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國中小校長遴選之我見
地區國中小學校長今年邁入一任四年尋求連任有五所國中和四所國小,二任八年必須離校或一任四年自願轉任也有八所國小,可以說地區五所國中,十八所國小(不含寧中小)及金城幼稚園在今年暑假將有十所國小換「新」校長,把「新」加引號,可不是真正的「新」,而是原來的校長經過「遴選」換了新的服務單位,因此,除了留任不成或轉任失利,這次也只有一所國小校長退休遺缺要換「新人,而問題是粥少僧多,除了原有近十位「儲備校長」要參加遴選,今年又招考錄取了國中三位、國小二位,其中竟還有八年前「考上」校長也接受了校長訓練迄未能遴選上者,加諸四年前有資格的更不用說,這樣的「遴選」制度卻實「詭異」,雖然有過三次的修訂,還是有值得探討之處,日前「浯江夜話」專欄作者陳世聰先生以「儲備校長」身分撰文論述,筆者欽佩其敢言但非言中要骸,畢竟校長遴選如果也有「政治」因素,提高遴選委員會召集人層級到「副縣長」是縣長的聘任人選,還不如保持是文官體系,說不定還能保持中立的「主任秘書」才是恰當,況且,迄今我們不見副縣長也半年了,再過二月到要遴選校長,當然,縣長有用人權,每校遴選一─三人讓其圈選,似乎舉國皆然,否則鄉俊楊永斌也不會台大選不上,但有能力者還是有機會的,一年以後他還是雲科大的校長,因此,以選舉掛帥的今天,講民主政治沒有人治色彩也難,除非保持中立,但不能保持中立是怎樣上台就要有怎樣下台的準備也不必太埋怨,我們希望「學校就是學校」,不是「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日昨全縣第二次校(園)長會議,報載李縣長關心教育全程傾聽校長心聲,就不知是聽校長「遴選連任)的心聲,還是校長「治校成績」的心聲,因為諸多建議或意見,美中不足並沒有「基測如何努力改進空間」和筆者日前撰文「國小職員職務互調」來自基層的心聲!李縣長的不能找任何藉口或理由!相信校長就只有成績證明,就只有知人善用了! 要知道國小校長遴選制度是近十年的產物,地區因其「特性」並沒有完全採用中央的制度,這其中修訂三次,我們希望「中央地方一條心」,就儲備校長來說,沒有那麼多校長缺就不要考那麼多人,否則派到台灣儲訓浪費公帑不說,四年還不用就不知當初參加訓練的「校長」理念是否還適用,因此,結訓四年以後沒有能選上校長的是否考慮「取消」資格,不夠最好是既然能考上儲備校長也受訓及格,好歹能讓他做一任,不好再換人,吾人不樂見台灣多的是「流浪教師」!金門卻是「流浪校長」的大本營!再說,學台灣也不要學一半,今後地區國中小主任也希望要經過甄試和儲訓才能當主任考校長、主任出缺必須聘有儲訓資格的教師擔任,不是隨便由原學校教師找人也不用儲訓只要當上一年就能參加校長儲訓考試,而主管單位沒有時間表想考就考,至少最近幾年就是這樣,因此,地區一年有三四百人報考教師錄取不到十人情況下,我們新進教師的新血水準不可同日而言,地區的主任、校長儲訓制度,更不可固步自封,好還要更好,畢竟沒有永遠的對與否是與非,我們揭櫫的不僅要制度的健全,更希望推動沒有阻礙,希望縣長傾聽的不只是校長的心聲,還有來自學校教師、職員、工友的心聲,工程出身的縣長上任以來,關心學校的教學,走訪全縣村落學校,應該可以為更好的方向推動!
-
全方位推展品格教育 維護下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長
99年3月30日金門日報『言論廣場』,刊載林子筠君的大作《品德教育政策的省思與探討》,讓我想起年初,「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單位,將於5月在廈門市,舉辦第二屆「海峽兩岸關愛下一代成長論壇」,來函邀請金門縣寫作協會成員踴躍撰文參加。論壇主題是:「品格與成長」(第一屆本會常務理事洪春柳、陳為學,理事李瓊芳和本人,都曾出席提報論文)。聯繫人: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常務副會長許伯欽,還特別來電囑我多邀寫幾篇,以示共襄盛舉。為此,我在本會理監事春節聯誼餐會上,鄭重提供消息報告,懇請各理監事多協助響應。如今我笨鳥先飛,拋磚引玉,先把拙文《全方位推展品格教育,維護下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長》一文,跟大家分享,敬請指教! 一、教育本意預防勝於治療: (一)、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推展品格教育: 近年來由於社會急速變遷,使傳統的倫理觀念、道德規範,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追求速成,急功近利心態驅使下,社會上充滿著虛偽、欺騙、爾虞我詐等亂象,流風所及,我們的下一代青少年亦備受影響,所以家庭、學校、社會要共同推展品格教育,鞏固青少年身心健康。品格教育要落實在下一代的生活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中;品格教育要培養下一代,表裡一致的行為模式;品格教育要培養下一代,誠誠懇懇做人,實實實在在做事的美德;品格教育使下一代,懂得切切實實自我反省,感恩回饋。 (二)、父母應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父母愛子女,就要以正道教導子女,不要讓他走上歧途。子女走入歧途,都由於驕傲、奢侈、任性、放蕩造成的。