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環保大戰﹐開始囉﹗
現在的環保意識高漲,每個人都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前一陣子看到新聞報導,環保單位去清除一老人因養了大量鴿子而造成環境污染的住家,當時的電視畫面呈現的是滿地蟑螂和污臭。 前幾天又看到清潔隊動員了兩輛垃圾車,在清理兒子保姆家附近一座廢棄的菜市場,因為居民所堆置的大量垃圾和回收物品,顯得非常髒亂,經過清理之後,整個環境馬上煥然一新,才驚覺到原來環境是該這麼的乾淨呀! 看到這裏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我也有因為鄰居不注重環境品質而深受其害的切膚之痛,嫁到眷區來已經十年了,房子雖然老舊,只要勤加整理,還是可以住得舒服,只是我們碰到不好的鄰居,讓我們吃盡了苦頭,隔壁早已沒人住,屋主把房子用來當做餵養流浪狗的基地,每到中午時分,就聽到震耳欲聾的機器轉動聲,和陣陣惡臭味。 原來屋主專門去菜市場搜集一些肉販丟棄的動物內臟,把它們煮熟了,再用機器攪成肉醬,餵養流浪狗,聽到她跟抗議的鄰長說,這是在做善事,所以上天會保佑她簽中六合彩。偏偏餵完之後人回家了,就把狗關在屋子裏,任憑狗兒呼嘯吵鬧,屢次跟她抗議,她總說那是她的家,她有權利這樣做。 更可怕的是,因為屋內有肉腥味,招來一堆肥大的貓鼠,時常一隻大肥貓就從木製的天花板咚的一聲掉下來,接著掉了許多垃圾和灰塵,我們必須費了好多力氣,趕牠出去和整理屋子。 有一次我在書房看書,看累了準備休息一下,抬頭一看忽然一隻大老鼠蹲在置物架上對著我,我以為牠死了,心想慘了,要處理鼠屍還真是頭痛,因為本人生平最怕老鼠,後來鼓起十二萬分勇氣拿掃把和畚箕,打算把牠清理掉,再回到書房時,牠竟然不見了,我才鬆了一口氣。 平常的日子幾乎與鼠輩為伍,鐵籠子裏隨時都有美味可口的誘餌來誘捕這些鼠輩,跟隔壁接縫的地方,因為當初她家蓋二樓時有動到我們的屋頂,害我們的屋頂會漏水,所以變成外面下雨,裏面漏大水的情況,漏得木製的天花板都爛掉了,一些泥土垃圾全往臥房裏掉,掃不勝掃,最後只好痛下決心花錢請人換屋頂。 偏偏又碰到這樣的工人,他為了搶做生意,先把我們家的屋頂和天花板整個拆下來,後來同個巷子的第一家看到我們在整修屋頂,他也過來詢問,老闆怕生意被搶走,二話不說的把整個施工的工人都移到那一家,去拆人家的屋頂,不幸的是當天中午下起傾盆大雨,這下我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滋味。 當我還在上班的時候,老公氣急敗壞的打電話來,叫我馬上請假回家搶救東西,回家一看差點昏倒,整個屋子都是濕的,全部家當都被雨水滋潤過,想不到花錢還要受氣,他還曾想偷工減料,幸虧被老公發現。 後來雖然把屋頂整修好了,可是天花板上貓的問題仍然存在,因為如果要換掉天花板,又要花一大筆錢,不換又住得不舒服,後來我們乾脆來個孟母三遷,才脫離這個環境噩夢。
-
公權力與放鞭炮
