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對孩子的防護網該撤掉時就撤掉吧﹗
我是當人家媽媽的,孩子的學業表現不如預期,也非常擔心,跟學校的輔導老師談過這個問題,她跟我說,根據她接觸到的學生家長,都替孩子做太多了,這些直升機父母,也造就了一堆長不大的媽寶。 家長一面一直跟孩子說,你不怎樣就會怎樣怎樣,把事情說得很嚴重,期待孩子能如家長所願的有所作為,可一面又在孩子還沒摔下來之前,就已撒下防護網,準備孩子在摔下的剎那接住,像這樣孩子那有機會摔痛?他怎麼會相信,不這樣不那樣時,真的會摔得鼻青臉腫呢?因為在他還沒摔下來之前,下面已墊好防護網囉! 對喔!聽到輔導老師這樣說,覺得不好意思,我也是怕孩子摔下來會痛,總是拿自己的肉身擋在他們的前頭,結果是我跌得皮綻肉開,受到傷害,孩子那裏知道痛?他還嫌你囉嗦呢!反正孩子有什麼狀況,我們當家長的馬上會想辦法幫他們解決,不過仔細一想,我們到底要幫孩子做到什麼程度才夠呀? 這也讓我想到,其實現在的孩子都聰明得很,只要他們願意學習都快得很,課業上不用這麼耽心,倒是看過太多的社會新聞,讓人擔心他們的品性問題,害怕這樣費盡心機養出來的孩子,會變成理所當然的享盡所有資源,卻不知道養成負責任的態度,反正這是別人替我安排的人生,不見得是自己要的。 又喜歡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負不了責任時就一走了之,留下爛攤子給父母收,甚至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自理,或者人生太順遂,沒有遇過挫折,等遇到挫折時,不知用正當方式排解,只會做出傷人傷自己的事,這才是我所耽憂的。 所以我警惕自己,孩子該獨立時,就要輕輕的、慢慢的放手,最終能夠讓他們展翅飛翔,一開始雖然會跌跌撞撞的,可他們的步伐會越走越穩健,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因為屬於他們的人生,我們當父母的沒有辦法幫他們過,對孩子的防護網,該撤掉時就撤掉吧!
-
善耕樸食──從食農教育扎根
醫院的目的是在做什麼?宗教的目的是在做什麼?政府存在的功能是什麼?我們活著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我孤單守在這座小島上,從推動有機生活、創新培力、到食農教育,始終叫好不叫座,沿路所見、所思及所為,點滴在心頭。我想分享出來,不只是在金門,在台灣、在兩岸、在世界,希望能產生一些共鳴,進而共同來反思我們當下面對的問題。 謙恭省思更寬廣之路 在我回到故鄉的第七年起(2008~2015),金門的地位與價值益形重要了。六年多前,大部份親友對我落葉歸根有點不以為然,我也幾乎在臨門一腳(2014年底)棄守撤退,準備搬回台灣。其實,當初搬回金門,我的任務非常清楚,就是藉著故鄉這個中轉位置--「反躬大路」、回防台灣。 「反躬大路」的意義與「反攻大陸」是不一樣的。「反攻」是居於劣勢或呈現敗象的重新整頓、再度出擊;而「反躬」含有更多的自省空間。「反躬大路」是一種柔軟、內斂而又洞達人生的處世哲學,抱持「退步原來是向前」、謙恭踏實地省思更寬廣的道路方向。 當然,「反躬大路」還是含有前進大陸的意義存在。我在2007年底住進台南下營農場(廢棄豬舍),就開始在構思謀劃,想在故鄉這塊生態淨土推動土壤改造的工作。我們希望藉由金門的深耕,逐步生根,做為兩岸的示範平台。就這樣,我在2008年中陸續返回金門,直至當年底將民間社團(浯洲有機樂活發展協會)籌組成立。 此刻回首,「反躬大路」這條路,一樣是艱辛難行的。我的第一本書名《峰迴路轉--回歸金門的有機心田》,峰迴了、路也轉了,但就是無法順心如意,就是要繼續磨練我的心志。問題出在哪裡呢?此刻我突然領悟了,就是善耕沒到位,少了「善耕」的心法,我無「法」可守,無「法」可護。 土地壞了人類就滅絕 沒有具足恭敬心善待大自然,沒有具體落實善耕這片土地,因地不用功,如何期待結好果呢?不只是我,現下的人類,盡皆如是,所以我們只好活在共業之中,我們只有一起繼續接受「魔考」,直到人們都能體悟何為善耕之道,且反諸內心去行動與實踐。 金門的地位與價值日漸突顯了,我也在關鍵時刻參與翻轉了,這讓當初不以為然的親友轉而為我慶幸。只不過,我們深知,位居兩岸中轉地理優勢,擁有得天獨厚的海島生態,相對也面臨著農業生產體系的極大威脅。尤其面對氣候變遷、兩岸貿易自由化帶來的新衝擊,我們的慣行農業生產模式若不及時轉型,不僅將危及自身及子孫的生命健康,尤其更將失去兩岸永續生態農業發展的優勢與契機。 但是,我們有多少能耐改變呢?我們又有什麼方法轉變已經 集體扭曲的價值觀呢? 我們只能無奈地看見,從老百姓到擁有政治資源者,長久以來並未深刻認知與重視這個議題;活在當下的人們,並未把最貼近、最攸關自己性命,以及延續下一代最有益的事情,也就是我們賴以為生的生態與農業--物種與食物,視為比金錢、物質還要重要的優先覺醒。 「當真正的農業死掉了,我們都會一起跟著死掉!」這是菲利普.林伯里(Philip Lymbery)在《壞農業:廉價肉品背後的恐怖真相》書中的一段話。我這幾年讀過《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及《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等等不少有關農業「心」革命的書,無論國內外,挖掘與披露農業違反道德良知的資料不斷問世。