而他們之所以會驕、奢、淫、佚,又是父母太寵的結果。所以愛護子女,絕不可縱容,因為縱容,會使他們成為「小霸王」,那麼以後,輕者,凡事自我中心,和人格格不入,將無法適應群體生活;重者,將缺乏是非觀念,而漠視道德規範,破壞法律秩序,到他們闖禍之後,就悔之晚矣!這種「愛之適足以害之」的例子,真是俯拾皆是,屢見不鮮。因此父母為子女一生的幸福著想,適度管教是必要的。 (三)、學校應建立師生良性互動: 學校應宣導教師對學生,要用愛的教育,教誨學生應該諄諄善誘,尊重學生人格,體諒學生處境,常與學生溝通意見,讓學生參與活動,建立教師與學生良性的互動。教師要以言教、身教教導學生。教師不僅要告訴學生,什麼事是對的,什麼事是錯,更要使學生,具有決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能力;培養學生遇到問題時,有提出自己見解的智慧。 (四)、政府應有保護青少年措施: 保護下一代青少年的安全及人格健康成長,除家庭、學校外,更是政府的責任。青少年犯罪問題,日益惡化,吸毒、販毒、竊盜、恐嚇、殺人、強暴等案件,層出不窮。社會各界認為,青少年犯罪問題,與青少年出入不良場所及深夜在外遊蕩有關,因此,政府應有保護青少年的措施。許多青少年的叛逆,變本加厲,連父母、老師都束手無策。這時候,代表政府公權力的警察(公安人員),就應「良性」介入,扮演犯罪緩衝器的角色。 二、培養下一代人格健全發展: (一)、促進青少年謀求自身充分發展: 教育的效果,在謀求自身充分發展,邁向「自我實現」。所以對青少年要實施愛的教育,多鼓勵,少責備,利用人類愛人鼓勵,不喜人責備的心理,來善導我們的下一代。必須「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培養青少年的自覺觀念,使能擇善固執,發乎內心的願意,所謂「有恥且格」,只覺得這件事我應該做,所以去做;如認為這件事我不應該做,我就不做。因此,加強品德教育,才是長善去惡的根本辦法。 (二)、增進青少年生活適應能力: 「教育即生活」,增進青少年生活知能,提昇其生活適應能力,並進而培養健全人格。我們應注重青少年日常生活教育,從食、衣、住、行的生活中,表現禮儀,應對進退,養成整齊、清潔、簡單、樸素的生活,促其成為一位健全的國民;注重青少年道德生活教育,教導中華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注重青少年公民生活教育,培養青少年溝通、協調與互助的良好人際關係,成為一位健全的公民。 (三)、教導青少年盡孝、行孝: 孝經上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孝是我中華民族固有倫理道德中,最重要的一環。不但是我國數千年,人人立身行事的圭臬,也是歷代施政執政的核心。自天子人臣,以至庶民百姓,無不奉行而不敢稍加輕忽與懈怠。我們應教導青少年盡孝、行孝的觀念。諸如:「保身即孝」、「守法即孝」、「溝通即孝」、「報國即孝」等觀念。 (四)、擴充青少年休閑設施與活動: 我們希望政府或民間團體,能夠為下一代青少年,增置休閑設施場所,開拓休閑空間,且將設施場所與日常生活結合,以增加其運用的頻率。多為青少年舉辦一些多樣化、戶外化、大型化的休閑活動,以滿足其社會性的需求,以滿足其不同興趣、年齡、性別的偏好。人是群性的動物,青少年需要愛與被愛的人生經驗,因此舉辦不同形態人際關係接觸的休閑活動,可增加青少年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樂趣。全面提倡青少年休閑活動,可提高其生活品質。 四、創造下一代青少年光明的前途: (一)、防杜青少年犯罪才會有光明前途 教育學者強調:「國家的希望在年輕人的教育上」。因此,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應掌控時代變局,集中焦點注意青少年的心靈世界,重視人格養成過程,健全價值體系,提升精神文明,防杜青少年偏差行為與犯罪的發生,才能期待青少年未來會有光明前途。 (二)、防阻青少年毒害維護其身心健康 綜觀青少年濫用毒品的原因:來自家庭之疏離感、朋友之引誘、好奇好玩、逃避憂鬱消沉,對現實社會之反抗,以及家庭成員中有酗酒或濫用藥物等原因。青少年初試毒品,進入短暫的忘我境界,待藥效一過,重返現實,極易因心生逃避現實之念,而再次接觸,終不能自拔。家庭、學校、社會應共同注意防阻,也應教育青少年自愛、自律、自尊,勿自毀前程。 (三)、導引青少年適性發展培養健全人格 導引青少年適性發展,非常重要。生活所需要的條件是多方面的,青少年除讀書、工作,還需要均衡的休閑時間。因此,青少年在追求知識外,還需注意培養品德、審美、合群等特長,以陶冶性情,培養健全人格,謀求適性發展,培養自信心、責任感。 (四)、鼓勵追求卓越創造光明前途: 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啟示天道永恆運行,萬古不變的自強精神。家長、教師們應鼓勵下一代青少年追求卓越,創造光明前途。一個懂追求卓越的青少年,他絕不會得過且過,看不起自己,自我放棄;反而是具有旺盛企圖心,精益求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可敬青少年。追求卓越的人,應特別要求與自己競賽,期望今日比昨日好;今年成就比去年高,日日追求自我進步。所以要追求卓越,創造卓越,必需投入心認真學智能,才有光明的前途。 總之,國家的希望在青少年,青少年要靠品格教育,才能健全成長,品格教育就是人本教育,藉心靈教育,讓青少年有良善的表現。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能夠舉辦「海峽兩岸關愛下一代成長論壇」,用心良苦,甚感敬佩! (本文作者:金門縣寫作協會理事長)