放鞭炮,鞭炮聲不絕於耳,各式各樣的鞭炮都有,但無形中卻造成噪音、空污與垃圾等問題,在正常時間尚可,若在上課、上班或是休息時間燃放,對大眾則造成困擾。選舉階段,為了歡迎候選人,亦有燃放鞭炮的情形,來台宣傳新電影的日本導演看到這種情況,還以為是在舉行慶典,實則是為選舉而放。 這也凸顯了台灣的「放鞭炮」文化已深入民心影響深遠,過年要放,選舉要放,節慶放得更多,因此,遍佈在各地,間或有人被投訴,而嚴重者甚至釀成火災事件;其實依據中央法規,各地制定該城市的《爆竹煙火管理條例》。近來的新聞,就是台南市政府於三山國王廟遶境活動中,嚴格管控各廟宇只准燃放二串鞭炮,晚上十時後不准敲鑼打鼓放音樂製造噪音,卻造成正反兩方不同的爭議。 這並非只是單純的禁止與開放的問題,而是公權力、大眾福祉與民間習俗之間如何取得平衡的問題,公權力當然希望透過法規執行管控,大眾也有不堪其擾的投訴,透過公權力解決還是一個方式;另一方面,民間習俗由來已久,早已有一套科儀方式,這個個案提供了一個解決方式,先向神明「請示」才作為,也依法處理,事後也將檢討辦法在「宗教信仰、環境安寧、市民期待」取得平衡。 當然,鹽水蜂炮等民俗特色慶典是被排除在自治條例之外的,而也沒有全面禁止放鞭炮,而是希望民眾能在適合的時間與數量上來自我控制。在今年初,台北行天宮取消了以香祭拜的習俗,廟方以「心好就香」做標榜,改變習俗;今日,公權力為優質廟會文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如何為民間習俗與大眾福祉間取得平衡,都需要與地方頭人、宗教負責人與民眾來進行討論,想出更好的解決之道。 西方史學家霍布斯邦曾提到,許多傳統都是被發明的,是結合時代環境與許多因素發展而來的,台灣的放鞭炮文化也是如此。所以,筆者覺得,與其大肆鋪張花錢在鞭炮上,還不如將放鞭炮的資金提供民間藝陣與廟宇經費來運用;同時,鞭炮不是不能放,但要合乎時間,遵守規定,也要多多使用環保的鞭炮,這樣一方面不違背民間習俗,也可以兼具環保與習俗,造就更好的生存環境。
-
當孩子的典範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學習的初始,如果家庭教育能成功,一旦孩子走出家庭,前方的學習之路,社會人際就能減少許多困難。但東西文化衝擊震盪的結果,面臨社會多元價值觀,現代父母教養孩子沒有可依循的標準,無所適從,教養孩子不得法。還有許多家庭連基本的生活功能都欠缺,對孩子的教養都出現問題。學校面對家庭功能不彰,導致學校教育花很多時間和資源在彌補家庭失能,惡性循環之下,學校教育也遭逢困境。 文化要保存優良傳統,才能提升生活的品質,西方文化在宗教的道德洗禮之下,加上民主法治健全,可以提供人民良好的生活秩序。東方的注重人際情感,有相當優良的倫理制度,弟子規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就是倫理制度的基礎。東西文化都注重人際之間基本的禮儀, 教養孩子如能依循弟子規,相信必定能建立孩子優良的道德習慣和良好的生活教育。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首四句就點出家庭中該給孩子的遵循方向。現在社會許多亂象源自父母本身行為不端,父不慈子不孝,家庭暴力頻傳。去年桃園縣一對年輕夫婦沉迷線上遊戲,寧願花錢上網,卻捨不得買奶粉餵一歲女兒;活活把孩子餓死;今年七月間新北市劉姓男子,與獨子在家中玩電視遊樂器,買威士忌共飲,酒後亂性發生扭打失手打死兒子;還有孕婦吸毒,罔顧胎兒生命安危……等等。許多社會新聞暴露出部分家庭父母習性不佳,造成人倫悲劇。重則家庭破碎,孩子道德觀念淪喪,輕則身心發展不佳,造成健康受損,性格扭曲,影響學習和生活。 