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兩岸攜手共譜和諧之音-龍的傳人 唱響鷺島廈金交流音樂會圓滿落幕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7月27日下午,廈門市青少年宮紅領巾劇場內樂聲悠揚,一年一度的「龍的傳人 唱響鷺島」廈金交流音樂會如期舉行,奏響了兩岸和諧之音。這場音樂會匯集了廈門和金門兩地超過200名音樂愛好者,共同搭建了一個文化交流與互鑑的舞台,深化了兩岸人民血脈相連的文化紐帶與心靈默契。自2015年創辦以來,廈金交流音樂會已成為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平台。 本次音樂會在廈門市海外聯誼會的指導下,由廈門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和廈門市青少年宮共同主辦。出席活動的領導和嘉賓包括廈門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楊惠凡、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謝國勇、廈門市海外聯誼會秘書長陳建明、共青團廈門市委員會常委、宣傳部部長吳琦、廈門市青少年宮副主任柯瑞寧,以及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名譽會長李國鎮、曹原彰等。 音樂會上,《本事》《我在這裡等你》《浯江憶舊》等歌曲一一呈現,帶來對往昔歲月的溫柔回顧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組曲《一剪梅》和《夢駝鈴》的演繹,更是引發了現場觀眾對兩岸共同文化記憶的共鳴。 尤其動人的是,三個合唱團共同獻上的《阿爸的風吹》,深深觸動了在場每一個人的心弦,展現了超越地域的親情與鄉愁。最後,台北圓韻合唱團、金門縣合唱團、廈門市青少年宮鳳凰花女子合唱團和鳳凰花少兒合唱團齊唱《龍的傳人》,熟悉的旋律迴盪在整個劇場,彷彿一封封信件傳遞著兩岸人民的深情。振奮人心的大合唱不僅為本次音樂會劃上了圓滿的句號,也再次堅定了兩岸人民身為華夏子孫的身分認同和文化自豪感。 音樂會後,主辦單位舉行了歡迎晚宴。兩岸同胞歡聚一堂,其樂融融。楊惠凡副主任在致詞中表示,各位同胞克服近日過境颱風的影響,相聚在廈門,以歌聲傳遞同根同源的情感。就像當天有時風雨有時晴的天氣一樣,兩岸交流中雖有小的波折,但歌聲可以跨越山海,兩岸情感難以隔斷,我們終將迎來更加燦爛的陽光與絢麗的彩虹。
-
《普渡月特輯─新加坡特色》農曆七月鬼門開 兀蘭蓮天宮攜六花車墓地辦歌台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攝影:Lin Jiaying﹞ 8月4日就是農曆七月初一,而在8月3日午夜是民間俗稱「鬼門開」之時,新加坡兀蘭蓮天宮帶著六輛花車到新加坡蔡厝港墓地舉行流動舞台,為祖先表演以表敬意。 兀蘭蓮天宮晚上9點多帶著六輛花車來到蔡厝港路14鄉道(Track 14)的墓地,共有30多名來自海內外的表演者以花車為舞台進行演出。花車傍晚繞過兀蘭一帶時,吸引了不少民眾圍觀。 歷來規模最大的流動歌台 兀蘭蓮天宮理事陳先生表示,自2006年以來,廟宇每年都會在墓地舉行歌台,為往生者表演。然而,由於在墓地無法搭建固定舞台,因此選擇以流動花車的形式進行演出。 陳先生還提到,廟宇每年都會在農曆七月拜普渡的日子經過神明指點,今年特別選擇在鬼門開這一天到墓地舉辦歌台。兀蘭蓮天宮今年慶祝20週年,這次的流動歌台不僅有本地歌台藝人的表演,還邀請了印尼的樂隊和泰國舞者,以及十名童子表演者,是廟宇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流動歌台。 每年都會參與流動歌台的藝人何佩霖表示,廟宇秉持傳承傳統的宗旨,每年都有到墓地表演的習慣,希望所有往生者都有人祭拜。 此外,廟宇今天下午也主辦了點燈活動,讓信眾為祖先和孤魂表達敬意。
-
馬來西亞學子夢想起飛 2024年95名馬來優秀學子前進台灣
﹝馬來西亞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4年度,臺灣教育部的「臺灣獎學金」及「華語文獎學金」經過一系列嚴格的審查,最終選出來自全馬各地的95名優秀學子。他們因其出色的學術成就和潛力,獲得了這些備受矚目的獎學金。此外,今年還有4名學生獲得ICDF獎學金,將前往臺灣攻讀學位課程及研習華語。為了表彰這些優秀學生的努力及成就,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特於7月26日舉辦了一場盛大的頒獎典禮暨行前說明會。 典禮過程 頒獎典禮當天,會場布置得莊重而不失溫馨,吸引了受獎學生及其家人、親友超過二百人參加。現場洋溢著喜悅與驕傲的氣氛,許多家長和學生在領獎後合影留念。典禮開始時,主持人首先介紹了本次活動的背景和重要意義,並感謝所有參與者的支持與努力。 卜正珉公使在頒獎典禮上致辭,熱烈祝賀本年度所有獲獎學生。