-
有學識﹐路可以更寬廣
職棒假球案過年前偵結,有多名球員被起訴,恰好媒體也專題報導第一代巨人少棒隊的球員吳誠文,如今已是工研院資通所所長了。筆者覺得很好,因為他的事蹟,足供現今許多少棒、青少棒球員參考:一就是千萬不要太早為了打球放棄學業,如果能考上好大學,人生的出路會更寬廣;而打少棒、青少棒的,也不見得就與學術之路絕緣了,除了吳誠文之外,第一代金龍隊的陳智源,後來也取得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機械博士學位,在美國大學任教。 即使繼續打球的,也要力求基本知識和學業的充實。去年剛退休的洋基投手穆西納,高中雖以足球獎學金申請到名校史丹佛大學經濟系,但棒球也表現優異,而且在球賽與課業兼顧下,只花三年半就拿到學位,以後再成為MLB職棒名投。我們國內許多球員,如唸個碩士以上的,也多能在大學或專校謀個教職的,比唸到高中,還不識幾個英文字母的,出路當然好多了。 學識不僅能讓球員謀生更寬廣,也能讓球員知道一些基本生活常識,有知識有常識,或許球員就能知道涉賭、詐欺在法律上的嚴重性,我們職棒打假球的事件,或許不會那麼頻繁發生。 吳誠文說打棒球是在培養健全的人格,我們少棒、青少棒的發展就是應以人格的培養為主,不要太早定下為求勝、為求以後一直打球而太早就放棄學業;有學識,以後才有較多選擇的方向。
-
國民中學品格教育的困境
國中,不僅是青少年生長最迅速的階段,也是青少年最叛逆的時刻。導師工作的重心,極大部份都放在如何陶冶學生的品格。然而,導師雖然花費諸多心力與時間,學生的品格卻未如預期。原因為何?筆者試著去深入探討,分析出現今品格教育的困境共有下列數點: 一、未能落實小班教學 目前各班的班級人數約三十四人左右,學生人數還有極大的下降空間。導師的日常工作相當的繁重,若學生人數過多,導師難以一一兼顧。理想的各班班級人數應在二十八人上下,如果政府財源一時無法負擔降低師生比而產生的人事費用,班級人數可採逐年下降的方式。 二、家長不能與導師充分配合 導師平常針對學生的偏差行為作出糾正,情節重大者會通知家長,並尋求家長的配合。但現今家庭多為雙薪家庭,有些家長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對孩子的管教,或是因孩子生的少,太過溺愛孩子而缺乏適當的處理,導致導師對學生的管教成效大打折扣。 三、媒體的不良示範 媒體為了追求收視率,常播放暴力、色情腥羶、違反善良風俗的影像。國中生模仿能力極強,但判斷力薄弱,常會模仿媒體所報導的動作,並吸收不良的價值觀。家長應當要慎選播放的媒體頻道及注意子弟瀏覽之網站。 四、「零體罰」政策的利弊 現在的學生自主性確實較強,但也因此有較強的自我中心主義,容易忽略他人感受,違反校規。違反校規,對情節輕微及初犯者自是以道德勸說及勸誡為主,但針對情節重大及屢犯者呢?過度的體罰會造成學生身心嚴重的傷害,這是絕對禁止的。然而適度的體罰,是否可以在不傷害學生身心的狀況之下而達到警告的效果? 當然,教師身為準公務員,自是要遵守教育部所擬定的政策。故處置學生違規自當以勸說及勞動服務為主。 五、升學主義掛帥,只重智育 現今受少子化的影響,各個學校都擔心招生不足,導致裁班的情況發生。因此學校紛紛以高升學率為招生招牌,吸引學區學生就讀。過度的強調升學,造成學生價值觀的偏差,五育發展不均衡。 六、社會風氣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富裕了,精神卻相當的貧乏。社會上充斥著功利主義、速食文化。學生雖然在學校接受老師的身教及言論薰陶,但一步出校門就被社會這個大染缸所影響,因此提升社會風氣是現今刻不容緩的事。 總結: 品格教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隨著社會走向功利、現實,勢必會受到許多的阻礙,這時就需要教師與家長共同合作,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只要成人樹立好典範,再加上輔以增強與激勵,形塑一個良好環境,我相信孩子的道德觀念及行為會越來越進步。
-
談成功至柳林路口紅綠燈之設置
話說設成功至柳林路口紅綠燈之設置,應有討論的空間,各位看倌們以為如何?且看金城-山外之路段,是為主幹線,來往車輛,川流不息,現成功出口處又重新啟用紅綠燈,按該地點為T字至路口,成功往山外或金城方向的車輛稀疏,而主幹線每遇紅燈則大排長龍,上下班尖峰時段更甚,金城往山外方向,有時排到成功加油站,而山外往金城方向則堵到了夏興下坡處,尤以夏興下坡處倘遇紅燈停車,因重力加速度,甚為危險,如後面有大型車,前面小型車更倍感壓力,若煞車失靈,後果不堪設想,而該路口既為T字型路口,由金城或山外若要轉至成功,必須等待綠燈和幹線車搶道,險象環生,故此路口根本不需要啟動紅綠燈,僅需要閃光警示燈即可,若非要架設紅綠燈不可,由山外往金城方向,欲左轉成功方向,因支線右方沒有來車,遇紅燈時何不加設可左轉之燈號,既可避免和幹線爭道,產生危險,又可紓解車流量,不是嗎? 政府施政作為應有前瞻性,並應考量『比例原則』,例如柳林路口紅綠燈之設置,以山外-金城方向是幹線,上下班車子很多,固不必贅言,但是山外方向至柳林路口要左轉往機場方向的車子亦不在少數,往往每遇綠燈左轉車必須讓金城往山外方向之直線車先行,俟直線車悉數通過後才能左轉,問題是所設置之綠燈秒數太短,形成車子未能全部通過又面臨紅燈的窘境!