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建立青年智庫,刻不容緩
金門受限於島嶼地形,加上長期處於軍事管制,工商發展曾經長期停滯。所幸隨著兩岸交流、開放觀光、金酒銷售以及設立金門大學等措施,吸引人潮聚集,帶動本地發展。 海島型的縣市受限於資源與人口,無法依靠本地消費,一定得往觀光、服務業發展,想要更進一步發展,必須與國內外接軌,這時就得仰賴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人才,才是金門的根本,就如香港與新加坡雖屬彈丸之地,卻是國際的亮點,航班的起降與旅客人數皆名列世界前茅,他們的最大依恃就是人才。 金門自古文風鼎盛,居民重視教育,金門鄉親散佈海內外,在國際評價很高。鄉親一同為故鄉奮鬥,為縣政提供建言,期待浯島越來越好,但是我們對青年人才的培養是遠遠不夠的。一般以四十歲以下來定義青年,他們在各個行業的基層中努力,再過十年、二十年,現在的青年將逐漸接班,引導之後島上的走向,因此有計畫的培養青年,建立金門青年智庫,有系統的栽培這些未來的中流砥柱,實是刻不容緩。筆者提供淺見如下: 一、建立青年智庫遴選制度: 每隔一年或兩年,依專長選聘智庫成員,包含教育文化、產業發展、觀光經濟、生態環境等,讓青年能夠擴大參與金門的未來,讓他們體悟到自身對金門的責任感。 二、定期交流、提供發聲管道: 隨著金門大學的設立,島上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青年對公民覺醒有更深的認識,若能利用智庫傳達新世代的心聲,對於凝聚島上共識及避免世代衝突時有莫大助益。 三、讓金門青年智庫成為金門的人才儲備庫: 智庫成員藉由演講、討論或是旅台協會鄉親的分享而成長茁壯,當產、學、官界有需要,隨時都能有充沛的人才可供挑選,而這些資源是藏諸民間,源源不絕的。 四、讓青年有更多服務的機會 不管男女老幼,在島上或島外,鄉親都熱愛這片土地。若有青年智庫,不管是縣政或是各種事故可迅速獲得智庫成員的協助,這些青年朋友也就能有更多機會回饋鄉土。 目前的主要政黨越來越重視青年,不僅有所謂的青年軍,中央政府亦有青年顧問團,現今各界越來越重視青年。青年是國家未來的棟樑,若縣府能盡速成立青年智庫,儲備高優質人力資源,我想金門的未來一定更加璀璨。
-
人「聲」三態
今天是空軍節,由空軍想到網軍,由網軍想到人「聲」三態。一個人到底有幾種聲音?當參選人遇到選民的時候,聽到的又是貼近多少真實比例的聲音?放在心裡的、當面說出來的、與匿名在網路上呈現的是否一樣? 勤跑基層是獲取民意的管道,在建立彼此的感情與互信後,聽到選民說出貼近他心裡的想法與意見;但「見面三分情」,客套話、場面話在所難免,能否完全當真,還需要智慧判斷。 網路上的民意論壇是另一管道,但因為「匿名性」與「同溫層效應」,聲量有放大的現象,不可不慎!匿名性是雙面刃,可能呈現最真實的聲音,讓參選人掌握輿情動向;也可能針對特定議題刻意帶風向,造成誤判。 同溫層效應讓人沉浸在與自己立場相同(或相似)言論的社團互動,相對壓縮傾聽、了解與自己不同(甚至對立)言論的時間,在強化對特定議題認知的同時也強化了偏見。 最近一些網紅投入選舉,例如台大最狂教授李錫錕、虧雞福來爹林義豐、呱吉等等,粉絲量能轉換成多少選票,值得觀察。而台北市長柯文哲自去年世大運開始與網紅合作,最近的「一日幕僚」更創造960多萬的網路點閱率,如此行銷市政兼行銷個人的模式,值得其他參選人觀摩卻未必能夠複製。可以複製的是柯文哲在就職典禮說的:「用黑白代替藍綠,重新建立一個可以做對的事情的公義社會。」因為,這是一個需要所有從政者與人民共同努力與堅持推動的政治目標。 「政治,必須落實在人民每一天的生活當中。」人民關心政治,一定是從切身的問題關心起,願各參選人能夠海納百川、傾聽民意,用智慧判斷最貼近真實的聲音。
-
南台灣旅遊補助妥適嗎?