現在學校教感恩,從各種節慶,各種領域融入課程,都不如在家裡的實踐來得根本,家庭教孩子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謹慎恭敬言出必行,須由父母品行端正做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身教言教,日日行之,家庭和樂,就是境教,家和萬事興,孩子自然耳濡目染,自然習得。家庭基礎在父母,家庭的教養決定家庭的完整和孩子的未來,做事謹慎講誠信,是人我間信任的基礎。 孩子的教養有一定的時間,錯過了,想要彌補不容易。孩子願意順從父母師長的管教,自然學習過程文化傳承過程會比較順利一些,許多教育講究學習體驗,當然那是教育身體力行的部分,必有其需要,但是人不一定要在烈火紋身中學習痛楚或如何避免火噬,學習方式多元要建立在紀律之下,因此,從孝悌和謹信的家庭規律去教養孩子是正確而充滿愛的開始。 宋史程頤傳:「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與之處,以薰陶成性。」常言道德不可教,因為道德是要靠薰陶,不是靠說教。薰陶需要因長期接觸典範、而使人在生活習慣、思想行為、品行學問等方面,逐漸得到好的影響。效果非常緩慢,家庭裡最好的典範就是父母。因此有心要成家生育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先讓自己身體健康,品行端正, 才能成為孩子的典範。
-
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新診療大樓之我見
現在的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花了八~九億的公帑蓋了一棟新的診療大樓,大樓竣工後已經遷入運作兩個多月,週二上午陪母親前往看診,發現該大樓仍有諸多缺失亟待加強改善。 掛號前座椅明顯不足,許多白髮蒼蒼的長者得佇立一旁等候掛號。環顧掛號處四週牆面看不到醫師的門診時間表,詢問一旁服務台一位戴眼鏡的志工阿嫂為什麼牆面看不到醫師的門診時間表?她回答說:「我怎麼知道。」口氣很是不耐煩,或許是被問多了、或是在家和家人互動不佳影響心情所致。既沒那份耐心,就不要出來當志工,大可在家休息自然沒人問妳,難不成妳是為享受醫院免費冷氣來的? 診療大樓內的動線標示不明確,現場又無導引人員,不識字的長者在電動手扶梯旁一臉茫然不知何去何從,而那所謂的志工卻在一旁服務台聊天看報紙。 上午正是門診病患最多的時候,那天上午往下的電動手扶梯卻是停止的、豎牌保養維修,保養維修為什麼不能在門診時間外? 新大樓蓋在原院址後的斜坡上,那斜坡約有40度,對一般人不算甚麼,但對膝、髖關節退化的老人或殘障者就不是一個斜坡而已,那像是一個天梯。雖然在山外公車站有接駁車,但如果直接到原院址的病患怎麼上去?雖然我看到有一台電瓶接駁車停在側門,但當場無任何人招呼導引,雖有接駁車形同虛設。 現在任何政府單位的所屬空間,都有iTaiwan的Wi-Fi分享,這新大樓已運作兩三個月,居然還沒Wi-Fi分享。 除了這些一般人能直接看到感受到的缺失外,相信內部還有很多需要加強的醫療軟硬體,希望院方能有積極作為速謀改進,能真正嘉惠地區民眾的醫療需求。否則花了八~九億的公帑蓋了一棟讓大家更不方便的大樓,就失去其價值與意義!