另山外往金城方向的直行車若前方有待左轉之大型車輛擋住,因路肩太窄也無法繞行,因此上下班車輛每到此路段,大排長龍,每逢綠燈左轉車與直行車為搶道而險象環生,比不設置紅綠燈還危險,本人感覺成功至柳林路口設置這二個紅綠燈實在沒有什麼意義,或者應該調整紅綠燈的秒數,山外─金城方向之綠燈秒數應予調長。 按紅綠燈之設置目的,旨在疏通交通,而上述兩個路口之紅綠燈,非但沒有發揮紓解的功能,反而造成交通阻塞;沒有改善交通,反而製造問題,以致造成用路人之怨懟,不知有關單位設置紅綠燈之前,是否有到現場勘查並估算雙面車流量?以為設定紅綠燈秒數設定之參考依據,另也應全面整體檢討修正地區各紅綠燈之切換時間之合理性和是否有設置之必要性?或改為警示燈更切合實際性等,本人以為地區一些紅綠燈應全面檢討,很多路口的紅綠燈是需要加裝右轉燈的,同時設置紅綠燈應加以管理隨時段而調整秒數,而不是一味的增加而不加以檢討管理。 總之紅綠燈設置之目的,是可以取代交通警察之人力佈署,但權責單位更應設定其更具人性化,更應主動積極定時視察、不定期檢討,以發揮紅綠燈的最大功能,使駕駛人或行人享有優質道路通行權。例如縣府左方十字路口及金城往金酒方向等路口,加設可右轉燈的作為,是最值得肯定的,但有些地方的紅綠燈若需要改善者,亦應一併檢討改善,盡點心力來達到改善交通秩序、維護交通安全,進而促進交通順暢的目的。其中在交岔路口或路段中,交通號誌是分配不同方向車流及行人通行路權最有效的交通管制設施,更有待地區交通主管單位花些心思深入研討。
-
新金門﹐走出去﹐走在國際舞台上
從平潭島的發展,重新深思金門定位 金門地理位置靠近中國大陸,資源由大陸來最方便,但金門的地區發展法規卻受台灣約束,政府推動「小三通」帶來金門有多大發展,「小三通」的夢境是否已在「大三通」與平潭島的崛起中,金門,驚醒了嗎?金門遊走在兩岸三地間的發展,發展重心是兩岸間的橋樑,但面臨平潭島崛起、中國大陸與台灣的關係發展,金門的發展是否仍要依賴台灣或中國大陸,這兩岸三地間的地位需重新思考及重新定位。台灣或中國大陸是金門的市場,但不是我們依賴的主體,在李沃士縣長的建縣藍圖中可窺探出主軸是創造出國際化的金門,也是在創造國際水準的金門。 金門的國際化從海外鄉親開始 金門,是金門華僑的故鄉,讓我們旅居海外的鄉親可重返故里旅遊、探親,讓金門的魅力藉著旅居海外的鄉親,向世界各地散發出來,是金門國際化的開始。金門華僑,年幼時期隨叔父輩離家,此時正逢上一代年邁、自己中年有成、下一代又對金門故鄉陌生,眼見自己的根快要變成口述歷史。最近華僑陸陸續續投資金錢、返鄉建造紀念館,都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但金門公部門如何整合旅居海外鄉親的資源,建設一個國際型的餐、宿、休憩地方來迎接華僑,讓來金門的華僑有不同的異國風味,並借重各地的金門會館來介紹金門,不僅吸引人來金門觀光,也讓金門走出去,走在國際舞台上。 金門觀光迷失在傳統與保守中 金門歷史性的觀光只有文字記載,當我們自豪的說「歷史文獻從東晉年間西元317年有記載金門」,是否留下代表性的歷史建築或出現代表性人物的足跡?再從地質、貝塚、自然生態環境、清明時代建築、姓氏居落、傳統飲食、近期的戰爭工事等,是否真能吸引觀光客回流?是值得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包裝金門,吸引觀光客回流的議題。 金門有好山、好水、好空氣、綠蔭隧道、鳥語花香,白天看的好喜歡但不能坐下享受美食或住宿,金門只有擺脫過去、開創新科技的金門,不是要金門去建立高污染的工廠或工業,而是讓光、響科技接合金門天然優美景觀,讓居民或客旅得在優美環境的氣氛下生活、居住與休憩。 觀光不是高舉文化,民風純樸、天然景色就可以振興觀光產業的自我思想。例如新加坡也反對色情,但政府還是很有智慧的規範,不是說每個人出外觀光都是色男或色女,但需要鄉親理解,經濟活動下的產物也會帶來必要性的「副作用」,政府當局需要思考並面對觀光產業下的副產品,就是八大行業的規劃,放眼看國際間提供觀光產業的地方也都會重視這一環,也許會受保守派的衝擊,但金門的前景、鄉親的生計是執政者的負擔,也是鄉親的期望,金門公部門,也要有國際觀的遠見。 觀光基礎是地區建設 150多平方公里的金門,常住人口要多少人、觀光客及流動人口要多少人,再加上觀光飯店、地區產業、景觀維護等所需的水、電用量,是首先要計算的,才能規劃金門的承載量。交通設備如公路、環島鐵路、纜車、鴛鴦馬、遊艇等也可成為觀光的賣點;現在機場的位置,限制綿長的美麗沙灘發展,機場是否可遷建到日據時代的峰上機場,已便開發國際型沙岸的海上娛樂事業,這些都需要專家的評估,與規劃金門的整體發展。假設我們都是觀光客,我來金門,住哪裡?那裡住的設備好不好、風景美不美;吃什麼?是否有獨到的特色;玩什麼?是否能眼到、手到、口到、內心有感動;總之可以親身經歷,還想再來這是觀光基礎。 我所期望的金門 金門現在是福利島,羨煞很多人,但我們不以此為滿足,讓金門的建設與存款一樣的亮麗,讓金門成為美麗仙洲,這是我們的榮耀,但我們的子弟為什麼沒辦法留在家鄉發展?基礎建設沒做好,客人來了金門,自己就不想再來金門,還會告訴朋友不要來,有負面的宣傳,這是我們的虧損。還有醫療不足,也是常住在金門的鄉親所認同的一件憾事。 金門公部門在政治上不能牴觸中央法令,只能以國際規格來建設金門,開發出自己的特色,使有能的政府擺脫政治因素包裝金門,讓金門主題鮮明,開發金門經濟活動力,可使鄉親回來定居,可招攬華僑、觀光客來金門旅遊,重返數十萬人以上的經濟活動力,也讓金門走向國際交流的舞台。 結語 金門沒有自己真正的根,歷史文化是融合在中國與台灣間,而金門的未來與國際舞台如何接軌,深植金門國際化的基礎,是沈思現在與未來的藍圖,不是依賴別人給我們什麼資源,而是包裝好自己,吸引友人來金門。我們都生活在金門,面對金門未來的發展,我們與我們的後裔不能成為只會賣土地給財團的「金門原住民」,如何經營金門、建立金門的獨特性與其他地區的差異性,這是金門的亮點,也有賴對金門有遠見的達人。不論大人物、小人物,家勢也不顯赫,但我們都已寫下金門的歷史文化,共同提供真知灼見,與政府、民間一同開創金門新歷史。