這是危言聳聽嗎?肯定多少會有人駁斥這個論述,尤其是靠化學農業生產鏈營利的生意人。 事實上,我認為一點也不過份。因為,當我們周遭的物種滅絕了,必然也是人類消失之時,何況是我們直接吃進嘴裡的農產品。回想一百多年來,特別是這半世紀,地球物種日漸減少(除了變種細菌大量繁殖以外),人類的健康系統每下愈況,關鍵難道不就在農業嗎?《新世紀農耕》作者鮑伯.肯那德(Bob Cannard)認為,有健康的土地,才有健康的身心靈,這也就是「善耕」的理念。 心存對善耕者的感恩 《新世紀農耕》書中說到,農業是文化興盛的關鍵,也是人民身心靈健康所依賴;中國五千年來的文化歷史,根基無非不是靠農民對土壤的愛護和尊重。然而,當我們為求便利與變利,全盤接收西方工業的大舉侵略,為了短利而使用化肥,犧牲了土壤的健康。當土壤中毒生病,我們的身心靈會健康嗎?這是當下我們做為人類最嚴重的生命與靈性危機。 農夫的天職是供應良食給眾生,做為交換生活的資糧,這是天經地義的事,這是務本;根本的事沒做好,做到害人害己,就只是為了賺更多的錢。為官者善待百姓,一心念及民之所欲,這是本分;本分沒做到,卻為私利違背良知,天下大亂,莫過於此。 縱然如此,我們還是必須努力去扭轉這個失衡的情勢。要從何著手呢?如何改變大家對飲食源頭的觀念,以及身體力行呢?我的答案還是必須從全民「食農教育」著手。 什麼是「食農教育」呢?我以「善耕樸食」四個字做為推動的主軸。「善耕」即善根,秉持一顆善心對待土地,友善耕作;「樸食」即樸實,返璞歸真,選擇在地天然食材,拋棄過度的精緻料理方式。「善耕」即是農耕的心修練,「樸食」即是飲食的再教育。透過「善耕樸食」的理念來推動食農教育,心存對善耕者的感恩,才能打造良心的飲食與健康體系。 其實,這與我們推動多年的有機、樂活,以及國際時下正夯的慢食、慢城運動,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概念。遺憾的是,只要談到「有機」,無知或有特別居心的人,就會以阻礙慣行農業的經濟效益而大肆批判,好像深怕大家再也吃不到農藥了。 重建人與土地的連結 我們將慢慢領悟到,糧食系統是全球暖化的關鍵因素,如果政府想要推行更大範圍與務實的永續行動,必須談論食物。食物是政治議題,更是環境的問題。當我們理解食物和農作物是氣候危機的一部分,就會把選擇食物和友善農耕視為解決生存環境的要項之一。 拯救人類生命與環境生態,必須從飲食源頭啟動。食物來自農耕,透過親近土地,重新建立人與食物、人與土地的關係,進而了解自己吃的食物、培養選擇食材的能力。不只是吃好,更要塑造全食物(whole food)與心靈自在的生活品質,這是推動食農教育的目的。 食農教育並非只是廣設校園小農場及美食遊藝的體驗,而是透過食物來連結社區、農業、土地與生態,讓消費者經由與食物、動植物、自然環境、生產者、加工者和相關行動者的互動過程,認識在地農業生態、正確飲食生活方式及其所形成的文化,彼此惜福感恩,進而邁向地產地消、自給自足的生命共同體。 有人說,教育(或訓練)的效果太緩慢,沒辦法馬上看到成果;但這是共識的必須過程。就好比要蓋一棟超高的大樓,事前的規劃整訓是不可缺少的。大家也許只能看見表面的大樓在蓋了,或者蓋出來了,但不一定有機會參與他們動工前的繁複準備工程。蓋大樓只需要幾年,但是起造前的籌劃整訓時間超過數倍,只是你不一定看得見。 同理,教育培訓的過程就是在做籌劃整訓。食農教育的對象是全民,要讓全民一起參與蓋大樓,這棟大樓的名字就叫做「生命」,這是一場生命重建工程。透過教育培訓,扎下基礎馬步功夫,凝聚新氣象,揪集新熱血,減少啟動後的共識磨合,或者目標方向不一致。或許過程是緩慢了,但絕對是更精準到位的。 食農喚起產銷新生機 多年來,我不顧極少數人的反感,致心倡議推動「金門有機養生島」,絕對不是為了反對化學農業而反對;相反的,我們希望透過引進新的友善農耕技術,幫助老農民解套,重拾道德良知與永續生財之道。畢竟化學農業害己又害人,尤其在食安風暴延伸加劇之刻,勢必加速進入死胡同裡,被世人所鄙棄。 有機養生島的概念不只是改革農業源頭的問題,更是重拾身心靈健康自在的人類生命重建工程。土壤改良、農業研發及技術推廣……本來就是農業部門的工作,我不懂農業專業,更不是在論述有機技術,我倡導的是以食農教育喚起地產地消意識,透過這個扎實的生命教育,刺激兩端的友善產銷運作。 只要食農教育扎根了,當大家覺知要吃無毒的食物,農人自然會設法去生產,何須行銷與推銷?尤其更有益的,推動食農教育,除了從學童教育體系切入,逐步擴及到社區和家庭,相對也會促進周邊食衣住行的相關健康樂活產業起飛,諸如生態休閒農場、蔬食餐廳、有機小舖、綠色民宿或Long Stay、低碳交通、生態旅遊……等,這樣必然會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一起翻轉農業的新生機,甚至引領金廈旅遊生活圈的新商機。 因此,我不是在談局限的農業或有機,我一直在談超越農業、超越有機的心靈與大地重建工程,藉由宇宙本源的波動能量,喚醒你我已經疏離的內在自性本能。我倡導的也不只是在務農種菜,更是種出自己心中的一畝福田。 新世代投入農業創新 廣義的農業,涵蓋農林漁牧業。從播種創造生命,到培育養護生命、收成、延續生命,是一項藝術的生命工程;期間的生生之道,充滿著智慧與哲理。