花蓮因年初的地震,而獲得政府的觀光補助費計畫,可南部沒甚大事,日前交通部卻推出平日跟團遊南台灣,每人補助500元的方案,首先就引來是否公平的質疑。為何是台南、高雄、屏東、台東、澎湖五縣市?(現在又加了嘉義縣市了!)其他縣市卻沒有?若以觀光局統計的觀光負成長率來比較,桃園市、新竹市都比高雄市、屏東縣、台南市等都還慘,交通部不能說新南向旅客多集中在北部,就忽略了其他縣市,否則就有偏袒綠營南部票區的買票嫌疑。 若拋開公平性不談,此時對南台灣旅遊補助亦未必是妥當時間,夏季南台灣太陽毒辣,即使給予補助500元,有興趣的民眾大概也不多,何必急著在選前的夏季舉行? 但其實最該檢討的還是為何台灣觀光業會慘澹不堪?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政治因素使大陸技術性的減少陸客來台人數;台獨份子又有不少的反中、去蔣化作為,也讓大陸民眾產生反感,不來台灣旅遊了,應是陸客人數往下急降的原因,蔡政府雖急推各種鼓勵東南亞民眾來台觀光的優惠方案,但並無法彌補這項缺口。 國內因素方面,則是政府大砍軍公教退休金,原本是國內旅遊主力的中產階級---退休軍公教人員,也得節衣縮食了,那能奢談旅遊?現在已有不少退休軍公教人員發起抵制國內觀光消費運動,觀光業自七月後,軍公教年改一實施後,想必會更慘。 另外,只補助南部五縣市團遊,組團去的大概是北、中部民眾,而且以遊覽車為主,舟車勞頓,區區五百元,也很難吸引高齡民眾。若以後補助擴及自助行,南部的大眾運輸普遍不發達,也是影響背包客意願的因素之一。 最重要的是,南部縣市要如何推出有特色的觀光行程?否則這500元補助,即使有效,也只是短暫的一針振奮劑而已,時間過了就失效了。
-
客製化與精緻化 ─內需觀光旅遊產業振衰起敝之道
某家信用卡業者日前公開去年下半年消費者旅遊行為調查報告,這份調查報告結論指出,國人從事國外旅遊的花費約為國內旅遊消費金額的五倍,且此一差距持續擴大,縱使在國內旅遊民眾人次雖然不少,但顯然在國外旅遊的民眾比在國內時旅遊捨得花錢,縱使國外旅遊花費較貴,但還有不少民眾仍打算出國旅遊。 有過出國旅遊經驗的民眾都知道,倘若跟團出國旅遊,團費因旅遊目的地往返班機航程與當地匯率不同而異,一般來說國外旅遊團費較國內旅遊團費來得貴,國外旅遊團往返行程天數為期三日至十日。反觀國內旅遊團行程通常為期一日到三日左右,基本上是短行程,價格雖不算貴,但行程內容不免流於蜻蜓點水走馬看花。相較之下,大多數人寧願多花一點錢出國旅遊;也不願只是在國內旅遊,接受內容少有新意千篇一律的行程安排,甚或旅程變質為一路趕場採買身心俱疲。 追根究柢探索癥結,其實許多國人還是願意從事國內旅遊,畢竟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旅遊消費,在地旅遊資訊的可及性、食宿安排、代步交通工具和緊急醫療求助比較方便,就筆者過去在國外旅遊的經驗對照,內需旅遊產業其實需要展現更多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特質優點,促進觀光旅遊活動內涵昇華,吸引更多人願意在國內從事旅遊消費。 以歐洲為例,多數歐洲國家團的觀光旅遊行程內容,不乏富於藝術文化氣息的名勝景點乃至古蹟,便於各國遊客接觸歐洲文化薰陶,並能購買價格公道又富於質感的當地特產。 所以,挽救因陸客驟減大受打擊、哀鴻遍野奄奄一息的國內觀光旅遊產業生機,筆者認為業者首先要針對行程內容設計,要有消費者導向觀念,朝客製化、主題化發展,加入更多在地人文特色質感,只要物超所值,就能吸引許多遊客,有助於使國人認識自己成長安身立命的土地,提升自己素養,行程內容設計切莫淪為走馬看花行色匆匆。開發觀光旅遊周邊產業的文創商品必須揚棄馬馬虎虎粗放草率積習重視質感。方能使國人能不吝嗇從事國內旅遊,甚至協助宣傳,讓更多人深入認識自己生長安身立命的鄉土之美。