-
醫療在地化的下一步
近日署立醫院發布了不少好消息。不論是設備的增加、與榮總合作的IDS由林芳郁院長續辦的承諾、衛生署張上淳副署長親自剪綵的烈嶼院區洗腎服務,都提升在地金門人的就醫品質。也展現了執政者對選民的承諾兌現。站在患者的角度,也真得覺得是項福音。 身為患者的我們除了這些進步外,仍有著其他的期待。例如長久以來醫師的缺乏,對於被列為偏遠地區的金門,交通上的不便利並不亞於台灣的花東地區,而醫師則是兩年一任則功臣身退。醫師高流動率造成民眾對醫師信賴度與信心造成影響。觀察金門署立醫院就醫人次而言,其就醫人次與台灣某些地區醫院還高。既然有如此高的就醫人次,醫師不足問題仍長期存在。 回歸醫師角度,最重要的乃是醫療專業精進的困難。一位花了數十年醫學教育所培育的醫師,畢業後留在教學醫院、醫學中心,主要是有著強大的團隊,除了專業上的學習,未來的深造更是方便。若加入私人診所則大多考量營利或個人理念。無上述優勢的金門地區,如何吸引資歷完整、視病猶親的好醫師駐診,可考慮應整合行政院衛生署底下的同級醫院,給予支援醫師保障與承諾。 在台灣以台大醫院為例,近年來興起的策略聯盟醫院頗為成功,提供了診所的價格,醫學中心的醫師服務,業務量呈現穩定與成長。身為患者的我們從就醫人次明顯的感受到了。另一參考對象則為同樣與偏遠地區服務的花蓮慈濟醫院關山分院,該院就醫人次絕對無法與金門署立醫院相比,但為了留住醫師,及醫師的精進,除了引進醫學中心及部份大型地區醫院才有的「影像擷取及傳輸系統(PACS)」,並提供醫師遠距學習。 金門地區民眾除了基層醫療,進一步的唯一選擇為署立醫院,若要說doctor shopping(醫療消費),金門人是最珍惜醫療資源,而且也不輕易的doctor shopping,因為再來僅能選擇台灣,機票等林林總總費用負擔頗大。 在轉診醫療方面,署立醫院係由「行政院衛生署醫院管理委員會」所屬,委員會應該重視偏遠地區的民眾就醫權利,對於民眾轉診醫療方面應提供完整的管道,例如可借由軍方的合作和台灣的如三軍總醫院等國家所經營的醫學中心針對外島民眾就醫與協助。畢竟相較起台灣人能夠選擇,甚至在一個月前就掛號或者以其它方式來看所謂名醫或大教授的門診,無在地優勢的金門人對此相較處於劣勢地位。 俗話說「醫生緣,主人福」,但身為同樣是台灣人民,深愛且長期居住在金門的民眾們就醫的權利應給予同樣的保障。期望金門署立醫院除了帶給金門人更多的照護外,對於地理位置身處三通要點的金門,更進一步的能給遠在大陸經商的台灣人做為奮鬥背後的照顧。
-
垃圾子車是髒亂元兇﹖
日前金城鎮公所表示,由於民眾反映金城鎮公所後方垃圾子車造成環境髒亂,擬於五月一日起將之撤離做為解決方案。對此,筆者認為此政策有欠周延,未考量多數居民對於傾倒垃圾的需求,應再思研議,不可躁進。 首先,「夜間垃圾不落地」確實能有效達成環境整潔、資源再利用的政策美意,也應該是每位民眾竭力配合的義務,但觀諸現實,總有窒礙難行之處,譬如雙薪的核心小家庭,夫妻兩人每日下班時間皆不一定,無法在垃圾車來臨前趕回的民眾比比皆是,若貿然撤離金城鎮後方垃圾子車,豈不剝奪民眾倒垃圾的權利,特別是有經濟重擔,雙雙辛勤至晚的家庭? 主政者又謂,撤離垃圾子車可杜絕環境髒亂與未實施垃圾分類的問題,筆者認為這個說法有些卸責,就環境髒亂而言,絕非因民眾使垃圾「落地」造成了惡臭,應該檢討的是,相關單位是否就垃圾子車的配置、管理有周延的措施,而非放任一處空地作為垃圾傾倒處,但卻不積極清掃或控制宣導,最後再以「民眾任意傾倒」為由,而撤離垃圾子車,如此不僅與當初設置垃圾子車的目的(便利時間無法配合垃圾車的民眾)矛盾,更是政府便宜行事的作風,將相關單位應盡的管理責任輕鬆卸除進而轉嫁到民眾承擔,造成生活上無謂的莫大不便。 維護環境整潔與實施垃圾分類不是口號,也不該作為主政者便宜行事的胭脂粉,若放置垃圾子車造成上開目的窒礙難行,首應思考的是,政府如何防止垃圾落地的弊端,諸如改善現場配置,加設垃圾分類的子車,因就筆者現場觀察,鎮公所並未另外將垃圾分類的傾倒區域劃出,即便民眾做了分類也無處可倒,這又怎可說是民眾不配合呢?從此點就可清楚的知道,鎮公所欲撤離垃圾子車的理由並不充分,甚至讓循規蹈矩的民眾感到憤怒,不僅造成生活不便,更背上了一則「莫須有」的罪名。 或許撤離垃圾子車談不上是「重大政策」,然而民眾應該由切身相關的「小政策」培養監督政府的敏感度,仔細檢驗政策目的是否有理,而非片面接收主事者的思維邏輯,否則不僅損及自身權益,更讓在位者形成官僚、便宜、敷衍的作風,長久下來絕非地方民眾之福。
-
機場鎖濃霧「長城堡」何辜