新時代的來臨,世界及台灣的發展趨勢,讓愈來愈多人開始認真醒思,生命的意義、生活的目的為何?很多樂活族、漂鳥族、新世代已跨出行動,選擇躬耕田園、親近自然及擁抱大地,讓那重重的生活壓力轉變成悠然自在的瀟灑人生。 在我的觀念裡,或者說,我們想要帶動的農業新生機,它不應該只是農政單位、或農業生產者的責任,它是屬於全體國民、全體商業經營者,特別是新世代年輕人捍衛土地環境的共同使命。我們希望金門也能朝向這個友善土地、生態旅遊與休閒慢活的創新模式前進。唯有這樣,金門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有機產業、創新農業、青年創業,這三者有什麼關聯呢?有人以為有機與產業沒關係,有人以為創新與有機沒關係,也有人以為青創與農業沒關係……真的是這樣嗎?有機、創新與青創,這三者不只關係密切,更是一項從心出發的新價值改造工程。如果我們還把有機與產業、創新或青創劃清界線,這個封閉思維將難以見到金門的創新和突破。有心投入金門休閒觀光的農友、民宿業者及食農服務鏈創業的青年們,勢必要整合起來共同努力。 我們一直鼓勵年輕人要積極投入參與農業。年輕人要具備一點理想主義,要深入去認識某個議題,倘若覺得有機食農、友善土地這個議題很重要,就要勇敢投入及參與。若能親自投入有機務農、或周邊休閒新創事業,當然是很好,但這不一定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最重要的是你要關心,在適當的時候,你覺得這個議題非常重要,你就要發聲及支持,甚至付諸行動。當下,我們確實很少看到年輕朋友們對農業議題在發聲。 凝聚善因迎向新時代 說到此,究竟醫院、宗教、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活著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這些答案就算是修完四年大學也說不清。但是,我們要理解的是最原始的立意,也就是當初會發生的動機。 簡單說,醫院是為了解除人類的健康危機;不過,如果是這樣,隨著醫學及器材的日新月異,病人肯定會減少,為何醫院越蓋越多、越大?宗教是為了幫助人類解脫困惑與煩惱;不過,事實好像是,我們過得反而越來越不快樂,種種憂鬱症狀或自殺的比例增多,然而,廟堂卻一棟比一棟蓋得豪華。政府基本上不就是要讓納稅的人民豐衣足食、健康幸福,結果你以為呢? 我們活著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這裡不高談闊論。在談生命目的之前,我們必須先有食物可吃,才能活得下去;現在吃飽不成問題了,竟然是往毒裡吃,吃到讓我們想活活不好、想死死不了。我們人類、以及政府的存在,竟然餵毒給自己,讓自己「不得好死」。果真如此,還談什麼生命的意義呢? 好吧!不管怎麼個死法,至少此刻大家都還活著。那麼,就不管過去了,從現在開始,我們必須體認要過新的生活,我們要勇敢說出:「我不是來適應社會的,我是來改變社會的。」我們無須再依循舊有的陋習惡法,我們要全力支持「食農教育」這項全民的身心靈健康運動,投入翻轉新時代的生命教育工程! 讓我們一起努力,趁你我還好好活著的日子裡,在善因的凝聚下,讓生產者覺知自己必須對消費者的生命負責,也讓消費者認識這群良善小農,體認必須維護生產者的福祉,一起建構真正幸福的永續島嶼。
-
金門主題故事館﹑故事村概念來行銷金門的創業商機
筆者,最近嘗試利用金門日報的副刊版面,寫著屬於自己家鄉的故事,希望能夠為自己的家鄉來做些事情,而這些東西基本上就是屬於創業者的材料或範本,因此認為利用中聚落的古厝、洋樓或老街的範圍,把一些閒置不用的空間,能夠加以整理修復後,交給金門的年輕人來當作創業的夢想,長久以來,金門一直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或東西,金門過去雖然有金門歷史博物館、西鹽鹽場文化館和金門國家公園成立的遊客服務中心,但就是沒有這種民間企業發展出來的金門故事館和故事村的概念,因此認為那就是吸引年輕人創業的商機,加上目前我有去台灣與國外有旅遊帶來的經驗中,發現很多地方或國家都成立了自己故事館或故事村的現象。 隨著這次的總統和立委的選舉來到,因此我把握機會在大選前提供給金門縣政府和相關單位或各候選人來做參考或施政政見,並將它實現出來。話說回來,其實之所以用成立金門主題故事館和故事村的緣由,則是因為有一天,一位在旅居台灣多年且想回來創業的年輕人,看了我所寫屬於自己家鄉的故事也就是之前投稿在金門日報的副刊版面中的文章,他覺得很感動,因為總算有人在寫自己家鄉的事情,因此他建議我用回饋的方式把這些素材或範本成立一個民間的金門故事館,也就是透過地方政府或立委們協助創業者尋找些閒置可再利用的空間,然後吸引像我這樣的年輕人來投資與創業。 對我來說,自己也是一個在台灣讀書求學和打工幾年的年輕人,打從金門高職畢業以後就進入台灣的私立中國海專就讀,所讀科系是食品科學系,而我們學校有個學長本身就是創業家,那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鴻海的董事長郭台銘先生,是一位傑出的校友。另外我有在台灣打工的機會,主要是為了賺取生活費或註冊費用而跑去工作的,剛才是從圖書館擔任工讀生開始,然後也幫學長賣過早餐生意,甚至也到便利商店來打工。