他在致辭中強調,這些獎學金不僅是對學生們過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對他們未來潛力的投資。他鼓勵所有獲獎學生在臺灣努力學習,充分利用臺灣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優越的學術環境,並希望他們在學成後,能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成為深化臺馬兩國交流的重要人才。 臺灣競爭力的提升 卜公使在致辭中還特別提到,近年來臺灣的全球競爭力不斷提升,這是獲獎學生選擇赴臺求學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引用了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最新公布的「2024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中的數據,指出臺灣在67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8,這一亮眼的成績充分體現了臺灣在多個領域的卓越表現。 臺灣的高等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譽,其產學合作的成功案例和豐碩成果更是舉世聞名。臺灣的半導體及資訊科技產業在全球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文創設計及新研發應用方面的競爭力也備受各界肯定。這些優勢使得臺灣成為許多國際學生,尤其是馬來西亞年輕人心目中理想的留學地。 前受獎者經驗分享 在頒獎典禮上,還邀請了4位前受獎者分享他們在臺灣的留學經歷。這些前受獎者的經驗分享不僅給予新受獎學生寶貴的建議和啟發,也讓在場的所有人感受到了臺灣教育的獨特魅力。這些前受獎者談到,臺灣不僅擁有先進的教學設施和優質的教育資源,還有著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圍,讓他們在學術上和生活上都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和成長。 一位前受獎者提到,他在臺灣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還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這些國際友誼讓他的視野更加開闊。另一位前受獎者則強調,臺灣的教師非常熱心且專業,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和支持,讓他在研究和學習過程中受益匪淺。 獎學金詳情 臺灣教育部的臺灣獎學金提供給受獎學生修讀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獲獎學生每學期可獲最高新臺幣4萬元的學費補助,此外,還能每月獲得1萬5000元至2萬元不等的生活費,這些獎學金大大減輕了學生的經濟壓力,讓他們能全心投入學習和研究。 教育部的華語文獎學金則旨在鼓勵學生赴臺短期進修華語。獲獎學生每月可獲得2萬5000元的獎學金,這不僅能幫助他們支付學費和生活費,還能讓他們有更多機會深入了解臺灣的文化和社會,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 國際交流的種子期待萌芽 整場頒獎典禮暨行前說明會在熱烈的掌聲和歡笑聲中圓滿結束。所有參與者都對臺灣教育部和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精心安排表示感謝。這次活動不僅是對獲獎學生的肯定,也是對未來臺馬兩國教育交流的積極推動。 臺灣憑藉其卓越的教育資源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成為國際學生追求學術進步和個人成長的理想之地。相信這些獲獎學生在臺灣的學習經歷,將成為他們人生中一段難忘而寶貴的回憶,並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希望他們能帶著在臺灣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回到馬來西亞,為兩國的友好交流和合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更多資訊: 教育部華語文獎學金則為鼓勵學生赴臺短期進修華語,每月可獲得2萬5000元獎學金,相關詳情可參考駐馬教育組網站https://www.edutwmy.com/。
-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推出《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線上知識庫