霧鎖金門不稀奇,只是「大陸客」把問題凸顯,試問台金開航,金門人何嘗因「延誤」而霸機過,不想因濃霧而引發的諸項問題上了國內要聞讓人側目,參謀總長林鎮夷蒞金竟也同意民航局所提尚義機場比照松山機場降低起降標準從一千二百公尺降到八百公尺目標,要拆遷跑道盡頭的軍方碉堡「長城堡」,殊不知長城堡有它的歷史意義,它是五、六十年前的建築和蔣中正先總統親蒞巡防的陣地,掌控空域更是機場跑道盡頭后湖村落屏障,之前民航局已經為了降低能見度,砍伐殆盡兩側的松樹林,但結果呢!今天竟又要拆除有歷史價值的軍事碉堡,吾人以為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因為還有緊臨跑道咫尺的村落,筆者的家鄉后湖,也曾經為了「噪音」問題而抗爭過和上了全國各媒體,因為村民反對遷村,是以松山機場可以八百公尺進場,不見得尚義機場也可以,至少跑道長度不同,跑道前後有兩個村莊,后湖和尚義,萬一像林園空難,怎麼收拾,再說金門濃霧總是在八百公尺以下,拆掉長城堡無濟於事,除非后湖尚義也跟著遷徙,或者另覓地建跑道,吾人實不忍於一處軍事遺跡又被摧毀,因此,如何思考管制旅客流量,和有能讓他們住宿的旅館,留在金門「消費」一天,不是只提供廈門─金門─台灣的小三通,想想大陸客直飛台灣不經金門以後,金門破壞的軍事建築還能喚回來嗎,金門的觀光資源只有這些,千萬不能被八百公尺的能見度所迷失,國防部不要金門縣政府應該珍惜,畢竟,民航局從砍伐林木到現在拆除碉堡作為不無改善,但,八百公尺不是問題,而是八百公尺以下時間長久才是問題,如果長城堡得拆,那旁邊的垵湖國小、后湖村落,是否也命在旦夕,民航局千萬不要讓之前村民欲靜坐跑道的事件重演,吾人以為,天候使然,長城堡何辜,濃霧深鎖,不是八百公尺可以作標準,八百公尺以下的問題才更要解決! 綜觀,八百公尺絕無法滿足尚義機場的濃霧降落,除非更低標準或者能自動降落,如此就非后湖遷村,或另覓地建跑道不可,這曾有人提出,也不無可能,因為同在民國八十幾年,烈嶼要求興建金烈大橋、后湖抗爭飛航噪音,如今噪音有補助,大橋也有了譜,只是砍去了大批的防風林又降低了多少能見度,還不是望「機」興嘆!難道當初的決策沒有錯誤,就像航站的設計無法滿足人潮流量一樣,總是一點點的改善,就不為長遠作打算,吾人必須呼籲不是松山機場能見度八百公尺,金門也能降到一樣標準就有機可乘,畢竟不是跑道一樣長,霧季一樣短!因此,說長城堡是障礙太沉重,何必為了「中轉」的陸客,連金門人都一位難求,就破壞遺跡不值得,為什麼不思索活化長城堡,長城堡有坑道可以通到后湖海域、后湖村內,像「擎天廳」一樣的神秘,當時駐紮的官兵退伍後在網站部落格撰文描述宛如地下迷宮,就是住后湖的筆者也因「軍管時期」未能探究,點「谷歌」「后湖長城堡」讓人驚嘆!原以為軍方釋出後會活化,提供「軍事體驗」,觀賞「飛機起降」,還記得軍方駐守時,飛機掉頭起飛,這裡的衛兵向機上人員徒手敬禮的一幕嗎!怎不讓陸客停下來看看「冷戰」時期國共對峙的防禦,就急著讓他們「坐船」「乘機」片刻也不休息的離開金門!又讓他們大發雷霆,金門要的是這種「中轉」?要的不多只希望陸客回去在免稅店買兩瓶高粱酒就滿足了! 地上一層,地下二層的「長城堡」建於民國58年11月1日,翌年6月30日完工,由長城部隊步兵七營所建,地形險要,當時司令官題「長城堡」意「鋼牙虎口海上長城」,一幀老蔣總統從長城堡走出來,戴著防毒面具的衛兵向他敬禮,總統也回禮,讓人動容,「任何一處遺跡都是唯一的,無可複製的,一旦毀了就沒了」,拆了長城堡就能降低起降標準,真的這麼單純,不會再說跑道不夠長后湖、尚義要遷村!不會又說這一帶濃霧特別長?吾人深信歷史記載「長城堡」,保留戰地遺址不是拆了再建,申請「世遺」不是這種作為,今天金門好像只剩下「擎天廳」不是阻礙建設!否則,總見拆這拆那,難道這就是行銷金門,推展金門觀光,委實令人扼腕,常常我們驚覺比不上別人,就不覺是我們自作孽,還以為是蛻變!
-
建設學中共服務學台灣
金門要大建設,經濟要繁榮,希望李沃士縣長能「建設學中共‧服務學台灣」,必能趕上對岸廈門,成功締造前所未有的卓越政績,為金門將來塑造瑰麗的遠景。 4月20日,受黃獻平之邀,前往台北市議會9樓會議室旁聽由金門縣政府主辦的「金門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座談會」,會中,李沃士縣長展現戮力建設金門的旺盛企圖心。而在資料中,詳盡擘畫建設藍圖,鉅細靡遺,這份用心,讓吾人敬佩! 眾所周知,金門無法大刀闊斧建設,其原因大約是: 1.金門治理機關由金門縣政府、金防部與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多頭馬車管理結果是權責不一,各行其是。 2.中央政府在選票考量下,長期漠不關心金門建設,甚且處處掣肘重要工程案件,迄今原地踏步。致原皆是硝煙烽火情況下,近年來中共的「中央地方一條心」齊力建設廈門,今已是高樓大廈林立,人潮熙攘;而我金門仍荒涼一片,街道門可羅雀,足足落後廈門30年。 3.府會不和諧,明爭暗鬥,未能同舟共濟,團結一致。只要有選票之利,如縣民福利法案,縣議會會順利通過。凡有益於縣長政績者之案件,「明是為人民血汗錢把關,實是暗中抵制」,故審核嚴厲,不甘心放行。在民主時代,「人不和,政就不通」。 因此,吾人冷眼觀之,在選票至上的民主選舉制度下,候選人對選民眾多的地區、或生長的地區,則十分重視,莫不提出最好政見,爭取選民認同、支持。當選後其政見幾乎可以兌現。 相對的,選民少的地區,政見是否實現?當選人則已不在乎了。選民少的地區,於是,遭到主政者忽略地方發展,長久之後,經建停滯、蕭條,人口就越少了。是以,主政者能摒除私心,平衡地方建設與發展,是相當稀有的。 現住人口不多的金門之所以被長期漠視,建設經費屢遭刪減,或遭不合時宜舊規法令之限制,而無法突破瓶頸,乃至淪為次等國民,仰人鼻息。 記得昔日主政者高喊要金門與世界接軌,呼籲金僑及企業界回鄉投資已有十幾年,但在種種法令阻礙下,均紛紛打退堂鼓,功虧一簣。沒有能夠鬆綁不合時宜舊規法令的賢能政府作後盾,良好的建設基礎與雄厚資金,怎能吸引金僑及企業界投資?