回到金門後就讀於國立金門大學觀光管理系,畢業後也先後在金門的政府機關和民間企業工作,例如金門縣政府教育處和社會處的短期助理人員,並且派人到學校或鎮公所去工作,在民間企業方面也做過餐飲或特產業的工作。 只是筆者大學畢業後那年開始,就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國軍越來越少了,因為以前這裡曾經有十萬大軍來進駐金門所帶來的繁榮與商機,只是風光不在了,加上經濟不景氣、國軍的精實案、當地人口稀少和年輕人都出外打拚不在金門的情形,使得金門的商家生意非常的糟糕,原因就是沒有人潮來消費就不會有商機,且這幾年雖然有小三通與陸客自由行、縣政府與民間企業(例如昇恆昌金湖廣場、金湖大飯店和台開的免稅商店街等)有在努力中,但還是無法有效讓年輕人回來工作或創業。 因此,除了在金門日報寫些屬於自己家鄉的故事外,早在幾年前就有創業的動機和想法,同時經過初步的觀察或瞭解市場後,發現金門有三種值得發展的商機: 第一是兩岸小三通與陸客來金門自由行的觀光商機。 第二是現在很流行的東西就是強調慢活或樂活的商機。 第三是社會企業、社區共生和在家工作的商機。 至於我所提出來的創業商機和理念,就是正好是屬於第二和第三的組合方式來考量的,也就是透過金門故事館和故事村的概念,交給我們這些年輕人的創業家做為實現夢想的舞台或展示平台。方法就是利用現在這種強調樂活或慢活的旅遊型態,然後透過政府或金酒公司就是扮演社會企業、社區共生和在家工作的推動者或協助者的角色,讓大家一起來參與行銷和發展金門的計劃。因此建議縣政府、國家公園、立委候選人把這些七大傳統聚落,例如金城的水頭、珠山和歐厝、金寧鄉古寧頭南山村和北山村、金湖鎮的瓊林村還有金沙鎮的山后村等聚落,經整理、修復和空間活化後交給年輕人來經營與管理,還有老街或街道的活化與再利用方式創造金門夜間商機,例如後浦老街、模範街或後浦十六藝文特區、金門城與明遺老街、沙美老街或有金門西門町之稱的山外街道,甚至小金門的東林街道,可透過展示櫥窗、行動表演、行動藝術、文化創意創業、餐飲包裝、年輕人實驗工廠、休閒娛樂區、金門故事館、金門故事主題樂園、金門戰鬥營等形式來包裝所謂的街頭經濟區的理念。
-
讀言論廣場「依法執行公務何錯之有」後感
閱讀金門日報104.10.13「言論廣場」吳易翰先生大作「依法執行公務何錯之有」,個人持不同見解,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攸關高雄警方追趕無照闖紅燈的兩名短褲妹致撞車釀成一死一重傷慘劇,吳先生認為:「整個源頭要負起責任的其實是騎車的少女和其家長」難道學校就沒有責任嗎?兩名少女才十五歲,心智各方面皆未臻成熟,學校平常教育就要廣為宣導,負起諄諄告誡之責才是。吳文又說:「警方上前盤查屬於正常行為,不可任放違法,少女無照本就不該騎機車」。沒錯,問題是警方不當攔查追車釀禍才是罪魁禍首,不是嗎?這一點個人在FB曾旁徵博引作一番註解。要知道現代的法律是活的,瞬息萬變,每個法官在法律上見解各有不同,否則也不會常常被罵說「法匠」或「恐龍法官」,有些時候,違規和犯罪根本就不相同的兩碼事,難道就可以用盡一切手段予以打擊、排除嗎?要知道現代法律和過往時代最大不同就在於「無罪推定」論,沒有經過法院判決確定認定是有罪之前,任何人都是無罪的,既然是無罪,無論行、住、坐、臥乃至於生命,都應該要受到保障,不應該任意的被當作是罪犯來對待。因此,在「刑事訴訟法」上,警方必須追捕的也只有通緝犯、現行犯及準現行犯而已,單單看到未戴安全帽就像看到槍擊要犯一樣,或用自由心證來認定某某人是「見警即逃,非奸即盜」就進行千里追捕,這種觀念就是現今警察最容易犯的不良通病,是極端不正確的。 當然,交通違規是必須要查辦的,這一點沒有人會反對,然而在執行上,像超速的行為,能夠攔下來開單的,就攔下來開單,攔不下來的,就用雷射、雷達測試外加照相存證來取締。這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處罰條例」規定的很清楚,包括騎機車未戴安全帽也可以用科學儀器取得證據來告發,又何必要鳴笛緊追不捨或見警即逃就認定可能有犯罪嫌疑,致發生無法彌補的憾事,這對於執法人員(警察)來說,往往得不償失,在法律上也佔不住腳。天下父母心,誰不愛自己的子女,「小妹妹的死家長要負最大責任」及「明知道沒有駕照還讓她上路?不是找死?」並非如吳文所指「明知道」,而是有些血氣方剛,心智懵懂的青少年在好奇心的趨使下,趁父母不注意時偷取機車鑰匙逕行乘騎,這一點加強學校教育尤其重要。 另外本案最沒有同理心的是那位施姓員警PO文:「小妹妹,妳的死是妳們自己選擇的,對我來說,沒有任何遺憾跟可惜,警察依法行政何錯之有?」簡直一點同理心皆無,死者父親強忍悲痛並請媒體傳達「別再造成他們二度傷害」,如此深明大義,放下仇恨,寬大為懷的不想去追究,否則要是提起訴訟,警方追車以致少女闖紅燈釀禍慘死能脫干係?能保證沒有事嗎?謹在此列舉兩案例好讓執法人員引為殷鑑。2013年新北市陳姓男子遭兩名員警追車,轉彎時摔車死亡,新北地檢認為警方逕行舉發即可,依業務過失致死罪起訴那兩名員警。同年宜蘭李姓男子駕車躲避警員追查,自撞路樹不治,檢察官認為警員沒有逼車、追撞,予以不起訴,但民事判國賠一百九十二萬元。以上僅係個人淺見,還望各方給予我指教為是!
