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金門觀察》緊抓供應鏈轉移潮流 菲盼成台灣先進產業延伸基地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美中貿易戰持續改寫全球供應鏈的版圖,當越南、馬來西亞等國成為外資轉移的新焦點時,菲律賓也逐漸在區域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菲律賓經濟特區管理署署長潘加(TeresoPanga)表示,菲律賓與台灣地理位置接近、文化相通,具備成為台灣先進製造與資訊科技產業延伸基地的條件。 近年來,美中之間的貿易對抗推動企業重新調整生產佈局。許多台灣企業為了分散風險,採取「中國+1」策略,將部分生產線轉往東南亞。潘加指出,如今這個模式正升級為「中國+1+1」,也就是除了中國與一個主要生產據點外,再設第二個區域基地。菲律賓憑藉英語能力強、人力素質高、關稅較低等優勢,正吸引台灣與美國企業的關注。 根據菲律賓官方統計,今年前九個月已有十三件來自台灣的新投資案獲准,總金額達三十三億披索,約新台幣十七億四千萬元,預估可創造超過兩千個就業機會。儘管越南仍是東協中投資熱點,但菲律賓以穩定的社會環境與戰略地位,逐漸成為新的競爭者。 這股產業移動潮,對於金門來說也具有特殊啟示。長期以來,金門是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門戶,如今面對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金門的地理位置與文化背景或許能再度轉化為新優勢。許多金門人早年旅居東南亞,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建立了龐大的僑網,這些跨國連結正好是當前企業南向的重要資源。 金門與東南亞的互動,早已不僅止於宗親與鄉情。隨著地方創生與文創產業的發展,金門青年開始走向國際,參與區域性文化展演、創業論壇與教育合作。從這個角度來看,金門不僅是歷史的戰地,更有潛力成為「文化與經濟的中繼站」。它靠近中國,又熟悉東南亞的語言與文化,未來若能結合觀光、創意與僑務網絡,或許能在台灣南向政策與區域經濟整合之間,扮演試點與橋樑的角色。 金門的小島經濟,也可望透過「小規模、跨文化」的合作形式,與東南亞市場對接。例如以地方特色產品、手作工藝或青年研學交流為主題,發展微型國際合作。這種以人為本、以文化為媒介的交流,比起大型產業投資更具靈活性,也更符合島嶼社會的規模與節奏。 從歷史的視角回望,金門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如今當全球貿易再度朝南方流動,這座島嶼也正在尋找新的定位。菲律賓想成為台灣產業的延伸基地,而金門或許正能成為那條連接南方的前哨。未來,金門不只望向廈門,也能望向馬尼拉;不只是通往大陸的橋,更是通往東南亞的門。 在供應鏈轉移與區域合作的新時代中,金門再次站在時代的邊界。這一次,它不再只是歷史的見證者,而可能成為一個連結文化、產業與僑界的新節點。 當新加坡創業,到今日金門青年參與跨國文化與創新交流,這座島嶼始終與東南亞保持深厚連結。當菲律賓積極吸引台商投資、尋求供應鏈合作時,金門完全有條件扮演「連結者」的角色||讓這座小島不只是兩岸的門戶,更成為台灣通往南方市場的橋樑。 在未來的經濟版圖中,金門或許不需要成為製造的中心,但能成為交流的中心。它可以憑藉地理位置與僑鄉網絡,建立跨國對話的平台,串聯台灣的產業技術與東南亞的市場能量,讓金門從戰地記憶的島嶼,轉身成為區域合作的新節點。
-
《國際馬來》世華婦女會柔佛分會成立 葉非比大使親臨見證南馬女力綻放