-
馬路亂象何其多
台灣地狹人稠,特別是擁擠的都會區,街衢四通八達,雖給市民帶來了便利性,卻也延伸出不少的交通問題。無論是流竄在道路上的龐大機車群,或者較佔路面的私家自用車、公車,每到尖峰時段,總是佔滿了所有的幹道。行駛於龜步的車陣中,一旦失去了耐性,有些人難免火氣上了身。或許只因前車起步稍微晚了些,或由旁道匯入的車輛搶了先機,常會無法克制的猛按喇叭表達抗議。然而塞車的問題依然無解,只有讓憤怒的心情伴隨和影響著你一整天,又何苦來哉呢? 年輕時也騎過了好多年的摩托車,深知機車族風吹雨淋的痛苦和肉包鐵的危險性。所以自晉升開車族後,不免常會顧慮到他們的安全問題。開車時我會刻意與他們保持安全車距、絕不駛入機車專用道,也會在行經積水坑洞時小心翼翼的減緩速度,免得濺了他們一身濕。雖然大部分的騎士讓我心憐,但也有為數不少的魯莽剽悍騎士,卻讓我看的猛搖頭。他們可以成群結黨的霸佔不該行駛的車道,或者恣意的在車陣中穿梭耍酷。有時明明是綠燈,橫向的車道卻常冷不防的衝出個闖紅燈的冒失鬼,雖都有驚無險,但也常嚇得我冷汗直流。 至於有些開車族的修養,也未必比機車族來的好。停等紅綠燈時,總有駕駛人可以大辣辣的停在機車停等區,甚至車身橫擋住整條斑馬線上,逼的行人只能在車潮中危險閃避。又在變換車道或轉彎時未打方向燈,因而提升了擦撞意外的肇事率。更有駕駛者將市區道路當高速公路飆車,完全無視其他用路人的安全。 還有那些隨處可見的低頭族,就更誇張了。他們的視線,永遠只停駐在方寸大小的螢幕上。交通法規規定,待轉車輛應禮讓行人先行,行人有優先通行權。立意雖好,但如遇到低頭族過馬路時正在滑手機,專注螢幕訊息而步伐溫吞地簡直要讓駕駛者發狂。 更有些行人,專用斑馬線不走,卻偏偏喜歡在車道間穿越,僅為貪圖一時的便利。有好幾次,我按照速限規矩地行駛在車道上,卻常被從對向車道穿越安全島的行人給嚇著了。幸虧車速不快,我才有來得及剎車的反應時間。一般安全島上遍植濃密的樹叢,易遮掩住駕駛者的視線,萬一發生了不幸,肇事的責任歸屬實在很難釐清。 台灣就是太講究人情,擔心過於嚴厲的交通法規招來民怨,所以執法寬鬆,寧願以勸導替代罰則。因而國民常抱持著僥倖的心理,只要路口沒有架設測速器,或警察不在路口值勤,為了節省時間,就算違反交通法規,只要不被糾舉,也不覺得有何不妥。更曾有人因超速和闖紅燈,被警察隱密偷拍到,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對媒體申訴,責怪警察引誘犯罪,才會陷他們於不義。如此無理的說詞,居然還獲得不少人的附和,想來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想要徹底改善馬路亂象,何不學學新加坡的作法。有人批評新加坡的交通法規太過嚴苛,駕駛者稍有不慎就會觸法,隨時都會被吊扣駕照。眾所周知「馬路如虎口」,任何駕駛者或行人只要「稍有不慎」,都有可能造成終身無法彌補的遺憾。所以為了個人或家庭的幸福,也為了其他用路人的安全著想,守法就該從你我開始做起。
-
失民心者失天下
這次的九合一選舉,國民黨眾叛親離大敗,其嚴重程度不亞於當年大陸挫敗撤退來台,當年丟掉整個中國大陸,政權易幟,退守台灣一隅偏安迄今。如今丟掉台灣地方政府90%以上的治權,連一向國民黨自詡為鐵票區的金門也不保。當年丟掉大陸是失去民心,如今亦然。 失去的中國大陸再也拿不回來,而今失去台灣的縣市,能否再拿回,得看選民是不是認同國民黨以後的作為。 這兩年以來國民黨提出的施政政策幾乎是一無是處,都是些粗糙的政策。其決策過程是閉門造車、急就章、缺集思廣益。