-
拯救青少年閱讀 從改善家長態度做起
報載青少年課外閱讀時間越來越少,也不喜歡閱讀,不喜歡購買課外讀物。對於教育而言,這是一個很大的危機,在各國都提倡閱讀的情況,我們似乎開倒車,無論政府花多少經費去做閱讀推廣,這些青少年們還是受到課業與環境的影響,空閒的時間寧可玩3C,卻不太願意靜下心來閱讀,這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危機。 借鏡於國內外成功的經驗,政府推動閱讀時,採取的是從小到大,分齡分眾式的概括,目的是讓人們可以喜歡閱讀,從小扎根,到年紀大的時候依然喜歡。而不同族群都有屬於他們適合的讀物,無論在學校,或是在圖書館,都依據分類法與篩選,為讀者提供一個捷徑,只要按圖索驥,就能找到每個年齡層適讀的書籍。 而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改善家長的態度,有不少家長的觀念是有些問題的,例如讀課外讀物就是玩耍,就是浪費時間,其實不然。只要透過選書,也能找到與課業息息相關的課外讀物,而就算是輕小說或漫畫,也有他們閱讀的價值,只要態度正確,那些書籍也能成為日後成長的寶貴依據,不見得閱讀課外書就是不好的。 另外,家長如能參與閱讀的行列,找一個時段與孩子進書店或圖書館,花一些時間閱讀,也能改善孩子對於閱讀的態度。至於禁止孩子閱讀課外讀物的行為,那是萬萬不可,另外還有課業成績至上的觀念更是有待改善。青少年時期正是形塑他們一生重要的階段,絕對不能馬虎,而用閱讀來奠基,他們將有無限可能性。
-
圓融祥和的群體性格來自穩定的情緒管理
-人生贏在和氣 毀在脾氣 成在大器- 在心理學的範疇中IQ是指智力智商,而EQ則是指情緒智商。我們常聽到這麼一句話:品格影響前程,而性格則決定命運;會讀書不如會做事,而會做事不如會做人。意思是告訴我們,良好的人際交流互動與人際關係以及圓融祥和的群體性格會決定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與前途的光明。之所以會產生此種情形是因為驅動個體外顯出圓融祥和群體性格的「情緒管理」模式是源自個體在人格成長形塑時有著正確教育理念加上優良教育環境所孕育而成的「情緒智商」所催化。故此孕育優質的「情緒智商」驅動關鍵的「情緒管理」機制,便個體在群體交流互動中外顯出那圓融祥和謙容的群體性格表徵是一連串相互影響彼此關連的關係鏈。 按理說,人類為萬物之靈具有高度的智慧,所以人也就應該具有相當程度的理性與思維,也必定擁有相當理性的情緒管理才是,但很遺憾人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情緒,因為情緒是一種自己明知道的情境,但卻掌控不住的理性,更何況人擁有七情六慾,會隨著不同刺激情境作出不同的反應變化。 一個人太過於主觀的執著,那就是一種專斷剛愎的自主;而太過於偏頗的性格那又是一種偏激的人格。在社會上一些才華橫溢的優秀菁英具有文質彬彬,亮麗光鮮的外型與外貌,加上又擁有滿腹文采與專精的本質學能,應該是一個通情達理、情緒管理極佳的英才,但很可惜往往未能內外兼修,理情兼備,達到良好的情緒管理模式。 