-
金門舉辦婚紗拍攝﹑集團結婚之建議
我曾在金門服役,對於金門的美麗風光留戀不已,之前縣府曾辦理拍攝婚紗補助,我就很有興趣,但後來不知什麼原故就停止辦理,這個很棒的政策對金門豐富的天然美景來說實在是很可惜。就我粗淺的認知,婚紗攝影補助款項以金門的財政能力來說應該不是太大問題,但補助後的延伸的實際跟無形的效益一定是遠大於那些金錢。首先,如果在金門拍攝婚紗,以新人的角度來說一定會對金門留下很好的印象,想想以前那些退伍的十萬金門大軍,哪怕當時只有在金門拍下唯一的一張照片,現在都是很重要的回憶聚寶盆,結婚是小倆口的終生大事,可以讓在金門這塊土地上留影,未來回味一定無窮;二來是拍完的婚紗照擺在婚宴會場,親朋好友進會場前一定會看到,有興趣的就會翻閱相簿,近幾年流行在喜宴的會場中撥放婚紗影片,無限次的撥放其實無形中就是金門免費的觀光宣傳;三來是金門各地的風景美不盛收,從金沙陽翟的軍事戰地、金湖太湖的晨出風光、金寧雙鯉湖的可愛水獺、金城後浦小鎮的閩南彎巷、甚至烈嶼的芋頭美食,這一系列都是攝影很棒的取材主題,拍了這些金門的戰地、生態、自然、閩南、美食等主題,想必也是突顯台灣各地特色之獨樹一格的婚紗照。在金門拍婚紗的好處這麼多,希望縣政相關單位可以再重新進行評估,為了金門未來的美好,強烈懇求縣府再延續此計畫。 再者,集團結婚現在台灣各地正熱烈進行,集團結婚多由政府單位主辦,民間團體協辦,各縣市幾乎每年都會舉辦一次以上。一來是促進結婚率,進而可能影響生育率;二來是辦理集團結婚勢必對媒體來講是吸睛的重點,也可以促進金門的觀光推廣;三來是台灣各縣市的集團結婚都有很棒的地方特色,比如高雄市政府就在美濃客家舉辦,融合客家文化與傳統,讓整個儀式看起來獨樹一格、別具特色,我相信以金門淵遠流長的閩式文化,加上文風鼎盛的瓊林士風,一定能夠在多元文化中展現出金門的優勢。因此,也強烈建議縣府有關單位能夠研擬,試著在今年新年度的開始舉辦集團結婚。
-
行車安全
曾經有輛正要前往彰化參加同學婚宴的箱型車在國道三號後龍段,因輪胎在行駛中爆胎而墜落在二十公尺下 ,此事故造成六死一命危。原本是場婚宴及同學會卻演變成天人永別,令人難過悲痛,直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事後,檢警發現這輛廂型車疑是加裝後座且兩後輪的胎齡高達十三年之久。輪胎多年使用造成龜裂、超載、夏天柏油路高溫、高速行駛、高架橋離地面二十多公尺、未繫安全帶等因素釀成這場悲劇。 這讓我們知道行車安全、汽車保養、汽車保險是不容輕忽。我們應把汽車當作消耗品,每個零件都有它們的壽命。汽車遙控鎖的電池、雨刷、車燈、車內燈、汽車的電瓶、煞車來令片,輪胎、正時皮帶、電動窗的零件、車子的電儀表、傳動軸、車底的避震器,壞掉或壽命將盡應予更換。這些幾乎是列在保養項目中。 愛車應於每5000公里進廠保養維修。5000公里屬於小保養,10,000公里的倍數屬較大的保養,所需更換的消耗品或零件會較多。若是老車,行車時要注意車子發出的聲音。轉彎時發出聲音,可能是傳動軸故障;若底部發出聲音或覺得車子有上下震動,則可能是平衡器和避震器故障。 除了車子的保養維修外,行車安全也要注意。開車前駕駛者應要求乘客繫上安全帶。下車時,應檢查車燈(包括車內燈及大燈)是否關掉。駕駛人在車內有較長的時間等人,應熄火、開窗戶,這樣可避免製造空氣汙染,也可避免駕駛人在怠速時開冷氣而吸入有毒的空氣。 每台車都必須保強制險,但人們常常忽略強制險只保對方的人,不保對方的車。這時車主可加保對方的車及加保自己車內的乘客及駕駛員。 車主養成定期保養、行車時注意車子的狀況、良好的行車習慣、加強愛車的保險內容。凡事注意、凡事虛心學習,可降低許多的危害。
-
勞動檢查﹐事業單位不可不知的事﹗
勞動條件檢查,是查核事業單位是否確實依照勞動基準法等勞動法令執行勞工工作、管理及其權利、義務的一項公權力。它是維護勞工工作權的最後一道防線,雇主非有正當理由亦不可拒絕受檢。因而,在政府益加重視勞動檢查的同時,事業單位亦當對勞動法令有更充分的了解與認識,藉以避免觸法並遭地方主管機關公布事業名稱等相關資料。 事業單位於接受政府機關勞動檢查時,首先須備有「出勤紀錄」、「工資清冊」、「勞工名卡」、「工作規則」(如僱用勞工達30人以上時)等資料。所謂出勤紀錄,係指雇主應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至分鐘為止,包括以簽到簿、出勤卡、刷卡機、門禁卡、生物特徵辨識系統、電腦出勤紀錄系統或其他可資覈實記載出勤時間工具所為之紀錄。修法後,其保存年限將由現行的1年提升至105年的5年,罰則更從2萬至30萬加重至9萬至45萬,因此特別提醒事業單位切勿將出勤紀錄交由勞工自行保管或待其離職後旋即銷毀。