﹝馬來西亞柔佛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世界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柔佛分會」於10月16日舉行創會暨理監事宣誓就職典禮,駐馬來西亞代表葉非比大使親臨出席,與來自全球各地的世華姊妹共同見證第95個分會誕生。這不僅象徵華商女性力量在南馬地區的蓬勃崛起,也展現臺馬交流合作的新氣象。 典禮現場貴賓雲集,馬來西亞各地工商婦女代表、僑領與地方政要踴躍出席,氣氛熱烈。葉大使於致詞時表示,臺馬經貿關係持續深化,2024年雙邊貿易額突破391億美元,雙方合作領域日益廣泛。柔佛州憑藉毗鄰新加坡的地理優勢,正迅速發展為馬來西亞高科技與數據中心的重要樞紐。 葉大使強調,柔佛分會的成立將有助促進南馬地區女性企業家的交流與合作,提升專業能量,並為臺馬兩地工商關係注入更多創新與活力。她期勉新任理監事發揮專長,串聯國際婦女資源,展現臺灣與馬來西亞女性的軟實力。 世界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Global Federation of Chinese Business Women, GFCBW)自成立以來,致力於凝聚全球華人女性企業家的力量,促進國際經貿與公益交流。柔佛分會為全球第95個分會,其成立象徵世華組織版圖進一步拓展至南馬重鎮,期許未來成為串聯兩地婦女事務與工商合作的重要橋樑。
-
以蔬食傳遞台灣文化軟實力 深化台星友誼與創造商機
今年七月,在新加坡友人的引介下,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大使與台灣陽明春天陳健宏董事長結識。兩人一拍即合,決定以蔬食為媒,開啟一場結合文化、理念與永續精神的台星交流。應童大使邀請,陳董事長於十月親率五人團隊赴新加坡,在駐新加坡代表處官邸舉辦兩場別具意義的「蔬食美食饗宴」。 蔬食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善的力量 陽明春天以「純淨、永續、健康、文明、時尚」為品牌理念,致力推動以植物性料理為核心的餐飲文化。創辦人陳董事長放下原有的葷食餐飲事業,全心投入蔬食推廣,堅信「蔬食不只是飲食選擇,更是一種善的力量」。 他以「純淨蔬食」為核心價值,實踐不殺生、不造業、與自然共生的信念,希望透過料理讓更多人理解尊重生命、友善環境與內外平衡的重要。在他的帶領下,陽明春天成功將蔬食從宗教或節制的象徵,轉化為時尚而文明的生活方式,讓「食」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橋樑。 榮獲米其林綠星 蔬食走向國際舞台 自2021年起,陽明春天連續五年榮獲《米其林指南》「綠星」殊榮,成為台灣蔬食餐飲的代表品牌。這項榮耀不僅肯定其料理創意,也表彰其在永續與環境責任上的長期承諾。 陽明春天更與中華航空合作推出蔬食機上餐,榮獲國際獎項肯定,讓台灣蔬食飛上世界舞台。同時與7-ELEVEN聯名推出蔬食便當系列,兼具健康、美味與便利,成功將高端蔬食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推動全民健康與綠色飲食的風潮。 活動期間,童大使協助陽明春天與新加坡企業媒合,期盼未來不僅能讓陽明春天進軍當地餐飲市場,更能將台灣即食蔬食產品引入新加坡超市,讓更多人輕鬆享用兼具健康與創意的台灣蔬食。這不僅延伸文化交流,更開啟具潛力的綠色商機。 官邸化身美學餐桌 展現台灣蔬食藝術 10月14日於官邸舉辦的兩場「蔬食美食饗宴」,是一場融合文化、藝術與商機的盛會。現場邀集新加坡企業家、餐飲界領袖及媒體代表出席。每一道料理食材皆從台灣攜帶而來,以當令新鮮蔬果為主軸,融入松露、花卉與天然香料,並結合美學設計與創意擺盤,呈現出層次豐富、色香味俱全的蔬食盛宴。從色彩、香氣到口感,賓客無不驚嘆蔬食的細膩與多變,深切感受到台灣飲食文化的創造力與包容性。 蔬食的精神:美味、健康、永續與時尚 陽明春天的蔬食精神體現在美味、健康、永續與時尚的完美平衡。蔬食不只是素食,而是一場融合味覺藝術與生活哲學的創新探索。天然無負擔、不含膽固醇與動物性脂肪的飲食方式,符合現代人追求輕盈與均衡的趨勢;同時堅持使用當季在地食材,以行動實踐對環境的尊重與永續責任。 更重要的是,陽明春天將蔬食提升為時尚的生活美學。從餐廳空間設計到料理擺飾,從味道層次到視覺呈現,處處展現優雅與創意。蔬食因此不僅象徵健康,更代表品味、風格與文化。 以美食為媒 深化友誼與共創未來 這兩場「蔬食美食饗宴」不僅展現台灣蔬食的創意與魅力,更象徵以美食為語言、以文化為橋梁的外交實踐。陽明春天以一道道充滿生命力的料理,詮釋台灣的文化厚度與創新精神,讓新加坡朋友從餐桌上感受台灣的真誠與創意,也為台星之間的友誼與商機合作開啟新的篇章。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僑情永續》第十二屆「同聚金彩一廈生活營」報名開跑