﹝國際新加坡﹞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2024年7月25日--由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策劃的《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一站式線上知識庫今天正式開通,這個平台旨在聚焦本土華族文化議題,提供豐富而有深度的知識資源。 知識庫開通背景 《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的開通標誌著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在推廣本土華族文化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這一知識庫是由中心研究組於2022年10月成立,經過長達近兩年的籌備和策劃,最終於2024年7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該平台不僅致力於普及華族文化知識,還希望通過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啟迪讀者認識和理解新加坡華族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度。 知識庫的特色與內容 《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平台免費提供中英雙語服務,這使得不同語言背景的讀者都能夠方便地使用和了解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料。知識庫涵蓋的主題非常廣泛,從社群、語言與教育、大眾文化與媒體、民俗與信仰,到文學、美術、音樂和表演藝術等各個方面,應有盡有。 在網站的初創階段,約有80位專家、學者和本地文史研究者參與其中,為知識庫貢獻了近150篇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內容詳實,還配有豐富的圖文資料,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新加坡華族文化的魅力。知識庫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全面、具公信力且活躍的平台,讓更多人能夠方便地獲取和了解華族文化的相關知識。 平台的設計與功能 知識庫的平台設計友好,操作簡便。用戶可以通過關鍵詞搜索、主題分類等方式,快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每篇文章都提供了中英雙語對照,並附有延伸閱讀材料,如推薦書目、相關網站以及視頻和音訊等,這些資源極大地豐富了知識庫的內容,並鼓勵讀者進一步探索有興趣的議題。 此外,知識庫還特別設置了互動功能,用戶可以在閱讀文章後留言討論,提出問題,甚至可以推薦相關資料。這種互動性不僅提高了讀者的參與感,還有助於知識庫內容的豐富和完善。 計畫的長期發展 《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並非一成不變的知識庫。根據中心的長期計畫,該平台將不斷地更新和豐富內容,拓展更多主題。中心研究組將持續與各界專家學者合作,收集和整理更多有關新加坡華族文化的資料,確保知識庫的內容始終保持新穎和全面。 中心研究組研究統籌兼《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主編蘇芸若博士表示:「雖然新加坡的歷史不長,但新加坡華人已累積了豐富的文化養分,並塑造了獨特的文化身分。文化是不斷演變的,新加坡華族文化也處在持續發展和變化中。《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平台通過不同單元及主題梳理本土華族文化的特色,逐步為公眾提供一個全面、具公信力且活躍的平台,不僅突顯文化的累積,也梳理脈絡的演變與發展。」 專家與學者的貢獻 在平台的初創階段,80位專家、學者和本地文史研究者參與了知識庫的建設。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專業領域,為知識庫貢獻了大量高質量的文章和資料。例如,語言學家提供了有關新加坡華語的歷史和發展的深入分析,教育學者探討了華族教育在新加坡的演變,文化研究者則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視角,解讀了華族在新加坡社會中的角色和影響。 使用者反饋與未來展望 自平台開通以來,使用者的反饋非常積極。許多教育工作者表示,《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幫助他們在課堂上更好地講解華族文化。