性格決定著命運與前程,而情緒發展更是性格智力養成的關鍵與基礎,因為在六歲前的學齡孩童主要的發展任務是「情緒發展」,此時情緒管理是否正常形塑,便是決定於這個階段。換言之,此階段孩童情緒發展是未來性格良好塑造與否的探測針。因為人在初生性格形塑上,生長環境與人際互動具有相當決定性關鍵,小時候猶如一棵幼苗,若能雕塑得當,使之在成長中具備圓融、祥和、謙容、忍讓的因子,長大後自能有穩定的情緒管理。 良好的人際關係與融洽的人際交流互動,除了能使你在工作、事業順遂成功外,更能讓你在生活中心曠神怡、心情愉悅,因為人緣好到處受歡迎,反之到處與人結怨、處處碰壁、不受人歡迎,那生活中怎麼會快樂呢?周遭有部分同學朋友雖年齡已過六十,但在外顯的人際互動中有著極度的不融合,他過於沉醉小時候了了優渥的條件而時時顯擺,自以為是,主觀意識極重,只要有不認同其看法觀點或是有異於他的認知價值立即翻臉,臨老了,仍受不得一丁點委曲,久而久之,同學朋友避之躲之!而自己也身陷孤寂,生活極不快樂,其癥結在於孩童人格成長形塑時,未能適時導正暴戾偏頗因子,形塑出正型的情緒管理機制,塑造出圓融祥和、容忍、謙和的性格特質。 也曾遇到周遭晚輩在管教孩童的過程中,一昧當孩子錯誤時,硬是採取強制高壓剝奪式的管教方式,使其屈服就範,因而造成孩童在人格成長形塑過程中注入不當的負面效應。其實對於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是與非,對與錯的認知原則絕對是要堅持的,問題在其是非對錯的管教過程中,必須講求技巧性,說理式與循序性,讓孩子在他的認知結構逐漸接受,並耐心等待其認知成熟度,萬萬不可用強迫硬性剝奪手法,使其就範,如此會在其性格形塑過程中種下暴戾、衝動與偏激的情緒智商因子,而影響孩子將來在群體互動中出現不圓融、不祥和,缺乏容忍性的性格模式,因為他未能在的「負增強」學習模式中學到了正確行為模式的建立與塑造。 從兒童情緒教育之理論與實務中,明確指出兒童社會情緒、認知、生理各方面的發展基礎約在六歲左右便大致發展完成,兒童會在這段期間開始學習處理有關情緒課題,而此時學習的結果對其往後生活影響甚為深遠長久。雖然說個人情緒的理解與反應受到生理與環境因素交互影響,先天基因的差異可能影響神經系統的作用與社會情緒的發展,但後天的環境經驗像感情依附,人際關係處理等情緒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因此兒童的社會情緒發展若不健全,往往會導致其心理或行為的異常差,兒童會為此飽受困擾,可能會出現退化、焦慮、憂鬱、沮喪,甚至無法控制衝動,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反社會性行為,也因人際關係不佳導致自尊心低落,最後由負面經驗導致情緒問題,而情緒問題又會引發新的負面經驗,形成惡性循環。 回憶在民國四、五○年的金門,我輩所面臨的教育環境裡,由於教育資源的匱乏,教師專業知識與本質學能的不足,根本不知道在孩童人格生長形塑的教育黃金時機作適性的教育與導正,致使大部分的孩童的情緒管理形塑關鍵期,錯失黃金時機,導致我輩學子在情緒智商未能孕育出圓融、祥和、容忍的性格特質。我無意抱怨教育的不公,只因時代的悲劇、戰爭的遺禍,教育師資專業的不足,致使我輩有太多的憾事,期望今日的父母,珍惜現良好的教育環境,重視孩童的「情緒管理」注重孩童「情緒智商」的孕育讓孩子能塑造出圓融祥和的群體性格,造就孩童光明的前程。 職是之故,圓融祥和的群體性格,必是來自穩定的「情緒管理」,而穩定的情緒管理卻必須在人格成長形塑過程中注入正確的教育理念,在優良的教育環境中孕育出優質的「情緒智商」,如此才能在同儕朋友群體互動交流中顯現出圓融祥和寬容與合群的性格特質,為人人稱讚的好人緣,進而擁有豐沛的人脈資源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會做人,如此在其人生道途上必定會有著順逐與光明的前途及璀璨的事業版圖。