工資清冊,指得並非報稅或投保之級距資料,而係須將勞工工資之計算項目、總額等事項計入,如本薪及其他津貼或獎金等,特別是加班費之有無及其多寡須計算清楚,保存年限目前為5年。勞工名卡,依照勞動基準法第7條之規定,係指雇主須將勞工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到職日等資料登記完備,其格式不限於卡片,雇主可透過電腦的文書作業系統將其彙整後存檔備查,保存至勞工離職後5年。 另外,針對事業單位常觸犯的違法行為,筆者以勞動契約、工資、工時等三個層面向大家進行宣導。 首先,在勞動契約的部份,因為勞動基準法是規定勞工勞動條件的最低標準,因此事業單位在擬定勞動契約時千萬不可與之牴觸,如有繼續性的工作仍簽訂定期契約、逕自提升勞工終止契約的預告期間、依照年齡或考績給與特別休假等規定。另因新修正的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已針對雇主的調動原則、最低服務年限及離職後競業禁止等設有明文規範,因此提醒事業單位務必遵守相關法令,以免觸法。另若事業單位基於契約自由原則擬定合理之試用期,尚非法所不容,惟於該試用期內或屆期時,雇主欲終止勞動契約時,仍應依勞動基準法相關規定辦理。值得注意的,是凡經勞動部公告指定適用勞動基準法之行業或工作者,即應適用該法,至於工作的性質為全職、約聘、派遣或部分工時在所不論,事業單位絕不可因工作性質擬定低於勞基法的勞動條件,或不採計上述人員之服務年資,否則即屬違法。 其次,在工時部份,事業單位最常觸犯的是俗稱帝王條款的「7休1」規定。依照勞動基準法第36規定:「勞工每7日中至少應有1日之休息,作為例假。」非因天災、事變或突發事件,不得使勞工於例假日出勤,即便勞工同意於例假日出勤,事業單位亦已依規定給付加班費仍不能阻卻違法。因此除非事業單位已適用4週變形工時,可調整為2週內至少有2日之休息作為例假,否則應當與勞工約定合理的排休期程,若勞工須出國旅遊或有其他要事,仍應避免積假以免違反上述規定。其次便是超時的情形,依照勞動基準法第32條第2項規定:「前項雇主延長勞工之工作時間連同正常工作時間,1日不得超過12小時。延長之工作時間,1個月不得超過46小時。」只有在徵得勞工同意於國定假日、特休日及例假日(已違法)出勤的正常工時限度內,不計入46個小時的額度,其他如延長工作時間、休息日出勤的部份均應計入。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勞工同意超時加班,事業單位亦已依規定給付加班費仍屬違法,因該條的立法意旨在避免勞工因超時加班而過勞、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 最後,在工資部份,要特別提醒事業單位務必確實區分「工資」與「福利」;若屬於勞工因工作所獲得之報酬,且彼此間具有對價關係便是工資,於給付加班費時必須列入計算之基準內,如全勤獎金、績效獎金等;若只是單純給與勞工補貼之性質,或臨時起意且與工作無關之給與便是福利,不須計入加班費計算之基準內,如年終獎金、紅利等與事業單位盈餘有關之事項。值得注意的,是有沒有經常性給付僅是判斷是否為工資之其中一項標準,但非謂須具有經常性的給付才屬於工資。其次在計算加班費時,請事業單位切記勿用「1.33」及「1.66」計算前2小時及後2小時加班之標準,因為參照勞動基準法第24條規定,給付延長工時工資是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於前2小時加給3分之1以上(即時薪乘以3分之4),後2小時加給3分之2(即時薪乘以5/3)以上計算,因而事業單位除非以「1.34」及「1.67」計算延長工時工資才算符合勞基法之規範。此外,若勞工同意於國定假日出勤,事業單位必須加給1日之工資,且因勞工已經無法充分運用假日,故即便勞工只出勤1個小時,事業單位仍然必須給付1日之工資才算合法。另若要給與勞工補休,必須是徵得勞工「當下」或「事後」之「個別」同意,放棄請領加班費後才可為之,因此請事業單位千萬不要以事先之公告剝奪勞工選擇之權利,否則即屬違法。 勞工,是企業永續發展的基石,亦是創造臺灣經濟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動力,期望所有的事業單位都能恪遵勞動基準法等相關法令,甚至提供更優越的勞動條件,藉以強化勞工之權益與福利,共造勞資雙贏的新局面。
-
大眾新聞傳播媒體與社會教育