學生則認為,這一知識庫使他們對華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公眾也對知識庫給予了高度評價。很多人表示,平台的內容豐富多樣,且中英雙語的設計非常貼心,讓他們能夠更方便地獲取知識。未來,中心計畫擴大與學界、文史工作者及各個文化機構與團體的合作關係,不斷豐富網站內容,確保知識庫能與時俱進。 總結 《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的開通是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在推廣本土華族文化方面的重要里程碑。這一知識庫不僅為教育工作者、學生和公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知識,還通過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啟迪讀者認識和理解新加坡華族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度。中心將繼續努力,結合華社資源,擴大合作關係,確保知識庫內容的豐富和更新,讓更多人能夠方便地獲取和了解華族文化的相關知識。 欲知更多詳情,請瀏覽 :https://reurl.cc/93z3mO
-
國人與外籍人士結婚得申請免面談修正規定(自2024年7月29日起實施)
﹝法規資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4年7月29日起實施: 七、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認其婚姻真實性無虞,得免予面談。但因同一結婚事實曾經面談未通過者,不在此限: (一)雙方育有親生子女。 (二)結婚二年以上並有共同生活事實之具體事證。 (三)國人旅居外國人之本國一年以上並取得合法居留權。 (四)雙方在第三國合法居留一年以上相識結婚。 (五)外國人曾在臺修讀大專校院取得正式學位,期間雙方在我國認識交往。 (六)外國人依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及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及第十一款取得外國專業人才、外國特定專業人才、外國高級專業人才及中階技術人力之有效外僑居留證。 (七)外國人取得我國有效外僑永久居留證。 (八)有事實足認婚姻真實無虞並經外交部核准。 ※國人與泰籍結婚對象符合以上條件之一者,得提供申請免面談說明書及相關書面證明,逕洽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第9號櫃檯申請免面談,相關書表如右:https://reurl.cc/Ll1lze ※更多資訊,請洽各駐地辦事處。
-
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慶祝93週年暨華樂隊50週年聯歡晚宴
﹝馬來西亞‧麻六甲訊﹞ ﹝整理撰稿:YI.Hsuan 、僑訊小組﹞ 位於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於近日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聯歡晚宴,以慶祝會館成立93週年及其華樂隊成立50週年。晚宴在馬六甲市中心的會館大廳舉行,吸引了眾多會員和地方領袖參加,場面熱鬧非凡。 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成立於93年前,旨在促進當地大同安區、金門及廈門移民之間的聯誼和互助。會館長期以來致力於保存和弘揚中華文化,並積極參與地方社會公益事業,為馬六甲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會館的華樂隊成立於50年前,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華樂隊在各種文化活動中積極演出,深受社區居民的喜愛。華樂隊的成員來自各個年齡層,他們通過音樂傳遞著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堅持。 會館主席在晚宴致辭中表示,未來會館將繼續發揮其聯誼和文化傳承的作用,並計劃開展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動,以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理解和友誼。同時,會館也將加強與其他地區同鄉會的聯繫,攜手共進,共同發展。 此次聯歡晚宴不僅是對會館歷史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發展的展望。與會者紛紛表示,會館和華樂隊的發展歷程令人鼓舞,期待它們在未來繼續蓬勃發展,為社會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