諸如二代健保費利息的征收,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的刪除、月退休金18%利息刪減,都是一些自以為是、讓親痛仇快的不成熟政策,何以謂之,試析如下: 二代健保費利息的征收,銀行存款每滿五千元台幣利息收一百元健保費,明顯違背「獎勵投資條例」之精神,投資或勞動有所得已被扣繳所得稅,所得的血汗錢沒用完存入銀行以備不時之需,又要再被剝一層皮。這是懲罰儲蓄,而不是獎勵投資。 因為此政策,許多人將大額存款單分批拆散再存入,避開存款利息超過五千元台幣的門檻,忙死銀行櫃檯人員。有些人甘脆將存款提往大陸,存在中國的銀行,利息既不必被收健保費,且年利率超過3.2%,高過台灣利息兩倍以上,又可坐等人民幣升值之利,何樂不為?這樣蠢的政策造成掏空台灣、錢進大陸的結果,制定政策的人可曾想到?很輕易可想到而沒想到,是否有意圖利大陸的銀行?制定政策的人比間諜還可怕! 有辦法的人將存款搬運到大陸的銀行,沒辦法的退休老軍公教,指望那一點利息過日子,卻被結結實實的扣二代健保費利息的征收。 二代健保費的征收,沒征收到有錢人的錢,卻是在吸勞苦大眾的血! 民國84年以前軍公教待遇菲薄,上不足以奉父母、下無法蓄妻兒,直至民國84年以後國家整體經濟改善,軍公教待遇才得以提昇。所以規定在軍公教退休以後,民國84年以前年資的退休金得以優惠存款存入,超過銀行利息部分,由政府編列預算補助。這是政府對退休軍公教的承諾,是政府(雇主)對員工要約的一部分,是既定政策,意在補償民國84年以前軍公教待遇菲薄。而今竟在反對黨為反對而反對下,國民黨屈從欲片面毀約,刪減優惠存款利率。法學博士的黨主席、馬總統,難道不知道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 曾經為政府賣力賣命的退休員工得不到政府應有的照顧,反而弄得像過街老鼠般動輒得咎,怎不讓退休的軍公教心寒? 每逢需要這些退休的軍公教支持時,就大喊為保衛國民黨、中華民國大家捐棄前嫌,團結一心投票給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如果你是這些被黨國利用打壓的人,你還有那份慷慨激昂的熱情嗎? 國民黨這次的重大挫敗是預料中的事,我們痛,痛心疾首!我們哀,哀莫大於心死!
-
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應心平氣和﹑尊重彼此
九合一大選,當為台灣選擇未來的一大關鍵,今年,發生許多風風雨雨,不管是媒體的關注,或是議題的選擇,被學運、食安等占了版面,間接沖淡了選舉的熱潮;地方政府與候選人的自律,使得市容不再有插滿的旗幟,也沒有太多的宣傳車噪音;而新、舊面孔的交鋒,也使得大家的選擇不再侷限於特定政黨。 這樣的轉變顯示選舉不再只是激情與誇張的展現,也是趨向「理性」與「和平」的善的轉變;當然,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無論你是用什麼角度去衡量,每個人心中早就有自己所屬意的人選,選後,你還是得回歸正常生活;所以,在這過程,請心平氣和,不要讓結果傷害了自己生活或身體,也請尊重他人的選擇與看法。 同時,避免「選舉症候群」所帶來的影響,在選舉的過程中應該衡量自己身體,不可勉強,而無論選後高興或難過,選完就回歸平靜,不要讓選舉釀成不必要的悲劇,因為選完了,你還是得工作,還是得面對人生;許多專業醫師已有很多好的建議,可以參考,例如在心理或是生理都要「量力而為」、「心平氣和」。 選舉,只要達到「擇你所愛,愛你所擇」就好;過後,也請多愛自己,也多關心我們親朋好友與周圍的人,無論結果如何,別讓它影響了你今後更重要的人生。
-
出書分享教育愛
