為我擔心小貓不熟悉環境走失了,而我又不想把小貓一直關在房間內,所以我準備用項圈帶著牠「遛貓」去,雖然那畫面想起來有點奇特好玩,但小貓一定會很開心,所以我對香草主人說:「沒關係的,找到合用的項圈,我會天天開心!遛貓去!」但願莎莎也能找回來,一起遛狗去!
-
夏天協奏曲
聽說去年在金門造成轟動的電影「夏天協奏曲」,即將改編成為三十集的電視劇,而且是由兩岸合資,欲在金門、廈門、臺北、福州四地取景,是一部耗資八千萬的製作。金門縣政府基於城市行銷、地區宣傳,期能帶動觀光人潮,將之轉換成錢潮,當然是玉成其事。 這種用戲劇來行銷在地人文丰采、自然美景,在當下是一種相當流行的方法,也是一個很棒的點子,更是一個極佳的宣傳利器,亦且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數。例如:2008年「海角七號」的電影熱潮,引爆了南臺灣的墾丁,當年恆春拍攝場景,幾乎成為影迷必到的「朝聖」景點,更是許多觀光客指名旅遊的所在;接著2009年偶像劇「痞子英雄」,在兩大偶像明星的加持下,使得高雄市中心各個知名的地標景點,透過鏡頭,讓觀眾重新領略高雄之美,也讓高雄再一次成為一個美麗的觀光大城市。另外充滿話題性的「艋舺」,也一樣爆發力十足,讓臺北老城區萬華,一夕間又回到過往的繁華…… 一時間各級政府,甚至是各國政府,看到這樣亮麗有效的行銷宣傳手法,無不期待哪一個片商,或者導演也可以看上自己地方的美麗,利用一個故事,或者劇情,來展現自己在地的風情。可是我也想到除了成功的例子外,也有效果有限的例子。像是:去年的「星月無盡」一片,唐振瑜導演用心無話可說,而且全片都在金門取景,說的也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似曾耳聞的故事,然而卻好像沒有觀眾的「緣」,票房與迴響似乎都不是那麼熱烈。在更早之前,在民國七十年代,那一片有陸小芬、呂秀菱、銀霞、徐俊俊、王道、葉嘉玲、梁修身等大卡司的「金門女兵」,好像迴響也不是那麼大。 姑不論這當中的原因為何?但是我仍深信電影或電視劇,確實可以活化地方場景,加上人物、故事的串連,可以讓整個區域「活」起來,再加上導演若能找出屬於這個地方的本土元素,透過鏡頭呈現給觀眾,觀眾就可以從故事與畫面中,尋找這個地方的一個夢幻情境,然後在現實中再回到這裡去尋憶影片中那份片斷的觸動。 不過要持續這樣的效果,而且達到一定的「觀光」規模,就不是一蹴可及。這時就有賴公部門打鐵趁熱,持續利用這股「探星」觸動的力量,繼續推動與延續,才是「行銷地方」的要點所在。例如:香港政府就利用港片的場景,結合觀光文化景點大力宣傳,透用各種文宣品,提供給觀光客「朝聖秘笈」,因而帶動的香港的觀光事業。今日我們也同樣期待「夏天協奏曲」能夠同樣的成功,將金門地區的文化力量暈染整個世界;同時更期待,縣政府不只是輔導影視工作的拍攝、製作,而是在其後期感染力出現後,能夠善用其勢,將這無形的文化資財,轉換成有形的觀光宣傳,如此金門才能走向世界,也才能夠打造金門成為一座文化藝術的觀光島嶼。
-
謎樣城市
二十一世紀初的現代化國家中,約有百分之八十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百萬人口以上的都市,人口高度向城市集中的結果是全球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僅百分之二的土地上。在現代化過程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但城市往往被視為邪惡之淵藪。 傅柯(Michel Foucault)指出城市是個異質空間,充滿各種可能與不同元素,但一般人皆視傅柯的異質空間為罪惡之源,使城市成了墮落的代名詞,人類只有離開城市,接近自然,才能保持道德的純淨。帕克(Simon Parker)在《遇見都市》中認為工業革命以來城市都給人負面印象,諸如過度擁擠、喧鬧嘈雜、黑暗陰鬱、違法犯紀等。法國研究城市的先驅列伏斐爾(Henri Lefebvre)《歷史的終結》一書則認為城市之病徵是疏離感,疏離使人失去了完成夢想的能力,城市的擴展也消解了鄉村,剝除了鄉村傳統的特色。在另一城市學者席曼(Melvin Seeman)看來,疏離是城市的必要之惡,城市居民每天面對一大群陌生人,多元的價值觀、道德標準等使人對週遭事物也缺乏共識,疏離感因之而生,疏離和都市中過度刺激、不安、缺乏信任感、孤獨等問題密切相關。社會學者渥史(Louis Wirth)則從人際關係著眼,指出城市中繁複的人際互動使彼此間只是斷片似的角色,導致了冷淡、無感、世故、理性等情感樣貌,沒有了親密的情感連繫,城市人因此處在一種失序(anomie)狀態。 但城市文明也有其正面價值,段義孚在《空間與場所》書中從空間理論分析,認為人口由鄉下向城市移居是因為城市在經濟上提供了工作機會,在心理上少了社會行為的限制,城市使人自覺更有前途,更自由,因此在空間感覺上反而較鄉下開闊。列伏斐爾《城市權利》則指出城市不僅聚集了財富,也聚集了知識、技術、藝術品,城市因此也充滿無限可能及機會。 我們每個人對城市的感受不盡相同,也許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在小說《看不見的城市》中的一段話最為貼切:「對過城而不入的人而言城市是一回事,對陷在城市中不得離開的人而言,城市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