-
天下的父親都是一樣的
明天是父親節,想起一則軼聞,有個廣播節目主持人訪問來自東南亞的一位先生問題:各族群的父親有什麼不同?你猜他怎麼回答?他說:「我沒看到各族群的父親有什麼分別,我看到各族群的父親都愛自己的太太和小孩,都希望世界和平。」 我想,「求同存異」是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如前所述,父親都是愛自己的太太跟孩子,都希望國家的政局穩定,能夠安居樂業。同理,所有政治工作者或擬參選人,不管是藍、綠政黨或無黨籍,都應該以人民的福祉為念,屏除私心,捐棄成見,多點政策論述,少點政治口水,以爭取選民的認同與支持。 選舉投票,參考基準不外是「政黨」、「政見」、「候選人」三者,政黨是一群有共同政治理念(利益)者的集合,而政見再好還是需要人來落實執行,說到底,還是以候選人為投票的主要參考基準。 選賢與能│賢者在位、能者在職,這是孟子的政治理想,無法以民主投票的方式實現,因為「賢德」是主觀的道德修養,真正修養好的賢者不會自吹自擂、到處嚷嚷,即使旁人慫恿參選,也是自覺不足而謙讓推辭,遑論主動爭取大家支持。退而求其次,能夠選出「能者」已是人民之福、國家之幸。 「能者」與否如何衡量?除了學歷外,一個人的經歷最能展現,老面孔看他擔任行政首長的政績或擔任民意代表的問政表現,新面孔則看他對公共議題的意見與參與公共事務的實績。 網路時代的資訊取得相對容易,建議候選人不要過度包裝,以免事後拆穿形象破滅;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以免進退維谷騎虎難下。
-
推廣閱讀 閱讀處方箋很有效
參加閱讀培訓,恰好邀請的講師是兒科醫師,讓我覺得很特別,因為醫師多半是健康講座之類的講題,而這次的講題卻是談閱讀,想必有不同的想法。果然,一開始講師的想法就讓我們覺得驚豔,他認為從小就得培養閱讀習慣,而這也是國內外極力提倡的,至於閱讀方式的開始,採取「親子共讀」來使幼兒就產生興趣。 但無論在醫院或是其他場域提倡閱讀,或是擺放相關書籍,講師認為最終的重點都是引領家長與孩子可以走進圖書館,因為圖書館內才有無窮無盡的寶藏。我認為這段話說得很好,因為就算辦再多活動,或是贈送再多禮品,都需要有讀者進館支持圖書館,而這個目的也可延伸,不只讓人們進圖書館,而且要借閱書籍。 而他提出閱讀處方箋的觀念,認為某些症狀是可以透過閱讀來解決的,所以由醫師方來開立相關的處方箋,再讓他們到圖書館借書。然後再觀察幾個禮拜或幾個月,去觀察原本的那些情況有沒有減輕。這也說明了閱讀不只是追求知識,還能陶冶性情,解決社會問題,端看人們怎麼利用圖書館,還有圖書館怎麼去推廣。 我認為推廣閱讀,閱讀處方箋的概念很棒,雖然不見得是首創,但至少有非圖書館的場域來推廣,這樣比較能反映民眾的心聲,同時閱讀能解決問題,或是治療,例如書目療法的觀念,透過不同的單位合作,讓圖書館的館藏可以發揮它的價值,民眾也能解決他們自身的問題,而不只是單純的閱讀而已,閱讀有它的意義。
-
世足賽的省思