-
《兩岸交流》第二十屆「廈金情深‧問學山水」 兩岸金門籍青少年夏令營在廈門順利開營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7月15日,第二十屆「廈金情深‧問學山水」兩岸金門籍青少年夏令營在廈門順利開營。本次夏令營由廈門市海外聯誼會、廈門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共同主辦,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具體承辦。 活動旨在加強兩岸青少年的交流與互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金門籍青少年對祖國大陸的了解與認同,促進兩岸的和平發展與共同繁榮。 此次夏令營為期一週,內容涵蓋了參觀廈門市內各大歷史文化景點、舉辦各類主題講座和文化體驗活動,金門籍青少年們在這裡度過一個難忘而充實的夏天。 開營儀式上,廈門市海外聯誼會領導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夏令營活動,進一步加深兩岸青少年的友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代表也在致辭中強調,期待金門籍青少年能夠在夏令營中收穫知識、友誼與成長,共同譜寫兩岸青少年交流的新篇章。 本次活動的順利舉行,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與積極參與,未來,廈門市將繼續開展更多有意義的兩岸交流活動,為促進兩岸和平發展貢獻力量。
-
《政府資訊》2024總統杯黑客松競賽正式啟動 數位與綠色公共基礎設施為主題
由我國數位部舉辦的「2024總統杯黑客松競賽」正式拉開帷幕,這一賽事旨在提供一個公私協力的共創平台,讓資料擁有者、資料科學家及各領域專家能夠運用政府開放資料和科技創新手段,共同解決社會問題,並優化政府施政效能。 賽事主題與徵件時間 今年的競賽以「Digital and Green: Next-Generation Public Infrastructure」為主題,旨在探索數位與綠色科技如何助力公共基礎設施的發展。徵件活動將從即日起持續至8月7日,期望吸引全球各地的創新團隊踴躍參加。 優勝團隊獎勵 獲得卓越表現的團隊將受邀訪問台灣,並有機會與本地公私部門進行深入交流,探索合作潛力,為未來共同推動數位與綠色創新奠定基礎。 詳細資訊 欲了解更多關於賽事的資訊,請訪問賽事官網:https://gov.tw/cYQ。該網站提供了詳盡的競賽規則、參賽資格以及提交作品的指導方針。 數位部期待通過這次競賽,匯聚全球頂尖智慧,共同推動數位與綠色科技的創新應用,為社會帶來積極變革,並提升政府的施政效能 *歡迎海外金僑夥伴一起來參加*
-
《海外搭僑計畫》臺灣青年海外搭僑計畫:2024年泰國參訪見習圓滿成功
﹝資料來源:僑委會﹞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僑務委員會2024年「臺灣青年海外搭僑計畫」於7月1日至8日成功舉行,參訪見習地點為泰國。本次活動選拔了來自全國各大專院校的11位優秀學生,他們分別來自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高雄師範大學、中央大學及中山大學。這些學生經過三日的密集培訓後,於7月1日飛抵泰國,展開為期八天的豐富行程。 在駐泰國代表處僑務組組長許世榕、副組長陳超峰及秘書黃書雅的帶領下,學生們參觀了駐泰國代表處,並見習了其運作。此外,他們還拜會了泰國的僑團和僑校,參訪了僑臺商企業,深入了解了泰國的學術和文化機構。通過這些多樣的行程,學員們對政府駐外工作的認識得到了加深,也與僑界領袖和在地僑青建立了聯繫,進一步拓展了國際視野,體驗了異國生活。 駐泰國代表處大使張俊福表示,臺灣國內青年對於海外僑界普遍認識不深,透過僑務委員會的這一搭橋計畫,學生們得以與各地僑界建立連結,更加了解政府推展海外工作的現況。他鼓勵大家認真參與,把握機會多看多學,相信一定會有豐碩的收穫。 本次泰國搭僑活動內容豐富,除了在駐泰國代表處見習外,學生們還拜會了泰國臺灣商會聯合總會、泰國臺灣會館、泰國暹羅代天宮、泰國中華會館及其所屬的中華語文中心等僑團。與僑務榮譽職人員的晚宴交流以及參與曼谷大玲昌獅子會公益捐血活動也為行程增色不少。 學生們參訪的泰國僑臺商企業包括柏泰Mr. Ken藝術吊扇、舒可泰物流貨運、綠源、泰豐及匠威等。同時,他們還參觀了泰國頂尖學府法政大學、主流中學帖詩琳學校,以及曼谷河城古董藝術中心等學術文化機構。最後,學員們還在古城76府文化巡禮、乍督乍假日市集及泰國夜市等地進行了文化體驗。 在推廣臺灣文化的活動中,學員們以流利的中英文向海外僑民及主流人士介紹臺灣,並通過載歌載舞的文化表演展示臺灣的特色與活力,互動交流熱烈,成效顯著。這次的活動不僅讓學生們增長了見識,也有效地促進了臺灣與泰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僑訊小組小編說: 本年度的海外搭橋計畫已圓滿落幕。明年初,計畫資訊一經發布,僑訊小組將會第一時間跟進報導。希望有興趣的金門籍學子能踴躍報名參加,共同體驗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