﹝馬來西亞柔佛報導﹞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由柔佛州金同廈會館青年團主辦、婦女組協辦的「第十二屆同聚金彩一廈生活營」即日起正式啟動報名。本屆以《破營成蝶》為主題,期盼孩子們在三天兩夜的營會中,學習團隊合作、勇敢挑戰自我,並在歡笑與學習中完成一場屬於自己的蛻變之旅。 自創辦以來,「同聚金彩一廈生活營」已成為柔佛地區金門鄉親與青年學子期待的重要年度活動。主辦單位表示,營會名稱中的「金彩」象徵金門人的光彩與堅毅精神,而「一廈」寓意金廈情誼與文化連結。活動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串起海外金門子弟的文化根脈,讓年輕一代在遊戲、挑戰與反思中,學會團隊合作、培養領導力,也更深刻理解「身在海外、心繫家鄉」的情懷。 營會內容設計豐富,包含團隊任務、創意挑戰、生活技能訓練與主題工作坊等,強調實踐與互動。今年以「破營成蝶」作為主題,象徵每位學員在歷經歷練後,從內而外展現成長與勇氣,如同破繭而出的蝴蝶,展開屬於自己的嶄新飛翔。 日期:2026年1月2日(星期五)至1月4日(星期日) 地點:峇株巴轄華仁中學 對象:柔佛州金同廈會館鄉親子女(在籍學生) 報名方式:可填寫實體報名表或線上報名https://forms.gle/8iH1QUp83oFoqpH46 主辦單位表示,希望透過營會的學習與互動,讓青年世代彼此認識、建立情誼,並培養關懷社群與服務的精神。生活營不僅是一場活動,更是金門人在海外凝聚向心力、延續家鄉文化與價值觀的重要平台。
-
《光輝僑界》馬來西亞各界同慶中華民國114年雙十國慶
﹝吉隆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為慶祝中華民國114年國慶,馬來西亞各地近期舉辦了一系列盛大活動,凝聚了臺商、僑界與馬來西亞各界友人的力量,共同為臺灣獻上生日祝福,充分彰顯了臺馬之間的深厚情誼與緊密連結。 駐馬代表處國慶酒會:千人齊聚,展現臺灣多元實力 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於10月7日晚間,在吉隆坡盛大舉行國慶酒會。活動由駐馬代表葉非比大使主持,現場冠蓋雲集,吸引了來自馬國政、商、使領館、僑、學、媒及文化界等近千位嘉賓共襄盛舉,場面熱烈非凡。 葉非比大使在致詞時強調,臺灣秉持著自信、堅韌與勇敢的精神,在全球競爭力、醫療照護、資通訊技術及循環經濟等領域均取得世界前列的卓越成就。她指出,臺灣位處亞太地區的關鍵戰略位置,臺海的和平穩定已成為全球安全與繁榮的共識。國際社會對臺灣有意義參與國際事務的支持日益增強,證明臺灣是「世界的臺灣」,在國際舞臺上並不孤單。 在臺馬關係方面,葉大使表示雙邊合作持續深化。2024年,臺灣已躍升為馬來西亞第四大貿易夥伴,馬來西亞則是臺灣第七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額達到391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展望未來,臺灣將以「數位新南向」為核心,運用其數位實力與軟實力,深化與馬來西亞在各領域的合作平台。此外,雙方在教育、文化及民間的交流也日益密切。 