我的太太由出版社出版一本書「校長室之窗」,是她多年來在教育崗位上的心情寫照,敘述二十多年來許多動人的親師生校園故事。所有稿子幾乎都刊登在報章雜誌上,更有多篇稿子曾獲教育部電子報、台北市家長學苑,學校讀書會及網路部落格轉載,列為參考資料,如「一塊浸潤悲傷淚水的餅乾」、「撒下黃金種子」、「畢業喝采」、「珍惜你我交錯的剎那」等等。 當今社會有存在一些社會及教育問題,身為教育人員,心靈的敏感及精神的負荷,都會比其他行業來得辛苦,而有愛心的人最美,肯付出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喜愛,有慈悲情懷的人才會受到大家的讚美。 老婆從擔任老師開始到擔任校長,教書、經營校務之餘,就將身邊發生的大小故事,化為動人的文字,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受惠和感動,一起來從事教化工作。 她雖然著墨在校園較多,但這部分卻是與我們的學生、家長和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息息相關,值得大家細讀,也希望好好的感受校長那份對教育春風化雨的殷殷期盼,希望明天的教育會更好。 除此之外,她所敘說的發生在你我身邊的大小故事,也適合小學高年級以上至成人各年齡層閱讀,相信每一篇文章,都會帶給我們一些省思。 她除了喜歡寫作之外,也廣泛而持續的閱讀,更是工作之餘最佳的休閒,從不把讀書閱讀當作苦差事,才能讓她從一位南投中寮深山中貧困的小孩,從谷底翻升成為一所小學的校長,她從國小就受到許秀如及曾長泉老師的教導和鼓勵閱讀,為他們訂報,贈送張秀亞的書給她,而她有一份對閱讀文史哲百家叢書下的功夫和堅持;她也是一位認真積極生活、旅行飄泊,對生命熱情揮灑的人,她的真誠與努力,已都化為動人的詩文,值得為她鼓勵和喝采。
-
參觀展覽會之後
隨著新聞媒體的多樣化,資訊發達的結果,往往很多事物需要靠展覽來表現成果,所以我們時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在任何展覽場所,櫃台上堆積如山的資料,人手一張甚或一疊印刷精美的印刷品。 這樣的傳播資訊息,已經到了氾濫成災的地步,拿到這種印刷品的人,能有幾人靜下心來看詳細的內容呢?不是隨便往皮包裏一塞,就是丟在地上,造成整個會場的髒亂,枉費舉辦單位當初的一番苦心,實在可惜。 知識的獲得是靠平常一點一滴累積,不可能一天之內囫圇吞棗,將所有的知識吞進肚子裏,身為現代人常以忙為藉口,做為拒絕長進的理由,既然撥空去參觀任何展覽,那麼對於薄薄的一張紙,應該不會花費我們很多時間才對,看一下內容,增進知識,況且這些知識是免費索取的。 像汽車展,一定會散發一些關於認識汽車的常識,你瞭解了之後,不管是否要買車,至少跟朋友聊起來,多了一個話題,資訊展更不用說,介紹最新的電腦資訊,讓我們知道電腦不是冰冷無情的,是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教人懂得運用現代科技。 還有花藝展,賞花是件風雅的事,但是光看它,永遠也不能體會出種花的樂趣,為生活增添點綴,使人生加多一點色彩,看完展覽之後,再看看簡單的說明書,你會躍躍欲試,開始計畫栽種花草。 其它如民俗技藝展,更是多采多姿,每個攤位內容,對於現代人來說,的確非常新鮮,因為那是祖先遺傳下來的藝術,但是攤位的主人,不可能對每個觀眾重複說明它的來龍去脈,透過你手上的那張資料,你會恍然大悟,中國的文化原來是這麼豐富,這樣的耐人尋味。龍鬚糖不比牛奶糖差,牛舌餅比漢堡還香,皮影戲比電影還精彩,恨不得將一份中華文化攝入鏡頭裏,而那些薪火相傳的主人是多麼值得敬佩的,他們能夠忍受著寂寞來傳承文化。 