人為何會誤觸法網?生理、心理、社會、靈性,皆是「病因」。正如早期對毒癮者視為「犯人」,今日則視為「病人」。若社會上「壞人」愈多;顯示我們的社會病了。大眾新聞傳播媒體負有社會教育的責任,媒體對負面新聞報導過多或過於詳盡,必然會戕害人心。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學者認為:觀看愈多暴力片的人;愈容易發生暴力行為。同理,愛心可由學習模仿、激發感染而來。若多報導正面消息,必然有導正社會風氣之功能。對於誤觸刑法者,固然可以持悲憫之心,但也不能將責任全歸咎於社會他人,尤其是對一個成年人而言。 通緝犯英雄 二十多年前,我曾看過一部影片,內容是敘述一位甫出世即成為棄嬰的孤兒,因太調皮搗蛋,原有愛心收養他的人,都感頭痛,而將他轉送他人撫養。甚至創辦育幼院的修女也無法感化他,而將他送給「三人行」影片的男主角當養子。送走後全院放繽紛汽球,歡慶他離開。新的養父母無微不至地關愛他,他卻始終不領情。有天,富裕的養父母不在家,年幼無知的小孩,獨自觀看電視,轉來轉去都是報導一位通緝犯的新聞;掀開報紙,翻來翻去都是通緝犯的相片。小孩心想:此人必然很偉大,否則為何媒體都報導他?「見賢思齊」焉,於是到監獄裡拜訪他的「英雄」,對通緝犯「肅然起敬」。後來,此「通緝犯英雄」越獄逃走,並綁架小孩、勒索鉅款。收養期間,養父母不斷請教心理學家如何教育孩子。最後,頑石點頭,小孩赫然發現養父對他的真愛,感動他逃出通緝犯之魔掌。 邊緣人 又在二十多年前,我曾看過「邊緣人」影片。描述一位正直有為的青年,立志投考警校,因受上級指示,臥底埋伏黑社會。起初尚能通風報信,協助破案。久之,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染上惡習,起貪婪之心、暴戾之氣,而遭女友棄絕。心痛之餘,捫心自問,赫然發現自己的外表、心態、行為都已改變,「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聖經上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章24節)。所以,青少年更應慎選所看的書刊影片。 青少年犯罪 據說,有一次媒體報導一青少年砍殺同學,記者採訪他,桀鶩不馴的殺人者,罔顧被害人鮮血直流、生命垂危,劈頭就問:「你是那一個報社的記者?你要將我的新聞刊於第幾版?」 青少年選擇那些書刊節目? 回想我小學時,最喜愛看光啟社的「星期劇院」。念國中與高中時,班上讀書風氣盛,大家輪流爭相閱讀或討論的書籍是:富蘭克林、史懷哲、德雷莎修女、海倫凱勒等傳記;周增祥、宋瑞等勵志文集;曉風、子敏、杏林子的散文;宇宙光雜誌、中信月刊、聖經等宗教信仰也成了熱門書刊,當時班上無人是基督徒。我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是公視「路」、「愛心」。聽收音機喜聽主臨萬邦的「晚禱」與信義之聲的「忘憂谷」等福音節目。因喜看的書刊節目,作者是基督徒,我接受了基督信仰,且同學信主的人也越來越多。 不知今日青少年,還有多少人的偶像是人道主義或超越殘障者?還記得呂代豪牧師年少時,在監獄裏認真讀英文,志在成為國際殺手。信主後,榮獲三個博士學位,努力學台語,志在基層福音工作。現今電視頻道雖多,人們是否選擇了「Good TV好消息頻道」?上網是否到傳播信望愛的基督信仰網站? 有否閱讀如「蒲公英月刊」之報章雜誌? 社會教育責任 最後,期盼大眾新聞傳播媒體負起社會教育責任。為人師長與父母者,能指引青少年選擇良好書刊影片,並希望大家能多推介福音書刊節目,使得最具心靈重建與教化人心的基督信仰深入人心。
-
華語文需要「無障礙作品」
最近台灣的醫改會提到,不少民眾認為藥品說明書用詞太專業,完全看不懂,像是看不懂「懷孕第三期」指懷孕幾個月?這讓筆者想起兩件事。 第一件是前幾年,台灣詩人吳晟(註)擔任報紙文學獎評審,發現不少投稿詩作語意模糊、意象含混,認為可能是詩人看以往得獎作品,以為讓人看不懂才是好詩,而在作品炫耀文字技巧,而擔心造成讀者不愛讀詩,影響詩集銷量。 第二件是筆者就讀大學社工相關科系時,同學報告實習心得提到,曾協助受虐的小孩從原生家庭「抽離」,找寄養家庭安置,教授聽了反罵:帶走就帶走,說什麼「抽離」?以後當社工,少用這種詞裝專業! 畢竟現代社會知識多樣、分工細密,現代人不一定有時間、心力了解各種事物;且資訊科技進步,造成不少人愛用圖像溝通,影響文字閱讀能力。 尤其近年華語文社會快速發 展,世界其他地區民眾因各種原因,得學華語文以利交流,因此需要「無障礙作品」方便閱讀,筆者也在此說明如何製作: 一、先確定誰是目標讀者?他們的閱讀程度如何? 二、以目標讀者的閱讀程度,除引用、需真實呈現內容,不然盡量用簡單、筆劃少、好唸字詞。 三、如引用難唸字詞、古文、方言、專有名詞,需附簡單說明,且字詞如沒需要,應保持一致方便理解。 畢竟文字作品本來是用來溝通、分享,不是炫耀本身有多強、多專業的!