葉大使最後引用臺灣俗諺「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以及一首馬來傳統詩(Pantun),為中華民國與馬來西亞獻上繁榮昌盛的祝福: Putik kemboja mengembang di halaman, (雞蛋花在庭院盛開) Wangi mengharum di tengah laman, (芬芳四溢滿庭香) Mari kita menjalin persahabatan, (讓我們攜手締結友誼) Demi kemakmuran antara Malaysia dan Taiwan. (共創馬來西亞與台灣的繁榮昌盛) 酒會現場不僅有多家臺灣美食及優質品牌企業熱情參與,展示臺灣特色產品,更陳列了精采的臺灣攝影展。吉隆坡臺灣學校的學生們則帶來了國歌領唱、臺灣歌謠及街舞表演,為活動注入了青春活力,氣氛能量爆表。 全馬臺商柔佛晚會:團結和諧,共賀國家生日 在此之前,馬來西亞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甫於10月4日晚間,在柔佛州新山市的萬麗酒店舉辦「中華民國114年國慶晚會」。活動由籌委會主席拿督彭士豪精心策劃,以「團結和諧」為主題,匯聚了全馬近600位臺商及嘉賓。 晚會邀請了臺灣金曲歌王洪榮宏、雙金歌王沈文程、歌手Lisa林麗綺與「傑克知道」樂團等知名藝人登臺演出,並由董至成擔任主持,現場星光熠熠,歡聲笑語不斷。駐馬代表葉非比大使亦偕同公使卜正珉、僑務組組長廖建勛、經濟組組長章遠智等多位官員蒞臨,感謝臺商長期以來對國家及駐處的支持,並肯定其在推動臺馬經貿與文化交流上的貢獻。 從吉隆坡到柔佛,一系列的國慶活動不僅凝聚了在馬臺灣人的向心力,也讓馬來西亞社會各界深刻感受到臺灣的民主活力與文化軟實力,為臺馬雙邊的友好關係再添佳話。
-
《僑界藝文》馬來西亞黃氏登進家族會青年團主辦 21團聯手呈現音樂盛宴
﹝巴生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一年一度的巴生歌樂節 於10月12日於仙境古城太和殿隆重舉行。今年是第48屆,主辦單位由馬來西亞黃氏登進家族會青年團輪值承辦,聯合巴生21個宗鄉會館青年團及3家本地音樂團體協辦,力求打造一場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音樂盛典。 本屆歌樂節首次由過去晚間時段轉移為中午開始,於中午12時正式開幕,演出持續至下午。主辦方表示,此舉一方面讓更多市民白天就能參與,另一方面也延長節目時間,讓觀眾沉浸在音樂氛圍中。 入場免費開放,活動主題為「登峰造極歌樂揚,進殿共享皇城韻」。 節目亮點與獎項設置 歌樂節節目內容多樣,涵蓋大合唱、民族器樂、中西樂器融合、無伴奏合唱(Acappella)、口琴演奏等。大會也頒發各類獎項,如服務獎、精神獎與音樂貢獻獎,以表揚多年來在音樂及社團服務上的付出與成就。 大會顧問指出,自1974年首屆歌樂節創辦以來,至今已有51年歷史。儘管期間曾因疫情與行動管制暫停舉辦,但基本精神與連貫性得以延續。 今年輪值承辦的黃氏登進家族會青年團,也是第二次承擔此重任。 合作網絡與社會意義 本屆歌樂節的承辦機制延續傳統:由不同社團輪值主辦、連辦與協辦。這樣的運作方式不僅能分散負擔,也強化各社團之間的聯動與資源共享。協辦青年團的參與,使得活動在組織、節目與動員層面具備更強的群眾基礎與執行力。 此外,主辦方感謝仙境集團提供太和殿作為場地支持,讓這一場地景兼具文化與莊嚴意味。 主辦單位期望,通過這一年度盛事,能吸引更多音樂愛好者、青年才俊與社團投入合作,不斷提升節目水準、擴大觀眾影響力。歌樂節不僅是音樂表演的平台,更是青年人與社團交流、文化傳承與城市認同的象徵。
-
《僑鄉脈動》魁星引路兩僑鄉 金門永春敘鄉情