又如何與世界接軌?不合時宜舊規法令未鬆綁,各種口號還是海市蜃樓! 綜合前述,不能撤銷過時的舊制法令,即使有宏偉的建設藍圖,亦是白費力氣。而解決金門各種阻礙發展之限制法令,首先應向中央政府極力爭取,取消金防部與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之處理權限,倘無善意回應,金門縣政府報備中央舉辦「自決公投」,展現縣民強烈經建發展意願。 「東風」俱備後,建設就要學中共-有規劃、有配套措施、有魄力依據計畫,按部就班確實執行。如果主政者考慮連任而縮頭縮尾,其建設的成效將無法達成預期。 每次返鄉時,經常聽到親友抱怨,公務人員服務態度欠佳,一些行政措施,不夠便民。辦一個案件,往往要跑數趟才能辦妥。 金門在過去戰地政務時期,公務人員承襲了「衙門」的官僚習氣,大部分都擺著樸克臉,沒有笑容。再者,遇見爭議法條,均以個人主觀意思處理,造成同一案件,台灣政府機關可以辦理,在金門機關卻行不通。 時空環境在遞變,人民至上,台灣政府機關隨時在改革「不便民」政策,行政措施在不違反法令儘量給予民眾方便。特別是公務人員的服務態度,笑臉迎人,輕聲細語,讓民眾有「賓至如歸」及被尊重之感。 「以客為尊,提升服務品質」,是行政院於十二年前推行的便民政策,頗著成效。而現今金門政府機關,部分公務人員仍沿襲軍管時期的官僚習性,服務態度就讓民眾產生反感,必定拖累主政者之政績。所以,服務要學台灣。 「建設、服務」二項,是相輔相成,是政府的職責,也是全民之付託。
-
金門機場遷建至金沙地區的可行性﹗
近來接連在電視新聞或媒體及金門日報上,看到有關報導家鄉金門尚義機場,因受濃霧影響,機場對外的交通被迫中斷,導致諸多的旅客,滯留及夜宿尚義機場及為了候補機位而大傷和氣的負面消息或報導時,不禁令我想起,今年農曆(虎)年春節前夕,金門地區在一場濃霧的攪局下,造成臺金航線,從02月10日起一連兩天總共取消及停飛了許多的航班,期間,更是造成松山及金門機場的大廳及候機室,人滿為患,罵聲與人聲雜沓,而那滯留機場的返鄉客,在無法返鄉之際,也只能望天興嘆,最後在金門機場開開關關一天半之後,老天爺終於賞臉,於02月11日中午過後,金門機場吹起北風,能見度日漸好轉,接著松山機場廣播起令人振奮的消息,即是搭乘復○航空班機往金門的旅客,請儘速辦理登機手續並接受檢查,此廣播結束時,便傳來一陣歡呼聲,筆者今年正逢此事,記得於02月11日全家四口(二大二小),從清晨8點拎著兩箱行李出門,準備搭乘華○航空10時○○分的班機返回金門過年,然而,此趟返鄉路,真的是很遙遠,因為真正返回沙美家裡的時間,落在當日深夜的11點半,當日我們全家是整整被折騰了13個小時之後,才安然與順利的返鄉,期間還因金門機場受濃霧的影響,導致我們所搭乘的飛機,無法順利的降落金門機場,在金門尚義機場外海盤旋一陣子之後,能見度不見好轉,因而折返臺北的松山機場,為此,小犬以為今年的春節假期,無法在金門阿嬤家歡渡,難過的淚灑於飛機座艙之內,小女則因飛機來回共飛航三次之起降及遭遇亂流的影響,亦是嚇得哇哇大哭,事後筆者曾問小女,要不要再去找金門阿嬤,不到三歲的她直搖頭並說坐飛機怕怕,此語,真是令人感慨及深覺返家路遙遠。 根據筆者的觀察,自從農曆春節前夕至今,金門機場因受濃霧影響,進而,導致對外交通被迫中斷及為了爭取候補機位因而傷和氣等負面消息或報導,已經不只一次了,這著實令人為金門的觀光前景捏一把冷汗,因為,這對於刻正全面發展閩南文化觀光與朝向國際休閒島的金門,是不利的情事,更是給我們一個啟示,倘若金門要全面發展獨一無二的閩南文化觀光和朝向國際休閒島及大學島及與世界接軌,金門就應該要思考,可否將機場遷建至金門島東半島方位的金沙地區「即金沙消防隊後方(忠孝新村旁)至吳坑、述美國小一帶之遼闊與寬廣的田野間」並且重新興建國際級設備的機場「朝向能見度低於一百公尺時,飛機亦可自動降落(上海的虹橋機場已經做到)」,為甚麼呢?因為位處金門島之東北偏西北方位的金沙地區,並無太武山的阻擋,常年是遭受東北風的吹襲,所以金沙地區的北風是相當的冷冽,仍記,過往筆者在家鄉求學時,每當金門進入霧季時分,常碰到的情事,便是早上從沙美搭公車到山外或從山外搭車返回沙美時,經常發現只要公車繞過太武山(鵲山之八二三砲戰紀念碑附近)之後,原本天空晴朗及田野間只充斥薄霧的金沙地區,瞬間轉變為霧茫茫及濃霧一片,那時的我,雖知政府礙於海峽兩岸軍事之對立,金門隨時都可能爆發戰爭,所以為了軍事安全之考量,遂將機場設置於太武山後靠近海邊的尚義那邊,以防對岸砲火的襲擊,然而,內心還是衷心的希望,有朝一日,金門的機場能設置於金沙地區這邊,因為,這樣便不會常常看到鄰居或表哥們,每當於清明返鄉掃墓之後,因機場受濃霧影響,以致無機可搭及滯留金門一週之久(最後還是前往料羅搭軍艦才得以返臺)。 隨著海峽兩岸之日漸的和解,如今,金門機場也已設置導航系統,然而,進入霧季時節,金門機場深受濃霧的影響,導致飛機航班停止飛行,依然是時有所聞,現今,已經有人提出尚義機場遷建的聲音,因為,今年春節前夕至今,筆者於電視新聞或媒體及金門日報上,看到有關金門對外交通被迫中斷及導致諸多的旅客,滯留及夜宿尚義機場的消息或報導,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而且,筆者亦是親身經歷,其過程真的是痛苦萬分,為求能解決此問題,金門日報亦曾報導過,新上任的金門縣長李沃士,於前些時日,還親自前往臺北民航局及成功大學等地,尋求中央政府與學術單位的協助,希望能早日為金門地區之對外交通做出改善,李縣長此份苦民所苦的精神,著實值得鼓勵與推崇,在此氛圍下,筆者亦本著愛家愛鄉的心情,對於上述所提之情事,即建議金門機場遷建至金門島東半島方位的金沙地區「新遷建機場場址:金沙消防隊後方(忠孝新村旁)至吳坑、述美國小一帶之遼闊與寬廣的田野間」,願拙劣淺見如下,如有疏漏或不妥之處,還望前輩與先進們不吝指教: 1.