-
司機熱心義助小舉動大善心
報導提到港都客運司機張泰藩,他每次遇到行動不便的乘客,都會熱心協助,此一善行,意外讓他收到一條金項鍊當成謝禮,可謂小小舉動,蘊含大大善心。 看到這則新聞覺得很感動,也說明我們付出幫助他人,對方一定能感受得到我們付出的真心誠意,就像這位司機或許認為幫助行動不便者是份內該做的事,但受幫助者與車上的乘客一定都能深深為之動容,也會覺得搭乘這班車相當安心,在寒冷的冬天那些善行義舉必都蘊含了大大善心,提供人們在寒冬中的一絲暖意。 這些年,看到不少熱心助人,堅守自己職責的公車司機,有幫忙處理路上糾紛的人,亦有颱風天開車門讓機車騎士躲避的人,還有遇到危難時拯救乘客的人,最常看到的是幫助年長者或行動不便者上下車與調整座位,看到深深令人感動。 所以,我們要多給司機先生一點鼓勵,許多司機整天都在開車,不厭其煩的做重複的工作,確保乘客安全抵達目的地之外,還要應付不少突發狀況,而許多司機仍舊親切待人且熱心協助乘客,我們或許不用給到金項鍊那樣的謝禮,但適時的一句謝謝,一定能使司機先生更加竭力服務,讓乘車環境與氣氛也變得更好。
-
沙美菜市場拆除重建為住商大樓之芻議
近期於金門日報讀到陳縣長前往沙美參加金沙國中創校50週年校慶,曾經提及過往金門有四大書院,其中金山書院(今沙美農會倉庫)和浯洲書院(今沙美菜市場)就在金沙,宋明清時期,金門有44位進士,金沙地區就有28位,證明金沙地區人才輩出,另外報導亦提及陳縣長還特別到沙美市場去看看,並想著如何翻轉金門。 端視此新聞報導時,著實令人感同身受,因為,現今的沙美古鎮,所到之處,人煙稀少,而且,沙美菜市場破舊不堪,金沙戲院則是頹廢與荒無多年。而那創始於元朝末年「西元1343年-1368年」之繁華的沙美港都區域內之舊街(沙美老街)及新街(博愛路、復興路及三民路及舊街美老街)的建築,亦是老舊、頹廢與荒蕪,商家鐵門拉下,處處跡顯商業行為日益式微,嚴重阻礙沙美城鄉發展及經濟蕭條嚴重與人口外流,著實急需政府提出具體改善措施,方能改善此窘境! 再者,現今世界各國政府之施政方針,莫不積極推動舊城區之都市更新,故筆者建請金門縣政府應該要順應世界潮流趨勢,積極規劃使用都市更新之拆除重建方式,將沙美菜市場拆除重建為地下4樓(地下1樓為美食街及日常用品店、地下2至3樓為停車場)及地上16層之市場零售、金融業、3C家電(電器、電腦)用品展售及圖書城與合宜住宅(8樓-16樓)之住商大樓,成立專責單位及擬訂與編列重建計畫及預算,使用2倍容積獎勵及公私合夥方式,引用內政部1998年頒布的都市更新條例中之重建方法,並主動積極引領人民及主動協助與整合民意,以利沙美菜市場拆除重建為住商大樓,進而,規劃金門觀光公車C線路線之開放金沙鎮公所頂樓觀景台以導覽沙美及太武山仙人倒臥醉不起與汶浦水岸之美景,並發展榮湖夜間水舞「夜間表演萬安堂三忠王及品德完人黃偉進士、蔡復一 進士、金門鹽業開發之事蹟與金門炮戰史或地方傳說故事」及沙美免稅精品百貨暨美食商圈之採購與品嚐為主體之觀光,以吸引人口的長住及提振沙美古鎮之經濟復甦。 都市更新,現今已是都市發展之重要策略,而回到市中心再發展,更是都市發展之必然趨勢,希冀上述淺見,對於沙美菜市場之都市更新能有所助益。 (作者為中華大學土木系建築組博士候選人、中華民國公寓大廈管理服務職業總工會講師)
-
從智慧城市發展看電子發票之推動
智慧城市一詞被提出起因於全球都市化(urbanization)的發展現象與趨勢,目的是希望透過訊息與資源的有效利用,解決城市化所衍伸的能源消耗、交通壅塞、飲食用水…等問題。但智慧城市的發展有其演變進程,無法一蹴可幾,其中電子化(electronic)便是發展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我國實行統一發票制度60餘年,每年超過80億張的統一發票影響不僅涉及各級政府機關、各類公司行號,也深入民眾食、衣、住、行的各個領域。而財政部近年積極推動的電子發票,便是將統一發票的交易內容電子化,當然,此舉也代表著統一發票的交易憑證、會計憑證與稅務憑證功能電子化,從發展智慧城市的角度,電子發票替這個智慧的新世代,增添了一個穩固且可靠的基礎建設。 如去年我國食安問題頻傳,據統計此事件導致台灣相關產業損失177億元,也重創台灣美食王國美譽。而日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修正條文在財政部等多個部會的努力下三讀通過,條文明定中央主管機關為管理食安及品質,確保食品追溯或追蹤系統資料正確性,應依溯源必要性,分階段公告使用電子發票,故未來食品業將強制要求導入電子發票,若有食安事件出現,政府將可利用雲端上的業者交易資料,迅速找出問題供應鏈並及時攔截貨品,甚至,食品安全主管機關也可透過業者進出貨「異常」紀錄,事先作出預警與因應措施,防止不肖業者的惡行擴大。此外,國發會近日也宣布「政府物價資訊看板平台」正式上線,此平台可查到賣場、便利商店近期的食品、飲料與日用品售價,在資訊透明化之下,物價難以再哄抬,然而其背後物價資訊的來源,亦是電子發票。 電子發票加值服務林林總總,但試想我國全面推動電子發票後,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配合電子化的全國即時交易資訊,將帶來更多發展智慧化服務的無邊想像,而智慧城市的實現也將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