﹝整理撰稿:邱翌瑄﹞ 對於「僑鄉」而言,中秋的月光,不僅僅映照著故鄉的土地,更灑滿了通往世界各地的離鄉之路。金門是僑鄉,福建永春也是著名的僑鄉。無數的先民從這兩片土地出發,帶著對家鄉的眷戀與對未來的期盼,「落番」打拚。正是這份共同的集體記憶,讓金門與永春的相遇,多了一份不言而喻的默契與親近。 今年中秋佳節,金門與台灣兩地的魁星文化研究青年一行人,應邀前往福建永春,參加「共話兩岸魁星情‧同賞中秋團圓月」文化交流會。這不僅是一場信仰的溯源,更是一次深刻的僑鄉對話,在共同的文化基因與相似的離鄉情懷中,兩地鄉親的心緊緊貼在了一起。 從魁星樓到白鶴拳,僑鄉文化的共同印記 交流會上,台灣媒體人同時也是新金門人的黃愷嘉提及,金門魁星樓的倡建者林斐章,其先祖便是在清康熙年間由永春遷居金門。這段歷史,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早期閩南人內部遷徙,並最終向海外拓展的歷史畫卷。無論是從永春到金門,還是從金門到南洋,魁星爺的信仰,始終是行囊中│重要的精神慰藉,是祈求子孫讀書識字、出人頭地的共同期盼。 這份僑鄉間的特殊情誼,在永春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林燕麗身上得到了最溫暖的體現。林會長在致詞時,鄉音濃郁,她動情地表示,自己的祖籍正是金門烈嶼,這讓她見到來自「家鄉」的親人時,內心無比激動。 她將一面象徵聯誼會的會旗,鄭重地交到同為金門烈嶼的鄉親:洪煇盛手中,這面旗幟不僅代表著永春鄉親的歡迎,更是一位烈嶼女兒對故土的深情遙望。 「永春和金門一樣,都是僑鄉,我們的祖輩都走過『過番』的艱辛路,」林會長緊握著鄉親的手,熱切地相約:「歡迎你們常來!也期待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相約在金門,在家鄉的土地上再次相聚!」這番話,瞬間拉近了所有人的距離,因為「僑鄉」二字,承載了太多共同的辛酸、奮鬥與榮耀。 他鄉亦故鄉,活態傳承觸動僑鄉心 此次行程,讓金門鄉親深刻感受到,永春作為著名僑鄉,如何將傳統文化在故里發揚光大。在非遺技藝學習中,金湖國小學子簡琞天、簡梵地與其弟弟簡琣修,親手體驗了永春紙織畫的奧妙。這項古老的技藝,曾是永春人引以為傲的物產,或許也曾跟隨先民的腳步遠渡重洋。當孩子們的指尖觸碰到那些由紙編織而成的朦朧畫境時,他們觸碰到的,是僑鄉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行走在永春五里古街,那份感受更為強烈。這裡的紅磚古厝、商號牌匾,與金門的模範街、後浦老街何其相似。空氣中瀰漫的永春老醋酸香,與金門貢糖的甜香,都是遊子心中最深刻的家鄉味道。在翁公祠武術館,當永春白鶴拳傳人潘瓊琪館長親授拳法時,更讓人聯想到,這套名揚海內外的拳術,正是由永春先民帶到世界各地,成為海外僑胞強身健體、凝聚鄉情的紐帶。 台灣著名的風味料理師鄭維慶感慨地說:「這次來到永春,感覺特別親切。因為我們都是僑鄉,很多文化和情感是相通的。看到永春把紙織畫、白鶴拳這些傳統技藝傳承得這麼好,讓我們深受啟發。這提醒我們,守護好僑鄉的文化根脈,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這場中秋的相聚,是一次文化的溯源,更是一次情感的共鳴。它證明了,無論身在何方,只要有著共同的文化記憶與僑鄉背景,彼此的心就永遠不會疏遠。魁星引路,不僅是文運之路,更是回家的路。期待未來金門與永春這兩個僑鄉,能有更多這樣心貼心的交流,共同書寫新時代的僑鄉新篇章。
-
【僑鄉僑情】柔佛州金同廈會館中秋聯歡晚會 金月同賞慶中秋 廈暖情牽眾鄉誼
﹝柔佛峇株巴轄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為弘揚傳統節慶文化,凝聚旅外金門鄉親情誼,柔佛州金同厝會館於10月3日晚間假龜咯龍皇冷氣海鮮樓舉辦「2025年金月同賞慶中秋、廈暖情牽眾鄉誼」中秋聯歡晚會,由婦女組主辦、青年團協辦。活動現場熱鬧非凡,百餘位會員與親友共聚一堂,在笑語與燈火中度過一個溫馨團圓夜。 晚會由會長陳迎欽主持開幕儀式,他致詞時表示,中秋節象徵團圓與思念,柔佛州金同厝會館一直是海外金門人共同的精神家園,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抬頭望月,心中都有一份與家鄉相連的光。「我們雖然離開金門,但金門始終在心裡,這份鄉情與文化傳承,讓我們一代又一代不忘本。」 活動內容豐富多元,包括提燈籠、猜燈謎、燈籠組裝比賽、徒手剝柚子趣味挑戰、Karaoke歡唱與自助晚宴等。婦女組與青年團成員精心佈置會場,以紅桌巾、橙燈籠與花卉佈景營造節慶氛圍。