有時候聽一場音樂演奏會,或者歌劇舞蹈表演,紓解一下緊張的心情,該是件美妙的事,藝術的殿堂是很難攀登的,但是透過文字的描述,使觀賞者更能心領神會,覺得它不再是遙不可及,而是隨耳可聽聞得到,如果說花草是人生的色彩,那麼音樂是旅途上的潤滑劑,要是缺了這些元素,生活該是件單調無趣的事。 我們匆匆的在車站來去,彷彿自己是個人生的過客,為什麼不停下腳步來,看看落地鏡旁的那些勸人為善的書呢?或許在裏面能夠得到心靈上的安慰,看到一些真理格言,心裏豁然開朗,也是收穫,為什麼要對它們敬而遠之呢? 時代一直在進步,我們不能自我設限的活著,不過我們也許不曉得這日新月異的產品,是許多人胼手胝足努力得來的,去看了發明專利展之後,可以知道最新產品及它的用途時,對於發明新產品的人,懷著一顆感謝的心,同時充份利用它,才不枉費發明人的一番苦心。 說來人生在世,跟任何的展覽都脫不了干係,不要只為了一時湊熱鬧及趕流行,跟別人擠得整個會場亂哄哄的,像座沒設欄的菜市場一樣,只要你用心去注意,唾手可得的知識充滿著生活當中。
-
公共圖書館24小時開放宜循序漸進
新北市立圖書館新的總館將於明年初落成,新北市市長朱立倫日前於市政會議上指示,要求打破傳統公共圖書館開放時間限制,比照誠品連鎖書店24小時開放,此舉將成為國內公立圖書館首例。 朱市長表示,圖書館不再只是書庫,創造閱讀環境必須從人性出發,如同家中大書房。開放時間也應該配合現代使用者需求。當市民願意走進圖書館,那就成功了。 新北市為全國人口最多的地方行政區,擁有可觀行政資源執政優勢的朱市長推出的政策措施動見觀瞻,他在第一個四年任期內已推出許多便民服務創舉,雖然美國或台灣某些大學圖書館早已實施24小時開放,但公立圖書館24小時開放,對台灣各縣市來說仍屬創舉。新北市公共服務行政資源之豐沛可見一斑。 朱市長推出新的便民服務措施,立意良善美則美矣,但就筆者使用公共圖書館資源的經驗與觀之,公共圖書館的空間規劃和營運管理,乃至其主要服務對象範圍,與連鎖書店乃至公私立大學附設圖書館有別,況且就算是誠品書店,全台灣也只有幾間分店能做到24小時營業,誠品在中部規模最大的勤美園道分店也只營業至凌晨零時,若新北市圖書館改為24小時開放,除了水費、電費、網路費、人事費等營運成本勢將大幅增加外,加以考量各地公共圖書館編制內專職服務人員不足,值班人力調度恐將成為圖書館主事者的頭痛問題,如何維持館內閱覽空間環境品質(如清潔、防火、防扒竊、防性騷擾與其他有礙公序良俗的不雅行為)更是一大隱憂,全天開放的公共圖書館若內部管理鬆懈,易淪為翹家學子與遊民佔據的公安與公衛死角。況且公共圖書館24小時開放,真正受益的只有準備升學和就業(如國家考試)考試者而已,要大多數市民為少數考生或夜貓族使用公共圖書館的水電費和網路費等營運成本買單恐怕並不合理。 筆者認為新北市政府若要鼓勵民眾親近公共圖書館,在考量公共資源有限且多數地方政府都是負債累累情況下宜循序漸進,不必亦不宜操之過急一步登天。建議新北市政府先從試辦延長圖書館夜間開放時間至凌晨零時做起,再視新北市民使用狀況決定是否逐步實施公共圖書館24小時開放。 此外,鑒於新北市幅員遼闊,為求縮小新北市各區域間城鄉發展差距,落實政府的落實文化公民權施政訴求,新北市政府若要延長圖書館夜間開放時間甚至24小時開放,似宜爭取協調大眾運輸服務業者增加停靠新北市立圖書館的夜間公車路線與班次頻率,否則新北市市立圖書館改為24小時開放,受惠者恐怕最多只涵蓋板橋區居民,新北市市立圖書館畢竟是屬於全體新北市民的公共圖書館,並非放大版的板橋區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