熱鬧一個月的世足賽已結束了,這個全世界最注目的運動,帶給我們甚麼省思呢? 本屆世界盃舉行分組賽時,體育署長照例趁熱打鐵說:「冰島能,台灣也能!」,可是沒見到他有甚麼計劃的。 這令人想起,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時,當時的陳水扁總統曾經親訂該年為台灣足球元年;2006年7月再逢世足賽熱潮,他還在當總統,甚至於喊出要花200萬美金,送20位小朋友到巴西集訓,目標在2018年,讓台灣踢入世足會內賽。 如今2018年了,台灣進入世足會內賽了嗎?當然沒有,我們的足球世界排名,還在120名之後,也沒有人在談足球第○年了,當今的蔡英文總統,根本不敢對提振足球置喙一詞。 阿扁總統以為靠20位小朋友去巴西取經,就可輕易進入世足賽,當然是太外行了,也忽略了足球實力是要長期從基層推廣,並要全民有熱愛足球的風氣堆疊而成的。本屆的冰島,人口只有30幾萬,卻一戰成名,在於歐洲各國民眾普遍熱愛足球,民眾從小踢足球,一如我國學生熱愛籃球、棒球一樣。足球在台灣,一直不是熱門運動,打不進世足賽,並非可恥,中國人口那麼多,幾次進入會內賽了? 不過,足球畢竟是世界最熱門的運動之一,能夠進入世界盃的話,對台灣的世界知名度自然有所幫助,故足球還是值得國內推展的。 足運的推展,自然要從基層往上普及,一如六十年代我們從少棒推廣棒球到青少棒、成棒一樣。球場的興建、各級聯盟的成立、賽事的定期化……等等,都是目前欠缺的,但相信只要比照HBL籃球或職棒的推廣,我們足球還是有希望的。 當然,媒體的支持和報導也是很重要,1968年,我們的少棒興起,不就是靠媒體炒作出來的嗎?這次世足賽,報紙媒體,沒像往年一樣,一個月前就熱切報導、分析;電視媒體,在分組賽時,甚至於只有一台可看,有大半民眾,看不到實況轉播,顯見媒體支持度熱忱已不足。但相信只要政府單位肯實際看到真實的一面,並透過專業機構的推廣和運作,再加上不少熱心基層企業協助的能量,如能帶給民眾對足球的喜愛,台灣還是會和世足有緣的。
-
林為洲是一把照妖鏡
據報載,針對立委林為洲決意脫黨參選新竹縣長,國民黨新竹縣黨部決定開除黨籍。國民黨新竹縣黨部主委陳見賢表示,新竹縣只有一席立委,跟縣長一樣是唯一一席,這席立委的重要性與縣長相當,且任期還有一年多,希望林為洲能留在國會好好做完。 對此,林為洲的回應是,他從頭到尾都堅持照去年十一月的初選程序走,他反問,到底是誰破壞國民黨聲譽?並認為應該被開除黨籍的是十四位中常委。他說,真正傷害國民黨,真正應被懲處的是任意破壞國民黨制度規則的黨中央決策者,嚴重傷害國民黨的民主與制度。 林為洲口中的「去年十一月的初選程序」,即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去年十二月廿日在中常會正式宣布採取全民調,選出最適任人選的初選制度。 如果說,國民黨基隆市長初選民調搞烏龍,引發黨內同志對民調的初選機制的質疑,如周錫瑋懷疑全民調的公信力,如資深黨員廖日中投書媒體反思全民調。 那麼,林為洲的決意脫黨參選,就是一把照妖鏡了。照出國民黨因人設事,自打嘴巴;照出國民黨的民主法治尚不成熟,無法照既定的制度運作。 政黨為求勝選,必須挑選最有實力的候選人,這也是初選機制令各政黨傷透腦筋的原因。然而,民主政治的可貴在過程,尤其是公平競爭的過程。政黨,尤其是民主國家的政黨,更要將公平競爭奉為圭臬,否則與非民主國家的政黨有何區別? 林為洲一案,前有馬前總統呼籲黨中央按照已公布的初選制度走,後有朱立倫市長不認同開除黨籍,引發熱議也吸引選民的目光,睜大眼睛看吳敦義主席如何處理接下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