席間笑聲不斷,長輩們圍桌共餐暢談家常,孩子們手提燈籠穿梭其間,展現濃厚的親子互動與節日喜悅。 最受歡迎的節目莫過於提燈遊行。當夜幕降臨,鄉親們提著橙紅燈籠走出餐廳,沿街行進,整條街道頓時成為流動的光之河。長輩們在旁欣慰微笑,孩子們則興奮地搖動燈籠、哼唱童謠,洋溢著純真的幸福。 會館也特別安排中秋禮盒贈予協辦單位與辛勞的志工,以表感謝之意。陳迎欽會長在致贈時強調,婦女組與青年團的努力,讓活動更加圓滿,也象徵新世代正接棒傳承金門人團結互助的精神。 席間,許多鄉親回憶往昔中秋的故事,其中馬來西亞的會員笑說:「小時候提著紙燈籠,現在換孩子提塑膠燈籠,但團圓的心情永遠不變。」他認為,每一次的相聚,都是延續文化與情感的契機。 活動結束後,大家於廣場合影留念,紅衣與燈火交織成一幅動人的畫面。 此次中秋聯歡,不僅讓柔佛州的金門鄉親共度佳節,也讓新一代體驗了傳統節慶的溫度與凝聚力。那一輪明月,象徵的不只是圓滿,更是跨越海洋的思念。 正如會長所言:「月亮照亮的不只是夜空,也照亮我們心中的家鄉。」 柔佛的月光下,「金同廈」三個字,再次凝聚了金門人的心,也讓鄉情在異鄉綻放最溫柔的光。
-
【僑鄉僑情】新加坡金門會館.中秋聯歡 月下團圓‧尋根逐夢──青年世代讓傳承更有溫度
﹝新加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5年10月4日傍晚,新加坡金門會館舉辦一年一度的中秋聯歡晚會,今年以「月下團圓‧尋根逐夢」為主題。從下午五點半到夜晚九點半,會館內燈火明亮、笑語不斷,會館鄉親攜家帶眷參加,共度溫馨的節慶時光。 這場活動由青年團主導籌劃,展現新加坡金門社群中年輕世代的創意與行動力。青年團成員在籌備過程中,嘗試將文化傳承與現代互動結合,讓傳統節慶在多元形式中煥發新意。 其中兩項主要活動||「夢想板製作」與「講故事與互動」||成為現場焦點。 「夢想板製作」邀請大小朋友一起動手創作。志工們準備了豐富的素材與卡片,引導參與者寫下對未來的夢想與對家鄉的思念。這項活動與「夢想板計畫」發起人夥為合作,旨在鼓勵年輕一代用圖像與文字表達對家鄉文化的理解與期待。完成的夢想板貼滿牆面,色彩繽紛,也象徵著一代代金門子弟對「根」的想像。 另一邊,「講故事與互動」區域吸引許多親子參與。青年志工挑選了多本與華族文化、節慶有關的中文繪本,陪伴孩童閱讀,並以問答或角色扮演的方式互動。家長與長輩也在旁聽,分享童年在金門或新加坡過中秋的回憶。閱讀、笑聲與故事交織在一起,讓世代之間的連結自然流動。 現場還設置了一面「原鄉互動地圖」電子看板,參與者可以標示出自己的祖籍村落,讓大家看到金門人在海外的分布情形。許多長輩聚在地圖前指點交流,談起家族的源流與記憶,讓孩子們更具體地理解「從哪裡來」這件事。 這次活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青年團在傳統節慶中的創意介入。從活動設計、空間佈置到現場引導,都能感受到年輕世代對文化的重新詮釋||既尊重傳統,又勇於嘗試。他們以行動連結不同年齡層,讓「團圓」不只是一個節日,而是一場屬於社群的對話。 「月下團圓‧尋根逐夢」既是中秋晚會的主題,也象徵著海外金門人心中的情感座標。即使遠離家鄉,這份根的牽繫仍以各種形式延續著。那一晚,在新加坡的星空下,明月映照著每個人手中的作品與笑容,也照亮了跨世代的溫柔傳承。
-
台灣文學史宗師訪星 陳芳明以文學促進台星交流
2025年9月18日,新加坡的草根書室迎來了一場難得的文學盛會。會場早早就座無虛席,空氣中瀰漫著書香與期待。來自不同背景的學者與讀者齊聚一堂,只為聆聽台灣文學史的重要書寫者||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陳芳明,親自訴說他與台灣文學的深厚情緣。 我與陳教授結識已逾三十年,曾在政治大學共事將近十八年。2017年赴任泰國前,我特別前往中文系向他請益,盼能推動台泰文學交流。及至來到新加坡履新,更殷切期盼他能蒞臨此地,讓星國的朋友親炙台灣文學的深度與厚度。如今他終於成行,在新加坡展開兩場公開演講,促進台星文學交流。 文學史的巨匠與傳承 1947年出生於高雄的陳芳明,長年致力於台灣文學史的研究與建構。