《僑委會資訊》歡迎海外僑胞報名參加 中華民國113年十月慶典活動
中華民國113年十月慶典活動即將盛大舉行,現已開始接受海外僑胞報名參加。此次慶典活動將為僑胞們提供一個回到家鄉、共襄盛舉的絕佳機會。 欲了解詳情,請參考僑務委員會「十月慶典活動專頁」,網址為:https://reurl.cc/3X8OAM 網站上刊登了報名方式、活動安排及其他相關資訊,請各位僑胞踴躍參加,與我們共同慶祝這一重要時刻。
-
南音:海外閩南人的家鄉音樂與華夏文化的傳承
﹝資料提供:Chen hsuan﹞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南音,又稱南管,是中國閩南地區特有的一種古老音樂形式,其歷史可追溯至漢代。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南音不僅在閩南地區廣泛流傳,更是隨著移民潮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海外閩南人的精神寄託和文化象徵。本文將探討南音作為海外閩南人的家鄉音樂,如何在異國他鄉繼續傳承並發揚光大,同時也承載著華夏文化的傳統與記憶。 南音的起源與發展 南音源自於中國閩南地區,其發展歷程悠久,並在宋元時期達到鼎盛。南音的音樂特點包括旋律婉轉、節奏平緩,樂器以琵琶、洞簫、三弦等為主,表現形式多樣,既有獨唱、重唱,也有合奏。南音的曲目多為古典詩詞和戲曲,內容豐富多彩,涵蓋歷史故事、傳說、民間故事等。 在閩南地區,南音不僅是一種音樂形式,更是當地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喜慶節日、婚喪嫁娶,還是農閒時的娛樂活動,南音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種音樂形式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被譽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 南音的海外傳播 隨著多次大規模的移民潮,南音也隨之傳播到世界各地。特別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許多閩南人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紛紛前往東南亞、美洲等地定居。他們帶著南音這一文化瑰寶,並在異國他鄉繼續傳承和發揚。 數百年來,南音除了在閩南外,主要流行於中國的台灣、香港、澳門及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閩南語系華僑社會。海外各地的南音社團成為南音藝術賴以存在的基礎,同時也是這一古老樂種走向世界的橋梁。 台灣的南音社團 台灣的南音社團最為活躍。南音在台灣被稱為「南樂」,自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以來,南音就隨大批閩南移民傳到了台灣,並逐漸成為台灣的一種主要的民間音樂形式。南音社團在台灣曾多達60餘個,擁有近千名唱奏人員,遍布台北、台南、高雄、基隆、鹿港等城市。 鹿港位於台灣中部,是台灣至南音發源地泉州之間距離最近的港口,素有「古台灣文化城」之美譽。先後有雅正齋、聚英社、雅頌聲、大雅齋、崇正聲等5個南音社團。台北地區的南音社團以三重市金記茶行傅先生為最早,後來又逐漸分成聚英社、集賢堂、永春館、鹿鳴館、閩南樂府等五個社團,其中尤以閩南樂府之影響為最。該社成立於1961年,其成員多達200餘人。 此外,台灣的南音社團還有台南市南聲國樂社、高雄國聲國樂社、清水鎮清雅樂府、基隆市閩南第一樂團、閩南同鄉會南樂團、新竹崇孟社、台北金門敦睦胞誼南音代表團等。 香港、澳門的南音社團 香港的南音社團主要以香港福建體育會南樂隊為主。這是一個集南音、戲劇、舞蹈及各種球類活動於一體的綜合性社團組織,具有密切聯繫在港閩南籍僑胞的重要作用。南樂隊曾先後聘請許秋聲、紀經畝、吳道長、張孫典、王為謙、林致誠等南音名師蒞港傳習技藝,形成了較強的唱奏陣容,並定期組織排練和演出。 澳門的南音社團成立較晚。2002年9月8日,福建泉州人莊雪雲創辦了澳門南音社。莊雪雲上世紀80年代初畢業於廈門藝校後到澳門經商。目前,該社共有32名成員,且均來自福建。 菲律賓的南音社團 菲律賓的南音社團約有20多個。歷史最悠久的南音社團是馬尼拉長和郎君社(成立於1820年),該社在宿務還建立了長和郎君總社宿務分社。 菲律賓的南音社團還有東棉省藝群郎君社、西工藝群和鳴郎君社、亞虞山菲華藝聲音樂社、南吉島南聲郎君社、獨魯萬萬江軒郎君社、科任天山南音社、陳埭民族南音社、菲華志義音樂社、三寶顏菲華友誼聯藝社、北甘馬仁省和鳴郎君社、西黑省華藝社等。 