新遷建機場之場址,位處金門島東北偏西北方位,因其地理位置與地形較高,較不易受南風與海洋濃霧之影響。 2.新遷建機場之場址,腹地寬廣遼闊,航廈與機場跑道之規畫與設計容易。 3.新遷建機場之場址,位處金門島東北偏西北方位,飛機進場之空域,無高山與軍事設施等障礙物,飛機起降之安全性提高。 4.新遷建機場之場址,與中國廈門航空機場之距離約30至40公里之遙,可避免與廈門機場的航空導航儀器或系統及空域重疊的情事。 5.新遷建機場之場址,與中國廈門航空機場之距離約30至40公里之遙,金門機場可依所需設置國際級設備的航空導航儀器或系統。 6.新遷建機場之場址,現況的土地,以農地與風景區居多,徵收較容易。 7.新遷建機場之場址,位處金嶝大橋預定路線,有利未來兩岸人民快速的出入金門及大陸地區。 8.新遷建機場之場址,位處金門文化園區及金龜山千年貝塚周邊,方便旅客與台商及陸客,參觀與瞭解金門開發歷史與瑰麗的閩南文化。 9.新遷建機場之場址,位處金沙灣(元代沙美浯洲鹽場司)及西園鹽場周邊,方便旅客與台商及陸客,參觀與瞭解金門鹽業之開發史。 10新遷建機場之場址,能有效平衡金門東、西半島間的建設。 11.新遷建機場之場址,能有效促進金沙地區經濟的復甦與居住人口的成長。 12.為提高新遷建機場與料羅港及水頭港間的運能和縮短行車時間,沙美至金城水頭港之間、沙美至金湖料羅港之間、金湖料羅港至金城水頭之間,在不破壞現有的林木及生態環境的情況下,應該各闢建一條雙向共六線道的高架道路(最高時速為80公里),並設置聯絡引道到沙美及山外新市和金城的市區,金門地區的交通,將進入快速與便捷的時代。 最後希望上述的淺見,對於金門家鄉全面發展閩南文化觀光與朝向國際休閒島及大學島和與世界接軌,能有所助益,因為,家鄉的進步與繁榮,需要你我的關懷,才會逐一的實現。 (作者現為中華大學土木系建築組博士生)
-
金台空中交通的省思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一群在金門尚義機場苦候三天的赴(返)台旅客眼睜睜由旅行社主辦的觀光團一批接一批輕鬆上飛機去台遊覽,政府縱容航空公司與旅行社勾串的壟斷而不顧歸心似箭的一般乘客權益之偏頗行為,乃眾人引起憤慨,向金門航空站怒吼「我要回家!」。 四月十二日,金門吹南風,濃霧籠罩全島。吾陪犬子至尚義機場候機往台。眼見濃霧籠罩全島,飛機大概無法降落。但是,見有非金門住民與航空公司櫃台人員爭論,指責航空公司將飛機不能起降之責全推給「天公」不作美─氣候,這是乘客不理性的非難。 翌(十三)日清晨六時,吾子即往機場登記候補乘客。至機場時,已有三、四百人排隊等候登記。八時正登記,排隊人數增倍,且人數源源不絕,未曾中斷,據估計約一、二千人,加上蜂擁來的觀光客,整個航空站內外人山人海,吵吵嚷嚷,席地而臥,七橫八豎,彷彿逃難景象再現。 每班航次候補人數均未超過十人,眼看觀光客一批批優先登上飛機赴台,候補大眾望眼欲穿,候補希望渺茫,又看到航空公司與旅行社勾串,犧牲一般乘客權益,怨懟之氣燃起,群向各航空公司及航空站抗議,爭取飛機加班與公平候補措施。後來,航空站主管出面安撫,斬釘截鐵表示:上層指示今日一定開加班機將候補乘客悉數載運返台。 豈料,至傍晚時,大陸觀光客又一批一批循小三通湧進金門轉往台灣,而金門所有旅館無法容納觀光客龐大人數,必須全部送往台北安頓,混亂情形前所未見。也因此,航空站主管的全數候補旅客回台發生變卦─據悉,原本專載候補旅客之華信航空公司加班機,變成由旅行社聯合包機載運大陸觀光客,一般乘客再次被犧牲。於是,候補群眾怒火、吼聲再起!這是政府縱容航空公司與旅行社勾串,漠視一般乘客權益的結果。 由這次送機的目睹過程,昔日高喊改善飛航品質、加強航站設備、提昇金門觀光水準,經此次的凌亂狀況,凡旅客候補程序、空間狹窄、飲水機缺水、煙蒂處處可見,均是流於空言,無一項落實的。而持有金卡、鑽石卡者,可以優先候補登機的辦法,應是抵觸公平交易法,金門縣政府消保官竟未出面瞭解是否合法? 金門地區的土地,係由金門縣政府、金防部及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共同管理,多頭馬車管理的結果,建設腳步如蝸牛,除了金城鎮後浦、前水頭,金寧鄉古寧頭、后湖海濱、埔邊等菁華區大有建設,其餘地方遍地荒野,人煙稀少,死氣沉沉。難怪旅客遊覽一次,就提不起第二次觀光的興致,甚至有人稱「金門是鳥不生蛋」的諷刺話。 「金門要走出去,與世界接軌」,一直是主政者的政見,喊了十幾年,各項建設仍然原地踏步,是何原因?這是主政者必須探討的要務。 綜合在機場所見,個人提出建議如下: 1、要配合大量觀光客來金,規劃蓋能一日容納萬人以上的頂級旅館,同時水、電也能配合需求。否則,若以十三日的近萬觀光客一天湧入,全島旅館客滿,只好繼續奔波「搶機」往台。 2、消除特權,人人平等。不論旅行團或一般乘客,凡班機因氣候因素取消時,一律依照候補辦法辦理候補,尤其持有金卡、鑽石卡優先候補,違反公平法則。 3、提高經小三通轉往台灣旅客的碼頭清潔費,其收入用以美化環境,由現行一百元調高三或四百元,而籍設金門的一般旅客則可減免。而船費應予調降。 4、交通為經濟之母,可以帶動地方興盛繁榮,所以主要馬路要規劃拓寬,如環島東、西、南、北路、伯玉路等,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