他的學術出版豐富,包括《殖民地台灣》、《左翼台灣》、《殖民地摩登》、《後殖民台灣》以及《謝雪紅評傳》等,題材廣博卻始終扣合文學與歷史的交會點。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2011年完成的《台灣新文學史》。這部著作歷時十一年,篇幅近五十萬字,卻異常暢銷,成為台灣文學研究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也奠定了陳教授「一代文學史宗師」的地位。 《台灣新文學史》從1920年代的新文學運動起筆,直至21世紀初的多元聲音,完整呈現台灣文學與社會歷史的交織。它既重構台灣文學的獨立位置,也回應了過去中國出版物將台灣文學視為「中國文學下游」的偏狹觀點。陳教授以堅定而沉穩的姿態,為台灣文學立下自我坐標。 新加坡的交流與啟迪 此次訪星,我特別在官邸安排了兩場餐敘,邀請新加坡文化界友人與陳教授相聚。席間既有多年未見的老朋友,也有新識的知音,文學自然而然地成為彼此溝通的橋梁。 在公開演講中,他先於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以〈我如何書寫散文〉為題,談及散文如何蘊藏人生記憶與情感的光影。隨後在草根書室,他以〈我為何寫台灣新文學史〉為題,細述當年為何決心親自撰寫這部鉅著。 他回顧上世紀八○年代,中國各地出版社接連出版《台灣文學史》,大多從政治立場出發,將台灣文學定位為「中國文學的支流」。面對這樣的論述,他選擇以建設性的方式回應||不是反駁,而是以親身書寫,讓世界看見屬於台灣的版本。 文學與人生的對照 在草根書室的演講裡,陳教授談及自己年輕時曾批評洛夫的《石室之死亡》晦澀難解。多年後,經歷人生波折,再度重讀此詩,才真正體會到其背後金門砲火的死亡意象,於是寫下「懺悔」,並因而與洛夫成為摯友。他感慨道,許多作品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意義;唯有保持開放,方能與作品達到心靈契合。 在閱讀台灣文學無數作品後,他欣賞余光中的詩與散文兼具豪放與細膩,對他影響極深;楊牧的文字則融合詩性與哲理,開拓他對文學的另一種視野;洛夫的現代詩既衝擊又辯證;羅智成則在散文中展現獨特的靈動風格。而在小說領域,他特別推崇朱西寧、姜貴與司馬中原,認為他們分別在歷史敘事、鄉土關懷與奇異書寫上開創了台灣文學的多樣可能。 文學是社會的回聲 陳教授強調,台灣文學史是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從五○年代反共文學的單一調性,到六○年代因美援而接受現代主義的技巧;從七○年代因退出聯合國而興起的鄉土文學,到八○年代後女性、同志、移民文學的蓬勃發展,每一階段的轉折都映照著社會的脈動。 結語:台星之間的文學橋梁 草根書室老闆林韋地在演講後寫下感言,表示多年後能親耳聽到這位學者談《台灣新文學史》,是一種奇妙的文學體驗。當晚的座談會座無虛席,迴響熱烈,再次印證了文學能夠跨越地域與語言,激盪出共鳴。 陳芳明教授訪新,並不僅是一場學術交流,更是文化外交的具體實踐。台星之間的往來,絕不應僅止於經貿合作,更應在文學與文化的交流中持續深化。文學既是一座橋,也是一盞燈,能照亮彼此的心靈,並為未來的交流奠下基石。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僑鄉盛典》金門同鄉總會馬來西亞齊聚 共赴古晉參加沙勞越金門會館35週年慶
﹝金門-馬來西亞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9月26日,金門同鄉總會代表團啟程前往馬來西亞,首先抵達吉隆坡國際機場,並在當地與巴生金門同鄉會及雪蘭莪新金門同鄉會代表會合。雙方熱情相迎,親切寒暄後一同轉機前往古晉,共同參加沙勞越金門會館成立35週年慶典暨青年團、婦女團32週年團慶。 抵達吉隆坡機場時,兩地同鄉代表合影留念,畫面洋溢笑容與親切氛圍,展現金門人跨國延續的濃厚鄉情。對許多參與者來說,這不僅是一段旅程,更是一次心靈的靠岸。 慶典於古晉盛大舉行,現場高朋滿座。