新加坡的南音社團 新加坡於19世紀末就建立了最早的南音社團「橫雲閣」,但20世紀以來已逐漸衰落。雲廬音樂社建立於1939年,該社因積極參加抗戰活動而終被解散。1941年,原雲廬音樂社樂友又重新建立了湘靈音樂社。該社因擁有眾多的唱奏人才和精湛的唱奏技藝而聞名於新、馬南音界。 此外,新加坡的南音社團還有新加坡惠安公會華樂組(1923年成立)、張氏總會康樂股(1939年成立)、青年促進會南樂組、福建同鄉會晉江會館南樂組、安溪會館南樂組(1955年成立)、新加坡浯江公會音樂組(1957年成立)等。 馬來西亞的南音社團 叻太平仁和公所創立於1887年,是馬來西亞歷史最為悠久的南音社團。目前,在馬來西亞最活躍的南音社團有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吉蘭丹仁和南樂社、吡叻太平仁愛音樂社。此外,馬來西亞的南音社團還有「沁蘭閣」「雲林閣」、馬來西亞漁業公會音樂組、太平「錦和軒」、安順福順宮、新文龍永春會館、馬六甲桃源俱樂部、雪蘭莪適耕莊雲簫音樂社等。 印度尼西亞的南音社團 南音在印尼閩南籍華僑華人社會中較為普及。早期的南音組織有「錦風閣」南音社、三寶壟「雲林閣」等。即便一些泉屬同鄉組織、宗教團體也設有南音股,如1935年成立的泗水寄傲聖道社為泉屬綜合團體,會員多達1500人;1953年成立的雅加達蕉嶺同鄉會擁有會員數百人,會中設有國樂組並聘請專人任教練。此外,印尼的南音社團還有泗水東爪哇南樂隊、瑪琅永安宮南音社、萬亞羅華僑音樂社等。 汶萊、緬甸的南音社團 汶萊於1958年成立了婆羅乃群聲音樂社。該社由吳鉉灧、林天成、王仁程等人發起,吳鉉灧任社長。音樂社下設南音隊、群聲兒童閩劇團等,初期有成員48人,後逐漸增加到二百人左右。 緬甸於1949年10月3日成立了仰光錦華南樂社;1963年,在曼德勒市成立了閩南文娛社;1987年,成立了緬甸晉江公會,且常邀南管社團前來演奏助興。 南音的文化意義與價值 南音作為閩南人的家鄉音樂,不僅承載著他們對故土的思念和熱愛,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音所表現的古典詩詞、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 在海外,南音不僅是閩南人聯繫故鄉和文化根脈的橋樑,也是他們在異國他鄉尋找身份認同和文化歸屬的重要途徑。通過南音的傳承和發揚,海外閩南人不僅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特質,也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結論 南音作為海外閩南人的家鄉音樂和華夏文化的傳承載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儘管面臨諸多挑戰,南音在海外依然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通過不斷的傳承、創新與融合,南音不僅在異國他鄉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間,也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未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南音有望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得到傳播和認同,成為連接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重要紐帶。我們有理由相信,南音這一古老而美麗的音樂形式,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 【SG:SW 2024 我寫我的歌】 中文歌曲創作節作品徵求
﹝新加坡訊﹞ ﹝資料來源: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SG:SW 2024 我寫我的歌】中文歌曲創作節隆重回歸,迎來第八屆的盛大舉辦。本創作節旨在發掘和栽培新一代具有潛能的本地音樂人才,為他們提供一個盡展才華的平台。 【SG:SW 我寫我的歌】自創辦以來,一直致力於推動中文音樂創作的發展,為本地音樂愛好者和創作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機會。這個創作節不僅是展示音樂創作才能的舞台,更是一個促進音樂人之間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平台。 參加者可以通過此次創作節展示他們的原創作品,並有機會獲得專業評審的指導和反饋。優秀的作品將有機會進入決賽,贏取豐厚獎品,甚至有機會獲得專業音樂製作和發行的支持。 有興趣參加的音樂創作者請盡快提交作品,詳情請參考官方網站:(https://sgsw.sg/)