會館以隆重的儀式迎接來自台灣、馬來西亞各地的金門代表團。舞台上,金碧輝煌的背景襯托出「35週年」的字樣,與會貴賓齊聚一堂,共同為象徵性的生日蛋糕切下喜悅的一刀。這一刻不僅代表沙勞越金門會館的里程碑,也象徵著跨國金門社團的團結與共榮。 來自金門同鄉總會的代表團與當地會員熱情交流,並與身著傳統服飾的舞者合影,留下文化交融的身影。特別是在晚宴上,紅色的制服襯托出喜慶氛圍,與多元民族服裝相互輝映,呈現出東南亞特有的文化色彩與金門人精神的連結。 沙勞越金門會館自1989年創立以來,致力於凝聚鄉親力量,積極推動教育、公益與文化活動,並鼓勵青年和婦女參與社團事務。此次35週年慶典更結合青年團與婦女團的32週年紀念,強調跨世代共同承擔與傳承的重要意義。 金門同鄉總會表示,能與馬來西亞多個金門會館代表團攜手參與此行,意義深遠。這不僅是慶祝一個會館的周年,更是全體海外金門人共同的節日。透過跨國交流,金門人彼此的情感更加緊密,並在全球華人社會中發揮影響力。 此次旅程從吉隆坡的會合到古晉的慶典,不僅串連起不同國家的會館,也將「根在金門、情繫四海」的精神再次具體展現。金門同鄉總會期盼未來能持續深化與各地會館的合作,在文化、經濟與教育等多領域攜手前行,讓金門的精神世代
-
雪蘭莪金門會館跨海而來 共慶沙勞越35載鄉情
﹝馬來西亞-古晉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一面鮮紅的會旗,在吉隆坡機場迎風展開--那是雪蘭莪金門會館的印記。字體金光閃閃,映照著一群懷抱期待的面孔。由主席陳良吉鄉長親自率隊,十餘位會員身著會館制服整齊站立,大家手持行李,神情中帶著自豪與喜悅。這不僅是一趟跨國之旅,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鄉情召喚。 9月26日清晨,來自馬來西亞各地的金門鄉親陸續抵達吉隆坡,巴生與雪蘭莪的代表會合後一同啟程,飛往古晉參加沙勞越金門會館成立35週年慶典暨青年團、婦女團32週年團慶。對於許多人而言,這場慶典不只是例行活動,而是承載了情感與歷史的集體回憶。 當飛機降落古晉,來自沙勞越的熱情早已準備妥當。晚會會場燈火輝煌,舞台上醒目的「35週年」標誌映襯著金獅與會館標誌,氣氛莊重卻不失溫暖。背景大螢幕上播放著會館歷年點滴,也特別打出「陳良吉鄉長」的名字與肖像,向這位長年奔走於各地、推動會館事務的領袖致敬。 陳良吉鄉長同時兼任馬來西亞同安金廈金門聯合總會總會長,他在致詞中語重心長地指出,會館存在的意義在於守護根脈、延續文化。他說:「我們的根在金門,無論身在何處,這份血脈與鄉情永遠不會斷。青年與婦女是會館的未來,唯有世代承接,才能讓金門精神在世界各地生生不息。」 台下掌聲如雷,許多與會嘉賓頻頻點頭,眼神中閃爍著共鳴。來自各地的代表團此刻不分地域,心都繫在「金門」兩個字上。 晚宴上,氛圍更加熱烈。雪蘭莪金門會館成員身穿整齊制服,與來自古晉的東道主、馬來西亞各州代表,以及身著傳統民族服飾的舞者們合影。土著華麗的羽飾與金門人筆挺的服裝同框,形成一幅跨文化交融的畫面。鏡頭前,大家齊比「讚」的手勢,象徵團結與祝福,也代表著對未來的信心。 而在晚宴的走廊裡,不少老朋友相見歡,有的相隔多年才再次碰面,彼此握著手久久不放,口中不停重複著「好久不見」。也有青年會員熱情交換聯絡方式,談到未來如何合作、如何讓年輕世代更投入會館,讓活動不只是傳統的延續,更是創新的起點。 沙勞越金門會館自1989年成立以來,三十五年間深耕在地,成為鄉親在異鄉的重要依靠。青年團與婦女團的32週年,更代表著跨世代的承擔與傳承。從教育、公益到文化推廣,會館承載的不僅是鄉情,更是金門人對所在社會的責任與回饋。 雪蘭莪金門會館的代表們表示,這趟旅程收穫滿滿。從吉隆坡的會合到古晉的盛典,他們見證了「同鄉」兩字的重量。這不是簡單的地緣連結,而是一種血脈與文化的呼喚。每一次聚首,都是一次能量的補給,讓金門人在異鄉更有力量。 慶典已經落幕,但留在心中的感動不會消散。正如一位代表所言:「我們帶回去的不只是照片與紀念品,而是一份更堅定的信念||無論身在何處,金門人永遠是一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